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文化傳承范文

時間:2023-12-06 18:02: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語言文化傳承,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語言文化傳承

篇1

關鍵詞 《中華漢英大詞典》 漢英詞典 新詞 翻譯

一、 引言

從馬禮遜的《華英字典》(1815―1823年)到2015年出版的《中華漢英大詞典(上)》(以下簡稱《中華》),漢英詞典的編纂足足經歷了兩百年的發展。辭書編纂領域無論在編纂手段還是在編輯方式方面都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剪刀加糨糊為主導的傳統編纂方式已逐漸讓步于由計算機輔助的現代編纂方式。雙語詞典的編纂目的也同時經歷了一定的變化。最初的漢英字典(如馬禮遜的《華英字典》和麥都思的《英漢字典》)旨在昭顯《康熙字典》中所有漢字的用法,作為中華文化和文字的傳承工具,完全為外國人學習漢語所設計。民國期間出版的漢英詞典(如張鵬云的《漢英大辭典》、陸費執和嚴獨鶴合著的《中華漢英大辭典》等)則以簡潔實用為特點,一般不設置任何例證。當代大中型漢英詞典結合了前兩代詞典的特色,不僅力求立目廣泛,而且均設有豐富的例證,然而它們一般都未能起到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作用。《中華》的面世無疑將改變這一局面。這部以“古今兼收”“義項精當全面”“例證博征廣引”等為特色的詞典,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語言的忠實記載等方面不遺余力,因而已成為漢英詞典史上里程碑式的一部作品。

二、 文化傳承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般的語文詞典難以捕捉。20世紀的大多數漢英詞典通常只是通過為數不多的文化局限詞來體現。《中華》則與眾不同,它通過多種方式來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首先,編者收錄了大量與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思想、習俗等有關的詞匯。光從百科類屬標注中就能看出這部詞典對此類詞匯收錄的重視程度。像“Chin[1]”(中國的)、“Chin Astron”(中國古代天文學)、“Chin Med”(中醫/藥)、“Chin Myth”(中國神話)、“Confucian”(儒家)、“Daoism”(道教)、“M Arts”(武術)等標注都被用來標示中國特有詞匯,如“八會穴”“八體(書)”“八言”“背躬”“比肩獸”“辟谷”“唱工”“沉香”“猴拳”“猴棗”等。標注有此類標簽的詞條的數量詳見表1:

其次,詞典中設置了成千上萬條摘自中國經典名著的書證。對于警句、箴言、妙語等經典例證,編者用加以標注。例如,在“合”字條下,加有此標注的書證多達六條,它們分別是摘自《莊子》的“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合則成體,散則成始”、引自《孫子兵法》的“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和“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出自《周易》的“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來自《戰國策》的“一可以合十,十可以合百”及白居易筆下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未加標注的經典書證在詞典中也是俯拾即是,如“諱”字條下的“入國問俗,入門問諱”(《禮記》)、“惠”字條下的“安民則惠”(《尚書》)、“昏”字條下的“彼若昏暴,民將歸汝”(《資治通鑒》)、“恒”字條下的“得見有恒者斯可矣”(《論語》)、“畿”字條下的“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詩經》)、“疆界”條下的“平生喜登高,醉眼無疆界”(陸游《雨中登安福寺塔》)等。

最后,《中華》所收文化局限詞的數量要遠勝之前出版的大中型漢英詞典一籌。像“八仙桌”“八寶鴨”“八卦”“卦辭”“猴年”“大頭娃娃”“撥浪鼓”“餃子”“花鼓戲”“紅羊劫”等詞語均被收錄其中。在許多文化局限詞條目中,編者經常花較長篇幅對詞條加以解釋。例如,編者將“百家衣”直譯為“hundredfamiliesclothing”,并給其配以注解“made of patches contributed by many households, considered lucky, worn by children or by Buddhist or Daoist monks and nuns”。又如,在“二十四節氣”條下,編者不僅設置了非常詳細的解釋,而且還把全部節氣一一列出,從而體現出詞義的完整性及全面的文化信息。與此同時,《中華》也收錄了一些與中華傳統文化相關的專有名詞條目,如“茶經”“赤腳大仙”“關公”“猴王”“后漢書”“紅樓夢”等。大量收錄文言語、成語、俗語、諺語、歇后語等,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也能體現出這部詞典在文化傳承方面的努力。例如,在成語“淮陽多病”條下,編者在提供譯名(即“to be obsessed with diseases”)后還對該成語背后的典故做了說明“from the story of Ji An(汲黯) in the Han Dynasty, who claimed to be ill and refused to assume the position of prefect of Huaiyang”。

三、 語言的記載

作為記載語言文字的工具,詞典應盡可能地通過客觀實錄的方式體現詞匯的現狀和發展。21世紀以來,漢語詞匯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每年涌現的各類新詞、新義和新用法成百上千。忠實記載這些新詞匯無疑會大大提高詞典的“查得率”,這一直是該書主編陸谷孫先生所大力提倡的。盡管陸谷孫先生同時還提倡“有保留的描寫主義”(即在描寫語言實際用法為主的同時,絕不純客觀地“有聞必錄”,而是奉行取舍必經汰選的方式),但這并未影響編者們對漢語中的各類常用新詞的記載。與計算機、手機和網絡相關的詞匯顯然在新詞中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像播客(podcast)、博客(blog; weblog)、大數據(big data)、低頭族(phubbers)、點贊(to push the “like” button; to give the thumbs up)、惡意軟件(malware)、建群(to set up a group)、快速響應碼(quick response code; QR code)等詞語均出現在《中華》中。最近幾年流行開來的其他許多漢語新詞熱詞也被一一收錄,如煲電話粥(to have a marathon telephone conversation)、爆表(to break a race record; to exceed the upper limit)、呆萌(silly and cute; adorkable)、代駕(rentadriver; dialadriver)、低腰褲(hipsters; hiphuggers)、東東(thing, stuff)、電子煙(electronic cigarette; ecigarette)、潘浚diaosi, loser, nonperson, underdog)、高級黑(last word in being negative)、給力(boosting; stimulating; cool; awesome)、廣場舞(openair public dancing)、灰天鵝(grey swan)、快閃族(flash mob),等等。

《中華》的編寫者在記載漢語新詞的同時,也想方設法在詞條或例證的譯名中體現英語新詞匯的用法。例如,在新詞“空氣末日”條下,編者用英語中最近幾年才出現的兩個拼合詞(airpocalypse和airmaggedon[2])磧脛對應,而“空氣末日”一詞想必最初也是由airpocalypse翻譯過來的。又如,在“矯情”表示“pretentious”的義項下,編者設置的例證是“當地鐵上其他人都在低頭玩手機時,正兒八經地看書難免會覺得有幾分矯情when all else is phubbing on the tube, reading a serious book may seem somewhat pretentious”,其中所用的phubbing就是英語中的典型新詞,2012年才首現于澳洲英語之中。其他出現在詞典中的英語新詞包括“比畫”條下的air quotes(空氣引號,手指引號)、“博客”條下的blogosphere(博客圈)、“超級”條下的supergrass(超級線人)和hypermiling(超級惜油)、“電子”條下的wearable(可穿戴的電子產品)、“惡意”條下的cybersquatting(惡意搶注)、“解聘”條下的golden handshake(一大筆解聘金)、“快節奏”條下的dotcommer(網上從業人員)等等。

《中華》還有針對性地收錄了不少港澳臺地區的典型用語。據不完全統計,上冊標注有“nonM”(即nonMainland[非大陸])的詞條數量接近1000條,其中香港和臺灣兩地的特有詞匯都在400條以上,請看表2。

許多異名同實的詞語在這部詞典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各個條目下均設有互見,如來自香港的“超士多”(superstore same as 超市)、“鳳姐”(unlicensed prostitute same as 私)、“好友”(bull same as 多頭)、“果占”(jam same as 果醬)和 “快勞”(file same as 檔案),源于臺灣的“白飯”(amphetamine same as 安非他命)、“拜票”(to canvass for votes; to solicit support in voting same as 拉票)、“冰店”(cold drink〔s〕 or ice cream parlour same as 冷飲店)、“地主國”(host country same as 東道國)和“電晶體”(transistor same as 晶體管)。

就方言詞匯而言,《中華》力圖改變之前的漢英詞典中方言詞匯缺乏的局面,盡可能多地收錄漢語各大方言區中的常用詞語。編者在標注“dial”(dialect之略)的同時有時又更一步將該方言確切的使用區域加以說明,如“拔蘭地(Cantonese)”“備不住〈dial〉(Beijing)”“波友〈dial〉(Cantonese)”“不稀得〈dial〉(N. China)”“城肚里〈dial〉(Hakka)”“快當〈dial〉(Beijing, Sichuan)”“刮三〈dial〉(Wu)”“摜跤〈dial〉(Wu)”“歡實〈dial〉(N. China)”“快里馬撒〈dial〉(Shaanxi)”等。與《漢英大詞典》第三版、《新時代漢英大詞典》第二版和《新世紀漢英大詞典》第二版相比,《中華》無論在方言詞匯的數量還是在詞條微觀結構處理方面都要高出一籌。試以“忽悠”為例。《中華》收錄四個義項,分別為動詞義“to waver; to sway; to totter”和“to dupe; to cajole; to hornswoggle; to deceive; to trap”、副詞義“suddenly”和名詞義“swindler; cheater; fraud”。而《漢英大詞典》只有一個義項“to flicker”,《新時代漢英大詞典》和《新世紀漢英大詞典》也只收錄兩個義項,分別為“to rock; sway; flicker”“to cheat; take sb. in; pull a fast one on sb.”及“flicker; sway”“sweettalk; play tricks on”。

四、 地道的譯名

地道的譯名顯然能為一部漢英詞典增色,這一點也正是廣大漢英詞典編纂者竭力追求的目標之一。就《中華》而言,編者設法盡量在譯入語中找到等義的表達,從而盡最大可能實現詞目和例證的“等值翻譯”。例如,《中華》收錄了同類詞典均未收錄的新詞“霸王餐”,并為其提供“eat’n’run meal, dine’n’dash meal, dine ’n’ ditch, chew and screw”等多個譯名,而這些詞語都是非常地道的俚語表達。地道的翻譯在《中華》成語、俗語、諺語等條目中隨處可見。例如,在“進退維谷”條中,編者除了提供最為常見的in a dilemma之外還提供了兩個英語習語――“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和“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用英語中地道的習語來對應翻譯的類似做法,還體現在“熬頭”條例證中的“there is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藏鋒斂鍔”條的“to keep an ace up ones sleeve; to hide ones light under a bushel”、“鳳毛麟角”條例證中的“like gold dust”、“家徒四壁”條的“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劫富濟貧”條的“to play Robin Hood”、“金子”條例證中的“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錦上添花”條例證中的“frosting on the cake”、“哭夜的孩子多吃奶”條的“the squeaky wheels gets the oil”、“夸夸其談”條例證中的“a bag of wind”、“快刀斬亂麻”條的“to cut the Gordian knot”,“寬猛相濟”條例證中的“carrotandstick”,等等。

關于等值翻譯,陸谷孫先生在序言中還專門做出說明:“編者們常在追求等值的同時以‘超越等值’(beyond equivalence)自勉,也就是盡量在譯入語釋文中擴大語詞的文化適用閾,使詞條的對譯,除去猶如穿上緊身衣的嚴格技術之外,只要有可能,還有一點涵化(acculturation)或本人稱之為文化漾溢的作用。”這種超越等值的譯文更多涉及譯入語中語言技巧的靈活使用,通常讓人看后頓覺耳目一新。例如,在“傳統媒體”條下,編者設置的例證為“事件已從互聯網的小聲議論放大而成傳統媒體的新聞”,而在翻譯該例時編者并沒有用traditional media來與詞頭對應,而是創造了構詞方式與internet相仿的反義詞outernet一詞,譯作“the incident has been blown up from the Internet whispers to outernet stories”。類似的創造性譯法還包括“貨比三家”條的“買東西前先在網上貨比三家hagoole before you buy”(hagoole系一比價網站的活用)、“電郵”條的“炫耀電郵優勢a blatant act of eupmanship”(eupmanship為electronic mail和oneupmanship〔勝人一籌〕的拼合)、“粉絲”條的“追星粉絲a stalker fan or a Stan”(Stan顧名思義是stalker fan的縮合)、“含沙射影”條的“這是那個與他有特殊關系的心懷不滿的女人在含沙射影,既是暗示又是侮辱its a hintsult by a dissatisfied significant other―a cross between a hint and an insult”(hintsult為hint和insult的拼合)、“敬酒”條的“轉圈敬酒的習俗the practice of tablehopping and toastrotating”(tablehopping系仿造barhop、bedhop等詞而成)等。

在文化局限詞的翻譯方面,《中華》通常采用字面直譯加注解的方式來提供對應詞。這樣的方式一則讓讀者容易理解,再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擴充中國英語(Chinese English)中的詞匯,從而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輸出,請看表3。

五、 超越之困

力求創新,實現超越,一直是詞典編纂者夢寐以求的事情。《中華》的編者們在收詞、翻譯等方面已經實現了一定程度的超越,但囿于多種因素,傳統漢英詞典中固有的一些問題還難以克服。這主要涉及~典的收詞、詞目和例證的翻譯及詞典的參見系統。

1. 收詞問題

詞語漏收是漢英詞典最容易被詬病的一個問題。在《中華》中,像白咖啡(white coffee)、長板(long board)、暢聊(chat freely)、垂直市場(vertical market)、打臉(be embarrassed or ridiculed)、采購經理指數(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 PMI)、電臀舞(twerk)、公益旅行(voluntourism)、鬼城(ghost town)、季后賽(playoffs)、基金經理(fund manager)、京巴犬(Pekingese)、劇透(spoiler alert)、卡布奇諾(cappuccino)等詞語均付之闕如。專有名詞的收錄同樣也存在漏收現象,如收錄了金獅獎(Grand Prix, Gold Lion Award)和金熊獎(Golden Bear Award),卻遺漏了金棕櫚獎(Palme dOr; Golden Palm)。《中華》偶爾也漏收了一些舊詞新義。例如,在“低碳”條下,編者只設置了一個義項(即low carbon),卻遺漏了時下使用頻率非常高的縮略用法(lowcarb,即低碳水化合物)。其他被遺漏的新義包括“彩蛋”(painted eggshell)的“Easter egg”之義、“干爹”(adoptive father)用作“sugar daddy”的用法、“恐龍”(dinosaur)源自網絡的詞義“an ugly woman”等。此外,詞典中偶爾也出現立目欠嚴謹的現象。例如,“伙伴加對手”顯然在漢語中并不常用,之所以能立目是因為它是由英語新詞frenemy(亦作frienemy)直譯而成。同理,“肛藏”的用法在漢語中也并不多見,它是由英文俚語keister翻譯過來的。

2. 翻譯問題

總體而言,《中華》在詞目的翻譯和例證的翻譯方面基本上達到了較為理想的水準,然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首先,有些翻譯顯得不太貼切或不大合適。例如,金融術語“環比”的譯名是“link relative ratio”,而這一譯名相對而言不是常用詞語,若要表示“環比增長”,人們通常會使用諸如 “on a monthonmonth basis”或“on a quarteronquarter basis”的結構,由此與“同比”(on a yearonyear basis)形成對比。類似需做出改進的詞條還包括“春白菊gowan; oxeye daisy; marguerite; Leucanthemum vulgare”(因gowan主要用于蘇格蘭英語,故建議刪除)、“花樣游泳synchronized swimming; water ballet”(后者表示“水上芭蕾舞”,故應刪除)、“黑木耳black edible tree fungus; Auricularia auricular”(建議使用cloud ear取代第一個譯名)、“花錢闊氣spend money plenteously / conspicuously”(建議使用更為地道的splurge)、“虎頭蛇尾to start with a bang and end with a fizzle”(建議使用更為常用的to start with a bang and end with a whimper)、“黃金搭檔golden partners”(不如dream ticket來得地道),等等。其次,在科技名詞的譯名規范方面,《中華》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例如,在“假果”條下,編者提供了四個譯名――false fruit、spurious fruit、accessory fruit和pseudocarp,而根據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的審定結果,與“假果”對應的英譯應為false fruit,accessory fruit的譯名則是“附果”[4] 。同樣需要改進譯名的科技術語見表4。

最后,由于英語是一門充斥著多義詞和多義表達式的語言,因而漢語中的一些詞語翻譯成英語時通常有多個相對比較貼切的對應詞。在《中華》中,這種一詞多譯的現象不勝枚舉。然而,在這樣的詞條中編者有時會遺漏更為地道或常用的用法。例如,編者將“過期”譯作“to be past the time limit; to be overdue”,這樣的譯名雖然也站得住腳,但不如“expire”或“pass the sellby date”地道。同理,表5中的詞語若能增添更為貼切的譯名就會錦上添花。

3. 參見問題

《中華》用see, see also和same as作為標注設置了參見系統,但是很多詞條只設置了單向參見,互見的條目相對較少。在同義、相關甚至反義的條目中,編者有時還未建立任何參見。如表6所列成對詞語均需設置互見。

六、 結語

《中華》自上卷出版以來獲得了媒體的廣泛關注和各界的好評。這部迄今為止收詞最為完備、解釋最為詳盡的漢英詞典,正憑借其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對漢語語言的忠實記載,構建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該詞典的編寫者們正在緊密鼓地開展下卷的編纂工作,相信他們定能繼續恪守陸谷孫先生所提倡的設計原則,廣收新詞新義,兼顧中華傳統文化詞匯、港澳臺詞語及方言用語,力求提高翻譯的質量,盡可能多地實現詞目和例證翻譯的“超越等值”,并能針對上卷在收詞、翻譯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不斷改進和完善詞典內容,從而推出一部倍受讀者青睞和推崇的創新型詞典。

附 注

[1]該標注與“Archit”(建筑)、“Cal”(日歷)、“Ling”(語言學)、“Music”(音樂)、“Opera”(戲劇)等詞連用,表示某個學科的用語。

[2]較之前者,airmaggedon使用頻率并不高,而且尚未被《維基詞典》收錄。

[3]該詞和之后的其他詞語均為香港和澳門兩地通常的詞語。

[4]spurious fruit和pseudocarp并未經過審定,但由于后者與false fruit系同義詞,因而也可用作“假果”的對應詞。

參考文獻

1. 杜瑞清.新世紀漢英大詞典(第二版).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

2. 黃春宇.好詞典的第一要素是查得率高.文匯報,20150327.

3. 陸谷孫主編.中華漢英大詞典(上).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

4. 潘紹忠主編.新時代漢英大詞典(第二版).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4.

5. 吳光華主編.漢英大詞典(第三版).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篇2

[關鍵詞]康巴地區語言文化;教學創新;發展文學

[中圖分類號]H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0)52-0203-02

1 康巴地區語言文化的現狀

1.1 康巴的界定

在傳統藏族的地理概念中,我國整個藏族居住的區域被劃分為三大部分,即“衛藏”、“安多”和“康”。作為一個歷史地理概念,“康”區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地理界限,根據清代文獻記載和傳統習慣,“康”泛指魯共拉山以東,大渡河以西,巴顏喀喇山以南,高黎貢山以北的青藏高原東南部地區,主要包括今四川省的甘孜州、阿壩州和涼山州的一部,的昌都地區,青海省的玉樹州和云南省的迪慶州等地方。清朝末年,清政府擬在康區建省,因康地在四川盆地以西,故于“康”字前加了個“西”字,命名為西康省。習慣上,常將“康”區稱為“康巴地區”或“康巴藏區”(簡稱“康藏”)。

1.2 康巴的民族文化

“康巴”一詞,在藏語中的本義為“康人”,泛指居住在康巴地區范圍內的藏族。康巴地區是以藏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區,各民族在此長期居住,互幫互助,和諧相處,形成了以藏文化為主體兼容其他文化的多元文化――康巴文化。藏族文化與漢文化、蒙古文化、納西文化、彝文化、羌文化和回文化等眾多民族文化聚集于此,組合了各種各樣的民風民俗。在一個民族地區內包含著如此之多的文化意識形態,在世界上都可算極為罕見。更難得的是各種文化在這里互不干涉,各民族都能保持自己的獨立性,維持本民族固有的生活方式與習慣,民族之間彼此尊重,并行互容。這些使康巴地區成為藏區和全國文化多元和諧共存最具代表性的地區,同時也造就了康巴人的開放意識和寬容理念。

1.3 康巴的語言

語言主要的作用就是為了進行交流,而語言的學習也就是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四方面的訓練。另外就是學生在生活過程中所進行的語言學習,這一類的語言學習偏重于方言的學習。

在語言方面,康巴地區除通行藏語康方言――德格話(在部分純牧區流行的安多方言)外,各地還有許多被稱為“地腳話”的語言。如在大渡河、雅礱江河谷內就有著嘉絨、木雅、固羌、里汝、爾蘇、扎巴、爾龔、曲域等與藏語三大方言迥異的幾種特殊語言或方言,形成了一個個“語言孤島”,并有著不同的特殊習俗。現代習慣上常以“康巴”作為“康區”或“康巴藏區”的簡稱,從而衍生成為民族地域概念。“今天我們從語言角度看,藏族分為三大方言區,即衛藏方言區,主要指以拉薩為中心的衛藏地區;安多方言區,分布在甘青和川西北阿壩州等地,其中包括甘孜州的丹巴和色達等地;康方言區,主要分布在的昌都(地區)、四川的甘孜州、青海的玉樹、云南的迪慶州等地。這些地區加起來就是我們說的康巴或康藏地區,或西康地區。居住在這些地區的藏族就是康巴人”。

2 引導康巴地區的語言文化傳承和發展要強化基礎教育和發展文學

2.1基礎教育

2.1.1 康巴的語言教育現狀

從整體上來說,西部地區各個省域的文盲率很高,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加速普及各類教育,尤其是九年制的義務教育,增加廣大公民接受教育的機會和吸收知識及運用知識的機會是當務之急。康巴地區作為祖國腹地與青藏高原各省的過渡地域,教育形式依然嚴峻。

康巴地區的教學實行雙語教學模式,共分為三種:一是各科以藏文為主,增設一門漢語文課,稱為一類教學模式;二是各科以漢語文為主,增設一門藏語文課,稱為二類教學模式;三是全部學科都以漢語文為主,稱為三類教學模式。一類教學模式主要是在邊遠的農村牧區,二類教學模式主要是在半農半牧的縣,三類教學模式主要是在其經濟發展較好的縣城(鎮)。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目前,采用二類教學模式的學校最多,占全州學校總體的90%以上。由此可見,漢語文在藏族民族地區的應用還是較為廣泛的,尤其是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

但是,教育設施不完善的情況急需改善,通過各種政策措施的制定,在有條件的地區和行業促進以職業技術及部分高等院校為主體的教育創新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其在西部地區知識創新過程中的作用,為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作出應有的貢獻。雖然康巴地區有甘孜州唯一的一所高等校校――康定民族師專,但是教育資源尤其是高等教育資源的貧乏也嚴重的影響著康定文化的發展和傳播。

2.1.2 主要表現的問題

圍繞中國改革開放和發展三大問題之一的上學難問題,并沒有因為西部大開發帶來的機遇有所緩解,相反,它仍是康巴教育發展面臨的重大難題。特別在某些經濟開始起飛的地區,卻產生了經濟繁榮與教育荒蕪的背反現象。產生這種困惑和現象的原因主要表現在:觀念滯后,首先是金錢觀念和“讀書無用論”甚囂塵上。經濟困難,盡管大部分地區的群眾解決了溫飽問題,但供孩子上學的費用遠比解決溫飽問題的費用要高得多;教育方針政策落實不力,在鄉村,教育經費短缺,國家要求學校實行“兩免一補”政策,但“兩免”容易,一“補”難。個別地市教育資源的優化就表現為大辦實驗小學、重點中學,使義務教育市場化,為了收費,校中校,公有民辦,民辦名校等紛紛出現,而這些學校收費高,效益好,導致了公辦學校、基層學校優質教育資源嚴重流失,大部分普通人的孩子只能望名校興嘆。基層普通學校面臨困境,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由于教育資源一邊倒,由此造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學校和學校的兩極分化;農村教育的荒蕪,康巴地區和全國一樣,農村城市化在加快,但大部分人口還居住在農村。許多農村的孩子進城沒有好的學校就讀,留在農村又不愿讀書。

2.1.3 解決辦法

鑒于上面主要表現出來的問題,康巴政府需要做到堅持轉變思想,以文化為重,以教育為重,認真落實九年制義務教育,實現教育公平是實現社會公平的必然要求。實現教育公平就必須要求康巴地區政府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康巴地區各級政府,必須切實執行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和法規,同時努力做好工作,轉變家長的觀念,使義務教育真正體現強制性、普遍性、免費性和公平性,義務教育就是強制性教育,凡適齡兒童都必須接受義務教育,這是國家、社會、家長、兒童必須普遍遵守的義務和責任。因此,各級政府要聚焦留守兒童,保證農村的孩子享受優質教育,聚焦進城農民工子女,讓他們都能公平地享受與城市兒童一樣的政治文化待遇。使農村的兒童與城市的兒童首先實現平等和諧。康巴地區各級地方政府必須切實落實國家制定的“兩免一補”政策。通過制定相應的地方法規保證地方隨經濟的發展實現教育經費的逐步增長。

2.2 發展語言文化

語言文化是康巴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發展康巴文化對康巴地區的語言文化能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很欣喜地了解到康巴文化正在蓬勃發展而且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

在新時期要弘揚新的民族語言文化,主要是民族方言文化,在國家的義務教育階段,康巴地區除了實施國家義務教育所要求的現有課程以外,還可以有以下舉措來發展康巴地區的語言文化。

2.2.1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設施網絡

網絡時代挑戰民族語言,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為文化的傳播方式帶來了一場革命,因特網被視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它對文化傳播活動的各個方面都產生著巨大的影響,使跨文化傳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在因特網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打破國界、區界、族界的過程中,英語建立起了“中心語言”的壟斷權威。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種族、國籍、區域的界限越來越不分明,地球村的概念日漸形成。而合理利用因特網傳承和保護康巴地區的語言文化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隨著網絡傳播時代的到來,某些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的繼承、發揚、傳播,將經受更嚴峻的考驗。語音聊天室對語言的傳播推動網絡技術的發展更新,使qq、msn等聊天軟件都已經具備群發功能。一群人可以隨意聊天、暢所欲言,并且能通過共建聊天室進行語言交流。與此同時,新浪、呱呱等一批語音聊天室的各種功能逐漸完備,軟件技術水平極高,不同地區國家的人們可以在同一聊天區域進行直接的溝通交流。這種類型的語音聊天室對聚居地分布廣泛的少數民族同胞,是比較理想的母語交流工具。這種以網絡為交流平臺的母語溝通方式,必將催生出大量的網絡語言和流行語言,極大地豐富少數民族的語言詞匯。

2.2.2 網絡宣傳的影響力

迄今為止,一些少數民族中較早接觸網絡的青年人,幾年前就已經建立了一些論壇和文化網站。這些日臻成熟的網站團結了一大批本民族同胞,成為他們學習本民族語言文化、進行交流的園地。康巴地區也可以借鑒以上的例子,利用各種特色論壇或是培養有民族特色的歌手或文化名人,借以來喚起人們對康巴地區璀璨文化的了解,從而使本族的語言文化得到傳承和保護。

參考文獻:

[1]李紹明,任新建.康巴學簡論[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2).

[2]林俊華.試論康巴文化的多元性[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3).

篇3

[關鍵詞] 傳統文化;動畫產業;原創性;傳承創新

傳統文化傳承與動漫創意產業是當今社會中人們關注的一個熱點話題。因為發展動漫產業離不開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美術傳承的問題。傳承中國優秀文化、弘揚傳統民間美術、保護文化藝術遺產是我國發展動畫產業的重要前提和創意基礎。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是中華民族智慧的重要源泉,鑄就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輝煌,是中國文化的寶貴資源和財富。優秀文化既要傳承,也要作為文化產品進行創意和開發,特別是在中國文化傳承與發展動畫產業上,要運用科學發展觀,大膽吸收傳統文化的精髓并進行創意和創新,不丟失傳統的優秀文化元素,將傳統文化藝術滲透到動畫創意產業現代化的進程之中。本文分析了傳統文化傳承與中國動畫片發展的內在聯系,研究了民間藝術傳承與動漫創意產業發展中的一些深層次文化現象,以及傳統民間藝術傳承與動畫產業發展上的原創性與民族性問題,強調和闡述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民間美術遺產在中國動畫影片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樹立本民族的藝術表現風格和創作觀念

近幾年,隨著數碼技術的不斷發展創新和信息傳遞方式的多元化,動畫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與創意產業融合,更是以驚人的步伐在全國范圍內迅速發展。不可否認,技術為藝術創意提供了最好的服務,動畫片的制作由原來的手繪轉變為三維電腦制作,由此引發了對技術的過度依賴與期望。但是,萬變不離其宗,藝術創作的規律,技術發明的應用及兩者間的關系是相對不變的,因為動畫片的好壞主要取決于藝術創意。動畫片是動漫產業的主體,它是一門集策劃、文學、美術、音樂、影視技術于一體的綜合藝術,是科學技術與藝術的融合。當前,在我國動漫產業中以模仿國外動漫為榮,創作平庸,畫面粗糙,定位不對,毫無創意和文化內涵,甚至是某些國外片的翻版,也因此中國動漫產業的市場占有率十分低,市場狀態非常嚴峻。由此看來,文化傳承與動漫創意產業的發展,是遵循著一定的社會規律和經濟規律進行的。如果違背它自身的發展規律,就會出現曲折,因為文化遺產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是要協調進行的,只有堅持本民族文化遺產與創作觀念,才能實現動漫創意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動畫片創作中,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在觀念上是同時汲取了純繪畫的精致藝術及通俗文化的漫畫卡通而成,很多動畫題材多來自本國民間故事、神話、童話,這種包含前衛精神與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兩極特性,一直都是動畫吸引人的地方。在英國偶類動畫《小雞快跑》、黏土動畫《神奇海盜團》中,其角色形體自然逼真,構思細致,畫面純美,表情動作也相當豐富,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日本動畫片在本民族題材上的創作做得很到位,這也使它在國際動畫領域里能夠獨樹一幟。動畫片《千與千尋》是從日本民俗與神話傳說中汲取養分,把神仙鬼怪的活動場所變成了影片的舞臺,營造出一個極具東方色彩并充滿日本風情的

神秘世界,帶有鮮明的日本本民族的特點。[1]在動畫片中具有鮮明的本民族風格及精湛的動畫片制作藝術技巧,是形成日本動畫藝術風格的關鍵。而在好萊塢影片中,隨處閃現著的是美國這個移民國家的創新氛圍。一部美國史,就是各民族的融合史,是不同思想交匯、沖撞和取長補短的歷史,也給動畫片的創新提供了土壤。在題材創作上,《獅子王》中可以找到英國喜劇《哈姆雷特》的影子,在《功夫熊貓》中能看著中國的國寶熊貓被搬上銀幕。這些動畫片是美國人在挖掘世界各民族傳統文化基礎上進行創新的典范,美國影視文化產業之所以發達,最重要的經驗就是創新,創新使它的影片在全世界一下子占領市場,占據霸主地位,影響了全世界的好幾代人。[2]

二、中國傳統動畫片中創新的途徑

動畫片是深受人們喜愛的影視文化娛樂形式之一。動畫產業屬于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的文化產業。然而,中國動畫片多是既不叫好,也不叫座,沒有在世界動畫片市場形成產品優勢和品牌影響力。究其根源,一是國內大眾對動畫片的認知度仍不高,被視為少兒玩意兒。它的文化價值,尤其是具有振興本土文化的社會效益尚未被確認,甚至或被視為幼稚。二是在動畫創作中刻意營造出的“孩子腔”不免脫離現實,讓人覺得假。三是國內大多數動畫片要么是“寓教于樂”“主題先行”的產物,要么則要看投資者的臉色,“錢”成了影片的上帝。四是現在國內動畫影片缺少創新和文化底蘊,題材創作構思上缺少想象力,這樣的作品很難得到觀眾的認同。國內許多動畫片,從框架到創意,從人物造型到場景構成,往往拿山寨別人當家常便飯。有些動畫片甚至從國外動畫影片里稍改動幾筆便挪為己用,有些影片雖非“小抄”卻粗制濫造。片面追求產業化、商業利潤和模仿國外動畫片而忽視本民族傳統文化因素,使其失去原有的文化藝術價值,糟蹋了剛剛發展起來的動畫創意文化產業。其后果是很嚴重的,因此要警惕在發展動畫創意文化產業上背離文化傳承的現象。

中國動畫片發展最根本還是在于文化的輸出,打造本土自主文化品牌是動畫產業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素。在中國動畫片發展歷程中,中國動畫的知名度也是由傳統民族文化題材的創作打響的,《豬八戒吃西瓜》《人參娃娃》《葫蘆娃》等片中角色是動畫片對中國傳統民間剪紙藝術的最佳詮釋,其人物形象通過刀刻、剪、撕的語言,塑造出一個個輪廓剛勁有力、形式感強、整體效果特別突出的鮮活形象。《大鬧天宮》中孫悟空的造型設計吸收了漫畫、戲劇臉譜、民間版畫、年畫的精髓,線條、色彩上借鑒了民間繪畫和木刻的特點。[3]《小蝌蚪找媽媽》是由中國動畫大師錢家駿創作的動畫片,角色來自于我國著名大師齊白石的寫意花鳥形象,運用中國傳統國畫中的墨底暈染方法繪制創作的,影片成功地反映了中國特有的傳統古典美學意境,這部動畫影片在國際動畫界引起的巨大震動,證明了中國民族動畫片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但是,現在國產動畫片在挖掘歷史悠久傳統文化資源,進行現代化對接,傳播中華文明價值理念方面有待提高。比如,美國迪斯尼公司創作的動漫影片《花木蘭》利用中國傳統文化資源,把她塑造成好萊塢語境中的“女英雄”推向全球,當世界認識“花木蘭”時,這本屬于東方文化資源的女性形象已經成為傳播西方文化觀念的使者。借鑒中國傳統元素拍攝的《花木蘭》《功夫熊貓》說明我國的傳統文化有很大的魅力,但通過外國的演繹,其本質是美國個性淋漓盡致的呈現,把中國元素安了一顆“美國心”,再回過來影響中國的觀眾,我們的文化傳統也就被無形地吞噬了。因此,中國文化的傳播更重要的是依托各種手段,呈現中國精神、中國價值觀,展現獨有的中國人文風采。

三、整合傳統文化資源,將本土表現語言融入時代感創作中 國產動畫片要突圍,必須鼓勵有特色的原創作品,應汲取本民族、民間文化的精髓,“盤活”原有的動畫資源。我們應該提倡中國動畫的本土化,在中國傳統文化資源中尋找動畫元素,充分利用那些具有民族風格鮮明、造型獨特、文化品位較高,而又適合動畫藝術表現的傳統文化藝術資源。在大量的動畫作品中有機地植入中國元素,從而體現出中國核心精神和主流價值觀。文化傳承可以轉化成為社會發展的一種文化生產要素,這是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現象和一條文化經濟規律。因此,發展中國動畫創意產業就是要把中國傳統文化積淀轉化成為文化生產力。動畫創意產業,創意很重要,中國傳統文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相當成熟的表現形式,很多已經成為民族文化的精華乃至國粹,是全世界公認的具有獨特魅力的瑰寶。比如中國雜技、武術、戲曲、民俗等。這些形式多樣的人文文化遺產燦若星辰,可供挖掘、弘揚的方面目不暇接,在動畫影片創作上我們要充分利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這一品牌,提高原創動畫編劇、策劃水平,提升我國動畫產品文化內涵,形成核心競爭力,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更可嘗試發掘利用文物遺存、民間傳說等文化資源優勢,將中國傳統文學名著改編成動畫片故事腳本進行創作,這對中國民族文化的傳播具有重要的價值。在中國動畫片創作上,可利用的傳統造型藝術樣式有很多,繽紛多姿的中國傳統藝術展示了人們的審美與現實生活的關系。可以借鑒用于居室環境裝飾的國畫、年畫、農民畫、剪紙以及服飾的花樣、繡品;游藝娛樂活動中的木偶、皮影、泥塑玩具;宅居的各種亭橋牌樓、磚木石雕等藝術造型語言形式;從中國龍、鳳、麒麟等祥禽瑞獸中汲取傳統文化元素,繼承中華民族獨特的傳統審美文化和民間藝術傳統,從而豐富動畫片創作的題材、形式、色彩和造型語言,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動畫形象。在動畫創作中,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借鑒的元素不勝枚舉,這需要我們要更多地接觸學習借鑒中國傳統文化藝術門類,本著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尋找傳統文化中切合點,將動畫創意和中國傳統文化結合在一起,通過傳統文化內涵來提升動畫片的價值,利用中國文化的強輻射力來拓展現代動畫產業的市場。通過精心創意設計,推陳出新,展現我們民族自己的原創動畫影片。中國動畫片必然會走出低谷,成為老少皆宜的娛樂需求。

四、結 語

動畫片集文學、藝術、科技于一體,動畫產業代表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性的文化實力,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顯著標志。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有著多民族創造的輝煌文化。這是一筆寶貴文化資源,是我們得天獨厚的優勢。對于中國新興的動畫創意產業來說,充分利用“中國特色”的動畫產品出擊國際市場,帶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走向全球,才可生產出中國特色的原創動畫作品,鍛造出世界一流的中國動畫文化娛樂企業。動畫創意產業繼承傳統文化,關鍵是在傳承中創新,并將傳統文化轉化為話語權。一個民族,一個地域,如果一味纏綿于不合時宜的舊習和保守,則注定是一種不幸和災難;但如果丟棄自己的文化傳統,則是一種恥辱,開拓創新與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是本土動畫片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 鄒勇,胡曉琳.以動畫明星分析影視動畫中個性角色的塑造[J].美術大觀,2010(09).

[2] 胡惠林,陳昕.中國文化產業評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篇4

【關鍵詞】民族文化;傳承;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

民族文化的傳承是我國現代文化事業發展的需求,也是促進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的基礎條件,因此,加強民族文化傳承與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協同建設有著重要作用。我國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但是隨著時代的改變,很多價值較高的民族文化逐漸流失,不僅影響到我國現代文化產業的建設,而且給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的建設帶來不便。因此,基于文化傳承的重要性,高校需對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分析,加強民族文化傳承與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的協同建設,進而維護高校圖書館的穩定發展。

1蒙古族民族文化傳承存在的問題分析

在民族語言方面,民族語言的流失主要表現在地域性的流失以及年齡段層面的流失。在地域性的流失方面,例如,以往蒙古族人民主要采用本民族語言進行交流,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很多蒙古族人民都開始使用普通話進行交流,不再用蒙古語進行溝通。在年齡段的層面的流失中,50歲左右及以下的蒙古族民族人民大都通過漢語進行交流,很多蒙古族民族人民都逐漸對本民族的語言感到陌生,致使民族語言文化逐漸流失。在民族服飾方面,民族傳統服飾的制作是蒙古族婦女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制作形式、樣式的不同,每款服飾所反映出的民族風俗、信仰、歷史信息也存在差異,而這些民族傳統服飾則較好保留了相應的民族文化。但是隨著社會環境不斷發生變化,蒙古族文化與外界文化互相融合,很多蒙古族民族人民開始用各種現代服飾替代傳統的民族服飾,致使身著蒙古裝的人越來越少,民族服飾文化逐漸流失。所以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蒙古族的民族文化逐漸流失,給蒙古民族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因此,加快對蒙古民族文化的傳承有著重要作用。高校圖書館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促進蒙古族民族文化傳承與圖書館特色館藏的協同建設,這不僅能保護蒙古族的各種歷史文化,而且能促進圖書館特色館藏的發展,所以在實際開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2蒙古學特色文獻資源建設的現狀分析

我國蒙古族人口大都居住在,在總蒙古族人口中占比70.2%。的蒙古文化具有多樣性、歷史性、典型性、豐富性。在中華文化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1957年內蒙古大學的創建則為蒙古學特色文獻資源建設準備了條件。內蒙古大學圖書館是學校重要的文獻信息中心,對蒙古學特色文獻資源的建設有著關鍵作用,這也能夠促進學校在本學科的發展,為地方經濟服務。內蒙古大學圖書館建立了相應的蒙古部以及專門閱覽室,能夠對蒙古學特色文獻資源進行有效管理,維護文獻資源的完整性,并提高資源利用率。內蒙古大學圖書館蒙古學部在收集到各類蒙古學特色文獻資源后,以種類、外表、載體等元素為依據存在多個地方,包括蒙古學文獻信息中心閱覽室、蒙古文圖書閱覽室、蒙古學古籍文獻展覽室、漢文古典閱覽室等不同的閱覽室。至今蒙古圖書閱覽室已館藏12000多種60000多冊蒙古文化圖書文獻,蒙古文學文獻信息中心館藏3萬多冊不同語種的蒙古學現代文獻。蒙古文古籍文獻展覽室館藏1500多種蒙古文古籍文獻,而且在相應的數字化建設方面也取得了較大成績,促進了蒙古族文化的傳承。內蒙古大學圖書館注重發揮優勢,遵循教學科研與辦館特色相結合的原則,積極與各類高新技術企業以及圖書館進行合作,對蒙古學特色文獻信息資源數據庫進行了完善,確了保蒙古學文獻信息館藏的完整性。內蒙古大學圖書館主要對自建設以及整合網絡信息的方式進行了應用,建設了多類蒙古學特色文獻信息資源數據庫,主要包括中國蒙古文期刊全文數據庫、蒙古文圖書書目數據庫、中國蒙古文學信息整合數據庫等。該圖書館收錄了12種以蒙古學主要用蒙文出版的期刊雜志,建立了相應的中國蒙文期刊網,為蒙古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交流準備了條件。

3民族文化傳承與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協同建設的方法分析

3.1通過多種方式完善館藏圖書文獻結構

內蒙古大學以圖書館蒙古民族特色館藏文獻為基礎,加強了對蒙古民族經濟、蒙古民族文化等學科的建設,取得了較多成果。蒙學特色館藏文獻作為內蒙古大學圖書館特色館藏的關鍵內容,對蒙古民族各種文化的傳承有著重要作用,也是推動蒙古科研教學工作的關鍵基礎,所以圖書館須通過多種方式對蒙古民族館藏圖書文獻結構體系進行完善。蒙古學圖書文獻采集是蒙古學館藏文獻資源建設中的重要條件,內蒙古大學圖書館主要對招標采購的方式進行了應用,能夠確保采購成本以及采購效率的同時有效處理蒙古學文獻的采集問題。內蒙古大學圖書館每年都會拿出一定的經費對蒙古學特色圖書文獻進行采購,較好滿足了蒙古學教學科研的需求。

3.2促進館藏資源的信息化

推動關館藏資源的信息化是更好儲存和傳承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內蒙古大學圖書館通過對網絡上蒙古學文獻信息資源進行評估、篩選以及加工、收集,建立了相應的中國蒙古學信息網,能夠較好促進蒙古網絡信息資源的共享以及整合。該網站具有豐富的信息量以及鮮明的民族特色,且檢索也較為便利。由于世界范圍內研究蒙古學的機構較多,所以內蒙古大學圖書館須實時掌握國內外蒙古學研究機構的動態情況,通過網絡豐富館藏資源,為用戶提供多樣化、層次性的文化服務,這樣才能更好達到蒙古學館藏建設效果。

4結語

在對民族文化傳承與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進行協同建設時,高校必須對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分析,針對民族文化的內容和形式調整圖書館特色館藏的建設方式,通過館藏資源共享達到民族文化傳承目的,這樣才能更好促進民族文化傳承與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的協同建設。因此,高校必須重視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特色館藏的建設進行緊密聯系,以促進高校圖書館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胡越慧.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現狀調查分析[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1(5):32~35.

[2]陳瑜.民族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文獻資源建設初探[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1(10):108~109.

篇5

引言

馬嵬驛坐落于陜西省興平市,是唐代朝廷用來傳送文書和軍事情報等來往官員用來飲食、住宿、換馬的場所,是古絲綢之路、唐朝古墓舊道、秦國到蜀國通道上的重要驛站。公元756年,安祿山反叛,唐玄宗在萬般無奈之下,賜死楊貴妃。從此,貴妃長眠于馬嵬坡下。

馬嵬驛區域性人文特征及民俗藝術表現形式

1.區域性人文特征

馬嵬驛民俗文化村是以漢族居民為主,生活中的主食是以面食為主,大米、大豆等為輔。主要農作物有:冬小麥、玉米、大豆、花生。古代的民居的屋頂主要以泥土,干草,青瓦等為原材料,屋內有用以防寒保溫的土炕,也有人在窯洞棲身。現在民居是以磚墻、瓦房和樓房為主。過去,馬拉車是主要的交通運輸工具。而現在是以公交車、私家車為主。

2.區域性民俗藝術表現形式

馬嵬驛民俗藝術產生的根源有:歷史典故、傳統道教、神話傳說、風土人情、民俗習慣,但馬嵬驛兵變在這其中傳播最為廣泛。風土人情、民俗習慣包含有關中農民畫、剪紙、窗花;表現農忙勞動產生的民俗藝術形式有版畫、泥塑;表現風俗習慣的表現形式有陜西十大怪泥塑、剪紙、版畫。

馬嵬驛民俗圖案與現代審美觀念

1.馬嵬驛民俗圖案

馬嵬驛民俗圖案在馬嵬驛風土人情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馬嵬驛民俗藝術有著他獨特的傳統文化元素及文化魅力,在漫長的歷史發展演變過程中,民俗圖案反映著該地域不同時代人們流傳下來的思想觀念、風俗習慣和審美趣味性,它是馬嵬驛風土人情的象征,是民俗文化的積淀,是馬嵬驛民俗藝術的精華。它也是我們祖先留下的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現代藝術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2.現代審美觀念

大眾在創建視覺元素、識別視覺語言、接收視覺信息的過程中受到了現代審美觀念的影響。清晰準確的現代視覺識別語言是現代媒介傳播的保證。馬嵬驛民俗文化藝術有其獨特的設計元素,視覺傳達形式以及多姿多彩的文化傳播途徑。而它為推動現代視覺藝術鑒賞的多方面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現代化的、民俗化的視覺藝術傳播資源。

馬嵬驛民俗藝術如何適應現代審美觀念

1.馬嵬驛民俗藝術的特殊性

馬嵬驛民俗藝術以特有的姿態成為了關中文化的一個符號,由關中地域特色,歷史文化特點形成了既包含歷史文化古韻的古典文化符號,然而又異于其他地區民俗藝術,它結合了三秦人民的粗獷、豪放與質樸的特點,將古典藝術與創新造型進行了有機結合。馬嵬驛民俗藝術高度體現了古代深厚的文化底蘊。馬嵬驛風俗藝術創作者通過締造文化符號來表現其創新觀點,通過這些符號用以體現關中風俗的文化內涵,具有獨特的關中歷史文化內涵。

2.民俗藝術在傳承中需融入現代審美觀念

現代審美觀念是在傳承的基礎上,與新時代人的生活習慣、氣候變化、文化傳播、經濟發展等因素相互撞擊演變而來的一種新的觀念。發展中的當代藝術,必須有獨特的文化特性,它與地域文化密切相關。這是現代審美所必備的條件。具有傳承性的、獨特的文化特色演化而來的審美理論,才會具有傳播的力度和比較深遠的社會影響力。人類社會的發展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具有歷史文化的延續性,現代設計應借助民俗藝術的特殊性和延續性,尊重歷史、緊跟時代,才能具有促進民俗藝術發展的動力。

馬嵬驛民俗藝術可以通過對民俗文化的概括提煉而獲取的符號元素進行設計并進行廣泛的傳播,以產品與其包裝承載歷史的文化,將產品包裝與民俗藝術設計符號緊密結合,演化為民俗化、現代化的形態,成為民俗文化個性推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對馬嵬驛民俗文化的傳承、整合的過程中顯示了極強的傳遞信息功能。馬嵬驛民俗文化既有縱向的傳播功能,又有橫向擴展的功能,與現代文化碰撞,不斷的傳承、發展、演變。馬嵬驛民俗文化產品及商品的包裝作為馬嵬驛文化傳播的一種外部力量,雖然并沒有自覺地站在文化和精神高度去認識這種傳播作用及其所帶來的文化意義,但是卻客觀上促進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深層次的進入人們生活,改變其精神文化風貌,甚至有影響整個社會文化建構的作用。

結論

中國的社會經濟在高速發展,西方的文化及其生活方式、藝術觀、價值觀、審美觀如潮水般涌進,在與外來文化不斷的碰撞與融合下,作為傳統藝術重要組成部分的民俗藝術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應該如何創新。這既是亙古未有的挑戰,也是文化推廣的重要機會。隨著帶有民俗藝術文化符號的圖案與設計越來越多的出現在視覺傳達設計的作品中,并獲得了國內外廣泛承認。本文通過闡述馬嵬驛民俗文化的獨特性,以及民俗文化產生的特殊的根源,將民俗藝術價值與現代審美價值進行比較,充分的利用馬嵬驛民俗文化的獨特性與現代審美的傳承性,以現代創新設計手法,使民俗文化與現代審美有機結合,使民俗文化得以體現并且傳承。

(作者單位:陜西科技大學 設計與藝術學院)

篇6

【關鍵詞】 城市風貌 文化傳承 文化演繹 空間塑造

1. 項目背景

1.1 寶雞市簡介

寶雞市地處關東平原西部,是中西部區域的中心城市。寶雞古稱程倉,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這里曾是中華文明始祖炎帝的故鄉,周秦文化的發源地,素有中國青銅器之鄉的美稱,擁有悠久的歷史與豐富的文化底蘊。

1.2 項目的特征

寶雞石鼓文化園商業片區位于寶雞市中心城區,毗鄰渭河,與石鼓山公園和寶雞市青銅器博物館同是天臺山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片區定位是集旅游服務、商業、休閑娛樂、餐飲服務為一體的具有濃郁傳統地域文化特色的傳統街區。項目占地47.7公頃,蔭香河縱貫其中,國道312橫貫整個地塊,片區以公共設施與商業建筑為主,圍繞石鼓山形成寶雞市的商業休閑中心。

寶雞石鼓文化園商業片區項目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歷史遺跡”開發,而是在缺乏現實的歷史文化遺存的情況下,將無形的周秦文化具象化,將商業與文化加以融合,創造能夠體驗歷史文化感的旅游文化休閑場所,激發市民與游人對城市主體文化的認同感,實現寶雞歷史文化的傳承與演繹。

2. 規劃理念——城市風貌視角下的規劃設計

“風貌”在《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風格和面貌,風采相貌或景象。城市風貌體現了城市文化,“風”是城市文化的內涵,“貌”是城市文化的外在表現。大到城市范圍的規劃,小到城市街區的設計,都應當考慮城市風貌和文化對其影響。

由此可見,石鼓山東片區規劃已經不能僅僅著眼于對片區及其周邊環境的分析與研究,還應在對城市文化與城市風貌特征深入理解的前提下,剖析城市文化傳統之風與城市空間形態之貌對規劃設計的影響,即能傳承傳統文化精髓又能夠體現時代性的城市空間格局。這其中包括城市之風對片區對文化定位與功能定位確定,也有對傳統文化的物化。

1.3 項目特征與文化的匹配

1.3.1. 項目特征——對文化的探求

寶雞市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與豐富的文化遺產,姜炎文化、周秦文化、三國文化與佛教文化都曾在這片土地上生根;北首領遺址、出土量占全國的半數以上青銅器、陳倉石鼓等文物古跡無不彰顯出深厚的歷史積淀。但是,正是這一點導致了寶雞缺乏對自身文化的清晰定位。伴隨著文化旅游產業興起,寶雞逐漸開始利用這些寶貴歷史資源,但是由于缺乏明確的城市定位于合理的建設,導致整個城市缺乏令人印象深刻的主導文化。

通過對寶雞市各個歷史時期城市主體文化和影響程度的研究,梳理歷史文化脈絡,提取出能夠代表寶雞市所獨有的,并且符合當前城市發展背景的個性特色,然后將這種經過提煉的文化作為片區文化定位。

從寶雞市歷史發展脈絡來看,博大精深的周秦文化在寶雞這片土地上起源與發展,作為禮樂文化的肇興之地,《周禮》《周易》等著作奠定了中華文化基礎。通過對寶雞各個時期主體文化的梳理,發現寶雞的主體文化特征較為清晰,無論是文化影響的廣度和深度還是歷史遺存的數量來看,均以周秦禮樂文化為尊。

寶雞石鼓文化園商業片區是以周秦文化為片區文化定位,突出周禮文化氛圍并以禮樂文化來立意立景,使市民在感受歷史氣息和文化底蘊的同時能夠增強對寶雞歷史文化的認同感。片區規劃的概念設計融入了周秦文化的代表《詩經》作為整個設計的重要概念。將《詩經》中的各個名篇進行提取、演繹、進而將其融入到空間設計中,以“風、雅、頌”作為設計的精神藍本,在空間設計中將其作為串聯各個功能片區的重要線索,以求在精神與文化層面上給人以歷史與文化的體悟。

1.3.2. 功能定位——豐富活動的植入

寶雞市中心城區范圍內存在大量的歷史遺跡,但多數遺跡多以旅游開發為主,這些觀光景點功能單一、缺乏配套服務設施,市民參與性較弱,空間品質有待提高,造成了寶貴歷史遺存的浪費。城市中尚未形成定位明確、功能復合、文化氛圍較高的集文化藝術、旅游休閑、商業娛樂為一體的城市綜合文化中心。

場所精神應當不僅僅是傳統歷史與場所的再現,還應當注重對城市深厚歷史積淀與豐富傳統文化的承載。因此整個片區注重對豐富多樣的活動提供展示、參與、交流與體驗的空間。片區在結合石鼓文化園與青銅器博物館文化展覽功能的基礎上,形成了集旅游度假、購物休閑、餐飲娛樂、文化展示青銅器銷售五大功能為一體的城市綜合文化中心。

1.4 空間塑造——文化的物化

所謂文化的物化,就是指通過規劃與建筑設計手段將傳統文化的內涵與外延生動的表達出來。通過建筑空間、景觀環境的營造,使人置身其中時能夠通過視覺、觸覺等體驗方法對傳統文化有更深層次的感受。

由于周秦文化距今年代久遠,歷史文化對城市面貌的影響只能通過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與若干歷史遺跡與文物的間接影響,城市面貌缺乏傳統文化支撐,傳統文化的物化僅僅由若干仿古建筑體現,缺乏對整體風格的考量,導致整個城市建筑風格混雜、空間格局混亂,充斥著粗制濫造的“假古董”。

因此,項目在設計伊始就注重對文化的物化,對寶雞市所擁有的傳統文化進行了分類、篩選、提取和再加工,并將其應用到方案中,使其不僅僅是仿古建筑群落的簡單堆砌,而是通過對石鼓山整個東片區空間、建筑、環境的精心設計,重現2000多年前寶雞地區燦爛的周秦文化。使置身于其中的游人通過空間環境產生對寶雞傳統文化的共鳴,對傳統文化進行演繹后的空間環境產生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

3. 文化主導下的空間塑造

石鼓文化園作為整個石鼓山的重要片區,是對城市傳統空間格局中地標塑造的演繹與發展,對梳理寶雞市的歷史文脈,強化城市文化特色,改善城市文化空間格局,重塑城市的精神象征有著重要的作用。

1.4.1. 功能布局

規劃中將商業片區分為三個功能定位迥異的分片區,分別融入了《詩經》中“風、雅、頌”的傳統文化思想。其中區主要文化定位為“風”,即土風、風謠,歌頌了廣大勞動者的生活,可以引申為對世俗文化的體驗,該片區定位為寶雞傳統民俗風格的商業步行街,目的就是給現代人們提供一處體驗古代市井民俗生活的場所。曲折的傳統街巷空間成為主要空間塑造方式,建筑風格偏向于傳統民居,簡樸而富有生活氛圍。

規劃將古玩售賣為主要功能的B片區定位為“雅”, “雅”在《詩經》中主要反映精英文化與貴族階層的生活,使游人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現代商業空間中的升華。空間風格以內向的封閉式的院落空間為主,體現中國傳統士大夫樂于歸隱的生活志趣。建筑形式精致而大氣。

石鼓山頂的寶雞市青銅器博物館是對詩經中“頌”的詮釋的場所,“頌”片區是對帝王與貴族的歌頌,注重塑造能夠體現周秦皇家威嚴的中軸線空間。整個空間環境大氣磅礴、莊嚴肅穆。

三個片區結合形成了對“風、雅、頌”的全面的詮釋,通過對傳統文化理念的梳理、演繹,將其與各個地塊的功能片區相結合,從而形成了統一卻各有特色的功能布局。

1.4.2. 平面布局

中國傳統空間多由“街巷”與“院落”兩種元素組成,因此若要形成既具傳統空間尺度,又使人、街道與建筑院落形成良好的關系的規劃布局,就需要對傳統文化與空間尺度下的“街巷”與“院落”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推敲,尋找適合特定功能與特定場所的街巷尺度與建筑肌理。

1. 空間實體的圖底關系

中國傳統建筑布局注重圍合,不同建筑組合成的院落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內向性空間,院落之間通過拼接、組合形成建筑組群。規劃以傳統關中民居作為基本母題,根據不同片區的對功能的要求變型與組合,形成具有獨特空間與豐富功能的片區。利用蜿蜒曲折的街巷將片區串聯在一起,形成多變的空間與適宜的尺度(圖表3.1)。(1)濱水區建筑群:地處蔭香河兩岸,是整個片區中景觀最為優越的地段,設計時要綜合考慮建筑、堤岸與河道的關系,注重濱河景觀對建筑的影響。將建筑沿河布置,構建曲折有致帶狀空間,最大程度上的利用蔭香河景觀,形成近水、親水的環境。(2)民俗商業片區:主要定位為傳統民俗風格的商業步行街,體現了寶雞的世俗文化,在規劃中采用了傳統關中建筑院落布局形式,通過若干個獨立院落的組合形成具有關色的建筑群落。(3)綜合商業片區:主要功能是大型商業,因此建筑體量較大,滿足對功能的要求。同時在片區中心設置大型廣場,廣場周邊設置半地下商業,與周邊大型商業相結合。

2. 街巷空間的塑造

街巷是片區內部空間相互連接的最主要元素,也是傳統市井生活最重要的區域之一。在傳統商業街區的空間構成中,街巷作為能夠承載傳統歷史風貌的線性空間對于整個片區的空間塑造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寶雞東片區的街道設計,無論是空間感的營造還是材質的運用都保留了當地傳統街道實用樸素的風格特點。街道順應地形起伏的變化,形成立面上的高低變化,更增加了街巷空間變化的多樣性。在大小變化,高低變化的過程中,日常行走在街道中的人,體驗到的空間開合與明暗的變化,形成了片區內部空間的序列景觀。這些體驗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從而加強了片區的標識性和識別性。

1.4.3. 建筑空間設計

建筑空間形象設計方面,通過對寶雞傳統地域文脈的挖掘與提煉,形成符合時代特色的建筑形象與符號。將這些形象與符號以一定的邏輯關系整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風格。在尊重歷史而不是模仿歷史的前提下,大膽利用現代建筑技術與材料,從傳統建筑中折射出現代建筑的精髓,使建筑空間布局、建筑尺度、風格與材料與傳統建筑形式取得和諧的關系。

整個片區雖然是由不同院落拼接、組合形成的建筑組群,但是方案中采用8.4*8.4m的標準柱網,因此可根據實際情況對建筑群體內部進行靈活自由的劃分,在整個片區外部形象統一的前提下,實現了內部空間的自由分割。自由的空間劃分成為了整個片區實現其復合功能的前提。主要建筑群組類型分為內廊式商業街、獨立式商業與地下大型商業三種模式(圖表3.2、圖表3.3)。

4. 小結

城市規劃中對文化的傳承與演繹不應該是人為的臆想,而是基于科學規劃和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在確保歷史文脈完整性和延續性的前提下,保護物質和非物質的載體,使歷史形態、空間環境、建筑風貌、文化內涵等各種要素的共生共存,真正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演繹。

參考文獻

[1] 謝煜林.徽州古村落中的外部空間環境初探[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5

[2] 段進、季松、王海寧.城鎮空間解析——太湖流域古鎮空間結構與形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篇7

關鍵詞:傳統民居;文化傳承;鄉村生態建設

豫西泛指河南省西部地區,主要有洛陽市和三門峽市這兩個地級市。豫西地區地形較豫東和豫中來說較復雜,多山和丘陵,主要有嵩山、白云山、老君山、伏牛山等多個山峰,這些山峰是河南省重要的旅游資源,同時在諸多山地地形中也形成了窯洞這種獨居特色的豫西傳統民居。[1]豫西傳統民居是豫西人民在世代生存中積攢的文化財產,是豫西人民智慧和勤勞的象征,同時是豫西人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體現。豫西傳統民居富含了深刻的建筑內涵和文化內涵,繼承和發展這種特有的文化內涵,對于現代社會的鄉村建設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給現代社會鄉村的建設帶來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1 美麗鄉村生態建設

2013年農業部了美麗鄉村的意見書,要打造具有生態文明的美麗鄉村,營造和諧、美好的鄉村生活環境,還指出美麗鄉村的建設也是美麗中國的建設,由此可見我國對于美麗鄉村生態建設的重視程度。[2]美麗鄉村生態建設要落實好農業部發出的相關意見,發展生態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營造出一種和諧、美好、恬淡的和諧鄉村環境。美麗鄉村生態建設要以生態經濟建設為基礎,切實提高人民生活條件和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以及鄉村人民精神和物質文明的同步發展。

2 豫西傳統民居蘊含的文化價值

我國新農村建設已經開展了有一段時間,僅僅從房屋建設方面來看,可以發現很多地區都缺乏對農村房屋的整體規劃,大多是對城市房屋的模仿,隨意拆遷和改造傳統民居,造成了傳統民居文化的凋零和遺失。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保護好我國傳統民居這一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要傳承傳統民居的文化特色,與新時期美麗鄉村生態建設相結合,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建設的共同發展。

傳統民居是我國歷史上出現得最早的建筑類型,蘊含了豐富的人文、習俗等精神文化,也是區域政治和經濟發展情況的反映。傳統民居不僅是我國歷史文化的彰顯,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體現。河南是中原文化的發祥地,也是黃河文化的發祥地,深厚的文化底蘊賦予了河南民居濃重的人文關懷,表現了中原人民寬廣的胸懷和文化內涵。河南分布的民居建筑較多,這些建筑都是因地制宜,分為土木建筑和生土建筑。豫西的建筑就屬于土構形態,主要形式是窯洞(見圖1),窯洞的建造是與大地最大程度的結合,為人們提供了舒適度較好且廉價住所,同時保持了自然環境的原貌,是建筑與大地相結合的典型代表。[3]豫西窯洞這種傳統民居主要分布在三門峽地區,最典型的是陜縣廟上村的坑院。該村的坑院歷史年代悠久,最長達400年以上,一些已經被開發為旅游度假村。坑院的主要特征為向地下深挖,橫向開鑿,與我國傳統建筑“堪天道,輿地道”的理念的相符合。具有遠望只能看見樹影,而看不到人家,走進才發現村莊在地平線以下的特點。河南省為了保護這一傳統民居,將其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民居的文化價值會越來越突現出來。[4]

3 傳承與發展傳統民居文化的意義

3.1 傳承傳統民居文化能夠促進美麗鄉村生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美麗鄉村生態建設既是鄉村經濟的建設,也包含了一定的文化建設。經濟建設離不開文化建設為依撐,文化建設也需要經濟建設提供的物質基礎,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豫西傳統民居中蘊含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為美麗鄉村生態建設提供了發展理念和經驗,也是美麗鄉村生態建設中的文化建設,對于美麗鄉村生態建設具有深遠意義。

3.2 傳承傳統民居有利于彰顯地域文化色彩

不同的地區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色彩,對生態文化內涵也有著不同的解釋。豫西傳統民居蘊含的文化價值,是豫西人民與自然長期相處中獲得的,也是豫西鄉村建筑文化和自然生態文化的精髓。傳承豫西傳統民居文化可以增加美麗鄉村生態建設的文化內涵,使美麗鄉村生態建設彰顯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和人文關懷,體現出多元化新農村建設要求。

3.3 傳承傳統民居文化有利于增強鄉村凝聚力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建設的推進,農村人口出現了向城市大規模轉移的現象,導致了很多村莊都是空心的,或者留下的都是孤老寡人和留守兒童。這種現象加大了我國鄉村文化的傳承困難,而且加速了傳統特色的民居和技藝的流失,對于美麗鄉村生態建設來說也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在開展美麗鄉村生態建設時傳承傳統民居特色文化,能夠喚起在外的人民的共鳴,促進人民的回歸,增強鄉村的凝聚力。

4 美麗鄉村生態建設對于傳統民居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4.1 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理念

對傳統民居蘊含的深厚文化有一定深刻的理解,才能在美麗鄉村生態建設中實現對傳統民居文化的傳承。了解傳統民居蘊含的深厚文化,是美麗鄉村生態建設的首要任務,因此要先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理念。豫西傳統民居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是幾百年文化的沉淀與積累,也是豫西人民幾百年來文化特色的彰顯,是經過豫西人民幾百年與自然相處得來的經驗。從此可以看出,豫西傳統民居的形成與發展,是在與自然和諧相處中發展而來的,也是和自然和諧相處中而得以保存的。因此,美麗鄉村生態建設也要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理念。在這個理念的指導下,在美麗鄉村生態的建設中可以發現傳統文化中與現代需求相符合的地方,可以將優秀的文化用于新農村的建設中,同時也是優秀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理念下,形成“以自然為本”的建設思路,采取多種共同發展的措施,建立傳統民居特色文化的應用和傳承體系。[5]自然、純真是鄉村的最大特點,一望無際的田野,藍天綠水下撒歡的牛羊都是鄉村最亮麗的風景。鄉村生態系統處于較平衡的狀態,因此具有較強的自我修復能力,鄉村生態系統通過自我完善和更新而具有維持農民正常的生產與生活的能力。鄉村這種平衡的生態系統下,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創造了美好、和諧、宜居的自然環境。

4.2 彰顯特色歷史文化風采

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理念下,彰顯特色歷史文化風采,保存特色歷史文化景觀,是豫西傳統民居文化的傳承關鍵。不同的區域會形成各具特色的歷史人文景觀,表現出不同的風俗風情和人文面貌。這些不同的文化形態是區域文化特色的延續和發展,營造了富有地域色彩的生態建設人文環境。因此,打造彰顯特色歷史文化風采對于美麗農村生態建設是非常必要的。主要有以下三種方法:

第一,做好傳統民居保護工作。像豫西傳統民居中窯洞這樣的建筑,流傳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擁有極大的文化價值。就拿豫西陜縣廟上村這個歷史久遠的北方村落來說,人民的生活方式、娛樂方式、語言特點、服飾特點等,都蘊含了廟上村這個古老村落的歷史人文景觀,具有很大的發掘價值。因此美麗鄉村生態的建設要深入了解當地所埋藏的、深刻的文化價值,積極吸收這些具有地域色彩的文化內涵,彰顯特色歷史文化風采,建設具有文化內涵的美麗鄉村。

第二,吸收傳統民居文化精髓。不同的地域所形成的傳統民居特色是不同的,既是獨特的也是多樣的。例如豫西傳統民居所蘊含的特色價值,不同于北京的傳統四合院的建筑,也不同于江南水鄉的青瓦白墻,他們都有自身特有的價值與特色。[6]在美麗鄉村生態的建設中要善于利用這種特色的傳統民居文化,因為他們得以傳承的最大原因就在于所蘊含的古老的生態原理,是人們世代傳承的文化精髓。

第三,注入時代精神和內涵。傳統的民居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是古老人民智慧的結晶,但是畢竟是在過去社會環境下所形成的,是過去社會的體現,存在一些與現代社會發展不相符合的地方,因此在美麗鄉村生態建設中既注重傳統民居特色文化內涵的引用,也要注重時代精神和內涵的注入,使建設出的鄉村與現代社會和經濟相適應。例如豫西傳統民居中對于廟上村坑院文化發展,錯落里共有87座坑院建筑,其中有5座歷史超過了400年,陜縣政府將這5座坑院開發為生態旅游度假村,賦予了這個村落新的時代精神和文化內涵,使其能夠實現古老生態文化與現代生態文化的完美結合。

4.3 發展和諧的鄉村生態文化

發展和諧的鄉村生態文化,既是對傳統民居文化精髓的傳承也是現代生態文化的集中體現。因此,在建設美麗鄉村時既要促進經濟的發展,又要傳承傳統民居文化。不同地域的鄉村要根據自身特點制定出產業發展方式,促進鄉村經濟的整體提升。例如,陜縣廟上村將歷史最悠久的坑院開發為旅游度假村的行為,就是根據自身特點所制定出的經濟發展方式。同時還要建設鄉村文明。在以現代技術為依托的農業生產中,還要實現鄉村資源的優化配置,如發展鄉村綠色有機食品。和諧的鄉村生態文化的發展要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理念相結合,在美麗鄉村生態建設中,傳承傳統民居文化。

5 結語

文章對美麗鄉村的概念、傳統民居的價值、傳承與發展傳統民居文化的意義以及美麗鄉村對傳統民居文化的傳承做了深刻的分析。美麗鄉村生態建設要牢牢把握傳統民居中的生態文化精髓,并注入現代的生態文化理念,切實推進美麗鄉村的生態建設,營造和諧、美好、宜居的鄉村環境,促進我國美麗鄉村的建設,實現我國鄉村又好又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白憲臣,張義忠,賀子奇.新農村規劃建設中傳統民居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以豫西民居為例[J].資源科學,2010,32(9):1792-1798.

[2] 齊皓,樊柯.基于民俗傳承、文化遺產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的村落文化生態學研究[J].藝術百家,2014(a01):86-87.

[3] 張夢潔.美麗鄉村建設中的文化保護與傳承問題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6.

[4] 王麗霞.談美麗鄉村建設中傳統生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J].山西建筑,2016,42(7):4-5.

[5] 海繼平.探討建設美麗鄉村聚落與傳統文化生態的傳承關系[C].中國建筑學會年會,2013.

篇8

【關鍵詞】信息技術 少數民族文化 教育傳承

當前計算機手機等電子產品的迅速發展和完善,新媒體市場出現了極大的變化,而我國目前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我國這種以民族傳統文化著稱的國家的文化傳承造成了較大的沖擊,但同時也帶來了機遇。因此對于教育事業以及其他行業的發展來說,應當抓好信息技術這一機遇,促進我國民族文化傳承。

一、現代信息技術對少數民族文化教育傳承的影響

伴隨著當前信息技術的發展,通過信息技術實現的教育事業對于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起到了積極的效果。一方面信息技術打破了傳統的地域上的枷鎖,當學生在學習相關民族文化知識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現代信息技術近距離的體驗其中的內涵,從而促進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其次,信息技術使得教育更加規范化和模式化,民族文化的教育追求的是“原生態”,即在進行民族文化的講解過程中,如何能夠有效的體現出民族文化的特點以及內涵是當前民族文化課程講解的主要問題。例如壯族的銅鼓以及華山崖壁畫、苗族的醫藥文化、侗族的鼓樓式建筑等,這些少數民族文化的內涵以及特點如果僅僅依靠傳統的教學方式,在沒有現代化信息科技的輔助下是很難實現“原生態”教學的。換句話說,通過信息技術與教育事業的有機結合,實現了民族文化的有效傳承。

二、現代教育手段促進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方法

前面我們對現代化教育手段對當前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影響進行了系統的概述,可以看出,通過現代化技術教育有效實現了少數民族文化傳播。下面我們具體分析互聯網技術以及多媒體技術對少數民族文化傳承所起到的影響。

1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是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紐帶

隨著當前社會科學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的提升帶動了互聯網技術的進步,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其對于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來說,既是一種挑戰但同時也是一種機遇,如何采取有效的手段來使的互聯網能夠促進少數民族文化傳承是非常重要的。

互聯網技術具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其共享性是非常高的,互聯網技術打破了傳統的地域上的差別,在進行信息文化的傳播過程中,通過互聯網技術能夠直接打破地域上的限制,只要有計算機在網絡上進行連接,就能夠實現信息傳播。而這也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在傳統教育過程中,學生在學習有關少數民族文化的過程中,大部分的學生很少真正接觸甚至了解到相關民族文化的實際形態,教師只能通過書本上一些簡單的概述加上教師查閱相關書籍所得出來的一些信息來幫助學生加深對民族文化的理解。這樣對于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來說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

而當前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學生們在學習少數民族文化的過程中可以直接根據少數民族的相關問題上網搜索,在網絡上大部分的少數民族文化都是以圖片以及視頻等形式展示的,而這種動態化的傳播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學生與少數民族文化之間的距離縮短,使得學生能夠真正體會少數民族文化的特點和特性,加深學生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理解,從而幫助學生增強民族責任心等,促進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

2 .多媒體技術的革新是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途徑

前面我們已經簡單的分析了當前隨著信息化水平的不斷建設,學校在進行相關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應用現代化技術的手段多種多樣,其中最為常見的一項現代化技術就是多媒體教學方式,有很大一部分學校在進行課程講解的過程中會開展相應的多媒體課程,即學生們到特定的多媒體教室中學習相關知識,每一個學生手中都會有一臺計算機或者一個屏幕,當學生在學習相關少數民族文化的過程中,可以直接通過教師在講堂上所展示的圖片視頻等來理解少數民族文化,打破了傳統的地域上的限制,將傳統較為抽象化的少數民族文化知識轉化為圖片等形式具象化的內容,方便學生的理解,同時也大大促進了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

三、有文字少數民族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民族文化教育傳承的具體案例――以藏族文化為例

藏族人民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區,常年交通以及通訊事業都是非常落后的,而當前社會的不斷發展使得計算機以及手機逐漸得到了普及,并且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也使得藏族文化得到了有效的傳承。

篇9

[關鍵詞]民間工藝文化;藝術設計教育;傳承與實驗

中圖分類號:J50-4;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16-0229-01

引言:民間工藝制作與高校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結合起來開展教學活動,是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瑰寶的有效途徑,也是培養學生發現美和創造美綜合素質的教學內容。通過教學活動的深入開展,使學生了解民間工藝文化內涵和熟練掌握民間工藝制作技能,創造出豐富多彩、精致美觀,極具審美價值的鄉土工藝品,從而實現教育為社會發展服務的目標。

1 民間工藝文化傳承的困境

1.1 民間工藝的生存環境不宜樂觀

從民間工藝發展現狀看,我國民間工藝種類繁多。當前,由于中西方交流更為頻繁,人們很容易對西方文化產生向往,而對本民族的傳統工藝棄之如敝屣,這就使得民間工藝要想生存下去更是難上加難。現代科技發展迅速,多元文化信息的快速傳播使年輕一代的生活觀念有了質的轉變,許多年輕人對民族民間工藝喪失了興趣,導致民間工藝技能衰敗。同時,上一代的老手藝人幾乎已經故去,而年輕人又不愿意去學習這種傳統工藝,這樣的情況會使得傳統工藝更加快速的走向滅亡。

1.2 民間工藝的傳承方式逐漸淘汰

由于傳統觀念的思想束縛,傳統技藝在進行傳承時會遇到諸多阻礙,比如傳男不傳女的封建思想、學習技藝之前要進行諸多考核等,這些都造成了傳統技藝傳承困難。師徒制是傳統工藝在進行傳承時用到的主要方式,但就當前來看,這種傳承方式顯然不能被大多數年輕人所接受,因此造成其在傳承過程中遭遇到困難。

2 民間工藝文化在藝術設計教育中的傳承與實驗研究

2.1 結合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

結合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開展民間鄉土工藝制作開發,是全面提高大學生能力素質的一種教學創新,通過利用周末和晚間自習時間,由指導老師組織開展一些具有典型性、實用性、實踐性、知識性、趣味性的民間鄉土工藝制作課,把身邊常見的平常之物甚至是廢棄之物變成巧奪天工的工藝作品。這樣的教學活動制作門類豐富,形式多樣,對促進學生能力發展和提高學生全面修養形成多面性的知識結構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師根據社會的實際需求和自身條件, 不斷進行教學改革,構建新型的藝術設計教育體系。通過藝術設計教育的觀念創新、教學創新和管理創新,培養出具有良好的科學文化素養、敏銳的審美能力、創造性的思維方法和熟練掌握本專業技術能力的新一代藝術設計人才。

2.2 合理的教材編寫

所選編的民間工藝教學內容要適應青年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特征,選擇與他們生活更加貼近的民間工藝素材,學生才會產生濃厚的興趣。要做到工藝制作的材料易找、技術易學、效果易出。力求開發本地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將俯首皆拾的材料進行加工創造。立足于本地域很有代表性和特色的民族民間工藝作為教學的內容,教學中有條件的可以把學校附近的老藝人請進課堂,給學生展示絕技,老師也才有學習請教的機會。選擇那些具有啟示性又給學生留有想象空間的民間工藝內容。在關注某些技巧傳授的同時,更要關注民間工藝本身所體現的民族心理、民族追求、民族價值觀念等這些內涵精神。在實際編撰中,做到因地制宜的篩選、開發、利用,就一定能編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間工藝教材來,在通識課程中,發揮素質教育的特殊作用。

2.3 加強指導實踐

聘請傳承人或者民間藝人到學校指導實踐,我國的藝術設計教育開始于上世紀80年代,發展時間不長,并且在最初的教育中并沒有民間工藝美術的相關課程,是近些年才開始推廣開來的。因此,學校教師隊伍對于工藝美術的教育可謂是短板。為了解決這個短板,不影響教育的質量,我們可以采取聘請傳承人或民間藝人親自授課的方式,來指導學生的實踐,在此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參與其中,與他們共同交流,共同進步,彌補“短板效應”所帶來的教學水平不高等問題。

2.4 組織學生實地考察

學校可開設相關的實地考察課程,組織學生進行實地學習。如果僅僅通過課上老師單純地去講述,或者通過視頻播放去學習民間工藝美術的制作流程及形成的原因、歷史、文化等,很難提升學生對此學習的興趣,學生對于某種民間文化的認識也會僅僅停留在教師所教授的范圍內。通過學生實地考察,不僅可以提升他們自主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習的興趣,還可以形成自己對于某種民間藝術全方位的理解,從而提升自身的知識高度、審美觀,在與老師、同學的交流中,形成良好的互相學習共同促進的氛圍。

3 民間工藝文化在藝術設計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藝術設計來源于生活,民間文化藝術是連接藝術和生活的橋梁。民間藝術以最樸素和最原始的方式產生,又在實踐中形成傳統的形式,貼近民眾生活并體現出獨特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風情。對藝術設計專業的發展具有較大地啟發性,極大地豐富了藝術創作的視覺語言。隨著現代經濟技術的發展,很多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較多優秀的民間文化藝術僅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保存在博物館中,已經失去了植根于民、用之于民的鮮活生命力。文化傳承重在教育,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對民間工藝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藝術設計教育工作者,教育引導學生通過現代設計手段繼承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更多的設計靈感,而且也是傳承和發展傳統民間文化藝術的重要途徑,是順應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由傳統工藝向現代設計轉換,使之更加符合時代特色,標志著藝術設計教育已真正進入新時代,是順應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能保證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代代相傳。

結語

文化與教育密不可分,將民間工藝文化納入藝術設計教育之中,通過結合大W生創新創業項目、加強教材的編寫、加強指導實踐、組織學生實地考察等措施,拓展高校的辦學思路和人才培養模式,為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及創新教育開辟新的路徑,更好地弘揚民間文化,發揮藝術設計教育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的橋梁作用。

參考文獻

[1] 朱曉敏.高校教育傳承民間文化藝術研究――以藝術設計專業相關課程教學實踐為例[J].大舞臺,2015,(10):100-101.

[2] 張斯亮,屈子涵.構建民間工藝的教育傳承體系――基于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創新發展的視角[J].中國高校科技,2015,(06):38-39.

篇10

關鍵詞 民族地區 職業教育 民族文化 傳承與創新機制

Abstract The so-called cultural heritage is the immersion of culture, culture is the baton of vertical handover process in a community of members of society. Each nation has its own unique culture, in order to retain, continue down, the need to choose the way of inheritance,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form. In this paper,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innovative vocational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heritage, government support and industry cooper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on the path of shallow exploration.

Keywords ethnic regions; vocational education; na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mechanism

民族文化指各個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和創造出來的能夠體現本民族特點的物質文化和精神財文化的總和。民族文化傳承是指本民族共同體內的社會成員做交接棒似的縱向傳播的過程,這個過程受生存環境和社會背景的制約而具有強制性和模式化要求,最終形成傳承機制,使本民族文化在歷史發展中保持其穩定性、完整性、延續性等特征。

1 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與民族文化傳承概述

1.1 基本現狀

在我國幾乎所有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而且本民族的語言主要用于其內部間的交流。從當前職業教育來看,為了教學上的方便和傳承這些少數民族語言,我國在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施行雙語授課。對于民族地區學校來說,其教學內容的選擇可以充分結合本民族歷史文化、民風民俗等,以武陵山區為例,其結合本地區少數民族的文化特點,開設了一些如侗族大歌、蘆笙、土家織錦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但這樣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在武陵山區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中所占比例卻很少。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各民族間的交流不斷加深,在這樣的背景下各民族文化與漢族的文化卻正在日趨一致,部分民族地區的一些民族文化正在逐漸消失。在民族文化中語言是最為核心的,但目前一些青少年已經不會講自己民族的語言。以武陵山區為例,在一項針對本地少數民族中職學生對本民族文化掌握程度的問卷統計結果中顯示,在其父母一代,民族相融的情況已經比較深入了,其本民族的家庭傳統文化氛圍逐漸淡去,到了學生這一代,民族融合的情況更加明顯,更加深入,更加普遍,尤其是對一些城鎮家庭來說尤為如此。可見,當前我國少數民族漢族化的現象正日益加深。

1.2 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與民族文化傳承的關系

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而言,當前最有效也是普遍采用的方式為發展職業教育。但由于當前社會對職業教育認知上的淺薄,大多數的人只是片面認為職業教育就是學習職業技能或職業知識的地方,未能清楚地認識到職業教育的作用、意義及其深層次的含義。作為一個民族精神延續與發展的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要想使其更好地延續下去,不得不選擇職業教育這條最有效的途徑。但在發展職業教育的過程中,為了能使職業教育得到更好地發展,就必須根據本民族的特點,以及職業教育的獨有特點,并基于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改革職業教育,進一步增強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之力。

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延續需要職業教育的幫助,同樣職業教育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民族文化的促進,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民族文化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形成的,因此職業教育的發展應當緊緊圍繞民族風俗習慣以及特點的工藝進行,以使學生對本民族的起源、發展過程、人文理念、文化特性、地理特征都有一定的了解與認知。所以就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而言,其承擔著兩個重要的意義:一是要很好地傳承民族傳統文化,二是要將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感情作為一種職業,不斷推動民族文化產業鏈的形成,進而促進民族經濟的快速發展。

2 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與民族文化傳承面臨的問題

2.1 文化沖擊對職業教育中民族文化傳承的挑戰

上世紀80年代,我國少數民族的文化基本在當地范圍內傳承,幾乎很少受西方文化的沖擊,即便有他民族一定同化,也有益于民族文化本身l展。但在全球化不斷加深的趨勢下,文化產品的自由流動、擴展,以及文化價值的不斷碰撞,逐漸威脅到了我國少數民族的文化安全。我國少數民族的文化傳承大多在特定的民族間延續與流傳,且其所使用的語言也有很強的民族特性。但在全球化不斷加深的趨勢下,傳統意義上的少數民族文化傳承正逐漸失去其固有的空間,民族、國家的邊界正逐漸消解。當前民族文化傳承的空間及其途徑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因此給職業教育中民族文化的傳承提出了挑戰。

2.2 文化沖突對職業教育中民族文化傳承的挑戰

在全球化及現代化的不斷沖擊下,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沖突愈發明顯,尤其是少數民族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間的沖突越發激烈,使少數民族的歸屬感、忠誠心受到了挑戰。通常來講,在教育事業中民族文化傳承面臨著排斥與接納兩種選擇。假如特定的少數民族文化環境相對封閉,且在外來文化沖擊較弱的情況下,教育中的民族文化勢必會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響,這時不易接納外來文化,因而常選擇排斥;假如特定的少數民族文化環境相對開放,且在外來文化沖擊較強的情況下,教育中的民族文化勢必會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這時容易接納外來文化。

3 民族地區職業教育中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路徑

3.1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入手,創新職業教育形式

在民族文化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近年來,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日益重視。比如:我國對傳統的清明節、端午節等這些習俗進行法律和政策上的保護。職業教育也要順應國家政策,對職業教育進行優化創新,讓職業教育和民族文化的關系越來越緊密。例如,教師在教學時,就可以在教學的內容中加入一些民族風俗、民族特有的工藝以及民族的舞蹈藝術等,把民族文化更好的融入到教學中,讓學生對民族文化產生興趣。同時,教師在講解民族文化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針對武陵山區的某一民族的傳統服裝、節日以及風俗進行深入的研究,找到自己喜歡的民族文化,把自己感興趣的民族文化做成PPT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并和同學講解自己喜歡的原因等,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不僅了解了武陵山區所具有的民族文化,也對武陵山區長期生活過程中積淀下來的文化特色更加重視,更有效的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3.2 聘請民族藝人或專家進校園,促進民族文化傳承

民族藝人和一些研究民族文化的專家,對該地區的民族文化是最清楚,也最了解的。民族文化作為一個民族精神的延續和發展,要想更有效的延續下去,職業教育是最有效的渠道。因此,武陵山區職業教育就可以把這些民族藝人和研究民族文化的專家聘請到學校作為講師,給學生講解民族文化。同時,定期組織一些活動,讓學校教師和這些民族藝人和專家進行溝通交流,從而讓學校教師的知識水平得到提高。例如,在講解一些關于武陵山區民族文化傳承的項目時,就可以讓學校內部的教師在知道理論文化的基礎上更加深入的理解民族文化,把理論運用于實踐,讓教師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在教學的過程中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培養出優秀的人才,促進民族文化傳承。

3.3 加強職業院校“雙師型”培養,提高傳承民族文化能力

在職業教育中要想有效的對民族文化進行傳承,必須加強“雙師型”師資培養,以此來提高教師傳承民族文化的能力,職業院校根據學校專業的建設以及發展的需求,定期組織學校的教師進行民族文化的培訓,讓教師在培訓中更加理解民族文化傳承的意義及重要性,共同開發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民族文化傳承相關的科研項目,讓民族文化能夠得到世代相傳,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同時,學校也可以安排教師到傳承民族文化相關的行業、企業參與具體的工作,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讓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但可以言傳,還可以身教。

3.4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的培養

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的保護和培養。要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結合國家重點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現存傳承人進行保護,同時強化后繼傳承人的培養,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傳統手藝、民族文化、民間藝術等為內容,將民族文化融入到職業教育之中,讓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民族的文化、風俗以及習慣,自覺的進行民族文化的傳承。并且職業教育要改變以往“口傳身教”的傳承模式,要積極進行職業教育的創新,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充分應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制定出全面、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人才保障,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

3.5 加強政策支持、經費投入以及行業間配合

職業教育作為傳承民族文化最為有效的渠道,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經費的投入以及行業間的配合。所以,政府要建立健全制度,制定出相應的政策,把傳承民族文化納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劃中來,讓行業間進行協作配合,履行各自的職責,落到實處,讓民族文化的傳承順利進行下去。此外,職業教育要加強相關民族文化專業的建設,營造出良好的教育氛圍。同時,職業院校也要充分發揮出校內現有的財力、物力作用,對校內的資源進行整合,形成傳承、弘揚民族文化的合力。

參考文獻

[1] 井祥貴.納西族學校民族文化傳承機制研究[D].西南大學,2011.

[2] 肖麗萍.武陵山區少數民族道德教育研究[D].中南大學,2014.

[3] 李麗敏.全納教育理念下民族高等教育與民族文化傳承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2.

[4] 冉紅芳.教育傳承場域下少數民族文化傳承機制探究――基于鄂西南職業技術學校的調查分析[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184-188.

[5] 楊建忠.論民族地方高校的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價值與方式[J].黑江高教研究,2012.10:69-72.

[6] 黎衛.論高職教育推動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責任與使命[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4.4: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