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實驗室管理制度范文

時間:2023-11-24 17:17: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病理實驗室管理制度,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病理實驗室管理制度

篇1

【關鍵詞】道路施工;病害防治;處理措施

道路建設是一項保證人們安全的基礎性建設,為社會主義經濟時代帶來了強有力的交通支持,道路施工中的病害防治始終是事故發生后才采取的措施。對于施工建設,應該以預防為主,防治為輔。在施工中應盡量避免設計缺陷和施工帶來的危害,防患于未然,減少后面的防治工作,以此來減輕不必要的工作負擔,只有盡量避免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道路交通安全問題,人民的安全才能得以保障。

1.道路施工中的病害表現和成因

1.1道路病害含義:道路施工病害是概述性病害,是路面整體結構或組成病害,一般情況下,對道路的正常使用不會產生影響,但當其病害達到一定程度時,也可能無法承受車輛荷載。另一方面是功能性病害,導致原因是道路的不平整,坑坑洼洼等原因造成的,使預期的施工路段使用年限下降,完善的使用功能遭到破壞。在道路施工,常見的病害形式種類是多種形式的。

1.2病害的表現類型以及成因:

病害表現如下所述:常見病害主要包括:波浪、 泛油、 滑溜、 坑槽、 裂縫、啃邊,松散等,這些病害具有嚴重性和普遍性,給予其特別的探討重視,制定相應的病毒處理措施十分必要。

1.3在施工過程中,導致路面以上原因主要有四點原因導致

1.3.1設計不科學

施工設計者在資料收集時不完善,沒有考慮到地表和內部結構的構造,設計圖誤差有可能與實際較大。由于判斷的失誤,施工方在施工后不能發現問題,遇到雨天或者不可抗拒自然災害時施工路段問題凸顯,水不斷滲入,導致水泥和混合物長時間受到沖刷,由于路面強度不夠,進而出現地表裂縫現象。

1.3.2操作不規范

道路施工中施工人員操作不規范。沒有按照圖紙計劃實施,在操作過程中操作不當引起的,另外由于施工方管理不善,沒有在規定的技術程序上施工或者偷工減料。

施工指標不達標,材料不達標

施工方在建設道路過程中為按照原有圖紙進行施工操作,對材料的質量未有高標準的要求,由于在道路建設中混凝土是主要材料,混凝土的自身特性亦會導致裂縫等病害的產生。混凝土裂縫主要包括表面裂縫、 貫穿裂縫、 深層裂縫三種類型。在空氣中混凝土硬結時體積縮小的現象被稱作混凝土收縮。在不受外力時, 混凝土會自發變形, 當受到外部約束時又在其自身內部形成拉應力, 導致混凝土的開裂, 實際中引起混凝土裂縫出現的因素主要有水分和溫度等。

施工方控制不嚴格,路面指標不達標

施工方由于對材料關未嚴格把控,導致材料混合占比不協調。特別是瀝青的混合占比不達標。機器設備與材料不匹配,結果瀝青實際使用中沒有發揮最大功效,地面出面寬厚不一,下沉,強度不足和坑玩的現象。雖然國家強烈要求,但仍有施工方為了敢工期進度,以次充好,降低材料成本,最后道路的使用壽命短于實際預估的年限。

2.道路施工中的處理措施

2.1合理化管理,科學施工

道路施工現象參差不齊,要從根本上杜絕不合理化施工現象的發生。嚴格要求施工方按照設計施工,路基的參數要根據實際勘測的結果為實際施工數。管理者要加強管理,防止施工中出現路面塌陷,滲水嚴重現象,導致道路壽命減少。對用作路基的土, 應加強土質的鑒別和性能測試 ,膨脹土 注意區分其類別。另外 ,還要加強路基施工管理 , 對填方路基 , 確保分層回填 , 分層碾壓 , 提高軟基處理的施工質量 ,嚴格控制半剛性基層施工碾壓時的含水量 , 并強化施工單位自檢和監理檢查工作,保證達到要求的壓實度。

2.2嚴格監督路面施工,加強材料的合理化管理

嚴格監督施工,對材料管理必須形成一套施工法規,如有重大違規操作對管理者訴諸法律。選擇先進的機器設備和道路施工原材料,保證首道程序的科學化。采用合理化,規范化,一致化和科學化的施工策略。瀝青和混凝土的選擇上重點篩查,使用壽命時間長采取高標準的混合手段,交通路面的前期投資成正比,在后期道路養路上面可適當減少投資。地面層與層的隔離,材料的使用要最大化的合理化,防止產生路面積水,滲水,坑洼。

維護新老道路的管理,科學改造。

新老道路都采取科學化管理。新道路要注重后期的保養和維護,讓道路使用年限延長。這里特別注重是老道路的改造方面,由于是舊的道路,經過自然侵蝕,路面沉積和路面厚度變狹小,這時需要添加瀝青、混凝土等材料到舊的施工路段,使表面得到增強。如路段耗損嚴重,可采取特殊手段進行修復,混凝度配合鋼筋都可以使用,在后期養護階段可以節省資源。對于路面斷裂,脫空可以采取重新加固措施,路的抗滑能力和平整度提高,使病害不能影響到橋路正常使用。

結語

綜上所述,國家的科技在進步,在對待道路施工帶來的病害會進行合理化的治理。如何防治,如何管理,如何維護成為三大問題。只要我們在實際施工中管理得當,嚴格要求,注重施工原材料,所有的道路危害都是可以有效預防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未來經濟發展道路上,相信我國的交通道路日新月異,在新的環境下越來越完善,科學。

參考文獻:

[1] 王秋環,袁平萬萍 淺析道路施工中的病害處理[J] 應有科學, 2010, (8).

[2] 才福旺,韓勇. 淺談橋面維修改造過程中施工控制要點[J]. 科技與企業. 2012(08)

篇2

[關健詞] 脊髓灰質炎;疫苗;急性弛緩性麻痹;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病毒

[中圖分類號] R18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7)14-0134-04

[Abstract] Vaccine-associated polio paralysis(VAPP) is a serious abnormal reaction of live attenuated oral poliovirus (OPV) in the late stage of eradication of poliomyelitis. From May 2016 onwards, China has changed from trivalent type Ⅰ, type Ⅱ, type Ⅲ OPV (trivalent OPV, tOPV) to bivalent type Ⅰ, type Ⅲ OPV (bivalent OPV, bOPV). A child was born on May 24, 2016 and inoculated against hepatitis B vaccine and BCG at birth.The child was inoculated against bOPV on October 24, 2016.And the infant had high fever with temperature of 39.2 ℃ on November 14, 2016 , followed by general weakness, lethargy, left lower limb paralysis, etc. On November 11, 2016 ,the infant was hospitalized in a provincial hospital, with the main complaint of "fever for 7 days, physical activity decrease for 4 days". And the discharge diagnosis was acute flaccid paralysis. Two stool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on November 21 and 22, 2016, and were tested and confirmed. Type Ⅲ poliovirus-related strains from the second stool specimens were isolated, and two nucleotide sites were mutated. The diagnostic advice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abnormal reaction to vaccination was that the case was diagnosed in accordance with VAPP case virological criteria, which belongs to vaccination abnormal reaction,according to WS294-2016 "Poliomyelitis diagnostic criteria" on the definition of VAPP cases. The prevalence of global poliomyelitis, vaccination rate, virus mu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pidemic strains in recent years were summarize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of VAPP and the reference to the work of grassroots immunization were analyzed.

[Key words] Poliomyelitis; Vaccine; Acute flaccid paralysis; Vaccination abnormal reaction; Virus

脊髓灰|炎是一種病毒性急性傳染病,病毒(poliovirus,PV)有Ⅰ型、Ⅱ型、Ⅲ型3種血清型,傳播形式有糞-口和口-口傳播。在1988年,超過125個國家報道有野生脊髓灰質炎病毒(wild poliovirus,WPV)傳播,每年約報告35萬病例。隨著口服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live attenuated oral poliovirus vaccine,OPV)的持續應用,該病的發病率和流行病毒株發生了重要變化,近年來,全球除阿富汗、尼日利亞和巴基斯坦外,WPV傳播已經中斷,1999年以來未再檢測出Ⅱ型WPV(WPV2),2012年以來未再檢測出Ⅲ型WPV(WPV3),與此同時,在OPV接種率較低的社區,由疫苗病毒復制變異而形成的疫苗衍生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 virus,VDPV)所引發的病例有增加的趨勢,其中,Ⅱ型VDPV病毒類型(VDPV2)占主要比例[1-3]。為消滅VDPV2的流行威脅和對消滅脊髓灰質炎進程的沖擊,世界衛生大會(world health assembly,WHA)制訂了《消滅脊髓灰質炎和最后階段的戰略計劃(2013-2018)》,其中包括將三價Ⅰ型、Ⅱ型、Ⅲ型OPV(trivalent OPV, tOPV)轉換為二價Ⅰ型、Ⅲ型OPV(bivalent OPV, bOPV)。某地從2016年5月應用bOPV以來,發現了1名因服用bOPV而引發的Ⅲ型脊髓灰質炎疫苗相關病例(Vaccine-associated polio paralysis,VAPP),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男,于2016年5月24日出生。母孕期正常,第一胎,第一產,足月順產,生后無窒息,母乳喂養,智力、體格發育正常。患兒無肝炎、結核等傳染病史,無手術、外傷、輸血史。父母身體健康,非近親婚配,否認家族疾病史、遺傳病史、傳染病史。出生時接種乙肝疫苗和卡介苗,2016年10月24日接種bOPV。在2016年8~10月上旬,有數次患腸炎病歷史。

1.2 診治經過

依據該病例監護人敘述,于2016年11月4日凌晨因出現高燒,T 39.2℃,在當地縣級醫院就診處置,采取退燒等措施,11月6日出現全身無力、嗜睡癥狀,11月8日退熱后右側肢體可微動,左下肢癱瘓。此階段無臨床記錄資料。

2016年11月11日以“發熱7 d,肢體活動減少4 d”為主訴,到山東大學齊魯兒童醫院/濟南市兒童醫院就診,在神經內分泌科住院治療。入院體格檢查:T 36.5℃,P 104次/分,R 23次/分,WT 9.0 kg。發育正常,營養良好,自主,查體合作,呼吸平穩,神志意識清楚。右上肢肌力正常,左上肢肌力Ⅳ級,右下肢肌力Ⅲ級,左下肢肌力Ⅱ級,下肢肌張力略低。右下肢膝腱反射(++),左下肢膝腱反射未引出,肱二頭肌反射、肱三頭肌反射、跟腱反射不合作,雙側Babinski征陰性,雙側Oppenheim征陰性,雙側Gordon征陰性,雙側Chaddock征陰性,雙側踝陣攣陰性,頸項強直陰性,Brudzinski征陰性,Kernig征陰性。入院初步診斷:急性腦脊髓炎?輔助檢查:血常規示中性粒細胞略偏低。免疫球蛋白G降低。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速。神經電圖、肌電圖提示神經源性損害,下肢為著,感覺傳導速度未受影響,血沉、CRP正常。生化示肝腎功能、心肌酶及電解質大致正常。T淋巴細胞亞群基本正常,腦電圖正常,脊髓及顱腦MRI未見明顯異常。其他各種檢查未見異常。予以頭胞唑肟、阿糖腺苷、甲鈷胺、多種維生素、鼠神經生長因子、免疫球蛋白等治療。2016年11月25日出院情況:神志清,精神反應可,呼吸平穩,雙肺呼吸音粗糙。雙上肢肌力正常,右下肢肌力Ⅲ+級,左下肢肌力Ⅰ級,下肢肌張力略低。右下肢膝腱反射(++),左下肢膝腱反射未引出。出院診斷:急性弛緩性麻痹。

2016年11月25日轉到該醫院康復中心進行康復治療。入院檢查情況:神志清。雙上肢肌力Ⅳ+級,右下肢肌力Ⅳ-,左下肢肌力Ⅰ級。右上肢肌張力略低于正常,左上肢肌張力偏低,雙下肢肌張力低、左下肢明顯,左下肢肌肉較右側松馳,左足下垂。膝反射左側未引出、右側引出,跟腱反射左側未引出、右側引出。Babinski征陰性,Chaddock征陰性,Oppenheim征陰性,Gordon征陰性,踝陣攣陰性。初步診斷:弛緩性麻痹。入院后經給予綜合康復治療,雙上肢及右下肢功能改善較為明顯,左下肢自主活動仍少、不負重。2017年1月11日出院情況:患兒雙手能主動抓物,能換手,左手靈活性較右手差,能翻身,能仰臥后轉俯臥位,不能俯臥位轉仰臥位,俯臥位輔助成手支撐1~2 s,不能保持四肢爬位,坐位拱背保持較前穩定,偶能直腰,但不穩,立位扶站右下肢支撐較為穩定,左下肢不負重,足下垂,刺激左足底有跖屈動作,不能背屈,左膝關節略有屈曲,不能伸展。左下肢肌力I級,N繩肌肌力Ⅱ-級,膝反射左側未引出、右側引出,跟腱反射雙側均引出。左下肢肌肉松馳,肌張力低明顯。出院診斷:弛緩性麻痹。

1.3 患兒出院狀態

2017年3月2日市級AEFI調查診斷專家組對病例進行了體檢:一般情況可,雙上肢肌力Ⅴ級,肌張力可;右下肢肌力Ⅴ級,肌張力可,右膝腱反射(++),右跟腱反射(++);左下肢肌容積減少,左下肢肌力近端Ⅲ級,左趾肌力0級,左下肢肌張力明顯降低,肌肉松馳,足下垂,輕度內翻足;左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皆未引出。

1.4受種者接種疫苗情況

于2016年10月24日,在城關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預防接種門診接種第一劑次bOPV(批號201604056,有效期:20180427,北京天壇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產品)。該疫苗為國家免疫規劃一類疫苗,逐級供應,冷鏈運輸,冷凍保存。城關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預防接種門診共使用同批次脊髓灰質炎疫苗200支,無其他類似反應報告。

1.5標本采集、檢驗

山東大學齊魯兒童醫院/濟南市兒童醫院于2016年11月11日進行了快速專報。濟南市槐蔭區CDC于2016年11月12日及時開展了個案調查,于2016年11月21~22日采集了煞荽蟊惚甌荊于2016年11月25日以冷藏方式送山東省CDC,大便標本為合格標本。山東省CDC于2016年12月7日開展了檢測,作出檢驗報告,于2016年12月8日將陽性分離物送中國CDC進行VP1區核苷酸序列分析,于2016年12月14日檢驗報告確認從第二份大便標本分離到PV3疫苗相關株,且有兩個位點發生變異。

2討論

篇3

【關鍵詞】 喘息性支氣管炎;血清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2.020

嬰幼兒喘息在兒科中十分常見, 是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一種, 患兒主要臨床癥狀為反復喘憋等[1]。嬰幼兒喘息有較高發病率, 且患兒中50%~70%可進展成哮喘, 臨床治療較為困難。該病主要致病原因為病毒感染, 主要病毒為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 且呼吸道合胞病毒為造成嬰幼兒反復喘息的重要原因[2]。本文選取120例病毒感染所致的喘息性支氣管炎患兒, 分析病毒感染所致的喘息性支氣管炎患兒血清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的監測及臨床意義,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5月~2014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120例病毒感染喘息性支氣管炎患兒, 包括男91例, 女29例, 年齡7個月~3歲, 平均年齡(1.6±0.4)歲。按照患兒1年喘息發作的次數進行分組, 1年發作1次者為輕度喘息組, 共含80例患兒, 1年發作次數在2次及以上為重度喘息組, 共含有40例患兒;選取同期在本院體檢的120例健康嬰幼兒作為對照組, 年齡8個月~4歲, 平均年齡(1.7±0.5)歲。三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所有受試者均采集靜脈血液3 ml, 以4000 rpm/min的速度離心, 分離血清后將其放至低溫環境內保存, 以雙抗體夾心ABC-ELISA法對MCP-1、Eotaxin含量進行檢測。以臨床痊愈期、恢復期及急性期進行分組并檢測相應指標, 之后以輕度窒息及重度窒息分組進行指標數值分析。

1. 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取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輕度喘息組及重度喘息組患兒Eotaxin與MCP-1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

2. 2 急性期及恢復期患兒Eotaxin與MCP-1均顯著高于臨床痊愈期患兒(P

表1 三組Eotaxin、MCP-1檢測水平比較( x-±s, ng/L)

組別 例數 Eotaxin MCP-1

對照組 120 15.3±4.6 31.4±10.9

輕度喘息組 80 84.6±12.7a 86.4±20.4a

重度喘息組 40 136.4±13.5ab 135.4±23.5ab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

表2 喘息性支氣管炎分期Eotaxin、MCP-1

檢測水平比較( x-±s, ng/L)

分期 例數 Eotaxin MCP-1

急性期 20 105.7±10.3ab 107.4±14.6ab

恢復期 40 43.8±7.5a 80.7±13.4a

臨床痊愈期 60 25.4±5.1 50.4±12.9

注:與臨床痊愈期比較, aP

3 討論

喘息屬于臨床常見下呼吸道疾病, 在喘息性支氣管炎患兒中較為常見, 主要臨床癥狀為咳嗽、呼吸困難。眾所周知, 嬰幼兒呼吸系統還未發育完全且病情易發生反復, 50%以上患兒疾病可進展成哮喘[3]。目前關于嬰幼兒發生喘息性支氣管炎的原因已有一些研究, 然而該病發病機制并不完全清楚, 大部分研究人員認為該病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密切相關。呼吸道合胞病毒可對患兒氣道造成持續性刺激, 促使其出現氣道高反應性, 嚴重影響患兒健康。近年來, 病毒性喘息和哮喘之間的關系已受到廣大醫學工作人員的關注。已有研究發現, 患兒發生支氣管哮喘是效應細胞(T淋巴細胞等)、氣道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等合成炎癥介質, 導致氣道發生慢性炎癥所致, 從中可以看出, 哮喘發生的機制是氣道炎癥發生及進展。國內有研究[4]指出, 喘息性支氣管炎、急性期哮喘患兒的外周血液內同時存在多種炎性介質、細胞因子。Eotaxin為趨化因子家族C-C家族的一個成員, 為EOS選擇性化學性趨化劑。人體纖維細胞、上皮細胞及平滑肌細胞均可生成這一物質, 肺內主要在肺泡、支氣管上產生。現階段Eotaxin已是哮喘發病機制研究人員重點關注的熱點。已有研究顯示, 哮喘人群支氣管黏膜上Eotaxin表達水平較高, 該物質的表達和Eotaxin mRNA細胞數、癥狀評分、氣道反應性等密切相關, 由此可見Eotaxin和EOS募集、激活及趨化等關系密切, 且可對肺組織造成損傷, 導致患兒肺功能明顯降低[5]。血清中的Eotaxin可參與到病毒感染引發的喘息性支氣管炎起病及進展過程中, 同時在喘息復發中也扮演著重要作用。有家族疾病遺傳病史、特應質性疾病史、肥胖、喘息復發史等患兒更易出現喘息反復發作現象。故而在臨床中, 對于喘息性支氣管炎患兒展開血清Eotaxin監測可為患兒病情判斷、預后評估等提供有力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 張春玲, 王靜, 程哲, 等.哮喘患者誘導痰中TARC、MDC水平變化及糖皮質激素對其影響.山東醫藥, 2012, 52(24):74.

[2] 莫蔚農, 徐嘉望, 王紅旗.病毒相關性喘息性支氣管炎患兒血清sICAM-1的檢測及其與喘息高危因素的相關性分析.中國婦幼保健, 2012, 27(33):5325.

[3] 謝志才.病毒相關性喘息患兒血清中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的檢測及臨床意義.中國婦幼保健, 2012, 27(4):538.

[4] 袁潮鋼.呼吸道合胞病毒性毛細支氣管炎中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的作用和臨床意義.中國現代醫生, 2012, 50(2):68.

篇4

1 獨立醫學實驗室管理目前存在的問題

(1)不同的管理主體

雖然主要負責獨立實驗室的部門是醫療機構或者學校,但是獨立實驗室的主要研究重心放在了臨床方面,換言之,這些研究需要通過醫院才能完成,然而醫院的直接管理部門卻是衛生部。學校與醫院這兩個場所等級是一樣的,行業是并列的,但是法人卻是獨立的。由于該行業在會計領域方面的要求不一樣以至于他們的管理職責也各不相同。

(2)經費來自各個不同領域

實驗室主要的經費來源:①醫院的經費是由其直屬的衛生行政單位予以下發的,然后醫院再負責將這些經費統一進行管理并起到督促作用;②科技部和財政部將經費直接撥到學校,再由學校對其進行監督與管理;③與建設運行相配套的經費,其中包括醫院單方面配套,學校單方面配套,及學校醫院一起配套三方面,在對配套的經費進行管理分配時,強調誰配套的經費就由誰來負責管理這一準則。與大型醫院的病理科與檢驗科的服務相比較之下,由于獨立醫學實驗室的規模更大,運作更加市場化,而且還實行上門服務,且解答顧客疑問的平臺更加完善等原因,使得獨立醫學實驗室受到顧客的喜愛,進而有許多醫院有意向與獨立實驗室進行合作,由于其更專業、規模更大,獨立醫學實驗室專項負責醫學診斷業務,這樣醫院就可以利用更多的時間專注提高臨床醫療水平。由于上面的原因,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逐漸形成了非社會化的獨立實驗室,并且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在社會上的反響也相當不錯,在這之后也陸續涌現出了大批的獨立實驗室,但都不怎么成形,一直到本世紀初,真正有規模的、社會化的獨立實驗室才產生。

(3)任務交叉管理現象存在

醫院臨床研究人員在獨立醫學實驗室成員中占大多數,他們不僅要完成原本實驗室公共平臺交代給他們的研究任務之外還得接受由各種上級部門安排給他們的專項任務,像來自科技部、衛生部等關于課題方面的研究。不管是由實驗室公共平臺提供的科研任務還是由其他部門安排下來的專項任務,都需要投入人力、物力以及財力,而這些資源又有交叉管理的現象發生。

2 應對措施

(1)建立健全實驗室財務管理制度

由于經費來源于不同的渠道,不同的撥款單位,獨立實驗室對于經費方面的管理就有了不同的要求,但基本都圍繞《國家重點實驗室專項經費管理辦法》來制定的,深入分析醫院、學校的財務管理制度以及各渠道下撥經費的經費管理制度,與獨立實驗室的現存狀況相聯系,由此制定出了《實驗室財務管理制度》。而根據財務管理制度又將其劃分為《實驗室大型設備共享管理制度》《實驗室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實驗室科研經費報銷制度》《實驗室材料管理制度》,與此同時將這些制度上報到學校和醫院做最終決策的部門,給予審批并且存案以備查考,使科研經費在項目管理方面得到合理運用,使用更加規范;只有訂立實驗室主任管理委員會規章制度,那么《實驗室財務管理制度》才能順利有效的實施下去。

(2)采用矩陣式模式進行管理

作為一種多維管理模式,"矩陣式"能夠讓人力、財力、物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按照獨立實驗室會多個不同的研究重點將實驗室的設備及人員分到相對應的研究平臺上,而平臺長負責管理,是從橫向矩陣來看的,那么反之從縱向矩陣來看,由于國家任務的不同,所以獨立實驗室背負的責任也不同,根據不同的項目組將其劃分成多個不同的專項研究平臺,責任則由每個項目組的負責人來承擔,而對于專項任務進行組織、統一管理、研究等一系列活動是由每個項目組負責的。專項研究平臺和公共研究平臺由于任務的不同,故需要的設施設備、試劑也不同,需要分別向平臺長提交預算,然后再通過平臺長將其遞交給實驗室主任管理委員會,由委員會進行討論分析,一旦通過討論,便由各自負責的平臺長進行統一的采購與管理工作,不定期的對設備等進行跟蹤分析,發現問題及時給出相對應的整改方案。

(3)財務人員由專人擔任

為了使獨立醫學實驗室的科研人員能夠將實驗室的經費財務管理工作落實的更加完善,財務需要專人去管理,且是專業的財務人員,在經由學校、醫院的最高部門獲批的情況下,為獨立實驗室編制更加合適的《財務管理制度》,且總體要滿足不同渠道的經費管理;所有人員專項參與公共研究任務及專項研究任務的經費管理工作,遵照各個相關單位的財務制度,始終堅持專款專用,且分類進行管理的原則,經費要經過嚴格認真的審核,經費支出必須合法、使用更加合理規范,以爭取獲取經費使用的最大效益;無論是專項研究任務還是公共研究任務,財務人員要全程參與其經費的預算及決算報告的編制工作,并且固定時間對經費的管理及使用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為加大經費管理的執行力度,對經費的使用情況要及時給予報告,且形成一種制度。

(4)規范獨立醫學實驗室經費使用

在國家科研體系中,獨立醫學實驗室是最主要的一部分,而且一個國家的學術與文化的核心培養基地都集中于此。從宏觀經濟角度分析看來,能夠支撐一個國家經濟的長期發展最重要的動力則是技術方面的進步。國家把對教育,尤其是教育的投資可以看作是一場為期較長的且講求原則與方法的投資行為。政府部門下撥大量科研及教學經費到高校及各類研究院。但是目前科研機構管理工作難度最大的課題便是對于科研活動成本效果、成本效益如何進行有效的評價。作為一項精英教育的醫學教育,與高等教育相比,它投入的成本要多,醫學人才的產出與衛生人才的供給有直接聯系,并且相應的衛生費用也會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獨立醫學實驗室是集教學、科研、臨床等為一體的重要的科研平臺,精確核算實驗室成本更有助于教學、科研監管活動的進一步開展,并且在教學追蹤及科研經費使用情況方面也具有很重大的現實意義。

(5)配比原則的應用及權責發生制方面更加重視

在當前看來,獨立科研機構雖然是政府部門延伸出來的一個機構,但是與傳統政府會計相比還是有許多通性,;例如使用資金依舊是采用基金核算收支進行控制的,核算的基礎同樣采用的是收付實現制方法。但是就權責發生制而言,在收付實現制上也有很大的差別存在,它確認收入與支出的發生是按照貨幣資金的遞減來確認的,從不把該項資金取得或者付出的真正歸屬期間納入考慮范圍,資金實際收到或者支出的情況記錄成為收付實現制所確認的各項收入與支出的主要參考。另外,成本核算工作難度隨著會計期間存在的差異越來越高,在獨立實驗室中進行實驗時需要借助很多"實驗耗材",像實驗動物和試劑等,然而這些耗材肯定要先于實驗需求之前就已經購買,我們需花費人力照看,并且花費資金去購買飼料喂養,為了將這些成本開支進行詳細歸納計算,就需要借助人工來大量搜集這些費用,這無疑與成本核算中"成本一效益"原則相違背,增加了核算工作本身的成本,所以,在對高校會計制度進行改革時,高等學校成本的核算要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

篇5

如何管理好實驗室,充分發揮其功能,是確保實驗教學工作高效有序進行,實現實驗教學管理程序化,充分發揮實驗設備的最大效能,節省實驗費用,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和水平的基礎。因此只有實施科學的管理方法,實驗室才能體現其應有的價值,才能適應新形式下實驗室建設發展的需要。下面談論一下我們對實驗室進行科學管理的方法。

1 加強實驗儀器設備的管理

1.1 設備的分類、編號和登記:首先,把實驗設備分為四大類:一類為普通實驗設備A,包括化學、物理實驗設備;第二類為基礎實驗設備B,包括生物學、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微檢、生物化學、人體解剖學、組織學、病理學、藥理學實驗設備;第三類為臨床實驗設備C,包括內科、外科、婦產科、診斷學基礎、藥劑實驗設備;第四類為護理實驗設備D。然后進行編號和登記,設有總帳和分帳,總帳中心實驗室負責人負責保管,分帳由各實驗室負責人保管。這樣既可避免儀器的重復,方便查找和管理,又有利于儀器設備的交叉使用,節省經費,提高儀器的使用率。

1.2 注重儀器設備的日常維護和檢修:設備購置進來后,日常的使用和維護是關鍵。儀器設備發生故障時做到及時檢修、更換、記錄,是確保實驗室良好運轉,有效保證實驗教學任務正常進行的重要條件。為此我們對所有的設備建立了儀器的使用、維護檔案(含維護檢修記錄、故障現象、原因及采取措施的記錄、事故記錄、運轉記錄等),對貴重和精密儀器,如心電圖機、全能呼吸機、電腦輸液泵、生化培養箱光電分析天平、分光光度計等,則單獨建檔,制作了專門的儀器操作規程和使用維護記錄,方便管理和操作,提高了儀器的安全性和使用率。

1.3 設備技術資料的管理:我們對貴重儀器實驗設備均建立完整的技術檔案,收集保管各種說明材料,詳細記錄設備的履歷等。如建立使用工作日志和設備履歷卡含故障現象、原因及采取措施的記錄、維修記錄、事故記錄、運轉記錄等技術資料。這些措施對保證設備的正常使用,正常運行,及時檢修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2 建立必要、合理的規章制度

搞好實驗室管理,首先要建立必要、合理的規章制度。制度是紀律,它能確保實驗教學工作高效有序進行和各種改革方案的實施,在管理方面,尤為重要。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我們分別制定了:實驗員崗位責任制度、實驗準備制度、學生實驗守則、實驗室儀器設備管理辦法(包括實驗室儀器設備損壞丟失賠償辦法、玻璃儀器損壞丟失賠償辦法等)、實驗室安全防護制度、實驗室衛生管理制度等,對實驗室的使用和管理作出統一規定和要求。此外,我們還建立了1學期1次小清點,1年1次大清點的清理制度。在日常工作中,為了檢查制度的落實情況,建立了日工資清查制度,發現違章和事故隱患及時糾正處理。對各實驗室人員、各種儀器、器皿、藥品、耗材等進行統一的管理,從而使實驗室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規范化軌道。下面以玻璃儀器損壞丟失賠償辦法為例談一下我們對以上制度的實施情況。每次實驗課首先對學生進行愛護公物的教育,然后把實驗儀器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項給學生詳細講解后,每個實驗小組,再按實驗儀器清單對照檢查自已實驗臺放置的儀器是否齊全,如與清單不符,經教師核對后補領配齊。若實驗過程中一旦損壞,應及時報告教師,說明損壞原因,并如實登記,按學校規定賠償。若損壞后不說明原因,不進行登記而去拿別人的或拿實驗室別處的來補充自己的,發現后除進行嚴肅批評外,還要按原價加倍賠償。上述管理制度,對實驗人員,實驗教師和學生,從事實驗工作和實驗教學都有了明確的行為規范和是非標準,使實驗室管理工作程序化、規范化。同時促使學生養成愛護公物的好習慣,培養他們實事求是的作風。賠償是手段,教育是目的。

3 注重實驗員的培養

實驗員是實驗室管理,實驗教學、改造、創新的直接操作者。實驗員綜合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實驗室的管理水平和實驗教學結果。建設一支有一定理論基礎、技術過硬、事業心強、熱愛本職工作,結構合理的實驗技術人員隊伍,對提高實驗室建設,保證實驗教學質量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主要通過參觀、學習、培訓、自學、“以老帶新”及與教師共同討論、研究等辦法來培養提高實驗員的素質,使實驗員逐步熟悉教材,成為熱愛本專業、手腦并用、認真工作的合格的實驗工作人員。

4 加強玻璃器皿、藥品及易耗品的管理

篇6

關鍵詞 臨床實驗室 生物安全

臨床實驗室的設計

臨床實驗室的設計是要建立高效率,功能完善和考慮周到的實驗室,必須考慮到附屬設施對實驗室電力、供水、廢液排泄系統和空氣處理系統等的影響。一般說來,臨床實驗室(如檢驗科)應在醫院的相對獨立的區域內,避免病人及其他人員與臨床實驗室接觸,防止病人及其他人員相互感染。臨床實驗室的用火,用電設計應符合實驗室的基本要求,實驗室的工作臺面及地面應使用耐腐蝕材料。實驗室環境的穩定性、安全性、舒適性也應在考慮范圍內。

人員操作和培訓

人員培訓內容應始終包括如何采用安全的方法來進行實驗室人員都會遇到的高危操作:①吸入危險(氣溶膠產物),如使用接種環、移液操作、涂片、采集血液標本、離心等。②食入危險,如處理標本、涂片及培養物。③在使用注射器和針頭時刺傷皮膚的危險。④處理動物時被抓傷或咬傷。⑤處理血液及其他有潛在病理學危險的材料。⑥感染性材料的清楚污染和處理。

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應建立三級管理制度:①實驗室主任負責制訂生物安全計劃以及安全或操作手冊,負責組織和安排生物安全事故處理及協調、上報。②主管人員負責實驗室一般人員的安全培訓及監督,安全事故的緊急處理及上報。③一般實驗室人員應嚴格按照操作規范操作,及時對實驗室環境監測,清潔和消毒,并做好記錄,發現問題及時并上報主管人員。

醫院內臨床實驗室人員防護應當依據二級生物安全管理規定執行[1],具體規定如下:①在實驗室工作,任何時候都應穿連體衣、隔離衣或工作服。②在進行可能直接或意外接觸到血液,體液及其他潛在感染性材料或感染性動物的操作時,應戴上合適的手套,手套用完后先消毒再摘除,隨后洗手。③在處理完感染性實驗材料或動物后,以及在離開實驗室工作區域前,都必須洗手。④為防止眼睛或面部受到潑濺物,碰撞物或人工紫外線輻射的傷害,必須戴上安全眼鏡,面罩或其他防護設備。⑤嚴禁實驗室防護服離開實驗室。⑥不能在實驗室穿露腳趾的鞋子。⑦禁止在實驗室工作區進食,吸煙,飲水或化妝等。⑧禁止在實驗室工作區域儲存食物和飲料。⑨在實驗室內用過的防護服不能與日常衣服放在同一柜內。

健康和監測

醫院有責任通過臨床實驗室主任來確保實驗室工作人員接受適當的健康監測,其目的是為了監測工作人員獲得性疾病,根據需要提供主動或被動免疫,禁止高度易感人群(如孕婦和免疫損傷人員)在高危險實驗室工作,提供有效的個體防護裝備及方法。

如定期監測環境噪音,放射性物質及有害微生物的存在,并認真做好記錄。及時清除環境污染,如定期進行紫外線消毒,噴灑消毒液,用消毒液清潔實驗室工作臺面等,并認真做好記錄。

此外,應建立健全的意外事故應對方案。高危險等級微生物的鑒定;高危險區域的地點(如實驗室、動物室、儲存室等);明確處于危險的個體和人群;明確責任人員及其責任;列出能接受暴露或感染人員進行治療和隔離的單位;暴露或感染人員的轉移;列出免疫血清、疫苗、藥品、特殊儀器和物資的來源;應急裝備的供應(如防護服,消毒液等)。

廢棄物的處理

廢棄物處理的首要原則是所有污染性材料必須在實驗室內清除污染,高壓滅菌或焚燒,用以處理潛在的感染性微生物或動物組織的所有的實驗室物品,在被丟棄前應考慮的問題主要有:是否按規定程序對這些物品進行有效地清除污染或消毒;如沒有,則是否以規定的方式包裹,以便就地焚燒或運送到其他焚燒設施的地方處理;丟棄以清除污染的物品使時,是否會對直接參與丟棄的人員,或在設施外可能接觸到丟棄物的人員造成任何潛在的生物學或其他方面危害。

篇7

【關鍵詞】 《病理學》;實驗;教學質量;提高方法

《病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和理論性均較強的醫學基礎學科,也是溝通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橋梁,對學習臨床課程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在基礎醫學學科中,病理學知識為臨床正確認識疾病本質、解釋臨床癥狀及判斷預后等提供理論依據,所以不僅要求學生必須掌握足夠的理論知識,而且要學會用病理學知識診斷多發病、常見病的基本技能和技術。但是,由于它是一門形態學科,實驗教學基本不能離開光學顯微鏡。病理學理解內容相對較少,而需要記憶的知識較多,由于學生興趣低、積極性差而嚴重影響教學質量。因此,培養學生的實踐教學環節就顯得尤為重要,以增強學科專業技能、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1],進而更好地提高整個學科的教學質量。

一、病理學普通實驗教學的缺點

1、一般的病理學教學,只是用實驗來驗證理論知識,注重了理論教學而忽視了實驗課的重要性,實驗內容單一,更新速度較慢,缺乏設計性實驗,難以有創新。

2、教學模式固定,過程單一,總固定在標本和切片觀察室。教師先和學生一起復習與本次實驗教學有關的理論內容,再由教師講解已有的大體標本,接著教師運用影碟機播放或手工繪制組織圖片并講解備好的組織切片,然后組織學生分組觀察大體標本和病理切片,教師巡回指導,學生隨時向教師提問咨詢,最后學生通過實驗報告的方式反饋本次實驗的教學效果。

3、疾病的發生、發展是一個連續性過程,但教師有時難以用語言來描述清楚整個病理過程,實驗的標本均是來自某一個典型階段,狀態局限,不能展示疾病的全部過程,容易使學生對某種疾病的認識具有局限性。

4、學生人數多,病理實驗資源少,近年來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加,實驗頻率增多,病理切片損壞較多,而典型標本卻由于各種原因不能及時補充,最終導致實驗教學資源嚴重缺乏,實驗教學中學生積極性差,問題多,教師難以監控所有的學生,導致教師工作強度大,而效率低下。

二、提高病理學實驗教學質量的方法

1、加快病理學實驗室的建設,增強管理工作

實驗教學的必備場所實驗室的建設情況直接影響著病理學教學質量的好與壞。首先,實驗室布局要合理,要有病理大體標本和切片標本陳列室、切片觀察室,努力為實驗教學提供便利的場地;其次,要定期檢查顯微鏡,保證其性能完好,各種標本必須完好無損、典型,確保取得較好的實驗效果;再次,必須要有規范的管理制度,由專職實驗教師做好日常管理,課前準備好實驗器材和實驗用品,保證每項實驗的均能順利開展;最后,因實驗課時間有限,不能保證每次實驗都能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標本,所以實驗室要在課余時間定期開放,隨時有實驗教師指導,為學生提供便利的自學時間和空間。

2、數碼互動實驗的引進

近年來,隨著顯微數碼互動系統的引進和運用,極大的改善了病理實驗的教學條件,它集圖文聲貌及即時為一體,教學生動,有效的加強了實驗教學的直觀性、實驗效率提高,“互動”功能是其最大的優勢,使“教”與“學”的成績及時而靈活地反映出來。第一,有利于教師實時監控和動態觀測,教師通過數碼互動系統為學生動態演示如何觀察切片,將鏡下的圖像即刻傳輸給學生電腦,并通過多媒體系統投影到大屏幕上,所有學生都能直觀的看到教師的操作過程,同時數碼互動系統能將每位學生的視野連傳輸給教師,教師可以實時監控每位學生如何調試切片,實現全程實時監控;第二,有利于教師指導、學生交流,語音問答系統可以提供師生對講、分組討論、示范、全通話四種通話模式;第三,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對于稀缺的病理切片,通過多媒體投影和學生共享,使現有資源充分利用;第四,簡化了實驗課考核過程,節省人力、物力和財力。

3、動物實驗的運用

學生在以往的病理實驗課程中,并沒有接觸到動物實驗,只是利用已有的靜態標本,內容枯燥乏味,學生學習積極性差,通過其他課程機能實驗發現,如果將動物引入實驗,通過好奇心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積極動手操作、認真觀察分析實驗過程與結果,課堂氣氛明顯高于形態學課程。不難說明動物實驗對提高學生積極性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血栓形成、腫瘤、肺炎等實驗中,動物實驗可以幫助我們動態了解疾病的整個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臨床觀念。

4、利用網絡建立交流平臺

受某些原因所致資料不完備或實驗課時所限,學生不能全面了解病理學相關知識,我們可以建立與實驗教學的網絡平臺,為學生創建廣闊的信息化教學平臺,將網絡資源與平面資料相結合[2],充分利用校園局域網,為學生提供大量病例、圖片、視頻資料等,加強對實驗教學的進一步鞏固,有機地將實驗和理論知識結合在一起,同時可以使學生的知識面得到有效的拓展。

總之,在病理學教學中,實驗教學是重要的教學環節之一,其質量的高低極大程度影響著整個學科的教學水平,實驗教學中,利用先進的教學技術,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科研情操,進一步增強實驗技能,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和觀察分析能力,為臨床課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靜艷.淺談病理實驗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2)75.

[2] 蔡小夫.多媒體在實驗教學應用中的幾個問題[J].衛生職業教,2004(22)51.

篇8

[關鍵詞] 質量管理;質量控制

[中圖分類號]C93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5(a)-045-01

在醫學檢驗中,為使檢驗結果更好地反映患者的實際情況,必須對檢驗的全過程(包括臨床醫師開出申請單、病人準備、標本采集、標本運送、標本處理、檢驗分析、結果審核、發出報告、臨床分析等)進行質量控制,即實驗室和醫院有關科室必須相互配合,采取各種行政和技術的措施和方法,包括質量保證結構、規章制度、檢驗程序、項目文件(SOP文件)、質量手冊、各種質量記錄及人員質量意識等,來控制可能出現的各種誤差和差錯。建立實驗室的質量保證體系,重點要做好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個階段的質量控制。

1分析前質量控制

目前,對分析中的質量控制給予了較多的重視、研究和管理,但對分析前、后(尤其是分析前)的兩個環節還重視不夠,其中分析前的環節是易產生錯誤結果的環節。

1.1醫生應根據需要正確開出檢驗申請單

醫生開具的檢驗申請單應包括足夠的信息:患者姓名、性別、年齡、檢驗項目、臨床診斷、病床號、病志號、時間、申請醫生或需要注明的其他事項。

1.2正確的患者準備

采集標本之前,臨床醫生、主管護士或者檢驗醫師應對病人的生活起居、飲食狀況、生理狀態、病理變化、治療措施等有詳細了解并指導病人正確采集標本。

1.3正確的標本采集過程

正確的標本采集過程是保證標本質量的關鍵環節,包括采集時間、采血姿勢、止血帶的作用、多管采集時的先后順序、采集與收集標本的容器要求、標本量與抗凝劑的比例、混勻等均會影響檢驗結果。

1.4重視標本的運輸和儲存

標本采集后,嚴格執行運輸程序,盡量減少運輸和儲存時間,因為標本儲存時血細胞的代謝活動、蒸發作用和升華作用、化學反應、微生物降解、滲透作用、光學作用、氣體擴散等等,直接影響標本的質量。

2分析中的質量控制

分析中的質量控制主要包括人員質量意識,標本接收處理,儀器狀態及校準,試劑、室內質量控制、室間質量評價等。

2.1人的因素在質量體系中起決定性作用

加強檢驗人員的培訓,提高質量意識和技術水平是十分必要的。要使每個人都遵守各項管理制度和技術操作規程,防止技術性和責任性差錯的發生。

2.2嚴格的標本驗收和正確及時的標本處理

建立嚴格的標本驗收制度,標本送達檢驗科后,要對申請單和標本逐項核對,及時發現標本有無質量問題。對不合格標本要進行登記并及時與臨床聯系,必要時應重新采集標本。

2.3保證設備的良好狀態及試劑質量

良好的儀器狀況對檢驗質量是至關重要的。建立并嚴格執行儀器的保養和操作規程,定期檢查與校正,盡量減少系統誤差,提高精密度、準確度;試劑的質量(包括線性、重復性、批準文號、效期等)也非常重要,良好的儀器狀態和配套的合格試劑及標準品是檢驗質量的重要保證。

2.4做好室內質量控制是一切質量控制工作的基礎

其主要目的是保證測定結果的精密度并滿足質量要求。要按室內質量控制的要求,在選擇合格質控物的基礎上,堅持每日做室內質量控制,繪制質量控制圖,及時查找失控原因并制定改進措施,直到符合要求。

2.5積極參加室間質量評價活動,確保檢驗質量不斷提高

室間質量評價是使用質量控制物和統計學原理,觀察實驗室與實驗室間的檢驗質量。對參加衛生部和省級臨床檢驗中心的室間質量評價,一是要端正思想,積極參加,二是要高度重視,全員參與,但不搞特殊化,不互通信息,不弄虛作假,要使質量控制活動同日常工作條件完全一致,真正達到考核質量不斷提高的目的。

3分析后的質量控制

分析后的質量控制主要是對檢驗結果的臨床分析和垂直分析。

質量控制與臨床分析實驗結果相結合。其質量控制涉及到實驗結果的再分析,再確認,保證合格報告的發出,并保證實驗結果發給臨床后,臨床醫生能合理地分析報告,正確地運用數據進行診斷和治療。這就要求檢驗科與臨床科室進行信息交流和學術往來。對與臨床不符的實驗結果,不要輕易發出報告,要與臨床及時溝通,必要時應采集標本重測。

實驗結果與以前實驗記錄垂直分析,也要與相關實驗的其他檢驗結果相比較,進行橫向分析,同一病人不同時間的檢驗結果,如果相差過大,要查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應與臨床醫師及時取得聯系,對實驗結果進行綜合分析。

質量是信譽,是檢驗科一切工作的核心。建立實驗室質量保證體系,在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行政和技術措施的同時,重點做好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質量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篇9

關鍵詞:化學藥品室;初高中;建設;管理;科學;安全

學校實驗室是進行實驗教學和科研的重要場所。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必然要使用大量的化學藥品。化學藥品種類繁多,性質各異,有些屬于危險化學品(易燃易爆、腐蝕劇毒、一物多危、相互增危、有毒有危),若管理或取用不當,必然存在事故隱患。化學藥品室作為專門存放化學藥品的地方,更是學校安全管理的重點部門。因此,初高中學校必須加強化學藥品室的科學管理,以確保實驗教學與科研的順利進行。

1化學藥品室的建設要科學

(1)化學藥品室應選陰涼、通風、干燥的房間,面積在30m2左右,宜與相應準備室毗鄰設置,以方便教學和實驗研究。(2)為保證房間安全,必須安裝防盜門窗,并配備干粉滅火器。(3)藥品室應配置帶通排氣功能的通風藥品柜和一定數量的危險品專用柜。在一般情況下,藥品柜呈一字形排列,柜門要與窗戶垂直,以利通風;各排藥品柜之間留有1m以上通道,以利操作;藥品柜一般不要靠墻擺放,一般與墻壁留有至少10cm的通風空間。(4)藥品柜應按照一定順序編號,柜上張貼定位標簽。定位標簽要注明柜內藥品的名稱、規格、數量,用電腦打印或用黑墨水書寫,張貼于柜門上方左側或右側;標簽要整齊美觀,便于查找。(5)危險品柜一般為鐵制或鋼制結構。柜內應分層分格,以保證各類危險藥品不混放;柜的內外表面必須進行防銹處理,柜門須外加鐵鎖。(6)藥品室平時要做好防塵、防火、防潮、防盜等安全工作。

2化學藥品的管理要科學

2.1化學藥品的分類

(1)化學藥品按危險性分為一般藥品和危險品。一般藥品分為無機和有機兩大類。無機物再按固體和液體分成兩類,然后按單質、氧化物、酸、堿、鹽分類。單質分為金屬和非金屬,鹽類按酸根分為鹵化物、硝酸鹽、碳酸鹽、硫酸鹽。有機藥品按官能團分為醇、酚、醚、醛、酮、酸、酯、糖、含氮化合物、含鹵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等。(2)中國目前已公布有3個相關法規、標準:《危險貨物分類和品名編號》(GB6944-86)、《危險貨物品名表》(GB12268-90)、《常用危險化學品分類及標志》(GB13690-92),據此將危險化學品分為8大類:爆炸品,壓縮氣體、液化氣體,易燃液體,易燃固體,自燃物品和遇濕易燃物,氧化劑和有機過氧化物,有,放射性物品,腐蝕品。

2.2化學藥品的驗收與存放

(1)化學藥品入庫驗收時應核對藥品的品名、數量、包裝、規格,并及時登記。檢查包裝是否合格,即包裝是否符合藥品的保管要求,容器有無破損、滲漏,是否密封;檢查標簽是否清晰,是否黏貼牢固;檢查藥品有無變質現象;驗收完后,應將藥品按要求歸類,妥善存放。(2)一般藥品按其性質分類后,應整齊擺放于通風藥品柜中。一般櫥的上半部分存放正在使用的藥品,下半部分存放多余的試劑,同一品種縱向排列,新購的排在后面,以便“先進先出,后進后出”。(3)初高中化學危險品主要有:易燃液體,易燃固體、自燃物品和遇濕易燃物,氧化劑和有機過氧化物,有,腐蝕品5大類,存放時應特別注意安全。①易燃液體:這類藥品主要是有機試劑,極易揮發成氣體,如遇明火就會燃燒。如汽油、苯、甲苯、乙醇、乙醚、丙酮等,應存放于防火安全柜中。②易燃固體、自燃物品和遇濕易燃物:易燃固體如紅磷、硫磺、鎂條、鋁粉、硝化棉、樟腦等,其著火點都很低,容易著火,應隔開存放于防火安全柜中。自燃物品如白磷等,應保存在水中。貯存白磷瓶子的2/3應埋入防火安全柜下層的黃沙中,以防止冬天瓶子里的水結冰將瓶脹破,致使白磷外露引起危險。遇濕易燃物如金屬鉀、鈉、電石等,與水接觸就會產生易燃氣體,如果在反應過程中產生的熱量不易消散或接觸明火,這些氣體就會燃燒,有時甚至引起爆炸。對此,金屬鉀、鈉應貯存在煤油里;盛電石的瓶子必須密封,防止受潮;為防止玻璃瓶子因氣溫變化或其他原因破裂,放置時也必須將裝這類藥品瓶子的2/3埋入防火安全柜下層的黃沙中。③氧化劑和有機過氧化物:具有強氧化能力的含氧酸鹽或過氧化物如氯酸鉀、硝酸鉀、硝酸鈉、硝酸銀、硝酸銅、過氧化鈉等,其本身不會燃燒,但在受熱、撞擊、受強光照射,或與還原劑接觸,或與酸、堿、水發生反應,就能分解放出氧氣并產生熱量,使可燃物著火燃燒或與可燃物構成爆炸混合物,必然發生危險。這些藥品必須單獨存放于防火安全柜中。④有:本類化學品系指進入機體后,累積到一定的量后,能與體液和器官組織發生生物化學作用或生物物理學作用,擾亂或破壞肌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某些器官和系統暫時性或持久性的病理改變,甚至危及生命的物品,如氰化物、三氧化二砷和其他砷化物、升汞和其他汞鹽、四氯化碳、鋇鹽等。這些藥品必須單獨存放于防盜安全柜中。⑤腐蝕品:濃酸、強堿、液溴、甲酸、苯酚等強腐蝕性的藥品,應存放在有塞的細口瓶中;有揮發性的藥品應裝入帶有磨砂玻璃塞或有耐酸蓋的細口瓶中。濃酸強堿必須分開存放于強酸堿安全柜中。

2.3化學藥品應定期檢查,并做好記錄

檢查藥品是否變質、失效,檢查保存液(如白磷中的水、金屬鉀鈉中的煤油)是否揮發變少,檢查標簽是否腐爛、脫落,文字是否清晰。如發現問題,應及時采取相應措施。管理人員應具有強烈的環保意識以及相應的環保知識,對失效、變質的藥品試劑應集中存放,小心保管,盡快由專業人員或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無害處理,切不可將未經處理的藥品試劑隨意丟入垃圾箱或沖入下水道,以免污染環境或發生意外事故。

3嚴格履行化學藥品室的安全管理制度

實驗室必須制定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制度和應急預案,危險品保管員應具備常見危險化學品的事故防范及處理技能[1];對危險化學品的存放、日常管理、使用等環節,應嚴格按規章制度執行,以消除安全隱患和避免損失;危險化學品入庫、出庫要有詳細記錄,劇毒化學品要嚴格執行相應的規章制度和庫房管理程序,實行“雙人保管、雙人收發、雙人領料、雙本賬目、雙鎖鎖門”的5雙制度,建立使用臺賬并保存;領用劇毒化學品,應向學校提出書面申請,說明品種、用途、用量,經主管領導審批后,領用人持審批條前往庫房辦理領用手續,并進行詳細記錄,由兩個領用人領回實驗室使用;劇毒化學品的庫存品種、數量、地點以及庫管人員的情況要報當地公安部門備案。

參考文獻

篇10

第一條根據國家科委《實驗動物管理條例》的規定和國家醫藥管理局(9)第6號令《實驗動物管理辦法》的要求,制定本細則。

第二條本細則適用于醫藥生產、科研、教學中使用或飼育實驗動物的單位和個人。

第三條本細則由國家醫藥管理局實驗動物管理委員會組織指導和監督實施。

第一章醫藥實驗動物的質量控制

第四條實驗動物按微生物控制標準分為四級:

一級,普通動物;

二級,清動物;

三級,無特殊病原體動物;

四級,無菌動物(其微生物控制標準要求符合表一、二中不得帶有規定的病原體)。

實驗動物病理檢查要求:

一級:普通動物

外觀:被毛清潔、光滑、有光澤;肌肉豐滿、體態健壯、活潑;行動無異常;頭臉不腫;背不穹起;四肢、尾和皮膚無缺損、無疥癬;泄殖孔清潔、正常?病理解剖:各主要臟器無肉眼可見病理變化,如腫大、壞死灶或寄生蟲包塊。

二級:清潔動物符合一級動物指標,無二級微生物病原的病變。

三級:無特殊病原體動物符合一級動物指標,無二、三級動物微生物病原的病變。

四級:無菌動物除符合一級普通動物指標外,無二、三級動物微生物病原的病變;肝、脾、淋巴結等臟器具有無菌動物的組織學結構。

第五條實驗動物按遺傳控制標準要求制定科學的管理制度和進行遺傳控制(暫限于大、小鼠)。

一、科學管理

1.引種來源清楚,應帶有系譜及生物學特性資料(如近交代數、方式、遺傳組成、生物學特性),應符合國際公認的遺傳概貌標準。

2.按國際規定的近交系動物的繁殖系統,進行種群維持和生產。

(1)基礎群和血緣擴大群的生產方法應以同窩雌雄方法進行。基礎群的維持一定按近交系的保種方法進行,并應有譜系及個體卡。

(2)生產群以隨機方法進行生產,可連續繁殖3~5代,其生產群種鼠應與基礎群血緣關系保持相對平行。

二、遺傳質量控制

1.同系異體皮膚移植法。

2.生化電游法(參照附表四、五)。

3.動物的取樣。

近交系大鼠、小鼠每個品系至少進行四只動物異體皮膚移植,皮膚移植成功者還需從核心群中選送四只動物(2公、2母)進行生化位點的檢查。

第六條實驗動物的飼料控制標準

一、用于實驗動物的飼料:應根據各種動物的不同生理學特性和生長發育的不同階段需要,制定其營養成分的標準。

二、科學制定各種實驗動物飼料配方

1.應根據實驗動物的營養需要科學制定各種實驗動物的飼料配方(參見附表六)。

2.確定后的飼料配方不得任意更改,力求穩定。

3.飼料中不得添加抗菌劑、抗蟲劑、防腐防毒及激素等其它藥物。

三、原料要求及保管

1.精選原料,要求新鮮、無雜質、無毒、無霉變、無蟲蛀、無鼠咬。

2.應設專門飼料庫房。

飼料庫房應保持干燥、通風、無蟲、無野鼠、經常保持清潔衛生,各種飼料或原料應分類堆放整齊。

3.維生素類原料應存放在避光、低溫干燥處。

4.加工后成品與原料應分別保管。

5.飼料庫房內嚴禁存放雜品及毒性藥品等。

6.飼料庫房必須建立嚴格領發、保管制度及完整的管理手續。

四、加工制作

選擇優質原料按飼料配方比,準確稱重,充分混勻,制成的料塊應有適宜的硬度和適口性。塊料成品進行適當的包裝,并根據不同級別實驗動物的需要分別進行消毒,包裝封口應有標簽,注明飼料種類、制作日期及制作人姓名。成品料塊存放原則上不得超過二個月。

第二章醫藥實驗動物飼育條件和設施標準

第七條醫藥實驗動物飼育條件和設施應符合相應的標準要求,并應取得省(市)級實驗動物管理部門的合格證。

第八條實驗動物飼育設施的標準應符合附表七之要求。

第九條實驗動物飼育場應有的設施結構

一、前區,包括:辦公室,隔離檢疫室,庫房,飼料制作室,飼料庫,維修室,走廊和工作人員衛生設施等。

二、控制區(飼育區),包括:育種室,種群擴大室,繁育室,待發室,清潔物品貯藏室和清潔走廓。

三、后勤區,包括:洗刷消毒間(含洗刷消毒設備等),環境調控設施(含溫度、濕度、光照、通風),廢棄物品存放,尸體和病理解剖動物的處理,處理間,污物走廓等。

第十條實驗動物飼育設施的要求

一、普通動物(開放系統)

1.外環境條件

(1)實驗動物飼育的地址應選擇在無污染、無噪音的僻靜處;

(2)院落整齊、清潔、定期消毒;

(3)條件允許下有一定的綠化面積;

(4)設有專用的垃圾、動物尸體的存放處,設有尸體焚燒和處理設施;

(5)動物飼育室附近不得飼養非實驗用的家禽、家畜。

2.動物飼育室建筑條件

(1)中、小型動物飼育室進出口不得直接對外;

(2)門窗嚴密,應有防昆蟲的紗門紗窗;

(3)天花板光潔,能消毒;

(4)地面平坦,地面及墻壁能洗刷;

(5)具有封閉式下水道;

(6)具有換氣裝置及防野鼠的設備。

3.飼育室內環境條件:應符合附表七之要求。

4.籠、飼育的環境條件

(1)應使用易于清洗消毒及操作的籠具;

(2)飼具及飲水用具需能進行消毒,并需要使用不生銹的材料制作。

5.管理條件

(1)制度:要有動物飼育室的規章制度、操作規程、衛生防疫制度、洗刷消毒制度、飼料加工制度、工作定額制度、崗位負責制度等。

(2)工作記錄:有籠卡、有飼育室日記、有動物帳目、環境記錄(溫、濕度)和交接班記錄。

(3)人員衛生:應有洗澡衛生設施,工作時一律穿戴配發的潔凈工作服、工作帽、口罩、手套、工作鞋。

(4)鋪墊物要消毒,應達到清潔、干燥、無毒、無蟲、無感染源、無污染、不可吃、能吸水。

二、清潔動物(半屏障系統)

除達到普通動物要求外,還必須達到下列各項要求:

1.動物飼育室建筑條件

(1)做到清潔區與污染區分開;

(2)門、窗要達到密封的要求;

(3)有緩沖間;

(4)有更衣室;

(5)有換氣裝置。

2.飼育室內環境條件:應符合附表七之要求。

三、無特殊病原體動物與無菌動物(屏障系統或隔離系統)

1.除達到清潔級動物要求之外,飼育室內環境條件應符合附表七之要求。

2.管理條件:工作人員進入動物飼育室前應徹底淋浴,穿戴經滅菌的工作服、工作帽、口罩和手套。

第三章實驗動物的檢疫

第十一條實驗動物的檢疫要求。

為提高實驗動物的健康水平,預防實驗動物群體中發生傳染病,避免新引進的動物對原有動物及有關人員造成危害,必須遵守下列檢疫要求:

一、新引進的動物必須進行隔離檢疫,確保無傳染病后,方可移入飼養區。

二、動物發生傳染病死亡應及時進行處理(病理尸檢及實驗室檢查),作出診斷,提出處理意見,報有關負責人或主管部門。

三、患有傳染病的動物或患有非傳染病的動物不得用于動物實驗。發生傳染病時,患病動物全部銷毀;房屋、用具、籠架具、墊料、衣服、鞋帽等必須進行徹底消毒;動物室消毒封閉一定時間后才能開啟使用。

四、實驗動物發生烈性傳染病流行時,應立即報告各級醫藥實驗動物管理委員會,同時采取嚴格的隔離措施,以防傳染病蔓延,如有拖延或隱瞞不報者,所在單位要承擔責任,并報主管單位吊銷其合格證。

第四章實驗動物的保種、引種與供應

第十二條實驗動物的保種。

一、保種單位必須有符合實驗動物級別要求的設施條件,由高、中級實驗動物科技人員直接管理,定期進行質量檢測。

二、實驗動物的保種、飼育應采用國內或國外認可的品種、品系,并持有省(市)級主管部門的合格證書。

三、保種單位有責任按計劃向生產單位提供種子。所提供的種子動物要有保種單位負責人簽發的標明品系、遺傳背景、微生物控制情況(動物等級資料)和合格證副本。

四、保種單位有責任根據引種單位的情況提出引種的指導意見,引種單位有義務反饋有關種子的生產和使用情況。

第十三條實驗動物引種

一、引種單位需獲得實驗動物生產、供應設施合格證后方可引種。

二、一般情況下,對近交系生產群每年應進行一次遺傳質量檢測,對不同等級的動物必要時進行微生物檢測。

第十四條實驗動物供應

一、實驗動物的生產、供應單位所提供的實驗動物必須保證質量,要有單位負責人簽發的標明遺傳背景、微生物控制情況等有關資料及實驗動物合格證副本(注明:供應數量、日期及使用實驗動物的課題)作為實驗動物合格的依據。

二、實驗動物的生產單位與實驗動物的使用單位都應信守雙方簽定的供需計劃合同(合同應按國家合同法簽定)。

三、實驗動物的運輸器具要安全可靠和符合微生物控制的等級要求,不得將不同品系動物混裝,運輸過程中應保證實驗動物的健康和安全。

第五章實驗動物實驗(觀察)室的條件和管理

第*條實驗動物實驗(觀察)室是指應用實驗動物進行醫藥產品的藥理、毒理和質量檢定實驗的場所,其設施條件應參照相應等級實驗動物飼育的條件執行。

第十六條實驗動物實驗室必須使用合格動物,凡來源不明,健康和遺傳質量不清楚,不合格的動物不得進入實驗動物實驗室。

第十七條實驗動物室負責人員必須獲得并驗收了供應單位實驗動物合格證后,才能與供應單位簽訂供需計劃,接受動物。

第十八條凡使用微生物情況不明的實驗動物或野生動物時,均應在檢疫室經檢疫后,方可移入實驗動物實驗(觀察)室。

第十九條不同品種;同一品種不同品系;不同品系不同等級;不同品系但同一毛色的實驗動物不得混養于同一實驗(觀察)室內。

第二十條同一實驗室內,不得做互有干擾的藥物實驗。

第二十一條進行同位素、致癌物或傳染性動物實驗時,其設施條件應符合國家相應的法規和條例。

第二十二條進行動物實驗時,實驗人員操作應盡量輕柔,以免影響實驗結果

并驚嚇其他動物。

第二十三條必須善待動物,處死動物應采用符合規范的方法,從事的實驗可致動物痛苦時,應盡量采用麻醉的方法。

第二十四條實驗動物的尸體應置于焚尸爐內燒毀或暫時貯存于冰柜中再作統一處理。

第二*條科研課題立項、成果鑒定和藥品安全檢驗必須應用合格的實驗動物并具備相應的動物實驗(觀察)室條件設施,應用不合格實驗動物或不具備合格的實驗動物條件,不予批準科研課題立項,所做的實驗數據和測試結果無效。

第六章實驗動物工作人員

第二十六條實驗動物飼育和應用單位必須有適當比例的高級、中級和初級科技人員。各類人員都應遵守實驗動物飼育管理的各項制度。

第二十七條從事實驗動物工作的各類人員應當得到省(市)級主管部門的資格認可。

第二十八條各級實驗動物管理部門,應對從事實驗動物工作的各類人員進行培訓、考核,提高業務水平,考核成績作為評定和晉升技術職稱的依據。

第二十九條從事實驗動物的工作人員應享受較高的勞動保護和福利待遇,以保證其健康和工作人員相對穩定。

第三十條實驗動物工作人員,應定期進行身體健康檢查和預防免疫,發現患有傳染病者特別是人畜共患病者,應及時調換工作。

第七章獎勵與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