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心病患兒的護理要點范文

時間:2023-12-01 17:30: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先心病患兒的護理要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先心病患兒的護理要點

篇1

【關鍵詞】小兒;心臟病;護理

【中圖分類號】R5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605-02

前言

先天性心臟病,簡稱“先心病”,是胎兒時期心臟和大血管發育異常所導致的先天心血管系統畸形,是小兒時期最常見的心臟病[1]。"小兒先天性心臟病發生率占出生嬰兒的0.7%~1.0%,每年大約15萬名先天性心臟病出現[2]。隨著心血管醫學的快速發展,現在病死率已顯著下降。我院2013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先心病患兒60例,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分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60例先心病患兒中,男24例占40,女36例占60。初次診斷先心病40例占67.7,先心病合并肺部感染的患兒20例占33.3。

1.2 主要癥狀:

輕者無癥狀,查體時發現,重者可有活動后呼吸困難、紫紺、暈厥等,年長兒可有生長發育遲緩。晚期發生肺動脈高壓和右心衰竭時可出現持續青紫。心臟雜音:比較響亮,粗糙,嚴重者可伴有胸前區震顫。其它癥狀:自幼哭聲嘶啞、易氣促、咳嗽、合并其它畸形,如先天性白內障、唇腭裂和先天愚型等。

1.3結果

出院時臨床好轉55例,放棄治療4例,死亡1例。

2 護理措施

2.1 保持室內環境

病房要保持安靜,保證有充足的陽光,室溫保持在18℃~21℃之間,病房根據天氣情況,每天開2-4次窗戶,相對濕度保證在55%~60%范圍內[3],室內空氣要流通。冬天應定時打開窗戶,以加強空氣對流。有持續青紫的患兒,應避免室內溫度過高,導致患兒出汗,脫水。

2.2 注意觀察生命體征

包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精神狀況,細心觀察病情,認真做好病情記錄[4]:保持大便通暢,先心病患兒注意大便時勿太用力,以免加重心臟負擔。如兩天無大便,可用開塞露通便。

2.3 心理護理

患兒病情一般進展快而且嚴重,恢復起來較慢,家長往往思想準備不足,心理負擔較重,家長們易產生緊張、焦慮情緒,運用溝通技巧,教會他們配合的方法,耐心解答患兒家長的各種疑問,以消除不良心理因素,解除患兒家屬的心理負擔[5]。說服其主動配合各項檢查和治療,使治療工作順利進行,以利患兒盡快康復。

2.4 保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保證患兒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可有效降低氧消耗量,保護患兒的心臟功能。各項檢查處置應集中進行,避免患兒過多哭鬧,被褥要柔軟保溫,內衣要松軟,穿衣不可過多, 以免造成患兒的不安和過量出汗,影響患兒呼吸[6]。

2.5 飲食營養護理

有先心病的患兒,喂養比較困難,吸奶時往往易氣促乏力而停止吮吸,且易嘔吐和大量出汗,小嬰兒喂奶時可用滴管滴入,以減輕患兒體力消耗。給予患兒易消化、高熱量、高蛋白質及富含維生素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同時需補充充足的水分。患兒進食應少量、多次、定時進行,以免加重呼吸困難和嘔吐。如果小兒食欲不佳,應誘導進食,不可強迫。重癥患兒,喂食、喂水、喂藥時應將患兒抱起,呈斜坡位。

2.6 嚴格觀察病情變化,

患兒年齡越小,病情往往變化快,隨時注意觀察患兒的意識、面色、心率、心律、脈搏、呼吸、血壓等生命體征及周圍循環的變化,給予心臟監護等措施,發現病情變化及時報告醫師,給予及時處理,以保證病情正常轉歸。

3 討論

小兒先天性心臟是出生時即存在的心臟、血管結構和功能上的異常,其不僅影響小兒正常發育,也是造成兒童死亡的重要原因。我國每年約15萬新生兒患先天性心臟病,過去外科手術是治療先天性心臟病傳統方法,已經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但是由于手術創傷、麻醉與體外循環、輸血等問題,始終影響著手術成功率,所以護理工作對心臟病患兒的痊愈非常重要,正確的治療,輔以完善的護理,可有效治療先天性心臟病及嚴重并發癥的出現,降低患兒死亡率,促進患兒及早康復。

本人通過我院接診的心臟病患兒實例進行的護理分析與總結,結合自身多年實踐經驗總結出上述小兒先天性心臟病護理要點以供探討,如有不恰當之處,還請見諒。在此也祝愿所有心臟病患兒早日康復,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郭加強, 吳清玉.心臟外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568.

[2] 龍健.非藥物性護理干預對小兒先天性心臟病術后疼痛的影響[J].醫學信息(上旬刊),2010,23(4):1135-1136.

[3] 李錦,湯紅蓮.小兒先天性心臟病術后氣胸的預防及護理[J].現代護理,2010,23(4):1135-1136.

[4] 黃春,劉瓊,周發春.嚴重胸外傷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機械通氣治療[J].現代醫藥衛生,2006,12(23):2210-2211.

篇2

關鍵詞:留守兒童;先心病;介入封堵;護理

先天性心臟病是小兒常見的心臟病,是一種嚴重危害兒童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每年約有15萬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出生[1],發病率為0.8%~1.2%,城鎮患兒大多較早得到治療,而偏遠山區的農村患兒由于經濟文化條件的原因,發現及治療較晚。由于國家醫保政策對先天性心臟病的免費篩查及治療推廣,大量農村貧困患兒得到救治。外科手術治療先天性心臟病已普遍應用于臨床,但是此種方法存在創傷大、恢復慢及有輸血風險[2]。隨著醫學科學的不斷進步,近年來國內外應用介入治療作為先天性心臟病新的治療手段,具有創傷小、恢復快、不需要輸血及不留瘢痕的優點,應用越來越廣泛,對護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戰,尤其是對我國偏遠山區農村留守兒童的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現將其護理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42例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齡2歲~14歲;房間隔缺損(ASD)18例,室間隔缺損(VSD)14例,動脈導管未閉(PDA)10例;心功能Ⅰ級。

1.2方法

1.2.1麻醉方法

10歲以下患兒采用全身麻醉,10歲以上患兒采用局部麻醉。

1.2.2介入手術方法

1.2.2.1動脈導管未閉

在麻醉下分別穿刺股靜脈、股動脈,沿股靜脈送入6F~7F的端孔導管行常規右心導管檢查后將交換導絲經PDA送入降主動脈;沿動脈送入4F~5F的豬尾導管至主動脈弓降部行側位放大造影,觀察PDA的形狀和位置并測量其直徑,沿交換導絲送入傳送鞘至降主動脈,撤出導絲和內鞘,選擇大于PDA最窄直徑2mm~4mm的蘑菇傘封堵器(amplatzerductoccluder,ADO),證實ADO形狀,位置滿意,無或僅有少量煙霧狀殘余分流時可沿指示方向操縱旋轉柄,釋放ADO,封閉PDA,術畢撤出導管、導絲及鞘,壓迫止血,加壓包扎,24h~48h后復查X線胸片和超聲心動圖。

1.2.2.2房間隔缺損

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穿刺右股靜脈行常規右心導管檢查,送入交換導絲至左上肺靜脈,用球囊或心臟彩超測量ASD最大伸展徑,選擇型號合適的amplatzerasd封堵器在X線及TTE監視下封堵ASD,其余同上。1.2.2.3室間隔缺損在全身麻醉或局麻下穿刺右股動脈及靜脈行常規左室造影及導管檢查,建立動靜脈軌道,根據造影和彩超選擇型號合適的amplatzer封堵器在X線及TTE監視下封堵VSD,其余同上。

2結果

42例患兒均順利完成手術,痊愈出院,術后隨訪,最長15個月,最短1個月;42例患兒均恢復良好。

3護理

3.1術前護理

3.1.1心理護理

42例患兒均為留守兒童,自控能力很差,需要麻醉;介入治療是一種新的治療方法,部分患兒及家長對新的治療往往顧慮疑惑,懷疑手術治療效果。應向年齡較大的患兒及家長介紹手術的優點、手術方法和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及搶救措施、術后監護方法、介入手術前后注意事項及配合要點等;側重介紹封堵術的具體操作過程,使患兒及家長能了解介入治療的相對安全性和技術的可行性;用安慰鼓勵性的語言與患兒交流;通過多接觸患兒消除其陌生感,使其對治療充滿信心。因部分患兒不愿表達或表達不清自己的想法和心理反應,父母缺乏疾病知識,過分緊張、擔心,夸大病情,由于父母長期未在孩子身邊,作為一種補償心理,過分遷就孩子,因此必須對家長進行宣教,指導和幫助家長了解病情,正確對待患兒疾病的變化,取得家長的支持配合。護士應主動接近患兒,態度和藹,動作輕柔,設法解除患兒的緊張與不安情緒,保護患兒的自尊心,尊重患兒的人格,多鼓勵、表揚患兒,不訓斥、責罵患兒,利用孩子的好學心理進行啟發式誘導,取得其治療上的配合。多舉一些實例增強患兒的信心。

3.1.2術前準備

術前1周服用抗凝劑。術前練習床上大小便及床上平臥等。術前監測體溫,如體溫升高應排除各種感染并通知醫生。必要時停止手術進一步檢查與治療,待體溫正常后3d再行介入封堵術。術前半小時給予抗生素,進行利多卡因皮試,進行碘過敏試驗。術前8h禁食、4h禁飲,術前30min阿托品0.04mg/kg~0.10mg/kg肌肉注射,減少唾液腺分泌。術前準備各種搶救藥物器械、麻醉呼吸機及吸引器,四肢用約束帶妥善固定,做好手術的擺放等。

3.2術中配合

3.2.1

局部麻醉患兒平躺于手術床,保證患兒呼吸道通暢,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術中出現窒息。全身麻醉患兒去枕肩胛下墊一薄枕,使氣道拉直保持氣道開放,建立靜脈通道,吸氧,安置心電監護。患兒有痰時要及時給予吸痰。當患兒口腔及鼻腔有嘔吐物或分泌物時將患兒頭側向一側,并及時消除口腔、鼻腔內異物,以免造成窒息。

3.2.2心理護理

醫護人員應做到沉著、冷靜,體貼患兒,分散患兒的注意力,不在手術間討論病情,不能說容易引起患兒緊張、恐懼的話,以免增加患兒的心理負擔,導致手術并發癥的發生。

3.2.3病情觀察

術中密切觀察心電監護及血壓、血氧飽和度。對局部麻醉患兒,還注意患兒意識,并與患兒進行簡單交流,如有不適應分析原因并給予相應處理。最常見的并發癥是封堵器脫落,如脫落至心房或心室,心電監護可見頻發的房性期前收縮或室性期前收縮,患兒可有心悸、氣短等癥狀,如封堵器隨血流離開心房或心室則上述癥狀減輕。一旦出現則可緊急行異物鉗抓取或開胸手術取出。

3.2.4術中肝素的應用

肝素的用量是按體重100U/kg計算,操作時間長的要提醒術者每延長1h追加半量肝素,避免術中形成血栓。

3.3術后護理

3.3.1嚴密觀察病情

術后嚴密觀察患兒的面色、體溫、心律、心率、呼吸及血壓的變化,根據患兒的血氧飽和度適當給予吸氧、保暖等處理。全身麻醉患兒術后去枕平臥,頭偏一側,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氣道通暢。術后患兒出現嘔吐一般是與麻藥及術前進食有關,如有嘔吐,應注意觀察嘔吐物的量、色及性質,是否為噴射狀。嘔吐時防止誤吸窒息,嘔吐后要及時清理呼吸道,保持床單位干凈、整潔。觀察血壓變化,低血壓可能與術前未進食、術中失血及酸中毒等因素有關,監測酸堿平衡,補充電解質、能量,維持水電解質平衡,保持血壓在正常水平。術后密切進行心電監護,及時發現心律失常、心動過速等異常情況,早期出現房性心律失常及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可能與封堵器未完全固定在心臟跳動中與房間隔室間隔摩擦有關。患兒會出現胸悶、憋氣、煩躁不安等心包填塞的早期表現,如有上述癥狀及時通知醫生并參加搶救。

3.3.2防止出血、血腫及血栓形成

術后常見并發癥之一是穿刺部位出血及血腫形成,一般由于反復多次穿刺、器械插入損傷血管、拔出動脈鞘時未很好壓迫、患兒躁動、術中使用肝素等有關。采用穿刺點上方近心端按壓15min~20min,放手后未見出血后給予加壓包扎,密切注意觀察患兒心率、血壓、面色、脈搏及足背動脈搏動情況,觀察穿刺點有無疼痛、腫脹及滲血,并行同側下肢按摩,促進血液循環,預防靜脈血栓形成。3.3.3避免患兒煩躁不安哭鬧,加強心理護理全身麻醉患兒在即將要清醒時,大多數出現哭鬧不安、躁動,容易導致穿刺部位包扎處移位,甚至引起出血加重心臟負擔,應給予約束帶約束術側肢體。嬰幼兒可給予苯巴比妥鈉或水合氯醛鎮靜處理,年長兒可給予使用轉移療法如講故事、看圖畫、玩玩具、聽音樂等,使患兒保持安靜配合治療。

3.4出院指導

患兒治療出院后仍需要定期到醫院隨訪。因此在患兒出院時必須做好出院指導,告知家長患兒應適當休息,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如果患兒能夠勝任,盡量和正常兒童一起生活學習,但要防止劇烈運動,3個月后運動可不受限制,避免患兒情緒激動,盡量不使患兒哭鬧,減少不必要的刺激,以免加重心臟負擔,予高蛋白、高能量、富含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過飽,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及屏氣。指導家長及患兒口服抗凝藥物,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1年定時做心電圖及心臟彩超檢查。

4小結

先天性心臟病是人體在胚胎發育時期心臟和大血管形成障礙而引起的解剖結構異常,或出生后應自動關閉的通道未能閉合的心臟,是胎兒時期心血管發育異常所致的心血管畸形,是小兒常見的心臟病。過去外科手術是治療先天性心臟病傳統方法,已經有了非常豐富的經驗,但是由于手術創傷較大、麻醉與體外循環風險較高、輸血與圍術期等問題,既困擾患兒又影響手術成功率。隨著介入治療方法及介入材料的不斷發展,20世紀90年代后期通過微創介入的治療方法逐漸進入臨床,為廣大患兒家長所接受,手術只需要穿刺股動脈或靜脈,由導管將封堵傘輸送到心臟缺損處進行治療,與既往外科開胸手術比較,內科介入治療先心病的痛苦小、創傷小、并發癥少、康復快,特別適合兒童。整個住院時間明顯縮短,出院即可恢復正常活動。農村留守兒童由于長時間缺乏父母的疼愛,情緒消極,容易產生沮喪、孤獨、焦慮等負性情緒。性格有缺陷,留守兒童性格變得內向、自卑、灰心、孤僻,大多是由父母的老人監管,他們僅僅關注孩子的溫飽和溫暖問題,缺乏良好的管教與指導,導致心理失衡。患兒缺乏交流能力,缺乏基本安全,不善于表達病情,在整個治療過程中護理的關鍵是:術前做好心理護理及床上平臥訓練,防止術后傷口出血;術中密切配合及嚴密監護;術后密切觀察病情及護理,做好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導。Mahle[3]認為,家長的積極應對能給予患兒很好的心理支持,促進患兒健康。心理干預可使患兒家長由消極的應對向積極應對轉變[4]。要求醫護人員不僅要治療患兒的疾病,還希望社會加強宣傳力度,普及先天性心臟病的相關知識,消除大眾的偏見,不讓患兒自卑及被歧視,給予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5]。

作者:李天鴻 楊茜 楊敏 單位:貴州省興義市人民醫院

參考文獻:

[1]孫秀春,李玲,肖威.小兒先天性心臟病介入封堵的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3,20(8):236-237.

[2]倪志紅,薛曉玲.小兒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7):667-668.

[3]MahleWT.Neurologicandcognitiveoutcomesinchildrenwithcongenitalheartdisease[J].CurrOpinPediatr,2001,13(2):482-486.

篇3

摘要目的:總結嬰兒復雜危重先天性心臟病術后神經系統并發癥早期的觀察和護理。方法:回顧分析我院2012年1~12月200例0~1歲患兒行低溫體外循環手術后的早期神經系統癥狀的觀察和護理,對出現神經系統癥狀和未出現癥狀患兒的情況進行分析,總結早期觀察和護理的方法。結果:200例患兒中出現神經系統癥狀22例,予以相應護理后順利出院20例,其中3例后期行高壓氧繼續治療后順利出院;2例因嚴重心功能衰竭死亡。結論:體外循環術后神經系統的并發癥在術后護理中更應注重早期的觀察和護理,以預防為主,注重腦保護。

關鍵詞 先天性心臟病;體外循環;神經系統;護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4.026

神經系統并發癥是心內直視術后常見的嚴重并發癥之一,嬰兒對體外循環耐受力差,體外循環時間長,術中灌注壓較低以及主動脈阻斷時間過長,均易發生腦缺血,在一些特殊類型的手術中需要低溫停循環較長,腦組織的血運也不得不停止,可發生腦組織缺血缺氧導致單純性精神紊亂,甚至發生嚴重的腦部損傷。其他原因如術中靜脈回流不暢以及體外循環意外等均可引起術后神經系統并發癥。發生神經系統損害不僅延長了患兒住院時間,而且還增加了家庭負擔。如果早期發現和作出相應的措施能有效縮短住院時間,減少患兒腦部的損害。本研究回顧分析我院200例0~1歲行低溫體外循環手術后患兒的早期神經系統癥狀的觀察和護理,對出現神經系統癥狀和未出現癥狀患兒的情況進行分析,總結早期觀察和護理的方法。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對2012年1~12月我院200例0~1歲復雜危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行低溫體外循環手術,術后均經鼻或口氣管插管行機械通氣。最短體外循環時間為29 min,最長體外循環時間為222 min。200例患兒中出現神經系統癥狀22例,予以相應護理后順利出院20例,其中3例予以高壓氧繼續治療后出院;2例因嚴重心功能衰竭死亡。平均住院時間21 d。

2護理要點

2.1呼吸道管理有效的呼吸道管理能夠維持通氣,為腦部提供充足的氧氣,減少神經系統并發癥的發生。

2.1.1呼吸機設置呼吸機的設置原則是保持最小的肺血管阻力和胸內壓,以保證肺循環血量和心排量。采用同步間歇指令及高頻的通氣方式,以防胸內壓增加影響腔靜脈血回流,潮氣量設置為8~12 ml/kg,一般加用呼氣末正壓3~6 cmH2O。本組5例患兒因低氧血癥運用呼吸機治療,用氧濃度為50%~60%。早期常規應用鎮靜、肌松藥,以保持患兒安靜[1],如咪唑安定0.05~0.1 mg/kg,羅庫溴銨0.3~0.6 mg/kg。

2.1.2血氣監測調整呼吸機設置后30 min查動脈血氣1次,維持pH值于7.45~7.5,PaO2>60 mmHg,PaCO2在35~45 mmHg,監測乳酸,及時發現各種酸堿失衡。監測電解質,及時調整。

2.1.3氣管插管期間呼吸道護理采用鼻腔插管,妥善固定,避免過深、過淺或滑出,每班記錄插管深度。每2~3 h吸痰1次,4~6 h肺部體療1次,每次3~5 min,以保持呼吸道通暢。選用刺激性小的硅膠吸痰管,以減輕呼吸道刺激,吸痰管直徑不宜超過氣管插管直徑的1/2[2]。吸痰前后呼吸囊過度換氣2~3次,以減輕吸痰時低氧血癥,降低肺循環阻力。吸痰時如出現心率快、血壓不穩定、口唇發紺等,應停止吸痰,立即接呼吸機,待血壓、心率穩定,發紺改善后再行吸痰。吸痰后聽診雙肺呼吸音,對比兩側是否對稱,有無啰音等。對痰液黏稠者用少量生理鹽水氣管內滴入,以稀釋痰液易于吸出。患兒自主呼吸恢復后,循環穩定,應盡早停用呼吸機,以免正壓通氣影響體靜脈血液回流。

2.1.4拔管后呼吸道護理拔管后采用持續呼吸道正壓通氣方式吸氧,定時做肺部體療,協助排痰。本組7例不能配合治療的患兒,采用刺激咽喉深部,使其產生咳嗽反射,再用吸痰管將痰液吸出的方法,有效地解決了呼吸道通暢問題。由于呼吸機使用時間過長,本組有20例拔管后均有不同程度喉頭水腫,予以喉頭噴霧及氣泵吸入,每4 h 1次,其中15例能解除喉頭水腫,維持SpO2≥90%;5例行二次氣管插管接呼吸機治療。

2.2循環系統的觀察及護理

2.2.1持續心電監護

2.2.1.1脈搏患兒低溫體外循環手術后入監護室應立即接心電監護儀,嚴密觀察心律、心率[3],一般根據年齡心率控制在100~140次/min。監護室護士應能識別各種常見的心律紊亂圖形,如有發生異常心電圖,需及時記錄,告知值班醫師及時處理,同時應經常觀察患兒四肢末梢循環情況,皮膚的溫度及顏色。

2.2.1.2血壓和心腔測壓管目前心臟病患兒手術中實施開放或封閉的動脈穿刺管徑換能器接壓力監測儀,心腔測壓管也接相應的換能器輸入壓力監測儀,注意區分各種壓力波形,保持壓力管的通暢,用微泵持續輸入肝素1 U/ml,每小時1 ml,使測壓管不堵塞。同時必須注意穩妥固定,并將所有換能器(壓力感受器)保持在心房水平,以求準確的數據。對于心功能差的患兒使用升壓藥時更應注意升壓藥濃度、點滴速度與血壓的關系,在每次更換升壓藥的貯存針筒時,動作要特別敏捷,往往是月齡小、體重低、心功能較差的患兒特別敏感,此時血壓的波動大而快,更需嚴密監測,及時記錄。各測壓管需每班校對零位,也保持正確數據的方法,減少誤差。

2.2.2尿量觀察詳細記錄患兒24 h 出入水量,使入量低于出量,維持負平衡,嚴格控制液體滴入,根據血壓、中心靜脈壓、尿量調整速度,保證尿量不少于1 ml/(kg·h) 。

2.3神經系統的觀察及護理及時發現腦部并發癥。心臟手術后腦損害臨床表現主要依賴于大腦受損區域及程度。部分癥狀和體征為一過性,部分可持續數天甚至更長。

2.3.1生命體征的觀察注意觀察患兒的體溫、呼吸、脈搏、血壓,上述指標的變化是腦部早期缺血缺氧的信號。早期收縮壓可升高至140 mmHg以上,晚期收縮壓下降至70 mmHg以下。本組有9例患兒出現抽搐,抽搐早期予以5%水合氯醛按照1 ml/kg保留灌腸或鼻飼;或者苯巴比妥鈉針劑以5 mg/kg肌內注射或者靜脈注射,均能夠有效鎮靜,解除抽搐癥狀。本組10例患兒體溫高達39 ℃以上,予以頭部物理降溫,頭戴冰帽,以保護腦部組織。

2.3.2神志、瞳孔的觀察觀察患兒的神志、瞳孔大小、瞳孔對光反射、對疼痛的反射等。本組7例患兒出現瞳孔對光反射減弱,其中6例術后即出現瞳孔固定(雙目凝視)。每班記錄瞳孔大小以及對光反射情況。

2.3.3神經系統早期癥狀的預防及護理對于出現神經系統癥狀患兒予以亞低溫治療,將患兒體溫降低至35.0~36.5 ℃,可予以頭戴冰帽,藥物降溫[4]。亞低溫療法還可以降低腦部耗氧量,以減少腦部缺氧的發生。為防止腦部水腫,予以20%甘露醇靜脈注射,同時可予以營養腦神經的藥物。用腦氧檢測儀隨時監測腦部含氧量,防止腦部缺氧的發生。

2.3.4觀察肢體活動度觀察肢體的活動度,是否能抬高肢體,肢體的抗阻力能力評估。觀察患兒的病理反射出現情況。本組3例患兒出現病理反射,四肢強直,肌張力增加,于術后心功能基本穩定后予以高壓氧療[5]。

2.4皮膚護理嬰兒的皮膚容易吸收外物,且僅有成人皮膚十分之一的厚度,易被外物滲透,而且容易因摩擦導致皮膚受損。因此在護理患兒的皮膚時應注意選擇柔軟的紙張擦拭,定時翻身,在受壓部位運用泡沫敷料,減少壓力。新生兒在身體空隙部位可墊水袋。

2.5術后營養支持患兒術后除合理輸血補液外,應盡力鼓勵早期進食,給予營養支持,以提高血漿蛋白。促進機體抗病毒能力、加速創傷修復、減少并發癥。術后當患兒清醒、氣管插管拔除后6 h即可飲水,如無不良反應且腸蠕動恢復良好,可逐漸過度到流質飲食直至普通飲食。盡量鼓勵患兒進高蛋白質、高熱量、高維生素飲食,但應根據病情須限制鈉鹽攝入量,對不能進食如昏迷、氣管切開的患兒可考慮鼻飼飲食,必要時給予靜脈高營養。

3小結

體外循環術后神經系統的并發癥是先天性心臟病術后并發癥中比較嚴重的一種,在術后的護理中更應注重早期的觀察和護理,以預防為主,以避免其發生。發生神經系統并發癥的患兒應予以積極治療,以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因此在術后常規注重腦保護,做好呼吸道護理,加強基礎護理。

參考文獻

[1]張珩.新生兒危重先心病的圍術期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1):50-51.

[2]石芬芬.危重室間隔缺損患兒心臟直視術后應用機械通氣的呼吸道管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4):52-53.

[3]楊玲慧,張媛媛,顧青,等.完全性大血管轉位行Switch術后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8):715-716.

[4]郭淑萍,楊麗穎.12例體外循環心內直視術后腦部并發癥的療效探討[J].吉林醫學,2012,33(35):7779-7780.

[5]謝海燕,王小鵬,胡娟,等.高壓氧綜合治療體外循環術后腦部并發癥19例療效觀察[J].中華航海醫學與高氣壓醫學雜志,2013,20(2):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