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保健的重點范文

時間:2023-11-27 17:57: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兒童保健的重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兒童保健的重點

篇1

[關鍵詞]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淋巴細胞亞群;B淋巴細胞;NK細胞

[中圖分類號] R558+.2 [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 1674-4721(2011)04(c)-083-02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明了,目前認為可能與機體免疫功能失調、血小板相關抗體產生、免疫細胞介導的血小板凋亡等有關[1-2],但確切機制仍未完全明確。本文就淋巴細胞亞群與ITP發生的關系及其臨床意義進行了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年3月~2011年2月在本院血液科住院的ITP患者60例,男25例,女35例;年齡1~14歲,平均(6.1±2.3)歲,診斷均符合文獻標準[3]。將其分為:新診斷ITP組(診斷后3個月以內血小板減少)35例,持續性組(診斷后3~12個月血小板持續減少)15例,慢性ITP組(血小板減少持續超過12個月)10例,所有患兒在采集標本1周內均未接受糖皮質激素等任何免疫相關治療。對照組為30例為健康體檢者,男18例,女12例;年齡1~11歲,平均(5.8±6.1)歲。兩組年齡、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實驗各單抗及相應的同型對照及試劑盒均為由美國BD公司提供,流式細胞儀為美國Beckman-Coulter公司產品。Th/Ts淋巴細胞亞群、B淋巴細胞及NK細胞為抽取晨起空腹外周血2 ml,用流式細胞儀進行淋巴細胞亞群測定,分析計算CD19+、CD16+CD56+細胞百分率及CD4+/CD8+細胞比值。調節性T細胞檢測為采集外周靜脈血5 ml,送檢并計算CD4+CD25+T細胞、CD4+CD25+Foxp3+T細胞占CD4+T細胞的比例。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包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數據資料呈正態分布,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Th/Ts細胞亞群、B淋巴細胞和NK細胞檢測結果

見表1。

2.2 CD4+CD25+T細胞和CD4+CD25+Foxp3+T細檢測結果

見表2。

3 討論

ITP為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急性ITP為急性、自限過程,免疫狀態好,隨病原菌清除而恢復,不需要治療,可自行恢復;慢性ITP為慢性病程,存在免疫失調和異常,細胞因子產生增強、淋巴細胞活性增加和特殊的自身抗體產生,需免疫治療[4]。Cines DB等[5]認為,盡管B細胞產生針對血小板的自身抗體是ITP發病的直接原因,但T細胞異常導致B細胞激活可能是ITP真正的發病機制。

T淋巴細胞在免疫反應中起重要作用,是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重要環節,按免疫應答中的功能不同,可將T細胞分成輔T細胞(Th)和抑制性T細胞(TS)。最新的研究表明,輔T細胞(Th)和抑制性T細胞(TS)中不是所有的CD4+CD25+T細胞均具有抑制自身免疫的功能,部分CD4+CD25+T細胞并不具有調節性T細胞的功能。CD4+CD25+T細胞發揮抑制自身免疫的功能需要達叉頭/翼狀螺旋轉錄因子基因的穩定持續和高水平表達,而其表達降低不僅使得CD4+CD25+T細胞調節喪失,還使得CD4+T細胞更易于分化為Th2細胞,從而誘發多種重大免疫相關性疾病,其中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生理病變進程密切相關[6]。

本研究結果顯示,CD4+CD25+細胞/CD4+T淋巴細胞和CD4+CD25+Foxp3+T細胞/CD4+細胞在持續性ITP組和慢性ITP組降低,在新診斷ITP組CD4+CD25+Foxp3+T細胞/CD4+細胞降低,提示CD4+CD25+和CD4+CD25+Foxp3+Treg免疫調節功能異常是ITP發病的重要機制。故筆者認為,T、B淋巴細胞免疫功能失衡在兒童持續性和慢性ITP的發病機制中起著重要作用。對于ITP患兒,尤其兒童持續性和慢性ITP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羅桂英,鐘立群,梁昌達,等.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兒血小板膜糖蛋白特異性抗體水平檢測的意義[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8,23(15):1179-1180.

[2]Provan D,Stasi R,Newland AC,et al.International consensus report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management of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J].Blood,2010,115:168-186.

[3]楊仁池.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的命名、定義與療效評價的標準化[J].中華血液學雜志,2009,30(3):215-216.

[4]吳海,廖欽晨,賀慧娟,等.擴張型心肌病患者CD4+CD25+Foxp3++細胞的檢測及意義[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10,26(25):90-94.

[5]Cines DB,McMillan R.Pathogenesis of chronic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J].CurrOpin Hematol,2007,14(5):511-514.

篇2

健康教育是現代醫院為了滿足患者對健康知識的需求而賦予護理人員的重要職能之一,也是整體護理實踐中最成功的環節之一[1-2]。衛生部健康教育中的兒童保健包含了兒童生長發育、兒童喂養和營養指導、預防接種、疾病的篩查、佝僂病的預防、貧血的預防等多項內容[3]。醫院兒科的兒童保健教育是實施兒童保健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但目前醫院兒科的現狀是只重視疾病相關知識的宣教,很少涉及兒童保健教育。

本文通過自行設計的調查表,對兩個不同等級的3所醫院的兒科護士,就兒童保健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現狀進行了問卷調查,找出醫院兒科兒童保健教育的薄弱環節和誤區,為今后加強兒科護士兒童保健教育的培訓,提高兒童保健教育的工作質量提供依據,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兩所二甲醫院和一所三甲醫院的40名兒科護士。其中工作5年以下13名、6-10年11名、10年以上16名;學歷:中專10名、大專22名、本科8名,年齡20~48歲,平均31.55歲。

1.2 方法

1.2.1 問卷設計 依據衛生部頒發的《兒童健康檢查服務技術規范》和《預防接種工作規范》[4-5],選取在日常工作中最常用的兒童保健相關知識,設計成調查問卷,共設計6個問題,每個問題給出多個選項答案。

1.2.2 判定標準 (1)依據《兒童健康檢查服務技術規范》兒童體檢:①1歲以內:3個月一次;②2~3歲:半年一次;③3~6歲:一年一次;(2)兒童開始添加輔食的時間:4個月[6];(3)含鐵量較高的食物:雞肉、豬牛羊肉、豆腐、綠葉菜[7];(4)依據《預防接種工作規范》基礎免疫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質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5)疫苗最常見的反應為發熱、硬結[8];(6)肺炎疫苗主要預防B型流感嗜血桿菌、肺炎球菌(依據疫苗說明書)。

1.2.3 調查方法 分別向兩所二甲醫院和一所三甲的40名兒科護士發放問卷(三所醫院兒科護士人數分別為12名、13名、15名)。采用打鉤的形式答卷,40份問卷全部有效。依據判定標準,(1)、(2)題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3)題選對4種食材為正確,選對2~3種食材為基本正確;(4)題選對5種疫苗為正確,選對3~4種疫苗為基本正確;(5)、(6)題選對2項為正確,選對1項為基本正確。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Excel表格對所有數據進行整理,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和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兒童體檢及輔食添加時間的知曉情況 由表1可見,這40名護士對兒童保健中簡單的兒童體檢時間的知曉率較高,平均達到了78.33%;對兒童保健中輔食添加時間的知曉率次之,為55.0%。

2.2 較高含鐵食物及預防接種知識的知曉情況 從表2中可以看出,對兒童保健中計劃免疫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則較低,如基礎免疫正確和基本正確率僅為30.0%;最常見接種反應,正確和基本正確率僅為27.5%;而對含鐵食物的了解也較差,回答沒有完全正確的,基本正確率僅為27.5%,欠缺較多,且存在著較大誤區。

表1 兒童體檢及輔食添加時間的知曉情況

項目名稱 正確(例) 錯誤(例) 正確率(%)

1歲體檢時間 28 12 70.0

2~3歲體檢時間 34 6 85.0

3~6歲體檢時間 32 8 80.0

輔食添加時間 22 18 55.0

表2 較高含鐵食物及預防接種知識的知曉情況

項目名稱 正確

(例) 基本正確(例) 不正確

(例) 正確率

(%)

較高含鐵食物 0 11 29 27.5

基礎免疫 4 8 28 30.0

最常見接種反應 6 5 29 27.5

肺炎疫苗 5 25 10 75.0

2.3 不同年齡對體檢及輔食添加時間調查情況的比較 從表3可以看出,不同年齡的護士對兒童保健中的兒童體檢及添加輔食的時間,除了31~40歲的護士對輔食添加時間的知曉率較低為59.1%,其余人員對上述問題的知曉率均達到了66%以上。通過對上述各年齡段回答正確人數的統計分析可以看出:各年齡段之間對體檢時間及輔食添加時間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4 不同學歷對兒童體檢及輔食添加時間調查情況的比較 從表4中可以看出,中專學歷的護士對兒童保健中的輔食添加時間知曉率低為40.0%;本科學歷的護士對1歲以內兒童體檢的時間知曉率較低為55.6%;而大專學歷的護士對上述問題的知曉率均在70.0%以上。由此可知,中專和本科的總知曉率與大專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5 不同年齡之間對較高含鐵食物及預防接種知識的比較 由表5中可知,將正確和基本正確都視為正確來進行統計分析,可以看出護士對兒童保健中貧血的食補指導、基礎免疫包含的疫苗、疫苗最主要的反應及肺炎疫苗預防的細菌等這部分知識的知曉率總體較低,說明他們對這部分知識的學習較欠缺。特別是對日常生活中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了解太少,且有較大誤區。從表中可得出,≤30歲和31~40歲這兩個年齡段對上述知識的知曉率差異不顯著(P>0.05);≤30歲和≥41歲這兩個年齡段差異不顯著(P>0.05);而31~40歲和≥41歲的護士對上述知識的知曉率則有顯著差異(P

2.6 不同學歷之間對較高含鐵食物及預防接種知識的比較 在表6中,通過對不同學歷的護士進行兒童保健中較高含鐵食物、基礎免疫包含的疫苗、疫苗最常見的反應及肺炎疫苗預防的細菌等內容的調查分析可以看出,大專學歷的護士知曉率明顯高于本科學歷的護士(P0.05)。

3 討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健康保健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各醫院普遍開展了健康教育活動,且許多醫院還對健康教育的效果進行考核。健康教育的形式已被廣大護士、患者廣泛接受。

孩子是每個家庭的掌中寶,家長對兒童保健越來越重視,對兒童保健知識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兒童保健具有很大的潛在市場需求。兒童家長除了在科普書中、網上獲得一些兒童保健知識外,更希望從專業醫務人員那里獲得有針對性的兒童保健知識。對于健康兒童家長來說,主要從兒童保健醫護人員的兒童保健教育中獲得保健知識;而對于住院兒童的家長,僅能從兒科醫護人員的兒童保健教育中獲得極少的保健知識,因此,醫院兒科所提供的兒童保健教育嚴重不足。

護士是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的主體,兒科護士對兒童保健知識的知曉率高低,直接影響著兒童保健教育的效果。在日常工作中,由于兒科護士和兒童保健工作人員獲取專業知識的渠道不同,且未建立溝通機制,兒童保健教育內容、標準又不一致,直接誤導了兒童家長,對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產生了負面的影響,使得兒童保健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一方面,很容易使家長產生迷茫和對醫務人員不信任的情緒,進而使兒童家長對接種疫苗產生抵觸情緒,使很多孩子錯失了接種疫苗的機會。例如,在日常工作中經常會遇到注射過肺炎疫苗(7價肺炎疫苗、B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23價肺炎疫苗統稱)的孩子得肺炎,一些家長就錯誤地認為肺炎疫苗可以預防所有肺炎,因此而出現不滿的情緒,兒科護士由于缺乏對此疫苗的了解,無法糾正錯誤的觀點,也無法對相關疫苗進行宣傳,使得兒童家長對接種疫苗產生抵觸情緒,使很多體質較弱的孩子錯失了接種疫苗預防相關肺炎的機會。另一方面,由于兒科護士對相關喂養知識的缺乏,不能指導家長正確喂養,就使得兒童貧血不能得到及時有效地糾正。

如果兒科護士在患兒住院期間和出院前的健康宣教中包含一些簡單、常見的兒童保健知識,不僅可以起到滿足家長對兒童保健知識的需要,促使兒童積極保健,減少可預防疾病的再發病,還可以提高兒童家長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度,進而促進兒童健康成長。

篇3

關鍵詞:社區兒童保健生長發育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9-0490-02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社會醫療體系中扮演的作用越來越大,成為了兒童保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根據兒童的生長發育規律和兒童的常見健康問題,必須及時進行兒童保健,對兒童疾病和健康問題進行早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社區兒童保健的現況分析:社區兒童保健是對社區范圍內的兒童進行持續性、整體化的健康管理,以保證兒童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社區是兒童生長的主要場所之一,社區兒童保健工作的好壞,與兒童今后的成長和發展息息相關,[2]為兒童提供更好的健康保健服務,是整個社會對衛生保健工作的基本要求。每個社區都應配備具有醫師資格的專職兒童保健人員,定期接受相關保健知識的培訓,每年對社區兒童進行身高、體重、心肺檢查等,為兒童家長提供健康咨詢,為社區內兒童提供醫療保健。

0-6歲兒童健康管理:

1新生兒家庭訪視

1.1新生兒出院后1周內,醫務人員到新生兒家中進行新生兒家庭訪視,同時進行產后訪視。了解出生時情況、預防接種情況、新生兒疾病篩查情況等。觀察家居環境,重點詢問和觀察喂養、睡眠、大小便、黃疸、臍部情況、口腔發育等。為新生兒測量體溫、記錄出生時體重、身長,進行體格檢查,同時建立《0~6歲兒童保健手冊》。根據新生兒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對家長進行母乳喂養、護理和常見疾病預防指導。如果發現新生兒未接種卡介苗和第1劑乙肝疫苗,提醒家長盡快補種。如果發現新生兒未接受新生兒疾病篩查,告知家長到具備篩查條件的醫療保健機構補篩。對于低出生體重、早產、雙多胎或有出生缺陷的新生兒根據實際情況增加訪視次數。

1.2指導按需哺乳并介紹母乳喂養的優點:母乳成分合理,能夠滿足嬰兒的營養需求,增強嬰兒免疫力。此外喂養簡便、安全衛生、溫度適宜,還能增加母嬰感情交流,并利于母親產后恢復與身體健康,指導產婦從觀念上真正接受母乳喂養。

1.3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預防。

1.3.1此病是由于維生素D不足所致的一種慢性營養缺乏病,常見于3個月-2歲小兒,嚴重影響小兒生長發育,是我國兒童重點防治的四病之一。我國北方佝僂病發病率明顯高于南方,可能與北方冬季日照短,嚴寒季節缺少戶外活動有關。其早期表現為非特異性神經精神癥狀,如易激惹、煩躁、夜間驚啼等,常伴有多汗,尤其是頭部,致使小兒常搖頭擦枕,出現枕禿,嚴重者可出現骨骼改變,如雞胸、肋外翻等。故一旦發現上述癥狀應及時就診。

1.3.2指導產婦為預防佝僂病,出生后應大力提倡母乳喂養,并應加強室外活動,每日不少于1小時。此外,生后1-2周開始,作為預防,應每日口服維生素D400-800IU,直至2周歲。

2新生兒滿月健康管理

新生兒滿28天后,結合接種乙肝疫苗第二針,進行隨訪。重點詢問和觀察新生兒的喂養、睡眠、大小便、黃疸等情況,對其進行體重、身長測量、體格檢查和發育評估。對體重增長不足500g者應查找原因,按體弱兒進行管理。

3嬰幼兒健康管理

3.1滿月后嬰幼兒在3、6、8、12、18、24、30、36月齡時,分別進行隨訪服務。服務內容包括詢問上次隨訪到本次隨訪之間的嬰幼兒喂養、患病等情況,進行體格檢查,做生長發育和心理行為發育評估,進行母乳喂養、輔食添加、心理行為發育、意外傷害預防、口腔保健、中醫保健、常見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導。在嬰幼兒6~8、18、30月齡時分別進行1次血常規檢測。在6、12、24、36月齡時使用聽力行為觀察法分別進行1次聽力篩查。在每次進行預防接種前均要檢查有無禁忌癥,若無,體檢結束后接受疫苗接種。

3.2幼兒膳食指導:4個月左右可以添加輔食,添加的原則應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細到粗,需選擇細軟食物,同時注意均衡選用魚、肉、蛋、豆制品、蔬菜、水果等,避免小兒挑食。

4學齡前兒童健康管理

為4~6歲兒童每年提供一次健康管理服務。服務內容包括詢問上次隨訪到本次隨訪之間的膳食、患病等情況,進行體格檢查,生長發育和心理行為發育評估,血常規檢測和視力篩查,進行合理膳食、心理行為發育、意外傷害預防、口腔保健、中醫保健、常見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導。每次進行預防接種前均要檢查有無禁忌癥,若無,體檢結束后接受疫苗接種。

5加強流動兒童管理

流動兒童住處多為租住,更換頻繁,不好管理;有些家長留的電話已經更換,不及時通知,容易失去聯系;有些家長文化層次低,保健意識差,不好溝通;這些情況最終限制了兒童保健工作的連續性。要加大宣傳力度,普及保健知識,社區醫生要深入到社區,摸清流動兒童底數,了解其去向,保證他們得到優質、連續的兒童保健服務。[3]

6開展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主要是宣傳普及衛生保健知識,提高家長對兒童保健工作的認識程度和重視程度。兒童生長、發育的不同階段,保健的內容不同,教育的內容就不同。可以采取多種形式開展健康教育,比如舉辦知識講座、觀看光碟、出板報、發傳單等。

7健康問題處理

對健康管理中發現的有營養不良、貧血、單純性肥胖等情況的兒童應當分析其原因,給出指導或轉診的建議。對口腔發育異常(唇腭裂、高鄂弓、誕生牙)、齲齒、視力低常或聽力異常兒童應及時轉診。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兒童保健工作對兒童生長發育的重要性。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兒童衛生保健也日益受到社會、家長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因此需要基層醫務工作者通過優質、熱情、周到的服務做好兒童保健工作,促進與兒童家長的交流溝通,增加彼此的了解和信任為保障兒童身心健康,作出應有的貢獻。[3]

參考文獻

[1]田愛紅.社區兒童保健服務對兒童健康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08,15(11):1932-1933

篇4

【關鍵詞】兒童保健;嬰幼兒;生長發育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4-0292-02

嬰幼兒正處于生長發育的一個重要階段[1],在此階段對嬰幼兒進行保健工作能夠幫助嬰幼兒促進生長發育,但傳統的嬰幼兒保健工作僅僅只是停留在對嬰幼兒體重以及身高等一般檢查項目,所以最終的檢查結果往往比較片面,并不能夠真實有效的將嬰幼兒的實際成長發育情況體現出來[2]。我院對140例嬰幼兒中的70例嬰幼兒進行了兒童保健,其結果讓人滿意,現將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8月-2013年9月期間,我院定期體檢的嬰幼兒共14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0例,其中觀察組嬰幼兒男36例,女34例,日齡5-30d,平均(15.6±10.3)d;對照組男35例,女35例,日齡8-32d,平均(20.6±6.8)d。兩組嬰幼兒無論是在年齡、性別以及健康狀況上均無顯著差異(P

1.2方法

對照組嬰幼兒均采取常規保健,觀察組嬰幼兒在對照組嬰幼兒基礎上行兒童保健,具體保健措施如下:觀察組所有嬰幼兒建立保健系統,對兒童的生長發育進行評價,充分了解觀察組嬰幼兒成長發育期現存的問題和同齡嬰幼兒之間的差異。除了對嬰幼兒進行常規檢查之外,還應當對嬰幼兒的豎頭情況、抬頭情況以及肌肉張力等進行全面檢查,對嬰幼兒神經發育狀況進行全面了解,在此基礎上,觀察嬰幼兒對聲音的反應情況,檢查嬰幼兒聽力功能,若發現問題應當在第一時間進行糾正。指導嬰幼兒父母正確的撫摸方式,定期開展游泳訓練。對嬰幼兒進行營養指導,且定期舉行育兒知識講座。通過酶免疫法對嬰幼兒末梢血液中BLAP活性進行測定,嬰幼兒在出生后半個月服用維生素AD制劑。

1.3觀察指標

隨訪1年,對兩組嬰幼兒體格發育、神經心理發育以及影響性疾病等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1.4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數據以SPSS18.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 )表示,比較以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經x2檢驗,以P

2.結果

2.1 無論是在體格發育或神經心理發育方面,觀察組嬰幼兒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嬰幼兒1年后神經心理發育以及體格發育對比見表1

表1 1年后兩組嬰幼兒神經心理發育以及體格發育對比

2.2 兩組嬰幼兒營養性疾病發生率比較見表2

3.討論

兒童保健對促進兒童生長發育有著重要的作用,兒童保健工作重點,則是以家庭為基礎的兒童健康保護,在我國公布的兒童體格發育調查結果報告中明確表示,城市居民不良的生活方式以及習慣會給兒童的生長發育造成嚴重影響,所以加強兒童保健能對嬰幼兒的生長發育產生積極重要的影響。為了能夠更好的適應新時期我國發展的需求,兒童保健服務也逐漸出現了改變,嬰幼兒的體檢次數也不斷增加,從原來單一的體格常規檢查逐漸發展成為了心理指導,對嬰幼兒的營養狀況評價也更加科學[3]。保健人員對嬰幼兒家長指導合理飲食能夠保證兒童生長的需要,能夠幫助嬰幼兒體格更好發育,例如對嬰幼兒進行正確撫摸能夠有效加強腦垂體分泌中的生長激素,對迷走神經產生刺激,改善嬰幼兒的末梢循環。嬰幼兒時期是腦部發育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對嬰幼兒進行早期教育有利于嬰幼兒提升智力,營養的指導與干預降低了嬰幼兒疾病的發病率,同時也是兒童保健工作的重要防止重點[4]。

表2 兩組嬰幼兒營養性疾病發生率比較

現如今已經有不少文獻均報道早起開展兒童保健能夠幫助嬰幼兒身體更好發育,與此同時對嬰幼兒體格進行全面檢查能夠更好的了解嬰幼兒體格發育情況,為父母提供更好依據。早期有針對性的對嬰幼兒進行教育,有助于嬰幼兒智力得到提升,早期通過游泳訓練等,能夠幫助大腦神經細胞間的突觸關系,加強嬰幼兒神經系統發育。本次研究無論是在體格發育、神經心理發育上,觀察組嬰幼兒明顯優于對照組(P

參考文獻:

[1]周莉莎. 兒童保健對嬰幼兒生長發育影響的研究[J]. 大家健康(學術版),2012,20:124-126.

[2]鄧玲. 兒童保健對嬰幼兒生長發育影響研究[J]. 求醫問藥(下半月),2012,11:592.225-228

篇5

鄭州市婦幼保健院,河南鄭州 450052

[摘要] 目的 了解鄭州市2009年10月1日—2011年9月30日城市、農村兒童保健指標變化和兒童保健工作情況,分析鄭州市兒童健康狀況。方法 根據鄭州市2009年—2011年婦幼衛生年報表,對年報表的部分兒童保健指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比較2009—2011年的兒童保健指標,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農村均高于城市,且呈逐年下降趨勢; 3歲以下兒童系統管理率、7歲以下兒童保健管理率城市均高于農村,呈逐年上升趨勢。結論 提高兒童保健工作質量,不單要重視兒童保健水平,還要加強圍產期保健管理。該市要繼續加強各級婦幼保健人員的專業知識、技能培訓,不斷提高鄭州市兒童保健工作水平。

[

關鍵詞 ] 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3歲以下兒童系統管理率;7歲以下兒童保健管理率

[中圖分類號] R18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12(c)-0138-02

兒童期是人類生存的起點、是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是祖國發展的未來,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為兒童身心健康成長提供必要條件是婦幼保健機構的職責,我市通過一系列措施加強兒童保健工作,現根據鄭州市2009年—2011年(“3+1”統計年限:2009年10月1日—2011年9月30日)婦幼衛生年報表,對城市、農村兒童保健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09年—2011年(“3+1”統計年限:2009年10月1日—2011年9月30日)鄭州市八區六縣(市)婦幼衛生年報表,采用衛生部下發的婦幼衛生年報表軟件,利用村、鄉、縣(市)三級網絡逐級上報制度,由專人負責核查及信息統計上報,并每年進行2次市、區縣、鄉級質量控制。

1.2研究方法

對鄭州市2009年—2011年八區六縣(市)婦幼衛生年報表部分數據進行回顧性分析。

1.3統計方法

該文統計收集了2009年—2011年鄭州市八區六縣(市)婦幼衛生年報表,采用衛生部下發的婦幼衛生年報軟件完成錄入工作,手工統計數據進行分析,將數據按照新生兒,嬰兒,5歲以下三個階段進行分類,每個階段細分為城市、農村,并對母乳喂養、營養狀況、產前和產后進行數據統計,并采用表格的方式進行了數據綜合對比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

2 結果

2.1 5歲以下兒童、嬰兒、新生兒死亡率城市、農村對比

2009年—2011年鄭州市八區六縣(市)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城市、農村均呈逐年穩步下降趨勢,且城市均低于農村。以2000年為基數到2010年鄭州市5歲以下兒童及嬰兒死亡率已下降了1/4(2000年鄭州市5歲以下兒童及嬰兒死亡率分別為19.53‰、16.48‰),提前達到了《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00—2010)》目標[1],且2011年繼續穩步下降,見表1。

2.2母乳喂養情況

2009年—2011年鄭州市母乳喂養(調查的0~5個月嬰兒中過去24 h內喂養過母乳)率、純母乳喂養(調查的0~5個月嬰兒中過去24 h內純母乳喂養)率呈逐年下降趨勢,且農村高于城市。見表2。

2.3新生兒訪視、7歲以下兒童保健及3歲以下兒童系統管理情況

2009—2011年鄭州市新生兒訪視率、7歲以下兒童保健管理率及3歲以下兒童系統管理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且城市高于農村。見表3。

2.4 5歲以下兒童中重度營養不良及中重度貧血患病情況

2009年—2011年鄭州市5歲以下兒童中重度營養不良發生率及中重度貧血患病率呈逐年下降趨勢,且城市低于農村。見表4。

2.5 孕產婦產前檢查情況

2009年—2011年鄭州市孕產婦產前檢查率及早期產前檢查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城市大多高于農村。見表5。

2.6孕產婦產后訪視及系統管理情況

2009年—2011年鄭州市孕產婦產后訪視率及系統管理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城市大多高于農村。見表6。

3 討論

3.1 5歲以下兒童死亡情況分析

鄭州市2011年—2013年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均明顯下降,以2000年為基數到2010年鄭州市5歲以下兒童及嬰兒死亡率已下降了1/4,且2011年繼續穩步下降,但農村5歲以下兒童、嬰兒及新生兒死亡率均高于城市。死亡率的整體下降,與近幾年來我市大力宣傳圍產期保健的重要性,按轄區落實圍產期保健工作管理;及不斷提高產兒科醫療保健人員新生兒救治水平,逐步規范新生兒窒息復蘇搶救和產科診療流程有關[1];同時提倡新生兒科醫生進產房,極大程度的保證了高危新生兒的救治時機,提高了生存幾率。但是由于農村醫療保健水平較城市差,縣(鄉)級醫療機構遇到疑難、危重患兒識別轉診不及時[2];以及農村家庭經濟條件以及相對較差,留守老人對兒童的保健意識較差造成了農村死亡率高于城市,但也呈逐年下降趨勢。

3.2母乳喂養情況分析

鄭州市母乳喂養率2009年—2011年呈逐年下降趨勢,但農村高于城市。這與相關資料一致。通過調研發現這與家長缺乏育兒知識、城市母親工作壓力較大、母乳喂養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有關[3]。因此,母乳喂養的宣傳力度還有待加強,宣傳重點及方法還有待改進。

3.3圍產保健管理情況

2009年—2011年鄭州市產前檢查率、早期產前檢查率、產后訪視率和系統管理率呈逐年上升趨勢。這與該市不斷加強的產前檢查、早期產前檢查、產后訪視的逐級監督檢查和評比體系建設有極大關系,但仍有家庭乃至孕婦不重視圍產保健,導致妊娠期高血壓,致使出現胎兒宮內缺氧甚至胎死宮內[4]。早期病幼兒不能得到及時的發現及治療,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而延誤病情,對兒童及其家人造成了終身遺憾[5]。故該市還需進一步加大圍產保健宣教,加強全民保健意識,及時進行全面系統的圍產期保健,盡早發現孕婦及胎兒的異常情況,進行必要的干預和轉診。

3.4兒童保健管理情況

2009年—2011年鄭州市新生兒訪視率、7歲以下兒童保健管理率及3歲以下兒童系統管理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城市明顯高于農村。2009年—2011年鄭州市5歲以下兒童中重度營養不良及中重度貧血患病率呈逐年下降趨勢。這是由于該市兒童保健與圍產保健逐步完成免費下社區工作,且兒童保健與計劃免疫相結合,提高了兒童系統管理水平,降低了因疾病導致的疫苗反應。但仍有一些家長,特別是農村兒童家長,對兒童保健工作不重視,導致一些體弱兒長期得不到糾正,影響其生長發育,造成了城市明顯優于農村。這就要求我市需進一步加強基層特別是農村的兒童保健和圍產保健培訓班,正確全面的指導家長各階段幼兒輔食添加及生長發育特點等科學育兒方法,能及時識別體弱兒并進行專案管理[6]。加強各級婦幼保健人員兒童保健管理及服務水平,全面提高鄭州市兒童保健工作質量。

該文依據大量數據,分析了鄭州市兒童健康狀況鄭州市兒童健康狀況新生兒死亡原因及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干預措施,但在該文中由于相關資料的缺失未對不同孕齡產婦對兒童健康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這將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完善。

[

參考文獻]

[1]陳志瑋.肇慶市2006-2010年兒童保健指標完成情況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8):95-96.

[2]何君妮,兒童保健工作在基層醫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外醫學研究,2012,5(15):145-146.

[3]艾秀娥,兒童保健工作的分析與探討[J],健康必讀,2013,12(2):364.

[4]黃曉琳,葉穎菲,黃巧娟.佛山南海城鄉地區6歲以下兒童保健情況調查[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8):91-92.

[5]鄭紅霞.淺談社區的兒童保健工作[J].衛生與健康,2013,12(2):44.

篇6

1 資料與方法

1.1 對象

以2014年3月―2015年2月在長寧區虹橋和江蘇2個社區兒童保健門診中接受檢查的2歲兒童為研究對象。

1.2 方法

用孤獨癥篩查CHAT23量表家長版對2歲兒童進行篩查。CHAT23量表家長版篩查項目共計23項,其中核心項目7項。如果6項陽性或2項核心項目陽性為初篩陽性。初篩陽性的兒童轉診至長寧區婦幼保健院生長發育專科門診,進行評估、指導、轉診、追蹤、隨訪。仍為陽性的兒童,轉診至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兒童保健科,進一步診斷、康復治療。

1.3 質量控制

1.3.1 培訓 2014年2月對虹橋和江蘇社區的兒保醫生開展了CHAT23量表家長版篩查培訓,并開展了現場模擬篩查演練,確保篩查技術的正確掌握率。

1.3.2 現場質控 剛開展篩查的2個月中每月去社區開展現場質量控制,查看篩查工作的規范性和準確性,以后每2個月去現場1次,保證篩查質量的同質化。

1.3.3 轉診落實及登記 設計了“CHAT23量表轉診單”、“社區CHAT23量表陽性兒童登記表”。并建立專人負責、專人對接社區醫生,做到社區區婦幼保健院兒保門診無縫對接,定人隨訪落實。

1.4 轉診流程

長寧區孤獨癥兒童社區篩查流程見圖1。

2 結果

2.1 篩查陽性率

虹橋和江蘇2個社區應用篩查CHAT23量表家長版應篩查733名2歲兒童,實際篩查了677名,篩查率為92.36%。篩查男童351名,女童為326名。共篩查出陽性27例,初篩陽性率為3.99%。

2.2 陽性隨訪

27名陽性兒童轉診至長寧區婦幼保健院生長發育專科進行CHAT23量表醫生版和DDST智力篩查,復查了25名(2家長認為正常,不愿轉診隨訪),復查率為92.59%。經過區婦幼保健院的評估指導,3個月后再次進行評估,其中有20名發育正常,3名為語言發育落后,另有2名孤獨癥核心癥狀明顯,轉診至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兒保科就診,最終確診為孤獨癥,目前仍在矯治康復中,孤獨譜系障礙的患病率為2.95‰。

3 討論

孤獨癥譜系障礙在20世紀80年代前屬于罕見病,但目前兒童的發病率逐漸升高,發展成為一種高發病率的公共衛生問題[2]。美國疾病控制中心2014報道,每68名8歲兒童有1名患有孤獨癥譜系障礙。韋臻等[3]研究發現,有2.76‰的18~24月齡幼兒患有孤獨癥譜系障礙。本研究顯示,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的檢出率為2.95‰,與國內報道基本一致。

孤獨癥的預后不佳,有近半數的孤獨癥患兒不能獨立生活,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孤獨癥一旦確診,目前沒有很好的治療措施和方法。但研究發現,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早發現、早干預收效很好,尤其是2~3歲內的兒童。任爽等[4]研究顯示,CHAT23特異度較高,是較好的早期孤獨癥篩查量表。徐秀[5]對CHAT23孤獨癥篩查量表在上海進行了問卷的信度和效度的研究,通過對兒童溝通能力方面的觀察,可以作為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的篩查量表。孤獨癥通常起病于30月齡前,男童多見。本研究在社區兒童保健門診中2歲時開展CHAT23量表篩查,其成本低廉、操作簡便、填寫時間一般在5~10 min內完成。通過CHAT23量表家L版篩查,發現陽性兒童轉診至區級婦幼保健院,再通過CHAT23量表醫生版的篩查,專科醫生的評估,仍為陽性的兒童轉診至市級醫療機構進行診治和康復干預。通過這種篩查轉診評估診斷康復早發現機制的建立,合理發揮各級醫療衛生資源的優勢,給予孤獨癥患者提供全面、持續的預防、篩查和治療等支持保障系統,有效提高孤獨癥譜系障礙早期識別率,及早進行干預,促進兒童正向健康發展。

健康包含身體、心理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良好的兒童心理行為是一生健康的基礎。目前兒童保健體系中體格發育的監測、營養性疾病防治已比較完善,但心理行為的保健還比較薄弱,亟待拓寬兒童保健服務的內涵,關注心理行為,建立兒童的心理行為保健體系。本研究在社區兒童保健中應用CHAT23量表的篩查,方法簡單、時間較短,篩查率(92.36%)和陽性復診率(92.59%)均較高,社區兒童保健管理體系中增加孤獨癥的篩查技術可操作性強,可在基層兒童保健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JOHNNY L,ALISON M.The increasing prevalence of autism spectrem disorders[J].Res Autism Speet DIS,2011,5(1):418425.

[2]萬國斌.孤獨譜系障礙的臨床診斷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5,23(9):897899.

[3]韋臻,任璐忠,翁麗芬,等.深圳市18~24月齡嬰幼兒孤獨癥譜系障礙篩查及3年隨訪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2,20(4):354357.

[4]任爽,麻宏偉,胡曼,等.孤獨癥篩查量表MCHAT與CHAT23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2,14(12):946950.

篇7

2000~2009年6個月內嬰兒母乳喂養率變化趨勢見圖4。2000~2009年母乳喂養率均在80%以上。2001~2006年6個月內嬰兒母乳喂養率均達90%及以上水平,2006年以后下降,最低達83.4%。

兒科及新生兒科住院情況保定市有1所市級婦幼保健院(三級),1所市級兒童醫院(二級),5所市級綜合醫院(2所三級、3所二級),22所縣級綜合醫院(二級),25所區、縣級婦幼保健院(所)。在這些醫療機構中,只有市婦幼保健院一家開展了新生兒科醫師進產房和病房工作。市級醫院在兒童疾病高發季節床位使用率達到或超過100%。

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反映了全球18歲以下兒童90%以上的死亡情況〔1〕,因此降低兒童死亡率首先要降低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2000~2009年保定市嬰兒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均呈下降趨勢,與敬雯等〔2〕報道同期資料相比有較大差距,與西安相曉妹的報道〔3〕接近,這與保定地區重視和加強兒童系統管理、體弱兒重點管理,普及兒童健康知識,專業人員的技術水平及兒童家長保健意識的增強等綜合因素是分不開的。此次調查中,嬰兒死亡占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85.6%,與韋輝等〔4〕報道的同期資料相比,其構成比較高,與成都李偶等〔5〕報道的相接近。因此,降低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的關鍵是降低嬰兒死亡率,主要進行以下一些干預措施:

做好圍產期保健工作,加強產時監護嬰兒期死亡率比幼兒期、學齡前期、學齡期和青春期的死亡率都高,而新生兒死亡率又是嬰兒死亡率中的主要組成部分,一般占嬰兒死亡率的半數以上〔6〕。因此,保定市強調做好圍產期保健,減少妊娠并發癥,做好產前篩查,加強高危妊娠管理,加強產時監護,做好“五防一加強”,保定市婦幼保健院從2009年開始實行新生兒科大夫進產房、進病房,2009~2010年保定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死亡率為3.1‰,而我國2000年監測網報道的城市新生兒死亡率是9.5‰〔6〕,因此新生兒科醫師進產科對降低新生兒死亡率具有積極的意義。

加強人才培養,做好業務培訓,提高救治水平新生兒科、兒科屬于高風險科室,小兒發病急、病情變化快,家長期望值高,因此需要高素質的人才從事該專業的工作,保定市婦幼保健院每年送兒科醫師去北京進修學習。保定市婦幼保健院為保定市唯一一家三級甲等婦幼保健院,承擔著全市婦幼保健業務指導的任務,因此每年由保定市婦幼保健院兒科和兒童保健科的業務人員對基層醫院進行業務培訓和指導,對貧困縣、鄉實行對口支援和下鄉出診帶教,大大提高了基層醫院的診治水平。

精湛的技術,先進的設備和強烈的責任心是降低兒童死亡率的有力保障保定市婦幼保健院是全市兒童保健中心,擁有一批技術過硬的人才和多種先進的搶救設備,如呼吸肌、血氣監護儀、床旁彩超、床旁X線拍片機、CT機、心電監護儀、腦電圖儀、肺活量監測儀及氣管鏡等,為成功搶救危重兒提供了基礎保障。

做好兒童系統保健管理按時預防接種,加大對高危兒和體弱兒的管理,促進母乳喂養,防貧血、防肺炎、防腹瀉、防佝僂病仍為重點,提高遺傳代謝病的診治能力。國家對兒童系統管理政策給予支持,城鄉均實行4.2.1體檢,這些在保定市三級保健網執行得比較規范,由于健康教育的效果顯著,兒童家長也積極接受,對降低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建立危重兒綠色通道,實行高危兒轉診制度保定市婦幼保健院承擔了全市各個縣(區)的高危兒接診和危重兒會診及搶救工作,還與北京市八一醫院建立了合作關系。這樣使一些基層不能及時處理的危重兒能夠及時通過綠色通道得到救治。

加強三級網的信息管理做好質量監控,防止數據漏報和誤報。加強監測和管理新拓展社區兒童的健康情況。加強鄉、鎮、村兒童保健人員的管理、業務培訓和考核,大力開展健康教育,普及科學育兒知識。

篇8

關鍵詞:兒童保健;系統管理;計算機

【中圖分類號】R4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4-0063-01

開展兒童保健服務是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內容,兒童保健服務走入社區是社區兒童的現實需要[1]。應用計算機對0-3歲兒童進行保健系統管理,使我科兒童保健管理工作出現一種新的運行模式,并取得了令人滿意的實際效果。現對我院2009-2011年3年管理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1 對象及方法

1.1 對象:主要對懷柔區龍山轄區出生的新生兒常規登記建卡,進行系統管理一直到三歲。嬰兒出生后,兒保醫師對其進行新生兒訪視,隨后進行登記體檢,由電腦打印首次及預約未來體檢時間。兒童按1個月,3個月,6個月,9個月,1歲,1.6歲,2歲,2.6歲,3歲的預約時間前來體檢,體弱兒、高危兒則按需增加次數。

1.2 計算機管理:建立檔案:新生兒訪視后錄入兒童姓名、性別、出生日期、出生情況及家庭情況等兒童基本信息;定期健康測評:以《WHO 0-6歲兒童身高、體重參考值〉評價標準》及WHO推薦的W/H’H/A’W/A三項指標綜合評價法進行健康狀況的評價;營養/發育指導:健康評價后,計算機按兒童不同月齡給與膳食營養方面的喂養指導;對不同月齡兒童在大運動,精細運動,語言與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列出詳細的訓練方法,指導家長及時進行早期教育;建立體弱兒管理檔案及高危兒監測網等;資料統計分析等。

1.3 保健管理:對兒童體格生長發育,膳食營養,智能發育及缺陷疾病等系統地進行檢測、評估指導和干預。兒童體格生長評價取WHO標準,作綜合評估,智能發育主要參照小兒神經精神發育過程(DST)有關內容進行初步篩查;膳食營養與患病(缺陷疾病)通過詢問,查體與輔助檢查綜合判斷;保健干預指導按年齡段進行并滿足個體化需求,配合家庭式干預模式。

2 結果

2.1 系統管理就診情況:2009年-2011年3年系統管理人數(建卡數)分別為1567人,1604人,1598人,合計為4769人。從就診情況來看,總的趨勢是隨著年齡增長,就診率降低,但基本都能保持在90%以上。見表1。

表1 2009、2010、2011年系統管理3年就診率(%)

年份初生-1月-3月-6月-9月-1歲-1.6歲- 2歲-2.6歲-3歲- 200998.298.196.296.895.795.894.794.8 93.691.5201098.798.597.897.497.496.495.894.9 93.292.7 201199.198.998.297.298.596.296.195.7 94.5 93.5

2.2 體格生長狀況:各年齡段兒童體重,身高均治與WHO標準接近,尤其6月以后兒童,未呈現所謂“生長落后趨勢”(系2002年數據)。見表2。

2.3 患病情況:在保健管理所檢出疾病中,佝僂病,貧血和營養不良絕大多數為輕度,極少數為中度,未見到重度;而肥胖癥(單純性)主要為輕中毒,也能見到重度(共檢出16例)。先天性疾患如先心病、斜頸、多指、疝氣、鞘膜積液、唇鄂裂等也占一定比例,另有智能發育遲緩以早產低出生體重兒、缺氧所致腦癱居多。3年共篩出體弱兒(183)例,對此全部列專案進行管理。見表3

3 討論

社會化服務是未來城市社區服務的發展趨勢,以家庭為基礎的社區兒童健康保護、健康促進將是我國兒童保健工作的重點[2]。為滿足現代家長對兒童保健更高的需求,創建完整的系統模式,以全方位的保健為框架,在信息化系統的基礎上建立一體化服務及個性化的早期干預,推動了服務模式的轉變,提高了兒童保健服務質量。

表2 0-36月兒童體重身高的縱向觀察值(x±s)

年齡組體重(kg)身高(cm) 男女 男 女初生-3.53±0.523.45+0.4351.6±0.2.1550.5±2.17 1月- 4.67±0.594.52±0.37 55.6±1.9755.3±1.78 3月- 6.76±0.856.43±0.7963.5±2.6762.4±2.47 6月- 8.45±1.158.17±0.9369.5±2.7968.5±2.469月- 9.82±1.309.56±1.14 73.6±2.8377.10±3.15 12月-10.97±1.40 10.25±1.1777.8±2.8077.0±3.12 18月-12.30±1.53 11.56±1.28 82.2±3.7181.7±3.13 24月-13.52±1.33 12.95±1.34 88.65±3.35 87.41±3.45 30月-14.98±1.43 14.00±1.59 93.20±3.5192.61±4.16 36月-15.29±1.70 14.76±1.51 97.29±3.996.2±3.87

表3 各年齡兒童疾病總的檢出率情況(%)

年份先天性疾病 佝僂病 貧血 營養不良 肥胖 濕疹 發育遲緩 其他 20096.816.5 14.2 2.110.336.02.711.4 20107.015.1 16.5 2.013.229.5 3.213.5 20115.211.7 12.9 1.717.430.6 2.318.2

3.1 規范服務內容是提高兒童保健工作質量的關鍵:兒童保健從過去單純的“查體”或“查病”轉變為每個兒童定期進行健康測評,膳食營養指導,心理保健、智力開發及相關疾病防治的全面保健服務.這種服務模式的轉變,使兒童系統保健的管理和服務內容更加具體規范,工作質量得到了有利的保證,促進了兒童早期健康發展。

3.2 系統管理結合保健提高了系統管理率:應用該系統實現了檢查評價,指導,干預一體化,必要時把兒童的健康測評結果以及指導干預方案經電腦打印成報告單交與家長。加強宣教,提高家庭育兒新知識,為個體兒童提供更深入更專業的保健服務,要求早期干預貫穿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使許多過去對保健不太認可的家長轉變了看法,自覺加入系統保健中來,提高了社區兒童保健系統管理率。

3.3 拓展服務內容提高了服務信譽和社會效益。圍繞促進兒童健康這一主題,做好體格和智能發育縱向檢測,及時糾正偏離狀態,適時提出有關營養膳食、早期智能開發的具體指導方案;善于發現疾病的潛在和早期狀態,及時給與矯治;對有關小兒心理行為方面問題及早發現和干預;高危兒和體弱兒進行系統管理監測,做好先心病、智力、聽力、視力及肢體殘疾等篩查及追訪工作;提供促進兒童正常發育和行為的建議、家長教育和支持,幫助兒童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從而實現兒童生理、心理和社會能力的充分發展。對未能按時前來體檢的兒童,經電腦提示后,用電話及電子郵件聯系孩子家長,家長可通過電話熱線咨詢各種相關問題以保持交流和聯系。該系統管理實現了規模化服務,帶動了經濟利益的提高,有助于推動兒童早期系統保健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社區護理;嬰兒家長;兒童保健;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完善我國公共衛生制度建設的重點環節之一,更是兒童保健工作的關鍵性內容[1]。相關研究顯示,在社區中對嬰兒家長進行健康教育戶能夠提高嬰兒的接種率,降低患病率,本文對某社區中的84例嬰兒家長進行健康教育,探討對兒童保健的影響,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市中某社區的168名嬰兒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84名。觀察組有男嬰49名、女嬰35名;年齡在0~5個月,平均為(3.120.26)個月;嬰兒家長84例的文化程度為:大學以上學歷有21例、高中學歷37例、初中及以下學歷26例。對照組中有男嬰51名、女嬰33名;年齡在0~6個月,平均為(3.250.21)個月;嬰兒家長84例的文化程度為:大學以上學歷有19例、高中學歷38例、初中及以下學歷27例。經過統計分析,發現兩組嬰兒及家長的一般資料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嬰兒家長進通過社區中粘貼的宣傳海報等方式接受健康教育,觀察組的健康教育方法為:

1.2.1對本次實施健康教育護理的工作人員實施系統的培訓,培訓內容主要為兒童保健知識、健社區健康教育的開展方式、調查問卷的發放等。

1.2.2健康教育的內容有 與觀察組的采取同樣的在社區粘貼海報的方式,發放各種趣味性的健康知識教育手冊,在嬰兒家屬接下工作人員手冊的過程中可以進行相關知識的講解,家長在翻看手冊的過程中會出現各種疑問,護理人員此時進行具體的解答,以加強因而家長對相關知識的掌握能力。對嬰兒的生長發育進行監測的意義、嬰幼兒常見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母乳的喂養和嬰兒的營養指導護理[2],同時還有嬰兒計劃免疫的概念、重要性和安全性,疫苗接種前后需要注意的問題,接種之后出現不良反應的應對方法以及1類疫苗和1類疫苗之間的區別。

在本次活動中,健康教育主要針對嬰兒家長的年齡、文化層次、職業定位等進行個性化的指導,除了傳統的在社區循宣傳角落張貼各種嬰兒保健知識之外,同時利用接種集中的時間邀請本市的兒童保健專家進行講座和知識宣傳,在講座的過程中可以向家屬播放相關的知識錄像組織家長在長進行討論和交流[3],并就家長提出的問題一一解答,護理人員與家長進行一對一的個性化指導,通過問卷調查掌握家長對兒童保健知識的了解程度,提供醫院的咨詢電話以便于家長隨時聯系,耐心細致的回答家長的疑惑。除專業的健康教育活動之外還可以定期聯系嬰兒家長進行活動,家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更加平等、更加容易,護理人員在旁進行協助,鼓勵家長分相自身的經驗,對于正確和積極的部分要進行鼓勵,而錯誤的地方則一定要指正,對于家長約定俗成的行為習慣,但是影響到孩子成長與健康的一檔要解釋清楚,對于家長不理解的部分可以邀請專家進行權威的解答。

為家長提供可以進行健康教育的平臺,與社區中的相關工作人員約定好時間,通過門診以面對面的形式進行兒童保健知識的講解。對于部分身體狀況較差的嬰兒,家長會非常迫切的希望護理人員能夠進行進一步的指導,護士根據實際情況可以進行上門指導。與家長建立長久的聯絡,定期對嬰兒的身體狀況進行詢問,關注家長的健康知識掌握度以及,對于知識薄弱的地方進行針對性指導。保證家屬能夠理解和掌握,促進兒童的健康。

采用本院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對家長健康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調查和統計,回顧性分析嬰兒的健康體檢的參與情況、疫苗的接種情況等。

1.3統計學分析 數據資料均錄入到SPSS 16.0軟件中采取統計處理,計數資料使用百分比表示,比較采用2值檢驗,以P0.05代表兩組的差異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通過問卷調查,觀察組家長的得分評定為及格的有72名(85.71%),而對照組只有51名(60.71%),兩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2=13.385,P觀察組嬰兒定期參加健康體檢的有80名(95.24%),對照組有63名(7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2=13.581,P觀察組患兒的1類和二類疫苗接種率分別為82名(97.62%)和73名(86.90%),對照組為74名(88.10%)和61名(72.62%),對比組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2分別為5.743和5.310,P0.05)。

三、討論

相關資料顯示,對嬰兒家長進行系統的健康教育能夠很好的改善兒童的健康水平。在本文中對嬰兒家長開展系統的健康教育,有效的促進其對兒童保健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通過研究可以發現,健康教育對于嬰兒家長健康知識的掌握度、對于嬰兒健康體檢的參與率以及1類與2類疫苗接種率均會產生影響(P0.05)。分析其原因主要有:首先,家長對知識的接受非常直接,不是以往形式主義的方式,教育不僅停留在口頭說服上,還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操作加強可信度和家長的接受度。通過健康教育,嬰兒家長獲取信息變得更加主動和積極,家長可以通過練習醫院獲得信息的反饋與互動[4],促進其積極的參與到知識的吸收過程中去;而對體檢參加率以及疫苗接種率的影響的是家長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認識到二者對于嬰兒健康發育的重要性,通過個性化的指導糾正家長的不正確認知,保證較好順從健康教育知識的特性[5],在不斷的科普和講解過程中還能夠增強家長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從而自覺的進行疫苗接種和健康體檢。因此,在社區家長中應用健康教育的方式具有很高的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楊彥,張德春,李勝玲,等.健康教育對社區嬰兒家長參與兒童保健的效果評價[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16):1826-1829.

[2]周詠梅,童仲華.健康教育對社區嬰兒家長參與兒童保健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醫藥,2014,(29):274-275.

[3]趙曉燕,王青.健康教育對社區嬰兒家長參與兒童保健效果評價[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9):250-251.

篇10

【關鍵詞】:簡易高危兒篩查法、兒童保健門診、應用、運動發育遲緩

1、引言

兒童在較小的年齡段往往會因為一些疾病的影響帶來傷害,因而盡早的排查出患兒,可以為及時準確的治療打下良好的基礎。筆者結合自身的工作研究經驗,將論述簡易高危兒篩查法在基層社區醫院而兒童保健門診中的應用,在實際工作中,發現簡易高危兒篩查法還能檢查出影響兒童運動發育遲緩的其他疾病,而這能夠在早期中發現腦損傷和一些中樞性的障礙,對于盡早治療有很大的幫助,以下將就具體的研究工作做簡要的論述。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針對某基層社區醫院兒童保健門診在2013年度中就100例3-7月大的兒童做簡易高危兒篩查,以為相關的研究提供參考性的建議。

2.2研究方法

在基層社區醫院兒童保健門診采用簡易高危兒篩查法,具體的方法包含多種形式:(1)拉起兒童頭部進行檢查,動作要盡量輕柔;(2)視覺、聽覺、感覺檢查,對兒童的臉部反應、視聽反應進行檢查;(3)肌張力檢查;(4)手支撐與俯臥抬頭檢查;(5)異常姿勢檢查,握緊拳頭,拇指內斂,持續性的頭背回,兩上肢硬性后伸,角弓反張,下肢交叉等。

2.3判斷標準

在簡易高危兒篩查法中,根據兒童的表現,將每項檢查內容分為正常和異常,如果上述的檢查方法中,有一項或一項以上的異常情況,則可以視為運動發育遲緩的情形,有待進一步檢查。

3、結果

經過采用簡易高危兒篩查法檢查之后,發現其中的疾病分布情況如下表1所示。

表1:簡易高危兒篩查法應用于基層社區醫院兒童保健門診中100例兒童檢查

組別 異常例數(人) 發生率(%)

視聽感覺檢查 7 7

聽反應檢查 12 12

人臉反應 8 8

拉起抬頭檢查 5 5

手支撐與俯臥位抬頭檢查 6 6

肌張力檢查 12 12

異常姿勢檢查 13 13

持續性頭背回檢查 6 6

緊握拳 15 15

拇指內斂兩上肢硬性后伸 18 18

角弓反張 13 13

下肢交叉、內斂 14 14

尖足 16 16

3 討論

3.1 展開簡易高危兒篩查的必要性

我國每年大約有2000萬的新生兒,但是新生兒腦性癱瘓的患病率超過了2.0%,也就是說有超過40萬的新生兒患有此類的疾病。據調查顯示,此類疾病的患病人數從1970年以來,呈現出穩定輕微增長的態勢,危及新生兒的生命健康。而基層社區醫院兒童保健門診是最先接觸患者的區域,單純的從兒童保健的方面而言,對兒童的體格發育、智力發育等進行監測,尤其是運動發育遲緩和智力發育緩慢的兒童的異常監測,對于從正常的兒童中篩查出異常兒童,再按照異常的類型進行進一步的檢查,以確診患兒的病情,為進行規范化的治療打下良好的基礎。也是當前兒童保健工作的重點內容,在檢查的早期,運用簡易高危兒篩查法進行早期的篩查,對存在智力發育遲鈍、運動發育遲緩的高危兒進行檢查,以實現早期的發現、治療,為提升兒童的健康,減少患兒殘障率打下良好的基礎,

3.2 簡易高危兒篩查法對智力發育遲鈍和運動發育遲緩的篩查

由于母體在分娩期和孕期等階段存在胎兒生長發育不良的情況,容易對兒童的腦部造成損傷,盡早的檢查發現,對于準確及時的治療有良好的效果,能夠實現早期治療。有學者研究發現,采用簡易高危兒篩查法在高危兒的篩查中,具有實用性強、簡便性好的特點。在采用交易高危兒篩查法進行檢查的過程中發現,視聽感覺檢查的發生率為7%,聽反應檢查的發生率為12%,人臉反應的發生率為8%,拉起抬頭檢查的發生率為5%,手支撐與俯臥位抬頭檢查的發生率為6%,肌張力檢查的發生率為12%,異常姿勢檢查的發生率為13%,持續性頭背回檢查的發生率為6%,緊握拳的發生率為15%,拇指內斂兩上肢硬性后伸的發生率為18%,角弓反張的發生率為13%,下肢交叉、內斂的發生率為14%,尖足的發生率為16%。

組別 異常例數(人) 發生率(%)

視聽感覺檢查 7 7

聽反應檢查 12 12

人臉反應 8 8

拉起抬頭檢查 5 5

手支撐與俯臥位抬頭檢查 6 6

肌張力檢查 12 12

異常姿勢檢查 13 13

持續性頭背回檢查 6 6

緊握拳 15 15

拇指內斂兩上肢硬性后伸 18 18

角弓反張 13 13

下肢交叉、內斂 14 14

尖足 16 16

3.3 簡易高危兒篩查法對智力發育遲鈍和運動發育遲緩的其他疾病的篩查

簡易高危兒篩查法是篩查中樞的方法之一,具有簡單、快速、操作性強等特點,對智力發育遲鈍和運動發育遲緩等引起的其他疾病的檢查也有較好的作用,如在檢查小兒的佝僂病時,發現有異常抬頭、手支撐和俯臥位抬頭等情況,全身的肌肉松弛,活動期伴隨有肌肉的改變,坐立行等功能的發育較正常的兒童都有一定的遲緩,嚴重的還會導致腦部異常,如出現表情淡漠、行動緩慢、延遲發育等情況,伴隨神精神癥狀,需要進一步的檢查。因而在采用簡易高危兒篩查法對兒童進行檢查時,還要結合其他的方法,以提升檢查的準確率和效率。

【參考文獻】

[1]謝鵬,林義雯,吳昭琳主編.高危兒保健和腑損傷的早期診療[M].第1版,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