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學基本理論問題范文

時間:2023-12-04 17:57: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兒童心理學基本理論問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早在幾十年前,朱智賢教授(1979,1982)在其《兒童心理學》這部經典教材及其他著作中就指出:“我國兒童心理學是正在發展中的科學。我國兒童心理學工作者的總任務是:在兒童實際工作者和兒童理論工作者共同努力下,建立一個既能吸收、融合古今中外一切優秀的實踐經驗和科學理論,又能有效地為我國各項兒童事業服務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的兒童心理學。”在這段關于學科任務的綱領性論斷中,突出強調了理論與實際結合的重要性,強調了兒童心理學為中國社會現實服務的應用性質。自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里,我國的兒童心理學或發展心理學事業不斷繁榮,然而,離真正完成朱老所確定的任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特別憂心的是,當今發展心理學研究中一些不妥的觀念和做法,可能會讓這個學科偏離正確的道路。比如,學術研究日益“書齋化”而缺乏對社會現實的關照;研究問題日益“書本化”而少有生活氣息;一些學者以“國際化”或“與國際接軌”的名義而無視中國的實際和本土軌道;在研究方法上過分追求“量化”而使研究近似數字游戲;很多研究貌似“精細化”而實則是“碎片化”。在這種背景下,要實現朱老所確立的學科任務或目標,我們認為當前尤其應該強調發展心理學的現實轉向:中國的發展心理學必須面向中國的社會現實需求,面向各種實際問題的解決,加強應用研究和研究成果的應用。

2發展心理學現實轉向的國際學科背景

兒童心理學自誕生至今已經跨越了一個多世紀的時間,其間在研究對象上實現了由單純的兒童研究向畢生發展研究的轉換,從而演變成為今天的發展心理學。當前國際上發展心理學出現了一些新的趨勢:一是強調“以問題為導向”的跨學科研究;二是應用發展心理學的崛起。在過去二三十年里,這種“以問題為導向”的跨學科研究趨勢日益明顯。在兒童心理學誕生后的半個多世紀里,關于心理發展的研究基本上囿于各個心理學流派的框架從各自方向分別向著學術高峰攀登,機能主義、精神分析、行為主義、皮亞杰學派等等,都曾各領幾十年。從上個世紀50年代直到80年代,研究者才開始意識到并試圖整合不同學派的范式,這一時期突出的理論成果就是各個“新”學派的出現,如新精神分析、新皮亞杰學派等,然而,這種整合基本上還是心理學內部的整合。

最近這二三十年,整合的范圍已經遠遠超出了心理學本身,開始了真正的跨學科整合,比如結合生物學、神經科學等學科研究心理發展的生理機制,將最早在物理學和生態學領域使用的動態系統方法整合到對兒童動作的研究中。對心理發展的跨學科研究,推動了“發展科學”的形成,這是以心理發展為研究對象的由諸多相關學科組成的學科群。可以這樣說,在一百多年的學科歷史中,心理的發展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兒童心理學時期(1882年到20世紀中期)、發展心理學時期(20世紀中期到80年代)、發展科學時期(20世紀80年代末至今)。毫無疑問,發展心理學是發展科學的核心學科,但只把發展研究定義為“(發展)心理學”已經不適應當前的學術發展趨勢。所以,強調“發展科學”是當前的潮流。目前,各種以“發展科學”為題的刊物和大部頭著作紛紛出現。

例如,國際上已經有多種著名的“發展科學”刊物,如1998年在美國創辦的《發展科學》(DevelopmentalScience),2007年創辦的《歐洲發展科學雜志》(EuropeanJournalofDevelopmentalScience),還有1978年由“國際行為發展學會”創辦的《國際行為發展雜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BehavioralDevelopment)也是發展科學方面的權威期刊。此外,以“發展科學”為題的著作更是不計其數。“發展科學”的研究特別強調跨學科整合,這種整合本質上是“以問題為導向”的方法論整合:為了解決某個特定的研究問題,不同范式、不同的方法和技術被整合使用;或者,來自不同學科的研究者以各自的方法和方法論就共同關心的心理發展問題協同攻關。隨著跨學科整合的深入,發展心理學已經從純粹的心理學分支,演變成了龐大的“發展科學”,但無論方法上如何整合,都始終圍繞著心理發展有關的問題開展研究,強調以多種方法的綜合使用來解決問題。也就是說,“問題”是方法整合的目的,決定著整合的方向。出于整合的需要,當前很多發展心理學研究機構都突出強調了“跨學科性質”,或者重新組建跨學科的發展科學研究機構。如在美國,以北卡萊羅那大學為核心,集中杜克大學、北卡萊羅那州立大學等多所大學的學者,組建了強大的“發展科學研究中心”,目前該中心有100余名來自各種學科背景的發展科學家,在世界范圍內有巨大的學術影響。

篇2

 

學科建設是專業建設的支撐,任何一種職業成為一門專業的核心都有其賴以存在的學科做基礎。步入大學行列的小學教育專業,已經走過了十年的路程,在專業建設的諸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同時也存在重大缺陷,即缺乏支撐其自身專業發展的學科基礎,這必將嚴重影響小學教育專業的健康發展。

 

初等教育學科是小學教育專業的支柱性學科,只有加強初等教育學科建設才能更好地促進小學教育專業的可持續的健康發展。為此,本文圍繞初等教育學科建設的價值、核心問題、關鍵所在作一初步思考。

 

一、明確學科建設價值:初等教育學科建設的前提

 

學科建設是大學的一個永恒主題,是大學各項建設的核心,重視與加強學科建設是近年來高等院校特別關注的問題,也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熱門話題。但在目前的初等教育研究領域,絕大多數教育工作者對學科建設的價值缺乏應有的認識,學術界也難以聽到初等教育學科建設的聲音。這樣,明確初等教育學科建設的價值就成為初等教育學科建設的重要前提與必要條件。

 

(一)有助于促進小學教育專業建設

 

從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關系角度看,專業是以學科為背景的培養專門人才的分類方式,專業建設需要學科建設支撐。但我國小學教育專業的十年建設缺乏相應的學科建設支持,這樣,盡管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著深層的理論問題。

 

以人才培養模式為例。探索本科層次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小學教育專業建設的重點之一。經過十年的實踐探索,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了四種人才培養模式:一是以“能從事教育科研的教學復合型小學教育工作者”為培養目標的綜合培養,分科選修的“2+2”培養模式;二是“以通識教育和專業基礎教育為基點,為21世紀的小學培養高層次優質、合格的科研型小學教師”為培養目標的“綜合培養、特色人才”培養模式;三是以“全面發展、學有專長、特色鮮明”為培養目標的“分方向”培養模式;四是以“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能適應21世紀小學教育改革和發展需要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施素質教育能力的小學師資”為目標的“2+大文大理”的培養模式。

 

一定意義上講,這四種培養模式的形成更多地依賴于現實的小學教育需要、辦學機構自身的現有優勢與經驗,相比而言,缺乏系統的理論依據。審視這四種人才培養模式的表達不難發現,定位培養目標的理論依據并不明晰。初等教育學科是小學教育專業的支柱性學科,是建構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基礎。加強初等教育學科建設有助于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科學建構。不僅如此,小學教育專業建設的其他主要方面,如專業理念、課程設置、教材建設、教師隊伍建設、管理體制建設等方面,也都需要初等教育學科建設的支持。

 

(二)有助于加快初等教育學院的大學化進程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中的初等教育學院主要是由中等師范學校、專科學校升格與師范大學合并形成的,雖然形式上完成了向大學的轉化,但在文化層面上還主要為中師文化,如教師注重教學技法、教學操作,缺乏學術意識、科研意識與能力,學術氛圍淡薄,等等。這種狀況難以勝任培養本科層次小學教師的需要,因而必須要進行文化的改造,使之大學化。

 

初等教育學院文化的大學化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有正確的理念、有效的措施與長期的努力。在文化改造的過程中,既要傳承中師文化的精髓,又要突破中師文化的限制,其重點是培育大學精神。大學文化精神集中體現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三個方面,而學科建設恰恰是大學文化精神集中而具體的體現,是高校履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職能的載體。因而加強初等教育學科建設,必將促進與加快初等教育學院的大學化進程。

 

(三)有利于推動初等教育學科成為一門獨立學科

 

目前,我國初等教育學并不是教育學中一門獨立的二級學科,這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因素。那么初等教育學科能否成為教育學的一門獨立的二級學科呢?一些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給予了肯定性論證。如謝維和教授從學科涵義的角度肯定了初等教育學科獨立存在的地位。

 

他認為學科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內部具有一整套概念、范疇、原理,內在聯系非常密切,具有自己的邏輯體系的學科;另一類是以現實生活中某一領域作為其學科基礎,不同類型的知識運用于該領域,并形成穩定的聯系,具有其核心價值、核心信念、核心理論的學科,如環境、教育、生命、海洋等學科。從這個意義上看,初等教育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也有學者從歷史、現實和學科自身發展三方面求證了初等教育學學科訴求的合理性。

 

初等教育學能否成為一個獨立的二級學科,不僅取決于邏輯的論證,而且還有賴于其自身的建設。由于我國本科層次小學教育專業的歷史僅有短短的十年,這期間集中探索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建設、教材建設等問題,學術論文相對較多地集中于小學教育專業建設研究,有關初等教育學科建設的論文卻屈指可數。因此,要通過重視與加強初等教育學科建設來促進自身的發展,推動其獨立為二級學科的進程。

 

二、建立初等教育學:初等教育學科建設的核心

 

建立初等教育學是初等教育學科建設的核心工作所在。其中,研究對象、學科性質、學科體系等是初等教育學科建設的基本問題,初等教育學科建設應著力研究這些基本問題。

 

(一)明確初等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是學科建設的基本問題,獨特的研究對象是學科建立的標志之一。初等教育學是否有自己獨特的研究對象是其能否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關鍵所在。我們認為,小學教育是初等教育學獨特的研究對象。小學教育是對小學兒童簡單的讀寫算基本技能、生活經驗和基礎道德品質的教育。小學教育的特性主要在于“奠基性”與“方向性”,即為人的發展奠基,為人的發展確定方向。

 

正如朱小蔓教授所指出的,小學教育是為人生的發展奠定基礎,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目標進行的非定向、非專門的教育,是為社會所有行業培養人才打基礎。它的知識、技能不是為了選拔、升學、擇業,而是盡可能為人的身心全面發展提供最有利的條件。謝維和教授認為,教育的兩大功能,一是讓孩子轉變,從一個不成熟的孩子轉

 

變成成熟的人,適應社會的人;二是把握好轉變的方向。在中學、大學階段,方向性體現在轉變過程,而小學階段的轉變性體現在方向性上。可見,小學教育不同于其他階段、專業的教育,有其獨特的內涵,具有不可替代性。

 

小學兒童與小學教師是初等教育學研究的兩個基本點。小學兒童是小學教育的主體,小學兒童的生命成長有其自身規律,小學教育要遵循小學兒童生命成長規律,并實施他們可接受的教育,確保他們成長的方向性,這是小學教育的特性所在,應建立與小學兒童生命成長相匹配的教育教學理論。小學教師是小學教育的另一主體,是小學兒童生命成長的直接影響者。

 

一定意義上講,小學教育的特性決定了小學教師專業的特性。小學教育是不同于中學分科教育的綜合教育,小學教師專業特性也就體現為綜合性,因而對小學教師的培養應以綜合為主,并有側重。從現實情況看,制約小學教育的關鍵不是小學教師的教學技能,而是他們的文化修養與觀念,所以培養小學教師的文化素養是小學教師教育的重點。顧明遠教授認為,以往中師培養重視教師的技能,相對忽視教師文化素養的培養。小學教師的培養應該強調文化底蘊、通識教育、養成教育,使之具有較高的文化水準,這樣他們就會明白什么叫教育,什么叫孩子。

 

(二)研究初等教育學的學科性質

 

學科性質是對學科本質屬性及功能分類的界定,是學科建設的首要問題。它決定著學科體系的結構、層次和構建學科體系的方法,對該學科理論體系的構建,具有重要的、決定性影響,它同時也是一門學科是否獨立和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理論上講,一門學科的學科性質可以從縱橫兩個向度來定位。

 

所謂縱向定位是指將這門學科作為其上位學科的分支之一所具有的性質;橫向定位是指在本門學科的學科群中所處的位置。據此初等教育學的學科性質也可以從這兩個維度來定位。初等教育學既具有理論學科的性質,又具有應用學科的性質。從現實的角度看,初等教育學學科性質到底是怎樣的,還需要初等教育學界開展廣泛而深入的研討。

 

初等教育學的學科建設具有豐厚的學術資源和遺產。從教育史上看,近代以來許多中外著名教育學家大都始于對小學教育的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構建普通教育學理論。顧明遠教授認為,建立初等教育學科必須以教育學為基礎,初等教育學科大部分基礎理論來自于教育學,但還必須要認清小學生的特點。謝維和教授指出,初等教育學要依據教育學的基本規律和基本原則來探索自身的規律。

 

朱小蔓教授指出,小學教育是以問題為本,以工作對象為基礎,回到問題的整合性去解決問題。因此,初等教育學不是教育學理論在小學教育中的簡單應用,而是依據教育學的基本原理,借助兒童發展心理學等基礎學科的研究成果,針對小學兒童特點、小學教師專業特性、小學教育實踐等探討形成自身的基本理論,以小學教育的現象、問題、規律為研究對象,并致力于解決小學教育實踐中的問題。

 

(三)探索初等教育學的學科體系

 

學科體系的構建是學科獨立、成熟的重要標志。學科體系的內容包括許多方面,潘懋元教授曾指出,高等教育學可能有三種相互聯系的不同體系,即理論體系、知識體系和課程體系。我們認為,初等教育學的學科體系也如此。其中,基礎理論是學科發展的基石,基礎理論研究是建立和完善學科體系的基礎性工作。

 

初等教育學科的基礎理論研究應建立在小學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謝維和教授指出,初等教育學科建設有三個立足點,一是以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為學科基礎,學科建設、專業建設以及課程建設等都應建立在此基礎上;二是了解學生,認識學生,建立學生理論;三是養成教育理論,小學階段主要把握兒童轉變的方向性,把轉變體現在德育、養成教育中。這三點構成整個初等教育學科的支撐與核心理論、核心信念、核心價值觀念,要在這三個基礎上整合建立課程體系、教學方法以及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顧明遠教授認為,初等教育學的支撐點除了教育學外,還應該有兒童心理學。

 

關于初等教育學學科體系或學科群的確立,借助教育學學科體系或高等教育學學科體系,以小學教育的自身性質而言,主要內容有小學教育學、小學教育心理學、小學教育社會學、小學德育學、小學課程與教學論、小學體育學、小學藝術教育學、小學管理學,等等。

 

構建初等教育學科體系的視角可以是多方位的,其中,立足小學教育自身發展邏輯,直面小學教育實踐是兩個基本方面。初等教育學科建設應克服簡單移植普通教育學的框架、模式或其他學科結構體系而缺乏自身獨特性的研究思路與做法,而應積極探尋初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的一些基本問題,如邏輯起點、研究對象、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研究邊界等,形成本學科內在的邏輯結構與獨特學科體系。

 

小學教育實踐是初等教育學科建設的源泉之一。目前小學教育實踐在社會變遷的大背景下,在當代世界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過程中,面臨諸多的困境與挑戰,這是初等教育學科建設必須面對的現實,也是當代研究初等教育學科建設必須回應的問題。所以回到小學教育實踐中,了解當代小學,直面小學教育的現實問題,以“問題研究”為一個主要向度,研究現實的小學,總結、提煉小學教育的經驗,注重揭示小學教育的深層次規律,是構建初等教育自身獨特學科體系的主要途徑。

 

三、加強學科隊伍建設:初等教育學科建設的關鍵

 

學科隊伍建設是學科建設的重要組成,也是其關鍵所在。目前,從我國各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的教師總體情況看,以發表學術論文為例,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比較弱,這反映了初等教育學院教師隊伍的整體科研意識與能力還比較薄弱,也是制約初等教育學科建設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強初等教育學科隊伍建設就成了初等教育學科建設的關鍵所在。

 

(一)明確學科建設內涵,增強學科意識

 

對學科建設,學術界有著多維度、多層面的理解。從學位點建設角度看,主要指碩士點、博士點建設。從一門學科的角度看,學科建設主要包括學科性質、研究對象、概念體系、邏輯體系、學科結構、研究方法等問題。從學校的角度看,學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簡言之,學科建設涉及學科體系的建設、學術隊伍的建設、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等諸多方面的系統建設。

 

初等教育學院教師隊伍的學科意識是其學科建設的前提條件。

 

但目前,教師隊伍的學科意識比較薄弱。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小學教育專業本科化的歷史很短,自1997年我國高等師范院校增設小學教育本科專業以來至今,僅僅十年的歷史;二是作為大學的初等教育學院主要由中師等一些專科院校升格而形成,雖然在形式上成為了大學的一員,但在實質上還沒有完成大學化。三是到目前為止,初等教育學并沒有成為教育學的一門獨立的二級學科,人們的思想觀念中還缺乏學科意識,思考問題的立足點則是小學教育專業建設。因此,初等教育學界應加大學科建設的宣傳力度,明確學科建設的內涵與價值,營造學科建設的氣氛,增強教師的學科建設意識。

 

(二)造就學術帶頭人,組建學術梯隊

 

學科帶頭人是學術梯隊的組織者和“領跑者”,選擇和造就學術帶頭人是學科建設的關鍵。在這一過程中,既要注重學術帶頭人的引進,又要重視自身的培養。目前而言,還需要吸引有志于初等教育學科建設的教育學領域中的其他學科人員投入進來,同時在初等教育科學建設的過程中培養、造就其各學科方向的帶頭人。

 

大力加強學術梯隊建設。學術梯隊是學科建設的組織保證,也是學科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在組建學術梯隊時,需要考慮梯隊成員的學科結構、年齡結構,使之更為合理;需要整合院內外、校內外的人力資源優勢;需要培養年輕的學術骨干力量。

 

(三)以科研帶動,以學位點為平臺

 

初等教育學科隊伍建設需要以科研來帶動。相比而言,初等教育學院教師的教學意識比較強。教師比較注重教學能力的提高,注重教案的寫作與規范,注重組織學生開展模擬教學活動等,這些是中師的良好傳統,需要發揚。但作為師范大學的成員,教師的學科意識、科研能力則必須加強。一定意義上講,將小學教師的學歷培養由中師提升為大學,其中一個主要內容是培養小學教師的研究意識與研究能力。這就需要教師首先要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識與能力,但教師的科研意識與能力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需要通過真實的科研過程才能增強教師隊伍的科研意識與能力。

 

為此,初等教育學院應制定一系列向科研傾斜的政策,鼓勵、支持教師申請主持、參與各級科研課題,產出高層次、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并創設一系列的有效方式為教師的科研工作創造條件。其中初等教育學位點的創建是一個重要的平臺。通過研究生的培養,既可以為本學科培養專門的人才,又可以促進教師隊伍的建設,促進初等教育學科理論研究成果的問世。通過學位點的建設,強化教師的科學研究工作,增強教師的科研意識與能力,凝練學科方向,培養自己的專家隊伍。

 

(四)借力而行,加強橫向合作

 

初等教育學科建設需要借鑒多種學科建設的經驗。無論是已經成熟的學科,抑或正在走向成熟的學科,還是正在起步的學科等,其中,高等教育學科建設、學前教育學學科建設與教師教育學科建設的經驗最為值得借鑒。社會學家迪爾凱姆曾說過,當一門學科正在產生的時候,要想取得進步,必須借鑒所有現成的學科,將這些學科中的寶貴經驗棄之不用,顯然是不得要領的。當然,學科借鑒不等于簡單的知識移植或想當然的理論演繹,借鑒也不能代替自身發展。

 

初等教育學科建設需要通力合作。雖然已有學者呼吁初等教育學科建設,但“孤掌難鳴”。初等教育學科建設需要贏得教育行政部門的支持,需要聘請教育學科著名的專家學者為顧問,建立兼職專家庫,不定期地開展專家咨詢、講學、學科建設研討會等活動。依托現有的小學教師委員會等學會,將初等教育學界組織起來,制定初等教育學科建設規劃,明確目標、制定方案、提供條件;以項目的形式組織、實施,并應持續下去,推動全國性的初等教育學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