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學的性質范文

時間:2023-11-17 17:46: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邏輯學的性質,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邏輯學的性質

篇1

一、邏輯哲學不是邏輯學

大多數學者認為,邏輯哲學從學科性質來分是邏輯學與哲學的交叉學科,是兩者相互滲透的產物,是哲學的新分支之一,因此,邏輯哲學不是邏輯學,而是哲學。一般認為邏輯學是研究純粹理念的科學,所謂純粹理念就是思維的最抽象的要素所形成的理念。邏輯學的研究對象是真理,是認知思維,是人的思想。根據英國著名哲學家哈克的理解,從研究的范圍來看,邏輯是關于形式邏輯系統的形式特性的學科。它通常包括形式邏輯系統的一致性、完全性或可判定性的證明或證偽)。邏輯哲學也同形式邏輯系統的問題有關,然而是同哲學問題有關,而不是同純形式問題有關。邏輯哲學并非完全從事于形式邏輯的問題;非形式推論,形式系統與非形式推論二者間的關系也包括在邏輯哲學所研究的范圍之內。形式系統的發展確實極大地增加了邏輯研究的深度與精確度;但是,非形式推論的研究對形式系統的發展往往是不可缺少的前提,同時,系統化的非形式推論的成就也是檢驗形式系統有用性的試金石。

從邏輯學發展的歷史和現實來看,學者們對邏輯的涵義仍有不同的理解。首先,邏輯指經典邏輯,即二值的命題演算與謂項演算,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叫數理邏輯,這是最“標準”、最“正統”的邏輯,也是最狹義的邏輯。其次,邏輯還包括現代非經典邏輯,也就是所謂的哲學邏輯,即哈克所講的擴的邏輯與異常的邏輯。再次,邏輯還包括傳統演繹邏輯,它是以亞里士多德邏輯為基礎的關于非模態的直言命題及其演繹推理的直觀理論,其主要內容一般包括概念、命題、推理、證明,特別是三段論等。盡管關于邏輯的涵義和研究對表述不一,存在爭議,但基本上可以從廣義的和狹義的兩類概念去理解。廣義的邏輯是指研究思維形式、邏輯基本規律及簡單的邏輯方法的科學。而狹義的邏輯是指研究推理有效性的科學,即如何將有效的推理形式從無效的推理形式中區分開來的科學,其中心問題是區別有效論證和無效論證,“邏輯的形式系統則為論證的有效性提供嚴格的工具和純形式的標準”。狹義邏輯的形式系統力圖把“非形式論證”形式化,力圖用精確、嚴格和概括的名稱來表述它們。“邏輯學家總在邏輯論著中直接提出他的公理系統,而決不告訴你他是怎么得出這套公理系統的。然而,邏輯哲學則要研究形式體系如何創立的問題,創建、調整過程的一般特征,直覺在這一過程中的定向、引導作用等。”

二、邏輯哲學不是哲學邏輯

從概念產生時間看,哲學邏輯要遠遠早于邏輯哲學,而且兩者在研究的內容上多有重疊之處。因此,經常有人將兩者等同,認為哲學邏輯就是邏輯哲學。但從目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情況來看,大多數學者認為應當將邏輯哲學和哲學邏輯區分開來,邏輯哲學并不是哲學邏輯。二者不能同等對。哲學邏輯主要是由邏輯學發展中相關的哲學探討而引起的現代邏輯的一些分支,這方面的研究實質上預示著一個新的邏輯學科群體的產生,其特征是以某些傳統的哲學理論、概念、范疇和方法為對象所進行的現代邏輯的研究,它是關于某些傳統哲學范疇的形式理論,因而,它本質上屬于邏輯學。最早明確使用“哲學邏輯”一詞的是羅素,他在《我們關于外在世界的知識》一書中指出:“數理邏輯,除了它的初創形式之外,就連最現代的形式也不直接具有哲學上的重要意義。

在初創以后,它就屬于數學而不屬于哲學了。我將要扼要論述的,是數理邏輯的初創形式,只有這個部分才真正稱得上哲學邏輯。往后的發展,盡管沒有直接的哲學意義,但是對哲學研究有很大的間接用處。”但羅素并沒有給哲邏輯學以明確的定義,邏輯哲學和哲學邏輯的關系如何,一直是學者所爭論的問題,部分學者認為邏輯哲學就是哲學邏輯,英國牛津大學講師A.C.格雷林(Grayling)在其出版的《哲學邏輯導論》一書中指出,哲學邏輯的研究是圍繞語言問題展開的,它的基本概念為命題、分析性、必然性、存在性、真理性、意義和指稱等,而其目的則在于通過語言的分析更好地理解思維和世界。雖然邏輯哲學有時候在一定的場合也被理解或者說涉及到哲學邏輯,但是它實際上是指與解決哲學范疇和方法相關的現代邏輯的一個學科群,大概可以包括:模態邏輯、時態邏輯、道義邏輯、多值邏輯、概率邏輯、自由邏輯、相干邏輯、直覺主義邏輯、存在邏輯、問句邏輯、問題邏輯、對話邏輯、認識論邏輯、命令邏輯、優先邏輯、行動邏輯、部分與整體邏輯、本體論邏輯、信息與信息過程邏輯、量子邏輯、歸納邏輯等。

北京大學哲學系陳波教授在其相關論著中,也明確主張嚴格區分哲學邏輯與邏輯哲學。他認為哲學邏輯是20世紀20-40年代開始興起,50-70年代蓬勃發展的一個新興邏輯學科群體。它們以數理邏輯為直接基礎,以傳統的哲學概念、范疇以及邏輯在各門具體學科中的應用為研究對象,構造出各種具有直接哲學意義的邏輯系統。邏輯哲學則是哲學。然而,哲學邏輯作為邏輯的形式系統,本身也提出了許多哲學問題,成為邏輯哲學的研究對象,因而,哲學邏輯與邏輯哲學又有著密切的聯系。

篇2

【關鍵詞】 脈絡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治療

0引言

新生血管生成是指由已存在的血管床產生新的毛細血管芽的過程[1]. 根據發生時間和部位不同,對機體可能有利,也可能造成病理性損害. 新生血管可以在虹膜睫狀體、脈絡膜、視網膜及視盤等幾乎所有的眼內成熟組織中出現,由其引發的出血、滲出及增生等一系列病理改變,可以導致眼部結構和功能的破壞,嚴重損害視功能. 人類對新生血管的認識已有130余年的歷史[2],隨著相關學科技術的發展,對新生血管發生機制研究的逐步深入,極大地提高了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防治水平.

脈絡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是眼內新生血管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與眼部多種疾病有關,如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特發性脈絡膜視網膜炎、眼組織胞漿菌病、高度近視黃斑變性,以及眼部腫瘤和眼外傷等. 其中AMD是發達國家老年人視力喪失的首要原因[3]. CNV常累及黃斑,引起反復出血、滲出、瘢痕形成,嚴重損害中心視力. 迄今為止,CNV相關疾病的治療仍是眼科學研究領域的熱點之一.

1傳統激光療法

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利用激光熱效應使CNV閉塞,同時光凝使視網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產生瘢痕,從而減少血管生長因子的產生,致使新生血管萎縮. 最初,激光光凝僅用于治療邊界清楚的黃斑中心凹外和旁中心凹的CNV,經多中心臨床試驗證實具有延緩視力下降的作用[4-5]. 近年來,由于靛青綠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技術的逐漸普及,人們嘗試在ICGA的引導下,用激光治療邊界不清,即所謂隱匿型CNV,取得了一定的效果[6-7]. 但是,由于CNV常位于旁中心凹或中心凹下,傳統的光凝治療會同時損傷CNV淺層的視網膜,而使視力得不到應有的提高,使這一療法的臨床應用受到限制. Desatnik等[8]利用ICGA及激光共焦掃描檢眼鏡辨認滲出性AMD中CNV的滋養血管,通過光凝中心凹外的CNV滋養血管,使CNV閉塞,可同時保存中心視力,為光凝治療CNV相關疾病開辟了新的思路. 但存在的問題是可見滋養血管的CNV病例極少,適應證較窄.

2經瞳孔溫熱療法

Oosterhuis等[9]最初運用810 nm紅外半導體激光,通過散大的瞳孔治療人脈絡膜黑色素瘤,并將這一技術命名為經瞳孔溫熱療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 TTT). Reichei等[10]應用TTT治療了AMD患者眼內隱匿性CNV,治療后病變滲漏明顯減少. TTT治療采用波長810 nm的半導體紅外激光,強度低、光斑大、曝光時間較長,通過瞳孔將長脈沖激光的熱能輸送到脈絡膜和RPE,達到封閉CNV的目的. 紅外激光較傳統的激光組織穿透性強,更易達到脈絡膜組織,降低了對視網膜神經上皮的損傷;另外,其溫度升高較為溫和,對鄰近組織損傷不大,可應用于黃斑下CNV. TTT治療方法簡單,價格經濟,國內有多家醫院采用TTT治療各類CNV相關疾病,并取得一定療效. 我科已采用TTT治療AMD,高度近視黃斑病變和特發性脈絡膜視網膜炎等患者500余例,總有效率達85%以上. 其中隨訪滲出性AMD患者35例43只眼,治療后20/43眼(46.5%)CNV滲漏完全停止,18/43眼(41.9%)滲漏明顯減少;11/43眼(26.0%)視力提高,29/43眼(67.0%)視力無變化,效果滿意. 但此療法的隨訪時間尚短,還有待進行多中心、大樣本、前瞻性、隨機臨床試驗,進一步觀察其療效.

3光動力療法

光動力療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是應用具有光化學作用的光激活光敏感劑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通過靜脈內注射光敏劑,光敏劑選擇性地與CNV內皮結合,在特定波長的光線照射下,激發產生單態氧,使血管內皮受損,導致細胞脫顆粒,隨后啟動凝血機制,從而使CNV閉塞[11]. 美國FDA于2000年批準用維速達爾(商品名visudyne,化學名verteporfin)光敏劑治療AMD等CNV相關疾病,并已完成包括TAP(treatment of AMD with PDT)和VIP(verteporfin in PDT)在內的多項多中心隨機臨床試驗,表明PDT治療組在視力、對比敏感度及CNV滲漏等方面均顯著優于對照組,證實了PDT治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12]. 國內自2000年開始采用這一療法治療合并CNV的AMD患者,最長隨訪時間已逾4年[13],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影響PDT治療視力預后的因素有治療前視力、CNV大小、CNV治療后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undus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 變化、CNV的FFA分型以及CNV病程等[14]. 雖然采用PDT治療CNV更具特異性,但由于PDT所用光敏劑價格昂貴,且需要重復治療,限制了許多發展中國家CNV患者的應用. 另外,CNV復發也是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

4手術療法

近年來,由于眼顯微手術的發展,使CNV的手術治療有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玻璃體切除術可去除大面積的黃斑區視網膜下出血,有益于阻止光感受器的損害;可以在黃斑區施行黃斑下CNV膜剝除,同時進行自體或同種異體的色素上皮移植術[15];還可以行黃斑轉位術,以保持光感受器的功能等. 但由于手術操作復雜,并發癥多,各研究組病例選擇差異大,因而對視功能恢復的遠期療效評價也不一. 19992003年,美國眼科學會組織發起的黃斑下手術臨床試驗(submacular surgery trials, SST),對黃斑下手術治療CNV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做出了評價. 最終的結果證實黃斑下手術對于治療CNV并無明顯優勢,不能提高患者與視力相關的生活質量,術中術后的并發癥也極大地影響了手術的效果及預后. 只有對視力低于4.3,伴有黃斑區大片出血的AMD患者,黃斑下手術才可顯著降低患者視力嚴重下降的機率. 目前CNV手術療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遭到質疑,因而應充分權衡利弊,慎行黃斑下手術.

5放射療法

CNV的放射治療包括外照射治療和放射敷貼治療[16]. 其原理是當細胞進行有絲分裂或處于S期的早期時,放射線照射可破壞DNA,使這些細胞在下次有絲分裂中死亡,從而有效地抑制細胞增生. 新生血管形成早期必須先有內皮細胞向周圍組織移行和增生,放射線照射通過抑制血管內皮細胞增生,達到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的目的[17]. 國外多中心大樣本臨床資料顯示,針對AMD引起的CNV患者,外照射治療后中度視力下降與AMD的自然病程相似,引起嚴重視力下降的可能性減少了一半,在維持或提高視力方面效果有限[18]. 運用Sr90放射敷貼治療合并CNV的AMD患者,在短期內具有延緩視力下降的作用,而12 mo后的療效與對照組沒有顯著差異[19]. 目前,放射療法治療CNV相關疾病仍處于臨床探索階段,其療效及安全性有待進一步研究.

6藥物治療

CNV的發生及發展過程中,有多種細胞因子及信號轉導通路參與其調控[20]. 目前已發現包括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缺氧誘導因子(hypoxiainduced factor, HIF)和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 Ang)等在內的多種細胞因子,以及PKC,MAPK和Ca2+等信號轉導通路在CNV的生成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1-22]. 隨著研究的深入,采用新生血管抑制因子對抗新生血管的生長,已成為治療CNV的新策略[23-24].

Macugen是一種抗VEGF適體(an aptamer inhibitor of VEGF),能夠特異性抑制細胞外VEGF的活性,美國FDA于2005年批準Macugen應用于臨床. 多中心的臨床試驗證實,對于滲出型AMD患者,Macugen有延緩視力下降的作用[25]. 早期診斷與及時給予Macugen治療,能夠獲得更好的預后視力[26]. Lucentis是VEGF單克隆抗體的重組活性片斷(rhu FabV2),該藥物也已進入臨床試驗. 對于合并CNV的AMD患者,單獨或聯合使用Lucentis有望成為新的治療選擇[27]. 此外,針對CNV進入臨床試驗的藥物還有Anecortave[28]等.

由于新生血管的形成是多種分子共同作用的結果,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又錯綜復雜,針對單一細胞因子/通路開發的藥物防治效果往往有限. 積極尋找調控新生血管生成的關鍵因子/通路,對于CNV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轉貼于

7展望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PDT和TTT等療法,主要針對的是CNV晚期的并發病變. 而基于對CNV生成機制的研究,尋找針對CNV病因、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的有效療法,將為未來從根本上治愈CNV相關疾病提供可能.

新生血管生長是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采用新生血管抑制因子治療CNV需要尋找更為有效的方式. 隨著材料科學的發展,基于大分子多聚體材料的眼內緩釋、靶向給藥系統表現出極大的應用潛力. 通過眼內注射或手術植入眼內,在病灶局部實現直接釋藥,拓展了眼內用藥范圍[29]. 另外,基因療法也為新生血管抑制因子治療CNV提供了手段. 采用基因轉染方法,調控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因子在局部組織的表達水平,可避免反復眼內注射給藥的風險. 盡管目前在CNV治療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但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通過有效抑制CNV,從而防治這一類與CNV相關的嚴重致盲性眼病將成為可能.

【參考文獻】

[1] Folkman J, DAmore PA. Blood vessel formation: what is its molecular basis[J]? Cell, 1996,87(7):1153-1155.

[2] Hayreh SS. Ocular neovascularization [J]. Arch Ophthalmo,1980,98(3):574.

[3] Ambati J, Ambati BK, Yoo SH, et al.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etiology, pathogenesis,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J]. Surv Ophthalmol, 2003,48(3):257-293.

[4] Macular Photocoagulation Study Group. Laser photocoagulation for juxtafoveal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Fiveyear results from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J]. Arch Ophthalmol, 1994,112(4):500-509.

[5] Macular Photocoagulation Study Group. Visual outcome after laser photocoagulation for subfoveal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secondary to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The influence of initial lesion size and initial visual acuity [J]. Arch Ophthalmol, 1994,112(4):480-488.

[6] Brancato R, Introini U, Bolognesi G, et al. ICGAguided laser photocoagulation of occult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in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J]. Retina, 2000,20(2):134-142.

[7] Donati G, Kapetanios AD, Pournaras CJ. ICGguided laser photocoagulation of juxtafoveal and extrafoveal occult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J]. Grae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 1999,237(11):881-886.

[8] Desatnik H, Treister G, Alhalel A, et al. ICGAguided laser photocoagulation of feeder vessels of choroidal neovascular membranes in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J]. Retina, 2000,20(2):143-150.

[9] Oosterhuis JA, Journeede Korver HG, KakebeekeKemme HM, et al. 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 in choroidal melanomas [J]. Arch Ophthalmol, 1995,113(3):315-321.

[10] Reichel E, Berrocal AM, Ip M, et al. 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 of occult subfoveal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J]. Ophthalmology, 1999,106(10):1908-1914.

[11] SchmidtErfurth U, Miller J, Sickenberg M, et al. Photodynamic therapy of subfoveal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linical and angiographic examples [J]. Grae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 1998,236(5):365-374.

[12] Barbazetto I, Burdan A, Bressler NM, et al. Treatment of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with Photodynamic Therapy Study Group, Verteporfin in Photodynamic Therapy Study Group. Photodynamic therapy of subfoveal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with verteporfin: fluorescein angiographic guidelines for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TAP and VIP report No.2 [J]. Arch Ophthalmol, 2003,121(9):1253-1268.

[13] 張美霞,陸方,嚴密,等. 光動力療法治療滲出型老年性黃斑變性四年臨床觀察總結[J].中華眼底病雜志, 2004,20(5):275-279.

[14] 張力,趙明威,黎曉新. 影響光動力療法治療脈絡膜新生血管視力預后的多因素分析[J].中華眼底病雜志, 2004,20(5):292-294.

[15] Peyman GA, Blinder KJ, Paris CL, et al. A technique for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transplantation fo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secondary to extensive subfoveal scarring [J]. Ophthalmic Surg, 1991,22(2):102-108.

[16] Hooper CY, Guymer RH. New treatments in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J]. Clin Experiment Ophthalmol, 2003,31(5):376-391.

[17] Miyamoto H, Kimura H, Yasukawa T, et al. Effect of focal Xray irradiation on experimental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1999,40(7):1496-1502.

[18] Chakravarthy U, MacKenzie G. External beam radiotherapy in exudative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 pooled analysis of phase I data [J]. Br J Radiol, 2000,73(867):305-313.

[19] Jaakkola A, Heikkonen J, Tommila P, et al. Strontium plaque brachytherapy for exudative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threeyear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study [J]. Ophthalmology, 2005,112(4):567-573.

[20] 朱潔,王雨生,惠延年. 脈絡膜新生血管的生成和抑制[J]. 眼科新進展, 2004,24(1):57-60.

[21] 張鵬,惠延年,王雨生,等. PKC信號轉導通路對缺氧人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表達VEGF的作用[J]. 第四軍醫大學學報, 2003,24(21):1933-1934.

[22] 趙煒,王雨生,張瑞,等. p42/p44 MAPK信號轉導通路在缺氧誘導的人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VEGF表達中的作用[J]. 眼科新進展, 2005,25(2):109-112.

[23] 楊秀梅,王雨生,惠延年. 內源性脈絡膜新生血管抑制因子的研究進展[J]. 國際眼科雜志, 2004,4(2):307-311.

[24] 楊秀梅,王雨生,惠延年. 外源性脈絡膜新生血管抑制劑的研究進展. 眼科新進展, 2005,25(1):75-78.

[25] Siddiqui MA, Keating GM. Pegaptanib: in exudative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J]. Drugs. 2005,65(11):1571-1577.

[26] Gonzales CR, VEGF Inhibition Study in Ocular Neovascularization (V.I.S.I.O.N.) Clinical Trial Group. Enhanced efficacy associated with early treatment of 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with pegaptanib sodium: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J]. Retina, 2005,25(7):815-827.

[27] Michels S, Rosenfeld PJ. Treatment of 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with Ranibizumab/Lucentis [J]. Klin Monatsbl Augenheilkd, 2005,222(6):480-484.

篇3

關鍵詞:智能教學系統;神經網絡;學生模型;設計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63(2011)04-0052-03

0 引言

人類社會為提高教學效率,更好地培養人才,一直在不斷探索與嘗試運用新技術、新方法來改進教與學的方法和手段。同時也希望能實現因材施教,即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等特征進行差別化教育。但限于教師資源不足和教學效率的要求,尚未做到對每一個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智能教學系統的提出為實現這一目的提供了可能。智能教學系統(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ITS)是計算機輔助教育與人工智能的結合,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教學上的應用,其由人工智能、認識科學、教育理論等多門學科交叉產生。ITS通過研究人類學習的思維特征和過程,尋求學習認識的模式,同時以個性化教學為目標,并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認知水平、已有的知識基礎、認識結構和學習習慣、學習風格、動機等個性化特征進行學生個人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確定,選擇適當的教學策略,從而為學生提供與其學習特征相符的學習內容和學習進度。學生通過個性化、自適應的學習,既獲得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智能教學系統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有助于學生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培養,是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的新方法、新途徑。

人工神經網絡(Artifieial Neural Network,ANN)是人工智能的一個重要領域,也稱為神經網絡(Neural Networks,NN),是由大量處理單元(神經元)廣泛互連而成的網絡;這是一種模仿生物大腦的結構,并且模擬人腦信息處理過程的信息處理系統。神經網絡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即通過訓練可抽象歸納出訓練樣本的主要特征,因而有較強的容錯能力和記憶聯想能力,能夠并行處理信息,因而有較快的信息處理速度。將神經網絡應用于智能教學系統能有效提高系統的智能水平、適應能力及反應速度。

目前智能教學系統已有不少研究,其中包括部分學生模型的研究,但這些學生模型普遍存在著智能性不足等問題。本論文對利用神經網絡構建智能教學系統學生模型進行了研究,以人工智能、認識心理學、教育學為基礎,分析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模型設計。

1 基于神經網絡的學生模型設計

智能教學系統(ITS)是交叉科學,由于人工智能、計算機科學等相關學科仍處于快速發展時期,故ITS目前仍處于發展階段,其組成部分有不同的說法,如由三部分組成,四部分組成,五部分組成,但卻都包含三個核心的部分,即學生模塊、教師模塊和專家模塊(知識庫)。本文在三模塊架構基礎上對學生模型進行設計。

學生模型是智能教學系統的核心,是實施因材施教的基礎和關鍵。因此構造合適的學生模型是構建智能教學系統的重點。該模型應該能夠及時、正確反映出學生學習行為中的本質特征和狀態,即反映出學生對某一學習內容的掌握、理解程度和學習行為中包含的學習風格、習慣及學習能力等。學生模型目前較普遍的分類有:覆蓋模型、微分模型、攝動模型和認知模型等。

(1)覆蓋模型是將學生所擁有的知識看成是專家知識的一部分,教學目標是在現有和總體之間建立相應聯系。在覆蓋模型中,通過將學生與專家的行為差別來建立學生模型,并假設由于某種原因使學生與專家的技能差別造成學習行為的不同。覆蓋模型對學習者的描述過于簡單,認為學生知識僅是其中的一部分,沒有考慮學生的歸納和演繹訓練,即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訓練。

(2)微分模型是將學習者的知識分為預備授予和預備授予以外知識兩個部分,較覆蓋模型有了進一步的擴充,但其本質還是覆蓋模型。

(3)攝動模型考慮到學生所學到的知識有可能與專家庫中知識的不同,但仍然是從知識角度來建模。

上述模型都是通過專家知識與學生已有知識的對比來找出學生需要學習的內容,偏重于知識,不能較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特征和狀態。

1.1學習過程因素對于學習的影響

根據比格斯的3P學習模型,學習過程可以決定學生學習質量。不同的學生用淺層式學習與深層式學習在取得相同的成績評定情況下,其學習質量也是不一樣的。淺層式學習記住的是一些與原文一致的內容,沒有去思考這些內容之間的關系。深層式學習是從整體上去把握學習內容,學習者想方設法弄清學習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學習過程因素(主要是學習方式)不僅會影響學習結果,而且其本身也是反映學習質量的重要指標,因此在智能教學系統學生模型中,需要考慮學生對于知識記憶、分類、歸納總結和演繹推理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提醒學生使用深層式學習。從而對學生回答的問題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其原因,特別是對于產生錯誤的原因進行分析診斷,并反饋給相應的教師模型,從而對學習內容、教學方法進行調整,同時給出學習方式的建議,而不是簡單地讓學生重新學習某一部分內容。如測試中發現學生在基礎知識部分的得分很高,而綜合運用測試得分較低,學生可能應用的是淺層式學習,教學系統應給出學習方式的提醒和建議,使智能教學系統的因材施教效果能更好地體現出來。

有的學生習慣于通過做大量練習題來進行新內容學習,以期將該內容所有可能出現的題型都見識一下,通過歸納總結的方法進行學習;而有的學生則習慣通過演繹推理,用萬變不離其宗的原理,從所學內容的本質特征出發,深入理解內容的各部分之間關系,不用做大量習題也能較好掌握所學內容。

因此,在設計學生模型時,應該考慮的因素有學生學習習慣、年齡、擁有的正確知識及對這些知識掌握的程度(即已有的學習基礎),學生的學習史與學生個性特征等。在學生模型中,學生的學習行為包括學生總時間、學習某一內容或解決某一問題所花的時間。對學習內容的認知程度用布魯姆的6個認知級別,即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來標記。在學生具體學習行為中,用解決系統所提出問題的正確率來確定學生對目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并以學習正確率與學習該內容的時間比值來衡量學生的學習能力。

1.2學生模型設計

建立學生模型采用BP神經網絡(Back-propagationNeutral Network),即前饋反向傳播網絡。BP網絡由輸入層、隱層和輸出層組成,各層神經元僅與其相鄰神經層之間有連接,同一層神經元之間無任何連接,且其輸入與輸出是一個高度非線性映射關系。輸入信號從輸入層進入網絡,經過隱層處理,最后到達輸出層;每一層由多個節點組成,同層節點間無任何關系。

神經網絡具有較強的自學習能力,利用學習實例對網絡進行訓練,通過自適應算法修改網絡結構的連接權值,使網絡逼近所期望的輸入與輸出關系,并可以根據輸入數據的變化自動調整參數,優化系統,使之能更好反映學生的學習特征。輸入是學生基本信息(姓名、學號、年級、班級、年齡等)、課程名稱及章節、學習基礎、對某一問題的得分、學習時間記錄等,輸入層節點數為5。輸出層根據所要表達的學生學習狀態和特征來設計,目前設定的輸出有對某一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學習方式、學習習慣等。隱層數則根據需要設定。

學生模型的神經網絡拓撲結構如圖1所示。

篇4

【關鍵詞】中職計算機 網絡教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2B-0119-02

隨著我國網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計算機已進入社會各個領域當中,改變著人們的生產與生活。因此,為了與時展相適應,中職學校的計算機教育需要進行調整。就目前來說,網絡教學存在下面的優勢:一發揮計算機網絡平臺作用,豐富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率。二利用網絡具有傳播速度快、實現互動等優點,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應用網絡技術,提高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在網絡環境下,提高中職計算機課程網絡教學的有效性,不但可以迅速提高計算機教學質量,使學生掌握計算機的實踐操作技術,而且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使學生不斷自我完善和發展。本文主要論述在中職學校計算機教學中有關網絡教學的有效性應用策略,希望能對中職學校的計算機教學有所幫助。

一、把握教學現狀,明確教學目標

要想培養當前中職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就要掌握當前學生的實際情況。當前中職學生掌握計算機的能力存在較大差異,有的中職學校中使用的計算機教材過于抽象,不利于學生理解和操作。所以,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與計算機學科特點,在掌握學科目標的前提下,重點考慮信息素養目標,大力應用網絡資源優勢,對學生明確學習任務。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應用情景模擬、上網查詢、網絡課件等,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讓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當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在此需要提出的是,利用網絡進行教學時教師要將學習方向明確給學生,讓學生的網絡學習具有針對性,不能依據自己的個人喜好自由上網,毫無目的。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以“打好基礎、創造條件、多加賞識、重視實踐、提倡自學、發展創新”為原則,要求學生不但掌握計算機理論知識,而且具有高水平的實踐操作能力,可以自己熟練操作計算機。在實際應用中,可以自己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利用網絡教學讓每一個學生充分展現自我,開發潛能,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提高,使教學有效性得到提高。

二、創設教與學情境,優化課堂教學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讓每一個學生都具備問題意識,將學生置于“情境”當中,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要認真選擇教學材料,善于創設有針對性的“問題情境”。教師在備課、上課過程中,要選擇與學生最為貼近的材料,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水平。如在學習《網頁制作》一課時,因為每一個學生都上過網,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可以脫離教材的限制,也可以鼓勵學生認真觀察教師選擇的一些優秀網頁,將學生引入教師設置的“教學情境”當中。這樣的課堂設計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創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思維。

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要與學生的生活、學習有關。學生在學習計算機過程中,生活就是問題情境最豐富的素材。如在學習Excel時,教師可以布置給學生制作“設計班級通訊錄表格”,讓學生自己完成制作Excel表格。又如在學習Powerpoint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鼓勵學生講解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然后讓學生制作演示文稿。這種教學模式不但可以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而且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教師設計的教學內容也可以利用網絡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以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主題。如在學習Flas時,可以先向學生展示一些簡單的動畫形變或移動效果,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再展現當堂課的學習內容。涉及學習的內容與如何操作時,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在網上尋找答案,然后自己動手進行操作。總之,發揮計算機網絡優勢,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不但可以增加學生的課外知識,而且也能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知識。利用虛擬的學習,可以解決傳統課堂存在的缺點,使課堂教學收到較好的效果。

三、適時應用任務驅動法,讓學生帶著任務去學習

在計算機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時應用任務驅動法進行教學,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識。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適時地為學生設計學習任務,并利用網絡平臺,對學生詳細地講解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學生通過網絡平臺與教師進行溝通,理解任務,掌握解決思路,然后自己去動手操作,完成學習任務。

如教師講到計算機應用基礎word 圖文混排一章時,向學生布置這樣一個學習任務:利用以前掌握的word 知識,設計一張卡片。又如在學習Excel 排序和篩選這一節時,教師向學生布置制作一張工作表的學習任務,即把全班同學的期末考試成績制成表格,要求分科輸入并編輯,按照從高分到低分的順序進行排列。然后可以根據情況對學生提出篩選條件,要求學生依據要求自已完成篩選。再如學習Powerpoint時,要求學生制作一個電子相冊,將自己平時收集的材料收入其中。自上面這些例子可以看出,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應用任務驅動法,可以明確學習任務,指導學生思考,幫助學生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帶著任務去學習,順利地掌握新知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進行多元評價,樹立學習自信心

評價在教學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以前的教學評價比較簡單,沒有考慮到對學習實踐能力和綜合素養的考查,因此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在考核體系中應該引入實踐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學習態度、綜合素質等模塊。對學生進行多元化評價,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在評價過程中,不但可以繼續應用教師評價學生的手段,而且還可以應用學生互評、師生互評、學生自評等手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評價,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在評價中,教師要善于發現每一個學生身上的優點,及時對其進行鼓勵和表揚,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會到學習成功的快樂,在學習中充滿信心,拼搏進取。

五、提高語言技巧,幫助學生理解

計算機理論知識過于抽象,加上中職學生基礎薄弱,如果教師過度地使用專業術語進行講解,那么就不利于中職學生理解。所以教師在進行計算機課堂教學時要注意應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應用比喻的方式講解概念和原理等內容,讓學生逐步消除畏懼心理,積極投入到學習當中。

如學習“網頁瀏覽”中的“添加收藏夾和整理收藏夾”一節時,可以利用教師手中的講義夾和試卷做比喻進行講解。教師在上課前準備好講義夾與不同學科的試卷。上課時,教師可以這樣說,我們利用網頁可以查找到自己希望得到的內容,每次看過這些內容之后我們就會關閉這個網頁。但是如果下次還需要應用這些內容時,那么怎樣才能快速找到并打開這些網頁呢?可以做這樣的比喻,收藏網頁上的網址就好象試卷的收藏一樣,網址可以比喻成試卷,收藏夾就如同教師手中的講義夾。那么怎樣才能在講義夾中快速找到某一科試卷呢?可以將試卷分類,把相同科目的試卷放在一個格內,這樣就能方便地找到想要的試卷。依據這個道理也可以把同類的網頁放在同類的收藏夾中,如果有相同的網址可以把相同的刪掉。利用這種教學方法,學生可以輕松地掌握收藏夾知識,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計算機技術是一門綜合性、實用性的學科,在推動人類進步與社會發展中發揮著強大的作用。計算機技術水平日新月異,各種應用手段也不斷地更新。因此,中職計算機課堂教學需改進教學模式,設計合理的課堂教學情景,使計算機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林婷婷.計算機網絡教學淺析[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1(06)

篇5

關鍵詞:德國;職業教育;行動導向;計算機網絡;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4

由于國情、職業教育的目標和學生等各方面因素的不同,中國的高職教育和德國的存在較大的差異。但無論是哪個國家的高職教育,用行動導向的思想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這方面都是值得借鑒和學習的。學習德國的職業教育行動導向教學法的意義,不在于我們如何實施德國的行動導向教學法,而在于我們如何能把它變為我們自己的東西,應用于中國的高職教育的改革和嘗試。

筆者從事高等職業教育十幾年來,主要開展的是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教學和管理工作,教授的課程有動態網頁和數據庫技術。根據本專業的學科特征,筆者認為采用行動導向的教學理念,用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可以為學生創造更多的主動參與學習和提高能力的機會。基于行動導向理念的教學改革在我專業已經開展了多年,根據學生的考核成績、教師反饋和學生評教的情況來看,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 行動導向學的特點

行動導向教學理念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只用腦,而是腦、心、手共同參與學習,通過行為的引導使學生在活動中主動參與學習、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思維并形成關鍵能力。具體來講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1 師生互動

教學過程已經不再是一種單純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而是師生互動型的教學模式。教學中教師的作用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教學的組織領導者變為活動的引導者、學習的輔導者和主持人。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充分發揮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轉換成教學活動的主角。

1.2 以學生為中心

行動導向的教學理念采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組織形式,倡導“以人為本”。教學與活動結合起來,學生在活動中自主學習,老師通過活動引導學生將書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在活動中注重學生個性的培養,充分地發揮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1.3 呈現開放性

行動導向的教學理念按照職業活動的要求,把與活動所需要的相關知識結合在一起,進行開放型教學。學生不再是孤立的學習,而是以團隊的形式進行研究性學習。學習中老師可以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情景,讓學生自己尋找資料,研究教學內容,并在團隊活動中互相協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1.4 重視能力的培養

結合各種具體教學方法的使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學會學習的能力。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的交流、溝通、協作和相互幫助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按照要求充分展示并匯報自己的學習成果,并對學生的展示技術和教學內容進行鼓勵性評價,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成功感,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社會能力、個性能力和學生的綜合素質。

2 行動導向學在高職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

2.1 要讓學生學會“自己學習”

教育的本質首先是“育人”,這是第一要務。目前最大的誤區是“學院化教育”,因該把它變成“職業化教育”。教學的核心是如何教學生學。而學生的學不僅是聽,還要自己思考、自己學習。學生要學會自主學習,而不是光靠老師教。真正的學習活動是積極地思考。德國的職業教育目標中提到:要培養學生獨立、負責任地(在團隊條件下)有效完成工作任務的能力。這一目標同樣可以給我們在制定學生的培養方案時進行借鑒。比如,胡格老師提到的“關鍵詞法”和“卡片法”。要求學生獨立地研讀文章,在文中標出關鍵概念,然后建立邏輯關系。把概念寫在卡片上,一張寫1個,最多寫10張。然后將卡片按照合理的順序、條理或結構排列,最后的學習成果“可視化”。實施過程要求小組合作,成果要在設計現場展示,最后由師生進行評價。此方法也可以作為個人復習時使用。如果學生閱讀的時候存在困難,老師可以給予一些提示,但不能機械地變成老師講授。這樣的方法實際上培養的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查找關鍵詞能培養學生的閱讀、分析和歸納的能力,讓學生能把握住重點,通過用卡片標識并“可視化”進行討論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溝通和表達能力。整個學習過程都是以學生為主的自己學習。

這種思路,同樣可以用于目前我所講授的《網絡開發技術》和《網絡數據庫技術》的教學過程,采用項目化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在《網絡數據庫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在宏觀上以具體項目為驅動,在微觀上采用“問題牽引”,通過各任務單元中要解決問題的延伸、拓展,在前、后知識點之間建立起聯系,實現知識點的多重循環;完成各任務單元的過程,就是以層層遞進方式實現數據庫系統的過程。此方法在本課程教授過程中已經持續使用了四屆,學生普遍反映對于枯燥的程序設計來說,采用行動導向的教學法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和課余時間積極地參與進來,完成項目后也很有成就感。此方法為學生創造了參與課程教學的機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在實踐課或業余時間可以充分利用課程建設的網絡資源,變簡單的學生觀看為學生參與,參與討論、參與案例設計,使網絡教學平臺能夠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支持,充分發揮了網絡學習平臺的開放性特點。

2.2 個人學習和小組學習相交替

胡格老師提到的“小組工作”的方法,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個人學習和小組學習。個人學習階段學生要有好的學習狀態,要知道完成工作的時間;小組學習培養團隊的協作、溝通和交流的技巧,學生通過學習要鍛煉自己的向伙伴表達思想、說服對方的能力;成果的完成需要有效的工作狀態,信息的精度和密度也需要有效地被強化,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這個方法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溝通和交流的能力。同樣的知識內容在不同的學生學習過后得出的結論卻不同,這說明學習是一個非常個性化的思維活動,學生不可能完全按照你的設計來學。學生只要能自己找出答案就完成了任務,而不一定是從老師那里獲得標準答案。這個方法讓我懂得了學習的本質不在于學習的內容本身,而主要還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我們已經把這個思路應用到了《畢業設計》、《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綜合實訓》等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畢業設計》和《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綜合實訓》的成果要求都是完成一個具體的項目,在項目中用行動導向的思路進行個人學習和小組交流學習,設計成果完成后還需要小組成員一起到教室前面進行展示和匯報,在匯報中每個成員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特長,同時也在小組成員的配合過程中,共同完成了匯報任務,既培養了獨立自主的精神,也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

2.3 學會在表達、溝通中不斷完善

胡格老師提到的“魔法箱”的案例。請一個老師上來用雙手摸箱子里的東西,但箱子里面不可見。然后用語言描述出來。給每位學生發一張A4紙,用三維立體圖畫出你所聽到的描述。學生根據聽到的內容畫出了自己的草圖,但結果千差萬別。現實教學過程中,老師經常認為自己講清楚了,但實際上沒有。因為有些東西并非像我們想象得那樣易描述。因而要訓練學生用簡短的語言把事物描述清楚的能力;學習時要把描述的東西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結合在一起;接下來才是精確描述,要讓結果越來越接近真實。這個案例說明,講授時所用的語言表達不是越華麗越好,和學生所有的溝通表達要從學生最易理解的地方開始。所有有效的溝通、形象的表達,是老師要思考的問題。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時間,要給學生時間去理解。科學的分析表明,我們的大腦能夠記住所讀到的10%,所聽到的20%,所看到的30%,所聽到和看到的50%,這些都是被動地接受。而我們的大腦能夠記住自己講述的70%,自己做的90%(即在情境中與他人合作、做出決定)。也就是說,如果能讓學生自己講述一遍就變成一種積極的過程。如果能做到在做中學,合作中學,效果就會更好。

這個思路已經應用到了網絡專業綜合實訓課程最后的考核與評價形式中。要求學生實訓結束時提交的成果不僅僅是設計的系統和實訓報告,如果能安排一次成果的介紹展示和開展一次模擬的答辯會,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同時能讓學生對于自己的設計成果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主動找出自己的不足,有利于不斷完善和提高。行動導向教學法用于學生的專業綜合實訓的評價在我專業開展了三屆,師生和企業、行業專家一致反映良好。

3 行動導向教學法實踐過程中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3.1 要轉變教師的教學態度觀念

在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實施過程中,有些教師在適應這種教學模式的時候存在一定的困難,尤其是青年教師,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從高校畢業后直接參加工作的,擅長傳授理論知識,但實踐不多,缺乏企業工作的經驗,學生問到企業中實際遇到的問題時會存在一定的困難。當然,教師的教學態度在實踐中并不是主要問題,教師們經過自身的努力并參與企業培訓及實踐,不久就可以適應教學工作。

3.2 要重新編寫教材

現有的教材主要是為教師的教學而設計的,教師是教學的主體。而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法后,學生成為了主體,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現項目式和任務驅動的思想。因此,教材也要從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和實踐的思路上來考慮,逐步編寫出具有行動導向特色的教材,以真正體現其在教學中的優勢。

3.3 要改革考試制度

行動導向的思路使得我們的教育從原有的應試教育逐步轉變成素質教育。過去的傳統教育是典型的應試教育,因此在考試制度上也是按照應試教育的模式進行設計的,這種方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因此,我們需要對傳統的考試制度進行配套改革,以適應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

4 結語

我國的職業教育建立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教育基礎之上,因此往往過分強調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對學生方法能力及社會能力的關注度不高;對高職學生而言,傳統的教學方法無疑是效果不明顯的。德國的行動導向教學法適應現代職業教育的理念,以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讓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理念,對于提高我國高職教學的實際效果必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行動引導型教法.http:///Article/jyky/ktyj/200710/451.shtml.2007,10.

[2]王占榮.行動導向行教學法的思考[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4.

[3]馮燕.試論行動導向型教學法在五年制高職專業課教學中的應用[J].價值工程,2011,11.

[4]張勇,董啟明.行動導向教學法在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教學中的應用[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篇6

1行動導向教學法的特點

行動導向教學理論強調學生通過典型的職業活動獲得技能和知識,進而形成經驗和能力。在行動導向教學中,教師不再只是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者,更多的是作為教學的咨詢者和課堂教學主持者。

這就意味著,一方面,項目教學成為主要的教學形式。在項目教學中,學生是主要的行為者,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獲得工作過程知識。另一方面,情境教學成為以行動導向的職業教育的典型特征。情境教學的主要關注點在于,學習情境的創建要盡可能與工作的應用情境相接近,使二者可能地在高度上達成一致。它具有以下特點。

(1)學生互相合作解決實際問題。所有需要學生解決的實際問題,由學生共同參與,共同討論。在討論中承擔不同的角色,在互相合作的過程中,使實際問題最終獲得解決。解決問題的過程,既是學生學會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生獲得經驗的過程。

(2)學生參加全部教學過程。從信息的收集、計劃的制訂、方案的選擇、目標的實施、信息的反饋到成果的評價,學生參與實際問題解決的整個過程。這樣學生既了解總體,又清楚每一具體環節的細節。

(3)學生表現出強烈的學習欲望。這種強烈的學習欲望,緣于積極的參與。一方面是內在的,好奇、求知欲、興趣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外在的,教師的鼓勵、學生的配合、取得成果之后的喜悅等。

(4)教師的作用發生了變化。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一個咨詢者或指導者,但這并不影響教師的作用的發揮,相反,對教師的要求提高了。

2行動導向教學在計算機網絡課程中的實踐與探索

2.1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領域課程設計

首先,學習領域的設計必須基于了解市場和企業的需求。根據工作過程的開發步驟設計的活動領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對學校校園網初期建設、建成后應用管理的工作過程進行分析,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內容。

其次,學習領域的確定,必須能將整個課程體系中的各個知識點聯系起來,而且要有一定的難度,讓學生既能學到新知識、新技能,又能運用它去解決從未遇到的實際問題。通過對銳捷網絡有限公司、神州數碼網絡有限公司、重慶罡立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重慶九方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走訪調研,確定了學校校園網的初期建設到建成后使用所涉及的行動領域如下:局域網組建、應用與維護;不同的網絡互聯;網絡服務器搭建;網絡安全;校園網接入;綜合布線;網絡管理。根據知識的形成規律,可以確定網絡管理員的培養需要進行學習領域如下:認識計算機網絡、校園網布線施工、組建Windows對等網、校園網服務器搭建、校園網安全及網絡管理這五個學習領域。

2.2如何在學習領域中實施項目教學

正對某個學習領域,師生共同確定該學習領域的項目。學生分組對項目進行討論,并寫出各自的計劃書;接著正式實施項目(項目實施過程的具體步驟);然后演示項目結果,最后由教師對學生的作品(實驗結果)進行評估。通過以上步驟,可以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并促使其在提高動手能力和推銷自己等方面努力實踐。項目教學法的步驟一般為選定項目設定目標并分組計劃實施成果展示評價。下面用一個具體例子來介紹行動導向法的項目實施,比如選擇學習領域 1 認識計算機網絡。

(1)學習情境。參觀學校校園網,通過查閱資料或咨詢網絡中心管理員,了解校園網硬件構成,繪制校園網絡拓撲結構圖。

(2)教師分組進行項目實施,分組過程中要兼顧不同類型的學生,每個組都應該有善于收集資料的人、善于表達的人、組織能力較強的人,男女搭配得當。

(3)分析討論,編寫項目實施計劃書。教師引導學生對校園網有一個總體認識及了解,分發引導文資料。教師不要直接告訴學生如何去做,而應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線索,要以問題探索引起和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學生結合已有知識自行完成任務,通過自主探索或者協作開展探究活動,完成任務計劃書。

篇7

【關鍵詞】缺鐵性貧血 幽門螺旋桿菌 治療

中圖分類號:R55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0)12-092-03

缺鐵性貧血在臨床上較常見,對于部分原因不明的病例,常規補鐵治療效果不佳。HP感染是消化系統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的重要病因,與胃癌也密切相關。近年文獻報道:缺鐵性貧血(IDA)的發生可能與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有關[1],這類不明原因的IDA病例在清除HP后可以改善補鐵治療的效果。本實驗探討HP感染與IDA的相關性及抗HP對于治療IDA的重要性。

1 一般資料

選擇2005年3月一2010年1月在我院門診及住院的IDA患者126例,診斷符合《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標準。其中男65例,女55例,年齡14-72歲,平均年齡39.2±4.6歲。所有病例均除外由于消化性潰瘍、女性月經失血,痔瘡等所致的慢性失血性貧血、腫瘤、結核、慢性腎病、血液系統病史、胃切除手術、消化不良及營養不良等病例,大便隱血檢查均為陰性。

1.1 方法

1.1.1 檢測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全自動數字化血細胞計數儀檢測血紅蛋白(HB)、紅細胞(RBC)、平均紅細胞體積(MCV)、紅細胞壓積(MCHC),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鐵(SF)。全部病例均經電子胃鏡下胃竇部取活檢行快速尿素酶試驗和14C02-尿素呼氣試驗測定, 2項陽性判定為Hp感染。

1.1.2 治療方法 將Hp陽性伴IDA患者隨機分為2組。試驗組應用口服鐵劑加抗Hp治療,對照組單純口服鐵劑治療。口服鐵劑為硫酸亞鐵 300mg/次,3次/日,共2個月,抗Hp治療采用“三聯療法”:奧美拉唑:20mgbid;甲硝唑:400mgbid,阿莫西林:500mg tid 連用14天,8周后復查外周血HB、RBC、MCV、MCH、SF的變化情況。停用抗HP治療1個月后復查14C呼氣試驗,如果HP仍陽性,再給予“四聯療法”:(麗珠胃三聯)枸櫞酸鉍鉀220mg bid,替硝唑500mg bid,克拉霉素250mg bid,聯合奧美拉唑20mg bid,連用7天,如果HP檢測仍然陽性,計為抗HP治療失敗。所有患者均接受鐵劑治療3個月,其中試驗組同時給予一個療程的根除HP治療,服藥期間均無明顯不良反應,只有部分患者主訴惡心、上腹不適,未作對癥處理,有6例患者未堅持治療,剔除試驗,其余120例未中斷治療。

1.1.3 統計方法數據采用SPSSll.5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P

2 結果

120例IDA患者,其中HP陽性94例(78.3%);HP陰性26例(21.7%),將94例HP陽性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50例、對照組44例,治療前后HB、RBC、MCV、MCHC、SF變化的情況見表。試驗組中有43例HP感染得到根治,HP根治的患者有37例貧血糾正,SF恢復正常;另外6例HP根治的患者經補鐵治療6個月以上,HB有提高,紅細胞形態有改善,但沒有達到正常,血清SF未能恢復正常;有7例患者抗HP治療失敗,貧血和鐵缺乏狀態無改善。見表1

3 討論

IDA在臨床較常見,經去除缺鐵原因和補鐵治療,貧血往往可以糾正,但有部分患者缺鐵原因不明,單純補充鐵劑難以完全糾正貧血。近年來研究發現這種情況可能與患者并發HP感染有關。Choe等[2]發現,Hp感染者IDA的發生率明顯高于非感染者,經Hp根除治療后,IDA得到糾正,證實了Hp感染與IDA發生密切相關。有研究對成人IDA患者血清進行檢查,發現HP感染者SF濃度明顯低于未感染[3] 。

HP感染導致IDA的確切機制尚不清楚,可能的機制包括:(1)Hp生長繁殖必不可少的鐵主要由乳鐵蛋白提供,HP細胞膜上表達可與乳鐵蛋白結合的膜蛋白,Hp感染時,胃黏膜和胃液中乳鐵蛋白水平增加,機體其他部位的鐵可能被轉運至胃黏膜,影響機體造血。(2)HP的細胞膜外側發現有鐵抑制蛋白,干擾了鐵的正常代謝。(3)食物中的鐵主要是3價高鐵化合物,還原成2價的亞鐵,才能被吸收,Hp感染相關性胃炎,尤其是慢性萎縮性胃體胃炎,可損傷胃黏膜壁細胞,減少胃酸分泌,降低胃液維生素 C濃度,影響高鐵還原為亞鐵,且高價鐵損傷胃腸黏膜上皮細胞,亦減少腸道鐵吸收,導致IDA的發生[4]。(4)HP還會引起胃上皮細胞變性、壞死、胃粘膜損傷,增加鐵的流失。但并非所有HP感染者均出現IDA,據推測IDA的發生與否可能還與HP菌株的不同、宿主因素、環境等多種因素有關, 2000年 Parkinson AJ等[5]調查發現:Alaska地區居民的血清鐵蛋白水平

在本研究中,120例IDA患者中,HP感染率達到78.3%,支持HP感染可能與IDA的發生有關。治療組采用抗Hp和鐵劑治療后,Hb、RBC、MCV、MCHC和SF明顯提高(P0.05),提示Hp感染是造成機體IDA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認為,對于臨床上部分缺鐵原因不明的IDA患者,應注意檢測HP感染的情況,同時也提醒臨床醫師,尤其是難治性IDA應考慮到Hp感染的可能性,有效的抗HP治療能夠提高這些IDA患者的療效。

參考文獻

[1]Ciacci C,Sabbatini F,Cavallaro R,et a1.Helieobacter pylori impairs iron absorption in infected individuals[J].Dig Liver Dis,2004,36:455-460.

[2] Choe YH,Kwon YS,Jung MK etal. Helicobacter Pylori-associated iron-deficiency anemia in adolescentfemale athletes.J Pediatr,2001,139(1):100-104.

[3]Einsei.Eh,Hebart H,KAuffmann―Schneider C,et a1.Risk factor for treatment failure in patients receiving PCR-based preemptive therapy for CMV infection[J].Bone Marrow Transplant,2000,25:757―763。

[4]Koike T,Ohara S,Sekine H.et a1.Helicobacterpylori infection prevents erosive reflux oesophagitis by decreasing gastric acid secretion[J].Gut,2001,49:330-334.

篇8

關鍵詞:態勢感知;數學模型;網絡安全;態勢預測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隨著計算機網絡的高速發展,各種新型的網絡攻擊手段不斷出現,網絡安全的問題成為計算機網絡使用者和管理員們高度關注的問題。由于各行各業活動都開始線上線下共同發展,因而網絡作為現代人們活動的主要場所,其安全性也成為了現代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由于網絡信息交流主要依賴于數字化信息,而數字信息容易受到攻擊,而被破壞盜用,引發諸多不安全問題。傳統的網絡安全防御措施,如:查看安全日志、添加和配置網絡安全設備(防火墻、路由器訪問控制列表、IDS等)無法全局地分析網絡的安全狀況和預測網絡安全的態勢發展。網絡安全技術也在不斷變革,從傳統的入侵檢測、入侵防御到入侵容忍、可生存性研究等。

網絡安全態勢是一種通過現有的網絡信息進行實施評估系統安全的研究領域,通過對信息的分析,為網絡管理員的操作提供依據,避免即將到來的網絡不安因素和風險,將損失降到最低,安全態勢評估準確性提高,可以為網絡管理員決策提供更加有力的信息支持。

網絡安全態勢感知NSSA(network security situ-ation awareness)是目前的研究熱點,它能實時感知安全風險,使安全分析員可以掌握網絡安全狀況,從而為準確決策提供可靠依據,將安全事件帶來的風險和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網絡安全態勢感知通過分析威脅傳播對網絡系統的影響,對系統的安全性進行全面、準確地評估,并提供出對應的系統加固方法,通過不同的數據模型進行相關算法的優化分析,有效地抑制威脅的擴散。

1.基于時空維度分析的網絡安全態勢感知

空間數據發覺理論是針對實體的幾何形狀、物理位置、拓撲結構、維度等進行研究的空間特性的理論和方法,早期主要應用于環境研究、地理信息系統、交通控制、醫學影像識別等領域。后來,由于具有空間特性的網絡數據也逐漸被引用到網絡安全領域中了。

基于時間維度分析的網絡安全態勢模型對已經出現的攻擊序列Asi進行攻擊追蹤分析,在攻已成功實施攻擊的情況下,不存在繼續被攻擊序列利用的脆弱性,所以該攻擊序列不會再發生變化;其次,對已攻擊序列進行時間序列的分析,由于時空維度模型(ARMA)在安全態勢領域的預測結果誤差較小,所以選用ARMA模型進行分析。ARMA模型首先進行平穩性檢測。

基于時空維度分析的網絡安全態勢感知系統,從網絡體系中的進攻方、防御方、環境三方進行安全態勢的要素集收集,然后在時空維度上進行對未來各個時間段內的網絡安全態勢要素集的預測,并根據要素集之間的關聯性在空間維度模型上進行數據發掘計算網絡的安全態勢。最后利用公用數據集DARPA進行結果驗證,證明基于時間維度的感知模型是可以提高安全態勢的預測能力的。

2.基于Markov博弈模型的網絡安全態勢感知

傳統認知態勢感知的核心是對態勢量化進行評估。我們首先要對數據進行采集,將其中檢測出的安全類數據進行融合并進行歸類,如:威脅集合、信息集合、脆弱性集合和網絡架構等信息。將這部分數據進行格式規范化并保存在數據庫中,這樣就可以進行數據地實時操作了;其次,對集合中的每個威脅元素建立TPN;并對用戶、管理者、威脅進行Markov模型的博弈分析,評估單個威脅的保密性態勢以此來給出優化的系統加固方案;最終,對威脅集合中的保密性態勢進行綜合分析進而評估系統的保密性安全態勢;同理,我們可以評估系統的可用性態勢和完整性態勢。針對不同的網絡系統應用環境和需求,對系統的完整性、保密性、安全性、可用性態勢加權,以此評估整個系統當前的安全態勢情況。

系統在不同的時間段內安全態勢是相互關聯的,態勢預測模塊以態勢評估結果為基礎。我們可以利用此種相關聯的態勢變化規律結果進行分析和預測。

Markov博弈模型通過態勢評估將資產、威脅、脆弱性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詳細地描述,評估結果準確、全面、具有科學客觀性,為管理者提供的系統加固方案能很好地針對具體的某個威脅找到其路徑和節點,有效地提供了系統安全性、抑制了威脅的擴散。

3.基于神經網絡的網絡安全態勢感知

BP神經網絡模型的并行處理能力,自適應性相對較強,因而靈活性相對較高,能夠利用任意精度處理函數關系。除此之外,由于不確定的非線性態勢值,傳統模型的預測結果誤差相對較大。RBF網絡在對復雜系統的描述中,可以進行非線性系統描述,因而在網絡安全預測中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因此神經網絡參數優化可以通過遺傳算法進行。

RBF態勢預測模型最主要進行基函數中心、寬度的計算以及隱節點數目和隱層的計算,從而降低預測誤差,建立相對精確到網絡。遺傳算法的全局搜索性相對較高,因而局部極值出現的可能性有效降低,基于這一點,RBF網絡利用遺傳算法可以有效優化參數、結構。

基于BP神經網絡評估模型,引入了遺傳算法,對網絡態勢預測相關參數進行有效優化,從而提高態勢預測的準確性、有效性。

結語

本文綜述了3種基于數學模型建立的網絡安全態勢感知系統,從網絡安全態勢感知的預測、發現、解決、系統的加固給出了具體的方法,針對不同算法的優化進行了簡要的描述。在實際網絡應用中應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感知系統的選擇。

參考文獻

[1]張勇.基于Markov博弈模型的網絡安全態勢感知方法[J].軟件學報,2011,22(3):495-508.

篇9

【關鍵詞】

美羅華;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免疫抑制劑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是指因B細胞過度活化,分化成漿細胞并分泌的異常免疫狀態,造成血小板破壞增多的綜合征,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出血性疾病之一。目前該病治療上仍首選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約2/3的患者可獲得長期反應。激素無效的病例可以選擇脾切除,也有較高反應率。但仍有15%~20%病例復發,成為慢性難治性ITP,治療困難較大,以大劑量免疫球蛋白和免疫抑制劑為主。前者治療費用貴,持續時間短;后者有效率低,有骨髓抑制,不可逆性神經炎、繼發腫瘤的嚴重不良反應。人們不斷探求新的藥物及方法來改善慢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cITP)患者的預后。利妥昔單抗(商品名:美羅華)是抗CD20人鼠嵌合型單克隆抗體,特異性結合B細胞表面的CD20抗原,通過多種機制清除體內B淋巴細胞,已開始在ITP中應用,尤其是cITP。現將我院美羅華治療復發性慢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做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3例病例,均為我院住院或門診患者,明確診斷為慢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1,2]。患者均為女性,年齡分別為20歲,46歲,51歲,平均38.3歲。病程分別為8年,3年,5年,平均病5.3年。既往治療有足量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加至少1次免疫球蛋白,聯合/不聯合免疫抑制劑(長春新堿)。全部患者均不同意脾切除治療。

1.2 治療方法 抗CD20單克隆抗體(美羅華)由美國羅氏公司生產。每次100 mg/m2靜脈滴點,每周治療1次,連續4次。治療前常規檢測肝炎病毒學均陰性。首次給藥前常規給予異丙嗪25 mg肌肉注射抗過敏治療。治療中每小時測血壓、脈博1次,并給予心電監測。

1.3 毒副作用 全部病例均出現靜脈輸注相關事件:包括寒戰、發熱(1例),一過性頭痛(1例),惡心(2例),皮疹(1例)。上述癥狀均出現在首次治療后的30 min~2 h內,減慢輸液速度或暫停輸液后,上述不適癥狀緩解或消失。

全部病例未出現血液學毒性。治療前血小板數分別為8.5×109/L,3×109/L,11×109/L,治療后血小板上升時間分別為治療后的6周,8周,5周,隨診6個月,血小板最終穩定于50~60×109/L,65~85×109/L,30~40×109/L。所有病例臨床癥狀均好轉,脫離輸血,持續療效達4個月以上。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明確診斷為cITP的3例病例,之前接受了2~3種治療無效。按上述推薦方案給藥,所有病例臨床癥狀均好轉,無出血傾向,血小板升高,脫離輸血,總反應率3/3(100%),2例病例血小板在50~100×109/L,PR2/3(66.7%),但沒有達到正常范圍病例,CR0/3(%)。

2.2 不良反應 3例病例均出現了靜脈輸注相關的不良反應,包括寒戰、發熱1/3(33.3%),頭痛1/3(33.3%)惡心2/3(66.7%后上述癥狀消失。1例發生了寒戰、發熱,暫時中斷治療,給予對治療后寒戰、發熱癥狀消失。再次以減慢輸液速度輸注未再出現上述反應。不良反應均在首次治療中出現。所有病例未見到血液學毒性。

3 討論

慢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cITP)是臨床常見的出血性疾病,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發生機制與體內產生自身抗血小板抗體有關[3]。隨著免疫學及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有關ITP的研究更加深入。目前認為其發生與B細胞功能異常有關。B細胞的過度激活、活化、分化成為漿細胞并引起的免疫反應成為ITP治療主線。如何調節抑制B細胞過度激活是免疫,治療重點。復發/難治性慢性ITP對常規激素、免疫球蛋白治療有困難,臨床上迫切需要有新的治療方法。美羅華(利妥昔單抗)是1990年研制成功的嵌合型抗CD20單克隆抗體,通過多種抗制清除休內的B淋巴細胞。既往治療在治療低度惡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有效性已得到了充分證實[4]。這種單克隆抗體與B細胞靶向特異地結合,通過抗原抗體反應,誘發并加速B細胞凋亡,減少B細胞向漿細胞轉化,減少異常抗體的分泌,從而達到cITP的治療目的,并為抗CD20抗體治療cITP提供了理論依據。Ratanatharathorn等[5]在2000年報道了一例抗CD20單抗冶療難治性ITP的患者獲得緩解,到目前為止,美羅華主要用于難治/復發的慢性ITP。常用方案為375 mg/m2/周,連用4周。2007年,Arnold等報道:近期總有效率62.5%、CR率46.3%。明顯高于對照組31%,兩組不良反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該研究結果進一步證實美羅華治療復發/難治性ITP的有效安全。鑒于該藥品價格昂貴,有人償試用小劑量美羅華治療cITP并獲得成功,意大利Zaja[6]的研究中,以小劑量美羅華(100 mg/m2/周,連用4周),總有效率75%,CR率43%。中位起效時間分別為31 d和44 d,提示小劑量美羅華治療ITP具有與標準劑量治療相近的療效。但此結論有待于小劑量與標準劑量美羅華的隨機對照試驗的證實。

本臨床中實驗中,小劑量美羅華治療3例cITP患者,2例PR,PR率為66.7%,PR率略高于上述報道,但未有CR。分析原因:①樣本量小,不能體現疾病異質性對利妥昔單抗治療的療效及安全性評估的影響;②患者一般情況及此前接受的治療情況不同;③觀察時間不夠長;④用藥劑量小。另有臨床實驗發現:血清美羅華的濃度隨劑量的增加而增加;治療有效的患者血清的美羅華濃度比無效者高[4、6]。在不良反應方面,均出現在首次輸注過程中。大多較輕,通過減慢輸液速度或暫停輸液后再次輸注時患者均耐受,沒有因此中斷治療的病例,副作用可防可控,治療安全有效。

今后工作中尚需統一入選標準,需大樣本臨床研究確定給藥方案,適應證可以不單純為復發/難治性cITP,若不考慮經濟問題,對于初治ITP,也是可以償試推薦美羅華治療的。

參 考 文 獻

[1] Rodeghiero F,et al.Standardization of terminology,definations and outcome criteria in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of adults and children:report from an 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Blood,2009,113(11):2386-2393.

[2] 侯明.成人 ITP的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中華血液學雜志,2009,30(9):574-575.

[3] Garcia-suartz J,et al.The clinical outcome of auto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patients is related to their T cell immunodeficiency.Br J Haematol,1993,84:464-470.

[4] 鐘亞華,謝叢華.抗CD20單克隆抗體美羅華治療B細胞淋巴瘤的研究進展.國外醫學輸血及血液學分冊,2002,25,60-63.

篇10

國際標準化組織推出的ISO9000認為,“質量是顧客對產品或服務的滿意程度,是反映實體滿足明確或隱含的能力的特性總和”。這里的“特性”是指事物所特有的性質,固有特性是事物本來就有的,它是通過產品、過程或體系設計和開發及其之后實現過程形成的屬性。因此,該定義從質量的外在屬性與內在屬性對質量進行了規定,認為質量一方面是客體本身的屬性,另一方面是客體對主體的適用性。

法國著名學者米亞拉雷(198助指出,教育質量的一般性定義應強調兩個方面:一是以一般的或具體的教育而表達的社會期望,二是教育過程的實際特征以及在學習水平上所觀察到的變化。作為高等教育質量的核心,大學教學質量的概念與內涵經歷了一個從單維向多維逐步發展的歷史演進、不斷豐富的歷程。當前對于教學質量的研究和討論過于注重質量定義中的主觀方面,其中以適應性質量觀最為代表。這一也似乎導致了我們在關注質量問題時過于關注質量對于主體適應性的一面,卻忽視了質量的客觀性本身。

將質量視為可以分解并加以測量的客觀存在,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讓我們可以控制大學教學質量,而且能夠使高等教育的眾多利益相關者感知到質量的確定性,從而維系和證明高等教育的合法性價值。因此,要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首先不僅需要考慮怎么評價質量,而且需要轉向對質量本身進行審慎的客觀分析。也許正是由于缺乏對質量本身進行邏輯分析,人們在論及質量時總會感覺到質量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本文立足大學教學質量的客觀性本質,以系統哲學為方法論,探析大學教學質量系統的一般范疇和運行邏輯,以期為當前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相關政策提供理性基礎。

二、大學教學質量系統的基本范疇

系統哲學是關于系統的根本觀點的理論體系,是現代系統科學成果的總結。系統哲學關于系統元素與環境、系統信息、結構與功能等基本范疇體系的一般概括和抽象,以及對系統運行規律的闡釋對于厘清大學教學質量的實質內涵和系統特征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系統哲學的視野里,系統就是若干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要素結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的結構和功能,并處在一定環境下的有機整體。質量綜合體現在作為系統的質量的元素、信息、結構和功能及其相互間的禍合關聯之中。雖然在事實上,質量作為一個體系不可切分或“還原”為部分,但在邏輯上只有將大學教學質量視為可以分解并加以測量的客觀存在,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確立基準性的質量指標特殊值,從而在實踐上一定程度地監測和控制質量運行過程和效果,而且,高等教育利益相關者由此才可以感知到大學教學質量的確定性,并對其做出相應評價。因此,以系統思維理解大學教學質量,首先需要建立大學教學質量系統的范疇體系,將內容豐富的高等教育功能和活動抽象為質量系統元素、質量系統信息、質量系統結構、質量系統功能等四個基本范疇。工

大學教學質量系統的元素。元素是指“構成系統統一體的各種不同的功能單元,而不是機械論所說的物質的‘最后實體’或‘宇宙之磚’。”《二十一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動世界宣言》指出,“高等教育的質量是一個多層面的概念,應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動:各種教學與學術計劃、研究與學術成就、教學人員、學生、樓房、設施、設備、社會服務和學術環境等。”有鑒于此,大學教學質量系統的元素包含教育理念、教學制度、師生素質、教學模式、課程體系、教學資源和條件。系統元素具有兩個獨特的性質:協同性和不確定性。大學教學質量系統元素的協同性是指直接構成質量系統的功能部分(即元素)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們之間發生著比較密切的相互作用,從而使得系統元素與系統環境之間在相互聯系的方式上有所不同。大學教學質量系統元素的不確定性源于系統元素包含著內在的偶然性。由于系統元素的構成不僅有物質、能量,還有信息,它們的內在偶然性決定了系統元素運動和性質必然具有不確定性。

大學教學質量系統的信息。質量系統信息是在質量形成的全過程中發生的,反映“產品”質量和各個環節的各種數據和資料。大學教學質量信息是統計性信息、語義性信息和價值性信息三位一體的有機統一。如“生師比”、“教師職稱和學位結構”、“開出課程數”、“畢業生就業率”等定量化的質量信息就屬于統計性信息,“課程對學生能力培養的支持性”、“教學方式方法與能力培養的匹配性”等屬于語義性信息,而“教學效果與內外部需求的適應度”、“教學條件對教學目標的保障度”、“教學過程與教育目標的符合度”等就屬于價值性信息。這些系統信息構成了評定大學教學質量高低的基本依據。

大學教學質量系統的結構。系統結構是元素之間的功能藕合關系,具有由系統反饋機制保證的穩定性。教育理念、教學制度、師生素質、教學模式、課程體系、教學資源和條件等教學質量系統元素之間按照一定辦學規律和教育規律藕合關聯,形成大學教學質量系統結構,具體可以分為目標質量、過程質量、條件質量。其中,目標質量是從目標管理的意義上在學生學業成就上設定的相應質量參數,這種設定是基于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個體發展需要對于教與學效果的理性演繹。過程質量是指為確保學生經過專業學習能夠達到上述學業目標,必須選擇和確立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教學方式方法。條件質量是“旨在保障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權’而制定的教學規范、關系規范、分配規范,借以支持每一個學生的卓越的學習”,是指達成最終質量需要怎樣的平臺、條件、機制。三者有機統一,互為支撐。

大學教學質量系統的功能。系統功能是指由系統結構決定的能力和性質。質量系統的功能包括系統結構的內部能力和性質,也包括質量系統在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中表現出來的能力和特征。從教學質量的主體性來看,教學質量系統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學生發展,即學生的知識習得、能力提升和素質養成;教師發展,即教學卓越、學術成長;學校發展,即辦學聲譽提升、資源競爭能力增強。認識教學質量系統,本質上就是在于用系統思維對教學質量尋求結構性解釋,而系統結構是由系統元素之間的功能禍合關系構成的,從教學質量系統的功能是否有效和優化可以反推出系統結構的優劣,進而可以判斷教學質量系統是否有序、穩定、協同,以及系統元素能否自我調整與糾錯。

大學教學質量環境。系統環境是對系統起直接作用的、系統元素之外的事物集合,由相對穩定性的部分和比較易變的部分組成。在系統哲學看來,教學質量系統的環境范疇不同于機械論的收斂式認識方式。作為質量系統的重要制約因素,系統環境事實上并不具有無限性,而是在一定層次、一定范圍解釋教學質量系統的認識模式。明確這一點,非常有助于對教學質量系統的具體理解。這一也意味著教學質量系統有著自身的功能邊界,為大學教學工作不應該承擔“無限責任”(比如就業,大學只能承擔有限責任,大學生就業更多的是社會問題)、大學教育教學活動與外部社會尤其是市場需要保持適當的距離提供了理性辯護。

三、大學教學質量系統運行的邏輯規定性

1.教學質量系統元素新特質的創生。

教學質量系統元素的新特質創生實質上就是教學理念、教學制度、課程等不斷改革創新的過程和結果。從系統哲學的觀點看來,系統元素自身和元素之間匹配狀態的創新性變革決定了教學質量的優劣。

(1)教學理念方面。當前大學教學還普遍存在著“客觀主義”的教學理念,學科中心和知識中心依然占據主導地位,創新導向和實踐導向的教學改革意識還不強。外部環境的變化需要大學教學理念的有效變革,創生出適應甚至引領教學質量系統完善的思想觀念或教育哲學。我國一些大學在高等工程教育領域借鑒20世紀80,”年代在美國開始興起的“基于學習產出的教育模式”()BE)改革就是教學理念新特質創生的很好范例。( )BE理念“清晰地聚焦和組織教育系統,使之圍繞確保學生獲得在未來生活中獲得實質性成功的經驗”。0當大學教學向(>F3E理念進行轉換時,會帶來教學質量系統目的和價值的重新定位與聚焦,它從強調方法到強調結果,從過程到目的,從花費的時間到結果的完成,從進人的要求到達到的標準,從教到學,從計劃到績效,以及從課程到結果,形成“真正以它的全部學生為中心—而非圍繞時鐘和日歷”的教育系統產門隨著對( )BE理念的成功引人和借鑒,一些大學在高等工程領域教學理念不斷得以豐富和創新,學生的學習效果也顯著增強。

(2)教學制度方面。教學制度元素為教學改革和質量提升提供系統化的支撐。教學制度元素的特質創生包括三個方面:首先,以教學為核心的教育資源配置管理體制改革。相對于強調學術自由的科學研究功能,大學教學必須具有規范性、程序性、制度化的特質。由誰決定資源的配置,以何種程序或方式決定資源的配置,如何合理配置,這是教學制度元素特質創生的三個基本問題。因此教學資源配置管理體制創新要審慎地平衡行政權和學術權,細化教學學術性事務上學術主導權的權責義務和教學行政性事務上管理的具體職能。其次,以人才培養方案編制和調整為主要內容的管理制度改革。積極轉變質量觀和知識觀,吸收業界專家、引人行業標準和國際標準,強化人才培養方案生成過程管理的科學性。最后,過程管理制度改革。教學實施活動的過程管理科學化才能推進教學的深層化改革。“由于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個體性、動態性、藝術性、創造性,過程管理改革與其是細節控制,毋寧是在保證統一要求和規范性的同時,用相應制度規則去保障教學活動一定程度的自由度,體現出對教學和學習過程中教育規律、認識規律、發展規律的尊重。”

(3)課程教學內容方面。“大學課程不僅是知識體系的具體反映,直接關系到大學生知識結構繼而能力結構的形成,更是大學教學得以發生的基礎,人才培養目標得以實現的重要保證和必需手段”。叫改革課程結構,創生課程體系新特質,必須以人才培養目標為核心,整合優化課程設置,在通識與專業、必修與選修、核心與更新、理論與實踐、課內與課外的學分結構上形成一種學習經驗,這些經驗能夠為學生提供一種學習的實踐背景和相互支持的知識框架與創新能力。改革教學內容,創生教學內容新特質,需要重新審視課程內容的基礎性、系統性與先進性,注意吸納新知識、新科技、新成果,加大課程整合力度,強化綜合化課程建設。不同類型、不同培養目標的大學課程教學內容各具特色,要遵循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知識發展規律,按照各自的目標與特色對課程教學內容要素進行科學設計,使之有利于學利、知識的交叉,在訓練系統思維、養成批判質疑的科學精神、加強實踐環節、注重大學與其他單位合作培養、樹立國際化的開放視野和國際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逐步培養創新能力}o}幫助和促進學生主動構建合理的情感結構、知識結構、能力結構以及綜合素質結構。

2.教學質量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內在自洽。

大學教學質量系統結構是由理念、制度、師生、課程、資源和條件等系統元素按照一定辦學規律和教育規律藕合關聯形成的抽象性存在;而大學教學質量系統功能則表現為教學質量在學生、教師、大學發展中的實際能力特征。大學教學質量系統運行邏輯的內在規定性要求質量系統結構與質量系統功能之間必須具備內在自洽性。

教學質量系統可分為“原功能”和“構功能”。系統某個要素在孤立狀態下不依賴于整體而具有的功能稱之為“元功能”;系統諸要素“元功能”的機械和就是該系統的“原功能”。只有教學質量系統內部諸要素排列有序和結合緊密,才會使質量系統具有比原功能大得多的功能,也可能出現原功能中所沒有的新功能,這種和原功能相比量上多出來的部分,以及在質上新產生出來的部分,就是質量系統的“構功能”。按照系統結構與功能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教學質量系統功能事實上是系統要素如教學模式、教師與學生、課程等的原功能和構功能之和。要提高質量系統的總體功能,使之符合經濟社會發展和師生發展的需要,必須或者提高每一個系統元素的“原功能”,即改造每個要素的素質,通過教學改革帶來系統元素新特質創生,或者提高質量系統的“構功能”,即改造質量系統的結構,也就是改進改善教育理念一教學制度一師生素質一教學模式一課程設置一教學資源等之間的藕合關系,充分發展要素禍合的整體性作用,使教學質量系統處于構功能最佳的狀態,最終達到質量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內在自洽。

一定程度上,系統結構與功能的沖突是教學質量系統的常態。面對外部環境的變遷,正是這種非平衡的沖突和矛盾推動著質量系統遠離正墑狀態,不斷在更高水平和層次上達到新的動態平衡。在每一次沖突和矛盾中,質量系統中組織的核心特質尤為關鍵,它不斷發揮著組織自我糾錯和自我改進作用,發揮出“自組織”功能。這個核心特質就是教學質量系統中的一些主體性元素的自主性作用機制,實質上就是教學質量系統中組織成員(如敬業而有理想的教師、教學管理者、學生等)面對客觀性的外部約束,主動對教學質量元素新特質進行創新性活動過程,如改革教學制度,變革教育理念,更新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等。

3.教學質量系統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如同開放組織系統理論所揭示的,組織是一個通過與其環境的輸人和輸出來調節其生存狀態的自我維持系統。”大學教學質量系統接受來自外部環境的價值、目標和資金等輸人,經過系統內部的人、結構、技術和任務的禍合匹配后,再向環境輸出更有能力的受教育者、具有傳承價值的文化和思想,以及新的知識體系。叫教學質量系統為了不斷地降低自身的正嫡含量,提高其有序度,就必須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通過交換物質、能量和信息,而獲得可持續性發展。

一是內外循環。古典理論以一種靜態組織觀把教育組織設想為由穩固的結構和科層制度支撐著的集合體。強調系統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開放系統理論則認為,大學教學質量系統實際上是由一個個循環系統組合而成,大循環中包含著小循環、內循環與外循環相互嵌人,只有質量系統向外部環境輸出大于環境向系統的輸人,才能保證教學的有效性,從而保證系統本身存在的價值。

二是平衡與調整。大學教學質量系統必須與外部環境保持一種平衡狀態。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需求變革,大學教學質量既要適應這些變化,同時更重要的還要發揮作為知識和思想高地的引領功能。如果質量系統只是維持現狀,被動和靜態適應外部環境變化,質量系統的對外輸出必然逐漸滯后于發展需要,教學質量提升則無從談起。教學質量系統只有通過內部結構、要素和功能的動態調整,如調整教育理念、教學制度,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甚至重新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標準,主動和動態地適應外部環境變化,才能保證質量體系的有效運行并起到良好效果。

三是信息的輸人與反饋。外部環境把價值取向、教育目標等通過信息輸入的方式影響著教學質量系統;大學教學質量系統為了做到內外循環和平衡調整,就需要獲得足夠且暢通有效的信息資源,準確地做出甄別、判斷和評價,適時做出有效反饋,既包括反饋到系統外部,也包括反饋到系統內部的每一個過程環節,從而形成既能內外貫通又能甄選識別的信息管理系統,以支撐教學質量系統的總體運行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