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學的功能范文
時間:2023-11-20 17:53: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邏輯學的功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網絡功能計算機教學共享資源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計算機網絡的高速發展,為現代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在日常的計算機教學中,合理應用共享網絡教育資源,對其進行有效地選擇、加工、整合,可以豐富課堂的教學資源,創設逼真的教學環境。動靜結合的教學圖像,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在教師的集中調控下,轉變了教師教育教學觀念,改善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調動了學習積極性,降低了教學難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詮釋了網絡的功能。
下面就計算機教學中如何發揮網絡功能的探索與大家分享。
一、共享軟硬件資源
網絡最主要的功能是資源共享。資源包括硬件資源、軟件資源、數據資源。計算機實訓中心通過將一些比較昂貴的配件通過網絡共享,節約了經費并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同時便于管理。例如,大容量的硬盤、激光打印機等設備只安裝在教師機上。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每臺計算機都配備這些配件,那么不僅費用極高,而且這些設備多數時候都處于空閑狀態,這樣就浪費了資源。如果學生要使用它,就可通過網絡進行共享。
軟件及數據資源的共享體現在教師之間、師生之間。計算機專業的教師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的單打獨斗遠遠打不倒計算機茁壯發展的勢頭,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由教師、學生集體制作的教學資源庫正在廣泛應用在課堂中。例如,在講授網站制作課程時,我們使用的是一個校內的教學網站――“走進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它是一個教學資源庫,分為三大模塊。一是“課堂”,它以目錄的方式匯總了多個課時的教學課件,點擊不同課時名稱,既可使用不同的課件,這一資源庫還可以隨時進行添加更多的課時內容;二是“圖書館”,瀏覽者可以隨意查看相關的資料,拓展視野,增長見識,其內容也是可以由管理者隨時添加更新的;三是“神游”,它是一個網上論壇,每一個瀏覽者都可以通過它發表自己的見解,與其他瀏覽者進行交流。
二、綜合信息服務
網絡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多媒體信息對人類的沖擊,使教育技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它為教學提供了其它教學設施無法替代的服務。我們服務的對象是“90后”的一代人,他們是在網絡影響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強,喜歡尋求刺激、追求新鮮感,但中職學生雖思維活躍、創造性強,但學習能力不強。面對這樣的教育群體,我們只有通過展現文字、圖像、聲音等綜合信息將學生帶進形象生動,色彩繽紛的教學情境中,使學生多種感官接受刺激,參與學習,化抽象為形象,加深對事物的理解,大大減輕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化難為易,提高了教學質量及學生素質。教師在改革教學的同時,也改變了教學意識和思想。
例如,在講授“OSI參考模型”時,充分運用網絡教育資源,下載網絡資源進行加工、處理,再配上音樂、聲音、動畫,圖文并茂,學生一下就明白了OSI中7層的功能及異同點。正是由于直觀形象,動態地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刺激了學生的感官,啟迪了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了知識,從而實現了教學目標。
三、提高可靠性
在一個系統中,單個部件或計算機的暫時失效是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的。網絡中的資源可以在多個地點互做備份。這可以最大限度的防止學生作品的丟失。由于計算機的普及,幾乎所有的班級都需要到計算機實驗室上與計算機課程相關的實訓課。為保證學生實訓數據的安全性及學習的連續性,教師可以將數據保存在服務器中。例如,學校有10個計算機實訓機房,每學期開設計算機基礎實訓課的班級有20多個班次,平均每個班有40人左右,這樣就存在著學生文件存放安全問題。以前單機模式時,學生來計算機實驗室上實訓課時,一般把文件數據存放在本地硬盤上,就有可能會被下一個使用該計算機的學生破壞。現在有了網絡,就能解決這一問題。在服務器或教師機的D盤為每個班級開辟一個空間,也就是為每個班級建一個文件夾,每個學生建立一個子文件夾,并設置相應的屬性和權限,從而實現學生文件夾的私密性。
四、分布式處理
分布式處理是將大型信息處理問題分散到網絡中的多臺計算機中協同完成,解決單機無法完成的信息處理任務。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任何個人不可能獨立完成所有的工作,而且“90后”的獨生子女,典型的特點是不合群,不合作,以自己為中心,甚至害怕與人交往。為了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員工,中職學校不僅要重視學生的專業技能,更要加強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計算機課程是一門實踐很強的課程,許多項目、任務都不是一二個人所能完成。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常常是一個任務由一組同學共同來完成。
五、集中管理
計算機在沒有聯網的條件下,每臺計算機都是一個“信息孤島”。在管理這些計算機時,必須分別管理。而計算機聯網后,可以在某個中心位置實現對整個網絡的管理。在機房里上課,主要使用多媒體廣播教學軟件,通過它的廣播功能完成集體授課。教師在教師機上的操作過程通過廣播軟件同步顯示在學生機器上,每個學生都可以仔細觀察教師的操作。當教師演示操作完成后,學生可以立即模擬老師的操作過程,最快速度地實現教學做的統一。
學生在計算機機房上課時,由于資源豐富、空間大、機器對人的遮擋作用、教師的管理跟不上等原因,經常出現學生不大遵守紀律,隨意玩其它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甚至隨意走動,講話,教師難以控制課堂秩序等現象。這是機房管理的難點,也是最普遍的、急待解決的現象。那么,通過加強管理,使用廣播教學軟件可以采取給搗蛋學生黑屏或關機的懲罰措施。懲罰不是目的,教育才是根本。當你合理地使用多媒體廣播教學軟件,通過電子點名、視頻廣播、分組討論、分組教學、作業提交、遠程消息等一系列的集中管理手段,一定能及時地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注意力,從而完成規定的教學目標。
網絡技術的發展,為計算機教學的實施提供了便捷的教學平臺,帶來了高效的工作協作環境,但同時出現了病毒、輻射、虛假、缺少運動、黃色、游戲、孤獨等對人類的沖擊。我們要依托網絡,綜合利用各種教學模式,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合理引導學生使用網絡,使網絡的功能在教學中發揮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菠蘿科學獎 科普 科技館
中圖分類號:G322.7;G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5(b)-0241-02
Discussion on Pineapple Science Prize’s Enlightenment to the Func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Ye YangBin
(Zhejiang Science&Technology Museum,Hangzhou Zhajiang 310014,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the importance of the rol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s science education is increasingly clear to all. Whether in the content,or form,science means have been a certain degree of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However,to the common people, the word “science” is still obscure,difficult,high-end,and feels distant.How can we further close the distance between science and the common people?How can we built a bridge between science and the common people?How can we make“Life is full of science”not just a slogan?These are what the majority of popularizer of science need to think about.The Pineapple Science Prize maybe give us some new ideas.
Key Words:Pineapple Science Prize;Popular Science;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科學技術館(簡稱科技館)是以展覽教育為主要功能的公益性科普教育機構。主要通過常設和短期展覽,以參與、體驗、互動性的展品及輔展示手段,以激發科學興趣、啟迪科學觀念為目的,對公眾進行科普教育;也可舉辦其它科普教育、科技傳播和科學文化交流活動。
科技館的科普教育功能日益明顯,如何創新科普理念,沖破科普手段僵化的困局,本文將以“菠蘿科學獎”為基點,對這個問題進行探討。
1 科技館的科普形式
科技館對于中國來說或許還是個新鮮事物,但是放眼全球,科技館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科技館的科普形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早期的動植物標本陳列,到工業革命時期的科技物品展覽和圖文介紹,再到近代互動展品的展示,科普手段已呈現多元化的發展。下面,我以浙江省科技館為例,簡要介紹一下現階段科技館主流的科普手段。
1.1 展廳展覽
(1)常設展覽:常設展覽是科普展覽的重頭戲,浙江省科技館的常設展廳面積共11000平方米左右,100多個展項、300多件展品,包含數、理、化、天、地、生等基礎科學原理內容,內涉及生命科學、環境科學、材料科學、航天技術、能源技術、信息技術等十幾個學科領域知識。(2)臨時展覽:臨時展覽對科技館保持吸引力的非常重要,不定期地引進或舉辦一些有趣好玩、公眾關心的主題展覽,可以增強科技館的新鮮度。
1.2 科學脫口秀
ASTalk是浙江省科技館承辦的“科學+”活動旗下的子品牌,形式上就是科學脫口秀。由一位某領域的專家學者,就某一公眾關心的科學話題進行脫口秀,在風趣幽默的氛圍里,讓公眾了解科學,走進科學。
1.3 科普講座
“科學會客廳”和“百日譚”是浙江省科技館承辦的“科學+”活動旗下的兩項創新型科普講座。相較于傳統的科普講座,“科學會客廳”定位于高端講座,主講人主要是兩院院士,講座內容專業性較強。“百日譚”則是選取某個科學紀念日作為講座主題,如地球日、氣象日等。由三位該領域的專家學者從不同的側重面論述相關話題。以地球日為例,請地震專家,水污染治理專家、植物專家就各自的研究領域闡述地球這個主題。
1.4 科普沙龍
“科學咖啡館”是浙江省科技館承辦的“科學+”活動旗下的科學沙龍活動。主要由兩位不同領域的專家就同一個話題進行討論和交流,類似于跨界對話。活動的形式輕松愉快,觀眾邊喝咖啡邊討論,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思想就同一話題擦出奇妙的火花。
2 科技館科普傳播存在的問題
觀察科技館的各種科普傳播方式,不難看出,不論形式還是內容都呈現多元化的發展。但是從實際的科普效果來看,依然沒有達到活動的預期效果。我認為這里面有兩個問題:首先是科普活動喜歡搞“高大上”,難以拉近科學與老百姓的距離。科技館的各類科普活動,不論是講座、沙龍、展覽,都喜歡請高端的專家學者,以突顯活動的檔次高,講的主題大多也都比較艱深難懂,老百姓不易接受。不是說請院士專家不好,但是一味地追求“高端”科學內容進行科學傳播,受眾范圍會受到限制,無法有效起到科學普及的效果。其次是沒有抓準科普傳播的受眾心理。有句話叫做“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知識的傳播和科學的普及若無法抓住受眾的目光,無法引起受眾的好奇心,科普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無法持久。
鑒于此,浙江省科技館推出了“菠蘿科學獎”,喊出了向好奇心致敬的口號,嘗試著用這種全新的科普活動來突破科普傳播的瓶頸。
3 菠蘿科學獎概況
“菠蘿科學獎”是由浙江省科協支持,浙江省科技館與科技媒體果殼網合力打造的科學獎項。希望通過征集科學領域內“好笑而嚴肅”的研究成果,與更多的人一起分享科學技術有趣的一面。2012年4月7日,首屆菠蘿科學獎在杭州舉行頒獎典禮。
“向好奇心致敬”是菠蘿科學獎的口號,菠蘿科學獎算是中國版的“搞笑諾貝爾獎”,獎勵那些有想象力、有趣的科學研究成果,喚起人們對科學的好奇心和熱情。
“菠蘿科學獎”和普通科學獎項最大的特點,在于既有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又不乏趣味性。其研究的對象和方法,往往能令普通人會心一笑。比如,首屆菠蘿科學獎化學獎得主―― 華中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的“瓦罐雞湯主要滋味物質研究”,就是通過嚴謹、科學的調研方法來研究瓦罐雞湯為什么味道比較好的原因,研究內容看似搞笑,但研究過程嚴肅科學。
菠蘿科學獎共設置了5個常規獎項,分別是物理獎、化學獎、醫學生物獎、數學獎和心理學獎;2個專項獎,發明獎和幻想獎;2個特殊獎項,菠蘿U獎和菠蘿Me獎。評委組由科學家評委團、星光評委團和路人評委團構成,以保證頒獎結果的“科學性”“趣味”“想象力”等指標[1]。
4 菠蘿科學獎對科普工作的借鑒意義
相較于以往的科普活動,菠蘿科學獎的不同之處,或者說是借鑒意義有以下幾點。
首先,科普理念的創新。“向好奇心致敬”這句口號擲地有聲地喊出了菠蘿科學獎的科普理念,就是要喚起公眾對科學的好奇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和偉大的研究成果,都是從最初的興趣、好奇和熱情一步步發展而來的。雖然社會各界多年以來都在呼吁科普工作不能枯燥乏味,要抓住公眾的興趣點。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又掉入了科學傳播“高端、大氣、上檔次”、“枯燥、乏味、沒興趣”的陷阱。菠蘿科學獎試圖打破這種理念上的束縛,把喚起民眾對科學的好奇心和熱情作為科普工作的首要任務,進一步拉近公眾和科學之間的距離,讓科學變得更親民,讓“生活處處有科學”不再是一句空的口號。
其次,科普形式的創新。菠蘿科學獎是社會團體發起的科技獎項,而我國其他許多科技獎項都是官方的,是政府頒發的。因此,菠蘿科學獎的出現,某種程度上是回應了科技發展的時代需求,反映了我國非政府科技獎勵在地方的探索和嘗試,對于推動我國科技獎勵工作的創新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類似菠蘿科學獎這樣的非政府科技獎項成為了國家科技獎勵體系中的重要補充,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國家科技獎勵無法顧及的地方,同時也擴大了整個科技獎勵的范圍。我國政府科技獎勵的對象主要針對能夠獲得重大社會收益的發明創造,內容和形式比較正統,氛圍過于嚴肅。相比較而言,菠蘿科學獎針對個體且側重于打造獎項的獨特個性。該獎項將娛樂與科學兩個要素相結合,以娛樂的方式傳播科學,更好地激發公眾對科學的興趣。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我國社會科學領域的空白,且較好地避免了獎項交叉重復情況的發生,更好地激發我國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促進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起到獨特作用[2]。
5 結語
我國科技館建設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科學技術日益更新,科技館只有不斷創新科普傳播手段,才能滿足公眾不斷增強的科學文化需求。菠蘿科學獎只是科技館科普工作創新中的一個環節,我們期待科技館能夠推層出新,更好地承擔起科普教育的功能。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 心力衰竭
關鍵詞: 心力衰竭,充血性;比索洛爾;腎上腺素能β受體拮抗劑
摘 要:目的 觀察比索洛爾(bisoprolol)對充血性心衰心功能及心肌重塑的臨床療效. 方法 212例患者隨機分為比索洛爾組和常規藥物組,比索洛爾劑量起始量0.625mg~1.250mg,1次?d-1 ,逐漸增加至最大劑量為2.5mg~5.0mg,1次?d-1 .觀察心功能、臨床療效、左室舒張末內徑(LVEDD)、左室收縮末內徑(LVESD)、射血分數(EF)、舒張早期E峰流速/舒張晚期A峰流速(VE/VA). 結果 比索洛爾組與常規藥物組比較,比索洛爾治療3mo后有效者(87.7%)高于常規藥物組(66.0%),P
Keywords:heart failure,congestive;bisoprolol;adrenergic beta-antagonists
Abstract:AIM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bisoprolol on heart function and myocardial remodeling i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METHODS 212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of various etiologies and the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of
0 引言
近年來,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在治療學上有了較大的發展,這得益于基礎和藥物的發展[1-4] .比索洛爾(bisoprolol)于20世紀80年代初上市,20世紀90年代起開始用于治療心衰[2] ,在輕至中度擴張型心肌病的心衰中表現出較好的療效.對于重度心衰及其他病因的心衰則爭議較大.我們的研究目的在于評價比索洛爾對多種病因心衰及重度心衰的心功能及心肌重塑的影響.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自1999-01/2000-12住西京醫院患者共入選212(男136,女76)例,因各種病因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符合第3屆全國心力衰竭會議制訂的關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5] .按NYHA分級心功能在Ⅲ~Ⅳ級.隨機入選比索洛爾組及常規藥物組.比索洛爾組106(男70,女36)例,年齡25~69(平均47.3±18.5)歲.心功能Ⅲ級76例,Ⅳ級30例.病因包括冠心病(CHD)33例,風濕性心瓣膜病(RHD)15例,高血壓性心臟病(HHD)21例,擴張型心肌病(DCM)37例,其中伴心肌梗死15例,PTCA(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術后5例,糖尿病7例,腦卒中7例,高血脂癥13例.常規藥物組106(男66,女40)例,年齡30~68(平均49.5±16.3)歲.心功能Ⅲ級80例,Ⅳ級26例.病因包括CHD27例,RHD11例,HHD25例,DCM43例.其中伴心肌梗死10例,PTCA術后2例,糖尿病5例,腦卒中9例,高血脂癥17例.
1.2 方法
1.2.1 分組給藥 在常規應用治療心衰藥物如血管擴張劑、利尿劑和正性肌力藥的基礎上,比索洛爾組口服博蘇(比索洛爾,北京四環制藥廠),開始劑量0.625~1.250mg,1次?d-1 ,根據患者耐受情況,1~3wk增加0.625~1.250mg,1次?d-1 ,最大劑量為5mg,1次?d-1 .常規藥物組只用強心、利尿、擴血管藥物.出院后繼續服藥,隨訪直至6mo(分別于0.5,1,3,6mo觀察結果).
1.2.2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的評定:根據1993年衛生部頒發的《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有關“心血管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進行評定.治療后心功能改善Ⅱ級或以上,無明顯心衰癥狀和體征者為顯效;心功能改善Ⅰ級者為有效;否則為無效.顯效加有效為總有效率;②血流動力學指標: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顯像儀測量治療前后左室舒張末內徑(LVEDD)、左室收縮末內徑(LVESD)、射血分數(EF)、舒張早期E峰流速/舒張晚期A峰流速(VE/VA);③6min步行試驗[6] .
統計學處理:所有計量資料以x ±s表示,組間及組內治療前、后數據采用t檢驗;兩組間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 檢驗.
2 結果
2.1 一般臨床資料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在年齡、性別、心功能程度、病因分類和并發癥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
2.2 心衰臨床療效的比較 3mo后兩組心功能(NYHA)及6min步行距離均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 治療后比索洛爾組顯效率、總有效率及6min步行距離明顯高于常規藥物組.重度心衰者兩組治療后心功能均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但治療6mo后比索洛爾組維持療效明顯好于常規藥物組(P
表1 比索洛爾組和常規藥物組在治療3mo后臨床療效的比較 略
表2 比索洛爾組和常規藥物組重度心衰的治療3~6mo效果比較 略
表3 比索洛爾組和常規藥物組心衰患者治療6mo后的6min步行試驗比較 略
2.3 不同病因心衰臨床療效的比較 3mo后比索洛爾治療擴張型心肌病心衰及冠心病心衰改善明顯優于常規藥物組,但是各組病因心衰的療效則無明顯差別(P>0.05,Tab4).
2.4 血流動力學指標的比較 兩組治療后LVEDD,LVESD,EF,VE/VA均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治療6mo后比索洛爾組改善LVEDD,LVESD,EF明顯高于常規藥物組(P
表5 比索洛爾組和常規藥物組治療3~6mo后血流動力學指標的比較
表6 重度心衰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的比較 略
3 討論
1975年Waagstein等[7] 用β-受體阻滯劑治療充血性心衰以來,有無臨床效果的矛盾報道爭論不休.目前臨床應用中持懷疑態度者仍然不在少數,尤其當用常規藥物治療能有效改善心衰癥狀時.其實交感神經激活作為進行性左室收縮功能不全的基本致病因素之一,常規藥物治療由于缺乏積極的抗交感活性作用,因而無法防止心臟功能的進行性減退[8] .從本研究常規藥物治療重度心衰患者,6mo的心功能療效反而不如3mo的結果中可見一斑.
比索洛爾是高度選擇性β1 受體阻滯劑,較美托洛爾選擇性高,且由于谷/峰比值大于70%,因而作用平穩.因而選擇比索洛爾來治療心衰不失為一種更好的嘗試.自1993年起已在輕至中度擴張型心肌病的心衰治療中表現出較好的療效.甚至有作者提議應將β受體阻滯劑作為Ⅱ~Ⅲ級心功且血流動力學穩定者的標準治療方法[9] .本治療發現經3mo比索洛爾治療,綜合各病因的心衰顯效率、總有效率以及運動耐量明顯高于常規藥物治療組.對心衰病因分別分析,發現比索洛爾治療冠心病與擴張型心肌病病因的心衰療效更為明顯.重度心衰者則比索洛爾治療6mo后表現出維持療效明顯好于常規藥物治療組.顯示出比索洛爾在治療中、重度心衰中也是一種較好的藥物.1997年以來,Colucci[10] 指出導致心衰發生發展的中心特征是心肌重塑.心肌重塑成因于復雜的分子和細胞機制作用,而導致心肌結構、功能和表型的變化,包括心肌細胞肥大、凋亡,心肌細胞外基質量和組成的變化等.臨床表現為:心肌重量、心室容量增加以及心室形狀改變(心腔擴大).部分致病因素為兒茶酚胺的自身氧化應激增加[11] .本研究顯示,比索洛爾治療早期心衰無變化,但治療3mo后心衰的LVEDD,LVESD,EF,VE/VA均有好轉或明顯改善.治療6mo后以上結果改善更加明顯,尤其指標LVEDD,LVESD,EF的改善明顯好于常規藥物治療組.這表明心衰經長期的治療后,心臟收縮功能有了明顯的改善,EF值增加了10%.而LVEDD,VE/VA的改善,表明心室腔有了明顯的縮小,心室容量減少,左室舒張末期壓降低,左室舒張功能改善.說明心肌重塑得以一定程度的逆轉.重度心衰患者經比索洛爾治療6mo后LVEDD,LVESD,EF也有明顯改善,且LVESD,EF改善明顯高于常規藥物治療組,其中EF值增加了5%.同樣表明重度心衰的心臟收縮、舒張功能也得以改善,且心肌重塑也得以部分逆轉.逆轉心肌重塑的機制可能是抑制兒茶酚胺的自身氧化應激反應,降低心室肌細胞內鈣超載.從而改善心肌的生物學功能[2,12,13] .Walsh等[14] 認為心室腔增大可以增加運動能力,但本結果中卻顯示運動耐量增加時,功能衰竭的心臟卻明顯縮小,考慮為心肌重塑的逆轉,心臟遵循Frank-Starling定律,心功能明顯改善,從而使運動耐量增加.
綜上所述,比索洛爾改善充血性心衰臨床癥狀,促進心臟收縮、舒張功能增加,部分逆轉心肌笪重塑.因而在治療充血性心衰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但現在僅有5%心衰患者應用β受體阻滯劑治療[15] ,因而需要我們加強宣傳普及.
參考文獻
[1]He Z,Jia GL,Gong XX,Ban XQ,Ou JX.High concentration of sodium nitroprusside in treating refractory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J].Shaanxi Yixue Zazhi(Shaanxi Med J),1998;27(5):294-296.
[2]He Z,Jia GL,Feng XY,Wang HC,Zhang YS.Effects of biso-
prolol on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J].Xinzang Zazhi(Chin Heart J),2001;13(6):524-527.
[3]Feng XY,He Z,Jia GL,Cao F,Zhou N,Hu T.Clinical effects of1,6-fructose diphosphate with sodium nitroprusside o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J].Xinzang Zazhi(Chin HeartJ),2001;13(6):528-530.
[4]Xu K,Jia GL,Liu B,Zhang RQ,Zhang JX,Li F,Cheng HX.Effects of bisoprolol on CGRP in plasma of myocardial infarcted rabbit [J].Di-si Junyi Daxue Xuebao(J Fourth Mil Med Univ),2001;22(21):1940-1942.
[5]Zhang ZB,Zheng ZE.Chong XieXing Xin Li Shuaijie(Conges-tive Heart Failure)[M].Beijing:Kexue Jishu Wengxian Chubanshe(Beijing:Literature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1997:120-135.
[6]Metra M,Giubbini R,Nodari S,Boldi E,Modena MG,Dei Cas L.Differential effects of beta-blockers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A prospective,randomized,double-blind comparison of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metoprolol versus carvedilol [J].Circu-lation,2000;102(5):546-551.
[7]Waagstein F,Hjalmarson A,Varnauskas E,Wallentin I.Effect of chronic beta-adrenergic receptor blockade in congestive car-diomyopathy [J].Br Heart J,1975;37(10):1022-1036.
[8]Abraham WT.Beta-blockers:The new standard of therapy for mild heart failure [J].Arch Intern Med,2000;160(9):1237-1247.
[9]Chavey WE.The importance of beta blockers in the treatment of heart failure [J ].Am Fam Physician,2000;62(11):2453-2462.
[10]Colucci WS.Molecular and cellular mechanisms of myocardial failure [J].Am J Cardiol,1997;80(11A):15-25.
[11]Givertz MM,Colucci WS.New targets for heart-failure thera-py:Endothelin,inflammatory cytokines,and oxidative stress [J].Lancet,1998;352(Suppl1):34-38.
[12]Song J,White CM.Beta-adrenoceptor blockers in heart failure [J].Conn Med,1999;63(12):719-722.
[13]Liu B,Jia GL,Zhang RQ,Zhang JX,Xu K,Cheng HX,Li F.Changes of intracellular calcium in vertricular myocyte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rabbit and the effect of bisoprolo [J].Di-si Junyi Daxue Xuebao(J Fourth Mil Med Univ),2001;22(21):1936-1939.
篇4
【關鍵詞】Google;協作平臺;“一站式”教學;多媒體網絡教學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009―8097(2010)04―0060―05
一 引言
Google目前被公認為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在web2.0時代,Google不斷地銳意進取,研發了大量新功能。可是多數教師使用Google時,只會用它搜索功能去查找資料,然后將某些資料復制粘貼到自己的PPT上,而對Google的新功能和綜合功能知之甚少。在CNKI搜索發現利用Google進行教學的文章很少(多是利用Google Earth進行地理教學),因此有必要研究使用Google綜合功能的教學模式。“一站式”簡單說是指在一個地方將所有的事情都辦完。“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歐美商業領域,即商家為了贏得消費者,不斷擴大經營規模和商品種類,盡最大努力滿足消費者的購物所需,使消費者不必東奔西跑”[3]。現在汽車、電腦、商場等商業銷售領域已經實現了“一站式”服務,行政審批、圖書館、銀行、醫院等公共服務領域已經實行或者即將實現。它就是一種減少用戶獲取信息或服務所需程序,使用戶能夠在一個平臺內完成所有任務的一種服務。隨著網絡信息的發展和多媒體技術的廣泛使用,“一站式”教學也應該在教育領域實現。綜合Google各項功能可以實現“一站式”多媒體教學,因此本文以英語專業的《英語泛讀》課程為例來探討Google的“一站式”多媒體網絡教學。
二 Google的綜合功能介紹
多數用戶在使用Google的時候,用到最多的就是它的搜索業務,而多數用戶對如Notebook、Site、Calendar、Doc1等功能可能并不是很了解,而這幾項功能可以協作起來組建成為多媒體網絡教學的“一站式”基礎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我們可以將Gmail、Gtalk、Group、Picasa、Reader等功能充分利用起來,形成課前、課堂、課后師生交互的研究式、探討式學習共同體,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地完成教學和研究等多項任務。Google所有的功能都可以在一個賬戶里自由使用,十分便捷,所有教學任務都在基于Google各項功能形成的平臺上完成,因此是“一站式”的。正如圖1所示,基于Google各項功能為平臺的學習可以全方位調動學習者,有效地把其他資源整合與Google聯合起來更好地為學習者服務。下面簡要介紹Google幾項新功能。
1 Notebook
將常用或重要的筆記本編輯卷標后,會讓我們在找數據、做筆記時更加方便。可將編輯好并儲存在網絡空間上的文件先輸入Google文件中,再轉成Word、PDF等文件下載到計算機里。為了方便瀏覽,筆記本內的每篇筆記都是獨立的,所以可以對筆記本作管理分類。它就是個網摘工具,瀏覽網頁時可以收集和記錄信息。
2 Doc
Google的Doc功能相當于Microsoft的Office系列軟件,它主要有文檔、電子表格和演示文稿的功能。可以上傳Word在線文檔、RTF、HTML等,使用簡易的所見即所得(WYSIWYG)編輯器來格式化在線文檔、進行拼寫檢查等。與他人一起在線編輯在線文檔。還能以網頁形式在線在線文檔,或者將在線文檔張貼到博客中。以PPT 和 PPS 文件類型導入現有演示文稿,并進行所見即所得來編輯并。
3 Site
Site(協作平臺)是一種可以輕松架設網站的工具,它也是Google強大的管理工具。它可以用來建立個人網站、項目網站或透過一些簡單的頁面來傳遞信息,也可以與Google文件整合。可以選擇網站是否對外開放,或者僅開放給限定的使用者,設置訪問權限。協作平臺所提供了網頁的分類功能,包含了網頁、面版式頁面、公告式頁面、文件箱式頁面、列表五大類。網頁的分類除了可以編寫文章以外,還可以加入日歷、文件、Picasa網頁投影播放以及影音等功能。面版式頁面也就是信息主頁,可以加入許多小工具,如圖片、影片、電子表格、日歷、演示文稿等。公告式頁面可傳達各種活動、會議或數據信息,給參予計劃的人員或共享此協作平臺的人員增加互動與溝通。文件箱式頁面可將上傳的文件做連結分享,另外還可以連接網站以及Google文件。列表式具有清單功能可以清楚地呈現計劃進度、問題等內容。[6][7]可在頁面中插入Google文件檔案,方便瀏覽;另外還有問卷功能,可以直接在文章里做調查。我們的教學就是以“協作平臺”為骨架搭建的。
4 Calendar
Google的日歷具有很強的管理功能。進入日歷界面后,先進行活動創建,編輯活動事項、時間、權限,以及提醒功能的設定后。Google日歷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建立多個事件歷。一個群組設定為行動設定,行動設定的功能為Google日歷會將行事歷上的活動藉由手機傳送通知。在使用這個功能以前,必須先檢查你的通訊服務商是否支持“日歷”的 SMS 功能。可以設定在什么時間用郵件、手機或彈出式窗口提醒。也可以將日歷放入其他網站,如Site或Doc 中,可以點選“設定”中“日歷”的設定選項,進入你想要編輯的日歷設定選項中,復制程序代碼。接著,打開想匯入日歷的網站,這里以Site為例子,進入Site,建立一個信息主頁的新頁面,如圖2所示。
圖2 組圖中先將創建日歷的程序代碼查出,然后進入“合作平臺”創建“我的日歷”再復制源代碼,在合作平臺中就可以使用Google日歷功能
三 基于Google平臺之上的《英語泛讀》教學
Google中的各項功能都是采用同一帳號管理的,因此可以顯示一個帳號多人使用,便于不同學生、教師之間的網上資源創建、修改和共享。當然也可以通過文件傳輸、權限訪問、郵件邀請等不同方式實現資源的部分共享和部分交互。下面以《英語泛讀4》第三單元 Gun Ownership and Gun Censorship[2]為例。
1 課程的聯絡、安排與設計
Gmail中的通訊錄允許學習者互相增添郵件通訊錄,便于相互聯絡,教師可以用它來聯系和監督學生的學習進度,幫助學習者解決學習中的困惑。學生之間可以交流,及時反饋信息。課程安排在傳統的教學中或者傳統的多媒體教學中往往只有教師才能知道,即使教師在某些時候告訴學生課程安排,他們也不關心。Google的日歷功能可以非常精細地安排《英語泛讀4》在本學期所有的教學安排,并且可以因時因地不斷調整。無論是在公共的帳號還是師生的個人帳號中,一旦將本學期泛讀課程的詳細計劃制定好后,就可以設定在某一時間用郵件、彈出式窗口甚至手機短信在各自帳號或博客中提醒要做哪些事情。根據不同班級上課的時間,利用日歷給每個班級制定一份詳細的安排。比如甲班周一上泛讀課,按照教學進度每周要完成一單元的教材內容,這一單元是圍繞某一話題進行的,可能這些話題多數同學不是很熟悉。這樣就有必要在周日晚上讓同學瀏覽下關于這類話題的背景材料。比如Gun Ownership and Gun Censorship這個單元需要理解很多美國槍支文化。于是課前采用日歷的彈出式窗口提醒同學在Google Doc中有兩篇有關的文章需要閱讀。這樣上課時因多數同學有了相應的背景知識就可能對問題有深入的探討,課堂氣氛也可能會變得更活躍,在閱讀教材文章時效率會大大提高。每周只安排一次(2個學時/周)的泛讀課遠遠不能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因此可以安排在周三或周四用彈出式窗口提醒同學在Site中有美國國會關于槍支管制聽證會的視頻,在Doc中有最新的關于德國校園槍擊案的報道。留下的任務是比較美國與德國的槍支管理的異同。
2 課程的制作與
日歷不僅能提醒學生在課前課后要完成哪些任務,對于教師來說也是很有效。因為不可能在學期伊始教師就能將所有的課程課件都制作好。這樣日歷可以幫助提醒教師課前課后需要做些什么。課程的制作有時需要依賴“協作平臺”和“文件”來完成。“協作平臺”中創立Gun Ownership and Gun Censorship主頁,然后在這個主頁下創立American gun culture(課前)、School shooting(課前)、Gun control(課堂)、Congress Debate(課后)等子頁。課前和課后的頁面是供學生自學參考用的,這樣無論是課堂上還是課前課后同學都可以方便閱讀到、聽到、看到與gun control 有關的多媒體資源。設計頁面可以有五種選擇,選擇文件箱式網頁可以自己在線制作演示稿,也能把自己制作好的PPT演示稿存放于此,還能將課堂上使用的視頻和材料放入,但是必須設置訪問權限,在課前不應該讓學生看到課堂上所要演示的內容。可以直接切換到Doc界面下進行演示稿的制作。通過“公告式頁面”可以通知告知同學們在課前課后的任務。比如在課堂教學完成后,有一項任務是讓同學閱讀了一份德國校園槍擊案的報告和美國總統奧巴馬關于槍支管理的視頻,看完這些要求分10組討論,并提交演示稿或者報告,詳細要求就可以用“公告式頁面”。
3 課程內容的課堂傳授和講解
多數同學完成閱讀任務后對槍支文化應該有了初步的了解。課堂上繼續將問題深究,播放演示稿展示支持槍支擁有的主要觀點和支持槍支管制的觀點,兩種觀點針鋒相對,讓同學思考,接著讓同學討論問題,然后告訴他們在協作平臺上有這些觀點的網站鏈接,要他們課后繼續瀏覽閱讀。隨后播放美國校園槍擊案的視頻,提出“Is the gun possession the root of school shooting? Why or why not?”之類問題。問題討論好之后,對課堂閱讀文章中的難詞、偏詞進行一定的講解,這時可以使用“協作平臺”上的演示文稿。這之后讓同學帶著三個問題快速閱讀,如“what’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 gun control?”完成后給同學時間再讀一遍課文,完成課本上的判斷正誤和詞匯題。之后,對課文中的語言難點和文化背景進行解釋(使用演示文稿),比如說Second Amendment的具體內容以及兩個版本問題,可以將兩個版本展示出來讓同學比較異同后分析歧義在哪里。
4 學生對課程的學習、復習與管理
課外仍需給學生補充大量的材料閱讀,不僅如此還需要布置額外的任務讓他們查找資料、完成研究性任務。具體到本課的課外任務是分組協作,完成幾個任務:第一,做一個美國理解政府對槍支政策的演示稿;第二,完成美國校園槍擊案的調查報告;第三,尋找女性公民對槍支的看法,并要求整理材料分析;第四,比較歐洲的槍支管理制度與美國的槍支管理制度;第五,對捕獵的研究,分析這一行業的前景。第六,利用Google Earth和Map繪制出世界槍支泛濫地區的地圖,并配有實圖。每組設組長,并分工,分配到個人的工作并不多。合作時他們可以使用Gmail、Doc發送文件,用Gtalk實時溝通保持聯絡。這種研究性任務不僅實際可操作性強(課本上每單元后都課后操作任務,但在傳統教學環境中不可能也沒有人去做),而且的確鍛煉學生的綜合素養,使他們的語言綜合能力、資料查找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協調能力、動手能力等得到全面鍛煉和加強。對于課文中的難點或其他問題,可以使用Notebook將其記錄集中反饋給教師或同學集體解決。如果同學在尋找資料過程中發現好的資料或自己有什么心得可以使用Notebook記錄,這樣可以供自己參考也能供大家集體參考。
5 課程學習的反饋、評價與創新
學習任務完成后,要對其進行評價。各組將自己的成果放入Site后,讓全班同學瀏覽進行綜合評價,或課堂上每組派出代表進行口述與展示,根據其表現,師生集體打分,然后評出各組成績。評價納入日常考察范圍,最后將作為期末總評的一部分成績。這樣的考察不僅全面而且合理,既考查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也考察其動手能力。考察的形式非常新穎,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將不少學生上網只打游戲只看八卦新聞的壞習慣糾正過來。真正提高人,塑造人。同時教師利用Doc的問卷調查功能設置問卷,對課程教學、課程設計、評價體系甚至每單元的情況進行調查,問卷調查表可以自動統計制成曲線圖,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Google的其他功能如GTalk、翻譯、語言偵察等功能也能大大提高教學效果,限于篇幅這里不太詳談了。
四 結語
基于Google各項功能之上的《英語泛讀》教學,無論是課程安排、設置、制作、,課堂講解、反饋、評估等完全都是在Google內部完成,做到了“一站式”教學任務的完成。它的優勢很明顯,概括如下:
基于Google技術之上的英語教學既簡單又便捷,完全是“一站式”的,對于師生來說可操作性強。基于Google平臺所消耗的資源很少,不像有些多媒體教學需要消耗大量的軟件和硬件資源[1]。多數教學模式或軟件很難做到將多媒體教學與網絡教學有效銜接起來,即便在耗費大量硬件與軟件資源后形成的多媒體網絡教學,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師生操作起來異常困難,更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而利用Google技術不僅可以解決如上問題,更能形成一種教學模式,輻射到其他學科。更為重要的是它將多媒體教學與網絡學習有效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統一高效的多媒體網絡教學。
Google在網絡協作學習中起到了“信息工具、情景工具、交流工具、效能工具和評價工具”[4]。“學習共同體”一般指一個由學習者及其助學者(包括教師、專家、輔導者等)共同構成的團體,他們彼此之間經常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溝通、交流、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因而在成員之間形成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聯系[5]。一般的網絡學習缺乏交互交流,或者交流方式單一,松散式的合作模式效果不如聚合型的學習模式,因此網絡學習共同體的關鍵在于創建聚合型的網絡學習合作體。而Google平臺成功地做到了“一站式”創立網絡學習共同體。Google形成的學習共同體在課堂內外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學生有多種機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去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參與問題討論,答疑和資料搜索,學生能根據自身行動的反饋信息來形成對所學文章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在Google環境下,學習者可以自由自主地對語言問題、知識背景等進行學習和探討,體現了人文主義教育觀念,突出了學生的平等參與意識。學生不僅掌握了該課程的要求,而且在實際運用Google各項功能過程中增強了合作意識,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而且鍛煉了實際的網絡操作能力,資源搜尋能力和探索問題的能力,這在其他任何傳統教學中是不可能達到的。
基于Google平臺,實現了《英語泛讀》課程的“一站式”多媒體網絡教學,在Google平臺上形成這門課程大資源匯總,包括課堂多媒體課件、作業匯總、問題反饋評估等等網絡學習共同體資源集,因此這些資源不僅可以作為本校師生教學《英語泛讀》課程教學的重要資源,而且將來還可用來建設《英語泛讀》精品課程,形成模范式課程,可以放入互聯網,公開資源,為其他高校師生提供參考和借鑒,最終形成Google教學模式,深入研究將英語課程的經驗推廣到其他學科教學。基于Google技術之上的“一站式”多媒體網絡教學的巨大優勢,它將會在未來的教學活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蔣林. 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軟件的設計:問題與原則[J]. 外語電化教學, 2002, (5): 39-43.
[2]蔣靜儀. 閱讀教程(4)[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5: 50-76.
[3]李世海. “一站式服務”與圖書館館藏文獻資源保護芻議[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 2003, (3): 59-61.
[4]吳長城,楊曉宏.基于Google服務的網絡協作學習[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 2008, (7): 75-79.
[5]張建偉. 論基于網絡的學習共同體[DB/OL].教育技術通訊.
[6]Google的功能[EB/LO]
篇5
[關鍵詞] 羅蓋全;甲狀腺功能亢進;臨床研究
[中圖分類號] R5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6(c)-0044-02
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是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最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對磷的代謝能力相對減弱,升高的血磷導致了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不僅使磷、鈣代謝紊亂,還會影響骨代謝,而且還會導致皮膚瘙癢,嚴重時會引起心血管疾病的發生[1]。為減輕患者病痛和提高治療效果,本研究對羅蓋全沖擊與血液灌流聯合治療進行研究,并且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2月~2013年1月治療的30例患者,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齡21~73歲,平均51.3歲;其中,慢性腎病10例,糖尿病腎病8例,多囊腎4例,高血壓腎損害5例,狼瘡性腎炎2 例,梗阻性腎病1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甲狀旁腺功能亢進且有不同程度的皮膚瘙癢。將3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癥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并且治療組與對照組的患者血液透析的時間均在3年以上。全部患者的甲狀旁腺激素(iPTH)檢測值全都在較高的水平上(iPTH>300 pg/ml)。
1.2 研究方法
1.2.1 藥物與器械 本次臨床實驗一律采用的是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羅蓋全片劑,血液灌流治療所用的為HA 型樹脂灌流器。30例患者在實驗觀察期間所用透析器均為同一品牌同一型號的透析器。
1.2.2 給藥方法及治療時間 治療組15例患者給予羅蓋全沖擊聯合血液灌流治療,對照組15例患者僅給予羅蓋全沖擊治療,規定治療組與對照組的治療時間均為4周。4周內30例患者所給羅蓋全的劑量與時間相同,給藥劑量均為3 μg,每周給藥2次。控制每一位患者在每周血液透析的次數相同,每次透析時間相同,透析時血流量設置相同。
1.3 療效判定
統計并觀察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的尿素氮、血清肌酐、繼發性甲狀旁腺激素、血鈣、血磷的變化情況。并在實驗結束后觀察與記錄患者皮膚瘙癢的改善程度。若治療組治療前后iPTH及血磷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1),若對照組治療前后iPTH及血磷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那么羅蓋全聯合血流灌流治療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效果顯著,且患者皮膚瘙癢癥狀改善明顯。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2.5 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治療結束后,皮膚瘙癢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iPTH、血磷、血鈣、尿素氮、肌酐含量的變化結果見表1。治療組治療前后iPTH及血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1),對照組治療前后iPTH及血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間iPTH及血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說明羅蓋全聯合血流灌流治療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效果顯著,且患者皮膚瘙癢癥狀改善明顯。
3 討論
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是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為常見的并發癥,血液透析患者對血磷的清除能力十分弱,這就導致了血磷的含量升高,這是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同時患有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最主要的原因之一。iPTH是甲狀旁腺細胞分泌的一種激素,它幾乎可以與任意的靶器官作用,因此常常將iPTH水平的變化作為治療效果好壞的標準[2]。甲狀旁腺功能亢進不僅可以引起患者皮膚瘙癢,還能引起患者骨質脫鈣以及心血管疾病,嚴重的時候甚至可以導致死亡。因此,臨床上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的治療以及治療效果應受到格外的重視。
大量的臨床研究已經證實,羅蓋全沖擊治療對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的治療有著十分顯著的效果,而且安全性高,不會引起高鈣血癥、肝功能損害以及新血管疾病等副作用[3]。血液透析可以清除血磷與血液中一些小分子有毒物質,但是對大中分子的清除不是十分有效,利用血液灌流治療可以有效清除血液中大中分子的有毒物質,對改善和治愈由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引起的皮膚瘙癢有著顯著的效果[4]。羅蓋全沖擊治療與血液灌流治療相結合,對治療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十分有利。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前后iPTH及血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1);對照組治療前后iPTH及血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間iPTH及血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而兩組治療前后尿素氮、肌酐及鈣變化不明顯(P > 0.05)。
總而言之,羅蓋全沖擊治療具有療效好,安全性高,不會產生高鈣血癥、肝功能損害以及新血管疾病等副作用。血液灌流治療可以清除血液透析不能完全清除的血磷及大中分子有毒物質[5],對緩解與治愈由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6]引起的頑固性皮膚瘙癢有非常好的效果[7]。本研究結果表明羅蓋全聯合血流灌流治療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的效果要遠遠優于僅僅用羅蓋全沖擊治療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甲狀旁腺功能亢進[8]。本次臨床研究為緩解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病痛有著重要作用。唯一的不足之處是,本次研究病例相對較少,在收集大量病例之后應進一步觀察與研究。
羅蓋全沖擊治療與血液灌流治療雙管齊下,對治愈和預防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有顯著效果。羅蓋全沖擊治療以及血液灌流治療的研究,對緩解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病痛以及治愈患者疾病有著重要意義,繼續研究羅蓋全沖擊治療、血液灌流治療與其他醫療技術手段聯合治療的方法與效果,將會使臨床醫學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并為造福人類做出進一步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尚麗艷,裴莉,馬秀霞,等.血液灌流聯合血液透析治療終末期腎臟病患者皮膚瘙癢的療效觀察[J].臨床論壇,2012,14(34):107-108.
[2]李元紅,程麗娟,成秀芬.血液透析聯合血液灌流對維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微炎癥狀態的影響及護理[J].護理研究,2012,26(12):3382-3383.
[3]范棟軍,陳玉蓮,孫曄萍.羅蓋全對慢性腎衰竭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患者血清全段甲狀旁腺激素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35):4495-4496.
[4]薛海麗,王天生,楊劍明.淺析血液灌流聯合血液透析治療效果[J].中國保健營養,2012,22(10):3703-3704.
[5]韋振忠,吳杰.血液透析聯合血液灌流治療急性腎功能衰竭的臨床研究[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3,19(1):11.
[6]劉茜.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體力活動現狀及影響因素的研究[D].北京:北京協和醫學院,2012:2642-2643.
篇6
―、防治“邏輯恐懼癥”
由教育部組織編寫、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邏輯學教程》,成為目前權威性、方向性的邏輯教材。它反映我國邏輯學界改革傳統邏輯,使邏輯學迅速走上“現代化”的強烈愿望。教材中大量引進了符號邏輯內容,形成了高度抽象化的符號體系畫面,但由此邏輯學在大學生,尤其是文科大學生眼里就變得越發艱深,難以接受。冗長的符號公式、純理論的機械演算,使他們在心理上對邏輯學產生了距離感、畏懼感,由此釀成了“邏輯恐懼癥”。學生們認為邏輯學高深莫測,太抽象,太難學。進而產生“邏輯學有什么用”的疑問,覺得邏輯理論與現實缺少聯系,對邏輯學的功用感到茫然。因此,大大削弱了學生學習邏輯的興趣與信心:“邏輯恐懼癥”造成了邏輯學習者的心理屏障,嚴重影響著邏輯學的普及與應用,所以必須防治“邏輯恐懼癥”:如何防治“邏輯恐懼癥”?主要是使邏輯學貼近現實,也就是同以自然語言為表現形式的普通邏輯思維實際密切聯系。這是邏輯學的重要價值取向,也是其生命力之所在:大量事實說明社會大眾,尤其是大學生,他們需要邏輯:改革幵放的新形勢,要求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尤其是大學生們希望邏輯學課程能幫助他們形成正確而敏捷的思路,對當前社會事件和學習課題進行推理和論證,提高思維能力和表述能力。邏輯學是一門工具性質的學科,只有得到實際應用,才體現出它的社會價值,同時邏輯應用也是獲取其生存價值的必要手段。應用性是邏輯學的永恒的價值主題,要體現這一主題,關鍵是防治“邏輯恐懼癥”,而防治“邏輯恐懼癥”的靈丹妙藥應該是改變邏輯理論與自然語言、日常思維相脫節的偏向,重視邏輯學的語言取向,緊密聯系表達普通思維的自然語言,開發邏輯學在以自然語言為現實表現的社會思維實際中的應用。必須重視思維的語言載體,方正邏輯學的價值取向,將邏輯理論、方法、技巧,積極地向普通思維實際應用領域轉化,充分體現邏輯學應有的價值和地位,形成該學科發展的良性循環。
二、辨析邏輯學研究對象
邏輯學研究的傳統對象是人的思維,它強調研究思維形式及其規律。但是,什么是思維?心理學說思維是自覺的心理活動;哲學說是理性認識活動;神經科學說是神經搭接。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莫衷一是。總之,都不具有直接現實性。思維形式或結構是什么?有關專家指出它是大腦的神經網絡按照特定的規律、以特殊的形式形成的,是神經元的復雜搭接形式。如此說,思維形式或結構是相當復雜的,這樣一來,強調研究思維形式就給邏輯學蒙上了神秘的面紗,使學習者容易產生心理障礙。實際上邏輯研究的所謂“思維形式”如所有S是p”“如果P,那么q”等等,并不是神經搭接形式,而是語言表達形式,或者稱之為以語言模式化的思維的表達形式。而邏輯學稱之為“思維形式”或“思維的邏輯形式”,一味地回避語言形式。波蘭著名邏輯學家盧卡西維茨說思維是一種心理現象,而心理現象是沒有外延的,一個沒有外延的對象的形式指的是什么呢?思維形式這個表達式是不精確的。”他還說:“邏輯與思維的關系并不比數學與思維的關系多。”數學未強調它研究對象是思維,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數學被學生們饒有興致地學習著;而邏輯學偏偏聲稱研究思維,便使曾經被編人中學語文的邏輯知識短文為了“降低難度”而刪除,邏輯課在大學文科課程中雖被保存著,但也被學生視為“艱深難學”,沒有興趣;我國邏輯學家李先焜教授說一般都認為邏輯是研究思維形式和思維規律的科學,邏輯研究的對象是人的思維。實際上,這只是一種歷史的觀念,而且是一種不太科學的觀念。邏輯研究的直接對象應該是語言。可以說,就其直接意義而言,邏輯研究的是語言。
語言可分為自然語言與人工語言。自然語言是人們日常使用的語言;人工語言是人工構造的表意符號系統.又稱符號語言3邏輯學研究的詞項、命題、推理等邏輯形式都表述為人工語言,這種人工語言實質也是自然語言的抽象,行使的是自然語言的某種職能。傳統邏輯中全稱否定命題“所有S不是P”是語言形式.現代邏輯將其形式化為VX(SP⑴),這是人工語言公式,不是所謂的“思維形式”。傳統邏輯中所謂“思維形式”包括“概念”、“判斷”等,確切地說應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所以現代邏輯教材中使用“詞項”、“命題”或“陳述”等術語取代“概念”、“判斷”。邏輯學研究的主體是推理形式,這種推理形式在傳統邏輯中是用“S是P”、“s不是P”這類語句組成的。現代邏輯中則是用的人工語言形式化,即以一定的符號所表述的公式。這些公式表示的是符號與符號之間的一種關系,這種關系表達的是客觀的推理關系,具有客觀必然性。可見,認為邏輯學直接研究的是語言符號,并不否認它是研究推理關系的科學,但是這與心理學的研究是有區別的,心理學研究思維形式,研究推理,因為思維推理本身是一種心理過程。心理學研究人們實際的推理心理過程,它是作為心理描述的科學。邏輯學研究符號表達的客觀推理關系,不是描述心理過程。這是不能混淆的。這里、說邏輯學直接研究對象是語言符號、并不否認語言與思維的緊密聯系。但是,邏輯學研究的符號公式不能直接稱為思維形式。這里又需要將邏輯學與哲學認識論區別開來。哲學認識論直接研究思維,而邏輯學直接研究的是語言。當然,邏輯學最終要與哲學認識論相聯系并受其指導。
說邏輯學研究語言,又要注意將邏輯學的研究與語言學的研究區別開來。盡管在西方存在著邏輯學與語言學逐漸融合的現象,但二者作為不同學科還是有區別的。李先焜先生指出:“邏輯學是一門規范性學科,語言學是一門描述性學科;邏輯學主要研究語言符號的定義方法和推理關系,語言學主要研究各種語句的表現形式;邏輯學主要研究語言的深層結構,語言學則比較重視語言的表層結構。”可見,同樣以語言符號為研究對象,但邏輯學與語言學側重點不同,方法不同,結果也不同。語言學著重于研究語形的形成,語義的情感意義;邏輯學著重研究語形的變形,語義的理性意義。
三、加強人工語言與自然語言的結合
邏輯學研究語言又有對象語言和元語言之分,像語言就是被研究的符號和語言,例如:各種命題形式、推理形式、邏輯規律的符號表達式;元語言就是用來討論對象語言的語言,如關于各種命題形式和推理形式的定義,以及對各種推理規則的描述,使用的自然語言為元語言,我們的邏輯學教材中的兀語言具體說就是現代漢語。邏輯學研究的對象語言主要是人工語言(即符號語言),在邏輯學的研究及學習中,必須注重人工語言與自然語言緊密結合。邏輯學是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科學。邏輯學的研究與學習要解決這兩方面問題,完成這兩種任務都必須使人工語言緊密結合自然語言。其中,人工語言是工具,自然語言是基礎。人工語言是直接研究領域,自然語言是應用領域,二者相輔相成。
首先,討論、理解、掌握邏輯學的理論,必須將人工語言結合自然語言。邏輯學的對象語言是符號、公式等,是人工語言。對人工語言詮釋、理解只有通過自然語言才能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生動活潑。命題形式是呆板的,推理演算是機械的,但自然語言是生動靈活的,自然語言表述的普通思維實際是具體形象的,邏輯學研究的人工語言(即符號語言〉與自然語言結合起來,邏輯學原理就有了血肉了。自然語言是活生生的,邏輯學的符號、公式等人工語言只不過是對自然語言的抽象。解釋諸如命題式、推理式、邏輯規律表達式等,用確切而通俗的元語言——自然語言,將抽象的邏輯學原理、公式具體化、形象化,深人淺出,才能使學習者準確理解、盡快掌握邏輯學基本知識、基本原理。邏輯教學必須注重以生動引人的自然語言講解邏輯概念、術語、原理、規律等,聯系現實,舉例引證,充分說明邏輯理論內容。這是首先要解決的邏輯學的理論性任務。
其次,要解決邏輯學的實踐性的任務也必須是自然語言與人工語言結合。我國邏輯學家彭漪漣教授曾在《趣味邏輯學》一書中指出邏輯學的生命在于聯系實際,邏輯學的力量在于指導實踐”。解決邏輯學聯系實際、指導實踐的關鍵是邏輯學緊密結合自然語言=自然語言是邏輯學最廣闊的應用領域,也是其最誘人的價值取向。離開了生動活潑的自然語言現實,將使邏輯學趨于機械、繁瑣、呆板,那么邏輯學就會被人譏為“催眠術”、“符號游戲”。
回顧邏輯史的經驗很值得重視。古希臘亞里士多德邏輯具有開創性貢獻,因為它與自然語言緊密結合,研究論辯,適應社會需求,所以受到歡迎。古羅馬邏輯主要講授修辭中邏輯,為講授錐辯術提供理論和方法的基礎’所以社會影響很大,:在我國,先秦時期邏輯的研究也很有影響。{墨經》《無名》以及《白馬論》等著作都是邏輯理論與自然語言結合的內容。這些都說明邏輯學源于當時社會語言現實,又眼務于社會語言現實,充分選擇了積極、正確的價值取向,體現了邏輯學的應用意義與社會價值,顯示了邏輯學旺盛的生命力。今天,邏輯學要生存、發展,同樣要緊密結合自然語言,緊密聯系思維實際,服務于現實需要,只有如此,才能重塑邏輯學的美好形象,發揮其工具作用,改變被冷落的困境。
語言表達思維,邏輯學中的符號語言表達式是以語言模式化的思維的表達形式。但是,現代邏輯的高度抽象化、形式化,往往脫離自然語言、思維實際。我國語言邏輯學家陳宗明教授曾經說現代人的思維是極其精密的,其語言表達也是豐富多彩的“形式邏輯的軟弱無力是與它不重視自然語言的研究有關的……,它過度抽象,大大降低了使用價值。類似語言的表里問題,形式邏輯更是缺乏應有的關心。20世紀70年代,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迅速興起,在國外已成為正式學科,許多學校開始了這種學科教學。這實際上是對高度形式化的邏輯學的辯證否定。要適應時代的要求、社會的需要,邏輯學研究及教學必須與自然語言緊密結合。讓自然語言為邏輯學提供現實材料和新鮮課題。要以符號語言為工具,對自然語言內在意義、邏輯關系進行分析,揭舉語言深層邏輯結構,解決自然語言中的邏輯問題。
篇7
邏輯學是一門古老的科學,這門科學最早由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創立。從兩千多年前中國的墨子和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到近代英國思想家培根、穆勒,從19世紀的馬克思、恩格斯到20世紀對持不同見解的羅素、卡爾納普都曾經對邏輯學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在很長一段時期里,邏輯學與哲學、修辭學和論辯術等方面的學問交織在一起。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它才逐漸從相關學科中分化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到了歐洲近代,才通用“邏輯”一詞來指稱研究推理或論證的學問,這種用法沿用至今。
一、法律邏輯學的功能定位
法律邏輯學作為一門學科則是在20世紀才逐漸形成的。在我國,對法律邏輯學的研究起步更遲,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才有法律邏輯學的教科書問世。從功能上看,法律邏輯學是一門工具性的學科,主要是為人們的法學理論和法律實踐工作提供有用的邏輯知識及邏輯思維方法。法律是人們的行為規范體系,承擔著保障社會有序、正常運做的職能,同時它還是人們維護自身權益、懲治犯罪行為的基本依據。法律必須具有嚴謹性和準確性,否則它就不可能具有權法律邏輯學教學思維威性,所以在法學理論研究及法律工作的每一個環節,諸如立法、司法、執法都要講究邏輯。法律與邏輯之間向來有著密切的聯系。就立法來講,作為一種行為規范體系,法律必須明確地告訴人們: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公民享有何種權利、承擔何種義務,等等。法律條文不容含糊其詞,更不可以自相矛盾,不然人們就會無所適從,社會生活就會陷于混亂。所以在制定法律時,必須注意對概念作出準確嚴密的定義,注意條文之間的邏輯關系,注意不同法律之間的協調一致不得沖突,這些都需要運用法律邏輯學知識加以推敲和衡量。就司法過程而講,我國的基本原則是“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而查清事實、核實證據、適用法律一直到審理結案,各個環節都離不開判斷、命題、推理、證明、反駁這些思維活動。由于法律邏輯學以思維形式的邏輯結構和邏輯規律為研究對象,而這一點又與普通邏輯相同,所以對于初次接觸法律邏輯學的人而言,概念、內涵、外延、判斷、命題、推理等普通邏輯中的術語顯得過于抽象,由于不易于理解,便會使初學者對于法律邏輯學的學習產生畏懼心理,進而由畏懼到抵觸法律邏輯學的學習,從而不能達到學科教學的要求和目的。然而作為任何一個研習法律的學習者或者法律工作者而言,法律的特點之一是講究準確、嚴密,無論是制定法律法規,抑或適用法律過程中對案件的審理、定性和量刑,還是律師進行辯論、擬定各類法律文書都是這樣。法律工作者的思想表達和論證過程是否準確、嚴密,直接關系到法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關系到涉案當事人的命運,關系到社會秩序和社會正義的維護,因此決不可以掉以輕心。而法律邏輯學恰恰是幫助法律工作者掌握理性思維、嚴密推理的有效工具,如果沒有法律邏輯學的根基,那么研習者就無法真正掌握法律這門技藝。
二、法律邏輯學理論教學思維探析
法律邏輯學是一門關于科學思維和表達的基礎理論學科,它的抽象性往往使人在學習原理時覺得乏味,而思維的確定性和表達的靈活性又常常使人在運用邏輯時感到困惑。為了改變以往那種法律邏輯學教學高頭講章式的艱深和書齋擺設式的空泛,收到既能提高學生邏輯素養,又能陶冶學生高尚情操,既教書、又育人的雙重效果,我在教學實踐中作了一些探索:
(一)明確學習目的并激發受教者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任何一個法律邏輯學的初學者而言,單一地對他強調學科的重要性,倒不如讓他對該學科產生興趣更能讓他對學習有欲望。本人在從事法律邏輯學的教學過程中,深知法律邏輯學以抽象的推理讓初學者生畏,如果一味地照搬教學大綱,很可能導致大多數學生聽課如同嚼蠟,懈怠之心一生,再往后聽講如同聽天書,實在貽害無窮。故本人在授課伊始便注重培養學生興趣,比如春晚是國內收視率極高的節目,而近年來春晚有小品類節目以腦筋急轉彎為賣點,以該節目為例,指出所謂腦筋急轉彎其實不過是故意違反邏輯的基本規律——同一律而已。以此為例,學生會感覺看似晦澀難懂的法律邏輯學其實并不深奧,于是向學之心漸強。再比如,部分學生癡迷于偵探作品,有些甚至帶到課堂上來看,針對此種情形,本人舉出福爾摩斯如此深入人心,正是因為他屢屢使用科學的演繹法來偵破案件,而演繹法正是邏輯推理方式之一。
(二)采用參與式教學模式提高受教者的主觀能動性
蘇格拉底教學法歷來倍受推崇,一方面是因為它能讓施教者與受教者同時參與,另一方面是在這種平等的討論的同時,雙方產生激烈的思想碰撞,從而使真理得以發現。在教學中,讓學生參與課堂討論,首先能讓學生感到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受到重視,從而會更加認真地去思考問題和理順自己的思路;其次,學生的廣泛參與討論可以使不同的想法得到交流,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通過討論,學生必然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施教者和受教者界限分明,施教者主要以講授為主,受教者主要以被動接受為主,二者之間缺乏有效互動,而且受教者可能只是機械理解了施教者的思路,卻很難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而蘇格拉底教學法是一種教師和學生之間互動的教與學的關系,不僅是教師,學生在整個教學中也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通常是教師隨機向某一學生發問,只要該學生能夠回答問題就會被一直問下去,在這一問一答中向在座的學生傳遞著所要教授的信息。教師的問題應具有啟發性,引導學生去發現和理解。整個課堂就是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互相提問、互相回答、甚至互相爭論中度過。逐步地,不同的個人見解可以形成統一意見,對法律邏輯基本理念和原則的理解也可達到一定程度的共識。而且,不同角度的回答和辯論,還帶來了新的法律思維和視野。更重要的是,學生在獲得法律邏輯知識的同時,也得到了充分地職業化的法律思維和技能的訓練。
常言道:“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可見學習方法對于受教育者的重要程度,同時,高等教育與其他教育的區別之一就在于受教育者自學意識的樹立,因此在法律邏輯的教學過程中,除了采取蘇格拉底方法提高學生自己思考的能力,還應該讓學生意識到作為法律邏輯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其他社會科學緊密相聯系的,比如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等等。要鼓勵學生在課后多讀社科類書籍,并不僅局限于法學書籍,從而達到知識的積淀,分析問題能夠擁有更寬廣的視角,正所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三、法律邏輯學實踐教學探析
(一)教學內容上要體現法律邏輯的特點
開設法律邏輯的目的主要在于讓學生能利用邏輯知識來解決法學領域中的邏輯問題。教師在講授這門學科時,一定要注意把基本的邏輯原理與法律知識結合起來,并根據法律邏輯自身的特點進行講授。那么,法律邏輯究竟有沒有自己的特點呢?答案是肯定的。就概念而言,形式邏輯在論述概念與語詞的關系時,認為概念與語詞不是一一對應的。但在法律領域內,概念與語詞卻是一一對應的。例如,“判決”、“裁定”、“決定”、“法人”、“”、“抗訴”、“非婚生子女”等語詞,它們與自己所表達的概念之間,都是互相配對的,不能替代也不能拆換的。同樣,法律定義也有自己的特點。由于法律是按照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是人們的行為準則,所以,法律定義必須是統治階級根據本階級的利益決定的,只要經國家依照法定程序規定出來,就要求全社會遵照執行。即使該法律規定得不夠恰當,只要國家沒有修改或廢除,它仍然是合法的、有效的。因此,法律定義只有恰當不恰當的問題,談不到真假問題。此外,法律定義在結構上也有它自身的特點,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首先是被定義概念反映的對象必須具備若干必要條件,這些條件缺一不可。如“”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國家工作人員;2.利用職務上的便利;3.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其次是被定義概念反映的一類對象包括若干種不同的情況,它們各自具有不同的本質特征,這些特征用“或者”聯結。如:“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這個定義提示了犯罪中止的兩種情況,只要行為人的行為符合其中一種情況,就屬于犯罪中止。這種定義事實上是一種選言判斷。在推理中,定罪三段論與量刑三段論與一般的三段論相比,也有其自身的特點。以上例子說明,法律邏輯確有它自身的特點,教學中教師如果忽略了這個問題,那么他所傳授的就是一種邏輯基本規則加法例證的“皮加毛”式的法律邏輯,而并非真正意義下的法律邏輯。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充分抓住法律邏輯自身的特點進行教學。對于模態判斷,要詳細分析實際判斷和必然判斷的區別,對法律條文中常用的帶有“應當”、“必須”、“可以”、“不得”之類的模態詞的判斷要進行邏輯分析。對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法律概念,如:“撤消”、“撤回”、“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法人的人”等概念應從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方面去區別。此外,為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應結合案例講授推理的邏輯性、有效性;為了提高學生的善辯能力,應把邏輯知識與法庭論辯技巧結合起來進行教學。諸如法庭辯論中反駁的基本技巧、法庭論辯中的論證、各種推理在法庭以及辦案過程中的運用等等。
篇8
邏輯學是一門古老的科學,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有三大發源地,這就是古代的中國、印度和希臘。邏輯學研究思維的形式及其規律,與日常思維、語言表達、推理論證等有密切的聯系。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學科的門類越來越多,邏輯學處于基礎學科的地位。在高校教育尤其是在法學教育過程中,邏輯學更擁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法律邏輯學是面向高等學校法學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必修課,是邏輯學與法學知識的結合。法律邏輯學的課堂教學應該改變原有的固定模式,引入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被動或主動地參與到課程的教與學的過程中。傳統的教學方法, 是以學生為對象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教師按照教材的章節和順序逐個內容講解下去,基本上是照本宣科,沒有任何創新和擴展;在教學手段上基本上是一本教材、一個教案、一支粉筆,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和手段基本談不上使用或者是沒有條件使用。這種方法極大地限制了邏輯學的教學效果,使原本就抽象、晦澀的邏輯學概念和原理更不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為此,作為法律邏輯學教師,就應該在法律邏輯教學中采用新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本文由收集整理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那么,如何才能在法律邏輯教學中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搞好法律邏輯教學呢?根據本人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效果來看,本人認為采用案例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多媒體技術教學法等方法效果比較好,很受學生歡迎,下面對此進行探討。
一、案例教學法
所謂案例教學法是指利用已經發生或將來可能發生的問題作為個案形式讓學習者去分析和研究, 并提出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案, 從而提高學習者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通過對典型事例的精辟分析,使學生對邏輯知識有更深刻認識和直接感受,避免空洞說教和乏味推理,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其運用 邏輯知識的能力,實現邏輯知識的遷移應用,尤其是列舉一些缺乏邏輯知識或者巧妙運用邏輯知識的典型事例進行分析,不僅使學生對學習邏輯知識產生濃厚興趣,而且在對這些典型事例的思考,分析中更加認識到學習邏輯學的重要性。如通過韓復渠演講的典型事例讓學生體味到邏輯就在我們生活中,違背邏輯規律、規則就會笑話百出;通過丁謂運用邏輯思維成功建造昭應宮的事例讓學生明白邏輯離我們并不遙遠,每一個正常人的生活、工作都離不開邏輯,我們就生活在邏輯的海洋之中,正確運用邏輯知識會使我們生活和工作效率非凡;通過對林肯為小阿姆斯特朗作無罪辯護的事例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判斷的巨大威力,一個虛假的判斷可以置人于死地,一個真實的判斷可以洗卻罪名;通過“屢戰屢敗”的事例分析,可以深刻學習語句與判斷的聯系與區別;通過列舉上海七君子案件審、答、辯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可讓學生運用邏輯知識去思考、分析真實的法庭審理;可以通過羅文錦智辯茂隆皮箱案以分析類比推理的妙用。每個典型事例都可以將學生帶到邏輯思維的草原上任其馳騁,讓學生體味到邏輯的威力、魅力和精妙所在。
二、 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既是一種教學方法,又是一種教學思路。作為教學方法是指基本方法,而非具體方法,貫徹到各種具體方法中,使教學具有啟發性。作為教學思路,強調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以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作為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法律邏輯學必須堅持啟發式教學方法,這是由這門課程的性質、特點和教學任務的特殊性決定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將學習目的寓于課堂教學之中,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通過設疑,激發學生認識上的矛盾,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分析和解決問題;通過引發學生的想象力,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并轉化為學生自身的認識。為使整個教學過程有啟發性, 要運用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提問法、案例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式,針對大學生思維的活躍性、跳躍性有余而邏輯性不足的特點,結合各章節教學內容的進度,融入課堂,提出討論話題,讓學生在課后準備。在此基礎上,展開討論,并在討論中充分發揮民主,各抒己見,教師一方面參與討論,引導學生不偏題,同時發表自己的見解,最后,進行總結發言,提出觀點和結論。這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培養其搜集資料、整理資料以及語言表達能力,也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質。
篇9
關鍵詞:計算機軟件;工程技術;
邏輯運用在軟件工程技術的研究方面,分析其合理性主要是理應邏輯方法,在開發組當中,可以將各種角色和職務進行合理的定義,在軟件團隊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將生產效率和軟件產品質量進行改進,對于計算機軟件工程領域建模深入的研究,運用數學建模知識的過程中,和邏輯發展具有密切的關系,這就是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的過程。
1軟件工程技術當中的邏輯應用
1.1軟件定義階段邏輯應用
定義軟件的過程中,需要對于市場減值給予充分的考慮。可以利用簡單的方案或者很容易實現的方案。軟件開發人員在這一階段需要將軟件的可操作性和不需要操作的內容進行明確,這樣有利于將軟件的設計目的進行明確,避免對于各種功能盲目的實現,從而對于功能軟件必要性的忽略。開發軟件的過程中,需要設計出精確的范圍文檔。但是在設計的初級階段,開發者并沒有明確的定義,這樣一來,這款軟件功能就沒有得到明確,對英語相關的要求沒符合,使雙方都遭遇很多的麻煩。在概念當中利用邏輯學,在對比和運用的過程中,可以將軟件定義進行完善。
1.2應用領域建模邏輯
在領域建模當中,主要是對概念之間和概念類的屬性等存在的關聯進行論述。第一方面就是復合,指的就是在領域當中出現的圖片或者單詞,第二方面就是內涵,指的就是定義領域類,和邏輯學內涵之間具有很多的相同點,在領域類定義當中的實例都是進行有效的外延。邏輯學的概念在領域建模當中進行有效的利用,在限制和概括的過程中包含的種屬關系,可以對于領域建模內涵進行更好的理解。
2軟件開發過程匯總利用邏輯
2.1階段應用的分析
分析軟件需求,我們應該明確利用軟件需要將用戶怎樣的需求進行滿足,描述軟件需求的時候,需要和軟件開發者進行良好的描述,進行有效精確的細化。研發軟件的過程中,比較重要的就是需求分析。在實際分析的過程中需要很多的時間,如果沒有花費很多的時間,那么很容易就會出現返工和失敗,這樣一來,軟件設計成果和用戶的需求就會出現不同,因此在描述數據的過程中,需要以各個數據為基礎,利用圖形化的方式,將數據模型之間的關系比較直觀地反映出來。
2.2規范的應用軟件設計
需要在另一個方面進行考慮,轉化軟件需求,使其成為軟件體系的結果,因此概念設計就包括系統接口和全局數據結果以及數據庫模式,還可以實現模塊的算法。劇目數據結構當中,可以利用更加恰當的方式,進行有效的數據計算,這也就是處在了詳細設計的階段。軟件的分析需求和描述階段是特別重要的,可以發揮出說明的作用。數理邏輯和計算機科學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利用數理邏輯,可以分解人類思維,使其運算變得更加簡單和機械,利用機器實現模擬。使用計算機的時候,需要通過程序設計。相關的研究人員需要經過數理路基的相關訓練,這樣這一類型的設計才會更好的完成。程序在設計的過程中,程序的正確性需要得到保證,在實際計算的過程中,怎樣防止出現錯誤計算的情況,并且及時將錯誤找出來,利用方法進行改正,這些都是比較重要和程序設計理論有關的內容,樹立邏輯和這些內容具有緊密的聯系,將這種樹立邏輯利用計算機語言進行書寫,就是在計算機當中利用樹立邏輯。
2.3代碼生成過程中的聯系
站在邏輯學的角度,在實踐過程中的說明和驗證不僅需要利用軟件規格,還希望利用系統方法和規范,使其生成程序,這就是自動程序的研究領域。E在實際演繹的過程匯總,主要有水平關系和垂直關系兩個方面組成,在垂直關系看待這個問題,如果長時間沒有登錄Login和LockForm,可以正確的運行,LockForm長時間沒有登錄,但是,MasterForm在登錄的過程中,其主界面可以正常的運行,這就說明如果LockForm沒有長時間進行登錄,但是可以正確的運行,那么Maste登錄進去的主頁面就會實現運行。而水平關系可以一一列舉其余的代碼,這3個程序之間可以調用函數,將某一個公共函數進行直接調動。
3在軟件的測試階段進行應用
設計實現軟件的所有模塊之后,從而就會進入到軟件測試階段。對于軟件工程實現軟件測試,主要目的就是將軟件當中的BUG找出來,但是不是要測試人員進行修改,經過審核,從而使相應的開發完成修改,完畢之后,才會回歸到正常的流程當中,在采取測試之前,需要每個測試人員對于業務功能進行學習,掌握之后,才可以明確軟件的缺陷和不足。例如測試網絡安全的過程中,需要測試人員把握網絡安全知識,測試網管軟件的過程中,需要明確簡單的配置指令,還要對于業務的基本流程進行熟悉。利用邏輯學進行觀察,可以促進測試人員對于業務基本流程進行更好的掌握,使開發人員可以實現糾錯,并且將運算進行簡化,從而將效率進行提高。
4在軟件的維護階段進行利用
當前科技產品通常情況下都配置了維修站,某個產品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有時候會出現一些問題,要想進行及時的反饋和維修,在利用軟件的過程中,就要將出現的問題認真的記錄下來,這樣在日后維修和修改的過程中,可以更好地找到癥結。軟件用戶和設計者之間具有矛盾,這樣的矛盾要想避免,需要利用邏輯學知識。軟件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那么開發人員自身需要具備良好的程序設計風格,這樣在開發軟件的過程中,才可以提供維護服務。當前工作環節和硬件環境不斷發生變化,很多機器語言就會缺乏可移植性,要想在計算機當中利用機器語言,那么就需要良好的用戶文檔,對于后期的維護和發展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5結論
綜上所述,全面的研究計算機軟件工程當中的部分階段,將其余邏輯學的聯系進行挖掘,通過一些具體事例從而將應用之間的關系進行解析,這樣可以明確邏輯學在其中的有效利用,在開發利用邏輯學的過程中,也拓展了邏輯學的應用。
參考文獻
[1]黃武雙,李進付.再評北京精雕訴上海奈凱計算機軟件侵權案——兼論軟件技術保護措施與反向工程的合理緯度[J].電子知識產權,2017(10):58-62.
[2]于繼武.高職院校經濟類專業計算機技術基礎課程教育的研究——以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電子商務專業為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上旬),2013(12):91-93.
[3]孫國菊.計算機專業課考試模式改革的探討與實踐——以遼寧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軟件工程系部分專業課程考核為例[J].遼寧高職學報,2012(11):43-44.
[4]“節能環保型循環水養殖工程裝備與關鍵技術研究集成系統V1.0”獲國家版權局計算機軟件著作權[J].中國水產,2015(12):46.
篇10
──恩格斯《反杜林論》
在廣州購書中心買書,邏輯類的書籍中既然有《泛演化邏輯引論-思維邏輯學的本體論基礎》(何新著,時事出版社2005年版,以下從該書引用的文字,簡稱何著頁××,表示該書第××頁)這本書。何新先生名氣雖大,但邏輯圈的人知道他不是做邏輯的,何以他也寫下一本有關邏輯的書呢?出于好奇,我隨手翻了一下,發現很有些東西能夠刺激我們這些專搞邏輯的人。便買下了何先生的書,由此有了這篇讀后感。
一 大話學者:從反杜林論談起
大約在150年前,德國出了一個大話學者杜林,他創造了一個社會主義理論的新哲學體系。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體系時,杜林的東西總算還被恩格斯稱為高超的胡說。杜林,這個創造體系的所謂「智者,自稱為在哲學和所有科學領域中都實行了全面的變革,并對所有的知識前輩都用嘲弄謾罵的語氣予以了無情批判。
在時間之軸上,不同時段的事件和人物雖各有不同,卻有驚人的可比較之處。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一個半世紀倏忽而過。在當代中國大陸也出現了一個大話學者,其著作等身,幾乎全知全能。中國的這位「學者似乎比杜林的功勞更大,不僅在哲學和其它社會科學領域碩果累累,在宗教、藝術、古代中國文化、歷史、政治、甚至是國際政治領域,他也爭取到機會淋漓盡致地發揮了一番,遠遠超越了當年杜林所涉獵的知識范圍。甚至一般學者望而生畏的邏輯和數學領域,他也敢大大咧咧地闖將進來,并極為自得地宣稱:「布爾、弗雷格創立布爾代數和數理(符號)邏輯以后,作為一個中國學者,我為自己能發現一種新的邏輯工具而感到欣慰。(見何著頁11)
不僅如此,在他洋洋自得宣稱的同時,幾乎對所有的現代邏輯,不僅僅是邏輯知識本身,也包括對邏輯研究的先驅和后學,使用了非常不得體的評論方式。這種評論堪和杜林對知識先輩的評論相媲美。
我們先看恩格斯引用的杜林對哲學家的評論:
缺乏任何優良操守的萊布尼茲,這個一切哲學侍臣中的佼佼者;
出現了特別是叫做費希特和謝林的這兩個直接模仿者的謬誤和既輕率又無聊的蠢話;
達爾文主義的半詩和變態術……。(《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三卷第70頁)
我們再來看何新這位大話學者對現當代邏輯學者的評論:
羅素試圖以愚蠢的指號論消除哲學本體論。這種獨斷論的邏輯斯蒂,可以戲稱為「邏輯中的「法西斯蒂。(何著序言頁11)
當今國內的主流邏輯學界,幾乎已被維也納學派和分析學派獨擅言語權。因此,當時我的文章自然難以發表。但正是在那個會上,我有幸第一次接觸了中國的「邏輯斯蒂學派的若干主要代表人物,欣賞到了他們那種笨拙地模仿羅素的「當且僅當的有趣獨斷論觀點。(何著頁12)
邏輯正好是我所從事的專業,雖然在這個領域,一個以教學為業的邏輯研究者并沒有做出甚么開創性的工作。但邏輯是一門嚴肅的科學,中國邏輯學界是一個有著良好學術傳統的團體。以致在當今哲學界,有很多人認為,從事邏輯學教學和研究的這個團體,最鮮明地體現了學科研究的國際規范。盡管這個團體有其存在的種種問題,但把獨斷論說成是中國主流邏輯學界的特點,實在表明評論者對中國邏輯學界的無知。這種無知,又是評論者對邏輯學本身也無知的一個體現。出于對邏輯學科的良知和感悟,也出于對我所在的邏輯學團體的尊重,我感到有一種無法遏止的沖動,要對這種無知的大話學者和無理的大話邏輯予以清算。
二 大話邏輯:有根無葉的哲學思辨
在《反杜林論》中,恩格斯評論他所在時代的德國學術界,有一段妙語:「近來在德國,天體物理學、自然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等等體系,雨后春筍般地生長起來。最蹩腳的哲學博士,甚至大學生,不動則已,一動至少就要創造一個完整的體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三卷第46頁)
我把泛演化邏輯稱為大話邏輯,就是因為這個邏輯要就不建立,一旦要建立,那就不僅是要創造一個完整的體系,而且是導引和拓荒意義上的體系,它還是一個革命性的體系。泛演化邏輯的大話可以用作者自己的語言概括為以下四點:
第一,這樣一種邏輯的「根本重要點在于,它并不是一種形式化的主觀的數理邏輯,而是一種有效預測事物演化趨勢的智能邏輯。
第二,這樣一種邏輯在更普遍的意義上可以構成古典邏輯的本體論基礎。
第三,泛演化邏輯,乃是邏輯的邏輯,可以稱作真正意義上的元邏輯。
第四,現代邏輯多以數學中的形式集合論為基礎,我的泛演化邏輯對于概念類集理論的重新研究必將涉及邏輯基礎的重大革命。(何著頁11)
更令人驚詫不已的是,這種邏輯他早就應該完全建立起來,但何先生志趣深廣,「當時中國改革進程中發生的激烈的思想和文化沖突與辯論吸引了我,我的研究重點轉到了經濟、政治、文化等問題上(何著頁112)。按照和何先生歷史概念類集的思辨方法不同的方法,現在,何先生對邏輯的興趣回歸了。他從對泛演化邏輯的興趣,遷移到中國改革進程中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但時過境遷,他再復歸為今天的所謂邏輯興趣。這樣一個短暫時間段內的興趣遷移,似乎是濃縮了個體有關概念歷史演進的另一種一般進程。但這里沒有進化,作者還在原先知識的起點上。
但奇怪的是,所謂的創造性竟然依舊存在。這個邏輯依然是別人沒有做出,只是他做出的「完全新型的邏輯。在知識變化如此迅速演進的現時代,時隔二十多年。還敢于聲稱這種邏輯是完全新型的邏輯,真讓人佩服他的自信和勇氣。但有點令人欣慰的是,他開始把邏輯看成是非常重要的東西了,遠超出他以前對政治、經濟和文化問題的重視。因為在何文中,何先生聲稱:他那個有關泛演化邏輯的著作成了何先生一切著作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了(何著頁11)。
何先生的邏輯是不是非常重要的邏輯創造呢?我先做出兩個簡要的評述,在本文第三部分再討論何氏邏輯的核心部分:概念歷史類集。
第一個評論,泛演化邏輯只有哲學思辨的根,沒有邏輯的根和葉。
現時代的知識體系,其專業門類紛繁復雜,對從事專業研究的人員,有較高的專業素質要求。現時代的任何一個學科分支,都有其圈內的游戲規則,首先得遵守規則,然后才有可能突破規則。我想在這一點上,何新不可能是例外,雖然任何規則都可能有例外。
但遺憾的是,泛演化邏輯只有主流哲學和主流思辨的根,除了亞里士多德和黑格爾,卻沒有任何邏輯學者的工作。它既和主流的邏輯無關,和我國的非主流邏輯研究也扯不上關系。在何先生眼里,只有哲學家和革命家是邏輯學家,只有錢學森先生是邏輯學家,其它的人都不是。而黑格爾的邏輯體系呢?除了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三個人重視并且理解之外,只有何先生重視并且理解,再也沒有其它人重視和理解。這實在是對中國邏輯學界的一個歪曲,在中國邏輯學界,既有何先生所說的主流邏輯研究學者,現代邏輯的研究團體,辯證邏輯研究也是邏輯學界中重要的研究項目之一,也有一個專門的辯證邏輯研究團體。
談及現代邏輯的歷史、現狀和發展,則何文的態度簡直是認為不值一提,現代邏輯幾乎全是陷入死胡同似的東西。用何先生的話:現代邏輯正在變成一種及其主觀和非常形式主義的東西,一個內容及其空洞的東西(何著頁117)。相信進化的何先生出此之言,進化大概就只能理解成退化了。
邏輯是一門很專門的學科,外行可以領導內行,但外行不能代替內行,外行也很難代替內行。哲學家或者革命家從圈外層面上來看待一個學科,這和學科本身的發展是一種非常弱勢的聯系。權威是有語境限制的,權威的論斷不能代替學科本身的發展。邏輯有其自身的發展契機和進化歷程。某個政治家的青睞,某個財團的資助,某個圈外權威人士的首肯,不能改變學科本身的發展軌跡。在二十世紀的整個一百年,邏輯學科枝葉繁茂,生成了一個巨大的知識群落,何先生視而不見,也未看到作甚么研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熱鬧領域玩膩了之后,換一個游戲場所,看一點黑格爾的哲學著作,就擺起開山祖師的架勢。幾十年前這尚有可能,在如今的普適大眾傳媒不再,整個市場細分,整個知識門類細分的條件下,無異于天外夢想。
第二個評論,現代邏輯并不排斥黑格爾邏輯。
何文說:由于羅素、弗雷格、維特根斯坦等近代邏輯學家根本搞不懂黑格爾邏輯,反而由于無知而對黑格爾持輕視的態度,因此他們對黑格爾的動態邏輯原理可以說一無所知(何著頁117)。
簡單地把現代邏輯學者都看成是黑格爾邏輯的反對者是不公道的。在邏輯實證主義的初期,黑格爾哲學(包括他的邏輯)因為其思辨性質而成為科學拒斥的對象。但現代邏輯發展到二十世紀的50年代,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辯證邏輯也開始受到現代邏輯學者的關注。當然,伴隨著這種關注,仍然存在著重大的爭論。
辯證邏輯是源于西方近代哲學,特別是黑格爾辯證法體系的產物,作為不同于主流經典模式的一種邏輯,它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但是辯證邏輯更適合于看作是哲學邏輯的一個分支方向,看作是數理邏輯在非經典邏輯方向上的一個發展。如同道義邏輯是哲學邏輯的一個分支,因此道義邏輯實際上就是演繹邏輯的一個延續一樣,辯證邏輯也應該看作是演繹邏輯的一個延續。由波蘭學者盧卡西維奇,雅斯科夫斯基和巴西學者科斯塔開創的次協調邏輯研究,體現的就是對辯證邏輯的一種研究。
這樣一種邏輯,芬蘭邏輯學家馮賴特作過頗帶辯證法意味的一個估計。一方面,馮賴特表示,這一邏輯是二十世紀下半葉最有意義的發展之一(桂起權等著《次協調邏輯與人工智能》,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前言第3頁);另一方面,馮賴特又表示: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在邏輯的非經典方向的發展中,發現了一個出乎意料的、但我認為是不可靠的同盟軍,那就是源自于黑格爾的辯證邏輯。我們可以希望的最好結果是,用次協調邏輯和相關的變異邏輯的形式工具對辯證法的處理,能夠有助于闡明它的那些不大適合理性理解的特征。(馮賴特著,陳波等譯:《知識之樹》,三聯書店,2003年版,第166頁)
我并不完全同意馮賴特的看法,我對辯證邏輯承認矛盾的新奇思想是取支持態度的。辯證邏輯的一些思想是對經典邏輯的某種顛覆,含有野性思維的成分。而正是野性,才可能是理論創新的原動力(同桂起權等著,第10頁)。但是何先生對待辯證邏輯、對待現代邏輯的態度,卻讓我頗存疑慮。在學術上,誰具有獨斷論的色彩,把何先生的話語和上述馮賴特的引語相對照,結論就是一目了然的了。我們關于邏輯的討論最好是不要討論了,最好的思想和最革命的理論已經創造出來,邏輯本體論的基礎已經建立起來,那里還需要我們去做那些無聊至極的學術討論。
三 告別大話時代:普遍性訴求的衰落
何先生邏輯的核心內容,是其歷史概念類集,以馬概念為例:
集合A:馬∣白馬-黑馬-紅馬∣,
集合B:馬∣始祖馬新馬真馬∣
集合A是馬的空間分類,是非歷史的。集合B則是描述動物進化過程的一個歷史概念類集。由這個類集的理解,概念的邏輯關系依然參照亞里士多德的詞項間關系,但呈現黑格爾的由簡單到復雜的進化:同一關系矛盾關系交叉關系對立及種屬關系(何著頁36)。
概念真是這樣一個進化過程嗎?邏輯也相信直覺,但這里的概念進化過程,讓人很難直覺地接受。一個更容易產生的概念間關系的直覺,并不是何先生的概念的思辨想象,最大的可能是基于基因的生物鏈聯想。何先生先有一般關系的想象,再找一些并不得體的例子來論證自己的想象,無非是共相在先,例證在后的先驗觀,不知道其中的創新之處何在。看看在現代經典邏輯基礎上建立的模態邏輯,看看集合論,看看今天橫亙于邏輯和數學之間的關系語義學!你就會感覺到,和主流的邏輯學家和數學家在其中所討論的關系結構和關系性質相比,所謂泛演化邏輯的歷史概念類集,是一個多么小兒科的東西。類集概念分析實際上僅僅只是對亞里士多德詞項外延間關系的笨拙模仿,毫無任何現代感可言。很難理解,錢學森這位科學家為甚么把這樣的常識性理解看成是一個創造,并把這個概念類集的簡單圖示美譽為一個專業的「何新樹的稱謂。現代模態邏輯早就在研究樹結構,還有其它的結構方式。何先生對樹的小兒科理解,哪里能夠和現代邏輯學家對樹和其它關系結構的研究相比(見劍橋大學出版社,2001年英文版,《模態邏輯》,第一章基本概念部分)。
即使這個邏輯構想真是一個合理的構想,那也用不著抬到具有革命性轉折意義的高度。革命在今天已經不是一個時髦的詞匯,也許用不著革命同樣可以實現進化。而夸張說泛演化邏輯是邏輯的邏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元邏輯,這不過是普遍性訴求在何文中的回光返照。今天的時代,是告別大話的時代,普遍性訴求正在衰落。即使是經濟的全球化趨勢,也無法去除各個社會群體、各種社會知識的個性特征和語境特征。
人類知識體系,從古希臘一直到現在,似乎都假定了至少有一個被認為在理論上無懈可擊、在實踐上歷久長新,因此非常可能是萬世不移的普遍原則,它被當作是知識體系的基石。通常這類據信為「絕對無疑的普遍原則,被人們稱為「金規則。而且,那些在歷史中各自獨立地自發生成并且以不同方式表述出來的金規則,似乎含義上也「都驚人地相似,其邏輯語義也似乎是完全一致的。這種一致性也就表明,金規則應該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必然原則。
然而現代社會的實踐活動表明,所謂普遍必然的原則,現在到處都在面臨挑戰。就是在作為理性標準的邏輯和數學領域,也并不存在一個理論上無懈可擊,在實踐上歷久常新的萬世不移法則。在美國學者克萊因的著作《數學─確定性的喪失》一書中,克萊因以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數學之確定性、絕對無疑性并不存在,邏輯也同樣如此。1930年哥德爾的著名定理既是對數學提出的質疑,也是對邏輯學提出的質疑。正是哥德爾的這個定理引起了數學和邏輯的巨變,并且使數學和邏輯隨后的發展帶來更大的麻煩。但是,這些麻煩并沒有消滅數學和邏輯,而是給數學和邏輯增加了更多可能的結構,同時把數學家和邏輯學家分成了更多的不同派別。用美國數學家克萊因在《數學─確定性的喪失》一書中的表述:
數學的當前困境是有許多種數學而不是只有一種,而且由于種種原因每一種都無法使對立學派滿意。顯然,普遍接受的概念、正確無誤的推理體系──1800年時的尊貴數學和那時人的自豪──現在都成了癡心妄想。與未來數學相關的不確定性和可疑,取代了過去的確定性和自滿(克萊因著,李宏魁譯:《數學-確定性的喪失》,湖南科技出版社,2000年版,第7頁)。
何文建立起來的所謂泛演化邏輯,充其量不過是邏輯學探索長河中的一個小小支流。企圖把這個思辨探索的粗糙猜想看成是某種普遍邏輯法則,甚至是法則的法則,這只是一種知識的迷信和盲目的自大。數學原則和邏輯原則通過我們的直覺就有可能被我們所接受,但仍然是有可能受到質疑的。就此而言,泛演化邏輯普世化的知識訴求,在今天這樣一個永不停息地推陳出新的現代社會中,在競爭和博弈幾乎存在于一切現存領域的社會中,也許永遠只能是我們的主觀想象,而不能是生活世界的現實。 轉貼于
四 現代邏輯走進死胡同了嗎?
何文的無知主要不在其泛演化邏輯,他至少看了很多黑格爾的書。在其《泛演化邏輯引論》一書中,粗略而且保守地估計一下,其中討論黑格爾思想和著作的篇幅占到了全書的四分之三以上,討論現代邏輯的章節卻一個也沒有。
所以,他就有資格說全世界只有他真正地懂得了黑格爾。就是恩格斯也「并沒有徹悟黑格爾的思辨邏輯,因此他所謂『辯證邏輯體系從未建立成功(何著頁6)。
所以,他也就有資格初生牛犢不怕虎,反正這虎是厲害還是不厲害他全然不知,冒犯了也可以不負任何責任,頂多就是被老虎咬傷吃掉而已。但誰能吃掉一個思辨的天才,一個雄心勃勃的知識界英雄?
看黑格爾的書并不意味著你就懂現代邏輯,現代邏輯和黑格爾的邏輯是完全不同的的邏輯。何先生把現代形式邏輯獨斷地、武斷地認定為:「現代邏輯在形式化道路上愈走愈遠,現在已經陷入了死胡同(何著頁117),這是很不負責任的說法,實際的情形正好相反。僅以我所關注的模態邏輯而言,這一新邏輯正獲得其歷史發展中的一個極好機遇。這個說法可不是信口開河,僅憑思辨和懂一點黑格爾思辨邏輯就能獲得的。
模態邏輯是二十世紀50年代以來最富成長性的一門邏輯分支。路易斯在20年代針對實質蘊涵提出嚴格蘊涵的概念,到30年代,由路易斯創立了最早的模態邏輯系統。自50年代以來,模態邏輯在語形方向、代數方向、模型論方向以及道義、可證性、多值、直覺主義、認知等等領域發展迅速。一直到今天還繼續保持向許多領域滲透和擴張的強勁勢頭。模態邏輯既在人文社科領域具有形上思辨的啟示功能,例如在倫理道德、法制建構、社會博弈領域;在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領域,特別是在計算機和人工智能領域也顯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今天,模態邏輯幾乎是我國所有邏輯學研究生課程中的必修課程。近二十年來,國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都對模態邏輯的研究給與了支持。這些錢絕不是白花的,它為中國邏輯學研究和世界接軌,并創造出新的邏輯知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