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資源的利用范文
時間:2023-12-05 17:55: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業資源的利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S27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199
農業資源強調的是農業自然資源與經濟資源的統稱,其中農業自然資源涵蓋的是各種與農業生產相關的自然要素,如土地、水等資源,而農業經濟資源強調的是在農業生產中可以發揮一定積極作用的社會因素及社會生產成果,如農機設備、道路交通設施等。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在經濟發展中必須加強對農業資源的合理化管理與利用,使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得以進一步優化,從而推進農業經濟的生態化發展。
1 加強農業方面法律規范的制定與完善
加強農業資源的合理化利用,推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進程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而為了確保農業方面各項工作貫徹落實到位,必須制定相應的法律規范。從目前我國農業各方面的發展情況看,我國農業法律規范有待進一步完善:例如,在農業自然資源中土地、林地等的流轉、評估以及管理等方面沒有嚴謹的法律規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地、林地等資源的浪費;而關于農業發展的基礎設施的建設方面法律規范的不健全,致使農村道路交通、農村合作醫療體系等在發展中存在較大問題,這些問題的不及時解決會對我國農業未來的合理化發展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
實現農業資源合理化利用的第一步便是加強農業方面法律規范的制定與完善,使各項工作有法可依:制定農業自然資源的管理規范。土地、林地、水是農業生產賴以生存的資源,隨著資源浪費現象的日益增長,我國有必要進一步完善該方面的法律規范,針對土地、林地流轉、評估及管理等各方面做出詳細的規范,確保各項農業活動的有法可依。加強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法律規范的制定,為促使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要加強對農村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扶持力度,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物質方面的保障。加強農業產業的支持力度,立法部門有必要完善從事農業方面經營活動的法律規范,為農業產業的發展提供政策上的扶持,推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構建完善的農業資源法律保護體系,及時修改與完善農業資源保護中不健全的法律部分,從而促使農業資源逐漸實現合理化發展與利用。
2 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積極發展生態農業
農業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態環境的破壞是目前農業發展中面臨的重要問題:為加大農作物的產出量,圍湖造田、毀林開荒等現象仍大量存在,而土地的過渡利用也導致了土地資源的流失、土地肥力的下降,我國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華北平原的土地鹽堿化便是土地資源不合理利用的綜合體現。森林、植被等的破壞,加劇了生態問題的惡化速度。農業資源的利用仍處于初級階段,大部分地區農業發展沒有形成集約化,仍以自主經營為主,極大的制約著農業經濟的發展速度,很多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科技手段沒有具體落實到位,嚴重影響著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以科學技術為先導,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使我國農業實現社會、經濟、生態等3大效益的綜合發展,而強化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完善生態農業方面的立法規范,讓更多科學合理的規范成為農業發展的綜合指導,促使各項農業活動有法可依。例如,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土地確權等方面的法律規范,讓農民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從事農業生產,從而為農業創造更大價值;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農業發展中要加強對農民科學種田知識的培訓,使更多的農民參與到生態農業發展中來,在降低對農業資源的破壞程度的基礎上提高農業產值,強化農業與相關研究機構、高校的聯合發展,及時將有利于推進農業生產的新技術、新知識作用到實際的生產中,從而讓農業資源更好的發揮其價值;加強生態農業知識宣傳力度,讓更多的農民主動參與到生態農業發展中來,多數農民的文化素質不高,對科學種田方面的知識理解不多,因而各級農業部門有必要強化生態農業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農民意識到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性。
3 總 結
強化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是推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為推進其合理化發展我們有必要加大對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的研究力度,從而采取更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文章指出制定完善的農業方面的法律規范與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是實現農業合理化利用的有效途徑,在法律強有力的約束下農業資源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護,而生態農業作為一種集經濟、生態于一體的新興農業將會成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水資源;可持續發展;利用
中圖分類號: S27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2-0003-1
1 我國水資源的基本現狀
水資源是指可資利用或有可能會被利用的水源,可以用的水源必須具有足夠的數量和較高的質量,并且必須是可以定期更新補充、可持續利用的。但是事實上,我國是一個水資源比較短缺、旱災頻繁的國家,如果按人均水資源量來計算,我國人均占有量僅僅有2500m3,大約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已經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家之一。建國以來,我國雖然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隨著工業和城市的迅速發展,需水不斷增加,出現了供水緊張的局面。水資源的保證程度已成為某些地區經濟開發的主要制約因素。
2 我國農業水資源利用所存在的問題
2.1 水資源利用的效率比較低,并且浪費嚴重
目前,我國水資源短缺與浪費的情況并存,同時由于我國對水資源的利用屬于粗放低效利用,所以這就又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程度。
2.2 農業資源管理體制的滯后
目前我國現有的農業資源管理體制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對農業資源利用和保護的要求,這是造成目前我國水資源短缺以及低效利用、水資源污染等問題的主要原因。
3 解決農業水資源問題的建議
3.1 建立完善的水資源管理體制
水資源管理要想實現一體化,就必須有相應的管理體制作為前提,建立完善的水資源管理體制,是促進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但目前,我國水資源的管理體制非常不合理,這就造成了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中出現許多問題。概括來說主要存在如下問題:(1)水資源短缺與水資源浪費現象明顯;(2)現行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和政策對于形成有效的水資源保護機制比較難,同時水資源管理也缺乏一定的積極性,這樣顯然是不利于節水的;首先,必須將保護水資源的思想深入人心,使得每個公民有節約用水的理念。另外無論產業結構布局或是結構調整,還是各項政策的制定和落實,政府都必須考慮到有關水資源的制約因素,從而建立節水型社會。在管理方面,改變原有的管理方法,由供給管理轉向需求管理與供給管理的有機結合,進而逐步實現需求管理。
3.2 面向國內市場,開展水資源貿易
市場是資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向國內市場開展水資源貿易,是解決21世紀水資源的重大方略之一。對于開拓國內市場,主要包括兩個方面。(1)建立節水型經濟激勵機制,包括:補償獎勵機制,即國家或政府根據節水的實際情況,給予供水單位適當的補償獎勵;懲罰獎勵機制,即對于完成節水指標的用戶給予適當的獎勵,對于沒有完成的用戶,給予適當的懲罰,獎勵與懲罰相結合。(2)建立科學的水價體系。科學的水價體系是水資源相關經濟運行正常的重要前提,同時也是合理利用水資源的保證。
3.3 加強水資源管理
加強水資源管理,必須形成城鄉水資源統籌管理的制度。水資源管理是一個涉及人與自然關系、產業關系、生產生活關系、政府市場關系等在內的系統工程,必須運用系統的思維和方法進行管理,從而加強流域水資源統一規劃、配置、調度,加快城鄉水務一體化進程。必須改變城鄉分而治之、部門“多龍治水”的局面,努力實現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從過度開發、無序開發向合理開發、有序開發進行轉變。 加強水資源管理,要積極引入市場機制。所以應該積極探索水權流轉,不斷健全水資源管理制度,同時鼓勵民間投資辦水、興水、護水,保護投資者合法收益,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優化配置水資源。同時,充分運用價格杠桿,完善水資源價格機制使得水企業和居民節約用水、高效用水、科學用水。
4 結束語
水是人類生存不可替代的物質,但水資源的狀態和使用方式是可以替代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必須考慮水資源的承載能力,要考慮農業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水資源不可能像能源等通過尋找替代來解決其貧乏危機,水資源的可持續道路有其自身特點。水資源的高效與可持續利用是包括水工程安全、水污染控制與治理技術、水資源利用與合理配置、水污染控制與治理技術必須時時刻刻地與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相結合。
參考文獻
[1] 王樂財.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的探討[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24).
[2] 何俊仕,曹麗娜,逢立輝.現代農業節水技術[J].節水灌溉,
2005,(4).
篇3
關鍵詞 現代農業科技;耕地資源;集約利用;應用
中圖分類號 F30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01-0375-02
Research Advances on Applica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ZHAN Hai-bin
(College of Administration,Xiangfan University,Xiangyang Hubei 441053)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was discussed,including crop breeding technology,farmland unknitting technology,RS technology and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technology.It′s pointed out that in a condition of limit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it′s significant to develop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promote the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farmland resources,so as to solve the conflict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intensive utilization;application
我國目前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資源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并且由于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占用耕地以及農業結構調整、退耕還林以及自然災害毀損等因素的綜合作用,近年來我國耕地資源總量仍然在以較快的速度持續減少[1]。另外,據聯合國人口統計項目預測,到2030年我國人口將增長到15億人,即使人均消費水平不變,人們對糧食的需求量將增加1/4,人地矛盾將更加突出。如何更好地節約、集約、高效利用耕地,提高耕地資源利用效益,已成為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關鍵[2]。因此,在目前我國耕地資源難以在數量上有大幅增加的情況下,現代農業科技的應用對于提高我國單位面積上耕地資源的產量,即耕地資源的集約利用水平,已顯得非常重要。
1 耕地集約利用的內涵
關于耕地資源集約利用的內涵,不同學者有著不同的表述,有的學者認為耕地資源集約利用是土地利用方式的一種,其內涵為:基于區域農地資源科學配置和結構優化的前提,在有限的耕地面積上合理增加相關生產要素投入,使各種生產要素的數量適宜且結構協調,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耕地資源利用的經濟、生態和社會綜合效益,充分發掘耕地資源的利用潛力,從而在耕地資源利用上走內涵挖潛和可持續利用的道路[3]。現代農業科技投入作為糧食生產要素投入之一,可以彌補我國人均耕地資源不足的劣勢,提高耕地資源的單位面積產量,促進我國耕地資源的內涵式集約利用。
2 現代農業科技在促進耕地資源集約利用中的應用
2.1 作物育種技術
作物育種技術對大幅增加我國糧食產量,提高我國耕地資源的集約利用水平起到了非常顯著的效果。以水稻育種技術在耕地資源集約利用中的應用為例,早在2002年10月25日《北京晚報》就刊登了通欄標題《中國優質水稻領跑世界》,認為我國水稻育種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促進了水稻產量的大幅增加,保障了我國農業結構大調整,調減糧食種植面積1 000萬hm2,使經濟作物、飼料作物比重超過30%[4]。可想而知,如果沒有水稻育種技術的應用,我國的國內糧食供給將會面臨嚴重的危機。因此,作物育種技術在當前我國耕地資源不斷減少的情況下,通過加大農作物育種科技投入,特別是今后在糧食主要品種,例如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農作物育種科技的投入,將會大幅提高單位面積上耕地資源的產量,促進我國耕地資源的集約利用。
2.2 土地平整技術
土地平整技術目前在國內外已得到廣泛應用,其在我國是隨著改革開放以后經濟快速發展而逐漸被廣泛應用。但目前,我國仍采用傳統的平地設備進行平地,技術和設備比較落后,難以達到耕地平整、有效節水的目的。因此,我國應大力發展先進的現代激光平地技術。現代激光平地技術是高科技激光控制技術和常規機械平地技術相結合的土地平整新技術。激光平地技術具有以下優點:有效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耕地單產,增加經濟效益;有效節省用水、降低費用;操作簡便;省肥;可改造鹽堿地[5]。目前,我國耕地資源的利用主要仍然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農業生產,不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并且隨著我國人口結構的變化,這種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生產面臨著農業勞動力缺失的問題,大多數農村年輕人選擇進城務工,農村主要勞動力人口老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現代農業要求實現機械化,而土地平整技術可以增加成片土地面積,非常有利于現代農業機械化生產操作,因此可以預見,現代土地平整技術將會在我國各個地區廣泛應用。通過土地平整技術,一方面可以增加耕地實際種植面積,另一方面有利于農業機械化耕作,減少大量的農業勞動力人口,適應我國城鎮化發展的要求,并且更有利于單位面積上耕地資源的產量,并且有利于節約單位生產成本。因此,現代土地平整技術在提高我國耕地資源集約利用方面潛力也是非常巨大的。
2.3 遙感技術
遙感技術(RS)是3S技術之一,在人類生產生活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其中遙感技術在耕地資源集約利用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2個方面。
2.3.1 遙感技術在耕地資源利用動態監測中的應用。1999年以來,我國開始采用高分辨率、多時段衛星數據開展國土資源利用動態遙感監測工作,遙感技術為我國的土地遙感監測體系[6]和城市地價動態監測體系建立提供重要技術支撐[7],特別是在當前我國各地方經濟快速發展,大量的耕地資源被征用為城鎮建設用地的大環境下,通過對重點城市建設占用耕地等土地利用遙感動態監測,尤其是對于違法占用耕地行為進行遙感動態監測,可以及時準確地發現違法占用耕地行為,為耕地資源的及時保護和違法占用耕地行為懲處提供重要技術手段。通過遙感技術在耕地資源利用動態監測中的應用,可以有效防止耕地資源被非法占用,特別是對基本農田的保護,這種遙感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保護高產的耕地資源,促使各地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盡量不占耕地、少占耕地以及保護優質高產耕地,為耕地資源的集約利用創造有利條件。
2.3.2 遙感技術在耕地資源詳查中的應用。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地貌復雜,如果采用常規測量方式,一些地方人員和設備無法涉足,并且常規測量方式耗時、耗財,而通過遙感技術,可以高質量及時準確地完成耕地資源詳查的任務。通過遙感技術獲得的耕地資源詳細調查數據資料可以為中央以及各級地方政府部門制定經濟發展規劃以及耕地資源的合理利用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在耕地資源詳細調查的基礎上,可以充分掌握耕地資源的數量、質量和分布狀況,各地區可以根據本地區耕地資源的狀況因地制宜地采用各種技術手段以及土地利用規劃和管理措施來促進耕地資源的集約利用。
2.4 現代農業灌溉技術
目前,世界許多國家都面臨著水資源短缺的問題,特別是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是水資源嚴重缺乏的國家之一。隨著當前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業、工業和生活用水量均呈現逐年不斷遞增的現象,水資源的不足將嚴重制約著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我國農業用水占總用水量的比例較高,并且主要是用于農業灌溉。同時我國農業灌溉的用水利用率較低,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幾乎只有一些發達國家的1/2。而且我國當前還有相當一部分耕地為“望天田”,由于缺乏有效的水利灌溉基礎設施,如果遇到干旱年份,這部分耕地資源的糧食生產將會受到嚴重影響,甚至會顆粒無收。因此,應大力提倡采用現代農業灌溉技術,改變傳統的農業灌溉模式,同時加大農田灌溉基礎設施的建設,將對我國耕地資源的集約利用發揮重要的作用。
國內專家學者針對我國當前農業資源現狀進行農業節水用水技術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豐碩成果,例如我國學者探索了大田作物調虧灌溉技術的增產機理,總結出了適合我國不同地區各種條件下采用的大田灌溉綜合節水技術模式,建立的玉米、小麥、棉花等大田作物的最佳調虧灌溉綜合技術體系已在我國許多地區推廣應用[8]。針對干旱地區農業用水情況,還有專家學者研究了控制性作物根系分區交替灌溉節水技術,這種技術突破了傳統的作物用水方式和節水理念,實現了節水理論與技術創新,為旱區農業節水開辟了新的有效途徑[9]。由于我國南北水資源分布不平衡,南方水資源多,北方水資源偏少,所以從經濟、技術角度考慮,現代農業灌溉技術在耕地資源集約利用中的應用也應有所不同。對于南方地區,農業灌溉技術主要是考慮水資源的充分利用,因為南方地區多為丘陵地帶,地勢不平坦,如何保障地勢高地區的耕地資源的農業用水灌溉是南方地區現代農業灌溉技術需要著重解決的難點。而北方地區,水資源相對偏少,但地勢較平坦,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是促進北方地區耕地資源集約利用的重要手段。因此,南方地區農業灌溉一方面需要加強降水資源的儲蓄能力,完善現有的蓄水設施,保障不同季節水資源的可利用充足數量;另一方面需要加大水利灌溉設施建設,特別是地勢較高地區農業灌溉設施建設。北方地區不僅要完善水利灌溉設施建設,更要注重節水技術的應用。以管道輸水技術為例,該技術是一種代替明渠輸水灌溉的一種工程形式,通過一定的壓力將灌溉水運送到田間。這種管道灌溉系統均布置在耕作層、凍土層之下,灌溉系統上的耕地仍可進行農業耕種,解決了明渠灌溉系統對耕地的永久性占壓問題,并且水資源的利用率比傳統農業灌溉要高得多,因此這種管理灌溉系統可有效促進耕地資源的集約利用[10]。
3 結語
我國是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可供開發的后備耕地資源有限,并且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耕地被占用。為了滿足我國的糧食需求,必須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科技,挖掘耕地資源內部潛力,提高單位面積耕地資源的產量,實現我國耕地資源的集約利用。
4 參考文獻
[1] 中國統計年鑒編輯部.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6-2004.
[2] 姜志德.中國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戰略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147-148.
[3] 呂曉,劉新平,李振波,等.耕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廣東土地科學,2007(6):15-19.
[4] 安宏林.杰出人才成就軌跡(二):農業功臣袁隆平[J].人才開發,2007(8):54.
[5] 韓宏宇,呂海杰.激光平地技術的綜合評價[J].農機使用與維修,2003(3):8.
[6] 包志芳.RS技術在土地管理中的應用[J].黑龍江國土資源,2007(6):73.
[7] 詹海斌.城市地價指數的編制和應用[J].農機化研究,2006(20):135-136,150.
[8] 山寶琴,劉亞峰.現代農業科技革命與我國節水農業的發展[J].安徽農業科學,2007(19):5902-5903.
篇4
云南省是一個水資源總量相對豐富的省份,居全國第三位,僅次于西藏和四川,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7。但由于時空分布不均,水資源開發利用效率低等原因,導致局部地區水資源短缺,水旱災害頻繁。近年來,云南地區的水資源短缺問題日趨突出,制約了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的發展,所以找到有效的措施來支持云南高原特色農業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可謂迫在眉睫。
一、云南高原特色農業水資源利用的現狀及問題
1.云南省水資源量有所下降
近年來,云南省水資源量有所下降,旱災不斷。據2012年云南省水資源公報顯示,2012年全省年平均降水量1090毫米,折合降水總量4 177億立方米,比常年偏少15%,長江、珠江、紅河、瀾滄江、怒江和伊洛瓦底江流域年降水量分別比常年偏少18%、11%、15%、16%、15%和7%。2012年全省地表水資源量1 690億立方米,折合徑流深441毫米,比常年偏少24%。長江、珠江、紅河、瀾滄江、怒江和伊洛瓦底江流域年地表水資源量分別比常年偏少29%、32%、25%、23%、22%和8%。2012年全省地下水資源量583億立方米,比常年偏少24%。地下水徑流模數15萬立方米/平方千米。長江、珠江、紅河、瀾滄江、怒江和伊洛瓦底江流域年地下水資源量分別比常年偏少28%、35%、25%、24%、24%和8%[1]。水資源總量的減少加劇了農業用水的困難程度。
2.農業有效灌溉面積少,水利化程度低
農業用水在云南省生產用水中占有很大比例,約77%,然而在發展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的過程中,普遍存在著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等問題,導致全省有效灌溉面積較少,只有24.27萬公頃,人均灌溉面積只有0.015公頃,受旱程度較大[2]。除此之外,農業水利化程度較低也是制約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瓶頸。雖然云南省水利建設事業經歷了3次大規模建設,蓄水能力有所加強并形成一套相對完善的節水灌溉技術體系,但總體水利化程度較低,仍不到10%,支撐力量有限。
3.水質污染嚴重
云南省9大高原湖泊中,有5個是劣V類水質,湖泊水質不斷惡化,富營養化,水面萎縮,淤積嚴重。預計到2015年,云南省的湖泊水面將減少20%[3]。水質污染破壞了水資源應有的使用功能,使有效水資源量減少,“有水不能用”的嚴峻事實更加重了農業用水供需矛盾。
4.農業用水管理機制混亂
云南省水資源的管理現狀是多頭管理。多部門管理體制與水資源的統一性之間矛盾突出,并隨著市場經濟利益的驅動日益暴露出來,多部門各自為政,掠奪式的開發利用水資源,水資源保護責任相互推諉等問題接連不斷,效益低下。
5.工業化與城市化對農業水資源的沖擊較大
隨著人口的增長、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社會工農業的持續發展,工農業用水和城鄉生活用水的大幅增長已是不爭的事實,而開源工程建設受到資金、技術、環境等因素的限制,使其發展與需水增長同步存在著較大困難,作為用水大戶的農業水資源,必將進一步受到生活及工業用水的巨大沖擊。
二、云南高原特色農業水資源利用出現問題的原因
1.云南省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
一方面,云南省水資源空間分布極不均勻:南多北少,西多東少,深谷多,平壩少。加之云南省巖溶分布眾多,降雨徑流量大部分或全部下滲至百米或千米以下的深度,不能被截獲使用,導致占全省6%的盆地(農業主產區)水資源貧乏,供需矛盾突出。另一方面,云南省水資源時間分布極不均勻:年中、年際降水分配差別大,干濕季分明,濕季降雨量占全年的 85%左右,干季降雨量僅為全年降雨量的15%,在急需用水(農業用水約占全年灌溉用水量的70%~80%)的干季,較長時間的連續無降雨現象,很容易造成旱災。
2.云南省節水灌溉技術水平低、效率低
云南省的農業節水技術水平尚處于較低層次,大多地方還普遍存在漫灌等落后的灌溉方式,而傳統落后的漫灌、跑馬水有效用水率僅為32%左右,灌溉用水量大大超過了作物的需水量,造成嚴重的水資源浪費,導致灌溉水利用率極低。
3.生態環境惡化,水污染嚴重
云南省在“三廢”治理整頓措施上嚴重滯后,河流水質污染、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不斷加劇,水體功能受到損害或破壞,有效水資源量不斷減少。加之云南省對環境保護力度不夠,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水源涵養能力減弱,從而加重了農業用水危機。
4.農業用水管理機制混亂,法律法規不健全
目前,云南省頒布實施了《云南省水文條例》、《云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辦法》、《云南省水利建設基金籌集和使用管理實施細則》等管理制度,還制定了《云南省牛欄江保護條例》、《云南省滇池保護條例》、《云南省曲靖獨木水庫保護條例》等河、湖、水庫保護的地方性法規[4]。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對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執行力度不夠,沒有形成全社會保護水資源的強大輿論氛圍和自覺行動,也沒有做到有法必依,從而沒有發揮出法律的強大威力。加之這些法律法規仍存在相互沖突、相互矛盾的地方,導致水資源管理權屬不清、管理混亂,削弱了水資源管理力度。
三、云南高原特色農業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措施
1.大力推廣節水農業模式和節水灌溉技術
一方面,大力推廣坡改梯模式、以集雨工程為重點的高效節水補灌技術模式、混凝土“U”型槽節水防滲設施建設技術模式、高位蓄水PE等距離布局自流澆灌技術模式、山區玻璃鋼水窖PE管節水灌溉技術模式、噴灌、滴灌、微噴節水灌溉技術模式六大節水農業模式和以小溝、小塘、小池、小窖、小提水站結合旱坡地改造的“五小一改”旱作農業模式,以解決耕地的土壤蓄水和缺水期用水問題[5]。另一方面,大力推廣渠道防滲(可以加大縱比降、縮小斷面,減少占地面積,降低成本,防止輸水渠道周圍土壤的鹽漬化)、噴灌(灌水均勻,少占耕地,節省人力,對地形、土壤的適應性強)、滴灌(水資源利用率相當高,灌溉均勻,節能又省工,可用在某些特定的作物(比如說茶葉、花卉等)灌溉上)、低壓管道灌溉(節水性能好,管理方便,不受地形影響,對于地形平坦和地塊起伏變化大的田地灌溉均適用)等節水灌溉技術,以提高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
2.積極開展水利建設,增強儲水能力
大力興修水利,修建小水池(窖)、截流溝等集雨和灌溉設施,增加水資源存量,減少流量,實現水資源總量的提高,以備不時之需。在干旱季節可以適當改變農業用水緊張的現狀,擴大有效灌溉面積,提高灌溉效率,最終提高農作物產量。
3.不斷優化高原作物品種和種植結構
一方面通過對農作物的遺傳改良培育抗旱節水新品種、新類型,以適應干旱條件。另一方面根據降雨時空分布特征,地下水資源、水利工程現狀,合理調整農作物布局,增加需水與降水耦合性好的作物和耐旱、水分利用率高的作物品種,以充分利用當地水資源;調整播期,使作物生育期耗水與降水相耦合,提高作物對降水的有效利用;調整作物熟制,使之與水分條件相適宜,避免干旱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根據云南省的實際情況,在發展云南高原特色農業時加大對咖啡、烤煙、茶葉、橡膠等用水率相對較高的經濟作物的種植比例。
4.保護水源并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
云南省地表水資源豐富,要想充分發揮出水資源帶給我們的福利就必須從源頭上杜絕水污染,對污染進行綜合治理,以免影響中下游用水安全和效率。云南省地下水資源也非常豐富,而其開發利用卻遠遠不足,所以我們可以聘請專家就云南地下水資源分布及可利用狀況進行研究分析,做出科學評估,并在他們的指導下有計劃、分步驟地開發和利用地下水資源,提高地下水資源利用率,以緩解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過程中的用水危機問題。
5.積極推進農業用水的法制建設
在總結過去農業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有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積極研究和制定以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為基礎的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政策、法規和制度,不斷糾正矛盾偏差,提高各級主管部門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能力,不斷強化人們用水的法律意識和水利法制觀念。例如我們可以通過規范農業用水許可證管理制度、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等來激勵人們節約用水。
篇5
一、農村遠程職業教育教學資源的配置與利用概述
(一)農村遠程職業教育教學資源的配置與利用
1.何謂遠程職業教育教學資源
遠程教育是一種與傳統教育并行的教育形式,職業教育是一種教育類型,它的特殊性體現在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上。遠程職業教育是依托于遠程教育,落腳于職業教育的新型教育形態,其核心是職業教育,遠程教育作為手段、方法、策略甚至戰略應用于職業教育,目的是以先進的技術方法更好地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從廣義上來講,教育資源應包括物質資源、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三個重要因素。由此可以看出,遠程職業教育教學資源是指在開展遠程職業教育的過程中所必需的物質資源、人力資源和信息資源。
2.農村遠程職業教育教學資源的配置
因教學形式不同,教學資源配置與利用情況也有差異,第一種是光盤教學形式,需要在播放光盤的教室配備電視機、DVD播放機和教學光盤,由相關工作人員通過播放光盤內容進行教學;第二種是衛星信號教學形式,需要配備衛星接收系統、電視機等設備,學員通過中國教育衛星寬帶傳輸網,能夠快速大量地接收優質教育資源;第三種是計算機教學形式,需要配置衛星接收系統、網絡計算機教室、多媒體播放設備、教學光盤等設備,學員可以學習信息技術,上網瀏覽教育資源,共享優質教育教學資源。
(二)改善農村遠程職業教育的意義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農村遠程職業教育工作。《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提出,要“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建設以衛星、電視和互聯網等為載體的遠程開放繼續教育及公共服務平臺,為學習者提供方便、靈活、個性化的學習條件”。由于國家的大力提倡和支持,農村遠程教育網絡已遍布全國,成為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的利器,不僅可為解決農村職業教育師資不足、工學矛盾和實踐教學等問題提供幫助,而且對構建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具有重要意義。
二、農村遠程職業教育資源配置與利用的現狀及問題——以A鎮為例
農村遠程職業教育資源配置與利用的優劣,直接影響到農村遠程職業教育效益的發揮。筆者以A鎮為例,開展了關于“農村遠程職業教育資源配置與利用”的調查,旨在了解農村遠程職業教育資源配置與利用情況。
A鎮區域轄14個社區、23個行政村,總人口7萬,其中80%為農民。為建設“幸福A鎮、活力A鎮、宜居A鎮”,于2005年開始實施農村遠程職業教育。對A鎮的調查顯示,該鎮已設置23個行政村教學點以及1個遠程教學管理辦公室,有26名管理人員(其中每個教學點1名,遠程教學管理辦公室3名),主要采取計算機教學形式。目前有農民學員125名、電腦設備135臺、播放設備24套。在農村遠程職業教育對象中,初中畢業的農民學員占40%,高中(中專)畢業的農民學員占10%,其余均為小學畢業,初步具備了實施農村遠程職業教育的條件。對參加農村遠程職業教育的125名農民學員進行了問卷調查,以了解農村遠程職業教育資源配置與利用情況,回收問卷120份,有效率為96%。
(一)現狀與主要問題
1.物質資源的配置與利用
物質資源即教育系統所運用的各種器材、媒體、設備、工具等。所調查教學點的電腦配置及其教學情況能夠反映物質資源配置與利用情況,如圖1所示。
對于“您對教學點電腦設備數量是否滿意”的問題,僅有12.5%的農民學員選擇“非常滿意”,選擇“滿意”的農民學員占49.2%;對于“您對教學點電腦設備配置是否滿意”的問題,沒有農民學員選擇“非常滿意”,選擇“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的農民學員高達55%;對于“您對教學點播放設備是否滿意”的問題,選擇“不滿意”選項的占49.2%,接近全體學員的一半。
對于“每周您在教學點使用電腦的時間為多少”的問題,57%的農民學員選擇“不足5小時”,選擇“5~10小時”的農民學員占37%;對于“每周您在教學點觀看視頻的時間為多少”的問題,選擇“不足5小時”和“5~10小時”的農民學員占大多數,比例高達92%;對于“每周您參加教學點組織集中學習時間為多少”的問題,選擇“5~10小時”選項的占52%,超過全體學員的一半。具體如圖2所示。
通過調查了解到,電腦利用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電腦配置較差,影響學員接受遠程職業教育。農民學員認為教學點的電腦配置影響教學內容的接收與播放,不能滿足其學習需求,播放設施效果也不理想,聲音較差,導致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不高。
2.人力資源配置與利用
人力資源即教育系統中的教師隊伍、管理隊伍和其他服務人員。教學點人力資源配置與利用情況如圖3所示。
對于“教學點管理人員遠教基本操作是否熟練”的問題,有57.9%的農民學員選擇了“一般”,有26.3%的農民學員選擇了“不好”和“非常不好”;當被問及“教學點管理人員對教學設備維護情況”時,選擇“非常好”和“好”的農民學員僅占13.7%,也就是說,86.3%的農民學員對教學點的教學設備維護不滿意;對于“教學點管理人員的工作態度”的問題,選擇“好”的農民學員人數最多,達到49.5%。在調研中發現,管理人員維護不及時導致電腦問題較多甚至無法使用,同時管理人員對遠教設備的操作熟練度不夠,設備無故損壞的現象時有發生。
3.信息資源配置與利 用
信息資源是指在教育系統中傳遞的各種信息,主要包括教學內容及伴隨教學內容產生的其他信息。
如圖4所示,對于“您認為教學內容能否滿足您的學習需求”的問題,有10%的農民學員選擇“能滿足”,高達52%的農民學員認為教學內容不能滿足自身學習需求。教學內容的更新情況也不容樂觀,只有4%的農民學員認為教學內容更新及時,67%的農民學員認為更新不夠及時。由于教學內容更新不及時,教學內容脫離農村生產和經營實際以及生活實際,不能滿足當今農民學員對生產與經營等方面的需求,學非所用的現象很多。
(二)影響因素
1.對農村遠程職業教育重要性認識不夠
當前,農村遠程職業教育教學資源配置與利用方面之所以會出現諸多問題,是因為各級教育行政管理者對發展農村遠程職業教育對于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現代農業、推動農村發展的戰略意義缺乏應有的認識,進而導致管理不善、宣傳力度不夠,又缺乏典型示范引領。在這種情況下,對部分農民而言,農村遠程職業教育還是新興事物,對于什么是遠程職業教育、遠程職業教育有什么作用、怎樣利用遠程職業教育資源進行學習等問題缺乏深入理解,即使對教學資源進行了合理配置,也會出現資源閑置、浪費現象。
2.遠程職業教育師資、資金投入不足
發展遠程職業教育,師資是關鍵。當前,農村遠程職業教育管理人員大多身兼數職,工作任務繁重,無法將全部精力投入到遠程職業教育管理中。同時,國家對遠程職業教育教師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特別是缺乏質量保障制度,直接影響了教學資源的配置與利用。此外,資金投入也不充足,制約著遠程教學資源的配置與利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教育部在2003年實施了“農村現代遠程教育示范工程”項目,在試點示范項目的20個省、市、區中,中央政府先后投入專項資金總計13.64億元。但由于我國農村遠程職業教育輻射面大,運用專項基金配置合理的教學資源仍有難度。
3.管理機制不健全
大力發展遠程職業教育,需要規范遠程職業教育管理。目前,國家在2010年《綱要》和2011年教育部等九部門的《關于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等文件中,都提及農村遠程職業教育,但涉及遠程職業教育的管理制度卻很少,影響了遠程職業教育管理機構管理效能的發揮,教學資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缺乏相應的制度保障。
三、優化農村遠程職業教育資源配置與利用的策略
當前,我國農村遠程職業教育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發展農村遠程職業教育,需要理性借鑒他國遠程職業教育經驗,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和提高農村遠程職業教育資源配置與利用情況。
(一)建立健全教學管理運行機制,保障農村遠程職業教育長遠發展
健全的教學管理運行機制包括:競爭機制,即在農民學員之間舉辦技能大賽等競賽,形成競爭氛圍,以賽促學、以賽促練;約束機制,針對管理員的崗位職責制定健全的規章制度,約束其完成教學管理任務,針對農民學員學習情況制定考核管理辦法,督促其按時學習并保證學習質量;激勵機制,在制定好教學管理的階段性目標和總目標的基礎上,采取物質獎勵與精神鼓勵相結合的措施,激勵管理員和農民學員認真工作和學習;監督反饋機制,為保證教學管理目標的實現,依靠經常性的檢查、調查,反饋各教學點開展農村職業教育的情況,狠抓教學管理;評價機制,在完成一個階段的教學任務后,對農民學員的學習效果等方面進行全面考核并做出公正的評價,對學習期滿成績優異的農民學員頒發“職業農民”證書等。依靠健全的教學管理運行機制,才能保障農村遠程職業教育長遠發展。
(二)優化遠程職業教育教學資源配置,增強教學資源的利用效果
要長遠發展遠程職業教育,提升遠程教育的資源配置是重點。要想使教學資源配置達到最優化狀態,就要改變教學資源的配置方式,不能一味地等、靠、要。教育部等九部門在2011年頒布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依托鄉鎮初中、中心小學的師資和遠程教育設施以及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等開展農民教育培訓”。要通過與農村職業院校、其他區域的農村遠程教育教學點及相關企事業單位等共享教學資源的方式,增強物質資源的利用效果;要綜合考慮本地區實際情況,制定并完善教學管理制度和評價制度,監督管理員的工作過程,增強人力資源的利用效果;要秉承服務現代農業的思想,以培養現代農業專業人才、經營人才、創業人才和新型農民為主要目的,圍繞當地實際情況,編撰適用于本地區的教學內容并及時更新,增強信息資源的利用效果;要通過招商引資等途徑,通過創收方式獲得經營利潤,多渠道籌措資金,投入農村遠程職業教育教學,提升教學資源配置水平,增強教學資源的利用效果。
(三)豐富培訓內容和形式,提高農民學員使用教學資源進行學習的能力
影響教學資源利用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農民學員不善于合理運用教學資源進行有效學習,這既與遠程職業教育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有關,也與農民學員缺乏相關使用技術的培訓有關。美國的經驗表明,在開展遠程教育之前,應對學習者先進行培訓,使之了解遠程教育的辦學模式和參與方式等,從而選擇和決定是否參加遠程教育,怎樣參加遠程教育,參加什么類型的遠程教育。參照美國在開展遠程教育之前對農民學員進行培訓的內容與方式,結合我國遠程職業教育實際,可通過編寫遠程教育操作手冊、錄制操作視頻、定期邀請科技工作者下鄉宣傳引導、走入站點課堂、走進農民中間進行面對面講課、手把手教等方式,使農民逐漸了解遠程教育設備設施及相關的操作規程和技術,學會運用遠程教學資源輔助自我有效學習。如此,農民參與遠程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就會增強,資源利用的效率也會隨之提高。
農村遠程職業教育教學資源配置與利用直接關系到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遠程職業教育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我國將逐步建立務農農民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制度[EB/OL].(2013-11-18).http://news.xinhuanet.com/edu
/2013-11/18/c_125717742.htm.
[2]胡凡剛,徐友波,高飛飛.論中國遠程職業教育的內涵與功能[J].中國電化教育,2008,28(11) :36-39.
篇6
湖南縣域自然地理環境條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異大,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發展目標應該呈現差異性,但從全省看,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發展目標也有一些共性要求。
1.湖南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發展的總目標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公眾對生態農業資源環境發展提出了新要求,訴求日益多元。如何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如何化廢為寶建設天藍地綠水凈的美麗鄉村,讓老百姓呼吸上新鮮空氣、喝上干凈水、吃上放心食品,就成為當前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建設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為此,各地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的有效作用,以開發綠色食品為中心,以生態農業資源環境循環發展和制度創新為重點,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充分利用發揮本地生態環境的相對優勢及傳統農業的精華,建立良性循環的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生態系統,基本形成具有湖南特色的生態農業體系,推動農業功能由單純提品向綜合提品、服務、環境的轉變,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得益彰。
2.湖南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發展的具體目標
從發展具體目標看,綜合考慮湖南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現實基礎和總體發展趨勢,與到 2020 年率先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緊密銜接,加快形成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的政策制度、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到 2020 年,初步建立縣域生態循環農業體系、資源綜合利用體系、資源再生利用體系、科技創新體系,全省人均 COD 排放強度顯著下降,耕地保有量 5655 萬畝,森林蓄積量 4.74 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提高到 60%,無公害農產品率達 90%以上,珍稀瀕危物種保護率 100%,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10 年下降 40 個百分點,單位 GDP 能耗到 2020 年比 2010 年下降 20個百分點,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單位土地產出水平比 2010 年提高 20 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翻一番,優勢農產品區域環境質量認定率 100%,中心鎮、縣城及各市城區主要農貿市場、生鮮超市配備蔬菜農藥殘留和水產品甲醛檢測設備,沼氣等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率達到 80%以上,力爭到 2020 年湖南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發展水平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5 個基點,確保 2020 年實現生態農業縣域全覆蓋,使居民生活環境更加宜居,農業生產效率明顯提高,農業資源消耗明顯下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二、湖南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發展重點要求
各縣市區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千差萬別,推動生態農業資源環境發展必須從實際出發,找準重點,構建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兩型發展體系,創新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制度體系,形成完善的預警管理信息系統。
1.構建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兩型”發展體系
湖南要推動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建設,不能就農業資源環境談農業資源環境保護,要從生產、消費、流通、分配各環節整體性考慮,構建以生態“兩型”產業體系主導的由“兩型”產業體系、“兩型”消費體系、“兩型”流通體系、“兩型”分配體系組成的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兩型”發展體系。縣域生態“兩型”產業體系建設,必須立足縣域實際,加快傳統產業新技術改造,盤活存量,提升增量,推動縣域新型工業、新型農業、新型服務業發展。在縣域“兩型”工業體系建設上,重點是實施清潔生產,推動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和大宗產業固廢循環利用,實現能源梯級利用、廢水循環利用、廢物交換利用,促進企業循環式生產、園區循環式發展、產業循環式組合。在縣域“兩型”農業體系建設上,重點是發展生態農業、立體農業、有機農業,推進種植業、養殖業、林業、水產業之間的循環鏈接,提高農業秸桿等農林三剩物和規模養殖場畜禽糞便的資源化利用水平,促進農產品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推動工農業生態融合。在縣域“兩型”服務業體系建設上,大力推動信息、金融、旅游等現代服務業與農業融合,著力發展創意農業、休閑農業、體驗農業、旅游農業、能源農業,推進服務主體生態化、服務過程清潔化、消費模式綠色化、服務產業融合化。
2.創新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制度體系
制度條件是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發展的前提條件。湖南必須針對城鄉二元制度差異較大的實際,以殺出一條血路的勇氣,切實在戶籍制度及其附著的二元權益制度、土地制度、資源環境管理制度、生態補償制度等方面實現新的突破。在二元權益制度改革上,要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結合湖南現有的城市規模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分類積極放開戶籍制度,長沙中心城區實施積極落戶政策適度控制落戶規模和節奏,株洲、湘潭、衡陽、岳陽、常德中心城區實施較低的落戶門檻,其余城市和建制鎮全面放開落戶限制,加快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高農業勞動力要素的創造性。在土地制度改革上,要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積極穩妥推動進城落戶農民有償退出“三權”試點,確保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不受侵犯,完善基本農田保護工作責任制、基本農田認定制度、非農業建設占用基本農田許可制度和占補制度,積極開展土地整理和復墾,實施坡耕地綜合治理工程、沃土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提高土地要素使用效率。在資源環境管理制度上,要理順各職能部門的職能,統籌城鄉資源環境管理,制定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建設標準,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形成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環境成本的資源環境價格形成機制,建立支持性的縣域農業生態補償制度,提高企業、居民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三、湖南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發展路徑要求
湖南幅員遼闊,縣域經濟社會條件存在明顯差異,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發展路徑選擇上,必須體現各自的特色,既要基于之前的發展基礎,更要立足資源環境效率提高,走出一條具有縣域特色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之路。
1.發展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是湖南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的有效途徑
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有利于緩解農業資源壓力、保護生態、清潔資源、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走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之路,是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的根本要求。第一,有利于提高農業資源環境利用效率。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是一種強調發展節約友好型農業的經濟形態,重視對農產品、初加工副產品以及農業生產環節產生的各種廢棄物包括作物秸稈、牲畜糞便、海產品的貝殼、農產品加工業的下腳料等循環加工利用,有利于使生產或消費產生的廢棄物無害化、資源化、生態化實現農業資源環境增值。第二,有利于改善農業生產環境條件。生態農業循環經濟,強調農業的生態循環,是一種以生態農業的提升整合為基礎,實現農業內部物質與能量的相互交換、互為原料和廢棄物資源化的經濟形態,有利于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促使農業生態系統保持良好的物質能量循環,達到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第三,有利于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是一種按照“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閉環型循環的經濟形態,有利于推動種、養、加各環節有機融合,促進農業的生態循環集群發展,有效提升了農業現代化素質。
2.湖南發展生態農業循環經濟必須探索多元化模式
湖南作為一個擁有 87 個縣市的農業大省,縣市域自然條件、發展差異較大,必須立足實際走具有縣市域特色的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之路。第一,產品鏈循環利用型。對于湖南大多數縣市,都可以通過優化食物鏈和加工鏈配置,促使物質能量多級傳遞、多層次利用,形成種、養、加良性循環。如利用棉花的副產品棉籽殼培養菌菇,殘剩廢物養蚯蚓喂雞,雞糞經發酵后喂豬,豬糞喂魚或入沼氣池為種植業提供肥源和生活用能,雞、豬等主產品可進入市場或進行蛋、肉、皮、毛等系列深加工。代表性的模式有“雞、豬、沼氣”、“牛、雞、豬、兔、魚”、“雞、豬、沼氣、菜”、“林、果、藥、草、牧”和“糧、棉、魚、牧、菌”等,各地可靈活采用。第二,空間立體庭院種植循環利用型。該類型主要是根據作物的不同生長特性和共生互惠的特點,充分利用空間,提高水、氣、溫、土等資源的利用率,推動土地集約、環境綠化,適合洞庭湖平原地區大面積發展以及庭院經濟建設。主要模式有糧、棉結合,糧、糧結合,糧、經結合,糧、瓜、菜結合等。
四、湖南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發展政策要求
生態農業資源環境建設作為現代農業轉型的內在要求,涉及到農業資源利用、農業環境保護等方方面面,既要充分發揮市場在生態農業資源環境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也要有效發揮政府的政策作用。
1.實施支持性的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保護財政政策
建立縣域范圍內工業企業對農戶農業生態環境資源的補償機制,促使由“誰污染誰治理”的懲罰性補償理念向“誰受益誰付費、誰治理補償誰”的激勵性補償理念轉變,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配置生態農業資源環境的作用,同時有效發揮政府政策的支持性作用。
2.實施傾斜性的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保護金融政策
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開發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巨額的資金,僅靠財政支持是不夠的,必須充分發揮金融政策的作用。在低碳經濟發展大勢下,設立低碳綠色銀行加大對生態綠色產業發展已成為發達國家共性做法。湖南作為一個生態農業資源環境具有一定優勢的大省,必須積極爭取國家的金融支持,加大金融創新力度,鼓勵現有金融組織設立生態農業資源環境開發保護信貸部,對生產生態食品的企業、有效保護生態農業資源環境的經營主體、開展生態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的科研推廣教育者給予信貸專項資金和貸款優先權等金融優惠政策。
篇7
關鍵詞 資源豐度指數;農業資源;石家莊;ArcGIS
中圖分類號 F3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8)04-0104-04
農業資源是由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資源組成的復雜系統,自然資源是支撐 農業發展的基礎系統,社會經濟資源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維持系統。資源分析是資源研究的主體部分,對 農業資源的評價國內外已有不少研究,一般都是用層次分析法AHP或“驅動-狀態-響應”DSR模式法[1~2]。本文采用資源豐度指數模型對石家莊市19個縣、市、區的農業資源進行橫向比較,分析研究各地農業 資源的相對數量、匹配程度及高效利用的情況;評價對農業生產有重大影響的主導和次要因素,為區域高效集約化農業的發展和結構調整提供科學依據。
1 研究區概況
石家莊市位于東經113°31′~115°29′,北緯37°26′~38°46′之間,東西長169
km,南北寬145 km,土地總面積15 848 km2。地處中緯度歐亞大陸東緣,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土壤呈現明顯的水平和垂直地帶性分布,物種多樣性豐富,具有高額的生產潛力和 良好的經濟效益,是我國華北農業綜合開發與經濟發展的重要基地[3]。但近年來隨著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積減少,土地資源承載力長期處于臨界狀態,水土流失、水資源匱乏、生態環境惡化等制約著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現狀分析的基礎上,采用資源豐度指數模型對石家莊市農業資源進行綜合分析,為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定的信息參考。
2 農業資源綜合分析指標體系
農業生產系統是一個復雜的巨大的系統,因此指標體系也是一套龐雜的體系。本文根據 石家莊市的具體情況,利用專家評判和參照有關研究[4~6],確定農業資源綜合評 價包括:自然資源、生態、經濟、社會效益4個方面,具體指標體系見表1。
3 農業資源豐度指數模型
3.1 資源豐度指數
資源豐度(Resources enrichment),既可指單項資源(如耕地、森林、煤礦和鐵礦等)的豐度 ,也可指某類資源組合(如農業、能源或礦產資源等)的豐度,還可指某個國家或地區內各種資源的總體豐度[7]。資源豐度可以用地均資源占有量或人均資源占有量來表示,是制定區域規劃與發展戰略的主要依據。如果排除其他因素的影響,資源豐度高,必然有利于當地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否則,情況就可能相反。
楊萍果:基于資源豐度指數模型的石家莊市農業資源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8年 第4期3.2 資源要素標準量的確定
資源豐度可以用地均資源占有量或人均資源占有量來表示,兩者都是制定區域規劃 與發展戰 略的主要依據。農業資源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物質基礎,資源豐度的大小與組合狀況, 必然會影響到經濟發展、產業結構等許多方面。只有計算出不同地區的資源豐度值,才能進行不同的地區比較,才能對不同類別的資源在可比尺度上進行綜合估算。由于資源豐度通常表現為在空間上的相對增強或減弱、集中或分散以及有規律的組合和質量演替等現象。
本文在于求出各地區相對的、可比的農業資源豐度,因此只估算了2005年一個年度的基數值。根據程鴻[7]研究的結論:河北省屬于Ⅱ類中豐度地區,其平均豐度值相當于全國的2倍,且石家莊市是河北省會所在地,所以資源要素標準量選用石家莊市多年平均值作標準,而不選用全國平均值作標準。突出可操作性、可比性、簡練性,選擇了10項代表性的指標,由于自然資源的形成受氣候、水文、生物、地質、地貌等地帶性或非地帶性因素的制約。區 域日照時數和氣溫差異較小,所以自然因素只選降水量。而人均資源豐度的高低,受人口密 度大小的制約。人口密度的形成又受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共同影響,情況比較復雜。對石家莊市19個縣市區進行橫向比較分析,發現各地農業資源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解決限制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各種農業資源要素標準量如表2所示[3]。 3.3 石家莊市各地農業資源豐度指數
資源豐度指數是描述資源豐富程度的一種指標:設集合A={S1,S2,S3…Sn} 為資源要素,即資源要素有n個S1,S2…Sn指標,集合A0={S01,S02,S0 3…S0n}為資源要素標準量。則函數I:RI=SI[]S0I(I=1,2,3…n)稱 為第I種資源的資源豐度指數。如果RI>1,則說明資源要素SI相對較為豐富;如果RI<1,則說明資源要素SI相對不足,可能成為農業生產的限制因素;用資源豐度指數模型RISI[]S0I,分別計
表2 各種農業資源要素標準量
Tab.2 The standard for indicators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資源要素單位資源要素標準量S01年降水量mm415.07S02人口密度人/km2659.8S03人均耕地面積hm2/人0.089S04人均水資源m3215.03S05糧食單產kg/hm28 191.71S06林地面積hm219 266.79S07大牲畜存欄頭數百頭911.00S08農機動力kW/hm230.63S09人均GDP萬元2.01S010人均純收入元4 118
算出各地農業資源豐度指數結果如表3:
從表3可以看出,平山多年降雨量最大,辛集降雨量最小,說明地區間降雨量分布東西差異較大,山區高于平原區。近年來年均降雨量低于多年平均值,是由于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地下水水埋深由1980年的10 m降到2000年的29.18 m,地下水位下降速率為0.81 m/a。人均水 資源豐度指數市區最小為0.17,平山最大4.26,石家莊市68.42%的縣市水資源量低于平均水 平。水分是制約農業生產的關鍵因素,應大力提倡高效集約化農業生產,提高水分利用率;市區人口密度最大為5 428.5人/km2,井陘人口密度最小僅為232.4人/km2。人口密度的形成,受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共同影響,情況比較復雜。市區經濟文化發展水平較 高,交通便利,人口密度較高;而井陘地處山區,故人口密度較低。
人均耕地面積只有行唐、高邑、辛集、元氏、趙縣高于全國人均耕地面積0.1 hm2,而其他縣市低于全國水平,市區人均耕地面積最少。即石家莊市73.68%縣市的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人均耕地面積是限制農業生產的又一個因素。加強基本農田保護,保護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積極調整土地利用結構,發展生態農業。糧食單產欒城縣最高,該縣為農業示范基地;林地面積平山、贊皇、靈壽、高邑、井陘較高,西部山區生態環境較好。農業機械化水平豐度指數靈壽縣最低僅為0.54,新樂市最高為2.03,應大力推廣農業機械水平。從人均GDP和人 均純收入指數看,市區最高,贊皇、靈壽、平山縣西部山區較低,說明地區之間存在貧富差距。就是人均收入最高的市區,距離小康指標人均收入8 000元還有很大差距。
3.4 農業資源空間分布
GIS具有強大的空間分析能力,本文應用GIS技術進行農業資源評價,充分體現了區域 農業資源豐度、空間分布等方面的差異和特征,為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該地區農業資源提供了必要 的科學依據。由于農業生產系統的復雜性和層次性,每一項指標均從不同層次與側面反映農業 生產發展狀況。函數X=∑ni=1Rn(X為農業資源綜合豐度指數,Rn為單 項指標的資源豐度指數)。[HT][HJ*3/5][HT9.5SS]
根據表3中的X值,可在Arc GIS8.3軟件中運用分類法將石家莊市各區縣農業資源豐富程度分為3類:如X>14,則為1類地區,資源要素S1,S2,S3…Sn匹配協調,可促進農業持續發展;如10≤X≤14,則為2類地區,資源要素S1,S2,S3…Sn匹配基本協調;反之,如X<10,則為3類地區S1,S2,S3…Sn要素匹 配紊亂無序,為農業生產限制因素。這一劃分結果與各區縣的經濟發展、交通條件、資金投入等狀況相一致。用Arc GIS做出各地農業資源空間分布圖,見圖1。
4 結 論
農業資源的科學管理是實現農業資源高效利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和根本 保證。通過農業資源豐度指數模型,從自然、生態、社會經濟方面,分析了石家莊19個縣市區農業資源,通過空間分布圖,直觀看出市區和平山縣農業資源最優,靠近市區的 城郊市縣農業資源中等,主要由于科技推廣、思維方式和觀念的更新,產業結構的調整,使地區國民生產總值、農民收入都有所提高,交通便利及地理位置優越的縣市高于其他縣市。建立較為系統和完整的資料庫、數據庫,通過典型調查和分析,關注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的優 化模式與技術體系的集成基礎研究,開展不同尺度的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管理示范推廣。可以了解各地資源匹配程度和空間分布,針對性發揮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克服不利限制因素,促進農業的高效、健康、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陳長青,卞新民,何園球等. 東南部紅壤區生態農業模式主成分分析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05,14(2):193~197. [Chen Changqing , Bian Xinmin, He Yuanqiu
et al. A Study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Pattern through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s Analysis in Southeast Red Soil Region[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 angtze Basin.2005,14(2):193~197]
[2]姜文來,羅其友. 區域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系統評價模型[J].經濟地理,2000,20(3):78~81.[Jiang Wenlai, Luo Qiyou. the Systematic Evaluation Model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Resources Utilization [J].Economic Geography, 2000,20(3):78~81.]
[3]石家莊市統計局. 石家莊市統計年鑒(2006)[M]. 河北:河北統計出版社,2006.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Shijiazhuang City. Statistic Yearbook of Shijiazhuang City [M]. Hebei: Hebei Statistic Press, 2006]
[4]傅伯杰,劉世梁,馬克明. 生態系統綜合評價的內容與方法[J].生態學報,200 1,21(11):1885~1892.[Fu Bojie, Liu Shiliang, Ma Keming.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Integrated Ecosystem Assessment [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1,21(11):1885~1892.]
[5]胡延蘭,楊志峰,何孟常. 一種城市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方法及其應用[J]. 環境科學學報, 2005,25(2):269~274. [Hu Tinglan,Yang Zhifeng,He Mengchang,et a1.An Urban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J].Acta Seientiae Circumstantiae,2005,25(2):269~274]
篇8
農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和領先領域,農業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使農業具有長期持續發展的能力。而農業資源如土地、水資源、勞動力和資金等作為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和條件,直接影響著農業發展和社會發展,應得到更加廣泛的重視。因此,本文從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探討中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
1 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
《中國21世紀議程》對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明確為:保持農業生產率穩定增長,提高食物生產和保障食物安全,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改變農村貧困落后狀況,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合理、永續地利用自然資源,特別是生物資源和可再生資源,以滿足逐年增長的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從農業資源角度來理解,農業可持續發展就是充分開發、合理利用一切農業資源(包括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業社會資源),合理地協調農業資源承載力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提高資源轉化率,使農業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優化配置達到農業資源永續利用,使農產品能夠不斷滿足當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
1.1 農業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于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農業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把農業發展、農業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資源環境保護結合起來,盡可能減少農業發展對農業資源環境的破壞和污染,置農業發展于農業資源的良性循環之中。大力發展文化科技教育事業,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保證,是形成自覺保護資源環境的前提。
1.2 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優化農業投入結構。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漁各業,實現生產經營適度規模化,農業生產結構合理化,農產品品種多樣化和品質優良化,實現農業生產的高產、優質、高效和低耗,變原來的粗放經營為集約經營,達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1.3 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指農村經濟和社會經濟全方面的持續發展。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不單純地是追求數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實現農民日益富裕、農業社會全面進步,使農村的資源環境、人口、經濟和社會相互協調,共同發展。
2 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農業資源危機
2.1 人口增長和農村貧困問題給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壓力
人口過快增長特別是農村人口過快增長與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等條件發展不相適應,加劇了人口數量與質量的矛盾,造成了農村勞動力素質難以提高和充分就業等問題;現有近5000萬的貧困人口分布農村,貧困造成資源環境惡化,資源環境惡化又加劇貧困,最終對農業發展產生嚴重的制約,造成了人口增多一貧困-資源環境惡化一經濟發展減緩的惡性循環。
2.2 農業生產所需的主要農業自然資源面臨短缺危機。主要表現為:一,近30年來中國耕地總體數量不斷減少。據統計資料,1996年,我國30個省、市(區)中,已有14個省、市(區)人均耕地在0.067hm2以下,占總數的47%,其中有7個省、市(區)人均耕地不足0.053hm2,低于聯合國規定的人均耕地0.053hm2的警戒線,盡管如此,占用、毀壞的耕地情況仍未好轉。再加上耕地質量下降和人口增加,造成人均耕地減少、土地負擔指數上升和耕地失衡等耕地資源危機。二,農業用水危機正在加深,農業每年缺水達3.0x1010m3,受旱面積約2.0xl07hm2,全國有8000萬農村人口飲水困難,300個城市缺水;亂開濫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漏斗面積不斷擴大。如華北已經形成了1.5-2萬km2的地下水位漏斗區,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5m,導致灌溉成本不斷上升。
2.3 農業資源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日趨惡化
工業“三廢”污染急劇向農村蔓延。環境監測表明:在全國7大水系中,近一半的河段污染嚴重,流經城市河段82%受到嚴重污染。化肥、農藥和農膜等大量使用帶來了嚴重的農業污染,中國農藥施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農藥超量使用使得農藥殘留超標率和檢出率很高,化肥的使用已使糧食增產出現了邊際負效應。農藥、化肥等的濫用不僅使土壤、水體和大量農產品受到污染,導致不少農作物高產地區的農田生態平衡失調,病蟲害越治越多,耕地污染、水污染及農產品質量下降等問題也日益嚴重起來。
篇9
關鍵詞 農業資源;技術創新;科技價值鏈;系統創新
中圖分類號 F426 [KG*2]文獻標識碼 A [KG*2]文章編號 1002-2104(2011)02-0124-06
農業是資源密集型產業,農業科技的進步實質上就是人類對農業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能力的提升,其關鍵在于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的大量涌現。本文將農業資源系統理論與農業技術創新學的理論與方法相結合,重點闡述基于科技價值鏈的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三環模式及鏈接機制。
1 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的類型
農業資源主要包括土地資源、生態資源、生物資源、人力資源和科技資源等。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實質上就是以提高各類農業資源利用率為核心的農業技術改造和技術革新,如提高土地利用率、光能利用率、肥料利用率、水資源利用率、勞動力利用率等,農作物品種改良、新種植制度、新栽培技術、新農藥、新化肥、新農機及農業工程等,無一不是把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作為重中之重。由此可見,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是各類農業技術研發的核心目標。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的價值體現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上。從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的實際看,并非其技術創新必有經濟效益,有許多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屬于公益性農業技術創新,無法進行商業化,也無法進行知識產權保護,也不可能從市場上獲得高于機會成本的利潤,但這類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往往具有巨大的社會效益或生態效益,給人類帶來新的社會福利。
另一類可營利的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稱為經營性農業技術創新。大多數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屬于公益性農業技術創新,多以社會效益為主,經營性農業技術創新只是其中一部分。據對科技部國家科技成果網分類數據庫公布的我國科技成果統計數據分析,1996年-2006年6月,經營型農業技術創新占我國19248項農業科技登記成果的23.74%,占我國17 496項農業應用成果的25.69%,占我國7 779項農業高新技術成果的28.76%,在這三類成果中,經營性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平均占25.39%。總起來看,經營性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占農業科技成果總量的1/4,但這些農業科技產業化技術僅有一小部分可能被企業采納并轉化成功。而公益性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在農業各類技術領域都占大多數。這一方面反映出我國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的效率不高,另一方面也與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的特性有關。一般而言,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具有一般技術創新共有的特性,如系統性、非線性、動態性、外部性及風險性等,也有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固有的特性,如外部性強、風險性高、周期性長、獨占性差、帶動性廣、擴散性強等[1]。
在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方面,我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奮斗和積累,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超級雜交水稻、轉基因抗蟲棉等方面的科技成果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產生了大批國際先進水平的科技成果。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仍有一定的差距,總體上技術創新水平相差15年左右,在科技成果轉化率方面相差更遠,約落后30年左右。例如,“十五”期間,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48%,而發達國家為70%-80%。作物良種利用覆蓋率,發達國家達100%,我國為80%-90%。化肥有效利用率,發達國家為50%-60%以上,我國為30%左右。灌溉水利用率,發達國家為70%-80%以上,我國為30%-40%。發達國家已全面實現農業機械化,而我國的農業機械化在機具、裝備及質量技術水平方面,只相當于20世紀60年代國際上的一般水平,我國的機耕利用率為55.3%,機播率為19%,機收率為10.5%[2]。
黃鋼等: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三環模式及鏈接特性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1年 第2期如何從我國農業科技資源分布的實際情況看,充分發揮好多元化農業技術創新主體的協同創新作用,更加快速高效和資源節約地提高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的資源利用效率?如何以科技價值鏈系統創新管理理論為基礎,正確認識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從創新理念到大規模產業化的規律,這對于提高我國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能力和農業資源的利用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基于科技價值鏈的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三環模式首先,應明確科技價值鏈的概念與內涵,進而闡述基于科技價值鏈的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三環模式及其鏈接機制。
2.1 科技價值鏈的概念與內涵
科技價值鏈(Science―Technology Value Chain)是指從技術創新源到技術市場化開發的全過程中,由一系列相互獨立、相互聯系的創新主體鏈接起來的、使科技開發價值不斷增值的創新鏈條集合體[3]。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價值鏈是指從農業技術創新源到科技成果產業化開發的全過程中,由一系列相互獨立、相互聯系的創新主體鏈接起來的,使其科技開發價值不斷增值的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鏈條集合體。這一創新鏈條集合體包括從創新來源、原創構想、技術設計、實驗原型、技術孵化、技術商品、標準品種技術到新品種市場開發等8類功能節點,企業、科研機構、大學、投資者、政府、中介機構、推廣機構等若干創新主體都是其價值鏈中的網絡組織成員,它們在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價值鏈構建中分別承擔著不同功能節點的創新功能。以農作物種子作為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的典型代表,表1剖析了種子技術創新價值鏈的功能節點及結構特征。
2.2 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的三環模式
技術生命有機體在其系統發育成長過程中,有三個階段與技術創新有緊密關聯,形成了由相關功能節點按技術創新的生長邏輯鏈接而成的三個關鍵創新環,即研發創新環、孵化創新環和市場創新環,它們分別對應于技術創新的孕育期、嬰兒期和成長期,這一模式稱為基于科技價值鏈的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三環模式,簡稱“三環模式”。圖1描述的基于科技價值鏈的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單鏈型三環模式,是最基本的經過抽象后的模式,實際情況遠比這一模式復雜得多,存在著雙鏈式、多鏈式和網鏈式等多種三環模式衍生子模式,共同構成了以三環模式為基本結構的復雜網絡系統[4]。
創新環研究創新環孵化創新環市場創新環技術發育期技術孕育期技術嬰兒期技術成長期技術創新
發育階段研發創新階段孵化創新階段市場創新階段功能節點構成S,O,D,EE,I,CC,P,M
2.3 研發創新環
研發創新環(R&DCycles)是三環模型中的第Ⅰ環,包括從創新來源(S)原創構想(O)技術設計(D)實驗原型(E)四個功能節點以及由這四個功能節點構成的多重循環創新鏈環。
研發創新階段的輸入集即運籌決策子系統是創新來源S,輸出集是實驗原型E,從SODE的多重循環創新是運作子系統。運籌決策子系統的中心是研發創新子系統的“序參量”[5]。按照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目標,創新組織將大量豐富的來自市場需求和技術新進展的各種信息經過整合,以項目建議、創新方案等信息形式指向系統預期的技術創新目標。在創新目標指引下,經過對創新來源和原始構想的多次評估、篩選,再作出決策,將少數優
新來源S種子科技價值鏈的起始點,種子技術創新的基礎: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創新、利用;育種和生物技術創新各類專利、專有技術及新品種權為標志大學、研究機構、企業、專業協會、投資及中介機構等品種原
創構想O從知識和技術向市場和應用轉變的關鍵轉折點:市場導向的育種目標創新;實現育種目標的方法創新;圍繞目標的種質資源創新以具有市場應用前景的育種創新方案為標志大學、研究機構、企業、專業協會、投資及中介機構等品種技
術設計D育種創新方案的技術細化:資源、方法、技術、目標的整合;可操作方案的具體化以可操作的品種創新方案為標志大學、研究機構、企業、專業協會、投資及中介機構等品種實
驗原型E育種創新方案的產品化:選育新品系、新組合;預備試驗;區域試驗;生產試驗;農藝學試驗;品種審定以形成具有市場應用前景的新品種權為標志大學、研究機構、企業、新品種實驗體系品種技
術孵化I新品種產業化開發:育種家種子基本種子簽證種子標準種子;新品種種子體系;多點生產試驗與示范;標準化栽培技術研究與示范;種子生產標準化和基地培訓;小農戶種子繁育計劃與種子質量控制以成熟的產業化新品種、新技術為標志企業為主、研究機構、推廣機構、農民專業協會品種技
術商品C將成熟的新品種在商業化中推廣應用:種子大規模生產標準化管理;種子加工、貯藏、物流;質量控制:簽證、檢驗;營銷網絡建設與銷售;高產示范與售后技術服務以新品種市場占用率逐步提高為標志企業為主,研究機構、經銷商推廣機構、農民專業協會標準品
種技術P品種生產、繁育制種、高產栽培及加工技術,質量控制等技術標準化各類新品種技術標準企業為主,研究機構、經銷商推廣機構、農民專業協會品種市
場開發M系列新產品在市場中大規模應用:種子大面積生產標準化;質量控制;加工、貯藏、物流;市場開發與營銷拓展;廣告宣傳與高產示范;售后技術服務品種創新收益超過投資,占有率大幅度提高,形成知名品牌企業為主,經銷商推廣機構、農民專業協會
選項目進入“技術設計――實驗試錯――反饋修正”的反復循環,依據技術原理,按照實施的規則、程序,實現客體狀態的物質、信息、能量轉換。最終達到輸出符合技術創新目標的實驗原型E。實質上,這一過程是按創新組織制定的技術創新定向目標而進行信息收集、加工、處理的技術創新過程,也是實現優化技術的人工定向選擇和創新管理的過程。研發創新階段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的主要特點:
(1)構建豐富的創新源是基礎:從技術進化論的角度講,優化的技術是從大群體中篩選出來的,是在一定條件下的定向選擇。豐富的創新源就是供決策者評估篩選的創新樣本群體,創新源越豐富,變異群體越大,篩選出優化技術實驗原型的機率越高。豐富的創新源是研究創新階段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的關鍵。
(2)重視鼓勵不同的技術路徑:不同的創新團隊往往有不同創新思路,因而創新組織在選擇眾多的創新項目時,要重視選擇具有不同技術路徑的創新方案,在不同技術路徑背后包含著不同的核心技術思想。
(3)要保持適度的選擇壓力:在研發創新初期,選擇壓力要小,要讓各種不同的創新思路都有發展的機會,到了技術設計階段,要逐步加大選擇壓力,加強多因素、多功能、多指標測試。
在品種技術創新中,種質資源是最重要的創新源。作物育種的重大突破、優良新品種的選育,無不源于優質品種資源和關鍵性基因資源的發現和利用。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利用關系到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生物多樣性及人類生存安全問題,需要做大量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工作。因而,發達國家各國政府給予高度重視,都拔付巨款用于種質資源研究。許多國家設有國家種質資源專門研究機構。
2.4 孵化創新環
孵化創新環(Incubation Cycles)是三環模型中的第Ⅱ環,包括實驗原型E技術孵化I技術商品C三個功能節點以及由這三個功能節點構成的多重循環創新鏈環。
這一階段的輸入集是實驗原型E,運作子系統通過以工藝流程創新為主的EIC的鏈環式多重循環,優選出主流設計,再圍繞主流設計完善規模化工業生產工藝。輸出集是基本定型的創新產品C。這一階段。實質上是優選主流設計、優選創新工藝的人工定向選擇和創新管理的子過程。這一階段的“序參量”仍然是技術創新定向的目標[6]。
孵化創新階段,可以形成大量的專利、專有技術和品種權等知識產權。這一階段,也是技術轉讓的重要時機,是進入技術交易和合作開發的重要階段。近年來,高新技術產業中出現了許多從事研發孵化的專業化公司,也有許多專門進行技術孵化的高科技風險投資公司[7]。孵化創新階段,技術孵化平臺建設至關重要,主要是需要用于中試和小批量生產的通用型設施設備、各種測試儀器設備,這部分設備投資大大高于研發創新階段。目前我國大學、科研院所技術孵化平臺建設較差,而應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企業在技術孵化平臺建設的投資有限。這是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制約瓶頸因素之一。
農業生產的主要對象是有生命的生物體,其根本的特點是農業的經濟再生產和自然再生產的過程交織在一起。在農業生產中,自然生態環境對農業生產有較強的影響力。因此,在技術孵化環節必須對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的成果適用性進行廣泛全面的測試,確定適宜新品種性技術的相關條件,制定相應的技術標準,選擇適當的栽培技術,建立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這樣才可能為后續的大規模生產提供詳細規范的執行依據,最大限度的降低農產品質量風險。
2.5 市場創新環
市場創新環(Market Innovation Cycles)是三環模型中的第Ⅲ環,包括技術商品C標準產品P市場開發M三個功能節點以及三個功能節點構成的多重循環創新鏈環。市場創新環的創新能力是CPM功能節點創新鏈接組合的函數。
這一階段的輸入集是經過優化的創新技術產品C(包含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CPM運作子系統主要是以技術標準化為核心,輸出集則是定型的、標準化的創新產品M。這一過程起支配作用的“序參量”是經過市場測試的技術創新的定向目標。市場創新階段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的特點是:
(1)以產品標準化為核心進行漸進性技術創新。產品和工藝創新的頻率大幅度下降,技術創新的重點是圍繞產品標準化,降低生產成本、穩定質量和提高生產效率,涉及新產品技術標準化、管理標準化、工作標準化等。
(2)市場測試是技術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技術創新目標就是要通過創新產品從市場上獲取創新收益,因而市場顧客的認同程度、購買欲望、滿意度、反饋改進意見等都是重要的測試指標。
(3)創新風險增大。因為這一階段要加大規模化生產的專用設施設備投資,原材料購買和生產、經營周轉金要大幅度提高,如果在市場營銷方面或質量管理方面出現大的損失,企業很難收回全部創新投入,因而也就達不到進入市場開發功能節點的度量指標。
這一階段,在市場需求旺盛的前提下,創新產品標準化成為技術創新的重中之重。在國際農產品競爭中,發達國家就利用技術法規、技術標準、合格評定程序、包裝與標簽規范、商品檢疫制度和綠色環保要求等措施設置了重重技術壁壘,使我國大批農產品價格競爭優勢難以發揮作用。我國目前尚有80%的農產品標準未與國際標準接軌。我國技術標準體系建設中存在著諸多問題,缺乏先進性、原始化、配套性、實用性等。如歐盟對進口茶葉農藥殘留量限量達56項,德國56項,英國13項,日本64項。而我國迄今只規定了兩項指標(六六六和滴滴涕殘留量),嚴重影響我國企業的茶葉出口[8]。
2.6 技術特征值
通過對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三環模式技術特征值變化的分析,發現其主要技術創新參數呈現連續性變化的趨勢,對不同創新階段的技術系統管理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表2分析了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三個關鍵創新環20項技術創新相關參數的變化趨勢。
從研發創新環到市場創新環,創新投入、創新風險、技術價值、技術可保護性、市場化程度、顧客滿意度、生產投[CM)]
表2 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三環模式特征值的變化趨勢
Tab.2 Trends of the changes in the characteristic values
in the three cycle model of technical innov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resources
技術特性
Characteristics研發創新環
R&D cycle孵化創新環
Incubation cycle市場創新環
Market innovation
cycle創新頻率高低創新投入低高創新風險低高創新淘汰高低技術價值低高期權價值高低投資回報高低競爭能力弱強技術保護低高技術穩定弱強技術新穎強中技術標準低高商業開發低高顧客滿意低高生產成本高低生產投資低高盈利特性低高內部協同弱強環境和諧低高組織控制弱強資、盈利性及環境和諧性等呈現出由低到高的變化趨勢,而創新頻率、淘汰率、技術期權價值、技術投資回報、單位生產成本等則呈現出由高到低的變化趨勢。概括起來講,有三個方面的變化特征:(1)創新投入逐步增大;(2)技術價值持續增值;(3)創新管理逐步強化。
3 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價值鏈系統鏈接特性
在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過程中,由各功能節點組配鏈接成鏈接單元,再由鏈接單元鏈接成關鍵創新環,進而構成三環模式鏈條集合體系統網絡,這一“點元環鏈網”的逐級鏈接構建科技價值鏈創新系統的過程,表現出定向有序性、無限多樣性、互利共生性和價值遞增性等創新價值鏈接的規律性特性。
3.1 定向有序性
系統鏈接的定向有序性包含三層意義。其一,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價值鏈的系統鏈接是以技術創新目標為指向的。從技術創新源S到大規模技術市場化M的全過程中,企業始終以其技術創新目標為指向,分階段實現從技術創新源到技術市場化的定向鏈接,稱之為面向市場的正向鏈接。
其二,系統鏈接是有序的。在技術創新源S到大規模創新技術產業化M的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價值鏈三環模式中,從科技價值鏈上一功能節點只能與其相鄰的下位功能節點鏈接才是技術創新的正確有效、合乎技術創新發展規律的鏈接,除此而外的各種跨越中間過程的正向鏈接屬于錯誤鏈接之列。
其三,順序鏈接單元具有不可替代性。由于系統鏈接必須是定向有序的,因而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價值鏈三環模式中各種順序鏈接單元都有其特定的創新功能,其在三環模式中的地位和創新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
3.2 無限多樣性
系統鏈接的無限多樣性,是指在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價值鏈三環模式中,可以產生無限多樣的技術創新鏈接組合和鏈接方式。可從三個方面分析。
第一,同一核心技術可以衍生出無限多樣的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產品。在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價值鏈三環模式中,在技術創新源S到大規模創新技術市場化M過程中,任何市場化的創新產品都是由8個功能節點的創新集合體,即:
Ω=(X1,X2,X3,X4,X5,X6,X7,X8;∑;T) (1)
Ω為技術集合體,Xi=代表功能節點,(I=1,2……8),∑代表環境影響,T:代表時間
S與M之間有六個中間功能節點,每一個功能節點都可以有N種次生變化,若六個中間功能節點都產生n種次生變化,則源于同一核心技術從原創構想O到產品標準化P的六個功能節點,可能產生N6種類型的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價值鏈組合。
第二,技術基因重組的無限多樣性。技術雜交、基因重組、交叉、融合、相互滲透是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的主要途徑,若源于兩個核心技術系統之間進行雜交、重組、交叉、融合,按指數定律,則可能產生N6•N6=N6+6=N12。若有M多種技術交叉融合,則可能產生N6M種技術組合,有:N=(1,2……∞),M=(1,2……∞),則N6M∞。
第三,技術集合系統的多樣性。按邁克爾•波特的論述,技術遍布企業價值鏈之中,企業是各種技術的集合體[9]。這一點啟迪我們,每一個企業作為一個技術集合系統,其技術創新能力都不同,同一技術創新組合與不同的企業結合,必然產生不同甚至相差很遠的創新效果。這進一步增加了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系統鏈接的無限多樣性。
3.3 互利共生性
在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的實踐中,基于科技價值鏈三環模式的技術創新全過程可以由一個科技和經濟實力強大的企業全程做完。但在大多數情況下,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價值鏈三環模式的技術創新往往是由以某一旗艦企業為核心,經過大學、科研院所和多個企業組成的協同創新利益共同體系統網絡來完成的。由于多種內部和外部驅動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多個企業、科研機構、大學鏈接成由多種科技價值鏈構成的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價值網絡系統,合作創新成為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價值鏈創新系統生成、構建、運行、維護、更新、發展的重要機制,處于同一科技價值鏈鏈條上或在同一科技價值鏈價值網絡體系中的各成員組織成為了合作鏈條上的組織節點,形成了組織成員之間以利益為紐帶的互利共生關系。互利共生關系由于能達到所有參與組織成員互利共贏的效果,必然成為像科技價值鏈這種網絡化成員組織合作創新的主要形式。協作利益和分配機制是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價值鏈系統的基礎。
3.4 價值遞增性
從技術創新源到大規模成果市場化的過程,也就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價值鏈系統各功能節點的逐級鏈接,實現價值升值的過程。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的價值,對于創新者來說是創新收益;對于主持或參與創新的企業來說,是企業的價值增長和利潤的增長;對創新產品的用戶來說,是顧客愿意為創新產品支付的價格。因此,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的價值應該是技術價值、企業價值和顧客價值的統一。如果一項技術創新成果最終通過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價值鏈三個階段8個功能節點,實現了科技價值鏈的系統創新,則必然為企業、顧客和創新者帶來創新收益。反之,若未能通過,則其或胎死腹中,或半途夭折,或進入技術休眠期,或給企業帶來巨大損失,最終未能完成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價值鏈的系統創新。
終上所述,基于科技價值鏈的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三環模式為加強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和提高其轉化效率提供了重要的系統管理理論依據。一是強調了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的階段性,任何試圖繞過農業資源型技術發育階段的人為作法都是違反技術發育成長規律的。二是強調了技術創新源在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全過程中的核心基礎作用。技術創新源是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的基礎,沒有“創新源”,就不會有“創新流”。三是強調了加強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轉化系統管理的重要性。其最大特點,就是把從技術創新源到大規模技術市場化開發的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轉化全過程視為多元化創新主體以利益為紐帶鏈接而成的多元組織節點鏈條集合體,通過科技價值鏈條上中下游所有組織節點的緊密合作,加強農業資源型技術創新和技術轉移,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專業化水平,增強協同創新效率,從而達到農業資源型科技價值鏈系統中的所有組織節點技術創新運作效率最優化、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Gerard H G. Exploiting Cycle Time in Technology Management[M]. McGraw Hill Companies, Inc.,1993.
[2]Reardon T, Codron J M, Busch L, et al. Global Change in Agrifood Grades and Standards: Agribusiness Strategic Respons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 2001, 2(3):421-435.
[3]黃鋼, 徐玖平.農業科技價值鏈系統創新論[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7.[Huang Gang, Xu Jiuping. Theories of Systematic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Technology Value Chain[M]. Beijing:China Pres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Technology, 2007]
[4]黃鋼,徐玖平,李穎.科技價值鏈與創新主體鏈接模式[J].中國軟科學, 2006,(6):67-75.[Huang Gang, Xu Jiuping, Li Ying, The Study on ScienceTechnology Value Chains and the Linking Models among Multiple Innovation Subjects[J]. China Soft Science, 2006, (6):67-75]
[5]Arora A, Fosfuri A, Gambardella A. Markets for Technology: The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Corporate Strategy [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2001.
[6]Jolly V K. Getting From Mind to the Market: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New Technology[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7.
[7]Hoppe H. Secondmover Advantages in the Strategic Adoption of New Technology under Uncertaint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00, 18(5): 315-338.
[8]Reardon T, Barrett C B. Agroindustrialization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n Overview of Issues, Patterns, and Determinants[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0, 23 (3): 195-205.
[9]Gereffi G, Humphrey J, Sturgeon T. 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 [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2005, 12(1):78-104.ThreeCycle Model and ChainLinkag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ased
on Agricultural Resources
HUANGGang LIYing WANGHong
(Sichu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hengdu Sichuan 610066, China)
篇10
同志近期談到:“城鎮化是拉動內需的最大潛力,建設城鎮化要走集約、節能、生態的新路子,著力提高內在承載力”。提高內在承載力,是推進城鎮化的核心。當前各地都在積極探索和制訂實施規劃,但是其思路和做法大多是以建筑業為依托、以土地開發為動力、以基礎建設投資為主體的人為“造城”,其結果必然是犧牲資源和環境。只有在推進城鎮化的前期規劃部署中,確立“構建產業體系、提供就業崗位、實現農民增收”三位同步,才能真正拓展城鎮化內在承載力。
構建產業體系,三個“就地化”是重心和前提。產業體系的建立,應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依托豐富的農業資源,最終構建農業資源開發體系。通過農業資源開發體系的建設,實現三個“就地化”——資源轉化就地化、產業發展就地化、農民增收就地化。這不僅符合當前廣大農民的普遍訴求,也為“三農”問題的根本解決開辟了一個新的途徑。
二、農業資源總量豐富,可開發空間巨大
國外曾有媒體將農業資源譽為“人類自然和經濟資源中,最大的、也是最后一塊寶藏”。
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的發展,“農業資源”的概念和定位也在不斷地豐富、延伸。農業資源,不僅包括土地、水等傳統意義上的農業自然資源,也應包括糧食、果蔬、水產品等農林漁業所生產的一切產品,包括剩余物等副產品。
農業資源具有低碳、當量大、可再生等特征,資源自然存量可觀,可供加工利用的品種十分豐富。農業資源的產業化開發,市場空間巨大,產業具有投資小、收益大、穩定周期長、持續能力強等特點。
但是目前由于糧食等主體農產品的價格較低,農業領域出現了兩大熱點。一是棉花、果蔬、花卉、林木等經濟作物的種植;二是畜、禽、水產品等的養殖,從而形成了農業經濟效益提升的“兩翼”。 但是種植、養殖仍是農業產業鏈的初始環節,產業鏈條短,先進技術的引入和應用不足,產品同質化趨勢嚴重,需要進一步優化提升。推進農業發展,應運用前沿學科技術和優化工業手段,打造包括糧食在內所有農產品的加工體系,形成農業產業加工集群,構筑農業產業發展的“主體”,以主體帶動兩翼,促進農業資源深度開發。
農業資源在滿足人類衣、食之需外,其潛在功能所形成的價值,從生物化學角度看還遠未開發。據綜合計算,我國農業資源的綜合開發當量可達到20萬億元以上。所以,我國農業資源的產業化開發,不僅能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而且也為城鎮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目前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對于農業資源的系統開發還未起步,與社會發展的需求還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由于農業領域技術創新和應用的缺失,嚴重影響了農業資源系統開發價值的顯現。
三百多年來,隨著工業革命在全球的推進,工業文明表現出的巨大商業利潤和社會財富創造能力,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均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工業革命的發展,使所有的資源都向工業聚集。例如大量的技術成果,都產生于工業體系、應用于工業體系,可以說近代科技體系是工業技術的集合。然而在農業領域,除頗有爭議的轉基因技術,以及上世紀初的耕作機械化之外,鮮有新技術進入。正是由于缺乏高新技術的應用,農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轉化的質量始終得不到提升。在此背景下,農業資源的市場價值長期背離了其自身的真實價值,無法使農業生產者獲得應有的利潤。
三、推進農業資源開發向廣度和深度拓展
推進農業資源的產業化開發,要發揮現代科技的主體帶動作用。農業,是先進技術最有應用價值和前景的產業。從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角度看,正是由于農業資源產業化開發的起點較低,具有底部效應,所以與傳統工業相比,農業可提升的空間巨大。
尤其是近30年來,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等不斷涌現,以及系統感應、控制技術等優化工業手段的應用,不僅可以提高農業產業鏈前端種植環節的生產效率,同時為農業資源的深度開發提供堅實的支撐。上世紀90年代,同志在河南主政期間提出的“用工業手段解決農業問題”,其主旨就是應用前沿學科技術和近30年形成的優化工業手段,在橫向和縱向上拓展農業產業的發展空間,對農業進行改造和提升,使產業的潛在功能得到顯現。
引入先進技術和工業手段的同時,農業資源的開發,需要投入更多的現代產業要素,實現系統創新。實踐證明,在現代產業的發展中,單一點上的技術突破,已經無法滿足需求,產業的每一次提升都源于系統創新。農業資源的開發,同樣需要在產品、標準、商業模式、渠道建設等方面進行綜合性的系統創新,進而產生更加高效、有序、巨大的效益。
主食產業化的推進,就是通過系統創新,對農業資源進行開發和提升的范例。河南興泰公司在10多年來,對我國傳統主食開展了持續的基礎科研、工藝技術、裝備研制、標準化、市場體系等領域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探索,使產業的自身價值和發展潛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主食產業化僅是農業資源產業化開發中的一個環節。除主食產業之外,農業領域可以培育形成若干個類似主食產業的資源開發體系。
技術創新為主體的每一次系統性創新,在顛覆一個時代的同時,創新著一個新的時代。通過系統創新,將原來無法進行加工的農業資源,納入了可加工的范圍,拓展了資源可加工轉化的廣度和深度,從而使農業資源的加工轉化由各個分散的產品,組成鏈條,進而衍生到產品系列,形成龐大的、新型的產業體系,擴大農業資源轉化增值的空間,將農業資源的經濟效益放大數十倍、數百倍。
隨著農業經濟質量和效益空間的提升,勢必引入更多的資本、現代技術、各種人才等要素,使農業的經濟面貌得到根本改變。
四、結合中國國情,因地制宜、循序漸進推進城鎮現代化
農業資源的系統化開發,有助于各個地區結合自有的資源特點,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體系。資源具有稀缺性和有限性,這也是其價值體現的基礎。我國的各個省份,均有各不相同的農業資源特點。按照產業和區域“不均衡發展”理論,立足本地優勢,通過農業資源產業化開發,發揮當地的農業資源優勢,堅持差異競爭、錯位發展,循序漸進、統籌謀劃,形成“一縣一園、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特色化的發展模式,打造支撐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在未來的區域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農業資源的系統化開發,將促進集群式的優質產業入鎮進鄉,不僅將農產品加工的產值留在了當地,而且帶動了三次產業的全面發展,增強當地經濟實力,有能力建立起完善的公共服務硬件設施和社會保障體系。與此同時,使農村地區的村鎮形成更強大的吸納技術人才和留住勞動力的能力,使廣大農民不需要背井離鄉、涌進大城市,而是結合傳統的生活習慣和方式,離土不離鄉,讓農民就地可以實現就業、提高收入。從而使廣大的小城鎮,在保持農村特定的自然風貌和公序良俗的基礎上,實現“村鎮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