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部骨質疏松的癥狀范文

時間:2023-11-09 17:47: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背部骨質疏松的癥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背部骨質疏松的癥狀

篇1

[關鍵詞] 骨質疏松; 名醫經驗; 石印玉

Professor SHI YinYu’s experience in treating osteoporosis

骨質疏松癥是常見的骨傷科疾病,治療常用的西藥有二膦酸鹽、降鈣素及雌激素等,均需長期用藥且費用昂貴。筆者跟隨石印玉教授臨床以來,經常遇到此病患者,經老師悉心診治,每獲佳效。現將其經驗初步總結如下。

1 補益肝腎是中醫治療骨質疏松癥的首要方法

骨質疏松癥多由肝腎不足,精血不能濡養筋骨而致,治療上多用補肝腎的方法,達到強壯筋骨的目的[1]。石印玉教授認為骨質疏松癥就松而言是“痿”,若以痛而言屬“痹”,其根本為本痿標痹。補益肝腎等中藥可以達到維持或輕度增加骨重效果,與除二膦酸鹽以外的大部分西藥療效相近,在改善全身癥狀方面的效果比西藥為優。石印玉教授常用補腎填精方藥治療骨質疏松癥,如用羊藿、肉蓯蓉、補骨脂補腎陽益精血,何首烏、石斛補肝腎之陰,牡蠣歸肝腎之經。我們曾用補腎填精的方法,治療200余例骨質疏松癥患者,發現其骨密度及腎虛癥狀都有顯著改善。動物實驗也證實補腎中藥對骨質疏松的療效肯定[2]。在治療療程上,目前國際上通行的原則是若非一年以上服藥的病例資料,則難以評價其效果。國內評價中藥治療骨質疏松癥的實際情況是連續服藥半年以上。考慮骨質疏松癥的治療療程較長,石印玉教授認為在中醫各種治療方法與藥物劑型中,膠囊服法較為方便,如可以用密骨膠囊或仙靈骨葆膠囊治療。密骨膠囊是石師常用的制劑,由何首烏、羊藿、骨碎補等7味中藥組成,具有補腎益精、強筋壯骨的功效;仙靈骨葆是常用成藥,由黔嶺藿、續斷、補骨脂、地黃、丹參、知母等藥物組成,黔嶺藿是貴州產的羊藿,溫陽補腎之功較強,因此仙靈骨葆藥性偏溫,石師在臨證時根據患者的體質加以選用。

2 健脾與適度鍛煉對骨質疏松癥有明顯的治療效果

傳統中醫理論中有補腎不若補脾之說,蓋補腎藥較多滋膩之品,如用之不當,則難以長期服用;而補脾藥多益于胃納攝食,適宜長期服用。因此石教授用山藥、陳皮等制成的健脾方咀嚼片,臨床上對骨質疏松癥的治療效果與密骨膠囊等藥物相近。石印玉教授認為在藥物治療骨質疏松癥的同時,也應輔以適當的鍛煉。他臨證時常鼓勵患者增加活動量,認為通過適度的鍛煉來促進氣機流通有利于經脈濡養功能的改善。適度運動如太極拳等有預防骨質疏松癥發生的作用。

3 正確處理骨質疏松癥“痛”與“松”的關系

石印玉教授在臨證時常告誡我們,骨質疏松癥在治療上要把握“痛”與“松”的關系:患者因“痛”而來,若醫者僅從“松”而治,則效果多難理想。骨質疏松癥也被稱為沒有痛苦的疾病,只是在生活中發現某些老人有些駝背或身高變矮。近來骨質疏松癥引起廣泛關注,但大多由骨密度檢查與篩選而得骨質疏松的結果,就其癥狀而言多為輕微腰背痛,仔細追問則有一些不甚嚴重的腎虛相關癥狀。若患者因疼痛而就診,經檢查認為屬骨質疏松癥者,一般腎虛為其次而瘀阻為其主,因此治療宜先用活血清熱藥。同時石師認為骨質疏松癥的療效標準應基于臨床癥狀改善,而非骨量變化,先當用辨證所定湯劑蕩其癥,后用補益肝腎健脾諸法緩圖根本。

4 典型病案

病案1。徐某,女性,72歲,退休。因“腰痛不能俯仰2天”于2004年9月23日初診。患者以往長期有腰背部酸痛史。2天前坐長途汽車,因車輛顛簸后出現腰背部疼痛加重,轉側不利,腹脹,大便二日未解,口干。查體見腰背部壓痛,L1棘突處有壓痛及叩痛,腰部活動不利,X線攝片提示骨質疏松,L1壓縮性骨折,壓縮約1/3。舌淡紅,邊尖偏暗,苔薄白膩,脈細弦。證屬肝腎不足,氣血瘀滯,督脈受損,腑氣不和,治擬活血理氣,接筋續骨,佐以通腑。方用:柴胡6 g、枳實6 g、黃芪12 g、當歸9 g、川芎12 g、生大黃9 g、生白術30 g、白芍12 g、骨碎補15 g、狗脊15 g、杜仲15 g、延胡索9 g、紅花5 g、續斷9 g、炙甘草9 g、桃仁9 g、何首烏9 g、地龍9 g,每日一劑,先予7劑,另予以中藥膏藥(膜中膏)外敷。1周后復診見少腹部脹痛漸平,大便正常,腰背部仍有酸痛,活動不利,舌淡紅,苔薄白膩,脈細弦,繼以原法加減治之。方用:黃芪12 g、當歸9 g、丹參9 g、川芎12 g、白術12 g、白芍12 g、骨碎補15 g、狗脊15 g、杜仲15 g、青皮9 g、陳皮9 g、延胡索9 g、何首烏9 g、桃仁9 g、紅花5 g、續斷9 g、炙甘草9 g、地龍9 g,每日一劑,續服14劑,仍以中藥膏藥(膜中膏)外敷。2周后復診見腰背部酸痛大減,腰部活動好轉,但不耐久坐久站,伴口干。舌淡,苔薄白,脈細。治擬補益肝腎,活血通絡。方用:炙黃芪18 g、當歸9 g、川芎9 g、續斷12 g、狗脊12 g、骨碎補15 g、杜仲12 g、黃精12 g、何首烏9 g、川牛膝15 g、石斛12 g、黃柏9 g、熟地黃9 g、鹿角9 g、茯苓15 g、枸杞子12 g、炙甘草9 g、3 g,再進14劑,2周后腰背酸痛諸癥皆平,囑繼續服用密骨膠囊以資鞏固,隨訪半年諸癥未作。

按語:患者女性,年逾七旬。肝腎已虧,無以生化氣血,無以充養骨髓,精虧髓空而百骸萎廢,形成骨質疏松,為其根本。因此,患者受到輕微的外力作用即出現骨折表現。“人有所墜,惡血留內,腹中滿脹”,臨床上往往腰椎有壓縮性骨折的患者會出現腹脹便秘,故治療初期,在運用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同時,加入大黃、桃仁等藥物,通利瀉瘀。由于患者年事已高,肝腎精氣亦虧,因而在骨折治療的早期即加入補益肝腎的藥物,并隨著病程的發展,加重補腎藥物的用量。至骨折基本愈合后,患者骨質疏松的表現成為主要矛盾。所以在以后的治療中偏重對骨質疏松的中醫中藥治療。而該患者“陽不足,陰亦虧”,因此在補益腎精的藥物中除了運用鹿角、骨碎補、杜仲等溫補腎陽的藥物外,還加用何首烏、石斛、枸杞子、黃精、黃柏、等養陰為主的藥物。平補陰陽,共獲奇功。

病案2。房某,女,70歲,因“雙側髖關節及大腿疼痛半年”于2003年8月18日初診。患者就診時訴雙髖關節及大腿前內側疼痛半年,疲勞無力,整天臥床,無腰痛及下肢麻木放射痛,并伴有肩背疼痛。舌質紅,舌苔薄,脈細。檢查示:脊柱活動好,無壓痛及叩擊痛,雙側直腿抬高試驗陰性,左下肢滾動試驗陽性,“4”字試驗陽性。骨盆X線攝片(雙髖關節)示退行性變。腰椎X線攝片示:骨質疏松,L4和L5似有變形。骨密度檢查示骨質疏松。石師辨證分析為脾腎虛弱,精血虧虛,骨骼脆弱無力,而發本癥。中醫診斷為痹癥,西醫診斷為骨質疏松癥。治療以補腎,調和陰陽為法,輔以對癥治療。處方用:熟地黃30 g、半夏12 g、陳皮10 g、蒼術10 g、炙雞內金5 g、知母12 g、黃柏12 g、仙靈脾15 g、延胡索15 g、金銀花15 g、黃芪30 g、丹皮6 g、澤瀉15 g、竹三七15 g,先予以10劑。2003年8月28日復診,自訴髖部、大腿、肩背處痛楚較前好轉,時覺肋弓疼痛。舌苔膩,脈弦。原法有效,加味再進。方用:熟地黃30 g、半夏12 g、陳皮10 g、山藥15 g、山萸肉10 g、附片9 g、知母12 g、黃柏12 g、生白術30 g、肉蓯蓉15 g、延胡索15 g、雞內金5 g、遠志15 g、莪術20 g、黃芪30 g、竹三七12 g、全蝎粉1 g(沖)、蜈蚣粉1 g(沖),續服30劑。4周后隨訪,癥情顯著改善,大腿痛基本未作,未用其它藥物。

按語:根據“腎主骨”的理論,腎虛是骨質疏松的發病關鍵,故治療宜補腎壯骨,若腎精充足,則筋骨堅硬有力。脾虛則腎精虧虛,骨骼失養,骨骼脆弱無力,以致發生骨質疏松癥。故治療宜兼補氣活血,健脾調肝。

[參考文獻]

1 丁建彌.補腎中藥對骨質疏松的實驗及臨床研究[J].中成藥, 2004, 26(2): 139143.

篇2

對于絕經后的女性、60歲以上的男性容易出現骨質疏松的說法,人們并不陌生了,但如果說青少年出現了骨質疏松,多數人則會投來懷疑的目光,其實,這已是實實在在的事實。

人自從出生以后,骨骼的骨密度便一直持續增加,直到40歲時骨密度達到峰值。40歲后,骨密度開始走下坡路,直到生命結束。既然40歲之前骨密度在持續增加,為什么青少年會出現骨質疏松呢?據專家介紹,不同年齡段,骨密度的值是不一樣的,當青少年與其相對應年齡的骨密度相比低于正常值時,就可以診斷為骨質疏松。

青少年骨質疏松的發病原因并不十分清楚,有可能與青少年處速生長發育期有關,此時期人的骨骼生長快,在骨體和骨量增大、增多的同時,骨密度增加的速度并未跟上,所以相對于正常骨骼狀態來說,骨質顯得不“嚴實”。而在現代生活條件下,長時間玩電腦、上網,缺少應有的運動量,已成為青少年發生骨質疏松的主要原因之一。患骨質疏松癥的青少年,比較典型的癥狀是背部疼痛,有時會表現為負重困難,更嚴重者還會出現脊柱側彎等。

少上網、多運動,多吃含鈣食物

篇3

大家都知道,缺鈣與骨質疏松密切相關,絕經后的女性三個中就有一個是骨質疏松。骨質疏松帶來的后果,包括骨痛、骨折和老年退行性變化。骨質疏松對生活影響最大的一點就是極易發生骨折。

經常喝咖啡,鈣也會流失

受到骨質疏松威脅的,不只是老年人,現在年輕的骨質疏松患者越來越多,這和他們不良的生活習慣有密切關系。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以車代步,在辦公室里一坐就是一天,走路的機會越來越少,骨質加速流失。另外,不少白領經常借助喝咖啡提神,這也會導致鈣的流失。特別是一些女性,經常減肥,一天吃不了多少東西,還都以蔬菜、粗纖維的食物為主,高鈣食品攝入不足,都會造成骨質疏松的發生。

補鈣要從小抓起

很多人認為年紀大了才需要補鈣,這是個錯誤的想法,過了35歲靠吃鈣片過量補鈣,作用不大,甚至還會引起便秘、結石。預防骨質疏松,必須從小開始補鈣,這樣才能獲得更大骨峰值。這就像存錢一樣,存得越多今后可用的就越多。35歲以前人的骨量是一直在增長的,并會達到一個高峰值,但35歲以后,人的骨量就一直處于減少狀態了,且骨量90%在20歲以前積聚,10%在21~35歲積聚,在這段時期注意合理飲食、積極鍛煉,爭取將骨峰值提高到最大值,也就是錢存得特別多,在此基礎上,使骨峰值維持一個較長的時間,這樣就可在骨量丟失的年齡段,延緩骨量的流失速度,從而達到預防骨質疏松癥的目的。

食物、運動補鈣更重要

年紀大了補鈣最好通過食補,真的骨質疏松了還要進行藥物治療。除了多曬太陽、多吃含鈣多的食物,如牛奶、豆腐、蝦皮、紫菜、芝麻醬等外,還要堅持戶外鍛煉、戒煙戒酒。有條件的可定期監測骨密度。戶外運動也有利于鈣的吸收,每天都堅持有規律的室外鍛煉,例如走路、慢跑和打球等。哪怕在外面走一走都可以,至少可以多曬太陽。此外還要養成不吸煙飲酒,少喝濃咖啡、濃茶和碳酸飲料,少吃糖和鹽的生活習慣,以消除鈣吸收過程中的障礙因素。

得了骨質疏松癥再補鈣是亡羊補牢

其實等發現骨質疏松、甚至發生骨折后再補鈣,已經是亡羊補牢,這時還需要藥物治療。目前已經有一種每年只需一次的注射治療骨質疏松的藥物,方便患者堅持用藥。2010年10月美國骨礦鹽研究學會年會上公布了一項為期6年,涉及1200多名患者的長期研究表明:一年滴注一次唑來膦酸注射液,能夠更加有效地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維持骨量、降低骨折風險。

如果出現了以下癥狀,您很可能得了骨質疏松:

篇4

方法一:擴胸運動

在很多人看來,擴胸運動對肩部和背部的鍛煉作用會更大一些,但醫學專家指出,擴胸對腰部的鍛煉作用同樣很明顯。擴胸動作讓背部收緊的同時,腰部肌肉也跟著緊收,以達到鍛煉作用。這種運動非常適合那些久坐以及經常腰疼的人。

專家還建議,為了讓您的腰背更健康,要時刻注意坐姿,保持骨盆和肩膀在一條直線上,盡量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這樣可以使腰椎和背部得到支撐;另外,選雙合適的鞋也很重要,能對身體提供有利的支撐,有利于脊柱的健康,從而減輕腰部的負擔。

方法二:滑動踢腳

在家依靠墻壁、椅子做些簡單的滑動、踢腳等運動,可有效地緩解腰酸背痛的癥狀。沿墻壁做滑動運動,首先背靠墻站立,雙腳分開與肩同寬,將身體向下滑動到半蹲,膝蓋彎曲約90度,數到5,再緩慢沿著墻壁向上滑動。重復做5次。這樣可以強化背部、髖部和大腿肌肉。

踢腳運動是指雙手扶住椅背,將單腳向后上方抬高,另一腳伸直;緩慢復位,抬高另一腳,再復位。重復5次。這樣可以強化髖部、背部肌肉。

方法三:抱膝而坐

抱膝而坐的姿勢對于腰部健康是很有益的。其要領是把兩腳拇趾相互重疊,屈膝抱腿而坐。在進行這種方法時,不必勉強就能自然地伸拉脊背。疲勞后可以交換踩踩左右腳的拇趾,若用手指按壓腳拇趾效果會更好。

患有慢性腰痛、腰椎間盤突出等癥的中老年人,可以在晚上臨睡前或者早晨起床時,保持抱膝而坐的姿勢2~3分鐘,能有效緩解腰痛癥狀。

擴展閱讀

腰酸背痛警惕骨質疏松

腰酸背痛可能是骨質疏松所造成的,這是更年期(現稱圍絕經期)婦女常見的問題。因為停經之后,激素分泌減少,加上骨骼的退化,更年期婦女很容易受到骨質疏松的困擾。

篇5

【關鍵詞】腰椎壓縮性骨折;中醫護理;措施

腰椎壓縮性骨折是骨質疏松的常見并發癥。腰椎壓縮性骨折發生后,輕者一般無明顯臨床表現而往往沒引起重視,重者可出現腰背部肌肉痙攣、疼痛,活動受限,不能站立,翻身困難等。我科根據骨質疏松性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的特點,制訂了一系統的護理方案,經對2011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83例骨質疏松性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臨床運用,均獲得滿意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一、臨床資料

我院2011年9月至2015年9月共收治271例腰椎壓縮性骨折的患者,其中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性腰椎壓縮性骨折83例,入院后全部均行腰椎正側位片檢查及CT檢查確診。癥狀穩定后都做了骨密度檢查,全部病例報告顯示:骨量減低(BMD>1SD―<2.5SD)。

二、護理措施

1.情志護理

由于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性性腰椎壓縮性骨折的發生很突然,病人沒有心理準備,患者入院后表現為迷茫,恐懼,緊張,情緒低落、悲觀,除疾病本身造成的痛苦外,大多擔心預后。護理人員應經常巡視病房,了解患者思想狀況,幫助其解決困難,給予精神安慰[1]。及時消除其緊張情緒及思想顧慮,定期與患者溝通,鼓勵和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熱情勸導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2]。

2.早期墊枕

原理:利用腰背肌的強大肌力及背伸的姿勢保持脊柱過伸使壓縮的椎體逐漸復位。受傷當日即可墊枕,指導病人仰臥于硬板床上,骨折處用毛毯或棉墊折疊多層,形成塔形墊枕,患者身體上下平行均勻托起,把塔形墊枕橫行放置腰背部使其突高1-2cm,一周內逐漸達到10-15cm,持續墊枕四周即可。墊枕處衣服應拉平,防止皺褶,定時巡視,防止壓瘡發生[3]。

3.功能鍛煉

骨折早期,指導病人絕對臥硬板床休息,取仰臥位。幫助病人2-4h以軸式法翻身,防止脊柱扭曲。于傷后2~3天即可用五點支撐法鍛煉腰背肌:即讓患者仰臥硬板床上,用頭部、雙肘部及雙足跟撐起全身,使背部盡量騰空后伸。禁止彎腰動作。骨折中期,加強功能鍛煉,此時可采用三點支撐法進行鍛煉:即讓患者雙手置于胸前,用頭部及雙足跟撐起全身,使背部盡量騰空后伸。骨折后期,在配戴腰圍保護下適時下床活動,指導病人雙手撐腰挺胸直立行走,避免向前彎腰和負重。臥床時做飛燕式功能鍛煉:患者俯臥,上肢后伸,頭與背部盡力后仰,下肢伸直后伸,全身翹起,僅讓腹部著床呈一弧形。

4.飲食護理

骨折早期(傷后1-2周)飲食應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清淡通便為主。宜食低脂肪高維生素,清淡可口,易消化,不產氣,有利于排便的食物,如魚片粥,胡蘿卜,青菜,黑木耳,瘦肉湯等。骨折中期(傷后3-4周)宜選用調和營血,健脾胃,接骨續筋的飲食。病員此期腹脹癥狀有所緩解后,可以進食營養豐富食物如菜干骨頭湯,續斷豬腳湯,白鴿湯等。骨折后期(傷后5周以上)以補氣養血,壯筋骨調和肝腎,高熱量,高維生素飲食為主:如杜仲煲豬脊骨燙,枸杞豬腰燙,花生煲豬腳筋。

5.并發癥的護理

本病早期因郁血內聚,熱熾傷津、加之需長期臥床,病人不習慣在床上解大小便,故很容易引起腹脹、便秘。此時訓練病人床上排便,放松緊張情緒,使病人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病人長期臥床,患部疼痛,分泌物不易咳出,指導患者多飲水,做深呼吸及擴胸運動,主動咳嗽,把分泌物咳出。對于尿儲留問題,指導患者放松緊張的心情,幫助患者按摩膀胱區,或用艾灸熱敷關元、氣海穴,促進排尿。并指導患者多飲水,每日用溫水清洗會,勤換內褲,預防尿路感染。注意保持床單元清潔、干燥,無皺褶,協助患者以軸式法翻身,并按摩皮膚受壓處,預防褥瘡形成。

6.健康教育

骨質疏松性腰椎壓縮性骨折,多見于65歲以上的老人和絕經后的婦女,其骨皮質變薄,骨質變脆容易引起骨折,故骨質疏松是引起絕經后婦女高發腰椎壓縮性骨折的主要原因,所以預防骨質疏松尤為重要。患者通過調理飲食、曬太陽增加體內鈣質含量,減少體內鈣質流失。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激素替代療法,以減少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發病率。

三、結果

全部患者都能生活自理好轉出院,無一例并發癥發生。

四、小結

腰椎骨折為骨質疏松常見并發癥,如治療護理不當,易遺留腰痛等后遺癥。中醫護理的特點是辨清證型,根據特點護理。中醫護理可根據疾病不同時期的癥型給以不同的護理。本組83例患者通過中西醫結合治療以及從情志、飲食、服藥等方面護理,充分發揮中醫整體調理的優勢,實施個體化的護理,使病人病情得到良好恢復。

【參考文獻】

[1] 修伶燕.腦卒中患者的辨證施護[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175

篇6

建議:40歲以上的人群,如腰部、骨盆、背部出現持續性疼痛,則需檢查骨密度,提早防治骨質疏松。

婦科內診加宮頸刮片檢查其項目包括外陰、陰道檢查,子宮、雙附件觸診及官頸細胞學檢查等。此類檢查對早期宮頸癌的發現很有幫助,

建議:已婚女性至少每兩年檢查一次。

餐后血糖的檢測在常規的體檢中,多是做空腹血糖的檢測,一些人認為空腹血糖正常就沒有問題了,其實并不一定如此,因為有時空腹血糖值雖正常,但餐后2小時的血糖值卻高于正常值。當空腹血糖正常、餐后2小時的血糖水平大于或等于11.1毫摩爾/升時,應考慮為糖尿病(需在另一天再次證實);當空腹血糖正常、餐后2小時血糖水平在7.8~11.1毫摩爾/升時,稱為糖耐量減低。糖耐量減低是“臨床糖尿病”的“后備役”,因此,中老年人體檢時如果忽視了餐后血糖的檢測,就難以及時發現糖耐量減低人群或早期糖尿病患者。

建議:40歲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有高血壓的人,除檢查空腹血糖外,還應做餐后血糖的檢測。

心臟檢查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常會出現心跳、胸悶、易疲勞等現象,此時如果做心電圖往往可發現有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情況。

建議:常有心慌、胸悶等癥狀的人,應到醫院做心臟檢查,以便及早發現心臟疾病。

頭部CT檢查許多腦部腫瘤及腦梗塞的患者,早期并無明顯癥狀,因此病情不易被發現。如果在每年的體檢中能夠做一次頭部CT檢查,也許就可以及早發現病情。

建議:經常頭暈、頭痛的人,應做頭部CT檢查。以便及時發現并防治某些疾病。

防癌檢查有資料表明,35~50歲年齡組的癌癥病死率,已居該年齡組各種疾病死亡的第1位。

建議:50歲以上的人,如條件允許,每年最好做一次有關癌癥的檢查。

眼底檢查通過眼底檢查不僅可以查出眼部疾患,還可以及時發現身體其他一些部位的疾病。如觀察視網膜動脈是否硬化,可了解腦動脈硬化的程度。

建議:45歲以上的人,應每年檢查眼底1次。對近期發現視物模糊并伴有頭痛的患者,更需做眼底檢查。

篇7

【關鍵詞】骨質疏松;預防;癥狀;診療難點

隨著老年人口的明顯增加,老年骨質疏松癥位居全球常見病的第6位,嚴重影響患者的學習、工作及生活,給患者的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壓力和精神壓力,該病已經成為我國的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老年人由于合并腦卒中等軀體疾病往往患者行走不便,易摔倒,很容易出現骨折。老年骨質疏松癥性骨折具有外傷力小、死亡率高、愈合率低、愈合慢、致畸率高等特點。老年人基礎疾病多及組織愈合能力差導致骨折后預后慢且差,再加上骨折的刺激及患者長期臥床易并發心功能衰竭、肺功能衰竭、褥瘡、墜積性肺炎、泌尿系統感染及患肢深靜脈炎等[1]。因此,對于如何改善老年性骨質疏松癥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骨質疏松癥盡管早在上一世紀就被提出,但對其病因病機的明確認識也是近幾年分子生物學超微結構深入研究的結果,其研究結果在骨質疏松癥的診治上,尚未看到特別的效果。由于骨質疏松起病的隱匿性,治療起效的緩慢性和極大的社會危害性,對醫務工作者和研究人員如何預防、診斷和治療提出了一系列難題。

1 骨質疏松癥預防難

1.1 堅持科學的生活方式

指導患者堅持適當的運動,多從事戶外活動,適當曬太陽,適量的日光照射可促進體內活性維生素D3的形成,有利于維生素D的轉化和鈣質的吸收,維生素D是促進鈣吸收的主要元素,使骨礦含量增加。因此補充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也相當重要,如蛋黃、魚肝油等。中老年人可適當增加體能鍛煉,如老人體操、慢跑、游泳、太極拳等,運動量循序漸進,以無不適為宜,使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全身骨骼肌收縮,增加其骨內血流量,有利于促進骨形成,減少骨量丟失,指導患者不吸煙,不飲酒,少喝咖啡、濃茶及含碳酸飲料,以減少骨鈣的溶出,導致骨礦含量減少[2];少吃糖及食鹽,動物蛋白也不宜過多,晚婚、少育,哺乳期不宜過長,盡可能把骨峰值提高到最大值是預防生命后期骨質疏松癥的最佳措施。

1.2 減緩骨量丟失

對骨質疏松的“高危人群”,尤其是中年婦女,在絕經后期,應每年進行一次骨密度檢查,對快速骨量減少的人群,及早采取防治措施,如防止摔倒、服用維生素D、鈣劑等,對于絕經后期婦女,可予補腎中藥或中成藥,可起到雌激素替代治療作用,緩解因雌激素突然下降而出現的不適及骨量的快速丟失;對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脂肪瀉、慢性腎炎、甲旁亢、甲亢、骨轉移癌、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可引起繼發性骨質疏松的疾病,注意積極治療原發病。

2 制定適合國人的骨質疏松診斷標準難

國內現在的診斷標準主要參考WHO標準,由于地區、種族及飲食習慣的不同,其標準可能只適用于西方人而不適合于國人,有效診斷骨質疏松是治療及判斷療效的前提。骨量減少是骨質疏松癥的主要特征,骨密度的測定應成為最直接、最明確以及最終的判定手段,但在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推廣性能先進、價值昂貴的雙能骨密度儀尚有困難,因此,制定適合我們自己的診斷標準很有必要。

2.1 生理年齡預診法

根據中醫學“腎主骨”理論及骨骼生長發育衰老規律,制定的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生理年齡預診法,可以從患者的生理年齡及個體狀況對骨質疏松癥做出初步診斷。

2.2 綜合診斷法

中國老年學會骨質疏松診斷標準學科組2000年制定的《中國人骨質疏松癥建議診斷標準(第二稿)》 :必須具備全身疼痛,多以腰背部疼痛為明顯,輕微外傷可致骨折;或脊柱后凸畸形;或骨密度減少兩個標準差(2SD)以上[3],認為是適合國人的診斷方法。

3 骨質疏松癥止痛難

疼痛是骨質疏松癥癥最常見、最主要的癥狀,多因骨轉換過快或骨折所致,以腰背痛最為多見。有限而快速的緩解骨質疏松癥引起的疼痛,對于減輕患者的痛苦,增強醫患之間的信任以及進一步的治療具有現實的意義。采用局部和整體兼顧的綜合治療措施,必要時可予中西醫結合治療。內服中藥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可加用桃仁、紅花、川芎、延胡索、郁金、丹參、三七、蜈蚣、烏梢蛇等活血、通絡、止痛之品,臨床研究發現此類藥大多數有鎮靜、鎮痛、催眠作用;威靈仙、防己、秦艽、烏梢蛇、獨活等祛風通絡類有抗炎、鎮痛作用,能夠緩解骨質疏松引起的全身或局部骨與關節疼痛。土鱉蟲、蘇木、自然銅、骨碎補、續斷、丹參等能夠促進骨痂生長,骨折愈合作用。在辯證施治的基礎上,結合現代藥理研究,靈活運用,有效的發揮中醫藥的優勢。中醫的推拿手法、理療、雌激素、活性維生素D對骨質疏松癥引起的疼痛都有效,但以降鈣素的起效較快,鮭魚降鈣素有鼻吸劑,使用簡單、方便,其他如扶他林、芬必得等止痛藥亦可以選擇使用[4]。

4 骨質疏松骨折治療難

骨折是骨質疏松癥最嚴重的并發癥。骨折發生時將明顯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骨折導致患者長期臥床又會進一步加速骨丟失,嚴重者會并發危及生命的重癥合并癥。對骨質疏松的患者,首先做好心理上的治療,在防治骨質疏松癥的同時,外固定采用夾板或石膏托為主,這有利于復位后早期功能鍛煉,促進骨折愈合,防止骨質疏松,需長期牽引的骨折病人,條件許可的盡快作內固定治療,減少臥床時間,早期下床活動,指導進行適當的功能鍛煉預防內科并發癥及減少骨質疏松。

對于骨質疏松癥預防重于治療,只要針對其致病原因,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病情就會得到大大的緩解或恢復體能,改善預后,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研究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的難點并提出針對性的措施對老年性骨質疏松癥患者來說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5 討論

骨質疏松癥病理過程是進行性且不可逆的,一旦發生便不能再恢復正常結構,發病機制是骨形成速度小于骨吸收速度,骨形成減少,骨量降低,從而導致骨質疏松癥的發生。目前對骨質疏松癥的預防尚無特別有效的方法,不能控制其發生和痊愈,只能從提高骨量峰值及減緩骨量丟失方面來減少發生幾率和縮短進程,緩解癥狀。骨質疏松癥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骨骼的系統性、代謝性骨病之一,其病因和發病機制比較復雜,可概括為內分泌因素、營養因素、物理因素、遺傳因素的異常,以及與某些藥物因素的影響有關。這些因素導致骨質疏松癥的機理可為骨合成作用減少,分解增多,老年人腸對鈣的吸收減少;腎臟對鈣的排泄增多,回吸收減少;或是引起破骨細胞數量增多且其活性增強,溶骨過程占優勢,或是引起骨細胞的活性減弱,骨基質形成減少。另外因各種原因導致肌肉活動減少,骨缺少肌肉刺激,結果骨母細胞活動減少也可引起骨質疏松。而老年婦女在絕經期后因雌激素分泌減少,引起骨中礦物質含量丟失而更容易并發骨質疏松癥并較男性為多的首要原因[5]。骨質疏松癥的主要病理變化是骨基質和骨礦物質含量減少,由于骨量減少,鈣化過程基本正常,使骨變脆而易發生骨折。

參考文獻

[1]寧娟.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危險因素與護理干預措施[J].中國衛生產業,2012.03:33

[2]王啟群.關于對老年骨質疏松癥的診療及康復指導的探討[J].中國衛生產業第九卷第一期中,2011.12:93.

[3]王和鳴.中醫骨傷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

[4]鄧晉豐等主編.骨傷科專病中醫臨床診治(2版)[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3: 422-424.

[5]李新建.筋傷內傷與骨病臨床診治[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10:390-391.

篇8

【關鍵詞】骨質疏松;內分泌失調;綜合治療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219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4-1988-01骨質疏松癥為臨床常見病,可將該病分為繼發性以及原發性兩大類,內分泌失調性骨質疏松癥屬于原發性疾病,主要因雌性激素的分泌量不斷減少或缺乏所引起的,患者的骨組織微結構多被破壞,骨量明顯降低[1]。本文分析了綜合療法治療內分泌失調性骨質疏松癥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73例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為女性,在進行綜合治療前已確診;年齡在54歲至83歲之間,平均(67.2±7.1)歲;病程在5個月至3年之間,平均(1.8±0.7)年,臨床癥狀包括全身酸痛,自發性腿部疼痛、背部疼痛以及腰部疼痛等,部分病情嚴重的患者出現了失眠、抑郁等癥狀。

1.2方法在充分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礎上應用綜合療法進行治療,具體方法如下。①采用降鈣素進行治療,1次/d,鼻內給藥,劑量為250IU/次。②補充性激素,根據病情變化情況選擇雷諾惜芬、甲睪酮以及替勃龍進行治療,藥物劑量分別為5.5mg/d、8mg/d以及1.4mg/d。③應用奇曼丁以及西樂葆進行對癥治療,劑量分別為0.2g/d、0.3g/d。④應用促鈣吸收藥物進行治療,包括鈣爾奇D以及羅蓋全,劑量分別為520mg/d、0.3ug/次。治療前后對患者的骨密度進行檢測,以觀察臨床療效。⑤采用骨吸收抑制藥物進行治療,包括倍美力片及去氫孕酮,劑量分別為0.8g/d、0.6g/d。

1.3臨床療效評估標準經過綜合治療后,如骨痛癥狀消失,且骨密度增加幅度大于2.5%,則為顯效;如骨痛癥狀得到有效緩解,且骨密度增加幅度大于2.0%,則為有效;如骨痛癥狀沒有得到明顯好轉,同時骨密度狀況沒有得到任何改善,則為無效。2結果

所有患者的藥物治療時間均為1年,經過治療后發現綜合療法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患者的疼痛癥狀明顯改善,骨密度得以提高,其中顯效70例,有效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8.63%3討論

多數婦女在內分泌失調的狀態下會出現雌性激素紊亂以及分泌不足等狀況,當雌性激素不再正常分泌時,破骨細胞的作用得以增強,導致骨吸收功能不斷被強化,從而引起骨質疏松。相關研究發現,因內分泌失調而引起的骨質疏松多發于絕經5年至10年之間的中老年婦女,而男性的發病率則相對較低。在通常情況下,該病不具備較為典型的臨床癥狀,易被誤診或漏診;另外,在使用藥物對該病進行治療時,通常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且藥物起效慢,患者的耐受性較低[2]。因此,要積極對現行的治療方法進行改善,并探索新型治療方法,以便可以縮短病程,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本研究應用了綜合療法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8.63%,因此可認為,綜合療法在治療骨質疏松方面,能夠獲得顯著療效。

本研究當中使用的降鈣素是一種多肽激素藥物,能夠使人體當中的血鈣水平得以降低,因此在治療骨質疏松患者的過程中,能夠發揮出以下作用。①對腎小管吸收磷以及鈣離子的過程起到阻礙作用,增加人體排泄的磷、鈣,從而降低血鈣水平,防止骨吸收功能不斷增強。②對骨細胞吸收骨的過程起到抑制作用,并同時對抗甲狀旁腺激素(PTH),避免PTH對骨吸收起到促進作用,從而有效控制骨質疏松患者的病情。③降鈣素還能夠緩解骨痛癥狀,增強患者對于藥物治療的耐受性[3]。本研究還應用了性激素類藥物治療患者,性激素能夠對成骨細胞產生直接的作用,強化成骨細胞功能,從而使骨吸收以及骨量得以增加。為了保證用藥安全,則應在治療前檢查患者的肝功能、血脂水平以及血壓狀況等;如發現患者的子宮存在病變,則應服用孕激素,從而有效保護子宮。奇曼丁以及西樂葆均為有效的鎮痛藥物,在治療中使用能夠緩解患者的骨痛癥狀,鈣爾奇D以及羅蓋全能夠有效促進鈣的吸收,因此對于婦女絕經后所出現的骨質疏松癥有著良好的治療效果[4]。此外,采用骨吸收抑制藥物進行治療,即去氫孕酮以及倍美力片,以上兩種藥物能夠有效預防骨質缺失,并可以降低骨折發生的概率,對于內分秘失調性骨質疏松癥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5]。

總而言之,內分泌失調性骨質疏松的出現會給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的損害,因此在臨床上應做到盡早發現,盡早治療,并同時注意運用藥物治療與手術治療相結合的綜合治療方法,以便可以有效緩解病情,從而改善患者的健康狀態。參考文獻

[1]羅文正,唐廷波,陳誠.老年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的臨床特點與治療方法選擇[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2,18(7):647-649.

[2]仇志學,鐘生財.球囊擴張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11例[J].陜西醫學雜志,2010,39(7):916.

[3]艾克熱木江?木合熱木,曹鵬,武忠炎,賈民,王新玲.系統骨質疏松治療對老年骨折患者二次骨折發生率與死亡率的影響[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13,44(8):638-639.

篇9

浙江省金華市中醫院骨三科,浙江金華 321000

[摘要] 目的 比較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PKP)單側與雙側椎弓根入路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的效果。 方法 選擇2010年1月~2014年5月于浙江省金華市中醫院住院并行手術治療的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患者68例。采用隨機數字表將其分為單側組(34例,41個椎體)和雙側組(34例,42個椎體),分別采用單側與雙側椎弓根入路進行PKP治療。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和骨水泥灌注量及術后椎體壓縮率、Cobb's角恢復情況、疼痛緩解情況及并發癥的發生率。 結果 單側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出血量和骨水泥灌注量[(46.64±9.71)min、(5.14±1.42)mL、(3.24±0.72)mL]均明顯少于雙側組[(64.27±12.71)min、(7.29±1.78)mL、(4.38±0.94)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32、2.37、2.29,P < 0.05);術后1個月,兩組患者椎體壓縮率、Cobb's角和VAS評分[(22.84±4.43)%、(15.31±3.07)°、(2.72±0.49)分、(21.73±4.12)%、(14.87±2.95)°、(2.60±0.45)分]均較術前[(35.82±6.48)%、(24.26±5.17)°、(8.16±1.37)分、(36.07±7.05)%、(23.92±4.97)°、(7.92±4.97)分]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31、2.34、4.07、2.41、2.37、4.15,P < 0.05或P < 0.01),且兩組患者改善幅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患者術中均未發生神經及脊髓損傷,單側組和雙側組術后發生骨水泥滲漏5例和3例,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4,P > 0.05)。 結論 單側與雙側椎弓根入路PKP均是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安全有效的微創方法,兩者在緩解腰背部疼痛、恢復椎體高度及Cobb's角上的療效相當,前者的手術創傷小、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少和骨水泥灌注量相對較少,不增加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關鍵詞] 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單側椎弓根;雙側椎弓根

[中圖分類號] R68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5)01(b)-0042-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uni-extrapedicular approach and bipedicular approach of vertebroplasty by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 on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s). Methods 6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OVCFs, who were given the operational medical treatment in Jinhu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Zhejiang Province, during the period from January 2010 to May 2014,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uni-extrapedicular group (34 cases, 41 vertebrae) and bipedicula group (34 cases, 42 vertebrae) by table of random number, and were given uni-extrapedicular approach and bipedicular approach of vertebroplasty by PKP respectively. The operation time, amount of bleeding, bone cement perfusion amount, postoperative vertebral compression rate, Cobb's angle recovery, pain relief condition and complication occurrence rate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as well. Results The operation time, amount of bleeding and bone cement perfusion amount of patients in uni-extrapedicular group [(46.64±9.71) min, (5.14±1.42) mL, (3.24±0.72) mL] were much shorter or less than those in bipedicula group [(64.27±12.71) min, (7.29±1.78) mL, (4.38±0.94) mL],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2.32, 2.37, 2.29,P < 0.05). The vertebral compression rate, Cobb's angle recovery and VAS one month after operation [(22.84±4.43)%, (15.31±3.07)°, (2.72±0.49) score, (21.73±4.12)%、(14.87±2.95)°, (2.60±0.45) score] were greatly improved than before operation [(35.82±6.48)%, (24.26±5.17)°, (8.16±1.37) score, (36.07±7.05)%, (23.92±4.97)°, (7.92±4.97) score],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2.31, 2.34, 4.07, 2.41, 2.37, 4.15, P < 0.05 or P < 0.01), and after comparing the improvement rates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No nerve and spinal cord injury were appeared on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during the operation, while 5 cases and 3 cases of leakage of bone cement were appeared in uni-extrapedicular group and bipedicula group respectively after the operation. Comparing the complication occurrence rates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operation,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χ2=0.14, P > 0.05). Conclusion Both uni-extrapedicular approach and bipedicular approach of vertebroplasty by PKP are the safe and effective minimally invasive methods to treat OVCFs, which has the equivalent curative effect on the relief of back pain, and recovery of vertebral height and Cobb's angel, and compared with the latter, the former has smaller operation damage, shorter operation time, less amount of bleeding, less amount of bone cement perfusion and no increase of complication occurrence rate after operation.

[Key words]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Uni-Extrapedicular approach of vertebroplasty; Bipedicular approach of vertebroplasty

椎體壓縮骨折是常見的脊柱損傷之一,是骨質疏松癥最常見的并發癥,好發于中老年患者[1]。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目前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最常用的術式,能明顯緩解患者的疼痛,而且能恢復椎體高度和緩解后凸畸形,在臨床上已廣泛應用[2-3]。但對PKP是單側還是雙側椎弓根入路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目前臨床上尚存爭議[4-5]。近年來浙江省金華市中醫院(以下簡稱“我院”)采用單側PKP手術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2014年5月于我院住院并行手術治療的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患者68例。納入標準:①通過X線、CT、磁共振(MR)和骨密度儀等檢查確診為新鮮或或亞急性期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②伴明顯腰背部疼痛癥狀,有手術指征。排除標準:①脊柱原發性或轉移性腫瘤引起的骨折;②伴脊髓或神經功能受損;③患者具有基礎疾病,估計無法耐受手術。采用隨機數字表將其分為單側組(34例,41個椎體)和雙側組(34例,42個椎體),分別采用單側與雙側椎弓根入路進行治療。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入組前均征得所有患者知情同意。

1.2 手術方法

兩組患者常規術前準備,取俯臥位,術前C臂機透視確定傷椎位置,選擇局部浸潤麻醉。單側組[6]:采用單側椎弓根入路,在C臂機透視下由后上向前下穿剌,將14G穿刺針于一側椎弓根外上緣鉆入,至針尖達到椎體前中1/3處退出針芯,依次置入擴張套管、工作套管,透視下使用精細鉆擴孔,置入球囊并擴張使骨折復位,使用壓力注射器將調制好的骨水泥注入椎體內,當骨水泥達椎體后壁時停止注射,待骨水泥硬化后拔除穿刺針,拔出套管, 縫合切口。雙側組[7]:采用雙側椎弓根入路,穿剌方法同單側,先行一側椎弓根穿剌后行球囊擴張后同法處理另一側,均在透視下雙側同時將骨水泥推注入椎體。術后臥床24 h,第2天可佩戴腰圍下床活動。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和骨水泥灌注量及術后椎體壓縮率、Cobb's角、視覺模擬評分(VAS)及并發癥發生率。

1.3 觀察指標

1.3.1 椎體壓縮率和Cobb's角測量[8] 椎體壓縮率:采用側位X線片測量椎體壓縮部位高度及相應部位上位椎體高度,計算椎體壓縮率。椎體壓縮率=[1-壓縮椎體壓縮部位高度/相應部位上位椎體高度]×100%。Cobb's角:采用測量側位X線片上壓縮椎體上終板與下終板的垂線夾角。

1.3.2 疼痛評分[9] 采用VAS評分,分值介于0~10分,其中,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烈疼痛。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和骨水泥灌注量的比較

單側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出血量和骨水泥灌注量均明顯少于雙側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2.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椎體壓縮率、Cobb's角和VAS評分比較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術中均未發生神經及脊髓損傷,單側組和雙側組術后發生骨水泥滲漏5例(14.71%)和3例(8.82%),均為少量,未給予特殊處理,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4,P > 0.05)。

3 討論

隨著老年人口的增長和人均壽命的延長,骨質疏松的發病率呈明顯的上升趨勢。椎體壓縮性骨折是骨質疏松最常見及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既往多采取臥床休息進行保守治療,但約1/3患者會出現劇烈腰背部疼痛、脊柱畸形和活動障礙等癥狀,往往需手術治療[10-11]。傳統手術治療創傷大,脊柱需長節段內固定,常由于患者骨質疏松,易出現固定不牢,患者往往難以耐受。PKP的出現,為這類患者提供了一種更為有效的微創治療方法,已成為目前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最常用的術式[12-13]。PKP通過對后凸的椎體進行球囊擴張和灌注骨水泥,能快速有效地緩解疼痛和穩定脊柱,可以使椎體壓縮骨折部分恢復,減輕其腰背部后凸畸形,已廣泛應用于椎體溶骨性惡性腫瘤和骨質疏松性骨折等所致的疼痛[14-15]。如何利用現有PKP技術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獲得更好的效果及安全性,已成為國內外學者反復思考的問題[16-17]。

采用雙側椎弓根入路PKP治療是PKP經典的操作方法,而近年來不少學者提出單側椎弓根入路PKP也能達到雙側椎弓根入路PKP相同的臨床效果[18-19]。其理論依據是PKP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的止痛作用在于傷椎體經骨水泥強化后椎體穩定性恢復,椎體強度和剛度恢復是疼痛緩解的決定因素,而與手術的穿刺入路和骨水泥灌注量無明顯的相關性[20-21]。常規PKP手術采用雙側穿刺雙球囊擴張,可保證骨水泥對稱分布,避免術后出現傷椎兩側不對稱,但存在手術時間較長、術者和患者長時間接觸X線、球囊使用次數有限、患者經濟負擔較重等缺點[22-24]。

Steinmann等[25]發現,單側椎弓根入路PKP與雙側椎弓根入路手術效果及力學性能無顯著差異,這為單側穿刺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提供了相關生物力學的理論依據。楊建平等[26]研究發現,單球囊單雙側擴張PKP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均能有效緩解疼痛,在恢復傷椎高度和糾正脊柱畸形方面的療效基本相當,并發癥少。本研究結果發現,單側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出血量和骨水泥灌注量均明顯少于雙側組;術后1個月,兩組患者椎體壓縮率、Cobb's角和VAS評分改善幅度及并發癥的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單側與雙側椎弓根入路PKP均是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安全有效的微創方法,兩者在緩解腰背部疼痛、恢復椎體高度及Cobb's角上的療效相當,前者的手術創傷小、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少和骨水泥灌注量相對較少,不增加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劉楠,陳亞平,周謀望.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的生物力學研究進展[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9,15(8):618-622.

[2] Ryu KS,Huh HY,Jun SC,et al. Single-balloon kyphoplasty in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far-lateral extrapedicular approach [J]. J Korean Neurosurg Soc,2009,45(2):122-126.

[3] 王洪,易小波,陳曉東,等.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胸腰椎骨質疏松性壓縮骨折375例[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2,27(7):589-591.

[4] Song BK,Eun JP,Oh YM.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comparison of unipedicular versus bipedicular balloon kyphoplasty for the treatment of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J]. Osteoporos Int,2009,20(10):1717-1723.

[5] 孫鋼,金鵬,郝潤松,等.雙球囊與單球囊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脊柱壓縮骨折的臨床對照研究[J].中華醫學雜志,2008,88(3):149-152.

[6] 陳爽,黃載國,劉沂.單側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J].中國臨床研究,2012,25(4):316-318.

[7] 劉波,陳氤牽鄧立平,等.單側及雙側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的對比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13,3(14):185-186,194.

[8] 王強,王英民,孫常太.經皮球囊擴張后凸成形術治療老年椎體壓縮骨折的隨訪研究[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2, 20(6):502-504.

[9] 高萬露,汪小海.患者疼痛評分法的術前選擇及術后疼痛評估的效果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23):3892-3894.

[10] 趙剛,胡偵明,勞漢昌,等.昆明地區部分老年人群骨質疏松性骨折發病率初步調查和分析[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7,13(4):257-259.

[11] Lee YK,Jang S,Jang S,et al. Mortality after vertebral fracture in Korea: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Claim Registry [J]. Osteoporos Int,2012,23(7):1859-1865.

[12] Kasperk C,Grafe IA,Schmitt S,et al. Three year outcomes after kyphoplasty in 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 with painful vertebral fracture [J]. J Vasc Interv Radiol,2010,24(5):701-709.

[13] Zoarski GH,Snow P,Olan WJ,et al.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for osteoporotic compression fractures;quantitative 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long- term outcomes [J]. Vasc Interv Radiol,2002,13(2):139-148.

[14] 方心俞,林建平,葉君健.椎體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壓縮骨折的臨床相關研究[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3,28(1):22-24.

[15] Tanigawa N,Kariya S,Komemushi A,et al.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for osteoporotic compression fractures:long-term evaluation of the technical and clinical outcomes [J]. AJR Am J Roentgenol,2011,196(6):1415-1418

[16] 朱耀輝,崔快.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J].中醫正骨,2013,25(6):40-41.

[17] 陳亮,楊慧林,唐天駟.后凸成形術治療多椎體骨質疏松性壓縮骨折的療效分析[J].中華骨科雜志,2009,29(4):310-314.

[18] Knavel EM,Rad AE,Thienlen KR,et al. Clinical Outcomes with hemivertebral filling during percutancous vertebroplasty [J]. AJNR Am J Neororadiol,2009,30(3):496-499.

[19] 胡阿威,夏成焱,周敏,等.單側與雙側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的療效比較[J].臨床骨科雜志,2013,16(2):125-128.

[20] 曾勇,陳伶,馬紅兵,等.經皮脊柱后凸成形單側穿刺手術入路的探討[J].現代臨床醫學,2007,33(4):269-271.

[21] 朱愛祥,朱裕成,鄭紅兵,等.單側與雙側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療效比較[J].臨床骨科雜志,2010,13(2):132-134.

[22] 許文生,陳躍坤,林委,等.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的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33):185-186.

[23] 陳亮,楊惠林,唐天駟.單側與雙側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多椎體骨質疏松性壓縮性骨折療效分析[J].中華外科雜志,2009,21(15):1642-1646.

[24] 徐保生,魏雙勝,楊鵬,等.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31):182-184.

[25] Steinmann J,Tingey CT,Cruz G,et al. 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unipedicular versus bipedicular kyphoplasty [J]. Spine,2005,30(2):201-205.

篇10

【關鍵詞】 老年;骨質疏松;胸腰椎骨折;椎體成形術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發展, 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明顯增加。經皮椎體強化術被認為是治療此類骨折的有效方法, 包括經皮椎體成形術和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2011年1月~2012年1月, 徐州市中心醫院收治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58例, 均為新鮮壓縮骨折。早期行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 術后規范化抗骨質疏松治療, 收到了滿意效果, 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2011年1月~2012年1月, 本院收治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58例, 男22例, 女36例, 年齡65~88歲(平均74.6歲)。均為胸腰椎骨質疏松性骨折, 受傷機制為臀部著地、腰部扭傷等輕微外傷。患者均主訴為胸腰段疼痛, 未見下肢皮膚感覺肌力等改變。X線片見椎體單純壓縮性骨折改變, 58例患者共89個骨折椎體, 分別為T82個, T91個, T104個, T1212個, L125個, L213個, L312個, L415個, L55個, MRI證實為新鮮骨折, 排除椎體骨轉移、椎體血管瘤等疾病。

1. 2 手術方法 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后, 排除手術禁忌后, 在局麻下行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

1. 2. 1 傷椎穿刺 患者俯臥位, 腹部懸空。C臂透視定位進針點。1%利多卡因局部浸潤麻醉至骨膜, 進針點為中心取縱行切口0.3~0.5 mm, 插入穿刺針, 透視下沿椎弓根方向逐漸進針, 建立工作通道。

1. 2. 2 球囊擴張 將抽取真空的球囊通過工作通道插入椎體內部, 打開閥門進行擴張球囊。可利用泛影葡胺顯示椎體擴張程度, 若患者泛影葡胺過敏, 可利用生理鹽水擴張椎體。球囊壓力一般控制在15個大氣壓左右。

1. 2. 3 注入骨水泥 將骨水泥推助器的推桿抵到椎體內空腔前緣, 推注骨水泥的同時, 緩慢后退推桿。待骨水泥硬化后, 拔出注射裝置, 傷口覆蓋無菌敷料, 生命體征平穩后即可結束手術, 送回病房。

1. 3 術后處理 術后常規臥床6~8 h, 觀察生命體征。傷口疼痛可對癥應用消炎鎮痛藥物。6~8 h后患者可起床活動, 術后2周內下床活動時帶腰圍固定, 并行腰背部肌肉功能鍛煉。2周后可去除腰圍固定。

術前即開始進行抗骨質疏松治療, 并延續至術后1年。常規應用鈣劑(鈣爾奇D)+維生素D3(骨化三醇)+二磷酸鹽化合物(阿侖膦酸鈉)。

1. 4 觀察指標 應用10分制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價患者手術前后疼痛改變情況, 術后每月隨訪觀察患者并發癥及臨近椎體骨折的發生情況。研究術后的并發癥包括骨水泥滲漏、神經壓迫癥狀等。

2 結果

58例患者均獲得隨訪, 隨訪期均為1年。55例(94.8%)患者術后第2日疼痛即明顯緩解, 術前VAS評分為(6.59±1.31), 術后VAS評分為(3.42±1.01),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1 2

圖1 MRI見胸12椎體壓縮性骨折;圖2 術后X線片見胸12椎體內均勻分布的骨水泥, 椎管內未見骨水泥滲漏。

3 討論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發展, 我國老年人越來越多, 相對應的是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增多。既往對此類患者多采用臥床制動方法, 患者需要臥床3~6個月, 長期臥床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而且長期臥床增加了患者罹患泌尿系感染、呼吸道感染、下肢靜脈血栓的風險, 隨著臥床時間的增加, 骨骼內鈣質的流逝, 帶來的是骨質疏松進行性加重。根據脊柱三維模型試驗文獻[1], 脊柱骨折后椎體的抗扭和抗彎強度將減少約70%, 建議患者早期接受手術治療恢復椎體高度, 而不是長期臥床保守治療。

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是指通過椎弓根插入球囊撐開以盡量復位椎體, 通過椎體內注入骨水泥來穩定骨折和增加椎體強度進而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2]。手術為局麻下操作, 對患者心腦血管等影響相對較小, 細致的操作可以避免出現骨水泥外滲、神經癥狀等并發癥, 操作安全。雖然有文獻報道[3], 術中操作包括穿刺過程、球囊擴張、骨水泥注射過程中均可誘發劇烈疼痛, 本文作者也發現術中患者有疼痛現象, 但通過術前良好的骨膜下浸潤麻醉, 術中和患者交談緩解患者緊張心情, 患者均能順利接受手術治療。而且術后絕大多數患者疼痛明顯緩解, 對手術效果滿意。

但是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作為治療骨質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一種方法, 不能替代正規抗骨質疏松治療。作者的調查也發現, 即使經過抗骨質疏松治療, 術后1年仍有近20%的患者發生臨近椎體的骨折, 考慮原因認為可能:①本身嚴重骨質疏松癥, 椎體強度差。②患者術后多臥床, 活動量的減少可導致骨內鈣量丟失, 加快骨質疏松的發展。③飲食差, 日常生活中鈣的吸收不足。④椎體強化后臨近椎體生物力學發生改變。文獻報道[4]術后臨近椎體骨折的發生率為12.4%, 與作者結果相似。這也提醒大家, 術前即應該向患者及家屬交代, 術后患者發生臨近椎體骨折的風險很高, 需要特別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應適量運動, 加強營養, 同時注意勿摔跤, 避免坐車時發生顛簸, 以及其他各類可能導致椎體骨折的活動。此外, 抗骨質疏松治療作為治療之本, 必須重視。作者認為, 如果患者沒有禁忌證, 抗骨質疏松藥物可以長期服用。

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簡單、安全、有效, 是治療骨質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可以廣泛應用于此類患者的治療中[5]。當然, 抗骨質疏松藥物的應用同樣重要, 此外, 患者及家屬應提高警惕, 避免臨近椎體骨折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Haher TR, Felmy W, Baruch H, et al.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three columns of the spine to spinal stability:a biomechanical model. Spine, 1989,14(7):663-669.

[2] Mathews HH. Kyphoplasty: reduction/stabilization of osteoporotic/ kyphotic fractures. International 18th course fo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spine surgery and complementary techniques. Zurich, Switzerland:Jan, 2000:20-21.

[3] 張加芳,鄭召民,鐘繼平,等.局麻下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術中疼痛的臨床研究.中國骨與關節雜志. 2001,1(1):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