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競賽的精神范文

時間:2023-11-16 17:51: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體育競賽的精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體育競賽的精神

篇1

關鍵詞:體育訓練 運動競賽 學生 身心發展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145

體育訓練與競賽是學校體育教學中一部分。通過體育訓練與競賽,學生可以鍛煉身體,磨練意志,培養自信,勇于參與競爭,養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學校中進行體育訓練與競賽,對于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就體育訓練與競賽對學生身心發展的價值進行探討。

1 體育訓練對學生身心發展的影響

1.1 體育訓練可以提升學生的感知力

學校體育教學中,學生參加各種項目的訓練時,學生需要對項目內容作出快速的反應,能準確地感知和判斷各種動作,并配合自己的身體來完成各種動作。通過長期的練習和訓練,學生就可以提升感知能力,同時使得學生的反應能力也得到提升,進而促使其變得更加的靈活和敏銳。

1.2 體育訓練可以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

現在的學生一遇到困難就退縮,完全沒有堅強的意志品質。意志品質既是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又是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培養起來的。體育訓練中,學生要面臨很多來自自身的困難和鍛煉的困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積極克服自身因素和項目困難,就是在培養自己的意志品質,這有利于學生以后的發展。

1.3 體育訓練有利于學生體格的發育

學生階段正是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經常參加體育訓練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有利于機體對糖的調節和代謝,有利于脂肪的代謝,可以起到減肥的作用。同時,在參與訓練時,經常要進行跑、跳、投等各種動作,而這些動作需要在關節、肌肉和骨骼等的互相配合下完成,所以有利于各種礦物質的吸收,進而促進學生骨骼的發育。

1.4 體育訓練促進神經肌肉發育

體育訓練能改善神經肌肉系統的調節能力,提高神經系統對各種復雜情況的反應能力。同時,體育訓練還能改善骨骼肌的代謝能力,促使機體運輸氧的能力加強,從而保證大腦在緊張的學習中能獲得充足的養分,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1.5 體育訓練促進心肺功能發育

體育訓練可以使安靜的心率減慢,這就減輕了心臟的負荷,使心臟功能增強,保證冠狀動脈有足夠的血流,為心肌提供所需要的營養。同時,還可以使呼吸肌力量加強,胸廓擴大,有利于肺組織的生長發育和肺的擴張,使肺活量增加。

2 體育競爭對中學生身心發展的影響

2.1 體育競賽可以培養頑強的意志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體育競賽中會經常遭遇失敗、傷痛、打擊和困難等不良問題,所以經常參與體育競賽,可以使得學生不斷地經受各種挑戰和考驗,使得學生的心理素質不斷增強,意志變得更加堅定。

2.2 運動競賽能提高學生的道德行為、思想品質

運動競賽能體現出更快、更高、更強的體育精神。學生參與運動競賽就接受了這種精神,就要在競賽中努力拼搏,為這種精神而努力,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勇于進取、不斷追求的精神。此外,運動競賽有嚴格的競賽規則,這種公平、公正的比賽規則,彰顯了公義,對學生來說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2.3 運動競賽是培養學生競爭意識和團隊精神的最佳課堂

其原因主要有:運動競賽中競爭因素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競賽就要求學生更快、更高、更強,而在體育課和訓練中,學生也必然要進行競爭,所以這種競爭意識在日常鍛煉中就已經形成,更何況是在運動競賽中,這種競爭意識早已潛移默化地形成。運動競賽中合作、配合也不可少,特別是集體運動項目,學生只有在比賽中互相合作、互相配合、團結一致,才能獲得比賽的勝利;運動競賽都有比較嚴格的競賽規則。這是為了讓學生能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來進行競爭,更加有利于促使學生競爭與合作精神的發揮。運動競賽會給學生帶來強烈的情感體驗和意志體驗,在這種體驗中可以不斷增加對自己和隊友的認識,使自己不斷變得成熟。

2.4 運動競賽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個性是一個人在思想、品質、性格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性,運動競賽和個性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社會適應能力是把以自己為中心的態度和行為轉換為社會的態度和行為。運動競賽中學生要進行溝通、交流、合作,這都對他們學會人際溝通大有裨益,提升其社會適應力。

運動競賽對學生的人格的發展是積極的、全面的,在整個競賽活動中,學生積極參與競爭,展現自己的才能,同時也學會了溝通和合作,能為共同的目標去拼搏。體育競賽中,學生們要想獲勝,就要建立起平等、民主、自由、坦誠的人際交往關系,相互信任,相互尊重,這無疑會促進人際交往能力的養成,進而促使其踏入社會時更好地適應社會。

2.5 運動競賽能給學生帶來積極樂觀的態度和愉快的心情

學校體育競賽可以發揮了其多樣性的特點,給學生帶來不同的運動體驗。學生的特點是活潑好動,但是他們也有著不同的興趣。所以,參加多樣性的運動競賽活動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天地,滿足他們興趣的需要,參與自己喜歡的項目并完成任務,可以促使其感受成功的喜悅,進而產生愉悅心情和樂觀的態度。

3 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體育訓練與競賽不僅能增強體質,還可以完善身體、發展身體、修煉人生、健康心靈、健全人格、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等,最重要的是通過體育訓練和競賽可以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提升生命活力,使人的本質力量得到發揮,從身體上、心理上、社會適應上都達到健康狀態。

參考文獻:

[1]唐榮斌.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科技創新導報,2010,(4).

[2]林啟勇.體育運動與青少年健康的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09,(3).

[3]曲毅.體育運動與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1).

篇2

關鍵詞:競技健美操;測試賽;身體形態;測試指標;指標評價

中圖分類號:G831.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11)08-0107-04

Research on the Test Indicator of Body Appearance and Its Evaluation in the

Youth Sport Aerobics Test Competition in China

ZHANG Xiao-ying1,WANG Yan2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2.Sports Department, Beijing City University (oriental College Campuses), Beijing 065001 China)

Abstract:The youth sport aerobics test competition was officially operated as the qualification game of the league in 2008. The test indication system of the test competition contains the body appearance test indicator, but the indicator was removed in 2009. There have been controversies about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the body appearance indicator. Whether the indicator should be removed or stay is questioned. With methods including surveys, expert interview, reference information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statistical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on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and feasibility of the body appearance indicator in the youth test competition, scientifically proving the contents and evaluation standard of the body appearance indicator, and raising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The conclusion proves that the rationality and necessity of the test indicator of body appearance has been very controversial. And it should continue to bethe test indicator of the youth sport aerobics.

Key words: sport aerobics; test competition; body appearance; test indicator; indicator evaluation

投稿日期:2010-05-19

作者簡介:張曉瑩,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健美操教學與訓練。

測試指標體系作為青少年測試賽的核心內容,不但直接決定測試賽的結果,影響個人比賽的連續性,而且一定程度上為健美操青少年選材奠定了基礎。2008年青少年測試賽測試內容包含身體形態指標,2009年則取消了該指標,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仍然存在爭議。測試賽身體形態指標的“去”與“留”成為業內人士質疑的焦點,相關研究領域尚屬空白。本研究對2008年測試賽身體形態指標與評價進行分析,對身體形態測試指標存在的可行性及指標評價指數和標準進行探討進而提出針對性對策,這將對我國選拔健美操人才和基層健美操訓練起到引導作用,并提供實證依據。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我國競技健美操青少年測試賽身體形態測試指標與評價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互聯網查閱國內相關研究的論文,閱讀體育測量評價、體育科研方法、競技健美操、訓練學等方面的書籍,同時收集我國健美操青少年測試賽身體測試指標的有關資料,為后續研究奠定了基礎。

1.2.2 問卷調查法 針對研究內容,在文獻檢索及專家咨詢的基礎上,就身體形態測試指標的相關問題進行調查。其中對2010年全國11站測試賽區的教練員和裁判員發放200份問卷,回收191份,有效問卷189份,有效率為98.95%。在全國健美操分站賽及錦標賽上發放專家問卷30份,回收29份,有效問卷29份,有效率為100%。為了保證調查結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還對問卷進行了效度和信度檢驗,檢驗結果說明問卷具有較高的效度和信度,能夠滿足本研究的需要。

1.2.3 專家訪談法 本文對青少年測試賽測試指標與評價體系的制定者、國家健美操項目主管及健美操領域的資深專家就本研究的相關問題進行了面談,征求寶貴意見和建議,獲取權威性的理論觀點和相關資料。

1.2.4 數理統計法 應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對2008年13個賽區身體測試指標與評價的數據進行整理、統計并對有關內容進行檢驗和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青少年測試賽身體形態指標測試內容與評定標準的構成 身體形態是指人體外部與內部的形狀特征。反映外部形態特征的指標有:高度(身高、坐高等),長度(上肢長、下肢長等),圍度(胸圍、腰圍、臀圍、上臂圍、大腿圍等),寬度(肩寬、髖寬)和充實度(體重、皮質厚度)等[1]。由于身體形態在一定程度上受遺傳因素的影響,而且在身體形態的各項指標中,有的指標受遺傳度影響很高(如高度、長度和寬度指標);有的指標受遺傳度影響則較小(如體重等充實度指標)。因此,在選材時,應重視高度、長度和寬度等形態指標,而與肌肉有關的體重等充實度指標,則應更多地依靠后天的訓練加以改善和提高。

表1 2008年青少年測試賽身體形態指標測試內容與評定標準

評定

結果高度身高、坐高下肢長/身高 長度 下肢長、指尖距指尖距/身高寬度頭寬、肩寬、髂寬頭寬/肩寬,髂寬/肩寬圍度胸圍/身高,腰圍/臀圍胸圍、腰圍、臀圍體重通過表1可見,青少年健美操測試賽身體形態指標主要從高度、長度、寬度、圍度、體重五方面展開,采用指數的形式得到各評價指數的結果,該形態測試指標均為身體外部形態指標和派生指標。測量內容包括身高、體重、坐高、下肢長、指尖距、頭寬、肩寬、髂寬、胸圍、腰圍、臀圍,內容繁多,通過測量的數據,計算相應的評價指數下肢長/身高、指尖距/身高、頭寬/肩寬、髂寬/肩寬、胸圍/身高、腰圍/臀圍,通過計算所得的評價指數數據,換算得出相應的得分。總體來說身體形態指標盡量采用了定量評價,相對客觀,但測試內容多,測量過程和評價過程都比較繁瑣,無形中降低了測試結果的客觀性。

反映充實度的身高體重指數,即體重/身高,體重與身高的比值越大,體重相對越重[2],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運動員的身體形態,而身體形態測量指標中雖包含體重指標,但缺失了這一指數。有些二級指標是否必要,其測試內容能否省略,是否符合健美操運動員特征,所得的指數是否能客觀反映健美操運動員的形體差異等成為“質疑”的焦點。

2.2 青少年測試賽身體形態指標與評價的實施效果 指標的選取需要依據、需要積淀,指標的合理性需要檢驗。青少年測試賽身體形態指標在實行過程中通過專家對指標內容及評價的合理性、測試參與人員的滿意度、測量結果幾個方面對身體形態測試指標進行分析,發現問題為指標的完善提供依據。

2.2.1 身體形態指標與評價的合理性 由表2可見,29位專家中有34.49%的專家認為身體形態指標的設置較為合理,而20.68%的專家認為該指標設置“不合理”或“很不合理”。而在評價標準的合理性評價中,37.93%的專家認為身體形態指標評價合理性較高,近一半的專家認為身體形態指標的評價合理性一般,認為“不合理”和“很不合理”的專家占到13.79%。由此看出,身體形態指標的內容設置及評價總體均不高,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急需改進。

表2 身體形態指標的合理性(n29)%

2.2.2 身體形態指標與評價的滿意度

表3 身體形態指標的滿意度(n189)%

問卷調查統計得出(表3),有26.98%的人員對身體形態測試指標“不滿意”,21.17%的人員對測試評價標準“不滿意”,對測試指標內容及評價“比較滿意”和“非常滿意”的均占近50%,可見身體形態指標在實際的操作運行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裁判員和教練員對其的滿意度均不是很高。通過訪談、深入調查發現,裁判員和教練員均對身體形態測量內容和評價滿意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是測量內容多,過程繁瑣,耗時費力,誤差大,被測者和測試者均感疲憊,評價過程統計人員工作量大,換算繁雜,關鍵是被測者對測量結果不滿意。重置身體形態測試指標,使其精簡,提高測量和評價的科學性、合理性,是身體形態指標重置的方向。

2.2.3 身體形態指標的測試賽成績 通過對2008年參加測試賽運動員身體形態評定結果按組別、賽區等進行整理,可見(表4)各賽區的三個組別測試成績中,一級組、三級組的平均得分分別為58.93和58.70,均不及格,最高為二級組平均得分65.53,但也不足70分,說明2008年測試賽各組別身體形態指標得分均不高。各項指數各組別相差不大,其中下肢長/身高與指尖距/身高兩項指數在一定程度反映了身體發育過程中,運動員上下肢長的比例也在穩定變化,僅有胸圍/身高一項波動較大,三級組、二級組分別為3.42、3.73,一級組則降至2.15,可以看出,胸圍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化較大。

表4 各身體形態測試指數平均成績分布

評定結果

X一級組 3.25 3.603.242.122.15 3.3258.93二級組 3.23 3.563.222.643.73 3.2865.53三級組 3.12 3.322.592.093.42 3.0758.70而在各組別各賽區統計表中(表5),以張家口賽區三級組最低,僅為38.06,最高為臨汾二級組平均得分74.34,總體分值偏低,但各個賽區間相對穩定,并沒有較大的差距。可見,總體身體形態評分標準百分設置過高,導致運動員得分普遍較低,且拉不開差距,不能很好的體現優劣,得分與傳統的健美操直觀形象打分存在一定的差異,客觀性遭到質疑。

另外一方面,雖然評分標準百分位置過高,運動員總體得分較低,各組別幾乎都沒有達滿分的,但得分多在50-70之間,相對集中,通過對2008年所有賽區運動員身體形態得分按組別、性別進行Kolomgorov-Smironov正態性分布檢驗,從數理角度深入分析,對評價標準的合理性、存在問題的關鍵進行探究。如表6所示,三級組男、三級組女、二級組男p>0.05,符合正態分布,而二級組女、一級組男、一級組女p

表5 13個賽區身體形態測試平均成績分布

表6 各組別身體形態測試指標評定結果的參數統計

(μ±2.5σ)

n4630284305450555X59.4258.0266.6364.5755.9361.96S10.8311.549.8910.6710.7311.76Kolmogorov-Smirnov Z0.8091.2940.9591.4231.7451.604Asymp. Sig. (2-tailed)0.5300.0700.3160.0350.0050.012P>0.05>0.05>0.05

2.3.1 身體形態測試指標的重要性 本文就“身體形態作為青少年健美操測試賽測試指標的重要性程度”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如圖1。

由圖1可以看出,調查對象中有75.86%的專家認為身體形態起著重要作用,其中認為非常重要的占24.14%,認為較重要的為51.72%,認為較不重要的僅占6.90%。由此可見,身體形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運動員相應的生長發育水平、技能水平和競技能力水平,同時對運動素質的發展也起著重要作用。

2.3.2 身體形態測試指標的必要性 由美的事物的模樣所顯示出的“美”,就是形態美。“美”是健美操具有魅力的特殊表現。在形態上女運動員要體現優美,男運動員要體現壯美。優美動作輕盈美妙,能反映女子的形體曲線美和動作姿態的柔美。壯美是雄壯、剛健、雄偉有力,是男性陽剛之美的體現。

健美操屬于技能主導類難美項群,對形態的要求很高。在田麥久等《項群訓練理論》一書中,關于技能主導難美項群運動員競技能力各決定因素作用的等級判別[3]如表7。

該項群競技能力決定因素特征中提到,身體形態對運動員的競技能力起著重要作用,要求運動員具有優美的形體,表現出動作敏捷而靈巧,運動員一舉手、一投足都要注意姿態的優美,表現出優雅的氣質或奔放的熱情。此類項群運動員體形特征為:身體勻稱、五官端正、女子頸部略長、鎖骨和肩胛骨較平、四肢稍長、手臂較直、小腿長于大腿、膝關節平直、踝關節略細、跟腱細長清晰、手腳大、骨盆狹窄、臀部肌肉向上緊縮、肌肉呈條形。因此,青少年測試賽設置身體形態測試指標很有必要。

表7 技能主導難美項群運動員競技能力各決定因素

作用的等級判別

決定性作用重要作用基礎性作用。

2.3.3 身體形態測試指標的影響性 本文就“在同樣的完成水平下您認為運動員的身體形態對裁判評判尺度的影響程度”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如圖2所示。

由圖2可以看出,37.93%的專家認為在同樣的完成水平下運動員的形態對裁判評判尺度產生很大影響,48.28%的專家認為其影響較大,13.79%的專家認為其影響一般。由此可知,在同樣的完成水平下運動員的身體形態對裁判評判尺度的影響較大,良好的身體形態相對提高了裁判員的認可度。

2.4 青少年測試賽身體形態測試指標與評價的對策 身體形態測試指標在青少年測試賽中是必須的也是可行的,但是需要改進。現行測量內容多,過程繁瑣,測試結果誤差較大,評價過程復雜,所得的指數難以客觀反映健美操運動員的形體差異,缺乏數理依據,通過訪談,精簡測試指標、降低測試結果的評分標準,長期跟蹤調查建立健美操青少年的身體形態指標數據庫是提高身體形態指標合理性的有效舉措。

2.4.1 指標重置,精簡測試指標 身體形態指標必須具有高度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客觀性,精簡的測試指標和評價是其關鍵。身體形態測試指標的選擇應以該指標測試操作過程為出發點,測試指標的選擇應該能夠充分且全面的反映被測試者的身體形態狀況,明確設置該指標的測試目的,身體形態指標的指數確立必須具有針對性,避免重疊,增加反映人體充實度的體重/身高指數。清晰描述身體形態指標測試結果的換算方式及評定標準。

身體形態測量指標選取需建立在健美操運動員選材的基礎之上,順應健美操運動項目特點,從實際測試操作流程的合理性出發,使測試指標和評價標準更加精簡明確。

2.4.2 調整評分標準,提高其評分的合理性 對2008形態指標評定結果的分析,滿分設置過高是造成普遍得分低、總體合理性差的主要原因。研究從既定指標的前提下對評分標準進行調整,降低滿分,使其在現有基礎上得分相對合理。根據正態分布理論,μ±2.5σ間包括全部頻數的98.76%,評分范圍覆蓋了絕大部分。

表8 各組別身體形態評分標準的重置

X59.4258.0266.6364.5755.9361.96S10.8311.549.8910.6710.7311.76U0.750.83 48.87 58.79 56.11 47.42 52.63 Z'10076.50 75.81 82.77 81.49 72.91 79.97如果保證70%的通過率,各組別男、女滿分標準為:三級組:男76.50、女75.81;二級組:男82.77、女81.49;一級組男72.91、女79.97。與此同時對二級組、一級組形態指標評價標準進行適當調整,使得總體相對客觀,合理性增強。

2.4.3 長期跟蹤調查,建立身體形態數據庫,提高其科學性 身體形態指標的客觀性、科學性、導向性、針對性是一項長期、繁瑣而艱巨的工程,需要跟蹤調查一批優秀健美操運動員,建立健美操運動員基本身體形態數據庫并長期積累,運用統計學知識進行分析,篩選出適用于青少年健美操運動員可行的、科學的、必要的指標及指數來反映身體形態和身體機能。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2008年青少年健美操測試賽身體形態指標從高度、長度、寬度、圍度、體重五個維度展開,并運用各評定指數根據評價標準換算得出評定結果,整個過程采用定量評價,相對客觀,但缺失了體重/身高這一評價指數,且測量內容多,指標的針對性和導向性不夠明確,滿意度與合理性均不高。

2)各組別身體形態指標評定結果得分偏低,最高組別二級組平均得分僅為65.70,一級組、三級組平均得分均不及格;身體形態指標總體評分標準滿分設置過高,沒有制定適宜的指標來衡量健美操運動員的身體形態,故2009年青少年測試賽取消了身體形態指標。

3)在同樣的完成水平下具有優美身體形態的運動員對裁判評判尺度的影響性較大,同時身體形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運動員相應的生長發育水平、技能水平和競技能力水平,健美操青少年測試賽身體形態測試指標重要且必要,應將其繼續作為青少年測試賽測試指標。

3.2 建議 1)在青少年健美操運動員科學選材的基礎上,順應健美操運動項目的特點,重置青少年測試賽身體形態測試指標,精簡指標測試內容,提高評價的公開性、客觀性,提高身體形態指標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進而完善身體形態指標。

2)長期跟蹤調查,建立我國健美操運動員身體形態數據庫,提高指標篩選和指標評價的科學性,以更好地反映身體形態。

參考文獻:

[1] 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187.

[2] 李潔,陳仁偉.人體運動能力監測與評定[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55.

[3] 田麥久.項群訓練理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8:20.

[4] 關于下發《2008年全國健美操聯賽青少年測試賽》通知[R].北京:國家體育總局體操運動管理中心,2008.

[5] 周建社,徐頌峰,等.我國競技健美操一線人才現狀調查與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2) :169-170.

篇3

隨著我國體育競賽制度改革的深入,競賽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數量的增加,政府對各類體育競賽的資金投入已不能適應于體育競賽市場的需要。因此,政府對社會各方力量來承接比賽及競賽承辦單位自籌經費給予大力的支持。企業的贊助、體育競賽轉播權的銷售、開發廣告資源、體育彩票的提成、社會捐贈及向社會的集資等等都是體育競賽運作資金的主要籌措方式。國內外的學者,在體育競賽轉播權的研究論述中明確指出競賽轉播權的收益是體育競賽運作資金的重要來源之一,但由于我國競賽轉播權市場并不成熟,體育競賽的主要資金并不是競賽轉播權的收益。在國內,競賽運作方式主要為企業的贊助和廣告競賽資金及資源的收入。另外,體育彩票的提成以及其他相關產品市場的開發、基金等等也是獲得競賽資金的重要渠道。而對于一些成熟度低的弱項競賽,其投資市場還沒有完全開發出來,其贊助方式一般是由政府進行購買,對當前階段的體育發展和推廣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整個競賽運作的重要物質基礎是體育競賽的設施。在國內外學者的研究論述中,認為城市居民自豪感上升、城市形象提升、居民的認同感及所在城市在國內外影響力的增強是因為體育場館設施的建設。體育競賽場館建設社會化、體育競賽場館運營、管理社會化、體育競賽器材及相關競賽軟硬件來源社會化等方面都是體育競賽設施的社會化。體育場館設施的“社會化”問題曾在陳元欣等其研究論述中提出。只不過他把“社會化”用“民營化”來代替的,且明確指出了社會投融資是體育場館建設的主要方式之一。場館設施建設資金來源的多元化,通過公私合作或由民間資本來投資的方式對場館設施進行興建,可以使政府財政投入不足的狀況得以緩解,同時也有利于引入民間機構,且能使場館設施后期的運營問題得到有效地解決。同時也要對場館設施運營及管理方面進行社會化,對其管理模式和運營模式進行探究。政府可制定出多種場館運營優惠政策,以便充分調動民間資本的參與經營。體育競賽組織者、管理者、運動員、裁判員、體育經紀人、志愿者等等都屬于體育競賽人才。體育社團、企業、個人和其他社會力量是體育競賽組織、管理者的來源。具有很強的組織能力,熟悉競賽的流程,具有體育知識,并且掌握一定的商業營銷知識和技能是對體育競賽組織、管理者的要求;體育競賽的重要支撐是運動員,現在也正逐步對運動員的培養進行社會化的改革,俱樂部、協會、普通高校、體育運動學校等都是體育競賽中運動員的來源;裁判員是體育比賽的執法者,其來源是社會的各行各業,裁判員的要求是具有精湛的裁判專業知識,而且職業道德操守良好,這樣競賽才能保證順利運行;在經濟活動中,以收取傭金為目的,為促成他人交易而從事居間、行紀或者等經紀業務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經濟組織是體育經紀人。體育經紀人,其要求具有法律、體育、營銷等專業知識,社會上各中介組織是其來源;體育競賽志愿者,一般是由志愿者組織或體育競賽組委會從社會上招募并受其管理,自愿為競賽服務的一類人。其來源是社會各階層。體育競賽特別是大型體育競賽的成功舉辦需要利用社會上大量的、不同層次的人力資源。

使體育競賽能夠健康有序發展的根本保障就是對其進行規范化的管理,經過理論界和實務界對體育競賽規范化管理的研究和分析,可以發現,對體育競賽進行規范化管理,其基本的實施路徑主要有四個方面:隨著體育競賽的發展,當前的體育競賽運行機制其要求是政企分離和管辦分開,與發展階段的體育競賽運行機制完全不同,發展階段的體育競賽運行機制由于其特殊的背景,對其要求是政企不分和管辦結合。為了使體育市場能夠發揮其最大的作用,讓社會總產值達到最大化,就必須將體育競賽的界定權、舉辦權、經營權和收益權等進行分離,交由政府及各相關的部門進行執行,并制定出相關的政策允許其相互交易。通過對非營利性體育組織的大力扶植,并加強對體育中介市場的重點培育,且由政府實施一些優惠政策,增強社會力量在體育競賽的參與性,對體育競賽的社會化和產業化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目前,雖然在相關的政府文件中已有明確的規定,要加大對投融資的支持力度,改進稅收優惠政策,以便鼓勵有能力的企業和社會個體興辦體育競賽,但是,由于一些細則的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使得該項規定的實施沒得到預想的結果。譬如,作相應的低息貸款或貸款貼息政策,減免稅或稅款返還政策,允許體育部門或單項運動協會建立基金等等政策。正所謂“家有家規,行有行規”,只有加強了行業本身的監管力度,使社會監督體系健全了,才能讓體育競賽市場以良性的狀態進行運作,使其更加市場化和社會化。體育競賽市場規范運作的前提條件是要有完善的體育市場的治理機制,政府可以通過對體育競賽的相關法規的完善和執法力度的加強,并以一些相關的政策作為指導,使體育競賽市場的治理機制得以完善。為實現體育競賽市場內部平等競爭,政府可以通過相關的規章制度,讓行業內部的規定、規章及制度得以完善,使市場行為更加規范化,同時這也是使競賽參與主體的權益不受侵害和競賽能夠順利舉行的客觀要求。舉辦體育競賽的目的一是為了提高社會公共效益,二是為了增加社會經濟效益,同時也能夠滿足于參與主體對競賽的多元化需求。競賽的參與主體主要有:①政府。政府主要是通過體育競賽來促進社會效益,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促進體育的社會認知度,促進城市的發展,擴大全民健身工程的覆蓋率等方面;②體育社團。社會體育團體主要指以單項體育運動協會為代表的相關社會體育組織,由于其承載著推廣所屬體育運動項目社會化和產業化的蓖要責任,在大型競賽表演投融資活動的過程中,不僅有著參與和組織的主體作用,還具有啟動社會投入,引導社會投資流向的重要媒介作用;③俱樂部。職業俱樂部主要是通過體育競賽市場運作擴大資金的來源,激活體育競賽市場,促進體育競賽水平的穩步提升,以獲取利潤最大化;④媒體。媒體通過購買體育競賽的轉播權,轉播體育競賽來提高自身的收視率,增加廣告收入;⑤運動員。運動員主要為了獲取較高的經濟利益和提高社會地位;⑥觀眾。觀眾則是通過觀賞體育競賽來滿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為了保障競賽參與各方的權益,應通過多種手段和途徑,在外部加強立法和引導,在內部建立合理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來保障體育競賽市場的自由競爭和良性發展。

本文作者:于蘊工作單位:南通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篇4

關 鍵 詞:學校體育;中學體育競賽;美國

中圖分類號:G807.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4)06-0113-03

Characteristics of and inspirations from American middle school sports competitions

WANG Jia-hong1,WEI Lei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u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06,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China)

Abstract: The American middle school completion system is characterized by complet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cientific competition methods, various event settings, an ever increasing degree of participation, rational competition season arrangements etc. By learning from the American middle school completion system and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hool sports competitions in China,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hat middle schools in China should value the functions of sports competitions, establish a people oriented sports competition organization conception, and build popularized, routinized competition modes.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middle school sports competition;America

美國中學競賽體系是“小學-中學-大學-職業賽事” 金字塔式競技體育人才鏈的重要環節,不僅帶動小學體育競賽的開展,也為大學乃至職業聯賽、奧運會等賽事輸送優秀人才。我國中學體育工作長期以來以體育教學為主、課外活動為輔的形式進行,缺乏系統全面的體育競賽,導致學生體育鍛煉不足和優秀競賽后備人才輸送不力。因此,美國中學體育競賽體系對我國中學體育工作的開展、后備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具有較好的借鑒價值。

1 美國中學體育競賽的特征

1.1 健全的組織管理體系

美國中學競技比賽管理體系由全美州立高中協會聯盟、州體育協會、學區體育運動協會、區聯盟體育協會以及學校體育部或俱樂部構成。全美州立高中協會聯盟創建于1920年,是美國中學競技運動的最高領導機構。大部分州運動協會成立于20世紀初,由各學校代表組成董事會負責本州的相關競賽事務。學區體育運動協會主要負責本區內的體育競賽工作,并配合和服從州體育協會的活動組織安排。區聯盟是學區下設的就近學校所組成的競賽組織,區聯盟協會主要負責本區內的體育競賽事務。學校體育部是由校長或教務總監直接領導負責管理和協調各項目運動隊的訓練教學工作。

1.2 科學的競賽方法

美國中學體育競賽主要分為聯盟賽、地區賽、州際比賽,規模和級別依次遞增。聯盟賽是多所鄰近的學校為開展相互間的體育競賽而形成,有對抗賽、邀請賽、資格賽、達標賽、冠軍賽等多種形式,是最基礎的競賽層次。地區賽是指由區體協組織的區內競賽聯盟競賽優勝隊參加。跨區比賽是地區優勝學校之間的比賽,州錦標賽是由地區選派優勝學校參加的全州最高層次的比賽,兩種比賽均由州體協組織舉辦。另外美國高中體育競賽等級設置較為合理。為了既能保證比賽參與度及比賽公平性,州體協根據參賽學校的數量和規模,對大部分項目實行分級比賽制度。如橄欖球、籃球、棒球、壘球、足球、越野跑、女排等項目劃分為2A、A、B、C、D 等5個級別,冰球、田徑、摔跤等項目劃分為1、2級兩個級別,滑雪、游泳跳水、網球、高爾夫、室內田徑等項目不分級別[1]。

1.3 豐富的項目設置

美國中學體育競賽項目設置較為豐富,總體上開設了40多個運動項目。除了傳統的橄欖球、籃球、足球、棒球等項目之外,部分州結合自身的地域特征和自然條件還開設其他戶外項目,例如越野、騎術、高空滑雪、越野滑雪、冰球等。部分項目開展廣泛,備受學生歡迎,2012―2013學年參與人數排在前10位的運動項目主要有橄欖球、戶外田徑、籃球、足球、棒球、排球、越野、快壘球、網球以及游泳和跳水,參與人數從30多萬到100多萬不等。

1.4 持續高漲的參與度

美國中學體育競賽參與特征表現為:參與人數眾多,2013年達到了700多萬人;參與率較高,有關調查顯示2008―2009年參與運動競賽的學生占到總學生人數的55.2%[2];歷年呈遞增趨勢,1971―2013年逐年遞增,翻了近兩倍;女生參與人數遞增較快,男、女生比例在逐步縮小,1971―1972學年男生參與人數約為女生的10倍之多,2011―2012學年男女比例則不到1.4倍。

1.5 合理的賽季安排

美國中學對運動員的管理理念是以人為本、符合人的全面發展規律。例如在解決學訓矛盾問題時,為了保障學生運動員的文化課學習時間設置了賽季制度,每個項目競賽及主要訓練課都必須在規定的時間階段內進行,當一個項目處在季外狀態時,學校一般不得組織該項目的訓練活動。同時嚴格執行文化課程要求,保障文化學習成績。學生運動員必須按規定每周至少完成20個學時的課程學習(修4門完整學分的畢業所需要的課程,其他學生要求修6門)。如果運動員學生在一學期內或在等同的時間內4門課程沒有全部獲得通過,則該生無資格繼續參加體育訓練。學期末的成績記錄是最終的,也不能為了滿足最低資格要求將未達到課程要求的記錄抹去[3]。另外,在比賽規則方面也充分尊重人的身心成長規律,例如籃球比賽每節8 min,共4節,全場32 min,少于大學及職業籃球聯賽的時間。

2 對我國學校體育競賽發展的啟示

2.1 轉變社會的體育認知,重視體育競賽作用

美國中學體育競賽與其社會文化密不可分,社會文化中的眾多因素推動著學校體育競賽的發展和完善。首先,美國社會盛行的體育文化推動了中學競賽的開展。體育是美國大眾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對體育運動的狂熱促進了中學體育競賽的開展,希望通過體育競賽培養學生個性和主動精神,提高孩子們在激烈競爭的社會中的生存能力。其次,美國的體育精神符合美國社會文化的價值觀,無論是常見的籃球、美式橄欖球、棒球等傳統項目,還是高空滑雪、越野滑雪、越野跑等,都迎合了美國文化中崇尚對抗、競爭、勇敢、開拓等社會價值觀。最后,美國社會中的其他因素對中學體育競賽具有推動作用,例如1972年美國教育法修正案(禁止因性別原因而導致教育歧視)通過和實施后給美國社會帶來巨大的影響,女孩的運動參與發生了很大變化,改變了以往女孩在體育運動中僅僅出現在啦啦隊、花樣滑冰上的局面,女運動員開始出現在軟式棒球、籃球、冰球以及越野、足球等項目中[4]。

目前我國學校體育工作中對體育競賽重視不夠,學校體育工作偏重于機械枯燥的體育教學,學生不能從體育運動中獲得精神上的快樂體驗,無法激發學生的體育參與興趣。例如籃球練習中投中10個球和比賽中投中一個關鍵的絕殺球,二者的心理體驗是完全不一樣的,后者會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完善人格、激發參與興趣等。應轉變社會對學校體育競賽的傳統觀念,重視學校體育競賽的開展。體育競賽應面向全體學生,推動學校體育競賽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不斷強化學生“健康第一”終身體育意識、習慣和技能。體育競賽的核心價值是教育,通過各種形式的體育競賽培養青少年競爭與合作、溝通、心理受挫、情感體驗等適應社會的品質[5]。

2.2 樹立以人為本的體育競賽組織理念

美國中學體育競賽突出以人為本的組織理念,充分尊從青少年身心生長規律,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通過體育競賽培養的不僅僅是高水平的運動員,更重要的是培養可以為社會做貢獻的綜合素質人才。美國學校體育競賽通過與家長、隊友、對手、教練以及行政官員的交往,被認為是提高青少年社會適應力的重要途徑。因此開展青少年體育運動在美國被視為是向青少年提供一種外界環境,這一環境有利于改善青少年對待事物的態度,提高對比賽、運動道德、紀律及人際關系的重視程度。通過對青少年提供象征著穩定、秩序、傳統習慣、凝聚力、公共興趣的體育運動,可滿足社會培養人才的需要[6]。我國體育系統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過于注重體育競賽成績,對文化學習重視不足,急功近利、過早專業化使很多優秀苗子因傷病而過早被淘汰。而教育系統則過于強調文化學習,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使他們對體育競賽重視不足。二者都未能形成一個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此,如何建立以人為本的體育競賽組織理念是我國學校體育競賽急需解決的問題。

2.3 建立日常化、大眾化的競賽開展模式

學校體育競賽一直是西方學校體育的重要內容,早在 19世紀英國教育家托馬斯?阿諾德就把競技運動引入學校體育,寓教育于體育活動之中,力圖通過競技運動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和運動精神[7]。美國青少年體育競賽始于19世紀后半葉,歐洲和北美的人們為了讓孩子適應快速膨脹的資本主義經濟社會,學校、運動場所、教會團體開始組織孩子們參加體育競賽活動,特別是對于來自工薪階層的孩子們而言,他們希望能通過參加體育競賽,特別是團隊運動,使孩子們能進入中產階級或上層社會[8]。20世紀初,為實現體育的教育價值和功能,伍德、威廉姆斯等美國“新體育”學者在學校體育體制中大力推廣現代競技運動,進一步推動了美國學校體育競賽的發展。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男孩為主的青少年體育競賽得到迅猛發展。20世紀70年代,由于美國教育法修正案通過使得女孩的體育競賽快速發展。20世紀80年代至今,職業體育進一步推動了青少年體育競賽的發展。因此,長久的歷史傳統是美國中學體育競賽日常化、大眾化開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我國學校體育競賽參與人數少、競賽數量少、競技化特征突出,競賽集中在少數體育特長生、尖子生群體中,項目少,缺乏日常化、大眾化的模式。

我國應健全當前的中學體育競賽方法,逐步建立統一的分級、分層比賽制度,提高學生參與度,做到公平公正、最大化地滿足學生的參與興趣。在做好諸如籃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大眾化運動項目的基礎上,各地市應因地制宜,結合本地區條件和環境開展有地方特色的體育競賽項目,滿足學生們的運動興趣,進一步豐富學生們體育文化生活。同時為了滿足大眾化的參與需求,根據學生性別、年齡、身高以及自身身體條件和體育技能基礎,應組織開展難度適中、趣味性強、有吸引力的各種體育競賽活動,讓學生從中既能得到身體鍛煉,又能滿足心理上的愉悅。鍛煉結合比賽,避免了枯燥,反過來又促進了鍛煉,豐富了課外文娛生活,使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更持久和更有效[9]。在此基礎上應該在班級之間、院系之間,根據各項目特點、性別特點、技能差異等,分別組織各種不同項目、不同層次、不同技能的廣泛體育競賽活動,將體育競賽貫穿于學生日常生活中,讓每位學生體會到運動競賽的快樂和意義,并逐步形成主動參與動機和意識。同時改善機械化的體育技能教學模式,建立以競賽為主、體育教學為輔的學生體育參與模式,讓學生在體育競賽中愉悅身心,進而形成學校體育競賽的日常化、大眾化的景象。

美國中學體育競賽經過一百多年的不斷完善,才形成了今天的競賽體系。其存在有賴于廣泛的社會基礎,大眾對體育競賽教育功能的深刻認知,并積極進行實踐。我國不宜盲目照搬,而應合理借鑒,逐步建立適合自己的中學體育競賽文化體系。如何逐步建立有特色的我國中學體育競賽體系等問題,仍需要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 潘前. 美國紐約州中學競技體育發展分析[J]. 體育文化導刊,2010(1):153-156.

[2] High School Sports Participation Increases for 20th Consecutive Year for immediate release [EB/OL].http:///content.aspx?id=3505,2010-06-21.

[3] 曹杰. 美國中小學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過程[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25(1):6-9.

[4] Ronald B. Woods. Social Issues in Sport[M]. 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2007:97-98.

[5] 程序,柳鳴毅. 我國青少年體育競賽發展現狀與焦點問題[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46(5):66-69.

[6] 門麗,吳加利. 美國青少年體育發展現狀給我國學校體育帶來的啟示[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6,25(3):41-42.

[7] 王結春. 西方運動教育理念的運動競賽文化意蘊[J].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6(5):502-505.

篇5

競爭進取理念是當今大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重要的價值觀念。因為競爭是現代體育的靈魂,也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基本動力之一。體育競賽的社會教育作用是其它學科競賽難以比擬的。英國政府曾經對國內那些體弱多病,肥胖超重,懶性極大,缺乏競爭動力的孩子呼吁“參加富有競爭性的體育活動是最好的選擇”。體育競賽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開展競爭的舞臺,有競爭就有較量,較量進步與落后,較量勇氣、毅力、創造與超越。較量、競爭的過程包含了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進取精神,要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就必須要有超越自我,超越他人,要有堅硬不拔、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這種品質的培養與鍛煉,對大學生在社會上的立足、成長和振奮民族精神具有深遠價值。

2公平規則理念

任何體育競賽,都崇尚公正的原則。倡導公平競爭、公正裁判、規范競爭的模式。運動場上,人人平等,公平獲勝,不允許采用不正當的手段。體育競賽展示的是團結協作的友好競爭而不是破壞性的斗爭,不允許違反規則和假冒偽劣。競技體育是一種全世界共同遵守相同規則的活動,保障每個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只要裁判示意比賽開始,個人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表現自我,并自由發揮出追求自我利益的能量。一旦比賽結束,無論輸或贏,個人都必須接受這一比賽的結果。整個比賽過程帶來了民主與法制的平等,展示了人類追求正義、公正、民主的社會理念,倡導了一種人道禮讓的公平競爭精神。公平競爭精神教育學生必須自律、自制,共同遵守國際社會認可的規則。反對一切不平等現象和腐敗現象,尤其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社會的安定與繁榮更需要公平、公正的規則來維系。

3民主理念

一直以來,人類都賦予了體育豐富的理想:和平、進步、團結、友誼,相互尊重和了解等,這些其實就是人們所追求的民主理念在體育中的具體體現,也是體育事業的民主目標。一般的體育活動的參與人員都比較多,而體育比賽結果往往都是公開的,這就使得體育比賽從整體上體現為一個民主過程。在大學校園里的校級、院級、年級、班級的體育競賽活動中,每個學生都可以自愿平等地參加,同時在體育活動中獲得與自我天賦相適應的結果。整個體育競賽活動中,競賽規則的制定,競賽活動的組織、勝負結果的裁定等每一個環節都體現出充分的民主。當然體育競賽活動中的民主不可能是沒有限度的,比賽的民主是在比賽規則的嚴格約束下形成的。體育比賽結束后,相關結果的裁定也是在眾人的關注下實施的,因此,體育競賽活動的結果通常需要接受仲裁和眾多師生輿論的監督。這些過程所體現的公開和透明,恰恰也保證了體育競賽活動的程序民主。

4全球化理念

隨著市場經濟的全球化和信息傳播的全球化,國外豐富的體育理念和思想傳入我國,使體育中蘊涵的人文精神發揮了教育功能,體育充當了“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的先鋒使者,也使得中國成為了一個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國際社會。在跨入知識經濟時代的同時,全球也面臨著各種嚴峻的挑戰,如現代化的生活方式所帶來的各種“文明病”;生態環境的破壞造成了全球性的污染;文化的異化和沖突導致了社會丑惡現象叢生;全球競爭的加劇使各種社會矛盾日益復雜,造成社會的不穩定和國家間的戰爭危機。面對全球的種種困難,全人類應攜起手來,團結一致,以前瞻性全球化的戰略意識,共同維護、改造我們的生存環境和生活空間,實現全人類的和平與美好。當代大學生正處于這樣一個日益開放的國際社會,更應時刻具備這種全球化理念,高校體育應加強體育人文理念的教育,培養學生樹立一種適應社會、和平競爭的理念,從而使得學生能積極參與與其學習生活等密切相關的各種競爭,從容的接受可能面臨的各種機遇和挑戰。

5民族認同理念

高校體育教育是激發以及振奮大學生民族意識的一種重要文化手段。激發民族認同意識可以強化人們的社會責任感,從而樹立民族認同意識在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中的形象。民族認同意識的增強,大學生對同學、家庭、集體乃至整個國家的社會責任感也加強。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高校體育所呈現出一種積極向上、敢于拼搏的精神,能極大地震撼著億萬大學生的心靈。從古至今,中國的體育發展始終與整個民族的命運以及民族的事業振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中國體育的發展動力在一定程度上來自于民族的憂患意識,同時又反作用于民族的自強意識。總之,不管我們是在奧運會還是世錦賽上奪得金牌,人們都在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時候感到無比巨大的榮譽感,激發著強烈的民族團結自豪感。

6團隊協作理念

篇6

【關鍵詞】體育競賽;傷害賠償;建議

在如今的生活中,人們經常會組織和參加各種各樣的體育競賽。但是,由于運動員在體育競賽中經常進行身體接觸,所以很有可能發生摩擦和傷害; 二是體育競賽的進行離不開一定的場地和器械,這種情況下就對人身存在潛在的危害; 三是競賽的組織者如果管理不好也會使傷害發生。綜上分析, 我們不能只關注體育競賽本身, 更應關注參賽者的人身安全,注重主體權益的保護。

一、對受害運動員體育侵權損害賠償之行業慣例

依我國《工傷保險條例》相關規定,似乎表明國內運動員在出現傷害事故后有較為充足之資金救助,但其中仍反映出一些問題值得深思。

首先,各類保險難以替代侵權損害賠償。各款項均為補償慰問性質而非真正意義之賠償。無論《工傷保險條例》,還是《優秀運動員傷殘互助保險試行辦法》,抑或其他各類商業保險,均突出強調“意外傷害事故”,若造成運動員損害后果之原因并非“意外”而是體育“侵權行為”,且存在明確賠償主體時,仍照搬適用上述規范,講“非意外”當“意外”處理,則難免有失公允。因為相對賠償主體明確、賠償數額更高的侵權損害賠償而言,各類保險難以完全代替,因保險數額固定,與所致傷害一般并無對應關系,未必能填補實際損害,且保險不能賠償精神損害。

其次,即使用保險金代替侵權賠償,亦須建立在雙方存在正式勞動合同關系,且單位、俱樂部或主辦方為隊員購買了各種保險基礎上。實際上并非所有運動員都有各種保險作為依靠于救濟,甚至一些隊員與所在單位連正式勞動合同關系都不存在,或即使存在勞動合同關系,亦可能缺乏關于傷害事故、保險保險賠償等條款約定,因此在體育傷害侵權發生后,受害運動員可能連基本醫療服務亦難充分享受。正是在此情形下,相關部門出于各種考慮,常采私下協商調解方式從中斡旋,草草了事,象征性給付受害人部分資金以息事寧人,而受害運動員迫于生活與醫療急需,往往不得不無奈接受。上述表面看似公平合理、相安無事之“慣例”,實是因理論及法律缺位而衍化之不盡公平合理之變通做法,亟需改變。

二、對受害運動員體育侵權損害賠償之法律建議

體育競賽中的危險可能層出不窮,并且很多是無法避免的,應采取有效的措施預防危害的產生并對已經受到傷害的運動員進行合理地救助,從而保護他們的利益。

(一)加強立法建設

目前我國主要的體育法律、法規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等。雖然我國目前已經制定了不少法律和規章,但是這些法律和規章卻對體育競賽傷害事故的處理辦法沒有明確的規定,所以體育競賽中受害者主張權利時還是會有很大的困難。

國內有關的法律法規還有《民法》、《合同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卻也很少涉及體育競賽傷害侵權問題,有的話也大都是針對學校體育傷害事故,不適于直接適用體育競賽傷害,筆者建議立法機關加強有關的立法,使法官在處理體育侵權案件時不至于處于一種無法可依的尷尬處境,也可以改變以往多用內部行規或者私下解決處理體育競賽傷害事故的狀況,從而更好地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我國強調依法治國,同樣在體育競賽領域也應依法治體,用司法的手段加強對體育競賽的控制,可以改變目前體育競賽領域司法介入有限這種不正常局面。如果觸犯了《刑法》,應該把體育競賽傷害看作普通刑事案件,違法者不能以參加體育競賽為借口逃避應有的法律制裁。

(二)加強保險制度建設

如上所析,當運動員的人身受到嚴重傷害時,首先遇到的一大難題就是高昂的醫療費,加之主要責任人之間互相推諉責任,即使責任認定清楚,過于高昂的醫療費也會使受害人望而卻步,所以,比較好的解決辦法是在社會范圍內將體育競賽定損害進行合理的分攤。

現代社會中,保險制度應用的領域十分廣泛,尤其是在西方發達國家。體育競賽技術性強、風險高、職業色彩濃厚,基于此,保險制度更是不可避免地會被利用,在發達國家,體育保險制度設計和運行地都比較好,而且,基本上所有的保險制度都可以適用于運動傷害。通過商業性的體育保險轉移相關風險顯得日益重要,故而,在探討運動員故意傷害的賠償義務人時應把體育保險考慮在內,在投保的情況下,如果發生了體育傷害,那么這個經濟損失也主要由投保的人來負擔,這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受害運動員的經濟負擔。我國可以借鑒國外在體育保險方面的做法。

此外在中國,與國家隊運動員不同的是,一般運動員要么是很少投保,要么是投保范圍較小,很多遺留問題都是由于前者對體育傷害的善后處理的不利影響造成的,當今體育競賽越來越職業化、市場化,這一問題也顯得更為突出。與此同時,目前我國保險業還不是太先進,像賽車、曲棍球等很是危險競賽項目,大多數保險公司都不會承保,從另一方面來說,受害人獲得救助的可能性被大大減少了。因此,在中國,處理體育傷害糾紛時,不能利用保險制度分攤損害,借助社會保障措施或侵權法卻不失為一種好辦法。目前,一種較好的解決途徑是強制為參賽隊員投保。

三、結語

在體育競賽中,追求比賽的成功和榮耀是運動員們的目標,筆者認為這是正常的,也是無可厚非的, 但縱使如此,運動員們也應當嚴格遵守比賽規則, 從而避免不必要和不合理的傷害。在強化體育倫理規制的同時, 研究體育競賽傷害賠償問題, 如此才可使得損害在運動員和受害人之間得到合理分配, 進而使體育運動安全有序進行; 更重要的是不會讓運動員因為可能承擔的侵權責任而有沉重的心理負擔, 如此才可使得我國的體育運動事業得到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曾世雄.損害賠償法原理[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1年版.

[2] 郭明瑞.民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篇7

關鍵詞:北京地區;競賽表演業

G80-05;G812

競賽表演業的經濟活動主要涉及賽事策劃與組織(含職業聯賽)、運動員經紀、賽事無形資產開發與銷售、以及其他經濟活動等。其中,賽事策劃與組織是競賽表演業的核心經濟活動,也是競賽表演業區別于其他產業的主要標志。競賽表演業的其他經濟活動均是圍繞賽事策劃與組織派生而來,也可以稱為衍生的經濟活動。

一、北京地區體育競賽表演業的發展現狀

2009 年,北京的體育競賽表演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截至2009年北京市政府共投資了 15 個億用來推動北京地區體育產業的發展,共扶持項目 41 個,其中競賽表演業類項目 13 個,占總資金的 43%。近幾年來,北京舉辦的大型國際體育賽事越來越多,特別是中國網球公開賽、北京國際馬拉松賽、斯諾克中國公開賽和環北京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等已經具有較高國際知名度的體育賽事,這大大地促進了北京體育競賽表演業的不斷完善和成熟,并形成了一批具有北京品牌的體育賽事。尤其是后奧運時代的到來,奧運場館的利用與開發為北京舉辦頂尖級別體育賽事提供了可能和空間,例如:Roc 世界車王爭霸賽和意大利超級杯足球賽,不僅豐富了北京體育競賽表演市場的多樣化,更是成功地打響了北京品牌;奧運留給我們的不僅是實物上的經濟效益還有體育賽事運作的先進觀念和一批既懂體育又懂管理的體育人才,更重要的是它激發了北京老百姓對體育消費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2009年8 月 8 日晚,在“鳥巢”進行的意大利超級杯,入場觀眾達到71358 人,已超出可 售 票數69983 張,比賽票房總收入為7700 萬元,創下了中國足球賽事的票房歷史紀錄。由此可見,通過科學的運作程序,合理的營銷管理,北京的體育競賽表演業依舊存在著巨大的商業潛力。

二、北京地區體育競賽表演業存在的問題

1.體育競賽表演業內容單一,缺乏新亮點

北京舉辦的大型國內外體育賽事,大部分都是已經連續幾年在此舉辦,具有一定的延續性和繼承性,體育競賽表演市場內容匱乏,缺少新的亮點,這些體育項目多是一些傳統的競技體育運動項目,例如:足球、長跑、自行車等,北京缺乏像 Roc 世界車王爭霸賽這種具有國際化表演賽事的承辦。

2.奧運場館的開發和利用率較低

2008 年北京奧運會之后,時隔一年之久,在 2009 年下半年,“鳥巢”才迎來了兩項國際頂尖級別的體育賽事,奧運場館利用率較低,閑置時間較長,而且在舉辦每次賽事之前都要對“鳥巢”的場地設施、周邊環境進行很大的改動,人力、物力、財力的消耗,資源沒有得到合理的優化配置,如何在盡可能多的舉辦重大體育賽事和較小改動“鳥巢”現有周邊環境兩者之間尋求最佳的平衡點,是北京體育競賽表演業面臨的新的挑戰。

3.北京體育競賽表演業的營銷手段有待提高

北京國安作為本土體育競賽表演市場的主力軍在2009年的表現可謂可圈可點,它的觀眾人數和票房異常火爆,而新賽季國安主場比賽的套票發售卻引來了球迷們的不滿,球迷們對于套票數量、隨機排座、隨機訂票等問題牢騷滿腹,這樣的局面讓我們不得不質疑競賽組織人員隊伍的運作營銷能力,主辦方在具體操作方面的欠協調,直接導致了大量球迷無法買到套票。

4.體育經紀人的專業水平參差不齊

高水平體育競賽表演的引進和專業的體育經紀人的專業程度戚戚相關,而目前北京體育經紀人的水平卻參差不齊,這主要是因為缺乏專業的、正規的組織管理團隊對其進行有效地指導、培訓,再加上我國整體的體育經紀人事業起步晚、水平低,專業的體育學校也沒有體育經紀人的專業,所以很難出現既熟知體育經紀人的專業理論知識又擁有較強經紀能力水平的體育經紀人。

三、加快北京體育競賽表演業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1.轉變政府職能,推進體育競賽表演業的發展體育主管部門應該轉變觀念,放手讓體育競賽表演業充分市場化,在其轉變過程中起到服務、協調、指導的作用,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為北京地區體育競賽表演業健康、有序的發展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市政府可以以減少稅收等優惠扶持政策為前提,以拓展融資渠道為目的,積極鼓勵、引導社會各界以多種形式投資北京體育競賽表演業,促進本地區體育競賽表演業的改革和發展。

2.充實北京體育競賽表演業項目的多樣化,百花齊放在保持原有重大體育賽事成功舉辦的基礎上,吸引更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體育賽事,例如一些新興的比賽項目或者是在某個領域具有很高造詣的體育明星邀請賽等,讓更多的體育競賽表演元素走進市民的文化

生活,滿足市民觀賞體育賽事的娛樂需求,促進w育產業的發展。

3.科學合理的利用奧運場館,提高經濟效益體育主管部門科學統籌規劃奧運場館的使用和開發,減少不必要的整修,優化“鳥巢”等場館的原有資源和設施,引導場館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促進場館多元化的有效利用,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4.加強體育經紀人的培訓和管理,滿足體育競賽表演業的需求對現有的體育經紀人定期進行培訓考察,多借鑒和學習國外體育經紀人的管理模式和經驗,有系統、有組織地與美國等體育經紀人事業發展成熟的國家進行交流和接觸,結合自身的特點,發揮體育經紀人的優勢,促進北京地區體育競賽表演業的蓬勃發展。在有條件的體育院校可以率先設置體育經紀人方向的專業,在專業的師資保證下,根據體育競賽表演市場的需求,有計劃、有層次地培養既懂得體育運動項目又有較高經紀能力的體育人才。

四、北京地區體育競賽表演業展望

隨著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北京市民愿意拿出更多的支出消費在體育競賽表演業上來,以滿足自身對體育觀賞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北京依托2008 年奧運會所遺留下來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充分的使之發揮出最大的效益,必將帶來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篇8

運動員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當這一特殊群體成員在比賽中受到傷害時,如何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又從何種途徑來要求獲得賠償呢?關于體育競賽中的傷害賠償問題,筆者提出自己的一些拙見,與各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

體育競賽傷害的原因有兩種:自身造成的傷害和他人造成的傷害。自身所造成的傷害因為運動員是代表單位參加比賽,應該屬于工傷的范疇,當然因由單位賠償其醫療費用等損失,所以本文不作詳細分析。在此,本文將著重論述由于他人的原因造成的傷害的賠償問題,僅供大家參考。

一、設立體育競賽傷害賠償制度的意義

設立體育競賽傷害賠償制度,即在激烈的體育競賽中,如果運動員受到傷害,則需要賠償,作這樣的規定又有何重要意義呢?筆者認為,作如此規范將至少有以下三種好處:

1、有利于保護受傷害運動員。給受傷運動員予以經濟上的賠償,補償其醫療費、誤工費等損失,可以使受傷的運動員的合法權益受到保護,保證他能夠接受必需的治療,使其生活上也有保障。不論是其所在單位賠償還是致害方及其所在單位賠償,受傷運動員的合法權益總能得到保障;同時也保障了受害者所在單位或企業的權益,當運動員受到的傷害責任在致害一方時,其單位不必對受到傷害的運動員負全部責任,給單位減輕了經濟上的壓力,若其也遭受了直接經濟損失,甚至也可以要求獲得賠償。

2、有利于保障比賽的文明性,同時也不失其激烈性。規定一些行為造成的傷害不能免責,可以使運動員們在激烈的比賽中保持清醒的頭腦,用自己的真實本領來贏得比賽,而不是做出那種違反比賽規則或讓體育迷們所不齒的不文明的行為。同時,規定一些行為造成的傷害是可以免責的,使比賽仍然保持其激烈性,不至于讓運動員們在比賽場上畏首畏尾,放不開手腳。既讓比賽文明程度更高,體育迷們(特別是球迷們)再也不用看到他們所喜愛的運動員的不文明的一面了,而且我們還可以看到更為激烈的比賽。

3、有利于懲罰和教育實施不能免責的傷害行為的致害一方及其所在單位。給致害方和其所在單位一定的經濟上的制裁,遠遠優于那種所謂的由于嚴重犯規而遭“禁賽”等處罰,經濟學者認為經濟制裁通常比行政制裁要好;同時也教育了他們應當嚴格按照比賽的規則來比賽,否則若致使他人受傷就要承擔經濟賠償的責任,讓他們做到三思而后行。

二、體育競賽他人的傷害的分類

為了更好的分析侵害人行為的屬性,確定賠償主體,在體育競賽中他人的傷害通常可以分為這樣兩類,一種是可以免責的傷害;另一種是不能免責的傷害。

1、可以免責的傷害行為,指的是在各項比賽中,在競賽規則允許的條件下,實施了合理的沖撞等行為。比如,在籃球比賽中,若是用自己的肩部或者臀部去排擠對方,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卡位”,這種行為是合理的,也是比賽規則所允許的。如果是由于這種合理行為的實施,而使對方受到傷害,這種傷害行為就是可以免責的,也即不用給予賠償,對方所受到的傷害應該由其所在單位和其個人來負責,而不應該追究直接行為人的責任。例如在九運會男子籃球廣東隊與北京隊的比賽中,北京隊的巴特爾在規則允許的范圍內多次用身體去排擠對方球員,致使廣東隊的單濤四次被撞翻在地,他的這種行為就是一種免責的行為,他不必為單濤的傷害負責。

2、不能免責的傷害行為,指的是在比賽中,比賽規程不允許的情況下,卻實施了傷害他人的行為。另如,在沖撞尤為激烈的足球比賽中,如果不按照比賽規則,為了搶到球或者為了進球而故意用腿踢開對方球員或者用手扯開對方球員甚至從背后鏟球等行為的實施而使對方球員受到嚴重傷害的,應當追究致害方的責任,同時應該對受害方給予經濟上的賠償,賠償行為通常應當由致害方所在單位或企業以及本人來實施。

三、不能免責的傷害行為定性

體育競賽中的可以免責的傷害行為是一種合理的行為,所以筆者在此不討論其行為性質。

體育競賽中的不能免責的傷害對方的行為,筆者認為應當歸屬于一種民事侵權行為。民事侵權行為的發生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客觀要件則是:侵權行為的存在;損害結果的發生;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侵權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加害行為的違法性。而主觀要件有:行為人須有行為能力,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1]

在體育競賽中傷害他人,即有侵權行為的出現,同時也發生了比較嚴重的損害結果,運動員所受的傷害是由侵害人早造成的,其違法性我們作了一個擴大了的解釋,在這里法包括法律法規、比賽規則和社會道德;而且其主觀上必有損害他人的故意,即明知其行為有可能造成他人受到嚴重傷害的惡果卻故意而為之,當事人也是具有行為能力之人。比如,在足球比賽中明知背后鏟球會造成他人受到嚴重傷害,卻故意背后鏟球,結果造成嚴重傷害后果,這就是一種侵權行為。

作為一種民事侵權行為,就一定會有其歸責原則。歸責原則是侵權行為法的核心,確定一切侵權行為的民事責任,都離不開侵權行為法的歸責原則的指導。并且根據這些歸責原則來對受害者進行賠償。侵權行為法的歸責原則有三種:無過錯責任原則、過錯責任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2]轉貼于

筆者認為在體育競賽中的不能免責的侵權行為應當適用過錯責任原則。過錯責任原則是指以侵權行為人的主觀過錯作為歸責根據的歸責原則,也就是說,沒有過錯就沒有侵權責任,有一定過錯就必須承擔一定的責任,這種原則將過錯作為歸責的構成要件和歸責的最終要件。[3]

筆者還認為在某些情況下還可以適用過錯相抵,過錯相抵是指“關于損害之發生或擴大,被害人有過失者,得減輕或免除賠償金額”。也即因侵權行為發生損害賠償,但是雙方均有過錯,即侵權人和受害人均有過錯,則適用過錯相抵,按照相抵后的過錯來承擔責任,相抵后誰的責任多,則由誰賠償相抵后的部分損失。[4]

根據這兩個基本原則,我們就可以確定雙方在體育競賽傷害中應該承擔的責任。同時,我們還可以確定在競賽中受傷的運動員的賠償范圍。賠償的范圍通常有全部賠償和部分賠償兩種。全部賠償是指侵權行為加害人承擔賠償責任的大小,應當以行為人所造成的實際財產損失范圍為依據,賠償全部損失。我們所說的全部損失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可預期獲得的經濟利益)。部分賠償則是對其損失的某些部分進行賠償;或者按照所應該承擔的責任,賠償部分損失。在侵權行為中應當是以全面賠償為原則,部分賠償為例外。[5]

四、賠償的對象

賠償的對象即在體育競賽中受到傷害,所應該接受賠付的人。如果在競賽中受到的傷害,行為人是可以免責的,則賠償對象就是受害者,賠償人則為其所在單位或企業。如果行為人不能免責,則賠付的對象有兩者:一是受害者本人,他是當然要賠給的;另一個則是受害者所在單位或企業。而賠償人責為致害方和其所在單位或企業。

對受害者的賠償既是必須的,但是為什么當行為人不能免責時,對其所在單位或企業也要進行賠償呢?舉個例子,在全國足球聯賽中,一兩個重要的球員由于對方的故意傷害,而使其必須得接受治療,不能參加下幾輪比賽甚至再也不能參加比賽了,對其所在俱樂部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損失,本來可以拿到聯賽冠軍的球隊由于某一兩個主力隊員的不能參賽,而使冠軍成了可望而不可及。拿不到聯賽冠軍會使俱樂部的商譽受到極大的影響,而企業的商譽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其骨干人員的聲譽,主力運動員受傷,其聲譽肯定會大打折扣,從而使其經濟效益急速下滑,商譽的建立往往是非常緩慢的,而商譽的喪失是非常迅速的。這些損失應該要由致害者和其所在單位或企業共同承擔,致害者和其所在單位應當承擔連帶責任。所以,對單位因此而遭受的嚴重經濟損失,要求給以賠償的要求也是完全合法和合理的。

五、賠償的內容

因賠償主體的不同,賠償的內容也不同。

1、可以免責的傷害。因為是由受害者單位賠償,則賠償的內容應當包括:醫療費、掛號費、住院費、藥費、就醫路費、住院伙食補助費、護理費、傷殘補助費和必須由其撫養或贍養者的生活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如果死亡的還應賠償喪葬費等。

2、不能免責的傷害。賠償內容應當包括:醫療費(包括已用和須繼續治療的費用)、誤工費、住院伙食補助費、護理費、殘疾者生活補助費、交通費、必須由其撫養或贍養者的生活費,如果死亡的還應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補償費,由于治療而是親屬遭受的損失(包括交通費、住宿費等)。

3、精神賠償。由于他人不能免責的行為所造成的傷害可以適用精神損害賠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已于2001年2月26日2001年由最高人民法院頒布,2001年3月10日正式實行。其中第一條第一款規定:對人格權中的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受到損害時,可以要求賠償,人民法院也應當受理。運動員在激烈的比賽中受到傷害,其身體權和健康權無疑受到了極大的損傷,所以因此要求賠償是合法的。又因為運動員是一特殊球群體,他們的經濟收入和聲譽主要來自他們在體育競賽場上的表現,所以他們提出精神賠償是合情合理的。精神損害的賠償數額根據以下因素確定: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侵害的手段、場合、行為方式等具體情節;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后果;侵權人的獲利情況;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受訴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如果受害人對損害事實和損害后果的發生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其過錯程度減輕或者免除侵權人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對于傷害比較輕微的,可以不支持其精神傷害賠償的請求。

六、體育競賽傷害賠償方式

國務院和國家體育總局應當制定專門的行政法規讓受傷運動員的損失得到賠償,還他們一個公道。筆者認為可以這樣對受傷運動員賠償,以下拙見僅供參考。[6]

(1)規定傷害的兩種類別:自身傷害和他人傷害。同時規定他人傷害的兩種形式:可以免責的傷害和不能免責的傷害。

(2)對于可以免責的傷害,運動員所受到傷害所造成的損失,應該由其所在單位賠償。運動員因比賽受傷,應當享受單位的賠償。如果受到的傷害不是太嚴重,運動員治療所需的醫療費、藥費、就醫的路費、伙食費、護理費應該全額賠償;在運動員受傷治療期間,運動員的工資仍需全額照發,同時所在單位應該盡力保證運動員所受到的傷害能夠得到徹底的治療;住宿費按照當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住宿標準計算,憑據支付。如果運動員傷殘的,還應該賠償其傷殘補助費,還有因殘疾需要配制補償功能的器具所需的費用,以及由其扶養和贍養者的生活費,被扶養人和被贍養人的生活費以死者生前或者殘者喪失勞動能力前實際扶養的、沒有其他生活來源的人為限,按照當地居民生活困難補助標準計算。如果運動員因受傷極其嚴重醫治無效而死亡的,除了賠償由其扶養和贍養者的生活費之外,還要賠償其家庭的喪葬費,按當地的喪葬費標準賠償,以及死亡補償費,死亡補償費按當地的平均生活費補償十年。

(3) 不能免責行為所造成的傷害,應當由致害方和其所在單位賠償其所有損失。醫療費按照醫院對受傷運動員治療所必須的費用計算,全額賠償。在賠償后仍需治療的,按照治療所必需的費用給付;誤工費按照其因誤工減少的收入賠償;住院伙食補助費按照當地平均生活水平所需費用賠償;護理費按照誤工費的規定計算;治療過程中的交通費憑據賠償;住宿費按照當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住宿標準計算,憑據支付。如果殘疾,殘疾者的生活補助費根據傷殘等級,按照當地平均生活費計算,其撫養和贍養的人的生活費,按照(2)的規定支付;因殘疾需要配制補償功能的器具的,憑醫院證明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費用計算;如果死亡的,還需賠償喪葬費,死亡補償費,被其扶養和贍養的人的生活費,均按照(2)的規定支付。

(4) 由于對方的不能免責的行為造成的傷害,可以要求精神損失賠償。

(5) 因為行為人的不能免責的傷害,而使受害者所在單位也遭受重大損失。對單位的賠償應當適用民事損害賠償的有關規定,對其遭受的直接經濟損失應當給予適當賠償。

(6) 雙方在比賽中都有責任,則按照過錯相抵原則。如果只有一方受到傷害,則應按照各方所應該承擔的責任大小,對受害一方所受到的損失按比例賠償。如果雙方均受到傷害,在責任相抵后,有責任多傷害少的一方賠償責任少傷害多的一方相抵后的部分損失。

篇9

關鍵詞:普通高校; 校田徑運動會; 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2)08-158-001

教育部在2000年頒布的新的《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培養學生樹立終身體育的意識,體現以學生為本,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普通高校運動會對學校體育起著導向、推動作用,是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展示學校體育的重要窗口之一。但傳統模式的校運會目的單一、形式單一、參與對象單一,已遠遠跟不上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需要,其重要性及在大學生心中的魅力也逐漸消退,這與新時期體育教育改革的宗旨想違背。因此,新時期高校校運會發展模式一直是今年來高校探討的話題。本文筆者想通過對校運會傳統模式的分析,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議,以期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對普通高校運動會現狀的分析

1.競賽體制陳舊、形式單一

長期以來,普通高校校內各種群體競賽均由校體育部一手包辦,教師需投入很大的精力去組織比賽,工作量很大。傳統模式的校運會由于受奧運會思維模式的影響,往往都是以田徑運動會的形式舉行,可以說是正規田徑比賽的縮影,只是規模小些,參賽人數少些,競賽水平低些。有些學校可能會因為場地條件的限制而少設幾個項目,比賽的規則、計分的方法、組織形式等方面均照搬了正規比賽的模式。

2.內容與教學相脫節

傳統模式的校運會在運動項目的設置上,無一例外的均按競技運動會的要求設置項目。有許多項目在日常的教學內容中從來沒有出現過,對田徑項目中一些技術性強、難度大的如跨欄、標槍、鐵餅、三級跳遠等項目必須經過長期的、系統的訓練才能較好的完成,但校運會上設立了這些項目,學生往往迫于無奈而參加了這些項目的比賽,于是就出現了比賽時撞欄、跳欄、鐵餅橫著飛、標槍縱向翻轉的現象,既增加了學生受傷的可能性,也會使學生的自尊心受到打擊,影響他們再次參加比賽的勇氣。

3.普及程度不夠

高校運動會往往以學院為單位,一般情況下都是規定每個項目每個單位報兩人,每人限報兩項(可兼報接力),造成參賽人數少,大多數學生無事可干的情況。重尖子、輕群體,重勝負、輕參與,重選拔、輕普及,抓了少數人、丟了大多數人,忽視和剝奪了廣大學生接受體育教育、平等參與學校體育活動的權利,把少數學生在校運會上獲取名次與獎牌當成了主要目標。

二、高校運動會的作用

1.校運會作為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點內容,是培養學生社會使命感、責任感、成就感、團隊意識和合作、競爭等良好心理素質的最佳途徑,也是教會學生認識社會、了解人生以及如何面對挫折和失敗、戰勝自我、超越自我的最生動課堂。校運會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和號召力,是宣傳和發揮體育功能的最好陣地。

2.田徑運動會不僅促進學校體育活動的開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對學校的德育工作也起著極大的促進作用。競爭是競技運動會固有的本性,頑強拼搏、堅忍不拔等堅強的意志品質更能在此中體現,從而提高抗挫折能力,增強了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對普通高校運動會模式改革的設想

1.觀念更新,提高認識

對傳統模式校運會的改革首先必須是觀念的轉變,只有觀念轉變,才能產生創新意識和行為。新時期高校運動會的目的應是通過體育競賽,增強學生集體榮譽感,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吃苦耐勞、堅持拼搏的精神,培養學生勝不驕、敗不餒、服從裁判、遵守紀律的優良品質,培養學生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培養他們自我鍛煉的意識及能力,從而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

2.對校運會的組織形式及設置項目的改革

組織競賽是手段,貫徹學校體育思想、推動學校體育工作,達到全面育人是目的。我們要加大對校運會的宣傳力度,注重體育文化思想的傳播,改變以往的做法,將校運會由單一的運動競賽變為融健身、娛樂、競技為一體的綜合性體育文化節。在項目的設置上,應達到正規競技項目和娛樂項目參半、精英競賽項目與集體項目參半,有可能的話還應逐漸加大后者的比例。

3.加強對田徑課程的改革,創造條件,確保田徑選修課的開設

隨著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體育教學的內容和形式都變得更貼近時代和學生的需求。許多高校為了適應高校教育改革,公共體育教學實行學生自主選課和選老師的形式。這雖然有利于學生體育興趣和終身體育思想的培養,但田徑是一切運動的基礎,是最能全面發展人體運動機能的。

4.競賽體制改革

改變以往校運會由體育部教師包辦的做法,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具體可采用由學校牽頭,體育部(院系)統籌指導,院系、學生會、社團聯合承辦的方式,此方法不僅能體現出各院系、學生會、社團的特點,而且能培養全體師生的主體意識、合作意識、創新意識等。

5.評比方法、發獎形式的改革

校運會是以競賽的形式出現的,既然是競賽就會有名次高低之分。在文明競賽的前提下,“金牌意識”還是需要倡導的,如果我們一味地“友誼第一”,那么學生的競爭意識就得不到培養。校運會評定各學院最終名次的方法不應單純以比賽得分多少為最終依據,而應結合各學院參與程度、精神面貌、會場氣氛等因素來評價。這樣就更能引起各學院領導及同學們的重視,吸引更多的同學踴躍參加。對于發獎,應改變以往發獎品、發獎狀的做法,可以模仿奧運會頒獎做法,頒發有學校紀念意義的獎品或獎牌,讓學生在一種新的情境中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自豪感,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和愛校情懷。

參考文獻:

[1]陳曉宏.高校體育競賽改革探析[J].體育函授通訊,2002,(5)

篇10

【關鍵詞】 體育展示 競賽 傳播 共贏

體育傳播在大眾媒介時代被認知為以電視轉播、新聞報道為主流渠道的傳播形態,而競賽展示為體育傳播賦予了一個新的注解:“體育即傳播”。通過競賽展示這個“跨界”載體,使體育這一全球性語言實現著傳播內容和傳播媒介二位一體的深刻變革。競賽展示主要指在體育競賽現場通過播報、音樂、視頻、表演、互動、燈光等綜合傳播方式,利用聲光電技術營造賽場氛圍,將體育競賽內容、賽事文化、市場效益以整合的平臺呈現給現場觀眾和離場受眾,被稱作體育賽事的臉面和形象。從傳播學的角度界定,競賽展示是在體育現場內外所有與競賽和賽場氛圍相關的信息、觀點、情感的符號傳播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整合系統。由此,競賽展示是一個從體育競技到體育文化躍升的綜合傳播體系。

競賽展示的傳播特征

對一個事物特征的判斷,遵循注意-興趣-了解-記憶的認知原理,首先獲得體驗的是該事物的外在表現,即形式特征,進而深入內部固化印象,提煉事物的內在模式。形式特征是指人們能夠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人體機能直接感知或者運用工具性力量測量的事物的外在性狀,它一般包括速度、高度、范圍和持久度等衡量指標。

1.傳播速度

從速度來看,競賽展示可以被看作最迅疾的傳播形式,它本身就是一種體育現場傳播,電視直播也被嵌入成為競賽展示中最長的視頻展示環節。體育競賽中對于競賽展示的需求瞬息萬變,對于時間充滿不確定的賽事而言,或許一分鐘前急迫地需要競賽展示的插入,一分鐘后競賽展示則變得畫蛇添足,因為競賽展示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往往是以秒為計量單位的。當然競賽展示也可以是十分冗長的傳播手段,因一些競賽項目比賽時間的不確定性或一些突發的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的出現,賽后競賽展示就有可能被無限期拖延。簡言之,競賽展示的信息傳播是準時、及時、適時三要素精當組合的靈活變通。

2.傳播高度

從高度來看,競賽展示傳播定位于高深與通俗之間的中間路線。競賽展示中的信息傳播,體現對體育競賽知識及專業術語的簡單介紹,但不涉及高水平運動員才能領悟的技戰術意圖或組委會內部掌握的競賽組織方案的解釋和說明。通過競賽展示傳播塑造的觀眾情緒和氛圍根據體育現場的類別不同可分為熱烈、期待、溫情等不同基調,但競賽展示從根本上代表體育賽事的組織行為,與純粹的民間群體現場助威行為在展示語言、態勢、傾向性方面存在明顯差異。

3.傳播廣度

從延展度來看,競賽展示無所不在地體現出傳播的時空同在、信息共享和情感共鳴。競賽展示的觸發點不完全是體育官方組織有意識的預先安排,有時可能是競賽過程中競賽展示團隊有備而來而又順其自然的臨場發揮,甚至可能是對體育比賽現場觀眾氣氛的主動順應和積極回應。也就是說,競賽展示的傳播范圍天然包括觀眾群體在內,它模糊了競賽展示專業傳播者和現場觀賽群體傳播主體的界限,競賽展示甚至成為融合賽場內外觀眾實現情感共享的主要工具。

4.傳播深度

從持久度來看,競賽展示在體育現場的傳播控制中作為花絮鑲嵌在體育競賽這條主線的間歇中,但它在現場傳播中留下的形象印痕和情感記憶將延綿在觀眾心間許久。新聞傳播有一個客觀規律,傳播時效與功效成反比。在競賽展示傳播中,往往經典的競賽展示聲畫和場景將在人們內心長存,例如莊嚴神圣的頒獎儀式全程。而形成這種延續性的推動力并不是強制傳播手段在發揮作用,而是對激烈的呼喚、對崇高的膜拜、對儀式的向往等軟性情感因素的觸動和隱現。

競賽展示傳播的發展趨勢

創新擴散過程中,增量式發展比存量式改革較少受到傳統的束縛和現實的挑戰。競賽展示在賽場是一種增量式傳播,是在現有體育競賽的基礎上新派生的傳播子系統,競賽展示在盡可能不侵擾體育賽事其他子系統利益的基礎上增量改革是最為平和的前進方向。

1.自上而下的滲透路徑

競賽展示活動可以劃分出數個創新擴散階段,依次包括國際商業比賽的經驗嘗試、全球大型賽事的推動認可、屈指可數的競賽展示項目化運作、競賽展示公司雨后春筍般成長、固守傳統的滯后群體。競賽專家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所做的趨勢判斷為,競賽展示的創新者是奧運會等大型綜合性國際賽事,早期采用者是國際單項體育比賽,早期大多數是國內商業體育比賽,晚期大多數是全國性競技體育比賽,滯后者是群眾體育比賽。

縱覽競賽展示傳播的發展路徑,正在沿著自上而下的線條擴散延展,在體育競賽中的覆蓋率也正在逐年提高。自上而下主要指傳播主體的由大到微和傳播平臺的從高到低,競賽展示形成自上而下的傳播路徑受以下幾種因素影響:信息輻射性,國際大型綜合賽事是一個“開眼看世界”的平臺,競賽展示借助這個窗口完成與國際標準的迅速對接;商業置入度,體育職業賽事推廣的成熟運作將競賽展示推到贊助商體育營銷鏈環的最前端,大手筆的體育賽事贊助投入以及豐厚的商業回報是競賽展示形態創新重要的助推劑;賽事影響力,競技比賽與群眾體育由于性質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舉辦目標,競技體育更強調比賽整體價值的實現,群眾體育則突出參與個體的自娛自樂和自我享受,競賽展示是體育現場的整合傳播,這種系統的綜合傳播系統更易在體系更嚴密的競技體育中拓展,在組織相對松散的群眾體育項目中必要性和可操作性都大大降低,是競賽展示創新擴散的滯后者。

2.凸顯一元的類別變遷

競賽展示傳播的五類主體,賽事組織者、參賽主體、競賽展示團隊、媒體與贊助商、現場觀眾形成以賽事組織者為起點、觀眾為終點的價值鏈,其利益整合由競賽展示團隊執行,理想模型是競賽展示受到賽事組織者宏觀控制、媒體和贊助商側面影響、突出參賽主體的體育現場傳播行為、滿足觀眾的觀賽需求。但在真實的體育現場環境中,處于原點的競賽展示定會因為不同傳播主體利益博弈發生價值偏向。競賽展示的價值傳遞過程對于觀眾而言,競賽展示將競技體育的文化與藝術的外延傳遞給受眾,勢必會為競技體育帶來更加豐富、生動的文化價值與藝術體驗,體育精神的內涵與感染力會伴隨著競賽展示傳遞、擴散、滲透和凝聚;對于賽事組織者而言,競賽展示將會為體育賽事塑造更具魅力的形象和綜合影響力,高水平的競賽展示產生的效果彰顯著精神與文化,會為體育賽事的主辦者帶來不容忽視的社會影響和品牌積淀,其意義在一定程度上超越體育賽事本身。競賽展示傳播主體價值鏈中其他三類,將根據傳播目的和條件的差異,形成分別偏向競賽展示團隊、參賽主體、媒體與贊助商利益的三類媒介傳播形態,即賽場媒介型、明星專場型、綜藝節目型競賽展示。

3.整合共贏的發展態勢

競賽展示作為一種傳播,不僅是在系統內部進行傳播方式的整合,一方面它通過與大眾傳播的整合,形成強大的媒介整合系統;另一方面,它借用媒介事件管理、品牌營銷、體育產業、創意產業規劃等多種經濟社會資源,實現競賽展示的行業擴展和利益共贏。

競賽展示與電視轉播關聯形成的分立模式、協同模式、共贏模式、整合模式的趨勢反映競賽展示媒介綜合運用能力正逐步增強。在競賽展示介入現代體育之前,大眾傳媒尤其是電視轉播已經占據了賽事傳播的主導位置,體育競賽以廣告置換方式轉讓電視轉播權,賽會組委會和體育組織將轉播權轉讓給電視機構,電視機構以等價的廣告時段支付給賣方,廣告內容可以是賽會宣傳也可以是商品廣告。競賽展示創立之初與電視轉播是分立的,僅僅在賽事宣傳和競賽數據信息方面共享,然后穿過交匯點繼續在各自的軌道運行,資源重復造成的浪費不可避免;當競賽組織者不斷為競賽展示正位時,電視轉播逐漸意識到競賽展示舉足輕重的地位,二者開始嘗試在時間掌控、音量調節等方面協同對接;隨著競賽展示與電視轉播關系的進一步磨合,它們開始在頒獎儀式等環節力圖實現電視鏡頭語言與競賽展示播報的聲畫對位,以緊密合作謀求共同效益;電視轉播與競賽展示的整合模式是對二者之間高滲透、高效率的描述,在這樣全案推廣型的競賽展示中,大眾媒體全程介入體育賽事并與之渾然天成,成為體育賽事在賽場外的工具性延伸。這四種模式本質上并無優劣之分,而一個成熟的體育賽事會很快嘗遍每一種模式并根據賽事類別做出抉擇。例如,乒超聯賽正在醞釀俱樂部主客場之外的中國乒協主場,而競賽展示與電視媒體全案推廣形成的傳媒合力,是確保賽事影響力的堅實后盾。

競賽展示是一個極具產業擴張力的生命體,以傳統的角度審視體育賽事系統,競賽展示只是若干個傳統的視聽傳播因素的組合。若整合競賽的力量則能擴充競賽展示的邊界,如在賽事新聞會添入競賽展示元素會使競賽展示層次更加豐富;又如將競賽秩序冊的編撰發行納入競賽展示的統籌之中,一方面加入觀眾互動的競賽展示元素促進體育現場營銷,另一方面也致力于打造競賽展示、多媒體展示的共同內容平臺;從體育產業的綜合發展來看,競賽展示會成為其不可分割而且頗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體育營銷(sports marketing)是指“把營銷原理和過程專門運用到體育產品和那些借助于體育來營銷的非體育產品上”。所以體育營銷包含兩部分內容,一是對于體育產品或服務的營銷,另一部分是借助體育這個載體所進行的市場營銷,廣義上定位競賽展示,它甚至可以替代體育營銷的大部分功能,僅僅排除體育產品的離場推廣這一支脈;更大范圍來看,把競賽展示視為文化創意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就需要重新進行估量,它的實現方式和操作模式也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通過細分、延展、流變還可為頒獎典禮、會展活動、慶典儀式等其他行業的事件展示傳播提供規律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