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理財計劃范文

時間:2023-12-04 18:00: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生理財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小學生理財計劃

篇1

關鍵詞:卓越工程師;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思想政治教育

0引言

2010年6月,教育部正式啟動了“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旨在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的技術人才,以適應國家經濟形勢發展的需要。該計劃的實施對于我國“高等教育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形勢來調整人才培養方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動高等教育與教學改革,增強畢業生就業能力、提高畢業生就業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眾所周知,機械工程專業屬于工科范疇。傳統的機械工程在向現代化機械工程轉變的大背景下,我國的機械工程類產業的快速發展必然急需大批量的高素質的卓越型機械類的工程師。而我國傳統的機械類工程科技人才的培養往往與社會需求相脫節,無論是人才的培養模式或方式,還是成長環境都不能很好地適應當下社會發展對工程類人才提出的高標準的要求和需求。這也迫使各大高校在國家實施卓越計劃為契機的大背景下,必須深化學科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改革創新,以培養出卓越的工程類人才。

1人才培養現狀南京林業大學是江蘇省

“卓越計劃”高校之一,學校根據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用標準》,結合學校特色和人才培養定位,制定了全面的教育培養計劃方案,以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升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水平。機械電子工程學院自1958年招收的首屆機械類本科生以來,至今已經有近60年的發展歷史,多年來為國家農林機械類行業培養和輸送了一大批優秀人才。現有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林業機械工程等多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車輛工程、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農業機械化工程、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等7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機械工程、控制工程等2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點,農業機械化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點。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尤其是現在已進入到改革深水區,高校必須面向市場辦學,這將會對傳統辦學的理念和培養人才的模式需求帶來了更高的要求。但就學院機械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而言,依舊沿襲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只注重基礎理論知識的灌輸,不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根據學院近5年的本科生就業去向統計分析,機械工程專業每年基本招生8個班左右的學生,就業率居學校各專業的前列,但是有近五分之一的畢業生并沒有從事與本專業相關領域的工作。進入機械工程專業及相關專業領域的工作的畢業生,企業雖認可機械工程的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但其存在的創新能力不強、動手能力差及吃苦耐勞精神不足等問題,更不能很好地適應行業對專業技術人才的要求不容忽視,必須引起學校的高度重視。“卓越人才計劃”是一個系統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計劃,不僅具有獨特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實施內容,也在組織實施上有著與眾不同的明確規定。國內工程教育界人士經過大量研究,提出其具有三個特點:一是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培養過程;二是學校按照行業標準和通用標準培養工程人才;三是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筆者本次就以南京林業大學機械電子工程學院在相應工作中的思路和做法進行分析。

2校企深度合作搭建培養卓越人才的途徑與探索

2.1創建校企合作平臺,建立卓越工程師培養實踐基地

2014年11月至今,機械電子工程學院通過走訪校友,多渠道調研與宣傳等方式對有意報名參加校企合作意向的企業單位進行面試與篩選,確定出鎮江中福馬機械有限公司、蘇州蘇福馬機械有限公司、泰州林海集團、南京樂鷹商用廚房設備有限公司共4家公司簽訂了卓越工程師計劃實施的合作協議,作為機械電子工程學院首批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實踐基地。這批實踐基地將作為學院今后的卓越工程師計劃的順利開展汲取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經驗,也為今后組建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實驗班而培育。2014年11月與2015年11月,經學院大四年級學生的申請報名參加卓越工程師計劃,專業老師與企業導師共同對學生進行一對一面試的雙向選拔,即確定了一名學生由企業與校內兩位導師共同指導的培養模式,共選出16名大四年級的畢業班學生分作為首批加入卓越工程師計劃隊伍,趕赴企業進行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經過近一年的校企合作中的摸索與探索,在雙方指導老師的培養與學生自身努力下,這16名畢業生順利完成了畢業設計,且其完成的畢業設計論文質量明顯要高于在校學生完成的質量,緣由歸于這些學生在企業學習階段,能直接接觸到企業生產設計的一線,充分了解企業生產的規范與流程及企業文化,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合,從而取得了優異成績。

2.2強化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標準,促進校企合作雙贏

在確立作為機械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計劃的企業過程中,學校與企業都需從各自最關心的問題角度出發,共同商議制定人才培養標準。因為產學研相結合是工程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工程教育的一個本質要求。學校從學生教育的角度及辦學理念出發,在校大學生的培養顯然缺乏實際工程案例,企業的先進技術裝備和生產工藝,要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與解決實際生產過程中的問題就必然要去企業生產一線,為此,要實現工程教育的要求必然離不開企業的深度參與培養過程。企業從引進人才的角度來看,通過企業對學生培訓,致使其能夠適應企業的工作要求和考量,但這必然會增加企業的成本。因此,只有加強校企深度合作,才可以使機械工程專業人才的學校教育與企業的專業培訓對接起來,這對學校與企業來說是雙贏的結果。機械電子工程學院與上述提到的4家企業,在制定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方案過程中就各自關切的問題均體現和表達出來,如學校通過企業對學生的培養的達標要求,企業需要學生完成的指標任務等進行詳細商討后在簽訂合作協議。

2.3強化卓越人才計劃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本次選拔出參加卓越工程師計劃的這批學生中,學校不僅僅關心關注他們在校期間的各方面的表現,更加注重和關心他們在企業實習期間的表現,通過校企雙方的相應指導老師對其加強思想教育,讓其感受到校企雙方的關心和關愛。機械電子工程學院在與企業制定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方案過程中也明確了這點,學院這邊配備相應學生的政治輔導員老師作為這批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牽頭人,企業也專門配備一名指導老師作為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師,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通過校企雙方老師的定期溝通與交流時刻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對可能存在的些許問題及時加以引導與開導并加以教育,本批次的16名學生均很好地完成和遵守學校與企業為其制定的培養指標和政治要求,校企雙方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師的配備為學生的成長與成才保駕護航。

3結論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工程教育滿足國家戰略需要,服務企業需求、創立校企聯合培養機制,以解決人才培養過程中校企脫節的重大教育改革項目,也是一項系統工程。機械電子工程學院為積極響應國家重大教育改革項目,即卓越人才教育的培養進行了探索,為今后學院組建卓越工程師計劃班的開展積累經驗,從而也為構建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創立條件。

參考文獻:

[1]周吉林,翟華敏,彭斌.卓越林業工程師培養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林業教育,2012(5):1-4.

[2]王桂榮,劉元林,劉春生,等.卓越工程師培養背景下機電本科畢業設計改革[J].教學研究,2014(1):89-91.

篇2

[關鍵詞]血管;組織工程;細胞外基質;生物力學

[中圖分類號]R31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6455(2010)07-0996-04

Effects of decellularization using biotic enzymes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canine carotid artery

LIU Guo-feng1,HE Zhi-juan2,YANG Da-ping1,XU Xue-wu1,LIU Ying1,REN Li-hong1,LI Qing-chun1

(1.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Harbin 150086,Heilongjiang,China; 2.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Harbin 15001 0,Heilongjia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ecellularization using biotic enzymes on the mechanical and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the canine carotid artery.MethodsIntact canine carotid artery were decellularized by using Trypsin/EDTA,ribonuclease and desoxyribonuclease. Residual cellular and extracellular matrix composition was evaluated with hematoxylin and eosin (H&E) staining,quantitative DNA analysis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ensile strength, burst strength and compliance were measured in vitro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decellularizedprocess on the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canine carotid artery.ResultsHistolog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examination demonstrate that scaffolds were completely decellularized and scaffolds revealed a well-preserved extracellular matrix. Compared with fresh canine carotid artery, decellularized artery had similar burst and breaking strength and had lower compliance.Conclusion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decellularized artery using biotic enzymes had similar burst and breaking strength and had lower compliance compared with fresh canine carotid artery.

Key words: vascular grafts; tissue engineering; extracellular matrix; biomechanical

血管組織工程學研究為臨床上小口徑血管移植物的制備提供了光明的前景,口徑小于6mm的小口徑組織工程血管研究與大口徑血管移植物的研究有很大的差別[1]。因為血管移植物與受區血管生物力學性質的匹配程度對不同口徑的組織工程血管移植物通暢率的影響差別較大,血管移植物的口徑越小受到的影響越大,小口徑血管移植物在受體內更容易發生內膜增生、中膜增厚,最后導致移植物的官腔狹窄甚至閉塞[2]。血管組織工程研究中支架材料的力學性質對血管移植物的生物力學性質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在小口徑組織工程工程血管的研究中制備與受區血管生物力學性質完全匹配的支架材料是最關鍵的科學問題,這將決定小口徑組織工程血管移植的遠期通暢率[3]。本實驗將對小口徑組織工程血管脫細胞基質生物支架材料的生物力學性質進行研究,明確生物酶聯合消化法對犬頸總動脈脫細胞基質材料生物力學的影響。

1材料和方法

1.1 實驗用動物:普通雜種家犬,體重25~30kg,6個月齡,雌雄不限。

1.2 實驗材料及主要儀器:胰蛋白酶(Trypsin)、核糖核酸酶(Ribonuclease,RNase)、脫氧核糖核酸酶(Desoxyribonu clease,DNase):美國Sigma公司;EDTA(Ethylenediamine tetraacetic acid)、磷酸緩沖鹽溶液(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PBS):北京中杉生物公司;普通光學顯微鏡:日本Nikon公司;S-3400N型掃描電子顯微鏡:日本Hitachi公司;電子萬能實驗材料機:德國Zwick-Roell公司。

1.3 犬頸總動脈脫細胞基質材料制備: 無菌條件下切取犬頸總動脈,大量無菌PBS沖洗,去除血液成分及外層附屬軟組織,選擇切取長度約為7cm,內徑約為3mm的動脈,利用胰蛋白酶和核酸酶連續消化法去除動脈細胞及其碎片成分[4]。先用0.1% 胰蛋白酶加0.02% EDTA 溶液消化20h,中間更換1次消化液,大量PBS沖洗后用20μg/ml RNase +200μg/ml DNase溶液消化2h,大量無菌PBS 溶液沖洗。以上步驟均在5%CO2、37℃,80次/ min持續震蕩條件下進行。監測制備的脫細胞血管基質,使材料的細胞DNA殘留量少于0.1%。同時選取新鮮犬頸總動脈作為對照組(每組6例),進行以下檢測。

1.3 組織學染色 將標本置于10%中性甲醛溶液中固定24h,常規石蠟包埋、切片,進行HE染色。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對標本的結構進行組織學評價照相。

1.4 掃描電鏡觀察 將標本在1%戊二醛溶液中固定24h以上,用1%餓酸作后固定2h,50%、70%、90%、100%丙酮梯度脫水,50%、70%、90%、100%醋酸異戊酷置換,應用臨界點干燥儀、液體C02等進行干燥;干燥的標本固定在鋁質標本臺上,用濺射鍍膜機鍍金后,用S-3400N型掃描電子顯微鏡系統觀察并照相。

1.5 生物力學檢測:利用Zwick/Roell Z010型電子萬能力學實驗機測定標本的拉伸強度、爆裂強度及軸向順應性。拉伸強度及軸向順應性檢測:將管狀標本(長度為5cm)兩端固定于微型夾具上,以0.5mm/s的速度拉伸,直至標本斷裂,系統自動記錄標本的應力-應變曲線及極限拉伸強度,計算出標本的軸向順應性。爆裂強度檢測:把管狀標本一端用絲線結扎,另一端固定于裝滿生理鹽水的5ml醫用注射器上,注射器筒壁固定于250ml玻璃葡萄糖瓶中,整個裝置平置在力學實驗機上,以40kPa/s的力向標本內注射生理鹽水,直至標本爆裂或漏液,系統自動記錄標本的爆裂強度。

1.6統計學分析: 所有定量實驗結果均用x±s表示,利用SPSS11.0統計學軟行獨立樣本t檢驗,P

2結果

2.1大體所見:犬頸總動脈脫細胞基質材料仍保持新鮮血管的管狀結構,血管的長度及內徑無明顯改變,材料外觀呈乳白色(圖1)。

2.2 組織學結構:新鮮犬頸總動脈具有血管典型的三層結構:內膜、中膜及外膜,中膜層較厚,包含大量的環狀排列藍染的細胞核成分和細胞外基質成分(圖2A)。經脫細胞處理后,血管壁中的藍染的細胞核成分全部去除,但脫細胞血管的細胞外基質中纖維成分保存完整連續,沒有發生斷裂破碎等。血管的中膜層結構中可見細胞及部分細胞外基質去除后遺留的空隙,同時血管內外膜結構的細胞外基質成分保持完好(圖2B)。

2.3 掃描電鏡觀察:脫細胞犬頸總動脈脫細胞基質橫斷面的掃描電鏡照片可見大致的三層細胞外基質結構,內層見完整致密的內彈性膜,中層可見成層環狀排列的纖維板層結構,纖維連續,可見梭形空隙,材料外層可見雜亂排列的外膜層纖維條索組織(圖3A)。材料內表面掃描電鏡照片顯示,材料的內彈性膜纖細的纖維呈網狀分布,纖維完整,未見明顯斷裂缺失,透過纖維網可見深部中膜層較粗大的纖維(圖3B)。

2.4 生物力學性質:爆裂強度檢測結果如下,脫細胞犬頸總動脈基質組為315.00±12.49 KPa,新鮮犬頸總動脈組為330.52±18.73 KPa,兩組標本爆裂強度相似,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圖4)。極限拉伸強度檢測結果如下:脫細胞犬頸總動脈基質組為4 122.91±118.05 KPa,新鮮犬頸總動脈組為4 212.99±103.80 KPa,兩組標本極限拉伸強度相似,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軸向順應性計算結果如下,脫細胞犬頸總動脈基質組為0.945±0.158 mm/mm,新鮮犬頸總動脈組為1.195±0.22 mm/mm,脫細胞犬頸總動脈基質組軸向順應性低于新鮮犬頸總動脈組,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具有三維空間結構的支架材料是構建組織工程血管的基本要素之一,能為血管種子細胞生長和組織發育提供臨時的支撐骨架,并能夠調控所構建血管的形態。研制和開發理想的支架材料仍然是血管組織工程所面臨的巨大挑戰。為了克服可降解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在生物相容性方面的不足,很多學者把研究目光轉移到了自然來源的生物支架材料上[5]。自然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夠促進細胞的黏附、生長、增殖及生物功能的發揮。血管組織工程支架材料的發展趨勢是自然生物材料的應用,自然生物材料是最有應用潛力的組織工程支架材料來源[6]。血管脫細胞基質材料的三維空間結構與自然血管的結構非常類似,因此具有理想的外形和適當的生物力學性質,是血管組織工程學研究中較為理想的生物支架材料[7]。

正常血管的細胞外基質成分包含膠原纖維、彈性蛋白及蛋白聚糖等成分,膠原纖維及彈性蛋白對于血管的強度起關鍵性的作用。膠原纖維具有良好的抗張強度,對于維持血管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義,彈性蛋白和蛋白聚糖有一定的彈性,能夠使血管具有良好的順應性[8]。研究表明,脫細胞處理會改變血管原有的生物力學性質,特別是材料的順應性常會降低[9]。本實驗利用生物酶連續消化法制備的犬頸總動脈脫細胞基質材料在去除了細胞及DNA殘留物的同時,細胞外基質的纖維成分保持完整連續,所以脫細胞材料的拉伸強度和爆裂強度與新鮮血管相似。除膠原纖維和彈性蛋白等細胞外基質纖維成分外,蛋白聚糖成分在脫細胞處理過程中常會遭到破壞,蛋白聚糖的去除對于脫細胞血管的拉伸強度和爆裂強度沒有明顯的影響,但會使材料的彈性降低變硬,生物力學的表現是材料的順應性下降[10]。本實驗的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經過生物酶連續消化脫細胞處理,脫細胞犬頸總動脈基質材料的軸向順應性有所降低,從組織學觀察可以看出,脫細胞后血管橫斷面膠原纖維和彈性蛋白等纖維條索中間出現很多梭形空隙,這些空隙是由于中膜內平滑肌細胞及蛋白聚糖的去除而形成的,因此,脫細胞犬頸總動脈的軸向順應性與新鮮血管相比有所降低。

組織工程血管的拉伸強度、爆裂強度的順應性是重要的生物力學力學評價指標,足夠的拉伸強度和爆裂強度能夠保證血管移植后能夠抵抗長期的血液動力學作用而不形成動脈瘤。而對于小口徑組織工程血管移植物,順應性與拉伸強度和爆裂強度相比顯得更為重要,小口徑血管移植物和受區血管之間的順應性要匹配,這是移植物長期成功的重要保證[11-12]。血管移植物與受區血管之間的順應性等力學性質錯配會導致血流動力學的變化,血流方向改變、剪切力增加、下游血流紊亂、循環張力改變,從而引起吻合口處的應力集中,刺激內膜增生的生長因子的釋放增加,促進了血栓的形成和新內膜的增生,最終導致血管移植物長期通暢率明顯降低[13-14]。脫細胞處理經常會導致血管細胞外基質材料順應性的降低,從而影響構建的小口徑組織工程血管與受區血管生物力學性質的匹配,導致移植失敗,所以提高以脫細胞血管基質為支架材料的小口徑組織工程血管的順應性是組織工程血管研究的瓶頸問題。可能的解決方案包括:(1)改進完善脫細胞血管基質材料的制備方法,在保證血管細胞成分完全去除的前提下盡量保留細胞外基質材料原有的生物力學性質;(2)通過在脫細胞血管基質材料上復合某種其他材料制備順應性良好的復合支架材料;(3)在體外利用脫細胞血管支架材料構建組織工程血管的過程中促使平滑肌細胞分泌大量新生細胞外基質成分,以增加組織工程血管的順應性。

[參考文獻]

[1]Isenberg BC,Williams C,Tranquillo RT.Small-diameter artificial arteries engineered in vitro[J]. Circ Res,2006,98(1):25-35.

[2]Wang X,Lin P,Yao Q,et al. Development of small-diameter vascular grafts[J]. World J Surg,2007,31(4):682-689.

[3]Tiwari A,Cheng KS,Salacinski H,et al. Improving the patency of vascular bypass grafts: the role of suture materials and surgical techniques on reducing anastomotic compliance mismatch[J]. Eur J Vasc Endovasc Surg,2003,25(4):287-295.

[4]劉國鋒,楊大平,郭鐵芳,等. 小口徑組織工程血管脫細胞生物支架材料的研究[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8,14(3): 234-236,301.

[5]Stegemann JP,Kaszuba SN,Rowe SL. Review: advances in vascular tissue engineering using protein-based biomaterials[J]. Tissue Eng,2007,13(11):2601-2613.

[6]Meredith JE Jr,Fazeli B,Schwartz MA. The extracellular matrix as a cell survival factor[J]. Mol Biol Cell,1993,4(9): 953-961.

[7]Schmidt CE,Baier JM. Acellular vascular tissues: natural biomaterials for tissue repair and tissue engineering[J]. Biomaterials,2000,21(22):2215-2231.

[8]MacNeill BD,Pomerantseva I,Lowe HC,et al. Toward a new blood vessel[J]. Vasc Med,2002,7(3):241-246.

[9]Amiel GE, Komura M,Shapira O,et al. Engineering of blood vessels from acellular collagen matrices coated with human endothelial cells[J]. Tissue Eng,2006,12(8):2355-2365.

[10]Courtman DW, Pereira CA, Kashef V. Development of a pericardial acellular matrix biomaterial: biochemical and mechanical effects of cell extraction[J]. J Biomed Mater Res,1994,28:655-666.

[11]Ballyk PD, Walsh C, Butany J,et al. Compliance mismatch may promote graft-artery intimal hyperplasia by altering suture-line stresses[J]. J Biomech, 1998,31(3):229-237.

[12]Abbott WM, Megerman J,Hasson JE,et al. Effect of compliance mismatch on vascular graft patency[J]. J Vasc Surg,1987,5(2):376-382.

[13]Howard AB,Alexander RW,Nerem RM,et al. Cyclic strain induces an oxidative stress in endothelial cells[J]. Am J Physiol,1997,272(2 Pt 1):C421-427.

篇3

關鍵詞 大學生理財 教學方法 實踐應用

隨著經濟的發展,金融的普及,人們對理財的認識和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現代生活中,能否進行科學的理財規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財富收益率的高與低,不同的理財規劃,往往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收益,大學生學習理財課程是刻不容緩的,能夠不斷改善大學生的理財觀念和理財能力,以便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環境。這一背景下,許多學校也開設公共課《大學生理財》。如何使大學生真正提理財觀念和能力,能夠學以致用有利于完善個人理財教學,不斷提高大學生財商水平才是最主要的。

1加大力度開設大學生理財課程的重要性

美國經濟教育國家委員會主席說過一句話――對大學生進行經濟學和個人理財教育是建立一個擁有深謀遠慮的投資者和儲蓄者,有見識的消費者,高勞動生產率的勞動力,負責任公民和全球經濟有效參與者的國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1.1個人理財需求增長較快

隨著人們收入的不斷提高和金融知識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個人及家庭對金融投資工具的了解不斷增加和提高,使得更多的人愿意使用金融工具來為自己的原有的資產增值或者是保值,金融市場不斷的發展壯大,相應的融資工具不斷的增加,理財產品市場不斷擴大。據調查了解,我國中高端消費者人群中半數以上人群需要理財服務;有相當一部分人群愿意為理財服務支付費用。市場金融投資工具的增多加大了人們對專業理財服務的需求,培養大學生具有理財規劃方面的專業眼光和視角也是成為高校理財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

1.2當今大學生理財能力有待提高

人的一生,從出生、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到老年各個時期都需要理財,而對于大學生而言理財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我國理財教育的現狀需要加強對大學生的理財教育,在我國85%以上的孩子不懂得理財,而財商時間是現在社會人們必備的素質之一,很多人認為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大多數人不富裕,不具備理財的條件,而大學生作為一個純消費群體更是無“財”可理。實際上這是一種狹隘的理財觀念,生財并不是理財的最終目的,它是對自己人生的一種長期規劃,學會使用理財使個人與家庭的財務處于最佳的運行狀態,大學生面臨結婚、買房、生育子女、子女教育、養老等現實問題,所以大學生更應該具備必要的理財知識來提高自己將來生活質量和品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在校大學生的可支配收入也在不斷增加。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里,他們沒有經濟來源,卻有一筆穩定的“收入”,與中小學生相比,大學生可以自由支配大量現金,但是由于我國理財教育的落后使得大學生存在消費無計劃、消費結構不合理、消費品相互攀比、生活奢侈浪費等問題。隨著高校理財課程的增加,當代大學生已不滿足于基本生活消費等方面的需求,希望通過一定的投資渠道為富余資金找到保值增值的門路,有70%大學生表示,需要通過高校開展的公開大學生理財知識課程來更好的獲取理財知識。

2大學生理財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并且有著重要意義

加強大學生理財教育是我國推進素質教育的必要要求,現代教育研究表明公民的基本素質包括我們熟悉的智商、情商、還有我們現在將來最為重視的財商,財商是一個人認識金錢和駕馭金錢的能力,是一個人的理財智慧。財商、智商與情商是現在人應具備的三大基本素質。可以這樣理解,財商是人作為經濟人在經濟社會中的生存能力,財商越高,人管理金錢的能力越強。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如何科學的使用金錢”就成了我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對大學生而言,學會消費和理財與掌握其他主要知識同樣重要,所以在大學開設理財教育史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必要要求。

有關調查顯示,由于理財知識的匱乏,大學生中出現了各種各樣不能順利完成學業的現象:當今的大學生大部分是家中的獨身子女,而且在物質豐富又溺愛的環境中長大,錢是會花不會掙,存在總是不夠用的問題,這幾乎是所有大學生的問題,由于大學生不善理財部分學生很快花光生活費、學費而影響了學業的完成。對于那些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來說,不理性消費不僅影響生活質量,還關系到其他學業的順利完成,所以合理地分配資金完成學業,是家境較為貧困的大學生面臨的最大的問題;部分大學生懂得一些財務知識,所以用各種方法去尋找賺錢的渠道,大學生已經成人,自食其力本無可厚非,但是他們中的很多人本末倒置,將大部分精力放在經濟創收上,從而成績下降、不及格最終導致不能按時畢業;還有一部分大學生對金錢的認識扭曲,唯利是圖,不惜用違法犯罪的手段來獲取經濟收入,從而斷送了自己的美好前途,這些現象的發生表明,必須加大、加強對大學生的理財教育,讓他們更好的認識金錢,更好的善用金錢。在當今的市場(下轉第80頁)(上接第72頁)經濟和商品經濟社會中,一個人的理財能力直接關系到他的事業成功和家庭幸福,理財師一個人一輩子都要做的事情,我們從出生到死亡時時刻刻都在和金錢打交道,誰也不能避免,所以如果能夠在大學或者是更早的時候樹立正確的理財意識,掌握理財知識,對一生的規劃都會有幫助,大學生生活學習在校園中,如果能在這段時間中學好理財還有培養好理財的好習慣,才能夠在以后的,在走向社會更好的處理好自己將來的財務問題,過上自己夢想的幸福生活,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對大學的理財教育。

科學的消費觀,不但表現為會花錢,而是會花錢和敢花錢的統一,在消費實踐中,敢花錢其實并不難,難的是會花錢,后者實際上是很多社會人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對于大學生來講也是最欠缺的,很多大學生存在高消費、亂消費的問題,結果導致自己收支失衡,經濟拮據,陷入困境。這與理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欠缺緊密相關,大學生沒有固定的工作和固定的收入,有很多學生會說“我無財可理”,但值得一提的是,關于“理財”這個詞,不能局限在對已經擁有的資產,更應該包括科學地獲得資產的方式,對于理財師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來獲得財富,通過對這些財富的正確使用已達到財富的增值。也就是說,大學生理財,既要“節流”,對口袋里的錢適當地使用,也要“開源”,科學地創造收入。

大學時代是人生的一個重要階段,也是理財的起步階段和學習理財的黃金階段,對于沒有收入的在校大學生而言大學階段的理財培養只是訓練和演練,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藥學習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學會理財,從自己的每月生活費用開始,要知道從小錢開始理,以后大錢就會得心應手了,這是大學生在踏入社會前應該做好的一項準備工作,也是為進入社會生存做好鋪墊。

參考文獻

[1] 鄒曉涓,嚴飛.大學生投資理財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4(01).

[2] 孟德鋒,張瑞.高校個人理財課程教學的問題和對策[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1(12).

[3] 陳瑜.高校理財教育的必要性及實施途徑探討――基于對大學生理財行為的調查分析[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3(09).

篇4

實踐篇:“一日當家”培養自己的理財能力,體驗父母當家的感受。其次,跟同學商討成立“環保小分隊”,利用節假日賣報紙,積攢零花錢,捐助讀者林,保護母親河。在新學年里我要摒棄一些不良的習慣,全身心投入學習之中。

點評:實踐很重要,細節待完善

對小學生來說,制訂自己的學習計劃是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的基礎,吳子昕同學在保證常規學習的基礎上,能利用課余時間安排豐富多彩的實踐內容,既拓寬了自己的知識面,又提高了閱讀理解能力;“一日當家”可積累獨立生活的經驗,提高了自己的生存技能。另一方面,他開始對作為一個社會公民的責任進行實踐,像“捐助讀者林,保護母親河”的行動。在他的計劃中注重了知識的積累和習慣的培養,并融合了科學的方法,這是一則簡單、實效的學習計劃。

溫馨提示:長短計劃結合,留有自由時間

智力相同的兩個學生有沒有學習計劃,學習效果是不大相同的。合理利用時間,就要善于定計劃。制訂學習計劃要注意:

1、學習計劃要有個性。要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生活習慣來制訂;計劃要全面。思想 、學習、身體是相互影響的。

2、學習計劃要有可執行性。制訂計劃要從實際出發。制訂計劃時,不要脫離學習的實際。有些同學制訂計劃時滿腔熱情,想得很好,可行動起來,寸步難行,這是目標訂得過高,計劃訂得過死,脫離實際的緣故。

3、學習計劃要長短結合。長計劃要實現的目標不容易達到,所以,有長計劃,還要有短安排。長計劃是明確學習目標,大致安排;短安排是具體的行動計劃。把一較大的任務,分配到每周、每天去完成,使長計劃中的任務逐步得到實現。

執行學習計劃三不能:不能把計劃做得太滿,留一點自由支配的時間可避免拖延引起的惡性連鎖反映;學習計劃不能隨時調整,訂好了就盡量做到,免得產生惰性;學習計劃不能半途而廢,就像做事一樣貴在堅持。

“孩子特別調皮,平時特愛玩;一到放暑假就只顧著想各種各樣的招兒玩,簡直玩瘋了。以往每次過完長假,返回學校了,他(她)的心還在外飄著,壓根兒就不能靜下心來學習,新學期功課往往落下一大截。現在眼看著這學期又開學好幾天了,怎么去幫他(她)盡快收心呢?”最近,不少的小學生家長都在面臨上述的難題,我們請教育專家和一些有經驗的家長,給大家支了幾招。

調動學習積極性

篇5

一、數學模型的基本概況

(一)數學模型的概念

數學模型的概念比較寬泛,它是指用準確的數學語言,包括公式,描述和表達現實問題中的等量關系、空間圖形等,其特點是用數學語言的形式將生活中客觀事物或現象的核心特征、關系大概地或近似地呈現出來,形成一種數學模型。從外延上說,數學知識就是數學模型,一切數學教科書中所涵蓋的概念、公式、方程式、函數及相應的計算系統都可稱為數學模型。[2]

簡單來說,數學模型就是那些能夠反映、刻畫客觀事物本質屬性與內在規律的數學結構,如數學符號、公式、圖表等。小學數學涉及的數學結構較為簡單,因而小學階段所建構的數學模型,是指用課堂上所學的數字(1~10)、字母(a、b等)及各種不同的數學符號排列組合而成的公式等,學生所學的平面幾何圖形等都是數學模型。

數學建模即建構數學模型解決現實情境問題的求解過程。如我們將所考察的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知識的求解,建構出相應的數學模型,通過對數學模型進行求解,使得原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得以解答,這種解題方法叫做建構數學模型的方法,也就是數學建模。[3]

(二)構建數學模型的意義

《標準》指出,小學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建模思想,鍛煉數學建模能力,使學生學會把所學的數學理論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中。有效的建模活動不僅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還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學習主動性。可見,數學建模思想在日常教學的有效融入,對提升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1.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數學思維的方法觀察分析生活中的問題

建構數學模型,即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語言文字來描述和表達生活情境中的問題,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解決真實的問題,深化“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理念內涵。數學建模不同于傳統意義的應用題,它是對實際的復雜問題進行分析,并在發現其中的規律與數學關系的基礎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這個過程本身為學生提供了自我學習、獨立思考、綜合應用分析的機會,學生從不同的問題中探索出問題的本質,從而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提高了洞察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同時,“數學模型的組建依賴于建模者對實際問題的理解,并需要一定的創造性和想象力將有關的變量按照實際問題的要求組合在一起”[4],且對于同一問題,學生能夠建立出多種不同的模型,因而在開放的構建模型過程中,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2.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數學建模作為一種新型的數學學習方式,為學生相互合作、主動探究提供了平臺。不管是日益成熟的中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CUMCM),還是逐步興起的美國中學生數學建模競賽(HIMCM),均以團隊為單位參賽,3―4人為一組,在規定的時間內共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數學基礎,還要具有較強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識。因此,將數學建模融入日常數學教學時,教師引領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在小組內彼此交流思想、集思廣益,共同探究出問題的答案,同樣鍛煉了學生的探究與合作學習的能力。正如《標準》中所提出的:“數學教學理念必須創設有意義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欲望,引發學生學會動腦筋思考問題;尤其對低年段的小學生要注重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和技巧。”[5]學生的學習生活應當是充滿創造性和歡樂的過程,除傳統教學觀所提倡的學生接受學習的方式外,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動手實踐、探究,讓學生學會與同伴合作探討的自主學習方式。此外,教師還應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可以經歷假設、判斷、推理等探索過程。

3.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數學素養是指學生通過數學學習,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內化而成的數學推斷能力、思考能力及數學品質。[6]小學階段要求學生具備的數學素養,包括數學知識及以數學思維思考問題的意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索數學的意愿等。數學建模是“從現實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發展建模能力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認識現實世界,因為數學模型思想主要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意識以及動手實踐的能力。如“用字母列方程來表示數學問題求解中的等量關系”,在這個環節,學生首先要通過分析等量關系中有哪些量是等值的,然后找出題目中等式兩邊的量,最后判斷分析,求得結果。另一方面,豐富的日常生活經驗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數學學習。如學習“數對”,學生需要“在具體情境中,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表示位置,知道數對與方格紙上點的對應”。而在日常生活中,學生購買電影票去電影院看電影的經歷以及通過教室內的座位表確定同學的位置等情境,有助于他們理解“數對”的概念以及“數對”與點之間的對應關系。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構建數學模型能夠使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開發,如理解能力、推理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分析能力等,而學生的數學素養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了提高。

4.有利于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數學一直被許多小學生認為是最難的科目,原因是對數學的作用與價值認識不足,學生“不知道為什么要學習數學”“數學學了有什么用處”,這令他們感到數學與生活距離非常遙遠,從而逐步喪失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設計與生活相關的數學活動,鼓勵學生在活動體驗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幫助他們增加對數學應用價值的認識。《標準》指出,構建數學模型是學生理解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橋梁。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利用有趣的、與生活相關的問題開展構建數學模型的教學,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中了解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認識到數學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學習與生活息息相關,利用學到的數學知識可以高效地解決問題,進而認識到學習數學的意義。[7]

二、建構數學模型的策略

數學模型的建構對于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至關重要,但是不同學段對學生掌握建模思想的要求不一樣:第一學段的學生年齡相對較小,主要以具體形象思維為思考方式,要掌握建模的方法困難比較大,因此,教師要引導他們經歷現實生活情境,在情境中抽象出一般的學習規律,總結出一些數學結構,也就是數學建模;第二學段的學生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漸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的關鍵期,已初步具備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但是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以抽象邏輯思維為輔,故在教學中應使學生經歷一些具體的生活情境,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最終總結出一般的數學模式,如路程、速度、時間的關系式。結合學段教學要求以及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筆者總結了以下幾種建構數學模型的策略。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建模的興趣

問題作為數學建模教學的載體,其設計合理與否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數學建模情感的激發與維持。在數學建模教學中,教師首先需要思考所設計的問題是否有趣,能否讓學生具有親切感,能否吸引學生。有趣的、貼近生活的問題不僅容易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好奇心,吸引其進一步思考和解決問題,還有助于學生理解問題。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貼近生活以及學生熟悉的問題情境,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探索的熱情。

例如,“利息=本金×利率×時間”這一數學結構是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的一個學習內容,結合第二學段數學建模教學對學生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這樣做:首先,為學生提供“幫助媽媽選擇銀行存款項目”這一具體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興奮點;其次,教師通過給出不同類型存款方式的利率,鼓勵學生為媽媽選擇一項適合自家理財計劃的存款項目,讓學生身臨其境,感知不同類型存款方式利率的變化、利息的變化,以及如何滿足自家生活開支與理財需求;最后,教師導出“利息”的模型,幫助學生理解利息這一模型的背景及用途。將數學課本中的知識與生活中的具體實例結合在一起,學生可以在體驗中感知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及作用。

(二)積累表象,培育建構數學模型基礎

數學建模的前提就是學生的頭腦中要有與原認知相關聯的知識。這需要教師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刺激學生的感官,使其對所接觸的生活情境形成一定的感知,進行表象的積累,并不斷鍛煉思維敏感性,進而在熟能生巧的感知中自覺找到連接點,為建立數學模型奠定基礎。當然,學生學會建構數學模型,離不開先行組織者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善于應用先行組織者的教育真諦,幫助學生理解新學習的知識與已學知識之間的聯系,使學生能夠快速掌握新知識。

例如,認識平面圖形“圓”,教師引導學生建構不同的模型來認識圓,能夠使學生在頭腦中建立不同的關于“圓”的表象,進而抽象概括出不同模型的連接點,加深對“圓”基本特征的認識。再如,學習“編號”模型,由于學生在生活中對于郵政編碼、學號、飯店房間號等具有一定的了解,教師可以通過對有關編碼中數字含義的解釋,幫助學生構建不同的關于“編號”的表象,在對各種編號的感知過程中建立數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運用數來描述事物的某些特征,進一步體會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抽象出生活問題的本質,初步建構數學模型

數學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學習的本質,是建構數學模型的有效途徑。具體的生活情境為學生在頭腦中建構數學模型的表象提供了可能,而真正使數學與生活相結合,通過數學模型解決生活問題,學生需要通過現象看到本質,總結出事物的共性。

例如,學習“軸對稱圖形”這一內容,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中常常會碰到有關軸對稱的圖形或圖標、建筑或其他事物,如奧運五環、天安門、蝴蝶等。如果教師僅僅以具體實物告訴學生什么是軸對稱圖形,那么就如心理學中的“魚牛圖”定理一般,由于學生的認知不同,在頭腦中呈現出來的關于“軸對稱圖形”的知識也就不盡相同或不夠全面。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出示相關圖片或組織學生分組收集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圖形,引導他們在對具體事物發現和尋找過程中逐漸抽象出其內涵,進而認識到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征――圖形沿著對稱軸折疊能夠互相重合。這樣,學生不僅能夠掌握對稱軸的畫法與簡單軸對稱圖形的補全,還能在這些操作活動中豐富和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四)巧妙使用數學教材,擴展數學模型的應用范圍

數學教材作為數學教學活動的核心,是連接課程與教學的橋梁,是師生之間交流互動的重要媒介。各版本數學教材依據《標準》在“教材編寫建議”中提出的“體現‘知識背景―建立模型―求解驗證’的過程”這一理念與要求,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有效編排,以問題為導向,重視對數學建模思想的滲透以及數學模型的建構。因而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尋找并提煉相關的數學建模問題,以一個數學模型為依托,通過設計不同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認清事物的本質,學會靈活處理各種問題并進行有效的遷移。

例如,六年級數學教材中的“植樹”模型,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設計出各種不同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植樹”模型的各種情況,如對于兩端都栽樹的棵樹的數學模型,可以以學生熟悉的“手”出發,引導學生理解手指與間隔的關系,同時結合展示“等距的燈籠”“排列整齊的杉樹”的畫面理解“等距”“間隔”“間距”等概念,然后組織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建構出模型為“間隔數+1”。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邏輯思維為輔,僅僅教授一種數學模型,他們未必會拓展延伸。因此,在兩頭都栽樹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繼續探尋樹與間隔的關系,將“植樹”模型進一步擴展為兩端都不栽樹的情況,其數學模型為“間隔數-1”,僅一端栽樹的情況,其數學模型為“間隔數”,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循環植樹與僅一端植樹之間的關系,啟發學生探尋出其數學模型也為“間隔數”。通過參與探究一系列數學活動實踐,學生對各種不同的“植樹”數學模型有了真正的認識和理解。以教材為依托,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設計以下問題:圍棋盤最外層一共可以擺多少顆棋子?在團體操表演中,四年級學生排成方陣,最外層每邊站12人,最外層一共有多少名學生?進一步擴展其應用范圍,學生通過對一系列層層遞進的問題鏈的學習,做到舉一反三,從而真正理解數學知識,提升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5][7]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4.

[2]陳淑娟.淺談小學數學建模[J].讀與寫,2011(5):161.

[3]王亞輝.數學方法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38.

[4]李明振.數學建模認知研究[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3:3.

[6]周燕.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建模思想的融入[D].上海師范大學,2013.

篇6

原綠色:作為一名校長,要想建設好學校,心中首先要有一座自己的殿堂,要弄清楚自己要辦一所什么樣的學校。這既是學校師生的共同愿景,也是校長個人的辦學夢想。校長就是帶著老師和學生圓夢的那個人。校長既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又是一個現實主義者;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需要找到理想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現在與未來的最佳結合點,讓夢想照亮現實,讓行動成就夢想。

記者:那么,結合學校的實際,您是如何找到最佳結合點的呢?

原綠色: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是讓人幸福健康地成長,而非單純的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累積,這是教育的終極旨趣。當前教育的最大弊端是過度功利化,只見分數不見人,只關注考試和輸贏,忽略了人之為人的基本品質的培養。很多學者都提出,教育的根本在于尊重生命、發展生命,宗旨是學為人、學做人,助力優秀人格的自然形成。據北京師范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博士沃建中主持的“中小學心理素質建構與培養研究”課題調查顯示:我國小學生中有異常心理問題的比例是16.4%、有嚴重心理問題的比例是4.2%,初中生有這兩項問題的比例分別為14.2%和2.9%,高中生分別為14.8%和2.5%。這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為未來埋下很多隱患。

特別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化身,學校不再是知識的高地,教育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從單純地關注“人才”到全面地關注“人生”。學校應該從知識的傳授轉化為人生的培養,強化學校社會化的功能,要讓學生通過教育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人生價值,什么是真正的人生幸福。基于以上思考、調研,我提出了“人生教育”理念,就是希望教師變成學生人生的導師,通過人生教育把學生送上健康成長的人生高速路。可以自豪地說,我在2013年提出的“人生教育”概念,提出培養學生一生幸福需要的核心能力,比當下正在熱議的“核心素養”理念早了三四年。

通過這些年的實踐和思考,我認為,“人生教育”是指在科學的人生理論指導下,堅持以學生的健康幸福成長為本的育人觀,對學生進行“生命、生存、生活”的教育,對學生進行陽光心理、健壯體魄、美好品德、理想信念、良好習慣、學習能力、創造性思維、自主發展等核心素養的教育和養成。

“人生教育”的三個關鍵詞是“幸福、出彩、有意義”。“幸福”是讓每一個生命都幸福,既有當下幸福的童年,又有長遠幸福的人生;“出彩”是讓每一個生命都出彩,都找到自己的強項,都找到成長的自信,成為最好的自己;“有意義”是讓每一個生命都有意義,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對祖國、對世界都有價值,有積極的影響。這些年,我們學校積極引領學生的課堂學習生活、校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六種核心能力――健康的能力、向善的能力、學習的能力、生活的能力、創造的能力、幸福的能力,讓學生擁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體、良好的習慣、扎實的學識、清晰的人生追求等基本素質,從而使“人生教育”得以細化、落實,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記者:人們常說“大道至簡,知易行難”,提出一個新的教育理念容易,要真正落實到師生的日常行為上,并產生預期的效果,是很不容易的。請您具體談談是如何細化、落實“人生教育”的。

原綠色:教育確實是一個緩慢、優雅的過程,教育對人的影響有時候要等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顯現,但教育理念卻是要通過具體可感的行動來落實。我喜歡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教育意境,希冀通過改變師生的行走方式來實現我們的人生教育。具體講,有四條途徑。

一是人生德育活動。這是從人生視角開展的德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德育,是幫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德育。我們通過對學生的日常習慣養成和德育活動,讓學生“日行一善,見賢思齊”,從而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非觀、美丑觀,擁有積極向上的追求。我們從衛生習慣、文明習慣、行為習慣、課堂學習習慣、作業習慣、生活習慣、勞動習慣等方方面面,有計劃、有層次、分步驟給予訓練;通過自主管理和社會實踐與體驗,讓學生自我成長;結合讀書、講故事、尋找自己的人生偶像等教育活動,幫助孩子們尋找健康向上的人生偶像。

二是人生課堂建設。課堂作為學生校園生活的主地,也是人生教育實施最重要的場所、途徑和落腳點,所以我們明確提出打造“人生課堂”的理念,改變課堂重教學輕育人的傾向,重新確定課堂教學的指導思想、操作流程,在課堂學習中對學生進行人生教育和六種核心能力的培養,達到學習知識和人生成長的和諧統一。

三是人生課程開發。在人生教育理論指導下,我們探索對學生進行人生教育的活動和課程,幫助學生掌握美好人生的知識和本領。我們開發有情緒調控課程、安全課程、人生體驗課程、生命課程、人文素養提升課程、科技課程、社會實踐課程、體育健康課程等,通過這些校本課程,讓學生的人生更豐富、更全面,讓學生的成長更健康、更陽光。

四是人生家教實踐。人生家教是指家庭對孩子進行的人生教育,也指在家庭中進行的人生教育。家庭是學生原生態的人生成長環境,而且是伴隨終生的成長環境。家庭訓練是一個人一生的起步,像社交、審美、心理、情感、理財等很多方面,都是家庭生活奠定的基礎。為了讓家長真正成為人生家教的主角,我們努力讓“家長成為教育的有機成分”,讓更多的家長了解、掌握人生家教知識和技巧,擁有人生家教能力。

記者:原校長,據我所知,您已經做了13年的校長,并且把自己的名字也融入了教育理念,對此您是如何解讀的?

原綠色:是的,13年的校長生涯,不算很長,但也不算短了。我執掌過優秀的學校,我努力讓它持續優秀,形成品牌,走向卓越;我也接手了相對普通的學校,我用現代化的教育理念浸潤它,贏得了師生的信賴、家長的認可、社會的肯定,學校正在成長為區域品牌學校。有位朋友曾拿我的名字開玩笑,問我教育是什么顏色。我說,教育當然是彩色的。他又問我:教育的本色是什么?我深思熟慮后說,教育的本色應該是“綠色”。因為綠色是生命茁壯生長的顏色,代表著成長,標志著健康,彰顯著純凈,充滿了生機,孕育著希望。你說,我的名字是不是很適合搞教育?

篇7

大學生消費在某種意義上講,對社會消費具有一定的引領作用。在消費升級大趨勢下,把握大學生消費的心理特征、行為和結構,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樹立合理或正確的消費觀念,培養和提高他們的理財能力,引領大學生走出消費誤區,使大學生這一重要群體逐步建立文明、可持續的消費及生活方式,最終走向健康消費。下面就讓小編帶你去看看大學生消費情況調查報告范文5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大學生消費調查報告1調查目的:在我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大學生的消費支出逐年增加,且增幅越來越大,大學生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特殊消費群體。本次調查主要是了解目前我校大學生消費狀況及消費心理,分析學生的消費構成,引導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

調查對象:在校大學生

調查內容:學生收支情況,學習支出情況,一是消費情況,電子通訊情況,電子通訊消費情況,消費觀念。

調查方法:采用問卷調查形式,針對在校大學生可能出現的消費現象設計問卷調查內容,并對調查的結果進行分析。

調查結果與分析:

1、月消費總額有一定的差距。

目前在校大學生大多來自農村,城市占比重較小,大學生總體的月消費額主要集中在400元~500元和500元~800元這一幅度,少于400元或多于1200元的兩極分化現象比較少。而備案貧困生的消費額基本是少于400元。貧困生的生活標準與消費能力與普通學生差距較大。

2、飲食方面開銷大。

飲食開支在消費總額中占了絕大部分,這是符合健康的消費構成的。調查發現,大學生中還興起一股外出聚餐和請同學吃飯的熱潮,這方面的開支雖然不算大,但也是造成大學生消費高的一個原因,這說明大學生已經逐漸有了社會交際方面的消費。

3、平常購買學習資料的錢。

在校大學生每學期購買學習資料的錢,10元以下的占41.5%,10元~50元占49.5%,50元~100元占6%,100元以上占3%。可見大學生平時買書的并不多,除了一部分考研、考各種資格證的學生外,一般不買教科書以外的書。

4、通訊網絡費用過高。

被調查人群中,對手機的擁有率為100%,MP3使用率70%以上,調查發現,大部分同學每月的手機費用集中在30元~80元,也有14%的同學每月的手機費用高達100元以上。電腦的普及率在學校中也是較高大概在30%左右,按照學校網費預算,每月收取網費20元,沒有電腦的同學每月的上網費用也差不多20元以上。

5、當手中有余錢時最愿意選擇的消費項目。

吃喝,旅游,穿著打扮占比重最大,30%選擇儲蓄,5%選擇買書,1%選擇其他。可見民以食為天,吃喝還是主流。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大學生們也重視自己的穿著打扮,追求時尚成為部分學生的副業。女生中購買化妝品衣服的比重較大,男生用在交際娛樂方面占比重偏高些。

6、在校大學生在購買衣物,生活用品方面,品牌意識有所增強,更多的學生愿意購買品牌較好的用品,特別是女生對衣飾化妝品方面。

這也表明大學生的消費水平整體上有所提高。品牌雖然很重要,但是不能盲目的只相信品牌,我們要結合自身的情況,以自身的需求為主,以質量為主。

7、日常資金來源和家庭收入。

調查發現,大學生主要的經濟來源是家里提供。其中勤工儉學的人數比普通學生多出十個百分點。而有些學生對于外出兼職比普通學生有更熱切的期望,也會付出更多的努力。家庭月收入方面,大學生家庭月收入整體上以1000元~4000元居多,而有些同學的家庭月收入以800元~2000元居多,有8%還是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

分析結果:調查發現目前大學生消費情況呈現出這樣兩個主要特征:一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帶動了大學生消費水平的提高,表現為數量和結構兩方面的變化;二是大學生群體內部的消費情況存在明顯差異。

大學生的消費構成跟與社會發展逐漸接軌。從調查中可至,大學生外出聚餐、請朋友吃飯、外出旅游、通訊網絡方面的費用較多,儼然大學生圈子也成了一個小社會,大學生更多地意識到了要提早接觸社會上的一些新的生活消費方式,進而提早融入社會。而銀行卡、信用卡等消費方式逐步得到認可和接受,可見,大學生作為社會上一個活躍的群體,雖然在經濟實力上未能跟上社會,但消費意識上卻早已和社會發展同步。

理性消費仍為消費主流。大學生的絕大部分支出是用于飲食方面,而娛樂方面的支出不算多。由此可見,大學生還是清楚知道自身的使命還是以學習知識為主,而不會沉迷于玩樂。由于消費能力有限,大學生消費時都會較為謹慎,盡量精挑細選,不會一味求貴,或者只注重便宜的價格而不注重質量。所以較為理性的消費是大學生消費的主流。

消費呈現向多元化發展。大學生在實現溫飽的同時,也在服飾裝扮這一方面明顯消費。而作為飽讀圣賢書的天之驕子們,學習之余也會不忘逛逛學習用品店和書店,為取得各類證書的補課充電也成了大學生的一個消費熱點。可見,大學生的消費取向逐漸向多元化發展。

合理理財和儲蓄觀念仍十分淡薄。調查中,極少數的大學生會有規劃自己的消費組成的意識。他們大多會在不知不覺中地追隨了流行于校園中的消費大潮,而缺乏了一定的規劃。調查中發現,大多數大學生都感覺錢不夠花,有許多的東西需要購買,只有少數的學生能夠有一定的積蓄。

對策與建議

針對大學生中存在的不合理消費,提出如下建議:.合理規劃自身消費構成,增強理財意識。做好開支計劃,控制自己的消費,養成節儉的好習慣。注意克服攀比心理,不要盲目追求高消費。正視自身消費現狀,養成良好的消費心態,注重精神消費,養成健康習慣。把握消費時機,學會利用很多大商場換季時衣服的低折扣銷售。生活費由父母按月給,不至于開學第一月就成為“月光族”。

如果自己是控制不住花錢欲的人,出門前最好根據當天需購品的大致價格帶定量的錢。理性消費意識需加強,學會合理利用銀行卡,相對限制住自己的盲目消費。不要盲目追求所謂的“高品位”,這會引起高消費,不適合學生的實際。

大學生消費調查報告2隨著經濟社會的縱深發展,我們大學生作為社會特殊的消費群體,我們的消費觀念的塑造和培養更為突出而直接地影響我們世界觀的形成與發展,進而對我們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關注大學生消費狀況,把握大學生生活消費的心理特征和行為導向,在當前就成為我們當代大學生共同關注的課題。關注大學生消費狀況,在大學生的消費理念超前或沒有計劃的前提下,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財商”。幫助大學生做好理財規劃,是一個有利于幫助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課題。

之所以說大學生是個特殊的群體,一方面他們離開親人,有的人甚至千里迢迢地來到自己理想的大學繼續深造、增長才干,過著相對獨立的生活;另一方面因為年少,大多數大學生欠缺獨立的經濟來源,上大學的各項費用仍由家人供著。他們年青,有朝氣,渴望干自己想干的事,可是就因為money有限。在愿望與現實之間,他們將做出怎樣的抉擇,會選擇什么樣的生活方式,處在這樣的年齡段、社會角色與人文環境下,他們的消費結構會是怎樣?他們會如何支配自己手中的貨幣?

為了更準確地把握我校大學生的消費脈搏,解讀我校大學生的消費文化、了解其呈現的特點,并且對存在的問題尋找對策,我們小組對長春市的幾所高校進行了抽樣調查。因時間有限,我們隨機在吉林大學,長春大學,長春理工大學,吉林工商學院,長稅信息學院,長春工業大學,吉林建筑工程學院,長春工程學院,長春師范學院,吉林農業大學進行了調查。客觀、真實、實事求是,是我們此次調查的態度。調查的數據一方面使我們了解了許多信息,明確了我校大學生的消費結構;另一方也不禁引起了我們更多的思考和疑問。借此,希望能夠和大學一起發現些實際點的東西。

調查目的:了解大學生消費現狀及消費心理,分析差異及其產生的原因

調查對象:長春市在校大學生

調查項目:消費結構及消費傾向

調查范圍:長春市高校,其中包括吉林大學,長春大學,長春理工大學,吉林工商學院,長稅信息學院,長春工業大學,吉林建筑工程學院,長春工程學院,長春師范學院,吉林農業大學。

調查時間:20____年11上旬至20____年12月上旬

調查形式:調查問卷

調查過程:

1.由調查小組成員共同協商確定問卷內容,以書面文件形式確定,交由組長進行制作成調查問卷。

2.問卷制作完成并通過無錯測試后,我將其上傳到網上。

3.動員調查小組所有成員進行廣泛宣傳,宣傳方式主要是讓自己的朋友上網回答調查,調查人代替填寫。

4.調查完成后,由全體小組成員對調查統計數據并進行分析

5.撰寫調研報告

抽樣方法:隨機抽樣

樣本概況: 共發放問卷100份,收回有效問卷100份,有效率為100%。

一、調查數據匯總統計

1、生活費及其來源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月花銷在400-550元水平的占10% ,550-900元的占57% ,900-1400元占22% ,1400元以上的占11%.說明大部分學生的月平均花銷水平在550-900元,來自中等收入家庭,家庭經濟并不富裕,大部分學生個人月開支與家庭月均收入有關。調查說明,大學生除了要支付每學年的培養費外,每月的開支也是一個不小的數,家長供應子女上學的經濟壓力還是比較大的消費支出的來源是大學生消費的基本前提,來源渠道和量的不同會影響大學生的實際消費水平。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的消費支出來源于父母供應的占70%,勤工儉學占18%,獎學金和助學金占12%。勤工助學應該是大學生獲得消費開支來源的重要途徑,然而在現實中,其比例卻很小。

大學生的獨立意識不是很強。大學生具有較高的知識和能力,不應該完全依賴家庭,而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為消費提供經費來源。大學生可以參加一些勤工儉學、兼職類的就業,增加消費開支來源。同時,學校和社會應該共同行動幫助大學生加強自理能力,向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兼職平臺,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通過自力更生來擴大消費開支來源,提高消費水平。

2、大學生消費支出的結構

調查顯示:消費結構的變動情況體現了人們的消費是否具有計劃性。從調查結果看,23%的大學生消費支出結構比較穩定,屬于有計劃型。33%的人表示能省就省,屬于節省型,43%的人表示隨意消費,屬于隨意型。相當多的同學對自身消費約束能力不強,在消費上呈現出隨意性甚至奢侈的傾向。多數大學生是第一次離家獨立生活,又是獨生子女,消費行為上表現出不成熟性。這主要表現在:盲目性消費、沖動性消費、從眾性消費、攀比性消費。一些學生從吃、穿、用到其他各方面都與人比排場、講闊氣,認為在同學、老鄉面前缺乏豪舉有失體面。這既給家庭加重了經濟負擔,也影響了順利完成學業,甚至會導致部分學生誤入歧途。

3、消費方式模式

調查顯示,大學生消費支出項目中比重最高的是伙食,高達33.33%,其次是購物方面的支出占20.33%,再次是交通、通訊開支占14.63%,而交際,學習方面、娛樂方面、方面分別以13.01%、8.94%、9.76%緊隨,可見,在大學生的消費支出結構中,食物方面的支出占據了絕對地位,大學生的消費主要是解決溫飽問題。

調查中還發現,電話費、娛樂費用、交際費用和戀愛費用隨生活費的變化而變化,而絕大多數大學生每月購買學習用品、書籍等消費支出卻不足50元。而且,許多大學生并沒有在意自己的消費結構是否合理,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學生尚沒有明確的消費觀念和理財意識。

4、通訊費用

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移動產品已經成為當代通訊的主流,對大學生而言,移動通訊產品的占有率高達百分之九十多。手機已經慢慢普及。隨之而來的就是要承擔的通訊費用。在學生手機族中,每月手機費用屬于中等水平。每月消費在50元以下的占3%,20-50元的占33%,50-100元的占43%。但也存在一些高消費學生,在100以上的占21%。如下圖可觀察到,大學生的通訊費用集中在50-100元,其次20-50元的同學也較多。

大學里現在流行五大件的說法。這五大件就是手機、電腦、數碼相機、mp3、錄音筆。

手機,理所當然地成為高校學生“五大件”中最為普及的一件。隨著高校學生中手機用戶的急劇增多,校園里的通訊業務市場成了一個巨大“蛋糕”,各大通訊運營商為了切割最大的那份“蛋糕”,不僅把營業廳搬進了高校,還紛紛推出了針對高校學生的校園優惠套餐。

學生應該鍛煉自己的理財能力,不光是電話費也好,或者其他生活費用也好,都要注意支出必須跟自己的支付能力成正比。在現代社會,打電話、上網都是大學生必要的、正常的生活方式,但是必須注意節約,不要給家庭帶來不必要的經濟負擔。另外,要多花些精力在學習上,上課時間發短信是不對的。很多學生剛離開家庭進入社會,對家庭的依賴性比較重,在自我克制的能力方面比較差,因此學校也應在這方面加大宣傳和教育的力度。

5、學習、娛樂費用

現在大學生用來學習的費用越來越少,而用來娛樂的費用卻呈增多趨勢。由下圖可以看出,學習費用在50元以下的占60%,在50-100元的占27%,超過100元的占13%。

我們再看看大學生的娛樂費用,50元以下的占33%,50-100元的占35%,100元以上的占32%。由此數據可以看出,大學生每月的娛樂費用明顯高于學習的費用。

目前大學生在校大多都屬于享樂主義,經歷過高考那緊張的生活之后,到了大學就一下就輕松起來。突然間離開了父母,再也沒有老師和家長的絮叨。這樣的生活對于剛從高中走不來的學生是非常不適應,以至于如此輕松的生活導致很多學生找不到了方向,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大學生沒有了學習負擔,自由自在的生活終于到來,這樣的生活是很多學生在高中時就夢寐以求的。這樣,娛樂便了大學生的“生活必需品”.中國的應試教育使學生們自主學習的能力與習慣極差,大學生無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生和娛樂的時間,使大學生們無限制的放縱自己,從此遠離了學習。

在此提醒大學生們,考上大學并不是學習的終點,我們要繼續前進,學習更多知識,為以后真正步入社會做打算,也希望家長和老師們能在學生初等教育階段多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學習習慣,這樣大學生就會在大學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6、交際費用

大學生每月生活費大概400元到1000元不等,而交際費用在50-100的居多,有21%的學生交際費用在50元以下,50-100元的占37%,100-200元的占20%,200-400元的占11%,400元以上的占11%。大多數同學的交際費用屬于合理范圍,但也有部分高支出的人群。

大學生交際消費的支出大多涉及同學朋友聚會。交際活動可以增進感情,可以交流溝通,可以認識新朋友擴大交際圈,給自己多條出路。

一方面,交際活動對于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必要性,學生可以適當參加與朋友溝通感情;而另一方面,交際消費多了,家庭的開銷增大了,對學習也會有影響,社交太頻繁,人會比較浮躁,學習上的認真刻苦勁兒也會削弱。部分清醒的學生真正認識了這種所謂人脈費用危害。求人不如求己,與其花金錢、時間去搞人脈交際,還不如努力學習,學業有成,打造一番事業,不比把理想寄托在他人身上更有把握。

大學生畢竟還沒有獨立的經濟能力,對于“面子”和“應酬”上的開銷應該適當節制。同學們完全可以在學習之余靠自己的能力賺取生活費,而對于父母給的生活費應學會算著花,而不是大肆揮霍。

二、分析結果

1、理性消費

價格、質量、潮流是吸引大學生消費的主要因素。從調查結果來看,講求實際、理性消費仍是當前大學生主要的消費觀念。據了解,在購買商品時,大學生們首先考慮的因素是價格和質量。這是因為中國的大學生與國外的不同,經濟來源主要是父母的資助,自己兼職掙錢的不多,這使我們每月可支配的錢是固定的,大約在400-1000元之間,家境較好的一般也不超過____元,而這筆錢主要是用來支付飲食和日常生活用品開銷的。由于消費能力有限,大學生們在花錢時往往十分謹慎,力求“花得值”,我們會盡量搜索那些價廉物美的商品。無論是在校內還是在校外,當今大學生的各種社會活動都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圍、開始談戀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們不會考慮那些盡管價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我們比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檔次,雖然不一定買名牌,但質量顯然是我們非常關注的內容。

2、戀愛支出過度

如今,“饅頭就咸菜,省錢談戀愛”已成為不少校園愛情男主角的忠實信條。戀愛消費—在大學里越來越多的人談戀愛,而且消費也很高,由以上數據可得,男生比女生花費高。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一部分談戀愛的大學生每月大約多支出100-3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達到1000元(比如送名貴禮物給對方)。他們大多承認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質投入,經常難以理性把握適度消費的原則。這是讓人感到憂慮的方面。

大學生還是純粹意義上的消費者,但有一些人的消費水平甚至超過了生產者,這很不正常。當前,大學生在消費方面出現的無計劃性、消費結構不合理、奢侈浪費、戀愛支出過度等問題,既與社會大環境的負面影響有關,也與家庭、學校教育缺乏正確的引導有關。

大學生應該學會在不同階段做好不同的事情,要按需而行,量力而行,把消費目標定明確,把“投入”和“產出”比較好,不要在大學期間做不必要的“虧本買賣”。學校、家庭和社會也應幫助學生正確認識金錢及金錢規律,提高他們正確運用錢財的能力。

3、理財能力

儲蓄觀念淡薄,財商需培養和加強

“財商”一詞的提出者羅伯特·清崎曾經說過:“財商與你掙了多少錢沒關系,它是測算你能留住多少錢以及能讓這些錢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調查中,當問及到每月是否有存款時,大部分同學的回答都是“沒有”。有的同學的消費已經超出計劃范圍,甚至有些同學還需要向別人借,只有極個別同學有儲蓄的意識。可見,當前大學生的財商需要培養和加強。

面對這愈演愈烈的大學生互相攀比之風,超前消費之風,我們應該呼吁:大學生,不能攀比,超前消費該量力而行,多向一些該花費的方面消費,譬如學習方面。消費是生活方式研究的重要部分,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其消費的行為,特點和方式,將左右和引領整個社會青年的趨向,所以大學生應該培養成科學和諧的消費觀念。調查中發現,多數大學生能考慮到家庭的經濟狀況,父母的承受能力,理性消費。但也有部分學生消費時大手大腳,沉迷于盲目消費中,這樣下去,不僅大大增加了自己和家庭的經濟負擔,更重要的是大學生會在盲目的消費中迷失自己,以至影響到學業。

三、對大學生、學校、社會的建議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有著自己特殊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一方面,他們有著旺盛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他們尚未獲得經濟上的獨立,消費受到很大的制約。消費觀念的超前和消費實力的滯后,使得大學生消費呈現出不同一般的發展,大學生消費受到方方面面的影響,也會影響著方方面面。對于成長中的大學生,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處于定型階段,極易受家長、教師、同學及社會其它成員的影響,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因而,如何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健康的消費觀念是擺在大家面前的一個難題。同樣大學生消費市場隨著經濟的發展,高校的大規模擴招而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重要性,大學生市場是一個規模和潛力都很巨大的市場,如何規范并合理的發展這樣一個市場也是擺在我們大家面前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只有在學生、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共同努力下,大學生消費才一路走好。

下面從個人、學校、社會及家庭三方面對大學生消費提出幾點建議:

1、對于大學生而言

要樹立自己合理的消費觀念,要理智地對待自己的消費。作為一個純消費者,大學生經濟來源大多靠家庭,所以自己的消費要考慮到家庭的經濟狀況,父母的承受能力,還要有自制能力,不能盲目地陷入感性消費的誤區。如今有的學生消費上大手大腳,還有沉迷于盲目消費中,比如最近許多大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這將大大增加自己的消費負擔,更重要的是大學生也會在盲目的消費中迷失自己,以至影響到自己的學業。另外,大學生也要具有消費者的維權意識,進入大學,已經開始慢慢地融入社會,社會中欺騙消費者的各種不法行為屢禁不止,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大學生要學會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

2、對學校而言

對大學生消費心理和行為研究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達到有效性目的,就一刻不能缺少對學生實際行為的了解與把握。應該承認,近年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經取得較大的進展,但是由于學校領導的重視程度、科研條件、人員配置等原因,對學生的教育首先從實踐調查開始的教學科研風氣仍然未能形成。據我們了解,近年來有關大學生消費心理和行為方面題材的論文被收入中國學術期刊上的少而又少,可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上還沒有對這個問題形成足夠的認識。由于對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和行為了解不夠全面和客觀以及課程設置等因素,與人生觀、勞動觀、金錢觀、國情觀等重要思想觀念緊密相關的消費觀的專題教育在思想品德修養課中沒有充分開展,從而也難以達到真正的指導目的。

校風建設范疇中普遍缺少倡導大學生勤儉節約生活消費觀的內容。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和行為除了在個人喜好、穿著打扮等較少方面比較注重突出個性以外,對于時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生活費用的額度等主要消費內容都具有群體從眾心理。高校校風主要體現的正是學生的群體心理和行為特征。在校風建設上注重塑造和強化學生良好的消費意識和消費行為,培養學生良好的消費習慣,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

3、對于社會及家庭而言

當前大學生在消費上出現無計劃消費、消費結構不合理、攀比、奢侈浪費、戀愛支出過度等問題,既與社會大環境的負面影響有關,也與家庭、學校教育缺乏正確引導不無關系。今天的大學生生活在“沒有圍墻”的校園里,全方位地與社會接觸,當某些大學生受到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奢侈浪費等不良社會風氣的侵襲時,如果沒有及時得到學校老師和父母的正確引導,容易形成心理趨同的傾向,當學生所在家庭可以在經濟上滿足較高的消費條件時,這些思想就會在他們的消費行為上充分體現。其次,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費的原則立場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對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費觀念存在誤區,又何以正確指導自己的孩子呢?因此,我們更應該關注學校教育環境對學生消費觀念培養的重要影響作用。

【結束語】

本次調查雖然規模很小,但是調查的結果還是很具有代表性的。本次調查是我們做的第一次調查,由于沒有經驗,還有很多欠缺的地方,在調查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在調查問卷的設計的過程中,有一些地方設計的不合理,導致調查出來的結果無法更好的反映問題。還有數據的統計,圖表的設計都還欠缺。我們的團隊合作意識很強,使調查很順利。總體來講對這次的調查還是很滿意的。

大學生消費調查報告3一、調查背景

當代大學生是未來社會建設的棟梁,引導他們繼續保持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消費觀念,反對奢侈浪費、盲目攀比、過高消費等不良消費風氣,加強大學生健康的消費觀念的培養與塑造,在當前構建節約型社會的大環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大學這幾年,大學生需求不斷擴張的發展時期,因而特別想以新異的消費形象,向社會展示自身成長成熟。他們希望通過消費上的新潮、時尚、前衛來展示青春的活力,顯現自我的能力與價值,以脫穎而出的發展機會。有的大學生認為,“社會在發展,消費是動力便在注重經濟價值的現代化社會中引起公眾的刮目相看,獲得更多,追求前衛和引領社會消費潮流也是大學生對社會進步的貢獻。”

提高大學生生活質量,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不僅是學校和家長的愿望,同時也是國家和社會關注的問題。在某種意義上說,發展大學生消費文化不僅可以豐富大學生生活,還可以以消費促生產,帶動經濟的持續增長。但在充分肯定大學生消費積極因素的同時,也不能不看到大學生在消費中的一些偏差,如:不善于理財的赤字消費,高于家庭或負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的早熟消費,偏信廣告的盲目消費,追求虛榮的炫耀消費,不考慮自身實際情況、只求和別人一樣的攀比消費,暴殄天物的奢侈消費等。

二、調查目的

大學生的消費是社會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現代社會的消費觀念、生活方式、流行時尚的影響下,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往往產生彼此間的相互影響,并形成特有的群體消費心理特征。本文試圖通過對當代大學生的消費行為和消費心理的分析,提出與之相適應的消費教育,以使大學生形成科學的消費觀念。

關鍵詞:大學生;消費行為;消費心理

三、調查對象及調查方法

1.調查對象:在校大學生

2.數據收集方法:隨機抽樣調查

3.調查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并于網上發放,收回數據進行分析解讀。

四、調查問卷內容及結果

(附調查問卷及原始數據)

五、調查結果分析

總體狀況,當前大學生的消費構成主要分為,基本生活費,學習類消費,形象類消費(服飾裝扮,化妝用品等),休閑娛樂消費(休閑、健身、旅游、娛樂等),人際交往消費(人情往來、戀愛)及投資類消費等方面。經數據分析,當今大學生除基本生活消費外,以上數據表明,當代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除基本伙食等日常生活消費外,

形象及休閑娛樂類消費比重較大,而學習投資類消費比例甚小,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大學生更加傾向于享受型等消費,而忽視了自身精神層面的提高。

由表2分析可得出,對于他們每個月所能得到的總生活費,14.1%的學生集中在300-500之間,500—1000之間的約為60.9%,20.3%的學生集中在1000-15000之間,高消費人群(1500以上)約占4.7%的比例。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目前大學生的消費情況較為合理,但高、低不同消費水平也有存在。

統計數據結果顯示,79.7%的學生更傾向于在現實中購物,僅20.3%的學生習慣于網上購物。而有網購經歷的學生網購年限及對網購的滿意程度均有較大差別,其中大多數學生的網購經歷多在三年以內,網購滿意程度一般。這也反映了大學生對網絡購物的信任程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質量、價格、外觀、品牌等因素成為大學生購物的主要影響因素,但同時也會受到情緒、他人意見等因素的影響,這說明大學生充滿的是感性和理性混存的消費觀。而對于流星雨時尚的追求似乎更是一個令人彷徨的十字路口。適度的追求是合理的。但過分攀比,盲目追求會對大學生消費心理產生不良影響。

調查發現,大學生主要的經濟來源是家里提供。這種情況是當代中國大學生的普遍情況。其中一小部分學生也通過勤工儉學來承擔自己的部分日常消費。大部分學生的消費有大體計劃,但都沒有實施或堅持,而且他們對自身消費現狀的看法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對于自身的消費現狀,有超過二分之一的人表示較為滿意,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表示不滿意,并想要嘗試改變。

大部分被調查者表示,我們的這次問卷調查引起了他們對自身消費狀況的重視,他們將更加注重和強化自身良好的消費意識和消費行為,培養自身良好的消費習慣,這將對大學生樹立科學、理性、合理、成熟的消費觀念有重要意義。

六、調查結果總結

通過以上調研結果可以看出,大學生的基本生活消費和心理整體上是現實的、合理的,但離散趨勢明顯,個體差異大。主要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⒈大學生消費有其不理性的一面

大學生沒有經濟來源,經濟獨立性差,消費沒有基礎,經濟的非獨立性決定了大學生自主消費經驗少,不能理性地對消費價值與成本進行衡量。大學生沒有形成完整的,穩定的消費觀念,自控能力不強,多數消費都是受媒體宣傳誘導或是受身邊同學影響而產生的隨機消費,沖動消費。這也正是大學生消費示范效應的結果。

2消費差異日趨明顯

一是來自農村的學生的消費構成相對簡單、總體消費水平也較低。二是來自城市的學生的總體消費水平要相對高于農村的學生,同時,消費構成也相對多樣化。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經濟發達與否,不僅影響著當前大學生的消費水平,也影響著當前大學生們的消費構成和消費理念。

3大學生消費成多元化態勢

從調查結果來看,我們不難發現當前大學生消費除滿足其基本生活外,在服飾、化妝用品等形象消費和KTV、旅游等休閑娛樂類消費和日常交際支出都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可見大學生的消費取向向多元化發展。

4大學生更注重時尚性消費

學生思想活躍,對新事物有強烈的求知欲,喜歡追求新潮,并敢于創新,消費的趨附性強,形象及娛樂消費占全部消費額的比重較大。5儲蓄觀念淡薄,理財意識需培養

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的消費都已超出計劃范圍,甚至有些同學還需要向別人借用生活費,略有剩余的同學也想著如何把剩余的錢花完,只有個別同學有儲蓄和投資的意識。可見,當前大學生的理財意識需提高和加強。

大學生消費調查報告4主要內容:隨著經濟社會的縱深發展,我們大學生作為社會特殊的消費群體,我們的消費觀念的塑造和培養更為突出而直接地影響我們世界觀的形成與發展,進而對我們一生的品德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關注大學生消費狀況,把握大學生生活消費的心理特征和行為導向,培養和提高我們的“財商”,在當前就成為我們當代大學生共同關注的課題。關鍵詞:大學生 消費 心理 方法 行為 核心提示

2011年5月8日至15日,本人通過對云南省昆明市昆明理工大學的全日制在讀本、專科學生進行調查和收集數據,從消費意向、消費意識和消費心理上一定程度解讀了目前大學生們的消費現狀和消費趨勢。

此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50份,收回有效問卷50份,其中本科類院校學生30人,專科類院校學生20人;男生25人,女生25人,男女比例約為1∶1。

調查結果一

吃飯穿衣花錢最多

相關數據:大學生的消費支出中,食物支出占41%,衣物支出占13.1%

調查和數據結果顯示:當前大學生的消費構成主要集中在基本生活費(衣、食、住、行),學習消費(學費、書籍雜費、考證費、電腦等),休閑娛樂消費(休閑、健身、旅游、娛樂等)以及人際交往消費(人情往來、戀愛)等四大方面。其中,在昆明理工大學大學生的消費內容主要集中在食物支出和衣物支出兩大方面,其中食物支出占41%,衣物支出占13.1%。其他方面,休閑娛樂占6.1%,與學習相關的各方面支出占4.3%。盡管食物支出仍是當前在校大學生的主要支出之一——約47.7%的被訪者的食物支出約占總生活費的四成,約24.1%的被訪者的食物支出約占總生活費的五成——但另一方面,大學生們走出校園食堂到外面聚餐的費用也在與日俱增,麥當勞、肯德基以及一些價格不菲的特色小吃已成為當前大學生尤其是校園情侶們經常光顧的地方。根據結果分析,作為大學生,作為即將步入社會的成年人,他們更加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在這方面,女生的消費水平要高于男生,在被調查的女生中,近三成擁有價格在300元以上的品牌服裝。

調查結果二

戀愛花費每月百元

相關語錄:饅頭就咸菜,省錢談戀愛

如今,“饅頭就咸菜,省錢談戀愛”已成為不少校園愛情男主角的忠實信條。

“盡管我們倆出去玩都十分節省,每個月還是要花費100多元錢的。”某一名大二男生說,他和女朋友都是農村的,而且是初中同學,盡管經濟不寬裕,但兩人要是出去玩,買個糖葫蘆、冰淇淋還是經常的。

“其實,有很多大學生都在談戀愛,只不過有的人不愿意承認而已。”另一大學生說,有些學生之所以“保密”工作做得好,主要是擔心萬一走不到一起,會遭到同學笑話或非議。據調查結果顯示,僅有不到兩成(19%)的學生承認有男(女)朋友,其中有30%的“男主角”每月在女友身上的投入約有200元。據調查結果顯示,對于戀愛費用的來源,有的是由“家里特別提供”的,有的是來自“勤工儉學”,更多的是從“生活費中支付”的。

調查結果三

聚會聚餐最高數千

相關語錄:同學過生日、考試得高分、當了學生干部、入了黨、評上獎學金、比賽獲獎等都要請客,要不人家會說你不夠交情、不上路人情消費因為其形式多樣和不確定性而相對難以統計。據統計結果顯示,近六成大學生在各種形式的聚會聚餐中每年要花費500元左右,近三成的大學生這類花費在800元左右,更有極少數人每年要花費上千元甚至數千元。

消費態度

過半學生愿意打工

相關數據:當生活費透支時,有61%的同學愿意節約開支或自己打工賺取“我來上學就已經花費了很多錢了,咋好意思再向父母伸手要錢呢。”某一大學生說,自己家是農村的,經濟條件本來就很一般,再加上自己上學花錢,家里都快承受不了了,自己說啥也不愿意向父母再伸手了。她告訴我,自己經濟上的“額外”收入,都是她平時做兼職掙的。“我寧愿去打工,也不愿意再向家里要錢。”另一大學生說,有時候,一不小心,生活費用都花超了,只好向同學或親戚借點,等到了假期,自己再找份工作,掙點錢補“窟窿”。調查中,我了解到,像這樣的大學生占很大比例,調查數據也表明,35.2%的學生存在生活費超支的現象,甚至一學期的生活費在兩三個月花光的情況也屢見不鮮。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在個人理財方面,當前的大學生是較為沖動和盲目的。而當生活費透支時,只有不到一成(8.1%)的同學愿意張口向父母索取,20.9%的同學愿意借同學或朋友的,大部分(61.0%)的同學更愿意節約開支或自己打工賺取。

經濟來源

大多學生要靠父母。

相關數據:目前,93.7%的大學生還是把家庭供給作為最主要的經濟來源。盡管大學生消費已經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但調查結果顯示,目前93.7%的大學生還是把家庭供給作為最主要的經濟來源。

“盡管爸爸、媽媽都是工薪族,但還是盡最大努力供我上學。”昆明理工大學大三某一學生說,看到父母為自己上學花費很多,心里也感覺很是愧疚,但畢竟自己還沒有上班,不能掙錢。假期打工掙的那點錢,貼補一下平常的生活還行,要是自己供應自己上學,確實十分困難,“沒有辦法,只能靠老爸、老媽了。”他說,只要自己能上班掙錢了,會全力回報父母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這一群體在經濟消費水平、消費構成上存在著巨大差距和差別,其中年消費最高的達到13500元,而年消費最低的只有1800元,年消費支出均值為4963.96元(不包括學雜費和住宿費),這其中有93.7%的大學生把家庭供給作為最主要的經濟來源。據分析有63%傾向于沖動型消費,女生在這方面的比例遠遠高于平均水平,有30%多認為自己屬于精打細算型消費,9.9%認為自己屬于今朝有酒今朝醉型消費,而大部分(55%)的大學生則說不清自己到底屬于哪種類型的消費者。

總述(分析報告):大學生多數是自進入大學開始,才更多的擁有選擇消費的自主權。有了更多消費自由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問題。能否處理好,將關系到整個大學生活。消費的安排直接的影響生活的質量,畢竟學生的經濟來源主要是來自家長,基本都是有限定的。不合理的消費會打亂個人的生活秩序,影響學習生活。同時,大學生的消費行為,直接體現了其生活觀、享樂觀、人行價值等價值觀,這對他們的學習、生活乃至日后工作、成才都有著重要影響。加強對大學生的消費教育,幫助他們走出消費誤區,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消費支出來源

來源 父母 親友 貸學金 獎學金 困難補助 勤工儉學 其它.大學生的支配額也已逐年增長。但對周圍同學的消費選擇也進行了調查,仍然發現大學生還是沒有走出一些消費的誤區 主要有——

誤區之一:消費的盲目性。部分學生消費沒有計劃,隨意性很強。曾有調查說:(1)3.7%的學生,竟不知道每月、每學期要花或花了多少錢,從未思考過錢是怎樣花的,反正沒了回家去拿,家里人給的時候也無定數,這類學生以城鎮女孩居多;(2)有了錢就大手大腳地亂花一氣,把本是幾個月的生活費一塊兒花,接下來只得過拮據日子,要么向家里求援,要么東挪西借;(3)在該買什么與不該買什么上沒有主見,看到別人買啥自己也“隨波逐流”,結果是錢花了于己用處卻不大,造成了不小的浪費。

針對這種盲目性消費的內在分析:由個性覺醒而引起的消費自主心理。對學生來講,大學時期是一個獨立性與依賴性并存的階段。伴隨著自我意識覺醒而來的,他們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強烈的自我支配要求。當代大學生大都是改革開放后才成長的,環境的塑造,使他們無論在思想上、生活上、學習上,還是在人際交往上,都有自己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情感。家長和教師會明顯地感覺到,如果再像對中小學生那樣,仍然用自以為正確的看法、想法和情感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情感,那將是十分困難的。雖然大學生的消費來源依賴于家庭,但他們對消費又具有強烈的自主要求:(l)開始行使對家庭消費的發言權。(2)開始要求自我消費選擇權。時下的大學生思想活躍,思維敏捷,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他們喜歡緊跟新潮走,喜歡追求個性,并根據自己的生活習慣、審美情趣和價值判斷做出自主的選擇。(3)開始要求獨立的消費支配權。當前,大學生的交友動機十分強烈,人際關系圈也比較寬,頻繁的聚會或外出,必須有較強的經濟實力作后盾。足夠數量的“私房錢”,供自己自由支配,才能得以實現。而大學生仍是思想沒完全成熟,如果缺乏適當的消費指導,就會出現消費的盲目性。

誤區之二:重物質消費輕精神消費。絕大多數同學片面追求物質享受,把錢花在吃、喝、玩、樂上,而對精神生活投資甚少。以購書為例,統計有23.6%的同學未曾光顧過書店。據我們統計,在我校所有男生寢室中借《英語詞典》,結果僅借到6本,也就是說平均每15個人才擁有一部這樣的工具書。至于購書的同學中,投資也很有限,每學期不過是五十到一百元,更多的便寥寥無兒。與之絕然相反的鏡頭是學生們對吃喝穿上的“慷慨”,穿名牌時裝不乏其人,名貴的化妝品倍受青睞,在一校門外

四、五家餐館終日高棚滿座……

誤區的產生試分析:由尊重需要而引起的消費炫耀心理。尊重需要居于生理、安全、友誼和愛的需要之上而處于較高級的層次。大學生有著強烈的尊重需要,他們各方面的努力在相當程度上都是為了建立自尊和他尊體系,以實現其自我價值。炫耀心理實際上是一種超越自我客觀價值的自我虛構,表現在生活消費領域,就是對物質生活的高欲望——追名牌、追流行。許多大學生就是這樣以擁有各類名牌(而不是用優異的學業或特殊的才華)作為炫耀的資本。這種現象實際上反映出大學心理上的一個癥結:用富裕的物質生活來充實美化自己的形象,并使之高大,或以此來提高自己在班集體中的地位和顯示自己的社會價值,尤其是一些家庭富有而本人學習成績卻不甚理想的“紋綺子弟”,更想以此來塑造自己的形象,以求得自尊的滿足和心理的平衡。這種現象也會對周圍的同學產生影響,于是,重物質的消費蔚然成風。

誤區之三:消費的模仿趨向。許多學生在努力適應社會過程中最明顯的表征就是消費選擇的模仿化趨勢。男生為裝出男子漢的氣質與風度,隨波逐流地學抽煙,勉強地訓練喝酒,刻意用白酒增強“內功”,女生則對時裝、化妝品、各類首飾是情有獨鐘。再者是模仿港臺影視歌壇上的俊男靚女的包裝打扮生活方式,追逐此消彼長的名牌,看通宵電影,上高檔次的舞廳去感受羅曼蒂克氛圍。校園中掀起的“生日熱”“旅游熱”、“追星熱”……無不與這種消費中的模仿心態有關。消費的模仿趨向,在一定程度上也由消費的攀比產生,也就是下面將談到的。特別是所說的從眾心理,“人有我亦應有”的從眾心理。消費流行與消費心理相互的影響關系也促成列模仿趨勢的出現。消費心理直接決定了消費流行的形成;在消費流行的沖擊下,消費心理發生了許多微妙的變化。某種意義上說,攀比成風也將大學生的消費趨于相互模仿。

誤區之四:消費的攀比行為。同學們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質享受時,在群體模仿式消費行為中自然會滋生壓倒對方而求獨領的畸形心理。這樣,相互攀比現象就有了產生的土壤。我們往往可以看到某寢室某女生穿了件時髦服裝,不久,同寢室的其他女生也會悄悄地穿上與之媲美的時裝。某女生家本清貧,可為了跟上步伐,穿上一件流行時裝,省飯節菜地節儉了一個多月才如愿以償,某男生買了一名牌產品暫時領了校園新潮流,其他同學也不甘落后,聚“財”力爭。這樣你追我趕,相互攀比,導致了高消費不斷升溫。

由好勝心而引起的消費攀比心理。大學生爭強好勝心理反映到消費上,就是追風趕潮、相互攀比,力爭主宰校園文化消費的潮流。攀比心理表現在看似相互矛盾、實則本質相同的兩個方面:(1)“人有我亦應有”的從眾心理。在社會生活中,人們都有這樣一些心理傾向,即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事物,個人也基本上樂意接受.大學生也不例外。就一般而言,對時興的東西極端注意和極端不注意的大學生均屬少數,而絕大多數人的注意力都是隨著時尚的發展而轉移的。(2)獨辟蹊徑的求異心理。喜歡變孩花樣,尋求更時興、更完善的東西,以達到身心各方面的滿足,是大學生自發的求異心理。這種心理狀態的存在,使某種時尚滿足了大學生一時審美的心理需要之后,又必然會產生新的需要,渴望消費再有所變化和創新。領導校園文化消費的新潮流,是具有強烈好勝心和表現欲的大學生的夢寐以求的。分析問題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針對當今大學生的消費誤區,應該相應地做出一定的消費指導,才能更有助于他們的學習和以后的生活。要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消費習慣,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家庭要建立健康的消費文化環境。家長的消費行為及消費觀都能在孩子身上有形或無形地反映出來。給予他們一定的消費自主的同時注意“家情”的教育,對消費要求有意識地給予區分,還可以安排一定的家務勞動,加強勞動教育,促成勤儉節約消費觀的形.。同時,學校對培養學生正確的消費觀和消費行為應起好主導作用。要加強國情教育,提倡適度消費,加強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教育,用優秀文化傳統陶冶學生.,狠抓校風學風建設。最后,建立健康的社會消費大環境。當前大學生身上存在的?a href='//xuexila.com/aihao/zhongzhi/' target='_blank'>種植喚】檔撓槔址絞健⒔煌疃拖研形諍艽蟪潭壬鮮怯捎諫緇崛狽】檔南鹽幕絞降囊肌;諫緇嶧肪扯鄖嗌倌晟硇木藪蟮撓跋熳饔茫頤羌南M⒁覽滌諫緇岬牧α浚湊站裎拿髦卦誚ㄉ璧姆秸耄療笱斜硐殖隼吹牟渙枷研形齔趾徒⒋笱T靶路縉⑿孿鹽幕納さ恪?/p>大學生消費調查報告5一、調查方案

(一)調查目的:

通過調查了解現代大學生的消費狀況、結構及消費理念,為大學生合理消費制定標準,做一個理性的消費者,合理的理財,更好的生活。這項調查不僅有利于掌握我院學生的消費概況,對塑造和培養我們良好的世界觀體系在當前國情下更具有實際意義。

(二)調查對象:各學校的在校大學生。

(三)調查單位:隨機抽取所需的大一、大二、大三樣本學生。

(四)調查程序:

1.設計調查問卷、明確調查方向和調查內容。

2.分發調查問卷。

隨機各學校大一、大二、大三在校男、女學生各50人作為調查單位。

3.根據回收的有效數據進行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根據樣本的生活費數目、用于生活費的不同消費比例、用于娛樂方面的消費比例等數字特征,推斷大學生總體分布的相應參數。

第二,根據性別進行男、女學生兩個總體生活費均值之差的比較及區間估計。

第三,根據大一、大二、大三學生分類進行三個總體生活費均值之差的比較及區間估計。

第四,根據年級的不同將大一、大二、大三的男、女生各自的生活費均值之差進行比較及區間估計。

第五,收集好完成的調查問卷,整理調查問卷和整合問卷內容,制出能清晰地反應消費心理和行為習慣特點的表格和統計圖,并總結出調查結果,寫出最終調查報告。

4.調查工作的組織實施計劃:

1、本次調查的數據處理工作,在組長統一領導下進行,由本小組成員分類統計,最后統一匯總。

2、調查小組共6人,根據個人專長分工,制定分工明細表。

成員分工:

黃秀清負責調查方案策劃。羅順妹負責問卷的發送與回收。李曉霞負責問卷的統計與整理。林聘娣負責核對數據與表格和圖表的制作。林霞負責數據的分析。顏巧紅負責PPT的制作。

(五)調查時間:____年__月__日至____年__月__日。

二、問卷設計

首先,請原諒占用了您一些私人時間。大學生是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對消費市場有著不容小視的影響。大學生的消費理念勢必會影響

消費市場的發展趨向。因此,我們希望就大學生的消費情況進行調查。希望您能認真填寫問卷,謝謝您的合作!

1.您的性別點擊選擇

2.您現在所就讀的年級

大一大二大三

3.家庭住址

農村城鎮城市

4.您每個月的生活消費是多少

500元以下

5.您每月有盈余嗎

沒有有,但不多有很多500---800元800---1000元1000元以上

6.您的生活費主要來源

父母給予勤工儉學獎助學金

校外兼職部分家庭給予部分勤工儉學

7.除了基本的伙食費和必需品消費外,哪些方面的消費占總生活費的比例比較多

交通,通訊(上網,電話)購物(服裝,飾品)

學習用品(課外書報,學習輔導書籍等)

娛樂交際零食及飲料其他

8.您平均每月用于娛樂方面的費用(如逛街、出游、聚會、唱K等)無100元以下100---200元200元以上

9.認為您家的經濟狀況是

非常富有富有中等一般

10.買東西,您比較注重哪一方面

品牌質量外形美觀價格其他

11.在您身邊的同學,會通過哪些途徑去增加收入(多選)

做兼職炒股,基金開網店做產品

投資賺稿費其他

12.您對自己生活費的使用方法是

有錢就花,沒有計劃

按照一定時期的計劃花錢沒有計劃,但對每一次的收入與支出都有詳細的記錄

有計劃,但沒有做好記錄有計劃也有記錄

13.您如何看待當前大學生出現的超前消費現象

無所謂堅決反對

看其他家庭情況而論可以,但要引導其理性消費

14.您對現在的消費狀況是否滿意

很滿意沒有考慮過,無所謂不滿意

15.您覺得目前大學生消費中存在哪些浪費現象?您對這些現象有何看法?

非常感謝您的支持與配合,祝您學習進步,生活愉快!

三、問卷發放:問卷發放300份,回收252份。

四、數據整理

第二部分數據分析

一、對月生活費的分析

由整理后輸入計算機的數據,我們繪制出各年級大學生每個月生活費的圖表,結果如下圖所示。

二、對生活費使用方法的分析

由整理后輸入計算機的數據,我們繪制出各年級大學生對自己生活費的使用方法的圖表.

由以上圖表我們可以看出:絕大部分的學生對自己的生活費的使用是有計劃,但沒有做好記錄。

三、對每月用于娛樂方面的費用的分析

由整理后輸入計算機的數據,我們繪制出各年級大學生平均每月用于娛樂方面的費用的圖表

由以上圖表我們可以看出:平均每月用于娛樂方面的費用處在100—200元之間的是大三最多。

四、對看待超前消費觀的分析

由整理后輸入計算機的數據,我們繪制出大學生看待超前消費觀的圖表,如下圖所示。

由以上圖表我們可以看出:有51%的學生認為超前消費觀是可以的,但要引導理性消費。

五、總結

通過以上的統計分析,我們基本得出以下結論:

(一)對于月生活費均值的分析結果

1.通過對各個高職高專大學生生活費大概估計,發現在校學生每個月的生活費平均水平在500元—800元之間。

2.對于各個分類總體而言,我們以不同年級,不同性別為分類標準對總體又進行了劃分,估計出全體大學生中各個年級以及男女生每個月生活費的對比。

(二)對于生活費來源的分析結果

1.描述統計的結果顯示,生活費的主要來源集中于父母供給,其他來源依次是:勤工儉學、校外兼職及其他。

2.對于不同年級而言,高年級生活費來自父母的比例比低年級的稍低,而勤工儉學的比例比低年級的稍高,獎助學金比例相差不大。

3.以上結果還是表明獎助學金政策的實施面不夠廣,在校大學生生活費還是傳統式的,以依靠父母讀書生活為主。

(三)對于生活費使用方法的分析結果

1.各年級大學生對自己生活費的使用方法基本上都能按照一定的計劃花錢。

2.大一、大二男生很大一部分認為有錢就花,沒有計劃;

大三男生以及各年級女生少部分認為有錢就花,沒有計劃。

3.各年級大學生有一部分沒有計劃,對收入與支出都有記錄。

4.各年級男生有一大部分有計劃,但沒有記錄;

各年級女生很大一部分有計劃,但沒有記錄。

5.各年級大學生很少能做到有計劃,有記錄。

(四)對于每個月用語娛樂方面費用的分析結果

1.各年級大學生平均每月用于娛樂方面的費用超過200元以上的只有少數一部分人

2.各年級大學生平均每月用于娛樂方面的費用100-200元之間占有很大一部分人,大二、大三相對較多

3.各年級大學生平均每月用于娛樂方面的費用100元以下的占有一大部分人,大一、大二較顯著

4.各年級大學生很少人沒有將生活費用于娛樂方面

(五)大學生看待超前消費的分析結果

1.絕大部分的大學生認為可以接受超前消費,但要引導理性消費。

2.部分的大學生認為超前消費要看家庭實際情況而論。

3.小部分的大學生對于超前消費持堅決反對的態度。

4.大家對超前消費有一定的認識,但是缺乏自律。

(五)對大學生消費的建議

1.加強對大學生消費心理和行為的調查研究。

2.培養和加強大學生的財商所謂財商,指的是一個人在財務方面的智力,即對錢財的理性認識與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