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口腔保健方法范文
時間:2023-11-09 17:54: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兒童口腔保健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1-0379-01
兒童口腔保健情況與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都密切相關【1】,多項調查研究表明,乳牙齲齒已經成為影響兒童健康的常見疾病。為了解海淀區在園兒童口腔保健狀況,現對口腔保健年報進行分析,為進一步深入開展口腔防治工作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對2012年海淀區托幼園所大體檢年報進行分析。
1.2方法
1.2.1 口腔檢查方法 由口腔醫生使用統一的口腔檢查器械進行檢查。按照國家齲病的統一標準規定:凡是牙齒表面或齒溝處有色、形和質三方面改變的即診斷為齲齒【2】,并記錄在《兒童口腔保健手冊》上。
1.2.2資料收集方法 幼兒口腔檢查結果由幼兒園保健醫按兒童戶籍和年齡分類統計,填寫在幼兒園體檢年報上,上報到海淀區婦幼保健院。
1.2.3質量控制 海淀婦幼保健院口腔科組織參與口腔患齲情況檢查的醫生技術培訓,并進行一致性的檢驗后方下園檢查。7-8月對幼兒園口腔收集結果進行30%抽查質控,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1.2.4 資料統計 采用SPSS11.0進行統計,計數資料統計方法采用χ2檢驗,檢驗水平為0.05。
2 結果
2.1 全區口腔保健覆蓋及齲患情況
2012年全區在園兒童口腔檢查率98.38%,齲齒患病率為52.53%,新齲率為32.81%。本市戶籍在園兒童口腔保健覆蓋、患齲及新齲情況好于外地戶籍在園兒童,經統計學檢驗差異具有顯著性。見表1。
3 討論
3.1 海淀區在園兒童口腔保健狀況良好
海淀區一直將兒童口腔齲齒防治作為學齡前兒童保健工作的重點,口腔醫生每年到幼兒園開展2次口腔檢查、鼓勵保健醫生針對家長和兒童開展口腔健康講座, 開展餐后刷牙【3】和氟化泡沫預防齲齒工作。2012年海淀區在園學齡前兒童口腔齲齒檢查率達98.38%,矯治率為61.13%,說明海淀區兒童的口腔保健情況良好,3-6歲兒童患齲率為52.53%也遠遠低于全國調查的城市乳牙患齲率79.53%水平【4】。
3.2 外地戶籍兒童患齲情況不容樂觀
從表1可以得出,海淀區本市兒童口腔保健享有水平高,其患齲率、新齲率明顯低于外地戶籍在園兒童。分析原因為:本地戶籍兒童從嬰幼兒開始就接受社區保健科醫生口腔保健知識的健康教育,從小就注意兒童良好口腔習慣的養成。外地戶籍兒童大部分為中途從外地隨家長入京,就近入園,家長更多地忙于生計,得不到及時豐富的健康教育知識,缺乏對兒童口腔習慣的培養意識與行動。也從側面說明外地戶籍兒童的家長是口腔保健健康教育的重點人群。
3.3 本市兒童家長更重視齲齒的矯治工作
從表2可以得出,海淀區本市兒童在齲齒矯治和齲齒充填方面卻明顯高于外地戶籍兒童。分析原因為:本地戶籍兒童對兒童齲齒對兒童健康所造成的影響更加重視,外地戶籍兒童家長多認為乳牙齲齒不會造成太大影響,待乳牙脫落后恒牙更重要。在醫療保健方面本地戶籍兒童的齲齒矯治費用可以納入醫保報銷范圍,外地戶籍兒童尚不能解決此問題,導也是致其齲齒矯治低于本地戶籍兒童的重要原因。
3.4 建議:
1)加強幼兒家長的口腔保健知識宣傳。家長作為兒童的監護人,其對口腔保健的重視程度決定兒童齲齒的防治工作。通過召開家長會,發放宣傳手冊,宣傳欄張貼預防齲齒的重要性及齲齒危害等,提高家長對口腔保健工作的重視程度。2)重視外地戶籍兒童家長的健康教育工作。針對外地戶籍兒童家長,應在健豐富康教育形式,多開展家長能參與的互動活動,有重點開展約談,更具效果。3)外地戶籍兒童是預防齲齒的重點人群。注重家園合作共同培養兒童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
參考文獻:
[1] 唐愛萍,杜繼鵬.青島市嶗山區3-6歲幼兒齲齒患病情況調查[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1,19(8):763-764.
[2] 王瑞,程敏,劉東玲.吉林省5歲兒童患齲情況抽樣調查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8,12(23):5015-5017.
[3] 北京市衛生局,北京婦幼保健院.北京市托兒所、幼兒園衛生保健工作常規,北京,2002:61-63.
[4] 齊小秋.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M].北京:人民衛生初步社,2008:60-112.
篇2
【關鍵詞】學齡前兒童 齲齒 分析 預防
中圖分類號:R788.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3-356-02
齲齒是嚴重影響兒童身體健康的口腔疾病,為了解學齡前兒童齲齒患病變化情況,探討兒童口腔衛生保健的對策,為今后更好地開展齲齒們防治提供流行病學依據。我們對2006―2010年兒童齲齒患病情況進行分析。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為本轄區日托一級幼兒園2006――2010年3―7歲在托兒童。
1.2 方法
為每年度在托兒童體格檢查由兒保醫生檢查口腔情況,檢查方法以視診為主,受檢者采取坐位或立位,在充足的光源下接受檢查。診斷標準:按國家齲齒病統一標準規定,凡乳牙齲齒、失、齲補均做齲齒統計。
2 結果
2.1 患齲齒率與患齲者齲均 見表 1
由表1可見2006―2010年5年平均患齲齒率男童為45.73%,女童為45.06%,男童比女童高0.67%。患齲齒者齲均男童4.81,女童4.65,男童患齲齒者齲均比女童高0.16。患齲齒者齲均2010年比2006年男童下降了0.51,女童下降了0.77,男、女童患齲齒者齲均呈逐年下降趨勢。
2.2 2006年與2010年各年齡組患齲情況
由表2可見,2006、2010年分年齡組來分析,各年齡組齲齒分布情況,患齲齒率隨年齡的增加而遞增,6歲組為患齲齒高峰,7歲組隨著乳牙的替換,新生恒牙逐漸萌出,患齲率有所下降。
2.3 學齡前兒童口腔行為調查
2010年調查結果了解到,30.2%的兒童3歲開始學刷牙,36.0%的兒童4歲開始學刷牙,23.2%的兒童5歲開始學刷牙,26.5%的兒童能堅持每天早晚刷牙,54.0%的兒童能堅持每天刷牙1次,13.0%的兒童不刷或偶刷牙,40.6%的兒童在家有飯后漱口的習慣。
3 討論
3.1 學齡前兒童患齲齒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升高,乳牙的防齲不容忽視。乳牙的健康影響恒牙的萌出,也是大多數人們忽視的誤區,認為乳牙還要換恒牙不需要防治。因此,老師與家長應共同指導督促學齡前兒童從小注意做好口腔衛生清潔,保護好乳牙。
3.2 預防齲牙應采取綜合措施。首先要培養兒童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少吃甜食,飯后漱口,定期檢查,減少齲齒的發生。
3.3 有效的刷牙是預防乳牙齲齒簡單有效的方法,僅僅有刷牙的行為不能有效的防齲,只有做到天天有效的刷牙,才能有效的防齲。在訓練兒童養成早晚刷牙習慣的同時,要教會刷牙的正確方法。
3.4 加強口腔衛生知識的健康教育。幼兒園應開設幼兒及家長口腔衛生課堂,每年至少舉辦兩次口腔衛生講座,使家長掌握口腔衛生保健知識,提高家長口腔衛生保健意識,使家長了解保護乳牙的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主動配合幼兒園開展幼兒口腔衛生保健工作。對幼兒,幼兒園應把口腔衛生健康教育納入教學工作計劃,采用講故事、做游戲等形式,培養幼兒愛牙意識,掌握正確有效的刷牙方法,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使用含氟牙膏,實施氟保護。
3.5 建立學齡前兒童口腔健康檔案,定期檢查及時治療,幼兒自入園起,即建立牙齒健康檔案,每半年檢查1次,并記錄,發現齲齒及時通知家長帶幼兒去治療,并把治療情況記錄在口腔健康檔案中。
3.6 開展愛牙的主題活動,從1990年開始每年9月20日為“全國愛牙日”,表明我國政府保護兒童健康的決心,重視口腔衛生保健的態度。因此,普及防齲知識,強化家長及幼兒的口腔衛生意識,提高口腔自我保健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徐艷梅.中學生口腔衛生知識、態度和習慣的調查.遼寧醫學雜志,2001,15(1):23―25
[2]阮梅生.兒童口腔保健.中國兒童保健,2000;(8)6:386
[3]王芳芳.幼兒園兒童健康知識與行為干預.中國婦幼保健,1999;(14)10:623
篇3
齲病、牙周病、牙髓病等口腔疾病已經給兒童口腔健康及身心健康帶來極大危害,世界衛生組織已把齲齒列為世界重點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并把口腔健康列為人體健康的十大標準之一[1]。在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中發現,5歲兒童乳牙疾病的患齲率為66.0%,有97%的齲齒未經治療,12歲兒童恒牙齲病的患病率為 28.9%,表明我國兒童乳牙齲病患病率較高,接受治療的卻很少[2]。為改善我國兒童口腔健康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的口腔健康標準,“牙清潔、無齲洞、無疼痛感,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提出加強健康教育在口腔保健中是一項重要的工作,有不少研究表明,正確的口腔健康教育在口腔保健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3]。為此,本文綜述如下。
1 家庭教育
家長應該主動了解并掌握足夠的口腔保健知識,家長的知識水平直接影響對兒童口腔保健的教育[4]。兒童在成長過程中,不同的牙齒發育階段提倡使用不同的口腔保健方法,家長指導孩子養成保護牙齒的好習慣。孩子在牙齒萌出初期,晚上不要讓孩子含奶瓶睡覺,或者盡早不讓孩子使用奶瓶,避免孩子的乳牙剛萌出不久就齲壞。從3歲以后,家長要幫助孩子從小養成刷牙的好習慣,并教其正確的刷牙方法。家長要限制孩子甜食的攝入,多吃五谷雜糧,鍛煉口腔的咀嚼能力,多吃蔬菜水果,增強身體免疫力,減少口腔疾病的發生[5]。家長也可以定期帶孩子去口腔醫院進行口腔健康檢查,通過檢查也能發現早期癥狀不明顯,容易被忽視的口腔常見疾病,如齲病,發現后,即可將其控制或預防在萌芽狀態。
2 學校教育
學校應積極開展學生的口腔健康教育,關注學生的口腔狀況。在兒童進入學校學習后,尤其是進入的學校采取住校全封閉式的管理方式,學生的生活方式對口腔健康狀況的影響更是大,學校應積極進行干涉引導和教育。在課余時間里,學校可以邀請口腔方面的專家做專題講座,傳授口腔保健知識,可以開展小班化論壇,面對面解決學生、老師關于自身的口腔問題,更正其對于口腔保健的常識性錯誤,可以搭配宣傳單,宣傳資料的發放,反復播放廣播和視頻,積極開展一些關于口腔知識的競賽,進一步鞏固知識。學校也可以對老師定期開展口腔健康教育教案培訓,教授最新的口腔知識,介紹口腔保健的經驗和方法,讓老師能夠在生活中發現學生的問題并進行一對一的解決[6]。
3 兒童本身
兒童本身對于保護口腔健康的意識和日常養成的習慣極大地決定了其口腔的狀況。處于成長期的兒童,接受能力強,求知欲足,通過家長、學校的教育和自己的學習之后,口腔保健知識和行為大大增強,他們能自主選用小頭軟毛牙刷,每天刷兩次牙,每次刷牙3 min,使用含氟牙膏,刷牙豎刷等,他們能夠漸漸意識到經常吃甜食喝飲料對牙齒有害,多吃蔬菜水果、蛋白質對牙齒有益,鍛煉身體能增強免疫力,避免一些口腔疾病的發生。一段時間后,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經過6個月的調查,兒童受教育后,其牙石檢出率,患齲率顯著降低,菌斑指數,齲齒數結構有明顯改善[7]。在同輩中,會存在一種同齡人領導的潛在性影響,同齡人之間的學習速度甚快,沒有心理障礙,孩子在互相學習的環境中,能更好得將口腔保健知識掌握好[8]。
篇4
【關鍵詞】學齡前兒童 健康教育方式 口腔衛生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在文化里幼兒園由家長填寫完整合格調查問卷的幼兒220人,將其隨機分為兩組。
1.2 研究方法:自設調查問卷,分為3部分:①一般資料包括家長年齡、文化程度、工作單位 ②家長及孩子口腔衛生習慣、刷牙起始時間、刷牙次數、刷牙方法、刷牙時間 ③相關口腔保健知識:幼兒齲危害、幼兒齲預防方法、口腔保健知識獲取渠道等。
1.2.2 健康教育前后分別作菌斑指數檢查并做記錄:根據Quigley和Hein(1962年)提出,并由Turesky改良的牙菌斑指數記分標準記分,所有檢查全部由同一位檢查者完成。
0=牙面無菌斑;1=牙頸部齦緣處有散在的點狀菌斑;2=牙頸部連續薄帶狀菌斑,寬度不超過1mm;3=牙頸部菌斑覆蓋面積超過1mm,但在牙面1/3以下;4=牙頸部菌斑覆蓋面積超過牙面1/3,但不超過2/3;5=菌斑覆蓋面積占牙面2/3或2/3以上。
菌斑顯示法所用染色劑主要成分為酚紅、乙醇和水。
牙周病流行病調查中每位受試者均檢查6個指定牙齒(即16、11、26、36、31、46),每個牙的記分為4個牙面記分平均值,每個人的記分為6個受檢牙記分平均值,其為衡量口腔衛生狀況指標。
1.2.3 干預措施及資料收集方法:①對220名幼兒進行口腔衛生宣教和牙菌斑指數檢查(世界衛生組織牙周病流行性調查標準)記錄菌斑指數,矚其刷牙后再次進行牙菌斑指數檢查并記錄,全部調查工作由同一檢查者完成,期間無一人退出。
1.3 統計學處理:將口腔健康教育前后所得到的數據做t檢驗、x2檢驗。
2 結果
一般情況:家長年齡:25-35歲;母親161人,父親59人;國企職員125人,私企49人,自由職業46人;文化程度:大學本科以上63人,大專74人,中專以下83人,他們所受教育不同,家長口腔衛生習慣、口腔保健意識各異,隨之幼兒口腔衛生狀況出現顯著差異。
2.2 健康教育前后牙菌斑指數比較:
表1 口腔衛生習慣調查表[n(%)]
表2 口腔保健知識
表3 健康教育前后牙菌斑指數
3 討論
3.1 正確有效的刷牙方法對學齡前兒童口腔衛生具有重要意義:控制菌斑可以減少和預防口腔疾病,正確有效的刷牙是控制菌斑與消除軟垢的最佳方法,刷牙給予牙周組織適當的接觸刺激,促進牙周組織的血液循環,提高粘膜上皮角化程度.增加牙周組織抵抗力[1],研究表明學齡前兒童牙齦上皮薄、角化差,受細菌感染后易發生炎癥[2]。
3.2 學齡前兒童更需要保持口腔衛生:學齡前兒童所進食物精細,粘稠性強,含糖量高,易于發酵產酸;加之學齡前兒童睡眠時間長,唾液分泌少,自潔作用差,牙齒鈣化程度低,齲齒發病率為71.97%,87.73%兒童有不同程度睡前進食不良習慣。
3.3 學齡前兒童口腔衛生狀況提高有賴于家長口腔保健意識的增強:調查發現保健牙刷知曉率只有29.09%,家長為孩子所帶牙刷合格率只有23.19%,存在刷頭過大、刷毛過軟、刷毛過尖等誤區:只有15.90%家長知道自孩子出牙起開始刷牙。
3.4 應加強學齡前兒童家長口腔宣教:我科口腔醫師每半年到甲級幼兒園做一次免費口腔檢查,調查結果顯示幼兒齲齒發病率為72.66%,而就診率只有13.38%,說明廣大家長對乳牙齲認識程度不夠。
4 結論
健康教育涉及到醫學、社會學、心理學、行為學、教育學、傳播學等多學科領域的科學,兒童口腔健康教育應采取直觀化、形象化、多樣化、具體化、反復強化等措施,另一方面健康教育需要家長及幼兒園老師的配合及監督,加強城市貧困家庭及進城務工家庭幼兒口腔保健[3],但他們絕大部分沒有任何社會醫療保證,衛生保健完全靠自費[4]。建議政府提供適當的優惠政策,增加一些城市貧困家庭及進城務工農民家庭社會福利項目。
參考文獻
[1] 卞金有 預防口腔醫學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177-178
篇5
1、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駱駝鎮共有幼兒園19家,其中公立1家.民辦18家;位于城鎮12家,位于農村7家。全鎮在園兒童總數為2128人,其中城鎮12家幼兒園的4-6歲童共1020名,我們對這部分兒童作口腔齲齒檢查。
1.2 調查項目
參照寧波市婦幼保健院兒童體檢統一表格,使用統一艙查器械,在室內自然光線下,對兒童乳牙患齲情況、日常口腔衛生習慣等項目作了一次檢鑊和記錄。參加檢查的有關人員足具有醫師資格的口腔々業醫師。為掌握了統一檢查標準和方法,對其進行短期培洲。
1.3 統計學方法
本調查數據采用SPSS 11.5軟件進行處理。
2、結果
2.1 患齲情況
1020名在園兒童共發脫患齲人數827人.齲患率為81.07%,齲齒總數4646只,受檢兒童齲均4.55只,見表1。
2.2 齲齒類型
將兒童齲齒類型分為3型:A型為上頜牙區患齲;B型為上頜牙區與下頜牙區同時患齲;C型為下頜牙區患齲。本組各型比例以B型患齲最高,C型最低。各年齡組患齲類型見表2。
2.3 城鄉兒童齲患率
本次凋查按人同兒童不同居住地作比較,發現農村兒童患齲率高于城鎮兒童,流動人群兒童患齲率高于農村兒童。
2.4 衛生習慣
兒童口腔衛生和飲食習慣等因素與患齲相關。通過詢問被查兒童得知,兒童主動要求刷牙比例不高,城鎮為50%左右,都在父母指引督促下完成每天早晚刷牙與漱口。這些兒童患齲率比在農村(流動人群)兒童略低。農村與流動人群兒童每天早晚刷牙及飯后漱口比更低,且吃零食比例較高(表4)。
城鎮有50%-60%左右兒童早晚刷牙1次,農村(外來流動人群)兒童則刷牙更少。
3、討 論
篇6
關鍵詞:兒童齲齒;綜合口腔護理干預;預防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接受口腔檢查的80例兒童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所有兒童均年滿三周歲,并排除存在智力障礙、口腔炎癥、齲齒及其他器官系統疾病等癥狀,該項研究已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本次研究內容、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所有兒童家屬均知情并同意。將80例兒童以隨機抽取的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40例兒童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范圍為:3.0~8.0歲,平均年齡為(4.3±1.6)歲,體重為:12.3~21.5kg,平均體重為(17.2±2.4)kg;觀察組40例兒童中男19例,女21例,年齡范圍為:3.5~7.8歲,平均年齡為(4.1±1.7)歲,體重為:12.1~21.7kg,平均體重為(17.4±2.5)kg,兩組兒童在性別、年齡、身體素質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40例兒童給予常規護理,主要引導兒童進行常規的防齲操作和引導兒童家屬按照日常的護理習慣對兒童進行口腔護理。觀察組40例兒童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綜合口腔護理干預,具體實施如下:全面體檢評估口腔情況,首先護理人員應該對兒童進行一個全面的體檢檢查,充分了解兒童的身體狀況以及口腔齲齒狀況。另外,護理人員還要詳細向兒童家屬進行詢問,了解兒童日常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分析兒童齲齒產生的原因[3]。防齲操作過程護理,在防齲操作過程中,護理人員可采用無口腔刺激和具有水果香味的氟化泡沫對兒童口腔進行檢查,在咬脫過程,需引導兒童低下頭,用牙齒將牙托咬住,并做到勿吞咽和勿咀嚼,操作完畢后半小時內不得進食水和食物,若兒童在操作過程中出現不配合、亂動現象,護理人員還需采用兒童易于接受的方式或語言為其講解防齲的重要性或為其播放歡快的音樂或動畫片來轉移其對操作不適的轉移力量。并引導家屬每半年帶兒童進行一次口腔檢查,以及時發現其口腔問題。健康宣教,護理人員要加強對兒童家屬的健康教育,如為兒童家屬發放口腔保健宣傳手冊或組織其開展口腔健康知識講座等,在宣教過程中,需注意詳細向家屬講解口腔的正常結構與功能,并介紹各類口腔疾病的危險因素以及對兒童構成的威脅。同時,護理人員要指導兒童采用正確的刷牙方法,并選擇兒童的牙刷和牙膏。在健康宣教過程中,護理人員要采取兒童感興趣的方式進行知識講解,比如以圖片、動畫的形式來提高兒童的配合度,并促進兒童養成良好的口腔護理習慣。為兒童提供針對性的飲食指導護理,齲牙的發生與兒童偏食、喜愛吃含糖量高或酸性食物等飲食習慣具有密切的關聯,為此,護理人員需引導家屬嚴格控制兒童的零食量,并引導其盡量少食含糖量高的食物、冷飲和垃圾食品,對兒童的偏食不良習慣習及時糾正,同時,家長還要多鼓勵兒童使用新鮮的蔬菜水果以及水產品、鮮奶類等具有豐富蛋白質的食物。⑤引導家屬做好兒童日常生活中的引導和監督工作,由于兒童的自控能力較差,在日常生活中,家長還需引導和督促其養成良好的口腔習慣,如飯后及時漱口,每天至少刷牙兩次,另外,家屬還可以詳細記錄兒童的行為習慣,對于兒童的一些不良習慣應該耐心指導兒童糾正。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兒童對防齲操作過程的配合度以及經護理干預后的正確刷牙率、齲齒發生率、相關保健知識掌握良好率和對護理工作的總滿意度。配合度評價標準為:完全配合:兒童對防齲操作過程欣然接受并積極配合;配合:兒童勉強完成防齲操作過程;不配合:兒童拒絕接受防齲操作或操作過程中出現嚴重哭鬧現象,影響操作的正常進行,總配合率=(完全配合+配合)/總例數×100%,對護理工作的總滿意度評價采用問卷調查表收集,分成十分滿意、滿意和不滿意三個評價標準,總滿意率=(十分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兒童對防齲操作過程的配合度對比觀察組兒童對防齲操作過程的總配合率(97.5%)明顯高于對照組(87.5%),兩組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兒童正確刷牙率、齲齒發生率及對相關保健知識掌握良好率對比觀察組兒童(n=40)正確刷牙率(95.0%)明顯高于對照組(n=40)正確刷牙率(72.5%),觀察組兒童齲齒發生率(5.0%)明顯低于對照組(20.0%),觀察組兒童對相關保健知識掌握良好率(95.0%)明顯高于對照組(70.0%),兩組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兒童(或家屬)對護理工作的總滿意度對比觀察組兒童(或家屬)對護理工作的總滿意度(97.5%)明顯高于對照組(75.0%),兩組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篇7
認為健康教育后保健醫生對口腔保健基本知識問題回答的正確率均明顯高于健康教育前。3保健醫生希望獲得口腔保健基本知識的途徑前4位的是網絡、視頻教育、文字教育(報刊、書籍、雜志等)、講座,約占85%以上。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健康教育前托幼機構保健醫生對許多口腔衛生保健基本知識都有一定的了解,特別是藥物防齲最簡便易行的方法是什么、豎式刷牙法的正確操作方法、牙刷不宜使用過久,多長時間即應更新等題目,答對率都比較高。
由此可見,婦幼保健工作者通過多種途經,進行的口腔衛生保健方面的教育,已產生出一定的效果,但對口腔衛生保健的某些基本知識還了解得不夠深入,甚至還摻雜著一些錯誤的認識,答對率還不高。如防齲工作的重點人群是幼兒園兒童、保持乳牙健康對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兒童從幾歲開始就應該自己早晚刷牙等。通過健康教育,保健醫生口腔衛生保健知識明顯提高。
對于齲齒的預防,有些保健醫生掉以輕心,滿不在乎。我們對他們進行口腔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使更多托幼機構工作人員認識到齲齒對健康的嚴重危害,從而幫助幼兒及家長樹立良好的口腔保健意識。并認識到自我口腔保健的重要性。自我口腔保健是當前口腔衛生發展的大趨勢,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它對增強口腔自我保健能力,進而促進口腔衛生狀況的改善及齲齒、牙周病的預防有著重要的意義。
健康教育前保健醫生對口腔保健健康教育很重要、乳牙遲早要換,乳牙齲病關系不大、為預防齲齒愿改變自己的行為等問題的正向態度率相對較高,說明部分保健醫生對口腔保健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一些不健康的行為都有一定正確認識。但同時也存在一些不正確的態度和認識,如認為預防齲齒有些措施很麻煩,難以堅持、不認為乳牙健康對兒童的心理健康也十分重要等。健康教育后這些問題的正向態度率得到提高,教育前后差異性明顯[4]。
篇8
摘要:目的 通過對兒童齲病的調查,找出齲病的易患因素,預防和減少兒童齲病的發生。方法 調查1880名兒童吃零食和平時刷牙的習慣。結果 不愛吃零食和愛吃零食的兒童患齲二者有極顯著差異(P<0.005),刷牙和不愛刷牙的兒童患齲二者有極顯著的差異(P<0.005)。 結論 兒童不良飲食習慣及不愛保持口腔清潔的習慣是兒童患齲的重要因素之一,醫務人員及家長和幼兒園老師都有責任對兒童進行口腔健康教育,宣傳指教,及早預防兒童齲病的發生。
關鍵詞 兒童齲病 易患因素 預防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Easy Causing Factor of Caries of Children.Jia Qing.The People’s hospital of xichongcounty,xichong 637200 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children is caries,to find the easy causing factor,pervent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caries.Methods investigating snacking and brushing habits of 1800 children.Results here are not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ldren liking snacks and disliking snacks(p<0.005).There are also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ldren brushing and not brushing (p<0.005).Conclusion It is one of important factors for children to have bad habits and not to keepclean oral cavity.Medical staff,parents and kindergarten teachers have the responsibilify to educate oral cavityhealth and to tell children to prevent caries。
【Key words】Children caries;Theeasy causing factor;prevention
齲齒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第一位重點防治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齲齒的繼發感染可以形成病灶,致成或加重關節炎、心內膜炎、慢性腎炎和多種眼病等全身其他疾病,它是兒童常見的多發病。對兒童營養的攝取和健康的成長都極為不利。本文通過對我縣縣城兒童飲食習慣及口腔保健與齲病的關系進行調查,以探討兒童齲病的易患因素,有針對性地指導預防和治療。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選擇來自我縣幼兒園及小學校3~8歲的學生,共計1880例,其中男982例,女898例。
1.2 方法 安排經過培訓的醫務人員,使用自制調查表,對上述兒童進行調查;3~4歲小兒由家長如實填寫飲食及口腔保健項目,齲齒按齲病的診斷標準[1]進行診斷。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檢查人數1880例,患齲人數1182例,患病率為62.87%;男653例,女529例;男性患病率為66.50%,女性為58.9%。
2.2 齲病與吃零食習慣的關系 吃零食的兒童患齲率73.38%,不吃零食的兒童患齲率為24%,兩者比較有極顯著差異(χ2=328.8,P<0.005),見表1。
2.3 齲病與口腔衛生的關系刷牙的兒童患齲率為49.44%,不刷牙的兒童患齲率為77.53%,兩者比較有顯著差異(χ2=158.6,P<0.005=,見表2。
3 討論
3.1 兒童齲病的易患因素 小兒因牙齒的解剖形態和組織結構[2]特點,易致食物滯留,且易成為不潔區。兒童牙齒的釉質、牙本質薄,礦化度低,抗酸力弱。以及兒童的食物多為軟質食物,含糖量高,粘性強,易發酵產酸,形成菌斑[3]。加之兒童的睡眠時間長,唾液分泌[4]減少,口腔自潔作用差,以及平時不良好的飲食習慣和不能很好的刷牙,各種原因造成齲病的發生。
3.2 兒童患齲的危害 兒童齲病嚴重降低小兒的咀嚼功能,影響兒童的營養攝入,降低抵抗力。有的因齲病還發展成全身慢性疾病,再者小兒牙齒的崩壞影響正確發音及美觀,也給小兒造成心理壓抑。
3.3 兒童齲病的預防措施 從該次調查中可以看出,兒童齲病與其平時吃零食習慣和口腔清潔習慣有密切關系。因此,及時教育兒童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對預防兒童齲病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3.1 醫務人員、幼兒園老師及家長要增強孩子的口腔保健意識。
3.3.2 對兒童進行口腔健康教育,加強宣傳指教,及時培養兒童口腔健康的行為,切實做好口腔保健。
3.3.3 老師和家長要指導兒童養成漱口刷牙的習慣,并指導兒童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為提高刷牙的效果,可用菌斑顯示劑[5]指導刷牙。
3.3.4 限制食糖,可采用糖的代用品,少吃糖和吃糖后漱口,使糖不附于牙面,以免供給菌斑內細菌生長代謝的條件。
3.3.5 增強牙齒的抗齲能力,可運用含氟牙膏刷牙,每隔2周使用一次,每次4min。
3.3.6 各級預防保健機構應建立口腔健康教育診室,定期給幼兒、小學生作口腔健康教育和口腔防齲檢查,以便對齲病及早預防,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參考文獻:
[1]鄭麟蕃,張震康.實用口腔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786.
[2] 石四箴.兒童口腔醫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76.
[3] 樊明文譯. 齲病學.疾病及其臨床處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35-39.
篇9
通訊作者:張繼偉
【摘要】 目的 了解本地區學齡前兒童齲齒發病的年齡分布特點,口腔保健與兒童患齲率的發生關系。方法 采用隨機整群抽樣的調查方法對德陽市851例學齡前兒童的齲患情況和口腔衛生習慣進行調查,對各年齡段患齲率、齲均、口腔衛生習慣進行統計分析。結果 本地區學齡前兒童患齲率為41.83%,齲均0.46,隨年齡增加齲患情況逐漸加重。僅有39.8%的學齡前兒童堅持每天清潔牙齒,但開始刷牙年齡較晚。結論 口腔衛生保健是防止兒童齲齒的主要方法,應加強對口腔衛生知識的指導,培養兒童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餐后漱口,保持刷牙習慣和正確的刷牙方法,避免睡前吃零食等不良習慣,能夠有效地防止齲齒的發生。
【關鍵詞】 學齡前兒童; 齲病; 流行病學調查
The survey about caries situation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 Deyang ZHANG Ji-wei.Deyang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DeYang 618000,China
【Abstrac】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pre-school children in the region features of the age distribution of the incidence of dental caries, oral health and caries rates of children in a relationship.Methods Oral examination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851 preschool children in DeYang to aquire their caries condition and oral health habits.Caries prevalence rate, dmft,oral health habits of each age group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Results Caries prevalence rate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 DeYang was 41.83%,and dmft was 0.46.Caries condition was aggvagated with age increasing.Only 39.8% preschool children persisted in cleaning teeth every day,and preschool children of DeYang began cleaning teeth at an older age.Conclusion Oral health care is the primary method to prevent dental caries in children, should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for oral health knowledge, training children in good oral health habits, postprandial mouth to keep teeth brushing habits and the correct ways to avoid bedtime snacks, etc. Bad habits that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dental caries.
【Key words】 Preschool children; Caries; Epidemiological survey
齲齒是口腔常見病、多發病之一,被國際衛生組織(WHO)列為重點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也是危害兒童口腔健康最常見的疾病【sup】[1]【/sup】。齲齒是一種多因素疾病,患病率高,繼發病多,不僅對兒童個人局部和全身造成危害,而且對家庭和社會都有影響。齲齒的發生與細菌、宿主、食物等因素有著密切關系。宿主的口腔衛生健康行為與齲齒的關系一直為學者們所關注。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是預防齲齒發生的一個關鍵環節。為了進一步探討口腔衛生與學齡前兒童齲齒發生的關系,筆者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本院健康體檢的學齡前兒童,共851例。其中男485例,女366例;年齡3~6歲,平均4.27歲。
1.2 方法
1.2.1 臨床檢查 由同一醫生完成,另一名醫生記錄。對研究對象進行口腔檢查,記錄其齲失補牙數(dmft)和齲壞牙位。檢查器械為探針、口鏡和鑷子,在自然光下進行視診和探診。參照WHO口腔健康調查基本方法第3版的齲齒診斷標準【sup】[2]【/sup】:牙齒的窩溝點隙或光滑面有明顯的齲洞、明顯的釉質下破壞或明確的可探及軟化洞底或洞壁的病損。使用CPI探針來證實咬合面或頰舌面視診所判斷的齲壞。
1.2.2 口腔衛生問卷 向所有受檢學齡前兒童家長發放自擬定問卷。內容為餐后漱口、每日刷牙、睡前吃零食;由誰清潔牙齒、清潔牙齒的頻率(每天、偶爾或從不)、如果每天清潔牙齒,則記錄每日清潔的次數等。
2 結果
2.1 各年齡組齲患情況 各年齡組患齲率、齲均等數據見表1。最常見的齲壞乳牙牙位依次為上頜中切牙、下頜第二磨牙、下頜第一磨牙、上頜第一磨牙、上頜第二磨牙、上頜側切牙、上頜尖牙、下頜尖牙。
2.2 各組口腔衛生習慣 兒童患齲與餐后漱口、睡前吃零食均有關系,見表2。
表1 各年齡組齲患情況(n,%)
表2 口腔衛生問卷情況(n)
2.3 各年齡組口腔衛生習慣執行情況見表3。
表3 各年齡組口腔清潔情況 n(%)
3 討論
齲病是牙菌斑導致的疾病,是最常見的口腔疾病之一,它影響咀嚼,導致患者消化吸收功能下降了,不僅影響面容、發音,引起患者社交困難和心理障礙,還可以產生疼痛、感染,引發全身疾病,降低生活質量。學齡前兒童是齲病的高發人群,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3歲以上兒童即可出現齲齒,隨年齡增長,患齲率和齲均呈上升,總患齲病率達41.83%。與同期其他地區同年齡段兒童相比,本研究調查對象的患齲情況總體而言不算十分嚴重 【sup】[3]【/sup】,與1998年德陽市兒童齲齒患病情況的調查結果相比,本研究3~6歲年齡組所得患齲率、齲均均較低。排除樣本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近年來,德陽市兒童口腔健康狀況有所改善。但是相較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2010年5~6歲兒童無齲率達到90%【sup】[4]【/sup】的目標仍有很大差距。
通過本組口腔衛生問卷可以觀察到,正常兒童具有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如睡前不吃甜食、餐后漱口、每日潔牙等;而齲齒兒口腔衛生明顯差于正常兒童,不良習慣較多。睡前不吃甜食及餐后漱口對于預防齲病較重要,各種含糖較多、食物纖維成分少、質軟、黏稠的精致食品,容易在牙面滯留并發酵產酸;同時兒童睡眠時間長,睡眠時口腔處于靜止狀態,唾液分泌減少,自潔作用差,有利于細菌繁殖,加快齲齒的發生。另外通過自我每日潔牙清除牙菌斑是預防齲病的有效措施【sup】[5,6]【/sup】。兒童開始刷牙的年齡、刷牙頻率、清潔徹底與否和齲病患病情況息息相關。本調查研究對象中,僅有39.8%的人堅持每天清潔牙齒,4歲以下兒童絕大部分沒有養成每天清潔牙齒的衛生習慣,直到4歲以上年齡組,才有超過半數的兒童每天清潔牙齒,但不能保證每天清潔2次,而且絕大部分孩子清潔牙齒時缺少家長幫助。這一結果表明,德陽市家長的口腔保健意識仍有待加強。調查中發現許多家長存在認識誤區,如“孩子牙齒沒長全前不能刷牙”,“乳牙壞了沒有關系”等。這需要預防保健工作者更廣泛深入地進行口腔衛生知識宣傳,促使大家重視口腔健康,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
口腔衛生保健是防止兒童齲齒的主要方法,應加強對口腔衛生知識的指導,培養兒童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餐后漱口,保持刷牙習慣和正確的刷牙方法,避免睡前吃零食等不良習慣,能夠有效地防止齲齒的發生。
參 考 文 獻
[1] 全國牙病防治指導組.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報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59-62.
[2] 胡艷麗,舒麗梅.焦作市5635名2-6歲兒童患齲相關因素分析.中國婦幼保健,2007,22(13):1787-1788.
[3] 高永梅,顏雨春.乳牙患齲因素流行病學研究進展.安徽醫藥,2009,13(6):672-673.
[4] 陳川碧,陳海瓊,邢存喬.三亞市2354名2-6歲兒童齲齒患病情況調查.中國婦幼保健,2008,23(30):4330-4332.
[5] 安利平.2009年固原市學齡前兒童乳牙齲病調查分析.寧夏醫學雜志,2010,32(12):1263.
篇10
【摘要】:目的:全面了解十堰市學齡前兒童齲病發病情況,探討預防齲病的措施,找出影響學齡前兒童齲病的相關因素,為防治兒童齲病提供科學依據。方法:以該區6所幼兒園3至5歲兒童為篩查對象,由專業人員在自然光下進行口腔檢查。結果:該區兒童齲病率較高,嚴重影響了兒童的健康,3歲組兒童患齲率為49.17%,4歲組兒童患齲率為61.64%,5歲組兒童患齲率為55.78%。結論:積極開展兒童齲病的防治工作,采取有效防齲措施極其重要。
【關鍵詞】十堰市學齡前兒童 齲病現狀 對策分析
我國學齡前兒童乳牙患齲率很高(70%以上,齲均為4顆以上),據2005年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抽樣調查結果表明:5歲及以下兒童患齲率為66%,且97%的齲齒未經治療。這遠高于WHO 2000年5歲兒童無齲率達到50%的目標。為了全面了解十堰市學齡前兒童口腔齲病現狀及影響因素對該區內1000名3至5歲兒童進行調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干預措施。
1、 十堰市學齡前兒童齲病的現狀
本課題通過對該區1000名3至5歲學齡前兒童進行口腔檢查,并向其家長發放調查問卷以及走訪相關部門和當地居民來了解情況。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000份,回收787份,其中有效問卷782份,回收率為78.70%、問卷有效率為99.36%。在調查對象中,男生362人,占50.84%;女生350人,占49.16%。調查對象主要分布在市、縣的幼兒園,調查對象中,分別抽取大、中、小班進行調查,在年齡和性別上分布選取具有一定覆蓋面和代表性。以上表明本次調查資料可靠可信。
本次調查表明該區3至5歲學齡前兒童患齲率為55.53%,較全國口腔普查有了明顯的下降趨勢,但還是超過了WHO規定的水平,并且充填率僅為2.14%,有相當部分的齲齒未經治療。
2、 十堰市學齡前兒童致齲因素的探討
2.1缺乏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是造成齲病高發的主要因素
此次調查發現乳齲的好發牙是第1、2乳磨牙,尤其是第2乳磨牙,以咬合面為主。根據Newbrum四聯因素論,齲齒的發生和發展,由細菌、食物和宿主以及時間四種因素共同作用造成1。主要致齲菌為變形鏈球菌。菌斑(由粘附在牙齒表面的細菌和糖類食物殘屑形成)是細菌在牙齒表面代謝和致齲的生態環境,細菌在牙菌斑深處產酸,酸逐漸腐蝕牙齒,使牙齒脫鈣、軟化造成組織缺損形成齲洞。兒童愛吃具有粘連性的精細糕點、甜品等易粘附在牙齒表面的食物,并且沒有刷牙漱口的良好習慣,這些為致齲菌提供了極佳的生存環境,從而誘發齲病。流行病學調查證實,蔗糖的消耗量與患齲率之間存在著較高的正相關2。糖類的進食時間、頻率、方式對齲病的發生有不同影響,兒童睡前吃糖和飲用含糖飲料更易于患齲。因此,減少、消除菌斑是防齲中最關鍵的一環。而實現這一環的最經濟、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是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使兒童掌握正確的刷牙方式和選用合適的牙刷。
2.2家長受教育程度以及口腔保健意識的匱乏導致兒童齲病高居不下
健康行為學認為,學齡前兒童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模仿,這為從小塑造健康行為模式、培養良好衛生習慣,提供了天賜良機3。知識是行為改變的基礎,態度是行為改變的動力,行動則是把知識、態度具體化行為的過程,其結果促進健康,父母是兒童獲得口腔衛生知識和行為的最主要途徑之一。國外學者對學齡前兒童調查發現,受教育程度不一樣的家長對孩子進食甜食的態度和自我診斷行為存在這明顯的差異,齲病的發病率也存在著顯著的差異4。家長的口腔衛生知識和行為可以直接影響兒童口腔衛生習慣,從而間接的影響兒童患齲。如家長刷牙的頻次、刷牙的時間和飲食結構的組成,會對兒童的口腔衛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影響兒童口腔中的微生物數量。變形鏈球菌可以通過飲食生活,直接傳染給子女5。
2.3宣傳工作滯后,學校健康教育不足是造成學齡前兒童患齲的客觀原因
在走訪當地相關部門以及與當地民眾的交談中得知,口腔保健的宣傳工作較為滯后,群眾沒有較多的渠道了解口腔保健知識,從而造成群眾保健意識低下。此外,在幼兒園的調查中發現,學校在口腔保健教育方面工作并未全面開展,孩子缺乏正確的口腔衛生引導,口腔衛生狀況不佳,齲壞嚴重。
3、 探討十堰市學齡前兒童齲病防治措施
3.1增強孕期保健意識,減少母嬰傳播
胎兒的牙齒是從孕期第6周開始發育6,乳牙的硬組織是在胚胎時期形成,母親的營養狀況直接影響胚胎時期乳牙的發育,關系到孩子出生后乳牙的健康。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致齲菌存在母嬰傳播,因此兒童防齲干預應從母親孕期開始,良好的口腔衛生、合理的膳食,會促進兒童乳牙礦化,減少母嬰傳播機會,降低兒童患齲率。
3.2加強衛生宣傳,正確引導兒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通過電視、漫畫、兒歌等形式把防齲知識教給兒童,也可通過家長、保育員老師,讓兒童們懂得注意口腔衛生,培養兒童養成早晚刷牙、飯后及吃糖后漱口,睡前不吃零食的習慣,并教會正確的刷牙方法,刷牙后要充分漱口。
3.3預防為主,綜合防治
充分發揮保健部門和幼兒園醫務室的作用,定期進行口腔檢查,每年1次,早發現、早治療。通過兒童來院健康檢查,開展對兒童口腔保健個體化指導及對家長口腔保健知識提升,提高家長自身口腔健康水平和關愛兒童牙齒健康的意識和責任。徹底摒棄“有病才就醫,反正乳牙早晚要替換,治不治沒關系。”的想法7。
3.4合理營養,經常鍛煉
適當增加含鈣及多纖維食品,限制糖類食品,多進行戶外活動,接受足夠的日光,使牙齒得到正常發育,增強防齲能力。
3.5合理使用含氟牙膏
氟是一種堅固骨骼和牙齒的元素,世界衛生組織一直推薦使用含氟牙膏來預防齲齒。但氟的含量過高對人體也有危害,尤其對正處在發育期的兒童。
3.6擴大兒童口腔醫療資源的投入
光固化窩溝封閉、局部用氟等技術是兒童齲齒重要的預防措施,無痛無創,政府投資建立定點醫療項目對3-6歲兒童進行防齲干預。
為了讓更多的兒童享有口腔保健服務,降低兒童齲病的患病率,必須積極開展兒童齲病的防治上作。同時加強監督指導,確保口腔保健工作落實到位,不斷提高全區學齡前兒童的口腔保健水平。
參考文獻
[1] 岳松齡,現代齲病學[M].北京:京醫北科大學出版社,1993:59-60
[2] Nobre dos santos M .Relationship among dental plaque composition ,daily sugar exposure and caries in the primary dentition[J].Caries Res,2002,36(5):347-352
[3] 華科醫科大學,健康行為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125
[4] Astrom AN , Kiwanuka SN .Examining intention to control preschool children’s sugar snacking: a study of carers in Uganda [J].Int J Paediatr Dent ,2006,16(1):10-18
[5] 高艷霞,馮希平.家庭口腔衛生行為與兒童齲齒危險因素的相關性調查[J].上海口腔醫學雜志,2009,18(1):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