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病與精神病學范文
時間:2023-11-27 17:31: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神經病與精神病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G2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3) 02-0071-03
學術期刊的質量評價是編輯出版界的熱點話題,影響因子(IF)是期刊評價公認的指標。近年來隨著期刊評價研究工作的深入,IF逐漸暴露出不足:(1)IF不能全面及時反映期刊最新狀況;(2)不同學科之間的IF值可能存在很大差別;(3)綜述性期刊、交叉性學科期刊的論文較論著性期刊的論文更容易被引用,IF一般很高;(4)期刊中的某些高被引論文、不當的自引、否定引用等也干擾IF。因此探討更為完善的期刊學術質量評價指標具有重要意義。
2005年蒂博爾?博朗(Tibor Braun)等[1]首次將h指數應用于學術期刊評價,創立了期刊h指數,并且研究發現h指數與IF有較好的相關性,此后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h指數是學術期刊質量評價的重要指標之一,甚至更符合本學科同行的判斷,比IF更優越[2-3]。國內研究認為h指數可與期刊IF互補用于學術期刊的評價,在核心期刊評選以及學術影響力評價中發揮一定的輔助作用,尤其是對來源文獻量少、IF偏高的綜述性期刊的排序有修正作用。對大來源文獻量和低影響因子的期刊可以做出更客觀、更適宜的評價[4-7]。為評價神經醫學期刊h指數在學術期刊質量評價中的作用及其影響因素,本研究對2011年版《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中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的h指數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現報道如下。
1 研究對象
選擇2011年版《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中神經病與精神病學36種期刊,評價指標包括每種期刊的h指數、即年指數(Immediacy index)、總被引頻次(Total cites)、影響因子、他引率、來源文獻量(Areides)和基金論文比。
2 統計學方法
以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正態分布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偏態分布資料以中位數表示,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關分析法,h指數影響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3 結果和分析
3.1 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h指數與其他指標的基本數據
36種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h指數的分布范圍為3(《中華腦血管病》)到14(《中華神經外科》)之間,均數為7,說明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總體質量中等;h指數為3的期刊1種,h指數為4的期刊2種,h指數為5的期刊5種,h指數為6的期刊4種,h指數為7的期刊6種,h指數為8的期刊8種,h指數為9的期刊6種,h指數為11的期刊3種,h指數為14的期刊1種。h指數為8的期刊最多,說明單純h指數用于期刊的質量評價區分度不夠,需要結合其他指標進行綜合判斷。
3.2 h指數與其他文獻計量學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36種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h指數與其他指標的相關性分析顯示:期刊的h指數與其總被引頻次、IF、即年指數、來源文獻量之間均存在正相關關系,R值越接近1,相關程度越高,相關程度最高的為總被引頻次,其次為即年指數、影響因子和來源文獻量。
3.3 h指數與其他文獻計量學指標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將h指數作為因變量,可能與h指數相關的指標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數、他引率、來源文獻量、基金論文比作為自變量,采用逐步回歸法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最后只剩一個變量總被引頻次可以納入,得到直線回歸方程為Y=0.001X+5.946,具體見表3、表4。
4 討 論
期刊影響因子、即年指數、被引用頻次等數據是目前對學術期刊學術質量評價時,應用比較普遍的、可計量的績效指標,可以從不同側面反映期刊的顯示度和被引用情況。
4.1 h指數和總被引頻次呈正相關關系(R=0.726)
h指數和總被引頻次呈正相關關系,而且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顯示其是h指數的獨立影響因素。總被引頻次是指該刊自創刊以來刊載的所有論文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它可以測度自創刊以來的學術影響力,從歷史的角度測度期刊被引用和受重視的程度,反映其在學術界的顯示水平以及在科學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種期刊所登論文被引用的次數越多,影響力就越大,期刊的質量就越高。因此期刊可以通過提高被引頻次提高自身的影響力,總被引頻次包括自引頻次和他引頻次,國外學者研究發現,排除自引后h指數會降低,而恩奎斯特(Engqvist)等[8]研究顯示自引對科研人員的h指數影響較少,本研究并未區分出自引和他引對h指數的影響,是局限性之一,應對其進行進一步研究。綜述型期刊因其所登論文的特殊性,總被引頻次較高,但并不能說明其質量較高,因此相對于總被引頻次來說,h指數可以對綜述型期刊的評價起修正作用。
4.2 h指數和即年指數呈正相關關系(K=0.418)
即年指數為期刊除IF、總被引頻次外另一個重要的質效指標,是期刊當年在統計當年被引頻次占當年總量的比例。該指標反映文章發表當年平均被引用的頻率,衡量期刊被引用的迅速程度,即被引速率是反映期刊當年質量水平和學術影響力的一個綜合指標。可以衡量期刊對本學科熱點問題的關注程度,是否被學術界和讀者及時關注。較高的即年指數表明期刊處于學術前沿,及時關注本學科熱點問題,被學術界和讀者的利用率較高。
4.3 h指數和影響因子呈正相關關系(R=0.402)
本研究結果發現期刊的h指數和影響因子呈正相關關系,影響因子越高,h指數越大。影響因子指的是期刊前兩年所的被引用情況,即該期刊前兩年刊載的論文在統計當年的被引用次數除以該期刊前兩年刊載論文總數;而h指數描述的是一個時段內的論文在期刊發表后的被引用情況,針對的是某個確定的年限,確定方法為將某刊某年刊載的所有論文按總被引頻次由高到低排列,當某篇論文的序號大于其被引頻次時,用這個序號減去1就是該刊該年的h指數。影響因子、h指數都是單一的文獻計量指標,可以在不同條件下用于生物醫學期刊學術影響力的評價,如果評估期刊質量與影響在近年的動態變化或其近期在科學發展和文獻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則宜選用影響因子,若評估期刊某年的整體水平與真實影響時,則宜選用h指數。
4.4 h指數和來源文獻量呈正相關關系(R=0.332)
來源文獻量指來源期刊在統計當年發表的全部論文數。h指數與來源文獻量呈相關關系,但相關系數低于上述指標,并不是來源文獻量越大,h指數就越高,文獻量反映的是期刊的出版規模,說明h指數反映的是期刊出版的數量和質量,只有文獻量、被引頻次均較高時期刊的h指數才會升高,因此h指數為期刊評價的質量雙效指標。本組期刊的出版周期各不相同,有半月刊、月刊、雙月刊或季刊,因此期刊的來源文獻量相差較大,說明出版周期的長短也可以影響h指數對期刊質量的評價。
4.5 h指數和他引率、基金論文比無相關關系
平均他引率是指在給定時間內期刊刊載的全部論文平均被他刊引用的幾率,是他引頻次與來源文獻量的比值。本研究結果發現期刊的h指數和他引率無明顯相關關系,與國外研究結果[9]不一致,這可能與本研究期刊僅局限于神經醫學期刊,并未對所有期刊進行研究,未能反映學科之間的差異所致。另外本研究僅僅選取了2011年的他引率,未能分析出期刊較長時期內的平均他引率和h指數的相關性。
本組期刊中h指數排名前4名的雜志分別為《中華神經外科》、《中國心理衛生》、《中華神經科》、《中國行為醫學科學》(現更名為《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這些期刊的來源文獻量、被引頻次均較高,辦刊時間較長,與影響因子排名前4的雜志《中國心理衛生》、《Neuroscience Bulletin》、《中國神經精神疾病》、《中國臨床神經外科》)相比,更符合業界對期刊質量的口碑排名。《Neuroscience Bulletin》因其被Medline/Pubmed收錄、全英文刊出并與國際知名的斯普林格出版社合作后被SCI收錄,其學術質量和國際影響力不斷升高,因而獲得了很高的影響因子,但因為其出版文獻量較少,h指數僅為8。《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的影響因子也較高,但與《中華神經外科》雜志和《中華神經科》雜志比較,他們的被引頻次較低,因此h指數較低。
綜上所述,h指數既與引文指標(總被引用頻次、即年指數、影響因子)相關,又與載文指標(來源文獻量)相關,是對載文的數量和質量并重的指標,載文的數量和質量均提高才能獲得較高的h指數。單純文獻數量和引文的增長均不能使h指數變化過大,h指數可以降低對一些期刊或綜述型期刊的過高評價,評價結果更科學合理、客觀。總被引用頻次是h指數重要的獨立影響因素,因此增加期刊的顯示度,提高期刊的引用率,縮短期刊的出版時滯,贏得更多、更快的引用,有助于提高神經醫學期刊的質量。
注 釋
[1]Tibor Braun, Wolfgang Gianzel, Andras Schubert. A Hirseh-type index for journals[J]. The Seientist. 2005, 19(22): 8-10
[2]Rousseau R. A case study: evolution of JASIS’ Hirseh index[J]. Seience focus(in Chinese). 2006, l(1): 16-17
[3]Olden JD. How do ecological journals stack-up? Ranking of scientific quality according to the h index[J]. Ecoscienee, 2007, 14(3): 370-376
[4]萬錦塹, 花平寰, 宋媛媛, 等. h指數及其用于學術期刊評價[J]. 評價與管理,2006, 4(3): l-7
[5]姜春林. 期刊h指數與影響因子之間關系的案例研究[J].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07 (9): 78-80
[6]劉紅. 科技期刊的h指數與影響因子比較[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06 (6): 1125-1127
[7]陳紅光, 雷二慶. 中國SCI期刊的h指數與影響因子比較[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08 (3): 402-404
[8]Engqvist L, Fronunen JG. The h-index and self-eitations[J]. Trends in Ecology&Evolution, 2008, 23(5): 250-252
篇2
1.吉林省大安市中醫院煎藥室,吉林大安 131300;2.長春市中醫院,吉林長春 130000
[摘要] 目的 研究和分析在血瘀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采用復方丹參滴丸進行治療的情況和效果。方法 隨機選取2009年11月—2013年11月以來,該院內科門診收治的46例血瘀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患者。根據患者就診時間將其平均的劃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每組各有患者23例。分別采用常規西醫方法和復方丹參滴丸進行臨床治療,并統計、分析和比較兩組患者的療效情況。結果 經過臨床比較顯示,觀察組患者在臨床體征、癥狀評分(7.18±4.01)和治療總有效率(82.61%)方面均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12.06±2.74,47.83%),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率(4.35%)略低于對照組患者(17.39%),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血瘀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應用復方丹參滴丸的效果顯著,安全性高,因而是一種有效可行、理想安全的臨床治療措施。
[
關鍵詞 ] 血瘀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復方丹參滴丸;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8(c)-0137-02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簡稱DPN(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是臨床上的一種較為常見的慢性糖尿病并發癥[1]。它的發病原因較為復雜,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其主要的臨床癥狀有:肢體麻木、刺痛、脈絡淤血、脈澀、離經之血等,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善忘、狂躁、偏癱等等[2]。血瘀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中的一種,主要表現為氣血瘀滯等,目前,臨床上多采用中醫藥方法進行治療,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該研究選擇2009年11月—2013年11月期間,在該院內科門診接受治療的46例血瘀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患者。按照就診時間將他們隨機的劃分成平均的兩組(每組有23例患者)。對對照組采用常規西醫方法進行治療,對觀察組采用復方丹參滴丸進行治療,并就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和統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內科門診收治的血瘀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患者46例。患者年齡大約在48歲~7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2.5±5.6)歲;女性患者21例,男性患者25例;病程基本在5個月~8年之間,平均病程時間是(3.4±1.2)年。將46例患者按照就診時間平均進行分組,即:對照組23例患者,年齡大約在51歲~7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1.8±5.0)歲;女性患者10例,男性患者13例;病程基本在9個月~8年之間,平均病程時間是(3.6±0.7)年。觀察組23例患者,年齡大約在56歲~7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3.5±4.2)歲;女性患者11例,男性患者12例;病程基本在5個月~7年之間,平均病程時間是(3.2±1.7)年。經臨床診斷顯示,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均表現為肢體疼痛、麻木、出汗等,符合血瘀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的臨床診斷標準,且不存在嚴重的心、肝、腎等器官功能疾病以及血液性疾病,無糖尿病酮癥、其他神經性疾病以及過敏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臨床表現等基本病歷資料方面的組間對比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患者采用常規西醫方法進行臨床診治。具體方法為:給予患者常規基礎性的糖尿病治療,包括飲食控制、藥物治療、運動治療等,并根據患者實際身體情況,適當的給予其降脂、降壓等輔助治療,連續治療3個月[4]。
1.2.2 觀察組 對患者采用復方丹參滴丸進行臨床診治。具體方法為:在對患者實施常規基礎性糖尿病治療(方法同對照組一致)的同時,給予患者復方丹參滴丸(生產商家:天津天士力制藥廠;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10950111;規格:25mg*150丸)進行治療,飯后口服,3次/d,15丸/次,連續治療3個月[5]。
1.3 評價標準
依照尼莫地平標準對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判斷。
①痊愈 患者的癥候積分降低程度≥90.0%,其陽性體征、臨床癥狀等均完全消失。
②顯效 患者的癥候積分降低程度在70.0%~89.0%,其陽性體征、臨床癥狀等基本消失或出現明顯的好轉。
③有效 患者的癥候積分降低程度在30.0%~69.0%,其陽性體征、臨床癥狀等有所改善。
④無效 患者的癥候積分降低程度<30.0%,其陽性體征、臨床癥狀等均無明顯的好轉,甚至出現病情的加重[6]。
⑤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病例數*100.0%。
1.4 統計方法
通過spss13.0軟件分析、對比和統計兩組患者的臨床診療情況和效果,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體征、癥狀評分情況分析
臨床統計顯示,治療前,對照組和觀察組的體征、癥狀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組間比較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分析
統計學對比顯示,對照組患者的臨床治愈率為4.35%(1/23),治療總有效率為47.83%(11/23);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愈率為17.39%(4/23),治療總有效率為82.61%(19/23)。觀察組在治愈率和總臨床療效上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對比結果存在較大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分析
經過隨訪統計顯示,對照組患者用藥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7.39%(4/23),觀察組患者用藥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35%(1/23),觀察組略低于對照組,但組間比較的差異性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血瘀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是糖尿病并發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現代中醫理論認為,血瘀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主要是由于患者氣陰兩虛、陰津不足、陽虛寒凝導致氣滯血癖、氣虛血瘀、痰塞血瘀,若病癥長時間不愈,就會侵入經絡造成周圍神經的瘀滯、疼痛等等。因而,在中醫臨床治療時,主要是以化瘀活血、疏經通絡為主[7]。復方丹參滴丸,是一種純中藥制造的非處方藥物,其藥方成分主要有丹參、三七、冰片等。丹參,具有良好的安神、消癰、涼血、調經、活血的功效;三七,具有定痛活血、治血化瘀的作用;冰片,具有止痛清熱、醒神開竅的功效。這些中藥材混合在一起,能夠有效的起到理氣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對因血氣瘀滯所導致的疼痛、出血、麻木等臨床癥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8]。臨床研究表明,在該次抽選的46例血瘀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患者中,采用復方丹參滴丸進行治療的患者,其臨床體征、癥狀評分(7.18±4.01)明顯低于采用常規西醫治療的患者(12.06±2.74),臨床總療效(82.61%)明顯高于常規治療的患者(47.83%),組間比較結果均具有明顯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采用復方丹參滴丸治療患者在用藥后的不良反應率(4.35%)較之常規治療患者(17.39%)偏低,但兩組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應用復方丹參滴丸對血瘀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患者進行臨床診治,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陽性體征和臨床病癥情況,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和改善,提高臨床治愈率和治療效果,并有效降低了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從而更好的幫助和促進患者早日恢復健康。因此,應該在臨床治療中予以廣泛的應用和推廣。
[
參考文獻]
[1] 李永春.復方丹參滴丸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觀察[J].中醫學報,2013,11(2):245-246.
[2] 章新法.復方丹參滴丸聯合彌可保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觀察[J].現代醫藥衛生,2008,10(24):100-101.
[3] 劉一敬,李曉冰.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藥物治療[J].西南軍醫,2013,7(5):507-509.
[4] 張廣穎,孔德強,魏鳳婷,等.復方丹參滴丸聯合依帕司他治療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觀察[J].河北醫藥,2012,11(2):219-220.
[5] 牛巧云,周瑞玲.復方丹參滴丸治療血瘀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臨床研究[J].中國社區醫師,2009,10(21):21-22.
[6] 蘇明.中醫藥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研究進展[J].光明中醫,2010,17(4):736-738.
[7] 龐德意.復方丹參滴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12例臨床體會[J].基層醫學論壇,2009,3(11):1033-1034.
篇3
【關鍵詞】 神經病學;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改革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033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2891-02
由于人口老齡化及社會競爭加劇,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病率、致死率和致殘率高居不下,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巨大的沉重負擔。在這種社會壓力之下,神經內科醫師的培養勢在必行。然而由于神經病學本身的特點,如概念繁雜、內容抽象、涉及范圍廣,致使神經病學的教學難度大,教學效果明顯落后于內外科,因此對于神經病學的教學改革是擺在當今教育者面前的一大難題。
1 教學模式改革
隨著醫學教育必須由“以疾病為中心”轉向“以病人為中心”,近來提出了培養醫學復合型的高質量人才的教學目標[1]。在這種新的醫學模式之下,傳統教學模式,即“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顯然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在以往的課堂中,教師占據課堂的主體,采用“灌注式”的教學方法,過度強調“教”,而學生在此過程中究竟能“學”到多少常被忽略。傳統的教學模式雖有一些內在優勢,如系統性、漸進性、廣泛性,使學生能夠循序漸進的掌握醫學知識,但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弊端,即不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主動性,致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差,對學習缺乏興趣,甚至產生厭惡感。因此就需要教育者及時調整教學模式,將教學過程從“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為中心,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及主動思考的能力。
因此運用新型的教學方法,如“情景教學法”、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PBL)[2]等增加課上互動,旨在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課堂上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出問題,再由教師總結,討論關鍵問題,解答學生疑問。將原課堂上教師單邊講授,轉變為教師與學生共同完成的雙邊活動。可以在課堂上實行病例教學法,選擇適于學生水平的典型病例,每人派發一份病例摘要,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上課時選派代表進行發言,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反饋,對學生普遍存在的疑惑進行重點講授,尤其是討論疾病與其他疾病的鑒別診斷。通過教師講授及自己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初步建立臨床思維,對疾病的發生、發展有一個整體的認識[3]。
2 教學內容的改革
2.1 簡明扼要,突出重點 神經系統疾病眾多、知識繁多,而課程設置的課時又很少,因此要求教師講授時必須重點突出。教師應對重點章節的重要內容進行詳細講解,對于一些淺顯易懂的內容則可以通過自學及見習的方式學生自主學習。在知識的講解上,應遵循由易至難原則,按照順序講授的同時,抓住重點講深講透,特別是知識點間內在的病理生理邏輯關系,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如重癥肌無力這一章節的講解,在按照定義、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臨床表現、輔助檢查、診斷、鑒別診斷、治療的順序講授的同時,重點強調病態性疲勞,以神經肌肉接頭損害的病理生理貫穿定義、病因、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等,使學生深刻理解疾病的本質、把凌亂的知識點形成鏈條。在學習基本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獲取知識的能力和逐步建立基本的臨床思維模式,為今后臨床工作打下基礎。
2.2 基礎知識與學科前沿相結合 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不高,學習效率普遍低下。為此,在授課內容上可以將理論知識與學科的發展史和前沿相結合,在講述疾病時穿插相應的科學發現史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治療手段和技術[3],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積極組織學生參與本學科的講座,不僅可以彌補課時有限所造成的不足,也可以幫助學生開放思維,拓展學習思路,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對于這門學科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2.3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對于非重點的章節或某些疾病相對前沿的研究,可以在課堂上做簡要介紹,指導學生進行網絡檢索相關文獻或到圖書館查閱相關參考書籍。學生可以對感興趣的課題撰寫綜述,授課教師進行批閱,將修改建議反饋給學生,學生再次查閱文獻,對其進行補充和修改,相對優秀的文章可以鼓勵投稿。通過這一過程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自覺主動的獲取知識,也能夠幫助學生初步建立科研思路。
3 教學方法的改革
3.1 多媒體、網絡的應用 神經解剖為神經病學的基礎,因為神經系統疾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與損害的解剖部位密切相關。然而對于這一部分知識,大部分學生反映晦澀難懂,因此在課前教師應抽一點時間幫助學生復習神經解剖知識。授課教師可以在講解每一系統的典型疾病是,將該病所涉及的神經解剖知識,利用具有動畫效果的圖形、CT、MRA、DSA圖片制作成文、圖并茂的多媒體課件,必要時還可借助于模型,使學生對于抽象的神經解剖產生客觀的認識和理解。
鑒于目前視頻技術的飛速發展,可將某些知識點制作成視頻資料,供學生學習。如將臨床典型病例和少見疾病發作時的臨床表現記錄下來,在課堂上向學生演示,不僅使學生對于抽象的書本內容,有直觀、立體的認識,如癲癇的發作、病理征、各種病理步態,同時也克服了傳統教學中時間、場地、人員、病種限制,更加直觀化、形象化,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發揮最大效率掌握神經病學的重點、難點,比傳統的“口述+講義”的教學模式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同時,授課教師不能過分依賴于新型的教學方式,對于重難點要適當進行板書。
3.2 加大對學生見習的重視 作為臨床課程學習中重要一環,見習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及時消化授課內容,也可以拓展學生視野。見習和授課應同步進行,不僅可以及時鞏固課上內容,增加趣味性,也可以教會學生如何同病人溝通。見習不同于實習,前者的時間分散,授課教師在發現臨床上典型病例時,就可以組織、安排學生進行見習,如帕金森病人的慌張步態及齒輪樣肌張力增高等椎體外系受累表現,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可以見到多種多樣的病種,以及某些罕見病種。學生還可以參加查房,鼓勵學生思考、討論、提問,這樣可以加深學生理解、形成有體系的臨床思維,將見習的效果最大化。
4 改革考核模式
4.1 注重能力考核 為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考前突擊、死記硬背應付考試的不良習慣,應將考核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中,考核方式應從理論考試轉變為能力考核,注重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考核的過程及內容要以“能力考核”為中心。在日常課上增加小測驗,及階段性測驗,不僅起到督促學生學習的作用,還可以幫助學生及時復習課上內容,加強記憶,同時也作為學生出勤率的標準。縮小期末測驗成績所占的比重,期末考題中主觀性試題應與客觀性試題相結合,并逐步增加前者的比重,著重考察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后者則注重考查學生對神經病學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掌握情況。將課堂討論、文獻閱讀、階段性測驗作為總成績的一部分。
4.2 注重臨床實踐考核 重點考察學生對于臨床問題分析及解決的能力,增加對于臨床實習及見習階段的考核。主要包括①病史采集,授課教師選取臨床常見病例,學生進行病史詢問;②體格檢查,學生對病人進行針對性內科查體及詳細的神經專科查體;③病例分析,學生在病史詢問、體格檢查的基礎上,給出初步診斷,提出診治方案,完成大病歷的書寫;④腰椎穿刺術的考核,可在模擬人上進行,10分鐘內完成口述及操作。⑤頭顱CT、MRI閱片:隨機抽取頭顱CT或MRI片1份,10分鐘內給出判讀結果。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水平,在挑選CT或MRI片時應選擇較能反應疾病特點的典型影像片。授課教師對于以上每一個板塊進行評分,著重考核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5 結 語
神經病學內容繁雜、知識點眾多、涉及范圍廣泛,在長期的教學中我們認識到,以往枯燥的教師講授書本知識的方法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為了提高神經病學教學的質量,要求教育者們對教學的方法、教學內容及考核模式進行改革。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PBL、CAI、啟發式、病例導入、多媒體、網絡等),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幫助學生加深對課程的理解,形成正確的臨床思維模式,從根本解決神經病學目前存在的困境。
參考文獻
[1] 李兆松,王忠彥,呂海波.試論醫學模式轉變與醫學教育高個[J].西北醫學教育,2005,1(32):124-128.
篇4
認識疾病,樹立長期藥物治療的觀念,并學會藥物治療自我管理
讓患者認識到精神病是一種慢性病,少數病因明確,但多數都沒有明確的病因,許多研究都只能提供一些易感因素或主要誘發因素等。在治療上,更多的是控制癥狀即對癥治療,而缺乏十分有效的對因治療方法。因此,患病的原因是很復雜的,絕不能認為患病是被人詛咒或其他超自然力量造成的。要像對待罹患其他疾病一樣,坦然的面對患精神病這一事實。同時,明確兩點:精神病是可以控制的;精神病目前是不能徹底地根治的。
精神病容易復發,特別是2次或2次以上復發的患者常常需要長期服藥,乃至終生用藥。精神病和常見的慢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壓一樣需要長期服藥治療。控制癥狀是改善自身生活質量的基礎,也是參與家庭和社會的必要條件。
在治療中培養患者藥物治療的自我管理意識和方法
讓患者知道自己正在服用的藥物名稱、服用劑量和方法,訓練患者用藥前仔細核對標簽。有條件的患者學習閱讀說明書。發生特殊問題及時向家人及醫務人員求助。
讓患者學習有關精神病藥物的知識。知道藥物在提供治療作用的同時,都會或多或少的存在與治療作用無關的作用即不良反應。讓患者對自己所服用藥物的不良反應有所了解,識別藥物的不良反應,及時的向醫護人員求助。取得家人的幫助。對于健忘或客觀條件限制的患者,可以請家屬協助自己服藥。
學會求助醫生的技能。治療方案是醫生為患者制定的,患者要及時的反饋治療信息,應鼓勵患者與醫生交流治療中的各種癥狀和體驗,交流時要注意:反映病情要客觀實際,不要因為想引起醫生重視而故意夸大病情,或是因為害怕藥物的不良反應而故意隱瞞病情。描述病情要抓住重點,盡量避免語言重復。當藥物過量或發生嚴重的不良反應時,要及時的尋求醫生的幫助,并保留剩余藥品及說明書等,攜帶前往治療。在藥物調整品種和劑量時,患者可以提出自己的問題和需求。
了解自己的心理特點,保持情緒平穩
自卑感:因為覺得自己患有精神病而低人一等,再加上社會上某些人的偏見,而使患者的自卑情緒加重。恐懼感:患者常常會害怕疾病復發或擔心服用大劑量的抗精神病藥物會影響智能而不能勝任工作、生活,無法適應家庭和社會,而產生恐懼。焦慮:恐懼的心情和過多思慮,最終使患者產生嚴重的焦慮。消極悲觀:回想自己患病時的異常行為所造成的嚴重后果,覺得無法彌補而感到悲觀失望。因為疾病而導致的貧困,生活艱難,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讓患者知道上述情緒反應都是正常的心理反應,普通人遇到挫折和困難的時候也會有同樣的反應,但是這種情緒長期存在,必將影響治療和康復的效果。幫助患者正確對待和處理上述情緒反應,懂得尋求別人的必要幫助。注意培養多種興趣愛好,使用放松療法調整自己,讓情緒保持相對的平穩。
各種技能的培養訓練
自我照顧技能、簡單勞動技能的培養:由于長期住院或離群索居,患者對醫務人員及家人的依賴非常嚴重,病情控制后無法適應家庭和社會生活。通過訓練,讓患者逐漸擺脫病人這一角色的扮演。特別是那些行為退縮的患者,讓其知道:自我照顧能夠提高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適當的勞動和有益的活動,可以喚起對生活的興趣。學習生活技能,有利于照顧家人,改善家庭關系。適時的鼓勵他們從最簡單的家務勞動開始,如掃地、洗自己的衣物等,逐步提高勞動的技巧性和強度。
社會技能訓練:主要是人際交往技能,包括言語和非言語要素在內的復雜行為。對于有社會技能缺陷的患者,可采取由家人傳授和訓練的方法補救,應付鄰里關系,學習自我表達和稱贊他人。
應付應急的技能:在參與社會活動的過程中,患者難免會遇到那些讓他們感到為難的社會問題和尷尬場面。平時進行合理的訓練能增加對刺激的耐受性,防止原有癥狀的活躍和復發。在訓練中要避免過高或過低的刺激環境,一步步合理安排,即要使其與社會保持聯系,又要避免急劇的刺激。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產后;深靜脈血栓;預防
【中圖分類號】R714.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2)01-0050-01
深靜脈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常見于下肢,尤其是左下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產后較為常見而嚴重的并發癥,可引起下肢功能障礙及肺栓塞,如治療不及時可導致患者死亡。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8例產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分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產婦年齡23~38歲,體重62~87kg。其中左下肢深靜脈血栓6例,右下肢2例。7例發生在剖宮產后,1例發生在自然分娩后。剖宮產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術后常規用止血藥1~3天。下肢深靜脈血栓的主要癥狀有:患肢不同程度的腫脹、沉重、疼痛,局部皮膚顏色蒼白,伴有低熱、乏力等。患肢周徑增粗。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見下肢靜脈管腔內無血流信號,探頭加壓后靜脈管腔變化不明顯或部分管腔壓閉,提示血栓存在。
1.2 治療方法
急性期臥床休息,抬高患肢,高于心臟水平,以利于靜脈回流。局部用50%硫酸鎂濕熱敷,促進炎癥反應消退,減輕腫痛。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防止血栓脫落而致肺栓塞。開始起床活動后可穿彈力襪或用彈力繃帶。用肝素、復方丹參、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抗凝治療,同時靜脈滴注廣譜抗生素防治感染,監測血凝、超聲。
1.3 結果
經治療,5~10天后所有患者癥狀改善,復查超聲提示血栓消失。無一例發生肺栓塞。
2 討論
2.1 深靜脈血栓的發病因素
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液滯緩、靜脈壁損傷、高凝狀態[1]。妊娠期雌激素分泌增加,促進肝臟產生凝血因子。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增加,血小板數無明顯改變,妊娠晚期凝血酶原時間及部分孕婦凝血活酶時間輕度縮短,凝血時間無明顯改變。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比非孕婦女增加40%~50%,改變紅細胞表面負電荷,血沉加快,故妊娠期血液呈高凝狀態 [2]。分娩后早期血液仍處于高凝狀態,有利于胎盤剝離面形成血栓,減少產后出血。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凝血酶原于產后2~3周降至正常。孕期和產后血液處于高凝狀態,一旦血管損傷即容易凝血。分娩時、手術創傷造成血管壁損傷,內皮組織受損,膠原暴露,引起凝血物質釋放,血栓容易形成。剖宮產麻醉時間長,麻醉平面以下靜脈血管壁平滑肌松弛,血流緩慢,易形成血栓。如發生產后大出血,輸入庫存血,增加了血液粘稠度。術后禁食6小時,如液體補充不足,使血液濃縮,血流緩慢。產婦體質較虛弱,懼怕腹部或會陰傷口疼痛,產后長期臥床,引起靜脈血流淤滯,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孕婦高齡、肥胖,妊娠期高血壓患者,是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2.2 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
孕期加強保健,合理營養,適當控制體重,減少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嚴格掌握剖宮產指征,降低剖宮產率。術前仔細詢問有無血栓史,檢查凝血功能。剖宮產術中輕柔操作,減少血管損傷,縮短手術時間。術后注意補充液體,保持水電平衡。術后少用或不用止血藥,減少血栓形成。分娩后鼓勵產婦早下床活動,避免久坐久站。及早多做踝關節的伸屈活動,抬高下肢,家屬可協助按摩下肢,穿彈力襪或用彈力繃帶,以促進血液回流。同時加強產婦的心理護理,保持心情舒暢。產婦情緒低落可引起交感迷走神經功能紊亂,血管舒縮功能失調,影響下肢靜脈回流[3]。產后仔細觀察肢體情況,如有下肢疼痛、腫脹,活動不便等,應考慮血栓形成,行彩超檢查,及早發現血栓[4],以免延誤治療。對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術前或術后可預防性治療,如應用右旋糖酐、肝素、腸溶阿司匹林等,對抗血液高凝狀態[5],防止血栓形成。
參考文獻:
[1] 陳維洲,許玉韻,呂俊升. 心血管病治療學[M] .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 142.
[2] 樂杰主編. 婦產科學[M] .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0: 44-45.
[3] 辛紹偉,齊加欣,黃俊榮. 產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分析及護理[J]. 中華護理雜志,2005,40(4):288-289.
篇6
中圖分類號:R19
文獻標識碼:B
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意為遵循證據的醫學,其核心思想是指醫生對病人的診斷、治療、預防、康復和其他決策應建立在當前最佳臨床研究證據的基礎之上。為強調在醫療活動中采用最新最好的證據指導臨床實踐,讓醫學生養成良好的自我教育方式,學會掌握自我更新醫學知識和臨床技能的方法,實現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開展循證醫學教學勢在必行。
1 現有醫學教育模式的弊端
現有的高等學校教學工作存在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過死、人才培養模式單一等問題。我國培養的大學生基礎理論和基本訓練較好,但存在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不足的弱點。因此,改革教學方法,加強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加強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是我國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
目前的醫學教育模式同樣存在一些弊端,傳統的醫學教育使我們現有的知識和臨床技能隨著時間的飛逝而逐漸過時。Ramsey等發現醫學生掌握新知識的情況與從醫學院校畢業的年限之間呈顯著負相關。對醫學生不僅應注意智能的培養和學業成績的提高,而且應加強個人素質的培養。
2 新型的臨床醫學教育模式――循證醫學
循證醫學又稱有據醫學、求證醫學或實證醫學。循證醫學創始人之一加拿大流行病學專家David Sacker教授在2000年新版“怎樣實踐和講授循證醫學”中,再次定義循證醫學為“慎重、準確和明智地應用當前所能獲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據,同時結合醫生的個人專業技能和多年臨床經驗,考慮病人的價值和愿望,將三者完美地結合制定出病人的治療措施”。循證醫學的最佳臨床研究證據指與臨床密切相關的研究,包括對診斷性試驗的準確性和精確性的研究,對預后因素預測強度的研究,對治療、康復和預防措施、效果及安全性的研究等。臨床專業知識技能指醫生應用臨床技能和經驗迅速判斷病人的健康狀況和建立診斷的能力,以及判斷病人對干預措施可能獲得的效益和風險比的能力。病人的需求指病人所關心和期望的事情和結果。在做出診斷和治療等決策時應考慮這一點,體現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模式。循證醫學是21世紀臨床醫學發展的趨勢,從醫學教育的角度看,循證醫學是一種與傳統教學模式不同的學習方法,其實質是一種新式高效的終身學習的臨床教育模式。通過采用循證醫學的策略,可使臨床醫生和醫學實習生的臨床知識和技能及時得到更新。
3 循證自我教育模式與神經病學臨床教學
傳統灌輸式神經內科實習模式使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不到充分鍛煉。學生在校期間所獲知識的基礎性、單一性、典型性、穩定性與實際應用中的多樣性、復雜性、綜合性、多變性之間存在著較大的矛盾,這些矛盾不可能通過無限制的擴大知識體系的外延來解決,只有通過改善學生的素質來解決。
神經病學是一門病因及病理機制復雜、臨床表現形式多樣、診斷手段發展迅速、既是建立在神經科學的理論基礎上并與其它臨床學科有密切的聯系,又是具有高度邏輯性、理論性的一門臨床學科。因此要求每位醫學生及臨床醫生必須有較強的綜合能力,必須通過不斷學習更新知識,交流經驗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用更準確、更確切的臨床證據指導神經病學醫療和教學。臨床實習是醫學生從基礎理論學習向臨床醫療實踐過渡的重要階段,學生面臨臨床思維轉變及臨床能力培養等問題。講課、查房、專科病例討論以及大查房是實習生獲取知識和技能的主要方法,但多數仍是采用灌輸式的方法。目前采用的神經內科實習方式是學生抱病歷,臨床帶教老師查房,教師分析病情,學生記錄,教師下醫囑,學生被動執行。無論帶教老師如何改變講解方式。學生總是處于被動地位,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培養和鍛煉。而在臨床實踐中,每天都會面臨許多有關疾病診斷、治療和預后的問題,問題的解決常常是通過被動接受上級醫生提供的知識和信息,或從教科書上查尋答案。這種被動方式獲得知識雖然方便,但卻可能不可靠或已過時。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模式雖然能短時期內增加知識,卻既不能改變臨床醫師的臨床實踐行為,也不能改善疾病的最終結局。
循證醫學在醫學教育中已被逐漸采用,學校對新人校的醫學生,盡早向其介紹循證醫學的理念和原則,讓學生從思想上建立起對經驗醫學的缺陷和循證醫學的優勢的認識;對臨床前期的學生,我們教會其必備的基本技能,包括如何正確閱讀、評價醫學文獻和如何快速有效地查尋相關資料,為臨床實踐循證醫學打下基礎。進入臨床的醫學生在臨床實踐中每天都會面臨許多有關疾病診斷、治療和預后的問題,要求醫學生通過以下5個不同的步驟得以實現:(1)針對具體病人提出臨床問題;(2)根據臨床問題與專業系統檢索有關問題的最可靠的證據;(3)批判性地評價所獲得的有關證據;(4)將真實可行的研究結果應用于臨床、指導具體病人的治療;(5)評價實踐后效,進一步提高。
篇7
[關鍵詞]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糖化血紅蛋白;血糖
[中圖分類號] R58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01(b)-061-02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levels of glycated hemoglobin with degree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LIU Wei PAN Qingmin
Department of Cadres Ward, Taihe Hospital Affiliated to Hubei Medical College, Hubei Province, Shiyan 44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dition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and plasma level of glycated hemoglobin. Methods 120 cases with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observation group) in our hospital and 60 cases over the same period of healthy people (control group), taking fasting blood 5 mL, HbA1c level was assayed by immune turbidimetric. Results The HbA1c levels of the control group were all between 4.0%-6.4% , the majority of observed group with HbA1c levels ≥10.0%, accounted for 52.5%, 6.5%-9.0% accounted for 27.5%, patients with high HbA1c level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mo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with low HbA1c level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 = 5.86, 7.26, all P
[Key words]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HbA1c; Blood sugar
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DPN)是糖尿病(DM)的常見并發癥之一,具有不可逆性,其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是十分清楚。筆者2010年1月~2011年6月對DPN病變程度與血漿糖化血紅蛋白(HbA1c)的相關性進行了研究,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糖尿病科門診或住院治療的DPN患者120例為觀察組,選擇2010年2月~2011年5月本院體檢科健康體檢者60例為對照組。觀察組中,男65例,女55例;年齡最小35歲,最大86歲,平均(53.36±10.25)歲;病程最短1年,最長32年,平均(5.95±0.39)年;病情分級:輕43例,中52例,重25例;平均空腹血糖(FBG)≤(8.55±0.80)mmol/L,平均餐后血糖(PBG)≤(11.45±0.74)mmol/L;合并癥:高血壓25例,血脂異常31例,心功能不全27例,糖尿病早期腎病14例,合并感染5例。對照組60例健康體檢者中,男36例,女24例,年齡24~88歲,平均(57.86±10.9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排除標準
觀察組患者均符合臨床DNP診斷標準;病情輕、中、重度均可(無明顯臨床癥狀者為輕度病變,有明顯臨床癥狀者為中度病變,有癥狀且功能嚴重受累者為重度病變)。排除不符合上述診斷、納入標準者;合并有嚴重心、腦、肝、腎疾病者;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者;臨床資料收集不完整或中途退出觀察者。
1.3 檢驗方法
全部研究對象晨起空腹抽取靜脈血5 mL,并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鉀抗凝,測定HbA1c水平,儀器采用美國Bio-Rad公司生產的D-10TM糖化血紅蛋白儀,配套檢測試劑也由該公司提供,操作、檢測標準嚴格按說明書進行。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7.0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比較
健康體檢者HbA1c水平均為4.0%~6.4%,觀察組多數患者HbA1c含量≥10%,占52.5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表1 兩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比較[n(%)]
2.2 DPN不同病變程度血糖、HbA1c水平檢測結果
觀察組不同病情患者HbA1c水平均高于對照組(t =6.72、7.39、9.86,均P < 0.05),且觀察組DPN患者隨著病情加重HbA1c水平逐漸升高,組內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 =13.462,P < 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比較(x±s)
注:與對照組比較, *P < 0.05;觀察組不同病情組比較,F=13.462,*P
3 討論
DPN是一種常見糖尿病并發癥,發病率較高,占60%~90%[1-2]。關于DPN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是十分清楚,多數學者認為DPN發病機制與血管自身免疫、代謝紊亂、氧化應激、神經體液生長因子缺乏等有關[3-6]。DPN主要病因是糖尿病引起的糖、脂肪、磷脂等代謝障礙及由于周圍神經等的滋養血管的動脈硬化、中外膜肥厚、玻璃樣變性甚至閉塞等血管,致使神經纖維節段性脫髓鞘性變化,軸索膨脹變性、纖維化及運動終板腫瘤等,病變主要見于周圍神經、后根,亦可見于興奮髓后索及肌肉[7]。
HbA1c于1958年被首次從血紅蛋白中分離出來,它是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與血糖結合的產物,由于該結合反應是不可逆反應,因此HbA1c的合成受血糖濃度的影響,并與血糖水平成正相關[8-9]。因此大多學者認為,糖尿病周圍神經損傷的病變程度與血漿HbA1c水平有密切的相關性。因此,HbA1c可作監測糖尿病血糖指標的有效手段 [10-11]。本文健康體檢者HbA1c含量全部為4.0%~6.4%,而DPN患者HbA1c含量 ≥10%的比例遠高于正常人群,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血漿HbA1c的水平與DNP的病變程度有著重要關系,可客觀地反映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病變程度。
[參考文獻]
[1] 葉應嫵,王毓三,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M].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347-351.
[2] 唐彥,談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進展[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1):9-11.
[3] 劉學勇.糖化血紅蛋白的檢測及臨床意義[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28(2):105-106.
[4] 石俊明,杜倩,郝東義.2型糖尿病糖化血紅蛋白與視網膜和周圍神經病變的關系探討[J].醫藥論壇雜志,2007,28(18):94-95.
[5] 王小芳.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與空腹血糖水平的相關性研究[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0,28(4):398-399.
[6] 張冬青,汪德清.糖化血紅蛋白糖尿病并發癥的相關性研究[J].軍醫進修學院學報,2009,30(4):467.
[7] 朱建奎.糖尿病診斷中糖化血紅蛋白檢測的臨床意義[J].中國醫藥指南,2010,8(26):131-132.
[8] 趙陸伍,吳健,高陽.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與糖化血紅蛋白及糖化血清蛋白的關系[J].淮海醫藥,2006,24(4):295-296.
[9] 禹香菊,張璐靚.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與糖化血紅蛋白[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09,21(4):377.
[10] 余淑芳.2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檢測糖化血紅蛋白的臨床意義[J].中國醫學創新,2009,6(11):74.
篇8
關鍵詞: 2型糖尿病;游離脂肪酸;周圍神經病變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可累及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和自主神經,但以感覺神經最為常見。目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病理機制仍不明確,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并非單一因素所致[1]。近年的研究表明,血清游離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體內脂代謝狀況,與糖尿病抵抗、T2DM以及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發生發展有著密切關系。目前對于游離脂肪酸與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的研究較多,但對于游離脂肪酸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相關性研究較少。本研究分析了118例T2DM患者和50名正常對照組的FFA水平,并對周圍神經病變的相關危險因素行Logistic回歸分析,旨在探討T2DM患者FFA與周圍神經病變的關系。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T2DM組118例,來自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院內分泌科住院患者,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并經GAD-Ab、IA2-Ab自身抗體檢測排除成人遲發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其中男68例,女50例,年齡40-72歲,平均58歲,口服降糖藥物治療。1個月內使用胰島素、胰島素增敏劑、降血脂藥物者,以及合并嚴重感染、肝功能異常、尿毒癥、甲狀腺疾病、酮癥酸中毒者除外。根據是否合并周圍神經病變,分為非DPN組(NDPN組)66例和DPN組52例。另選同期健康體檢者50例作為健康對照組(NC組),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齡55歲。空腹和餐后2h血糖(FPG,2hPG)正常。
1.2 周圍神經病變的判斷依據
(1)有肢體感覺、運動神經病變表現,如感覺過敏、減退、異常,肢體麻木、針刺樣或燒灼樣疼痛和肌力減弱,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深淺感覺減退、肌萎縮、無力等;(2)營養功能障礙:如肌肉萎縮無力,皮膚干燥開裂,出汗過多或無汗等;(3)電生理檢查:NCV和肌電圖檢查顯示神經有傳導障礙;(4)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如:遺傳因素、藥物、手術、其它代謝疾病等;排除腰椎疾病以及腦血管疾病后遺癥;排除糖尿病急性并發癥及有嚴重的心肝腎臟器功能障礙者。
1.3 研究方法
生化檢測:受試者均經10h空腹過夜,抽靜脈血測F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FFA、血脂全套。血糖測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HbA1c采用液相分析法。FFA、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采用酶比色法,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采用遮蔽法和酶法,日立7170A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試劑盒購自日本第一化學藥品株式會社。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兩組間計量資料采用χ2檢驗。兩變量的相關采用簡單相關分析,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危險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元回歸。所有數據進行方差齊性檢驗及正態性分布檢驗,非正態分布的數據轉換成正態分布數據后進行統計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 結果
2.1各組間一般資料及生化指標的比較(Table 1)
表1 各組一般資料及生化指標的比較
Table 1 The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and biochemical parameters among all groups(x±s)
表2 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回歸方程入選變量
Table 2 The variables in the equation of peripheral neuropathy of type 2 diabetes
3 討 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微血管并發癥之一,嚴重影響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病理機制仍不十分清楚,可能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迄今的研究顯示代謝因素、血管因素及神經營養因子等可能與DPN的發生有關,但尚無定論。其中代謝紊亂和微血管功能障礙及其引發的繼發改變是DNP的主要發病機制[2-3]。而這些都與葡萄糖代謝、脂類代謝等密切相關。糖、脂代謝紊亂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特征。40多年前,Randle等發現脂肪酸濃度增加可以抑制葡萄糖在肌肉的利用,進而提出葡萄糖-脂肪酸循環概念,認為葡萄糖和脂肪酸在代謝途徑上存在相互競爭機制。糖、脂代謝紊亂之間的相互作用一直是糖尿病發病機制研究關注的焦點。而脂質代謝紊亂是發生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的重要危險因素[4],這個觀點已基本達成共識,然而,對于探討T2DM患者脂質代謝紊亂與糖尿病微血管病變尤其是周圍神經病變相關性的研究目前還很少,且尚存爭議。
目前,脂質的變化與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發病機制之間的關系是國內外研究的一個熱點。機體各種組織中的脂肪都是不斷進行更新的,一方面外源性的脂肪通過血漿轉運,以游離脂肪酸的形式進入脂肪細胞,合成脂肪儲存。體內的內源性脂肪主要在肝臟中合成,也通過血漿轉運而進入脂肪細胞儲存。另一方面儲存的脂肪不斷降解,以FFA的形式進入各組織被氧化利用,使脂肪代謝處于動態平衡中,FFA在脂肪代謝中起到樞紐的作用[5],FFA在反映機體脂代謝方面比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和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in,TC)的變化更敏感。近年的研究表明,血清游離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體內脂代謝狀況。同時,國內外的大量研究證明糖尿病時血清游離脂肪酸升高[6]。并且游離脂肪酸與胰島素抵抗、2型糖尿病、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密切相關[7]。但是游離脂肪酸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關系目前尚不清楚。
本研究顯示,T2DM患者血清FFA水平明顯升高,與FPG、TG等均成正相關關系。可能是由于T2DM患者存在胰島素抵抗,胰島素抑制激素敏感性脂酶(HSL)活性作用減弱,HSL活性升高,促進TG、甘油二酯分解產生FFA[7],同時糖代謝障礙及LPL活性減弱,導致FFA的再脂化減少,從而使釋放入血的FFA增加。而FFA水平長期慢性升高反過來進一步加重胰島素抵抗和肝糖輸出增加[8]。
另外,本研究結果還表明,T2DM周圍神經病變組比非周圍神經病變組FFA水平明顯增高。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病程、HbA1c和FFA對T2DM周圍神經病變呈獨立正相關影響。其中病程為不可控制因素,但通過嚴格控制血糖和降低FFA水平,可能會有助于減少周圍神經并發癥的發生。FFA是T2DM周圍神經病變的一個重要的獨立危險因素,但其影響T2DM周圍神經病變的具體機制目前還不完全清楚。可能是由于糖尿病患者脂代謝紊亂,患者自身胰島素不足,脂肪組織攝取葡萄糖及從血漿移除甘油三酯減少,血漿游離脂肪酸和甘油三酯濃度升高。長期的高血脂,會對血管內膜造成功能性損傷,損傷的微血管不能為神經提供充足的養分,從而造成神經損傷。同時,血清FFA持續增高,導致脂肪組織尤其是腹部脂肪組織過度累積,進而會導致脂肪因子分泌紊亂,激活NF-KB信號轉導途徑,大量促炎因子合成釋放,從而影響自身及其他臟器組織細胞的功能,改變組織臟器的微環境,造成周圍神經的損傷[9-10]。
目前,FFA影響T2DM周圍神經病變的具體機制仍不十分清楚,有待于進一步研究。但是認識到FFA在T2DM周圍神經病變中的作用,將為臨床給予積極抗脂治療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Zachary T,Bloomgarden MD.Diabetic Neuropathy[J].Diabetes Care.2008;31(3), 616-621
[2]Vander Jagt DL,Hunsaker LA.Methylglyoxal metabolism and diabetic compli- cations:roles of aldose reductase,glyoxalase-1,betaine aldehyole dehydro- genase and 2-oxoaldehyde dehydrogenase[J].Chem Biol Interact,2003,143-144:341-351.
[3]Obrosova IG,Li F,Abatan OI,et al.Role of (ADP ribose) polymerase activation in diabetic neuropathy[J].Diabetes,2004,53(3):711-720.
[4]McGarry JD.Banting lecture 2001:Dysregulation of fatty acid metabolism in the etiology of type 2 diabete[J].Diabetes,2002,51(1):7-18
[5]柳紅芳,陸菊明,潘常玉.游離脂肪酸與胰島素抵抗[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03,2(3):236-239.
[6]Chen paris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free fatty acid,plasma glucose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Practical ClinMed, 2005,6(4):13-15
[7] Lewis, G. F, Carpentier, A, Adeli, K,et al.Disordered fat storage and mobilization in the pathogensis of insulin resistance and type 2 diabetes[J].Endocrine Review, 2002,23(2):201-229.
[8]Lam TK,Carpentier A,Lewis GF,et al.Mechanisms of the free fatty acid-induced increase in hepatic glucose production[J]. 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2003, 284(5):E863-873.
篇9
【摘要】 目的 探討益氣化瘀方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血管病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10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血管病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48例)采用常規治療,治療組(52例)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益氣化瘀方內服治療。2組均30日為1個療程,3個療程后評定療效。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92.9%,對照組總有效率61.1%,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后治療組糖化血紅蛋白、三酰甘油、纖維蛋白原、全血粘度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1),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膽固醇下降程度與對照組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腘動脈及足背動脈內徑較治療前增大(P<0.01),峰值流速較治療前減慢(P<0.01),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P<0.01)。結論 益氣化瘀方能改善糖尿病周圍神經血管病變的臨床癥狀,其機制可能與改善血液粘度有關。
【關鍵詞】 益氣化瘀方;糖尿病周圍神經血管病;中醫藥療法
Key words:Yiqi Huayu Prescription;diabetes peripheral nerve and blood vessel pathological chang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共同導致了糖尿病足的發生,其致死致殘率很高。國外有資料表明,在所有因糖尿病有關問題的住院病例中,糖尿病足占47%。糖尿病足潰瘍和截肢所帶來的耗費巨大,此項費用在美國幾乎相當于其余糖尿病并發癥花費的總和[1]。隨著我國糖尿病患病率的逐年上升,糖尿病足患病率也在增加,其最主要的病理基礎在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發病機制復雜,后期臨床療效差。近年來,我們根據中醫理論,在控制血糖及局部用藥的基礎上采用益氣化瘀方治療糖尿病足取得滿意療效,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依據
1.1.1 診斷標準
參考《中西醫結合糖尿病學》[2]中有關糖尿病足的診斷標準:①有明確的糖尿病病史。②患足有缺血表現:疼痛,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皮膚紫紺。③患足有痛、溫、觸覺減弱等神經病變。④下肢多普勒超聲血流檢查:腘動脈、足背動脈管腔明顯狹窄,血流減少。
1.1.2 排除標準
①年齡<20歲或>75歲。②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③未能嚴格執行治療方案,依從性差,無法判斷療效或療程不完整等影響療效或安全性判斷者。④患有慢性乙醇中毒、尿毒癥及服用麻醉藥史。⑤患有其他神經系統疾病。⑥對治療方案有嚴重不良反應者,對藥物過敏者,精神病患者。
1.1.3 納入標準
①中醫辨證符合氣血皆虛、夾瘀夾濕之證[3]。②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并且不具有排除標準中的任何1項。
1.2 一般資料
100例糖尿病足患者均為本院2005年7月-2008年1月住院或門診病例,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52例,男33例,女19例,年齡40~75歲,平均(58±18)歲;糖尿病病程6.8~22年,平均(12±7)年,并發糖尿病足病程1.7~4.3年,平均(2±1)年。對照組48例,男32例,女16例,年齡39~74歲,平均(58±19)歲;糖尿病病程4~21年,平均(11±9)年;并發糖尿病足病程1.6~4.5年,平均(2±1)年。2組病例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只采用基礎治療。①控制血糖:用丹麥諾和諾德公司產重組人胰島素(諾和靈50R),分早晚餐前0.5 h臍周皮下注射,根據血糖水平調整胰島素用量。調整目標為: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0.0 mmol/L。②控制感染:先用廣譜抗生素,待細菌培養和藥敏實驗后再用敏感抗生素(如頭孢氨芐、克林霉素、阿莫西林、氨芐青霉素、奎諾酮類等)。③抗凝溶栓:口服腸溶阿司匹林50 mg,每日1次,并用抗栓酶0.75 U患側股動脈注射,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間隔5 d行下一療程。④改善微循環:用燈盞花素15 mL加入生理鹽水250 mL中靜脈滴注。⑤局部處理:下肢趾間潰瘍者用1/5 000呋喃西林清洗后,用浸有慶大霉素針的濕紗布貼敷于創面。濕性壞疽先用3%的雙氧水徹底清洗膿性分泌物,再用呋喃西林清洗后,用浸有慶大霉素針的濕紗布貼敷于創面。干性壞疽每次切除適量壞死組織,清除腐骨,呋喃西林沖洗,生肌玉紅膏外敷。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益氣化瘀方內服。藥物組成:黃芪30 g,當歸15 g,桃仁10 g,紅花10 g,黃連10 g,川牛膝15 g,蒼術20 g,川芎15 g,砂仁20 g,木瓜20 g,地龍10 g,甘草6 g。血瘀偏重者可酌加澤蘭、乳香、沒藥;濕熱偏重者可酌加黃柏、薏苡仁、金銀花。常規煎法,早中晚飯前服藥,每日1劑。
1.3.3 療程
2組均30 d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5 d,3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1.4 觀察項目
1.4.1 一般指標
全部病例治療前后均詳細記錄患者的癥狀、體征變化。
1.4.2 實驗室相關指標
測定治療前和治療3月后糖化血紅蛋白、三酰甘油、膽固醇、纖維蛋原、全血粘度及腘動脈、足背動脈內徑和峰值血流速度。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以x±sx±s表示,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分析。兩樣本均數與計數資料比較分別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以P<0.05判斷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6 療效判斷
療效標準依據衛生部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及中國中醫藥學會消渴病專業委員會制定的“消渴病中醫分期辨證與療效評定標準”[5]制定。顯效:皮膚涼、顏色紫褐、麻木、刺痛、灼痛、感覺遲鈍或喪失等臨床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血流速度明顯改善,基本在正常范圍。有效:皮膚涼、顏色紫褐、麻木、刺痛、灼痛感覺遲鈍或喪失等臨床癥狀有不同程度好轉。血流速度有所改善,但未達正常范圍。無效:各項指標達不到以上標準者。
2 結果
(見表1~表4)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療效比較(略)注:χ2檢驗,2組比較,P<0.01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腘動脈內徑和峰值流速比較(略)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P<0.01(下同)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足背動脈內徑和峰值流速比較(略)表4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及生化指標變化比較(略)
3 討論
糖尿病患者不僅糖代謝發生紊亂,而且蛋白質、脂肪、電解質、水及維生素代謝均可發生紊亂,從而導致周圍神經血管病變。本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復雜,病程長,遷延難愈。長期高血糖導致小血管和毛細血管包括神經滋養血管基底膜增厚,血管內皮細胞腫脹增生,血管壁內脂肪和多糖沉積,而血管管腔狹窄,脂代謝紊亂,血脂升高、血液粘度、纖維蛋白原增高,加速動脈硬化,導致血管腔狹窄堵塞,促發神經營養障礙和變性,又可繼發血栓形成,閉塞血管,出現患肢缺血,肢端麻木疼痛,感覺異常,皮膚發涼,畏寒怕冷,間歇跛行,汗毛脫落,肌肉萎縮,趾甲增厚變形,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目前,臨床上對糖尿病周圍神經血管病變尚缺乏特效治療手段,而我們在積極控制血糖的基礎上,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糖尿病性神經血管病變取得了一定療效。
中醫學認為,糖尿病周圍神經血管病變屬中醫“消渴”、“血痹”、“脈痹”范疇。《證治要訣》曰:“消渴日久精血虧耗,可致雀盲或四肢麻木疼痛,甚至中風偏癱。”《素問·平人氣象論》云:“脈澀曰痹,痹在于脈則血凝而不流。”《類證治裁》又云:“諸氣血凝滯,久而成痹。”《素問·痹證》也提出血脈瘀阻是痹證的一個重要病理變化。近來許多專家已十分關注血瘀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關系[6]。所以,本病乃消渴日久,肝腎精氣虧耗,以致膏脂不藏,痰濁為患,注于血脈,痰血交結,粘滯難分,久則成瘀,阻滯脈絡,變生諸癥。糖尿病久病不愈,營陰耗損,氣虛血瘀,脈絡失養,榮衛俱虛,形成周圍神經病變。病機主要為氣虛,血瘀,痰凝。消渴日久,氣陰兩傷,脈絡瘀阻,血行不暢,肢體失養,加之肢體外傷,血行脈外而瘀阻更甚,氣虛不能布津,津聚為痰,痰瘀互結,氣血不暢,肢端失養加重。治當益氣化瘀、活血通絡、清熱燥濕、通絡止痛。益氣化瘀方方中重用生黃芪補脾胃之元氣,使氣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傷正,且黃芪生用,更具托毒生肌之效,利于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輔以當歸養血活血;桃仁、紅花、川芎、地龍活血通絡消腫;木瓜舒筋活絡;牛膝引藥下行;黃連、蒼術清熱燥濕健脾;砂仁化濕行氣;甘草調和諸藥。藥理研究顯示,黃芪能改善微循環,增強毛細血管的抵抗力,使微血管周圍滲血減少或消失,還具有調節機體免疫、抗炎、抗病毒、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等作用,并能促進潰瘍傷口生長及愈合;桃仁、紅花、當歸、川芎均具有顯著的抗血栓、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能加快血液流動,解除微血管痙攣及微循環內紅細胞的瘀滯和聚集,使微血管襻頂瘀血減少或消失,并顯著抑制由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
本研究結果表明,以中醫益氣化瘀、活血通絡、清熱燥濕,配合西醫控制血糖、抗感染、改善血液循環、降脂、局部傷口清創引流,必會優勢互補,縮短病程,避免截肢發生,減少糖尿病患者的痛苦,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許樟榮,敬華澤.定義與標準[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6-15.
[2] 林 蘭.中西醫結合糖尿病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9. 369-370.
[3]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02.378-385.
[4]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1993.215-218.
篇10
【關鍵詞】化療;藥物外滲;預防和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0411―01
化療是治療白血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隨著化療藥物治療疾病的多樣性、廣泛性,使得使用化療藥物治療白血病的患者越來越多。由于化療藥物具有很強的細胞毒性,加之患者治療周期長,出現了難以避免的并發癥之一:藥物外滲。化療藥物外滲是指化療藥物在輸注過程中滲出或滲浸到皮下組織中。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引起滲漏部位紅腫、疼痛、周圍組織壞死,嚴重者需外科清創,植皮,加重患者的痛苦,影響化療療程的進展。護理人員應當充分了解藥物的特性,藥物外滲的原因,掌握藥物外滲的有關預防和處理方法,不斷學習,總結經驗,提高護理工作質量。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8年1月-2010年1月本科室共收治白血病患者105例,隨機將105例患者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各75例。干預組:男40例,女35例,年齡25-58歲,平均(39.58 9.19)歲。對照組:男38例,女37例,年齡28-59歲,平均(41.47 5.74)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較,均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自化療前1天開始,對照組按血液科常規護理。干預組除按血液科護理常規進行護理外,針對患者化療藥物外滲致靜脈炎的相關因素,給予患者相應的護理措施。化療藥物外滲時要立即停止輸注,保留注射針頭,回抽殘留藥物以3-5ml,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1)立即行局部封閉。(2)皮下注射解毒藥物。(3)密切觀察局部皮膚等情況的變化,冷敷或熱敷防止凍傷或燙傷。(4)局部疼痛、紅腫可用中藥消炎散、如意金黃散外涂,如壞死形成潰瘍時,可用京萬紅燙傷藥膏涂敷患處,每日換藥一次[1]。
1.3 評價標準
靜脈炎的判斷標準:采用美國靜脈輸液護理學會靜脈炎程度的判斷標準[2]:I級為穿刺點疼痛,紅或腫,靜脈無條索狀改變,未觸及硬結; П級為穿刺點疼痛,紅或腫,靜脈有條索狀改變,未觸及硬結,Ш級為穿刺點疼痛,紅或腫,靜脈有條索狀改變,可觸及硬結。
1.4 統計學處理方法
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P
2 結果
干預組發生I級靜脈炎數為6例,未發生П級、Ш級靜脈炎,對照組發生I級靜脈炎數為15例,П級靜脈炎數為6例,Ш級靜脈炎數為3例,計算X2=7.86。干預組化療藥物外滲致靜脈炎發生率比對照組低,兩組比較,P
3 預防和護理
3.1評估化療藥物外滲致靜脈炎的相關因素
干預組通過全面分析評估引起患者化療藥物外滲的原因,針對性采取預防措施。a.藥物因素 當藥物在很短時間內大量或快速進入血管內,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超過血管本身應激能力或在血管受損處堆積,從而對血管內膜產生不良刺激而造成局部組織損傷[3]。b. 物理因素 包括環境溫度、溶液中不溶性物質、輸液的量與輸液速度;環境中溫度、時間、壓力與靜脈管徑及舒縮狀態是否相符,針頭對血管的刺激等。c.患者因素 主要與患者的血管粗細、彈性、血流快慢有關,長期輸液經常采取血標本、反復大劑量化療等對血管內膜均有不同程度損傷;老年人行為失控或者進食、大小便等容易導致注射針頭移位,引起外滲。d.護理人員技術方面因素 損傷是導致血管藥物外滲的直接原因。
3.2 患者的宣教
a. 簽署化療知情同意書時,從化療方案、化療毒副作用、藥物外滲的原因、外滲后的處理原則進行全面宣教。b. 講解刺激性藥物首選中心靜脈途徑給藥的優點,取的患者配合。c. 教會患者識別藥物的刺激性。d. 叮囑患者在輸注強刺激性藥物時,注意輸液肢體的活動,避免注射針頭移位,患者的肢體勿被壓迫,以免影響血液回流造成藥物外滲。e. 指導患者自我觀察,詢問患者輸注化療藥物時有無疼痛、腫脹的感覺,如有立即關閉輸液開關,向護士匯報,且護士、患者共同觀察化療藥物輸注過程中有無低速明顯減慢的現象,以盡早發現化療藥物外滲[5]。
3.3 護士的專業培訓
(1)掌握化療藥物的相關知識:①化療藥物刺激性的分類;②化療藥物外滲的相關因素;③化療藥物外滲的預防及處理方法。(2)掌握化療給藥的注意事項:①負責化療輸注的護士必須經過專業訓練,未取得護士執照的,不能進行化療操作。輸注強刺激性化療藥物由高年資護士操作,輸注期間密切觀察有無回血、疼痛等情況;②不能用有化療藥液的針頭直接穿刺血管或拔針,應先輸入等滲溶液,確認有回血再輸注化療藥物,輸注完畢后用等滲溶液沖洗,使輸液管中的殘余藥液全部輸入;③聯合用藥時,先輸入一般刺激性藥物,再輸入強刺激性發泡性藥物。⑤化療藥物推注時濃度不宜過高,速度不宜過快,20ml藥液至少3min以上或用5ml/min的速度注入,每注射3~4ml應回抽1次,檢查有無回血,避免血管在短時間內受強刺激而出現損害。(3)增強觀察力度,每15~30min巡視患者1次。(4)嚴格床頭交接班,每班交接內容包括:化療藥物名稱、注射部位、輸注時間、藥物余量、輸液通暢情況等。(5)合理使用靜脈血管,制訂靜脈使用計劃,左右臂交替使用,使穿刺的靜脈得以修復。對強刺激藥物宜選用前臂靜脈,忌在手背及腕部注藥,以免藥物滲漏造成肌腱、韌帶的損傷。
4 討論
化療藥物的使用雖然延長了患者的生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但也因其毒副作用大,藥物外滲易引起滲漏部位紅、腫、痛及心理負擔,嚴重者甚至拒絕繼續化療,影響療程的進程。
因為外滲引起的疼痛使患者不敢活動患肢,時間一長,可引起關節僵直、肌肉萎縮,護士應指導并鼓勵患者進行合理的屈肘、握拳、外展、內旋運動,避免出現關節強直、肌肉萎縮等嚴重后果[6]。
為了防止藥物外滲致靜脈炎的發生率,我們根據藥物外滲的相關因素,結合臨床經驗,從患者方面和護理人員方面采取針對性的預防護理措施,通過實踐,有效的減少了化療藥物外滲所致靜脈炎的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吳煜.腫瘤病人家庭康復.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229.
[2] 武海珍,鄧桂珍.靜脈留置針致靜脈炎相關因素分析及對策[J].現代臨床護理,2008,7(1):37-39.
[3] 盧 巍.靜脈滲漏損傷的防治[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8,10(5):1272.
[4] 丁榮霜,鞠桂芳.腫瘤康復護理300問.濟南:山東文化音像出版社,200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