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藥的原理范文
時間:2023-12-06 18:00: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物制藥的原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抗微生物藥物
摘要:目的 探討抗微生物類藥物藥源性致死的特點和規律,以預防或減少其發生,促進臨床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藥物。方法 通過中國醫院數字圖書館的CHKD期刊知識庫檢索1998~2004年報道的抗微生物藥物藥源性致死個案,自行建立數據庫,對文獻資料進行整理、匯總,并進行分析。結果 青霉素、慶大霉素、林可霉素、頭孢唑啉致死病例數居前4位(占48.95%),靜脈用藥發生率(55.24%)最高,全身性反應致死占了很高的比例(62.24%)。結論 嚴格用藥指征,按照藥品說明書的用量用法使用,密切觀察用藥后反應,減少抗微生物藥物藥源性疾病或藥源性致死的發生。
關鍵詞:抗微生物藥物;藥源性致死;不良反應;合理用藥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line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gularities of the death induced by antimicrobial drugs so as to recurrence and promote the rational use of the drugs.Methods The case reports of antimicrobial drugs shock were searched Chinese medication and healthy during the period of 1998 to 2004 by way of CHKD database. To establish database,reviewing and analyzing literatures. Results Mortality induced by penicillin,gentamicin,lincomycin and cefazolin in the first four places in the ranking (48.95%),intravenous use of drug have the highest incidence rate (55.24%). Mortality of systematic reaction was higher (62.24%).Conclusions The indications must be under strict control,the use of the medicines must follow the description. We should closely observe the response to drugs so as to reduce the illness or death induced by drugs.
Key words:antimicrobial drugs; death induced by drugs; adverse reaction; rational use of drug
抗微生物類藥物是目前在臨床上使用非常廣泛的一類藥物,但隨著抗微生物類藥物的廣泛使用,它所帶來的不良反應日益增多,特別是由于使用抗微生物類藥物引起的藥源性致死的病例逐漸增多,逐漸引起人們的廣泛重視。為了保證臨床用藥安全有效,探討抗微生物藥物藥源性致死的原因及其規律,預防和降低其發生率和死亡率。本文對1998~2004年國內醫藥期刊報道的143例抗微生物類藥物藥源性致死報告進行分析評價,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利用中國醫院數字圖書館的CHKD期刊知識庫檢索1998~2004年收載的中文醫藥衛生期刊,以“抗微生物藥物”、“致死”作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從中篩選出在臨床上因使用抗微生物類藥物治療過程中發生藥物不良反應致死的文獻共129篇,例數為143例,通過查找原文,自行建立數據庫,利用數據庫的功能對文獻進行整理分析。
1.2 一般資料
129篇文獻來自68種國內中文醫刊,其中居文獻數前3位的是:中國醫院藥學雜志17篇(13.2%),法醫學雜志6篇(4.6%),中國藥事5篇(3.9%)。
2 結 果
2.1 性別及年齡分布
抗微生物藥物藥源性致死患者年齡跨度比較大:從4月的嬰幼兒[1],到92歲的老人[2]。其中,男性83例,年齡從8個月到92歲;女性57例,年齡從1歲2個月到82歲;其中性別不明者3例,年齡及性別分布見表1。表1 抗微生物藥物藥源性致死性別及年齡分布情況(略)
2.2 給藥途徑分布
靜脈給藥79例(55.24%),其中靜脈滴注71例(占靜脈給藥的89.87%),靜脈推注8例(占靜脈給藥的10.13%);口服30例(20.98%);肌注14例(979%);皮下注射(包含皮試)14例(9.79%);其他途徑給藥(霧化吸收、鞘內注射、滴眼等)5例(350%),多途徑給藥1例(0.70%),見表2。表2 抗微生物藥物給藥途徑分布表(略)
2.3 用藥品種及分布
在143例抗微生物藥物藥源性致死報告中,涉及6大種類[3],涉及藥物42種,具體情況見表3、4。表3 藥源性致死的藥物種類及分布(略)表4 藥源性致死例數排前8位的藥品(略)
2.4 初次用藥至死亡時間
143例藥源性致死病例按初次用藥至死亡的時間分為7個時間段,不同時間段藥源性致死病例構成比見表5。表5 藥源性致死的用藥時程分布(略)
2.5 藥源性致死按系統受損器官分類
按WHO國際藥物監測合作中心藥物不良反應術語(ADR terminology)器官分類代碼[4]進行分類。藥源性致死病例按系統受損器官分類情況詳見表6。表6 藥源性致死涉及的受損器官系統分類(略)
3 討 論
3.1 藥源性致死是指健康人或病情平穩的患者在疾病的預防、診斷或治療過程中,因用藥后出現藥品不良反應(ADR)而引起的死亡,不包括因原患疾病或與ADR無關的死亡。本文分析結果顯示抗生素類藥物致死率占了將近80%,而其中青霉素、慶大霉素、林可霉素、頭孢唑啉致死病例數居前4位(占48.95%),其中全身性反應(過敏反應)、消化系統(肝功能衰竭)、呼吸系統損害致死居前3位,占總的藥源性致死病例的77.62%(111/143)。全身性反應占6224%(89/143),其中大部分是過敏性休克導致的死亡,應引起臨床醫生注意,應加強青霉素等皮試。
消化系統損害多為并發肝功能衰竭;呼吸系統損害多為并發下呼吸道感染和呼吸衰竭,臨床要多注意并發癥發生的可能。
3.2 抗微生物藥物藥源性致死與性別及年齡的關系
由表1可見,抗微生物藥源性致死病例數在各年齡段差異不明顯(20歲以下算一個年齡段),各年齡段男性略多于女性(1.55∶1)。提示抗微生物藥物引起的嚴重不良反應,特別是B型不良反應(質變型異常),具有不可預見性,對各年齡段病人均可以引起致死,應引起高度重視,要嚴格用藥指征,按照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使用抗微生物藥物,減少不規范預防用藥,防止濫用。
3.3 抗微生物藥物給藥途徑與藥源性致死的關系
分析結果顯示(見表2),靜脈途徑給藥致死率最高(55.24%),口服致死次之(20.98%),但是口服致死的大部分是長期及用藥過量所致,這是可以減少或避免的,所以建議臨床治療時應盡量減少靜脈給藥,可以口服或口服能保證療效的盡量給予口服給藥。
參考文獻
[1]李萍.氟哌酸過量致死[J].中華兒科雜志,1995,33(6):384.
[2]任進民.環丙沙星致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J].藥學進展,1995,19(1):54.
篇2
【摘要】
原生態藥物治療學即是指古樸的、初始的、自發的一些藥物治療學知識。這些藥物治療學知識是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斗爭、生活斗爭、同疾病斗爭以及尋找食物過程中逐漸積累形成的,雖尚未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但其是《內經》藥物治療學形成的基礎,對《內經》藥物治療學理論體系的建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對其進行文獻追溯法研究,可以讓我們更加明晰《內經》作者是如何在秦漢以前不系統的藥物治療學知識基礎上,初步建構了中醫藥物治療學理論體系的雛形,為今天具有獨特理論體系的中醫藥物治療學奠定基礎的。
【關鍵詞】 原生態藥物治療學 《內經》 理論體系建構
原生態藥物治療學即是指古樸的、初始的、自發的一些藥物治療學知識,由于這些知識處于自發的、體驗式的經驗積累階段,尚未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故稱之為“原生態藥物治療學”。其是《內經》藥物治療學形成的基礎,對《內經》藥物治療學理論體系的建構具有重要的影響。《內經》正是在秦漢以前不系統的藥物治療學知識基礎上初步建構了中醫藥物治療學理論體系的雛形,并經后世醫家的不斷補充、完善和發展,形成了現今具有獨特理論體系的中醫藥物治療學。
1 原生態藥物治療學
中國人民認識和運用中藥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在采集野果、植物種子和根莖過程中逐步認識到某些植物吃了對人體有益,能治療一些疾病,而有的服用后則會中毒,引起嘔吐、腹瀉,甚至昏迷等。這樣經過長期經驗的積累,逐漸獲得了一些辨別食物、藥物和毒物的知識。隨著原始農業的發展,人們更注意識別、采集、選擇和栽培各種植物,因而發現了更多的植物藥,古代有“神農氏乃教人播種五谷……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務訓》)的傳說。說明在人類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醫藥知識。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其中已記載了勞動人民在生產斗爭、生活斗爭、同疾病斗爭以及尋找食物過程中,發現有益于人體健康和防治疾病的一百余種藥物,如芣苢(車前)、卷耳(蒼耳子)、葛、艾、芩、芍藥、蒿、苓、杞、蝱(貝母)、蓷(益母草)等,可謂是我國現存文獻中最早記載藥物的書籍。《周禮》中載有“五藥”(指草、木、蟲、石、谷),可能為當時對藥物的初步歸納分類,同時,《周禮·天官》中還記載了 “藥以酸養骨,以辛養筋,以咸養脈,以苦養氣,以甘養肉,以滑養竅”等,反映了當時人們對于藥味、功能已有了很深的了解,并已作了初步總結。《山海經》是我國春秋戰國時的一部古籍,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到處進行漁獵,尋找草木,從而見到了許許多多奇形怪狀的鳥獸及一些奇花異草,進一步嘗其性味而總結的一部著作。此書亦非醫藥專著,但里面收載藥物達126種,除記載了植物藥,還發現了很多動物的藥用價值,如“河羅之魚食之己癰”,“有鳥焉……名曰青耕,可以御疫”等,都是古代人從使用動物中發現動物藥的例證。據《中藥簡史》作者統計,《山海經》里記載的藥物可分4類,動物藥67種,植物藥52種,礦物藥3種,水類1種,不詳類屬者3種,共126種。對每種藥物,《山海經》都明確記載了藥物產地、效用和性能,反映出人們對藥物的認識又深入了一步。這些藥中既有常見病多發病的藥,還有滋補藥,如“食之多力”的櫰木,“食之不忘”的櫪木,“食之不夭”的蒗草等。而且其還記載有美容藥,如《山海經·中山經》云:“荀草,其狀如葌而方莖,黃華赤實,其本如藁本,服之美人色。”其又云:“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為草,其葉胥成,其華黃,其實如菟丘(菟絲),服之媚于人(為人所愛)”等。成書于戰國時期的醫學著作《五十二病方》中記載藥物的種類已比較廣泛,有礦物(21種)、草(51種)、木(29種)、果(5種)、谷(15種)、菜(10種)、待考植物(5種)、禽(6種)、獸(23種)、魚(3種)、蟲(16種)、器物(30種),此外還有后世所謂人部藥9種,泛稱的藥物(如五谷、鳥卵等)和待考藥24種,共計247種[1]。而且此書還是現存最早的方書,其醫方總數達283個,處方講究加減化裁,注意對證用藥,初步運用了辨證論治的原則。如治療疽病,主要用白蘞、黃芪、芍藥、桂、姜、椒、茱萸等7味藥通治,但癥狀不同,用藥分量亦有區別。從其治療內服藥劑型看,當時煎煮服用的方法尚主要是用于食物類的藥物,而一般藥物大多是采用研末吞服之法。
轉貼于
2 《內經》藥物治療學理論體系的建構
《內經》正是在古人對藥物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藥理論。其認為藥物具有各自不同的氣味特點和陰陽屬性,“氣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靜,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淺深”(《素問·至真要大論》),因此,可以產生不同的治療作用。
《內經》有較系統的藥性理論。對于“藥性”,《內經》是以“氣”的概念提出的。《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陽為氣,陰為味……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此處“氣”即指與屬陰的藥味相對的藥性。其將藥物的性質分為寒、熱、溫、涼四種,把用藥物四性針對寒熱溫清予以對抗性治療作為用藥的基本方法之一,云“寒熱溫涼,衰之以屬,隨其所利”《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治熱以寒”“治寒以熱”“治溫以清”“治清以溫”(《素問·五常政大論》)。《神農本草經》及后世將藥性寒、熱、溫、涼稱為“四氣”即導源于此。同時《內經》在《周禮·天官》等對于藥味性能認識的基礎上,將藥物口嘗時的味覺感知概括為酸苦甘辛咸五味,并根據長期的臨床實踐經驗,認識到五味對五臟有著特殊的親和性,指出“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腎”(《靈樞·五味》),運用五味對五臟的親合性及選擇性作用作為中藥的理論依據調節人體臟腑氣機。
《內經》認識到藥物不但具有不同的性能,而且在不同配伍情況下,其作用大小強弱緩急不同,因而提出了方劑的組方原則和分類方法。《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即君(主)藥對疾病起主要治療作用,臣(佐)藥對君藥起輔助作用,使(應)藥與臣藥相互應使,三者相輔相成,這是《內經》組方的基本原則。《內經》還據組方中所使用藥物性味的厚薄、有毒無毒、作用緩急、強弱及藥味多少,將方制分為七方,即大方、小方、緩方、急方、奇方、偶方和重方。大方數少量重,小方數多量輕,緩方藥性和緩,急方藥力峻猛,奇方作用較緩,偶方作用重急,重方即復方。
《內經》中載治療疾病的藥物計有26味,方僅有十四首,后人雖然多稱之為“十三方”,實乃一十四方[2],分別是:湯液醪醴(《素問·湯液醪醴論》)、雞矢醴(《素問·腹中論》)、四烏鲗骨一藘茹丸(《素問·腹中論》)、生鐵洛飲(《素問·病能論》)、澤瀉飲(《素問·病能論》)、蘭草湯(《素問·奇病論》)、左角發酒(《素問·繆刺論》)、小金丹(《素問·刺法論》)、寒痹熱熨方(《靈樞·壽夭剛柔》)、馬膏膏法(《靈樞·經筋》)、半夏秫米湯(《靈樞·邪客》)、豕膏口服含化方以及豕膏瘡瘍外敷方(即外涂豕膏引流方,后世改良為油紗條法)兩方(《靈樞·癰疽》)、陵翹飲(《靈樞·癰疽》)。方劑雖少但代表了當時藥物、方劑的應用情況,其所用藥物種類有動物、植物、礦物;劑型有湯、丸、散、膏、丹、酒等;方制有大小緩急奇偶復;臨床操作時既有內治,又有外治;既用于治療又用于預防,為祖國醫學方藥學確立了雛形,至今仍有實用價值。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高職高專;生物制藥;實驗教材;研究與開發
1 項目提出的背景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課程設置和課程體系既和本科課程有相似的地方,也有自身的特點。高職高專生物制藥專業實驗教材建設就是要在研究課程內容的基礎上建立起高職高專本身所特有的實驗教材,區別于其他教育層次。高職高專學校學生文化基礎較為薄弱,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在學習的道路上沒有發展前途,也不意味著他們在專業技能的學習上會重蹈文化學習的覆轍。人的智力是多方面的,每一位學生都可能同時擁有智力的優勢領域和弱勢領域,對他們而言,語言和數理化方面是其智力弱勢領域,但動手能力等方面可能是他們的智力優勢領域。經過多年的實踐證明,學生的動手能力和他們的文化基礎水平不一定成正比。發展學生的智力優勢領域,這樣既符合高職高專學校的培養目標,也符合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要求。
在理論課的基礎上,通過實驗教學活動,進一步鞏固理論知識和擴展專業學習。實驗教學過程要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才能有利于學生學習,才能達到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目的。在這樣的前提下,適用于高職高專的生物制藥專業學生的實驗教材的編寫就勢在必行了[1]。
2 項目建設的目標與意義
研究目標:編寫出一套適合高職高專院校生物制藥專業實驗教學的教材。
研究意義:針對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實際現狀,如何來開發實驗教材的課程標準、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等是事關實驗教材研究和編寫成敗的關鍵,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是否能夠增加學生的信心,提高興趣,是實驗教材開發必須要考慮的根本所在。對學生進行了大量的調研,開設座談會,對他們的實際情況有了詳細的了解,大部分學生的基礎較薄弱,所以教材內容不能太復雜,首先要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然后通過教師和學生的互動逐步提高實際的教學效果。開發一套適合高職高專院校生物制藥專業學生使用的實驗教材,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內在實力。提升人才的實際附加值,為將來就業打好堅實的基礎。
3 項目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針對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實際現狀,如何來開發實驗教材的課程標準、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等是事關本課題成敗的關鍵,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是否能夠增加學生的信心,提高興趣,是實驗教材開發必須要考慮的根本所在。
對學生進行了大量的調研,開設座談會,對他們的實際情況有了詳細的了解,部分學生的基礎較薄弱,所以教材內容不能太復雜,首先要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然后通過教師和學生的互動逐步提高實際的教學效果。通過學生反饋的信息和實驗數據的收集,不斷調整實驗項目,部分實施細節做細微調整。方法總結就是:使用--反饋--修改--使用,不斷循環,逐漸完善。
4 項目研究的主要內容
具體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根據高職高專院校生物制藥專業學生學習狀況和教學總目標,對照教學計劃,確立實驗教材編寫體系;另一方面根據高職高專院校生物制藥專業教學具體目標和學科特點,編寫實驗教材內容。
4.1 根據高職高專院校生物制藥專業學生學習狀況和教學總目標,對照教學計劃,確立實驗教材編寫體系
生物制藥專業是一個生物、化學、藥學和工程學交叉的工科類專業。
⑴生物制藥專業的培養目標為:培養掌握現代生物技術的基本原理,具備生物制藥和微生物制藥學的基本知識和一定的操作技能的工程技術人才[2]。所培養學生能在制藥企業、化工企業、生物企業以及相關的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和醫藥公司、醫藥部門、服務行業等部門從事藥物、生物制劑和煞費苦心工類產品的研究與開發、生產、教學、經營和管理、藥物檢驗、醫藥工程設計以及外貿、醫藥代表、藥品及醫療器材的營銷等工作。
⑵生物制藥專業培養教學內容:培養適應國家經濟、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人才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高尚健全的人格、強烈的民族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寬厚的專業基本和綜合人文素養,具有國際視野、創新能力和領導潛質的未來學術新秀和管理人才。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生物制藥基本原理和基本生產工藝操作,培養能適應當前社會需求的生物制藥專業人才。本專業學生應該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技能:a、掌握生物制藥技術的基本理論、知識及技能;b、掌握常用和典型生物藥物生產工藝與設備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使用操作方法;c、具有對生物藥物的資源、新產品、新工藝進行研究、開發和設計的初步能力;d、熟悉國家關于藥品及生物制劑的生產、設計、研究與開發、經營、使用以及原材料種植等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規;e、了解生物制藥的理論前沿,了解新工藝、新技術與新設備的發展動態;f、具有創新意識和獨立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⑶生物制藥專業學制為三年,畢業最低學分為139,課程體系由通識課、專業核心課和選修課三大模塊組成,專業核心課程有:無機用分析化學、無機用分析化學實驗、有機化學、有機化學實驗、化工原理、生物學基礎、生物學基礎實驗、生物化學、生物化學實驗、物理化學、微生物學、微生物學實驗、人體解剖生理學、生理學實驗、生物制藥工藝學、藥物化學、藥物分析、藥劑學、發酵工藝學、藥理學、天然藥物化學、教學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其中理論課時1072學時,實驗學時192學時,實踐教學學時11周。
⑷生物制藥專業學生學習狀況。生物制藥專業學生因招生層次為三年制專科,所以高中學習成績普遍不是很好,特別是公共課如英語、數學的學習成績較差,但生物制藥的學生普遍學習積極性較高,在學習過程中認真勤奮,在同年級中生物制藥專業的學生在學習方面表現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的,同時生物制藥專業的學生也表現出課堂教學不夠活躍、動手實踐欠缺(主要表現在對自己沒有信心,不敢去動手操作)。
4.2 根據高職高專院校生物制藥專業教學具體目標和學科特點,編寫實驗教材內容
因傳統實驗教材對高職高專類的學生而言在內容上與理念教學有所脫節,側重于理論研究,而對于高職高專類學生而言理論知識較之本科學習有所欠缺,實驗教學應該更多的側重于動手能力的培養,因而進行實驗教材的研究與開發是十分必要的,我們應該在分析了學生特藥專業學習學習現狀的基礎上結合高職高專院校生物制藥專業教學的具體目標和學科特點,在經過長期的實踐教學的檢驗不斷修改完善最終確定了各實驗教材的教材內容。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制藥 生物技術 原理
在生命科學技術蓬勃發展的今天,人類如何利用它為社會發展做貢獻和造福已成為社會生產工作重點,也是現代化制藥企業發展的核心關鍵。新世紀,面對肆虐的疾病,是否能夠剔除僥幸心理還是一種坦然的態度面對自然界中存在的一切風險已成為人類得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而在近幾十年來,生物技術一直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發展,為人類生命健康默默無聞的服務著。就現階段的社會發展分析而言,生物技術無論是在過去還是在現在,都隨時的為人類發展創造著基礎和必然財富,成為人類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技術項目之一。時至今日,生物制藥的迅猛發展為臨床醫學發展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在疾病治療方面也取得了極大的效果。
一、生物技術概述
生物技術興起于上個世紀中期,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技術學科。生物技術在目前的社會發展中,主要是通過結合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生物理論為基礎來改變動植物體內的細胞與DNA,從而進行人工加工和提取的過程。生物技術的應用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醫療事業的開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為傳統醫療技術的應用提出了新挑戰。傳統的生物技術本僅是一個加工的過程和服務行業,然而伴隨著各種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其逐步趨于培養新物種、開發新產品和探索新技術的過程。植物基因作為當前生物技術的重要環節,是醫療人員在工作中以植物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從而利用植物細胞對相關的基因進行改造,從而提高動植物抵抗力,使其能夠在惡劣的環境中得以正常良好生長。
1、生物技術制藥技術的原理
生物制藥技術是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理論知識來對各種微生物和微元素進行辨析和處理,從而提取出能夠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成分。制藥技術在目前社會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與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息息相關,發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與意義。伴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各種藥物需求不斷增加,提高藥品質量和藥品的藥效已成為人類追求的主要重點。在制藥工作中,利用生物技術制藥已成為一種新技術,是提高工程施工措施和技術方式的主要途徑和方法。隨著近年來社會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基因工程、微生物技術等多個方面為基礎的綜合性制藥措施和原理已成為現代化企業發展的核心觀念,隨著當前各種病菌的不斷變化和各種病狀的變動,傳統的醫療措施逐步無法滿足當前各種病癥的需求,因此在當前的制藥工作中不斷的對各種生物技術進行引進和利用,從而保障各類病菌能夠得到合理科學的解決。
2、生物制藥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一直以來,生物技術就屬于一種高新技術產業,也是一種新型的社會科學技術之一,在當前的社會發展中,生物技術的應用與普及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與趨勢。生物技術歸根究底,就是一種微生物技術,是通過在工作中對各種微生物進行分析和研究的過程。在生物工程應用與發展的過程中說白了就是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設備對微生物的生活習性、生理機制等多個方面進行研究與分析。生物技術的發展歷程從最初到現在經歷了只有短短的幾十年,然而在這幾十年的發展中其幾乎是一種跨越式發展模式,同時其也離不開信息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大力支持與配合。就目前社會發展現狀分析而言,科學技術與信息技術是生物技術得以前進與應用的重要基礎。
就我國的生物技術分析而言,由于起步晚、起點低,同時還受到我國近現代國情與其他因素的制約與影響,使得其中還存在著較多的問題與難點。在我國的生物技術發展與應用中,更是只有短短的二十多年歷史,與歐美發達國家根本無法比擬,但就這短短的二十多年來,由于我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得生物技術在應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以基因工程藥物為核心的研制、開發和產業化已經頗具規模。目前,隨著各種環境因素的不斷惡化,各種自然條件和氣候因素也在不斷的變化之中,使得當前各種病菌發生其遷移性的變化,造成人類健康的嚴重威脅,在這種背景之下,藥品的開發和研制已成為當前保證人們健康的重要手段和不可忽視的手段。
與世界先進國家的生物醫藥產業相比,我國生物醫藥產業還處于比較落后的狀態,但是國家和地方政府都在不斷加大對該產業的發展力度,從政策和資金等各方面不斷加大投入。當前,我國已將生物制藥作為經濟發展的重點建設行業和高新技術的支柱產業來發展。當前一些科技發達或經濟發達地區正在不斷建立國家級生物制藥產業基地,并初步形成了初具規模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這對我國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帶動作用。總體而言,中國生物制藥產業未來充滿希望,前景看好,中國的生物制藥產業將呈繼續增長態勢。
二、生物制藥的前景與分析
生物制藥產業呈現集群式發展。產業集群發展具有明顯的發展優勢,能夠極大地促進產業的快速發展。生物制藥產業作為高科技產業,不僅需要在基礎設施、上下游配套產業等方面的支持,還需要同教育培訓、專業服務、技術轉移中心等相關服務組合在一起,方能發揮高效作用優勢。當前,我國在生物技術產業迅猛發展的浪潮推動下,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市場競爭,加上政府不失時機地加以引導,我國生物技術、人才、資金密集的區域,已逐步形成了生物醫藥產業聚集區,由此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生物醫藥產業鏈和產業集群。這些產業集群對于促進生物制藥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使得生物制藥整體產業鏈得到優化,在生產效率方面得到大幅提升。我國生物制藥產業以后仍會朝著這一方面快速發展,政府也將會加大投資力度、重點建設產業集群區,在基礎設施、配套服務業、研究開發、服務創新、教育培訓和風險投資等方面進行發展和創新,為生物制藥產業集群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
生物醫藥技術向產業化推進。將生物醫藥技術從科研轉向產業化生產是科研的重要目的,只有將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才能使得社會生活水平得到提升。我國生物醫藥技術當前很大一部分還停留在科研方面,并沒有有效地轉換為生產力,這不僅浪費了很多的資源,也使得我國的生產實踐跟不上研發,造成了生產的滯后狀況。生物醫藥技術向產業化推進要求企業通過委托外包策略,建立技術同盟,形成優勢互補,使得自身能夠專注于自身專長方面,從而能夠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競爭優勢。
生物制藥新興技術將不斷應用于產業發展。生物制藥產業作為高新技術產業,需要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才能不斷解決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不斷滿足醫藥水平提升的要求。生物制藥新興技術的發展將會不斷應用到產業發展當中來,從而促進產業技術水平和社會醫療水平的提升。
篇5
【關鍵詞】骨干校 生物制藥工藝 課程改革 職業能力 項目化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8-0007-02
2006年,國家開始啟動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引領全國高等職業院校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強化辦學特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推動高等職業教育持續健康發展。教育部教高[2006]16號文件中明確提出:“加大課程建設與改革的力度,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提高課程教學質量”。以此為契機,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啟動了“生物制藥工藝”的課程改革。
1.“生物制藥工藝學”課程體系改革
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擬構建以職業能力的培養為本位的專業課程體系。從崗位需求和職業分析入手,以此對本課程進行相應改革。
1.1制訂適合“生物制藥技術”專業的課程整體教學設計
目前,“生物制藥工藝”課程在醫藥與健康管理系“生物制藥技術”專業開設。分析其崗位需求和典型的生物制藥工藝流程,以真實企業生產中典型生物制藥項目設計課程教學,使學生構建典型藥物工業化生產的知識體系,掌握相關藥物工業化生產的經驗,實現本課程教學行為與職業崗位有機整合。本課程以生化藥品提取工、血液制品工、發酵工程制藥工、基因工程制藥工、疫苗制品工等典型生物制藥崗位群,進行“生物制藥工藝”課程的整體教學設計,體現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
1.2優化課程教學活動設計方案
1.2.1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注重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使 “生物制藥工藝”理論知識與企業具體藥物生產環節有機融合,將本課程變成實踐操作性強的業務訓練,實現本門課程從傳統教學體系向行動體系的轉變。另外可通過校內、外實訓相結合,建立三級循序式教學模式。第一級為導入相關知識與技能,構建專業核心知識架構;第二級為進行理論聯系實際的課程實訓;第三級為頂崗實習,讓學生走上崗位,將專業核心知識、專業技能以及綜合素質在實踐中得到升華,把學生培養成技術技能型高素質人才。
1.2.2企業典型生物制藥項目引領教學。根據不同類別藥物的生產特點,本課程包括12個項目如抗生素類生物技術藥物的生產(項目1),下設3個工作任務,如青霉素(β-內酰胺環類)的生產(任務1),紅霉素(大環內脂類)的生產(任務2),鏈霉素(氨基糖苷類)的生產(任務3),以此掌握不同類型的抗生素發酵工藝。每個項目前先分析工作任務,即根據對應的生物制藥崗位群實施工作任務分析,形成典型工作任務表,再根據認知規律,將遞進重構行動領域轉換為課程實施方案,最后對照項目目標(包括知識目標、技能目標、素質目標)進行打分評價。具體如下:(1)教師講解:講解典型藥物基本背景知識,進行項目引導,使學生對該典型藥物形成初步認識;(2)學生準備:將學生分為小組和大組并設置組長,層層負責。學生分組查找資料,了解典型藥物工業生產流程以及相關參數,每組提交一份實訓報告;(3)教師評價:對學生實訓報告進行評價打分,修正錯誤點,并點撥生產環節的操作要點及參數控制方法;(4)學生操作:學生作為企業技術人員,在校內、外實訓基地根據各自修正過的實訓報告進行實際操作,要求學生填寫模擬企業生產的工作過程記錄和工作報告,結束后按企業要求完成清場工作;(5)全體討論:學生對每組的實訓現象和產品質量進行比較,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原因和經驗,確定最佳生產工藝,并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生物制藥工藝”教學方式改革
“生物制藥工藝”課程的理論知識比較抽象,過去的傳統教學以板書演示,比較枯燥乏味。因此本課程現要求打破單純講述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方式改革,保證教學效果。
2.1多媒體教學法
多媒體教學中直觀的動態過程、良好的視聽效果以及豐富鮮明的色彩可以改善傳統教學的沉悶氛圍。比如在講授分離純化方法時,學生可能不能透徹掌握分離純化操作,因此我們可以在多媒體教學中采用圖片演示和插入實驗操作視頻,使學生能夠對實驗操作一目了然,效果直觀,學生印象深刻。另外在講授凝膠層析原理時,可以在網上下載Flas,即用不同顏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別代表大、小分子通過凝膠層析柱,動態演示大、小分子是如何運動的,了解為什么大分子先流出,小分子后流出,學生過目不忘,加深對凝膠層析原理的理解。此外,還可在多媒體教學中加入仿真軟件教學,仿真軟件可提供“生物制藥技術”專業技術領域的典型反應流程、設備結構以及動畫圖片。如Fig1-1所示,為青霉素生產工藝過程仿真軟件,該軟件的使用可提高典型工藝流程和設備教學的真實性,提高教學效果。當然,多媒體教學也需要與板書有機結合,共同協作,共同發揮兩者優勢。
2.2 啟發式教學
同“填鴨式教學法”相對立,我們要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我們在備課時,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讓學生接觸到學科最前沿的知識,了解學科發展趨勢,讓學生懂得“最前沿的工藝都是從基本的技術延伸出來的,只是工作人員善于思考,在其中加入了很重要的創新點”;我們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加入現在熱門的“海洋生物制藥、基因工程疫苗”等知識。另外,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性和教學內容的承接性,進行一些啟發性的提問,增強課程互動環節,鼓勵學生認真思考,互相討論,大膽發言,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進行項目1抗生素類生物技術藥物的生產教學時,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頭孢霉素和青霉素的分離提取有何區別?為何要采取如此區別的分離提取操作?這些問題可以引導學生自覺回顧、總結所學知識,綜合分析解決問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此外我們可以進行設計性實訓,包括天然生物活性物質的發現研究、生物藥物中試放大研究等,要求學生根據實驗條件,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完成包括文獻查閱、自我選題、方案設計、實訓準備、實訓的規劃及實施,并最終完成實訓報告的撰寫工作。通過這些方法最大限度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3校外兼職教師教學
從學院“骨干校”建設初期,醫藥與健康管理系就積極引進企業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承擔“生物制藥工藝”課程的全部實訓和一部分理論。這些能工巧匠大多來自江蘇天士力帝益藥業有限公司、江蘇正大清江制藥有限公司等知名藥企。我系現除了增加投入、加強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外,還與上述這些知名藥企合作建立了校外實訓、實習基地,使學生能到企業進行至少8個月的實訓、實習,專業能力在企業工作的真實情景中進一步有所提高。
目前,這些課程改革已在兩屆學生中嘗試使用,教學效果明顯提高,并且從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反饋得知,畢業生在從事生物制藥環節時應用能力強,能夠很快上手,融入企業的生產實踐中。這些都是我院在“骨干校”建設過程中,不斷深化課程改革取得的成果。
參考文獻:
[1]游慶紅.應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制藥工藝學教學改革實踐[J].廣州化工.2010,38(3):227-228.
[2]郭成栓,歐陽浦月,杜敏.基于工作過程的“生物制藥工藝”課程改革研究[J].職教通訊.2013,18:21-23.
篇6
【關鍵詞】生物制藥實驗 系統設計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9-0044-02
生物制藥產業迅猛崛起,生物醫藥產業化發展急需應用型創新人才。我國目前的各類制藥企業大多數是混合制藥企業,既有生物制藥,又有中藥制藥,江蘇省制藥企業的情況也類似,因此生產本身要求技術人員應該掌握生物制藥技術,還需在天然藥物制藥技術、生物化工技術、微生物及酶工程等方面具有很好的知識結構,才能滿足中國特色的生物制藥產業對人才的需求。為此對本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具備扎實的生物制藥和制藥工程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能在生物技術制藥、生物工程、化學制藥及天然藥物產品開發等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藝設計、產品質量控制、經營管理及藥物營銷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所以一個合格的本科畢業生不僅要掌握理論知識,而且更要掌握一定的操作和創新技能。
生物制藥實驗是我院面向生物制藥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實驗課。通過本門課程的教學,希望本專業的學生能了解掌握生物制藥和制藥工程相關的實踐技能,具備能夠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從事藥物研究的能力,為將來開展生物技術制藥、化學制藥及天然藥物產品開發等領域方面的研究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實驗基礎。同時基于南京林業大學的特點,本實驗課程的開展將重點關注林源藥物。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我們對該實驗課程的教學內容、手段及方法進行了一些改革嘗試。
一 根據實際選擇合適的實驗內容
結合生物制藥專業的特點、本校的特色和實驗室的基本條件,在大三第二學期開展了生物制藥實驗,具體包括了藥用蛋白的重組表達、藥用蛋白的分離純化及檢測、重組溶菌酶的制備、細胞培養、天然產物體外活性檢測、真菌多糖的制備及鑒定、林源黃酮或揮發油的提取及測定等實驗,涵蓋了生物工程、藥學、生化和生物學等方面。整個實驗是按照教學計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基礎實驗;第二部分為自主設計實驗。在實驗的第一階段主要是依據教學計劃開展基礎實驗,使學生獲得生物制藥的基本理論及基本實驗操作技能,也為第二部分設計實驗奠定技能操作基礎。例如通過藥用蛋白的重組表達,使學生們掌握基因表達所需要的元件、真核表達系統與原核表達系統的特點及區別、提高外源基因表達量的方法、包涵體復性的方法及重組菌發酵的要求等方面的內容。再如,通過開展藥用蛋白的分離純化及檢測,使學生們掌握蛋白純化的方法及各種方法的優缺點,藥用蛋白所需達到的純度及其檢測方法等。基礎實驗的開展是基于傳統實驗教學模式,具有目的明確、容易上手等優點,通過完成不同的實驗使學生獲得開展生物制藥實驗的基本原理和實驗技能,但也有其不足:(1)每次實驗的內容和操作程序都是教師規定好的,學生按照規定的內容和程序進行實驗,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2)大部分實驗結果明確,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發揮;(3)由于有些環節是教師準備的,學生只是熟悉了部分關鍵環節,缺乏對整個實驗過程的全面了解。
針對開展基礎實驗的不足以及根據高等學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結合南京林業大學的特色及實驗室條件,為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及獨立從事科研活動的能力,給學生一個充分展示能力的空間和舞臺,我們開設了一些自主設計的綜合性實驗。主要開設真菌多糖的制備及鑒定和林源黃酮及揮發油的提取及測定兩個自主設計實驗。例如林源黃酮或揮發油的提取及測定,學生需要根據自己的興趣,從校園里選擇一種植物對其黃酮類物質或揮發油展開研究。這就要求學生首先進行文獻查閱,其次根據文獻設計實驗方案,初步方案完成后,由指導老師根據實驗室條件及實驗方案的可行性提出修改意見,根據教師的修改意見,學生進行修改并完成實驗方案。通過自主設計實驗的完成,使學生的獨立創新能力得到展示,初步體會到什么是科學研究,為其今后從事科學研究打下基礎。
二 對學生的能力培養
1.生物制藥相關知識點的學習和操作能力的訓練
本科專業的學生通過理論學習,對生命科學的一些知識點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對于具體是什么,卻沒有完整的認識。例如,植物活性物質的提取,在學生進行實驗以前,都是課本上枯燥地介紹各種活性物質的性能,提取方法及如何檢測,學生對其了解不深。但通過活性物質的提取實驗,學生第一次看到自己提取的黃酮、生物堿等活性物質,就會對這些物質的結構和性質有直觀的了解。總之,通過第一部分的實驗訓練,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同時通過基本的操作,也獲得了某方面的實驗技能。
2.智能的培養
智能是心理和操作、實踐與應用、過程與方法的綜合體,實驗是手腦并用的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觀察能力的最有效途徑。生物制藥實驗課的第一次課就把實驗改革的總體思路告訴學生,讓學生明確思想,做好準備。但由于學生剛剛接觸制藥實驗,對生物制藥的理論及應用還缺少認識,因此第一階段部分主要是進行規定實驗的內容,并通過這一階段的學習,使學生獲得生物制藥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及基本實驗操作技能。為設計實驗奠定理論基礎和技能操作基礎。通過第二部分設計實驗的完成,使學生的獨立創新能力得到展示,初步體會到什么是科學研究,使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較快的提高。
3.人格的培養
通過實驗,學生能認識到科學研究的嚴謹和實事求是,在任何實驗中,只有遵循正確的實驗方法和步驟,才能達到既定的實驗目的,任何僥幸心理都不會獲得很好的實驗結果。通過實驗,學生還能正確地面對失敗,科學研究不可能每次都成功,每次都能獲得很好的結果,經常要面對失敗,這就能鍛煉學生不氣餒的性格。另外,實驗需要團隊協作,所以需要學生有良好的團隊意識。
三 改進實驗教學中教師的角色
1.教師是實驗的指導者
在實驗教學前應設計好學生實驗提綱,提供必要的實驗資料,在實驗教學中力求創設一種探索的情境,不斷提供信息、點撥方法,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疑難。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可不先解答,而是鼓勵學生進行思考,并鼓勵學生相互討論有關實驗的問題,共同尋求解決方法。
2.教師是實驗的合作者
教師要把自己放在和同學同樣的心理與知識水平上,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參與到學生實驗中,一起動手,一起討論。
3.教師是探究情境的創設者
為學生營造自由的學術氛圍,心理自由的氛圍,使學生能結合實驗進行想象,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所以教師要善于提問、質疑,抓住學生所關心的實驗重點、難點和疑點。
4.教師是心理醫生
在探索學驗中,失敗是經常的。要培養學生承受失敗的能力,要讓學生認識到每個科學實驗都是經過無數次失敗才成功的,培養學生正視失敗、克服困難的精神。當學生實驗失敗時,要耐心地分析其失敗原因,并利用失敗對學生進行心理方面的指導。
四 嚴格考核制度
考核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時實驗課程成績的評定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情緒和認真程度有一定的影響。要明確實驗教學目標,建立明確的當堂評價方案;重視課前檢查;加強對實驗過程的督導。主要考查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課程的成績以學生基本技能掌握的熟練程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實驗報告的質量等為主,要結合學習態度、紀律、協作精神等進行評價。在實驗全部結束時,將考核內容如離心機的操作技術、植物提取設備的搭建、緩沖液的配置、蛋白濃度的測定、細胞的傳代、天平操作技術、消毒與滅菌技術等編號,讓學生抽簽進行單人考核,并當場寫出實驗報告。
通過以上改革,應該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主觀能動性,使教學質量有較大的提高,也為后期實驗課程的開展和將來畢業論文的順利完成提供了保障。
參考文獻
篇7
一、我校生物技術專業的制藥方向專業課的設置
作為我國高等學校生物工程類專業的專業課模塊之一的制藥模塊,是培養生物工程產業化應用性人才的重要內容,其相關課程的課堂教學是加強學生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有效手段,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培育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也是當前生物醫藥領域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模式。
我校開設生物工程類專業時間較長,專業教學的硬件和軟件條件較好,專業模塊課程的設置和課程內容的設計上,體現出我校培養生物醫藥領域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和教學特色,適應生物技術與生物工程產業發展的需要,盡可能擴大了學生畢業進入社會后的擇業面。在此背景下,我校從2002級生物技術專業開始,在制藥模塊中重點開設了《天然藥物化學》《生物制藥工藝學》《分離純化工藝原理》和《生物制品》等課程,采用了國內生物制藥相關專業的經典教材。
二、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優勢互補。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教無定法,教要得法,內容決定形式。在制藥模塊專業課程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在教學改革中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之一。我們對專業課教材進行認真分析,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多種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不僅降低了課程的學習難度,而且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 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要求,采用案例展示的方式組織學生學習、研討、探究,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一種方法。專業課作為以綜合性應用知識為內容的課程,可通過以下幾種途徑實現案例教學:一是從各種傳媒報道的案例中選擇。如在講解生化藥物的臨床應用時,如果只是依照書本上的幾條來講,不但枯燥,而且學生對各種類型的生化藥物的重要應用不會有切身的體會。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得好:教學的藝術不在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尤其是專業課教師,更應該用自己對專業課高昂的情緒去激勵學生。采用傳媒報道的案例,如牛黃解毒丸成功挽救東方衛視的女主播劉海若的真實報道,引入牛黃解毒丸方藥成分之一,脂類藥物人工牛黃具有清除氧自由基功能,用于消炎的臨床應用。又如山東正大福瑞達制藥有限公司研制的透明質酸眼藥水系列產品一上市,就為企業贏得了上億元的銷售業績。這些例子既通俗易懂又緊貼實際,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書本中的知識,而且能引導他們對書本知識做更深的思考與討論。二是結合教學內容,貼近生活。如在講解核酸藥物時特意引入炒作的“核酸基因營養素”的概念展開討論,讓同學們針對爭議問題自己得出科學結論,并在此基礎上講解核酸藥物的藥理活性。三是從科學發展史的角度,引入經典科學案例。如在講解新藥研發的一般規律時,以青霉素的發現之旅為例,以生動有趣的科學故事告訴學生科學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經典故事,以科學家嚴謹的工作態度和創新的工作方法來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2 多媒體教學法
制藥模塊專業課某些章節聯系實際緊密,但制藥原理及制藥機械抽象枯燥,只憑教材中的文字描述和簡單的原理圖很難使學生真正理解,而另一方面是這些制藥機械在實際應用中則非常簡單直觀。如采用多媒體教學,運用圖片、動畫以及錄像,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直觀生動的學習又可使學生一目了然,降低了學習難度,掌握的基礎知識也較扎實。在做好信息技術與本學科的整合時,專業課教師需要組建自己的多媒體素材庫。素材庫是教學素材的集合,它以知識點為基礎,按照學科檢索和分類規則組織素材資料,包括文本、圖形和圖像、動畫、視頻、音頻等多種資源。我們通過網上搜集、日常積累以及自己制作,通過掃描儀或數碼相機輸入,采集視頻素材或抓取計算機操作界面等方法,動態演示生產車間、制藥設備、操作工藝等過程。如在講解抗生素發酵工藝內容時,發酵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生產設備,我們用從互聯網上下載的一段錄像,動態地演示了發酵罐的工作情況,不僅使學生清楚地看到發酵罐的形狀,而且對于與抗生素生產工藝相關的內容也能得到很好的理解。在備課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教學目標、教材內容及學生實際,選取相應的素材,以小專題或單元為基本模塊進行組織和鏈接,使之成為目標明確、條理清晰、程序合理、易于操作的多媒體課件,既可以用于課堂教學,也便于學生課后自學和復習。專業課課程內容豐富,多媒體素材的收集與制作是繁雜而細致的系統工程,需要不斷地積累,并與其他教師協作,只有通過幾輪的課程講解后,方可形成較為系統完整的多媒體資源庫。
3 實踐教學法
我們在制藥模塊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有機地安排了生產實習,這為專業課課堂教學作了有效的補充。我們在課堂教學時有針對性的結合了生產實習進行部分專業知識的教學工作。制藥業是生物技術領域的支柱產業,制藥企業數量眾多,產品各具特色。參觀不同的藥廠對學生把書本知識轉化為直接經驗,與生產實踐結合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為此,學院積極與制藥企業聯系,目前江蘇七七藥業和恒順集團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已成為學院定點的實習基地。學生在參觀藥廠前,先準備一些與該藥廠相關的專業問題,通過參觀藥廠,聽取介紹,親身體驗并收集相關資料加以整理,解決問題,這樣可以加深理解,使學生真正領會生物制藥的操作原理及操作流程,從而對制藥有一個比較直觀的認識。如在安排去七七藥業和恒順集團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實習前,我們布置了相應的專題,如“中藥新藥的一般研發原則、方法及過程”“天然藥物有效成分提取的常用方法”“生物藥物發酵工藝的設計原理和方法”“軟膠囊制劑的工藝過程”等,使得學生在實習之前復習相關的基礎知識,檢索相關的科技文獻,然后帶著這些問題走進工廠車間,親身體驗并收集相
關資料加以整理,從而理解專業知識。同時,還有助于學生積累生產實踐的經驗,為自己畢業后走進工廠車間獨立開展工作奠定必要的工作基礎。
4 互動教學法
隨著生物制藥的理論和技術日新月異、層出不窮,專業課程的教學、研究內容也更加廣泛和深入,要想在課堂上做得面面俱到是不切實際的。但如果教師純粹為了趕進度泛泛而談,學生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不知所學。為了扭轉以往單純由教師在臺上照本宣科,學生在臺下奮筆疾書的沉悶局面,我們采用了“互動式”教學方式,以個人自愿為原則,個人報名,讓學生走上講臺,自授自學。對于每一個走上講臺的學生來說,這無疑都是一次挑戰與鍛煉。學生授課最大的意義并不在于通過這次課能學到什么具體的專業知識,而在于增加一次寶貴的實踐機會。讓學生感受到要把頭腦中預想的一切付諸實施,確實要花一定的功夫,而這點恰恰是我們將要在今后的面試、答辯等環節中要求學生所必須具備的能力。
篇8
關鍵詞 開放式教學 生物制藥工藝學 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生物制藥工藝學是制藥工程專業的重要專業課程,涉及生物學、生物技術、化學、工程學和藥學等學科的基本原理的綜合應用。教學中既包括基本原理的講授,又涉及到原理在實際中的應用,內容覆蓋面廣,難度較大。目前大多數教學方式都是教師單一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模式”。授課形式單一,缺少師生間的互動。這種封閉式的、單一的教學手段將學生禁錮在課本和課堂,限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傳統的“以教室為環境,以教師為中心,以紙質教材為工具”的封閉式、單向傳輸的課程教學模式已經越來越無法適應現在的高等教育發展要求。
1 思路及方法
1.1 總體思路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和《陜西省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實施意見》在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方面均明確提出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和改進教學方式,要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由表達,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創造力,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
開放式教學,是以素質教育理論為指導,改革傳統的封閉的課堂教學方式,努力創造一種民主、愉悅的教學關系和啟發、導學的教學方法,其主要內涵在于倡導師生共同營造開放的教學和學習環境,即教學內容不局限于教科書、教學和學習的空間不局限于課堂、教學方法不局限于粉筆和黑板,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增多,極力營造開放式教學和學習的環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將知識傳播與能力培養結合起來,運用多種教育手段,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的新型教學模式。有利于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有利于創造性人才的培養。為了提高生物制藥工藝學課程的教學效果,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和具有實踐能力的高素質的生物技術和藥學復合人才,本研究提出將開放式教學模式應用于生物制藥工藝學課程教學過程中。
1.2 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收集法:查閱國內外關于開放式教學的文獻資料,通過分析調研法借鑒國內外同行對研究項目的實踐經驗,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
(2)問卷調查法: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從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效果等方面對教師和學生進行調研,采集所需相關數據。
(3)信息反饋法:通過質量監控體系反饋信息,對原始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及時發現問題,采取措施不斷修正完善。
2 具體改革內容
2.1 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以及對人才培養產生的不利影響
通過資料收集、文獻查閱及調查研究,分析了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以及對人才培養產生的不利影響,提出了開放式教學模式的建立。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無論是基本理論的內容,還是具體實例的內容,大都是采用的教師單一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模式”。授課過程中教師大都通過多媒體課件展開教學,課件信息含量大,授課形式單一,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以聽和記為主,缺少師生間的互動,學生自學、討論的時間少,獨立思考空間小。這種封閉式的、單一的教學手段將學生禁錮在課本和課堂,限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對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思維也就無從談起。該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普遍缺乏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能成為高素質的生物技術和藥學復合人才。
2.2 開放式教學模式在生物制藥工藝學中的應用形式
(1)開放教學理念:時代的開放性和教育改革的深入,迫切需要我們更新教學理念,改變封閉式教學,與時俱進,建立新的開放性教學模式。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不斷激發學生的活力,引導學生理解、認知、探索、發現、想象和表現,著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給學生留有積極思維的空間和時間,并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思考的獨立性,使課堂教學適應學生自主創新性發展的需求。
(2)開放教學內容:教學中不刻意追求原有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在遵循課程標準的前提下,科學適當地增減教材內容、調整編排順序、重組教學單元、整合教學內容。對于便于自學掌握的知識,嘗試開放教學,放手讓學生看書自學,引導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善于提出問題,參與討論。
(3)開放教學方法:廣泛采用“發現式教學”、“案例教學”、“問題教學”、“合作教學”等教學方法。
(4)開放教學方式:盡可能采用和創造新穎活潑的教學方式、方法, 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促使學生從被動學習向愉快學習轉變,利用學生的好奇,循循善誘使他們真正達到了興趣驅動、自主學習。
(5)開放教學空間:封閉的教學過程以上下課鈴聲作為教學的起點和終結。而開放的教學過程是沒有起點和終點的。開放式教學提倡把問題帶出教室,帶向生活,帶向實踐。因此,下課鈴聲絕不是教和學的休止符,而應成為繼續探究的新起點。
2.3 開放式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有機結合,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
開放式教學模式能夠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創造力,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然而也存在不足,如所耗課時較長、基礎薄弱的學生思路狹窄、難以跟上討論進度等問題,傳統教學方式則可彌補上述缺點。在教學中,各種手段都具有其各自的特點和獨特的功能,在教學中將開放式教學模式和傳統教學模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相互補充、取長補短,能夠使教學活動事半功倍,從而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2.4 開放式教學效果評價研究
通過考核結果、信息反饋及學生問卷調查對生物制藥工藝學開放式教學模式效果進行了評價。考核結果反映出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應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學生普遍反映該教學方式加強了他們的學習主觀能動性,提高了學習的趣味性,提高了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均認為該教學方式值得推廣。
3 結束語
總之,打破傳統的單一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建立生物制藥工藝學開放式教學新模式,以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方式為主,輸出式教學為輔,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能夠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創造力,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改變學生不能獨立思考、自由表達的現狀,提高生物制藥工藝學的教學效果。
陜西科技大學2011年校級教改項目資助(11JG26)
參考文獻
[1] 羅少華.案例啟發式教學在生物制藥技術課程中的應用[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0)6:197-198.
[2] 劉占英,周文學,李利軍,等.不同教學方法在生物工藝學教學中的應用[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3:152-153.
篇9
【關鍵詞】生物制藥 技術 研究
中圖分類號:R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3-249-02
Pharmaceutical Biotechnology Progress
【Abstract】Biotechnology drugs are the current and future important areas of drug development, including biotechnology, genetic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drugs is a very important area. Biotechnology will be biotech drugs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and role. Snatch scientific high ground that gave birth to science growing point, the strategic focus shifted to achieve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will be the wa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Keywords】Bio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study
生物制藥是指借助生物工程來合成制備有藥物活性的蛋白質產品并應用于制藥工業部分的技術和過程。目前,生物制藥產業已經成為世紀最具前途的產業之一, 是生物工程應用研發中最活躍和進展最快的領域。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把生物技術產業作為優先發展的戰略性產業之一,不斷加大對生物制藥產業的政策扶持與資金投入。
1 全球新藥研發現狀
1.1 科技發展成為強大動力
科技發展是醫藥行業快速成長的強大動力。隨著現代生活方式和疾病發生情況的改變, 研發工作有了相應調整,生物技術、納米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等在醫藥產品研發和醫藥產業中的應用日益顯著, 以高通量篩選技術為基礎, 綜合采用計算機處理、新型分析手段、先進設備和快捷的信息技術己經使新藥先導物質的發現時間大大縮短。研發和技術創新日趨全球化, 傳統的研發、生產、銷售模式仍將繼續, 但電子商務、企業客戶管理和信息技術的交流融通持續帶來醫療市場的革命, 對醫藥營銷模式影響深遠。
1.2 藥品消費變化使新藥研發更具挑戰性
全球經濟發展不均衡導致藥品消費不均衡, 目前全球藥品消費有85%以上集中于美、歐、日等幾個發達國家和地區。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 其用藥水平將隨之提高, 這為藥品市場日后增長提供了機會, 但各國政府為增進人民健康福利, 勢必大力推廣價格相對便宜的非專利藥物, 或者對于專利藥物采取不甚嚴格的專利保護手段, 這對制藥企業的研發來說將是一大挑戰。
2 生物工程制藥研究進展
生物醫藥領域涵蓋化學制藥、生物工程制藥、生物技術制藥、生物醫藥工程、醫療儀器等方面。近年來, 美、英、法、日等國一些生物技術公司和制藥公司在基因工程、重組疫苗、單克隆抗體、診斷試劑、生物芯片、人造器官、新型給藥系統、新型醫療器械等領域進行了大量積極的研究, 已取得顯著進展。天然植物藥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 新的用藥選擇極大地推動著植物藥的發展。
2.1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又稱遺傳工程, 即重組DNA 技術的實際應用。它是把在體外重新組合的DNA 引入到適當的細胞中進行復制和表達。利用基因工程細菌等表達人類一些重要基因片段, 可產生具有生理活性的肽類和蛋白質類藥物。這一技術可以大量廉價生產以前不敢想象的醫藥產品[1]。應用基因工程技術改造產生新的雜合抗生素, 為微生物藥物提供了一個新的來源。
現代重組DNA 技術特別是基因顯微注射技術的發展,奠定了轉基因動、植物發展的基礎。轉基因動、植物將發展成為生物藥品的新一代藥廠, 具有光明的前景和廣闊的市場。
此外,1990 年以來利用轉基因植物生產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發展。利用轉基因植物生產基因工程疫苗, 是將抗原基因導入植物, 讓其在植物中表達, 人或動物攝入該植物或其中的抗原蛋白質, 以產生對某抗原的免疫應答。轉基因植物生產疫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煙草、馬鈴薯、蕃茄、香蕉等植物。
2.2 細胞工程
細胞工程是在細胞水平上的生物工程。細胞工程是在對細胞結構的深入認識和細胞遺傳學的研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DNA 分子的雙螺旋結構弄清了許多遺傳學原理, 還是從分子水平上揭示結構同機能關系的一個極好例證。這奠定了細胞培養和細胞融合技術的理論基礎[2]。人們認識到培養的動、植物細胞可以通過無性繁殖擴大群體數量同時保持本身遺傳性狀一致; 融合細胞通過容納2 種親本細胞的基因載體-染色體而具有親本雙方的優良性狀。通過細胞融合技術發展起來的單克隆抗體技術取得了重大成就, 該技術被譽為免疫學中的“革命”。細胞培養技術亦取得了豐碩成果。細胞工程同基因工程結合, 前景尤為廣闊。現在應用較廣泛的有單克隆抗體技術、植物細胞培養生產次生代謝產物、動物細胞培養。另外, 細胞培養技術也是基因工程中利用轉基因動、植物生產蛋白質類藥物的基礎技術之一。
2.3 微生物工程
微生物工程也稱發酵工程, 它在原有發酵技術的基礎上又采用了新技術使工藝水平大大提高。所采用的新技術主要應用于3 個方面[3]: 工藝改進、新藥研制和菌種改造。工藝改進主要依賴于計算機理論及技術的發展。新藥研制則得益于醫學研究中對疾病機理的深入了解。菌種改造主要利用基因工程原理及技術。正是由于采用其它學科的理論和新技術成果, 使得微生物工程成為一高新技術。
現酵工程不但生產酒精類飲料、醋酸和面包, 而且生產胰島素、干擾素、生長激素、抗生素和疫苗等多種醫療保健藥物, 生產天然殺蟲劑、細菌肥料和微生物除草劑等農用生產資料, 在化學工業上生產氨基酸、香料、生物高分子、酶、維生素和單細胞蛋白等。
近年來, 隨著基礎生命科學的發展和各種新生物技術的應用, 由微生物產生的具有除抗感染、抗腫瘤作用以外的其它活性物質的報道越來越多, 如酶抑制劑、免疫調節劑、受體頡頏劑和抗氧化劑等, 其生物活性超過了傳統抗生素所包括的范圍。
2.4 酶工程
酶工程就是利用酶的催化作用進行物質轉化,生產人們所需產品的技術, 是將酶學理論與化工技術結合起來的一項高新技術。酶工程技術的應用范圍大致有[4]:對生物寶庫中存在天然酶的開發和生產;自然酶的分離純化及鑒定技術;酶的固定化技術;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細胞技術;酶反應器的研制和應用;與其它生物技術領域的交叉和滲透。
酶工程對醫藥、醫療方面貢獻巨大。現在, 菠蘿蛋白酶、纖維素酶、淀粉酶、胃蛋白酶等十幾種可以進行食物轉化的酶都已進入食品和藥物中, 以解除許多有胃分泌功能障礙患者的痛苦, 此外還有抗腫瘤的L-天冬酰胺酶、白喉毒素, 用于治療炎癥的胰凝乳蛋白酶, 降血壓的激肽釋放酶, 溶解血凝塊的尿激酶等。另外, 新型青霉素產品及青霉素酶抑制劑等也都是酶工程在醫藥醫療領域的成功應用實例。
2.5 蛋白質工程
蛋白質工程也稱“第二代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主要包括通過基因工程技術了解蛋白質的DNA編碼序列、蛋白質的分離純化、蛋白質的序列分析和結構功能分析、蛋白質結晶和蛋白質的力學分析、蛋白質的DNA 突變改造等過程[5]。蛋白質工程為改造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找到了新途徑, 推動了蛋白質和酶的研究, 為工業和醫藥用蛋白質(包括酶) 的實用化開拓了美妙前景。
第二代基因工程藥物是根據內源性多肽蛋白的生理活性, 應用基因工程技術大量生產這些極為稀有的物質, 以超正常濃度劑量供給人體, 以激發它們的天然活性作為其治療疾病的藥理基礎, 生物制藥作為生物工程研究開發和應用中最活躍、進展最快的領域, 被公認為是21 世紀最有前途的產業之一。生物技術是令人矚目的高新技術, 為人類解決疾病防治、人口膨脹等一系列問題帶來了希望。目前生物新技術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產生大量有益于人類健康的生物醫藥產品。可以預測, 申報、臨床試驗、使用的生物技術新藥將會越來越多, 生物工程制藥產業不僅將成為利潤豐富的支柱產業, 也將為人類健康提供更多更好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唐玲;邱家學;談我國制藥企業的藥品研發問題[J].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 2005年13期.
[2] 慕金超;曹可;淺談現代生物制藥技術的現狀和發展[J]. 科技創新導報 2007年31期.
[3] 李充璧;王利平;生物技術制藥現狀與發展趨勢[J]. 肇慶學院學報 2008年05期.
篇10
生物制藥專業發展概況及培養目標
生物制藥是運用微生物學、生物學、醫學、生物化學等研究成果并綜合利用微生物學、化學、生物化學、生物技術、藥學等科學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用于預防、治療和診斷的制品。生物制藥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生物產業”。目前,全世界的醫藥品已有一半是生物合成的。
近年來,我國醫藥行業的迅猛發展,特別是生物技術在醫藥產業中的廣泛應用大大加快了生物與醫藥類等高職院校生物制藥專業的發展壯大。其培養目標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與本專業領域方向相適應的文化水平與素質、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創新精神,掌握本專業領域方向的技術知識,具備相應實踐技能以及較強的實際工作能力,熟練掌握并能從事藥物的研發、藥物的生產、藥物的質量及安全檢驗、藥理分析、藥物的經營和銷售等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
微生物課程教學地位及教學目標分析
半個世紀以來,微生物轉化在藥物研制中一系列突破性的應用給醫藥工業創造了巨大的醫療價值和經濟效益。隨著新微生物資源的發現、新的藥物篩選模型建立以及各種新技術的應用,從微生物次級代謝產物中尋找新藥所顯現的優勢將繼續存在,事實證明微生物制藥在整個生物制藥產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微生物學在理、工、農、醫、師范院校與生物相關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
由此可見,微生物課程也必然是生物制藥專業的重要職業基礎課程。它系統地介紹了微生物的分布、分類、形態結構、生長繁殖、遺傳變異以及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等理論與實驗操作技術,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生物學與生物化學基礎知識。其后續課程包括發酵工程概論、生物技術制藥、制藥工藝學、藥品分析與檢驗、藥劑學、藥事管理與基因工程技術概論等多門主干課程。
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能夠正確掌握微生物分類、結構、生理活動等基礎知識,確保學生能夠進行有關微生物生產的必要基本技能操作,并掌握應用微生物學理論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從而為后續的職業技術課程的學習與生產實踐奠定必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技能。
微生物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
長期以來,全國各高校微生物學教學大多以課堂講授為主,配合適量實驗課。學生學習微生物學的方法常常是課上勤筆記少思考、課下不復習少作業,考前死記硬背、考后“完璧歸趙”。為了提高微生物課程教學效果與學生的實踐技能,我們于2008年申報了《微生物及其應用》院級精品課程,并與全省其他高職院校的同仁一道對生物制藥及相關專業的微生物課程教學改革進行了一定的探索與實踐。
(一)優化教學手段與方法
主要教學手段 合理利用學院優越的教學條件是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基本手段。在本課程教學中,我們充分利用學院完善的多媒體教學資源、電視顯微鏡設備組織教學,通過多媒體課件、視頻、標本與即時的實驗操作進行形象、直觀的教學。同時,加強與本地區制藥企業的聯系,與企業一線生產人員共同探討課程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探索 在教學方法上,我們依據高職類學生文化基礎、思維特征,針對不同的具體內容選擇采取了項目教學法及案例導入法等多種“教學做合一”的形式開展教學,從而實現了將過去以教室為中心的學習形式向以實驗室工作過程為中心和“邊教、邊學、邊做”形式的過渡。例如,將基礎知識部分組織成多個承前啟后的項目,微生物應用部分(如微生物與發酵、食用菌栽培與藥品的微生物污染檢測等)采用案例法組織教學。通過啟發與討論、理論密切聯系實際等方法引導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運用、提高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提供適量學時,鼓勵有積極性的學生自選教學內容,采取合作或獨立查閱資料和制作多媒體課件進行授課的形式實現了師生主體角色的轉換,從而使學習以形成綜合能力為目的而非單純的知識攝取。同時鼓勵學生在實驗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身興趣進行微生物實驗的設計與操作。
在有了一定的手段與方法基礎上,我們認為利用適當的幽默或英文等教學技巧也是提高教學效果的良策。比如在要求學生列舉已知的病毒時“特意提醒”不要自作聰明地制造“人瘟病毒”。在課堂中偶爾適時地穿插一個英語單詞或簡單的句子能夠起到很好的調節作用,往往能讓喜歡或不喜歡英語的學生激發興趣。
(二)認真整合教學內容
內容的選取與組織 2007年下半年,在長期從事企業生產實踐的“雙師型”教師共同參與下,我們編寫出了一本較為符合當前高職教育理念的湖北省“十一五”規劃教材――《微生物及其應用》并獲2009年湖北省高職高專優秀規劃教材獎。本教材根據當前高職院校生物制藥專業的培養目標及湖北省示范院校生物制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建設要求建立課程教學標準與內容,按照“教學做合一”模式進行教學內容的合理融合。在內容的組織上充分考慮高職學生的文化基礎與思維習慣,適當降低了理論知識部分的深度,強化了微生物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將課程內容按照微生物由大到小、由表及里的原則進行重新組合,首先使學生通過顯微鏡對各種微生物進行最基本的感性認識,然后逐漸了解微生物的培養技術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從而順其自然地完成對整個微生物課程內容由感知到認知的知識延伸與拓展過程。
教學組織與實踐 為了較好地落實高職教育所推崇的“邊做邊學,邊學邊練”行動導向的教學理念,我們采取的是理論與相應實踐操作(單元實驗)相互融合的模式開展教學,并將教學內容劃分為“基本知識與技能”和“知識與能力運用”兩大模塊,其中包含了“微生物形態觀察技術”、“微生物分布與生長控制技術”及“微生物應用與檢測技術”三個單元與七個項目來實施教學。在此基礎上,我們還開發了《微生物及其應用》院級精品課,并在教學中認真踐行“邊做邊學,邊學邊練”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自覺地將所學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從而既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又較好地鍛煉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強化了教學效果。
重視第一次課設計 第一次課是一門課程的序曲,它是引導學生進入微觀世界、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增強課程魅力的最佳向導。本課程的第一次課是通過“一個富有創造和啟迪性的故事(列文虎克)”、“多幅彩色動靜態圖片的展示”和“一系列驚人的數字”等具有鮮明特色和感性認識的內容逐步展開的,非常強烈的視覺效果讓學生產生了對微生物的濃厚興趣,進而較好地激發了他們對本課程的學習熱情和探究心理,當然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三)強化實踐教學與考核
加大實踐教學比例 本課程的教學目的是為后續的職業技術課程學習與生產實踐打下良好基礎,滿足生物制藥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對微生物知識與技能的需要,同時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因此,我們按照“教學做合一”的模式將理論知識與有關實驗內容進行了有機融合,因而也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理論學時,相應增加了實驗操作學時,使理論與實踐學時之比將近1∶1。將課程的實驗分為平時的單元實驗、期末整周的綜合實訓、培養興趣的自主實驗(如對口腔、霉變水果中微生物進行分離培養等)幾項,并著重培養學生的無菌操作技能和微生物實驗安全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