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物力學的定義范文
時間:2023-11-09 17:55: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運動生物力學的定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摘要:本文根據運動生物力學學科自身的特點以及該門學科在高校開展的情況,從不同專業學生特點出發,論述了影響高校運動生物力學教學的因素。
前言運動生物力學是一門交叉學科,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現代的運動生物力學開始朝著系統綜合和微型微觀兩個方向發展。運動生物力學又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科學。它是解剖學、生理學、力學的理論與體育運動實踐相互交叉、融合后產生的一門新的綜合性學科。作為高校開展的運動生物力學課程也在我國實行新課標的大背景下也作出了很大的改革和創新,但是總的看來,高校運動生物力學在教學方面還是比較落后,我們不能盲目的追求別人的先進教育,我們更應該結合本國運動生物力學發展現狀和我國高校學生特點,不斷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找到適合我國高校學生的教學體系,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1.在運動生物力學教材的編制中需注意的問題
隨著運動生物力學學科的發展,運動生物力學教材也在不斷的進行改編,開設運動生物力學的高校普遍使用運動生物力學通用教材,高校通用教材比較適合解決問題式的學習,但缺少了學生提出問題式的能力培養,其原因是缺少創新意識和方法論的導引。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影響學科發展的瓶頸,出版不同對象的運動生物力學書籍和著作應不同,應該倡導學術自由和流派爭鳴,鼓勵并支持編寫出版和翻譯出版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運動生物力學專著和教材,以滿足不同層次的教學和科研需求。
2.教師在基礎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從一定程度來說,教師的教學水平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尤其是運動生物力學這門邏輯性和實驗性都很強的學科,在加上各體育院校招收學生的標準不同,同一個院校學生不同專業文化知識有差異性,所以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上要不能按部就班的模仿其他院校,也不能以一種教學內容一種教學方法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除了教師的教學水平以外還有諸多因素,比如教師向學生傳授的課程思想等等。
2.1 教師在運動生物力學教學內容的選取上應注意的問題
由于我國體育院校辦學的根本任務不同,因此就導致了招生標準不同,學生的來源不同,因此特別是學生人學時的物理、數學基礎差異較大。體育院校專業多,各專業學生知識深淺程度不同,但是目前卻采用同一種教材進行教學,雖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適當的調整,但教學過程基本是按照同一教學大綱的內容和進度進行的。因此,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中要考慮到本學校學生的知識結構,調整各專業內容、進度,并詳細了解本專業學生感興趣的章節。在者由于學生畢業后的教育對象主要是青少年,因此,對于有些專業的學生在教學中要適當的補充青少年方面的材料豐富教學內容。
2.2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應注意的問題
教師在運動生物力學的教學中應以專業施教,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如“直觀法”、“導學法”、“答辯法”和“程序框圖法”等教法,徹底破除一本教材、一種教法的模式。所期望的目標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使學生開動腦筋想問題,鍛煉學生的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及邏輯推理以優化教學效果。多方法解決難點和重點既應講得準確、恰當、簡明、科學性強,又應講得生動、形象、通俗易懂,從而使學生掌握嚴格的定義、公式及原理,又能用其分析問題,實現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總目標。
2.3 教師在教學中應關注學生的學習思想
關注學生學習思想,就是減輕學生學習該門學科的心理負擔,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教學的過程中不應把運動生物力學向學生夸大成難學難懂的學科,避免高年級學生向低年級學生講述該門學科難學的惡劣影響,造成學生從未接觸該門學科就抵觸的消極心理。要打消學生的畏懼心理。同時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運動生物力學在工作、學習、生活等領域的重要作用,從而使學生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學習并加強綜合性練習。要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大膽質疑,互相討論,互相補充,提示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應首先提出具體動作,并對動作進行簡要表述,然后闡述相關理論,再將理論聯系實際得出結論。
3.運動生物力學師資隊伍建設
所謂師資隊伍建設,系指通過脫產學習或在職進修,集中培訓或個人進修等多種途徑、多種形式,拓寬、加深教師的專業知識,增強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提高教書育人和科學研究水平,以適應教育教學改革與建設的需要。只有搞好師資隊伍建設,才能為學校的各項改革與建設。
小結:運動生物力學是一門綜合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我們想要在有限的學時內和教學條件下講授大量的、濃縮了的科學理論,并教會學生做到理論聯系實際不容易。如何以最優的形式傳遞信息,還需在教材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方面作大量的探索。為了使運動生物力學教學適應當前科學技術發展和教育發展的形勢,并趕上外域的發展水平,我們希望能夠關注現有教學中出現的相關問題,建立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運動生物里學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徐玉明.“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在運動生物力學教學中的應用[J]南京體育學報.1994.第2期
[2]李齊茹.對不同專業生物力學教學的調查研究[J]成都體育學報.2001.第一期
[3]張健,王宇.改革運動生物力學教材體系的設想[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第二期
[4]李世明,部義峰.淺談運動生物力學的學科性質[J].安徽體育科技.2006,27(3)
[5]陳建民.體育學院不同專業《運動生物力學》教學實踐的區別[J].體育科學研究.2008,12(4)
篇2
一、爆發力的生物力學特征
生物力學表明,肌肉張力發展過程的長短與負荷大小有關。負荷增大時張力發展所經歷的時間長,肌肉收縮產生動作的潛伏期隨著負荷的增大而延長。爆發力是快速力量的組成部分。國內學者把快速力量定義為:“運動員在完成動作過程中,神經肌肉系統以盡快的速度發揮出盡可能高的力量的能力”。國際上對快速力量的定義有不同的提法,但公認通過測力所得。“F-t”曲線可定量地反映和評定運動員的快速力量。有人認為,爆發力是指肌肉在克服次極限阻力過程中產生最大加速的能力,爆發力可用F-t曲線中力的最大增長值(最大變化率)來表示。國內有學者有同樣的認識,認為爆發力是力和速度的產物,亦稱為速度力量,運動力學將其稱為功率,其數值大小與肌肉收縮速度和收縮力量有關。由此可見,提高爆發力必然考慮F、V兩個方面。如果在散打訓練中掌握了力與速度的關系,便可提高訓練效果。因此筆者認為,發展爆發力的特征是必須運用最大負荷與快速的合理結合,只有力與速度的結合,才能有效地提高爆發力。
二、最大動量訓練法
最大動量訓練法即是最大負荷與最大速度相結合訓練運動員爆發力的方法。成都體院運動生物力學的教研室人員按照運動生物力學的思路,緊緊抓住肌肉力量訓練中“力”這一主要因素,成功地運用了“黑箱”理論,研究出了一種新的發展肌肉爆發力的訓練方法――最大動量的練法。分析其原因,最大負荷用力時,大腦皮質的運動中樞發放強而集中的高頻沖動,這種沖動不僅可以動員興奮性較高的慢性肌纖維,而且可動員興奮性較低的某些快肌纖維參與工作,從而使用力肢體大多數的肌纖維參加工作,為爆發用力準備了強大的動力勢能。經過較長時間反復對肌肉作這種性質的刺激,必然使肌肉的功能朝著這個方向作適應性的變化,使肌肉輸出沖量的能力得到增強。而肌肉輸出沖量能力的提高,必然對肌肉爆發力起著決定性作用。
如何運用最大動量訓練,是提高運動爆發力的關鍵。根據爆發力的生理機制,最大負荷+快速度的爆發力組合練習會產生最佳效果。根據肌肉的生物力學原理,任何單一練習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實驗證明,最大負荷和輕質負荷快速練習在爆發力組合方法中是缺一不可的,沒有輕負荷快速練習前的最大負荷練習所造成的“爆發力勢能”,爆發用力時想快也快不起來,沒有大負荷練習后的輕負荷快速運動,其“爆發力動能”無法建立快速爆發力的動力定型,那么,運動員在散打實戰中也不會應用自如。
最大動量訓練法運用步驟:
(1)分析散打運動員的力量素質和技術狀況,有針對性地設計一組力量練習動作。
(2)選用合理的測試手段(如臥推鉛球、深半蹲、側踹沙袋、直拳擊打測力器等),測試不同負荷下練習動作產生的輸出沖量,測算最大輸出沖量所對應的適宜負荷量。在此后一段時間的力量訓練中,根據運動員各自的適宜負荷量進行訓練。
(3)檢查訓練效果,及時糾正不足之處。經過一段時間(約2~3個月)的訓練,由于適應性變化,水平有所提高,此時要重新測算適宜負荷量,為下一段時間提供新的指標。如此循環,使散打運動員爆發力迅速提高。
訓練最大動量爆發力應注意以下問題:
1、應確保“最大負荷”和“最大速度”練習之間盡可能的短時間間隔。
2、運用最大動量訓練,必須在肌肉不疲勞的情況下進行。因為肌肉疲勞時收縮速度減慢,此時進行爆發力練習,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最大負荷力量練習與最大速度練習的動作結構應盡量一致。因為兩部分練習必須先后作用于同樣的肌肉,才能起到發展爆發力的作用。
篇3
【摘要】[目的]利用工程力學分析軟件CatiaV5,模擬在不同的肩關節功能位置上、間接沖擊暴力所致肱骨骨折的受傷力學機制和力學環境,為認識和治療肱骨骨折提供生物力學依據。[方法]采用高分辨率的人體肩關節斷層解剖圖作為三維重建的數據源,選取自鎖骨頂端至肱骨遠端關節面、共380層的斷層圖像,層厚1mm,按照點、線、面的建模方式,先建立人體肩關節的三維幾何模型,再予網格化,建立人體肩關節的三維有限元模型,利用該模型,模擬在12個不同的肩關節功能位置上(外展30°、45°、60°、90°、同時合并內旋、中立、外旋)、肱骨受到分級加載的軸向沖擊載荷時的骨折位置以及瞬時的應力、應變狀況。[結果]根據肱骨在不同的功能位置上載荷-應變關系曲線,載荷從0~250N時,呈線性變化,后為非線性期,卸載后,殘余骨變形;隨著載荷的增加,肱骨干的應變隨之增加。當肩關節的外展位置由90°逐漸變為30°時,肱骨干上內外側應變逐漸增加,內外旋45°時應變比中立位時增加顯著;同時,肱骨干內外側的應力不同,內側應力大,外側應力小,內外旋時,肱骨干的應力增加更快、更大。[結論]在肩關節不同的功能位置上,三維有限元分析逼真地模擬出各自不同的肱骨應力、應變狀態值及骨完整性受到破壞的三維圖像、骨折線的大體走向;肱骨骨折的三維有限元模擬和分析是研究與骨折相關的力學原理的非常有價值的方法。
【關鍵詞】間接暴力;肱骨骨折;三維有限元;模擬
Abstract:[Objective]Tosimulatethebiomechanicsmechanismandenvironmentofhumeralfracturecausedbyindirectimpactforceforthepurposeofbiomechanicsunderstandingandtreatmentofsuchfracture.[Method]Basedonthedatasource,whichwashighresolutionanatomicsliceimagesfromapproximalclavicletodistalhumerus,1mmthicknessandtotally380layers,thegeometricmodeloftotalshoulderjointwasestablishedaccordingtotheorder:point,line,area,andfurthermeshedtosetupthethreedimensionfiniteelementmodelofshoulder,fracturesitesandinstantaneousstressandstrainofhumerusweresimulatedandanalyzedundertheconditionwhichlongitudinalimpactforcewasloadedonthehumerusbasedonthe12functionalpositionsofshoulder(abduction30°、45°、60°、90°,andsimultaneousneutrality,internalrotation45°,externalrotation45°).[Result]Accordingtothehumeralshaftloadstraincurveindifferentfunctionalpositionsofshoulder,linearrelationwasfoundwhenloadchangedfrom0Nto250N,afterwhichnonlinearcomeout,andevenloadwasremoved,bonewasdeformedeternally.Withtheriseinloadamount,theincreaseinstresswasdetected.Whenabductiondegreechangedfrom90°to30°,thestrainofhumerus,boththelateralandthemedialincreasedgradually,andincreaseininternalrotation45°andexternalrotation45°wasmoresignificantthanthatinneutrality.Meanwhile,stressdifferencecouldbeseenbetweenthelateralandthemedial,andmedialwaslargerthanthelateral.Increaseinstressinrotationpositionswasquickerandmorethanthatinotherfunctionalpositions.[Conclusion]Basedon4abductiondegrees(30°,45°,60°,90°)and3rotationdegrees(neutrality,internalrotation45°,externalrotation45°),thethreedimensionalfiniteelementshouldercouldsimulatepreciselystress,strain,generaltrendoffractureline,threedimensionimagesofbonefailure.Threedimensionfiniteelementsimulationandanalysisofshoulderisavaluablemechanicalmethodforresearchonbiomechanicstheoryrelatedtohumerusfracture.
Keywords:indirectimpactforce;humerusfracture;threedimensionalfiniteelement;simulation
臨床上,肱骨骨折的發生率并不少見。目前,對于肱骨骨折確切的損傷機制尚缺乏較深刻的了解,較透徹的闡明肱骨骨折的機制方面的知識對于肱骨骨折的預防和治療將會產生重要的指導意義。本研究就是利用人體肩關節的三維有限元模型,模擬不同的軸向沖擊載荷下,肱骨的形變情況,并顯示其動態過程,探討肱骨骨折的受傷應力機制。
1材料與方法
1.1肩關節結構的幾何實體重建
采用高分辨率的人體肩關節斷層解剖圖作為三維重建的數據源,按照點-線-面-體的方式建立肩關節的幾何實體形狀,可以分別顯示皮質骨、松質骨、軟骨及髓腔結構,在CatiaV5運行平臺上可以任意角度轉動,觀察模型的解剖結構和方向(圖1)。
1.2肩關節三維有限元模型的構建
肩關節的三維實體建模完成后,根據材料特性的不同,定義軟骨、皮質骨、松質骨材料力學參數(表1)。選用10節點的四面體單元,該四面體具有6個方向的自由度,在CatiaV5運行平臺上,定義肩關節的各項參數和指標,選擇中上等精度的自動網格劃分模式,對肩關節進行自動網格化,生成3977個節點(nodes)、20919個四面體單元(elements)(圖2)。表1肩關節的材料力學參數(Joseph.A等2002年)
1.3肩關節不同功能位置上肱骨骨折的三維有限元模擬
啟動CatiaV5的結構模塊。根據盂肱關節面的接觸關系,及肱骨頭的旋轉中心的確立,固定肩胛骨相對不動,將肱骨分別從0°位外展到30°、45°、60°、90°每個位置上;分別設定3種旋轉狀態:中立位、外旋45°、內旋45°,從而將肩關節的動態功能過程分割成12個不同的功能位置。在每一個位置下,根據盂肱關節面接觸區域的位置和范圍,設定肱骨的邊界約束,限制其所有方向的自由度。
自肱骨遠端分別加載以0.1s梯度增加的300N軸向沖擊載荷,載荷持續時程為1s,同時自肱骨大結節加載50N水平恒定載荷,啟動CatiaV5的求解模塊,計算機進入沖擊受力分析模塊程序。運算結束后,得到動態顯示的加載-形變過程,分析其應力分布和骨折移位狀況。根據圖像的模擬結果,我們可以判斷不同的功能位置上的骨斷裂的位置和移位方向,根據節點的斷裂度判斷骨折線的大致走向。
2結果
計算機運算結束后,得到12個功能位置上、暴力載荷下的肱骨應力、形變趨勢,并且動態展示出來。本文以45°外展位為例(圖3~5);此外,通過鼠標取值,可以記錄肱骨上的平均應變值(圖6),從而進一步繪制載荷-應變曲線(圖7),了解肱骨隨載荷變化的生物力學規律。
3討論
3.1本研究中骨折模擬的力學合理性
造成骨折的原因有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前者是指骨結構本身的特性,例如材料性質和結構性質,后者是指骨骼受外力的方向、大小、變化速度以及肢體的空間位置等[1]。對于肱骨骨折而言,常見于摔倒時,上肢撐地,沖擊載荷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間接傳遞作用于骨骼,造成骨折[2];同時,由于人體上臂具有靈活的運動范圍,故摔倒時,肱骨可以有多個不同的功能位置,而這種位置直接影響骨骼的受力矢量,因此,本研究在前期肩關節三維有限元模型和肩關節試驗力學分析結果的基礎上,模擬不同功能位置上的肱骨骨折狀態,是符合肩關節生物力學原理的[3]。
3.2三維有限元分析法模擬肱骨骨折的優勢所在
肱骨發生骨折時,由于其瞬時性的特點,往往很難重復其具體過程,無法對其進行實時分析。試驗研究的條件下進行骨折力學分析時,當載荷超過骨的極限強度時,骨小梁斷裂,骨結構的完整性破壞。目前的力學記錄儀器尚不能記錄峰值強度以后的骨應力和骨應變,特別是骨的內部力學狀況,所以,用試驗的方法研究骨折的力學機制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它不能提供骨折完整過程的信息,故本研究嘗試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憑借工程力學的軟件,按照生物力學的原理,去研究肱骨骨折的損傷機制,是對試驗力學有力的補充和完善。運用三維的視覺環境,高度形象地模擬骨折的形變和應力分布。作為一項被運用到醫學領域的計算機技術,三維有限元分析法可以高度模擬物體結構與材料的特性;既可以精確地反映區域性的信息,又可以完整地反映全域性的信息;既可以進行精確的計算分析,又可以從事形象的、直觀的定性研究,分析研究的重復性好,應用面廣,適應性強,可以反復使用,無損耗,能夠通過模擬分析的方法研究實驗方法所不能研究的工況(或生理狀況),得到客觀實體實驗法所難以得到的研究結果[4]。
3.3有限元模擬肱骨骨折受傷機制的臨床意義
從肱骨骨折的三維有限元動態模擬圖像資料上看,當關節盂實施邊界約束、肱骨大結節加載基礎載荷、于肱骨遠端加載以0.1s梯度增加的300N沖擊載荷時,應力逐漸由肱骨遠端移向骨干部,隨著力的傳遞,壓力集中在肱骨頸干交界部位和干部上段部分,應力在其前側和/或內側達到最大聚積;而與此同時,與關節盂相接觸的肱骨關節面的部分,應力也逐漸增加,這兩個應力集中區域在沖擊載荷作用下,應力增加不顯著。骨應變圖提示這個區域此時承載的載荷逐漸轉成張力區,2種載荷交界區域即是骨小梁承受彎曲最大的部位,當能量完全釋放,骨小梁斷裂,骨折線產生,遠段肱骨部分移向后側或/和外側。應變是應力作用于骨組織的的結果,伴隨著應力的變化,肱骨上應變發生變化,骨形變不可避免。另外,作者看到,在12個不同的功能位置上,相同的加載時,肱骨的應力集中區發生了轉移和變化。當從30°90°外展時,高應力區由內側逐漸轉向外側,而以60°外展外旋位置上應力最高,達3.13MPa。也就是說在這個位置上摔倒時,骨骼承受最大的應力,骨應變在此區域最大,故骨折發生率較高,特別對于本身骨強
度減弱的情況下(例如、
圖1肩關節的三維幾何實體重建圖像圖2肩關節的三維網格化圖345°外展中立位的骨折形變模擬過程(ae.形變過程;f.骨折線的走行)圖4
45°外展內旋位的骨折形變模擬過程(ae.形變過程;f.骨折線的走行)
圖545°外展外旋位的骨折形變模擬過程(ae.形變過程;f.骨折線的走行)圖6箭頭所指為鼠標取值圖7外展45°位置上中立位、外旋45°、內旋45°時肱骨干上載荷-應變關系曲線質疏松時),在30°外展位置上易發生由肱骨外科頸和肱骨上段后上向前下的骨折移位[5];而在90°外展加載時,骨折線接近橫行走向,因此可以推測在健康人群中,肩關節30°~90°范圍摔倒時,骨折線由斜形逐漸變成橫行,且肱骨外科頸和肱骨上段時更易于骨折和移位置[6,7]。
此外,不同的肩關節旋轉位置對肱骨骨折也產生一定的影響。從圖像中可以發現當內旋和外旋時,肱骨上的應力分布發生轉移。內旋時,高應力區移向肱骨的前外側,外旋時,高應力區移向肱骨的內側,并伴隨骨折線出現部位的轉移。根據動態模擬圖像中,可以清晰顯示骨折的動態現況,且可以反復回放,任意提取任何一個需要的信息。
3.4肩關節有限元模擬分析的應用前景
本研究中所建立的肩關節三維有限元是一個良好的生物力學研究工具,利用它,不僅可以對關節的骨性結構進行力學分析,同時通過建立三維連接單元,還可以重建肩關節的任一個軟組織結構;通過這些軟組織的試驗力學測試,獲得相關的材料參數,同樣可以將軟組織的有限元模型建立起來,繼而進行力學分析。本論文僅僅對肱骨骨折實施了有限元的模擬,使用同樣的方法,可以對其他肩關節的其他結構的損傷機理進行模擬,如鎖骨骨折、脫位、肩胛骨骨折、盂肱關節的脫位、慢性肩關節不穩、肩峰撞擊癥等。
總之,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力學分析軟件的不斷完善,三維有限元分析法一定會在骨關節生物力學研究領域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JosephA,Buckwalter,ThomasA,等.骨科基礎科學:骨關節肌肉系統生物學與生物力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7-19.
[2]SimpsonAM.Fracturesofthehumerus[J].ClinTechSmallAnimPract,2004,3:120-127.
[3]ChiuJ,RobinovitchSN.Predictionofupperextremityimpactforcesduringfallsontheoutstretchedhand[J].JBiomech,1998,12:1169-1176.
[4]BuchlerP,RakotomananaL,FarronA.Virtualpowerbasedalgorithmfordecouplinglargemotionsfrominfinitesimalstrains:applicationtoshoulderjointbiomechanics[J].ComputMethodsBiomechBiomedEngin,2002,6:387-396.
[5]黃海晶,金鴻賓,王志彬,等.肱骨近端骨折的解剖特點與治療[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7,6:435-437.
篇4
[關鍵詞]推拿學;課程教學;虛擬仿真;網絡教學平臺
全球化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用于線上遠程教學的虛擬仿真教學是發展趨勢所在[1,2]。本團隊與上海夢之路數字科技有限公司進行了深入的合作,初步構建了“推拿學”虛擬仿真教學實驗教學項目平臺軟件,并應用于教學實踐過程中,取得了一定進展,現報告如下。
一、“推拿學”傳統教學特點
“推拿學”實驗教學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通過教師指導、實操訓練掌握常用的推拿手法操作技能、動作要領、注意事項和臨床應用思維。推拿手法注重技巧與感受的統一,因此學生需要通過觀察教師示范操作、感受教師手法動作、實踐操作練習,不斷體會,逐步地掌握手法的動作要領。所以傳統推拿教學方法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并且需要教師手把手地教,同時需要分小班上課。“推拿學”實訓課的傳統教學的特點正是其遠程教學的難點所在。
二、“推拿學”虛擬仿真項目建設的意義
在師資力量和教學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推拿學”教學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難以推動發展,無法較好地保障教學質量。在面對重大緊急公共事件情況及復雜的國際形勢下,為應對不同時期不同情況下的“推拿學”教學要求,急需開發適合“推拿學”教學特點的線上教學方式應對將來遠程教學的需要,保證遠程教學的質量。
三、“推拿學”虛擬仿真項目建設難點
根據目前教學研究中虛擬仿真建設“能實不需”的共識,“推拿學”大部分內容其實是屬于難以虛擬、不需仿真的。許多線上教學平臺采用視頻示范動作加教師講解來實現線上教學,即用操作視頻代替線下教師示范動作。這種模式基本能從形式上完成教學任務,但學生對于手法力學和動作結構的理解以及手法的感受經驗的缺失成了線上教學難以突破的重要方面。雖然多媒體教學中使用的圖像、視頻、流程圖等能達到一定的輔助教學的效果,但難以讓學生深入理解其內涵,特別是生物力學和運動解剖方面。而這兩方面難以理解的方面正是“推拿學”虛擬仿真教學的突破口。四、“推拿學”虛擬仿真教學項目的構建
(一)構建設計思路
本系統通過數字化模擬,主要利用人體內部結構透視、骨骼3D建模、生物力學分析、病例情境動畫等,展示手法和病例的相關教學內容,有利于解決學生課后深入學習推拿手法技術和臨床應用思路的難題,并通過對動作要領和臨床應對的判別,輔助教師檢驗學生對推拿手法和臨床思路的掌握程度。(見圖1)對推拿教學中學生最復雜的最難以理解的十余種重點手法采用動作結構生物力學虛擬的形式,通過人體內部結構透視、骨骼3D建模、生物力學分析等,讓學習者掌握重點推拿手法核心技巧。可以讓學生形象生動的了解蘊藏于傳統推拿手法姿勢、著力部位、動作結構、注意事項中的要領,讓學習者掌握推拿臨床應用的思維和方法。采用動畫模擬常見的5種推拿臨床常見重點病癥的病例,再現臨床臨證情境,通過虛擬病例的問診、檢查、診斷、處方、操作設計等環節鍛煉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和手法應用能力。本項目基于互聯網平臺,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支持PC端、手機端、平板,評價機制合理,與推拿實際操作緊密結合,虛擬推拿手法動作要點,能夠服務于廣大的學生,是傳統中醫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與拓展。
(二)模塊設置
本項目包含實驗目的、學習簡介、手法學習、臨床情境及考核測試5大模塊。1.實驗目的模塊:點擊進入第一模塊實驗教學目的,學生瀏覽后有后臺記錄學生學習過程,觀看后點擊首頁可返回主菜單。2.學習簡介模塊:點擊第二模塊學習簡介,即可進入相關內容頁面,動畫觀看完畢,點擊繼續按鈕,即可切換內容頁面。學習簡介介紹了《推拿學》緒論,讓學生在開始學習之前先了解《推拿學》的起源,基本內容及學習方法。3.手法學習模塊:返回主菜單,點擊手法學習模塊,或進入實訓按鈕,均可進入手法學習頁面,頁面左側是重點手法菜單,右側是重點手法展示內容。軟件涉及的重點手法涵蓋推拿六大類手法中的重點代表性手法共十一種。以擺動類手法——一指禪推法的教學設計為例:點擊播放按鈕,可以動態觀察到擺動類手法——一指禪推法的重點姿勢:例如“沉肩”的手法展示:通過3D解剖結合真人視頻(將肩關節骨骼的透視效果在動作示范視頻上顯示)。其他還包括動作角度的生物力學顯示、骨骼肌收縮產生手法動作的顯現等,動態地讓學生了解到該項手法的主要要領。5個姿勢要領均可點擊查看,反復學習,關鍵內容可以暫停觀摩。點擊動作解析按鈕,可觀看到該重點手法的肌肉發力動態,通過3D建模,結合真人動態,將動作分解開來,讓學生更能直觀學習,掌握發力要點,并通過對動作用力方向和大小以及錯誤動作要領的判別。4.臨床應用模塊:點擊進入將有5個病例,分別通過動畫展現臨床常見的頸椎病、腰痛、肩周炎、頭痛和失眠的臨證情境。病例發聲口述癥狀,系統提示臨床檢查等病歷資料,學生通過分析可進行診斷和推拿治療手法處方的開列。在學生開設推拿處方時,需從設定好的手法庫中選定適宜該疾病、證型的手法,并按合理的手法順序安排實施。5.考核模塊:以上每一項學習過程均附有考核按鈕。點擊考核按鈕,通過平時教學經驗總結了學生常犯的錯誤,通過視頻展示,考核學生掌握情況,對每種錯誤手法都會標識出錯誤之處。另外臨床情境考核需要學生作出診斷和處方,特別是推拿手法處方的合理應用,由后臺程序腳本規定每一種手法的應用范圍,當學生應用合理時給予肯定分數。考核結果通過后臺最終得出形成性評價,能輔助教師檢驗學生對推拿手法和臨床思路的掌握程度。
(三)主要開發技術
本項目采用3D動畫技術進行場景和動畫繪制,并對實驗內容進行分解,采用了AnimateCC技術進行程序合成,實現人機互動。AnimateCC對HTML5Canvas和WebGL等多種輸出提供原生支持,并可以進行擴展以支持SnapSVG等自定義格式。新增HTML5創作工具,為網頁開發者提供更適應現有網頁應用的音頻、圖片、視頻、動畫等創作支持。管理平臺開發語言及開發工具:本項目管理平臺采用Java語言開發,Java是一門面向對象編程語言,Java語言作為靜態面向對象編程語言的代表,極好地實現了面向對象理論,允許程序員以優雅的思維方式進行復雜的編程。本項目管理平臺采用了Eclipse作為開發工具,Eclipse基于Java的可擴展開發平臺。通過集成的(JavaDevelop-mentKit)JDK,完成開發工作。
五、實施過程與實施效果
(一)建設實施過程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本軟件沒有時間空間限制,學生隨時可以通過多種數字化終端登錄進行學習和實訓,以彌補課后自學效果不良的短板。學生在實訓的過程中,通過直觀視頻操作識別進行考核,能夠快速發現自己在推拿操作上的誤區和差距。系統后臺對考核進行數據統計,從而建立對于學生的形成性評價,能夠明顯提升學生的手法動作學習能力和手法實踐操作的信心。在本課程平臺初步建立之后的兩個學期(2020年秋季學期、2021年春季學期),對我校2018級中醫學專業兩個試點班,共計128名學生的“推拿學”教學進行了初步的實驗教學。實施過程中將本虛擬仿真實驗內容作為“線上線下教學”中線上部分,用于學生平時課后復習與練習,并按30%的比例作為形成性評價的一部分。同時對于學生期末成績進行對照分析以及問卷調查。
(二)實驗教學及問卷調查結果
初步的實驗教學結果顯示,與同年級同學期兩個平行班相比較,虛擬仿真實驗班的期末考試中筆試成績平均分提高4.8分(P<0.05),操作考核成績平均分高6.2分(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虛擬仿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學生理解手法操作內涵。另外通過“問卷星”小程序問卷調查顯示,92%的受訪學生認為虛擬仿真網絡教學平臺操作便利性良好,教學滿意度為87%。說明本教學平臺基本得到學生認可。討論以虛擬情境(VirtualRealityTechnology,VR)等為代表的虛擬現實世界,突破了傳統教學的時間、空間和安全等限制,構建高度仿真的實驗教學環境,通過人機交互和網絡通信等技術實現遠程操作流程和場景[3]。自2013年教育部推動建設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工作以來[4],許多高校都開展了虛擬仿真實驗建設,成績斐然[5-7]。雖然虛擬仿真教學具有很多顯示的和潛在的優點,但需要肯定和強調的是,傳統的實驗教學方式和手段對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與思維能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虛擬仿真教學設計理念中有“能實不虛”的原則和共識。推拿學作為注重動手能力和手法感受的一門實踐性操作性學科,在虛擬仿真建設中有一定難度,同時也存在一定爭議,認為推拿學不能也不需要虛擬仿真教學改革。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別是全球化諸多的不確定因素存在的背景下,為了應對可能存在的線上教學需要,“推拿學”虛擬仿真的需求顯而易見,近年來有不少學校開始嘗試“推拿學”虛擬仿真教學平臺建設[5]。所采用的方法有線上講解、視頻多媒體、動畫、VR等形式。這些方法中,VR技術的使用相對傳統線上教學更貼近虛擬仿真情境模擬。有學者認為將VR技術運用于針灸推拿教學訓練,是醫學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VR技術在針灸推拿教學訓練中的應用也取得了一定進展[8]。同時指出VR技術存在一些不足。特別是推拿教學中力量檢測和力學反饋技術還遠不夠成熟[9,10]。基于以上考慮,本教學團隊在項目設計時經過反復斟酌考慮,確定暫時拋棄設備依賴的VR技術的使用,轉而采用人體結構透視、骨骼三維建模、生物力學以及動畫情境等多種相對較為成熟的易于可及的虛擬仿真手段,綜合應用于“推拿學”不同種類不同特點的手法和臨床應用的教學,基本實現了較為普及的應用終端上的使用,如智能手機、PC端、平板設備等,實現了虛擬仿真教學的可及性。根據目前教學反饋,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虛擬仿真教學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姜姍,林燕,閆永紅,等.基于虛擬仿真技術構建虛實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7,15(21):20-22.
[2]吳若霞,劉慧萍,李玲,等.建設虛擬仿真實驗平臺的意義與內容初探[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7,15(5):48-49.
[3]倪萍.VR技術在微生物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創新導報,2018,15(13):230+232.
[4]徐進.2013年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建設工作小結及2014年申報建議[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8):1-5+25.
[5]季靜,劉娜,寇蕊蕊,等.虛擬仿真實驗技術在預防醫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與研究[J].預防醫學論壇,2019,25(6):417-420.
[6]安紅,母小云,陶歐,等.基于虛擬仿真技術物理實驗教學模式的創新實踐[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0,18(23):6-8.
[7]車萍,夏雷,鄭志娟,等.中醫院校虛擬仿真系統在病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9,17(6):15-17.
[8]祁賽,譚濤,李華南,等.虛擬現實技術在針灸推拿教學訓練中的應用[J].中醫藥導報,2019,25(10):135-137+141.
[9]羅溪,李松聲,王月帆,等.虛擬現實技術在高等醫學教育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6,30(4):420-423.
篇5
[關鍵詞] 頸椎小關節;不對稱性;頸椎退變程度;關系
[中圖分類號] R68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07(b)-0046-02
在臨床上,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的疾病,脊柱手術是主要治療方法,其發病機制的研究尚需更加完善[1]。發病機制的研究在頸椎病研究中的重要性不可忽略。本文通過測量正常成人頸椎聯合角方向特征,進一步理解頸椎小關節不對稱性特征與頸椎病發病的關系,對于探討頸椎病的發病機制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茂名市人民醫院2000年1月~2011年12月病案室中查找到60例住院治療的C4~5椎體滑脫患者作為觀察組,入選標準為均經頸椎MRI檢查和詳細查體并結合臨床癥狀體征而確診為C4~5椎體滑脫患者,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齡32~70歲,平均52.6歲。從體檢資料庫中尋查到與觀察組年齡、性別相匹配的體檢無頸椎疾患的人員66名作為對照組,入選要求為臨床及影像學檢查后明確除外頸椎先天性畸形、頸部腫瘤等病變的患者。其中男40例,女26例,年齡為33~72歲,平均年齡51.9歲。
1.2 方法
1.2.1 掃描方法 所有患者進行CT、MRI的掃描診斷,型號為美國GE公司SIGNAL.OT超導磁共振成像系統和西門子3.0T。取各節段下位椎體的上終板平面且與之平行的MRI或者CT的橫切面,掃描間隙為C2~C7[2]。
1.2.2 測量方法 頸椎小關節形態是復雜的,小關節角可以作為定量參數來反映形態特征[3]。在CT或MRI的截面,根據頸椎的形態特征,在一個或兩個最高頸椎椎體邊緣標注,通過標簽尾礦點畫線,水平線代表冠狀或椎體面,垂直的線標志代表從刺點頂點到基線的冠狀面。連接各關節前后的內點外點,角之間的線和椎體冠被定義為頸椎小關節角。所有選中的圖像通過數碼相機輸入計算機。第一次測量的測量工具為手動測量在MRI芯片。為了控制誤差所有樣品在大約1周后第一個測量由同一人員再次測量:輸入圖像的測量由Adobe。Photoshop圖像處理軟件分析的核磁共振圖像處理,用Mb.ruler專用測量角度軟件對所有頸椎小關節角進行測量,精確至0.01[4]。
1.3 統計學方法
本組的數據均采取SPSS 16.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觀察組兩側頸椎小關節角度比較
通過對觀察組內滑脫的C4~5椎體與相鄰椎體的小關節角度的比較,C4和C5椎體右側和左側的小關節角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3 討論
3.1 正常成人頸椎形態
頸椎有7頸椎椎體、5個椎間盤(頸1、2部沒有椎間盤)和韌帶組成。上面連頭骨,然后下接第l胸椎,然后是頸部肌肉、血管、神經和周圍的皮膚組織。除了第一、第二頸椎結構特殊外,其他的頸椎和胸椎、腰椎結構相似,是由椎體、椎弓、突起(包括橫突、關節突、棘突的基本結構)等組成[5]。各椎孔上下相連構成椎管,其中容納脊髓。頸椎鉤狀的過程和相鄰的一個椎體下緣邊坡對合,聯合可以限制頸椎過度運動對雙方和旋轉方向,以確保穩定,防止閥瓣的兩邊向后移。在脊柱除接頭骨外,所有的關節,它是三重裝置的結構和功能單位的脊柱。在脊椎壓力下,椎間盤能緩解沖擊能量,從而大大提高相鄰椎體表面的應力分布。一般來說,在椎間盤的厚部分,緩沖效果是顯著的,在椎間盤薄弱部分,鉤狀的過程成為集中區域的應力分布,這是一個常見的引起的骨質增生的鉤狀的過程。關節退行性變化出現較早,由于在椎間關節邊緣,在頸椎旋轉運動,更大程度的增加活動,二者的鉤狀部位是一個斜面,此處椎間空間狹窄(緩沖能力弱、跳躍、影響,破壞程度)、壓力和剪切引起的頸椎活動常會引起早期退化的發生[6]。
3.2 頸椎病的病變與小關節角的關系
從生物力學的角度對頸椎病的解讀,頸椎為了適應正常的人類視覺,聽覺和嗅覺刺激,需要大型和敏捷的機動性[7]。頸椎的運動幅度比胸、腰椎要大得多,如彎曲或伸展,左右側屈、旋轉和運動合成形成環轉運動。存在的生理盛度,可以增加彈性,緩解頸椎緩沖重力沖擊,防止脊髓和大腦損傷[8]。一般隨著年齡的增加,加上長期坐姿、姿勢和椎間盤髓核脫水變性,頸椎退化,頸椎活動逐步限制[9]。不同節段病變包括椎間盤變性,面關節退行性變,韌帶變性和椎間盤髓核脫水關節退行性變、頸椎、軸向旋轉和橫向彎曲程度不同,在頸2、3側方橫向彎曲成軸向旋轉2°。在7、7.5頸軸向旋轉、側旋1°,從上到下逐漸降低趨勢。下位頸椎的力學耦合作用表現在背柱側彎時,棘突向側彎的相反方向移動[10]。觀察組中C4和C5椎體右側和左側的小關節角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觀察組和對照組C4、C5小關節角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觀察組和對照組C3、C6小關節角度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說明頸椎小關節不對稱性對頸椎退變程度有明顯影響,其對臨床診治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熊萬波.青年頸椎病35例臨床治療分析[J].北方藥學,2011,6(10):125-126.
[2] 楊濱,李小根,賈永紅.多排螺旋CT對脊椎小關節綜合征的診斷價值[J].北京醫學,2010,12(8):246-247.
[3] 黃袁遲,鄒德威,吳繼功,等.頸椎小關節三維螺旋CT測量在數字骨科中的應用[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2,12(15):455-456.
[4] 邱書珺,王家強,顧倩,等.16層螺旋CT診斷頸椎單側及雙側椎小關節脫位12例[J].武警醫學,2011,12(4):233-234.
[5] 舒小秋,萬磊,尹東,等.新型形態記憶合金頸椎夾鉤治療寰樞椎不穩的生物力學測試[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8,12(39):455-457.
[6] 韓明山,孔慶奎.寰樞關節退行性變與枕頸區疼痛的相關性研究[J].社區醫學雜志,2011,12(12):566-567.
[7] 陶昌明,吳明峰.寰樞關節退行性變的影像診斷[J].交通醫學,2009,12(2):112-113.
[8] 蘇培強,曾時興,劉尚禮,等.術前CT測量對頸椎椎弓根形態個體化評價的意義[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07,21(5):345-346.
[9] Hong CY,Hughes K,Chia KS,et al. Urinary alpha1-microglobulin as a marker of nephropathy in type 2 diabetic Asian subjects in Singapore [J]. Diabetes care,2003,26(2):338-342.
篇6
關鍵詞:競技武術套路;“旋風腳720°+ 馬步”;速度特征
中圖分類號:G852.019文獻標識碼:A文章 編號:1007-3612(2011)04-0132-04
Analysis on the Speed Characteristics of Athletics Martial ArtsRepertoire “Tornado Foot 720° Plus Horse Riding Stance"
ZHU Kai1, HU Xiujuan1, LI Shouping2
(1.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Sports Department,Beijing 102206 China; 2. Shanxi Province Martial Arts Movement Administ rative Center, Xi’an 710065 Shaanxi China)
Abstract: Athletics martial arts repertoire pursues sport performance, and the success ofthe difficulty movement directly affects the performance. Along with the techni cal movement difficulty, the angle of the elevation also increases. Andthere is a practical importance to make a tentative research on the movement wi th high difficulty degrees. Therefore, this topic use advanced instrument selec t s the difficult movement of “C” level rotation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toyze the speed characteristic of “tornado foot 720° plus horse riding stance".It may enrich athletics martial arts repertoire training theory in the certaindegree and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s for the coaches and athletes in trainin g.
Key words: athletics martial arts repertoire;“tornado foot 720° plushorseriding stance";speed characteristic
武術理論與技術相比,一直以來都處于滯后狀態。在1994年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管理中心 提出競技武術的概念以后,對競技武術套路的研究多從競賽、訓練、規則等角度去研究,主 要集中在競技武術套路的發展和入奧設項的研究,相關研究又多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運動員 臨場主觀心理因素對競技武術套路比賽中運動員指定動作的完成的影響,或采用現場統計難 度動作的完成情況,分析與運動成績的關系。2002年新規則的出臺后,有人通過對武術競賽 新規則在全國武術套路冠軍賽的試行情況分析研究發現:“難度動作”和“連接難度”與比 賽成績的相關度高達0.930,具有高度的正相關,而且在各單項比賽的前六名中,前三名與 四至六名的運動員在難度動作的得分上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
競技武術套路響應時代的呼喚走上歷史舞臺,提倡“高難美新”,因此要求旋轉周數和 騰空高度,成為武術套路發展的方向。難度動作也在不斷修改和完善的競技武術套路規則的 引導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訓練手段、方法的日趨先進。在此過程中,許多研究 者從運動生物力學的角度對難度動進行分析,對難度動作的發展所起的作用是無庸置疑的。 縱觀以往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一個動作或一個項目,或以經驗的描述性研究為主,缺乏 定量分析。因此,針對上述情況,本文運用三維攝影、錄像等方法對某一難度動作動作技術 進行分析和診斷。預期研究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將豐富競技武術套路的訓練理論,同時為教練 員和運動員的競技武術套路的旋轉類難度動作的訓練提供參考。
1 研究方法
運用三維攝像對旋風腳720°+馬步動作技術進行運動學測試。
1.1 測試對象 受試者為北京體育大學競技體校武術隊一級男運 動員三名,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1.2 實驗過程
三維高速攝影運動學采集系統。拍攝頻率100 Hz測試現場在北京體育大學綜合館進行 。
1.2.1 實驗儀器的調試三維攝影:對兩個鏡頭的高度、俯仰角度和焦距進行調整,使坐標框架在每個鏡頭中的 位置處于中下部,且光點的大小合適,然后對測試空間進行標定。實驗人員在運動員技術動 作可能會達到的空間內調試標尺,對測試空間進行標定。一臺攝像機置于運動方向的右前方 ,距實驗對象運動區域中心的距離約為6 m,另一臺在左前方約6 m,在拍攝之前調整攝像機 焦距并使之達到最清晰,然后鎖定,對同步器進行測試,以保證拍攝的同步。
1.2.2 數據的采集三維錄像,采用日本產松下兩個攝像機和一個同步器及一個 TUMX 三維標定框架,因此 能較好地使整個動作位于框架標定的空間內;解析儀器采用愛捷人體信息研究所的 UYR02’ TN$Y 型運動圖像采集器及運動圖像分析系統。
1.2.3 數據處理高速攝影儀對3人的動作的9次進行了采集,每個畫面有20個標志點,再對這些點坐標處 理計算獲得分析所需的速度、角度、重心等數據。
1.3 統計方法 對數據的統計分析以及表格、曲線圖的處理是運 用MicrosoftExcel和Origin軟件進行處理的。
2 結果與分析
本文選取武術長拳類C級沿縱軸旋轉類難度動作“旋風腳720°+馬步”,采用高速攝影 儀進行拍攝。通過影片解析對動作進行運動學分析,獲得運動學參數對技術進行診斷。
2.1 動作階段劃分及研究范圍的確定
2.1.1 動作階段劃分難度動作的完成是一個較為復雜的過程,為了便于分析,根據動作的任務和性質,將一 次復雜完整的動作的整個過程劃分為不同的階段,有利于對完整的動作進行分析和研究。在 不同動作階段的臨界點,定為難度動作技術的特征畫面。在動作的采集數據中,選取每個動 作完整的動作周期進行分析。
1)特征畫面。根據錄象將圖1中的1為助跑結束時刻; 2為離地時刻; 3為擊響時刻 ; 4為著地時刻。
2)動作階段。1~2為起跳階段;2~3為騰空階段;3~4為著地階段。
圖1 騰空旋風腳720°+馬步動作全過程
2.1.2 研究范圍的確定本文根據難度動作技術的特點,從技術動作結構著手及本研究的方便,選取從1―4, 即從助跑結束時刻開始到雙腳著地時刻結束為一個動作周期進行分析。
由于是在同等實驗環境下,三個運動員是按同等的實驗要求來完成的難度動作,運動 學參數的獲得數據結果表明:三名運動員每個動作運動學參數的變化呈一致性。文中的數據 是3名運動員最好一次動作的均值。
2.2 “旋風腳720°+ 馬步”的速度特征
2.2.1 起跳階段動作速度特征分析起跳動作技術的主要目的是使人體獲得盡可能大的垂直速度,也就是要求運動員盡可能 跳得高,使空中動作更加優美。起跳主要是依靠起跳腿的緩沖、蹬伸以及全身的整體動作完 成的。助跑起跳階段最后一步制動對起跳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把最后一步運動員左腳觸地 瞬間至右腳觸地的動作全過程進行分析。它包括三個階段,即緩沖、蹬伸、離地。將1-6定 義為緩沖階段,6-12定義為蹬伸階段,12-17為離地階段。
2.2.1.1 上肢運動圖2顯示了在起跳階段肩、肘、腕的速度變化。右側肩、肘、腕在起跳階段曲線基本相 似,左側與右側成相反的趨勢。在整個動作過程中,右側基本上大于左側,出現兩次波谷和 兩次波峰。緩沖階段右腕和右肘出現第一個峰值,右腕在蹬伸階段開始增大到離地階段達到 最大值,而后減小,至離地瞬間達到最小值。左側肩、肘、腕緩沖階段達到最小后再增大, 呈現波峰-波谷的變化特征,左腕、左肘在蹬伸階段結束時達到最大后減小離地瞬間又開始 增大。
圖2 起跳階段上肢各關節速度
由表2我們可以知道助跑結束時左腕達到最小0.32 m/s,緩沖階段一直處于低速狀態,蹬伸 階段開始加 速并達到峰值6.64 m/s。起跳階段右腕一直處于高速狀態,緩沖階段達到第一個峰值 6.4 6m/s,第二峰值在蹬伸階段出現7.99 m/s。
2.2.1.2 下肢運動根據圖3下肢各環節的速度變化可以看出,助跑結束時左踝速度下降,右踝速度增大, 緩沖結束時,左右踝速度差別較大。右踝最大時,左踝達到最小,蹬伸完全時,右踝繼續下 降,左踝速度開始增大。離地時,右踝繼續下降,左踝速度開始增大。這與動作變化一致。 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競技武術套路運動員在該技術動作的踏跳過程中,起跳動作技術合理 ,為把水平速度轉化為垂直速度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從表3中,我們可以看到,助跑結束、緩沖、蹬伸、離地這幾個特征畫面時刻的速 度 表現為右側髖、膝、踝大于左側;蹬伸時右側有所增加;離地時,左右髖幾乎一致,左膝大 于右膝,而右踝大于左踝。
2.2.2 騰空階段動作速度特征分析根據武術競賽新規則,如果轉體度數不足720°將不予給分,同時規則中明確指出:跳躍動 作轉體雙腳落地或跳躍動作轉體落地接馬步或跌豎叉,均以起跳時兩腳之間連線和落地時兩 腳之間連線的夾角來計算轉體度數。因此能否完成轉體720°的技術要求就成了評判該技術 動作是否成功完成的關鍵環節。
騰空階段是指“旋風腳720°+ 馬步”右腳離地瞬間至雙腳著地瞬間動作的全過程。它 包括4個階段,即上擺(1-13)、擊響(13-28)、夾伸(28-32)、保持(32-37)。
2.2.2.1 上肢運動圖4顯示騰空階段上肢各環節的速度變化,左腕和左肘變化趨勢一致,左右肩的變化趨 勢幾乎相同,肩速最小,肘速次之,腕速最大,動量依次傳遞,逐步積累,最終使末端的左 腕獲得最大的速度,并在到達速度峰值瞬間前后迎擊右腳。從圖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擊響時刻 并不是左腕的峰值,擊響后迅速達到最大,然后有一個波動后減小至夾伸階段達最低;保持 階段又有所增加。
圖4 騰空階段上肢各關節速度
從表4我們可以看到,騰空階段左腕擊響時速度是1.17 m/s,之后達到最小值1.14 m/s 。離地和上擺時,左右肩速小于左右肘速,腕速最大。夾伸時,左側肩、肘、腕大于右側。 著地時右側又大于左側。
2.2.2.2 下肢運動從圖5中可以看出,踝關節速度最大,膝關節次之,髖關節最小;由于在空中,右腿要 完成擊響動作,兩腳又要同時落地,因此左腿在等右腿,所以右踝速度始終大于左踝的速度 ;上擺至擊響階段,各環節速度在減小,擊響時左右踝同時達到最小;擊響后,各環節迅速 增大;夾伸時右髖速度減小,右膝和右踝同時達到各自的峰值;隨后為減小轉動力矩,且為 落地做準備,兩腿夾伸并攏,所以兩踝速度變化趨勢一致。夾伸階段各環節速度除右髖有所 增加,其余都呈下降趨勢;保持階段右髖下降,其它各環節又有所上升。運動員擺腿速度快 ,使動作完成的優美、質量高,從而才可達到規則中“旋風腳720°+ 馬步”起跳腿擊響腳 高過肩”的要求,同樣要求運動員具有較好的彈跳力,一定的柔韌素質以及全身各部分的協 調配合。
圖5 騰空階段下肢各關節速度
從表5我們可以看到,騰 空階段下肢各環節在不同時刻的變化,離地時左髖、膝、踝速度大于右側;上擺時兩側環節 速度趨于一致;擊響時兩側均是髖速最小,膝速次之,踝速最大,右側大于左側;右踝擊響 時速度是9.45 m/s,之后達到最大值10.19 m/s。夾伸時右側繼續保持大于左側的速度; 著地時右膝、踝大于左膝、踝;右髖速小于左髖速。
2.2.3 著地階段動作速度特征分析長拳運動的跳躍動作中,在做起跳時要機靈、矯健、敏捷,而落地時則要輕穩,因此就 有了“落如雀”的說法。人體從空中下落時有一個向地面的壓力,為了減少人體從空中降落 到地面的壓力,輕穩落地,就要求運動員不但要有優美的空中造型,還要有保持好身體平衡 的能力。在落地時身體不能放松,也不能僵硬。先前腳掌著地再過渡到全腳掌著地,整個動 作應該是連貫、柔和。此時仍然要控制住腰、腹并且保持下肢適度的緊張,以緩沖由于重力 和速度帶來的壓力。
著地階段可以分為著地緩沖和姿態保持兩個階段。圖6中圖像的1-11幅為著地緩沖階段 ,11-13為姿態保持階段。
2.2.3.1 上肢運動圖6顯示整個著地階段兩肩速度變化幾乎相同,姿態保持時各環節變化一致。在著地緩 沖階段左肘、左腕先增大后減小。右肘、右腕呈相反趨勢先減小再增加后減小再增加,出現 兩次波動。
從表6我們可以看到,著地瞬間上肢左側各環節速度大于右側;緩沖結束時左右側趨于 一致;保持結束時右腕速度稍大于左腕,肩肘速度幾乎一致。
圖7 著地階段下肢各關節速度
2.2.3.2 下肢運動 由于重力的作用,整個著地階段各環節速 度都是持續減小。著地緩沖階段,各環節的速 度迅速減小,左膝減小的快,姿勢保持階段又趨于一致。右踝、左踝在姿勢保持時速度又有 所增大。結合動作分析其原因,由于向左高速旋轉兩周,落地時兩腳并不是同時著地 的,重心不在兩腿之間,由于慣性,身體依然保持向左旋的速度,重心偏向左腿,為保持動 作平衡 ,右膝速度減小,緩沖制動。姿勢保持時,左膝速度有稍有增大。由圖象中也可以看到,運 動員空中旋轉不足720°,落地時借向左轉的慣性,右腳有一碾轉的動作來調整不足的角度 ,因此右踝在姿勢保持階段速度有所增大。
從表7我們可以看到,著地瞬間下肢各環節速度左右側幾乎相同;緩沖結束時右膝速度大于 左膝;保持結束時右膝速度稍大于左膝;左右踝速度相同。
3 結 論
1)“旋風腳720°+馬步”在速度參數上的特征表現為:起跳階段上肢運動左右側呈相反趨勢 ;騰空階段,左腕速度大,擊響后才達到峰值。
2)踏跳過程中, 合理起跳動作技術,為把水平速度轉化為垂直速度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3)運動員騰空階段擺腿速度快,使動作完成的優美、質量高,從而才可達到規則中“旋風腳 720°+ 馬步”起跳腿擊響腳高過肩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田麥久,劉建和,延 烽,等.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第二 版),2000.8:19-60.
[2] 李良標,呂秋平,譚訂,等.運動生物力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2.6: 365-383.
[3] 武術教材編寫組.武術(1)[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78.
[4] 武術教材編寫組.武術(2)[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78.
[5] 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運動生理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78.
[6] 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運動生物力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6.
[7] 李世明,劉學貞.縱跳理論研究進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1):65-67.
[8] 馮玉蓉,陳民盛,程湘南.在跳遠踏跳動作結構中增補制動蹬伸階段的意義[J].吉 林體育學院學報,1995,11(1):1-3.
篇7
摘 要 隨著競技體育的盛行和發展,身體運動功能訓練作為當前先進的運動訓練理念之一越來越被運動員們認可,它在提高競技成績方面起著很大的作用。本文運用文獻查閱和邏輯分析以及比較等方法對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研究現狀和進展進行簡要的解析和描述,希望能為后面的學者提供必要的依據和參考。
關鍵詞 身體運動功能訓練 競技體育
近十年來,身體功能訓練日益成為訓練理論和實踐的熱點,我國也開啟了這樣的道路。早在2012年,為了備戰倫敦奧運會,國家體育總局批準同意成立“備戰倫敦奧運會國家隊身體功能訓練團隊”,通過系統的身體功能訓練,可以發現運動員的體能訓練及競技水平方面有顯著的改善,從而掀起了國內新一輪體能訓練的――功能性訓練。當前國內功能性訓練領域不像國外那般先進,我國關于功能性訓練也存在學術研究滯后,近幾年關于身體運動功能性訓練的文獻屈指可數,根據文獻結論來看依然存在訓練實踐盲目、概念原理歧義以及理論認知模糊等現象的問題,相對于歐美其他體育大國來說,中國還是處于比較劣勢的位置。本文主要從身體功能訓練的概念以及研究現狀等方面進行論述,希望從中發現規律實現身體功能訓練的本土化。
一、身體功能訓練的概念
功能訓練是目前運動康復領域與體能訓練界都認可的一個概念,對于這個概念的解釋,不同的專家和學者有不同的觀點,美國運動醫學學院認為所有功能訓練形式都包含有運動鏈和運動三維平面中的加速、穩定和減速的動作;“功能訓練之父”Gray將其定義為:發展身體被設計的動作;有大量實踐經驗并指導過亞特蘭大奧運會運動員的體能教練Mike Boyle將其解釋為:訓練運動的動作[1]。從以上表述來看,對于功能性訓練的定義似乎各不相同,但從中分析可知道:第一種定義是從運動生物力學的角度指出功能訓練的動作特點要素,闡明了動作銜接的加速度、功能平衡狀態和多維度等特點;第二個定義是基于解剖學理論,解釋功能性訓練是將訓練動作建立在人體解剖結構基礎上的專項技術動作的訓練;第三種定義運用了人體運動生理中神經控制肌肉機制的理論,強調的是我們在運動過程中要強化運動程序。
二、我國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研究現狀
查閱身體功能訓練的相關文章,發現我國的身體運動功能訓練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領域:
(一)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早期運用在康復領域中
在激烈的競爭中,運動員為了獲得好的比賽成果,不顧后果的想增加運動負荷量來提高訓練和比賽成績,這樣的做法自然而然地會造成運動損傷,在康復的過程中,就需要把運動功能訓練作為康復的重要依據。駱學鋒將運動功能訓練應用到了膝關節運動損傷恢復方面,他指出不僅要關注運動損傷后的功能性訓練,還要在身體運動功能訓練過程中把“動作”“預康復”作為訓練控制的標準程序,始終貫穿于整個康復過程中[2]。
2006年我國開始重視功能性訓練,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提出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對于運動員的力量訓練具有重大的價值,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之后,功能性訓練更是推廣到了全國各個地區,著重在醫療康復和競技體育等多個領域。
(二)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在競技體育領域中的運用
競技體操一直都是中國體育比賽的優勢項目,在此基礎上,中國優秀體操運動員梁富亮以自己為研究對象,在國家體育訓練中心進行了長達7個月的訓練,將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理念應用到體操項目上,結果發現,身體運動功能訓練作為一種新型的訓練方式對競技體操項目有促進的作用[3]。
劉超在經過一系列的研究后指出,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運動員射門技術的穩定性、力度、準度。特別注意的是,需要結合多種訓練方式才能讓運動的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4]。
(三)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日益被引進學生課堂中
身體運動功能訓練不只是針對于運動員,現在也慢慢的走進了中小學生的教學課堂中,這種訓練方式在中小學生的體質健康方面起著促進作用。
(四)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在其他方面的應用
李詩芬研究了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對老年人的作用,楊杰等人也談到了身體運動功能訓練能夠有效地預防軍事訓練損傷。
綜上所述,國內對于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研究起步較晚,所涉及的領域比較狹窄,但是發展空間大。我們應該借鑒國外的研究成果,取其精華,將身體運動功能訓練這個理念引入到各個領域中。
三、結論與展望
關于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研究主要來自于美國,現在漸漸地被引入國內,在醫療康復、競技體育、學生課堂等領域都有很大的價值。但是目前,人們對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認知還處于萌芽階段,對于其理念還存在著很大的質疑和偏差,甚至還有盲目應用的問題。中國本土化的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理論體系的構建及創新應該立足于中國體育的實際情況,對于強勢來襲的歐美體育文化及產品我們應該要謹慎,不能脫離實際的“粘貼、復制”,這樣只會有害而無一利,反之,我們應該要通過挖掘傳統體育文化精髓與總結奧運優勢項目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最終構建我國的功能訓練理論框架,從而將我國的體育事業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 李小偉.讓“私人訂制”飛入“尋常百姓”家――探索將身體運動功能訓練與中小學教學實踐相結合的途徑[J].體育教學.2014(7).
[2] 駱學鋒.膝關節運動損傷的運動康復療法[J].中國體育教練員.2014(03).
[3] 梁富亮.中國男子優秀體操運動員梁富亮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實踐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碩士論文.2013.
篇8
推拿手法是中醫推拿的核心內容,目前對其分類主要有:手法動作形態分類、手法作用分類、陰陽分類、五行分類、力學特征分類等。從生物力學的角度來觀察推拿的過程,是醫者對患者施加外力的過程。推拿治療的表現形式,是醫者運用自己的手或其它肢體部位,在患者體表治療部位施加一定的作用力,患者通過接受其作用力的刺激,引發自身的生理功能調節改變,起到治療的作用。推拿手法是外加作用力的具體表現形式,其作用基礎就是力。力學要素,是物理學對物體問發生的作用力的科學描述,其包括:力的作用點、力的作用方向和力的作用大小三個要素。以力學要素作為推拿手法的分類依據,有利于揭示其作用的實質,從而更好的掌握和運用推拿手法。
根據我國1997年實施的“中醫臨床診療術語國家標準”中“推拿療法”的定義,推拿常用手法有:按法、壓法、揉法、點法、掐法、撥法、押法、掩法、捫法、抄法、踩蹺法、擦法、摩法、推法、分法、合法、拂法、刮法、搓法、勒法、抹法、掃散法、拿法、彈法、捻法、抓法、拍法、振法、抖法、搖法、拉法、背法、扳法等。在臨床中還有許多種手法未列其中,如:滾法、一指禪推法、捏法、擊法等,以上這些基本概括了推拿的常用手法。研究力學要素在各種推拿手法中的具體體現,對推拿手法進行科學的分析,歸類,即力學要素分類。醫者對患者所施加作用力的表現形式,總體可分為:直接按壓力和關節被動活動力,既推拿手法可分為直接按壓力類手法和關節被動活動力類手法。關節被動活動力類手法常用的有:抖法、搖法、拉法、背法、扳法等;直接按壓力類手法是包括除關節被動活動力類手法外的所以手法。相對而言,直接按壓力類手法在整個推拿手法中占主體地位,通常所說的推拿手法主要是指的這類手法,其力學要素表現為:
1 力的作用點
根據手法著力點是否移動,力的作用點表現為吸定性和非吸定性,二者將手法分為吸定類手法和非吸定類手法。吸定類常用手法有:按法、壓法、點法、掐法、押法、掩法、捫法、踩蹺法、振法、滾法、一指禪推法、揉法、抄法、拿法、抓法、捏法等;非吸定類常用手法有:撥法、擦法、摩法、推法、分法、合法、拂法、刮法、抹法、掃散法、彈法、拍法、擊法、搓法、勒法、捻法等。
2 力的作用方向
根據手法按壓力的方向是否與患者治療部位體表垂直,力的作用方向表現為垂直性和水平性。,垂直性是手法單純的垂直力體現,水平性是手法垂直分力與水平分力的綜合體現,為按壓力作用下的水平運動,二者將手法分為垂直類手法和水平類手法。垂直類常用手法有:按法、壓法、點法、掐法、押法、掩法、捫法、踩蹺法、振法、彈法、拍法、擊法、拿法、抓法、捏法等;水平類常用手法有:揉法、抄法、撥法、擦法、摩法、推法、滾法、一指禪推法等。
3 力的作用大小
力的作用大小主要體現為手法對患者體表的壓力強度,其受三方面因素的影響。1 醫者施術時使用自身不同的肢體部位,因其大小不同的壓力面積而產生大小不同的壓力強度。壓力一定時,壓力面積越小壓力強度越大,壓力面積越大壓力強度越小。施術者常用施術肢體部位有:手指羅紋面、指端、拇指橈側、手指甲、屈曲的指間關節突起部位、手掌尺側面的背部及掌指關節背側突起部、手掌面、手掌的大魚際、小魚際、掌根、拳面、拳背、肘、足等。以手指羅紋面為施術部位的常用手法有:按法、押法、捫法、一指禪推法、揉法、抄法、摩法、推法、分法、合法、拂法、抹法、掃散法、拿法、抓法、捏法、捻法等。以指端為施術部位的常用手法有:點法、振法、一指禪推法、撥法、擊法等。以拇指橈側為施術部位的常用手法有:分法、合法、刮法、掃散法等。以手指甲為施術部位的常用手法有:掐法、彈法等。以屈曲的指間關節突起部位為施術部位的常用手法有:點法等。以手掌尺側面的背部及掌指關節背側突起部為施術部位的常用手法有:滾法等。以手掌面為施術部位的常用手法有:按法、掩法、振法、摩法、推法、搓法、拍法等。以手掌的大魚際為施術部位的常用手法有:揉法、擦法等。以手掌的小魚際為施術部位的常用手法有:擦法、擊法等。以掌根為施術部位的常用手法有:揉法、擦法、擊法等。以拳面為施術部位的常用手法有:推法等。以拳背為施術部位的常用手法有:擊法等。以肘為施術部位的常用手法有:壓法、推法等。以足為施術部位的常用手法有:踩蹺法等。2 醫者施術時對患者體表直接施加壓力大小的不同,產生了大小不同的壓力強度。這種手法作用力的大小,根據臨床實際操作經驗,可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三種力量層次。由于在手法操作中,存在著醫者和患者的個體差異,手法力度難以實行量化而予以規范,具體力度由施術者個人經驗把握。按照實際操作經驗,施加手法外力時,能夠感受到患者的軟性回饋壓力者,為輕度作用力;能夠顯著感受到患者的軟性回饋壓力者,為中度作用力;能夠感受到患者的硬性回饋壓力者或無硬性回饋壓力而患者回饋有強烈刺者,為重度作用力。常用輕度作用力手法有:押法、掩法、揉法、擦法、摩法、拂法、掃散法、彈法、抓法、搓法、勒法、捻法等。常用中度作用力手法有:按法、壓法、點法、掐法、捫法、踩蹺法、振法、滾法、一指禪推法、抄法、撥法、推法、分法、合法、刮法、抹法、拍法、擊法、拿法、捏法等。常用重度作用力手法有:肘壓法、點法、掐法、踩蹺法、撥法、肘推法等。3 手法操作頻率的快慢影響壓力強度的大小。按照正常人體肌肉生理功能,功率一定時,肌肉收縮速度越快,其產生的力量越小;肌肉收縮速度越慢,其產生的力量越大。手法頻率越慢壓力強度越大,手法頻率越快壓力強度越小。目前對于推拿手法頻率的快慢尚無明確的量化標準,通常將頻率低于120次/分鐘的稱為慢頻率手法,頻率位于120~160次/分鐘的稱為中頻率手法,頻率高于160次/分鐘的稱為快頻率手法。不具有周期性的手法,其頻率可看作為零。常用慢頻率手法有:踩蹺法、抄法、撥法、摩法、推法、分法、合法、彈法、拍法、擊法等。常用中頻率手法有:振法、滾法、一指禪推法、揉法、抄法、擦法、拂法、刮法、抹法、掃散法、彈法、拍法、擊法、拿法、抓法、捏法、搓法、勒法、捻法等。常用快頻率手法有:振法等。常用零頻率手法有:按法、壓法、點法、掐法、押法、掩法、捫法等。
篇9
運動訓練學涉及的相關方面是一系列綜合性的社會存在現象和領域,這個學科的事實存在,更多是從競技體育的實踐性和特有的對象來把握的。運動訓練學的研究領域是競技體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和環節,它的運行更多地被賦予技術和操作色彩:它是對一系列活動、過程,是對人、事、物、時間、負荷等的計劃、安排和管理,故具有一定的技術、應用操作性、經驗性。運動訓練學與諸多的基礎學科有著緊密聯系,它們之間甚至沒有明顯的界限,但運動訓練學又是這些學科的綜合和超越。運動訓練學研究是“與獲得、形成、提高、保持競技狀態的目的緊密相關的操作性活動”。之所以說“緊密”和“操作性”,不僅表明運動訓練學的特性,還表明達到這一“目的”的,除了運動訓練學,還有諸多的基礎和相關學科。一定的實踐內容均可反映為一定的學科和理論(或研究)范疇。具體來說,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自然科學方面(主要表現為生物科學)。運動訓練學的切入和著眼點在操作層次的學科或研究有運動醫學、營養學等的實用技術、方法、手段研究(包括選材、恢復、康復、損傷等)。這方面的基礎學科有形態學,解剖、生理、生化、遺傳學,生物力學(動力學、運動學等方面)等生物學科。其研究選材、生長發育,各生理、生化指標,以及相關技術的形成、提高、鞏固等的微觀機理方面。(2)社會科學方面。這方面的學科和理論(或研究)有政治、思想道德研究,社會學(社會因素和環境的影響),教育學,管理學(組織行為學、激勵理論等),心理學,以及操作化的技術、手段、方法系統的研究。其指向最佳競技狀態形成和獲得的社會性因素。此外,我們特別提出運動訓練學的“學科”這個概念,它是研究運動訓練學目的指向的維系和支持、價值系統的學科。運動訓練學雖不包括這方面內容,但提出這個概念有助于我們更好理解運動訓練學在競技體育研究中的地位。從競技體育實踐來看,運動訓練學的研究學科依次展開是:(1)競技水平得以維系的保障和支持系統的研究。如人才學、社會學等。(2)競技體育作為社會系統和社會存在的其他多方面的研究,如機制、體制、功能、作用、社會問題以及競技體育存在價值、意義、方向、目的、人道關懷等。
2.運動訓練學基本概念的使用
基本概念、定義與名詞使用的規范、明確化,是一個學科發展程度與水平的重要尺度,運動訓練學也概莫能外。理論是由概念的判斷、推理所組成的,基本概念是整個運動訓練學理論的邏輯起點。現階段,不同時期,甚至同一時期的相關運動訓練學教材、圖書中,對運動訓練學的許多基本概念、術語還缺乏共同的理解與表述,處于經常變換的階段。一個學科的發展要經過初創、發展、成熟與老化等四個發展階段,在學科的不同發展階段,名詞、術語、概念的規范化程度等有較大的差別。在學科初創和發展階段,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規律都還處于探索與爭鳴之中,因此,文獻中新的語詞較多,名詞術語的變化較快,不夠穩定。目前,國內運動訓練學發展還沒有脫離這些表征。運動訓練學基本概念的確定與使用影響和制約到學科的發展,必須引起重視,應對運動訓練學相關概念、術語進行區分、界定與規范,乃至進行包括與國際范圍的溝通與接軌。
3.運動訓練學學科地位與屬性
一門學科往往包括理論研究與應用實踐部分。競技體育的繁榮,已讓人們習慣以娛樂、表演、技藝、商業、政治的眼光來看待它,而忽視運動訓練學的學科與學術地位;從科研角度,運動訓練學又常被自然科學的實證性所要求、束縛,而被抹殺和否定其科學性。運動訓練學在一種尷尬的境地中生存和發展。運動訓練學的學科地位已經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中作為二級學科確定下來。從學科的角度看,它既可以看作是科學的分支、學術的分類,也可看作是一門課程。運動訓練學的學科定位與屬性,即判定它的學科性質和它在科學體系(主要指體育科學體系)中的位置,目前有多種看法:(1)屬于自然科學[2];(2)屬于技術科學[3];(3)屬于生物科學并擴展到社會科學[4];(4)屬于應用體育學[5];(5)屬于人文科學[6];(6)無明確地位[7]。以上不同認識,有的是由于劃分角度不同,有的卻是認識的模糊與不確切。另外,僅把運動訓練學作為一門“新型的交叉學科”也是不夠的。確立運動訓練學的學科屬性有利于把握它的主要特征,確立它與母體學科的關系,有利于其從母體學科獲取養料,理清其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獲得研究途徑與啟示,避免違背科學規律,走入歧途。我們認為,從不同的角度看,關于運動訓練學的學科所屬也不同。從上文分析,我們傾向于認為運動訓練學是一門綜合的操作、應用性學科。
4.運動訓練學研究方法的運用
作為一門成熟的學科,應該有較為成熟,系統的研究方法,但運動訓練學在這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對選材、訓練、比賽效益最佳化實施,很多方面可以借助與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方法,但是,國內這些方面并沒有相應跟上,實踐中主要還是以感性方法與經驗總結、描述為主,目前對其他學科研究方法的借鑒與吸收還比較欠缺。運動訓練學研究方法建設也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對選材、訓練、比賽效益最佳化實施而言,應對現有的經驗成分驗證,使具有主觀和個體色彩的方法通過實驗與科學論證,并經過實踐的反復檢驗,上升到科學理論的高度,逐漸改進以邏輯演繹!經驗為主的研究、評價方法、提高其量化程度;對運動訓練學相關人文社會學研究來說,主要是從母體學科汲取血液,逐漸提高研究方法運用的規范性和科學性。目前,運動訓練學的社會學研究中較多地運用到量化方法與問卷法,在運用中也要注意其適用性的問題:建立數學模型對運動訓練學研究實現量化處理,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研究和處理的問題必須能夠數量化;第二必須具備所需的各種數據。實際上,目前運動訓練學還不是任何研究都能做到數量化,如意識領域的一些東西,就不能確定數量化的標準。另外,對運動訓練學相關方面價值、理性的把握,對在此過程涉及人的社會發展研究、學科建設基本理論的構建等很多方面,其隸屬于哲學、倫理、美學、文化等研究的范疇,其中很多方面的研究目前和今后都不可能量化;同時,由于統計工作的局限性,有些即使能夠數量化的研究也不一定能掌握其基本數據。在今后的發展中,運動訓練學的研究將會也應該呈現出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人文化”與“實證化”長期并存的趨勢。通常采用問卷法研究運動訓練學的許多問題,但問卷法有較大的主觀性。問卷法適合用來反映被調查群體某個直觀的觀點或態度,但不適合用來提供帶有較強思辯色彩問題的答案或具體的實證材料與數據。對于探尋較深奧的問題,必須樹立“多數的認可并不等于研究的真實”的觀點。
5.運動訓練學科學研究及其相關建設方面
運動訓練學科學學方面的研究旨在為科學研究的組織管理、科學規劃和科學政策的制訂提供系統的理論依據。運動訓練學科及其實踐的發展是與科研水平聯系在一起的,運動訓練學科研水平進步是運動訓練學發展的直接反映,同時又是運動訓練實踐的重要動力,科研狀況和能力的提高可以引導現代科學技術融合于訓練學領域,在一系列的現代科學技術中尋求更多的切入點和合作點,給訓練系統以更大的推動力。而科研工作的進行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又與科研機制、體制等的保障與支持有著密切的關系。運動訓練領域的研究及學科發展已具備一定的基礎,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該領域學科屬于技術學科的定位,使得人們注重它的實踐操作性和追求直接效應,而忽視其科研狀態等在內的學科自身建設。從科學學角度出發的研究以及相關的建設還處于較低水平。科研機制和體制的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以下我們從兩個微觀方面著手考察。
5.1學科教學、研究機構與設置
著名科學計量家佩里茨指出:“就我所知,任何一門渴望得到學術界承認的新生學科,都必須或遲或早地建立起本學科的學術教學基地。沒有教學,沒有研究生,沒有師生之間卓有成效的學術交流和切磋,任何新生學科都是注定要失敗的。”[8]運動訓練學在我國受到了較大的重視,教學、科研(包括學位建設)、學術都具有了一定的體制與機構。這為運動訓練學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5.2科研隊伍建設
篇10
摘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對運動員最佳競技狀態的概念、內容、特征、影響因素以及調整與培養等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總結,為運動員在比賽中獲得最佳競技狀態提供參考。
關鍵詞運動員理想競技狀態最佳競技狀態
伴隨著世界競技運動水平的迅速提高,運動員競技能力的提高問題備受專家、學者和教練員的關注,而運動員的競技狀態又是他們研究的重要問題。特別是近幾年來,有些運動員在比賽中出現“賽前不在狀態”或不在“最佳狀態”的情況,以至于在比賽中因瞬間發揮失常而飲恨賽場。我國運動員在世界高水平競技比賽中雖然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是研究表明我國優秀運動員在世界高水平比賽中能發揮正常水平的只占14~15%,能發揮本人最佳水平或超常發揮的只占2~3%。由此可見運動員最佳競技狀態的研究不僅是提高訓練“效益”的依據,也是科學掌控訓練過程保障訓練主體瞬間“輝煌”的依據。
一、最佳競技狀態的定義
最佳競技狀態的概念,是國內外體育界長期以來莫衷一是的一個話題,至今一直沒有達成共識。本文綜合已有研究,將競技狀態概括為:是指運動員通過相應的訓練所形成的一種階段性的運動狀態。最佳競技狀態是競技狀態的最高階段,最佳競技狀態區段的最高水平競技狀態才是運動員比賽中全力追求達到的目標。
二、最佳競技狀態的內容及具體表現
(一)最佳競技狀態內容
目前,關于最佳競技狀態內容的觀點國內學者還沒有形成統一認識,但是關于最佳競技狀態是一個涵概多元、涉及因素眾多的理論見解已達成共識。陸一帆博士通過跟隨國家各個運動隊的長期研究,建立了優秀運動員最佳競技狀態模型,該模型為:社會因素(包括:社會激勵、道德品質、個人素質、家庭因素、經濟因素)、生物因素(包括:心理調控、生理準備、生化分析、膳食構成、營養保障)、生物力學因素(包括:形成動力定型的自動化、解剖結構與力學的匹配、技術結構的合理化)、訓練因素(包括:周期理論和非周期理論的具體表達、各個時期的訓練方案和訓練理念)。田麥久博士在《運動訓練學詞解》中從生理學角度、訓練學角度、心理學角度對運動員最佳競技狀態包含的內容作了較為詳細的說明,他認為“從生理學角度上看,運動員有機體各器官系統機能達到最高水平,在運動中出現節省化象,機體能最大限度地適應大負荷以至極限負荷的訓練和激烈緊張的比賽,并且恢復較快。從訓練學角度上看,運動員的運動素質和專項技戰術的發展達到了本人的最佳水準,并且運動素質和專項技戰術結合緊密,能通過專項技戰術把提高了的運動素質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完成動作準確、熟練、協調、具有最佳效果。從心理學角度上看,運動員在訓練中情緒高漲,精力旺盛,自我感覺良好,渴望參加比賽,在比賽時具有特殊的專項感受力、意志頑強,心理穩定以及具有完成任務,奪取勝利的充分信心”。
(二)最佳競技狀態的具體表現
對于運動員最佳競技狀態的表現的研究很多學者是從不同的視角進行分析研究的。黃衛忠從心理學的視角對運動員最佳競技狀態特征進行了描述,他認為最佳競技心理狀態是指身、心均達到最佳狀態,在運動中具體表現為:(1)具有強烈地競爭意識;(2)注意力集中;(3)比賽目標明確;(4)在大賽的壓力下仍能毫不費力地高度集中注意力;(5)具有較強的控制能力;(6)達到忘我境地。孔祥寧也對最佳競技狀態的心理特征進行了研究,他把運動員最佳競技狀態時所具有的心理特征總結為“感知敏銳、注意力集中關注于目前事物、自我效能感高、控制能力強、樂觀的情緒”。對最佳競技狀態特征作具體闡述的是學者孫建華,他分別從運動員的技術、素質、心理、體力4個方面對運動員在最佳競技狀態時所表現出來的特征研究,具體為“技術:全身動作能協調配合,配以完善的神經肌肉協調用力,動作輕松自如;素質:速度、速度耐力、力量、爆發力等主要專項指標達到或超過本人最好水平,并能充分表現在專項技術中;心理:渴望比賽、躍躍欲試、情緒高漲、充滿自信心,同時又能準確地控制興奮的程度;體力:自感精力充沛、旺盛、無疲勞、無傷病”。
三、最佳競技狀態的影響因素
獲得最佳競技狀態和理想競技表現(peak performance)是所有運動訓練與競賽的目標。影響最佳競技狀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訓練安排
如果連續多日承受定量負荷,機體會從明顯疲勞、肌肉酸疼到逐漸變得輕松愉快,這就是適應過程。然而機體承受負荷是有限度的,過度負荷機體非但不會產生適應性,還會出現劣變性,影響競技狀態的形成。
(二)運動員狀態
運動員的心理狀態行為、生活方式也會影響最佳競技狀態的形成。另外,運動員的情緒狀態,特別是消極的情緒狀態和行為會降低其自我控制能力,從而嚴重影響訓練效果或影響比賽水平的發揮。因此,在訓練的全過程中,教練員需要及時發現并糾正運動員的消極情緒及行為。
(三)客觀環境
客觀環境主要包括自然氣候環境以及競賽的組織規模等。此外,競賽的組織規模、媒體的宣傳力度同樣會對運動員最佳競技狀態造成比較大的影響。由于比賽的關鍵時刻,運動員心理狀態的穩定性往往直接關系到比賽的勝負,一些微小的因素有時會引起運動員情緒的大起大落。
四、運動員最佳競技狀態的調整和培養策略
運動員在比賽中表現出的最佳競技狀態,是教練員精心培養和調適的結果。最佳競技狀態的形成,是由運動員的生理狀態、心理狀態和競技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決定的。只有通過合理的安排,科學的訓練,精心的調整,才能把運動員調整到最佳競技狀態。運動員最佳狀態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重在平時的科學調整和培養。
(一)最佳運動員競技狀態的調整
首先,良好的生理狀態是運動員充分發揮最佳競技水平的基礎。運動員訓練、比賽后的恢復階段,需要通過科學的營養調配、充足的睡眠來調整運動員的競技狀態,使運動員身體機能處于一種良好的循環狀態當中,從而保證訓練和比賽的質量。其次,正常的心理狀態是最佳競技狀態的保障。通過提高運動員自我調控情緒的能力和培養運動員的意志品質和克服困難的能力。再者,競技水平是最佳競技狀態的根本。教練員在世界大賽前要加強對運動員技術動作的強化,使其技術動作達到自動化的狀態,這一狀態能使運動員輕松自如地完成技術動作,增強應變能力和創造性。
(二)最佳運動員競技狀態的培養
最佳競技狀態的形成是科學訓練的結果,所以競技狀態的培養也就是對訓練過程的把握與掌控。孔祥寧認為心理能力的培養是獲取最佳競技狀態的關鍵,而最佳心理狀態的培養主要是通過“制定明確的目標、提高訓練質量、堅持進行表象訓練、集中注意力訓練、增加成功的體驗”。武術專家王楚澤通過研究,發現培養運動員最佳競技狀態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生物節奏適應調控、訓練負荷調控、心理調控、調控信息的及時反饋”。伊敏則通過研究,發現培養運動員最佳競技狀態的方法是:“經常保持中等強度的訓練,高強度的訓練每個小周期1次或2~3個小周期訓練1次,不應該持續訓練”。唐智明從系統的角度對運動員最佳競技狀態的培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最佳競技狀態的培養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復雜過程,可以從全面提高運動員的競技能力著手,在抓好體能、技能和專項素質訓練的同時,重視對運動員心理、智能和應變能力的訓練,并將賽前競技狀態科學調控的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五、結束語
運動員競技狀態與運動競賽成績有著直接的聯系,調整好運動員的競技狀態是取得比賽優異成績的重要環節。最佳競技狀態是競技狀態的最高階段,它是運動員比賽中全力追求達到的目標。影響運動員最佳競技狀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練員應對這些因素認識和控制,從運動員的生理狀態、心理狀態和競技水平等方面進行調整。這將有利于促進運動員最佳競技狀態的形成,使運動員運動競技狀態調整到最佳,為運動員在比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打下良好的基礎。目前對最佳競技狀態很多問題的認識還處于探索和發現階段,但是隨著競技體育競爭激烈程度的加劇,對運動員最佳競技狀態的關注將會一如既往。
參考文獻:
[1] 葉羽.論競技狀態[J].江蘇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3):102-105.
[2] 熊焰.競技狀態及其特征剖析[J].體育學刊.2004.11(3):128-129.
[3] 田麥久.運動訓練學詞解[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2.
[4] 劉建和,姜濤,李林.目前競技狀態研究中的幾個問題[J].科學.2007.27(7):70-85.
[5] 郭可雷.若干定義的重新審定[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3(3):112-115.
[6] 胡好.優秀運動員最佳競技狀態研究綜述[J].四川體育科技.2007(4).
[7] 吳波.影響最佳競技狀態的因素[J].科技信息.2008(9).
[8] 黃衛忠.關于賽前最佳競技心理狀態培養的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