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細胞白血病血液病理學特征分析
時間:2022-10-29 09:14:41
導語:淋巴細胞白血病血液病理學特征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分析T大顆粒淋巴細胞白血病(T–LGLL)的血液病理學特點。方法:選擇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9例T–LGLL患者,對患者髂前或髂后上棘部位進行骨髓抽取,使用瑞特染色,樣本處理之后使用中性甲醛固定,觀察蘇木精–伊紅(HE)染色外觀形態。結合收集到的樣本資料進行細胞學檢測分析、骨髓涂片檢測分析、病理學分析。結果:19例患者中,血紅蛋白42~158g·L-1,16例患者<100g·L-1,血小板(10~337)×109·L-1,6例患者<100×109·L-1。白細胞(2.5~17.8)×109·L-1,10例患者<4.0×109·L-1。患者外周血白細胞分類,淋巴細胞比例為0.33~0.95,大顆粒淋巴細胞(LGL)為0.18~0.85,外周血LGL絕對數值(0.57~13.5)×109·L-1,不同患者分別呈現出不同的骨髓增生活躍度,患者或表現較輕,或表現較為明顯。淋巴細胞數值0.09~0.90,淋巴細胞比例>0.2的有2例。患者增生較低下1例,增生大致正常5例,增生活躍13例。骨髓活檢分析可見,患者出現增生低下、增生活躍、淋巴細胞增多現象。淋巴細胞增生之后,體積逐漸減小,外形上呈現出卵圓或者不規則圓形,淋巴細胞主要分布于造血細胞,呈間質型分布,3例患者出現淋巴細胞聚集灶。全部患者均未出現骨髓壞死、噬血細胞。17例患者進行單個核細胞T細胞受體(TCR)γ基因重排檢測,其中檢測陽性患者12例。結論:為了提升T–LGLL檢測結果的精準性與檢測效率,可以聯合運用免疫表型、外周血、分子遺傳學檢測方式。
〔關鍵詞〕T大顆粒淋巴細胞白血病;血液病理學;細胞學檢測;骨髓涂片檢測
淋巴細胞白血病中2%~3%為T大顆粒淋巴細胞白血病(T–celllargegranularlymphocyteleukemia,T–LGLL),該疾病呈現出典型的血液病理學特征,患者外周血或者骨髓中大顆粒淋巴細胞(largegranularlymphocyte,LGL)呈現單克隆性增生的特征[1]。對T–LGLL的診斷需要綜合分析患者臨床癥狀表現及形態學等特征,并對患者進行分子遺傳學檢查,在此分析之上綜合得出患者各項病情表現等[2]。基于此,本研究探討了該疾病的病理學特征,以此促進對T–LGLL的病癥診斷與治療,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本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9例T–LGLL患者,其中男14例,女5例,患者年齡20~71歲,平均年齡(46.0±9.0)歲。(1)納入標準:患者外周血T–LGL持續增多,淋巴細胞總數在(2~20)×109·L-1;患者具備特征性的免疫表型:CD3+CD8+CD57+CD16+TCRαβ+CD4-CD56-;知情同意本研究。(2)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惡性腫瘤患者;合并心、肺功能異常者;妊娠患者。1.2方法選取患者髂前或髂后上棘部位進行骨髓抽取,使用瑞特染色,對選取的樣本進行一定處理,使用4%中性甲醛固定,觀察蘇木精–伊紅(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外觀形態。按照不同的類別計數骨髓有核細胞(200個)、瑞特染色外周血白細胞數量(100個),運用五級劃分法分析19例患者骨髓活檢增生程度,對此進行辨別分析。使用美國BD公司出產的流式細胞儀采集患者外周血或骨髓單個核細胞,并對收集的樣本進行四色免疫熒光染色處理,結合參數選取對患者進行免疫表型。運用EliVision二步法對患者樣本進行免疫組織化學檢測,選用適合石蠟切片的抗體CD57、CD4、顆粒酶B、抗體CD3、T細胞內抗原1(Tcellintracellularantigen1,TIA1),檢測過程中對患者使用Sigma公司產品生產的顯色劑二氨基聯苯胺(diaminobenzidine,DAB),對搜集到的患者樣本進行骨髓T細胞受體(Tcellreceptor,TCR)γ基因重排分析。1.3觀察指標T–LGLL患者診斷中,陽性結果判斷指標:流式細胞儀檢測陽性細胞≥20%,陰性結果判斷指標:流式細胞儀檢測陽性細胞<20%,結合收集到的樣本資料分別對患者進行細胞學檢測分析、骨髓涂片檢測分析、病理學分析。
2結果
2.1細胞學檢測分析對全部患者進行血常規檢測分析可見,血紅蛋白42~158g·L-1,16例患者<100g·L-1,血小板(10~337)×109·L-1,6例患者<100×109·L-1,白細胞(2.5~17.8)×109·L-1,10例患者<4.0×109·L-1。通過對患者外周血涂片檢測分析可見,17例患者出現LGL,患者胞質中出現苯胺藍顆粒。觀察患者外周血白細胞分布情況,患者LGL數值范圍0.18~0.85,淋巴細胞數值范圍0.33~0.95,外周血LGL數值范圍(0.57~13.5)×109·L-1,其中7例患者>2.0×109·L-1。2.2骨髓涂片檢測分析通過對患者骨髓樣本的分析可見,不同患者分別呈現出不同的骨髓增生活躍度,或表現較輕,或表現較為明顯。淋巴細胞數值0.09~0.90,淋巴細胞比例>0.2的有2例。所有檢測對象均未呈現出原始粒紅系細胞增多現象。病態造血即粒紅系細胞發育異常現象3例,紅細胞比例明顯減少現象出現14例,對5例患者診斷分析出現T–LGLL合并純紅細胞再生障礙貧血。對患者骨髓及外周血檢測分析可見出現LGL,2例患者骨髓中出現LGL但是外周血未出現,4例患者骨髓中未見LGL但是外周血中檢測發現。2.3病理學分析通過骨髓活檢分析可見,患者增生較低下1例,增生大致正常5例,增生活躍13例。淋巴細胞增多患者共計16例,其中輕中度、重度分別12例、4例。檢測發現未出現淋巴細胞增多患者3例。淋巴細胞增生之后,體積逐漸減小,外形上呈現出卵圓或者不規則圓形,核仁表現不明顯幾乎察覺不到,或者根本無存在。判斷患者淋巴細胞分布情況,淋巴細胞呈間質型分布有16例,主要分布在造血細胞之間。其中3例患者出現淋巴細胞聚集灶。8例患者分布在血竇位置。4例患者小梁旁出現淋巴細胞結節,表現較為明顯。8例患者出現嗜酸粒細胞增多現象。3例出現漿細胞增多,從整體上分析,全部患者均未出現骨髓壞死、噬血細胞,見封三圖1。2.4細胞遺傳學分析對15例患者進行檢測分析發現均呈現出正常核型狀態。對患者進行分子遺傳學分析,17例患者中12例呈現出單個核細胞TCRγ基因重排狀態。
3討論
T–LGLL患者體內胞質中呈現出淋巴細胞克隆性增殖特征,為一種較為成熟的T/NK細胞淋巴瘤,雖然當前臨床中不太常見,也應當對其構建相應的分析機制[3]。T–LGLL常見的疾病分型包括NK–LGLL、T–LGLL,其中4/5的患者類型為T–LGLL,也被稱之為Tγ淋巴細胞增生癥、T–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具體又分為T–LGLL、侵襲性自然殺傷細胞白血病(aggressiveNKcellleukemia,ANKL)兩種形式,T–LGLL疾病具有較長病程,疾病發展呈現出較強的隱藏性,癥狀表現不夠明顯,診斷難度較高[4]。ANKL屬于NK細胞引發的疾病類型,患者病情往往在短期內迅速發展,易于診斷,治療中患者預后較差。臨床T–LGLL疾病高發人群為老年人,疾病初期階段表現不明顯,增加了對患者疾病診斷的難度,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患者呈現出脾大、貧血以及感染等癥狀,與患者自身免疫情況相結合,同時可能出現其他合并性疾病[5]。隨著患者疾病的演進,LGL逐漸增多,半年之后數量達到2.0×109·L-1。瘤細胞臨床表現呈現出了CD2+CD3+CD8+CD57+免疫表型特征。結合以上病情分析,該疾病病發的潛在危險人員為類風濕性關節炎伴粒細胞減少、中性粒細胞周期性減少、中性粒細胞減少、淋巴細胞增多等人員,診斷過程中應當對患者進行骨髓、外周血檢測,為了降低漏診與誤診率,對患者淋巴細胞進行分析,提升對患者診斷效率。細胞毒性T細胞標記為T1A1,顆粒酶B只在活化細胞中有表達,但是活化或者非活化細胞毒性T細胞均有表達。本研究中全部病例腫瘤細胞均不表達顆粒酶B。史穎穎等人[1]研究提出CD10在外周T細胞淋巴瘤中可表達,CDla在淋巴母細胞淋巴瘤的表達率較低。髓系腫瘤中CD7具有非特異性,但是并非全部病例均能夠呈現出該特征,因此在研究中需要聯合運用CD2+CD3+CD8+CD57+標志物。高獻爭等[3]采用了流式細胞技術進行分析,得出9例T細胞淋巴瘤/白血病患者中肝脾T細胞淋巴瘤4例,T–LBL/ALL患者5例。本研究中對19例T–LGLL患者進行病理學分析,進行細胞學檢測分析、骨髓涂片檢測分析、病理學分析。通過檢測分析可見患者LGL數值范圍0.18~0.85,淋巴細胞數值范圍0.33~0.95,外周血LGL數值范圍(0.57~13.5)×109·L-1,其中7例患者>2.0×109·L-1。綜上所述,本研究分析了T–LGLL的血液病理學特征,骨髓活檢分析可見,患者出現增生低下、增生活躍、淋巴細胞增多現象。淋巴細胞主要分布于造血細胞,呈間質型分布,聯合對患者運用免疫表型、外周血、分子遺傳學檢測方式,提升檢測結果的精準性與檢測效率。
〔參考文獻〕
〔1〕史穎穎,馮金梅,黃麗霞,等.熊果酸對脂多糖誘導的人髓系白血病單核細胞來源巨噬細胞炎性因子的調節作用〔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21,37(13):1663-1667.
〔2〕魏計鋒,仇惠英,陳澤,等.TET2、IDH1基因突變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研究〔J〕.臨床血液學雜志,2021,34(7):502-505.
〔3〕高獻爭,魏建國,李晟磊,等.縱隔T淋巴母細胞淋巴瘤/白血病61例臨床病理學特征及預后〔J〕.中華病理學雜志,2020,49(6):601-606.
〔4〕彭賢貴,楊武晨,李佳,等.細胞形態相關技術在血液系統腫瘤中的應用〔J〕.中國生物工程雜志,2019,39(9):84-90.
〔5〕王雯娟,鞏輝,王錦程,等.淋巴瘤細胞白血病患者病理免疫組化及骨髓流式免疫分型結果對比及臨床指導意義〔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20,28(5):1486-1490.
作者:陶毅森 陳超華 單位: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院
- 上一篇: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并文獻復習探討
- 下一篇:慢性中性粒細胞白血病分子診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