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設計引導內容范文
時間:2023-12-05 17:33: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城市設計引導內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我國現行的規劃編制體系中,法規層面的城市規劃更注重對城市的理性分析和量化控制管理,缺少在三維空間形態方面從宏觀到微觀逐層次系統化的控制和引導手段。而總體城市設計對于城市空間環境建設的控制與引導的目標使其成為一種必要的方法和手段。
而作為城市設計研究和實踐領域的一部分,當前總體城市設計進入到了指定具有指導作用的技術性文件和具體編制實踐的階段。在實施應用中,對總體城市設計導則編制的合理程度和實踐指導的有效性成為總體城市設計工作研究的重要內容。筆者從總體城市設計導則的控制對象、總體城市設計導則的應用分類、總體城市設計導則的使用方式三個方面展開論述,討論總體城市設計導則形成與具體應用。
2、總體城市設計導則的控制對象
2.1明確總體城市設計目標、確定研究方向
總體城市設計的核心目標是凸顯城市空間特色。總體城市設計的工作意圖強調建立地區內的空間結構框架與設計引導。通過對城市自然山水特征和歷史文化特色的把握,明確未來城市空間形態的總體框架與發展思路1。
總成城市設計對城市特色的塑造貫穿于規劃、建設和管理的眾多環節之中。總體城市設計層面的任務,一方面是在城市總體規劃階段與之建立積極的互動關系,為城市宏觀空間布局提供城市設計角度的思考。另一方面則是為具體城市設計、詳細規劃以及規劃管理層面提供宏觀的控制和引導原則。這種逐層分級控制引導的序列使得城市的特色,從宏觀到微觀,從規劃到建設,得以維系、延續與強化。而總體城市設計導則作為總體城市設計研究和實踐應用的重要工具,在確立哪些城市設計要素能夠建立起城市空間形態的總體框架,如何控制這些城市設計要素的問題是總體城市設計導則編制工作的核心議題。
2.2建立總體城市設計框架、明確控制對象
⑴公共空間資源的管控。在總體城市設計的編制中,應首先注重對城市公共空間資源的管控和統籌布局。研究得出的框架結構在總體城市規劃中,通過用地規劃布局、設施建設、開發容量等技術指標規定,實現總體城市設計結構在具體空間范圍的存在和大致的空間范疇和幾何形態。其中,城市公共空間資源可以涵蓋城市道路、自然環境、廣場公園等各種形式的物理空間資源,同時也應該將城市形象、建筑風貌、等視覺資源以及社會文化、人文特色的城市要素納入其中。
⑵控制標準的建立,明確對公共空間資源的開發、保護、特色建設的各項要求、以及城市各種資源與公共空間控制點之間質、量的關系。采用指標體系、管理措施以及設計指引等以量化和法規化的技術手段來構成建設控制標準,融入到城市的日常建設當中。在此,我們可以理解為形成對公共空間資源的具體內容的技術規定。
⑶結合城市形象的塑造,協調城市特色空間整體發展框架的合理建構。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給予公眾共同的穩定的綜合印象和觀感。總體形象定位是城市性質、功能和文明程度的外在表現。結合城市意象理論、社會人文理論對城市空間環境的分析,提取城市中的重要特色空間,使其成為城市建設實施中需要重點把控的對象。
⑷建立總體城市設計框架,并將所有的設計策略轉化為管控措施(法規+導則),積極的納入到城市規劃管理體系,或自成體系,以規劃管理的語言和工具來實現和操作框架的控制引導作用。因此應將管控的內容、要點、方法等各種元素統一整合,通過總體城市設計導則這種工具,來形成總體城市設計框架對城市建設管理工作的具體行動指導。
3、總體城市設計導則的應用分類
3.1總體城市設計導則的控制等級
從城市整體性和系統性特征來看,框架是由整個地區環境內重要的城市設計要素組成的。內容多種多樣,規模巨大,系統繁復。城市建設實踐需從這些設計要素的重要程度、意象作用以及建設安排進行序列組織,具體行動。
從控制概念的構成來看,控制行為由控制主體、被控制對象、控制因子三部分組成。對城市這個巨系統內的空間物質要素的控制,除了控制主體、被控制對象、控制因子(多個控制因子,或是平行的各種系統要素)這三部分外,還應該突出對控制因子具體的控制機制的考慮,包含控制集合點,控制因子排列兩個組成。
①控制集合點——城市整體的廣袤性要求了城市中被控制空間實體的有限數量和主次之分,超過了這個標準,會導致面廣體大,控制力度的減弱。
②控制因子排列——而控制因素的多樣性要求了不同物質要素各自的有限數量和權重,模糊了這個標準,其間產生的各種作用力必然會發生偏移甚至抵消,導致對于一個具體空間點的控制目標混沌,同樣使控制力度減弱(一身兼數職的尷尬)。控制機制的關鍵點在于理解城市空間是這些控制因子的有機綜合,而不是各種因子的機械疊加。
3.2總體城市設計導則的分類
由前面論述可知,城市總體設計確立的城市特色空間框架是一個層級式物質構成體系,需要建立逐層分級控制引導的序列,才能保證其從宏觀到微觀,從規劃到建設的控制指引。因此,總體城市設計導則需要針對不同層級的控制對象,形成不同控制力和限定作用的導則分類。結合城市空間層次的劃分以及控制程度的深淺,設計導則被分為四類
⑴強制性導則:這些內容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被貫徹的,如果希望得到豁免,必須向政府提交申請和可行性報告,強制性導則針對的具體城市物質對象,需要結合城市的空間發展框架進行對應,主要依據以下一些要素:歷史文化與自然資源保護、城市空間與景觀、城市形體的量化控制(建筑高度、密度)、重要公共空間等。
⑵說明性導則:這些內容是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應該被貫徹的,如果希望得到豁免,必須向規劃主管部分提交申請和可行性報告。
⑶建議性導則:這些內容應根據當地具體情況執行。執行批準書必須提交給規劃主管部門并得到批準。
篇2
【關鍵詞】產業規劃;城市規劃;城市設計
城市設計與城市產業規劃存在深刻的內在關聯。發展的城市經濟是城市設計的物質保障,城市規劃是城市設計實踐的理性指導。以產業理念為維度,剖析市場經濟下的城市設計需求及實現路徑為本文主旨,明確市場經濟下的城市設計的過程既是對城市物質空間形態的美學設計,又是對城市整體經濟利益、社會利益及環境利益等的協調、權衡與配置的過程。
一、產業規劃、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
1、產業規劃與城市規劃
產業規劃是產業發展的戰略性決策,具有戰略性、系統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等特點。產業規劃是描繪城市產業未來發展的藍圖,它統籌安排產業發展中的重點領域、資源配置、發展程度、支撐條件等,提出具體、長遠而全面的城市產業發展構想。城市規劃是對城市發展的部署和戰略安排,其具體的編制對象即為城市發展。
城市規劃與產業規劃存在雙向促進的關系。首先,產業發展帶來城市功能的變化,對城市規劃提出新要求,推動城市功能布局的改善和調整。其次,城市規劃制約引導產業的空間布局,作用于產業發展的性質方向,催生新的產業規劃。
2、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
城市設計是以城市空間作為研究對象的設計。相較于城市規劃宏觀視角下的數據化和抽象化,城市設計更具圖形化和具體化的特征。它綜合考量城市規劃、景觀設計和建筑設計需求,對相關因素進行有序組織并加以恰當的控制和引導,創造理想化的城市空間,推動整個城市區域范圍內經濟社會、人文自然環境的良性發展。
實踐中,城市設計的實施取決于城市規劃對城市發展的公共干預。城市規劃與產業規劃協調統籌,引導、控制、約束城市發展。城市規劃的制度性因素是實施城市設計的前提條件,而技術性因素作為具體的操作手段依賴于制度性因素發揮作用。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城市設計的必要條件。
二、產業規劃缺位下的城市設計現狀
城市環境質量和人性化意識逐漸被融入現代城市設計理念中,有助于美化城市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和提升城市景觀藝術水平。然而從產業規劃的角度來看,城市設計仍面臨諸多現實困境,現分析如下:
1、城市設計中的利益博弈
利益博弈是城市設計中多元利益主體的“生存常態”。目前,城市設計的組織編制主體主要包括規劃管理部門、國土管理部門、各級政府及開發單位等,各部門分別代表不同的利益主體。省市行政主管部門重視把握全局、維護公眾利益,區縣政府更多關注地方經濟發展,而開發單位則爭取自身獲得最大經濟效益。利益沖突容易使公共利益受到侵犯,背離城市設計的初衷。且規劃管理部門對于城市設計的管理理念各有不同,管理方式差異性強,管理水平參差,也使城市設計在規劃管理中面臨挑戰。
2、城市設計導則缺乏
城市設計的目標是實現城市空間形態的和諧性與整體性,以及在更廣泛、復雜的地域空間和經濟布局中實現城市的合理規劃。城市設計的內容、形式與深度各有不同,在多種審美中選擇適宜該城市的標準,如何在產業規劃的引導下將城市設計成果具體應用到城市設計中即為城市設計導則的制定。具體城市設計導則的制定是目前我國城市設計編制中的薄弱環節,并無成熟的經驗方法可借鑒。
3、城市設計成果難以變現
我國多數城市設計仍停留在形態設計層面,重視描繪終極藍圖,對城市發展的過程性、動態性及城市設計的產業政策引導作用未引起足夠關注。現階段城市設計的成果通常是感性的,在將其納入規劃設計要點的過程中,管理人員需要根據經驗對城市設計的成果進行“翻譯”。在實際操作中城市設計變為修建性詳細規劃替代品的境況屢見不鮮,并且因為缺乏對開發條件的深入研究,使設計成果最終停留在紙面上。城市設計成果看似豐富多彩,在實際應用中卻流于無形。
三、城市設計應以產業規劃為導向
產業發展和城市規劃的基本關系決定了產業規劃和城市設計矛盾而又共生的關系。城市設計應以產業規劃為導向,以合理的產業布局帶動城市經濟增長,營造城市最佳投資環境與宜居環境,吸引要素集聚,打造城市品牌,優化配置城市資源,通過城市設計環節達到城市效益的最大化。
1、產業導向下的城市設計
城市設計是主要針對城市整體建設空間的設計。在進行城市設計時,要對城市資源、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現狀空間格局、環境生態評價、文化、人口分布等情況進行綜合分析。要對城市中的生物資源、礦產資源、旅游資源等情況進行整理,并對資源利用與保護的情況以及城市中的產業與驅動經濟的整合方式進行構思,以確保城市設計的實施具有相應的經濟基礎。另外,須重點關注城市重要規劃與設計案例的研究,將規劃與設計成果與城市產業發展現狀進行對比分析,明確優缺點及對城市發展的正負影響,使后續規劃設計與前期的規劃有效銜接,并集中修正前期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2、利益和諧配置的城市設計
多元的利益群體參與城市設計過程,而利益主體的動機、目標及相互關系的差異決定了現實的分配關系。城市設計關注城市公共空間,而公共空間本身即為公眾共同享有的資源。因此,公眾參與應作為實施城市設計過程的重要步驟。政府秉持中立的立場,無論是城市宏觀發展目標的擬定,市域城市設計、分區城市設計、總體城市設計或是地塊城市設計,以及城市設計的編制、審批、調整和實施逐個階段,公眾都有權參與其中。如此,才能真正使得利益的均衡配置成為城市設計空間配置的主旨內容。
城市發展是一個充滿不確定因素的過程,而無論城市設計抑或城市規劃都只是城市建設的開端。城市設計若不能根據特定的城市環境、產業狀況及社會經濟條件進行相應調整,會為城市發展帶來阻礙。而相反,若城市設計能夠貼合城市發展的需要,對城市空間利益及產業發展利益進行合理配置,必將提高城市自身價值與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韓健.產業理念對于城市規劃及城市設計的影響[J].山西建筑.2013(02)
[2]關麗陽.建筑設計與城市設計及規劃設計的關系[J].建筑設計管理. 2011(04)
[3]張.空間政治經濟學視角下的城市設計理論研究和實踐初探[D].天津大學.2011
[4]馮婕.我國城市設計的公眾參與研究[J].城市建筑. 2011(02)
篇3
關鍵詞:城市實體空間;環境質量控制;技術指標控制
一、引言
控制性詳細規劃在整個規劃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實踐中控規涉及城市設計的內容較多。由于當前控規編制缺乏城市設計研究,造成了控制指標制定不盡科學、控制手段執行不力等問題,在實施過程中面臨著失控的危機。這種狀況不僅阻礙了控規的順利實施,同時對城市空間環境也造成了諸多不良影響。因此,研究體現城市設計內容的引導性控規指標,具有很大的實踐意義。控制性詳細規劃作為眾多規劃的一個層面,直接作用于市場,對其科學性和完善, 程度應該在時間中予以提煉。
二、控制性詳細規劃與城市設計關系
1. 控規中的城市設計因素。控規中的幾乎所有控制指標都與城市設計有關,所以控規與城市設計兩者具有一種天然的聯系性,深入的城市設計研究,能對控制指標做出有效指導和起到完善作用。
2. 城市設計中的控制性因素。城市設計成果不僅包括城市空間形態設計內容,同時更加強調制訂城市設計準則、指導綱要等管理控制性要求。控制引導越來越成為城市設計實施過程中策略制定、信息反饋、控制調整的重要手段。控規為各規劃地塊的綜合管理和對控規的順利實施提供數據支持。
3. 控規與城市設計在內容上的密切聯系。控規所采用的規定性指標與城市空間環境密切聯系;控規中形成建筑外觀特征的引導性指標與建筑體型環境緊密聯系。城市設計研究內容與控規內容具有很大程度的同一性,控規內容的科學性建立在城市設計研究的基礎之上,城市設計研究是控規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對促進控規的完善和深化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城市設計指標控制
1. 城市環境容量控制指標
(1) 容積率控制。在城市設計指導下進行容積率分區控制。控規應以成熟的城市設計方案或設想為根據,確定容積率指標。不同區域根據不同的城市設計構思,就會有不同的容積率分區。在城市濱水或靠山等環境景觀要求較高的區域,需要將容積率控制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在城市傳統保護區或有保留價值的城市舊城區域,由于考慮保護規劃區城市肌理和整體空間格局的需要,也需要將其設定為一個容積率較低的區域;對于城市中心區域,由于大型商業服務設施、文化娛樂設施用地較為集中,可以將其設定為容積率較高的區域。
(2)綠地率控制。深化地塊綠地率控制,規定地塊綠地率控制標準和要求,提供綠地一般的植被配置參考,根據不同用地性質地塊公共空間和景觀的需要,提出特定的綠地布置要求及綠化建設的時序原則。如城市濱水地區地塊強調通過綠地建設將自然水景引入規劃區域;城市中心區地塊則應考慮綠地布置結合城市開敞空間、道路系統的建設,提高使用的舒適性。
2. 城市實體空間控制指標
(1) 建筑空間密度控制。在常規的操作下,一直是以二維平面建筑密度的限定來控制城市三維實體空間,忽視建筑空間密度的存在,且常以這樣的一條規律作為建筑密度界定的依據之一,即在容積率確定的情況下,建筑層數越高,建筑密度越小;建筑層數越低,建筑密度越大。但關鍵是,當建筑物垂直投影總面積確定下來時,建筑密度就己經成為定值,不會因為建筑層數的改變而變化。這樣的規律只有在建筑的各層平面不發生面積變化的情況下才適用。我們所要控制的建筑空間密度與建筑的平均樓板面積有關,即建筑空間密度=平均樓板面積/用地面積。
(2) 建筑空間密度與建筑密度綜合控制。建筑密度和建筑空間密度控制內容沒有必要在整個規劃區域內強求統一,用地性質不同,控規的控制重點和兩者的控制力度應該允許有所區別。商業金融應該嚴格控制建筑空間密度,適當放寬對建筑密度的限定。文化娛樂用地面積上相對充裕,只控制建筑密度就可以滿足城市空間的要求。因此,城市實體空間控制應該針對用地性質的不同區別對待,以建筑對城市實體空間的影響程度為判斷的依據,抓住主要矛盾確定控制手段。
3. 建筑形態控制指標
1) 建筑高度控制
a.從街道空間角度控制建筑高度。在街道空間D/H 值控制研究中,日本建筑師蘆原義信認為1≤D/H≤2 是空間的最佳比例,這是個值得借鑒的經驗數值。在高層建筑投影面積控制研究中,上海市的作法值得借鑒:
A≤L×(W+S)
其中,A-建筑以1:1.5 的高度角在地面上投影的總面積;
L-建筑基地沿道路規劃紅線的長度;
W-道路規劃紅線寬度;
S-建筑后退距離。
b. 街道空間寬高比與建筑最佳高度協同控制。街道空間寬高比與建筑最佳高度協同控制的方法是:先通過城市設計整體研究,對規劃區進行分地塊建筑高度控制,提出各個地塊建議的建筑最佳高度。然后將地塊建筑最佳高度值與沿街建筑高度控制值進行比較,修正沿街建筑高度控制數值。
(2)建筑體量控制方法。對于低層、多層建筑的體量進行控制,首先需要明確與建筑體量相關的控制要素。控規可通過建筑最大外墻面寬分類控制的方法實施小尺度空間格局地塊的建筑體量控制。
對于高層建筑體量主要在以下三方面進行控制:第一,高層建筑塔樓外墻控制線;第二,高層建筑塔樓平均樓板面積和建筑高寬比;第三,高層建筑裙房的位置及高度。
(3)建筑形式和色彩控制指標
a.選定參照建筑。參照建筑的選擇,有以下幾個原則:藝術性原則,要豐富城市空間環境;代表性原則,它應是某一時期特定風格的代表作;歷史性原則,它應在城市建設發展史上具有一定的歷史地位或與重大人物、事件相聯系;延續性原則,它的存在應使周圍環境具有一種歷史沿革上的延續感。具有以上特征的這類建筑是城市特色的載體,可對其周圍一定范圍內建筑的形態設計產生影響。
b.分級確定控制區域。控規對建筑形式和色彩的控制要求,不能一概而論,應在規劃范圍內根據不同的用地性質和所處的不同位置有區別的對待。根據控制對象的重要性差異,可進行如下分區:重點控制區,它要求控規對建筑形式和色彩做出較詳細要求,并嚴格執行;一般控制區,在整體統一協調的前提下,由下一層次規劃或建筑設計自由決定;自由選擇區,控規對這類區域在建筑形式和色彩方面無具體控制要求,設計可自由發揮,展現城市設計的靈活多樣性。
c.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引導內容為表現在各地塊用地功能風貌、道路綠化系統,不同空間序列的關系等,通過這些手段將空間形態、建筑風貌的要求以指標的形式確定下來,來指導修建性詳細規劃及建筑單體設計,提高城市的設計品質和整體形象。
4.交通引導性指標
(1) 機動交通組織。在城市總體交通規劃的指導下,控規中合理組織規劃區域的交通線路,包括貨物裝卸線、公交線、市政交通線,保證人們集散方便、貨物順暢運輸,并能滿足消防、防震等抗災應急的需要。此外,城市面臨自行車、自備車、外來車、公交車的停車問題,控規中需要保證數量充足的停車泊位,同時注意停車場庫設施使用的方便性和視線掩蔽。
(2) 步行交通組織。在控規的相關圖紙中需清晰表達重要步道系統的具置和寬度設置。步行交通組織還需重視交通轉換點的設置,包括自行車與行人、公交車與行人、地鐵與行人的交通轉換以及不同高度層面上的步行交通的銜接。
(3)道路交通設施控制。在控規中加強交通設施無障礙設計控制,突出以人為本的觀念,交通設施與人行活動相關的部分應具有人性化的尺度。加強交通設施綠化建設,在交通設施上設計一定的綠化空間,對改善城市環境和交通設施形象大有益處。
篇4
關鍵詞:城市設計;控制性詳細規劃;指標控制
1 引言
當前,我國正處于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城市建設活動日益頻繁,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數量日漸增多,城市規劃的控制和引導變得十分重要。隨著社會發展以及經濟模式的轉型,城市規劃領域的大環境以及政策形勢也不斷發展變化,這就客觀上決定了城市規劃本身也要進行相應的變革。既需要有總體上的把握,保持法律的剛性;同時還必須考慮到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個體不同需求,保證市場的靈活性、包容性。
08年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把控制性詳細規劃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作為法定規劃,在整個規劃體系中相當于實施性規劃,與具體建設活動密切相關。而控制性詳細規劃涉及城市設計的內容較多,如確定規劃區域的空間結構骨架、各地塊的用地功能風貌和道路綠化系統等。我們可以在控規中從城市設計的角度考慮不同空間序列的關系,形成城市設計總體概念與結構,以“城市設計概念圖”加以表達將空間形態、建筑風貌的要求以指標的形式確定下來,來指導修建性詳細規劃及建筑單體設計。由于當前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缺乏城市設計研究,國家尚未出臺有關城市設計層面的相關規范。造成了控制指標制定不盡科學、控制手段執行不力等問題。這種狀況不僅阻礙了控制性詳細規劃的順利實施,同時對城市空間環境也造成了諸多不良影響。因此,研究體現城市設計的控制性詳細規劃指標,具有很大的實踐意義。
2 控制性詳細規劃與城市設計關系
現代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兩者之間有明顯的不同,同時兩者又是相互交融與互補的,在區域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及修建性詳細規劃中都包含了城市設計的內容,按國標《城市規劃基本術語標準》(GB/T50280-98)中城市設計定義是對城市體型和空 間環境所做的整體構思與安排,貫穿于城市規劃的全過程。
控制性詳細規劃階段的城市設計主要是對城市局部地區的空間環境作進一步控制與整合,將同地與空間轉化易于限定和控制的符號、文字、數字,用分析和規劃控制引導指標形成對不同層次間的界定與表達,并要近遠期結合,針對不同地段的城市空間做時序上的統籌安排,并提出不同的控制意見,同時由于控制性詳細規劃用地地塊劃分較為機械,小地塊之間互聯不夠,運用整體城市設計的手法可解決控制性詳細規劃系統內部無法克服與協調的病端。
控制性詳細規劃與城市設計在內容上的密切聯系。控制性詳細規劃所采用的規定性指標與城市空間環境密切聯系;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形成建筑外觀特征的引導性指標與建筑體型環境緊密聯系。城市設計研究內容與控制性詳細規劃內容具有很大程度的同一性,控制性詳細規劃內容的科學性建立在城市設計研究的基礎之上,城市設計研究對促進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完善和深化有著重要的作用。城市設計成果不僅包括城市空間形態設計內容,同時更加強調制訂城市設計準則、指導綱要等管理控制性要求。
3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城市設計的研究內容
控制性詳細規劃內容的科學性建立在城市設計研究的基礎之上,城市設計研究是控規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對促進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完善和深化有著重要的作用。控制性詳細規劃中的幾乎所有控制指標都與城市設計有關,深入的城市設計研究能對控制指標做出有效指導和起到完善作用,具體以下為例。
3.1城市沿河、山、街的規劃設計
沿河開辟一定深度長度的帶狀公園,不允許有任何的高層建筑及占地大的建筑,但可布置隧道出入口、地鐵。橋坡等交通設施,布置體育場地、森林公園、兒童游戲場地等。沿河考慮親水性設計,分為沿河道路、人行道、綠化區、親水性區、河流五大部分。建筑區仍以綠化為主,建筑要相對集中,構成高層群或一組建筑群等,并用快車道聯絡,多立交,以確保交通暢通。嚴禁在江邊建設板式建筑,考慮把沿河建筑物高度輪廓線放在城市設計的首位。破壞河流自然環境,使建筑凌駕于河川自然環境之上是不可取的。有些地方水面較小,可采用“伸爪”式的設計理念,擴大水面,開辟海河兩岸帶狀公園。樹叢、草坪、水面融為一體,體現江河的自然性,并擴大了視野。沿山建筑物或構筑物壓低比例尺度體量,其高度不高于山脊線的3/4,突出自然景觀的主體。沿街建筑必須考慮視線通廊,由外向內慢慢提高,結合城市結點系統,局部做些變化,使得城市天際線豐富,沿街建筑退后道路必須留有足夠的建筑后退紅線,若僅把道路僅當作建筑間距,會不利于交通和居住。
3.2 城市設計與城市交通
在城市交叉口的建筑不能阻擋司機的視線,建筑物應建在視距三角形以外。嚴禁建筑物在交叉口區域設置進出口。地塊出入口離交叉口至少大于70米。城市規劃師有時要綜合各種因素對十字形交叉口建筑布置應做協調平衡工作,如建筑物挖角,保證通車視距(交通工程師要求);突出建筑物,加強建筑物在交叉口處的地位(建筑師要求)等。做好道路橫斷面設計及布置附屬交通設施如公交站、路邊停車帶及出租汽車專用路邊停車場地也是城市設計的具體體現。
3.3 城市設計與高層建筑
城市設計就是城市形象設計。直接影響城市形象的就是高層建筑,高層建筑是多點視線范圍的焦點。圍繞高層建筑的周圍,要有視線通廊的設計考慮,讓它的周圍在不遮擋的情況下即使距它很遠,也能見到它。因此設計高層建筑不單單是建筑設計問題,而是城市設計范疇內的問題。在古代,我國的古塔和西方的教堂往往成為城市的中心,它們的高度成為本地區的限高。在現代,高層與環境、高層群之間的調和問題應放在首位。現代高層建筑要防止兩個傾向。一是建筑形式單調,建筑風格雷同,單調乏味;二是毫無表情,沒有建筑文化內涵等。觀賞建筑的空間十分重要,即人的視線范圍。從城市設計角度,除了近景、中景、遠景外,還有借景、框景、背景、底景、對景、靜景及活動景均要考慮。
4 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城市設計指標控制的主要內容
控制性詳細規劃的控制體系的內容可分為以下幾類:
(1)城市用地指標控制:用地性質、用地面積、土地與建筑使用兼容性,居住用地根據地塊開發需要,最多可兼容10%的商業建筑面積。
(2)城市環境容量指標控制:容積率、建筑密度、綠地率、人口容量。
(3)城市建筑形態指標控制:建筑高度、建筑間距、建筑后退紅線距離、沿路建筑高度、相鄰地段的建筑規定。
(4)城市交通控制內容: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車位(面積);建筑設計引導及控制。
(5)城市配套設施控制:公共服務設施、市政公用設施、交通設施布置和管理的要求。
在以上控制內容中的前四項屬地塊控制指標,可分為規定性和指導性兩類。規定性指標是必須嚴格遵照的指標;指導性指標是參照執行的指標,其目標是貫徹發展規劃和開發控制的意圖,將控制要素具體布置為布局引導。為修建性詳細規劃與建筑設計提供依據,引導城市建設有序進行。城市設計的研究成果,應通過抽象、概括轉譯成控制指標體系,具體落實到相應的建設地塊上進行控制,以便作為土地招議標底條件和融入修建性詳細規劃,在建設中付諸實施。
4.1城市用地指標控制
規劃地塊內有大量可建設用地,地塊劃分以保持用地性質的完整性和唯一性并有利于詳細規劃的編制和土地出讓為原則,地塊界線一般依據道路紅線以及土地權屬界線,同時結合現狀的土地使用情況和規劃需要進行調整和確定。實施過程中根據具體情況按以下方式解決。
4.2城市環境容量指標控制
4.2.1 容積率控制。
在城市設計指導下進行容積率分區控制。控規應以成熟的城市設計方案或設想為根據,確定容積率指標。不同區域根據不同的城市設計構思,就會有不同的容積率分區。在城市濱水或靠山等環境景觀要求較高的區域,需要將容積率控制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在城市傳統保護區或有保留價值的城市舊城區域,由于考慮保護規劃區城市肌理和整體空間格局的需要,也需要將其設定為一個容積率較低的區域;對于城市中心區域,由于大型商業服務設施、文化娛樂設施用地較為集中,可以將其設定為容積率較高的區域。
4.2.2 建筑密度控制。
在常規的操作下,一直是以二維平面建筑密度的限定來控制城市三維實體空間,忽視建筑空間密度的存在,且常以這樣的一條規律作為建筑密度界定的依據之一,即在容積率確定的情況下,建筑層數越高,建筑密度越小;建筑層數越低,建筑密度越大。但關鍵是,當建筑物垂直投影總面積確定下來時,建筑密度就己經成為定值,不會因為建筑層數的改變而變化。
這樣的規律只有在建筑的各層平面不發生面積變化的情況下才適用。我們所要控制的建筑空間密度與建筑的平均樓板面積有關,即建筑空間密度=平均樓板面積/用地面積。且建筑密度和建筑空間密度控制內容沒有必要在整個規劃區域內強求統一,用地性質不同,控規的控制重點和兩者的控制力度應該允許有所區別。商業金融應該嚴格控制建筑空間密度,適當放寬對建筑密度的限定。文化娛樂用地面積上相對充裕,只控制建筑密度就可以滿足城市空間的要求。
4.2.3 綠地率控制。
深化地塊綠地率控制,規定地塊綠地率控制標準和要求,提供綠地一般的植被配置參考,根據不同用地性質地塊公共空間和景觀的需要,提出特定的綠地布置要求及綠化建設的時序原則。如城市濱水地區地塊強調通過綠地建設將自然水景引入規劃區域;城市中心區地塊則應考慮綠地布置結合城市開敞空間、道路系統的建設,提高使用的舒適性。
4.2.4 人口容量控制。
即規劃地塊內部每公頃居住用地的居住人數,通常以上限控制。另外還有居住戶數、建筑形式與體量及風格要求,其他環境要求。
4.3 建筑形態指標控制
4.3.1 建筑高度控制
1)從街道空間角度控制建筑高度。在街道空間D/H 值控制研究中,日本建筑師蘆原義信認為1≤D/H≤2 是空間的最佳比例,這是個值得借鑒的經驗數值。在高層建筑投影面積控制研究中,上海市的作法值得借鑒:
A≤L×(W+S)
其中,A-建筑以1:1.5 的高度角在地面上投影的總面積;
L-建筑基地沿道路規劃紅線的長度;
W-道路規劃紅線寬度;
S-建筑后退距離。
2) 街道空間寬高比與建筑最佳高度協同控制。街道空間寬高比與建筑最佳高度協同控制的方法是:先通過城市設計整體研究,對規劃區進行分地塊建筑高度控制,提出各個地塊建議的建筑最佳高度。然后,將地塊建筑最佳高度值與沿街建筑高度控制值進行比較,修正沿街建筑高度控制數值。
4.3.2 建筑體量控制方法。
對于低層、多層建筑的體量進行控制,首先需要明確與建筑體量相關的控制要素。控規可通過建筑最大外墻面寬分類控制的方法實施小尺度空間格局地塊的建筑體量控制。
對于高層建筑體量主要在以下三方面進行控制:第一,高層建筑塔樓外墻控制線;第二,高層建筑塔樓平均樓板面積和建筑高寬比;第三,高層建筑裙房的位置及高度。
4.3.3 建筑形式和色彩控制指標
1)選定參照建筑。參照建筑的選擇,有以下幾個原則:藝術性原則,要豐富城市空間環境;代表性原則,它應是某一時期特定風格的代表作;歷史性原則,它應在城市建設發展史上具有一定的歷史地位或與重大人物、事件相聯系;延續性原則,它的存在應使周圍環境具有一種歷史沿革上的延續感。具有以上特征的這類建筑是城市特色的載體,可對其周圍一定范圍內建筑的形態設計產生影響。
2)分級確定控制區域。控規對建筑形式和色彩的控制要求,不能一概而論,應在規劃范圍內根據不同的用地性質和所處的不同位置有區別的對待。根據控制對象的重要性差異,可進行如下分區:重點控制區,它要求控規對建筑形式和色彩做出較詳細要求,并嚴格執行;一般控制區,在整體統一協調的前提下,由下一層次規劃或建筑設計自由決定;自由選擇區,控規對這類區域在建筑形式和色彩方面無具體控制要求,設計可自由發揮。
4.4 交通引導性指標
4.4.1 機動交通組織。在城市總體交通規劃的指導下,控規中合理組織規劃區域的交通線路,包括貨物裝卸線、公交線、市政交通線,保證人們集散方便、貨物順暢運輸,并能滿足消防、防震等抗災應急的需要。此外,城市面臨自行車、自備車、外來車、公交車的停車問題,控規中需要保證數量充足的停車泊位,同時注意停車場庫設施使用的方便性和視線掩蔽。
4.4.2 步行交通組織。在控規的相關圖紙中需清晰表達重要步道系統的具置和寬度設置。步行交通組織還需重視交通轉換點的設置,包括自行車與行人、公交車與行人、地鐵與行人的交通轉換以及不同高度層面上的步行交通的銜接。
4.4.3 道路交通設施控制。在控規中加強交通設施無障礙設計控制,突出以人為本的觀念,交通設施與人行活動相關的部分應具有人性化的尺度。加強交通設施綠化建設,在交通設施上設計一定的綠化空間,對改善城市環境和交通設施形象大有益處。
4.5配套設施規劃布局引導
規劃區公共服務設施的布置主要依據規劃人口分布,同時綜合考慮周邊人口分布及公共服務情況。規劃以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務,完善區內各項配套設施為目標,采用集中分布的原則,分級構建公共服務體系。例如必須綜合考慮(1)教育設施:學校、幼兒園;(2)行政管理設施:社區服務中心、居委會社區、警務室;(3)醫療衛生設施:社區衛生服務站;(4)文體設施:文化活動站;(5)商業設施:肉菜市場;(6)市政設施:公共廁所、公交車首末站等等的合理規劃。
5結 語
值得說明的是,本文研究的重點為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城市設計技術層面的研究內容及指標體系,但面對經濟、政治因素對控制性詳細規劃順利實施的種種干擾,僅僅依靠技術層面上的更新是不夠的,還需要關注更多經濟、管理、實施上的內容。在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只有創造良好的規劃局面才能推動開發建設的健康發展,保證各方面利益的均衡。未來的規劃工作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 夏南凱,田寶江.控制性詳細規劃[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
篇5
【關鍵詞】城市設計重要性運用 法律地位
一、城市設計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中的重要性
控制性詳細規劃層面的城市設計從屬于控制性詳細規劃, 是對控制性詳細規劃的深化和補充。首先,它是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反饋條件, 用以深化和修正控制性詳細規劃;其次,控制性詳細規劃層面的城市設計不僅對城市特定區域的空間形態進行組織和再創造,還可指導區域內的整體開發和有序建設,形成良好的城市經營和管理模式,從某種意義上具有城市規劃管理的職能,是控制性詳細規劃的重要和有益補充;第三,城市設計與控制性詳細規劃的有機結合, 將控制性詳細規劃中抽象、空乏的技術經濟指標轉換為具體、形象的城市空間形態,更有利于對城市空間形態的把握和控制,利于城市規劃管理工作的順利、有序開展。
此外,控制性詳細規劃階段城市設計的重要性還體現在:1、改變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工作核心是土地利用的控制,它的管理具有客觀性、確定性、強制性等特點,更多的是基于具象的物質形態,其規定指標的確定顯得空洞、無力,缺乏彈性和可操作性,在實施規劃管理中容易出現棄整體控制而片面控制具體、單個地塊的指標的現象;2、對城市特定區域進行城市設計,將更有利于協調區域內建筑空間的組織及景觀環境的整體控制,從而更有效地提升建筑品位、塑造完整的城市風貌;3、城市設計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靈活性,通過對區域在城市中的區位、交通情況、建筑景觀環境以及城市公共服務設施配套等進行專項的研究和分析,使得控制性詳細規劃在實現局部控制的同時,實現對城市區域功能、建筑風格、品位等的整體控制。
二、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城市設計的運作模式
從編制時序看,控制性詳細規劃階段的城市設計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之前;另一類是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之后。如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之前進行城市設計,則應以總體規劃和分區規劃為依據,同時遵循城市設計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一體化的工作模式,且允許城市設計有較大的空間和彈性,城市設計的成果用于指導和修正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工作,以達到整體規劃和有效控制的緊密結合。如在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后進行城市設計,城市設計不僅要服從城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同時還應滿足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要求,從而限制了城市設計的靈活性和創造性。由于控制性詳細規劃屬法定規劃,對確需修改控制性詳細規劃規劃的區域,應按法定修改程序進行,但其編制、修改和審批周期較長,將難以滿足城市快速發展的要求。
控制性詳細規劃上承總體規劃、下啟修建性詳細規劃,編制內容涉及兩個層面規劃的協調和控制。因此,相對應的城市設計也具有雙重功能,既含有總體規劃的城市設計內容(宏觀層面),又要指導修建性詳細規劃及建筑設計(微觀層面),這就要求控制性詳細規劃層面的城市設計要特別注重其“連續性”的特點。從“承上”角度,城市設計應服從城市總體規劃,同時可視具體情況對其進行合理的修正、調整,特別是總體規劃對特定的地段沒有具體構思,城市設計仍然要從整體環境角度,對其進行詳盡的城市設計,從而保證城市整體的藝術水準和環境質量;從“啟下”角度,城市設計既要構思巧妙、獨具匠心,又要保證其指標控制的靈活性,為修建性詳細規劃的編制留出較大的創作空間和彈性。
(1) 宏觀層面城市設計:
宏觀層面城市設計研究工作的核心任務主要涉及城市歷史環境特色研究、自然環境的保護與利用、交通、城市公共功能的布局完善、建筑景觀空間形態等內容。在進行控制性詳細規劃時,應首先考慮宏觀層面的城市設計。
(2) 微觀層面城市設計:
微觀層面城市設計是對城市特定元素的設計,是城市空間形態的具體化,主要涉及建筑空間組織和景觀控制、建筑風格、色調等內容,是指導修建性詳細規劃編制的重要依據。
(3)配合控制指標的城市設計:
城市設計的最終研究結果,通過利用概括和抽象等方式形成控制指標體系, 并最終需要具體體現在相應的建設地塊上進行控制,且要在對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優化選擇,確定相關的定量數據。這部分研究的內容屬于“控制”性而非“引導”性,一般包括:建筑密度、容積率、綠地率、建筑退紅距離;建筑體量、高度、色彩及風格;廣場分布與規模;綠地布置和規模;停車場的位置及配套標準;文物古跡的保護范圍、等級及視線控制等內容。
三、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城市設計的法律地位
到目前為止,我國尚未形成與城市設計相適應的法律和法規,對城市設計立法和發展方向的研究也僅散見于期刊雜志的文章,其重要性也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城市設計作為城市規劃及管理的重要組成,要通過城市規劃管理和實施才能得以實現,這就有賴于有強制力法規體系的保障,用以克服利益主體多元化所產生的矛盾。城市設計立法是確定城市設計在各層次城市規劃中的地位的根本保證;是約束開發建設、規范建設活動、保證城市環境品質的必要條件,因此,對城市設計的立法十分必要。
一般而言,城市設計法律效力的實現由以下兩種途徑:
① 建立相關法規;② 將城市設計納入城市規劃體系,以獲得法律效力。應該在現有的城市規劃編制辦法所規定的城市設計內容要求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加強對城市設計觀念和內容的體現,同時深化和完善、規范城市規劃的管理,使城市設計真正成為城市規劃的組成部分,與城市規劃一并獲得法律效力。
篇6
關鍵詞:城市設計;策劃;廣元;城北新區
Abstrac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rket economy, accelerating the urbanization of our country city, city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and benefit main body diversification,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city in the process of design, has become a public interest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top-down and effective means of market demand both. In this paper, taking Guangyuan City North District city design as an example, is intended to explore the city design process based on comprehensive planning, and focuses on the North District in industry, space, ecology and development operations planning content.
Key words: city design; planning; Guangyuan; North District
中圖分類號:K91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城市設計與策劃
1.1城市設計
城市設計是根據城市發展的總體目標,融合社會、經濟、文化、心理等主要元素,對空間要素做出形態安排,制定出指導空間形態設計的政策性安排。
1.2策劃
現代意義的策劃可以理解為“以用戶和市場需求為導向,為達到特定的目的、目標,借助一定的科學方法和藝術手段,為具體的可操作提供創意、思路、方法與對策的過程。”
1.3城市設計與策劃的關系
當前城市設計編制過程中,比較側重城市空間和實體的形態研究,而較少關注目標定位、功能業態、生態環境、市場需求、開發分期、實施策略等策劃內容。城市設計策劃正是為了改變城市設計成果可實施性不強的弊端,基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城市整體發展背景,通過對城市設計項目所涉及的社會、經濟、文化、政策等設計語境背景的全面判讀,以及對用地條件、環境資源、基礎設施等多方面因素的系統性分析,綜合權衡多方面利益需求,形成合理的城市設計目標、具體的項目構想與設計概念,并對后續的方案設計組織、成果導控體系編制、開發實施行動策略進行有預見性的策劃與準備,從而形成對城市設計項目從設計到實施的全過程系統性計劃與安排,保障城市設計工作的前瞻性、可操作性與實效性。
二、基于綜合策劃的城市設計——廣元城北新區城市設計
在廣元城北新區城市設計工作中,策劃融入城市設計各個層面,側重點也各不相同,相輔相成共同組成科學合理的綜合策劃體系:
宏觀層面上,通過對項目進行區域發展背景、發展潛力、自然資源稟賦、政策背景、城市特色、歷史文脈等要素進行科學合理的歸納分析,提出項目的總體形象定位、發展目標、產業發展導向等內容。
中觀層面的策劃內容基于城市設計組織展開空間策劃、生態策劃與運營策劃,為城市設計的空間布局、開發強度、交通體系、生態系統、公共服務設施、舊城更新等提供策劃依據。
微觀層面策劃則重點關注于各功能板塊的業態選擇、詳細項目策劃,作為重點片區及節點城市設計的開發策劃的理性預期。
2.1項目背景
廣元市位于四川省東北川陜甘三省結合部、嘉陵江的上游,市域土地總面積為1.63萬平方公里。城北片區位于廣元市地理上的腹心地帶,未來城市發展的核心區域,自然風光秀麗,規劃總面積為7.8平方公里。城北片區的開發建設無疑是廣元市實施城市戰略空間拓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事關廣元市建設川陜甘結合部區域性中心城市的進程。
2.2實現項目成功的關鍵要點
1)片區功能定位
2)城市空間拓展
3)新城特色及形象塑造
4)土地價值最大化
5)交通發展
6)生態戰略
7)整合舊區更新
8)舊廠區改造與產業及項目的發展
基于對以上關鍵問題的思考,設計提出四大策略:
完善城市功能 新老城區和諧共生
梳理整合用地 深入挖掘土地價值
連接南北城區 發展綠色低碳交通
完善配套設施 提升城市公共服務
2.3總體定位及綜合策劃重點
川北首府·綠色新城
城北新區所擁有的優勢區位條件,出眾的生態資源以及廣元整體空間戰略發展的迫切需要,都使其具有了成為川北地區新城綜合發展建設典范的潛質,而城北新區也必將能夠通過其先進的規劃理念、和諧優美的生態環境、節能低碳的交通系統、精明高效的城市管理,凸顯出“川北首府·綠色新城”的整體形象。
新區是未來廣元城市發展的重要門戶地區,是集商務金融、大型商業、文化娛樂、旅游休閑、康體養生、生態居住于一體的現代化商務核心區(CBD&CRD),是未來城市發展的重要助推器,也是川北民俗文化和現代都市文明交相輝映的窗口區域。其總體功能包括:
匯聚活力、精明發展的城市客廳
幸福和諧、健康人文的養生樂園
山水交融、人性宜居的綠色家園
魅力動感、躍動鳳城的文化商業中心
凸顯優勢、高新電子技術戰略高地
在新區總體功能定位的指引下,找準本次城市設計策劃工作的重點,從產業發展、空間結構、生態保護和開發運營等四個方面入手,對重點系統進行設計研究,有的放矢地實現新區建設的目標構想:
1)產業發展策劃——明確功能定位 實現退二進三
明確各功能組團分工,重點培育商業購物、文化娛樂、旅游休閑、康體養生、住宅開發等生活業,以此帶動新區的產業發展,同時輔以金融、法律咨詢、企業總部辦公、大型商貿會展等生產業,形成生產業與生活業整體發展的產業格局。對原有電子技術企業進行產業升級,提高科技研發所占比重,實現產業的“退二進三”。
2)空間結構策劃——重塑空間結構 縫合城市功能
提出“延續原有城市軸線、縫合新舊城區功能”的發展設想,依托基地內自然生態本底,構建規劃區“一軸雙核”的整體空間結構,打通南北向城市景觀發展軸,營造大尺度的開敞空間,從空間上實現新老城區的無縫對接,再對老城區的部分城市功能進行有效承接,從功能上進行縫合,從而實現了新老城區相互呼應、并肩發展的良性態勢
3)生態保護策劃——尊重現有基底 構建生態網絡
以新區的綠心作為策劃的切入點,在城市設計中體現出“山、水、綠、城”四位一體的策劃立意,打造富有特色的川北地區文化肌理和山水特色城市空間,建立綠色基礎設施網絡,鏈接規劃區內各主要功能組團,形成“點軸并續、玉帶珠連”的整體景觀結構框架。
4)開發運營策劃——綜合開發模式 實現舊城更新
采用大型服務設施引導(SOD)、生態人文景觀引導(EOD)和公共交通引導(TOD)相結合的綜合開發模式,并結合舊城更新劃定改造單元,在充分保護與合理利用自然景觀資源的基礎上,通過大型商務辦公核心區的建設,將區域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的完善作為城市新的增長點,完善綠色公交系統,使公交與大型公共設施相聯,同時對規劃范圍的內舊廠舊村按照“集約開發、循環改造”的原則進行漸進式更新,帶動片區整體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2.4核心項目策劃
在“一軸雙核,兩片多區”的空間結構下,延續南部城市發展軸線,圍繞基地內東西兩大生態綠心進行功能布局,形成了東西兩大功能板塊,西部是以商務辦公、休閑購物、文化娛樂、電子技術產業和綜合居住為主的功能板塊,東部是以休閑旅游、康體養生、生態居住為主的功能板塊。
商務文化綜合服務板塊——新區活力展示窗口
該區域內匯集了中央生態創智城、天匯文體中心區、綜合活力商務港,是一個集商務辦公、文體娛樂、休閑購物、生態居住等多種功能于一身的大型綜合功能板塊,這一板塊不僅對城北新區的建設具有決定性作用,也對廣元打造城市級的高檔商務辦公集聚地、大型文化娛樂中心和具有匯聚效應的商業區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養生旅游生態居住板塊——綠色城市功能載體
生態宜居是未來新區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東部板塊的規劃依托生態山體,融入生態、綠色的發展理念,同時將康體養生、休閑旅游的概念融入其中,再結合以川北民俗歷史文化,分別打造出康體溫泉谷、怡情養生園、生態療養村、川北民俗風情小鎮和都市田園社區等特色項目。
三、結語
《禮記 中庸》:“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為獲取好的結果,進行系統、周密、科學地預測并制定可行的策劃方案,這是成功的必要保障。廣元城北新區的城市設計工作以綜合策劃的視角提出新區總體發展策略與框架,從而引導城市空間形態的設計,做了一次基于綜合策劃城市設計實踐嘗試。
參考文獻:
[1] 李少云.城市設計的本土化——以現代城市設計在中國的發展為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2] 夏南凱,湯學虎.從策劃到規劃——城市規劃中的策劃行為研究[J].理想空間,2012(2)
[3] 金廣君,單樑.預則立,巧預則通——論以開發項目為導向的城市設計策劃[J].華中建筑,2008(7)
[4] 程冀,陸華.城市策劃與城市規劃[J].城鄉規劃,2004(3)
[5] 包曉兵,陳華臻.城市規劃編制的必要補充——規劃策劃[J].科技信息,2009(13)
篇7
關鍵詞:城市設計;建筑設計;關系
《辭海》(2010年版)定義:城市設計是從整體角度對城市的空間環境及體形進行構思和安排;建筑設計是指從結構、設備等方面對建筑及其室內外環境進行綜合設計。根據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的內容可知,兩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對此,本文分別從以下方面淺析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之間的關系。
1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的含義
1.1城市設計
原來的城市設計局限于視覺藝術和物質形態范疇,而現代城市設計逐漸引入生態、心理、行為、社會等學科理論,并以優化城市的環境質量作為設計的目標。城市設計使事物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而此種關系具體從時間上、空間上、靜態及動態上體現出來,因此城市設計切勿脫離社會與環境的文脈。在本案,筆者認為應從以下方面來解讀城市設計:一是城市設計應與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規定性指標、建設性指標及與建筑的功能目標相符;二是現代城市設計的軟性目標仍可從城市景觀、城市交通、城市形態及城市空間中體現出來。
1.2建筑設計
建筑的目的是滿足安全的需要及創造一種特有的文化價值,建筑的價值是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及適用價值的總和,因此建筑設計=經濟+形式+功能+外界環境約束。當代建筑的創作主要表現的是城市環境與建筑的關系,而此種表現形式的觀點是建筑服從城市形態,即建筑設計與城市環境應相互聯系起來,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注重景觀和空間的協調性、連續性;二是城市公共空間從立面設計上表達出來。總之,城市設計的對象是城市的形體空間,因此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之間存在相互重合、相互區別的關系。
2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的相互關系
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之間的關系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體現出來:
2.1在學科內容上的關系
①現代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均始于1950年末期,均為生產力發展的產物。②現代主義設計理論反對古典主義設計理論的綱要是“形式服從功能”,即建筑設計應滿足人對功能的要求。現代城市設計的核心思想是人——社會——環境。由此可見,現代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均以“以人為本”為共同出發點。③城市設計是一門綜合性的、實用性的學科,具體從實踐中對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景觀設計的相互關系進行安排,即:(1)城市設計的原理和方法是相對獨立的;城市設計的操作技術、具體方法均與城市規劃、景觀設計、建筑設計等學科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2)建筑設計是城市設計在物質形態上的具體體現,建筑設計是塑造城市空間形態及城市設計付諸實踐的重要手段,因此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之間存在著總體與分項設計的關系。
2.2在工作內容上的關系
①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均關注空間、實體及空間與實體的關系,可見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在工作內容上存在重疊的內容。城市設計的內容偏向建筑立面之外的外部空間環境;建筑設計偏向建筑立面之內的實體與空間效果。建筑立面是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的分界線,因此城市空間與建筑空間是連續的整體。②城市空間的決定因素是環境建筑,即建筑的空間、造型、尺度、體量、比例及材料等均會直接影響到城市空間,而只有使建筑之間有機組合起來,才能實現對城市環境空間的作用。由此可知,城市設計的本質特征是設計師僅需從物體之間的關系來聯合不同的物體。總之,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且均應與城市規劃作為城市發展的共同內容,彼此之間具有明顯的連續性特征。此外,建筑形態與城市環境形態之間存在相互圍合、相互襯托的關系。
2.3在發展趨勢上的關系
從1950年末期開始,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便呈現出以下發展趨勢:①建筑設計發展的城市化、巨型化、社會化。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使建筑的功能單元更加的多樣化。建筑是城市生活的物化形式,因此建筑功能單元之間的聯系由城市生活的多元化、多樣化所決定。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建筑綜合體逐漸從功能的疊加向基于職能體系的主體綜合體方向發展,從而促使建筑設計中的單體與類型被突破。自此以后,建筑的呈現形式多為群體形式,且建筑的尺度逐漸增加。此外,城市人口對城市交往空間提出的新要求也使得建筑設計發生相應的改變,即建筑應擺脫自身功能的束縛,而接納更多城市的職能,亦或理解為從環境形態上實現建筑的城市化。②城市設計發展的室內化、立體化。城市設計的立體化是利用城市空間的三維坐標來化解城市職能之間的矛盾,即對城市空間進行多維度的綜合利用。城市設計的室內化是城市設計立體化的必然產物。例如,巴黎的德方斯新城東區采用人車完全分離的規劃方案,即在東西軸上設三層交通通道;地面層設長900m的鋼筋混凝土板塊,并在板面上設居民活動場所和人行道,而板面下為公路,再下為地鐵。很顯然,現代化的城市均從規劃及設計上吸取了德方斯新城東區的主張。總之,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逐漸向彼此深化和拓展,因此有必要建立起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一體的綜合系統。
2.4在相互作用上的關系
城市設計無法取代城市環境建設中建筑設計所發揮的作用。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的尺度、規模及在城市建設中所處的層次不同,則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之間存在著相互限定的關系。建筑設計時,需對各種城市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因此亦可看作是城市設計的內容。例如,長安街的建筑單體均為優秀建筑師的手筆,且造價非凡,但從藝術價值來講,并未得到業界人士的肯定,理由是未考慮到周圍的環境及個體的表現欲望過強。此外,城市設計對建筑設計的指導作用并非是建筑設計絕對服從城市設計,同時城市的設計水平可由建筑設計體現出來。
3結語
上文具體從學科內容上、工作內容上、發展趨勢上、相互作用上淺析了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之間的關系,即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此外,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具有共通性,同時也是相互獨立的個體,即:城市設計是一門實用性學科,具體應從實踐中對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景觀設計的相互關系進行安排;城市設計應對城市的交通流線、功能分區及城市建筑的空間布局、尺度、體量、比例、材料、色彩、造型等進行綜合考慮;城市設計的對象是建筑群體及城市的空間環境,因此設計師應考慮到物體本身及協調好物體與周邊物體之間的聯系;城市設計對建筑設計的風格、布局、區位及功能等起到引導性和控制性作用。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城市居民對人居環境的要求變得更高,綠色建筑正逐漸成為城市居民追求的目標,同時居民的建筑藝術意識、環境意識及節能意識日漸增強。對此,本案筆者認為城市設計師及建筑設計師均應認清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的內涵,并理清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之間的關系,以便設計出更符合現代人生活及工作需求的產品。
作者:董燕燕 單位:上海靜安置業設計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薛靜,余翔.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的關系[J].天然氣與石油,2010(2):59-62.
篇8
關鍵詞: 城市設計市政工程;觀念; 設計導則
Abstract: The city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s the basic facility construction, for the broad masses of people to provide paid or unpaid public products and service in various buildings, structures, equipment and so on. City municipal engineering as the survival and the development essential material found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the city's economic life in normal operation. This article unifies our country municipal engineering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status and the significance, the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concept, design guidelines and how to improve the design level to undertake analysis and discuss.
Key words: city design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ncept; design guidelines
中圖分類號:TU9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
1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城市公共設施是城市空間構成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元素, 城市公共設施的設計和處理, 最能體現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品質, 也是體現城市品味、提高生命趣味的重要環節。從塑造城市形象的視角出發,審視城市公共設施對城市影響力、競爭力的作用可以看到, 成功的城市公共設施設計可以創造出一個城市強烈的地域感和認知感, 培育城市知名度和影響力, 成為拉動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增長點, 可以培育新興產業。
2 城市市政工程景觀設計的現狀
隨著當代日新月異的城市發展, 中國也越來越多地開始關注城市設計問題, 但關注的重點是建筑和城市的關系, 而對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市政工程
城市交通工程( 如道路、橋梁、輕軌等) 及市政公用設施景觀設計則關注得不夠。大量的市政工程只注重自身的功能性,而漠視城市及空間, 忽視其對景觀的影響以及景觀對其的要求, 使得城市景觀混亂。例如城市交通工程的建設, 為了解決城市交通問題,近年來修建了縱橫交錯的主干道與高架橋、輕軌等。特別是高架橋使道路尺度和空間形態發生了巨大變化, 但在設計上往往無視這一因素, 只滿足功能要求的形式, 而忽視空間、比例、尺度以及和周圍建筑的關系, 使我們的道路給人一種沉悶、擁擠、無序的感受。至于高架橋的一些細部處理如隔離設施、防噪音高墻、路名標志、綠化箱、防護欄桿等往往顯得粗陋, 缺乏美感。又如我國一些南方城市防排洪工程的建設, 市區內建設的排洪溝, 只考慮了排洪的需要, 直挺的線型, 凹型溝斷面, 呆板生硬, 給人一種名副其實溝的感受, 有損城市環境質量。實際上在設計中完全可以通過一些巧妙的構思, 就能達到既可滿足排洪, 又可為城市創造良好景觀的目的。其它的如防洪堤、河岸、湖岸、擋土墻、停車場、人行天橋、過街地道、電力、電信輸送等大量的市政公用工程現狀也不能令人滿意。市政工程景觀設計必須給予高度重視并需我們認真去思考怎樣改變此現狀。
3 轉變觀念是當務之急
改革開放后特別是近十年, 中國城市高速發展,而就城市發展而言, 人們的觀念和認識已遠遠落后于變化和發展。長期以來, 我國城市建設特別是市政工程遵循著實用、經濟、在可能條件下講究美觀的原則, 這個原則是在建國初期, 根據我國當時的實際情況, 快速改善城市面貌的思路下制定的。然而城市在發展, 社會在進步, 人們對城市生活的要求,不僅在于空間使用功能的滿足以及工程本身的美觀, 更主要是在于城市整體環境的質量。當代城市空間形態和過去相比較, 正朝系統化、立體化演進。傳統的觀念缺乏對三維空間及人的生理、心理、社會精神要求更深層次的考慮。根據在可能條件下講究美觀這一原則不可能創造高質量的城市形體環境和城市生活環境。為了適應現代城市的發展和建設的需要, 現代城市設計已在我國興起, 其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城市環境的質量, 從而改進人的生活質量,給人帶來可能的最大便利與舒適, 給人以美的享受。現代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建筑學、景觀建筑學、市政工程學等密切關聯, 并與社會學、經濟學、生態學、環境學、法學和城市管理學等學科有關, 城市設計是這些學科的相關內容在城市物質、社會、環境結合點上的綜合體現。市政工程是城市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功能及空間和城市設計密不可分, 要提高城市環境質量, 就必須在市政工程設計中融入城市設計的理念, 改變過去那種只注重自身功能或形象而漠視城市整體的觀念, 從城市整體出發, 將市政工程作為城市空間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加以處理。注重對三維及四維空間的設計和對人的生理、心理、社會和精神要求的考慮, 在內容和形式上和城市有機結合起來。時代要求我們用現代城市設計的理念來替代傳統的觀念。
4 加快制定市政工程設計導則
充分有效地運用現代城市設計的方法, 來控制及引導市政工程景觀的設計, 是創造高質量城市環境的重要方法。目前城市規劃管理的主要法規城市規劃法和城市建設控制管理的主要手段控制性詳細規劃只有對市政工程功能的要求, 而未對景觀諸多要素作要求。如對市政工程的造型、尺度與城市、周圍環境, 歷史文脈的關系等缺乏具體有效地控制和引導手段, 這是我國城市環境缺乏整體感, 雜亂無章的原因之一。因此完善城市規劃編制方法, 引進城市設計必不可少。城市設計是城市規劃和市政工程設計之間的橋梁, 根據城市設計理念制定市政工程設計導則, 成為工程設計的先導。由于市政工程范圍較大, 具體到個別地塊時, 可根據其在整個地段中所處的位置、特點及重要性分別加以判別歸類, 對不同的地塊其引導內容和詳細程度可有不同。設計導則應經過一定程序后, 使其成為有相應法律效應的規范文件, 為規劃部門的具體操作提供強有力的法規依據。
篇9
[關鍵詞] 風景名勝區 控制性詳細規劃 城市設計
Abstract: Combining city design and control detailed planning is a new trend in the planning preparation. Control to join city design control detailed planning of the scenic area, can be combined with the traditional regulatory methods, and the preparation of guidelines for the design of a special city, described by elastic guided graphic and text, with rigid regulatory plan, guide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ake The Mount Danxia scenic area Xia Fu kilometer project practice for example, explore the city design of the regulatory guidance and control method.
keyword; scenic zone control detailed planning of city design
中圖分類號:TB491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
風景名勝區是一個特殊的區域,是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比較集中,環境優美,可供人們游覽或者進行科學、文化活動的區域。當前,各地的風景區正紛紛開展風景區規劃工作,如何在風景區控規中體現 “嚴格保護”、“永續利用”的特征,如何協調好保護與開發之間的關系,是風景區控規的一個重點內容。因此,風景區控規中應當加入城市設計的內容,將城市設計成果融入控規編制成果,以彌補控規的控制體系中對于景觀和特色塑造等內容的不足,這對于景觀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尤其重要。
本文將以韶關丹霞山風景名勝區的夏富片區為例,重點研究在風景區控規中的城市設計導控方法,對景觀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實行行之有效的控制與引導。
一、背景概況
丹霞山風景名勝區位于廣東省韶關市的北部,屬于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10年中國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8項世界自然遺產,廣東省首個世界自然遺產。
夏富片區位于丹霞山風景區中部的丘陵平原區,屬于錦江風光帶范圍。該區可以輻射錦江風光帶、巴寨景區東部、韶石景區西北部、丹霞景區西南部和飛花水景區東北部,是整個風景區的幾何中心、服務中心和交通中心,屬于內部最高級別的服務單元,對于風景區整體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夏富片區環境優美,自然資源非常豐富。片區東部緊鄰龜尾子、倚嶺頭、大肚嶺等山脈,西部緊靠姐妹峰、犁頭寨、觀音山等特色山脈,成為區內重要的自然游賞山體景觀。中部為連片的農田;青碧的錦江蜿蜒貫穿南北。植被以林地、耕地、園地、草地為主,有亞熱帶丘陵常綠闊葉林、亞熱帶低山常綠闊葉林、古榕樹等生物景觀。此外,區內還有夏富古村落、民居宗祠、鄉村田園、夏富橋、牛鼻等獨特的人文景觀。
基于片區景觀本底特色鮮明,在城市設計中應充分發揮山體、水體、植被以及人文等景觀資源,塑造富含丹霞特色和優美自然風光的山水田園空間,并制定出有利于開發與保護的設計導控。
二、城市設計構思
城市設計以“保護為主,開發為輔,凸顯大山水格局,維護區內生態共享景觀資源的永續發展”為原則,注重“顯山、露水、透綠”, 突出山、水、田園次第相間、有機交融的鄉村鮮明特色,在空間形態上通過保護關鍵性的自然要素(東西山脈、錦江、農田、竹林等)和人文要素(夏富古村落、民居祠堂等)形成連續的開敞空間,有序組織道路走向和旅游線路,控制整體的建筑高度和風格,合理利用濱水岸線。
圖1 總平面
三、空間形態導控
1、整體景觀結構
城市設計形成“青山環繞、藍帶穿織、中心集聚、節點串聯”的整體空間景觀結構。
青山環繞:由東西兩側連綿的山脈作為外緣綠色背景,強調以山體生態環境保護和自然生態格局的延續作為基礎。
藍帶穿織:結合貫穿片區南北的錦江形成錦江濱水景觀帶,該景觀帶長約7200米,是區內最主要的公共景觀走廊,將自然水系穿織滲透于片區內。
中心集聚:形成中部綜合服務核心,結合錦江于東側形成親水廣場,建筑圍繞親水廣場以及濱江景觀帶集聚布置,與夏富古村有機融合,形成極具活力和魅力的核心地區。
節點串聯:形成多個景觀節點,以錦江濱江景觀帶及其向區內滲透衍生的田園景觀帶為串聯。
圖2 空間結構
2、開敞空間體系
開敞空間從行為場所級向公共級逐級分4個層次:濱水公共開敞空間、綠化公共開敞空間、田園公共開敞空間、山體公共共享空間。
濱水公共開敞空間是區內最主要的公共活動場所;綠化公共開敞空間是其余三種類型開敞空間之間的聯系和滲透;前兩個類型公共活動程度最高。田園公共開敞空間的公共活動程度較次之與前兩者,適宜于游客的觀賞與適度的體驗參與;山體公共共享空間則是公共活動程度最低的開敞空間類型,主要以游客觀賞活動為主。
3、建筑高度控制
城市設計整體控制高度分區,形成開敞空間(道路廣場、水體、公共綠地)、低層建筑、多層建筑3個高度層次來控制豎向形態,使建筑群與開敞空間疏密有序,塑造出中心緊湊、整體舒展開放的整體空間形態以及平緩而富有韻律感的天際輪廓線。
4、旅游線路規劃
片區內規劃自然風光游線、文化民俗游線和休閑運動游線三條游線。自然風光游線包括山野風光游、錦江風光游。文化民俗游線包括購物休閑游、古村特色游。休閑運動游線包括江畔漫步徑、竹林信步徑、田園踏野徑、自行車健身徑游。
5、濱水岸線利用
濱水地區強調以豐富多樣的岸線吸引更多人來濱水地區活動,形成公共性、多樣性、安全性與人性化相結合的岸線布局。城市設計將岸線劃分成公共活動岸線、人工休閑岸線和自然景觀岸線三大類。
公共活動岸線的駁岸設計以硬質鋪裝為主,一般設置擋土墻,岸邊適合布置露天廣場,河面局部設置親水性觀景平臺、游船碼頭;人工休閑岸線的駁岸設計多采取軟硬鋪裝結合的形式,如漫步徑、親水棧道、步行道外設置人工草地河灘休閑帶或濱水小廣場和植栽群結合設計;自然景觀岸線的駁岸設計多以軟質鋪裝為主或強化利用灘涂或濕地生態系統的植物進行駁岸的保護。
四、景觀風貌指引
1、設計準則
城市設計別強調發揮風景資源的自然特征和文化內涵。因此,城市設計對片區內重要的道路及其綠化帶、重要的交通節點、重點區域、重要的水系和綠地等都作出了整體的設計導控。此外,還對錦江沿岸保護帶、建筑風貌、道路橋梁景觀、開敞空間、綠化植被以及環境設施都制定了設計準則,對上述內容提出了較為詳細的設計指引。
2、設計圖則
風景區控規中通過法定圖則和管理圖則對土地使用、環境容量、開發強度等進行剛性的控制。而城市設計則通過設計圖則對建筑設計、道路景觀設計、開敞空間設計、綠化設計、環境設施設計等建設景觀風貌方面進行彈性的設計導控,成為控規的有效補充。
城市設計結合風景區的特點與保護要求,除了對各類建設活動控制引導外,強化自然風景資源開發、人文景觀風貌建設引導,還對風景區的環境容量、資源保護、風景游賞組織等行為活動和服務設施這些方面提出了相關控制要素和要求。
圖3 城市設計圖則
五、結語
篇10
關鍵詞:城市設計 整體城市設計 城市景觀規劃 載體
New Exploration of Urban Design's Carrier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Abstract:In the field of urban Planning,urban design should be integrated with its whole progress.And therefore,in the stage of the urban master plan,corresponding urban design,that is integral urban design,should be conducted.The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is the main means to realize integral urban design.It's acarrier of the contents of the integral urban design.This article explores roughly how to create high quality urban space environment in the stage of the urban master plan,which is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Xiuyu city district's landscape planning in Putian city Keywords:Urban Design Integral Urban Design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Carrier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城市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隨著大規模的城市開發建設,城市的空間環境質量問題越來越突出,許多城市面貌相互類同,空間形態單調呆板,缺乏鮮明的特色和個性。之所以造成這種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諸如,工業化、建筑設計標準化帶來的影響和開發建設單位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造成城市環境品質下降等,然而關鍵的原因卻在于:當前,我國對現代城市設計的研究實踐,從理論到方法都未形成完整的體系,所以在城市規劃建設中沒有能夠對城市空間環境進行有效的引導和控制。
二、對城市設計的基本認識
古都北京勘稱世界城市設計實踐的代表作,但是作為現代城市設計的理論研究,在我國還是近幾年才剛剛起步。所以,與城市規劃學科的發展相比較,我國的城市設計研究還處于初始階段。這里有必要對城市設計的基本概念進行簡要的論述。
城市設計是一種關于城市空間品質的研究,具體講是對城市或城市中某地段的物質要素進行綜合設計,創造適用、舒適、宜人且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間環境,以滿足人們物質、精神生活不斷提高的多樣需求。此外,通過城市設計改善城市的空間環境質量,還可以達到吸引投資、購物、旅游、工作,進而促進城市的經濟發展與繁榮。
城市科學的理論研究已經逐步弄清了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的本質區別。城市規劃對于城市建設起著一種宏觀指導作用,規定了城市發展的方向,為創造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間環境提供了基礎。但是,由于城市規劃關注的重點是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問題,還沒有深入到城市形象的創造這一層次上。因此,城市規劃對于城市整體空間布局的要求必須通過城市設計這一環節才能得到實現。
三、城市總體規劃階段的城市設計
我國的《城市規劃編制辦法》第一章第八條規定:在編制城市規劃的各個階段,都應當運用城市設計的方法,綜合考慮自然環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產、生活的需要,對城市空間環境作出統一規劃,提高城市的環境質量、生活質量和城市景觀的藝術水平。可見,城市設計應該貫穿于城市規劃的全過程,城市規劃只能指導不能代替城市設計。
長期以來,我國在城市建設過程中,缺少城市設計這一環節,許多城市在制訂了規劃之后,就按照特定的功能布局和用地性質、直接進入建筑設計階段。這樣做很難把握城市空間環境的總體特征,容易產生城市形象的無序化和城市環境的非人化現象。所以,要建立長遠的城市可視形象,提高城市的可識別性,增強城市環境的整體美,滿足人們不斷提高的對于生存的城市空間環境質量的要求,必須從城市總體規劃階段起就對城市整體空間形態、城市景觀特色等作出統一規劃和精心設計,并進行有效的控制,引導各項開發建設,也就是說,必須把城市設計的思想融于城市總體規劃的過程中。
城市規劃的不同階段應該有相應層次的城市設計與之配合,根據我國具體情況、城市規劃設計管理體制和城市規劃編制方法,綜合協調城市規劃的階段劃分,把城市設計分成整體城市設計和局部城市設計兩個階段。城市總體規劃階段的城市設計應該是整體城市設計。整體城市設計主要是研究確定城市空間的總體布局,建立長遠的城市可視形象的總體目標,以形成良好的具有特色的城市空間發展形態與人文活動框架。應該說,整體城市設計涉及的內容很多,從確定城市空間形態結構、構造城市景觀體系到布置城市人文活動空間、設計城市豎向輪廓,甚至提出城市色彩、照明、建筑風格、城市標志物與建筑小品等的整體設計構思等等。
城市景觀規劃是城市總體規劃中實現整體城市設計的主要手段,把它作為整體城市設計的載體不但可以容納城市設計的內容,而且可以根據不同城市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沿革,選擇不同的景觀側重點,合理取舍城市設計的內容。
四、城市景觀規劃方法與實踐
(一)城市景觀規劃方法初探我國在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時,一般是把園林、綠地規劃作為總體規劃的一個專項規劃,這種做法往往只是停留在城市用地功能布局的平面表達上,也就是說僅僅對園林、綠地在城市中的位置作出規定,并沒有對城市的空間形態提出相應的要求。城市景觀規劃則不同,它是研究三維物質空間形態的塑造。可見,隨著城市空間環境質量的普遍下降,傳統的園林綠地規劃已經顯得落后和保守,所以在城市總體規劃中引進景觀規劃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
城市總體規劃中的城市景觀規劃并不是對傳統的園林、綠地規劃的摒棄,而是對它的延伸和發展,兩者沒有矛盾,但也不能等同。在城市總體規劃中進行景觀規劃,首先要分析研究城市景觀資源結構,充分挖掘其中能反映城市特征的景觀要素,對其功能用地加以周密翔實的考慮,為城市景觀系統的形成創造條件。
城市景觀要素包括自然景觀要素和人工景觀要素。其中自然景觀要素主要是指自然風景,如大小山丘、古樹名木、石頭、河流、湖泊、海洋等。人工景觀要素主要有文物古跡、文化遺址、園林綠化、藝術小品、商貿集市、建構筑物、廣場等。這些景觀要素為創造高質量的城市空間環境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但是要形成獨具特色的城市景觀,必須對各種景觀要素進行系統組織,才能形成完整的景觀體系,創造有序的空間形態。
(二)秀嶼市區景觀規劃實踐秀嶼半島是湄洲灣北岸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莆田市的七個城市組團之一。半島前端的秀嶼港是“世界不多、中國少有”的天然良港,有巨大的開發潛力,是莆田市最具活力的增長點之一。
這次秀嶼市區總體規劃除了對用地功能布局進行系統的研究外,從一開始就非常注重景觀規劃,注意把城市設計的思想融于總體規劃的全過程。秀嶼市區三面臨海,東西兩端有若干大小山丘,自然景觀豐富多樣,加上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人文景觀,為創造高質量的市區空間環境提供了眾多素材。
秀嶼半島位于福建省的沿海中段,市區的景觀構成必然受福建地域整體文化的影響和制約。福建是個多山的省份,它的地域文化不能不以青山為依托,同時福建有冗長的海岸線,海港及島嶼眾多,漁民們在同大海拼搏的過程中,孕育了海文化。所以以青山為依托,以大海為觀照,成為秀嶼市區景觀規劃的主要思路。以此為脈絡,對市區內的景觀資源進行有機組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確定景觀活躍元素
在城市景觀要素分析的基礎上,尋找最具地方特色,最具歷史意義的景觀風貌,作為組織市區景觀系統的主角。這也是創造高質量的城市空間環境的根本所在。
秀嶼半島西部中段的象山古名嵩山,具有半島內無可比擬的景觀特色。
(1)海拔最高:象山頂峰海拔79米,是秀嶼市區的制高點;
(2)自然植被最完好:象山不僅山頂綠樹成蔭,山麓也是綠樹環抱,現有一大片沿海岸線絕無僅有的荔枝、龍眼林;
(3)文物古跡眾多,人文景觀最豐富:屹立于山巔的嵩山護國寺,創建于宋代,她儒、道、釋為一家,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寺旁有宋丞相陸秀夫的衣冠冢,尚存“宋檀越陸公墓道”石碑。另有清代的象山書院。
這些獨特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使象山理所當然地成為秀嶼市區城市景觀的活躍元素,使象山成為組織秀嶼市區景觀系統的龍頭。
2、劃分特色景觀區
依據城市各地段景觀特色及用地功能進行重點處理,逐步形成并強化其地方特色,以繼承和發揚城市歷史文化。
雙石半島是秀嶼半島的突出部,是半島的半島,它所面臨的是淺海灘涂,最前端的石頭鼻由礁石組成,是欣賞海景的好去處。規劃把雙石半島的端部分成兩部分,左側辟為海濱綠地,右側作為反映具有漁村面貌的高級別墅區,兩部分結合在一起就成為一個高級旅游渡假區。通過它還可以把市區北邊的淺海景觀引入城市。
西南角的秀嶼村具有蘊深的歷史積淀。追溯過去,它是與大陸分離開的島嶼,六七十年代由于圍海造地才使它與大陸連為一體。秀嶼港因秀嶼村而得名,秀嶼鎮因秀嶼港而得名,顯然秀嶼村是個有人文傳統的歷史地段。規劃把秀嶼村辟為海濱綠地,使市區向大海敞開,把南邊的深海景觀引入城市,從而可以避免整個市區被港區包圍而形成的那種單調封閉的感覺;同時也是對歷史地段的保護,可以使歷史文脈得以延續。從秀嶼村的山上向南邊眺望,正對著湄洲灣的主航道,大小船只來往非常頻繁,這種繁忙的景象與北邊雙石半島端部恬靜的漁村面貌形成強烈的反差,是對城市景觀的活化。
象山西邊是莆頭山,莆頭故名莆口,是莆田立縣前見于史書的第一個地名。現狀莆頭山地形比較破碎,植被不完整,應該大力進行綠化保護,形成一個獨具特色的景觀區。
市區東邊的效外山巒起伏,有秀嶼半島海拔最高的珠坑山,通過疏港大道上綠化帶把郊外起伏的綠色輪廓引進市區,實現市區與效區的融合。
3、組織軸線景觀
軸線景觀是通過城市主要干道及重要節點形成的。秀嶼市區組織了兩條景觀軸線:
(1)疏港路的橫向景觀軸線,起于西端現狀碼頭區,橫穿整個市區;
(2)縱向景觀軸線,起于雙石半島,止于南側規劃港區,縱貫整個市區。
4、控制景觀視廓
景觀視廓就是為了使各個景觀區處于良好的通視狀態而建立起的視覺走廓。秀嶼市區的景觀系統是通過象山來組織的,所以規劃中對象山與其他景觀區之間的視覺走廓作重點處理,使用它們相互之間都處于可視狀態。
5、勾勒城市天際線城市天際線是指由城市的自然景觀和人工建構筑物等形成的高低錯落的輪廓線。天際線輪廓應與景觀視廓相配合,相協調。
秀嶼市區的景觀規劃,是在對秀嶼的自身條件進行深入綜合研究的基礎上,靈活運用城市設計的手段,對市區自然風貌、歷史文化等城市特色因素進行綜合組織,最終構建起一個山、海兼備,港、城相融的現代化城市景觀體系,從而為秀嶼市區的城市空間環境的實現奠定堅實的基礎。
五、結語
城市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經濟、文化 、社會等有機聯系的環境。提高城市綜合環境質量,創造各具特色、富有情趣、豐富多彩的城市面貌是共同的呼聲和原望。為此,我們廣大規劃師、建筑師必須付出艱苦努力,關鍵是要增強城市設計觀念,強化城市設計工作,把城市設計思想有機地融進城市規劃的各個階段。
文中以秀嶼市區總體規劃中的景觀規劃為例證,對城市總體規劃階段通過城市景觀規劃來延續城市的歷史文脈,保護城市的自然景觀,創造高質量城市空間環境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旨在拋磚引玉,就教于同行們。
參考文獻
①鄭正 論城市設計的階段內容和編制 城市規劃匯刊 1995(2)
②王澤堅、何忠品 淺議城市總體規劃中強化城市設計與地方特色 規劃師 1995(4)
③於賢德 論城市特色美的創造 建筑學報 1995(7)
④孟建民 城市設計概論 建筑師31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