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護理課件范文

時間:2023-12-06 17:51: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生兒護理課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新生兒護理課件

篇1

【關鍵詞】 新生兒科;醫院感染;監測;護理干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23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8-2833-02

醫院感染流行病學調查和監測是評價和判斷醫院感染控制和管理的主要方法[1]。為有效預防和控制新生兒科醫院感染,我院2010年開始更進一步對新生兒科進行醫院感染監測與護理干預。

1 資料與方法

1.1 監測對象 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入住新生兒科所有患兒,共2701例,其中男1730例,女971例。

1.2 監測方法

1.2.1 由醫院感染科專職人員和新生兒科醫院感染管理小組的監控醫生、監控護士組成監控小組,監控醫生、護士每天進行監測,包括查閱病歷、查看檢驗報告、床邊巡查等,關注潛在的感染患兒。夜班護士填寫《新生兒科患兒日志》,包括每日新入院新生兒數、已住新生兒數、中心靜脈插管數、使用呼吸機數等。科室發現醫院感染病例,由主管醫生及時填寫“醫院感染病例報告表”。每月初由院感科專職人員統計上月數據,并進行分析反饋[2]。

1.2.2 此次醫院感染監測為兩個階段,2010年5月至10月為監測期;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為干預期。

1.3 醫院感染診斷標準 衛生部頒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3]。

1.4 數據處理 所有資料錄入Excel,采用Stata7.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

2 結果

2.1 醫院感染發生率 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住院患兒2701例,發生醫院感染112例次,醫院感染發生率為4.13%,其中監測期醫院感染發生率為5.16%;干預期醫院感染發生率為3.12%。干預前后醫院感染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詳細結果,見表1。

2.2 醫院感染部位分布 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為主,占34.67%;其次為上呼吸道感染,占22.87%,詳細結果,見表2。

2.3 侵入性操作相關日感染率 監測期呼吸機相關肺炎感染率為3.18%,干預期僅發生一例;監測期中心靜脈相關血流感染率為0.61%,干預期未發生一例相關血流感染。干預前后呼吸機相關肺炎和中心靜脈插管相關血流感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詳細結果,見表3。

3 護理干預

3.1 加強醫生、護士、衛生員的防控意識,并進行專項培訓,收集歷年來新生兒科暴發事件編輯成冊發放給全科人員學習,汲取教訓。

3.2 減少工作人員流動 人員流動量大時空氣中細菌數量也相應增多。對策:實施整體護理,減少人員流動;有計劃地接收實習進修人員;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如入室應戴帽、更換衣鞋等;建立科學護理工作程序,如一切晨間護理及清潔衛生等影響空氣質量的工作應在8:00前完成[4]

3.3 嚴格執行床間距要求 無陪護病室每床凈使用面積不少于3平方米,床間距不小于1米[5]由于醫院條件所限,病人量多,往往會縮小床間距多加床收治病人。這樣各種病原體高度集中,增加了醫源叉感染的機會。減少加床,嚴格控制床間距。

3.4 分病種分室收治 為防止交叉感染,對不同病種患兒應量分室收治,同一種病急性期與恢復期也就盡量分開。

3.5 加強患兒的基礎護理

3.5.1 口腔護理 注意口腔清潔,喂奶后常規喂水起到清潔口腔作用。禁食或高熱患兒每天用生理鹽水進行口腔護理2次。發現鵝口瘡的使用制霉菌素粉涂抹,每日2次。

3.5.2 眼部護理 常規每天用生理鹽水棉球自眼內眥向外擦洗一次,如母親有其他感染,為防止結膜炎的發生,則每日用泰利必妥眼藥水滴眼l-2次,并注意觀察眼部是否有分泌物,分泌物的顏色、量等。

3.5.3 臀部護理 每次排便后及時做臀部護理,擦拭由前到后,以免肛周污物污染尿道口,洗后在周圍涂上植物油,并更換尿布。

3.5.4 保持臍部清潔、干燥 每天沐浴后,用75%酒精消毒臍部,并用消毒臍包包上以保護不受大小便污染。

3.5.5 喂養 鼻飼的患兒,鼻飼用的注射器每次更換,鼻飼管隔日更換。人工喂養時做到一次一瓶一奶嘴,每日做好乳器具的消毒工作[6]。

3.5.6 加強衣物管理 新生兒衣物應選用質地柔軟、吸水性強、透氣性好的純棉制品,每天更換衣服清洗干凈。

3.6 加強手衛生 洗手是阻斷醫護人員因操作而導致傳播疾病的關鍵環節,也是預防醫院感染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之一[7]。有研究表明,做好手衛生可預防1/3的醫院感染發生。要求該科的醫務人員在接觸患兒或進行操作的前后均需做好洗手或手消毒,并在每個洗手池上帖上六步洗手法,在治療臺前、治療車上帖上提示“您洗手了嗎?”,進一步提高手衛生執行率。

3.7 重點關注高危新生兒,如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侵入性操作患兒等,當患兒插管超過48小時,應提醒醫生每天評估是否可拔管、撤機。

3.8 實施有效的防控措施 對于有侵襲性操作的患兒,如氣管插管和吸痰時,應嚴格無菌操作,動作要輕柔,減少黏膜損傷;插管導芯經高壓滅菌后使用,呼吸機管道每周更換1-2次,濕化液使用無菌用水,并每天更換;溫箱的每日用清水擦拭內面及儲水槽,濕化器在使用中每天更換無菌用水,空置時進行徹底消毒,干燥保存。

3.9 加強探視制度管理 非本病區的工作人員未經允許不得入內,入室要更換衣鞋、戴口罩帽子。

通過落實護理干預,此次監測后醫院感染發生率下降了40.02%,顯示監測能有效地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王樞群,張邦燮.醫院感染學[M].重慶: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重慶分社,1990:258-260.

[2] 伍平,鄧玉英,賴海燕.新生兒科醫院感染目標性監測干預監測與干預效果分析[J].2009,16(4):1019-1021.

[3] 衛生部.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北京:2001.

[4] 黃雁虹.新生兒醫院感染與護理行為危險因素分析.中國醫藥導報,2008,5(4):136-137.

[5] 衛生部.新生兒病室建設與管理指南(試行).北京:2009.

篇2

[關鍵詞] 產科;優質服務;護理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 R197.32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1)07(a)-141-02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學科學的發展,人們對分娩的認識在逐漸加深。產婦及家屬已不僅僅滿足于醫院提供安全的助產技術,更渴望在孕產期間能得到醫務人員的關愛、體貼和周到細致的護理服務,獲取專業的健康知識和育兒技巧。產婦這一細膩、敏感、求知欲強的特定群體,決定了產科護理服務必須適應產婦的需求,改變護理服務模式,強調以人為本,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理念[1]。為了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提高產科護理質量,近一年來,筆者通過改變護理人員排班模式、加強對護理人員的培訓、完善基礎設施、開辟多種護理服務渠道等方式,進一步夯實基礎護理,體現產科人文關懷,推行在新形勢下開展優質護理服務新模式的嘗試,收到一定成效,現報道如下:

1 樹立以人為本的產科護理理念

2010年衛生部提出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實施方案,優質護理服務活動在全國各試點醫院逐漸展開。“優質護理服務”是一個嶄新的概念,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也不同以往的整體護理。尤其是產科專科性比較強,手術量大、危重癥多、病床周轉快、不確定因素高、護理對象是女性和新生兒。這些特點決定護理工作模式要有獨立性和創新性。優質護理服務最主要的在于引導護理服務更貼近患者、病房,貼近社會,讓患者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真正實現全程人性化的服務。特別是產科,面對的是產婦這一特殊人群。作為女性,她們細膩、敏感;作為準媽媽,她們有著很強的依賴性和求知欲。她們不是患者,她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生理上的照顧,更需要精神上的關懷。以人為本的產科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強調以產婦為中心,以關注產婦的情感需要為特征,其核心體現在尊重、 理解、關心、鼓勵產婦及家屬,尊重人的生命價值、人格尊嚴,真正做到視患者如親人,患者的利益高于一切,從以助產技術為主的服務觀念,向以助產技術與提婦身心支持并重的觀念轉變。

2 產科優質護理服務的新特點

2.1 護理服務上升為重點

當一個產婦處于生兒育女的狀態時,所有的積極治療都不能減輕其緊張和焦慮的心態,而產前、產后關懷中幾乎一切針對患者的操作只有“照護”和 “關懷”才具有真正的意義,所以對絕大多數的產婦而言,他們更需要的是家人的陪護,心靈的“關懷”與身體的“舒適”。

2.2 服務對象的特殊性

在產科的護理服務中,家屬也成為醫護人員服務或培訓教育的對象。護理人員在對產婦進行心理疏導的同時,也必須對其家屬進行必要的教育。因為多數家屬對護理產婦以及新生兒護理缺乏必要的準備,處理時容易手忙腳亂,導致產婦和新生兒護理上的缺乏[2],這就需要護理人員在平時也要加強對家屬進行各個方面的教育,以促進產婦家屬共同的身心健康。

2.3 產婦復雜的心理狀態

產褥期是一個生理、心理和社會變化非常復雜的過程, 處理不當或者不重視產褥期保健,可能形成產褥期疾病或遠期后遺癥,嚴重影響產婦的身心健康和嬰幼兒的生長發育[3]。因擔心患兒,產婦大多有不同程度的產后抑郁癥狀或者情緒過激,由于心理、社會或生理尤其是內分泌等多方面因素作用而產生情感性精神障礙,表現為喜悅、緊張、沮喪、焦慮、缺乏信心、情緒不穩、恐懼、處事能力下降,期待履行母親職責,缺乏自由感,有的感覺室內憋悶壓抑等。因而,在產婦護理中心理護理顯得尤為重要[4-5]。

3 產科優質護理服務模式的實施方法

3.1 完善各項護理制度

結合科室特點,完善《母嬰床旁護理工作制度》、《產科病房探視制度》《產科護理安全制度》、《母嬰同室醫院感染管理制度》、《孕產婦安全管理制度》、《新生兒安全管理制度》、《母乳喂養制度》、《母嬰病房突發事件及應急預案》《預防接種安全注射制度》等各項護理制度,保證了所有護理工作有章可循。

3.2 著手對全體護士進行培訓

主要包括護理禮儀和技術操作。人性化服務要求護理人員在服務時必須用規范的文明禮貌用語。要求護士們將“您好、請、謝謝、再見、對不起、您需要我做什么?”常掛在嘴邊。見到產婦不直呼床號,當產婦遇到困難時,要說“我盡力去做”。對產婦提出的困惑問題,耐心準確地回答和解釋。

3.3 結合專科特點,改變排班模式

護士作為護理工作的參與者、實施者,要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要最合理地配置護士資源。本文筆者將試點病區現有17名護士,按照1∶0.4的床護比劃分責任小組,保證每個產婦和新生兒在院期間都能得到責任護士的全面照顧。同時,配備用藥指導。護士專門負責加藥和指導產婦安全用藥知識,堅持每天到床旁為產婦講解用藥方法、劑量、注意事項等常識,減少差錯事故的發生。

3.4 完善硬件設施,改造病區環境

病室重新裝修。以暖色調為主粉刷房間,凸顯了母嬰病房溫馨的氛圍。走廊內張貼了很多寶寶進行沐浴、撫觸的圖片和產后健身操、科學做月子的宣傳畫。在每個病房內懸掛母乳喂養圖解,將母乳喂養的各個環節步驟,直觀地展現在每個產婦面前。同時,購進床旁洗頭機、吹風機、產后足浴盆、按摩儀等設備,提升基礎護理的服務品質。在病區配備溫奶器、微波爐,免費提供給產婦及家屬使用。在每名產婦的床頭配置了溫馨提示卡。將產婦的經治醫生、責任護士、將要進行的檢查處置等注意事項明顯的標示出來。

3.5 開展溫馨護理,推出服務亮點

3.5.1 產時專人陪伴、家化待產、導樂分娩[6] 產房設有家化待產室,配置有獨立衛生間,床旁胎心監護與中心監護儀相連接。產婦可由一名家屬陪伴。產后,我們推出了為產婦送上一杯紅糖水的服務。

3.5.2 為新生兒免費照第一張出生照片 由專門的護士到病房為新生的寶寶拍照,照片上產婦的姓名、寶寶的出生時間、性別、體重等自然情況一目了然。

3.5.3 進行新生兒智護訓練 科室配置了智護訓練教材,護士堅持每天為寶寶進行大運動、精細遠動等訓練。利用圖片、按摩球、發音棰等智護器材,刺激寶寶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對寶寶智力進行早期開發。

3.5.4 指導產婦進行康復訓練 根據產婦產后的身體耐受情況自編了一套適合產婦的形體恢復操。通過對產婦的四肢、盆底肌肉、全身肌肉進行有計劃的恢復訓練,從小關節運動到全身鍛煉促進產后康復。為術后患者開展中藥浴足。通過中藥為患者洗腳、泡腳、按摩雙下肢。結合產科手術患者專科的特點,運用中醫學的時間醫學“天人相應”的基本觀點,中西醫結合。

3.5.5 專業營養指導 在產婦住院期間,選派獲得營養師資格的專職護士,為他們提供合理膳食指導,保證產婦攝入充足的營養而又維持正常的體重。

3.5.6 全面推廣母嬰床旁護理 使用床旁護理車,由護士到每個產婦身邊,指導產婦和家屬新生兒沐浴、撫觸的手法和室內溫度、物品準備等注意事項。

3.5.7 開辟產后復診的“綠色通道” 為每個產婦發放復診卡片。憑卡片可以直接到科室進行產后超聲復查和新生兒復查。

3.6 積極開辦孕校,拓寬服務內涵

開辟出專門的房間作為孕校教室,為孕產婦講課。房間配套設施齊全,有寶寶模型、知識圖譜、新生兒智護器材等設備。制定系統的教學計劃,將產前的孕期營養、妊娠保健、入院準備、分娩方式的選擇、母乳喂養的準備、產褥期保健、產后形體恢復、新生兒護理常識等制作成精美的多媒體課件。每天由專業的醫護人員按照課表的內容講授不同的知識。通過圖片、文字、影音資料等,為孕婦提供孕嬰保健指導。同時,開展新生兒撫觸、游泳的互動,讓準爸爸、準媽媽參與其中。

3.7 利用網絡資源,推廣縱深服務

利用互聯網傳遞信息的快捷優勢,在騰訊QQ上成立了孕婦群和媽媽群。每天有專業人員在線為她們答疑解惑。通過孕婦QQ群和媽媽QQ群,廣大家長可以同科室醫護人員交流寶寶的健康、飲食、成長等方面的信息;準媽媽也可以在線求助孕期需要注意的細節。

4 結果

產科優質護理服務新模式的開展,提高了產婦及家屬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增強了對醫務人員的信賴感和安全感。促進了產婦和家屬對健康知識的了解程度,對新生兒護理的動手操作能力大大增強。

5 結語

新形勢下的產科護理服務必須適應新時期孕產婦生理、心理和社會等方面的需求,實現“患者滿意、社會滿意、政府滿意”的目標。

綜上所述,產科護理工作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動態實踐過程。隨著社會的變遷,醫學的發展,新問題的出現要引起我們認真面對。通過理性思考從專業的角度,用科學的態度勇于探索實踐,不斷更新思路和理念,使優質護理服務更加深入全面地在產科開展。

[參考文獻]

[1] 金艷.以人為本的產科護理模式探討[J].醫學信息,2010,5(5):1041-1042.

[2] 劉遂.人文服務理念在婦產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2010, 7:250.

[3] 曹典姣.產科護理新模式對降低剖宮產率的效果觀察[J].醫學臨床研究,2010,27(4):760-761.

[4] 戚慧嵐.淺談家屬陪伴產婦分娩在產科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當代醫學,2009,16(10):33-34.

[5] 唐秀清.產科護理不安全因素及管理對策[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12):92.

篇3

1依據“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分析表”導出操作技能實訓項目

助產是一個技術操作要求很高的臨床一線崗位,助產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除專業知識外,主要體現在技能操作水平上,其操作技術水平直接關系到母嬰的安全和健康。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改革,其特色是突出工學結合,以臨床職業活動為導向、以能力為目標、以項目為載體,開設理論實踐一體化課程[1]。本研究以助產職業崗位人才需求調查結果為基本依據,根據臨床工作過程及國家衛生部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內容要求,對照“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分析表”,導出涉及婦產科的操作技能實訓項目25項,分“熟練掌握”、“基本掌握”、“基本了解”3個等級,便于指導教師和學生利用有限的課時突出重點、攻克難點。

2以“操作技能實訓項目”為引領進行教學改革

課題組以助產科服務能力和婦嬰護理技術工作任務為中心組織課程內容,進行項目載體設計,結合高端助產專門性人才對理論知識學習的需要和國家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要求,由每項工作任務導出職業能力,形成課程框架,設置情境教學。把理論知識、技能訓練與助產臨床技術融為一體,改變傳統的理論與實踐教學分段實施的模式,采用“工學結合、學做一體”模式,以工作過程為引領[2,3],通過實訓室仿真模擬演示、實訓室操作訓練及考核、醫院見習、畢業實習等,達到對助產專業婦產科操作技能職業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在完成相應工作任務的同時,掌握助產和婦嬰專科護理知識,突出對學生進行助產和婦嬰專科護理技能的培養。

試驗班級課程具體安排:校內將4~6名學生分為一組,教師先示范操作,然后讓學生分組練習,教師巡視指導,利用仿真演練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醫院將10名學生分成一組,由臨床經驗豐富的教師帶教,利用雙休日和社區實習時間組織學生入戶對孕婦進行產前檢查和孕期宣教,對產褥婦進行檢查和康復指導,指導育兒家庭進行新生兒沐浴、臍帶護理、新生兒撫觸、測量小兒生長發育指標等;在課余時間開放仿真模擬產房、婦科檢查室、新生兒護理室和多媒體綜合實訓室(配全套操作錄像和助學課件),由學生自我管理并根據實訓項目的分級要求自由練習,既提高了學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又鍛煉了學生的管理能力,取得了較好效果。

3通過充分論證,使技能操作實訓項目分級更具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