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育熱點范文

時間:2023-11-21 17:53: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體育教育熱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體育教育熱點

篇1

關鍵詞:學校體育;熱點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22-0033-02

學校體育是在以學校教育為主的環境中,運用身體運動和衛生保健等手段,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學校體育是教育的組成部分,而小學體育是學校體育中最重要、最基礎的部分,所以,加強小學體育教學工作,提高小學體育教學工作在學校教育中的位置,是推進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當前,小學體育教學中學校體育本身就存在著問題,而體育教學過程中也因為各種原因同樣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熱點問題。因此,探討小學體育教學中的熱點問題勢在必行。

一、學校體育存在的問題

1.忽視學校體育的功能。從社會上來看,一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智育第一”、“分數第一”、“升學第一”,學體育“出息不大"或“沒出息”。這種觀念給學校體育的決策、管理和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阻力與困惑。

2.學校體育觀念的落后。不少人,包括相當一部分領導者,認為體育就是蹦蹦跳跳、玩玩樂樂,而沒有從提高全民族素質的高度和深度去認識,極大地阻礙了小學體育的發展。

3.學校體育工作的管理體系沒有形成。一些鄉鎮小學之中,具體表現在對于體育教師、課外體育活動、場地建設、體育教學等要求仍然目標模糊,管理方式仍為“放羊式”。

二、學校體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學校體育教學是學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評價體育教學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強調技術教學,師傅帶徒弟的教學方式;九十年代初開始體育教學改革,用“汗、會、樂”評價體育教學水平,緊接著又用“科學性、可行性、導向性”看一個體育教師的教學能力;當前又用“五實”,即“扎實、平實、充實、真實、豐實”來評價體育課。

1.教學目標不明確。學校體育的一個致命傷是學生學了十幾年的體育,在他們走出校門后,就與體育再見了。這與體育教學忽視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能力和鍛煉習慣相關;與我們把體育理解為機械被動的教育有關;還與我們沒有在體育課堂教給學生鍛煉身體的原理和應用運動技術鍛煉身體的方法有關。在以往的體育教學中,偏重的是一個技術怎么教、一個動作怎么做,忽略了對學生健身知識技能的傳授,更忽視了對學生健身意識、健身能力、健身習慣的培養,使學生無所適從,無所收獲。

2.講解與示范過多。有些教師在教學中,過多的給學生講解、示范,甚至有些教師的示范比學生的練習還多,有些簡單的技術動作只需教師一個示范動作就可以了,然而教師的邊講解邊示范,既耽誤了學生的練習時間,又花費了不少精力。

3.由于盲目教改,改掉了先進的傳統體育手段。

(1)忽視了技術教學。

(2)隨便調動隊形,花架子多,課堂失去了真實性、平實性。

4.器材利用率不高、安全意識不強。有些教師在一堂體育課中,選擇了三個游戲,利用了三種不同的器材,使人感覺復雜。同時,對于器材和場地的選擇,安全意識不強。

5.教師自身素質不高。

(1)具體表現在示范不準,一個標準、優美的示范動作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2)體育術語不準確,還有“向前、向后出現兩步及四步走”的現象。

6.體育教學改革不新穎。

還有許多體育教師停留在傳統式體育教學之中,典型的“師傅帶徒弟”模式。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

1.轉變教學觀念。教學改革的一個重點就是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型”教學變為探索型教學和發展型教學,改變傳統的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過分強調運動技術和知識的系統化的現狀。為落實素質教育和健康第一指導思想,應改變以“增強體質”和“技能教育”為主的傳統觀念,樹立身體、心理、社會適應性全面發展的新觀念;改變“三基”教育的傳統目標,突破以傳授競技體育項目技術為主的教學體系,樹立以終身體育為主多種體育形式并存的教學觀念。這些就需要充分發揮和營造民主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和鍛煉身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發展和完善學生個性,使學生在自練和自評的體育鍛煉實踐中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

2.重新設定教學目標。當前要注意的問題是,必須把知識技能的傳授與意識、能力、習慣的培養緊密結合起來。過去,有相當一部分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把許多精力放到對某個動作的精雕細刻上,考核學生的體育能力也往往用技評或跑表、米尺去丈量,這種做法脫離了學生身體發展的需要,背離了教育教學的規律,得不償失。對此,我們認為,體育教學的主要目標是:使學生對體育有基本認識和積極態度,懂得健身的意義,樹立終身健身的觀念。

3.遴選教學內容。運動是體育課程內容的主要素材,對它的加工就是所謂的競技運動體育教材化,這是體育教師準備教材的重點、難點。體育教師要學會從各個角度對體育課程內容素材的競技運動進行加工改制:一是在具體的教材內容上,簡化教材的技術結構,逐步改變純競技式的、成人化的運動項目,滲透一些與教材項目有關又能進行游戲或比賽的內容,如小學的蹲踞式跳遠踏板起跳,空中技術就應簡化;球類教材也可以簡化,籃球的“三人制比賽”,足球的“三人或五人比賽”等內容,簡化了規則,簡化了活動形式,教學效果很好。

4.學校應加強自身責任。

(1)加強體育師資隊伍建設,加強體育教師的培訓,提高體育教師文化素質,關心體育教師生活,穩定教師隊伍,正確對待教師待遇、地位、榮譽、使用等,尊重體育教師的勞動,調動體育教師的積極性。

(2)加強體育場地、器材建設,注意增加體育經費的投入。

參考文獻:

[1]胡余兆.淺析中小學體育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寧波大學學報,2005,(1).

篇2

關鍵詞:社會熱點問題;初中生物教學;課堂生命力

“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教了!”相信這樣的無奈感嘆,幾乎每一位在一線教學的教師都或多或少地有過,為什么越來越難教呢?是現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更加頑劣嗎?我覺得并不是這樣的。恰恰相反,現在的孩子更加聰慧,也更加有個性,他們不再是一張白紙,任老師涂抹,隨著時代的發展,“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學習方式,早已經不適合現在的學生了,他們通過電視、電腦、報紙雜志甚至是耳聞目睹,接收到了大量的信息,正處在青春期的他們有著一顆顆熱情的、躁動的甚至是叛逆的心,教材中枯燥的知識點很難吸引他們,簡單的說教與灌輸也難以讓他們真正地信服,這也為現代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時代在變,學生在變,作為老師,我們不得不變、不能不變。如何讓我們的課堂更有生命力,更能吸引更多的學生呢?這成為擺在我們每一位教師面前的一個課題。在教學實踐中,我嘗試了很多種方法,其中將社會熱點問題運用于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是比較有效的方法之一,下面就將我在這方面的嘗試和大家分享。

一、社會熱點問題運用于初中生物教學的實例分析

比如,在《傳染病及其預防》一課中,我利用“非典”事件,通過與學生一起回憶和分析發生在“非典”中的點點滴滴,逐步了解了什么是病原體、傳染源、傳染病的傳播環節以及預防傳染病的主要措施。將這些看似瑣碎的一個個知識點融于一個事件中,使學生感到它們不再是一個個生硬的名詞,而是就發生在他們身邊的事,是他們應該知道和了解的。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對“分裂”和“分化”兩個名詞很容易混淆,于是我在教學中引入了癌癥這一現代社會耳熟能詳的疾病。癌癥已經是現代社會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波及社會的各個階層,令全世界恐怖,發病率呈上升勢頭,趨于年輕化,通過引導學生分析癌細胞的形成過程及其危害原理,使學生對“分裂”和“分化”這兩個生物學名詞有了更深的了解。

汶川地震中,全國人民踴躍地為傷員獻血,提供救助,我和學生一起討論了人的血型以及輸血時應注意的問題,同時分析了人因為意外傷害出血受傷時,應該如何急救等。當學生置身于救助地震傷員的情境中時,他們的學習勁頭更足了,對輸血和急救的意義,也有了更加感性的認識。

一個個社會熱點問題,使生物課堂對學生更具有吸引力了,學習生物學知識不再僅僅為了應對考試,而是一種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需要。同時,這種結合,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獲得更多的自信心,感受到一種社會責任感,因為很多社會現實問題距離他們不再遙遠,他們會意識到,現在的學習是他們已經具備了或者在未來將要具備參與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學習的主動性上來了,課堂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社會熱點問題運用于初中生物教學時應注意的問題

在將社會熱點問題運用于生物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惑,發現了一些應該注意的問題:比如,“非典”事件在《傳染病及其預防》這節課中的運用,在2003年至2004年的時候,這個事件,在課堂中引起了學生的廣泛共鳴,由此引起的課堂討論十分熱烈,學生參與度很高。但是最近幾年這個案例如果再運用于這節課中,我們會發現學生的反應很平淡,沒有幾個學生給出回應,因為現在的這批學生經歷“非典”的時候,還在上幼兒園,又隔了這么長的時間,這件事對于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說,只剩下了一個模糊的記憶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熱點”是有時限的,是因時而異的。還是這節課,在這兩年的教學中,我曾經將“甲流”事件運用到了課堂中,但是學生依舊反應平平,通過課下與學生的交流,我發現,很多學生對甲流并不關注,也沒什么感性認識,因為甲流雖然是世界性的熱點問題,但是它的主要爆發區域在美國等國家,還沒有蔓延到我國,更沒有到大連。可見“熱點”也有地域性,對于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年齡的人來說,他們所關注的“熱點”是不同的,就拿我這個例子來說,對于現在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比起“非典”和“甲流”,他們可能更關心“麻疹”和“流感”。因此,在將社會熱點問題引入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因時、因地、因人的不同,恰當地選材,才能事半功倍。

篇3

關鍵詞:禁煙;公共;發展;煙草

根據新修訂的《上海市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上海的室內公共場所、室內工作場所、公共交通工具內均禁止吸煙,其中,機場、鐵路客運站、港口客運站等將取消吸煙室,作為進出上海的重要交通樞紐,這項條例在人群中的反響如何呢?

修訂后的條例規定,禁止吸煙場所的所在單位,除了落實勸阻吸煙人員或者組織勸阻吸煙的志愿者,做好禁煙宣傳教育工作,還要對吸煙者進行勸阻,對不聽勸阻也不愿離開禁止吸煙場所的吸煙者,向監管部門舉報。

而在不少旅客看來,除了需要有力有效的監管機制,也要喚醒每個人的自覺意識與公德心。二手煙會危害健康,這確實也是常識。而對于火車站的吸煙室,排氣扇也很難迅速排盡彌漫屋內的濃煙,從這個角度看,取消室內吸煙室規定合情合理。

1、煙草對于人身心健康的毒害

煙,首先是許多疾病的致病因素,是人類健康的大敵。據分析,煙草中含有大約1200種化合物,絕大多數對人有害!中國控煙工作不是很突出,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公眾對煙草危害的認識還不夠。

(1)煙草的毒性成分

其中毒性最大的是煙堿,又叫尼古丁。一支香煙的尼古丁為6-8毫克,足以毒死一只老鼠;二十支香煙的尼古丁可以毒死一頭牛。使人致死的尼古丁劑量為50-75毫克,一個人每天吸二十至二十五支煙,就可以達到這個劑量。只是由于尼古丁是逐漸進入人體并逐漸解毒的,才不會至死。當然,人體在這個過程中,也會受到很大傷害。

(2)煙草嚴重危害人民健康己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煙草嚴重危害人民健康己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中國有3億吸煙者,7.4億人受到二手煙危害,每年有120萬人死于煙草相關疾病。吸煙者不但損害自身的健康,他們吸煙時產生的二手煙,也會給不吸煙者造成危害,引起肺癌等惡性腫瘤、慢阻肺、心血管病、腦血管病等嚴重疾病,尤其可危害孕婦、嬰兒和兒童的健康。

(3)二手煙的嚴重危害

遠離二手煙,研究表明,二手煙對身體的危害比一手煙有過之而無不及。除肺癌,吸煙還易導致鼻咽癌、食道癌,以及腎癌和胃癌等,可謂”一支煙在手,周圍人也遭殃”。對于吸煙者的家人來說,”二手煙”甚至”三手煙”都是他們健康的威脅。支修益說:”很多人來就診,都說’我從來不吸煙,為什么會患肺癌?’,特別令人痛心,大多數人不知道,就算不吸煙,’二手煙’’三手煙’也會誘發肺癌。”

有數據顯示,一些與吸煙者共同生活的人,患肺癌的幾率比常人多出6倍。”丈夫吸煙,妻子患肺癌的危險會增加30%;兒童吸入’二手煙’,不但會影響發育,還容易誘發氣管炎、肺炎,甚至腫瘤等一系列疾病。

2、取消吸煙室條例的現狀

中國疾控中心控煙辦對全國已立法城市進行了評估,城市控煙法律規定室內場所全面禁煙會使執法工作更簡單、更公平,投入成本更少,執法更容易,減少了執法難度;允許設置吸煙區或吸煙室增加了執法的難度,且不能有效避免煙草煙霧;隨著法律的實施,公眾對于全面無煙環境立法的支持率有了明顯的提高,無煙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目前在已經立法的城市中,已有7個城市的法規規定室內工作場所、室內公共場所和交通工具內禁止吸煙。截止到目前,已有包括北京、深圳、哈爾濱、西寧等11個城市的機場取消了吸煙室,實現了全面無煙機場的目標。

(1)我對于價格杠桿對煙草消費的實質性影響評價

2009年、2015年,我國煙草兩次大幅提高稅收,卷煙價格隨之上漲。然而價格杠桿似乎并未對煙草消費產生實質性影響。2001年到2016年,我國成為卷煙支付能力增速最快的國家。

無論是加稅還是漲價,都是希望借助價格杠桿抑制消費,但價格杠桿要想成立,首先需求要對價格相對敏感,其次是缺乏可替代品,煙草質量有別價格高低不一,對于煙民而言,價格上漲,頂多是從高價煙轉移到低價煙,吸煙的整體形勢并沒有實質變化。

(2)一刀切的禁令真的合適嗎?

第一:不讓設立吸煙室主要是尊重了一些所謂的控煙專家的意見。然而卻沒有考慮不設吸煙室帶來的負面效應,即有人偷偷躲在自己辦公室里抽,躲在廁所里抽等等,這些地方都屬于監管盲區,在不可能有強力監管的情況下,其實合理設立吸煙室,才能避免以上情況的泛濫。

第二:吸煙所產生的二手煙的危害的嚴重性,用什么樣的方法才能有效防止二手煙危害,比起讓那些癮君子“癮君子”在夾縫中找機會抽煙,那些意想不到的意外造成的社會危害,其實找到一個合適的場所更安全可靠。

第三:現在霧霾問題,健康問題,就開始堅決的公共場所禁煙,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一刀切的禁煙方式是對一部分人的權利的一種侵權和剝奪。

第四:身邊有抽煙的煙民,我們或許可以知道,染上煙癮不是一天兩天的問題,同樣的,戒掉煙癮也絕非一時一塊,給他們時間,在一些軟性設施上引導或許更科學。

3、工業設計中產品設計對于問題的改進措施

降低煙草對于人體的危害是科學家的問題,我作為一個學設計的學生,我的設計構想是降低二手煙的危害,以一種輿論的方式把這些煙民曝光在公眾的目光之下。

篇4

張軍老師是北京市第八中學信息技術特級教師,從事中學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的教學工作。

張老師從小酷愛無線電制作活動,從制作電視機,到自行設計晶體管特性圖示儀,他總能夠找到樂趣,樂此不疲。這些一方面鍛煉了動手能力,為張軍老師從事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從這些制作活動中所學的知識和技能使他受益終身。除此之外,張老師興趣廣泛,參加過北京的環城長跑和冬泳表演,至今還堅持鍛煉,看書和上網學習更是他每天必做的事情。

張老師為人謙遜,熱心指導青年教師,深受教師喜愛。在培訓過程中,張老師侃侃而談、深入淺出,從教學案例入手,深入探討、分析學科教學基本問題:從分析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如何面對新課程到如何進行課堂教學,從指導教師如何說課到如何寫教學論文,從指導教師做公開課到為教師講解評課的藝術。此外,張軍老師被北京師范大學聘請為免費師范生的兼職導師,被首都師范大學聘請為特級教師指導中心成員。張老師還多次在中央電教館、中國教師研修網、教育部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進行高中新課程的講座和現場直播答疑工作。張老師嚴謹的態度、務實的作風,帶動和影響了一大批青年教師。

張老師在教學崗位上不斷探索教學方法,已經成功地創建了一套適用于培養學生不斷獲取新計算機知識能力的教學方法。他創新性地提出,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要進行角色轉換、恰當地創設教學情境、互動、培養自學能力,這四個方面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教學中,張老師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張軍老師重視知識更新,不斷自我完善,時刻關注前沿的知識、課題,并與學校教學相結合。1999年將單片微型計算機引入中學課堂;2000年策劃創建了機器人實驗室和八中業余電臺;兩次被中央電視臺教育節目部聘為科技講座的主講教師,講座的內容已在全國播放三次;多次參加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組織編寫的《計算機》、《計算機教程》、《高中信息技術》等教材的編寫工作;編寫了《計算機輔助設計——中望3D輕松入門》、《樂智機器人簡明教程》、《走進電子世界》等著作。

此外,張老師分別被市區人民政府和教育部門授予北京市優秀教師、北京市骨干教師、優秀園丁、優秀科技園丁、學科帶頭人等稱號。

所謂的技術學習領域是高中新課程的一種提法,它包括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兩門課程。在此,我們將分別對大家在這兩門課程的教學中所遇到的一些比較困惑的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新課程理念下如何進行課堂教學

如何在新課程理念下進行課堂教學,是當前每位教師最為關心的問題。近些年,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程的很多理念已悄然進入我們的課堂,影響著我們的教學模式。在此我想從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1. 角色轉換

傳統意義的課堂,教師是當然的主講教師,學生的任務就是認真聽教師講課,教師讓干啥就干啥,教師教、學生學是必然的。

新課程所倡導的課堂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不再是主講教師,而是引導者,學習的指路人,帶領著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獲取知識。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經過努力仍然解決不了的問題加以適時指導和講解;對學生經過努力獲取的知識,進行多角度地提問和安排相關任務,以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進一步深化。這種教學模式需要教師對課堂進行精心的設計與安排。而這種設計絕不是第一步講什么,第二步講什么,怎樣講。這種課堂設計是一種全新的理念,在確定好教學目標后,應考慮如何導入,展示問題,凸顯問題和任務,引導學生怎樣去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了適應不同水平學生的需求,可以有多種方法,為學生自學創設一些有益的環境和資料。整堂課應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的安排,為此教師為這一節課的安排(教學設計)要付出比以往多幾倍的艱辛。正是如此,很多教師對新課程理念下教學模式的實驗,表現出畏難情緒。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目前學校對教師工作量的考評與課程改革的實際情況不匹配。但是也有很多教師克服重重困難,已經設計了很多體現新課程理念的課例。大家的感受是:這樣設計一節課,好比寫一個小劇本,進入課堂時,教師相當于一名“導演”,整個課堂教學完全是圍繞怎樣安排和帶領學生去完成學習目標。

案例一:北京44中楊翠英老師在講授《體驗、發現、思考——揭開人工智能的神秘面紗》一課中關于人工智能的魅力的片斷,就是按照以上思路設計的。楊翠英老師備課時做了大量準備工作,下載了一些體驗人工智能的軟件,親自實踐后篩選出其中的三個,并為每款軟件設計了體驗報告,以引導學生操作。為了節約時間、提高效率,各組體驗不同內容,然后進行交流。四組分別體驗了五子棋博弈(人機大戰)、手寫識別、 機器翻譯(中英文互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動手試驗,興趣濃厚。隨后各組推選代表發言,闡述學習感受及體會,各組發言后教師針對學生操作中的一些問題給予了指導,起到了總結的作用。在這個環節當中,教師由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讓位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一個 “學習共同體”。教學變成一種動態的、發展的、開放的、探索的過程,學生們在教學中收獲了知識,體驗了探索的樂趣,增強了信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教學真正成為了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案例二:北京31中牛英會老師在Excel應用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現實生活中家庭擁有電腦、汽車、寵物等情況,在各班小組范圍內開展調查,然后各班將小組調查結果用Excel建立數據表并進行統計,再將統計結果數據表上傳到教師機。教師再將各班統計結果數據表發送給學生,學生應用Excel建立年級數據表(注:年級數據表中的數據引用的是各班統計數據),并進行統計。最后,學生根據年級統計表創建圖表進行分析,學生們在分析中感受到:“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養寵物的人越來越多,寵物數量的增多,不僅會造成地面環境的污染,還會浪費資源。如果每一個人有一只寵物,那么全世界就會有N多只寵物,每天將會為這些寵物花多少精力、時間和金錢呀!” “汽車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方便,但是汽車數量的快速增加,排出的尾氣會污染空氣,傷害人的身體,能源會不斷地減少,堵車的‘長龍’也會越來越長。” “電腦這一類高科技產品所占比例較大,消耗電能較多,淘汰的廢舊電腦無法處理,將成為電子垃圾。”本節課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完成教學任務,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引導作用。

我認為教師要從以下幾方面扮演好學生學習引導者這一角色。一是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二是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動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三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四是創建一種接納性的、支持性的、寬容互助的課堂氣氛,采取各種適當有效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五是與學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六是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并且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通過言傳身教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七是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教育學生與他人友好相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我認為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首先應成為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促進者。

2. 恰當地創設教學情境、更好地承載教學任務

好的課堂導入,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使其思維量充分發揮到最大值,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情境展現在學生眼前時,就應成為學生感知的刺激物。呆板的、常見的、多次重復的事物,往往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此時學生的學習意愿幾乎為零,這種抑制的狀態是不利于學生智力發展的。當刺激物發生了變化,具備了新異的特點時,將會引起學生的注意。中學生對新鮮事物特別敏感,容易被課堂上新奇情境所吸引,這是一種好奇心理。

案例三:北京八中李寧寧老師在講授《圖像合成》一節課時采用如下方法創設情境:教師采用TOP2000進行廣播教學,展示一張本人在背景中的照片。教師問:“大家看老師展示的這張照片,是什么地方呢?”學生集體回答:“布達拉宮。”很多學生齊聲說:“啊!老師什么時候去的呀?”教師說:“老師沒去過,那照片中怎么會出現我呢?”學生答:“修改過了。”教師說:“怎么修改過了?通過什么軟件修改的呢?我們在網上能看到很多這樣的照片,我們把它們叫做合成照片。剛才大家看到的照片就是老師合成的。”通過一張照片,創設了一個小的教學情境,幾句對話引出了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學生的感受是自然、明了。

案例四:北師大實驗中學的馬靜老師在講授 《電子表格的應用》一節課時 ,為了讓學生對電子表格的一些常用功能留下深刻印象,創設了一個警察抓小偷的破案情境:在這個情境中教師扮演警察,某學生扮演報案人。一上課報案人向警察報案,家里被盜,警察(教師)首先讓學生根據報案人的描述,提取出作案人的許多特征,然后給出一個有若干犯罪記錄的人的電子檔案,該檔案包含這些人的姓名、年齡、性別、身高、體態、發色等特征,接下來讓學生對照已提取作案人的特征,利用電子表格的篩選、查找等功能,找出最有可能的犯罪嫌疑人。在這一破案情境中,學生很自然地掌握了電子表格的一些常用功能的應用,使學生留下深刻印象,這一教學情境很好地承載了教學任務。

引發思考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是啟發式教學的核心。有疑才能激發學生認識上的矛盾,使學生處于提問的狀態,從而激發強烈的求知欲,點燃思維的火花。在一般情況下,可以把結果事先展示給學生,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他們會在心里想:“老師是怎么做到這種效果的呢? 我應該怎么做呢?”恰到好處的設疑,可造成懸念,引發學生思考,尤其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層層推進式設疑,能較好地激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散性思維。比如在教學生利用Flash 制作雨滴效果時,可以先把自己做好的效果用大屏幕展示給學生看,然后分析是如何一步步制作的,層層遞進,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中,情境教學的設計還有很多種。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環境、不同的學生群體,設計出適當的情境,做到師生同步、互動,就能達到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

3. 開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如何具體體現的呢?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空間和機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同時,積極實踐與探索,把學習間接知識的活動變為學習直接知識的過程,精心設計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鼓勵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合作,用學生自己的語言歸納結論,教師適時點撥、評價和積極引導,及時地“推波助瀾”。教師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學生間的交流活動,對學生出現的各種問題不輕易表態或下結論,讓學生暢所欲言地發揮想象力,對學生出現的明顯錯誤,正確對待,在分組交流與討論中讓學生自我鑒別,總結規律與思想方法,既要鼓勵學生“愛講”,還要引導學生“會聽、會講”。實施以“活動——探究——發現——交流——反思”為主的教學基本模式,進一步完善在反思中創新的教學理念。

案例五:北師大實驗中學董玥老師在講授 《視頻剪輯——蒙太奇剪輯手法》 一課時,教學目標是使學生了解并掌握蒙太奇的剪輯手法,讓學生提高視頻剪輯的藝術性。為了能把通過觀看就比較容易理解的知識介紹給學生,本課采用學生自學、教師引導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先提供給學生相關的知識講義,同時讓學生觀看視頻素材,并布置任務,讓其找出每一個視頻例子所對應的蒙太奇剪輯手法(平行式組接、平行交叉式組接、積累式組接、比喻式組接)等,然后再由教師進行引導,讓學生說出自己的選擇理由和各種蒙太奇剪輯手法的特點。由于自學材料對概念和特點的敘述簡單明了,學生是在帶著任務的情況下學習,因此課堂氣氛緊張有序,每一位學生都全神貫注地看視頻素材,而后又非常認真地在自學材料上找對應于視頻短片中的蒙太奇剪輯手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自學很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案例六:北京八中李寧寧老師在講授《數字化圖像加工及簡單合成》一課時,采用貫穿任務驅動與評價相結合的良性互動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其教學流程依次是:看圖分析——摳圖——合成——評價——提出創意——引起興趣——自主學習——思考實踐——互相觀摩、增長知識——激發靈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發現現成作品的問題、讓優秀作品的作者介紹自己的做法、讓學生互評作品成為當堂課的亮點。

當然,我們也發現學生對于明顯的問題比較敏感,對于復雜的問題還難以發現,拿出的解決問題的辦法也還不多。還有學生在評價他人作品時不夠全面、易受其他同學影響。這說明什么呢?不是教學模式有問題,而是學生的適應性不強。長期以來受“師講生聽”模式的影響,不愛思考,懶于發現,被動接受成為這一代學生的通病,尤其在學習比較復雜的信息技術課時,學生的畏懼心理更為明顯。因此,教學時信息技術教師應該大膽放手,要讓學生有充分思考和探討的時間和空間,圍繞信息技術的主干知識,提出一些有利于學生思維培養的,特別是能激發學生探究欲望、激勵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在探究中自主得出結論,并且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這樣掌握的知識才是學生“習得”的知識。

信息技術教學中的熱點問題

1. 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學沒有課標怎么辦

信息技術是一個發展中的學科,目前從全國看,在義務教育階段各地都不同程度地開設了信息技術課,也有信息技術教師。但由于信息技術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科的位置始終沒有確定。因此到目前為止,教育部還沒有頒布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這對義務教育階段的信息技術教學工作帶來極大的不便。據悉,有關專家正在努力做這方面的工作,有望近期得到解決。

在此我建議,在沒有課程標準的情況下,各地區教研部門應建立本地區的臨時性的課程標準。這個標準的建立可參考2000年教育部頒布的《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學指導綱要》和2004年頒布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同時參考眾多版本的義務教育階段的信息技術教學課本和參考書,因地制宜,結合本地區的情況制定一個臨時課程標準。如果當地沒有人做這事,教師還可根據本校情況自己確立一個臨時性的課程標準。總之,這是有利于教學和教學研究的大事。

案例七:北京西城小學信息技術教研員朱慧老師經過多方調查,組織了部分小學兼職教研員和骨干教師,經過學習2000年教育部頒布的《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學指導綱要》和2004年頒布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編寫了《西城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標準參考》。經過三年的使用,大大方便了小學信息技術的教學和教研工作。

2.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之間計算機知識差異不斷擴大,怎樣解決

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之間計算機知識差異不斷擴大是一個普遍問題。曾經有人提議分班教學,但在實際操作時學校管理部門很難實現。為此,我們也做過多種實驗。新課程倡導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經實驗,我覺得只能在教學設計上想辦法,應采取任務分層的方法來滿足不同水平的學生。這樣做同樣加重了教師備課的工作量,教師要應對不同水平的學生,設計很多不同水平的任務,來滿足全體學生。對于有顯著專長的學生,還可以請他做專題講座。

案例八:北京八中××同學,對計算機病毒特別感興趣,見我面經常問:“張老師,最近有什么新病毒嗎?”他到處收集病毒,有些癡迷。這位學生上課聽課不夠全神貫注,因此學習成績一直不理想,在班里也不受關注。通過聊天我感覺他對計算機病毒的知識懂得很多,有一次我和他商量,請他為全班做一次關于計算機病毒的講座。他聽了很振奮,在家足足準備了一個多星期,甚至家長都找來問我:留的是什么作業,孩子天天在看計算機的書。講座那天,他從容地給全班同學介紹了病毒的形成、發展趨勢、如何判斷和防治等,全班同學聽得非常認真,結束時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這掌聲是每一位同學發自內心的真實的掌聲。事后很多同學很感慨:××同學是怎么學的,懂那么多病毒知識。同學們有緊迫感,覺得一定要認真上信息技術課,比起××同學,感到自己太無知了。××同學對我說:“老師,我這次可感受到當好學生的滋味了。”我鼓勵他說:“如果你認真學習各門功課,同學們對你會更佩服。”××同學由于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學習的內動力被調動出來,學習成績不斷提高,反過來又得到同學、家長和教師的認可形成了良性循環。畢業時,他考入了自己理想的軍校。

通用技術課的熱點問題

1. 什么叫通用技術?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是怎樣的關系

媒體上經常這樣報道:開設通用技術課是新課程的一個“亮點”,同時也是“難點”。亮在什么地方呢?這門課的開設引人矚目,體現了我國教育的一大進步。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提高國民的科技素養和技術素養。現在自動購票系統和自動取票系統等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智能手機也悄然進入我們的生活,一定的科學素養和技術素養是現代人生活所必須的。那么什么叫“通用技術”呢?它與“信息技術”是什么關系呢?

在技術課程標準中,對通用技術有一個說法:除了信息技術以外的,所有技術都叫“通用技術”,在課標解讀中同時有這樣兩句話:通用技術不是專業技術教育,也不是職業技術教育。而通用技術課程的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技術素養”。根據以上這些要點,我認為,開設這門課,不是必須讓學生學會某種專業技術,而是將盡可能多的技術介紹給學生,對重點的技術加以體驗,從而達到提升技術素養的目的。信息技術是當前最大的通用技術,由于內容很多,又很重要,因此被單獨分出來,成為技術領域的一個分支。

2. 通用技術課和勞動技術課的關系

高中新課程中,將原有的勞動技術課取消,隨之而來的是通用技術課。由于勞動技術課的取消,很多學校都安排原有的勞技教師教通用技術課,這些教師有很好的優勢,他們動手能力很強。但通用技術課與勞技課有本質的不同,勞動技術課以勞動技能的培養為主,而通用技術課是理論和實踐并重,不但對重點的技術要加以體驗進行實際操作,而且要明白很多科學原理,并學會設計方法。因此通用技術課對教師要求是很高的,既要對重點技術有較好的操作水平,又應有比較寬泛的、多學科的知識。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和教研部門的努力,相信通用技術教師隊伍也會逐漸成熟。

3. 很多教師感覺,技術與設計1和技術與設計2,教材內容空泛,缺乏教學載體

通用技術教材和教師一樣年輕,由于是一門新開創的課,編寫這樣的教材是一件很難的事,是創造性的工作。技術與設計1和2教材中理論知識較多,教師處理不好就會變成純理論課的講解,因此在講解時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選擇合適的教學載體進行教學。

案例九:月餅盒做外殼(廢棄物)制作的電容充放電學具。

我校使用的是地質版的教材,我們將第三章《體驗設計實踐》、第四章《展現設計成果》、第五章《再創設計新意》三章內容選擇了一個作品為載體,即“電容充放電實驗學具”的制作。

圖1為電容器充放電的原理圖。電路接通后,先按下K1,VD1紅色發光管亮,表示充電的過程。松開K1后,電源斷開,此時按下K2,VD2綠色發光管亮,表示放電的過程。

制作內容:自行布元件、布線;焊接元器件;設計外殼(包括選材料);選寫使用說明書。

教學目的:學會根據原理圖安裝實物(鞏固設計的“表達與交流”這部分內容);通過實驗觀察電容器充放電現象(很好地配合了高二物理教學,同時認識了發光二極管等元器件);學會布元件、布線(體驗設計實踐);學會焊接、安裝元器件(練習焊接技術、學會使用工具、體驗工藝的一般過程);學會設計外殼(體驗設計實踐、畫草圖等、學會使用工具打孔等、選擇材料并學會加工、體驗工藝過程)和撰寫使用說明書。

在制作選材時我們提倡廢物利用,下面展示的兩個作品分別是選用月餅盒(圖2)和壞鼠標殼(圖3)制作的“電容充放電實驗學具”。

圖2 用月餅盒制作的電容充放電學具

圖3 用鼠標殼制作的電容充放電學具

篇5

關鍵詞:社會熱點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價值分析

社會熱點問題的出現可視作社會矛盾的一個縮影,它在短時間內是社會大眾所關注的焦點話題。在互聯網的發展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利用這一發展趨勢,從社會熱點問題中提取有價值的思想政治教學信息,能豐富教師的教學經驗,讓學生時刻關注社會趨勢,對當前的社會熱點問題提出自己的個人見解。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社會熱點問題的解讀誤區

信息技術誕生之前,由于傳統渠道受阻以及信息流通速度慢等問題,社會新聞等傳播到人民耳中成為“社會舊聞”。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網絡化信息加快了信息流通速度,拓展了信息傳播渠道,使群眾能第一時間了解社會熱點問題,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素材。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社會熱點問題解讀方面存在很多誤區,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化推廣。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社會熱點問題存在片面解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屬于高校管理的行政體系,直接與高校黨建工作相掛鉤。一旦出現社會熱點問題,為不觸動學校本身利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將社會熱點問題對高校發展的有益面傳播給學生。學校不讓學生接觸社會熱點問題核心層面或是對學校發展不利的信息。例如,關閉校園網站上對社會熱點問題的評論平臺,采用行政手段干預社會熱點問題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這一方面限制了高校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的整體認知,另一方面限制了學生的思想自由,不利于學生思想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一些學生和教師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一種應付式工作,將大部分精力運用在科研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在課程內容設計、安排上出現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考核難以達到預期目的。

2.高校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的思想忽視。社會熱點問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社會熱點問題的人為控制外,還有學生思想上對社會熱點問題的不關心。事實上,在互聯網發展的今天,教師無法做到對學生思想上的控制,真正讓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忽視的根本因素,是學生主觀思想對社會熱點問題的忽視。一些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興趣較低。高校如果不能從學生的思想上進行轉變,無論耗費多少資金用于設備器材的投入,都無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二、社會熱點問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價值分析

社會熱點問題是特定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能反映當前社會的發展主題。一般情況下,人們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度主要看其對自身利益的影響度。高校學生生活在學校這座象牙塔中,對外界信息的獲取來自于互聯網絡。一些學生在被別有用心的人員煽動后,容易對社會熱點問題產生一些激進思想。高校學生要對社會熱點問題有一個全面的認知。學校可以借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輔助學生對該社會熱點問題進行科學分析和判斷,以此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層價值。

1.透過社會熱點問題把握高校學生主流思想的重要路徑。社會熱點問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滲入是為給高校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讓其擁有正確判斷是非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握好高校學生的主流思想,了解學生思想動態路徑。高校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通過學校的校園論壇,學生在課余時間發帖、回帖,在各個網絡社區成立參與熱點話題討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通過論壇、貼吧上學生對某個社會熱點問題的意見回復,了解學生對該社會熱點問題的具體看法,真實地捕捉學生的思想動態。高校大學生群體對社會熱點問題的觀點具有代表性。

2.社會熱點問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切入點。社會熱點問題復雜多樣,對社會大眾的影響是多面性的。如何讓大學生正確看待社會熱點問題的本質,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某種意義上講,高校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的看法,反映了新時期社會力量對整個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的認知,可以上升到精神文明的高度。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在思想政治課程的開展過程中結合社會熱點問題,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過程。教師以社會熱點問題為切入點,透過社會熱點問題表象,分析其本質,容易引起大學生的共鳴,提升大學生的思想認知。社會熱點問題是當前社會矛盾的一個縮影,放置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讓學生對現下社會矛盾有全面的認知,幫助其判斷社會事件的真偽。綜上所述,社會熱點問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應用是為促進高校學生對社會問題的正確認知,避免學生對網絡上的負面言論所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以社會熱點問題為切入點,全方面向學生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學生思想意識的成熟化發展。

作者:谷麗 單位:陜西電子科技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寧凱峰.社會熱點問題對高校思政教育影響與對策研究[J].現代交際,2015

篇6

關鍵詞 社會熱點問題 思想政治理論課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期,錯綜復雜的矛盾,新舊體制的摩擦,不同思想觀念的沖撞,利益格局的失衡,往往成為公眾關注的“社會熱點”。所謂社會熱點,是特定時期內備受人們關注、引起廣泛社會反響的國內外重大事件和問題,它可以是國內外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外交等領域內發生的重大事件,也可以是突發性個體或通過不同途徑廣泛傳播后在社會上造成重大影響的現象。

隨著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迅猛發展,大大提高了大眾對社會熱點的關注程度,而大學生作為新興媒體的重要受眾,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程度尤其高。但由于多數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尚處于不成熟階段,對于事物的認識、判斷、分析能力還有所欠缺,再加上部分媒體的誤導,致使部分大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的認識存在一些誤區。而這些誤區影響著大學生對國情的認識與理解,影響著大學生對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認識與理解,影響著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同和接受程度,影響著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因此,我們必須將社會熱點問題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緊密結合起來,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

1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引入社會熱點問題的必要性

1.1 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與社會熱點問題是緊密相關的。從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來看,社會熱點問題幾乎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論課尤其是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的所有教學內容。每一個社會熱點問題基本上都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找到它的理論根源。例如:每年的社會熱點“兩會”,是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相關;是緊扣“祖國完全統一的構想”;反腐敗問題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相聯系;等等。但長期以來,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性較強,一些基本概念、原理比較抽象、枯燥,而且學生在中學時期由于高考的原因,死記硬背了大部分理論,導致了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感興趣。理論與實際脫離,照本宣科地一味強調正面教育,對學生關心的重大問題,難以提供有力的說明,對學生思想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也難以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這樣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無法解決大學生們在現實生活中對社會熱點問題的困惑。久而久之,大學生們就會覺得課堂上講的內容與現實完全是兩碼事,覺得上思想政治理論課毫無用處。這樣的純粹理論性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得不到學生的認同。因此,將社會熱點問題引入思想政治理論課,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體性和創造性,有利于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強理論的說服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理論教學的效果。

1.2 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理論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陣地。但其主要教學目標并不是對大學生填鴨式地灌輸的觀點和條文,而是要培養大學生以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正確思考社會問題,培養大學生正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當今的信息時代,大學生的社會認知和實踐領域不斷擴大,獲取信息的渠道也不斷增多,他們現在已不僅僅滿足課本上有限的理論知識,而且更加關注課本之外的現實世界。但是,由于多數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成熟,對現實世界存在模糊或錯誤的認識,缺少歷史的、全面的、發展的思維方法,囿于實踐中觀察條件的制約和分析問題思辨程度的限制,因而有時他們在認識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時候欠缺科學和不全面,再加上某些傳媒的誤導,致使不少學生陷入欲求甚解而不得的盲目和苦惱中。

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引入社會熱點問題,能幫助大學生培養意識、情感和價值觀,培養大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進而全面提高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

2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引入社會熱點問題的途徑

2.1 以社會熱點問題為中心的專題化教學

篇7

關鍵詞:響應面法;斑點叉尾t(Ietalurus punetaus);魚皮;膠原蛋白;熱水提取法

中圖分類號:TS25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01-0157-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01.042

Optimization of Collagen Extraction of Ietalurus punetaus Skin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HUANG Wen1,ZHOU Qiu-shu2,YUAN Chun-hong3,XU Meng1,ZHAO Qi-meng1,XU Cheng1,BAO Jian-qiang1

(1.College of Food,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Aquatic Animal Breeding Center, Shanghai 201306, China;

2.Yantai University, Yantai 264005, Shandong, China;3. Department of Aquatic Products,Kagoshima University, Kagoshima 8900056,Japan)

Abstract: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was applied to optimize the extraction conditions of collagen by heating in water in fish skin of channel catfish (Ietalurus punetaus). On the basis of single factor tests,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 was designed by Design-Expert and the effects of extraction temperature,extraction hydrogen ion concentration and extraction ratio of material to water on the yield of collagen were investigated,and the predicted value and measured value were also contras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e optimal extraction conditions as follows: the extraction temperature was 100 ℃,extraction hydrogen ion concentration was 6,extraction ratio of material to water was 1∶10(g∶mL). Under these conditions,the yield of collagen was 16.98%,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predicted value. It showed that the experiment was effective.

Key words: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Ietalurus punetaus; fish skin; collagen; extraction by heating in water

中國擁有豐富的水產資源,在魚類產品加工過程中大量魚皮被作為下腳料廢棄,所產生的廢棄物數量龐大。這些廢棄物中含有大量的膠原蛋白,膠原蛋白是一種生物性高分子物質,也是一種功能性蛋白,廣泛應用于食品、制藥、化妝品、生物醫學等行業以及科學研究領域等[1]。膠原蛋白是一種絲狀蛋白纖維,可以保持皮膚的彈性,存在于人體的皮膚、骨骼、牙齒、肌腱等部位,用于粘合結締組織。在魚類的骨骼和結締組織中也含有膠原蛋白[2],在真皮、骨、腱、鱗中含量較多[3]。從魚皮中提取膠原蛋白可以提高魚產品加工的附加值,產生更多的經濟效益,促進漁業的長足發展[4]。

目前,膠原蛋白提取方法有四種:酶法、酸堿法、鹽法、熱水法[5]。馬儷等[6]在優化酶提取鱈魚皮的膠原蛋白得率的研究中,得出鱈魚皮中膠原蛋白的最佳提取條件是溫度16.32 ℃下水解10.43 h,酶濃度0.054%,得率可達到27.53%。在酸法提取t魚皮膠原蛋白試驗中,陳麗麗等[7]從酸種類、濃度、固液比、提取溫度和時間方面對得率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得出最佳提取條件是以0.5 mol/L的醋酸為浸提劑,固液比為1∶50,在15 ℃提取72 h,得率達到62.05%。在優化羅非魚皮膠原蛋白提取條件的研究中,林家福等[8]考察了不同溫度、pH、提取時間和液固比等方面對得率的影響,發現最優提取條件為溫度90 ℃、pH 6.0,固液比1∶13,作用時間2 h,羅非魚魚皮膠原蛋白的得率達到212 mg/g。由此可見,熱水提取法的成本較其他方法低且簡單,所獲附加值較高。

斑點叉尾t(Ietalurus punetaus)是美國最重要的水產養殖魚類之一[9]。自1984年引入中國已推廣到20多個省市,成為中國重要的水產養殖經濟魚類之一[10],其養殖范圍大,產量高。因此,本試驗選取斑點叉尾t為原料,借助響應面法探究熱水法提取t魚皮膠原蛋白的最優條件,并制成膠原蛋白凍,為商業生產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與儀器

新鮮冷凍斑點叉尾t魚皮,由安徽富煌三珍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提供;羥脯氨酸試劑盒,購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品牌1果凍、品牌2果凍、品牌3果凍,購自上海農工商超市;其他化學試劑均為分析純。

UV-18OOPC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上海美譜達儀器有限公司);TA-XT plus型質構儀(英國Stable Micro System公司);MINIFAST-04型真空冷凍干燥機(美國BOC EDWARDS公司)。

1.2 預處理

使用前將保存在-51 ℃的斑點叉尾t魚皮置于流動的冷水中解凍,融化后用手術刀切成5 mm×5 mm大小的碎片,放入冰水中使用磁力攪拌器反復攪拌魚皮直至冰水變為清澈。在4 ℃條件下,用0.1 mol/L的NaOH溶液浸泡20 min,去除脂肪和部分雜蛋白。之后用去離子水反復清洗魚皮去除殘留的污垢以及NaOH。在10 ℃以下使用2倍體積的正己烷浸泡魚皮6 h使魚皮脫脂。最后用冷水洗去有機溶劑,將處理好的魚皮放入真空冷凍干燥機,干燥后放入-20 ℃冷凍保存備用[11]。

1.3 熱水提取膠原蛋白制備工藝

將凍干的魚皮稱量后放入燒杯,加入一定比例的去離子水,將燒杯口用鋁箔紙封住防止水分蒸發。在一定的溫度、時間、pH和料液比的條件下,水浴加熱提取魚皮膠原蛋白溶液。用布氏漏斗抽濾裝置進行真空抽濾,再用濾布濾掉殘渣。最后將魚皮膠液放入低溫培養箱(15 ℃)中凝凍16 h[12]。

1.4 單因素試驗

1.4.1 提取溫度對斑點叉尾t魚皮膠原蛋白得率和凍力的影響 提取時間固定為2 h,提取pH設定為7,料液比(干魚皮∶去離子水=m∶V,g∶mL,下同)為1∶10。設定4個不同的溫度條件,分別為70、80、90、100 ℃,測定魚皮膠原蛋白得率和凍力。

1.4.2 提取時間對斑點叉尾t魚皮膠原蛋白得率和凍力的影響 提取pH固定為7,料液比為1∶10,提取溫度設定為90 ℃。設定4個不同的提取時間,分別為1、2、3、4 h,測定魚皮膠原蛋白得率和凍力。

1.4.3 提取pH對斑點叉尾t魚皮膠原蛋白得率和凍力的影響 提取料液比固定為1∶10,提取溫度設定為90 ℃,提取時間設定2 h。配制4個不同的提取pH,分別為4、5、6、7,測定魚皮膠原蛋白得率和凍力。

1.4.4 提取料液比對斑點叉尾t魚皮膠原蛋白得率和凍力的影響 提取溫度設定為90 ℃,提取時間設定為2 h,提取pH設定為7。配制5種不同的料液比,分別為1∶6、1∶8、1∶10、1∶12、1∶14,測定魚皮膠原蛋白得率和凍力。

1.5 響應面試驗設計

根據單因素試驗結果發現提取溫度、提取pH和料液比對斑點叉尾t魚皮膠原蛋白得率的影響較大。建立Box-Behnken模型[13],選取提取溫度(A)、pH(B)和料液比(C)為自變量,以膠原蛋白得率Y為響應值設計三因素三水平二次回歸方程試驗,擬合自變量與響應值之間的函數關系,響應面試驗因素和水平見表1。

1.6 測定方法

1.6.1 基本成分分析 水分測定按照GB 5009.3-2010中直接干燥法(105 ℃);灰分測定按照GB 5009.4-2010中灼燒恒重法(550 ℃);蛋白質測定按照GB 5009-2010中凱氏定氮法(轉換系數取6.25);脂肪測定按照GB/T 14772-2008中索氏抽提法;總糖測定采用蒽酮-硫酸比色法。

1.6.2 氨基酸組成測定 用鹽酸水解后,按照GB/T 5009.124-2003用氨基酸全自動分析儀測定。

1.6.4 凍力測定 將制成的魚皮膠液和水浴加熱后的液體果凍取110 mL置入凍力瓶(內徑59 mm,高度85 mm),放進15 ℃的低溫培養箱中凝凍16 h,壓縮變形4 mm所需的最大應力為凍力,單位為g。采用質構儀測定,測定條件為P/0.5探頭,下壓速度1 mm/s,下壓高度4 mm[15]。

2 結果與分析

2.1 基本成分分析

以魚皮濕重計,斑點叉尾t的基本成分為水分61.37%±0.32%、灰分0.48%±0.11%、粗蛋白27.48%±0.21%、粗脂肪10.21%±0.51%、總糖0.41%±0.12%,可見斑點叉尾t魚皮的蛋白質含量豐富,含糖量低。

2.2 氨基酸組成分析

斑點叉尾t魚皮水解溶液的氨基酸分析結果中,羥脯氨酸含量為(230.126 5±4.839 5) ng,脯氨酸含量為(1 152.63±39.23) ng、。羥脯氨酸和脯氨酸都是膠原蛋白的主要成分,其中羥脯氨酸是膠原蛋白的特異性氨基酸[16],在其他蛋白中十分少見,含量也較為穩定。斑點叉尾t魚皮中膠原蛋白含量豐富,是良好的新型膠原蛋白資源。

2.3 單因素試驗結果

以斑點叉尾t魚皮的膠原蛋白得率為主要參考指標,膠原蛋白制成魚皮凍的凍力為次要參考指標。魚皮凍力的標準有別于膠原蛋白明膠制品在凝膠強度上的要求,在一定凝膠強度的基礎上考慮更多的是咀嚼口感[12]。魚皮凍要求有良好的適口感,本試驗中以市場中普通品牌的果凍作為參考指標,普通品牌果凍凍力品牌1為(39.8±0.51) g、品牌2為(39.02±0.53) g、品牌3為(41.42±0.47)g,平均值為(40.08±1.22) g。

2.3.1 提取溫度對魚皮膠原蛋白提取的影響 由圖1可見,在一定范圍內,溫度上升魚皮膠原蛋白得率和凍力都在增加。當溫度升至90 ℃時,膠原蛋白得率和凍力到達最大值。隨著溫度繼續升高,膠原蛋白得率略微有下降,而凍力下降明顯。溫度越高膠原蛋白溶液越容易轉變成明膠。90 ℃之后膠原蛋白得率略有下降可能是高溫對蛋白質的破壞作用,所以膠原蛋白得率在溫度達到100 ℃時略有下降。由于高溫使得膠原溶液中α肽鏈增加且肽鏈之間相互交聯度隨之上升,形成了更密集的網狀結構。隨后溫度繼續升高造成肽鏈的次級降解增加,短肽鏈難以交聯形成密集的網狀結構,交聯度下降,導致凍力在90 ℃升到最大值之后開始下降。所以,斑點叉尾t魚皮膠原蛋白提取的最佳提取溫度為90 ℃。

2.3.2 提取時間對魚皮膠原蛋白提取的影響 由圖2可見,隨著提取時間的增加膠原蛋白得率持續增加。提取時間越長,魚皮中溶出的膠原蛋白越多。凍力在提取2 h之后增加到最大值,之后隨著時間延長而降低。這是由于提取時間的增加使得次級肽鏈的降解增加,導致凍力下降。當提取時間達2 h時膠液的凍力已符合本試驗的參考指標,且膠原蛋白得率隨著時間的增加變化不明顯,綜合考慮實際生產的能耗和效率,響應面試驗設計中沒有加入時間因素作為研究。

2.3.3 提取pH對魚皮膠原蛋白提取的影響 圖3結果顯示,在酸性條件下膠原蛋白得率隨著pH的升高而增加,中性偏酸pH=6時得率最高,中性條件得率有所下降。在酸性溶液中,部分溶解的蛋白質被水解成氨基酸[8]。凍力隨著pH的升高而增加,明膠分子的結構更加穩定使得凝膠特性增強。調制pH=6之后凍力開始下降,是因為膠原溶出量減少導致濃度降低,凍力隨之減小。所以,斑點叉尾t魚皮膠原蛋白提取的最佳提取pH為6。

2.3.4 料液比對魚皮膠原蛋白提取的影響 由圖4可見,當料液比為1∶6、1∶8、1∶10時,膠原蛋白得率隨著加水量的增加而呈線性增長。當加水量達到10倍體積時,膠原蛋白得率達到最大值,之后隨加水量增加而減小。這可能是因為在單位時間內相同條件下魚皮中膠原蛋白溶出的速率是一定的,溶液體積增加會降低其濃度,從而導致得率略微下降,實際生產中加水量過多會增加能耗。凍力則隨著加水量增加而降低,這是因為料液比直接影響了溶液中膠原蛋白的濃度。所以,斑點叉尾t魚皮膠原蛋白提取最優料液比為1∶10,此條件下魚皮凍凍力為38.54,達到適口感的參考指標。

2.4 響應面試驗

2.4.1 模型的建立與分析 以提取溫度、提取pH和料液比為試驗因素,膠原蛋白得率為評價指標,按照二次項回歸方程進行試驗[11],試驗設計及結果見表2。針對表2應用Design-Expert V8.0.6軟件進行多元回歸擬合,得出提取時間(A)、提取pH(B)、料液比(C)與響應值膠原蛋白得率(Y)的關系,其方程式為:

Y=17.14+1.10A+0.50B-0.48C-0.075AB-0.13AC-0.075BC-0.88A2-1.48B2-1.13C2。

由響應面試驗結果進行回歸模型的方差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表3顯示,試驗模型的P值為0.000 20.05,表示試驗數據和模型擬合良好。對P的檢驗可以得出,提取溫度、提取pH和料液比以及各二次項對膠原蛋白得率的影響都是顯著的。模型的復相關系數R2=0.967 0,調整后的R2=0.924 7。由此可知,模型能夠很好地反映膠原蛋白得率與提取溫度、提取pH和料液比之間的關系,并且可以用來對膠原蛋白得率進行優化分析和預測。

2.4.2 提取條件的優化與驗證 在提取料液比為1∶10的條件下提取2 h,提取溫度與提取pH對膠原蛋白得率的影響如圖5所示。通過對P檢驗得出,提取溫度與提取pH的交互作用對膠原蛋白得率的影響不顯著,當料液比為1∶10、提取溫度96.20 ℃、pH為6.11時,膠原蛋白得率可達到17.52%。

在提取pH為6的條件下提取2 h,提取溫度與料液比對魚皮膠原蛋白得率的影響如圖6所示。通過對P檢驗得出,提取溫度與料液比的交互作用對膠原蛋白得率的影響不顯著,當pH為6、提取溫度為96.48 ℃、料液比為1∶10時,膠原蛋白得率可達到17.55%。

在提取溫度為90 ℃的條件下提取2 h,提取pH與料液比對魚皮膠原蛋白得率的影響如圖7所示。通過對P值檢驗得出,提取pH與料液比的交互作用對膠原蛋白得率的影響不顯著,當提取溫度為90 ℃、pH為6.17、料液比為1∶10時,膠原蛋白得率可達到17.23%。

利用Design-Expert V8.0.6軟件對熱水法提取斑點叉尾t魚皮膠原蛋白進行優化,以膠原蛋白最大得率為目標,得出最優提取條件:提取溫度為94.34 ℃,提取pH為6.16,料液比為1∶10,膠原蛋白得率最大值為17.59%。根據實際生產將最優提取條件調整為:提取溫度為100 ℃,提取pH為6,料液比為1∶10,進行多次驗證試驗得到膠原蛋白得率均值為16.98%,相差為0.61%,表明Box-Behnken模型可用于熱水法提取斑點叉尾t魚皮膠原蛋白的工藝優化。

3 小結

利用Box-Behnken模型對熱水法提取斑點叉尾t魚皮膠原蛋白的提取條件進行優化,方差分析結果表明模型擬合度良好。最優的提取條件為提取溫度100 ℃,提取pH 6,料液比1∶10,通過提取條件優化,膠原蛋白得率提高到16.98%。結果表明,通過對提取溫度、提取pH和料液比的響應面優化是成功有效的,對規模化提取膠原蛋白具有參考價值。

熱水提取工藝的成本較其他方法低且簡單,所獲附加值高。本試驗為規模化提取膠原蛋白提供了理論依據,但膠原蛋白的提取率還需要進一步優化,可與酸法提取和酶法提取稍作整合使效率最高化。

參考文獻:

[1] NAGAI T,SUZUKI N. Isolation of collagen from fish waste material―skin,bone and fin[J]. Food Chemistry,2000,68(3):277-281.

[2] DUAN R,ZHANG J J,DU X Q,et al. Properties of collagen from skin,scale and bone of carp(Cyprinus carpio)[J]. Food Chemistry,2009,112(3):702-706.

[3] 連喜軍,魯曉翔,劉勤生.魚類膠原蛋白研究進展[J].肉類研究,2007(1):46-49.

[4] 傅燕鳳,沈月新,楊承剛,等.淡水魚魚皮膠原蛋白的提取[J].上海水產大學學報,2004,13(2):146-150.

[5] 劉朝霞,陳海光,黃東雨.魚皮膠原蛋白的提取及其應用[J].廣東農業科學,2011(20):100-102.

[6] 馬 儷,王曉丹,程 賀,等.響應面法優化酶法提取鱈魚皮中膠原蛋白條件[J].中國釀造,2010(9):83-85.

[7] 陳麗麗,趙 利,劉 華,等.有機酸提取鲴魚皮膠原蛋白的工藝研究[J].食品與機械,2010,26(5):118-121.

[8] 林家福,謝福美,易美華,等.熱水提取羅非魚魚皮膠原蛋白的研究[J].中國熱帶醫學,2008,8(8):1317-1319.

[9] 劉麗娜,付湘晉,許時嬰.斑點叉尾t魚皮明膠的風味成分及其脫腥的研究[J].食品與發酵工業,2007,33(12):94-98.

[10] 夏宗祥.中國斑點叉尾t引進及其出口貿易淺析[J].對外經濟貿易,2009(2):52-54.

[11] 劉海英.斑點叉尾t魚皮膠原蛋白及膠原蛋白多肽的研究[D].江蘇無錫:江南大學,2007.

[12] 顧陽娟,李 杰,李富威,等.魚鱗凍水法制備工藝及性質的研究[J].食品工業科技,2013(8):312-345.

[13] DONG C H, XIE X Q, WANG X L, et al. Application of Box-Behnken design in optimisation for polysaccharides extraction from cultured mycelium of Cordyceps sinensis[J]. Food and Bioproducts Processing,2009,87(2):139-144.

[14] 日本食品工業學會食品分析法編輯委員會.食品分析方法(下)[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篇8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揚子中學,210048)

高中英語語法涉及面廣且內容枯燥,成為許多學生英語學習的“攔路虎”。如何將語法課教得生動有趣,讓學生不再畏難?2014年3月19日,南師大附屬揚子中學的馬世飛老師作了一次很有意義的嘗試——用熱點話題創設語法教學情境。在牛津高中英語模塊4 Unit 1“直接引語變間接引語”語法課上,他自始至終緊緊圍繞2014年在南京市舉辦的青奧會這一熱點話題,創設了一系列與青奧會緊密相關的語法教學情境,為語法教學任務的設置及學生的語法操練和運用,提供了真實生動的依托。現擷取部分精彩鏡頭進行賞析。

一、導入環節——以宣傳青奧會的經歷創設“對話”情境

【鏡頭1】

在導入環節,馬老師首先利用多媒體投影展示了多幅他在加拿大進修期間,手持青奧會會旗向各界人士宣傳青奧會的照片;同時,簡要介紹了自己的這段難忘經歷,令學生感覺非常親切生動,自然而然地對青奧會話題產生濃厚興趣。師生對話如下:

師 One great thing happened on lst August

1986 in the world. What was it?

生 Sorry, I don´t know.

師 I was born on that day! Another bigevent will happen between 16th and 28thAugust in Nanjing. Do you know whatit is?

生 The 2nd Youth Olympic Games.Ji師 Yes. Now please look at the photos Itook to promote the YOG during mystay for further education in Canada. Itis really an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forme, which I will cherish forever. Nowit´s time for you to read the followingtwo groups of direct speech related tothe 2nd YOG and do the exercises of fill-ing in the blanks of reported speech ac-cordingly. Please pay great attention tothe grammar rules of how direct speechis changed into reported speech.

然后,馬老師提供了兩組由直接引語變間接引語的句型,要求學生填空:

第1組:People told the officials,“Citi-zens of Nanjing did wonderful preparations.” People told the officials that Citizens ofNanjing had done wonderful preparations.

第2組:Lele said,“The 2nd AsianYouth Games was held one year ago.”Lelesaid that the 2nd Asian Youth Games hadbeen held one year before jearlier.

【賞析】教師以青奧會這一熱點話題作為導入環節的切入點,同時結合其本人積極宣傳青奧會的經歷,為這節“直接引語變間接引語”語法課創設了真實生動的教學情境。首先,教師用多媒體展示照片的形式,巧妙自然地利用青奧會話題創設師生對話情境,激發學生興趣;接著,讓學生閱讀與“青奧會”相關的兩組直接引語短句,并要求學生以填空形式將其改成間接引語,從而引導學生高效總結歸納陳述句由直接引語變間接引語的語法規則,如時態、人稱、時間和地點狀語的變化等等。

二、操練環節——以青奧會準備工作的問答創設“轉述”情境

【鏡頭2】

在操練環節,針對將疑問句由直接引語轉變為間接引語這一教學目標,馬老師提供了一段問答視頻(視頻中,一名外教提問“青奧會準備工作”相關問題,由馬老師回答),要求學生認真傾聽,并根據視頻中外教的提問進行轉述,從而對疑問句由直接引語轉變為間接引語進行了巧妙的操練。以下,為視頻中的提問和課堂上學生的轉述:

提問1: 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the 2nd Youth Olympic Games?

轉述:The foreign teacher asked Mr Mawhether/if he could tell her something aboutthe 2nd Youth Olympic Games.

提問2:What have you been doing toprepare for the games?

轉述:The foreign teacher asked Mr Mawhat he had been doing to prepare for thegames.

提問3: Can I possibly take part in somepreparations?

轉述:The foreign teacher asked Mr Mawhether/if she could take part in some prep-arations.

另外,針對將祈使句由直接引語變為間接引語這一教學目標,馬老師設置了游戲環節——“悄悄話”:將學生分成8個小組,由每組的第一位學生閱讀一句關于“青奧會志愿者應如何做好青奧會接待工作”的祈使句,然后挨個向后傳話,每組最后一位學生負責向全班轉述本組的“悄悄話”。以下是每組的第一位學生分別閱讀到的祈使句:

(1) Try to be well-prepared before theathletes arrive.

(2)Think about interesting topics for theconversations with the athletes.

(3) Don,t hesitate to turn to the teamleader for help when necessary.

(4)Accompany the athletes to visit sometourist attractions.

(5) Treat the athletes to delicious localfood.

(6) Show respect for the foreign athletes´cultures and customs.

(7)Present the athletes some gifts as re-minders.

(8)Don,t forget to keep in touch with theathletes.

每組的最后一位學生負責將這些祈使句轉化為間接引語,句式為:The teacher askedjtoldjadvisedjencouragedjrecommended us(not)to…,并歸納出祈使句由直接引語變間接引語的語法規則。

【賞析】教師通過讓學生對“青奧準備工作”的提問進行轉述的情境設置,既訓練了學生的“聽”的能力,又高效操練了學生“說”的能力。游戲環節“悄悄話”則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課堂參與性,將機械的語法演繹激活,使學生愉悅地參加活動,進而在操練中習得將祈使句由直接引語變間接引語的語法規則,如肯定式用“to”連接,否定式用“not to”連接等。

三、鞏固環節——以青奧會的記者采訪材料創設“匯報”情境

【鏡頭3】

在鞏固環節,馬老師指導學生閱讀一段青奧會的記者(簡稱“Reporter”)就青奧會的準備工作相關事宜采訪南京市委書記楊衛澤(簡稱“Yang”)的英文材料,然后要求學生將材料中的對話內容轉變成間接引語,并進行口頭匯報。以下即材料的部分內容:

Reporter:How did people respond when yousucceeded in winning the bid for the 2nd YOG?

Yang:l am happy to be invited here.People in Nanjing were very excited at thegood news 4 years ago. Today,I still remem-ber the happy faces of people. That is theproudest thing we have experienced.

Reporter:What have you done after thisgood news?

Yang:We have come up with many goodideas, and many good programs have beencarried out. For example, we have builtseveral subway lines, and most of them willbe in use in four months.

根據上述材料,學生寫出了內容并向全班進行了口頭匯報:

The reporter asked Yang how people hadresponded when they had succeeded in win-ning the bid for the 2nd YOG. Yang told himthat he was happy to be invited there and peo-ple in Nanjing had been very excited at thegood news 4 years before. He said that day hestill remembered the happy faces of peopleand that was the proudest thing they had everexperienced. The reporter continued to askwhat they had done after that good news.Yang replied they had come up with manygood ideas and that many good programs hadbeen carried out. He added that for examplethey had built several subway lines and thatmost of them would be in use in the followingfour months.

篇9

關鍵詞 全民健身 幼兒體育 知識圖譜

中圖分類號:G806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6-000-02

一、研究目的

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背景下,著力推動職工、農民、婦女、幼兒等重點人群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加大其全民健身服務供給,成為新時期實現全民健身發展目標的主要任務。國務院關于《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文件的印發,幼兒體育作為整個體育事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部分,勢必又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期。基于數據庫中國知網所收錄的幼兒體育相關文獻為研究對象,以1986―2016年為時間段,利用CitespaceⅢ可視化軟件對我國幼兒體育632篇相關文獻資料繪制知識圖譜,宏觀把握我國幼兒體育近30年研究動態和演變歷程,微觀分析其具體時間分布、核心作者及機構等科研現狀,通過多視角探析幼兒體育相關研究成果、以及有待和完善的研究領域,以期為我國幼兒體育理論建設、實踐等等方面的應用提供有益參考和借鑒。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為主的CitespaceⅢ可視化軟件,將中國知網所收錄的1986―2016年632篇幼兒體育主題文獻數據導入運行后,在屏幕上顯示的是大數據轉換的圖形或圖像,借此對該領域的研究熱點、演變過程等多個屬性從整體上進行把握與分析。通過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有效避免主觀意識與知識盲區障礙,進而客觀揭示我國幼兒體育發展趨勢。

三、研究結果

(一)時間分布

近30年被中國知網所錄入的我國幼兒體育研究相關文獻年發文量由1986年的個位數計跨越到如今上百位計,文獻數量隨時間推移呈波浪式上升,且逐漸加速,至2015年達最高峰,為104篇。總體上來看,可將其發展歷程劃分為三個階段:1986―1994年為第一階段;1995―2008年為第二階段;2009--2016年為第三階段。第一階段,該主題研究年文獻量持續在低水平徘徊,說明此時期我國幼兒體育領域研究尚處在起步階段。第二階段,1995年《全民健身計劃綱要(1995―2010年)》的頒布及1996年《幼兒園工作規程》的通過,以青少年和兒童為重點的“全民健身計劃”吸引了廣大科研人員的關注,幼兒體育相關專家學者紛紛加大研發力度。第三階段,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群眾體育健身意識普遍增強,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明顯增加,2009年《全民健身條例》全民健身日的確立,隨后《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相繼出臺,有關幼兒體育主題研究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相關科研成果不斷涌現,發文量亦達到了本主題研究開創以來的至高點。

(二)核心作者

核心作者是幼兒體育理論研究可持續發展的奠基石。從中國知網取得幼兒體育領域相關科研文獻的作者,其中位于首位的是四川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董旭,載文量為6篇,主要圍繞幼兒園體育活動、幼兒園體育師資、幼兒園民間體育游戲、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實踐等方面展開研究。再有海南省瓊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梁冬,聚焦的領域為幼兒園體育、學前體育師資的現狀研究,且主要是以海南省為例;南通大學體育科學學院黃貴從教育思想的角度梳理蒙臺梭利、陳鶴琴、張雪門、福祿培爾的幼兒體育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及其對當代的啟示,具有高度歷史研究價值;遼寧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全海英基于外源風險、視覺文化,尤其是情境啟動背景下來論述其對幼兒體育的影響及解決策略;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體育系羅筱主要關注幼兒體育活動負荷與密度適宜性、幼兒體育教育發展的制約因素、幼兒教師體育教學技能、體育舞蹈對幼兒發展的促進等方面的研究。猛、陳艷、陳捷、王岐富組成的團隊在整個合作圖譜中尤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該四人均來自于湖南省長沙師范學院,其一表明長沙師范學院是我國幼兒體育研究領域的重要基地,為我國幼兒體育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其二說明校友、同事更加具備合作的條件和優勢,成為從事幼兒體育研究合作機制的關鍵性因素。其他在合作網絡中占據重要的節點有:蘇永駿和黃貴均來自于南通大學;石慧和梁冬均來自于海南省瓊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劉桂平和邱燕均來自于長沙師范等等,亦充分證實了以上兩點。同時,我國幼兒體育研究也涌現出諸如冷小剛、姚建軍、張健忠、韋凌云、莊粥、王晉明、肖波等專家學者,幼兒體育理論研究還需與更多跨學科學術人員進行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才能齊心協力共創幼兒體育發展之未來。

(三)前沿熱點

為揭示我國近30年幼兒體育研究熱點,本研究運用CitespaceⅢ軟件對1986―2016年幼兒體育理論研究的主題詞和關鍵詞進行共現分析。圖譜中的年輪節點一一對應的是幼兒體育研究領域的關鍵詞,其被引頻次數和受關注程度與圓點大小呈正相關。其中排名前20位的高頻關鍵詞有:幼兒體育178次,體育活動109次,體育游戲69次,幼兒園61次,幼兒園體育38次,幼兒活動35次,體育教學33次,體育教育31次,幼兒教育22次,學前教育21次,幼兒身體21次,游戲活動18次,幼兒基本體操17次,幼兒教師17次,幼兒體育教育16次,幼兒體育活動16次,基本體操15次,幼兒身心發展14次,體育器械11次,身體素質10次。可見,我國專家學者以幼兒為中心從體育、心理、教育三個方向對我國幼兒體育進行了拓展性研究。其一,聚焦體育圍繞體育活動、體育游戲、體育器械、游戲活動、體操等熱點,論述幼兒體育在提高中華民族體質水平、實施全民健身國家戰略中的重大意義。其二,從心理角度針對幼兒身體、身體素質、智力開發、幼兒身心發展、生長發育等熱點,探討體育鍛煉對促進幼兒生長發育、樹立幼兒體育意識、提高幼兒身心素質的積極作用,為實現終身體育奠定基礎。其三,以教育為出發點關注幼兒園、幼兒園體育、幼兒體育教學、學前教育等熱點,闡述我國幼兒體育教育發展瓶頸及對策、幼兒體育活動內容開展現狀及改革、幼兒教師教學觀念體育素養及培訓,以便進一步做好我國幼兒體育教育工作,為實現全民健身的戰略性發展邁出堅實有力的一步。

(四)演進態勢

將632篇幼兒體育文獻的題錄信息導入CitespaceⅢ基于可視化分析以主題詞形式演繹出我國幼兒體育研究主線:幼兒體育―幼兒園體育―體育游戲―體育活動―體育教學―幼兒身心發展―幼兒體操―幼兒教師―幼兒園―幼兒體育教育―學前教育―幼兒發展。可見,幼兒體育主題結構的發展演變與我國幼教理念的轉變和體育政策的推行息息相關。伴隨著體育發展新時期的到來及新版《幼兒園工作規程》的實施,幼兒體育的前沿熱點已由早期的體育游戲、游戲活動、幼兒基本體操、體育教育、幼兒身體等逐漸向戶外體育活動、戶外游戲、幼兒體操、學前教育、幼兒發展、智力開發、影響因素等過渡,研究內容趨于多樣化,微宏觀層面趨向深入發展。

篇10

前言: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是社會和學術界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 。當今體育教育改革對體育教師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體育教師的職業專業性,提高我國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是當前體育教學改革的一個中心問題,研究者只有了解當前研究現狀與問題,選擇合適的、迫切的議題,才能推動整個學科的快速發展,進而推動我國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進程。本文對中國知網收錄的以“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為主題的學術論文、期刊、會議等,進行文獻計量學分析,評述研究現狀,分析研究不足,探索新的發展方向。

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2005―2012年中國“學術期刊網全文數據庫”收錄的關于“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論文、期刊、會議共7778篇作為研究對象。

2.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根據研究目的和研究內容查閱與收集了教育部門的相關文件以及國內期刊的相關文獻資料和專著,掌握近年來我國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現狀。

數理統計法:運用EXCEL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得出數理統計結果。

比較分析法:對所采集的數據通過縱向、橫向的對比,以期發現文獻之間的異同和規律。

邏輯分析法:通過對收集到的有關“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方面的論文、期刊、會議等進行分析、歸納、總結,了解了我國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現狀及研究熱點,以期為我國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建議。

研究現狀分析

1. 論文量的研究

從圖表一中可以看出:2005該領域共334篇,2006年該研究領域共520篇, 2012年發表的相關論文數量為1178,從2005-2012年相關論文的發表量呈上升趨勢,這說明我國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成果逐年增多,同時也說明這一領域的研究仍然未達到高峰。在未來幾年里,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這一主題仍將得到研究者的持續關注和青睞。

2. 論文作者所屬單位分布

論文作者所屬單位的分布可以反映該刊論文所屬研究機構分布的規律,同時反映不同機構的相關學科的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1]。從圖表二中可以看出:華東師范大學355篇,西南大學167篇,大多數是國家部級重點師范大學,說明我國高等院校是該研究領域的主力軍,地方性大學研究水平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從表二還可以看出該領域論文作者所屬單位主要分布在師范院校,主要集中在師范院校可能的原因是:師范院校是教育師資培養基地。師范院校承擔著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合格教師的光榮使命。師范院校的老師和學生通過系統的學習已經擁有了先進的教學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同時也掌握了科學、有效、靈活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術。

參考文獻

[1] 朱新卓.教師專業發展觀批判[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