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報告范文

時間:2023-11-21 18:12: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等教育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高等教育報告

篇1

當前中國經濟進入了調結構、穩增長的“新常態”,高等教育也步入了以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為主要標志的“新常態”階段,高等職業教育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通過分析當前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評價體系中主體的特征,從高等教育“新常態”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機制的要求出發,探討構建由政府統籌、高校主導、行業監督的特色高職教育質量診斷與改進的多元主體。

關鍵詞:

“新常態”;高等職業教育;診斷與改進;多元主體

一、引言

當前,中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高等職業教育要準確了解新常態、積極適應新常態、主動服務新常態,為國家經濟的轉型升級提供高素質的能工巧匠。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一環,高等職業教育評價也應在“新常態”的背景下創新評價機制,因此在2015年,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把傳統高職教育評價升級為更為科學性、聯動性和協同性的“診斷與改進”。高職教育診斷與改進機制的構建,也應從創新評價主體為出發點,構建科學合理、客觀多元且突出高職特色的教育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機制主體。

二、傳統高等職業教育評價體系中的主體現狀分析

第一,傳統高職教育評價主體具有單一性。改革開放以后,依托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高等教育的辦學規模不斷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也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與其形成對比的是,高職教育質量評價的主體具有單一性。這種單一性體現在,中國的高等教育從招生、人才培養、學位授予等方面都由教育主管部門統一管理,過程即監控,教育評價似乎不再需要其他主體的參與。使得高職教育從評價標準的制定、評價過程的實施都存在著教育主管部門獨導的局面,缺乏多元評價主體,高職教育質量評價往往只能“一評定音”。[1]第二,傳統高職教育評價主體趨向于同質化。大學的建立與發展并不是倚靠單一化的模式與標準,其評價體系也應具有多樣性。高職院校的教育評價體系應該不同于本科院校,不應該拿具有普適性的規范來衡量不同辦學定位的教育。同時,高職院校之間也應設定“個性化”評價主體。不同類型的高職院校在辦學方向、培養目標、培養方式等方面存在較大不同,因此在高職教育評價主體的構建中,要從各高職院校的實際出發,制定“差異化”和“個性化”的多元主體。[2]

三、“教育新常態”對高職教育“診斷與改進”提出新要求

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階段,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也呈現出相應的“新常態”特征:一是高等職業教育在規模上的增幅越來越趨向于理性。二是高等職業院校要突出特色、適應市場需求,巧妙避開與研究型院校的競爭;三是要創新高職院校管理思路。第一,高職教育診斷與改進必須適應經濟發展形勢。一個國家教育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是相互依存的。由政府主導的“一攬子”式高等職業教育已經不能與更加開放、多元的社會經濟發展形勢相適應。新形勢下,高校的辦學自進一步擴大,辦學形式更加靈活,因而高職教育診斷與改進也因順應社會發展形勢和要求,建立以社會需要為導向的高職教育質量評價標準,從而使得評價結果更好指導高職教育與市場的銜接。第二,高職教育診斷與改進必須體現教育改革內涵。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是教育“新常態”的重要特征。縱觀中國高等教育“深綜改”的歷程,就是把“遵循高等教育規律”置于所倡導的教育理念的首位,完成這一任務最根本標志是政府簡政放權,擴大高校的辦學自。只有推進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現代化,大學發展才可能真正實現從微觀管理走向宏觀管理、從過程管理走向質量監控、從傳統管理走向法規治理。

四、高等教育“新常態”下高職教育診斷與改進機制多元主體的構建

第一,教育行政部門是高職教育質量診斷與改進機制的統籌主體。教育“新常態”下,教育行政部門應積極轉變職能,變“管理教育”為“服務教育”。一方面要減政放權,把具體的、微觀的事務向學校放權;另一方面要監權,善于運用如法律、規劃、經費等綜合政策工具對學校發展進行引導,發揮高校自身的組織能力,廣泛吸納社會資源,保障各個環節的有序推進,進入“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相互支撐”的良性循環。教育行政部門在高職教育質量診斷與改進工作中的統籌作用應體現在:一是引導制定宏觀的質量診斷與改進標準和機制。教育行政部門應整合高職院校的共性和個性,暢通社會參與渠道,起草普適性與差異性相結合的標準和機制。二是協調過程。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專家團隊或委托第三方機構進行診斷與改進評價工作。三是統籌高職教育診斷與改進結果。教育行政部門不應對診斷與改進結果進行干預,只是統籌、分析、下達教育診斷與改進結果,并對整改過程進行監督。第二,院校是高職教育質量診斷與改進的組織主體。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方案的主要研制者楊應崧教授強調,“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改”制度的初衷正是為了讓職業院校能夠在不依靠外部評估的情況下,把教學質量管理得更加規范、精細、到位,將社會賦予院校的質量保證責任落到實處。”從源頭來講,高職教育質量診斷與改進是高職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門,其組織實行也必然應該由高校自身來執行。高職院校在高職教育質量診斷與改進的組織主體作用,一方面體現在高職教育質量的自我診斷與改進上。現代化的高職教育質量評價應該以高職院校的自我診斷與改進為基礎。高職教育質量診斷與改進應該發揮教育主體學校、學生和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對高職教育過程實行自我監控,對高職教育質量進行自我評估和自我分析,從而為自身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體現在評價過程中“自下而上”的質量診斷與改進。傳統的“自上而下”的評價過程是“教育主管部門制定標準——院校按照標準實施教育行為——院校自查——專家組進駐聽取報告——專家組核實佐證材料——出具評估結果和意見。“自下而上”的診斷與改進過程則是:首先由高職院校自身對辦學條件進行自我評估,然后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高職院校根據不同的專業差異,形成本區域內各專業的教育診斷與改進標準,接著根據標準改善辦學條件、提升辦學質量。創新性的“自下而上”的診斷與改進體系保證了高職院校自身的辦學自,同時參與了高職教育質量診斷與改進標準的制定,并且倒逼診斷與改進標準的科學化和差異化設定。第四,行業企業是高職教育診斷與改進的監督主體。社會組織在教育診斷與改進中的監督作用,一是可以進一步調動行業協會、專業學會、等社會組織參與教育的積極性,為社會和學校架起溝通的橋梁,從而激發社會參與教育事務的積極性。二是更進一步體現高職教育服務社會的初衷。把行業企業納入高職教育過程中來,使得學校與社會緊密結合、師生與用人單位相互了解,使得行業企業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強用人單位的對高職教育的自信心。也使得高職院校能夠獲知社會需求,更精準地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為經濟發展服務。[3]五、結束語當前中國處在優化升級、轉型調整的“新常態”階段,高等教育也相應地進入了穩定發展、深化改革的“新常態”。高職教育評價也需要順應教育改革潮流,突破固有思維,建立教育行政部門統籌、高職院校組織、行業企業監督的診斷與改進多元主體,從而形成權責明確、統籌協調、規范有序、高效科學的高職教育診斷與改進模式,在深化改革的“新常態”下形成共同服務于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合力,使高等職業教育在“新常態”下煥發出新的活力。

作者:段曉聰 單位:廣東行政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趙婷婷,張彥通.高等教育評價模式的理論探討[J].高等教育研究[J],2008(1).

篇2

在2016年美國高校教育信息化協會學習促進會(ELI)的年會上,新媒體聯盟和ELI聯合了2016高等教育版的《地平線報告》。第13版報告描述了新媒體聯盟地平線項目的年度發現,旨在識別和描述新興技術對高等教育的學習、教學和創造性探究可能會造成的影響。報告提出了未來1到5年教育技術的6個關鍵趨勢、6項重要挑戰和6項重要的技術發展,欲為學校領導、教育技術人員和教師未來的戰略和技術規劃提供有益指導。報告為高等教育領導深入剖析了加速和阻礙教育技術應用的趨勢和挑戰,以及對政策、領導和實踐的影響。

NMC的首席執行官Larry Johnson 說:“報告的開啟了地平線項目的第15個年頭,該項目在全世界各機構引發了至關重要的對話和漸進性的戰略。”ELI的主管說:“今年的報告扎根高等教育并提出一系列積極的趨勢,越來越多的機構在開發能夠使學生和教師創新和創造的項目,促進國家的經濟發展,同時他們也重新構建了刺激這種創造力的空間和資源。”

2016高等教育版《地平線報告》提出“推進文化創新”和“反思機構工作”是長期影響趨勢,對高等教育決策和教育技術的加速應用影響將超過5年;“重新設計學習空間”和“轉向深度學習方法”是中期趨勢,將影響未來3到5年的技術應用;“日益聚焦測量學習”和“增加混合學習的應用”作為短期影響趨勢,預期將在未來1到2年未普及時對機構產生影響。挑戰被認為是阻礙學校技術應用的壁壘。“混合正式和非正式學習”以及“提升數字素養”被視為可以解決的挑戰,也就是說它們易于理解且解決方案已確定。“教育的競爭模型”和“個性化學習”被認為是困難的挑戰,它們已經被定義和理解,但很難解決。最詭異的挑戰是“平衡已連接和未連接的生活”和“不忘教育初心”,這類挑戰難定義,更難解決。

此外,報告認為個性化設備(bring your own device,BYOD)、學習分析和自適應學習作為數字策略和技術在近1年或更短時間內將進入主流應用,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技術以及創客空間將在2到3年內投入應用,情感計算和機器人將在未來的4到5年內興起。

http://

篇3

從縱向的角度來看待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的話,可以從過程質量、產出質量以及投入質量三個方面入手。在完整的高等教育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才能形成高等教育質量,包括三個階段:輸入、過程以及輸出,不能僅僅只是從人才培養量上進行衡量。從橫向的角度來看待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的話,就需要從科學研究質量、社會服務質量以及人才培養質量三方面入手,能夠滿足社會生活和企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因此這三方面也是衡量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部分。從高等教育活動的本質來看待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的話,就需要從管理質量、服務質量以及教學質量三方面入手,來審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和高等教育的水平,以明確了解高等教育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2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

2.1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功能要求

2.1.1高等教育要實現的教學質量目標

在開展高等教育活動的過程中,要根據我國社會發展和企業發展的實際需求,來調整我國高等教育中人才培養的方案,以滿足二者的要求,從而增強我國企業和社會的競爭力,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我國高等教育要根據所在區域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和創造性,以學生為主體,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有效性。

2.1.2提高教學質量的物質保障

在提高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過程中少不了資金成本的支持,這就需要我國政府中的財政部門給予支持,劃撥財政資金,為教育質量提供物質保障。高等學校也可以對自己學校所持有的教學資源進行充分的利用,以解決學校在財政支出上遇到的難題。

2.1.3提高教學質量的動力

要想保證我國高等教育中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具備很高的效率和作用,就需要制定與之配套的獎懲措施和機制。高等學校要根據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可行性強的獎懲機制,將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進行有效的結合,提高教學質量的動力。

2.1.4監督和評價高等教育教學質量要為高等教育提供強有力的保障,需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和評價機制,以保證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順利實施,不僅需要教育部門的監督,而且還需要學校的自我監督。

2.2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

2.2.1明確教學質量保障體系要實現的目標

我國所實施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主要是為了保障培養出的人才符合企業發展的要求,根據市場環境的變化來調整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以提高高校學生的就業率,提高學校教學資源的利用率,降低教學資源的閑置率。高等學校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提高人才培養的水平,從而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

2.2.2強化新型的教學質量管理理念,實現科學的教學質量管理

參照現代質量管理理念,如全面質量管理最根本的“全過程控制”、“全員參與”、“持續改進”等思想,以及質量管理原則等,強化新型的教學質量管理理念,使教育結果最大程度地與一定的質量標準相適應。

2.2.3全方位教學,明確體系內容

制定的高等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要貫穿在高等學校教學活動的始終,全方位貫徹,以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在高等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要借助豐富的教學經驗,從而建立完善的教學質量的評價體系,從教學活動的細節上進行評價,以提高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科學性。

2.2.4動力系統的建立

在提高高等學校教學質量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參與人員的積極性,充分發揮老師和學生的作用。高等學校中的管理人員要重視教學質量的提高,并定期組織老師進行培訓,幫助老師樹立正確的現代化教育觀念,提高老師保障教學質量的主動性,并制定與教學質量掛鉤的激勵措施,以提高老師參與的積極性,從而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

2.2.5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

在高校的各項工作中教學是最主要的工作,需要與其它工作進行有機的結合。一般情況下,高等學校都擁有豐富的教學資源,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保障,例如圖書資料、實驗室、運動場、電教室以及后勤等。高校在不斷擴大招生規模的同時,要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勢必會增加教學經費的支出,高校要在自己承受能力范圍之內,盡最大努力創造好的辦學條件,為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2.2.6教學信息收集網的建立

高校在對教學質量的評價過程中需要對教學質量進行收集,以提高教學質量評價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但是教學信息收集的難度極高,增加了教學質量評級的難度。因此,老師要建立廣泛的教學信息收集網,以保證能夠收集到大量的教學信息,為教學質量的評價提供便利,是進行高校教學質量評價的基礎。

2.2.7打造精品課程,提高教學質量

在高校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學質量直接影響著高校人才培養的水平,因此高校要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制度,以提高老師進行課程改革的積極性,明確本科教育在社會生活中的基礎地位,在提高高校師資力量的基礎之上,積極努力在高校課程中打造精品課程,以提高高等學校的教學質量,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3進行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立時的注意事項

篇4

關鍵詞: 高等教育 教學質量 外部保障體系

2011年的“十二五”規劃的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發展》中明確指出:全面實施高校本科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健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可見,加強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建立健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已經成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項政策要求,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戰略任務。

在我國高等教育質量內部保障體系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活動蓬勃開展的同時,開拓創新高等教育質量外部保障體系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之路,健全完善高等教育質量外部保障體系,貫徹落實“十二五”規劃的教育發展要求,促進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不斷進步與持續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高等教育質量外部保障體系的內涵和構成

高等教育質量外部保障體系是指學校外部為了對學校教育質量實施連續有效的質量監控所建立的監控體系,由全國性或區域性的專門機構組成。這些機構的主要任務是領導、組織、實施和協調高等教育質量鑒定活動[1]。

高等教育質量外部保障體系是具有保障和促進高等教育質量提高功能的整體,其構成主要包括保障目標、保障主體和保障客體等[2]。

保障目標是指高等教育質量外部保障的目的。高等教育質量外部保障的目的是保障與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應定位于通過監督、調控、指導高等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促使高等教育最大限度地滿足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需求,為社會的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和科技進步作貢獻。

保障主體是指高等教育質量外部保障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高等教育質量外部保障的主體是政府和社會,包括國務院各部委、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專業評價委員會、社會評價機構等。保障主體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有利于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切實發揮質量外部保障體系的作用。

保障客體是指高等教育質量外部保障活動所指向的對象。高等教育質量外部保障的客體是高等教育實施機構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活動過程。在我國,高等學校是高等教育實施的主要機構,所以我國高等教育質量外部保障的客體是高等學校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

二、構建我國高等教育質量外部保障體系的現狀

我國高等教育質量外部保障體系一直是以教育行政部門的教育評估為主,屬于行政性評估。

自1990年原國家教育委員會頒布《普通高等學校教育評估暫行規定》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評估工作發展很快。從1993年到2003年,我國已有170多所高等學校進行了本科教學工作的評估,有80多所高等學校申請參加了優秀教學工作學校評估,其中已評估了13所高等學校。2001年,國家教育部又對全國25所本科院校進行了本科教學工作隨機性水平評估的試點工作[3]。

2004年2月,教育部在《2003年-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提出實施“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健全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實行以五年為一周期的全國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評估制度,從而將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活動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這些措施,在促進高校提高教育質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為建立健全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質量外部保障體系積累了經驗。

三、當前高等教育質量外部保障體系所面臨的問題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深入,以政府行政性評估為主的高等教育質量外部保障體系在保障高等學校的教學質量方面雖然起到了強大的支撐作用,但是還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立法滯后,評估工作缺乏法律依據和規范。

我國在教育評估法制建設方面,至今除了《普通高等學校評估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這一部行政法規外,其余的只有散見于其他法規中的零星評估條款。《暫行規定》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產物,其中關于評估目的、評估主體、評估機構等有關規定,不適用于新時期評估工作的開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社會與高校在高等教育質量保障中的職責與權限迫切需要通過立法加以界定和規范。

(二)質量保障主體單一,政府對評估工作進行獨家控制。

我國高等教育評估完全是行政性的政府行為,社會其他各方面很少實質性參與評估過程,評估的目的、標準和價值取向只能體現政府的愿望[4],這樣就會產生多方面的問題。

1.評估活動封閉

我國高等教育評估由行政部門發起、實施,評估結果由其解釋和使用,有很強的封閉性,這樣既不利于高等學校的各項信息向社會傳遞,又會影響到評估的客觀性和公正性。

2.評估失真

由于政府部門的工作與高校工作的規律不同,評估人員大多也并非專業出身,使得政府不可能收集到全國幾千所高校準確、全面的質量信息,會引起評估結果的失效,乃至決策的失誤。

3.評估效率低下

政府是評估的唯一主體,帶有明顯的權威性。高校對政府自上而下的評估結果只能消極地接受,處于被動的地位,這樣對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改進難以起到真正的作用。

(三)市場在高等教育質量保障中的作用不強。

專門性評估機構是一種社會機構,政府職能部門把教育評估看作是一種既定利益而不愿委托給社會機構。專門性評估機構要解決不少“生存”問題,例如接受委托問題、與行政部門的關系問題、評估市場開發問題等,只有政府轉變職能,形成具有市場主體地位的各評估機構之間相互競爭與合作的評估市場,這些問題才能得到解決。

(四)質量保障機構職能重疊,設置分散。

目前,我國各級各類高等教育質量外部保障機構還沒有形成一個分工明確的有機整體,有些組織之間在職能上還存在一定的交叉與重疊。而且,國家沒有統籌規劃專業評估機構的設置,沒有按大區設立評估組織,使得專業評估機構多而分散。另外,無論是政府評估機構,還是各專業評估機構,其專業化程度不高,特色不強。

四、健全高等教育質量外部保障體系的對策

我國高等教育質量外部保障經歷了從無到有再到制度化的過程。借鑒發達國家的改革經驗,結合我國的實際,健全我國高等教育質量外部保障體系,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項緊迫任務。

(一)加強立法,使評估和保障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我們應依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方針和政策,吸收其他國家質量保障的法治經驗,結合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理論和實踐,對《普通高等學校評估暫行規定》進行修改和完善,對政府、社會與高校在質量保障中的職責與權限加以界定和規范,從法律上健全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質量外部保障機制。

(二)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外部保障組織體系的自主性和獨立性。

我國高等教育質量外部保障一直是由政府主導,外部保障組織體系缺乏自主性和獨立性,表現出很大的行政依附性。對此,政府應轉變職能,變行政管理為政策調控,通過制定有關政策法規、財政撥款資助、組織評估檢查等非行政指令性的措施來發揮作用,逐步建立起獨立于高等教育各利益主體的質量保障組織體系[5]。

(三)加強評估中介機構的建設,發展中介性評估。

發展中介性評估,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與效益的有效途徑。評估中介機構要通過對現有人員的培訓和對高層次人才的引進,提升機構人員的專業素質,建立評估信息網,積極開展評估理論與方法研究,建立探索符合實際、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和評估辦法,形成評估機構的特色和專業優勢[6],堅持獨立性與公正性,樹立權威形象。

(四)構建彼此協作、上下貫通的高等教育質量外部保障體系。

分工協作的高等教育質量外部保障體系有助于節約評估開支,減輕多重評估給高校帶來的負擔。應分別建立國家和地區級的專業性評估中介組織,分別領導、組織和協調相應范圍內的評估活動,實行分級設置、管理,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和職能,并促進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合作,形成一個上下貫通、責權分明的外部保障體系。

健全完善高等教育質量外部保障體系是深入貫徹落實“十二五”規劃的要求,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只有健全完善高等教育質量外部保障體系,切實加強對高等教育質量的外部監控,才能保證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實現高等教育健康、持續和協調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田恩舜.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系及其運行機制[J].高教探索,2003.

[2]安心.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研究[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9.

[3]賀祖斌.高等教育大眾化與質量保障[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張波.高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構建中應予關注的幾個問題[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9.

篇5

2.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新舊評估方案比較研究盛正發,SHENGZheng-Fa

3.跨國高等教育屬性研究——基于《服務貿易總協定》的框架張建林,鄭春芳,ZHANGJian-lin,ZHENGChun-fang

4.完善我國博士研究生選拔機制的若干思考吳照云,李春根,鄒秀清,WUZhao-yun,LIChun-gen,ZOUXiu-qing

5.會計專業研究生培養問題研究——基于我國高校的調查數據萬曉文,WANXiao-wen

6.財務管理學科建設的集群效應探討朱開悉,ZHUKai-xi

7.以從業能力為導向的會計實踐教學體系研究劉建勇,朱學義,朱亮峰,LIUJian-yong,ZHUXue-yi,ZHULiang-feng

8.試論網絡教學中的過程控制張鐵鑄,ZHANGTie-zhu

9.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提升途徑研究——基于大學研究性學習的視角童紹玉,李秀寨,劉榮,TONGShao-yu,LIXiu-zhai,LIURong

10.商科專業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趙珊珊,ZHAOShan-shan

11.大學生咨詢、信任與友誼關系研究——基于社會網絡的視角王炳成,李洪偉,WANGBing-cheng,LIHong-wei

12.從校園文化建設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匡和平,KUANGHe-ping

13.儒家孝道觀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與啟迪劉曉春,王巖,LIUXiao-chun,WANGYan

14.高校青年教師自我效能感與職業生涯管理邵雅利,傅曉華,SHAOYa-li,FUXiao-hua

15.高校教學競賽的理論與實踐姚琳,YAOLin

16.論學校不得法定解除教師聘用合同的條件設定林雪卿,LINXue-qing

17.基于相關性分析的鋁工業生產能耗尋優婁小芳,鄒逢興,LOUXiao-fang,ZOUFeng-xing

18.煤炭資源優化配置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苗敬毅,MIAOJing-yi

19.我國鋼鐵工業節能減排技術的實現途徑志,寧亞東,ZHUDe-zhi,NINGYa-dong

1.評價視域影響下的隱性契約研究——以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為例李少華,李漢邦,LIShao-hua,LIHan-bang

2.大學畢業生起薪決定因素研究——來自某工業園區IT企業薪酬調查的證據巫強,WUQiang

3.基于知識鏈理論的創新教育李建中,LIJian-zhong

4.高等教育管理如何應對"獨二代"挑戰劉芳,LIUFang

5.高等教育成本分擔理論中國化研究徐美娜,XUMei-na

6.大學生學習動機的實證研究楊翠芬,YANGCui-fen

7.基于價值鏈的高校本科會計人才培養研究張曉芳,ZHANGXiao-fang

8.轉變傳統教學觀念重構新型教學模式——基于《財務管理》精品課程建設的思考姚曉民,翟志華,YAOXiao-min,ZHAIZhi-hua

9.經管類本科生"現代商務理念"養成研究任平泉,張圣恩,RENPing-quan,ZHANGShen-en

10.高校思政課交互主體性師生關系的基本特征——關于構建高校和諧師生關系的思考楊勇,YANGYong

11.西方文學對外語學習者思辨缺席癥的診療作用段國重,DUANGuo-zhong

12.英漢句式組合差異與漢式英語句賈永華,JIAYong-hua

13.大學非英語專業翻譯教學策略賈廣芬,JIAGuang-fen

14.英語聽力教學研究述評李娜,LINa

15."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需要厘清的關系王志峰,WANGZhi-feng

16.高校教師如何認識和處理教學與科研的關系郝玉柱,HAOYu-zhu

17.學分制背景下大學生教育管理新模式探討李雅麗,LIYa-li

18.畢業生就業權益保護意識調查分析王陽,WANGYang

19.高校新資助體系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思路趙璞,ZHAOPu

20.我國高等院校國有資產管理策略研究李岫輝,LIXiu-hui

21.復雜性系統下的人才激勵杜剛,堅喜斌,陳玲,DUGang,JIANXi-bin,CHENLing

22.基于創業過程的創業政策研究尚泉泉,SHANGQuan-quan

23.中國經濟區域劃分演變及評價張子珍,ZHANGZi-zhen

24.中國綜合門戶網站產業的市場結構分析馮曉棠,FENGXiao-tang

1.教育水平視角下的收入差距王云多,WANGYun-duo

2.儒家理想人格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李衛朝,武星亮,LIWei-chao,WUXing-liang

3.政府教育投資經濟貢獻評價及對策研究李紅波,LIHong-bo

4.關于我國高等教育評價的幾點思考霍再強,顧凱平,HUOZai-qiang,GUKai-ping

5.經管類本科生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規劃周天蕓,ZHOUTian-yun

6.高鴻業西方經濟學教育思想研究徐秋慧,XUQiu-hui

7.會計本科教育選修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基于某財經院校會計學專業本科生的調查研究畢秀玲,BIXiu-ling

8.后現代教學過程觀與ERP仿真教學模式創新——以管理類專業為例張香蘭,ZHANGXiang-lan

9.西方教育思想對緩解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啟示——基于新體育課程的視角原軍,YUANJun

10.篇分析與英語閱讀教學張君棠,ZHANGJun-tang

11.外語學習網站設計中的交互行為分析曾佑軍,齊志,崔曉暉,ZENGYou-jan,QIZhi,CUIXiao-hui

12.從中西方文化交流看教會學校英語教學圖式尹波,何木英,YINBo,HEMu-ying

13.圖書館功能的時代特征芻議郭燕,GUOYan

14.高校師生關系嬗突的社會學透視王效仿,WANGXiao-fang

15.高校學生評教與教師選擇制度——基于"以足投票"理論的分析周繼良,ZHOUJi-liang

16.現代大學制度下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探究——對現代企業制度下人才培養模式的分析與借鑒孫平生,卜春梅,SUNPing-sheng,BUChun-mei

17.淺議高校教育改革唐睿明,王棣華,TANGRui-ming,WANGDi-hua

18.先秦貨殖"取予"思想及其商業經營價值薛良貴,呂慶華,XUELiang-gui,LVQing-hua

19.流程銀行建設的探索與實踐馬芝蓓,MAZhi-bei

20."三圈理論"視野下的公共部門人力資源開發段宇波,趙怡,DUANYu-bo,ZHAOYi

21.基于品牌價值提升的企業捐贈機理及策略鄭麗華,ZHENGLi-hua

1.西方自然主義教育:根基與脈絡肖丹,趙萬祥,XIAODan,ZHAOWan-xiang

2.中國城市化與高等教育發展規模的動態關系——基于VAR模型的經驗分析張松林,ZHANGSong-lin

3.基于效率工資理論的大學生就業偏向研究殷世欽,YINShi-qin

4.中澳教育服務貿易出口的比較分析——基于境外消費的視角李冬梅,LIDong-mei

5.人學研究三十年的回溯與思考李瑩,LIYing

6.法經濟學定量分析的回顧與探索——一個模糊數學與灰色理論分析維度曹飛,CAOFei

7.高校旅游管理專業"3+1"教學模式探討周柳華,張慧霞,ZHOULiu-hua,ZHANGHui-xia

8.關于實施競爭性教學方案的思考畢世宏,趙壽江,BIShi-hong,ZHAOShou-jiang

9.論非物理類專業大學物理實驗教學改革李青,LIQing

10.對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的思考陳彩鳳,CHENCai-feng

11.新體育課程與大學生社會支持能力的構建張凱飛,韓旭,ZHANGKai-fei,HANXu

12.關于國家獎助學金公平分配的思考陳發師,CHENFa-shi

13.論大學生素質教育與學習方法譚建立,TANJian-li

14.論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個性培育孔佳,KONGJia

15.加強學科建設增強高校核心競爭力油曉峰,YOUXiao-feng

16.大學生物質責任心問卷的編制及調查趙興奎,張大均,劉宗發,ZHAOXing-kui,ZHANGDa-jun,LIUZong-fa

17.我國博士生教育體制改革探討巴紅靜,BAHong-jing

18.大學畢業生自愿不就業問題淺析郝玉柱,HAOYu-zhu

19.金融危機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問題探討鄭淑蓉,ZHENGShu-rong

20.助學貸款逾期還貸的銀行對策分析黃亞雄,賀正楚,HUANGYa-xiong,HEZheng-chu

21.煤炭企業應急管理研究祁迪,QIDi

1.政府教育投資對私人教育投資的引導效應分析——基于我國政府1978~2008年教育財政支出的實證研究孫敏,SUNMin

2.我國高校負債問題研究的反思與展望——基于138項科研成果的分析馬煥靈,陳大興,MAHuan-ling,CHENDa-xing

3.促進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政府責任文忠長,WENZhong-chang

4.我國高等教育強國建設面臨的問題與戰略取向于鳳銀,呂福軍,YUFeng-yin,LVFu-jun

5.地區間農村小學教育均等化財政轉移支付模型——基于財政能力和財政需求的視角劉亮,胡德仁,LIULiang,HUDe-ren

6.晉商誠信教育與信任傾向的實證考察張亞蘭,張銀龍,ZHANGYa-lan,ZHANGYin-long

7.通識教育的實踐困境及路徑選擇侯鐵虎,楊志勇,HOUTie-hu,YANGZhi-yong

8.建國以來教育管理學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何華宇,HEHua-yu

9.會計本科生畢業實習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吳秋生,楊瑞平,WUQiu-sheng,YANGRui-ping

10.開設會計案例教學專題的構想張皓,ZHANGHao

11.從市場營銷的發展看宏觀營銷學的演進費鴻萍,王嘉慧,FEIHong-ping,WANGJia-hui

12.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主干課程體系建設的思考陳俊梁,陳瑜,CHENJun-liang,CHENYu

篇6

一、新生注冊與報考

㈠注冊、報考流程

1.注冊要求

首次參加自學考試的考生必須使用有效身份證件號辦理新生注冊,同時具有居民身份證及其它有效身份證件的考生,須使用居民身份證件號進行注冊。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在國家教育考試前要求考生填寫及有關要求的通知》(教學廳[2004]3號)精神,參加自學考試的考生在進行注冊、報考的同時須確認《考生誠信考試承諾書》,未對此項程序予以確認的不能辦理注冊、報考手續。

2.填寫注冊信息

考生須進入北京自考首頁(zikao.bjeea.cn)進行注冊,填寫個人基本信息、聯系方式等,設置登錄密碼。注冊時需上傳本人近期免冠正面電子證件照片(要求在專業照相機構拍攝,藍底,像素不小于400×576,JPG格式,5M以下)。

3.報考課程

網上注冊信息填寫完成后,考生可進入“個人中心”,添加專業、報考課程。部分委托開考專業的添加及報考由委托開考單位(聯系地址、電話詳見附件1)負責,請按照附件1中的要求進行。新生須在注冊時間內(3月1日9時至5日17時)完成課程報考。

4.現場確認

報考課程完成后,考生須查看或打印“現場確認憑單”,并在3月7日規定時間內,憑有效身份證件到現場確認的考區,確認個人身份信息、按要求采集指紋信息及辦理其他相關手續。現場確認成功后,重要身份信息(姓名、身份證號、照片)將不能更改。

5.網上繳費

考生須在現場確認成功后、報考結束前,按照“新生注冊回執單”上的提示,進入“個人中心”,輸入現場確認驗證碼,并在網上繳費完成報考。報考結束前可增報其他課程。

6.相關說明

本期只注冊不報考的考生,注冊無效。注冊、報考但未現場確認身份信息的考生,注冊無效,報考信息將被取消。注冊、報考、現場確認成功但未繳費的考生,注冊無效(下期參加考試須重新現場確認身份信息),報考信息將被取消。

㈡具體時間及相關事項安排

1.注冊時間:3月1日9時至5日17時,逾期不予辦理。

2.現場確認身份信息時間和地點:3月7日上午8:30-11:30,下午1:30-4:30;地點為現場確認考區的自學考試辦公室。

3.繳費時間:現場確認身份信息成功后,憑“新生注冊回執單”上的現場確認驗證碼完成驗證,即可網上繳費,結束時間為3月9日17時,逾期不予辦理。

二、報考、繳費相關事項

1. 報考、繳費時間: 3月1日9時至9日17時,逾期不予辦理。

2.考生須登錄北京自考首頁(zikao.bjeea.cn),登錄“個人中心”,進行本期自學考試的報考與繳費。

3.考生在報考筆試課程前須先選擇考區(各專業開考區見附件2),根據開考計劃選擇報考課程,確認無誤后繳費。報考期間,考生可隨時查詢、修改和補報筆試課程以及查詢繳費狀態,但已繳費課程不能退報,已繳費的非筆試課程(含“筆試+實踐”課程實踐部分)不能改報或退報。考生可直接在網上變更考區和增加專業,不需額外繳費。報考結束后,考生可以在“個人中心”中“我的課程”欄目中查看報考信息。

4.繳費實行網上支付,繳費平臺使用易寶支付。報考成功的標志是所報考課程的繳費狀態為“已繳費”,考生應核實銀行成功扣款。報考收費標準:筆試課程30元/科次;非筆試課程(含“筆試+實踐”課程實踐部分)見附件3。

三、參加考試相關事項

1.更正注冊信息的考生,須在新生現場確認期間,由本人攜帶有效身份證件及有關證明,到現場確認考區(注冊區)或本期報考區自學考試辦公室辦理。查詢報考密碼的考生,須由本人攜帶有效身份證件,到現場確認考區(注冊區)或本期報考區自學考試辦公室辦理。

2.本期考試起實施準考證改革,考生須自行打印準考證參加考試。準考證打印時間:(1)筆試課程打印時間為3月21日至考試結束;(2)非筆試課程(含“筆試+實踐”課程實踐部分)請關注北京教育考試院網站(bjeea.edu.cn)“自學考試”欄目中相關通知,并及時打印。準考證打印方式為網上打印,要求普通A4紙打印(黑白、彩色均可),考生須進入“個人中心”->“業務辦理”->“準考證打印”欄目,選擇“1704”考試期,下載、打印準考證。

3.參加筆試課程考試時,考生務必攜帶2B鉛筆、橡皮及黑色字跡的簽字筆,并按要求在答題卡上抄寫《考生誠信考試承諾》。

四、成績

本次考試的成績將于6月9日,考生可登錄“個人中心”查詢。

五、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咨詢、舉報電話及郵箱

咨詢電話:1606688(語音)、8283-7415/7416(人工)

篇7

一、各主考學校開考專業及報名地點

1.華東師范大學(中山北路3663號干訓樓1樓) 電話:62234011

漢語言文學專業(p基礎科段、ê本科段)、公共關系專業(p專科、獨立本科段)、國際貿易專業(國際商務方向)(專科)(停考過渡)、電子商務專業(p專科、獨立本科段)、經濟學專業(獨立本科段)、ê學前教育專業(獨立本科段)、心理健康教育專業(p專科、獨立本科段)、文化產業專業(獨立本科段)

2.上海外國語大學(大連西路550號三號樓)

電話:35372511 網址:zk.sce.shisu.edu.cn/

英語專業(基礎科段、本科段)、日語專業(基礎科段、本科段)

3.上海財經大學(昆山路146號)

電話:63564124 網址:zikao.sufe.edu.cn(財大繼續教育學院)

會計專業(專科、ê獨立本科段)、市場營銷專業(獨立本科段)、采購與供應管理專業(專科、獨立本科段)

4.華東政法大學(萬航渡路1575號) 電話:62071668,62071782

法律專業(基礎科段、本科段)、法律專業(獨立本科段)、金融管理專業(中英合作)(基礎科段、本科段)

5.上海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崇景路100號) 電話:28957159

*公安管理專業(本科段)

6.上海電機學院(楊浦區內江路462號4樓) 電話:65503234

數控技術應用專業(專科)

7.復旦大學(四平路1931號) 電話:65643410

行政管理專業(p專科)、行政管理學專業(獨立本科段) 、新聞學專業(基礎科段(停考過渡)、本科段)、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p專科、獨立本科段)、機關管理及辦公自動化專業(專科)(停考過渡)、計算機網絡專業(p獨立本科段)、計算機軟件專業(p獨立本科段)、*護理學專業(p專科、獨立本科段)

8.上海交通大學(法華鎮路535號) 電話:64481738

工業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專科)(停考過渡)、p工業自動化專業(獨立本科段)、計算機及應用專業(p專科、獨立本科段)、飯店管理專業(專科)(與上海旅游高等專科學校聯合主考)(停考過渡)

9.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楊浦區邯鄲路100號54甲2號樓1樓) 電話:61431935

ê投資理財專業(獨立本科段)

10.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仙霞路350號) 電話:62701411

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專科、獨立本科段)、汽車運用技術專業(專科)、物流管理專業(專科、ê獨立本科段)、*民航服務與管理專業(專科)、銷售管理專業(專科、獨立本科段)

11.上海大學(廣延路123號) 電話:56335049

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專業(專科、ê獨立本科段)、金融專業(專科、獨立本科段)、ê項目管理專業(獨立本科段)、動畫專業(獨立本科段)、*能源管理專業(專科、獨立本科段)(停考過渡)

12.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古北路620號)

電話:52067221 網址:ices.suibe.edu.cn/DefaultZK.aspx

國際貿易專業(專科、獨立本科段)、商務英語專業(獨立本科段)

13.上海中醫藥大學(徐匯區零陵路530號)電話:54232254

中藥學專業(基礎科段、本科段)

14.上海師范大學(桂林路64號) 電話: 64321247 64515340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專科)、p旅游管理專業(導游方向)(專科)、旅游管理專業(獨立本科段)、p廣告專業(專科)、廣告學專業(獨立本科段)、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專科、ê獨立本科段)、小學教育專業(獨立本科段)、藝術設計專業(獨立本科段)

15.上海開放大學(國順路288號綜合樓308) 電話:25653222

市場營銷專業(專科)、會計專業(專科)(與上海財經大學聯合主考)、p行政管理專業(專科)(與復旦大學聯合主考)

16.同濟大學(真南路500號簾青樓330室) 電話:66694666-1122

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專業(專科)(停考過渡)、房屋建筑工程專業(專科)(停考過渡)、建筑工程專業(獨立本科段)、建筑工程管理專業(專科)(停考過渡)、ê工程管理專業(獨立本科段)

17.華東理工大學(梅隴路138號) 電話:64253133,64253575

p社會工作與管理專業(專科)、商務管理專業(中英合作)(基礎科段、ê本科段)

18.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漕寶路120號34號樓101室) 電話:64941408

室內設計專業(專科、獨立本科段)、會展策劃與管理專業(專科)、ê會展管理專業(獨立本科段)

19.上海商學院(中山西路2271號1302辦公室) 電話:54591302

連鎖經營管理專業(專科)

二、報考說明

1.新生現場確認時須帶好身份證和身份證復印件。持有“牡丹自考報考卡”的老考生可以直接在網上報考(網址:sh.icbc.com.cn)。

2.老考生如未開通牡丹自考卡的,可通過臨時掛接其它工商銀行帳戶的方法進行網上報考,具體方法可瀏覽報考網頁中的說明或電話詢問中國工商銀行服務熱線95588。

3.停考過渡階段的專業,將不再接納新生報名。

4.帶“*”為系統委托開考或系統合作開考專業。

篇8

【導語】

全省2019年開展高職單招院校分管招生工作校領導、招就處(招生辦)處長(主任),省教育考試院有關處室工作人員130余人參加會議。

劉雪平指出,高職單招是我省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以及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加快推進我省高職院校分類考試招生工作的重要舉措,是普通高校招生考試的重要組成部分。劉雪平強調,各招生院校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認識做好高職單招工作的重要性;要全面落實主體責任,構建科學、規范、嚴密的考試招生安全體系;要抓早抓嚴抓細抓實,切實完成好全省2019年高職單招各項工作。

江西省2019年高職單招將于3月4-10日報名,3月17日考試。

篇9

報考條件

(一)凡戶口在我省的公民或因工作需要長期在我省工作的人員,不受年齡、性別、民族、種族和職業的限制,均可報名報考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病殘人員應選擇適宜自身條件的專業報考。

(二)因違犯考試紀律被處理,在一定時期內不準報考者,各地招考辦不得接受其報名,否則其考試成績不予承認。

(三)在押勞改人員須經司法勞改管理部門同意后方可報考,且服刑期滿后才能辦理畢業手續。

篇10

一、江蘇高等教育投入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投入總量位居前列,相對投入尚顯滯后。據統計,2014年江蘇省教育經費總投入2080.09億元,其中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1671.68億元,均居于全國第2位。然而省內高等教育相對投入依然尚顯滯后。數據顯示,江蘇2014年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為65088.32億元,居全國第2位,但全省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僅為2.57%,全國排名長期居于第25位以后。另據調查,2014年江蘇省財政性教育經費占教育經費總投入的比例為80.37%,占比低于同期全國大部分省份。2014年江蘇省公共財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比例為17.53%,僅為全國第11位;普通高校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15728.38元,低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的16102.72元,居全國第7位;普通高校生均公共財政預算公用經費6940.78元,同比下降18.35%,低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的7637.97元,居全國第10位。可見,江蘇高等教育投入與江蘇經濟總量在全國的地位并不匹配。

財政投入增速放緩,多元籌資有待完善。近年來,江蘇財政性教育經費增速逐年減緩。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4年五年平均增速為14.30%,而2013年、2014年財政性教育經費僅增長7.66%及3.96%。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江蘇省教育財政投入增長速度同樣具有下行的壓力。與此同時,該兩年政府公共財政收入增長12.08%、10.12%,出現了財政性教育經費的增速低于公共財政收入增速的現象。另一方面,以學雜費為主的事業收入因收費標準和招生數量受多方面因素制約,多年變動幅度不大,占高等教育經費總收入的比例維持在30%~35%。此外,社會捐贈對江蘇高校教育投入的影響依然較低,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4各年捐贈收入占省內普通高校教育經費總收入平均不超過2%。

區域投入尚未均衡,校際投入差距明顯。據統計,江蘇高教資源在蘇南、蘇中、蘇北三大區域分布未顯均衡。數據顯示,全省70%的高校分布在蘇南,蘇中地區占12%,蘇北地區占28%。而優質高教資源分布差距則更加明顯。以“211”高校和“985”高校為例,在江蘇,此類高校90%集中在蘇南。

省內三大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則進一步造成了三大區域的教育投入水平失衡。數據顯示,2014年蘇南地區人均公共財政收入是蘇中地區的1.88倍,蘇北地區的2.30倍;2014年蘇南地區普通高校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是蘇中地區的1.22倍,蘇北地區的1.93倍。2014年全省普通高校生均公共財政預算公用經費增長放緩,同比下降18.35個百分點,但蘇南地區增長明顯,如南京市在同期全國31個省市中僅次于北京和上海,增速高達106.69%。

同時,不同院校間投入差距亦較為明顯。一是中央院校長期有中央和地方兩級財政撥款,教育投入高于地方本科院校。二是高職高專院校的教育經費投入雖然增長較快,但與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還有一定差距。近年生均教育經費基本維持在0.65:1的水平。三是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緩慢,學雜費收入趨減,雖然公共財政教育經費投入逐年小幅增長,但教育經費總收入呈下降趨勢。

二、完善江蘇高等教育投入保障機制的建議

為建設教育強省,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江蘇的高等教育的發展應堅持高等教育投入總量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高等教育投入結構與教育協調發展相適應,高等教育投入管理與公共財政改革相適應。

優先財政保障,多渠道籌措高等教育經費。一是建議各級政府要明確其教育責任,科學調整財政支出結構,確定公共財政教育投入與GDP的適度比例。二是保證高等教育財政投入與財政教育投入總量的適度比例,確保各級政府教育撥款的增長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生均高等教育經費要實現逐步增長。三是可進一步落實高校辦學的稅收減免政策,將更多的減免資金留在高校,補充財政教育經費的不足。四是建議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積極鼓勵捐資助學,建立全社會捐贈助學的激勵機制。五是大力發展民辦教育,積極鼓勵實行股份制辦學。六是發行教育彩票募集資金,設立地方性教育公募基金,積極吸引社會資金,廣開籌資渠道。

建立教育聯盟,高標準加強財政轉移支付。建議以促進省區域高等教育協調發展為目標,圍繞教育聯盟建設強化區域間財政轉移支付。一是應組建省內高校的“教育聯盟”,各高校圖書資源共享、實驗室互相開放、學生跨校選課、教師互派、學分互認,充分實現不同高校的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優勢互補、協同創新,共同發展。二是要建立省內教育專項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蘇北、蘇中經濟不發達地區高等教育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其中重點建議向蘇北、蘇中地區高校的優勢(重點)學科培育、品牌專業建設、創新創業工程等重點項目傾斜,提升蘇北、蘇中地區高校的整體實力,促進區域間高等教育協調發展。

推行績效撥款,全方位提高教育產出效率。建議一是可從財政預算撥款中劃分出一部分作為績效撥款,設定績效撥款占總撥款額的一定比例。該做法可循序漸進,開始時績效撥款比例設定較低,實施成熟后再逐年提高績效撥款比例。二是可在設立獨立機構,作為績效評估機構和撥款的具體執行,以保證撥款的公正透明。三是完善相關法規,如制定《高等教育績效撥款管理制度》,明確高教經費績效撥款與考核的相關要求,切實將考評結果與績效撥款相掛鉤。

化經費監管,全網絡保障投入專款專用一是建議各級政府要將教育行政部門與監管部門分離,成立獨立的教育監管機構,代表政府實施監管。如省級政府設立教育經費監管中心,對全省高等教育經費實施統籌管理和監督,地市級政府則設立相應級別的監管中心,監管中心的設立就是要實現對教育經費管理的常態化、規范化和制度化。二是對于高等教育經費的使用情況應加強紀檢審的專業監督,發揮內部和外部共同監督的作用。三是應充分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引入社會中介組織,建立以社會評估為主導的高等教育投入績效評價體系,將政府的專門監管和社會監督結合,實施有效監管。四是應建立高等教育經費信息公開制度,增加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頻率,制定高等院校財務收支公告制度,將信息及時地通過報紙、網絡等方式向社會公開,使高等教育投入與經費使用情況始終處于全社會的監督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