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瀕危動物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3-12-07 18:03: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保護瀕危動物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保護瀕危動物的意義

篇1

[關鍵詞]區域定位 實時監控 數據采集 定位跟蹤

中圖分類號:TE933.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22-0160-01

引言:在我國乃至全世界的很多珍稀動物瀕臨滅絕,對于野生動物的保護受到各個領域的關注。然而對于我國衛星定位導航領域的尖端“北斗”來說更希望為此提供幫助,北斗導航系統是基于衛星定位與通信系統架構的動態監控系統,基本管理的內容有狀態管理信息儲存。可以對動物個體的動態監測信息進行唯一標識、采集、傳輸、接收、儲存等。采用衛星定位與通信系統(BDS)與集傳感器、GPS技術、GIS技術、無線通訊技術、計算機、數據處理技術相結合,使的對瀕危動物的跟蹤和保護更具人性化、實時性和可靠性。

一、北斗導航系統的簡介

在美國研制出全球定位系統(GPS)和俄國的GLONASS之后我國自行研制出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簡稱BDS。北斗BDS的主要組成部分有空間端、地面端和用戶端。BDS具有短報文通信能力,并且初步具備區域導航、區域定位、區域授時能力,可以在全球范圍內為各類用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全天候、全天時的導航授時服務。其定位精度優于20米,授時精度由于100納秒。2000年以來我國的4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已成功發射,北斗導航的第一代系統由此建立。并且具備了包括中國以及周邊地區范圍內的定位、授時、報文、GPS廣域差分功能。目前中國已經建成由5顆靜止軌道衛星和30顆非靜止軌道衛星組成的斗衛星導航系統空間段,屬于二代系統。包括開放服務和授權服務兩種服務方式。在服務區內免費提供的定位、測速以及授時服務叫做開放服務,其定位精度為10米,測速精度為0.2米/秒。授權用戶和享受更安全的定位、測速、授時和通信服務以及系統完好性信息。這也是授權服務的特點。

二、如何實現“北斗”對瀕危動物的跟蹤保護

要利用北斗導航系統實現對瀕危動物的跟蹤保護,可以運用BDS技術制作成無線項圈,這樣可以了解到動物所在的位置和行程,是否會進入人類生活的區域等。運用BDS跟蹤項圈可以讓研究人員了解動物的情況,避免人和野生動物發聲沖突,起到保護瀕危動物的作用。無線項圈的標記范圍從0.5g 用于鳥類和田鼠到460g用于大象、熊和大角麋,最小的標記電池壽命14天,最大的標記電池壽命長達1600天(>4年)。對沒有明顯頸部的動物(如爬行動物蛇、蜥蜴和魚類),可使用可植入標記(Implantable Tag)。所有的標記均可配死亡率和行動傳感器(Mortality and activity sensors)。可改變動物標記的峰值電流和功率輸出,用來改變動物標記的使用范圍。

三、利用北斗導航系統跟蹤瀕危動物的必要性

(一)從北斗的角度分析

北斗導航系統是基于衛星定位與通信系統架構的動態監控系統,基本管理的內容有狀態管理信息儲存。可以對動物個體的動態監測信息進行唯一標識、采集、傳輸、接收、儲存等。采用衛星定位與通信系統(BDS)與集傳感器、GPS技術、GIS技術、無線通訊技術、計算機、數據處理技術相結合,使的對瀕危動物的跟蹤和保護更具人性化、實時性和可靠性。北斗BDS具有全天候定位、高精度定位、觀測時間短、測站間無需通視、儀器操作簡便的優勢。開放服務的定位精度為10米,測速精度為0.2米/秒。授權用戶和享受更安全的定位、測速、授時和通信服務以及系統完好性信息。各個領域都應該提高瀕危動物的保護意識,對于我國自行研制的北斗衛星定位與通信系統來說更應發揮其特長,為瀕危動物的保護貢獻力量。

(二)從社會和自然的角度分析

人類在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過程中,大自然的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環境也受到污染。動物的物種由此滅絕的速度加快,不少珍稀動物瀕臨滅絕,對于野生動物的保護已迫在眉睫。瀕危動物保護對于社會來說耗資巨大又十分艱巨,需要采用多種手段來進行,涉及到法律、行政、經濟、社會輿論等諸多方面。建立自然保護區、馴養繁殖、采用法律的手段禁止商業性開發、開展國際合作、采用先進技術等都是保護瀕危動物的一些措施。目前瀕危動物的保護涉及到物種的多樣性,維持物種多樣性有利于自然的和諧發展。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意識到瀕危動物保護的重要性。

四、北斗導航系統跟蹤保護瀕危動物的意義

人類在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過程中,大自然的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環境也受到污染。動物的物種由此滅絕的速度加快,不少珍稀動物瀕臨滅絕,對于野生動物的保護已迫在眉睫。北斗導航系統是基于衛星定位與通信系統架構的動態監控系統,基本管理的內容有狀態管理信息儲存。可以對動物個體的動態監測信息進行唯一標識、采集、傳輸、接收、儲存等。采用衛星定位與通信系統(BDS)與集傳感器、GPS技術、GIS技術、無線通訊技術、計算機、數據處理技術相結合,使的對瀕危動物的跟蹤和保護更具人性化、實時性和可靠性。可以起到維持生態平衡,維護物種的多樣性,對于我國自行研制的北斗衛星定位與通信系統來說更是發揮其特長,為瀕危動物的保護貢獻力量,同時也體現出我國高新技術對于生態環境具有很高的保護意識。

五、結論

多種多樣的物種組成了生態系統,每一個物種都是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包括人類,他們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物種多樣性被破壞,整個生態系統就會受到影響。大多數的瀕危動物都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藥用價值以及醫用價值。所以對于野生動物的保護受到各個領域的關注。科技的發展和進步對于野生動物的保護起到了促進的作用,衛星定位與通信系統的出現,對野生動物的跟蹤保護更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衛星定位與通信系統對瀕危動物的活動范圍和行動軌跡進行實時監控,對瀕危動物進行定位跟蹤,對跟蹤動物的體溫、脈搏等數據進行采集和傳送。運用環境優化、刺激等手段引誘物種向有利的方向發展。北斗又是國衛星定位導航領域的尖端,利用北斗導航系統跟蹤瀕危動物能起到更好的保護作用。

參考文獻

[1] 杜曉輝.施滸立.劉成.胡正群 CAPS衛星導航系統定位精度分析方法研究 [期刊論文] -電信科學2010(12)

[2] 李金金.應士君.劉衛.邱R COMPASS/GPS組合導航系統定位精度分析 [期刊論文] -航海技術2013(3)

[3] 萬祥.張孟陽 北斗高動態雙頻相對定位技術 [期刊論文] -飛行器測控學報2010(3)

[4] 李聰明.王靈梅.馮林剛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與GPS的比較 [期刊論文] -西部資源2013(1)

篇2

它地處東亞、南亞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區域的交匯處,是世界上罕見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區,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同時,該地區還是16個民族的聚居地,是世界上罕見的多民族、多語言、多種和風俗習慣并存的地區。

2003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三江并流保護區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獨特的世界景觀

由于三江并流地區特殊的地質構造,歐亞大陸最集中的生物多樣性、豐富的人文資源、美麗神奇的自然景觀使該地區成為唯一的、獨特的世界奇觀。

20世紀80年代,一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員在一張衛星遙感地圖上驚異地發現在地球位于東經98°―100°30′,北緯25°30′―29°的地區并行著三條永不干涸奔騰的大江,這就是位于青藏高原南延至滇西北橫斷山脈縱谷之中的“三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地區。

4000萬年前,印度次大陸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大碰撞,引發了橫斷山脈的急劇擠壓、隆升、切割,高山與大江交替展布,形成世界上獨有的三江并行奔流170千米的自然奇觀。

三江同發源于青藏高原,攜手并肩在云南崇山峻嶺中奔流。由北向南,途3000多米深的峽谷和海拔6000多米的冰山雪峰。其中,怒江與瀾滄江空中最短直線距離僅18.6公里,而瀾滄江與金沙江最短直線距離僅66.3公里,沿途從海拔760米怒江河谷到6740米的卡瓦格博峰,地理落差巨大。

金沙江經石鼓鎮天造奇觀(長江第一灣)急轉回頭大江東去最終流入太平洋,而瀾滄江、怒江穿流緬甸、越南、老撾、泰國最終流入印度洋。

地理

三江并流是一部地球演化的歷史教科書,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造成青藏高原的隆起,構成了在150公里內相同排列的獨龍江、高黎貢山、怒江、瀾滄江、云嶺、金沙江等巨大的山脈和大江形成的橫斷山脈的主體,這是世界上“三江并流”這一絕無僅有的高山峽谷自然景觀。

在這片區域中隨處可見高山,有118座海拔5000米以上、造型迥異的雪山,其中梅里雪山、白馬雪山和哈巴雪山構成了壯觀的空中風景輪廓。與雪山相伴的是靜立的原始森林和星羅棋布的數百個冰蝕湖泊。海拔達6740米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上覆蓋著萬年冰川,晶瑩剔透的冰川從峰頂一直延伸至海拔2700米的明永村森林地帶,這是目前世界上最為壯觀且稀有的低緯度低海拔季風海洋性現代冰川。

溫帶生物的庇護所

三江并流地區是世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是北半球生物景觀的縮影。三江并流地區名列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十七個“關鍵地區”的第一位。三江并流地區是世界級物種基因庫,是中國三大生態物種中心之一。這一區域擁有中國25%以上的動物物種,其中,許多是殘遺群落和瀕危物種。

許多中國的稀有瀕危動物都生活在被提名區域范圍之內,其中:有80種動物列在中國動物紅皮書之上,這80種動物中有20種被認為是瀕危動物;有79種動物被列在1997年的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附錄之上;有57種動物被列在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IUCN)的世界瀕危動物紅皮書之上。

在靠近東亞、東南亞和生物地理分布區的邊界位置上,這一區域同時還為每一地區眾多的物種提供了一個滿足并達到它們各自分布界限的走廊。大多數稀有瀕危動物都生活在這一區域的西部地區,特別是緬甸邊界上狹窄而悠長的高黎貢山脈以及位于瀾滄江和金沙江之間的云嶺山脈之中。

篇3

關鍵詞:物種;保護物種;生態環境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0)01-0061-01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對可持續發展作了明確的定義,可持續發展是這樣的發展:它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其豐富的內涵概括起來有三點:生態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了一個復合系統,而在這個系統中,生態持續發展是基礎,要求人與其他生物種群之間建立公平性原則,要求人類合理利用和保護生物種群,生態才可能持續發展,才能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才能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一個并非聳人聽聞的統計是:由于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近百年來地球物種滅絕速度超出自然滅絕速度一千倍。這種速度今天有增無減,還在不斷加快,不少珍稀動物的數量已經到了屈指可數的地步,比如華南虎只剩下五十只,東北虎也只有二百余只。科學家警告:動物數量在一百只以內時,搶救難度相當大。因此,科學家呼吁:樹立生態道德,重建人類與大自然的關系―一種完全平等的朋友關系。1997年“世界環境日”這天,在位于北京大興縣的北京瀕危動物訓養繁殖中心,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面向全社會發出了《保護地球、保護大自然,拯救瀕危野生動物》的倡議。

一、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每一種生物便是一個物種。生物界多種多樣的物種是大自然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全人類共有的寶貴財富。物種不僅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還有無法以金錢估算的科學和精神方面的價值。物種為人類提供了食物的來源。在這個星球上,除了動植物,人類難以找到其他可以果腹的東西。

據統計,我國可供藥用的植物有五千多種,常見的有人參、刺五加、三七、川貝、黃蓮、七葉、一枝花等。不少動物也可入藥,如牛黃、土鱉蟲、蟬蛻、全蝎、蜈蚣等,都是重要的動物性藥材。隨著醫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物種被發現有藥用價值。

物種資源能提供大量的工作原料。野生生物可制造橡膠、油、樹脂、染料、蠟、殺蟲劑等,其價值十分可觀。蘆葦、芝桿、龍須草等是重要的造紙原料;鯨類油脂在工業上被用作高級漬等。

物種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每一個物種都是一座獨特的基因庫。在遺傳工種迅速發展的今天,野生生物基因庫的作用越來越重要。1970年,美國的玉米由于受一種葉菌危害,導致農場主損失超過20億美元。后來在墨西哥發現了對這種病菌有抵抗性的野生植物從而為改良玉米品種找到了必要的基因。此外,許多的野生動植物還有令人賞心悅目的觀賞價值,可以美化人們的生活,陶冶人們的情操。

二、生物多樣性銳減的原因

據生物學家估計,地球上曾經有過四十億種生物,而現在只有400萬―800萬種。在過去的二億年中,平均每年滅絕一個物種,而現在發展到每天消失一個物種甚至每小時消失一個物種的可能。物種滅絕給人類造成的損失是不可彌補的。一個物種的消失,就意味著一座獨特的基因庫永遠消失。

物種滅絕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而人為因素無疑是最重要的。棲息環境的改變和破壞,是多數動植物物種瀕危或滅絕的主要原因。我國大熊貓的急劇減少就是一個突出的實例。對森林的亂砍濫伐,城市的發展,草地濫墾和過度的放牧等,都會導致動植物環境的改變,進而危及物種的生存。

對動物的濫捕亂獵,對植的濫采亂伐,是造成物種瀕危或滅絕的又一重要原因。內蒙古草原上的黃羊,在20世紀60年代,一群可達上千頭。后來由于大規模圍獵,黃羊的數量迅速下降。尤其是近些年來野味店的興起和皮草熱進一步加劇了人們的亂捕濫殺。

三、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對策

面對人類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這呼喚是何等的迫在眉睫,何等的刻不容緩。面對自然界的物種加速滅絕的現實,人類不能再無動于衷。因為,物種的危機最終會導致人類的危機。

篇4

1.當前形勢下我國野生動物資源面臨的威脅

我國生物性資源豐富,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要求下,破壞了生物穩定性,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列出的640個世界性瀕危物種中,中國就占據了25%。目前,我國野生動物資源面臨嚴重威脅。

1.1棲息地的環境受到破壞

這是導致全球野生動物數量銳減的主要原因,很多物種被隔離在環境外,遷徙受到影響,導致近親繁殖數量增加,加快了物種瀕臨滅絕的速度。受到經濟發展的影響,大面積森林被砍伐,土地開墾數量劇增,草場迅速退化,沙漠化速度加快,野生動物棲息面積銳減,導致大量野生物種瀕危。

1.2過度使用導致資源枯竭

現代人過于重視經濟的發展,大量使用生物資源,導致野外物種的數量銳減,同時資源面臨枯竭。以爬行類物種為例,其面對的最主要威脅就是被人類作為食物進行捕獵。這種過度利用導致大量資源面臨枯竭的境地,威脅到物種的生存。

1.3遺傳多樣性的丟失

遺傳多樣性的丟失嚴重威脅物種的生存,一般情況下,遺傳多樣性是對物種的進化能力及未來的適應力的一種體現,但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在不斷縮小,導致近親繁殖的數量在增加,使得野生動物的抵抗力下降,數量減少,生存受到威脅。

1.4環境污染

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受到破壞必然會影響到物種的生存,導致食物毒性增加,引發野生動物的腎臟、肝臟或生殖系統中毒,嚴重的話甚至會引起動物死亡,而且一些化學物質的使用會增加動物幼體畸形的概率,導致物種數量下降。

1.5外來物種侵入

受到環境質量的影響,大量物種被逼離原來的生存環境,這必然會使得一個地區的物種數量發生變化,導致生態系統紊亂。據相關報道,人類為了獲取大量裘皮,采取措施將狐引入到阿留申群島,為了生存狐開始捕食當地的海鳥,鳥糞數量減少,土壤肥力下降,導致植物群落發生變化,引發物種的生存危機。我國是遭受生物入侵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必須要引起重視,進而保護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

1.6動物疾病種類增多

隨著污染加劇,人為的破壞導致各類疾病的數量在增加,影響物種的正常生存,尤其是群發性的惡性疾病會對動物群體產生嚴重影響,導致種群數量減少。在2005年青海湖爆發的野生鳥禽流感,導致6000多只鳥死亡,造成巨大損失。

2.當前我國野生動物保護研究現狀及獲得的成就

近年來,我國對野生動物保護研究不斷深入,中科院在研究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我國著名野生動物研究專家秉志與其他研究人員就向相關部門提議建造自然保護區,強化野生動物保護。在1956年的時候,國務院批準中科院建立了我國第一個保護區,隨后,我國野生動物保護事業飛速發展,相關政策不斷出臺。具體來說,在多年的保護歷史中,取得以下幾點成就。

2.1中國動物編目與資源調

中科院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一直十分重視《中國動物志》的編纂工作,到2009年的時候已經相繼出版127卷,該書對我國動物種類、生存情況進行了細致的描述。同時中科院還建立了動物數字化標本館,先后編輯出版了多本生物多樣性保護系統叢書。

同時,我國開展了全國性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針對生物多樣性的情況進行調查,增加我國野生動物情況的掌握,便于有針對性的采取對策。

2.2建立物種瀕危機制的必要性

近年來,物種瀕危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諸多學者從遺傳學與生態學的角度分析了瀕危物種的情況,揭示了當前物種受到威脅的情況,除了環境的惡化外,棲息地被破壞也十分嚴重,對此必須要建立瀕危物種管理機制,引入到物種的保護模式,強化野生物種的保護水平。

2.3恢復瀕危野生動物的棲息地與復壯種群

野生動物生存棲息地的保護工作不容忽視,要想使野生動物保持良好的生存狀態,關鍵就要恢復其棲息地,多年來,我國實施了多種珍稀瀕危動物的生存環境恢復與種群復壯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在未來的發展中仍然要堅持這一發展模式,恢復物種生存環境,壯大種族,增強物種的抵抗力。

2.4提高野生動物疾病預防與控制技術水平

東南亞地區屬于野生動物疫情高發地區,必須要引起重視,不斷地強化野生動物疾病預防水平,采取對策提高疾病治愈水平,尤其是對禽流感的治愈水平,有必要結合當地的情況建立疾病預防控制機制,為我國野生動物疾病預防奠定技術基礎。

篇5

關鍵詞:自然博物館;獸類標本;整理;分析

中圖分類號:G26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003001

1 車八嶺自然博物館

車八嶺地處廣東韶關始興縣東南面,距始興縣城46km。1981年設建縣級自然保護區,1988年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山勢特別高,坡度大,處中亞熱帶季風候區,常綠閼葉林,森林覆蓋率有80% 。物種資源極為豐富,植被類型多樣,為各種野生動物的繁衍和棲息提供了保障。目前保護區已發現有1581種動物,其中38種獸類,25種爬行類,40多種兩棲類,還有168種鳥類[1]。

車八嶺自然博物館于1991年籌建,館內存放多年集聚的標本,但有些標本整理不到位,或沒有鑒別、或沒有標簽、或沒有介紹說明,甚至有些標本長期堆放在一處沒有整理,連什么種類都不清楚,有些標本被老鼠、蟲等破壞,這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動物標本可以形象直觀地展示動物的外形,讓人們了解動物,提高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其次為科研工作者提供研究的材料,特別是瀕危或已滅絕的動物標本,尤其珍貴。所以整理和保護這些寶貴的標本資源迫在眉睫。這對今后的科研、對科普教育有重要意義[2]。

2 整理方法

由于標本的種類多,對標本的整理要有序進行,步驟分為修補、完善、信息的錄入、標本拍照、編號復對存檔、建立電子檔案庫等5步。

2.1 修補、完善標本

部分標本年代較為久遠,保存條件又簡陋,標本殘缺破損,進行適當的修補、整形,使其美觀逼真。對沒有鑒定或有疑問的標本進行及時鑒定或糾錯,對于信息如采集時間、地點等不全的,及時補全。

2.2 信息的錄入是標本整理最重要的一環

對于一份標本,需要錄入表格的信息大致分為以下幾類:中文名,種本名或者種加詞(拉丁文名稱),種下名稱,目名科名,標本號(自編號),采集人,采集時間,采集地,采集號(標本標簽上的號碼),性別,標本狀態(完好或破損),標本來源(移交、采集、捐送、交換、購買等),海拔,生境,鑒定人,鑒定時間。錄完一批標本還須復查,看是否漏錄或多錄,編號是否相符。

2.3 標本拍照

這是標本數字化建設不可缺少的一項工作,要求拍到的照片明亮清晰不重影。實際操作時,加以鋼尺,比色條等輔助物件,這樣可以從照片中清楚地了解到采集信息、鑒定信息、采集號、標本號以及標本的尺寸、色差等等。此項工作穿插在信息錄入中,工作人員邊錄邊拍照,分工合作。

2.4 編號復對存檔

編號就是之前所說的標本號,為了方便查閱,工作人員按順序編的的,編號工作也是同信息錄入,標本拍照一同進行。拍完照之后,復查照片是否有模糊的,發現須重拍。復對所錄標本信息,補全缺失的信息,可根據相關采集記錄以及鑒定記錄進行補全,同時也可根據附近標本信息推測。做完這些工作,就可以將原標本放回原地存檔,并整理所錄的信息。

2.5 建立電子檔案庫[3]

標本信息建檔之后,通過數字化處理并建立電子檔案庫,上傳到網絡共享,這樣不僅方便保護區工作人員管理,同時想了解車八嶺有關動物標本的人在互聯網上只要進入車八嶺的網頁就便可查閱動物標本有關的資料。

3 結果與分析

對車八嶺博物館的獸類進行整理,其結果如表1。

3.1 物種多樣性

通過整理該保護區動物標本,可以確認該保護區內共有獸類標本103份38種,隸屬于6目15科。占廣東省獸類種類[4]l24種的30.6%,占全國獸類種類607種[5]的6.3%。與廣東省周邊一些同類保護區相比,海南吊羅山自然保護區[6]和江西廬山自然保護區[7]分別有46種和40種哺乳動物分布,是略少一點。其中,食肉目的種類最多,有16種之多,占該保護區內獸類種數的42.1% ;其次為嚙齒目,有11種,占種數的29.0%:偶蹄目的種類有8種,占種數的21.1% :翼手目、鱗甲目和兔形目的種類各1種,分別占種數的2.6%。

3.2 標本數量統計

整理發現該館數量極其較少有7種,即水獺,金貓,云豹,豹,華南虎,毛冠鹿和黑麂,占種數的18.4%;數量稀少的有15種,即穿山甲,豬獾,狗獾,鼬獾,黃腹鼬, 貉, 紅狹蠓,食蟹蠓, 斑林貍, 棕鼯鼠, 豪豬,銀星竹鼠, 小麂, 蘇門羚和斑羚,占種數的39.5%; 數量較多的有13種,即普通蝙蝠, 果子貍, 華南小靈貓, 豹貓, 華南兔, 紅頰長吻松鼠, 隱紋花松鼠,中華竹鼠, 小家鼠, 黃胸鼠, 華南野豬, 水鹿, 赤麂, 占種數的34.2%; 數量多的有3種,即板齒鼠, 針毛鼠, 褐家鼠, 占種數的7.9%。

3.3 動物瀕危狀況

從國家保護角度看:有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4種[5],即云豹,豹,華南虎和黑麂,占種數的10.5%。有國家I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8種[5],即穿山甲,水獺, 斑林貍, 華南小靈貓, 金貓, 水鹿, 蘇門羚和斑羚。

依據中國物種紅色名錄[8],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現有38種獸類動物中,有國際I級瀕危物種6種,即水獺,斑林貍,金貓,云豹,豹,華南虎,占種數的15.8%;有國際II級瀕危物種4種,即穿山甲,豹貓,蘇門羚,斑羚,占種數的10.5%。

標本及時整理,有利于標本的長期保存,隨著環境的不斷惡化,動物資源越來越少,動物標本越來越珍貴,重視標本的保存,把標本上傳到互聯網上,以便能更多的人了解車八嶺自然保護區的獸類動物資源,更好的利用這些資源進行科研與科普教育。

參考文獻

[1] 蔡達深,宋相金. 廣東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資源及保護對策[J]. 生態科學,2005,24(3):282-285.

[2]張羅紅.自然博物館動物標本統計分析的作用[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04,2(1):59-61.

[3]李笑和.環球信息網與虛擬博物館[J].自然博物館學報,1997-1998(合輯):56-62.

[4]廣東省地方史志編寫委員會.廣東省志?生物志[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240-258.

[5]王應祥.中國哺乳動物種和亞種分類名錄與分布大全[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1-231.

[6]吳毅,江海聲,彭紅元等.吊羅山保護區哺乳動物物種多樣性初步研究[J].廣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6):505―511.

[7]李竹云,楊道德,王瑯等.江西廬山自然保護區獸類資源多樣性及評價[J].江西農業學報,2007,19(6):105―108.

篇6

【關鍵詞】 實習教學;秦嶺;生物學

【中圖分類號】G642.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7-00-02

實習教學是高校動物學、植物學和生態學教學的重要內容[1]。一方面,可以將課堂的理論教學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對專業知識有深刻的認識,并學會基本的植物學,動物學和生態學調查方法,為以后的教學和研究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審美情趣以及提高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陜西師范大學生物學野外實習基地是26個國家級生物學實習基地之一,在多年的實習實踐教學中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1 秦嶺生物學野外實習基地

秦嶺橫亙中國中部,地處陜西省西安南部,是我國自然地理,水系,氣候,土壤和動物地理的天然分界線。秦嶺也是我國南北生物區系的交錯和過渡地帶。秦嶺在陜西境內連綿約500km,是黃河、長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和我國南北方地理分界線,其北坡為暖溫帶氣候,南坡為亞熱帶氣候。秦嶺又是中國重要的生物基因庫。景觀分界明顯,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是我國17個具有國際意義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之一。

陜西師范大學秦嶺生物學野外實習基地主要包括三個基地:

1.1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習基地

太白山位于陜西眉縣,太白縣和周至縣交界處,最高海拔3767m,是秦嶺的主峰。也是我國大陸地區中東部第一高峰。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建于1965年,是陜西省建立的第一個自然保護區。1986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太白山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生物多樣性,自然景觀,第四紀冰川遺跡,古文化遺產和重要的水源涵養地為總目標的一個綜合性的保護區。

1.2洋縣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習基地

朱鹮(Nipponia Nippon)是全球瀕危鳥類,從20世紀中葉以來,相繼在前蘇聯,朝鮮等國滅絕。我國1981年在秦嶺南坡的洋縣重新發現,這是世界上唯一的朱鹮野生種群。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中國陜西省漢中地區,跨越洋縣和城固縣,其主體在洋縣境內,于1983年建立,屬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瀕危物種朱鹮的種群及其生境。2001年陜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省級保護區,2005年7月經國務院辦批準成立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為山地向低山丘陵的過渡地帶,坡緩谷寬,溝底溪水縱橫,河谷兩岸有成片的水田。保護區大部分為森林覆蓋。植被主要為北亞熱帶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和次生灌叢。

1.3寧陜旬陽壩野外綜合實習基地

基地位于陜西寧陜縣境內寧東林業局駐地旬陽壩,地處秦嶺中段南坡,東經108°16′16″-108°56′43″,北緯33°14′26″-33°50′32″之間。南北長約66.8km,東西寬約47.3km。區內最低海拔1250m,最高海拔2889m。旬陽壩鎮距陜西省平河梁自然保護區13km,地勢南高北低,平均海拔1300m,最高處為平河粱。境內山嶺縱橫,森林茂密,植被完好。森林資源豐富,森林面積近20000ha,森林覆蓋率達97%以上。區內有國家一級和二級保護動物30余種,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

2 實習內容

實習時間為兩周。由于學生日常的課程安排很滿,因此實習一般選在暑假期間,也就是每年的7月或者8月。

2.1秦嶺生物多樣性的綜合概況

秦嶺人與自然宣教中心位于陜西省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所在地,被列入全國首批科普教育示范基地。中心建于2004年,有在秦嶺分布的珍稀瀕危動植物標本300余號。其中包括紅豆杉、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紅腹錦雞等珍稀動植物。中心建立的宗旨是旨在“探索秦嶺奧秘,展示神奇內涵,領略原始神韻,關愛地球家園,人與自然共存,同謀持續發展”。通過參觀人與自然宣教中心,可以對秦嶺生物多樣性的豐富性和獨特性有直觀的了解。

2.2植物學

植物學以制作標本和植物的分類鑒定以及群落觀察為主要內容。常規實習包括真菌、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主要的實習內容是標本采集、制作和野外記錄。

植物群落觀察以平河梁自然保護區的植被垂直帶譜和太白山北坡植被垂直帶譜為主要內容。太白山保護區植被垂直帶譜十分明顯,北坡自下而上依次為落葉櫟林帶、樺木林帶、針葉林帶、高山灌叢草甸帶4個植被帶譜7個亞林帶。

2.2動物學

分為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兩部分。無脊椎動物以捕捉昆蟲和制作昆蟲標本并進行鑒定為主要內容。并參觀旬陽壩雷氏蝴蝶館以了解昆蟲的種類和多樣性。

脊椎動物以脊椎動物包括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嚙齒類的物種組成調查為主要內容,由于兩棲爬行類和嚙齒類的種類較少,因此以鳥類觀察為主,并輔助以鳥聲錄制和動物與環境的關系調查。同時包括珍稀瀕危動物飼養繁殖中心參觀,瀕危鳥類朱鹮及其夜宿地觀察。

(1)陜西省珍稀野生動物搶救飼養研究中心

位于周至縣樓觀臺,距西安45km。是陜西唯一在全省范圍內對國家重點保護一、二級野生動物實施野外搶救、飼養繁殖、科學研究、宣傳教育、開發利用的保護單位。陜西省珍稀野生動物搶救飼養研究中心成立以來,以搶救繁育秦嶺四大國寶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朱鹮為重點。通過中心的參觀,可以初步了解珍稀瀕危物種的野外救護過程和方法;熟悉人工飼養繁殖是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的重要保護途徑之一;并了解珍稀瀕危物種的人工飼養、繁殖和疾病防治的全過程。

(2)朱鹮夜宿地的觀察

朱鹮是全球瀕危物種,主要在高大的栓皮櫟、馬尾松上營巢和夜棲。并且在冬水田中覓食。洋縣朱鹮保護區草壩保護站的營巢地和夜宿地站位于洋縣縣城東北4km的草壩村,朱鹮是大型鳥類,夜宿地主要在村莊周圍高大的栓皮櫟上。對于朱鹮的觀察,可以對這一瀕危鳥類有直觀的認識,而對于朱鹮保護工作的了解,可以了解瀕危物種種群急劇下降的原因以及物種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艱辛。

2.3生態學

以熟悉生態學調查方法,植物群落特征分析和物種多樣性分析為主要內容。通過對喬木層、灌木層和草本層的調查了解植物群落調查的基本方法,并計算重要性值(相對多度,相對頻度,相對優勢度)和群落物種多樣性指數反映群落組成的參數。

3 實習成效

3.1在實習啟動之前,準備工作充分

實習之前通過動員開會,并通過視頻,圖片等內容,激發學生對于野外工作的興趣和實習的熱情。而且對野外工作的注意事項和安全問題做強調,為實習工作的開展創造良好氛圍。

3.2實習內容豐富多彩,安排緊湊

在短短十幾天的時間內,為學生們安排了豐富的實習內容,包括植物學、動物學野外工作的方法的講述,生態學野外調查方法和數據分析的講述,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標本制作和鑒定,昆蟲的15個目標本的采集,鑒定和制作以及應用檢索表的鑒定。脊椎動物魚類的捕捉鑒定,兩棲爬行類的捕捉,鳥類的觀察、鑒定和鳥類群落組成,鋏日法和嚙齒類的鑒定,種群生態和群落生態的調查和分析,當地生態、社會和經濟狀況訪查,生物多樣性知識的普及(視頻資料和課程講述)以及創新小實驗的設計。

3.3實習報告要求嚴格

學生實習成績的評價以實習報告的寫作為主要參考。根據實習內容的安排,我們專門編著了秦嶺生物學實習報告手冊,包括蕨類植物、種子植物、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和生態學五大部分,并增加了實結和實習心得兩部分。每一部分對實習內容有詳細的要求,實習報告一般在每部分實習完成時候要求學生當時完成并提交。并且針對每一類群的實習以組為單位進行及時的考核,讓學生對實習所學內容能夠認真對待,并且能夠及時吸收。

3.4實習指導教材豐富,教師經驗豐富

指導實習的教師均在秦嶺地區從事了多年的科研工作,對當地的動植物概況了解,并且在長期的實習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依托秦嶺國家級理科基地項目,已經出版了圖文并茂的《秦嶺植物學野外實習手冊》和《秦嶺動物學野外實習手冊》,而《秦嶺生態學野外實習手冊》也正在編寫中。而且關于秦嶺地區的動植物已經有《秦嶺植物志》,《秦嶺鳥類志》,《秦嶺獸類志》,《秦嶺魚類志》,《中國陜西鳥類圖志》,《陜西樹木志》,《陜西植被》等專著的出版,為秦嶺野生動植物的鑒定和生物生態學資料的收集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通過實習,學生不僅加深了課程的理論知識,對生物學野外調查方法和注意事項也有了初步的掌握,培養了學生野外生存及工作能力,培養了學生熱愛自然、熱愛專業、團結合作、吃苦耐勞的精神,樹立對動、植物的保護意識。熟悉生物學野外工作的一般規律和注意事項。

實習基地從2007年以來,除了從事本校的生物基地專業、生物科學專業和生物技術專業的生物學野外教學外,已經先后接納了國內包括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20余所理科基地兄弟院校的近300名師生,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過與國內各高校之間的交流和互相學習,也在不斷探索和改善實習條件和實踐模式。

4 實習教學的改革和未來探索

隨著高校生物學課程的改革,野外實習已經不止限于標本制作和采集,而是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2]。基于這樣的要求,在野外實習中,根據學生的實際興趣,依托實習基地的現有條件和設備,設立實習創新小課題,組織學生自由申請,并鼓勵學生通過實際調查在老師的指導下有自己的設計和想法。

總之,經過多年的建設和探索,陜西師范大學生物學野外實習基地建設已經基本成型,實習路線的規劃和內容充分體現了秦嶺這一地區的生物多樣性的獨特性和豐富性,既關注珍稀瀕危物種,也關注普通和常見物種,動植物區系,生態群落和整體生態系統。實習基地擁有實習所需的顯微鏡,解剖鏡,單筒望遠鏡,雙筒望遠鏡,單反照相機,攝錄機,手持GPS,冠幅儀,測樹儀,昆蟲標本盒,捕蟲網,粘鳥網等,捕鼠夾,捕鼠籠等野外實習設備,各種動植物志和圖鑒。并且通過其他高校的相互交流和學習,實習基地會繼續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豐富實習內容。

參考文獻

篇7

論文摘要: 本文從教師要實現角色轉變、教師要轉變教學模式、教學活動要注意的問題三個角度分析了任務型語言教學理論,旨在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一個教育專家曾經說過:“課堂教學蘊藏著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師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的發揮,才能真正有助于學生們的培養和教師的成長,課堂上才有生活。”課堂教學是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和主要形式,而素質教育的核心內涵則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因此,激活課堂,增加教學中的生命意識,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是現代教學的當務之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是最基本最活躍的因素,要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必須使教與學這兩個最活躍的因素真正活躍起來。

我們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必須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重情感教育,創設和諧的合作氣氛,而采用“任務型”教學理念,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

任務型語言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國外在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強調“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語言教學途徑。我國在實施《新課程標準》后把它作為一種新型的英語教學方法加以引入。是把語言運用的基本理念轉化為具有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方式,以完成具體任務的欲望為動力,以用語言做事為完成任務的過程,以展示任務成果來體現教學的成效。大量的論著和實驗資料表明,任務型教學理念是一種以人為本的,能體現語言價值的、先進的、有效的教學理念。這種教學理念實際上可以認為是以應用為動力、以應用為目的、以應用為核心的教學途徑,形象地說,就是:為用而學,用中學,學了就用。

《新課程標準》強調通過“任務型”學習活動,發展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新教材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圍繞話題開展的活動,即在采用話題、功能、結構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開展“任務型”的活動。新教材努力倡導探究式和發現式的學習方法,提供了內容豐富的“任務型”活動素材,其中有許多“任務”(Project)需要學生通過探究和實踐、集體合作和課內外結合才能完成。這就要求教師應該避免單純傳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盡量采用“任務型”的教學途徑,教師應依據課程的總體目標并結合教學內容,創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學生通過思考、調查、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

首先,教師要實現角色轉變。教師應從傳統的外語教學中的“主講”和“指揮”的角色,轉變為充當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還應充當學生的“活字典”、“資料庫”,成為一種媒介、橋梁,做學生活動的伙伴。此外,在“學生發展為本”的全新觀念下,教師的職責不再是單一的而應是綜合的。教師應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讓其獲得情感體驗、知識積累,以及自我學習的內在需求,重視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

其次,教師要轉變教學模式。從教師本位向學生本位轉變,從傳遞接受式教學向以引導、探究為主要特征的多樣化教學轉變,形成以任務教學為主要特色的教學模式,即教師按照自己的教學理念并根據具體需要設計或選擇任務與活動,每一個任務就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樣,學習者就知道自己的具體目標和要求是什么,就會主動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從而實現發現式學習。如在教八年級“瀕危動物”這個內容時,可以設計下面的任務活動:1.全班活動。師生討論目前瀕危動物的種類。2.小組活動。每組選取一種動物進行準備,小組成員通過各種途徑(網絡﹑圖書館等),收集資料(圖片﹑文字等)。3.小組集中。小組成員之間用英語交流收集到的資料,然后整合﹑修改資料。4.各小組推薦一名reporter,向全班介紹所準備動物的生活習性、分布情況、瀕危原因、保護措施等,并回答其他同學提出的問題。這樣一系列的自主學習活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可見,任務型教學可以使課堂教學活動化、交際化,還可以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互相配合,互相幫助,交往能力、表達能力、責任意識、領導才能等都能得到培養。

最后,設計任務型課堂教學活動要注意的問題:

1.任務型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應有明確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各種活動的開展要有利于學生學習語言知識,發展語言技能,不能為了形式而不切實際地開展活動。

2.活動應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內容和方式要盡量真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脫離生活的活動不能激起學生的興趣。所以,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要考慮學生的興趣和生活經驗。

3.活動中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獲取、處理和使用信息,發展和提高學生使用語言的能力。

4.教學活動中的任務設計應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深入,逐漸呈現給學生,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

5.活動要有延伸性。由于英語在我國是外語教學,因此,大多數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不具備語言環境。所以,活動不應該只局限于課堂中,還應延伸到課堂以外的學習和生活中,盡量創造語言環境,讓學生學以致用。

“教”是為了適應“學”,而不是“學”適應“教”。英語教師最重要的是精心設計教學任務,營造不同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大膽地去交際,靈活地去運用語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互相配合,互相幫助,學會合作學習。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使學生的交往能力、表達能力、責任意識、領導才能等都得到培養,最終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自主學習達到完美和諧的統一。

參考文獻

[1]張海清.關于“任務型學習法”在外語教學中的幾個問題.課程教材教法,2002,(11).

篇8

【關鍵詞】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發展;措施

0.引言

野生動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是我國林業生態體系建設的核心,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野生動物的根本措施,是保護自然資源與環境以及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手段。目前全球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制約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保護野生動物和建設自然保護區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石。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召開了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討論并簽訂了自然保護公約。從此,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建設已成為各國保護自然生態和野生動物的主要手段和途徑。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建設要求國家和地方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制定相應的法律和管理制度。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的自然保護區數量不斷增加,面積迅速擴大。自然保護區向綜合化、功能多樣化的方向發展。50多年來,我國野生動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加強野生動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立法,形成了較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逐步建立健全野生動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機構,初步形成行政管理和執法體系;自然保護區建設得到快速發展,為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加強遷地保護工作,拯救、繁育了部分瀕危動物稀有種類;開展動物資源調查、科學研究和國際合作活動,為保護、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嚴格執行野生動物進出口管理制度,加強市場檢查和監督,嚴厲打擊走私和販賣野生動物活動;通過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增強了全社會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和法律意識。我區境內森林植被茂密、優越的生態自然環境繁衍、生息著名目繁多的野生動物資源,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區共有野生動物19目 38科 80余種,其中鳥類12 目24 科12種,獸類4目 9科56種,兩棲爬行類3目5科12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重點野生動物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牛3種.

1.基本情況

面對如此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我們充分認識到,這主要是由于(1)我區地貌類型豐富,不僅具有比較完整的森林生態系統,還有山地、丘陵、洼地、灘涂、農田、等生態系統。(2)豐富的植被類型,體現了生物多樣性比較顯著,多種生境類型,豐富了野生動物種類資源。(3)茂密的森林、濕地自然環境適宜野生動物種群大量生息,繁衍。

2.面臨問題

我區野生動物資源種類豐富,全面加強保護管理措施,堅持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必須解決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方面面臨的一些社會問題,具體如下:(1)近年來,許多地方食用野生動物之風日漸盛行,隨之而來的非法獵捕、捕殺、經營運輸野生動物的違法行為日益增多,嚴重威脅我區乃至全市全省的自然生態平衡。(2)由于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疫情的形式嚴峻,我省周遍一些省份也時有疫情,加之我省又處在候鳥南北遷徙飛行的重要中轉站,這必將對我區野生動物資源構成嚴重威脅。(3)前一時期,歐美一些國家對我國的毛皮革等行業制品進行抵制,原因歸為對我國經營毛皮野生動物(獸類)的經營企業采用擊打、敲擊、血腥宰殺方法、虐待和侵害毛皮野生動物福利行為的批評,這些新問題的出現,都表明,社會的進步,為我們保護野生動物提出了新的課題。

3.解決方案的措施

我區作為陜西省野生動物資源比較豐富的縣區之一,站在加強野生動物保護、維護自然生態平衡的高度,針對前述面臨的一系列社會性問題。我區目前應該認真研究、分析具體問題,逐步架構起我區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網絡,遏制非法捕殺、經營運輸行為,逐步提高我區的管理職能。具體思路:(1)首先加強人們的生態道德,所謂生態道德是指人們的觀念意識行為與自然和諧,與社會和諧,具體是不去非法捕殺、不買、不賣、不用、不食野生動物及其制品,改變人類自身的飲食不良行為,生態是生物和環境形成的系統,若一種生物滅絕消失,將使生物鏈短裂,生態系統受限,生態環境會遭到破壞,這對我們人類就是一場災難。(2)建立健全野生動物疫情監測網絡體系,定期監測,從維護生態平衡,促進社會經濟和諧發展和保障人民群眾衛生安全的高度,充分認識對野生動物種類疫情實施嚴密防控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定期向上級野生動物主管部門報告監測內容和結果,確保監測、運輸信息系統化,為防控工作提供數據基礎。(3)善待野生動物,野生動物被稱為自然界的精靈,與我們人類一樣,都有生存于地球的權利,在馴養繁殖和經營利用野生動物時,我們應該提供毛皮動物生存環境,必要的自由活動空間,運輸籠具必須滿足毛皮動物生活的基本要求,取皮時必須采用人道、安全的處死方式,如麻醉注射等,反觀西方一些國家在這一點上的做法確實值得我們效仿。(4)加大執法管理,嚴厲打擊非法經營野生動物違法行為。堅持對我區野生動物經營單位監督檢查,杜絕以養殖名義進行非法獵捕、收購、銷售野生動物違法行為,采取強制措施,從源頭上遏制亂捕濫獵等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的行為,依法管理,震懾犯罪,同時教育廣大人民。

進一步提高對野生動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重大意義的認識,正確把握和處理好保護、利用和發展的關系;明確野生動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責任主體;建立健全規范的管理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動員全社會參與。加強野生動物棲息地的野生動物原生地的保護管理工作,促進棲息地的恢復和棲息條件的改善,使野外種群得到良好保護繁衍;加強對已極度瀕危野生動物的人工繁育工作,積極發展人工種群,確保物種不滅絕;利用各種市場監管手段,嚴格控制資源消耗,推進野生動物資源的人工繁育,促使利用天然資源向利用人工繁育資源轉變。建立健全保護體系;因地制宜,發展地方各級自然保護區和保護小區;強化自然保護區資源管護,提高自然保護區管理水平,推進“一區一法”建設,嚴格依法管理和治理自然保護區。了解資源現狀,制定體系建設和管理規劃;爭取政府支持,加強機構建設;加大執法力度,加強對流通領域的監管;加強培訓,提高人員素質。加大執法力度加強野生動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立法研究,進一步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各種破壞野生動物資源和自然保護區建設的犯罪活動;廣泛開展普法教育,增強公眾依法保護意識;擴大信息技術在保護、管理工作中的應用范圍。

社會在發展,管理在進步,全面構建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社會,實現我區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工作的穩定,協調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堅持科學的發展觀,用全新的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理念,來建設我們的管理隊伍,提高全民愛護野生動物的積極性,使我們的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工作步入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 [科]

【參考文獻】

[1]宋蕾,秦天寶.論我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制之完善[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4).

篇9

關鍵詞:蘆葦濕地系統;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1 蘆葦濕地生態系統的概念

蘆葦濕地生態系統作為濕地的主要形式,對地球的生態平衡發揮了巨大作用,就像腎之對于人一樣,濕地對地球的重要作用使人們稱之為“地球之腎”。

蘆葦濕地生態系統不僅在抵御山洪、控制污染、調節地球氣候、保護物種多樣性等方面發揮了其他生態系統所無法替代的作用,它還是一種自然景觀。

蘆葦濕地生態系統特點:蘆葦濕地生態系統可以作為很多水上動物以及其他罕見動物的棲息地,可以生產水產品和畜產品,可以用蘆葦進行造紙,還可以作為娛樂開發和科研技術的研究場地。

2 濕地的功能

2.1 維持生物多樣性,提供豐富的產品資源

濕地是一種水與陸地的交接地段,這決定了濕地生態系統結構上的復雜性,也決定了它的高穩定性。這里不僅聚集豐富的水上生物、陸地生物,更是兩棲動物的理想生存地,因此濕地生態系統的物種豐富性是其他任何生態系統所無法比擬的。濕地生態系統在地球所有的生態系統中僅僅占據百分之六的微小比例,可它卻聚集了世界上百分之二十的生物,特別是很多瀕危動物和珍稀動物都生活在濕地。

2.2 具有豐富的水資源,能夠蓄洪防旱

濕地是人類淡水資源的主要來源,由于濕地生態系統土壤的特殊性,使濕地具有其他任何土壤所沒有的超強的蓄水性和透水性,具有超強的防洪抗旱功能。人類日常生產生活所需要的水基本來自地下水和濕地水,而地下水也主要來自于濕地水,因此濕地生態系統具有十分豐富的水資源,具有蓄洪防旱的功能。

2.3 降解污染、凈化水質

由于濕地生態系統水流速度緩慢,使它在污染物沉降上具有極大優勢。濕地中的動物、植物、微生物也能夠通過體內的物理化學反應吸收、分解和轉化人類生產生活產生的污水,達到凈化水體的功效,這些都使濕地生態系統成為所有的自然生態系統中自凈能力最強的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在降解污染物、凈化水質方面的作用使它還具有了調節區域氣候的功能。

2.4 濕地的社會功能

濕地生態系統具有十分復雜的自然和地理條件,成為了很多動植物和瀕危物種的聚居地,這些生物資源和自然景觀使濕地生態系統為人類的旅游度假、教育、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場所。一部分濕地還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具有很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3 濕地的開發和利用

濕地旅游的開發:由于當今社會日益嚴峻的生存壓力,人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將面臨巨大的心理負擔,加上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復雜,工業生產的發展也導致了人類生活環境的不斷惡化,因此美麗的自然風光和理想的生態環境成為了眾多的現代人內心的強烈渴望。不過,要在生態環境不被破壞的條件下開發旅游資源,就要求管理人員具有十分強烈的生態保護觀念和生態保護方面的專業知識及管理技能。

4 蘆葦濕地的保護和管理

由于目前地球環境被嚴重破壞,濕地作為地球之腎,在地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下面提供一些蘆葦濕地的保護和管理方面的建議:(1)加強對濕地保護法律法規的建立和完善,依法對蘆葦濕地實施保護措施,雖然我國濕地遭到不斷破壞的原因是來自各方面的,因此我國最好盡快頒布并實施濕地保護方面的法律,只有明確法律條款才能實現長遠的發展計劃。(2)合理安排蘆葦濕地的水資源,水是蘆葦生態系統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國家和政府必須加強對蘆葦濕地上水資源的保護和管理,當他們制定經濟發展方面的計劃時,一定要從氣候、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來制定計劃,不可只顧眼前利益,只有目光放長遠,站在人類社會長期發展的高度才能保證濕地生態環境不被破壞,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3)實現經濟的生態循環化,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由于蘆葦濕地生態系統特殊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歷史效益,人類在對濕地進行開發時,要特別注意平衡生態、經濟和社會利益間的關系,不能鼠目寸光,只顧眼前暫時的經濟利益,破壞濕地對于環境保護方面的巨大環境效益。因此,我們要努力實現經濟循環化,將蘆葦生態系統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發展到最大化。 (4)加大資金方面的投入力度,建立生態效益的補償機制。

濕地生態系統和森林生態系統一樣,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和保護。近幾年,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在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中得以實施,并且取得了巨大收益。

5 綜上所述,為了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們必須加強對蘆葦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

主要可以通過政府相關部門制定濕地保護相關的法律、加大經濟投入力度、建立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對蘆葦濕地生態系統的水資源實現合理安排、實現生態循環化和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最大化等方式實現。相信在政府的帶領下,蘆葦濕地生態系統能夠真正地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篇10

對江蘇鹽城自然保護區藥用獸類資源進行了實地調查。報道藥用獸類共18 種,其中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 種:Ⅰ級1 種,Ⅱ級2 種;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動物10 種,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獸類5 種。文章還介紹了鹽城自然保護區主要藥用獸類的生態特點和藥用價值,在此基礎上對保護區藥用獸類資源的特點進行評價,并提出了保護、管理和利用建議。

【關鍵詞】 藥用獸類 資源 調查 評價 鹽城自然保護區

Abstract:A survey of the medicinal mammals resources in Yancheng Nature Reserve Area of Jiangsu Province was carried out and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The medicinal mammals cover 18 species. Among of them, 3 species are the national protective wildlife of China, 1 specie is the first rank category and 2 species were are the second rank category. 10 species are useful or important to econom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5 species are ranked in the list of China Red Data Book of Endangered Animals. Meanwhile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edical values of major medicinal mammals in Yancheng Nature Reserve Area were briefed. In addi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dicinal mammals resources were appraised and the suggestions of protection,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about the medicinal mammals resources in Yancheng Nature Reserve we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Medicinal mammals; Resources; Survey; Evaluation; Yancheng Nature Reserve Area

動物藥材是中國傳統中藥材中較名貴的藥材之一,是歷代勞動人民預防和治療人類及動物疾病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中國動物藥材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療效而聞名于海內外。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國就開始了蜜蜂、鹿茸、麝香、蘄蛇等的藥用。在《神農本草經》中就記載有動物藥67 種[1];到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已收載動物藥461 種[2]。由于動物藥活性成分具有藥效作用強、使用劑量小、療效顯著而專一且毒副作用小等優點,加上藥源廣泛,在防病治病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目前國內外在新藥研發中,均十分注重從豐富的動物資源中發掘和篩選新的藥源,尤其是近年來動物藥在防治腫瘤等方面的研究更顯示出其廣闊的應用前景[3,4]。

鹽城自然保護區全稱為“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這是我國環保系統的一個大型鶴類自然保護區,是全球最大的丹頂鶴越冬基地,也是亞洲最大的沿海灘涂濕地型保護區。保護區內區系成分復雜,動植物資源豐富,是我國優先保護的17個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之一,因而吸引了許多學者的關注和研究。但有關本區獸類研究僅限于對某些特定種類的生態及保護等方面,就獸類的種類組成而言尚缺乏系統的調查研究,特別是關于藥用獸類資源的研究至今仍是一片空白。為了全面掌握鹽城自然保護區藥用獸類資源現狀,以便有效保護、科學管理和持續利用,筆者于2005~2007年期間,對鹽城自然保護區藥用獸類資源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調查和研究。現報道如下。

1 鹽城自然保護區的自然概況

鹽城自然保護區位于江蘇省鹽城市沿海灘涂,地處江蘇省沿海中部、黃海之濱(32°34' ~ 34°28' N,119°48' ~ 120°56' E),由鹽城市東臺、大豐、射陽、濱海、響水等5縣(市)的海岸灘涂組成,海岸線全長582 km,總面積4 570 km2,其中潮上帶1 700 km2、潮間帶1 600 km2、輻射沙洲1 270 km2,約占江蘇全省灘涂面積的3/4,全國的1/7,而且以30 km2/年的成陸速度向東延伸。保護區的核心區位于斗龍港與新洋港出海口之間,面積達173 km2。區內地勢平坦,河道港汊縱橫交錯,多沼澤,氣候屬北亞熱帶和暖溫帶過渡類型,是我國南北方的連接區,且海洋性暖濕季風氣候明顯,具有較明顯的過渡性、海洋性、季風性的氣候特征。適宜的水文、水動力與氣候條件以及由細顆粒物質組成的潮灘海岸,使該區發育了多樣的濕地生態類型。其獨特性和重要性表現在生態類型的齊全和面積分布的集中。在人類活動日益加劇的今天,仍基本保持了天然濕地的生態結構和功能,成為我國乃至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典型原始濱海濕地之一,孕育了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全球意義。

2 鹽城自然保護區的藥用獸類資源

由于野生動物的野外調查難度較大,筆者在掌握保護區野生獸類物種組成、分布和數量的歷史資料,參考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采用訪問調查、實地調查和專項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對調查資料進行科學的整理,并查閱相關文獻[1,2,5~7],掌握了鹽城自然保護區野生藥用獸類資源的最新而全面的資料。

調查結果顯示,本區共有野生獸類31種(不包括完全依賴海水生存的海洋哺乳動物),其中有明確藥用價值的種類有18 種,它們分別是刺猬Erinaceus dealbatus,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大棕蝠Eptesicus fuscus,南蝠Ia io,草兔Lepus capensis,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黃胸鼠Rattus flavipectus,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赤狐Vulpes vulpes,豬獾Arctonyx collaris,狗獾Meles meles,水獺Lutra lutra,黃鼬Mustela sibirica,豹貓Prionailurus bengalensis,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河麂Hydropotes inermis,小麂Muntiacus reevesi。其中,麋鹿屬于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水獺和河麂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刺猬、草兔、赤腹松鼠、貉、赤狐、豬獾、狗獾、黃鼬、豹貓和小麂等10 種是國家保護的“三有動物”(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動物);大蹄蝠、水獺、豹貓、麋鹿、河麂等5 種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

3 鹽城自然保護區主要藥用獸類簡介

3.1 刺猬刺猬又名刺團、刺豬、猬鼠等,是較原始的哺乳動物,隸屬于哺乳綱食蟲目猬科。刺猬是一種較珍貴的野生動物,廣泛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華中等地區,鹽城自然保護區也有一定的資源量,是當地常見的野生獸類。由于野生刺猬資源不足,不能滿足藥用和食用的需要,局部地區已開始人工養殖。刺猬主要棲息于森林、草叢、荒地等環境中,挖洞為穴,行動遲緩,自衛能力差,主要靠夜行、逃遁、躲藏或棘刺防御敵害。雜食性。有冬眠習性。

刺猬是傳統的藥用動物,猬皮和膽是傳統中藥材,《神農本草經》[1]《本草綱目》 [2]等對猬皮入藥都有記載。其皮古稱異香、仙人衣,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味苦、甘,性平,無毒,具有行氣解毒、消腫止痛、收斂止血、固精攝尿等多種功效,主治癆傷咳嗽、反胃吐食、腹痛疝積、痔漏便血、子宮出血、遺精陽痿、遺尿尿頻、肝硬化、高血脂、血栓等病。

3.2

豬獾豬獾又名沙獾,為食肉目鼬科獸類,在我國廣泛分布于華南、西南、華東、華北、東北以及陜西、甘肅等地。豬獾曾是鹽城自然保護區的常見種類,但由于其生存環境的惡化,資源數量正迅速減少。豬獾棲息于森林、灌叢、河流旁,挖洞而居,夜行性。性兇猛,勇于自衛,有冬眠習性。食性雜,喜食各種動植物性飼料。動物性飼料中尤喜食蚯蚓、青蛙、泥鰍、天牛、鼠類等;植物性飼料中尤喜食玉米、小麥、紅苕、花生等農作物。學者們已開始對豬獾的生態環境、生活習性、繁殖特性等進行研究,以期為野生豬獾家養提供依據。

豬獾是一種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野生獸類,其肉、毛皮有一定的利用價值,特別是藥用價值較高。獾油既可內服又可外用,其藥理作用中醫認為有補中益氣、消腫解毒、潤燥,治療中氣不足、子宮脫垂、半身不遂、胃腸潰瘍等;外用治療燒燙傷、痔瘡、皮膚皸裂,還可養顏護膚。

3.3 狗獾狗獾又名獾、天狗、山獺、山狗,隸屬于食肉目鼬科。在我國,除臺灣和海南省外,其它各省都有分布。鹽城自然保護區的狗獾屬北方亞種,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數量甚多,是冬季狩獵的主要對象,但由于當地經過大規模的農田整修和荒地開墾,適于狗獾生活的環境大多消失,其種群數量大為減少,目前已難覓蹤跡,若不采取一定的保護措施,估計該種群不久會在當地絕跡。狗獾主要棲息于森林、灌叢、荒野、沙丘草叢及湖堤海岸,挖洞而居,晝伏夜行,視覺、嗅覺靈敏,有冬眠習性。狗獾為雜食性動物,因危害農作物和破壞堤岸,一直被認為是害獸。

狗獾雖為農業害獸,但卻是一種皮、毛、肉、藥兼用的野生經濟動物。其藥用價值獾油具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潤腸的功能,內服可治咯血、子宮脫垂等。外用可治痔瘡、燙傷、疥癬、燒傷等,用其抹擦后,立即止疼,傷面復原速度快,并且不留明顯瘢痕。

3.4 河麂 河麂即牙獐、獐子,為偶蹄目鹿科動物,是一種小型鹿類。過去曾廣泛分布于我國東部大陸近水區域,但由于環境變化和人類的干擾,其棲息地越來越小,目前我國河麂主要的4個分布區分別位于浙江舟山群島、江西鄱陽湖地區、湖南湖北洞庭湖地區和江蘇沿海灘涂,鹽城自然保護區是其中分布最北的一個種群,數量已不足1000 頭。河麂常棲息于河岸、湖邊、海灘蘆葦或茅草叢生的環境,也會生活在林緣灌叢,性喜水,能游泳,感覺靈敏,善于隱藏,獨居或成對活動,性情溫和。植物食性,主食青草嫩葉。

早在《本草綱目》以及近代的中藥志等文獻都有河麂的藥性記載,其骨和肉均可入藥。據《中藥大辭典》載:獐肉“補益五臟”;骨“益精髓,悅顏色”,主治產后虛乏,五勞七傷,虛損不足,臟腑冷熱不調。現代醫學研究發現,河麂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力、抗衰老、促進潰瘍愈合等多種功能[7]。

3.5 麋鹿 麋鹿又名“四不象”,隸屬于偶蹄目鹿科,是一種原產于我國的世界珍稀獸類。麋鹿曾廣泛分布于中國,由于棲息地破壞和過度捕獵,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我國滅絕。198608我國從英國倫敦的七家動物園引種39頭麋鹿,在鹽城自然保護區的大豐市沿海灘涂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麋鹿保護區——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著力麋鹿物種保護及種群恢復,目前已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種群(種群的個體數量超過1000頭)、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麋鹿基因庫,麋鹿也已從《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剔出,轉為“珍稀”動物。

麋鹿體型較大,具有良好的經濟性能,除了肉、血、皮等可供利用外,麋鹿茸是中國傳統的中藥材,根據現代醫學研究,麋鹿茸對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性機能、外傷等有明顯的療效。另據北京市理化測試分析中心以現代醫藥科學方法實驗研究證明,麋鹿角內含有益于人體健康的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微量元素、激素等,具有提高免疫功能、抗疲勞、抗衰老、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改善體質等功效。相關臨床實驗也證明,麋鹿角具有滋陰益腎之功效,適宜于女子生理特征,雖短期應用,仍然收到了肯定療效[8]。

4 鹽城自然保護區藥用獸類資源評價

4.1 種類不多但地位較獨特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較為復雜的地形,保存比較完好的植被,灌叢、蘆葦、草坡、沼澤、農田、水域交錯分布,構成了生境的多樣性,適應多種動物的棲息繁衍,使鹽城自然保護區物種豐富度較高,尤其鳥類資源十分豐富,據記載保護區共有各種鳥類達394種之多。而保護區共有野生獸類31種(不包括完全依賴海水生存的海洋哺乳動物),其中有明確藥用價值的種類18 種,種類雖然不多但其地位較獨特。

鹽城自然保護區在動物地理區劃上屬于古北界華北區和東洋界華中區的交匯區,獸類區系組成及地理分布相對復雜,在18 種藥用獸類中,古北界種類8 種、東洋界種類9 種,另有1 種廣布種,因而具有南北過渡的特征。同時,鹽城自然保護區又是一些珍稀瀕危物種關鍵的棲息地和保護地,藥用獸類也不例外,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麋鹿自然保護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種群,并且從1998年起多次開展麋鹿野生種群恢復試驗,2003年野外放養的麋鹿成功地繁殖出子二代,為拯救一度在自然界滅絕的珍稀動物麋鹿作出了突出貢獻;這里還是我國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河麂的4個主要分布區之一,與河麂種群的保存與恢復有十分密切的關系。這些都是鹽城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資源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也是鹽城自然保護區藥用獸類資源地位獨特之所在。

4.2

生態類型多樣,是維系生態平衡的重要環節物種的分布及其豐富度與地形、植被、食物資源、氣候等密切相關。調查結果顯示,適于開闊地生活的中小型獸類、草食性獸類等共同構成了鹽城自然保護區藥用獸類的基本種類組成,按其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性的不同,這些獸類可分為以下4種生活類群。

4.2.1 空中類群主要是翼手目的大蹄蝠、大棕蝠、南蝠等,它們黃昏開始活動,在空中捕食各種小飛蟲,凌晨前歸隱,棲居于屋檐、墻縫、樹洞等處。此外,樹棲種類赤腹松鼠主要棲息于混交林、針葉林、次生灌叢等多種生境。

4.2.2 天然荒草地、沼澤蘆葦地、天然或人工林地類群包括偶蹄目的麋鹿、河麂、小麂等草食性獸類,食肉目的黃鼬、豬獾、狗獾、赤狐、貉、豹貓等,食蟲目的刺猬等以及兔形目的草兔等。它們適應于野外多種生境,構成了灘涂獸類的主要組成部分。河麂、小麂白天在白茅草地或大米草草地中休息和藏身,晚間出來覓食;黃鼬棲息于灌木草叢中,居于洞隙或樹穴,捕食鳥、鼠等小動物;刺猬在野外草甸、土洞內、樹木的翹根下、雜草、灌木叢中及居民區的草垛中棲息;草兔生活于荒草和灌木地帶,白天躲在雜草及灌木叢中,晚上出來覓食,食性雜。

4.2.3 居室和農田類群 主要包括嚙齒目的褐家鼠、黃胸鼠等,它們多活動于住宅、倉庫、農田、草地及荒地等處,作為人類伴生動物,這是一類對人類健康和農業生產有害的小型獸類,但褐家鼠、黃胸鼠同時又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4.2.4 半水棲類群僅鼬科水獺 1種,主要棲息于河、湖泊岸邊灌叢,善于游泳和潛水,晝伏夜出,以魚類、鼠類、蛙類、蟹、水鳥等為主食。

由于鹽城自然保護區藥用獸類生態類型多樣,它們是自然生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維系生態系統平衡的重要環節。

4.3 種群密度過小,需要十分注重資源保護鹽城自然保護區自然條件優越,藥用野生獸類種質資源獨特,這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寶貴財富。但據調查研究和分析,本區許多藥用野生獸類種群密度過小是突出問題。比如,這里是我國河麂主要的4個分布區之一,但目前鹽城自然保護區的河麂數量也只有幾百頭,前景不容樂觀;豬獾、狗獾曾是鹽城自然保護區的常見野生獸類,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數量甚多,而目前已難覓蹤跡;水獺、豹貓等在該地區均有分布記載,但此次調查未發現野生實體。即使是在鹽城自然保護區數量相對較多的刺猬、草兔、黃鼬等藥用野生獸類,與20世紀90年代相比,其數量也都有了明顯下降,面臨著商業性受危,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因此,在鹽城自然保護區的藥用獸類資源利用中需要妥善處理好開發利用與資源保護的關系,要切實加強對藥用野生獸類資源的保護,在進行開發與利用的同時,更應加強保護與恢復。為此,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4.3.1 根據不同藥用獸類的資源狀況有針對性地做好保護和利用工作對于瀕危或珍稀藥用獸類,要嚴格禁止或限制對資源的利用。比如,這里雖有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種群,麋鹿也已從《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剔出,轉為“珍稀”動物,但麋鹿遠沒有恢復其野外生存能力,不宜開發利用。對于一般藥用獸類,在資源豐富和法律允許的前提下,在保證資源不受威脅、能持續發展的情況下,進行有計劃的合理的開發與利用,并且對動物的不同產品進行綜合利用,提高利用效益。比如:黃鼬,其肉有治療遺尿、淋病等藥用功效,而黃鼬又是一種經濟價值很高的小型珍貴毛皮動物;水獺,其肝入藥,有補肝和止咳功能,主治虛勞、盜汗、咳嗽、夜盲等癥,而水獺的毛皮又極其珍貴;小麂肉有補氣、暖胃、化濕、祛風的功能,茸有壯陽的功效,而小麂肉可食,麂皮可用以制革,所以在開發利用這些藥用獸類資源時,一定要注意綜合利用,避免資源浪費。

4.3.2 重視藥用野生獸類棲息地的保護,實施生態恢復與物種保護工程對濕地生態系統生態過程、健康、恢復與評價是目前國際濕地研究的熱點和前沿,鹽城自然保護區灘涂濕地生態系統為種類和數量眾多的野生動物提供了棲息地。該區藥用野生獸類種群密度過小,部分種類在當地面臨滅絕。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圍海造田和發展灘涂養殖業,不僅使灘涂濕地的自然景觀遭到嚴重破壞,而且大大降低了灘涂濕地調節氣候、儲水分洪、抵御風暴潮及護岸保田等的能力;二是當地人口數量的增加和人類生產活動,直接擠占了野生動物的棲息地,使灘涂濕地面積減少,導致藥用野生獸類賴以生存的生境喪失和生境破碎;三是環境污染尤其是水環境遭受污染,造成野生動物生存環境的惡化。因此,要進一步強化灘涂濕地保護和管理的規劃,實施灘涂的適度開發、合理開發,嚴格控制污染源,著力灘涂生態環境的改造,更好地實施生態恢復與物種保護工程,為野生動物包括藥用野生獸類提供充足的、良好的、和諧的棲息環境。

4.3.3 以科技進步促進藥用野生獸類的保護和利用科學技術是保護和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基礎。鹽城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資源豐富,藥用野生獸類資源地位較獨特,但科研基礎較薄弱,需要進一步加強藥用野生獸類資源保護和利用方面的研究。研究的重點是:灘涂生態系統的特征和功能及其在藥用野生獸類的保護和利用中的應用、保護區濕地保護和管理的規劃及濕地生態環境改良、重要物種特別是珍稀物種的生態分布及其演替規律、藥用野生獸類的人工馴養與繁殖、藥用野生獸類新產品的研究開發及綜合利用等,以更好地提高藥用野生獸類管理、保護、馴養和利用的水平和成效,使其更好地造福于人類。

參考文獻

[1] 王家葵,張瑞賢. 神農本草經研究[M]. 北京: 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

[2] 明·李時珍. 本草綱目,校點本[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2976.

[3] 孫 捷,高 莉,單保恩. 動物毒素抗腫瘤作用研究進展[J]. 中國新藥雜志, 2006,15(13): 1044 .

[4] 張霄峰,劉占文,黨海珍. 幾種動物藥治療腫瘤的實驗與臨床研究[J]. 遼寧中醫雜志, 2007,34(6): 858 .

[5] 《中國藥用動物志》協作組. 中國藥用動物志,第1冊[M]. 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78:1.

[6] 《中國藥用動物志》協作組. 中國藥用動物志,第2冊[M]. 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