科技創新的發展史范文
時間:2023-11-08 17:53: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技創新的發展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國各個領域均得到了很好的發展,鑒于此,我國近年來更是不斷加大此方面建設,為科技發展提供了大量人才、資金以及技術,各方面的科技成果也逐漸應用到實際中,并且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但科學無止境,科學技術應一直處于更新、變更的循環中,否則很難做到與時俱進。本文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簡要介紹了科技發展特征以及未來科技發展趨勢,以期能夠為我國未來的科技發展方向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未來;科技發展;發展特征;發展新趨勢
前言:科技持續發展是促進國家發展的重要前提,尤其如今已經進入科技社會,科技已然成為評判綜合國力的一項標準,科技成果在人們的生活、工作中隨處可見,并且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社會在發展,科技革命也應繼續,我國在此方面雖然已經小有成就,但依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在發展中應充分將創新精神展現出來,單單依靠傳統科技發展理念難以使發展速度滿足當代社會發展要求和發展趨勢,如今越來越多的技術被開發和利用,如納米技術和生物技術等,根據目前的科學技術發展現狀已經能夠初步看出未來科技發展趨勢。
一、科技發展特征
(一)科技成果數量持續增加
科技無論以何種方式發展,均能夠為人類帶來全新的研究成果,并且以目前的科技作為發展基礎,可以有效提升研究速度,相關學者曾就我國知識增長速度展開過研究,其以指數函數的形式來表現,結果顯示在人類發展史中的知識主要以近30年的知識最具成效,此段時間的知識總量甚至可以比擬以往2000年的全部知識,在未來10年時間里,或許能夠依據目前的知識儲備使知識量再次翻一番。當進入2020年時,或許知識總量可以提升3~4倍,繼續發展下去也許目前的科技知識已經沒有用武之地[1]。
(二)科技知識更新速度快
當代社會中科技發展不在只是更新、改進,而是要實現創新,探索更深層次的知識領域。相關數據表明,美國近年來對國內職業進行了大幅度調整,8000多種傳統職業被撤銷,但隨即出現6000多種新職業,我國在此方面的表現更為明顯,我國高等教育中原本設置了近千個專業,然而漸漸消減至近500種,教育改革后更銳減至249種,依據此種形式來看以后依然要繼續消減,導致此種狀況的根本原因在于,知識更新速度過快,以至于舊知識無用武之地只能淘汰。
二、未來科技發展趨勢
(一)重視生態保護
實現生態保護一直是近年來人類追求的目標,在很多方面均有所體現,當代科技也在逐漸朝著該方向發展,因此未來科技發展走向之一勢必會包含此方面。未來科技會著重研發綠色產品,并以綠色技術開展各領域工作,實現低能耗,如在綠色產業方面,其會以智能技術促進光合作用增大,并積極研發生物新品種,以此來達到增加產量的目的,并且將糧食安全問題降至最低。醫學方面也會以精準治療為發展方向,將再生t學融入更先進的醫療技術中,以便于最終實現普惠醫療。機器人的研發并不是空談,近年來該方面已經取得相應成果,智能化技術的不斷拓展勢必會為該方面提供更多幫助,相信在今后幾年我國即可以擁有服務型機器人[2]。
(二)“互聯網+”持續發展
如今“互聯網+”發展備受關注,其為實現物聯網奠定了基礎。如今云計算、云端等技術的出現,使得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更為便捷,云端為人們存儲資料、資源提供了更多空間,傳輸方式也更加便捷,而云計算更是在大數據時代中成為爭相追逐的技術,其為數據計算、分享乃至應用均奠定了基礎,但該方面目前依然有缺失之處,但在科技發展中會被逐一完善。如今智慧城市的出現,為人們各方面再次提供了高質量服務,人們無論在醫療方面,或是在物流等其他方面有所需求時,均可以根據相關需求迅速做出反應,若能夠使該方面持續發展,勢必可以形成全方位的信息網絡環境,使人們告別工業革命,向著智業革命前進。
(三)空間科技發展
如今空間科技競爭可謂日益激烈,各式觀測系統層出不窮,在開展新研發活動的同時,也在不斷對已有技術進行完善,如今全球定位以及海洋新技術正處于研發和改革的關鍵時期,尤其海洋新技術,其為開發海下資源提供了保障,然而深海探測并不容易,同時伴隨著許多未知的風險,因此若要繼續開展此方面研究,則要同步開展海洋安全保障技術的研究。另外,地質勘探也是空間科技中的重要部分,如今該方面設施得到了優化,對于深入研究地球而言極為有利,其能夠使人類擁有更多關于地球方面的知識,了解其深部結構后在資源開發方面則可以節省許多不必要的麻煩[3]。
(四)交叉融合發展
觀測技術不斷優化后,人類對于以往難以解釋的宇宙現象有了全新認知,其演化過程為何、起源在哪等問題均有所眉目,這對于提升人類對客觀物質世界的認知意義重大。另外,我國在合成生物學方面也有重大突破,將其與其他領域相結合,定能最終探索出人類生命之謎,因此今后的科技發展也會帶動生物技術浪潮。同時,相關研究人員已經對人腦科學展開探索,在觀測技術、合成生物學以及其他科研成果的幫助下,極有可能發現人腦工作機理,如此一來意識起源之謎也能夠得以破解,若能夠實現該目的,勢必會成為人工智能發展方面的新契機,并且發揮前所未有的作用[4]。
(五)重視科技創新資源
眾所周知,科技發展離不開人才、資金以及相關設備,此類資源在今后的科技發展中依然會占據主要地位,尤其是人才。因此今后我國應加大教育力度,為該方面培育更多精英人才,同時國家加大資金支持,如此才能夠使設備得以更新,也能夠吸引到更多有志之士投入。另外,也要增強對知識產權的重視,既要開放國民教育,積極與其他國家進行學術以及技術交流,同時也要保障我國知識產權不被侵犯。
結語:綜上所述,研究關于未來科技發展趨勢方面的內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不僅關系到我國科技走向,也直接關系到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尤其近年來經濟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我國各個領域也在不斷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但在此過程中,若科學技術發展不到位,不僅會降低我國競爭力,也會逐漸拉大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差距。科技發展重要性自不必多言,但關于其未來走向為何的問題仍需探討,值得注意的是,該方面研究并不是為了禁錮科技發展方向,而是為其指明更明朗的方向,并向之努力。
參考文獻
[1]姚偉欣,馬建華.新學術環境下科技期刊數字出版平臺的技術發展趨勢[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3,06(02):1039-1043.
[2]張貴紅.加快未來上海科技創新資源發展趨勢研究的意義與途徑[J].華東科技,2014,06(01):60-62.
篇2
文化作為現代文明的直接體現,是現代社會生活中最為重要的內容。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文化產業也越來越受到發達國家和城市的重視,它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豐富人民生活方面已經起到無法替代的作用。文化產業日益成為經濟生活中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
人類進入21世紀后,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創新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科技創新創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在解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和財富形成的主要源泉。科技的進步和創新推動著現代文化產業的進步與發展,并不斷與之融合,其所形成的新的產業形式――文化創意產業,在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促進傳統產業升級、擴大就業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化創意產業受到了當今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極大關注,許多現代化大都市都把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作為其未來的產業發展重點。
科技創新豐富了現代文化產業的內涵,拓展了現代文化產業的領域
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20年前就預言:“一個高技術的社會必然也是一個現代文化發達的社會,以此來保持整體的平衡。”世界經濟的發展也印證了這一預言。美國電影的出口額在所有產品中雄踞第二,僅次于航空產品。在日本,隨著科技的發展,以現代科技為核心的文化產業創造了新的奇跡,日本在全球的唱片業、出版業和動漫卡通業成為霸主,文化產業年產值占到了GDP的20%左右,如果沒有科技創新,這一切就根本無法想象。文化已經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之一。
科技和智力融合文化形成的創意產業,是將文化、智力(創意)、科技三者結合,由這三者深度結合形成的產業集群。我們知道,2005年最引人關注的文化現象,莫過于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超女”現象充分昭示了文化隨著互聯網等科技手段的進步而顯示出更強的生命力、活力。沒有網絡、手機短信等新的通訊科技,這次活動就不可能有如此大的影響,就無法帶來全國大范圍“絲”、“迷”的參與,也就沒有這個品牌的巨大價值。科技創新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
事實表明,科技的進步與創新不但豐富了文化產業的內涵,并且正在不斷形成新的文化產業形式,進一步拓展了文化產業的領域。傳統的圖書出版業借助現代科技改變了原來的形式,將龐大的文字信息容納為一張光盤,文字、聲音和圖像匯成的多媒體信息一改原來單一的信息獲取形式。現在,電子圖書、網絡圖書館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們自覺接受和使用;傳統的游戲也已經基本被網絡游戲這一概念所替代,游戲已經不在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任何時候通過網絡,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玩伴。騰訊的游戲大廳,同時在線的玩家已經超過幾十萬。科技一旦與文化緊密結合,將極大拓展文化產業的領域和范圍,增添其活力。
科技創新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大引擎
早在現代科技出現之前,就有了音樂,就有貝多芬、莫扎特等天才音樂家,但是作為產業,一直沒有得到較大的發展。只有在科技發展之后,音樂才成為大眾的娛樂方式。上世紀20年代的鋼絲錄音,40年代出現了唱片,60年代有了磁帶,80年代有了錄音機,到了2000年,出現了MP3。隨著科技創新,音頻技術也不斷發展。三星等韓國公司在這個產業上領先一步,韓國人在MP3播放器市場上狠賺了一把,也極大地推動了流行音樂的發展。可短短幾年,MP3就被新的科技創新產物――MP4所代替,技術升級和換代之快,令人眼花繚亂。可以講,正是視頻技術的創新促進了音樂和影視產業的發展。如果沒有現代科技的發展,音樂只能是宮廷內皇家貴族的奢侈品。電影電視更是現代科技的產物,我們知道,隨著科學進步,電影、膠片和電影技術誕生,電視機也成為普通的消費品。現在電視已經成為人們信息的主要來源,影響著人民的生活。
文化可以以先進的科技來進行新的詮釋。華旗公司制作的《春夏秋冬》,在古箏、笛子、古琴等中國傳統樂器伴奏下,如水墨畫一般的場景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中國古代文化對四季變遷的認識和了解。最近他們還計劃把《詩經》拍成動畫片,用水墨動畫和傳統的中國元素表現“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科技手段的創新使中國傳統文化得到繼承和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具有5000年傳統文化積淀的中華文化,在科技創新中一定會發揚光大,中國文化產業也一定會在世界文化產業中占據重要地位。
現在,動漫游戲產業成了歐洲、美國和日、韓的支柱產業,它的發展直接體現了科技創新對文化的引領和促進。動漫游戲是科技進步的集中體現,粗略計算,僅交互媒體和游戲動畫一個領域,就涵蓋了計算機硬件、數學、物理學、美術、心理學、音樂、光學以及人文科學等多項學科和技術。游戲產業目前成為了文化產業中重要的成長極。根據美國著名市場調查機構NPD Group的統計,2006年,全球游戲市場總產值將超過860億美元。2000年日本游戲對GDP的貢獻已經接近1/5。
科技創新優化和提升了文化產業的結構
隨著高科技及全球化經濟時代的到來,產業結構正在發生移位與蛻變,新的產業正在逐漸成型,并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觀念和精神,文化產業被高科技賦予了新的內涵。我們知道,融合高新科技、文化、藝術及商業運作而出現了一種新的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是全球化語境中的新生事物。文化創意產業不僅是當今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也提升和改善了傳統的文化產業結構。創意產業所產出的不僅是物質產品,也是精神產品。這個產業的產品具有物質的形態,也是充盈著精神的、智慧的甚至是感性的物質和服務。文化產業因為高科技的發展在結構和內容等方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網絡文化的出現就是典型的例證。我們知道,以社會化、網絡化等多媒體為代表的信息革命,帶來了嶄新的經濟形態――網絡經濟,也帶來了嶄新的網絡文化。網絡文化作為互聯網與文化藝術相結合而產生的社會文化現象,是科技與文化創新的產物,集中體現了文化內容、表現形式和傳播手段的全方位的創新。科技創新加速了文化的傳播,豐富了文化藝術的表現形式,從而優化了文化的結構,提升了文化的內涵。從形式上看,網絡文化既有文化產品和服務在各種網絡上的傳播和延伸擴展,如數字電視等,又有基于網絡而產生新的文化形態,如以網絡為載體的動漫游戲等,它是以現代網絡技術為依托,以信息技術為載體和工具,以產業化方式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文化行業。
其他文化創意產業,如影視制作、軟件設計、信息和通訊技術與服務等,也都是把科技與文化緊密地結合的產物。電影電視中“替身”已經被電腦特技所代替,高科技提高了影視的觀賞性,3D、4D形式的出現,增強了人們的體驗性,為電影電視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CAD、CAM等制造業軟件的發展,使設計變得簡單直觀和快捷,大批制造業的圖紙被一個小的軟件所代替。隨著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短信和彩鈴也一改原來的信息傳播形式,通過手機迅速風靡全國,作為一種新的娛樂方式,也成為手機附加值的重要部分。
科技創新增強了文化產業的競爭力
文化產業的附加值主要來源于其文化價值和知識產權。一件印有北京奧運會標志的文化衫,基本都在168元左右,成本遠低于這個價格,其價值主要是知識產權和文化的附加值。文化產品中增加了科技的附加值,將極大提高其單位價格,同時增強其市場競爭力。
文化產業所帶來的不僅僅是精神文化的傳播,而且會創造巨大的物質價值。近年來,科技創新,越來越成為推動國家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從文化領域看,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文化競爭力已成為一個國家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競爭力很大程度上反映在科技和文化產業的競爭力上。前幾年,國產電影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當我們把觀看美國好萊塢進口大片作為時尚,無不為其場面之驚險、宏大而嘆服。影視制作中的高科技,使美國人在世界電影市場上一直處于強有力的競爭地位。
高科技具有高附加值性。我們知道,幾十克干擾素就值上億元。一張沒有內容的光盤,成本就是1元,而賦予了數字和多媒體內容的光盤,就是其成本的數10倍或者更高。科技和文化的融合,大大增加了文化產業的科技附加值,文化產業的地位得到不斷增強。以2000年為例,按照我國的口徑計算,美國文化產業已經占了GDP的21%,其中主要就是其影視和電影收入。本世紀初,美國的電視和音像出版總收入已達700億美元,是其僅次于航天的第二大收入。日本在游戲、動畫、卡通、漫畫領域中擁有世界一流的競爭力,已成為繼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二大文化內容強國,現在其文化產業產值已經超過其汽車工業產值,占當年GDP的18.5%。以動漫游戲和影視為主要出口產品的韓國文化產業已經占全年 GDP的15%。許多國家的文化創意產品已經成為對外貿易的主要產品。
互聯網技術、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移動通訊技術、動漫制造技術等等,普遍在文化產業中使用,提升了文化產業的技術含量,使文化產品的制造和流通進入了工業化的時代。高新技術的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使文化的增加值成倍地上升。一部電影、一款游戲,創造億元收入的例子比比皆是。高新技術進入文化產業,催生新的文化產品,提高了文化產業的競爭力,使文化產業發展的速度和規模大大超過了其他產業。統計表明,高技術文化產業品種年增長在60%以上,年產值增加的幅度在35%以上。一些新型的領域達到了年年翻番。
篇3
(一)不動產證券化的概念
所謂不動產的證券化,是指把由不動產能夠得到的收益,作為擔保(抵押品)發行證券,進入流通領域。[84] 也就是將不動產的投資直接轉化為證券狀態進行流通。
世界上最早開始不動產證券化實踐的當數美國,美國是最早運用證券化來促進城市開發和房地產開發的國家,其證券化開始于住宅債權的流動。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已經實現了全美住宅法的制定和抵押市場的形成,[85] 到60年代時,美國住宅建設就一直由儲蓄和貸款協會負責給予個人購買房屋的住宅抵押貸款。至60年代后期,由于通貨膨脹的不斷加劇,美國中央銀行(聯邦儲備體系)的市場利率不斷上升,此時證券公司就推出了與銀行和貸款協會相競爭的貸款貨幣基金。由于其利率可以隨時變現,這就使大量資金開始從儲蓄和貸款協會流向證券公司,迫使儲蓄和貸款協會不斷出售其債權其改善經營,從而產生了最初的證券化。在這個過程之中,政府擔保的金融創新的不斷發展,也促進了證券化的進程。從本世紀70年代以來,“證券化”(Securitization)一詞開始成為國際金融界的流行術語。目前美國不動產證券化的運作模式主要有“有限合伙”和“不動產信托投資”兩種,其中“不動產信托投資”是指由政府核準成立基金組織,公開募集社會大眾的不動產投資基金,然后投資于不動產,開發所得分配給信托基金收益憑證持有人,但不保證其收益。[86]“不動產信托投資”作為推行證券化而實施的一種具體模式,相對來說,它為投資信托提供了一種長期穩定的工具,目前對許多國家都產生了影響。德國民法理論中早就有了權利證券化的說法,而現代德國不動產證券化的實踐則表現出了嚴格的規范化特點。例如,在資產組合方面,空地絕對不允許列入不動產組合投資內,住宅、社區、購物中心等已經核定使用計劃的用地,才可依規定納入不動產證券化的對象。在這一點上德國與美國有所不同。日本的證券化實踐則是從利用共有股權分割和不動產信托相結合的方式,使不動產的所有和利用相分離開始的,這種方式主要表現為將寫字樓、公寓等大樓的共有股權進行分割,并出讓給多數的投資家的“不動產投資小額分割化”。[87]
(二)不動產證券化的社會功能
現就日本的信托型不動產證券化對證券化過程作一介紹。所謂信托型證券化,是由不動產公司將土地、建筑物分售給投資者,由投資者將土地建筑物的價款交給不動產公司,投資者將其持有的共同持份權信托給信托銀行,然后由信托銀行領取受益憑證。信托銀行將不動產全部轉租給不動產公司,收取租賃費;不動產公司也可以將不動產轉租給各個承租人,收取租賃費;信托銀行可以向投資者發放股利,也可以將不動產出售,然后按照贏利將價款分配給各個投資者。
我們認為,不動產證券化是不動產發揮其價值的一種高級狀態,它使對實在物的所有權轉化為虛擬的持份權與受益權。其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
第一,不動產證券化是一種新的融資手段。即利用這種方式實現所有權人籌集資本的目的。在證券化發生之前,無論在美國還是在日本,進行土地開發所需要的資金,主要是向銀行或保險公司貸款而籌措的,而證券化的出現則成了一種嶄新的資金籌集方式。土地所有人或者開發者通過對不動產發行證券獲得銀行無法滿足的巨額資金,還可以根據開發的項目和收益性,獲得較為長期的資金。
第二,不動產證券化還是一種資本運用手段。一般認為,擁有不動產的收益率比較穩定、可觀,但實際占有不動產對于小額的投資者而言,交易費用就顯得過高。而金融資本的流動性雖然較高,但就收益性又較低。不動產證券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這兩者的不足,給投資者提供了新的投資機會。[88]
第三,不動產證券化將不動產轉化成了動產,增強了不動產市場的流動性。不動產證券憑借共同基金或其他形式將不動產物權轉化成了有價證券的債權,彌補了不動產物權在形態特征造成的流動性不足,從而有利于促進產權證券化的形成。
證券化在我國屬于剛剛起步階段,目前國內進行的幾起證券化的實踐都是不動產建設的境外融資,例如,1996年進行的金額為2億美元的珠海高速公路建設項目,以及金額為2.88億美元的北京第一高速公路建設項目等。擬進行證券化的項目也主要集中在金融方面,如銀行的不良資產證券化與住房抵押的證券化等。[89]我國尚未開始不動產證券化的實踐。我們認為,現代社會中,證券化作為財產的觀念存在和收益方式,將成為大型不動產發展的必然趨勢;即使在當前,不動產特別是房地產投資的證券化也具有顯而易見的優點,首先,小額投資者可以通過購買股票、債券以及受益憑證投資于房地產,擴大其投資的范圍;房地產通過證券化直接面向金融市場,使巨額投資的籌集和融通成為可能;其次,不動產證券化可以降低投資的總體風險;房地產證券化將大價值量的房地產權轉化為小價值量的可流通的股權和債券,同時也將房地產投資的風險分散,轉移到眾多的投資者手中,從而降低了投資的總體風險。再次,房地產證券化通過資本市場和金融衍生工具進行操作,較為規范,使投資和融資手段標準化。在所有權的形式及其流通性方面,采用股票或受益憑證方式,可以上市流通,增強房地產的流動性和變現性;最后,筆者認為,不動產的證券化還將使不動產的形象和觀念得到更新,同時也可以使私法與其他相關法律的聯系得到加強。
必須認識到的是,不動產證券化并不是單一存在的制度體系,其建立和完善要依賴完善的法律環境的形成,其中主要是與證券化相關的信托、金融、證券、稅收、會計、信用評級、資本市場等制度的完善,對于不動產的證券化,民商法制度的完善只是其法律環境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欲建立不動產證券化,首先必須完善信用市場、金融市場。我國尚未建立這一法律環境,因此我們認為,應當在上述社會條件基本具備以后,再開始不動產證券化的實踐。
四、物權法定主義——重申自由與強制
物權法定,是指對物權的種類和內容都由法律嚴格規定,任何私人不能創設新型物權,或者說人們依意思創設的物權,不能產生物權的效力,只能約束當事人。由于實行物權法定的原則,物權法被認為是強行法,從而與實行合同自由原則而被認為是任意法或自治法的合同法形成鮮明的對照。應該說,這一觀點并無不當。或許正是基于此種物權法為強行法從而限制了交易主體的意思自治的憂慮,在理論上或實踐中存在著是否將物權法定原則作為物權法的基本原則的爭論以及主張物權法定緩和化的觀點。我們認為,實行物權法定的物權法并不是一塊意思自治的非地,物權法中依然存在著意思自治發揮的空間,在一定程度上,物權法仍然具有一定的任意法性與自治法性。其理由如下:
(一) 物權法定原則的要求并非不可由交易主體以約定來違反,而這并不防礙物權的設立或物權效力的發揮。
第一、當事人可以以約定來削減物權的權能,從而以減少物權內容的方式來改變法律所規定的物權的內容。許多國家的物權法規定,地上權人可以將其權利轉讓給他人,轉讓即屬于地上權這一用益物權的權能。法律對地上權的轉讓權能的規定當然屬于作為物權法定的表現之一的類型固定的要求,但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第838條的“但書”即規定,“但契約另有訂定或另有習慣的,不在此限”。這說明當事人可以以特約排斥地上權的讓與性,使之變成一具有屬人性的物權。再如,當土地與公路無適宜的聯絡從而不能為通常的使用時,土地所有人或使用人即取得鄰地通行權,可以通過周圍地以至公路,當然,他應當選擇對周圍地損害最小的方式為之,并補償由此給周圍地造成的損失。鄰地通行權是因相鄰關系而發生的所有權的擴張,認為它屬于所有權的法定內容應無任何疑義。對于此條關于鄰地通行權的規定,雖然有不少學者主張其為強行性規定,從而不得以約定拋棄,即當事人不得以約定改變擴張后的所有權的內容。但亦有學者主張,依真正立法意旨及經濟效益考量應許可當事人另為約定。[90] 在德國,其民法甚至規定,當事人可以設立以不行使某種權利為內容的地役權。也就是說,需役地人與供役地人可約定,需役地人不行使鄰地通行權。就建筑物的法定抵押權而言,雖然不能認為承攬人與建筑物所有人可以自由約定排除法定抵押權的發生,但該雙方應當可以約定法定抵押權的實現次序等內容。
篇4
關鍵詞:新課程高考;化學命題;設計;創新
文章編號:1005-6629(2008)03-0055-06中圖分類號:G424.74 文獻標識碼:B
綜觀新課程理念和2007年“考試大綱”,我們認為高考化學試題設計的創新應與課程結構、試題的選材、考試的功能、能力要素、知識要求等結合起來,力圖從“三個有助于”的原則出發,盡可能地使高等學校、中學教學、課程目標、考生的“要求”統一起來,借鑒世界各國高考命題改革的經驗,在新課程理念下實現高考試題設計的發展和創新。
1 重視試題的真實性與情境性
科學探究活動一般都具有真實的情境。因此,用于評價科學探究能力的高考化學試題也最好具有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將學習過的內容、已掌握的經驗遷移到解決新問題中來,從而使他們面對實際情景時能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高考化學試題的設計,應力圖考查學生初步運用所學知識,從化學的視角去認識事物的能力。通過實際情境素材形成問題,來考查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試題情境的設計要具有真實性,不僅能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更能提高學生適應社會、認識世界的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
[案例1]牙齒表面由一層硬的、組成為Ca5(PO4)3OH的物質保護著,它在唾液中存在下列平衡:
Ca5(PO4)3OH(s)5Ca2++3PO43- +OH-。試回答下列問題。
(1)進食后,細菌和酶作用于食物,產生有機酸,這時牙齒就會受到腐蝕,其原因是________。
(2)已知Ca5(PO4)3F(s)的溶解度比上面的礦化產物更小,質地更堅固。請用離子方程式表示,當牙膏中配有氟化物添加劑后能防止齲齒的原因:_________。有人認為加氟預防齲齒,氟的含量越多,效果越好,你的看法是: ________。
(3)根據以上原理,請你提出一種其他促進礦化的方法:_______。
[案例分析]
將沉淀轉化反應的化學原理融入“氟化物預防齲齒”及生活中“含氟牙膏的使用”真實的情境中。試題的選材貼近學生生活,引導學生關注科技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通過問題的能力立意,突出知識的應用,便于學生有感而發,避免了死記硬背的負導向。
我們認為情境的設計一定要充分考慮不同地區考生之間生活體驗的差異,試題質量的好壞仍然需要以命題的科學性為主要依據,以學生親身眺望的現代知識視野范圍為“引子”,然后介入到中學化學知識范圍內的能力考查中去。
2 聯系社會、生活和科學發展,體現實踐性
化學科學源于自然,它與能源、材料、環境保護、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相關,引導學生關注這些方面的發展,認識它們的真實現象與書本知識的聯系,不僅是化學學科科學素養教育急待開發和利用的一種重要資源,而且是考試導向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具體體現,是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重要內驅力。
[案例2]某化工廠生產某品牌的漂白粉商品,產品說明書內容如下:
試回答下列問題:
(1)化工廠生產漂白粉的生產原理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_____,漂白粉能用于殺菌消毒的化學原理是_______。
(2)“注意事項”標明密封避光保存于陰涼處,隨配隨用的原因是_________。
(3)ClO2是一種廣譜型的消毒劑,被世界環保聯盟認可。ClO2的消毒效率是Ca(ClO)2的________倍。
[案例分析]
高考試題的題材應突出化學與生產、生活、社會與科技相聯系,主要涉及環境問題、資源配置與開發、能源及海洋開發、化工生產、醫藥保健、材料、科技與生活等聯系當前人類面臨的熱點問題。
由于本題是以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殺菌消毒用品使用”熱點問題和現代科學的經典實例為背景組織材料并提出問題,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人文精神,使學生的解題具有實用性、實踐性,可以有效地縮短課本知識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感到所學的自然科學知識與實際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因而試題更具有實用價值取向。
3 加強對科學思維方法的考查
化學問題的解決,科學思維方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化學學習過程中常用的科學思維方法,除分析與綜合、比較與分類、抽象與概括等一般方法外,還包括科學推理的方法,如類比、假說、模型等方法[1]。作為選拔高一級人才的高考化學試題,應該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考查的力度。
[案例3]工業上生產Na、Ca、Mg都用電解其熔融態的氯化物,但鉀卻不能用電解熔融KCl的方法制得,因金屬鉀易溶于熔態的KCl中而有危險,難獲得鉀,且降低電流效率。現生產鉀是用金屬鈉和熔化的KCl反應制取。
Na+KClNaCl+K; ΔH>0
有關數據如下表:
(1)工業上制取金屬鉀的化學原理是_______,在常壓下金屬鉀轉為氣態從反應混合物中分離的最低溫度約為___________,而反應的最高溫度應低于_____________。
(2)在制取鉀的過程中,為了提高原料的轉化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常壓下,當反應溫度升高至900℃時,該反應的平衡常數可表示為K=_________________。
(4)工業上制取金屬鉀應在什么環境下實現________。
A.在干燥的空氣中 B.在氮氣的氣流中
C.在真空的條件中 D.在氬氣的氣流中
[案例分析]
本題選擇工業制鉀這一教科書未介紹過的新的冶煉方法為背景,給出了相關的冶煉知識和物理數據等信息,要求學生解決工業制鉀的技術性問題。試題以化學平衡移動原理為依據,以推理演繹為判據,用合成氨等平衡移動的應用為思維原型進行類比推理,形成思維遷移的起點。信息中涉及一些無關的信息需要進行篩選,多種知識與方法要素需要結合方能完滿解答此題。高考命題的導向明示著:化學問題的解決,科學的思維方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課程教學必須重視科學方法的教育。
4 改進信息遷移題,考查學生科學素質
信息遷移題是指在題干中為考生提供背景信息材料,要求考生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方法,完整、全面地解答題目中提出的問題。
[案例4]化學電池在通訊、交通及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1)某可充電的鋰離子電池以LiMn2O4為正極,嵌入鋰的碳材料為負極,含Li+導電固體為電解質。放電時的電池反應為Li+LiMn2O4Li2Mn2O4
①放電時,正極發生________反應,電極反應式為_________,充電時陽極的反應式為__________。
②廢棄的電池已成為重要的環境污染源。在酸性土壤中這種污染尤為嚴重,這是因為_________。
(2)另一種常用的鋰電池,由于它的比容量(單位質量電極材料所能轉換的電量)特別大而廣泛應用于心臟起搏器,一般使用時間可長達十年,它的負極用金屬鋰制成,電池總反應可表示為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Li+MnO2LiMnO2
①鋰電池比容量特別大的原因是_________。鋰電池中的電解質溶液需用非水溶劑配制,為什么這種電池不能使用電解質的水溶液?請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其原因_________。
②在日常使用電池時,鋰、鋅、鉛(均作負極)等不同的化學電池,其比容量之比為_______。
[案例分析]
案例4的信息是學生未知(或不必知道)的新知識,要求學生通過自學,理解、應用新信息,著眼于知識間的組合、遷移和運用。由于信息遷移題給出的材料新,考查的知識面廣,能力的綜合性強,故有利于全面考查學生的化學學科素養,而且這類題目可以保證試題的新穎性,引導中學教學跳出“題海”,從而實現高考的公平和效度,也有利于選拔真正具有學習潛能的考生。因此,適量增強信息遷移題在試卷中的比例,應是高考題改革的方向之一。
信息遷移題的解題思路一般可歸納為:
(1)認真審讀題干、挖掘題示信息。培養獲取信息的能力,訓練思維的敏捷性、嚴密性。(可以外現或內隱――題目、圖像、表格、數據、設問……)
(2)迅速聯想、提取已有知識。運用結構化、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完成思維的深度性、針對性。
(3)信息加工、創設應答條件。通過對新舊知識的遷移、轉換、重組,進行科學、合理的判斷、推理、歸納、分析,形成回答具體問題的基礎知識,從分析綜合的解題過程中,訓練思維的廣闊性、整體性、靈活性和批判性。
(4)理清思路,清晰、準確表達,富有創造性。要求知識、技能扎實,思維有序。化學用語準確、語言文字簡潔,切中題意、答出要點。
5 增加高考實驗設計型試題
化學實驗也是學生學習化學和探索知識的有效手段和途徑之一。
考查學生分析、比較、概括和推理能力[2], 一直是高考化學實驗的主要題型。而實驗設計型試題通過讓學生根據實驗目標,自行設計實驗方案,探究解決實驗問題,考查學生在探究中運用比較、分析、綜合的思維方法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理應成為新課程高考化學命題的趨勢。
[案例5]乙二酸(HOOC―COOH)俗稱草酸。某校學生為探究乙二酸的部分化學性質,進行了下述實驗:
(1)向盛有少量乙二酸(H2C2O4)飽和溶液的試管內滴入用硫酸酸化的 KMnO4稀溶液,振蕩,觀察到的現象為________________,說明乙二酸具有__________(填“氧化性”、“還原性”或“酸性”)。
(2)Mn2+離子是KMnO4溶液氧化乙二酸的催化劑。有人提出該反應的歷程為
Mn(VII)Mn(VI) Mn(IV)
Mn(III) Mn(C2O4)n3-2nMn2++CO2
請設計一個實驗方案來驗證這個歷程是可信的(只需給出設計思想)______________。
(3)已知:草酸在約157℃時升華,在175℃時受熱分解可生成H2O、CO2和CO;草酸鈣是難溶于水的白色固體。該校學生設計了一套驗證草酸受熱分解并檢驗產物中有CO2的實驗裝置,如下圖所示。
請回答:
①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應增加尾氣處理裝置,你打算進行尾氣處理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②請分析依據題給數據及D試管中石灰水變渾濁的現象,能否確定草酸分解產物中有CO2_________(填“能確定”或“不能確定”),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案例分析]
該題第(2)問要求設計一個合理的實驗方案來證明該反應歷程。分析題意可以看出,本題的實驗方案設計應圍繞“有”和“無”Mn2+離子時,對反應速率的不同影響去設計。由此,可產生常見的兩種實驗思路。
①對比實驗:取兩份草酸溶液,在一份中加入含Mn2+離子物質的溶液,另一份不加;在滴加KMnO4溶液時,加Mn2+者反應速率快。
②阻斷實驗:尋找一種試劑能與Mn(Ⅵ)、Mn(Ⅳ)或Mn(Ⅲ)生成難溶物(或配合物), 加入這種試劑后,反應速率變慢。
6 探索試題的探究性和開放性
科學探究體現了新的課程理念,但紙筆測試是有局限性的,高考化學試題對科學探究能力的評價,主要是對探究能力中的“獲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掌握和應用探究方法的能力”、“評價與反思的能力”等的評價。從高考探究性試題設計實踐看,此類試題編制不應孤立地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測試,而應放在分析和解決應際問題的背景中去評價, 從知識的整體聯系上去考核[3]。
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和結果都具有開放性的特征。因此,體現評價功能的試題也應加強開放性。開放性的試題包括試題內容的開放、解題過程的開放、解決方法的開放、試題結果的開放以及上述各種兼而有之的開放等多種開放形式。由于開放性試題有不拘一格的答題方式,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考生只要緊扣主題、言之有理就可以認為正確,它給考生發揮個性提供了充分的空間,較好地考查了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是新課程高考命題面臨的一種新的實踐。
[案例6]據新華網報道,2005年3月29日晚,京滬高速公路江蘇淮安段上行線發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輛載有約35噸液氯的槽罐車與一輛貨車相撞,導致槽罐車中的液氯大面積泄漏。由于肇事的槽罐車駕駛員逃跑,而貨車駕駛員當場死亡,事故沒有能得到及時的報告,造成了公路旁3個鄉鎮被嚴重污染,與事故發生地相距300米的村莊,24小時內中毒者達300多人,死亡48人。事故發生地翠綠的麥苗一夜之間全部變為黃色。
(1)根據你所學的有關化學知識,從下面的兩個問題中任選一題作答。
①如果當時你恰好在現場,你應該采取怎樣的方法有效地保護自己和你的家人?
②如果你是一名負責處置緊急情況的專業人員,當接到緊急報告后,你將會采取什么樣的措施?
(2)某探究活動小組在進行調查“重大化學污染事件對環境的影響”課題研究時,確定了“氯氣對不同植物污染的影響”子課題研究,并制定了研究方案。請你回答下列問題:
①該課題擬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
②如果讓你完成該課題的研究報告,你的報告中應包含的主要內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例分析]
該題是以重大污染事件為背景設計的一道探究類開放性試題。第(1)問需運用氯氣的物理和化學性質等知識去尋找問題的答案。①可以跑到高處、逆風逃生、用濕衣服(或毛巾)捂住口鼻,或用沾有堿性物質(如純堿等)毛巾、口罩捂住口鼻等;)②戴上防毒面罩,迅速疏散村民,將翻落的槽罐吊移至水池,進行液堿稀釋中和,或向事發地周圍空氣噴淋堿性溶液或水,阻止氯氣彌漫和擴散等。此問為學生開放性思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第(2)問模仿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考查探究環節有關基本要素的問題。①實驗法、觀察法等;②前言(提出探究問題、意義等),提出假設,制定計劃與實驗,結論與評價,表達與交流等。
在新課改中,探究性學習成為高中學生的必修課,并被視為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從目前的的實施情況看,探究性學習還面臨著諸多的障礙。其中,高考政策被認為是探究性學習實施的最大阻力,它是最有權威性的指揮棒,也是一個最大的阻力來源。廣大一線教師認為,改革目前的高考模式,在高考中加重反映實踐能力及綜合應用能力的考試內容的分量,探究性學習才能闖過高考的“瓶頸”,解除學生、家長和教師的后顧之憂,得到社會的認可和重視。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7提高選做題“等值”的編制技術
高中化學新課程雖仍采用必修加選修的形式結構,但模塊化的設置方式使選修得以名副其實,也就是說,多樣化、選擇性的高中化學課程結構體系為學生的個性發展、自主選擇提供了保障。要使化學課程能更好地滿足不同學生發展的志趣需要,防止學生在自主選擇時受到高考“評價標簽”的影響,我們在高考命題時必須思考如下問題:(1)選做題內容的確定應兼顧學科發展需要和學生發展需要兩個方面的需求;對于評價者來說,其主要任務就是在尊重學生興趣的基礎上使之獲得發展;對于學生來說,則是在滿足自己興趣愛好的同時求得自主發展。要使兩者在高考中都能得到實現,就需要化學課程模塊內容與選做題內容相協調。(2)如果按照新的課程結構體系,以傳統高考試卷的設計形式,非化學方向理科考生需要15種化學試卷,化學方向的理科考生需要30種試卷。這會使高考變得極其復雜,實際操作難以實施。解決這種不同模塊的評價問題的關鍵,就是通過在一份試卷上設計不同模塊內容的等值選做題去實現。
根據新課程實施要求,在選做題(又稱分叉題)的設計上力求引導學生根據自己選學模塊課程選擇對應的試題,盡力做到試題設計與評價目標相一致,努力增強試題的基礎性、選擇性、靈活性和開放性。就試卷中選修內容編制的選做題而言,要編制出難度完全相同的“平行”題是不可能的,不同內容、不同測驗形式之間總是存在差異,導致選做A題或選做B題(或選做C題……)其分數不一樣,這種差異會引起評價的不公正。這一技術難題在過去高考測試中不存在,是新課程多樣性和選擇性形成的難題,必須運用“等值”技術解決考試結果的公平性問題。從試題要素分析,選做題賦予分值、題目長度、知識點數、試題難度、解題時間、答題字數等可比性技術要素相近,較好地實現測驗等值要求。
為了保證考試的公平性,在編制選做題時非常有必要保證二者是平行的。從理論技術和實踐的層面看,在編制等值選做題時除了通常按傳統的心理測量學的要求做復本外,還應該對平行測驗的假設進行檢驗,進行定量化的分析。運用協方差結構模型能夠很容易地做到這一點。它不僅對同質性測驗、τ等值測驗、平行測驗的假設進行檢驗,還可以提供各個測驗的信度[4]。因此,對高考試題的編制來說,協方差結構模型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工具。
8 對試題內容進行人性化處理
由于考試對象是人,是有著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心理特征,以及隨時可能處于社會角色轉變當中的人,因此考試不可能象測試機器那樣簡單,這就要求考試的內容要經過人性化的處理。要使考試的內容不強加于人,尊重受試者,并被人們的心理環境所接受。這是一個相當復雜又必須去做的的事情,它和考試內容的內在品質有著直接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說,考試的發展也是人的發展;考試的人性化的進步也是人類自身進步的體現。
對新課程高考而言,對試卷進行人性化的處理,主要的措施有:
(1)運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化學發展史、科技發展和新聞媒體等為載體,力求揭示科學的人文性,將科學和人文有機地融合起來,通過真實的情境引發學生思維,使學生容易上手答題。
(2)試題難度分布盡量做到由易到難,大題中各小題也做到有梯度,試題的開始設問較基礎、簡單,能使大部分考生能完成,但要正確完成整個試題,卻有一定的能力要求。如此處理,可以使得絕大部分的考生能夠保持平衡的心態來進行答題。試題的設問具有啟發性和層次性,能激發學生的答題興趣等動機;試題的表述適合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有利于學生真實水平的正常發揮。
[案例7]某化工廠為了綜合利用生產過程中的副產品CaSO4,與相鄰的合成氨廠聯合設計了以下制備(NH4)2SO4的工藝流程:
請回答下列問題:
(1)某合成氨廠以天然氣為主要原料,試寫出造氣和合成氨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合成氨反應體系中各組分的部分性質見下表。
合成氨反應的平衡常數很小,所以在工業上采取氣體循環的流程。即反應后通過把混合氣體的溫度降低到使分離出來;繼續循環的氣體是,請用有關理論說明采取該措施的理由:。
(3)上述工藝流程中在沉淀池中發生的主要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可以循環使用的X是 ,聯合生產最大的優勢是。
[案例分析]
本題設計的特征:一是試題表達簡潔、清晰,流程圖提示有利于學生形成解題思路;二是三個問題間基本不關聯,即前面的錯誤不會引起后面連鎖反應,有利于真實考查學生的水平;三是三個問題由易到難,具有較好的階梯性。這里所說的階梯性是指試題題材具有由初級知識水平到高級知識水平之間的過渡,較低能力要求與較高能力要求的過渡。試題設計這樣兩個梯度,有利于提高區分度,有利于測量學生知識和能力層次。
高考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必然要從屬于和服務于社會意識形態和特定的文化結構,必須要承載社會賦予其特定的功能,這就決定了高考試題要闡釋和展示社會意識形態與特定文化結構的實質內容和知識價值,來完成社會賦予高考的特定任務。試題內容體現人性化是高考命題追求的最高境界,需要進一步實踐探索。
新課程化學高考命題考慮新課程目標和學生的接受能力,內容既不能難深,同時也要有利于選拔,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從題型構建來說,既要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和繼承性,考慮高考試題與考生之間建立一定的心理默契和認同效應,又要有適度新題型的開發與創新,使高考命題更能創設新情景、凸現能力與素質的選拔功能。
參考文獻:
[1]林長春.論高中化學新教材實施科學方法教育的幾個問題[J].課程?教材?教法,2003,(8):57-62.
[2]教育部考試中心.高考化學測量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韓家勛.科學探究與化學測量[J].中國考試,2007,(1):38-44.
[4]漆書青.現代測量理論在考試中的應用[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篇5
關鍵詞:生態文明;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化石能源
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人類與自然的相互融合,這會是生態文明創新工程中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人類在自身文明的發展中,利用自然界的力量和資源創造,并以科學技術為依托,為生產和生活創造了各種便利。但科學技術在幫助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過程中,也對地球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生態文明是人類在經受自然環境變化的基礎上反思的結果,但生態文明的建設仍然不能離開科學技術的支持。
1生態環境問題
科學技術主要體現在幫助人提升勞動能力、改善勞動工具,它是人類與自然的紐帶,會對自然生態系統產生間接或是直接的影響,人們對科學技術的運用可能對自然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目前,全球生態環境中的主要問題是人類對生態系統的干擾和破壞,且這種破壞已遠遠超過了自然環境的承受范圍。雖然人類采用科學技術大大提高了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率,但隨著資源、能源的消耗不斷增加,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在不斷增大,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有關世界資源的報告顯示,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隨著人類數量的不斷增加而增長。比如,對木材的需求從1961年以來已增長了64%,谷類食物的消費量增加了1倍多,肉類的消費量增加了2倍以上,農產品中化肥的使用量增加了3倍多。此外,全球對有色重金屬的需求在逐年增長。化石能源的開采對自然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人們對該類能源的使用使全球碳排放量逐年增加,并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全球能源消耗量將持續增長,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也將不斷增加。以2000年為基準,2010年的碳排量增長了76%,2020年的碳排量將增長36%.此外,人類對資源的需求對大氣、河流、森林、海洋等眾多方面的負面影響也越來越大,導致當代人類面臨著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人類面臨的環境和資源問題與科技的發展和應用是緊密相關的。人類工業文明主要基于物理和化學等學科,其觀念是基本一致的,忽視了自然環境的多樣化,未與自然環境形成和諧的關系,進而導致科學技術間接對生態文明造成了負面影響。此外,人類不斷膨脹的消費觀、人類主義中心論的提出以及單純地追求經濟效益的觀念也間接加劇了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2生態文明工程應遵守的原則
基于對生態環境現狀的分析,改變科技發展的方向、及時開展生態文明工程、避免環境的惡化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應制訂相應的環境工程、科技創新的戰略性目標。生態環境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存在的問題也不是單一的、表面的。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必須實現環境工程具有科學、系統的指導思想的目標,并重視生命周期,建立和形成有利于解決復雜問題的環境工程科學體系。對于生態環境中出現的問題,要遵循針對性原則,確立環境保護的工作重心,優先解決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問題,對研究環境管理和污染防治的重點項目給予重視。環境問題是社會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間相互作用的復雜產物,在人類生產的每一個環節中,都要分析該環節是否會對環境造成破壞、最終能否形成完整的工程技術系統、防止出現污染轉移現象、避免出現一項防治污染技術的誕生是建立在其他污染環節之上的情況。此外,環境工程不能只停留在理論階段,要將科技創新的成果轉化為治理污染的具體措施。
3環境工程和科技創新的主要內容
地球系統工程是隨著地球系統產生的學科之一,其重點是在運用和研發創新工程和管理技術的基礎上,針對目前地球面臨的環境問題進行探索和改造。全球氣候的變化影響著人類的生活環境,比如,目前我國的極端天氣頻繁發生,造成部分地區嚴重缺水,生態環境在氣候的變化下變得更加脆弱,沿海地區受到了海平面上升的威脅。因此,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技術的研發已成為刻不容緩的科技創新內容。此外,地球上不僅生存著人類,還包括很多植物和動物,生物的多樣性與人類的健康發展密切相關,生物物種的不斷滅絕已成為國際社會觀注的重要問題之一。由此可見,人類必須停止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以保護物種多樣性,維持地球生態系統的平衡。
4結束語
環境工程和科技創新是實現生態文明的重要保證。在自然環境不斷惡化和資源日益緊缺的情況下,堅持生態文明的科技觀念、減緩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發展的速度已成為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孟偉,傅澤強.生態文明創新環境工程與科技的發展模式[J].環境工程技術學報,2011(01).
[2]邱向軍.科學發展觀視域下生態科技新城建設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3(12).
篇6
關鍵詞:科技金融 科技企業 創新發展
一、科技產業發展現狀
(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2009年,無錫市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4750億元,是2005年的3.62倍;產業增加值1048.8億元,占規模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43.6%。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000多家企業近600個項目申報了省各類科技計劃,按國家標準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到517家。
(二)新興產業發展初具規模。目前,以物聯網、集成電路、服務外包、原創動漫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正在無錫迅速發展。2009年,經國務院批準,無錫市設立了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成為了全國20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之一,集成電路產業營業收人占全國的25%,光伏太陽能產業組件產值更占全球的11%0
(三)"530’,企業發展態勢良好。自2006年起,無錫開始實施吸引領軍型海外歸國人才來錫創業的“530"計劃,目前全市注冊落戶“530"企業達960多家,注冊資本超過28億元,其中已實現銷售的有153家,2009年實現銷售13.4億元,銷售超千萬元和百萬元的企業分別達到14家和53家。"530”企業已成為無錫新興產業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科技金融發展情況及主要成效
(一)科技產業具有現實融資需求
1.實現產業規模化科技項目和企業得到重點支持。近年來,全市高新技術園區、國家創新試點企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試點機構等企業和項目已逐步成為銀行信貸支持重點對象,2009年以來全市銀行機構累計發放科技貸款金額超過600億元。
2.大量初創型科技企業和新興服務業具有融資需求。"530”計劃實施3年多來,全市近千個企業項目已有近1/6開始實現銷售逐步走上產業化發展階段,同時一批具有較高科技含量和發展前景的新興服務企業發展迅速,隨著這些企業的快速發展和不斷壯大,不同程度的融資需求日益顯現。
3.產業化初期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特點明顯。與成熟科技企業或傳統產業相比,初創階段科技型企業融資需求呈現輕資產、小金額特點。經對近80家處于產業發展初、中期科技型中小企業調查顯示,已初步實現技術成果轉化、產品進人銷售階段企業提出的融資需求大多在200-500萬元之間,且均體現出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專利等無形資產豐富,房產、設備等有形資產缺乏特征。
(二)科技金融扶持政策初步建立
1.出臺海外引才專項政策。2006年以來,無錫逐步形成了以“530"計劃為主體的海外引才體系,并配套實施“三個100、兩個300"扶持鼓勵政策,即政府提供100萬元創業啟動資金、不少于100平方米工作場所和不少于100平方米住房公寓、不低于300萬元的創業風險投資、不低于300萬元的資金擔保。
2.落實科技保險補貼政策。2009年,無錫市出臺了《科技保險費補貼資金使用管理辦法》,設立了總額200萬元科技保險補貼資金,當年全市科技保險保費收人達1313萬元,在全國科技保險創新試點城市中名列第二(僅次于北京),為高技術企業提供了近218億元風險保障。
3.加大科技擔保扶持力度。除了國家、省有關扶持擔保機構政策外,無錫市還將擔保機構為科技型的中小企業提供票據貼現擔保、委托貸款、設備和融資租賃等形式的融資擔保納入財政補貼范圍,僅2009年市本級即安排了3000萬元擔保補貼。
4.大力發展創業投資。2009年無錫市設立了分5年到位的10億元規模專項引導資金,當年即引進10家創投企業、18.6億元資金規模,年末全市創投基金規模72.8億元,創投企業家數和投資項目位居全省首位。
(三)信貸產品創新服務穩步推進
1.創新融資服務方式。一是發放“530"企業專項貸款。僅去年借助政府“530"擔保、再擔保體系的支持,全市4家銀行先后向“530"企業發放專項貸款3450萬元。二是用好科技貸款風險補償獎勵政策。近年來,無錫銀行機構先后共獲省財政科技貸款風險補償獎勵8713萬元(列全省第一)的同時,實現了每年科技貸款增長占全部新增貸款均在20%以上。三是創設“貸投結合”模式。如浦發銀行無錫分行今年年初與無錫新區創投集團達成了根據科技企業發展階段進行“先投后貸”或“先貸后投”的合作模式,即針對初創期科技企業采取“先投后貸”,對成長期科技企業雙方協商選擇其一。
2.創新信貸支持產品。一是發展股權質押貸款。據不完全統計,無錫市近年來已辦理股權質押貸款60多億元(包括企業用股權質押向擔保公司進行反擔保)。二是發展專利權質押融資。在人民銀行推動下形成了“政府引導、人行推動、自主決策、市場運作、適度讓利”的無錫專利權質押貸款模式,今年交行無錫分行、錫州農商行已分別對2家專利權企業達成貸款支持意向3300萬元。三是發展銀險合作產品,如中行無錫分行與平安財險合作,為10余家中小科技企業提供“應收帳款+信用保險+信貸”方式的貿易信用保險融資近1.5億元。
3.創新信貸管理機制。一是提高信貸審查效率。如江陰農商行對科技企業做到了營銷與授信預調查、授信調查與審查、前期授信檢查與當期授信調查、信用評估與額度核定審批的“四個同步進行”。二是加大激勵考核力度。如華夏銀行無錫分行對科技企業信貸營銷采取貸款增長任務單獨考核、適當提高營銷人員獎勵的政策,對授信管理人員也采取薪酬與業務、效益等綜合績效指標掛鉤方式考核。
篇7
[摘要] 面對現代醫學的挑戰,如何發展中醫外科學是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幾千年來前人給我們留下的豐厚中醫藥遺產,是我們今天發展中醫藥、拓展中醫藥的“源頭活水”。秉承傳統、開拓創新是中醫外科學發展的永恒主題。在重視歷代文獻發掘整理工作的基礎上,先繼承好中醫外科學的傳統學術思想和理論,然后才能發展創新,使中醫外科學在新世紀達到嶄新境界。
[關鍵詞] 中醫外科學; 醫學史;醫學,中國傳統
Succession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a perspective on the history
ABSTRACT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modern medicine, how to develop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is a question. The tremendous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the springhead of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TCM. Succession and innovation is an eternal subjec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In order to improve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we should explore traditional medical literature, and carry forward the theori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KEY WORDS surgery,TCM; medicine, history; medicine, Chinese traditional
在現代西方醫學高度發展的今天,中醫學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中醫外科學作為傳統中醫學的重要一支,它的發展將何去何從發人深思,筆者在總結中醫外科學發展史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中醫外科學發展的思路,供同道共勉。
1 秉承傳統是發展創新的基礎
中醫外科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容極為豐富,歷代著作浩如煙海,凡癰疽癤疔、癭瘤瘰疬、諸毒蟲傷、瘡疥痘疹、疳癬疣痣,以及痔漏諸疾,均有論述。據不全統計歷代外科學專著約有447部,其中影響較大者有:《劉涓子鬼遺方》、《外科真詮》、《外科心法》、《外科正宗》等26部[1]。
據甲骨文記載,夏商時代已有外科病癥名及單列專科,有疾自、疾耳、疾齒、疾身、疾足的區分。《周禮?天官》有疾醫、瘍醫、食醫、獸醫的劃分。《周禮》分科的記載,是我國和世界醫學史上醫學分科的最早記載。1973年出土的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中載有很多外科病,如感染、創傷、凍傷、諸蟲咬傷、痔漏、腫瘤、皮膚疾病等。1975年出土的《云夢秦簡》反映了戰國晚期至秦代對疬疾(即現代醫學的麻風病)的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的巨著《內經》奠定了外科學的理論基礎,其中有著名的論述如“高粱之變,足生大疔”、“營氣不從,逆于肉理,乃生癰疽”。《靈樞?癰疽》中載有幾乎遍及身體各部位的癰疽瘡癤,并最早提出用截趾術治療脫疽。漢代出現了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學家華佗,他以麻沸散麻醉后進行死骨剔除術及剖腹術。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有腸癰、寒疝、浸瘡、狐惑病的治療方藥,如大黃牡丹皮湯、薏苡附子敗醬散、烏梅丸等,至今仍是外科急腹癥的常用方。晉末出現的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外科專著《劉涓子鬼遺方》中,已使用水銀膏治療皮膚疾病。葛洪《肘后備急方》載有海藻治療癭病、狗腦敷治瘋狗咬傷。隋唐期間巢元方所著《諸病源候論》,觀察到瘡癤中有疥蟲,并首先指出皮膚病與人體過敏體質有關,如在“漆中毒”條目下有“漆有毒,人有稟性畏漆”的記載。孫思邈《千金方》載有飲食療法和臟器療法,如以羊靨、鹿靨治療甲狀腺腫大;還有以蔥管導尿的記載,比1860年法國發明橡皮管導尿早1 200年。宋代《圣濟總錄》、《太平圣惠方》提出以“五善七惡”變化與臟腑功能的關系作為判斷病癥預后與轉歸的依據。這些輝煌的成就,為后世醫家傳承、開拓與創新奠定了基礎[2]。
明清時代中醫外科發展鼎盛,已達成熟階段,出現了許多著作,形成了許多學術流派。薛己通過《外科發揮》、《外科樞要》、《外科心法》、《正體類要》、《疬瘍機要》等著作,從各個方面闡述外科臨床的整體觀念,主張“治病必求其本”。汪機《外科理例》提出“治外必本諸內”的思想,提出“然外科必本于內,知乎內以求乎外”,“治外遺內,所謂不揣其本而齊其末”。薛己、汪機的著作中貫穿了金元醫家李東垣、張子和、劉河間等對外科病的治療思想,對后世影響頗深。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應首推陳實功的《外科正宗》,后世稱“正宗派”。《外科正宗》細載病名,各附治法,條理清晰,十分完備,以陳氏40年臨床實踐所得經驗,對當時的外科學術進行了推陳出新的總結。陳氏倡導膿成切開,位置宜下,切口夠大,腐肉不脫則割,肉芽過長則剪;善于應用刀針手術及腐蝕藥;對脫疽的手術,主張先在患趾上方“拈線纏扎”,繼用“利刀順節取患指(趾)”;對手術截除息肉(鼻痔)法,掛線、結扎痔漏等,描述精詳,啟迪后世;并首先記載了糖尿病性脫疽“得于消渴病,發于足趾者,名曰脫疽”。凌云鵬認為陳實功在《外科正宗》中,重視開刀腐蝕等外治方法,一改過去偏于消托補的內治、輕于刀針腐蝕的保守療法,在明代民間可謂獨樹一幟,可以說是外科手術家華佗以后第一個提倡外治解除外科疾病的外科學家。《外科正宗》的學術思想,在清代得到了外科學術界的重視與推崇。徐靈胎評注說:“見有學外科者,則今其先閱讀此書,以為入門之地。”可見當時的盛行情況。由于這個學派是在傳統的外科學術基礎上發展而成,故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廣闊的學術領域,所以是中醫外科學中核心的學派。
清代著名外科學家王洪緒,在學術上有獨到的見識,所著《外科全生集》是根據他祖父王若谷秘傳和自己臨床經驗寫成的,創立以陰陽為主的辨證論治法則。此學派的特點是以陰陽辨證法則,將常見的外科疾病根據臨床表現分為陰陽兩大類,并且創用陽和湯、陽和丸、小金丹、醒消丸、犀黃丸等方藥,內容提綱挈領,方法簡要。尤對外科陰證的研究,有一定的深度。如書中提到“諸疽白陷者,乃氣血虛寒凝滯所致,其初起毒陷陰分,非陽和通腠,何能解其寒凝,已潰而陰血干枯,非滋陰溫暢,何能厚其膿漿”,“非麻黃不能開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雖酷暑不可缺一也。腠理一開,寒凝一解,氣血乃行,毒亦隨之消矣”。江蘇無錫高錦庭《瘍科心得集》,首先將溫病學說引入外科領域中來,使外科學術得到長足的進步,成為新興的一個外科學派。其以溫病三焦學說為借鑒,將瘡瘍分為上部、中部、下部,分別以風溫、風熱,氣郁、火郁,濕熱、濕火作為辨證論治的準則。“蓋以瘍科之癥,在上部者俱屬風溫、風熱,風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屬濕火、濕熱,濕性下趨故也;在中部者多屬氣郁、火郁,以氣火之俱發于中也。”將溫病衛氣營血學說,運用于火毒熾盛型瘡瘍、疽毒內陷等的治療,倡用犀角地黃湯、安宮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等治療疽毒內陷、疔瘡走黃,至今仍具指導意義。其闡述腦疽、發背的“三陷逆證”甚為精詳,重視病癥的鑒別診斷,對瘍科診斷水平的提高及其預后的判斷,均有重要意義。“心得派”、“全生派”均是在“正宗派”基礎上發展而成,彌補了“正宗派”的不足[3]。
此外,明清時期尚有其他一些杰出的外科學家和著名論著。明代陳司成《霉瘡秘錄》是我國第一部論述梅毒的專著。清陳士鐸《外科秘錄》、顧世澄《瘍醫大全》等有豐富的內容。吳師機的《理駢文》專述藥物的外治法,總匯了我國清末以前的外治諸法。
2 近半個世紀來中醫外科學的繼承、發展與創新
近50余年來,中醫外科在臨床和實驗研究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更多的現代科學技術與中醫中藥結合,應用到治療和實驗研究中來。一些常見病和疑難病的臨床研究,不僅提高了臨床療效,結合基礎理論與實驗研究,還取得了許多學科技術上的成果,為中國醫學,以致世界醫學做出了新的貢獻。
中醫中藥和中西醫結合治療燒傷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使我國治療燒傷的水平居于世界領先地位。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西醫結合搶救大面積重度燒傷病例的成功,體現了中醫中藥的巨大優勢。中醫藥在控制燒傷感染、減輕中毒癥狀、降低敗血癥發生率方面有積極作用;在維持有效血循環和微循環、改善與恢復心腎功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力、促進機體抗休克方面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安全渡過休克、敗血癥期,從而降低了病死率。燒傷恢復期應用益氣健脾、扶正養胃中藥,對促進體質復原,加速創面愈合,亦有重要的作用。對中小面積燒傷的治療,國內各地運用了許多不同組成、不同劑型的中草藥治療,取得了顯著的療效。中藥外敷治療燒傷創面的特點是濕潤暴露療法,不僅具抗感染、減少滲出、消炎止痛的作用,而且由于外敷藥形成屏障,有防止創面再感染的作用,更有促進創面愈合、促進上皮再生、減少疤痕的作用。燒傷后疤痕增生,應用中藥內外治療后,血運改善,凸出的疤痕可逐漸軟化與平復。在燒傷防治的實驗研究方面,成績亦是顯著的,在理論研究上,濕潤暴露療法打破了西醫學傳統的、保持創面干燥成痂的概念。濕潤療法這一理論,是結合中醫“創傷、潰瘍”論治思想和現代燒傷局部微循環研究理論提出的一種新概念,這是建立在傳統的中醫藥外敷治療燒傷大量實踐經驗基礎上的。相信不久,濕潤療法的理論將更臻完善,隨著這一理論的完善與實施,將為進一步發掘傳統的中醫藥、單方、驗方、祖傳秘方開拓廣闊的道路,燒傷后疤痕的防治亦將取得新的突破[4~7]。
中醫中藥在防治周圍血管性疾病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以活血化瘀為基本治則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在國內已成主流,各地倡用和研制了大量中成藥制劑,配合針灸中藥麻醉等治療,提高了療效,降低了本病的復發率和高位截肢率。國外文獻資料,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截肢率較高,約占28%~33%,國內開展中醫為主、中西醫結合治療,截肢率明顯下降,約占1.2%~13.8%。中醫中藥防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在國際上亦享有聲譽,奚九一選用土三七、金銀花、甘草等制成清脈791、811沖劑治療脈管炎壞疽221例,臨床治愈率達80.19%,截肢率僅為1%[8]。顧亞夫[9]研制益氣活血、養血清熱的通塞脈丸和脈絡寧注射液,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總有效率達97%,截肢率僅2.9%。裴玉昆[10]研制了以水蛭、地鱉蟲等制成的通脈片,總有效率為93.7%,顯效率79.5%,截肢率5.2%。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既有廣泛的臨床基礎,又有科學實驗依據,因此療效穩定,有可重復性。
慢性化膿性骨髓炎,尤其是已形成死骨、骨腔積膿、瘢痕竇道者,屬于外科極為棘手的治療難點。中西醫結合治療多采用積極的綜合措施,局部以升丹為主的藥捻蝕管祛腐,排除小型死骨,中西藥液灌注、沖洗,藥條填塞,以及病灶、病骨清除術,均以消滅骨死腔、解決骨與皮膚缺損等為目的,配合內服清熱解毒、祛瘀通絡、補髓養血的中藥,將治療化膿性骨髓炎總有效率提高到95%以上。楊文水[11]應用祛腐、托里、生肌法治療6 200例,總有效率達98.24%;陳興之[12]治療134例,有效率達97%;謝景龍[13]治療351例,痊愈337例,總有效率為99%。今后在眾多的臨床有效經驗基礎之上,更應加強實驗研究,以期找到穩定而有效的方藥,使慢性化膿性骨髓炎的治療研究獲得突破性的進展。
乳腺增生病是女性的常見病多發病,中醫中藥防治乳腺增生病在國內有大量的臨床基礎和良好的治療效果。大量文獻資料證明,患乳腺增生病的婦女其癌變的危險性要高于普通人群,積極防治乳腺增生病,對于預防、早期診治乳腺癌有積極意義。中醫中藥對乳腺增生病的病因病機和治則研究,20世紀50年代前認為病因主要是肝郁氣滯,治療以疏肝解郁、理氣消滯為原則。20世紀60年代病因病機的研究增加了沖任失調的因素,治療上增加了調攝沖任的法則,在臨床上提高了療效。20世紀70年代以來,進一步認識到痰瘀凝滯亦是一部分病例的病因,此類病例多屬反復發作、局部形成鈣化灶或纖維化,治療上采用活血化瘀、軟堅化痰的法則。此外,涌現出許多中成藥如天冬素片、消核片、乳核散結片、消癖丸、乳康片等。據報道中醫中藥的總有效率達90%~97%。可以相信,隨著臨床與實驗相結合的研究,將出現更多療效顯著、藥效穩定的中成藥制劑[14~18]。
漿細胞性乳腺炎由于臨床癥狀酷似乳癌,常被錯誤地施以乳癌根治手術[19]。20世紀80年代陸德銘[20]繼承發揚老中醫經驗,應用中醫切開法,清除炎性病灶,切開瘺管,然后用提膿祛腐中藥外敷治療,獲得療效高、復發率低、乳房變形小的良好療效,此項研究提高了對漿細胞性乳腺炎的認識,尤其是對與乳腺癌的鑒別作了比較詳細的分析,從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根治手術。20世紀90年代唐漢鈞[21]采用切開、灌注等綜合治療后,不僅提高了療效,保持了乳房外形,還降低了復發率。
乳腺癌手術后的中醫藥調治很重要,中醫藥能從整體上調節機體功能,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和抗癌能力。中醫藥能調整機體因癌癥造成的功能損害和代謝紊亂;減除因手術、放療、化療所產生的毒副作用,加強放、化療效果,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預防術后擴散和轉移;還兼有抗癌、扶正的雙相調節作用[22,23]。
中醫治療急腹癥源遠流長,20世紀50年代以中醫為主中西醫結合防治急腹癥得以廣泛開展,取得了一定成績。應用大黃牡丹湯、三黃湯、紅藤煎、薏苡附子敗醬散等代表方,結合針刺、電針、穴位注射、耳穴壓貼等法,治療急性闌尾炎取得了肯定的療效。1978年統計,治療急性闌尾炎16 733例,非手術治療治愈率為69.9%;治療胃、十二指腸急性穿孔1 572例,非手術治愈率75.8%,中轉手術率為67%;以清熱利膽通腑中藥治療膽道感染1 408例,非手術治愈1 174例,占83.4%;以大柴胡湯、柴胡疏肝散為基本方治療急性胰腺炎取得了明顯療效,對輕型胰腺炎的有效率達90%以上;以承氣湯、陷胸湯等綜合措施治療急性腸梗阻16 944例,非手術治愈率為67.7%[24]。中西醫結合,中藥“碎、排、溶、防”等一系列非手術療法防治膽石病的研究和膽石從肝論治觀念的確立,大大促進了膽石病的防治工作[25]。隨著醫學科學的進展,中醫中藥作為一種治療手段,有機地施用于急腹癥的各型各期中,作為非手術綜合治療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前途是極為廣闊的。
近50年來,中醫治療痔瘺疾病得到了較大發展,廣泛采用切開掛線法解決了高位肛瘺的難治之點,這已成為國內肛腸學家的共識,在國際上亦享有盛譽[26]。近年又開展了對復雜肛瘺外科治療最佳術式的臨床研究以及隧道式引流的研究,減少了瘢痕變形,保護了功能[27]。混合痔的外剝內扎術等是結扎痔瘺的改進手術,不僅療效顯著,而且防止了西醫環切術后狹窄、黏膜外露等后遺癥。消痔靈硬化劑注射治療內痔風靡國際,在1986年南斯拉夫第14屆薩格勒布國際發明創造博覽會榮獲金獎,比利時布魯塞爾第35屆尤里卡世界發明創造博覽會上榮獲最高榮謄獎――一級騎士勛章。此外,陳舊性肛裂、嬰兒肛瘺的治療亦均有較大的進展。
疔瘡、有頭疽、瘡瘍等感染性疾病的中醫中藥治療在國內有廣泛的臨床基礎,全國各地擁有大量驗方、單方,不僅有顯著的療效,而且近年通過對小復方和外用藥的深入研究,在治療機制上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認為中醫中藥除有直接的抑菌和抗病毒作用外,更有調動機體抗病能力的作用,通過促進非特異性或特異性細胞、體液免疫功能,間接殺滅病原體,清除毒素,達到“扶正祛邪”的作用,從而促進機體恢復。隨著抗生素耐藥菌株的增多和副作用增加,扶正祛邪中藥日益受到中西醫學者的重視。疽毒內陷、疔瘡走黃等外科感染,及至形成毒血癥、膿血癥、敗血癥,中西醫結合治療提高了治療效果,降低了病死率。通常認為在感染嚴重階段過后,停用抗生素等西藥,改用中藥辨證治療,可避免因抗生素長時間應用所致的毒性反應、二重感染、以及細菌產生耐藥性等毒副反應,并可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傷口愈合。
慢性潰瘍是中醫外科的常見病,因其遷延不愈,愈后又極易復發,嚴重影響患者康復。以祖國醫學祛腐生肌理論為指導,20世紀70和80年代天津瘡瘍研究所李競教授[28]做了大量的實驗研究,90年代唐漢鈞、李斌等對潰瘍的研究拓展了病癥,對下肢靜脈曲張性潰瘍、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潰瘍、動脈栓塞性潰瘍、糖尿病足潰瘍、放射燒灼性潰瘍、化療引起的潰瘍、神經損傷性潰瘍、蛇傷性潰瘍等難治性潰瘍的治療取得成效[29]。在“祛腐”的基礎上提出“祛瘀、補虛”法治療,可以明顯促進創面的生長愈合,縮小疤痕[30],這些研究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展研究基金的資助,獲得上海市中醫藥科技成果二等獎,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中藥灌注(介入)加藥捻療法是中醫傳統藥捻療法的繼承與發展。由于西醫外科手術的廣泛開展,手術后出現感染及殘留創口成竇道久不愈合,再次清創手術,常會帶來更嚴重的后遺癥,使用傳統的藥捻療法,又不能直達病所,中藥灌注(介入)加藥捻療法既繼承了傳統的藥捻法達到祛腐化瘀、生肌引流的作用,又創新發展了藥捻療法,使一些原來藥捻法不能治療的術后竇瘺成為可治之癥。近10年來,龍華醫院中醫外科采用此法治療心臟二尖瓣或主動脈瓣置換術、冠狀動脈搭橋術術后形成的竇道5例;頭顱部、胸腹部手術后形成的竇道23例;臍部瘺、骨髓炎竇道、耳前部瘺等25例,取得了滿意的效果[31~33]。
秉承傳統,開拓創新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歷史上晉代《劉涓子鬼遺方》總結了我國古代早期中醫外科醫方、醫術、醫理的成就;著名醫家陳實功總結了明代以前中醫外科的成就,著成劃時代巨作《外科正宗》;而清代王洪緒、高錦庭等醫家又將醫學成就向前推進,著成《外科全生集》、《瘍科心得集》等。這些為后世繼承發展與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今21世紀的發展與創新,一定要重視歷代文獻的繼承與發掘整理工作,沒有繼承,就談不上發展創新。幾千年來前人給我們留下的豐厚中醫藥遺產,是我們今天發展中醫藥、拓展中醫藥的“源頭活水”。只有秉承傳統,弘揚中華中醫學術精華,才能發展創新,使中醫外科學在新世紀達到嶄新境界。
(本文承蒙陳豪、劉曉鶇做文案整理工作,在此謹表誠摯的感謝!)
[參考文獻]
1 裘沛然.中國醫籍大辭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2. 9961049.
2 顧伯華.實用中醫外科學[M].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1985. 18.
3 唐漢鈞.現代中醫藥應用與研究大系?外科卷[M].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 1996. 56.
4 唐漢鈞.中醫治療中輕度燒傷132例[J]. 山東中醫學院學報, 1991, 4(7): 414.
5 北京積水潭醫院燒傷組.燒傷感染毒血癥的本質[J].中華整形燒傷外科雜志, 1985, 1(4): 282.
6 羅成群, 馬恩慶. 補脾健胃藥在大面積燒傷營養治療中的應用[J]. 中西醫結合雜志, 1990, 10(1): 3031.
7 徐榮祥.燒傷濕潤暴露療法的臨床應用[J]. 中西醫結合雜志, 1988, 8(4): 204206.
8 顧亞夫.周圍血管病的中西醫結合診治[J]. 中西醫結合雜志, 1987, 7(11): 647651.
9 顧亞夫.“通塞脈Ⅰ號”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100例療效觀察與機制探討[J]. 科研資料選編, 1980, (1): 16.
10 裴玉昆.通脈片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療效觀察[J]. 中醫雜志, 1987, 28(1): 3639.
11 楊文水.祛腐托里生肌法治療骨髓炎6200例臨床觀察[J]. 新中醫, 1979, 11 (6): 31.
12 陳興之.中醫中藥治療急慢性骨髓炎134例療效分析[C].上海市中醫學會參加第一屆全國中醫學術會議論文匯編, 1979. 151162.
13 謝景龍.中醫治療硬化骨髓炎并竇道120例療效觀察[J].中國農村醫學, 1993, 21(5): 4648.
14 張士云, 賈喜花, 孫彩霞, 等. 唐漢鈞教授治療乳房病經驗[J]. 遼寧中醫雜志, 2000, 27(1): 910.
15 劉 勝, 陸德銘, 唐漢鈞.調攝沖任法治療乳腺增生病的機理研究[J]. 遼寧中醫雜志, 2000, 27(10): 444445.
16 韓會學, 李 斌, 唐漢鈞. 唐漢鈞治療乳腺增生病經驗[J]. 湖北中醫雜志, 1998, 20(5): 12.
17 唐漢鈞, 楊 彬, 李新民, 等. 乳增寧片治療乳腺增生病臨床觀察[J]. 上海中醫藥雜志, 1997, 31(7): 31.
18 陸德銘, 唐漢鈞. 乳寧沖劑治療乳腺增生病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學報, 1995, 10(4): 1819.
19 賈喜花, 唐漢鈞. 漿細胞性乳腺炎研究進展[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 2002, 8(2): 134136.
20 陸德銘.顧伯華治療漿細胞乳腺炎瘺管期的經驗[J]. 上海中醫藥雜志, 1986, 20(9): 911.
21唐漢鈞. 切開拖線祛腐生肌法治療漿細胞乳腺炎148例[J].中醫雜志, 2000, 41(2): 99100.
22 唐漢鈞.乳腺癌的中醫臨床與實驗研究[J].中醫藥學刊, 2003, 21(2): 168172.
23 翁永強, 唐漢鈞, 程愛群, 等. 扶正祛邪法改善乳腺癌患者化療毒副作用的臨床觀察[J]. 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3, 17(3): 2831.
24 天津南開醫院遵義醫學院.新急腹癥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1978. 296310.
25 朱培庭, 張靜. 膽寧片治療氣郁型慢性膽道感染、膽石病的臨床研究: 附608例療效分析[J].上海中醫藥雜志, 1990, 24(5): 18.
26 郭修田.痔臨床治療進展[J].中國肛腸病雜志, 2004, 24(9): 3436.
27 何春梅, 曹永清, 陸金根. 隧道式拖線加內口切掛術治療后位馬蹄型肛瘺46例[J]. 上海中醫藥雜志, 2004, 38(6): 3233.
28 李 競. 中西醫結合瘍科進展[J]. 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 1995, 1(1): 5355.
29 顧宏平, 唐漢鈞. 論唐漢鈞教授治療慢性皮膚潰瘍的經驗[J].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 2004, 4(17): 22302232.
30 張士云, 唐漢鈞, 鄭 勇. 復黃生肌愈創油膏減少大鼠創面瘢痕形成的實驗研究[J]. 中醫外治雜志, 2001, 10(4): 67.
31 蕢 綱, 唐漢鈞. 唐漢鈞教授治療復雜性竇瘺的經驗[J]. 上海中醫藥雜志, 2004, 38(1): 2628.
篇8
【關鍵詞】農業科技創新;農村農業現代化
自從上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我國進入了全面改革開放時期,科技、經濟等諸多領域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時,隨著國家科技水平的提高,經濟實力的增強,農業生產生產方式與經營體制也隨之而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數據顯示,1978年,我國的糧食總產為3億噸,2011年糧食總產即達到5.1億噸,增長2.1億噸,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但從整體來看,我國農業仍屬于大而不強,靠天吃飯的現象比較明顯,農業生產方式也沒有完全擺脫傳統農業的束縛,農業發展后期乏力[1]。科技創新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靈魂,是一個民族進步的不竭動力,對于我國現階段的農業發展來說,大力推進科技創新,不斷提高農業增產增收中科技所做出的貢獻率,已經成為新時期我國農村、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1 大力推進農村土地流轉,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經過30余年來的農村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嘗試,我國農業已經走到一個瓶頸時期。雖然最初一家一戶的經營模式徹底打破了“大鍋飯”的平均主義思想,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但是在新時期,一家一戶的精耕細作方式已經不再適應現有的機械化發展,尤其是在一些地區,地塊規模過小,種植又沒有合理的規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型農業機械的應用,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農村土地流轉是指農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過合法的形式,保留承包權,將經營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其他經濟組織的行為。農村土地流轉是農村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通過土地流轉,可以開展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的農業經營模式。具體來說,農村土地流轉可以加速土地流轉,提高土地集中度,進行規模化經營,提高利用效率,使得現階段多年形成的城鄉分化格局,有望加速走向一體化。
2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水平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農業生產中科技的作用同樣舉足輕重。實際上,每年我國的農業科技成果并不少,關鍵的問題是轉化效率低。一些農業科研院所在有了研究成果后,就單純的是為了申請專利、、評獎,然后用這些成果繼續申請下一個課題,至于這種成果是不是轉化了,轉化的效果如何,一般就不再關心了。數據統計顯示,發達國家的科技成果轉化率是80%,而我國僅為25%,而真正實現產業化的不足5%。轉化率的低下,使大量科技成果成為“展品”,科研價值難以形成生產力,這也顯示出我國農業科技發展思路的欠缺[3]。再加之一些農業推廣機構工作積極性不高,導致大部分農業科研成果根本無法真正融入到農業生產一線。因此,在下一階段需要多措并舉的推進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提升農業科技成果在生產一線的價值。這就需要農業科研院所轉變職稱評定的方式,使研究人員的更多的側重科技成果的轉化,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3 建立健全農業經營服務體系,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
推進農村農業現代化,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農業生產要有保障,要有足夠長的產業鏈,使農業生產逐步的形成規模,農戶逐漸有話語權。這就要求國家要進一步在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把家庭分散經營的優勢與統一經營和服務的優勢結合起來,形成有活力的農村經營體制,是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必須要解決好的一個根本性問題。其實,自黨的十六大以來,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發展,使農業產業鏈條不斷延長,農民組織化和農業規模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豐富了雙層經營體制的內涵。農業發展要實現“第二次飛躍”,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給新時期的農業發展注入了很多新鮮的思路。通過農業合作社的統購統銷,可以有效的利用土地,安排種植作物的種類,從農資到管理,從收獲到銷售實現一體化,有效提高了農業生產中低于自然及認為災害的能力,也可以進一步發揮合作社在組織農民、落實政策、對接市場等方面的作用,使合作社自身有更好的發展。
總之,新時期要真正實現農村農業現代化,還需要進一步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并以農業科技創新為平臺,為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改革、農業種植方式的完善,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提供最有效的動力支持。當然,這還需要各級政府、科研院所、農業推廣機構、農業企業相互配合,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更多的平臺,營造更為寬松的環境和氛圍,最終使農業科技創新更好的服務于農業農村的現代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我國農業30年發展歷程[J]. 農業工程技術(農產品加工業),2010(3).
[2]上海農業科技貢獻率達59%[EB/OL].
[3]如何理解農村土地流轉政策[EB/OL].
篇9
1 鹽城文化產業與科技融合發展的基本模式
1.1 政府驅動型
2012年,南京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受鹽城市委市政府委托編制了《鹽城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中明確強調了科技對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提出要重點培育創意設計業、數字內容業等引領潮流的新興產業。隨后,鹽城市、縣(區)財政普遍設立了文化產業專項資金,市級財政從2013起每年安排1000萬元,重點扶持龍頭文化企業和科技含量高的優秀項目,將具有特色優勢的本土文化資源充分結合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增強文化傳播的感染力。在政府的推動下,綜合運用經濟、行政、法律等手段,提供資金、用地等優惠政策,對文化產業與科技融合起到了推波助瀾的良好作用。
1.2 傳統替代型
傳統文化資源是先天形成的不可多得的良好資源,利用現代科技豐富傳統文化,將有形資源變成無形資源,逐步形成替代型的文化產業已成為鹽城市文化產業與科技融合的一大模式。例如,射陽縣利用沿海濕地灘涂這一優勢資源,進行旅游線路開發、環境影響評價,構建更為科學的空間信息和物聯網等技術,檢測建筑布點,實施自動化系統和數字管理平臺,成功打造了明湖文化旅游集聚區、息心寺(4A級景區)、射陽河閘(蘇北最大河閘)、濱湖公園等旅游項目,將傳統資源視為開啟旅游文化產業集聚發展的鑰匙,借助互聯網平臺,對游客密度分析,挖掘旅游熱點,指定切實符合的營銷主題,推動傳統文化產業的創新,產生了“1+12”的效用。
1.3 跨界聯盟型
把文化和科技企業聚集在一起,構建一個相互協同的產業聯盟,選出主體共同探討產業發展模式,在合作過程中不斷創新,進而形成持續的創新發展格局。例如,城南新區大數據產業園內的中潤普達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的“文化幫”應用平臺,已有29家與文化產業相關的交易機構入駐,涉及領域有電視劇、動漫、融資服務等多項,并且中潤普達聯合多家企業斥資20億元興建“中潤普達大數據產業基地”。
1.4 產品衍生型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逐步普及,人們不再滿足標準化的視覺娛樂方式,愿意去嘗試更新的科技體驗,所以時代要求衍生出更多的文化科技產品。例如,坐落于亭湖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內的奧茲游戲抓住契機,與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欄目合作開發了手機游戲《明星三國》,下載排名持續攀升,綜藝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不僅促進了經濟發展,更豐裕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衍生出的科技產品帶來了龐大的消費市場和巨大的發展空間,是鹽城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
2 鹽城文化產業與科技創新融合機制
鹽城市文化產業與科技融合普遍采用投融資機制,即對文化產品和科技項目投貸組合,政府、銀行、專業投資基金、保險公司等共同合作,從市場調研到風險評估分散并行,各取收益。鹽城市各級政府借鑒先進城市的經驗,以扶持性措施為文化科技創新型企業在關鍵性技術方面提供支撐,引導形成“政產學研”一體化效應,提升了文化產業和科技融合的整體水平。除了財政資助和引導扶持政策外,政府漸漸轉換角色,向市場資源優化、監督管理平臺建設等后臺維護做努力,形成了較為和諧的市場機制。同時鼓勵文化企業與科技企業通過項目合作、收購兼并、參資入股等方式實現雙向合作,深化以企業為主導的合作機制。并加大人才培養資金,重視人才隊伍建設,把培養人才的創新思維作為首要任務,逐步構建了人才激勵機制。
3 鹽城文化產業與科技融合的協調發展模式與創新機制解構
3.1 構建地域級層,推動產業集聚
綜合考慮鹽城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和前景,應當做適當的地域結構分析和發展空間調整,構建“多中心、組團式、覆蓋化”的現展級層,壯大文化產業集聚區建設。
繪制文化產業集聚區藍圖時,應充分考慮地域特點、自身發展和產品需求,鹽城文化產業集聚區大致可以分為四級,一是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商貿服務業基礎良好的老城區,二是環保生態、汽車電子、商務娛樂發展為主的經濟開發區、亭湖區、鹽都區,三是以地方旅游、傳統工藝、漁港休閑起家的縣(市、區),四是著力發展數字科技集聚中心的城南新區。按照目前形勢和未來發展來看,應將文化科技產業發展的動力向南延伸,連接已有的文化產業輻射圈,每年確定2-3個極具示范效應和產業拉動作用的重大文化科技創新項目,拉開向東南的發展軸,各個文化科技產業集聚區之間通過確立不同的產業發展重點、市場定位,同東北、西北再互補性合作,尋求錯位發展,避免同質競爭,減少過度內耗,合力推動鹽城文化科技產業集聚區發展。
3.2 發展智力資源,催生核心產業
為了吸引高層次人才,鹽城出臺了《鹽城市“515”人才引進三年行動計劃》,對核心人才的經費、入戶、配偶就業及子女入學等方面給予了優惠政策。在政策支持的基礎上,應當加快建立文化產業領域人才培養規劃,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系統、實行資格認證制度以及建立文化產業專門人才數據庫。積極鼓勵文化企業選派人才出國研修并⒂牘外文化與科技融合的生產創作過程,同時靈活引進國外文化產業的優秀人才,更新人才觀念,促進人才流動,加快人才的培養步伐。
要使文化創意產業能夠處于領先地位,除了人才充足外,還必須保持引導產業有核心技術。應當打破學科界限,促進目前不太重視的產學研和各界技術人員間的協作,跟蹤關鍵技術的國際新動向,著力建設具有附加值高、內容新穎的數字、動漫、創意設計、文化旅游、高檔次會展等極具特色優勢的核心產業集群。鼓勵利用高科技同鹽城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相結合,推動傳統文化產業向核心文化產業轉移,形成產業優化升級,打造優勢互補的文化科技產業鏈。
3.3 運用財稅政策,引導資金投向
鹽城政府應當靈活采取信貸、利率、稅收和補貼等優惠政策,通過國家經濟調控手段為成立初期的文化企業減免稅負,激勵這些企業在短期內能獲得較快發展。
良好的風險投資機制是緩解文化創新產業融資難的有效途徑,為此當前鹽城政府和銀行應聯合做好以下工作:建立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創立文化科技產業金融服務平臺,對企業推薦通過體系認證的金融機構;建立貸款擔保補貼機制,與銀行合作為新興文化企業提供貸款擔保和補貼;鼓勵金融機構和銀行設立文化科技融合專門信貸服務,完善授信模式,指定合理期限和利率,加大信貸投放;促進金融與文化資本對接,搭建優質平臺,為企業切實解決融資難的問題。
3.4 打破部門界限,加強技術標準
中國的文化與科技界存在著嚴重的資源分割和封閉現象,文化和科技部門乃至其他部門的協調配合、統籌共管、共育共培,為文化企業的發展起到了助力作用。除了要加強各管理部門的協作,也要積極通過創新管理體制與機制來形成非政府組織,例如,組建融合發展促進中心或行業界協會,用以完善文化科技資源融合的工作機制,建立順暢的管理體制,形成有效的管理合力,達成文化科技的跨部門資源整合工作體系。
文化與科技融合的產業實質上也是知識產權的產業,建立重點行業的技術標準統計體系是迫切需要研究的一個機制創新問題。為適應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知識產權保護的現狀,鹽城政府可以結合我國已出臺的《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集中對鹽城已發展的核心文化產業進行篩選分類、配套標準,通過建立測評體系,就能夠進一步促進知識產權保護、專利申請和資質認定等工作,維護原創企業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張祖群.基于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北京文化產業路徑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13:149-153.
[2]李炎,胡洪斌.集成創新:文化產業與科技融合本質[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06-112.
篇10
1蘇州旅游業發展現狀分析
蘇州市截至2017年2月,全市接待過夜入境游客655萬人次,同比增長6%;接待國內游客5624萬人次,同比增長6%,國內旅游收入1065億元,同比增長12%,旅游總收入1140億元,同比增長11%,旅游業已經成為蘇州市第三產業中最具有活力的戰略性支柱產業,蘇州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新增長點。但與此同時,旅游業也到了轉型升級發展之際。目前,旅游業的發展模式從觀光旅游為主導逐漸向休閑度假旅游為主導轉變。在散客化時代下,旅游方式的多元化、旅游消費多點化、旅游停留時間逐漸延長、旅游智能化、互動分享的及時性、錯峰旅游等特點逐步顯現。
11散客化時代下的旅游消費新特點
111散客數量增長快,“80后”、“90后”年輕游客是主力
目前,自助游散客已成為出游大軍的主力,正逐漸取代團隊游客,據蘇州旅游局統計,從2003年起蘇州市散客比例每年以05%~1%的速度增長,2016年來蘇游客中散客比例占到游客總量的達90%,在節假日期間更是達到90%以上。
調查顯示,來蘇旅游的游客中以35歲以下游客最多,并且以家庭或親友結伴自助游方式和個人旅行方式為主。可見,隨著科技的進步,大數據和移動通信助力的智慧旅游的發展,以及“80后”、“90后”年輕游客消費觀念變遷,越來越多的年輕游客傾向于自主作出旅行決策,自助安排旅游行程。
112出游的方式和時間隨意化、即興化
根據調查顯示,來蘇旅游的游客基本會停留2~3天,如今快速的交通網絡節約了游客在交通中耗費的時間,為游客的慢游和深度休閑體驗游提供了充足的時間。蘇州周邊地區如江浙滬的游客基本上會通過自駕或高鐵方式出行,相對傳統的大眾旅游而言,在時間和地點的選擇上他們會避開游客人數較多的旅游區,避開旅游高峰段。更多人傾向于選擇利用年假或者周末進行出游,而避開長假高峰。
在移動互聯網支持下,旅游不再是一種需要較長時間進行準備和醞釀的活動,“臨時起意”開始成為一種正式的旅游決策方式,旅游成為一種日常生活中的“碎片化”消費。
113旅游形式多樣化,旅游消費需求個性化
來蘇州觀光休閑旅游的游客占了主體。除此以外,人們的旅游形式也不再局僅限于單一的觀光、度假,還向體驗旅游、探險旅游、民俗旅游方面拓展。
越來越多的游客會根據自己的個性要求自己組合線路產品,在出游前都會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和時間條件,通過網絡、親朋好友介紹、電視等渠道查找相關蘇州旅游信息,如交通、住宿、景點及民俗風情和特色等,同時通過網絡訂購旅游產品等進行整個旅程規劃,游客逐漸由“目的消費”轉向“手段消費”,在一定程度上開始擺脫對旅行社等傳統營銷渠道的依賴,越來越希望能夠得到個性化和人性化的服務。
114向自助式深度體驗游轉變
越來越多的旅游者不希望自己是匆匆過客,而是希望有“當地人”的經歷,他們更樂意享受下“蘇式生活”,深度體驗獨特的“蘇州味道”,獲取與眾不同的旅游享受。所以,旅游正從過去的被動接受旅行社菜單式、走馬觀花式的安排,轉變為自助式深度體驗游。高度散客化的結果,也使得旅游越來越從一個封閉的世界走向開放的體系,游客在景區景點之外的活動越來越融入本地居民的日常休閑場所和公共生活空間。生活體驗的真實性、生活形態的活化是游客追求的新目標。
伴隨著這個旅游新時代的到來,蘇州旅游業必須在思維方式、產業布局、產品開發、服務手段、管理方式等方面要有一個全新變化和快速轉型升級。
12蘇州旅游業發展有利條件
121優美宜居的生態環境
蘇州自古以來就享有“人間天堂,東方水城”的美譽,擁有與生俱來的安逸寧靜的生活環境。城市的活力與宜居、歷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以及城市的生態與環境使蘇州在2014年第三屆“李光耀世界城市獎”評選中脫穎而出,除此以外,蘇州還曾經獲得過“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十大宜居城市”“中國特色魅力城市”等眾多榮譽。同時,蘇州還把生態保護與旅游相融合,在高質量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謀求旅游發展,如蘇州高新區鎮湖鎮生態旅游示范區為蘇州市首家獲得國家級稱號的景區;吳中區也充分利用太湖山水資源,依托良好的自然、人文、區位等資源優勢,先后建成太湖湖濱和三山島兩個國家級濕地公園,這些都為發展旅游業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
122歷史悠久的吳地文化
蘇州是座有著2500多年歷史的古城,是我國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吳文化的發祥地。蘇州文化底蘊的厚重深邃和文化內涵的博大精深,是旅游發展的“第一優勢”。蘇繡、緙絲、蘇扇、玉雕核雕精湛工藝品享譽海內外;昆曲、古琴藝術之虞山派等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此外,蘇州的民俗文化也是豐富多彩,有曬書習俗;端午習俗、神仙廟會習俗等,頗具地方特色。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過程中,蘇州仍然保留了江南古城原汁原味的傳統風貌和獨特的吳文化氣息。這些文化凸顯了蘇州特色,也給蘇州帶了較高的美譽度和知名度。
123豐富多彩的旅游資源
蘇州旅游資源類型多樣,數量眾多,且資源優質,目前擁有5A級景區6家共11個點,數量僅次于北京,列全國城市第二;三級旅游度假體系也已覆蓋全市,其中有國家級旅游度假區1家,省級旅游度假區7家,市級旅游度假區2家。
蘇州素來以園林典雅、山水秀麗而聞名天下,又因其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古城特色,有“東方水城”之稱。擁有保存完好的古典園林60余處,拙政園、留園等9座園林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國歷史文化名街2處(平江路、山塘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個(蘇州、常熟);昆山周莊、吳江同里等千年古鎮,充滿江南水鄉風情……這些都是蘇州旅游資源中最突出的一部分。除此以外,還有自然生態環境良好的鄉村旅游資源,如旺山、西山、東山等。各級文保建筑145處;各類控保建筑240處;非物質文化遺產82項;眾多的博物展館林立,如有貝聿銘先生設計的蘇州博物館、園林博物館、戲曲博物館等20多個專業博物館,還有宗教寺廟等,這些文化旅游資源也是豐富多彩。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遍布古城的歷史文化資源構成了蘇州城市特有的風貌和雅致底蘊。
124扎實深厚的旅游基礎
蘇州的城市旅游綜合配套設施構建良好,旅游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健全。構建了覆蓋全市的3個中心、10個分中心,218個咨詢點三級服務體系網絡。旅游網站有咨詢網絡、政務網和誠信網三大體系,還擁有簡中、繁中、英、日、法、?n共6種類語言版本,12301中、英文旅游熱線和 投訴熱線24小時運行。統一無障礙旅游景區導覽標示,推出蘇州漫游卡、官方微信、公共自行車等,這些硬件條件為蘇州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扎實的保障,有效提高了現有的滿意度、美譽度,蘇州已經連續兩年蟬聯游客滿意度全國第一。
125寬厚包容的慢城精神
蘇州現有常住人口1300萬人,其中本地人口630多萬人,外來流動人口超700萬人,成為繼深圳后的全國第二大移民城市。外來人在蘇州,不僅可獲得經濟物質條件的滿足感,還能迅速融入蘇州的文化,融入蘇州本地的生活圈子,安居立業,獲得深層次滿足感。慢城理念講究和諧發展,而蘇州恰巧擁有著這樣一種城市包容性。在蘇州,古典與時尚同步,江南風情與現代風格共存,古與今、洋與中、城與鄉融合得非常完美,這就更能為來蘇游客創造出一個與蘇州市民共享的空間,讓游客在這里過上一段不平常的平常生活。
2“散客化”時代蘇州旅游業發展存在問題
21旅游資源缺乏充分挖掘,觀光旅游模式亟待轉型
近年來蘇州的旅游接待人數不斷增長,旅游規模不斷擴大,但是游客大多以觀光為主,粗放粗淺的旅游產品和服務無法適應發展需要;游客停留時間短,旅游消費結構矛盾比較突出,住宿、交通、景區門票等剛性消費支出仍占游客消費總支出的大頭,而真正的旅游娛樂消費、文化消費、體驗消費盡管支出比例不斷提升,但占總支出比例并不高。“走馬觀花”式的觀光旅游模式不僅帶來了對生態環境的巨大壓力,也削弱了游人在旅游過程中的愉悅享受。旅游發展面臨著“規模型增長”如何向“效益型增長”轉變的瓶頸。
另外,蘇州旅游業發展與蘇州所擁有的豐富旅游資源、所處的經濟地位、城市知名度等方面還不完全相匹配。蘇州眾多的旅游資源還沒有充分深度挖掘,一部分新型旅游品牌還沒有完全打響,旅游發展仍大有潛力可挖。各景區仍然處于各自為政、發散性發展局面,點多線少,缺乏通盤的系統管理。品牌影響力局限于周邊地區,整體實力不強,難以發揮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
22旅游產品開發總體水平滯后于游客的新需求
蘇州旅游產品串聯度還不夠,無法滿足“散客化”時代下游客復合化、多元化的需求。隨著旅游市場的組織方式以散客為主,自駕車旅游迅速發展,與之相適應的產品體系開發和管理模式嚴重不足。旅游市場已經跨越到多樣化、復合型的發展階段,游客產生了以參與、體驗為核心的高端休閑度假新需求,因此適應不同消費層次的休閑度假旅游產品明顯供給不足。如吳中區開發了眾多旅游產品,有江南文化體驗游、水鄉古鎮休閑游、太湖休閑度假游、鄉村田園逍遙游等,雖然名稱上都帶有“休閑”“體驗”“度假”“逍遙”等字眼,但是實際上是1~2天的觀光行程,不能滿足游客的復合化需求,對中高端消費人群的吸引力有限。
23與產業融合深化不夠
蘇州市旅游業仍未走出“門票經濟”階段,功能產業鏈帶動少,導致旅游收益仍為粗獷的規模型增長,旅游綜合收益缺失,綜合型盈利鏈條尚未形成,對優化產業結構、促進三產發展的帶動力還不強,與其他產業融合還處于初級階段,沒有形成強大的合力,迫切需要從大旅游發展的角度,把旅游業與工業、農業、文化等其他各個產業高度融合。比如雖然蘇州重視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但仍然還停留在興建藝術館、歷史文化館、祠堂等低層次的觀光需求,缺少文化體驗,這有待進一步深入挖掘。在農旅融合中,鄉村旅游仍處在粗放式經營階段,布局分散、產品雷同、品牌不高,不能滿足旅游者多元化和文化品位的需求,旅游參與互動性不強等,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強多元產業融合發展,開發鄉村旅游綜合體產品。
24與城市發展融合力度不夠
旅游是城市發展的硬實力之一。旅游產業已經成為許多國家和城市發展的中心和經濟增長的驅動力。蘇州部分地區統籌旅游業與城市發展的能力有待提高,個別地方還是把旅游當作形象工程、城市旅游化改造尚處于初級階段,旅游“前置性”布局不足,存在旅游配套事后補、旅游規劃執行隨意性大等問題,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及相關配套體系還不能完全適應迎面而來的散客時代。
3基于慢城理念的“散客化”時代蘇州旅游業創新發展對策
慢城(Slow Cities or Citta slow)是自1999年意大利興起的新城市模式。“慢城”(City Slow)理念實際上是“慢餐”“慢生活”運動的延伸,提倡慢生活,人們保持傳統社區生活和節奏,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家園,并致力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其中核心理念,就是把“生活的城市”變成真正的“宜居的城市”。慢城理念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廣泛傳播,恰為處在“散客化”時代的蘇州旅游業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和思路。蘇州可以結合自身旅游業發展的實際狀況,因地制宜,做到揚長避短、重點突破、有序發展,實現蘇州市旅游業的跨越式發展。將“慢”的理念融入蘇州旅游產業發展和城市發展之中,實現蘇州旅游與城市和諧發展,為蘇州旅游業注入新的活力。
31創新倡導慢哲學理念
慢城在世界范圍內還是新生事物,對基層政府和一般民眾來說還非常陌生,這就需要在有關政府部門的指導下,將慢城理念融入相關的政策和文化中,培養蘇州本地居民熱情的精神,在居民及游客中宣傳慢城生態、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增加居民和游客對慢城生活模式的了解。調動各方積極性,為政府出謀劃策,能整合各種資源促成慢旅游的開展。
作為政府部門來講,可以推廣城市民眾教育,通過《慢城》中指出的“加強全體居民慢城生活意識,特別是青少年慢城審美教育”使得“慢生活”“慢享受”的理念深入人心,從意識層面上培養民眾慢城生活的方式,從而向旅游者展現“蘇式生活”之美,加強“最美蘇式生活”的介紹和宣傳,并帶動旅游者融入此氛圍之中,將旅游與社區融為一體,為旅游者提供更多的慢旅游活動,如深度文化體驗旅游等。在“慢游”中,體味蘇州的社會美,讓游客可以“住下來、坐下來、靜下來”,由此延長游客逗留時間,提升消費水平,讓來蘇游客由量的增長向質提升、效益擴大轉變。
32打造慢旅游產品體系
打造設計慢旅游產品,是實現慢旅游的保障,一是要注重旅游新業態與現有線路串聯起來,并提供串聯化的服務;注重旅游業與相關產業之間有機結合、融合互動,形成多業興旅的良好發展格局。二是對傳統特色產品進行再包裝、深挖掘,對新興產品重研發、強開拓。完善和補充全市旅游產品體系,形成更多的旅游品牌,以蘇式文化為核心,展現精致、細膩、風雅的“蘇式慢生活”韻味,打造完整的“蘇式生活”旅游體驗鏈。
321構建“旅游+”慢旅游產品體系
開發慢旅游產品體系時,可以將旅游業與商、農、工、教、文、體、康、行、娛、游、購、科、食、住等實施產業融合,拓展產業鏈條,創新旅游新業態,從而滿足當下旅游者旅游過程中有看頭、有玩頭、有住頭、有買頭、有療頭、有行頭、有說頭、有學頭、有拜頭、有享頭,有回頭的多元化旅游消費需求,如銀發慢旅游、修學慢旅游、工業慢旅游、婚慶慢旅游等。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旅游+”的對象、內容、方式都不斷拓展豐富,其結果是不斷生成新產品,不斷延伸和拓寬旅游產業價值鏈。
在旅游產品定制化方面,蘇州旅游已經有了積極探索,如“拙政園的私人一小時”私人定制旅游產品、“旅游管家”式的私人定制游服務,接下來需要將這方面的努力堅持下去。未來的旅游產品“定制化”除了要考慮現有目標市場需求,還應開展不同旅游市場的調查研究,對游客需求進行監測分析,發現游客需求規律,厘清不同旅游產品和項目的市場群體,有針對性地提供多樣化、專業化、個性化的特色旅游服務,滿足旅游者多樣化、個性化消費需求。
322慢旅游引領傳統產品升級換代
國際慢城倡導的“小、精、特、綠”的城鎮發展理念值得蘇州借鑒,可以與蘇州的歷史文化街區、鄉村休閑游、水鄉古鎮旅游等建設相兼容,打造諸如歷史文化街區慢旅游產品、江南水鄉古鎮慢旅游產品、蘇州特色鄉村慢旅游產品等,通過深度挖掘來提升這些品牌路線的內涵和品位,通過適度增加體驗環節來提升傳統旅游路線的吸引力,對旅游要素的各個環節都實現慢旅游產品化,如慢行、慢觀、慢游、慢交流、慢食、慢居、慢購、慢養生、慢知、慢思等,進而使游客在細細觀賞、動態感知和親身體驗中,放慢旅游的腳步,加深旅游的印象,提升“慢旅游”的知名度和生命力,延長傳統優勢旅游產品的生命周期。
33完善慢旅游支撐體系
旅游業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服務質量的競爭,必須全面提升服務水平,由淺層服務向深度服務轉變,讓游客坐得下來細細品味“最美蘇式慢生活”。一是要完善慢旅游基礎設施,順暢的交通、配套的停車場、特色的飲食、放心的購物場所、良好的住宿設置、安全的環境等。二是慢行交通系統建設。慢城發展過程中,比較注重人性化的空間設計,提倡低碳出行,發展公共交通、自行車乃至步行等環境友好型出行方式,這就需要蘇州加快推進慢行交通系統構建,打造“低碳、舒適、安全、便捷、清潔、寧靜”獨具風味的慢行交通環境。三是智慧旅游系統優化。要為散客提供更好、更個性化的服務,讓游客順利體驗純正的“蘇式慢生活”,推進“智慧旅游”建設是最有效的手段。蘇州已進行了信息資源標準規法及數據庫建設,面向游客發行的蘇州漫游卡,建設了推廣蘇州旅游的官方微信及微博,實施了智慧旅游公共服務平臺二維碼工程等。四是慢旅游保障體系構建。一方面,加強旅游職業培訓,定期開展參與慢旅游相關的教育訓練與素質培訓,特別是慢旅游中所參與的當地居民等,不斷提高他們參與慢旅游經營、管理的積極性,提升服務技能與溝通經技巧,保障旅游者獲得高質量的慢旅游體驗。另一方面,加強旅游市場監管,提高政府服務水平,保障蘇州旅游市場秩序,推進蘇州旅游業健康發展,凈化蘇州旅游?h境,讓來蘇游客更加安心、放心體驗蘇式生活。
34創新慢旅游營銷體系
341實施新媒體營銷
慢旅游推行的是“自由行”“半自由行”方式,與之相對應的目標游客是一群倡導云旅游的青年游客,因此,蘇州更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優勢,廣泛聯合多種媒體形態,借助微博、微信、微電影等新媒體實現虛擬網絡營銷全覆蓋;利用影視媒體高傳遞性、雜志媒體高保留性、廣播媒體受眾特定性、圖書紀錄片影響持續性的優勢,開展傳統媒體營銷,與游客形成廣泛互動,進一步推廣城市形象,提高旅游軟實力,夯實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