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發展的影響范文

時間:2023-11-15 17:56: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技發展的影響,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科技全球化;市場換技術;對策

作者簡介:楊春柏(1975―),男,江西萍鄉人,宜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企業管理。

中圖分類號:G322.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309(2009)12-0063-03

科技全球化是指科技活動在全球范圍內的廣泛認同,科技活動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與合理配置,科技活動的成果全球共享,科技活動的規則與制度環境在全球范圍內漸趨一致的發展過程。

一、科技全球化對中國科技發展的負面影響

科技全球化對我國的科技發展,既是嚴峻挑戰,更是難得機遇。這種挑戰主要表現為3個方面:

第一,在科技領域形成爭搶人才的挑戰。當今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競爭,核心是高端科技領域尖子人才的競爭。中國是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爭搶人才的重點地區,科技精英成了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爭奪的主要對象。微軟中國研究院曾經宣布斥資8000萬美元,招納100名頂尖華人計算機專家。英特爾、朗訊等大型跨國公司也紛紛仿效,“門”對“門”的與中科院打起了人才爭奪戰,人才爭奪的激烈程度可見一斑。跨國公司普遍采用符合國際規則的人才本土化戰略,利用其獨特的創新文化,尊重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形成了“鼓勵成功,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吸引了一批科技精英加盟,致使我國人才流失嚴重。而人才流失將拉大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在科技知識創新與轉化方面的距離??梢哉f,人才流失是發展中國家科技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

第二,對我國現有的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形成挑戰。雖然我國科技界在高溫超導、納米材料、雜交水稻、航空航天技術、漢字識別等多個領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受到世界科技界的關注,但總的來說,我國的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還相對落后,科技競爭力有待提高。改革開放以來,為了盡快縮短與世界科技的差距,我國曾在較長時期內鼓勵引進技術和設備,包括鼓勵以合資方式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經驗。但無論是合資還是引進技術,都未能帶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耙允袌鰮Q技術”的策略讓出了市場,卻難以換來技術能力的提高,反而使企業陷入技術依賴的被動局面,最典型的是汽車工業。目前,我國90%的轎車是合資企業生產的外國品牌車,幾家全面合資引進國外汽車技術和裝備的企業,至今沒有培育出一款像樣的自主汽車品牌。由于技術輸出方和引進方既是一種合作關系,又可能成為一種競爭關系,歐洲國家明文規定,出口中國的技術必須保持10年以上的差距,因此,真正的核心技術是引不進來的,多年的實踐也證明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在技術交易過程中,處于技術壟斷地位的跨國公司總是掌握著主動權?!笆袌鰮Q技術”是技術模仿國的一廂情愿,如果我們繼續沿用“市場換技術”的方式推進技術進步,必將難以承受大量引進技術的巨額成本。

由于科技資源主要向發達國家集中,發達國家成為科技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在許多科技領域占有優勢甚至壟斷地位。據《歐覽》雜志2005年第9期報道:2004年,德國巴―符州機械行業委托一家研究機構在中國進行了一項調查,結論是中國企業普遍缺乏高質量研發人員,能承擔研發任務的優秀人才往往被用來開發市場和擴張業務,研發水平落后歐洲一代到兩代,技術開發水平薄弱的中國機械制造業在近期內無法成為歐洲的競爭對手??鐕狙邪l機構的進入有可能造成我國技術路徑依賴甚至出現技術空心化的現象,中國的汽車制造商寧愿花錢雇傭外國的設計和工程咨詢公司,而不愿花時間培養自己的研發隊伍即是明證。2003年《洛桑報告》中人口多于2000萬的30個國家和地區科技競爭力指標排名中,中國的研發總量支出水平僅與韓國、意大利相當,人均研發支出更是遠遠落后,在參評的30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24位。低研發投入使我國科技產出能力有待加強。

第三,我國企業面臨更大的研發壓力。在科技全球化進程中,知識產權制度會在全球普遍推行。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將進一步加強跨國公司在技術供給方面的自然壟斷地位,在技術轉移方面將出現更多的限制,迫使發展中國家不得不付出更大的代價引進適用技術。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最近公布的一則消息:我國國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企業僅為萬分之三,99%的企業沒有申請專利,60%的企業沒有自己的商標。雖然我國已是貿易大國,但貨物出口的55%是加工貿易,具有自主品牌的產品出口不到10%;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 90%來自外商投資企業。據統計,自1985年專利法實施以來,外國企業在華申請專利達14萬件,是國內企業專利申請量的6.4倍。在光學、無線傳輸、信息存儲、移動通信等高科技領域,外國申請專利比例高達90%以上。這種“專利圈地”現象不僅抬高了我國技術引進的成本,也極大地擠壓了我國企業的自主研發空間。跨國公司憑借技術優勢,牢牢占據了產業鏈的高端,而我國企業由于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缺少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在國際產業分工中只能獲得微小利潤,卻消耗了大量資源。中國每創造1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西方7個發達國家的5.9倍,是美國的4.3倍和日本的11.5倍??梢?我國企業面臨更大的研發壓力,知識產權爭端也更加頻繁。

二、科技全球化對中國科技發展的有利影響

客觀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具有兩面性。在認識到技術全球化給我國科技發展帶來嚴峻挑戰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其在客觀上為發展中國家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首先,科技資源跨國界流動有利于縮小科學技術差距。從絕對規模來看,無論是發達國家投放在發展中國家的研發支出規模,還是向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流動規模,其數量在近些年都有相當大數量的增加,客觀上促進了科技資源向發展中國家的流動。在這個過程中,一些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科學技術基礎設施比較完善的發展中國家有可能通過積極參與國際科學技術交流與合作,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從而進一步縮小與經濟發達國家之間的科學技術差距,并最終完成科技趕超使命。巴西、墨西哥、韓國等新興工業化國家的成功趕超說明發展中國家是有可能在科技全球化背景下實現經濟技術跨越的。從長遠看,科技全球化為中國建立面向市場、服務于經濟發展的科技體制創造了一種良好的學習環境,研發管理的學習效應日益顯著。

其次,研發活動全球化提升了我國研發水平。國際投資理論認為,外資進入會加劇一國市場競爭,但在競爭壓力下,東道國廠商會更注意新技術的研發。在此過程中,外資企業對當地職員的培訓和技術外溢會提高當地的研發水平。外國企業進駐中國的過程就是中國企業研發水平提升的過程。科技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影響主要是:研發資金和技術獲取的范圍不斷擴大,科技全球化外溢效應不斷顯現,使我國加快了大型實驗設備的建設,改善了實驗手段,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提高了科研水平。

第三,科技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科技人才的培養有積極作用。發展中國家青年學生到發達國家留學,科技人員參與國際科技合作交流,這對提高科技人員水平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鐕驹谖覈O立的研發機構,客觀上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研發儲備人才。而且,跨國公司研發機構在我國的設立,還促進了我國重視人才的觀念以及人才競爭機制的建立和發展。

三、科技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科技發展的應對之策

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科技全球化的浪潮中,與眾多發展中國家一樣,面臨許多共同的機遇與挑戰,這對中國的科技政策提出了新的課題。我們必須加強對科技全球化的關注,不斷調整科技發展戰略,及時制定和實施有力的科技政策,積極應對科技全球化的挑戰,趨利避害,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現階段,我國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包括:

第一,加強國際科技合作,積極參與科技全球化進程。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科技全球化發展浪潮中,必須有針對性、有重點的與外國開展科技合作,在某些領域實現經濟技術的跨越式發展。事實上,我國經濟發展的實踐證實了與發達國家開展經濟技術合作有利于提升我國產業科技發展水平,更多的獲得發達國家技術開發溢出效應,這是我國獲得先進技術供應的一條捷徑。

第二,實施科技人才戰略。我國正面臨著科技人才全球化的重大考驗。對此,我們應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以人為本,實施科技人才戰略。(1)吸引優秀人才,并保持人才良性流動態勢。改革科技評價制度,有針對性的加大對海外優秀人才的引進力度,并為他們提供一切可能的保障條件,吸引其回國創業。(2)穩定好現有人才,培養現有人才,實施中長期人才培養計劃。(3)加強后備人才隊伍建設,實現創新人才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不斷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化程度。國家創新體系是由政府、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組成的制度網絡,他們資助或從事研發,將研發成果商品化,并推動和影響新技術擴散。誠如吳敬璉先生所言:制度重于技術。應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構建官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自主創新,包括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其中,原始創新的作用最大。但是,實現原始創新的難度相對較大。加強自主創新,并不是要求一切從頭干起,而是要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對內合作、對外開放的有利條件,在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推進科技創新,同時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大膽進行原始創新。企業是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的主體。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首先要發揮企業作為投入主體、研發主體、受益主體和風險承擔主體的作用。只有以企業為主體,才能夠堅持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有效整合官產學研的力量,加快技術創新成果的產業化。

第四,搭建平臺,為企業參與科技全球化進程營造良好環境。科技全球化有利于我國企業在競爭環境中學習研發組織管理經驗。企業通過在國外研發投資,對企業把握全球科技發展和科技創新脈搏,利用國外豐富的科技資源開發出適應國內和國際需要的產品,從而對提高企業的科技競爭力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由于我國企業在規模、技術、管理等方面與跨國公司存在較大差距,在參與科技全球化的過程中會遭遇許多壁壘,這就需要政府采取有效措施,通過搭建合作平臺,營造良好環境,促進企業參與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這也是科技全球化背景下政府支持企業發展的有效措施。

“十一五”是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國依靠科技進步,加快產業優化升級,加速發展,實現振興崛起的關鍵時期。面對新世紀日趨激烈的經濟技術競爭,我們必須進一步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大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把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實現社會生產力質的飛躍作為新時期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務。因此,充分認識我國科技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合理部署科技力量,加強技術創新,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蔣珠燕.蘇南地區自主創新與國際競爭力研究[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6.

[2] 吳敬璉.制度重于技術[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2.

[3] 陳清泰.企業技術創新的政策思考[N].科技日報,2006-01-24.

[4] 黃曉霞.科技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科技發展面臨的對策思考[J].社會科學輯刊,2004,(04).

篇2

金融支持農業科技創新的做法及成效

(一)加大有效信貸投入,助力產業化龍頭企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金融部門加強與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的合作,拓寬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抵押擔保范圍,積極利用小企業簡式貸款、速貸通等模式,簡化貸款審批環節,提高貸款審批效率。共對科技型產業化龍頭企業發放貸款18350萬元,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進行技術改造,使企業的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目前,金鯢生物科技已建成全國最大的大鯢繁育和養殖基地,奧威科技的五倍子中藥材精深加工能力居全國第一。

(二)創新農機購置金融服務,提高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開辦了“農機購置補貼+信貸”業務,在農機財政補貼基礎上,金融機構按扣除財政補貼后農機價格的30%發放配套貸款,2012年共發放農機具購置貸款1300萬元,拉動農戶投入資金2850萬元購置農機具,支持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在糧食種植、烤煙種植和茶葉生產領域推行機械化作業。張家界市桑植縣退休干部周桂儉在銀行信貸資金支持下,購買了制茶農機13臺套,承包1400畝茶葉基地,年收入達100萬元以上。

(三)大力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提升農業專業化生產水平。轄內金融機構將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著力點,采取對社員個人和協作企業發放貸款的方式間接進行支持。截至2012年12月末,貸款余額為20718萬元,同比增長14.8%,高于各項貸款增速1.6個百分點。其中,農信社貸款余額為19158萬元,占比為92.47%,成為信貸支持的主力軍。

(四)充分利用信貸優惠政策,有效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金融機構積極運用西部開發項目貼息、民族貿易優惠貸款利差補貼等政策,為企業實施貸款財政貼息和利差補貼。截至2012年12月末,共為20家企業提供了貸款利差補貼,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近1000萬元,使企業能夠將更多的資金用于技術研發。如張家界金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銀行貸款5500萬元,每年可以享受民族貿易貸款利差補貼158萬元。

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科研成果轉化資金缺乏,延緩企業轉型升級步伐。部分產業化龍頭企業雖然在技術上取得一定的突破,但是由于在研發階段已經投入一定的資金,科研成果轉化為新產品,還需要繼續投入大量資金,同時面臨一定的市場風險。由于涉農企業利潤率較低,普遍自有資金不足,同時缺少銀行認可的抵押資產,難以得到銀行信貸資金的支持,目前只是將科研成果作為技術儲備,等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完成資金原始積累后,再進行批量生產,導致科研成果不能及時轉化為生產力。

(二)貸款期限與企業生產周期不匹配,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目前銀行對大部分產業化龍頭企業只提供一年期的流動資金貸款,而企業從開展基礎實施建設和技術升級改造,到開發出新產品,一般需要三年時間。當企業投入資金上馬新項目后,由于尚未產生經濟效益,往往會出現資金周轉不靈,而銀行都會要求企業按期收回再貸。每到還款期臨近,企業就會四處籌措資金,難以集中精力進行生產。部分企業為避免產生不良記錄,只能通過民間渠道融資償還銀行貸款,加重了企業的財務成本,個別企業甚至倒閉。

(三)信貸產品單一,企業融資成本高昂。目前金融機構沒有針對科技型企業的特點推出創新的信貸產品,主要是傳統的抵押擔保貸款,使得企業“融資難”和“融資貴”現象突出。如張家界靈潔食品有限公司掌握了生產優質辣椒和土家臘肉的核心技術,獲得了湖南省農博會和國家農產品交易會兩個金獎,擁有兩項國家發明專利,產品供不應求。由于銀行尚未開辦專利權質押貸款,公司缺乏銀行認可的抵押資產,只能由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提供擔保,目前商業銀行中小企業貸款利率普遍上浮20%-40%,如果通過擔保公司提供擔保,還要收取2.5-3%的手續費,一年期貸款年利率超過10%,導致企業不堪重負。

(四)受現行信貸管理體制制約,種子期和創業期的農業科技企業貸款難度較大。農業科研創新往往周期長、風險大,在風險補償機制尚未建立的前提下,由于實行嚴厲的責任追究,銀行偏好對市場和產品成熟的產業化龍頭企業發放貸款,對處于創業期或種子期的農業企業持謹慎態度。某產業化龍頭企業在創業初期,急需資金進行產品研發,但多家金融機構考察后認為該項目研發周期較長、市場前景不明朗,對信貸支持持謹慎態度。后來在科技部門爭取財政專項資金120萬元扶持下,企業開發出了新產品,并逐漸發展壯大,現在成為各家銀行貸款營銷的重點客戶。

(五)政府配套政策跟進不及時,制約信貸產品創新。目前銀行推出一些新的貸款品種,來緩解小微企業貸款難,但政府缺乏配套政策、資金的及時跟進,導致新的貸款品種難以推廣。如建設銀行推出了中小企業“助保金”貸款業務,由企業繳納一定比例的“助保金”和政府提供風險補償金共同作為增信手段。但張家界市財政困難,財力不足,該品種在我市暫時難以推行。慈利縣涉農金融機構希望開辦林權抵押貸款來緩解小微企業和三農貸款難問題,但在該縣找不到辦理林權證抵押登記的機構,導致該信貸產品無法推廣。

相關對策和建議

(一)創新信貸產品,提高授信額度。針對科技型產業化龍頭企業特點,適時推出農業科技專利權質押和商標權質押貸款,擴大抵押擔保范圍。建立政府出資、市場運作、服務三農的信用擔保機構,為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機大戶提供擔保,解決其融資難題。積極開辦多戶聯保貸款、林權抵押、訂單質押貸款業務,積極探索農村集體土地抵押、農村房屋產權抵押貸款等農村產權直接抵押融資方式,切實加大信貸投放。同時根據成長期企業旺盛資金需求,適當提高授信額度,滿足企業發展的資金需求。

(二)合理確定貸款期限,減輕企業還款壓力。除滿足企業的短期流動資金需求外,還要適當提供中長期貸款,支持企業開展產品研發和技術改造,使企業能夠安心生產,潛心進行科技研發,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三)構建信息共享機制,提高信貸管理水平。加強與政府職能部門的溝通協調,利用其政策和信息對稱優勢,及時了解農業科技發展的信貸需求情況,篩選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帶動能力強,具有地方特色優勢的農業科技項目進行支持。同時利用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宣傳金融政策,推介信貸產品,使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機大戶能夠根據自身需要,選擇合適的金融產品。二是加強貸后資金管理,提升信貸服務水平。金融機構應積極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與農業科技部門一起為企業的經營管理和投融資決策,提供科學合理的建議,確保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實現銀企互利雙贏。

(四)拓寬融資渠道,增強企業融資能力。積極運用創業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等新的資本運作方式,解決銀行機構因風險偏好而對創業期或種子期的產業化龍頭企業支持不足的難題,為農業科技發展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家族式產業化龍頭企業應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增強銀行對企業發展的信心,從而獲得更多的金融支持。

篇3

 

2015年1月3日凌晨,一座具有600多年歷史的云南巍山古城被一場持續兩個多小時的大火所吞噬,火災過火面積約為300平方米,導致古城的歷史面貌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拱辰樓被燒至僅剩一個框架,未造成人員傷亡。我國眾多歷史悠久的古建筑群落,多為木質結構,存在火災隱患的系數極大。然而,對于這些歷史悠久的古建筑來說,由火災所造成的損失是無法單純用經濟數字來統計的,也是不可估量的。那么,應該如何更好的保護這些古建筑群,這是值得我們深思與探索的。

 

一、科技進步對傳統文化的影響

 

在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成為現代人類社會生活的一種決定性力量。我們的各種需求:住所、通訊、交通、安全、娛樂等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供給。每個人都在享用科技帶來的財富、方便、舒適等好處。但這并不意味著科技是完美的、萬能的??萍嫉呢撁嫘∏“殡S著科技發展同時產生。以大理巍山古城的火災為例:1.隨著科技的不斷創新,家用電器也在隨之更新。在古城區及房屋室內,電器線路私拉亂扯的情況隨處可見,線頭裸露在外,使用銅絲代替保險絲,甚至有些電線直接搭接在木質結構上。尤其是一些具有代表性及宗教性的古寺廟,一些僧人、工作人員日常生活中也大多使用電暖氣、“小太陽”等設備取暖。此次火災起火直接原因為電氣線路故障引燃周圍的可燃物,以致蔓延造成火災。2.與早些年相比較,如今的消防設備已經相對完備化。但由于巍山古城所特有的地理空間格局:距市中心較遠,交通以及消防通信都有不便。另外,由于地理環境的復雜化,落差大,使得室內外的消防水源匱乏。古城區街巷狹窄彎曲,石階重疊,以致消防車無法直接通行及靠近火源。3.當人們陶醉于科技的輝煌成就時,往往忽略了它所埋藏的隱患。古城內雖安裝配備了一定的消防設施,但當火災突襲時,人們表現的卻是手忙腳亂甚至是手足無措的狀態。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人們對于消防安全的意識也比較薄弱。使得各類隱患更加凸顯。4.房屋建筑水平的發展,使古城內房屋建設密集緊湊,導致防火間距不足。從中國歷史的古建筑可以看出,古建筑在設計、建構過程中一般呈現成群對稱分布,形成建筑面積大且房屋間數較多的現狀。但如今有些建筑過度側重美觀,使得連廊與建筑物相連,擠占了古城中的消防通道及隔離帶,高密度的建筑群錯落相加,最終將導致防火間距狹窄,甚至沒有。

 

二、事故的反思與整改對策

 

大理巍山的火災事件,值得我們去深刻的反思。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防火材料和技術水平得到不斷改進與提高。合理利用現代防火技術,在不破壞古建筑原貌的前提下,遵從安全、經濟、適用的原則,建立切實有效的預防和撲救保護機制,是確保古建筑消防安全的重要保障。(1)嚴禁唯利是圖,重保護輕利益。為了能更好的加強文化保護,政府要發揮自身的能動作用,加強對旅游區附近的管理工作,有限制有計劃的對古城進行整改和修建,加強炊事、照明、取暖、香火和可燃、易燃物的管理,做到人離火熄。加強電源管理,安裝線路不能直接鋪設在梁、柱等可燃物上,避免使用大功率的電器設備。(2)強化消防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古城火災防控能力。在古建筑內設置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自動噴水滅火系統、可移動滅火設施等。天然水源旁的古建筑應修建消防碼頭,供消防車??课?地處偏遠的古建筑,應修建消防蓄水池,配備水缸、水桶、沙土以備滅火。在不影響原有古建筑結構的完整性和古建筑藝術風格的前提下,安裝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和自動噴水滅火系統。明確公共消防基礎設施的建設、管理、維護和使用單位主體,落實監管責任,確保公共消防基礎設施建設、維護、管理,全面加強古城火災的防控綜合能力。(3)運用現代技術對易燃構件作防火阻燃處理。調查中發現,在古建筑火災案例中,有四成以上是由于不慎用火點燃易燃物引起的。而古建筑中棉、麻、絲、毛織物眾多,一經點燃,往往會迅速成為火災傳播的媒介。因此,運用現代技術進行防火阻燃處理,改善其耐燃性,使之即使遇到煙頭、明火等不至馬上燃燒甚至蔓延?,F在常用的阻燃產品有溶劑飾面型防火涂料和水基防火阻燃液等。針對古建筑內部電線電纜易老化、短路、起火后延燃的特點,可選用飾面型防火涂料,厚度僅為1mm即可達到電線電纜的防火阻燃要求。(4)加強消防宣傳教育,提高公眾消防安全意識。古城保護要做到預防第一,消防第二。消防部門有針對性地向古城居民開展消防安全培訓,如發放公益廣告、張貼宣傳畫、發送警示短信等形式,開展有針對性的主題宣傳活動,使他們掌握更多的消防安全知識和技能。加強消防安全培訓教育,提高群體防范火災能力。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能感受到科學技術給我們帶來的便利條件,但同時也能體會到科學技術所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如無性繁殖產生的生命倫理問題,三鹿奶粉引起的道德缺失問題等。大理古鎮的大火已被撲滅,但它給我們留下的思考仍在繼續。對古建筑進行科學有效的防火保護是全社會的責任。政府、企業及個人應當時刻敲響安全警鐘,認真吸取教訓,擔負起自己應承擔的責任,加強對各類隱患的排查,努力將安全風險降到最低,切實將歷史留下的瑰寶保護好,讓科技發展與歷史文化更好地結合起來。

篇4

關鍵詞:版畫; 科技 

 

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繪畫藝術看起來和科技發展、工業革命之流的事情一點直接聯系都沒有,然而有一門隸屬繪畫范疇的藝術——版畫,卻恰恰出自科技的進步和工業的發展,它出身自印刷技術。版畫依其印刷原理可分為凸、凹、平、孔四種,按制版材料通常分為銅版、木版、石版、絲網版。 

我們都知道,活字印刷乃是我國引以為傲的四大發明之一,印刷術和紙張的發明更推進了世界文化傳播的行程,加速了文明的傳播與進化,更讓我們得以告別蒙昧,照見真知。僅以此文略述印刷術及脫胎自印刷術的版畫與科學技術發展的關系。 

大概在四千多年前,最早的凸版模型誕生了。據《漢書 祭祀志》載:“自五帝始有書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萌”。此時冶金技術尚不發達,主要以玉石篆刻(古時寫作“瑑”,從玉字旁。凡屬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紋,都叫做“瑑”)為主,后來青銅器冶煉技術逐漸發展,到了周代時,以青銅器為主的“周璽”逐漸興起,到了漢代印章到達興盛,史稱漢印。漢印可以說是相當的發達,西泠八家的奚岡曾說:“印之宗漢也,如詩文宗唐,字文宗晉” 。大約到了公元3世紀的晉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隨著紙、墨的出現,印章、拓碑也開始盛行起來。同時,雕版印刷術也正在逐漸萌芽。東晉時期的一位道人葛洪在其所著《抱樸子》一書曾經記載:“古之人入山者,皆佩黃神越章之印,其廣四寸,其字一百二十?!边@說明在此之前雕版印刷雛形就已形成。到了隋唐時期,雕版印刷開始流行,目前國內現存年代最早的雕版印刷作品是唐代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的經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由七個印張連接折疊而成,圖中釋逝牟尼坐在“邸園精舍”的蓮花寶座上,對弟子菩提長老及一千二百五十名信徒說法,卷末印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價為兩親敬造普施“的字樣。到了北宋初年,由于經濟的發達,四川地區出現了專為攜帶巨款的商人經營現錢保管業務的“交子”,即紙幣的最初形態,宋仁宋慶歷年間(1041-1048)畢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具體記載,遠早于德國人谷登堡1440年發明的鉛活字?;钭钟∷⑿g是世界印刷術發展中的一個根本性的改革,極大的促進了文明的傳播和發展。此后中國的木刻版畫迅速發展,出現了不少有規模有影響的版畫印制組織,比較著名的有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楊家埠等。 

一直到明代,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化工具都由我國率先掌握,歐洲人最早掌握的印刷術是木刻印刷。歐洲木刻印刷始于何時,目前無從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是一個標志。十字軍從中亞帶給歐洲大量的紙張印刷品,包括紙牌以及帶有插圖的宗教印刷品。具有確切記載的出現在公元1400年前后,歐洲出現了宗教肖像和政治領導肖像木刻印刷,這些圣像與文字編排在一起,成為具有插圖的宗教書籍。到了15世紀中葉,意大利的金銀器匠發明了銅版制版印刷,用來大量復制小幅圣像及書籍插圖,同時也用于精細復制油畫,此種狀況一直持續到石版印刷取而代之。 

到了近代,中國陷入戰亂與閉關,無論經濟還是科技發展都停滯不前,而歐洲正在大步的進行著科學改良試驗。自煉金術誕生以來,歐洲人在化學研究上頗有成效,德國巴伐利亞松爾堆芬采石場特產一種質密和細膩的淺色石灰巖板, 18世紀后期,塞內菲爾德發明了石版印刷并于1800年在德國奧芬巴赫開設了第一家石版工坊,他用油脂性筆在石板上面作畫后,用阿拉伯樹膠與硝酸的混合液涂覆,于是石版中的碳酸鈣在被硝酸腐蝕之后會和油酸化合而得脂肪酸鈣,具有親油抗水的特性,而非油脂部分和硝酸反應生成親水的氧化鈣,之后滾筒上墨,油墨就會被圖形部分所吸附,從而把圖形轉印至承印物上。正是由于這技術的革新,使得石板一發不可收拾,一路攻城略地,迅速的在歐洲取代了木版和銅版在出版業的位置,后,石印技術傳入上海,對中國傳統木版畫產生了極大沖擊,蘇州桃花塢因離上海最近最早受到影響,甚至連桃花塢最負盛名的吳嘉猷(吳友如)和他的弟子也被上海《點石齋畫報》聘去擔任美編了。石版印刷的高質量和低成本,對于我國傳統木刻雕版印刷的打擊幾乎是毀滅性的,自明嘉慶年間開始逐漸衰退的傳統版畫自此一蹶不振,直至魯迅先生大力提倡中國新興木刻才得以復蘇。

一直到石版印刷誕生,之前的木版印刷和銅版印刷所印制的畫面內容無非就是用于傳播宗教故事,進行風景或肖像的寫實繪畫,或者干脆就是對當時寫實油畫的復制,很少有畫家能夠使用擺脫出來進行獨立的藝術創作,甚至石版印刷誕生后也很少有石版畫作品可以獨立的被畫家用來進行個人創作,這種窘況一直持續到攝影術誕生。 

篇5

關鍵詞:版畫;科技

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繪畫藝術看起來和科技發展、工業革命之流的事情一點直接聯系都沒有,然而有一門隸屬繪畫范疇的藝術——版畫,卻恰恰出自科技的進步和工業的發展,它出身自印刷技術。版畫依其印刷原理可分為凸、凹、平、孔四種,按制版材料通常分為銅版、木版、石版、絲網版。

我們都知道,活字印刷乃是我國引以為傲的四大發明之一,印刷術和紙張的發明更推進了世界文化傳播的行程,加速了文明的傳播與進化,更讓我們得以告別蒙昧,照見真知。僅以此文略述印刷術及脫胎自印刷術的版畫與科學技術發展的關系。

大概在四千多年前,最早的凸版模型誕生了。據《漢書祭祀志》載:“自五帝始有書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萌”。此時冶金技術尚不發達,主要以玉石篆刻(古時寫作“瑑”,從玉字旁。凡屬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紋,都叫做“瑑”)為主,后來青銅器冶煉技術逐漸發展,到了周代時,以青銅器為主的“周璽”逐漸興起,到了漢代印章到達興盛,史稱漢印。漢印可以說是相當的發達,西泠八家的奚岡曾說:“印之宗漢也,如詩文宗唐,字文宗晉”。大約到了公元3世紀的晉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隨著紙、墨的出現,印章、拓碑也開始盛行起來。同時,雕版印刷術也正在逐漸萌芽。東晉時期的一位道人葛洪在其所著《抱樸子》一書曾經記載:“古之人入山者,皆佩黃神越章之印,其廣四寸,其字一百二十?!边@說明在此之前雕版印刷雛形就已形成。到了隋唐時期,雕版印刷開始流行,目前國內現存年代最早的雕版印刷作品是唐代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的經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由七個印張連接折疊而成,圖中釋逝牟尼坐在“邸園精舍”的蓮花寶座上,對弟子菩提長老及一千二百五十名信徒說法,卷末印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價為兩親敬造普施“的字樣。到了北宋初年,由于經濟的發達,四川地區出現了專為攜帶巨款的商人經營現錢保管業務的“交子”,即紙幣的最初形態,宋仁宋慶歷年間(1041-1048)畢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具體記載,遠早于德國人谷登堡1440年發明的鉛活字。活字印刷術是世界印刷術發展中的一個根本性的改革,極大的促進了文明的傳播和發展。此后中國的木刻版畫迅速發展,出現了不少有規模有影響的版畫印制組織,比較著名的有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楊家埠等。

一直到明代,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化工具都由我國率先掌握,歐洲人最早掌握的印刷術是木刻印刷。歐洲木刻印刷始于何時,目前無從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是一個標志。十字軍從中亞帶給歐洲大量的紙張印刷品,包括紙牌以及帶有插圖的宗教印刷品。具有確切記載的出現在公元1400年前后,歐洲出現了宗教肖像和政治領導肖像木刻印刷,這些圣像與文字編排在一起,成為具有插圖的宗教書籍。到了15世紀中葉,意大利的金銀器匠發明了銅版制版印刷,用來大量復制小幅圣像及書籍插圖,同時也用于精細復制油畫,此種狀況一直持續到石版印刷取而代之。

到了近代,中國陷入戰亂與閉關,無論經濟還是科技發展都停滯不前,而歐洲正在大步的進行著科學改良試驗。自煉金術誕生以來,歐洲人在化學研究上頗有成效,德國巴伐利亞松爾堆芬采石場特產一種質密和細膩的淺色石灰巖板,18世紀后期,塞內菲爾德發明了石版印刷并于1800年在德國奧芬巴赫開設了第一家石版工坊,他用油脂性筆在石板上面作畫后,用阿拉伯樹膠與硝酸的混合液涂覆,于是石版中的碳酸鈣在被硝酸腐蝕之后會和油酸化合而得脂肪酸鈣,具有親油抗水的特性,而非油脂部分和硝酸反應生成親水的氧化鈣,之后滾筒上墨,油墨就會被圖形部分所吸附,從而把圖形轉印至承印物上。正是由于這技術的革新,使得石板一發不可收拾,一路攻城略地,迅速的在歐洲取代了木版和銅版在出版業的位置,后,石印技術傳入上海,對中國傳統木版畫產生了極大沖擊,蘇州桃花塢因離上海最近最早受到影響,甚至連桃花塢最負盛名的吳嘉猷(吳友如)和他的弟子也被上?!饵c石齋畫報》聘去擔任美編了。石版印刷的高質量和低成本,對于我國傳統木刻雕版印刷的打擊幾乎是毀滅性的,自明嘉慶年間開始逐漸衰退的傳統版畫自此一蹶不振,直至魯迅先生大力提倡中國新興木刻才得以復蘇。

一直到石版印刷誕生,之前的木版印刷和銅版印刷所印制的畫面內容無非就是用于傳播宗教故事,進行風景或肖像的寫實繪畫,或者干脆就是對當時寫實油畫的復制,很少有畫家能夠使用擺脫出來進行獨立的藝術創作,甚至石版印刷誕生后也很少有石版畫作品可以獨立的被畫家用來進行個人創作,這種窘況一直持續到攝影術誕生。

1839年法國人達蓋爾(Daguerre)發明了以碘化銀為感光材料的攝影術,法蘭西院士,當時著名的畫家德拉羅士院士即席發表講演,他的中心議題是:“從今天起,繪畫藝術死亡了,而攝影術誕生了。”可以看得出來,這位院士兼畫家很可能可以代表當時相當一部分西方人心目中繪畫的地位——就是再現現實,僅此而已,就如當年達芬奇在《論繪畫》中苦口婆心、不厭其煩地細述透視、解剖、構圖等等一切繪畫原理,在他心目中繪畫就是一門嚴謹的科學:“畫家的心應當象一面鏡子,將自己轉化為對象的顏色,并如實攝進擺在面前所有物體的形象。應該曉得,假設你不是一個能夠用藝術再現自然一切形態的多才多藝的能手,也就不是一位高明的畫家?!痹跀z影誕生之前一切都很好,自文藝復興后畫家們的技法越發純熟,精品疊現,無論肖像或是風景都能輕車熟路的再現出來,版畫不過是對此再現過程進行一個轉換,把它更多的印制傳播出去,僅僅是個復制工具而已,或者說,起到了今天復印機的作用?不過這個時候攝影術誕生了,忠實再現一個場景只要擺弄一下機器然后鉆進暗房把顯影過程做完就可以了,那么,畫家們該做些什么呢?是否該思考一下自己的退路呢?于是暗流涌動。以同時期最晚誕生的石版畫為例,石版畫藝術的真正開創者當屬戈雅,他80歲時創作的石版畫《波爾多的公牛》宣告了創作石版畫這一藝術的誕生,其產生的影響深遠,對其后的藝術家如德拉克洛瓦、契里柯、杜米埃等人的石版畫創作產生了深刻影響。

此時,科技又在不斷的進步著,1869年,珂羅板(collotype)技術發明了,是由德國人阿爾倍脫發明的,清朝末年光緒年間逐漸傳入我國,我國最早是由上海徐家匯土山灣印刷所于1890年首先采用它印教會圖畫,這是最早的印品。過去都以為珂羅版由是日本引進的,實際上不是,它是從歐洲引進的,日本跟我們國家一樣,也是從西方引進的,只是在日本技術比較發達,“珂羅”這個詞實際上就是日文的“膠質”的一個譯音,所以珂羅版也叫玻璃版。珂羅版印刷原理就是以玻璃為板基,然后在玻璃上涂上明膠印刷質,在這個上面通過照相制版,把圖象反映到膠質上,再通過采用油水不溶的這個著墨原理,使用無網點印刷的方式,把印品印出來。商務印書館1907年開始用珂羅版,用它復制中國傳統的水墨畫和書法真跡,效果特別好,因而非常被重視。直至今日,珂羅版還在國內被使用著,進行水墨畫的復制,比如榮寶齋的作品。

終于到了十九世紀后半葉,變動發生在法國,印象主義誕生了,盡管此時的印象派巨頭們的畫面依然是描繪自然,但此時的畫面已經不再是機械的重現,而是畫家本人情感的忠實體現,從此以后表現主義、立體主義等等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徹底的實現了歐洲藝術的變革,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攝影這一科學發明的誕生促成了這場變革,也使得版畫創作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倫勃朗、戈雅到畢沙羅、惠斯勒、德拉克洛瓦、畢加索、馬蒂斯、蒙克、梅庸、蒙克、勞特累克等等這些巨匠們的版畫作品的演變,繪畫藝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畫家們真正得以用畫面表達自己自由的想法,繪畫重歸藝術的軌道,版畫托工業革命的福從枯燥單一的工業印刷用途中解脫出來,真正的為藝術家所用,正式的成為藝術創作的重要手段。

今天科學技術仍然在進步,伴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藝術創作手段不斷出新,由于感光技術的進步,絲網印刷正式被西方人用來進行藝術創作,安迪沃霍爾、羅伊?里程斯坦使得波普、硬邊成為時髦的名詞并深深的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如同本雅明所說“各種復制技術強化了藝術的展演價值,因而藝術品的兩極價值在量上的易動竟變成了質的改變甚至影響其本質特性”,杜尚后來更摒棄了架上繪畫,改用現成品表達自己的藝術觀念,這一切都可看作是拜科技進步和工業革命所賜。今天的技術更加先進,設備更新,創作手法更加多種多樣,比如用電腦的普及和軟硬件的強大使得今日的圖形處理能力空前強大,多媒體藝術得到了發展,版畫領域里電腦輔助制版簡便易行,石版印刷由于石材的笨重和稀缺已經逐漸被PS版所取代,數碼版畫正逐漸興起,可見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版畫的創作手段只會越來越豐富,相信會不斷的有新的制版手段取代陳舊的技術,我們眼下真正要做的就是時刻提醒自己,如何避免不會迷失在技術革新的浪潮里,如何保持藝術創作的獨立性和純粹性。

篇6

如今科技進步已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從現在到2020年,我國處于人均GDP從1000美元向3000美元發展的一個非常關鍵的階段。經驗表明,處于這一時期的國家和地區可能出現兩種發展前景,一種是重視引進、消化、吸收上積累自身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能力,最終實現自主技術創新,實現經濟的高速增長和社會進步,順利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如韓國、臺灣;一種是滿足于技術引進的短平快、拼資源、拼勞力和資本依賴,不重視技術能力的開發,導致經濟徘徊不前,甚至社會動蕩不安,如南美一些國家。在這樣的環境下,通過實證的方法研究中國的基礎科學研究、技術進步以及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具有一定的意義。

1 科技與經濟發展

科學技術對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作用可以追溯到李斯特[1] 的研究:“每個國家的現在是建立在以前的發現、發明的改進、完善和應用基礎之上的,這些構成了現在社會人類可資利用的智力資產,而每個國家現在的生產率和它能夠獲得和使用的智力資產以及增加這些智力資產的能力密切相關”;“不存在與物理、機械、化學、數學、工業設計等科學無關的工業;在科學研究中也沒有任何發現、發明和過程不會對工業和生產產生任何作用,因此在制造業發達的國家里,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一般也很普及?!?/p>

縱觀發達國家的發展軌跡,不難發現英國的崛起依靠的是紡織、煉鐵、航運以及水力等工業部門生產技術的革命,美國的發展則是依靠石油、鋼鐵和電力等主導產業部門生產技術的進步,德國19世紀末化學工業部門的發展則是第一個以科學研究為基礎實現追趕的工業部門[2]。Narin等的研究表明,近年美國的公共科學研究和產業發展之間的聯系不斷增強,最近OECD的一份報告也指出“在知識社會中,產業發展和科技進步之間的關系在不斷強化”[3]。

創新是連接科技與經濟的重要因素,對于20世紀末的后來者來說,他們沒有機會在新的產業中進行重大創新追趕甚至超越發達國家,而只能沿著發達國家的技術路徑進行模仿和學習。Dosi[4] 等通過對比研究韓國、臺灣與巴西、墨西哥的追趕過程發現,60年代的韓國、臺灣還落后于巴西和墨西哥,然而90年代他們成功的追上了發達國家,而后者卻仍停留在發展中國家的行列。Rapini研究發現韓國和臺灣的發展中存在以下明顯的特征:科學產出和技術產出之間高度相關,其科學水平和技術能力是同步增強的;同時經濟增長和科技產出之間也存在高度的相關性。他們并不是如逆向的線性模型(注:指一些學者推斷發展中國家的科技與經濟發展有別于發達國家“基礎科學資源配置—技術進步—經濟發展”的模式,而是呈現“經濟發展—技術進步—基礎科學發展”的逆線性模式。) 所說,等到經濟發展了才去增加科技的投入,在他們追趕的最初階段就已經非常重視科技資源的分配。

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Bell和Pavitt[5] 的研究指出,考慮到技術創造和變革中的知識需求,現代社會生產能力和技術能力之間的差距無法自動逾越,因此單純依靠外來的技術建立大規模的工廠并不能提高技術引進國的技術能力,積極的學習對于克服后發劣勢非常重要,起步階段模仿的作用非常大。Cimoli和Dosi[6] 指出,把技術引進和學習結合起來后,從模仿到創新只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模仿的效果和內在的技術能力有關,起步階段和追趕過程中都需要一個較強的技術吸收能力。

2 基礎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

中國的傳統文化里有技術而無科學,中國古代的發明大多為技術而非科學,真正的科學觀念沒有深入人心,而我們常說的科技一詞很容易使人們忽視科學與技術的區別。嚴格來講,科學和技術是兩個不同的研究主體。按照國家創新系統的理論,一般來說大學和研究機構負責科學研究,而企業專注于技術開發。區分科學與技術對我們研究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的問題有很大幫助,因為在發達國家中科學與技術之間的相互作用較好,在成為科學強國的同時也成為技術開發的強國和經濟強國,這種情況在發展中國家卻不成立。由于起步階段科學技術非常落后,急欲發展經濟的發展中國家大多數對技術相當的重視,基礎科學研究則更多的是和關系國家經濟軍事安全的學科聯系在一起,對和產業技術開發密切相關的基礎科學研究支持不足。

Pavitt[7] 在研究“為何基礎研究對于經濟發展很重要”時指出,基礎研究越來越重要不僅是因為它是技術進步的直接來源,而且它是對科技人員的一種很好的科學訓練,可以提高其科研技能,同時科學成果也常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應用。Rosenberg[8] 在討論企業緣何從事基礎研究時指出,基礎研究是進入信息網絡的“入場券”,正如Cohen和Levinthal[9] 討論研發的兩面性(創新和學習)時所說的這是一種開發吸收能力的有效方式。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在發展的最初階段科學研究的主要作用在于創新過程中的學習,隨著一個國家的發展和進步,R&D過程中學習和創新的程度會有所變化。

除了增強技術吸收能力以外,科學研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還扮演了另外幾個重要角色:

(1)科學研究相當于一個“探測儀”,外圍的科學研究可以探測國外科學研究的進展以及可資利用的科技資源,可以檢測到對本國經濟發展可能有用的新技術。因此,即使在暫時無法介入的行業中保持一定科學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2)國家的科研能力的提高是產業發展的支持和保證,它為進入和發展關鍵產業提供必要的知識。Perez和Soete[10] 指出,公共的科學研究降低了新興行業的進入門檻,是抓住機會窗口進行追趕的必要條件。(3)科學知識和增長之間還存在更加微妙和復雜的關系,如科學進展改善了國民的健康狀況。(4)現在的技術創新主要產生在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引進和模仿必須考慮技術在新的環境中(國家發展階段、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人口結構等)的適應性而進行改進,在一個技術發展越來越依靠科學的時代,這個技術改進過程包含了更多的科學內涵。

對于科學和技術的關系,不同的學者得出不同的結論。Rosenberg認為科學是外生的,技術領先于科學;Klevorick等則指出,基礎科學研究為產業的技術創新提供了“技術機會”。因此,企業非常重視追蹤大學和科學機構的研究進展。當然對于不同的工業部門來說,基礎研究提高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性是不同的。事實上在知識經濟社會中,技術發展越來越依賴于科學的發展,技術范式的變革由科學推動的作用更加明顯。而技術的發展對于促進科學研究的作用也日益顯著。Nelson和Rosenberg認為科學和技術之間存在強烈的相互作用,科學研究既是技術發展的“先導”,同時又是技術發展的“追隨者”。科學的技術化和技術的科學化發展趨勢,使科學進步與技術進步互為前提,互相推動,促進了科學技術連續體的形成。

科學和技術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要,但其在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具有不同的特征。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停滯和低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可能就是科學和技術之間不能協調發展。Bernardes和Albuquerque[11] 對120國家的實證研究表明,經濟水平越發達,科學向技術轉化的轉化效率越高。

3 實證研究

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都表明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貢獻顯著,而眾多國家的實踐經驗也很好的驗證了這個結論。然而在我國到底科學技術在多大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種促進作用的潛力還有多大,我們通過何種方式可以更大的挖掘這種潛力促進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這是我們感興趣的問題。從前人的理論研究可以看出,科學和技術進步對經濟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這種促進作用又不是一種簡單的確定性函數關系,而且我國人口眾多,各地區發展水平差異很大。我們希望通過對我國30個省(市、自治區)連續的樣本數據進行分析,發現隱含在數據背后的統計關系。

3. 1 數據收集和處理

我們選擇了中國除香港、臺灣、澳門、重慶(在所選時間段內,行政劃分有所變動,造成各項數據統計口徑的不一致,故沒有入選)外的30個省(市、自治區)1992-2002年間發表的人均國際科技論文數量(以后簡稱人均論文,用PP表示)、人均國內授權專利數量(以后簡稱人均專利,用PT表示)以及人均GDP(用GDP表示)數據進行實證研究(注:由于筆者數據搜集的條件所限,這里的數據為1992-1994,1997和1999,2000-2002三個時間段共8個年份的數據。數據來源為各年的《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國際科技論文(EI,SCI,ISTP三大檢索系統收錄)用來衡量基礎科學研究水平,科技論文是一個最為常用的表征基礎科學研究水平的指標,然而由于國內發表的科技論文水平和質量參差不齊,我們選擇國外三大檢索收錄的科技論文數作為衡量指標,它代表了該地區高水平的科學產出,是眾多衡量指標中較為滿意的一個。某一地區的技術水平用人均專利產出來衡量,這也是衡量產業技術能力的一個最常用指標[12]。人均GDP則是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一個最為方便的指標,考慮到通貨膨脹和價格變動的影響,我們用工業品出廠指數(1985=100)對人均GDP數據進行了平減。當然,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這三個指標無法反映出三者關系的全貌,但作為科學研究的探索,無疑可以為我們提供非常有益的參考。

3. 2 基于panel data的固定效應模型

本文的研究范圍為中國30個省(市、自治區)的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水平,因此是基于“省份-時間”的數據組合,建立固定效應影響的模型進行估計。30個省的資料基本上反映了中國科學、技術與經濟問題的全貌,然而不同省之間由于經濟、科技實力又存在著區域差異,固定效應模型可以較好地反映這種差異。此模型與單獨的截面數據模型或時間序列模型相比,不但可以描述某一時期樣本數據的規律,還可以觀察隨著時間產生的變化,更好的捕捉科學和技術交互作用的影響?;谝陨蠑祿?,我們用最小二乘虛擬變量模型(LSDV)建立了下面這個一般的線性panel data模型:

GDP[,it]=eα[,i]+β[,1]PP[,it]+β[,2]PT[,it]+μ[,it]

i=1,2…30,t=1,2…8

其中GDP[,it],PP[,it]和PT[,it]是第i個省在1992-2002年間第t年的人均GDP,人均國際科技論文和人均國內授權專利觀測值向量;μ[,it]是隨機干擾項8×1向量;e是8×1單位向量,α[,i]是待估計參數,它反映了不同省份之間的個體影響。在應用EVIEWS3.0軟件的分析中,我們采用了White一致性標準差和協方差以減少由于截面數據造成的異方差影響,回歸結果見表1。

表1 無交叉項的回歸結果

自變量

因變量GDP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PP

0.016352

0.006262

2.611031

0.0095

PT

0.134681

0.019732

6.825603

0.0000

PP×PT Fixed

effect(略)

R-squared

0.888487

Mean

0.234298

Adjusted

dependent var

R-squared

0.871867

S. D.

0.164200

S. E. of

dependent var

regression

0.058777

Sum squared

0.718575

resid

F-statistic

1657.250

Durbin-

1.642963

Watson stat

Prob

0.000000

(F-statistic)

轉貼于 從回歸結果可以看出,調整后的R[2]等于0.8885,表明模型的擬合效果較好,DW值為1.6429,根據判定法殘差序列基本不存在自相關,從整體上講該模型的效果不錯。

從回歸結果來分析,科學水平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均會顯著地促進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然而基礎科學研究和技術進步對于經濟發展的貢獻存在很大的差異。人均科學論文每增加1個百分點,地區的人均GDP可上升0.016個百分點;人均擁有的授權專利每增加一個百分點,該地區的人均GDP可上升0.134個百分點,由此可見技術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要遠遠大于基礎科學研究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分析原因,主要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技術引進和二次創新獲得成功的,基礎科學研究能力還很薄弱,由基礎科學研究開始進行技術創新進而產業化的源頭重大創新能力在大部分領域中還不具備。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雖然科學和技術是兩個緊密聯系的主體,但基礎科學研究和產業技術能力二者是不同的主體完成的,基礎科學研究水平到技術能力的建立不是自動發生的。國外的經驗表明科學和技術水平相互促進和提高,科學和技術的良好互動可以進一步促進經濟水平的提高;反之,很可能會阻礙經濟的健康發展,這種情況在科技實力較低的發展中國家中較為常見。因此我們對模型進行了修正,考慮了科學和技術相互作用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修正后的模型為:

GDP[,it]=eα[,i]+β[,1]PP[,it]+β[,2]PT[,it]+β[,3]PP[,it]×PT[,it]+μ[,it]

i=1,2…30 t=1,2…8

其中PP[,it]×PT[,it]反映了科學和技術的相互作用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其他各項含義同模型1?;貧w結果見表2。

表2 有交叉項的回歸結果

自變量

因變量GDP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PP

0.069491

0.011837

5.870763

0.0000

PT

0.135956

0.017232

7.889929

0.0000

PP×PT

-0.012114

0.002327

-5.205433

0.0000

Fixed effect

(略)

R-squared

0.912233

Mean

0.234298

Adjusted

dependent var

R-squared

0.898665

S. D.

0.164200

S. E. of

dependent var

regression

0.052270

Sum squared

0.565559

resid

F-statistic

1075.756

Durbin-

2.092203

Watson stat

Prob

0.000000

(F-statistic)

從回歸結果可以看出,修正后的模型調整后的R[2]為0.8986,表明模型的擬合效果優于模型1;DW值為2.0922,根據判定法殘差序列不存在自相關。各方面來看,模型2都更好地反映了數據間的關系。

對比兩個模型的回歸結果我們發現,在模型2中考慮了交叉項的影響之后,回歸的結果和模型1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技術進步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有所增強,人均授權專利的系數從0.1347上升到0.1359,即人均擁有的授權專利每增加一個百分點,該地區的人均GDP可上升0.1359個百分點。人均科技論文的系數變化很大,從0.0164變為0.0695,新增交叉項的系數為-0.012,這說明在模型1中由于沒有考慮科學和技術的相互作用影響,明顯的低估了基礎科學研究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產生這個結果的原因是,在我國科學和技術的相互作用機制不夠健全,在一定的技術水平下,基礎科學研究水平的提高反而影響了經濟水平的進步。

以上的實證結果表明,中國科學與技術的相互作用對經濟發展的貢獻與經典的理論不符,與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亦不一致。造成這個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國的基礎科學研究以高校和政府的研究機構為主體,財政撥款始終是基礎科學研究資金的主要來源,科學資源分配制度也不盡完善,造成長期以來基礎科學研究與產業技術發展脫節,與經濟發展脫節。因此,基礎科學研究的提高消耗了社會的科技資源,卻沒有對社會的經濟發展產生相應的貢獻。改進這一狀況,從短期來講就要促進企業和科研機構之間的交流合作,促進基礎科學和產業技術的相互作用關系;從長期來看,則要繼續推進科技管理體制的完善。

此外從實踐上來看,我國企業的規模較小、技術水平較低,大多數企業是依靠引進-模仿的方式建立最初的技術能力。雖然經過了近年來的迅速發展,大多數企業仍不具備自主研究開發核心技術的能力;我國的工業尤其是制造業總體基礎較弱,不可能采取一步到位的發展路子。我國近幾年的成功實踐也是由于成功地實現了適合我國國情的“引進——改進——創新”的二次創新過程,更注重硬件設備和生產線的引進,長期不能形成自主的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而只能完成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組裝、制造等環節。中國的企業雖然已經進入產業鏈條,但是處于低附加值的環節。但是那些成功實現追趕和跨越的國家經驗之一就是,他們更注重引進專利、技術許可證等軟技術,較少引進生產線等硬件設施;注重引進國外處于研究開發階段后期、尚未商業化的技術,這樣能使他們快速形成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走上自主創新之路。在日益開放的國際環境下,我們有更多的途徑和方式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科技成果。但是,僅僅依靠引進技術是無法滿足我國自身發展對科技的需求的。實踐一再證明,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技術創新能力是買不來的。中國科技進步必須牢牢建立在自主創新的基礎之上,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資源,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4 結論和建議

從上述研究可以看出,總體上來說我國各省(市、自治區)的科學、技術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技術進步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遠遠大于基礎科學研究所起的作用?;A科學研究有待于和產業技術發展進而和經濟發展更緊密地結合起來,而技術進步需要和基礎科學研究相結合,完成從二次創新到一次創新地轉變,形成自主創新能力。具體分析30省市的數據可知多數省市的科學研究、技術能力以及經濟發展還停留在一個比較初級的階段,三者的和諧發展將有助于我國科學技術和經濟實力的進一步提高。從理論分析的角度看,較為理想的情形是基礎科學和技術進步緊密的結合起來,二者對經濟發展起到直接的促進作用,同時二者的相互作用對經濟發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正面影響。面對現狀,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改變:

(1)在保證科技財政投入總量的基礎上,建立合理的科技管理決策機制,完善科技資源分配制度,改革科技成果評價制度。我國科技管理體制改革進展較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科學技術的生產和轉化有其自身的特點,科學技術的基礎性和公益性決定了科學研究機構不能像企業那樣成為自負盈虧的主體。因此探索構建適合我國的科技發展戰略、政策及其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成為一個關系科技和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

(2)加強產學研合作,建立以中介機構為紐帶的科技服務體系,促進科學成果向產業技術的轉化。探索基礎科學研究成果向產業技術有效轉化的模式和途徑,在提高基礎科學研究成果的使用效果的同時,幫助企業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逐步建立核心技術能力。在經濟和科技較發達的省市,可以借鑒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的做法,建立非營利性的產業技術應用研究機構。充分發揮科研機構的骨干和引領作用,并以此建立開放性的平臺來聯系大學、企業和國外的先進科技成果,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和大學的基礎和生力軍作用。

(3)突出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實現二次創新向自主創新的轉變,促進企業技術能力的提升。企業是創新鏈條上的關鍵一環,也是我們最為薄弱的環節,我國很多企業都以起步晚,資金、技術實力薄弱為由滿足于不斷引進國外技術。在很多制造業產業部門,尤其是傳統產業部門出現的一個情況就是誰得到了最先進的設備,誰就可以獲得低成本基礎上的競爭優勢。然而,我們賴以競爭的低成本優勢正在被不斷侵蝕,面對日益崛起的中國制造業,發達國家的技術轉讓條件也越來越苛刻。因此激活企業的創新機能,使之真正成為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強者,才能使我國從世界制造車間變為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世界制造中心。

篇7

[關鍵詞]科技應用;健美操;科技創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3192

1研究的意義與目的

健美操的發展較其他的項目來說比較晚,不像其他的項目一樣,例如田徑、游泳、籃球等和科技聯系得比較密切,但是健美操與科技的關系也在不斷地變化當中。其他的項目也不是剛開始就與科技發展得這么好的,也需要一個過程,健美操和科技的關系也正是如此。

我國健美操的水平與強國之間有著一定的差距,只有處理好與科技之間的關系,利用好了科技的手段,一定會縮小與其他國家的差距,甚至會超越。

2研究的方法

21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期刊網,中國知網等網絡資源查閱關于科技對健美操比賽的作用及價值基礎相關的文獻資料,認真查閱科技對社會的作用、價值論等相關方面的書籍,為本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論基礎。

22邏輯分析法

通過邏輯分析,得出最后的結論,并給出合理的建議。

23專家訪談法

通過和專家及專業從業人員的交流,就科技對健美操比賽的影響研究進行深刻的認識總結。

24內容分析法

通過科技對健美操的影響作用進行客觀、系統和定量描述的調查研究。

3科技手段對健美操發展的影響

31科技手段所產生的消極影響

科技手段對賽事的影響既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典型的就是由于興奮劑的出現,才認為科技具有兩面性。對于這種有礙體育發展的行為要加強約束,否則會毀了體育的。目前一個是興奮劑影響了比賽的公平性原則屬于化學方面,另一個是裝備上的改良是不是也有礙比賽的公平性,屬于物理方面等一系列的問題都值得思考。

32高科技所產生的積極影響

(1)高科技對健美操意識的影響。健美操之所以被人們所喜愛正是由于它的創新性和競爭性,而這也是科技所追求的,兩者在觀念和意識上不謀而合。二者的結合可以相互的影響、相互的促進。正是由于高科技的應用,推動了健美操的發展,使人們在觀念和意識上更加深層次的了解健美操的功能和身心關系的認識。高科技對健美操的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提高了健美操工作者的素質,普及了健美操知識和培養健美操的人才,為健美操發展奠定了基礎。

(2)高科技對健美操比賽的影響。一場圓滿的健美操比賽離不開科技的應用,科技無處不在。就像健美操精彩動作的回放、動作的定格等都是要靠科技的力量。而且也可以通過電腦、手機來觀看比賽,實時了解比賽的進程。這些高科技手段對健美操比賽的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3)高科技對健美操運動員選材和訓練的影響。高科技有利于運動員的選拔更加科學化,也對健美操的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優秀的運動員直接影響了比賽的成績,也是成功的關鍵??茖W的選材是非常重要的,重要到要占成功的一半。在運動員的選材上運用了遺傳學、生物力學等知識和手段,由于機器精密,選出來的運動員的層次也就大不一樣,所以要重視科技對健美操運動員在選材上的作用和影響。而高科技對運動員訓練上的影響也是相當受到重視的,多媒體的應用對健美操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使健美操運動與時俱進、更加的科學化。

33科技手段應用的基本特征

科技手段應用于比賽中大大提高了比賽的公平性、準確性,觀賞性強,尤其對一些主觀性評分比賽的項目起到了至關重要的輔助和直接干預作用。并且對于音樂的制作、運動員成績的提高、運動選材和訓練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331使比賽的規則更加的公平、公正

對于像健美操這類主觀性評分的比賽項目來說,它僅僅是靠裁判員主觀的評分作為運動員的成績,從客觀上講是做不到公平、公正性的。因為每個人都存在著信仰、民族等原因,影響著比賽的公平、公正,裁判員也是人,都會受到感情、喜好等的影響。而技術本身沒有喜歡不喜歡這種感情上的東西,誰做得好就是好,技術就是作為一種純粹的手段被應用到比賽當中,與政治、經濟等都無關,所以在健美操這類評分類項目中把技術手段作為輔助手段來給運動員打分,能夠真正實現公平、公正。

332有利于運動員比賽成績的提高

眾所周知,現在是個科技的時代,單單靠運動精神和體能的極限化來取得好的成績是不可能的。因為運動員的成績已經是極限了,已經很難有空間再提高了,這時就該依賴于科技手段的應用了??萍荚诮∶啦俦荣惖膽弥?,主要是在運動的服裝和鞋子上的改變,更重要的是在音樂的編排創新上也影響健美操的比賽成績。

333加強了比賽的觀賞性

有了科技手段的應用,可以從比賽的各個角度看見運動員的動作的優美性,360度的拍攝加上超高的分辨率,使比賽的畫面更加清晰,更具觀賞性。對于評分類的項目體操、健美操等競技類的比賽,有很多高難度的動作一閃就過去了,觀眾還意猶未盡。但是通過慢動作的回放,使觀眾能夠更清楚看見每一個動作,大飽眼福。

在音樂編輯上一直以來都是樂理比較專業的人來編輯音樂,但是由于電腦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可以自己來制作音樂,施展自己的創造力。同時電腦的應用也解決了實際操作上的許多問題,給健美操工作者帶來了許多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它降低了門檻,不需要多深的音樂沉淀才能編輯音樂,促使了各種個性化的音樂設計者的誕生,這樣就促進了健美操在音樂設計的發展。所以要重視科技手段在音樂上的作用和影響。

335有利于健美操訓練和運動員選材

科學的選材是成功的關鍵,遺傳占有很大的比重。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科學的選材,在評定上也使用了高科技的手段。在健美操訓練上,由于多媒體的出現,給健美操的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是一種推動器。及時的數據分析,及時地了解運動員的情況都有很大的幫助。在運動員的訓練當中,科技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豐富了訓練的手段,實現了許多具有創造性的手段來促進健美操的健康發展。無論是在健美操選材上還是訓練上都要重視與科技的應用相結合。

336提高了健美操教學的質量及效果

通過高科技教學手段可以有利于健美操教師在教學效果上改良,起到了輔助的作用。把一些在教學上難用語言表達的、學生不容易掌握的動作都能夠通過簡單易懂的方法、圖文并茂的方式來更好地學習健美操的動作。學生也能更好地掌握這些動作并且印象深刻,也解決了在教學上的困難,提高了教學的質量。

34在健美操發展中運用的科技手段產生影響的原因

產生影響的因素有很多,也并非一朝一夕產生的,它是必然的趨勢。無論是在哪個領域都脫離不了科技的參與,當然這也包括體育。體育是一種精神,同時也會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所以體育的成績自然而然地很重要,這也是各國為什么都爭先恐后的研究怎么提高成績的原因。

還有就是運動員的運動技能水平已經達到了極限,成績很難再提高了。所以要想提高成績必須憑借科技的力量。這時就會把目光紛紛轉向比賽的服裝、鞋、比賽場地、訓練方法、訓練設備等這些方面。健美操以前穿的衣服、鞋很隨意,慢慢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訓練場地也由原來的水泥地面甚至是沙土地面演變成現在的地毯、地板等。

還有更重要的原因是健美操屬于評分類的項目,裁判員難免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而影響到比賽的成績,所以這更需要科技的輔助手段來協助裁判員打出更公平、公正的分數來,隨著這種需求的加大,這種評分技術已經運用到了比賽當中。

現在各國的健美操團隊使用計算機進行健美操的研究,通過計算機可以設計一些團體操的圖案和漂亮的動作。而且可以通過計算機研究一些健美操的難度動作的特征來攻破這個難度動作。更重要的是,可以根據計算機程序的設計研究出一些新的動作來。

還有就是運動員的選拔和培訓也脫離不了科學,就好像基因科學的研究。教練員可以通過此項技術選拔出更適合健美操的人選,也可以通過此項技術為運動員設計出個性化的訓練方案。

電視傳媒等為了迎合觀眾的口味和需求,也在不斷地發展與壯大,手段更加的多樣化。由之前可能是通過報紙、廣播等了解到關于健美操比賽的一些情況到后來發展為通過電視、電腦、網絡等傳媒途徑來觀看比賽并能夠實時了解比賽的情況,這也為觀眾能夠更加準確、更加及時地收看和了解比賽提供了方便。

4結論與建議

要充分地應用計算機的高科技手段,這樣有利于對健美操的訓練、教學、比賽、運動員的選拔等,這也是時代的發展所必須得到重視的。像計算機網絡技術可以大量的保存運動員的各種信息,對運動員的生理和心理上都進行實時的監控,可以根據運動員的變化來進行及時調整,避免影響到運動的成績。教學上教師應當盡量多利用多媒體的輔助手段來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果。比賽場上應該把高科技的監控手段廣泛地使用,不僅使比賽更加的公平,而且也提高了健美操比賽的競爭性。科技也并非單單的物質層面的,科學的精神、科學的方法與健美操的結合仍然值得推行??萍紝∶啦俚陌l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相互促進、相互影響??萍急惑w育所推崇這是很好的,但同時也要注意科技給體育、給健美操帶來的壞的影響,這都是不可避免的,這就要衡量到底是好的影響大還是壞的影響大,只要處理好科技與健美操的關系,不能過度的重視科技的手段,而忽略運動技能上的鍛煉。

參考文獻:

[1]董傳升,王玲科技奧運探索[J].體育文化導刊,2008(6).

[2]董傳升,馬操基于高技術應用的體育與技術共生關系的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8(6).

[3]董傳升,于秀,王健盤點北京奧運――從國家戰略的高度認識科技奧運[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9(1).

[4]賀道遠,時立新現代科學技術與體育[J].湖北體育科技,2006(1).

篇8

關鍵詞:建筑材料;科技;影響

隨著當前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在建筑領域的施工應用材料以及技術,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進步。在施工材料以及施工技術的保障下,對建筑的整體發展就起到了很大促進作用,對建筑的改革優化有著促進。通過從理論層面加強建筑材料和科技的研究,對保障建筑行業的良好發展就有著積極意義。

1建筑材料以及科技的發展分析

建筑施工過程中,施工的材料以及技術是保障建筑質量的基礎內容,在這些層面得到了充分保障,才能有利于施工的順利性。在材料以及科技的不斷優化發展下,對材料的使用種類也不斷的豐富,這對建筑的風格多樣性就有著促進。通過多樣化的材料以及技術的應用,對建筑的美觀性以及舒適和安全度等也有著呈現,能夠讓人們對建筑藝術的美的體驗能多樣化。建筑材料的不斷發展,使得一些復合材料以及生物材料和智能材料等,在具體的建筑施工中都得到了相應的應用。這些材料的應用基于其自身的優勢,在耐高溫以及耐壓等方面都有著良好性能,不僅保障了建筑的安全性,對建筑的美觀性也有著呈現。而在建筑施工的技術方面也不斷的優化,新的施工技術在實際的建筑工程當中也有著應用,在這些方面對建筑的進一步發展就有著促進作用。

2建筑材料和科技對建筑發展的影響和趨勢分析

2.1建筑材料和科技對建筑發展的影響分析

建筑材料以及科技的發展,對建筑的發展也有著諸多影響,首先在對建筑的安全性影響方面表現的比較突出。在以往的建筑施工過程中,主要是對木材以及石材等材料進行的應用,在新的科學技術發展下,對合成材料以及生物材料的應用就比較突出,這些材料隨著技術的升級不斷的優化,在生產的成本上也能得到有效控制。但是新的材料由于在加工中沒有注重處理,就有著有害性,在通過化學方法進行加工后的材料,在應用風險上就比較大。當前人們對新的材料應用的安全性愈來愈重視,注重建筑的環保性以及安全性,在建筑施工中,對建筑結構的施工方面通過框架結構對傳統混凝土結構就有著替代。這樣就能在施工的工期方面大大縮短,在對建筑的安全性方面也能有效保證。

再者,建筑材料和科學技術對建筑的美感方面也有著很大影響。建筑的施工中,不僅要注重建筑的質量安全,還要能充分注重建筑的美感。在建筑施工材料的多樣化方面,材料種類的豐富也使得應用過程中對建筑的美感也有著突出。在材料的質感以及特色等方面,都能夠給人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如在對瓷磚以及木質地板的材料應用上,瓷磚能夠給人明亮以及現代的美感,木質結構的地板就能夠在自然以及素雅的美感上充分的體現。還有是對玻璃結構材料的應用,就能夠在光感方面充分的體現,能夠在建筑的藝術形象上得以升華,將建筑的美感能夠淋漓盡致的呈現。

另外,建筑材料以及科技在對建筑的工程造價層面,也有著積極影響。能夠在對建筑質量得到保障的同時,在成本上能有效降低。在以往的建筑材料應用中,為能達到保溫的效果,就對墻體進行加厚,這樣的方法就在材料上造成了很大浪費,成本也有著增加。而在當前的新材料以及技術的應用下,就能對建筑的外墻進行處理,通過新保溫材料的應用,在保暖的效果上就能良好呈現,并能在成本上得以節約,在環境上也能優化。還有就是對新的材料應用對太陽光進行采集就能達到照明的目的,對電能也能有效節約。

當前的一些新材料技術在建筑設計施工中的應用,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將生態環保節能型的裝修材料得有科學化應用,能夠對建筑的生態化施工目標得以有效實現。生態環保型的裝飾材料能夠實現清潔生產以及產品的生態化,在對資源的可利用方面充分的w現,這也是在建筑施工中比較重要的一個地方。將一些新型的材料在建筑施工中加以科學化的應用,就能達到能源資源節約的目的,對建筑的質量保障就比較有利。如將竹能型的燈具以及節水型的部件在室內裝修中加以應用,就能有助于資源能源的節約。

2.2建筑材料和科技的發展趨勢

建筑材料以及科技在建筑行業的發展中,也會有新的發展進步,對于新的材料應用方面,在結構設計層面就有著新要求,新材料的應用注重對環境的保護以及能源的節約功能的呈現。在建筑中的排水以及照明和通風等節能的作用發揮,都要能夠滿足實際的設計要求。在對新材料的應用下,就能有助于建筑的功能優化。在將一些創新材料應用到建筑施工當中的時候,在對圍墻的材料選擇層面就是一個重要的部分,創新材料的應用在保溫的功能呈現上比較突出,能有效的防止熱量耗損,對屋內的供暖消耗能源的問題能有效解決。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在未來的建筑施工過程中,綠色化的材料應用就是比較重要的方向。綠色化的材料應用能夠對實際的建筑施工要求以及環保等層面,都能得到有效保障,在建筑的生態效果上也能良好呈現。創新材料以及技術的應用,對建筑的美觀性以及環保性的保障比較突出,可將新的材料技術應用在建筑施工當中,這就能促進建筑企業的良好發展。

3結語

綜上所述,建筑行業的發展過程中,在建筑材料以及科技的應用下,對建筑的各方面都能產生相應的影響,在材料和技術的創新應用下,對保障建筑的良好發展就有著積極促進作用。通過從理論層面加強建筑的材料技術的應用影響研究,就能進一步的深化建筑的改革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瑞,李磊,張磬鑫,武凱強.淺談拉薩市建筑材料使用現狀[J].四川水泥.2016(08).

[2]吳梅芳.“七年分段培養”的中職段“建筑材料”課程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16(23).

[3]王杰.中國建筑材料及設備進出口公司全體員工恭祝各級領導各界朋友新年快樂[J].紫光閣.2014(01).

篇9

    社會經濟環境變化和管理科學的發展,是影響管理會計發展的兩個主要因素。安東尼(Anthony)對管理會計發展的評論進一步指出:衡量任何管理會計思想的尺度是企業管理者對這一思想的應用。管理會計是對優秀管理實踐的吸收、提煉、改進與傳播。

    一、管理會計的萌芽階段

    19世紀初的工業革命導致了工廠制度的出現,并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生產過程。為了適應企業價格決策和業績評價的需要,產生了作為管理會計萌芽的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形成的歷史源流正是來自于成本控制思想及其相關理論的產生,以及早期成本控制行為的發生。當人們的思想、行為開始由成本計量、記錄方面轉向成本控制方面的時候,管理會計創立便處于萌芽階段。

    20世紀初期,美國人在其得天獨厚的經濟環境與科技環境的影響之下,率先在成本控制方面尋找到拓寬會計參與公司管理的通道。緊接著,通過以美國為首的經濟發達國家中的會計師與工程師的共同努力,終于在20世紀會計的發展中出現一個新的突破一管理會計產生,一門在20世紀與財務會計并駕齊驅發展的新興分支學科管理會計建立起來了。

    之后,管理理論的迅速發展,大大豐富了會計科學中專門用于內部管理部分的理論和方法,使得管理會計的內容逐步豐富、完善起來。管理會計形成與發展的基本框架大致可以分為兩個大的階段,即執行性會計階段和決策性管理會計階段。前者是以經營決策方案經濟效益的分析評價為核心;后者是以責任會計為其核心,著重于對經營活動的進程和效果進行評價與控制。

    二、執行性管理會計階段(20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

    在西方,這一階段是以泰羅的科學管理學說為基礎形成的會計信息系統占主導地位的時期。

    繼發表的“計件工資”及“車間管理”著作之后,泰羅于1911年發表了《科學管理的原則和方法》一書,開創了企業管理上的一個新紀元。書中對標準化管理制度的確定,為“標準成本制度”的確立奠定了思想及理論基礎。隨后,“標準成本控制”與“預算控制”制度、理論及其“差異分析”方法的產生,便為管理會計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從1885年美國軍械師亨利。梅特卡夫的《制造成本》、1887年英國電氣工程師埃米爾。加克與會計師M.費爾斯合著的《工廠賬目》,到1911年E.韋伯納的《工廠成本》這些書主要講的還是產品成本計算問題,但其中已開始涉及到一些成本管理方面的問題,這些書在一定程度上已由單純的講成本核算向兼顧論及成本管理問題過渡。1880年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成立,它的成員諸如泰羅、埃默森等工程師開始超出工藝技術范圍研究產品成本問題。尤其是在1886年工程師H.R.湯在協會的年會上發表題為《作為經濟學家的工程師》的論文之后,工程師便更加注重從解決產品成本問題著手研究公司經濟效果問題,正是圍繞著這方面的問題而展開的深入研究,促使美國的科學管理運動處于醞釀之中。

    科學管理運動為管理會計的形成與發展創造了契機,泰羅(Frederick Taylor)等工程師以提高生產和工作效率為目的,進行了工作分析和時間、動作研究,建立起特定單位產出所需的人工和材料的科學標準,開創了將間接制造費分配給產品成本的實務,并形成了費用預算、標準成本法和差異分析為主的,具有科學管理特性的會計管理技術方法。泰羅科學管理學說的核心是要求企業把生產經營中一切可以避免的損失和浪費盡可能縮減到最低限度。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它在管理上要求實行“最完善的計算和監督制度”。而“最完善的計算和監督制度”當時在會計上主要是通過科學的制定“標準成本”,嚴格的執行“預算控制”和“差異分析”來體現,這是會計為配合泰羅制的廣泛實施,在計算和監督方面所取得的重大進展。特別是它把嚴密的事先計算引進到會計體系中來,實行事先計算、事中控制與事后分析相結合,可以看作是管理會計乃至整個會計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為管理會計的發展提供7契機,也為會計直接服務于企業管理開創了一條新路。

    三、決策性管理會計階段(20世紀50年代后)

    戰后時期的資本主義現代科技突飛猛進,使得生產力發展十分迅速,資本主義企業也進一步集中,企業規模越來越大,生產經營日趨復雜,企業外部的市場情況瞬息萬變,競爭更加激烈。這些新的條件和環境,對企業管理相應提出了新的要來。泰羅的科學管理學說著眼于對生產進程進行科學管理,把重點放在對生產過程的個別環節、個別方面的高度標準化,為盡可能提高生產和效率提供條件,但對企業管理的全局、企業與外部的關系則很少考慮。而且泰羅的科學管理學說不把人當作具有主動性、創造性的人,而是把人當作機器的努力(附屬品),強調管得嚴,才能提高效率。這使得泰羅的科學管理學說無法適應戰后資本主義新的條件與環境。

    以泰羅制為基礎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標準成本系統,雖可視為管理會計的一個起點,并成為至今流行的管理會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是以服務于企業提高生產效率和生產經濟效果為核心的,這與真正嚴格意義上的現代管理會計仍有區分,現代管理會計是一種全局性的、以服務于企業正確地進行經營決策、提高經濟效益為核心的會計,即以“決策會計”和“執行會計”為主體,并把決策會計放在首位的決策性管理會計。

    現代管理科學的形成和發展,對決策性管理會計的形成和發展,在理論上起著奠基和指導的作用,其中,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的管理決策理論對決策性管理會計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西蒙在管理學方面所研究的主要是生產者的行為,特別是當代公司中的組織基礎和心理依據。西蒙的公司行為理論對微觀經濟學中簡單追求利潤最大化假設的經濟人模型提出挑戰,強調7大公司中復雜的內部結構,其目標和子目標的多重性,提出了理性人——具有“有限理性”的人——即基于“令人滿意”而不是“最優”方案決策模型。他借助于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對決策過程進行了科學的分析,概括出了他的決策過程理論。在西蒙提出的決策模型中,其目標函數以效用函數取代價值函數,可以適應目標多樣化的要求,非物質因素(精神因素)也可用“效用”的形式表現;在決策方法上,以滿意性準則取代原來奉行的最優化準則,即企業中的各級決策人,從“主觀的理性”出發,在決策中尋求的是他們自己認為“滿意的解”,而不是從“客觀的理性”出發所要來的“最優解”。把決策人看作是“尋求滿意的人”,而不是尋求“最優的人”,在決策中會更加符合或接近客觀實踐。管理會計由此得到進一步的豐富、發展、提高,決策目標從單一向多樣化轉變,決策方法從最優準則向滿意性準則轉變。企業管理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解成不同的子系統,各個子系統從總體上來說目標是一致的,但有時也會發生矛盾,這就要求必須把企業管理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分析,只有整體的目標才是系統的最高目標,只有整體最佳才是最優的管理對策。管理會計必須根據上述要求,樹立整體觀念,從整體上去分析和評價企業的管理活動。整體觀念的樹立,有利于增強企業內部的協調運作,增強內部組織間的目標一致,減少內部職能失調。為此,管理會計的控制不能僅僅停留于對結果的分析,而要通過對過程的控制將企業生產經營各個環節、各個方面都和企業整體目標相聯系,為尋求企業整體的競爭優勢服務。決策貫穿于管理的全過程中,而許多決策都要利用成本數據,人們開始認識到成本數據的收集與分配應根據決策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因為實際上并沒有一種對所有決策都適用的成本分配方法。為了進行科學的決策分析,必須采用不同于對外報告所使用的方法來收集和計算成本數據,以供內部管理使用,于是,變動成本法就應運而生,并成為現代管理會計中規劃和控制經濟活動的重要工具。

    四、現代管理會計的新發展——戰略管理會計階段

篇10

Abstra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n university relies on universities and it makes the advantages of universities' integrated intelligence resources combine with its social resources advantages, so as to provide supporting platform and service institutions for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high-tech business incubation, training of telents with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bination of industry, academe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By analyzing the status of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n university at home and abroa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n university has a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its healthy development.

關鍵詞: 大學科技園;發展;影響要素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n university;development;impact factors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29-0254-02

1 我國大學科技園的發展狀況

1.1 我國大學科技園的早期發展 1988年我國第一家大學科技園——東北大學科技園在沈陽南湖校區正式興辦,20世紀90年代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陸續建立了30余個大學科技園,形成了具有很高社會價值的校企產學研結合,這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的產業化以及高新技術企業的孵化。

1.2 我國大學科技園的發展成效 “十一五”以來,大學科技園的建設和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截止2011年,已累計認定國家大學科技園86家,其中包括了24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134所高校。2010年底,國家大學科技園現有可自主支配面積814.5萬平方米,入駐在孵企業6617家,累計畢業企業4364家,累計轉化科技成果4606項,在孵企業申請專利5603項,其中發明專利2333項,大學科技園現已逐漸成為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科技創新的動力源[1]。

2 國外大學科技園發展分析

世界上首個大學科技園——斯坦福研究園,也就是現在的硅谷,是由美國斯坦福大學弗雷德里克·特曼 (Frederik Terman) 教授于1951年倡導并建立起來的。2000年,硅谷地區的GDP總值已超過5000億美元,相當于當年中國GDP總值的50%。1970年英國政府成立了歐洲第一個大學科技園—劍橋科學園[2]。2000年,劍橋地區約有1200家高技術公司,就業數為35000人,年貿易額達40億英鎊。1974年,韓國政府創辦大德科學城,在這里, CDMA技術商業化成功誕生,韓國第一顆科學衛星“阿里耶1號”研制成功[3]。此外,日本、德國、法國、意大利、加拿大、新加坡、印度等國也都先后建立了為數不少的大學科技園。時至今日,在全球范圍內具有一定規模、世人公認的大學科技園有一千多個。

3 我國大學科技園發展的影響要素分析

3.1 大學科技園與政府的關系 政府在大學科技園的發展建設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它為大學科技園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條件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1.1 政策支持 “要看某個地方政府是不是重要,有多重要,其中的一個關鍵部分就是,看這個政府是不是能夠縮短企業在基礎設施建設、完成驗收等過程的時間,為企業提供更有利的競爭優勢”[4]。政府除了為大學科技園提供快捷方便的行政事務手續支持外,還要在環境建設上加大幫扶力度,特別是在土地的征用、置換和科技園周邊基礎設施的建設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