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體育鍛煉的認識范文
時間:2023-11-22 17:57: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體育鍛煉的認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摘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葉荊門市區中小學教師和中專教師的體育觀念、參與體育鍛煉的方式和場所等進行了分析,發現大部分教師的體育價值觀念以及對體育鍛煉的認識是正確的建議各中小學及中專學校在加大體育健身宣傳的同時,應適當加大體育經費的投入。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荊門市區中小學與中專學校教師。
1.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2)問卷調查法:向荊門市區的中小學、中專學校教師發放問卷共920份。收回842份,回收率90. 2。其中男教師403人,占47.9%;女教師439人,占52. 1 %。
(3)訪談法:對被調查學校工會及教師自發組織的健身活動組織進行訪問、座談。
(4)數理統計法。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教師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見表1)
調查表明:荊門市區教師對體育能促進人的身體、心理、健美以及工作等各方面都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同時表1也顯示,男教師選擇‘、強身健體”、“心情愉快”和女教師選擇“強身健體,’和“形體健美”的人數所占的比例較大;其中絕大多數女性越來越追求和注重自己的形體美,從而促使他們不自覺地參加體育鍛煉。由此可以說明,當今時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節奏的加快,盡管心理承受的壓力也在不斷加大,但是他們認識到:要能適應時展的需要,就必須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2、2教師參與體育鍛煉的狀況
從表2中可以看出男教師每周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比女教師多,且每次參加鍛煉的時間大部分選擇在30 - 60min;而女教師每周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比男教師少,但每次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比男教師長這主要是因為:(1)荊門市這兩年來建立了幾個大型的廣場,為他(她)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鍛煉環境和場所;(2)全國掀起了全民健身熱潮,影響她們沒有顧慮地充分利用周末時間與家人或朋友一起進行各種體育活動。
2. 3教師的體育鍛煉方式
從表3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男教師選擇球類運動(籃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作為體育鍛煉項目,他們這樣可以利用學校現有的體育場地鍛煉,不僅方便、省錢,而且還可以從中享受健康和快樂:女教師選擇散步的占大多數,其次是選擇健美健身運動。根據調查,因為女教師更側重于內心情感的體驗和外在的形體美,所以部分學校還專門每周由體育教師組織學校的女教師開展兩次健美健身活動,以做健美操、做形體操為主二與此同時,也有另一部分教師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來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進行鍛煉。
2.4參與體育鍛煉的教師年齡狀況
在被調查的教師中,參加體育鍛煉的男教師和女教師年齡特征有明顯的不同參與體育鍛煉的男教師在青年、中年、老年這3個年齡段無顯著性差異,而女教師中青年、中年參與體育鍛煉的人數比老年要少。在調查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女教師在中年時期由于工作任務繁重、家庭負擔大(照顧子女和老人),致使參與體育鍛煉的機會偏少;而老年女教師子女已經成家立業,工作也相對較輕松,空閑時間也相對增多,因此她們為了讓生活更加豐富和充實,對健康的渴望也更加強烈,所以這一時期參與體育鍛煉的人數也自然就相對增多。
2.5教師參與體育鍛煉的場所-
在調查過程中發現,教師們現在不僅對精神生活要求越來越高,而且由于醫改的影響,對健康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盡管市區現有的體育場所不能完全滿足人們參與體育鍛煉的需求,但是為了健康,他們還是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和自然環境來從事體育鍛煉一些收入較高的教師,還經常到收費的體育場館、體育娛樂中心、保齡球館等場所健身“花錢買健康”這一新的體育消費觀念已在荊門市教師中悄然興起
2. 6影響教師體育鍛煉的因素
從調查中可看出,有49. 5%的教師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但目前還有50. 5%的教師因各種原因沒有參加體育鍛煉分析其原因主要有:第一,少數教師認為工作繁重、家務事較多,特別是一些小學教師,整天除了上課就是改作業,根本沒時間參與體育鍛煉;第二,部分教師認為場地、器材較少,盡管市區有體育中心、各種各樣的健身健美活動中心,但距離自己住處較遠且要收費;第三,一些教師認為自己運動技術差,在鍛煉時既沒有合作伙伴,也不懂鍛煉方法而放棄鍛煉;第四,有少部分人的體育鍛煉意識和體育觀念較差,他們認為自己的身體非常健康,從未得病或住院,對體育的地位、意義、功能等認識不足從而不愿意參加鍛煉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1)荊門市區大部分教師的體育價值觀念是全面的、正確的
(2)荊門市區有49.5%的教師或多或少定時參加體育鍛煉,在這些參加鍛煉的教師隊伍中,有一部分是近兩年才加入鍛煉隊伍行列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對健康的追求,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也將會逐步增加。
(3)荊門市區教師隊伍中,被調查參加體育鍛煉的女教師,更側重于體育行為的心理體驗和審美情趣。女教師在重視鍛煉和健康的同時,也十分重視外在形體美:
3.2建議
(1)在各中小學、中專學校中,應加強對體育與健康知識的宣傳和引導,通過黑板報、宣傳材料、廣播等各種宣傳媒介廣泛宣傳,從而營造良好的體育鍛煉氛圍:
篇2
關鍵詞 青島開發區 初三學生 體育鍛煉 現狀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青島開發區第三中學,第四中學,第五中學,第七中學四所中學的200名(男生103人,女生97人)初三學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通過電子文獻檢索查閱相關的課題和文獻資料。
2.問卷調查法:根據研究的內容設計問卷,在四所中學的初三學生中發放問卷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3.訪談法:到各個學校對教師及部分家長進行訪問。
4.數據統計法:收回問卷中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得出有效的數據。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參加體育鍛煉的態度及認識
1.學生的態度及認識
中學男、女學生對參加鍛煉的態度趨一致,他們參加鍛煉的態度明確,積極性高,其中男生參加頻率稍微比女生高一點。但是仍有3.455%的學生基本不參加體育鍛煉。所以應該對初三學生對體育鍛煉的心里狀態加以正確的引導和調控,使學生能夠正確的認識體育,主動、積極的參與到體育當中去。
2.家長的態度及認識
父母家長的話會直接的影響孩子們的行動,所以家長對自己孩子參加體育鍛煉的態度將直接影響孩子體育鍛煉的參與程度。有70.65%的家長表示積極支持自己的孩子參與到體育鍛煉中去,這是個好的趨勢,使學生真正的達到勞逸結合,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習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2.55%的家長對孩子參加體育鍛煉持的是懷疑的、消極的態度,這不僅使孩子的學習壓力加大了,更使孩子的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壓力增加了。
(二)參加體育鍛煉的現狀
1.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
通過調查發現雖然男、女生的次數稍有差別,但整體上體育鍛煉的情況還是可喜的,有92%的學生在體育鍛煉頻率上是符合并超出體育鍛煉標準的(每周參加體育鍛煉三到五次)。
2.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
從鍛煉的時間這一數據顯示初三學生的體育鍛煉時間遠遠達不到國家制定的標準“每天鍛煉一小時”,究其主要的原因還是初三學生的升學壓力大,課程緊張,沒有更多的時間參與到體育鍛煉當中去,要達到國家的規定還要繼續正確的認識并合理的安排時間去實踐于體育。
3.參加體育鍛煉的形式
在參加體育鍛煉的形式上顯示出明顯的集中性,鍛煉形式的這種趨勢,一方面反映學生把體育鍛煉作為一個同學的相互交往,溝通感情,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機會,另一方面說明學生的集體主義感強烈,能夠積極的參加集體的活動,在活動中能感到集體的力量和集體的溫暖。當然這樣的選擇與一些體育集體運動項目有關,更增進了集體的凝聚力。
4.參加體育鍛煉的項目
初三學生對體育項目的選擇上呈現多樣性分布,學生喜愛體育運動項目興趣廣泛,并符合這個年齡學生的個性心理特點。由于這個時期的男女生處于青春期的發育階段,生理和心理上的不同,使得男女生們在選擇體育鍛煉的項目上也還是有區別,男生以對抗性,高沖擊性的項目為主,而女生以較為柔和的項目為主。在此階段學生的世界觀基本形成,具有了自己的見解,對體育的價值也有自己的看法,因此他們對體育項目具有了更大的選擇空間。
(三)影響參加體育鍛煉的因素
1.對體育與健康的認識不清
影響初三學生體育鍛煉的一個因素就是不能正確的認識體育鍛煉不能正確的去理解體育與健康,學校在這方面的課程也很少,無法從根本上消除學生們對體育與健康的最初的認識。
2.場地環境的影響
隨著我國普及義務教育和初中的擴招,大量的學生進入到初中,但是體育設施卻沒有得到相應補充,直接的影響了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情況。
3.鍛煉意識缺乏的影響
問卷顯示周末學生的時間安排有42.5%的學生選擇的是學習,看電視、玩電腦分別為19.5%和20%,而選擇體育鍛煉的卻只有8%,說明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是很缺乏的。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通過這次的研究調查,發現開發區初三學生體育鍛煉的目標正確,但是還存在部分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動機是被動的。學生喜愛的鍛煉項目以球類和傳統的田徑為主,中考考試項目的受歡迎度也在此時期有所增加。
(二)建議
1.各級政府行動起來,全面落實素質教育
各級的教育行政部門應該行動起來,地方的各級學校、單位認真的執行下發的文件和規章制度,切實的減輕學生的壓力,讓學生有空余的時間來自我支配;繼續加強對體育鍛煉的宣傳工作,加強學生們的體育鍛煉意識。
2.政府加大經費的投入
地區的政府、教育機構應該強學校體育場地和體育器材的建設和管理,從基本上改變學生鍛煉的環境,使更多的學生投入到體育鍛煉中去。
3.學校加強體育教育及管理方面的建設
學校應該端正辦學思想,加強學校的體育工作,在體育課上教師應該合理的安排時間和節奏,并且應該有針對性的給學生安排適量的運動。
4.加強學校和家長的聯系
家長應該積極的和學校、老師進行密切的聯系,應該和孩子們一起重視體育鍛煉,正確認識中考體育加分,鼓勵他們加強鍛煉,去重新的正確的認識體育,樹立終身體育觀。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大學生;體育鍛煉意識;體育鍛煉行為;性別差異
中圖分類號:G8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612(2006)01―0042―03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要把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課外體育鍛煉、校外活動、運動訓練納入體育課程,形成課內外、校內外有機聯系的課程結構”。但從目前學校體育的情況看,由于學生的體育意識特征、鍛煉情感特征、運動環境等因素決定了學生難以自覺、科學地進行課外體育鍛煉。所以研究大學生的課外體育鍛煉行為,科學、合理地組織課外體育活動是高校體育課程建設的重要課題。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河北省六所普通高校1999―2002級非體育專業本科學生750人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250人,女生50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行為科學方面的著作及有關大學生體育行為研究的論文資料,較全面地了解行為科學的理論和大學生體育鍛煉意識和行為的研究現狀。
1.2.2 調查法 用座淡、現場觀察統計和問卷的方式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進行調查。按照問卷設計原則對所設問題運用特爾菲法進行篩選確定的。問卷采用邏輯分析的定性方法,以行為科學理論為依據,對反映大學生體育鍛煉意識和行為的各主要方面內容經專家評定和判別,認為該問卷基本上能反映大學生的體育鍛煉行為,具有較高內容效度。信度檢驗采用小范圍的重測法,重測時距為一個月,重測人數為男女各50人,重測相關系數男生為0.81,女生為0.84,表明調查問卷具有較好信度。共發放問卷750份,收回有效問卷702份,其中男生216份,女生486份,有效回收率93.6%。
1.2.3 數理統計法 對調查內容進行分類、整理和統計,在數據處理中采用嚴檢驗。
2結果與分析
2.1 體育鍛煉意識和行為的涵義 體育鍛煉意識包括人們對體育的認識、對體育鍛煉的態度和情感以及體育鍛煉行為的調節。體育鍛煉意識的基本特征是自覺性、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體育鍛煉意識是對體育本質、特性、價值、作用以及體育與人、體育與其他事物之間關系的一種自覺反映。意識對物質的反映是能動的,體育鍛煉意識的強弱對體育鍛煉行為起著促進或阻礙作用,因此培養良好的體育鍛煉意識是促進體育鍛煉習慣養成的重要條件。體育鍛煉意識的形成不是天生的,是人們在后天受家庭、學校的教育和社會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及親身參與體育活動實踐中逐漸形成的,而學校教育是體育鍛煉意識形成的重要因素。德國心理學家勒溫認為人的行為同時受到個體心理狀態和周圍環境因素的制約。體育鍛煉中出現的行為與鍛煉者對體育的認識、鍛煉動機、鍛煉能力有關,也與社會環境和行為環境有關。
2.2 男女大學生在體育認識上的差異 人的行為受社會環境的影響,體育參與是一種社會化經驗,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背景,其中環境對體育活動的影響可能最大。隨著社會對體育的日益重視和全民健身意識加強,受學校教育和家庭影響,大學生對體育已有一個比較正確的認識。在對體育鍛煉重要性的認識卜男女學生無顯著差別。調查表明,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是多向的,健身和娛樂仍是主要動機。由于男女學生在心理上的差別,女生比男生更關注自身的形象和外表,所以女生更注重體育健身;男生生性好動,對體育活動的興趣要強于女生,體育是男生余暇生活的主要內容,而女生業余生活的內容要比男生豐富,在體育活動中娛樂的成分要少于男生。
女生自控能力較強,比男生能更好地處理學習與體育活動的關系,所以女生認為體育鍛煉有利于專業學習的人數比例明顯高于男生,認為體育鍛煉影響學習的人數比例低于男生(表1)。
2.3 男女大學生在對體育鍛煉效果認識上的差異 對鍛煉效果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參與體育鍛煉的受益情況。由于以健身為動機的女生要多于男生,所以體育鍛煉對健身的作用女生認可程度明顯大于男生。在體育鍛煉對提高自信心和交往能力的作用上,男生認可程度要大于女生。分析原因是由于男生參加體育活動的頻率要大于女生,他們在體育活動中交往范圍和在體育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感大于女生,所以對體育在提高自信心和交往能力方面的感受要強于女生。對于通過體育活動消除心理壓力、調節情緒方面男女學生認識基本一致(表2)。
2.4 男女大學生在體育情感上的差異 情感是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體驗,需要是情感產生的基礎。調查表明,在對體育鍛煉的興趣和對體育的關注上,男女生之間存在較明顯的差異;在運動樂趣體驗上二者差異不大。從總體來說,大學生對體育的情感表現是積極的、肯定的,均處于較好水平;但男生比女生表現更為強烈(表3)。
2.5 男女大學生在體育鍛煉頻度和內容上的差異 鍛煉頻度指鍛煉者每周參加鍛煉次數。頻度是保證運動效果的前提,只有長期堅持經常性的體育鍛煉才能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調查發現,男女學生在開學期間和假期能堅持經常參加體育活動(每周不少于三次,每次不少于30 min)的人數男生要明顯多于女生,但二者在假期能堅持鍛煉的人數均低于開學期間(表4)。這一現象表明男女學生養成鍛煉習慣的人數還不多,都不同程度存在對體育的認識和實踐脫離現象,這不利于大學體育教育任務的完成,應對此引起足夠的重視。
體育鍛煉是在特定的環境下進行的個體行為,必定要受到行為環境的制約。大學生的體育鍛煉內容除個人興趣愛好外,在很大程度―亡還要受到時間、場地、器材等條件的限制。調查結果顯示,男女生之間既有相同也有差異。跑步并非是學生最喜歡的運動項目,但卻是男女生最經常活動的內容。這是由于跑步是個人活動項目,簡單易行,隨時可練,又是《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測驗項目,所以成為學生鍛煉人數最多的項目。乒乓球自備器材,練習方便,運動量適中,又有一定對抗性和趣味性,頗受男女學生喜歡。此外,男生多喜歡參加對抗激烈、有刺激的項目如籃球、足球、輪滑、散手等;女生多喜歡體現女生特點的健美操、舞蹈及身體接觸少的隔網類球類項目如排球、羽毛球等(表5)。
2.6 男女大學生在自我鍛煉能力上的差異 調查表明,大學生基本了解自身的情況,并能進行較科學的評價,這是因為每學年進行的健康檢查和身體素質測驗使學生基本掌握體質的評價方法。但能針對自身情況進行科學鍛煉的能力還比較差。女生在了解自身和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鍛煉項目方面要好于男生,在主動收集健身信息,創新鍛煉手段,因地制宜進行
自我鍛煉方面男女學生之間無顯著差別(表6)。
2.7 在制約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要因素上的性別差異行為科學理論認為,影響個體行為的主要因素有社會環境、行為環境、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四個方面。調查,制約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因素表明有性別差異。即制約男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因素排列是行為環境(75.4%)、社會環境(69.4%)、心理因素(67.7%)、和生理因素(38.9%),女生是心理因素(95.8%)、社會環境(83.1%)、行為環境(67.9%)和生理因素(38.8%)。(表7)。
3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對體育的認識正確,且趨于―致;對體育的興趣、關注程度以及堅持經常鍛煉的人數比例上有明顯差異,男生高于女生;認知水平和行為意都存在認識脫離實踐的現象,這是學校體育必須重視和解決的問題。
2)健身和娛樂是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動機,差異在于女生持有健身動機的人數比例明顯高于男生,而男生持有娛樂動機的人數比例要高于女生;男女都有10%以上者持有考試動機,對這部分學生需加以引導。
3)動機和參與程度上的差異,導致對體育鍛煉效果的感受不同,女生偏重于認可健身效果而男生偏重于體育鍛煉所帶來的自信心和交往能力的增強。
4)簡單易行的體育項目是男女生經常鍛煉的內容。且男生更喜歡對抗激烈、新穎刺激的項目而女生愛好節奏感強,富有表現力的舞操和隔網的球類項目。
5)男女學生在行為環境和心理因素方面表現出較大差異,男生對場地器材的不滿足感比女生強烈,而女生在體育鍛煉中表現出來的懶惰、依賴心理比男生嚴重。
3.2 建議
1)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體育鍛煉的科學指導,使學生通過鍛煉獲得增進健康、愉悅精神的效果,以激發其繼續鍛煉的動機,從而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
2)針對男女學生的不同愛好積極組織學校體育活動,要特別加強對女生體育活動的組織和指導,幫助其克服體育鍛煉中的各種不良心理障礙,激勵其參與經常性的體育鍛煉。
篇4
一、影響中學生體育鍛煉行為堅持性的心理因素
1 情緒因素對中學生體育鍛煉行為堅持性的影響。
影響體育鍛煉行為的堅持性的關鍵因素是運動中的情緒體驗。積極的情緒體驗能提高中學生鍛煉的持久性,使運動產生的生理和心理效益得以實現。有研究指出.缺乏愉是個體不能堅持鍛煉行為重要因素,有30%的城市中學生認為娛樂性和愉快的感覺是他們堅持鍛煉的主要原因。
由此可以推論,情緒的不同體驗,是影響中學生體育鍛煉堅持性的重要因素。愉快的積極情緒體驗是中學生堅持體育鍛煉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對體育鍛煉產生阻礙作用。以上研究都從各自的角度論述了情緒因素的某一方面對鍛煉行為堅持性的影響,但缺乏對情緒狀態作全方位的探討。
2 自我認識對中學生體育鍛煉堅持性的影響。
作為自我認識的主要成分之一,自我效能是指一個人對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一項任務所持的信心和期望,以及對自己成功地完成一項任務所具有的潛能的認識。對自我效能與鍛煉行為的關系研究表明,高自我效能水平對活動具有增力作用,而自我效能可相當可靠地預測體育鍛煉的堅持性。
另外一方面,中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自我認識錯誤,是影響中學生堅持參加體育鍛煉的重要因素。這些錯誤有:許多中學生認為他們比他們的長輩們身體更好,一些中學生認為自己已不能從體育鍛煉中獲益。還有許多中學生害怕長期堅持體育鍛煉消耗體力精力,影響學習效果,浪費學習時間而不愿意參加鍛煉。可見缺乏自信心是中學生自我認識錯誤的主要方面。
綜合以上的研究分析,我們認為中學生對自身及體育鍛煉的自我認識錯誤阻礙了他們堅持進行體育鍛煉。而較高的自我效能水平和自信心會增強中學生體育行為的堅持性。但以上的研究僅從中學生個體心理的角度去研究,忽視了社會因素在學生體育鍛煉這一社會性活動中所起的作用。
3 人際關系因素對中學生體育鍛煉堅持性的影響。
針對人際關系對體育鍛煉堅持性的影響,有研究指出:個體堅持活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與他人交往或參與群體活動。調查表明,有25%的女性和24%的男性將社會交往看成是堅持活動的很重要的原因。對此國外也有類似的研究結果指出,缺乏合適的伙伴是阻礙中學生參加鍛煉的一個重要原因。
綜合以上研究成果,我們認為,人際關系之所以是體育鍛煉堅持性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是因為堅持鍛煉的中學生比中途退出者更能與別人建立友誼,并能對活動產生更加積極的反應。所以,鍛煉者之間的友誼往往對繼續參加活動有積極的影響。對于群體來說,良好的群體人際關系增強了群體的凝聚力,所以實施群體鍛煉計劃的人比獨自進行鍛煉計劃的個體,其行為堅持性要好些。較強的群體內聚力促進了個體體育鍛煉行為的堅持性。因此,在學校和班群體中,良好的人際關系增強了群體內聚力,是中學生堅持體育鍛煉的真正動力。
二、心理健康效應與中學生體育鍛煉行為堅持性的關系
大量的研究表明,長期參加身體活動與良好的心理健康是緊密相關的。其中,經常參加體育活動與降低焦慮水平呈正相關。長期體育鍛煉與精神健康方面的一些指標有中等強度的相關。
自我效能方面也有類似的結論,如果將堅持性作為鍛煉行為的因變量指標,則自我效能與因變量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關于人際關系,研究者認為它通過增強群體內聚力,增強了個體的堅持性,從而與鍛煉堅持性有相關關系。
篇5
關鍵詞:學校體育晨練現狀學生昌碩高級中學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0)08-184-02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安吉縣昌碩高級中學學生晨間體育鍛煉現狀分析。
1.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對有關學術研究資料的閱讀,并通過“中國期刊網”,“中國知網”查閱了10余篇有關論文,為論文的撰寫確立一定的理論基礎。
(2)問卷調查法
調查問卷總共發放150份,回收148份,其中高一55人、高二65人、高三28人。回收率為98.7%,其中有效問卷146份,有效回收率為98.6%。
(3)數理統計法
根據調查所得到的數據,建立數據庫,采用excel軟件對數據進行常規處理,用作分析依據。
2結果與分析
2.1學生晨間體育鍛煉現狀
(1)參與晨間體育鍛煉的學生的基本情況
表1晨間體育鍛煉參與者的基本情況(N=133)
調查發現(表1),參與晨間體育鍛煉的學生中,男、女生基本一致。從參與者的身體健康自我評價的狀況來看,絕大多數學生身體狀況都適宜參加體育鍛煉。
(2)學生進行晨間體育鍛煉希望的項目
表2學生進行晨間體育鍛煉希望的項目可多選(N=133)
表2顯示,學生參加晨間體育鍛煉的活動項目排在前4位的是:(1)籃球(2)跑步、(3)羽毛球、(4)乒乓球,再依次是跑步、足球等。學校可依此來安排晨練活動的內容,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按照運動項目來進行分組練習,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晨練的熱情。
(3)晨間體育鍛煉過程的調查
表3晨間體育鍛煉過程(N=133)
調查顯示,學生在體育鍛煉過程中強度規劃、準備活動方面不夠不合理,缺乏科學性(見表3)。學校應該加強晨練活動的宣傳,加大理論知識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讓每位同學都能列出計劃,明確體育鍛煉的目的。在學生進行運動的時候安排專業的指導老師指導,使得鍛煉更加科學。
(4)晨間體育鍛煉效果的調查
表4晨間體育鍛煉效果(N=133)
據表4所示,對鍛煉效果滿意的同學僅占22.6%,而有四分之一的同學認為鍛煉的效果不明顯;有53.3%(經常受傷9.0%,偶爾受傷44.3%)的學生在運動中有過受傷經歷。鍛煉的效果一方面在于自身的意志品質,體育鍛煉要長期,持續的進行才能看的到效果;另一方面由于體育鍛煉缺乏科學性,使得大多數同學鍛煉不能達到預期效果。
2.2學生晨間體育鍛煉意識情況
(1)學生對體育及晨練的認識情況
表5對體育及晨練的認識情況(N=146)
表5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學生都能意識到體育運動的重要性;但在如何看待晨間體育鍛煉這一問題上,反映出雖然學生普遍意識到體育運動的重要性,但是沒能夠把這種意識和晨間體育鍛煉結合。學校應該在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當中給學生灌輸正確的體育鍛煉的態度,使學生認識到晨間體育鍛煉的重要性,這樣才會提高學生參加晨間體育鍛煉的熱情。
(2)晨間體育鍛煉的目的
表6晨間體育鍛煉的目的可多選(N=133)
由表6可見,學生根據自身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參加晨間體育鍛煉的目的也不同,這說明學生的體育鍛煉價值觀呈現多元化。
2.3影響學生晨間體育鍛煉的因素分析
表7影響晨間體育鍛煉的最主要因素可多選(N=146)
通過表7可以看出,天氣因素是影響學生進行晨間體育鍛煉的最主要原因,占61.0%。天氣因素是不可抗拒的,但是在組織和指導上,學校應該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來安排體育鍛煉的內容和組織形式,加強體育指導使晨練活動更加科學。
2.4學生對于晨間體育鍛煉的要求
表8晨練的最佳形式(N=146)
表生對晨練的要求可多選(N=146)
通過表8可以看出,學生希望晨間體育鍛煉的形式以及內容能有所改進,超過半數(56.8%);也有25.3%的學生希望按運動項目分組。學生方面的要求,在希望自由選擇運動項目,有組織的進行晨練活動,等方面(見表9)提出了要求。學生對于晨間體育鍛煉的要求充分體現了學生想主導自己的觀念,只要是積極向上的,有利于晨練活動開展并且切實可行的都應該被支持,學校應該采納學生合理的意見和建議,使晨練活動更加科學的開展。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1)大部分學生已經認識到晨間體育鍛煉對健康的重要性,但是還有一部分學生對晨間體育鍛煉參與不積極。
(2)影響學生進行晨間體育鍛煉的最大原因是天氣和必要的組織保證。
(3)學校在晨間體育鍛煉的組織形式及內容有待改進,同時在建立制度;教師的指導方面做得不夠。
3.2建議
(1)學校要加強對晨間體育鍛煉的宣傳力度,使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鍛煉意識。
(2)學校要配備專業的指導老師指導學生進行晨間體育鍛煉,使晨間體育鍛煉開展的更加科學化。
(3)學校要改變現有的晨間體育鍛煉的內容和形式,把學生喜歡的、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內容和形式加入傳統的鍛煉中。
參考文獻:
篇6
摘 要 本文闡述了高校大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內涵,對高校難以實施“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的原因進行分析,提出高校落實該項工作的主要措施,加強學生對體育健康知識的認識,激發和引導學生自覺地進行體育鍛煉,加強對“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工作的領導。
關鍵詞 大學生 體育鍛煉 現狀 對策
20世紀80年代,國家教育部頒布了《關于當前中小學教育幾個問題的通知》文件中明確提出,必須保證中小學學生每天有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隔20多年后,2010年學生體質監測調研結果日前向社會,結果發現: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讓人喜憂參半。喜的是,中小學學生的身體素質在經過20余年的改善后終于止跌回升,且耐力、爆發力等身體素質指標均出現了正向進展。這一結果的顯示,當即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視。因此,本文針對高校該如何落實“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進行探討、分析,提出相對應的實施措施,以期為改善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提供理論借鑒。
一、高校大學生“每天1H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的希望,體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保障,而健康成長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清華大學的第三任體育部主任馬約翰教授曾說:“體育是激發愛國熱情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同時,體育也是與德育、智育、美育有機結合在一起的。正如主席所說“德智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由此可見,高校在進行教書育人的工作中要始終堅定不移地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真正做到把體育擺在學校教育的主要位置上,只有這樣,高校培養出來的大學生才能一代比一代強,才能更好地為社會和人民服務。
二、高校難以實施“每天1H體育鍛煉”的原因分析
(一)學生自身的原因
1.學生的體育健康觀念不強
高校的課業壓力相對于中學來說有所減輕,然而,一部分學生在考取理想的高校后,就開始放任自流。缺乏對體育健康知識的認識,對自覺進行體育鍛煉的意識淺薄,再者,當今社會有很多東西都比體育鍛煉更能誘惑大學生,這就導致一部分學生一旦有閑暇時間就去上網、玩游戲,一玩就是好幾個小時,或者是捧著手機玩,連走路、乘車都魂不守舍,久而久之不但荒廢學業還造成身體受損。
2.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興趣不足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興趣主要是由他們對體育這個客觀事物的認識和理解程度所決定。由于在中學時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使得目前大部分高校的體育教學實際是對學生基礎教育階段進行補課,并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能力和興趣,導致很多大學生對體育的認識不多、重視度不夠,以至于無法對體育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極大地影響體育教學的質量和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而且,大學中僅靠一周一次的體育課是不能有效地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學生健康。
(二)學校方面的原因
1.高校“每天1H體育鍛煉”沒有專項的督導制度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堅持每天一小時的體育鍛煉,必須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行政作為。很多高校沒有專項的督導制度,導致在落實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時,采用時間平均制和隨機抽取時間進行鍛煉,這樣的做法顯然不科學。再者,高校的體育教育自主性較強,也是區別于中學的一個重要因素,即高校沒有規定的“兩操”和大課間活動時間,由于學生在中學時期,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就導致很多學生并沒有養成自覺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因此,在落實“每天1H體育鍛煉”中,需要有專項的督導制度來規定和敦促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只有合理、科學地安排活動時間,確保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才能有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2.高校沒有設置專一負責“每天1H體育鍛煉”的領導
提高教學質量,保質保量上好體育課很重要,但是對于大部分高校來講,只有一、二年級開設體育課,并且基本都是一周僅一次體育課,而三、四年級和研究生都沒有再開設體育課,這根本無法滿足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需求。高校沒有專一負責“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的領導,就是在這一塊出現空缺,也就不能引起體育教師和學生對體育鍛煉的重視,不能做到像體育課一樣領導層層把關,而僅靠幾個體育教師呼喚、爭取是無濟于事的。因此,設置專一負責的領導是很關鍵的。
三、高校落實“每天1H體育鍛煉”的實施措施與對策
(一)營造良好的體育活動氛圍,提高學生認識,動員學生積極參與
在高校體育教學工作中,教師除了讓學生掌握基本的體育知識、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全面提高自身素質的意義和對體育健康知識的認識。
(二)重視學生體育鍛煉的激發、引導教育
大學時期是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和打好身體底子的最佳時期。激發、引導學生對體育運動項目、進行體育鍛煉的興趣,是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要做的工作。興趣是引導學生想學和求知的穩定動力。激發學生對體育鍛煉的內在興趣和動力,使學生成為充分體現自主性和主動性的學習主體,并積極開發學生的內在潛力。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加強對“每天1H體育鍛煉”工作的領導
關于這樣工作,關鍵在于加強統一領導,層層建立責任制,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高度重視,明確責任。高校要設置專一負責“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的領導,認真貫徹國家教育部的措施,要把做好“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的工作作為各級行政管理部門和各個院系的重大任務,擺在重要議事日程,主要負責的領導還要親自抓、總負責,提出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的具體要求,并進一步明確責任,抓好落實。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 “體育文化節” 體育鍛煉 影響
1.引言
隨著高等教育的改革,素質教育和人才培養的不斷深入,為積極響應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同發出的《關于開展億萬學生陽光體育活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的精神,各級學校深入開展了“陽光體育運動”。《通知》提出要廣大學生走到陽光下進行身體鍛煉,形成“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健康理念。長期以來,我校體育工作始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切實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為目標。目前已連續四年舉行校園“體育文化節”,比賽項目有廣播操、踢毽子、跳繩、定點投籃、趣味排球、拔河、體育征文、體育攝影、火炬接力、健身操、輪滑等。“體育文化節”能否增進學生的身體健康,提高機體的機能水平,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這些活動對普通高校體育課教學有什么意義?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的課題。
2.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文研究對象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16個學院2008級和2009級共126名女生,這些學生都不同程度地參加過體育文化節的比賽。共收集查閱相關研究書籍、科研論文等文獻資料20余篇。以2009年5―6月份舉辦的校園“體育文化節”為分界點確定賽前三個月、賽后三個月共兩次調查,比賽前調查于2009年2月初,比賽后調查于2009年9月,在賽前和賽后分別向參加體育文化節的女生發放調查問卷126份,并全部收回,然后運用Word2003和Excel2003等對相關的有效數據進行統計,探究其中的相互關系。
3.結果與分析
3.1目前對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認定
終身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學生在校期間形成良好體育鍛煉意識,掌握正確的鍛煉方法[1]。培養學生的良好體育鍛煉習慣包括兩層意思:一是培養學生科學進行身體鍛煉;二是培養學生把體育鍛煉作為日常生活的一種需要,成為一種習慣。其中培養學生科學地進行身體鍛煉是基礎,只有科學鍛煉身體的習慣才稱得上良好的鍛煉習慣。體育鍛煉習慣是指個體在學習、生活中逐漸形成以體育運動為健身手段、不易改變的體育鍛煉行為;體育鍛煉習慣還指當個體參加某一項或多項體育運動的練習并同時滿足下述三個條件,才可以確定其已經形成了體育鍛煉習慣,即第一,每周鍛煉頻率:在一周時間中能進行兩次或兩次以上體育鍛煉;第二,每次鍛煉時間:每一次鍛煉時間不能少于20分鐘;第三,鍛煉持續時間:在保證最好的每周鍛煉次數和最短時間的基礎上鍛煉行為堅持4個月以上[2]。作為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大學生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是保障健康體魄、實現正常機體對腦力支持的重要因素,在學校中所培養的良好體育鍛煉習慣,必將在以后的終身體育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3.2對女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調查結果和分析
3.2.1女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行為目的的調查
從表1中可以看到,受調查的女大學生對參加體育鍛煉的認識目的存在明顯差異。由于學生來自全省各市縣,受教育情況、環境條件、城鄉差別等影響,對參加體育鍛煉目的的認識是多方面的,其中把考試達標列為首位,占33.4%;但也有30.2%的人把鍛煉身體、強身健體作為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目的,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傳統觀念和多年的學校教育的影響;另外還有把體育鍛煉作為防衛、美容減肥塑身、交往等積極主動的目的,由此可見女生對參加體育鍛煉的重要性認識比較深刻。
3.2.2各種體育比賽是促進女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的條件
競技體育比賽是各類項目的展示平臺,在體育文化節期間舉辦的各項比賽是推動女大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動力,通過設置的各項體育比賽能充分讓學生展現自我,如廣播操、踢毽子、跳繩、定點投籃、趣味排球、拔河、體育征文、體育攝影、火炬接力、健身操等項目的比賽為女大學生的業余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對大學生常見的20余種體育項目的調查發現,大學生選擇體育鍛煉項目日趨實用化、娛樂化,且健身、健心性強。從整體上看,傳統的學校體育教學項目仍占主體,此類項目開展時間較長,運動負荷較易控制,場地、器械、師資輔導等配置較好;適合當代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和身心要求;在項目選擇上女生多喜歡從事運動量較小、對抗性較弱且無身體直接接觸的項目,如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等,健身操也受到她們的青睞。
3.2.3參加體育文化節前、后體育鍛煉習慣情況統計和分析
調查結果發現,在體育文化節舉行之前雖然很多學生對體育鍛煉的重要性認識較好,但實際鍛煉次數、時間和持續時間都不盡如人意。而通過體育文化節舉辦多種多樣的比賽,女大學生對體育鍛煉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對各項運動產生了濃厚興趣,而且已養成了體育鍛煉習慣。現在每周鍛煉在兩次以上的有87人,占69.1%;每次鍛煉時間有77人在20分鐘以上,占61.2%,每次鍛煉以20分鐘到40分鐘之間的居多;到2009年9月初作第二次調查為止,已經有81人不同程度地堅持了4個月或更長時間;鍛煉的內容以健身操、跑步、羽毛球、瑜伽等為主,又加入了不少新的元素,同時體育文化節設置的各項比賽也成為促使她們鍛煉的主要原因。
4.結論
“體育文化節”是貫徹落實全民健身計劃,實施終身體育、素質教育和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既符合學生自我完善和身心發展的需要,又符合學校體育改革和未來社會體育發展的需要。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在每年春季舉行的“體育文化節”的各項比賽對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起到了一個促進作用;通過比賽和表演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往與友誼,擴大了大學生的社交范圍,同時還促使一部分女大學生養成了體育鍛煉的習慣。
參考文獻:
[1]馬占科.談陽光體育運動與終身體育[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8,30,(5):99-100.
[2]孫國民,楊培基.大學體育教育[M].江蘇:河海大學出版社,2008.8,第1版.
篇8
1.學生視體育課為一種負擔,產生厭學情緒
一些學生對體育課不夠重視,把體育課看做是一種負擔,因而對體育課產生了厭學情緒,甚至不去上體育課,其中,高中生對體育的重視偏低更為嚴重。高中生的升學壓力最大,他們在題海世界里忙得暈頭轉向,身心都倍感疲憊,因此不想進行體育鍛煉,覺得體育課是在浪費時間,不如把上體育課的時間用來多練幾道習題上有用。
2.體育教學形式單一,提不起學生的興趣
高中體育的教學形式都比較單一,沒有多少花樣,多數體育教學形式就是“集合——報數——整理隊形——跑步——解散”,或者就是練習體操,每節課都基本上是這樣的教學形式,長此以往,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夠,學生產生不愛上體育課的心理也是必然的了。
3.學生對體育課教學認識不夠明確
許多學生認為體育課的教學就是為了讓大家進行課外活動,就是玩,所以不認真上體育課、不認真進行體育鍛煉,這就給體育教師的教學帶來了很多困擾。學生對體育課的教學認識不夠明確,這其實也與教師的教學有一定關系,大多數的體育教師在教學都只是注重體育鍛煉方面,很少給學生講解體育教學在理論上的知識,這也就導致了學生對體育課的教學認識不夠明確。
4.體育教學中的硬件設施不夠現代化
傳統的體育教學中,教師都是簡單地給學生傳授體育鍛煉技巧,很少運用現代多媒體等高科技手段給學生們演練,這就難免讓學生的動作不夠準確,所以體育教師應該在傳統體育教學的基礎上,恰當地運用好現代多媒體等高科技手段來輔助學生對體育知識及技巧的掌握。
5.學生體育運動能力不強
許多學生在接受體育技能方面反應較慢,接受新動作的能力也不強,身體的協調性有待提高。這與學生不常常進行體育鍛煉的訓練有關;沒有體育鍛煉的良好基礎,那他在接受新的體育動作的掌握上,也就不那么容易,身體當然也就不協調了。
二 提高高中體育課教學方法的措施建議
1.鼓勵學生進行體育鍛煉
為了讓學生提高對體育課的重視,不再視體育課為一種負擔,學校應該鼓勵學生進行體育鍛煉,應該定時進行全校的體育鍛煉課,并且開展一些體育競賽之類的活動,提高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對于在體育方面表現特別優秀的同學,學校也應該考慮給學生在高考中適當加分,以此來帶動大家增強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2.增強體育項目的多樣性,提高學生對體育的興趣
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多變花樣,改變體育教學以往的單一模式。如果教師想不出好的方法,可以由同學討論他們想要怎樣的體育教學方式,由此提高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
3.進行學生體育教學認識調查,明確學生對體育教學的認識
體育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一次學生體育教學認識的調查,了解學生是怎么認識體育教學的,對于對體育教學認識不夠明確的學生,教師應該特別關注,給他們講解體育教學的重要性,引導他們對體育教學能夠有一個正確和明確的認識。如果可以的話,也可以對學生進行一次關于體育教學認識的考察或考試,對于認識深刻或者考試優秀的學生,可以發小禮品鼓勵,帶動他們對體育認知的關注,這也是一個提高學生對體育課興趣的有效措施。
4.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輔助體育教學
面對21世紀的信息時代,體育教師不能只是用以前傳統的體育教育模式給學生傳授體育知識,而應借助現代多媒體手段給學生演示體育動作,這比教師單純地教更容易讓學生掌握。
5.提高學生對體育能力的訓練
體育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體育能力的訓練,學生有了一個良好的體育能力,就可以較容易地掌握下一個新的體育動作,學生自己也能夠找到自信,從而對體育鍛煉產生興趣,也就達到了我們對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目的。
三 結束語
高中體育選項教學的實施給學生帶來了較大的發展機會和明確的方向,更為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鍛煉意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在實施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或大或小的問題,這需要我們積極面對,不斷地在教學過程中總結摸索,讓學生更好更強更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江西省;肥胖大學生;體育鍛煉
肥胖是脂肪細胞數量增加和脂肪細胞中脂肪儲存過剩,身體脂肪過度增多,體重超過正常值的20%以上,并對健康造成了嚴重危害的一種超體重狀態。目前,肥胖已成為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近年來大學生的肥胖發生率呈明顯增長趨勢,這嚴重影響到了大學生的身體體質和心理健康,肥胖大學生已成為體育弱勢群體的一部分。本文通過選擇江西省6所高校的在校肥胖大學生為樣本進行調查研究,對研究結果進行逐項統計和分析,指出江西省肥胖大學生體育鍛煉存在的問題,并就此提出相應的措施,以期幫助肥胖大學生恢復自信,享受體育鍛煉帶來的樂趣和益處,并希望給高校體育教育和研究提供一些參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江西省6高校(江西師范大學、井岡山大學、贛南師范學院、宜春學院、新余學院、九江學院)的240名在校肥胖大學生為調查對象。
1.2 研究方法
①文獻資料法。查閱大量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并加以分析。
②問卷調查法。遵照有關問卷設計的要求,對江西省6所普通高校的240名在校肥胖大學生體育鍛煉現狀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240份,收回有效問卷216份,有效回收率為90%。
③訪談法。對相關專家和部分肥胖大學生進行訪談,獲得與本研究的相關信息。
④數據統計方法。對調查結果運用Microsoft Excel2003進行統計處理。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肥胖大學生對自身發育狀況的認識
BMI指數(Body mass index)是反映體重與身高關系,又與人體成分密切相關的判定人體胖瘦程度的一項重要指標。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的體重指數界限值,即體重指數在25.0~29.9為超重,大于30為肥胖。6所高校肥胖大學生BMI指數都超過了30,但調查結果表明,被調查的學生中只有32.9%認為自身肥胖,53.2%的學生認為自身超重,還有13.9%的學生認為自身體重正常(見表1)。說明肥胖大學生缺乏對肥胖知識的了解,導致對自身認識不足。學校應針對肥胖學生群體從因材施教的角度講授肥胖的特點、危害及健康的相關知識。
2.2 肥胖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次數和時間
肥胖大學生每周參與體育鍛煉3次或3次以上的僅占調查人數的16.2%,從不參與鍛煉的肥胖大學生占45.4%(見表2)。可見肥胖大學生缺乏參與體育鍛煉的動力與積極性,難以達到“高等學校要使每個學生每周至少參加三次課外體育鍛煉”。每次體育鍛煉時間在30分鐘以上的占調查總人數的23.6%,而鍛煉時間在30分鐘以下的占76.4%(見表3)。可見這與“陽光體育運動”規定的每天鍛煉1小時的要求相差甚遠。
2.3 肥胖大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項目調查
體育鍛煉形式和內容是多樣的,肥胖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于自身鍛煉的項目。肥胖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形式主要以慢跑、乒乓球、其他項目為主(見表4)。在訪談中得知,肥胖學生由于身體的原因,很多喜歡的項目都無法進行鍛煉,這樣大大地影響了他們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
2.4 影響肥胖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因素
通過本文調查分析得知:怕別人笑話、自身懶惰、沒有一起鍛煉的伙伴是影響肥胖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要因素(見表5)。在訪談中得知,由于缺乏組織和指導,大部分肥胖學生都是盲目地進行體育鍛煉,對項目鍛煉的方法、次數及負荷知之甚少,有時反而對自身造成了傷害。學校要加大場地和器材的投入,鼓勵肥胖學生走向操場,走向大自然,培養他們的體育運動意識,使其體會到體育運動給他們帶來樂趣與滿足感。
3 結論與建議
⑴新生入學時應建立肥胖大學生檔案,讓他們了解運動、肥胖、健康之間的關系,在體育教學時,采用因材施教原則,發揚“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有針對性地培養和改善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和體育運動的能力,使其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觀念。
⑵學校應針對肥胖學生舉辦各類健康知識的講座,使其認識到肥胖對自身的危害。
⑶學校應加大運動場地和器材的投入,以確保鍛煉的需求。在班級中建立結對幫扶策略,使肥胖學生融入體育運動中來,以便使他們自覺地參與體育鍛煉。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 中學生 體育鍛煉態度 調查
中圖分類號:G806 文獻標識碼:A
Characteristics of Fuzhou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Attitude
YANG Zhixiong
(Fuzhou Tenth Middle School, Fuzhou, Fujian 350011)
Abstract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in Fuzhou city of 243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attitude were investigat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Fuzhou city Fuzhou city middle school students: (1) high school students can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physical exercise, but exercise independent control ability is low, the behavior has not been a habit; (2) there are more boys than girls are 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xercise, but participation behavior is more easily affected by others; (3) with the increase of grade,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xercise of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more and more insipid behavior control more and more low, participation behavior less and less vulnerable to the influence of others.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attitude; survey
0 前言
個體的行為總是與一定的態度相聯系的,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行為,也總是會受到學生關于體育鍛煉的態度的影響的:在學校中,學生能否通過體育課程的學習,形成體育鍛煉的習慣,體育鍛煉態度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體育鍛煉態度是指學生對體育學習和身體鍛煉活動所持有的認知評價、情感評價和行為意向的綜合表現,它是學生在長期的社會環境影響下,從一定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中習得的。①
個體的體育鍛煉態度在一定條件下,有可能發生轉變,因此,在新課程追求促使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的背景下,對中學生體育鍛煉態度的研究顯得尤其重要。
本研究欲通過對福州市中學生的體育鍛煉態度進行調查與分析,了解目前福州市中學生體育鍛煉態度的現狀,以期為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運動參與和積極的鍛煉態度提供有益的實證的參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采用隨即抽樣的方法對福州市兩所中學的在校學生共243人進行了研究,其中男生126人,女生117人。學生年級結構包括初一,初二,初三共3個年級。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本研究以“體育鍛煉態度”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上查閱了相關研究論文4篇,獲得關于體育鍛煉態度的相關理論,以及該領域的研究現狀,為本研究的選題提供支持。
1.2.2 問卷調查法
(1)研究工具。采用毛榮建(2003)編制的《體育鍛煉態度量表》,該量表適用于青少年學生,量表共有70個條目,由8個分量表組成,分別為:行為態度、目標態度、行為認知、行為習慣、行為意向、情感體驗、行為控制感和主觀標準。②(2)調查程序。采用當面填寫,即時回收的方式在班級里統一施測,施測時共發放問卷260份,回收問卷260份,篩選不合格問卷17份,有效問卷243份,有效率94.6%。
1.2.3 數理統計法
本研究所測得的數據全部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福州市中學生體育鍛煉態度的總體情況
為了了解福州市中學生體育鍛煉態度的總體情況,對回收的有效問卷進行統計分析,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福州市中學生體育鍛煉態度各維度得分的描述統計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在中學生的體育鍛煉態度中,得分率最高的為“行為認知”和“行為意向”。表明中學生對于個體參與體育鍛煉所能帶來的結果的認識都比較正確,如,都能認識到體育鍛煉可增強人的意志、舒緩焦慮和煩躁的情緒等;大部分的中學生也比較愿意參與體育鍛煉,對于運動有關的事物都比較喜歡。而得分率最低的為“行為控制感”和“行為習慣”,表明被試中學生對于參與體育鍛煉行為的自主控制能力較低,參與體育鍛煉的行為習慣尚未養成,因此,經常不知道該怎樣進行體育鍛煉,或者事情一多,就會忘記體育鍛煉,平常也沒能自覺地參與體育鍛煉,還沒有形成體育鍛煉的愛好。這可能與中學生還處于特殊的年齡階段,學習的任務較重,家長、學校和老師都會對學生進行較多的控制,因而,他們無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所以,當體育鍛煉與學習生活時間相抵觸,他們沒有辦法自主地安排自己的體育鍛煉有關,因此,對于較少能自主安排自己生活的中學生來說,也就比較不容易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的行為習慣。
這個現象提示體育教師,應在平常的體育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合理和高效地利用時間的能力,促使學生能在課余生活中,科學地安排好自己的學業生活和鍛煉行為。
2.2 各研究變量之間的差異比較
2.2.1 福州市中學生體育鍛煉態度在性別上的差異
為了了解中學生體育鍛煉態度在性別上的差異,對男女生的體育鍛煉態度各維度的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福州市中學生體育鍛煉態度在性別上的差異比較(n = 243)
注:* P
從表2可以看出,在 “行為意向”維度上,男女生之間的差異具有顯著性,在“行為習慣”、“情感體驗”和“主觀標準”維度上,男女生之間的差異具有高度的顯著性。男女生在“行為習慣”維度上的差異表明,相對于女生而言,男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自動化程度更高,更可能在閑暇的時間里從事體育鍛煉,更容易形成參與體育鍛煉的愛好;這與我們的一般觀察較為符合,可能與中學的男生平常比較活躍有關;男女生在“行為意向”維度上的差異,表明男生更有參與體育鍛煉的意向,更喜歡把精力和體力用在體育鍛煉上,甚至有的還會說服周圍的人一同參與鍛煉;男女生在“情感體驗”維度上的差異,可能與中學男生平常會較多地參與課外體育鍛煉,如籃球、足球等,也活動得比女生劇烈,會就鍛煉中的一些技術問題進行討論、比賽,從而在體育鍛煉中的情感體驗會比女生來得強烈。男女生在“主觀標準”維度上的差異,表明學生對于參與體育鍛煉的行為,男生更容易受到身邊其他人的影響,如朋友,父母等。
2.2.2 福州市中學生體育鍛煉態度在年級上的差異
為了了解不同年級中學生對參與體育鍛煉態度的差異,以期能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對中學生體育鍛煉態度得分在各年級上的均值進行一元方差分析,具體結果見表3。
表3 福州市中學生體育鍛煉態度在年級上的差異比較
注:* P
從表3可以看出,初一、初二、初三學生在“行為認知”、“行為習慣”、“行為意向”、“情感體驗”、“行為控制感”、“主觀標準”等維度上的差異均具有高度的顯著性。采用LSD經進一步的事后分析表明,在“行為認知”和“行為習慣”方面,各年級間存在顯著性差異,且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對體育鍛煉行為的認識越正確,越來越容易形成體育鍛煉的習慣;而在“行為意向”、“情感體驗”、“行為控制感”、“主觀標準”等方面,各年級間也存在顯著性差異,且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越來越不愿意參與體育鍛煉,參與體育鍛煉的情感體驗越來越平淡、行為控制感越來越低,同時也越來越不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這可能與學生的成熟因素以及隨著年級升高,學業壓力越來越重有關。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福州市中學生對于個體參與體育鍛煉所能帶來的結果的認識都比較正確,都比較愿意參與體育鍛煉,但在體育鍛煉中的自主控制能力較低,參與體育鍛煉的行為習慣尚未養成。(2)相對于女生而言,福州市中學男生更愿意參與體育鍛煉、更有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在鍛煉中的情感體驗更為強烈,但參與行為比較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3)隨著年級的升高,福州市中學生對體育鍛煉行為的認識越正確,越來越容易形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同時參與體育鍛煉的情感體驗越來越平淡、行為控制感越來越低,參與行為越來越不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