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土壤的特征范文

時間:2023-12-13 17:51: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森林土壤的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森林土壤的特征

篇1

關鍵詞:森林土壤;理化特性;調查分析;通道縣

中圖分類號:S71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6)12002204

1引言

通道縣地處湖南省西南邊陲,湘、桂、黔三省(區)交界之處。境內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降雨充沛,年蒸發量小于年均降水量,林中空氣濕度高,土壤自然含水量高。區內主要為砂質頁巖、頁巖、沙礫巖發育的母質,地帶性土壤為紅壤、山地黃壤、山地黃棕壤,海拔為206~1077 m。保護區內保留著成片的常綠闊葉林,其區系地理成分復雜、起源古老,物種薈萃,群峰聳立,溝谷縱橫,水系發達,林木繁茂。這種山、水、石、林兼備的優美生態環境,充滿了大自然原始、幽野的神韻。為了保護這塊神圣土地,讓人們了解自然、認識自然,開展了森林土壤資源特征調查與研究。

2研究方法

對通道縣的森林土壤調查與研究中,采取野外挖掘土壤剖面觀察、記載測定和室內理化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室內分析采用的是國家標準方法[1,2]。土壤水分物理性質采用環刀法,土壤團粒結構采用機械篩分法,常規方法測定土壤含水量、有機質、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鉀、pH值(H2O),機械組成用比重計法進行測量。

3調查結果與分析

3.1土壤剖面形態的觀察與描述

土壤剖面形態,是諸成土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內在性質和外在形態的綜合表現,是成土過程的客觀記錄。土壤剖面是指由上向下包括不同發育層次的垂直切面。它的界線,是以空氣或淺層水為上界,以堅硬的母巖或不再有生物活動的土狀物質為下界。土壤剖面是在成土因素不斷影響下而逐漸產生層次分化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縱向變化現象,是在土體同外界物質發生相互交換而促使內部物質遷出、歸回,分解合成和依變創新而產生的層次變異。土壤是成土因素的函數,也是自然環境的一面鏡子,它將各種自然環境因素在土壤剖面上反映出來,這樣就能從土壤剖面形態來推斷成土環境。保護區土壤主要形態是:枯枝落葉層(A0)較厚2~6 cm,在坡度大而陡的環境條件下,這種粗腐殖質層厚度的分布應視為良好。有的土層A1層與A層上下土層界面之間沒有明顯過渡。A層(淋溶層)平均厚20.5 cm,表層顏色從高海拔往低海拔的順序為黑色(5Y2/1)、暗灰棕(5YR/2)、暗棕(5Y2/1),但在常綠闊葉、落葉林典型群落內,特別是溝谷森林條件下的土壤剖面上反映顏色與海拔高度異同。如低海拔樣地,表層為黑色,其原因是溝谷邊或沖積土濕度大粗腐殖質難以分解,腐殖質化程度較高,使土壤表層出現黑色。B層(淀積層)為暗灰棕(5YR4/2)、淡棕(7.5.YR5/6)、淡黃棕(10YR7/6)、黃棕(10YR7/8)、為紅黃色(7SYR6/8)。土壤結構好,一般剖面以A層為粒狀、核狀,B層為碎塊狀,C層為碎塊狀出現。土壤質地為重壤土、輕粘土。

3.2土壤發育層次分化特征

土壤層次,是指層次界線性質、層次厚度以及層次與層次之間或亞層與亞層之間的反差程度。在調查的21個剖面保護區土壤的發生層不論是海拔為350 m低點,還是海拔1350 m高點,中部為發育較完善的A0―A―B―C―D土體構型或A0―A1A―B―C―D土體構型,說明該區的成土環境是良好的,在該保護區基本沒出現A1層、A層,而是A1A層交織一起,A1層、A層上下腐殖質層之間無明顯的過渡,形成A0―A1A―B―C―D土體構型。這里的土體構型,與溝谷森林地貌景觀有關,與降雨量和蒸發量消長有關。降雨量決定其干濕狀況。以濕潤系數(K)為指標,境內的干濕消長狀況是降雨>蒸發,濕潤系數(K1.84)>1.5,干濕程度為過濕。說明,森林的土壤過濕,有機殘體進入土壤以后,在以土壤生物為主的作用下,把復雜的有機物轉變為簡單的化合物,最后變成無機物―礦質化過程減弱。

發生層粘粒含量及比率。根據機械組成分析結果計算A層、B層與C層的粘粒比率,可以確定土壤粘化作用的強弱[3]。土壤機械組成分析表明(表1、表2、表3)土壤質地尚好,為重壤土、輕粘土。沙粒(>0.05 mm)占5.44 %~32.64 %,沙粒含量的多少與不同母質、坡度上發育的土壤有關。粉沙粒(0.001~0.05 mm)占45 %以上,而粘粒含量在30 %以下,1,為1.01~1.10,說明境內在植物繁茂的條件下森林土壤環境較好,土壤侵蝕強度弱。

3.3森林土壤類型

境內的地貌特征是山地夾丘陵谷地,以中低山為主,海拔206~1607.7 m。由于緯度偏低,地勢變化大,人類干擾小,加上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于亞熱帶動植物的生長和繁殖,植被覆蓋率大。在特殊的溝谷地貌和生物氣候條件下,有利于土壤的脫硅富鋁化作用和生物富集過程,決定著該區的土壤類型為紅壤、山地黃壤、山地黃棕壤。

3.3.1紅壤

紅壤分布在海拔300~800 m。根據中國森林土壤1984年分類的標準,紅壤幾種不同的亞類有紅壤、黃紅壤、棕紅壤等,由此將黃紅壤亞類歸在紅壤土類。保護區海拔300~550 m為紅壤,550~800 m的山地土壤為紅壤與黃壤的過渡帶即黃紅壤。黃紅壤分布地區水濕條件和紅壤基本類同,但熱量條件較紅壤差,同典型紅壤的區別是以黃紅色為主,即氧化鐵水化為褐鐵礦和針鐵礦而呈現黃紅色基調。這類土壤一般分布在中低山丘陵及山麓地區,坡度一般為25°~35°,粘粒(

3.3.2山地黃壤

山地黃壤分布在海拔800~1100 m常綠闊葉林或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及針闊混交林中,主要樹種有擬赤楊、楠木、楓香、杜英、木、栲、湖南山核桃、杉木、馬尾松等。母質類型為頁巖、板巖、沙礫巖發育。地貌類型以群山接嶺的中低山為主。氣候特點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空氣濕度高,土壤形成發育除一般富鋁化過程外,還進行著明顯的黃化作用。土壤剖面常有A0―A1A―B―C―D構型,A0層3~6 cm,土壤表層為粒狀結構,土體厚度一般在70~100 cm,土壤顏色與腐殖質聚合、分解緊密相關,肥力高的土壤顏色就深,也就是說腐殖質含量就高。表層顏色深淺順序依次為黑色(5Y2/1)、暗灰棕(SYR4/2)、暗棕(7.5YR3/4),心土層為暗灰棕(5YR4/2)、淡棕(7.5YR5/6)、黃棕色(10YR5/8)。土壤結構、松緊度一般在層次上分異明顯。A層為粒狀結構,B層為核狀結構,C層為碎塊狀結構;松緊度A層為散,B層為緊,C層為緊;質地為重壤土、輕粘土。其他理化性質見表5。

3.3.3山地黃棕壤

山地黃棕壤是亞熱帶土壤垂直帶譜的基本組成之一。保護區的山地黃棕壤主要分布在海拔1100 m以上的山地。山地黃棕壤的氣候是以雨量多,濕度大、氣壓低、云霧環繞、無霜期短為特征。山地黃棕壤分布的海拔較高,坡度植被組成以常綠革葉灌叢為主,主要樹種有鹿角杜鵑、南嶺杜鵑、馬尾松、山柳等。土壤緊,質地重壤土,pH值5.0;23~45 cm,暗黃棕色(10YR5/4),碎塊狀結構,中量根系,土壤緊,質地重壤土,潤,pH值5.2;45~61 cm,淡黃棕色(10YR7/6),碎塊狀結構,中根系,土壤緊,質地重壤土,潤,pH值5.5,其理化性質見表6。

3.4典型植物群落森林土壤養分特征

3.4.1典型群落森林土壤養分差異大

從表7可見:①21個典型樣地中森林土壤有機質平均值為61.83 g/kg,標準差為15.92 g/kg,是平均數的25.11 %,變幅范圍30.86~84.48 g/kg,差值達53.62 g/kg,最高含量為最小含量2.74倍。②21個典型樣地森林土壤全氮平均為2.87 g/kg,標準差為0.73 g/kg,是平均數的24.74 %,變幅范圍1.54~3.80 g/kg,差值達2.26 g/kg,最高含量是最低含量2.47倍。③21個典型樣地森林土壤全磷平均為0.44 g/kg,標準差0.24 g/kg,是平均數的52.27 %。變幅范圍0.17~0.91 g/kg,差值達0.74,最高含量為最低含量5.35倍。④21個典型樣地森林土壤速效磷平均為7.17 mg/kg,標準差4.78 mg/kg,是平均數的64.99 %。變幅范圍1.92~18.19 mg/kg,差值達16.27 mg/kg,最高含量為最低含量9.47倍。⑤21個典型樣地森林土壤速效鉀平均為118.73 mg/kg,標準差為48.86mg/kg,是平均數的41.15 %,變幅范圍76.44~218.2 mg/kg,差值達141.76 mg/kg,最高含量為最小的3.64倍。由于土壤生態環境的變化,造就了植物多樣性良性循環的大環境。

3.4.2典型森林群落對土壤有機質含量的影響

根據通道縣土壤垂直地帶性和植物群落具有代表性的種類,選擇了21個剖面層次分化較為典型的森林林地,參照有關文獻[5],選取與肥力特征有關的特征指標。土壤有機質是土壤養分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它是土壤中各營養元素特別是氮、磷的重要來源,以林地土壤有機質含量為化學指標作為評判肥力較為合理。從表10中看出,在21個群落中有機質大于75 g/kg的有6個群落為I類型,有機質在50~75 g/kg的有10個群落為Ⅱ類型,有機質低于50 g/kg有5個群落為Ⅲ類型。在成土環境基本相同的條件下,坡面位置和植物種類及生長勢有關。從坡面位置看,I類型中有針葉林的馬尾松群落分布在脊背上,巖竹分布在龍底巖790 m的夷平面上,這兩種地段的土壤侵蝕微弱,比較陡坡面上的土壤年齡較長,肥力要高;1個為坡腳的杉木群落,土層較厚78.0 cm,分別比平均土層73.8 cm高6.2 cm,土壤坡積物多,沖積肥力高。另外5個由喙核桃―豌蕨、潤楠+杜英+青榨槭、櫸木+南酸棗―杜莖山、擬赤楊+羅浮栲―尖葉倫、光葉白蘭組成的落葉闊葉林、常綠闊葉林群落組成,前4個為落葉闊葉林,后1個為常綠闊葉林。根據“九五”期間的研究結果[6],土壤有機質:落葉闊葉林>常綠闊葉林>針葉林,分別為63.95 g/kg、45.35 g/kg、32.58 g/kg,前者分別為后者的41.01 %、96.29 %,而光葉白蘭常綠闊葉林群落,在調查中屬于異常的情況,高出其他幾個常綠闊葉林群落的有機質含量,其原因為本樣地林木粗壯,林齡偏大,土壤粗腐殖質厚為5 cm,在森林土壤中粗腐殖質是每年增補有機質的主要方式。森林每年從土壤中吸收的物質只有30 %~40 %用來生長木材,而60 %~70 %以落葉枯枝的形式歸還給土壤,經李昌華[7]測定,幾種主要森林類型歸還給土壤的凋落物,最多的是常綠闊里弄林(苦櫧、木荷)每年的歸還量有9.5l t/hm2。Ⅱ類型001、008、009、010、011、013、016、017、018、021有5個為常綠闊葉林群落,有2個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有一個為坡度大的落葉闊葉林群落。Ⅲ類型5個群落中,有003、004、007為低海拔的紅壤亞類,005為黃紅壤亞類,這一類型不但處于人為活動較大低山區,而由于生物氣候差異引起土壤腐殖質積累偏低。

4結論與建議

4.1通道縣森林土壤物理性能好,有機質含量高

從物理學的觀點來看,土壤是一個極其復雜的,三相物質的分散系,它的固體基質包括大小、形狀和排列不同的土粒。這些土粒的相互排列和組織,決定著土壤結構與孔隙的特征,水和空氣在孔隙中保存和傳導。境內土壤質地為重壤土、輕黏土,沙、黏比例適中。由于境內特有氣候和地形形成的天然次生林,因此,森林土壤有機質平均達61.83 g/kg。新鮮腐殖質是土壤團聚體的主要膠結劑,在鈣離子的作用下,能形成水穩性團粒結構。結構良好的土壤,具有多孔性,不僅有利于排水,也有利于保水。

4.2土壤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物質基礎

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才逐漸由砂質頁巖、板頁巖、硅質巖類風化成母質,數千年后才形成土壤。建議加強森林保護,合理開發和利用,實施退耕還林,增加森林質量,增加林下土壤枯枝落葉層,涵養水源等特殊功能,對土壤進化起著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理化分析[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6.

[2]中國科學院.森林土壤分析方法[S].北京:國家標準局,1998.

[3]朱先貴.土壤調查與制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

[4]陳紹栓.杉木細柄阿丁楓混交林涵養水源功能和土壤肥力的研究[J].生態學報,2001.

[5]丘風瓊,丁慶堂.不同肥力水平的黑土中有機質碳、氮、磷的形成及其分配與供肥強度關系[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

篇2

1森林土壤類型的特征

1.1燥紅土燥紅土分布于深切割的金沙江河谷地區,海拔在1200m以下地帶,焚風效應顯著,具有熱量高、蒸發強、旱季長的特點。氣候類型為南亞熱帶河谷氣候,年均降雨量850mm以下,蒸發量則為降雨量的3.5倍。成土母質有沖積物、坡積物和零積物等,母巖有砂巖、礫巖和頁巖。主要植被以合歡為主的落葉闊葉林和車桑子為主的灌草叢。土壤剖面號:01號地點:金塘鎮附近的河谷山坡上大地形屬烏蒙山系西坡地形:中山下部河谷海拔:990m。坡向:南偏西60°坡位:下部坡度:25°母巖:石灰巖母質:坡積物植被:車桑子、山綠豆、余甘子、苦刺、扭黃茅、擬金茅、桔草等。(1)剖面特征A層0~10cm,灰棕色,質地中壤,粒塊狀結構,緊密度為緊。濕度為干,草根多,有石塊侵入,石礫含量為30%,層次過度不明顯。B層10~28cm,黃紅色。質地為中壤,塊核狀結構。濕度為干,植物根系多,有少量半風化母質,含石量為30%,層次過度不明顯。C層28cm以下,棕褐色。有少量植物根,濕度為干,是半風化母質。(2)理化性質

1.2紅壤紅壤是巧家縣的主要土壤,分布在海拔1200~2400(2600)m間的中低山地,氣候類型為中、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主要植被為:半濕潤常綠闊葉林、云南松林、云南松與闊葉混交林,成土母質主要是沉積的沖積物、堆積物,母巖為石灰巖、砂巖、頁巖。在地形、氣候和森林植被的綜合作用下,形成了各種亞類。據調查,巧家縣境內紅壤亞類有紅壤、黃紅壤、褐紅壤和粗骨性紅壤等4個亞類。

1.3黃棕壤黃棕壤是在暖濕氣候條件下發育形成的土壤,成土母巖為玄武巖、石灰巖,母質多為坡積物、原物。主要分布于紅壤和棕壤之間,在海拔1800~3000m間的山地。植被類型以華山松林、常綠闊葉林為主,土層一般為中厚層,肥力較高,呈灰黃色、黃棕色,土壤質地以中壤為主。(1)剖面特征A層0~5cm,灰黃色,質地為中壤,粒狀結構,緊密度為疏松,溫度為潤,有根系盤結,有小石塊入侵,含石量為10%,層次過度不明顯。B層5~25cm,黃棕色,質地為重壤,塊狀結構,緊密度為疏松,溫度為潤,根系較多,有結核與腐爛根,含石量10%。BC層25~66cm,黃棕色,質地為重壤,塊狀結構,緊密度為緊密,有少量根系分布,有結核,含石量20%,層次過度不明顯。C層66cm以下,黃棕色,質地重壤,核狀結構,緊密度為較緊密,有石塊侵入,含石量30%,母質與母巖交錯分布,層次過度為逐漸過度。(2)理化性質。

1.4棕壤棕壤在巧家縣分布范圍較廣,主要分布在海拔2800~3500m之間,有季節性凍層出現。成土母質有殘積物、坡積物,母巖主要以玄武巖、石灰巖為主,是暖溫帶濕潤針闊混交林下發育的土壤類型。原生植被以針闊混交林為主,但原生植被遭破壞嚴重,多為闊葉灌叢或箭竹林,在2800m左右有人工華山松林。棕壤區降水豐沛,雨季多霧雨,土層一般比較深厚,土壤有機質及礦物含量較高,自然肥力高。植被:箭竹、銹斑杜鵑、大白花杜鵑、銹線菊、小蘗、黃連刺、牛毛草、鞭打繡球、野青茅、翻白葉、草血竭等。(1)剖面特征A0層0~5cm,半分解和未分解的草葉和箭竹葉、苔蘚等。A層5~31cm,表層凍結8cm,暗棕色,質地為重壤,粒塊結構,濕度為潮濕,結持力疏松,有大量草根與箭竹根盤結,有石塊侵入,含石量25%,層次過度明顯。B層31~45cm,棕色,質地為重壤,塊狀結構,濕度為濕,結持力為緊密,有少量根系盤結和石塊侵入,含石量15%,層次過度明顯。C層45cm以下,黃棕色,質地為粘壤,塊核狀結構,濕度為濕,結持力為緊密,半風化和未風化的母巖占40%。

1.5暗棕壤暗棕壤分布在海拔3300~3700m范圍內,主要在藥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植被有箭竹、杜鵑多種,草本以牛毛草、翻白葉為主。主要有草甸暗棕壤亞類,成土母質以玄武巖為主的殘積物、坡積物,土層以中層居多,自然肥力較高。

1.6亞高山草甸土亞高山草甸土在海拔3600m以上,主要分布在藥山頂部,該地區氣候寒冷而濕潤,常年積雪達10個月左右,其成土過程以腐殖質積累和融凍作用為主,母質為玄武巖風化的殘積物,土壤顏色為暗褐色。植被以零散低矮分布的箭竹、單花金絲桃、胡頹子、黃連剌、牛毛草、羊茅、白斑人參果、沿葉香青、翻白葉等,地表附生物有地衣、苔鮮等。酸性土壤,有機質及全氮、全磷、全鉀等含量較高。

2森林土壤的分布規律

2.1土壤的垂直地帶譜巧家縣因地形復雜,相對高差懸殊,生物氣候發生變化而形成土壤的垂直分布,由金沙江河谷區(牛欄江河谷區)的基帶土壤燥紅土(褐紅壤)開始,隨著海拔升高依次出現一系列與較高緯度帶相應的土壤類型。巧家縣出現的土壤垂直地帶譜,從南亞熱帶,中、北亞熱帶,南溫帶,中、北溫帶和寒溫帶的垂直地帶譜結構呈現有規律的變化,是山地生物氣候條件變化的必然反映。巧家縣土壤垂直地帶譜為:517~1200(1500)m燥紅土(褐紅壤)1200~2400(2600)m紅壤1800~3000m黃棕壤2800~3500m棕壤3300~3700m暗棕壤3600~4040m亞高山草甸土。詳見圖1。

篇3

>> 林火對森林土壤有機碳影響的研究進展 森林火災蔓延研究新進展 下墊面變化對流域產匯流影響研究進展 森林火災受害面積的影響因素分析 淺談森林火災的撲救 森林火災的預防撲救措施 森林火災煙塵 淺談森林火災 3G技術在森林火災應急指揮中的進展及前景 淺談社會經濟系統水循環研究進展 地下水開采對海河流域水循環過程影響的模擬 森林火災與季候的影響在護林防火中的重要性 水資源開發利用條件下的流域水循環研究 人工影響天氣在森林火災撲滅和預防中的應用 貴州省森林火災的影響因素及防御措施 森林火災火點智能識別系統的研究 基于二次熵權法的森林火災風險區劃研究 森林火災撲救消防車裝備的種類及使用技術研究 森林火災防治技術 森林火災 燒出未來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080428.

[5]魏書精,胡海清,孫龍.氣候變化對我國林火發生規律的影響[J].森林防火,2011,(1):3034.

[6]Helvey J D,J H Patric.Canopy and Litter Interception of Rainfall by Hardwoods of Eastern United States[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65,1:193206.

[7]Gerrits A M J,Savenije H H G,Hoffmann L,et al.Measuring Forest Floor Interception in a Beech Forest in Luxembourg[J].Hydrol.Earth Syst.Sci.Discuss,3,23232341,doi:10.5194/hessd323232006,2006.

[8]Asdak C,Jarvis P G,Gardingen P van,et al.Rainfall Interception Loss in Unlogged and Logged Forest Areas of Central Kalimantan,Indonesia [J].Journal of Hydrology,1998,206:237244.

[9]Asdak C,Jarvis P,Gardingen P V.Evaporation of Intercepted Precipitation Based on an Energy Balance in Unlogged and Logged for Estareas of Central Kalamantan,Indonesia [J].A Gricult 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1998,92(3):173180.

[10]Gerrits A M J.The Role of Interception in the Hydrological Cycle[M].VSSD,Delft,The Netherlands,2010.

[11]鮑文,包維楷,何丙輝,等.森林生態系統對降水的分配與攔截效應[J].山地學報,2004,22(4),483491.

[12]石培禮,李文華.森林植被變化對水文過程和徑流的影響效應[J].自然資源學報,2001,16(5):481487.

[13]張洪江,程金華,余新曉.貢嘎山冷杉純林枯落物儲量及其持水特性[J].林業科學,2003,39(5):147151.

[14]Rutter A J,Kershaw K A,Robins P C,et al.A Predictive Model of Rainfall Interception in Forests.I Derivation of the Model and Comparison with Observations in a Plantation of Corsican Pine [J].Agricultural Meteorology,1971,9:367384.

[15]Rutter A J,Morton A J,Robins P C.A Predictive Model of Rainfall Interception in Forests.II Generalization of the Model and Comparison with Observations in Some Coniferous and Hardwood Stands [J].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1975,12:367380.

[16]Gash J H C,Wright I R,Lloyd C parative Estimates of Interception Loss from Three Coniferous Forests in Great Britain [J].Journal of Hydrology,1980,48:89105.

[17]Fernández I,Cabaneiro A,Carballas anic Matter Changes Immediately After a Wildfire in an Atlantic Forest Soil and Comparison with Laboratory Soil Heating[J].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1997,29:111.

[18]MataixSolera J,Gómez I,NavarroPedre?o J,et al.Soil Organic Matter and Aggregates Affected by Wildfire in a Pinus Halepensis Forest in a Mediterranean Environment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ildland Fire,2002,11:107114.

[19]Chandler C,Cheney Ph,Thomas Ph,et al.Fire in Forestry:Forestfire Behavior and Effects[M.Volume I.John Wiley and Sons,New York,USA,1983:171202.

[20]Arturo J P Granged,Antonio Jordán,Lorena M Zavala,et al.Shortterm Effects of Experimental Fire for a Soil under Eucalyptus Forest(SE Australia) [J].Geoderma,2011,167168,125134.

[21]呂剛,吳祥云.土壤入滲特性影響因素研究綜述[J].農業工程科學,2008,24(7):494499.

[22]Horton.Development of Vegetation after Fire in the Chamise Chaparral of Southern California[J].Ecology,1955,(36):244262.

[23]劉效雨,劉益軍.火災對毛竹林地土壤抗蝕性與滲透性的影響[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2(6):114118.

[24]李金濤,劉文杰,盧洪健.土壤斥水性研究進展[J].西南林學院學報.2010,30(5):8287.

[25]J MataixSolera,A Cerdà,V Arcenegui,et al.Fire Effects on Soil Aggregation:A review[J].EarthScience Reviews.2011,109,4460.

[26]P R Robichaud,R D Hungerfordb.Water Repellency by Laboratory Burning of Four Northern Rocky Mountain Forest Soils [J].Journal of Hydrology,2000,231232,207219.

[27]DeBano L F.Water Repellent Soils:A StateoftheArt.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Forest Service General Technical Report [R].PSW46,Berkeley,CA,1981,21.

[28]GarcíaCorona R,Benito E,de Blas E,et al.Effects of Heating on Some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Related to Its Hydrological Behaviour inTwo Northwestern Spanish Soil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ildland Fire,2004,13:195199.

[29]Zavala L M,Granged A P,Jordán A,et al.Effect of Burning Temperature on Water Repellency and Aggregate Stability in Forest Soils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J].Geoderma,2010,158:366374.

[30]Bryant R,Doerr S H,Helbig M.Effect of Oxygen Deprivation on Soil Hydrophobicity during Heating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ildland Fire,2005,14:449455.

[31]胡海清,劉洋,孫龍,等.火燒對不同林型下森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質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08,22(2):162165.

[32]王兵,魏文俊,冷泠.寧夏六盤山不同森林類型土壤貯水與入滲研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06,27(3):15.

[33]劉霞,張光燦,李雪蕾,等.小流域生態修復過程中不同森林植被土壤入滲與貯水特征[J].水土保持學報,2004,18(6):15.

[34]李紅霞,張永強,張新華,等.遙感Penman_Monteith模型對區域蒸散發的估算[J].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2011,44(4):457461.

[35]Cornish P M,Vertessy R A.Forest Ageinduced Changes in Evapotranspiration and Water Yield in a Eucalypt Forest[J].Journal of Hydrology,2001,242:4363.

[36]Vertessy R A,Watson F G R,O’Sullivan S K.Factors Determining Relations between Stand Age and Catchment Water Balance in Mountain Ash Forests[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1,143:1326.

[37]Lane P N J,Feikema P M,Sherwin C B,et al.Modelling the Long Term Water Yield Impact of Wildfire and Other Forest Disturbance in Eucalypt Forests[J].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2010,25:467478.

[38]劉昌明,鐘駿襄.黃土高原森林對年徑流影響的初步研究[J].地理學報,1978,33(2):112126.

[39]Roberts S,Vertessy R,Grayson R.Transpiration from Eucalyptus Sieberi(L.Johnson) Forests of Different Age[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1,143:153161.

[40]Kuczera G A.Prediction of Water Yield Reductions Following a Bushfire in Ashmixed Species Eucalypt Foreset[J].Journal of Hydrology,1987,94:215236.

[41]Haydon S R,Benyon R G,Lewis R.Variation in Sapwood area and Throughfall with Forest Age in Mountain Ash(Eucalyptus regnans F.Muell.) [J].Journal of Hydrology,1996,187:351366.

[42]Bosch J M,Hewlett J D.A Review of Catchment Experiment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Vegetation Change on Water Yield and Evapotranspiration[J].Journal of Hydrology,1982,55:323.

[43]Marcar N E,Benyon R G,Polglase P J.Predicting the Hydrological Impacts of Bushfire and Climate Change in Forested Catchments of the River Murray Uplands:A review.CSIRO:Water for a Healthy Country National Research Flagship.

[44]Watson F G R.,Verteesy R A,Grayson R B.Largescale Modeling of Forest Hydrological Processes and Their Longterm Effect on Water Yield[J].Hydrological Processes,1999,13:689700.

[45]Helvey J D.Effects of a North Central Washington Wildfire on Runoff and Sediment Production[Z].Water Resources Bulletin,1980,16:628634.

[46]Scott D F.The Hydrological Effects of Fire in South African Mountain Catchments [J].Journal of Hydrology,1993,150:409432.

[47]LANE P N J,SHERIDAN G J,NOSKE P J.Changes in Sediment Loads and Discharge from Small Mountain Catchments Following Wildfire in South Eastern Australia [J].Journal of Hydrology,2006,331:495510.

[48]Tan K S,Flower D J M.,Flower D.M.An Event Runoff Coefficient Approach for Assessing Changes in Shortterm Catchment Runoff Following Bushfires[Z].Proceedings of the 33rd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Symposium,Brisbane,Engineers Australia,2011.

[49]Buckley T N,Turnbull T L,Pfautsch S,et al.Differences in Water Use between Mature and Postfire Regrowth Stands of Subalpine Eucalyptus Delegatensis R.Baker[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12,270:110.

[50]Langford K J.Change in Yield of Water Following a Bushfire in a Forest of Eucalypt Regnans[J].Journal of Hydrology,1976,29:87114.

篇4

[關鍵詞]牙克石;濕地;評價報告

中圖分類號:S15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40-0367-02

1 自然保護區概況

1.1 地理位置與面積

牙克石西郊濕地自然保護區位于呼倫貝爾市中部,大興安嶺北段的牙克石市境內,地理坐標為東經120°28′00″至122°29′00″,北緯47°39′至50°52′,濕地保護區距牙克石市林業局局址5公里左右,涉及牙克石林場7個林班,總面積813公頃。

1.2 地形地貌

濕地自然保護區位于大興安嶺西北坡,為山間河谷地形,河谷比較寬廣,約為11km左右,屬低山丘陵地貌,是大興安嶺主脈通過地段。地勢平坦開闊,地形平緩。區內最高海拔1600.3米,最低海拔402米。

擬建牙克石濕地保護工程位于免渡河右岸一級沖積階地上,按地貌成因類型和形態分類可劃分為構造剝蝕地形(中低山)、山麓斜坡堆積地形、河流侵蝕堆積地形。現簡述如下:

1.3 土壤

土壤是在一定的植被、氣候、地形、母質等自然成土因素和人類生產活動長期綜合作用下形成的歷史自然體。保護區的土壤主要為草甸土和沼澤土。

(1)草甸土是草甸植被下發育的隱域土壤,分布于保護區河流低階地、山間谷地,成土母質為洪、沖積物。土壤剖面由暗灰色的腐殖質層、含有較多銹紋銹斑的潴育層、受地下水浸泡處于還原狀態的灰藍色潛育層或母質層組成。草甸土質地因現代河流沉積顆粒粗細差異,變化很大,剖面常形成粉粘相間的質地層次。土壤中性反應,pH值在6.7―7.5左右,養分除速效磷含量低外,都很充足,土壤水分偏多,土溫偏低。草甸土有草甸土和草甸黑鈣土2個亞類。

(2)沼澤土

沼澤土是在季節性積水或長期積水條件下發育的隱域土壤,廣泛分布于積水洼地。成土母質為沖積物、湖積物。沼澤土剖面基本上有兩個發生層次組成,上部為草根盤結層、腐殖質層或泥炭層組成,下部為潛育層,中間有過渡層。腐殖質層顏色深暗,質地較粘重。有沼澤土和草甸沼澤2個亞類。

(3)粗骨土

屬于幼年土壤,特點是極薄的土層之下即為含大量石塊的母質層或地表即含大量礫石,分布于石山地頂部及陽陡坡。粗骨土由于有效土體過薄或土體中含有大量的礫石,是一種難利用的土壤類型。

保護區內土質肥沃,有機質、全氮、堿解氮、速效鉀含量均十分豐富,反映出了森林土壤水分偏多,氮素充足,母質富含鉀素的特點。各土類間,由于森林土壤受有機質積累特征和地區氣候冷濕的環境條件所決定,表土有機質含量極高,碳氮比大,反映了森林土壤水分偏多,土性冷涼,有機質分解速率低,水、肥、氣、熱不協調等特點。

1.4 水文

牙克石西郊濕地自然保護區附近主要河流為免渡河(又名扎敦河)和海拉爾河,屬額爾古納水系。

1.5 氣候

保護區氣候屬寒溫帶大陸性氣候。具有冬長夏短、春季干燥多風,冬季嚴寒多雪,寒暑相差較大的特征。根據牙克石氣象局資料,多年平均氣溫-2.9℃,極端最高氣溫38.0℃,極端最低氣溫-46.7℃,多年平均降水量378.5毫米,多集中在7~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0%,多年平均蒸發量1250毫米。

2 自然保護區評價

2.1 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價值

自然保護區的建立,是為了保護各種保存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瀕于滅絕的生物物種和各種自然歷史遺跡。從人類發展的長遠目標看,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其意義在于人類認識自然和利用自然提供必要的途徑。從科學飛速發展的今天看,保護好各種資源,包括千百年遺留下來的“已知資源”和未被人類發現和認識的各種“未知資源”,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牙克石市西郊濕地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及其棲息的生物物種為主要保護對象,集生物多樣性保護、科學研究、宣傳教育、生態旅游和可持續利用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

2.1.1 生態價值

(1) 蓄水、保水

濕地在控制洪水,調節水流方面功能十分顯著。濕地在蓄水、調節河川徑流、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濕地對項目區周邊具有明顯的水量調節作用,減輕洪旱災害,穩定地下水位,保持土壤水份。濕地減緩了河水的流速,同時也減輕了對河岸及地表的沖刷,降低了土壤的水土流失。

(2)調節氣候。濕地可以影響小氣候。濕地水份通過蒸發成為水蒸氣,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圍地區,保持當地的濕度和降雨量,影響當地人民的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保護區大面積濕地對周邊的局域氣候產生調節作用。

(3) 濕地的生物多樣性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區內良好的環境為許多野生動物提供了棲息地或遷徙歇腳地。保護區建成以后,經過嚴格保護和管理,可以為野生動物創造了一個理想的生存繁衍環境。

2.1.2 社會價值

通過對保護區的保護,使濕地保護區內及周邊地區的居民、企業、組織都清楚自己的行為對環境的影響,從而共同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區的發展將帶動周邊地區經濟、交通、林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既增強保護區自身的經濟實力,又為當地剩余勞力提供就業機會,拉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2.1.3 經濟價值

(1)直接經濟價值

直接經濟價值主要體現在生態旅游和多種經營項目的實施。所得收入對保護來說,將能夠解決資源保護問題,增加保護區的自養能力,為保護區的建設注入資金。在保護好濕地資源和環境的前提下,有計劃的進行一些資源開發活動,有利于濕地保護區的長期發展和資金的積累,從而實現“以資養區”的滾動發展。

(2)間接經濟價值

濕地生態系統,在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水土、調節氣候、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利用等方面具有潛在的經濟效益,對維持流域農牧業和其它經濟的持續發展及維護生態安全等方面均具有積極作用。同時對凈化流域內水質,減少泥沙流入,調節水的小循環,防止自然災害,保障人民生活用水,提高生活質量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1.4 科研價值

科研主要是以濕地生態、生物多樣性的系統監測為基礎研究保護區濕地資源及其動態變化情況,特別是對濕地的結構、功能、演替規律等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研究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的活動規律、生物學特性與種群動態及其與環境因子的關系,探索利用人工措施加快珍稀野生動物繁殖速度,增加動物種群,并建立物種基因庫,同時研究各種珍稀物種及其它有較大經濟價值的物種的開發與利用方法。

2.2 保護區的類型與面積

2.2.1 保護區類型

依據《自然保護區類型與級別劃分標準》(GB/T1459―93),牙克石市西郊濕地保護區屬“自然生態系統類”的“濕地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的主要類型為水域及沼澤。

2.2.2 保護區面積

牙克石市西郊濕地自然保護區劃定面積813公頃,完全能夠達到保護目的的需要,劃定合適的保護區面積可使區域內的動植物得到有效保護,同時也可以達到保護區區域的完整性和連續性。

2.3 自然生態質量評價

2.3.1 典型性

該保護區是歐亞針葉林植物區和歐亞草原植物區的交錯地帶,這對研究各大植物區系之間及動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和通過該生物多樣性變化來研究生物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反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3.2 稀有性

大興安嶺地區是我國的主要林區之一,分布著大面積的天然林,木材蓄積量較高,材質優良。建國后,經過大規模采伐利用,天然林面積日趨減少。因此具有珍稀性。

另一方面,保護區還棲息著許多珍稀瀕危野生動物,這些動物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在保護區內比較集中,這一方面也體現了保護區具有較高的物種稀有性。

2.3.3 多樣性

濕地自然保護區植被類型多樣,植被種類組成變化土壤類型也隨之變化,加之植物地帶性的相互滲透,其物種多樣性表現比較豐富。

2.3.4 自然性

牙克石市西郊濕地自然保護區內是很少受人為干擾的自然濕地生態系統。對保護我國寒溫帶區域以濕地為代表的濕地生態系統及物種資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3.5 脆弱性

牙克石市西郊濕地自然保護區雖然具有豐富的物種資源和顯著的生態功能,但是濕地保護區地處森林草原的交錯地帶,為生態脆弱帶,各物種之間及物種與環境之間的依存關系十分密切和敏感,群落也極具不穩定,所以其一旦遭受破壞,將有可能引起整個生態系統的崩潰。

2.4 自然保護區綜合評價

2.4.1 保護區是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基地

保護區具有濕地生態系統的特征和比較完整、豐富的物種資源。該濕地自然保護區植物資源僅維管束植物有22科46屬58種,是野生動物的棲息場所。本區脊椎動物有33種,其中獸類是以典型的草原型為主,分布該區域獸類有3目4科6種,有國家II級保護獸類有1種,鳥類以草原型和森林型鳥類為主,分布該區域鳥類有10目15科27種,有國家I級保護鳥類有1種,國家II級保護鳥類有5種,兩棲爬行類1目1科1屬1種。保護好這些珍貴的動植物物種資源,都將為人類的生存環境提供美好的前景。

2.4.2 保護區具有涵養水源的重要作用

保護區屬濕地生態系統類型,對于調節控制洪水,調節水流方面功能起著重要的作用。保護區對周邊具有明顯的水量調節作用,減輕洪旱災害,穩定地下水位,保持土壤水份。濕地減緩了河水的流速,同時也減輕了對河岸及地表的沖刷,降低了土壤的水土流失、保障農牧業和人民生活用水,改善環境,提高生活質量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4.3 保護區是開展科學研究的天然實驗室

牙克石市西郊濕地自然保護區保存有完整的生態系統,豐富的物種,生物群落賴以生存的環境,為開展各個科學研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基地和天然實驗室,其研究領域不僅包括生態學、生物學方面,還包括經濟學及社會學方面。尤其是研究古氣候變化、植物遷徙和區系演變的研究和生態監測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2.4.4 保護區是進行宣傳教育的自然博物館

牙克石市西郊濕地自然保護區是宣傳國家自然保護方針、政策的自然講壇。其宣傳對象是當地廣大的干部、群眾和進入保護區參觀的國內外公眾:宣傳內容主要包括國家有關自然保護區的法律、條例、政策和有效保護事例,示范宣傳資源保護與持續利用的意義。保護區也是文化教育的天然課堂和實驗場所,可接納大專院校和中、小學生實習和參觀,尤其是生物學、生態學等專業的學生。青少年通過親身體驗和目睹,增加生物、生態、地理、資源保護和利用等方面的知識。

篇5

關鍵詞 石漠化 治理 土壤動物 功能類群

中圖分類號:Q958.2 文獻標識碼:A

土壤是一切陸生生物的載體,土壤動物是終生或某一發育階段在土壤中度過,且對土壤有一定影響的動物,對土壤的形成、發育、物理結構、化學性質和有機物的分解等起著重要的作用。土壤動物既是消費者,又是分解者,它們的生存、取食對土壤有機質的形成、土壤結構及理化性質的變化都有一定的影響,它們可作為土壤有機質層的生物活性顯示指標,研究土壤動物與環境要素的關系,為維持生態系統平衡,防止土壤退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國內外土壤動物研究進展

1.1 國外土壤動物研究進展

1840年達爾文發表的“on the Formation of mould”一文,被公認是土壤動物科學研究的開始。

20世紀意大利人Berlese(1905)發明了烘蟲漏斗, Tullgren(1917)對該漏斗進行了改良,提高了土壤動物采集效果及對中小型土壤動物的分離效率,極大地推動了土壤動物新種類的發現和記述,擴大了土壤動物的概念,促進了土壤動物區系的綜合研究,被稱為“種類技術時代”。

20世紀40年代期間,學者們開始對土壤動物的不同類群進行系統研究,土壤動物研究進入“系統研究時期”。土壤動物的研究成為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土壤動物學。1955年在英國諾丁漢(Nottingham)大學召開了第一次土壤動物學術討論會,標志著土壤動物學正式成為一門獨立學科。

20世紀后半葉,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土壤動物學中投入了相當數量的人力和物力,各國相繼成立了專門的組織或機構,出版了專門性期刊和專著,土壤動物學的研究進入了嶄新階段,即從簡單抽象描述階段發展到了群落生態學研究階段,進而發展成為生產力和人類與環境關系的研究階段。近年來隨著生物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土壤動物學在土壤形成和能量轉換等機理的研究使土壤動物研究進入了實用性階段。

1.2 中國土壤動物研究進展

我國土壤動物學的研究起步較晚。提到記載土壤動物的文字,可追溯到河南安陽出土的3000多年前殷墟甲骨文(蟬和蝗蟲等)。1979年中科院地理所張榮祖研究員領導成立了長白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站,在我國首次開展了土壤動物區系、生態地理的綜合性研究,標志著我國土壤動物生態學研究真正開始起步。20多年來,中國的土壤動物學主要涉及和完成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土壤動物的分類學:尹文英(1981)上海東佘山竹林土壤中原尾蟲區系和生態調查,謝榮棟(1987)我國甲螨七個新紀錄種,張云美(1989)我國根結線蟲的種類、分布等,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2)土壤動物多樣性和地帶特征的調查研究:尹文英主持的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在各地理區典型地帶設點周年逐月采集,共獲標本50多萬頭(不包括原生動物數量),鑒定出土壤動物3千多種,充分顯示出我國土壤動物豐富的物種多樣性,同時對各不同地帶、不同類群的種類組成、區系組成、分布類型和特點、生活習性等作了系統研究和分析,基本搞清了我國各類生境土壤動物的優勢類群和某些常見類群及其數量分布規律等問題(尹文英,2000)。

(3)土壤動物生態學的試驗研究:于長福、楊效東、陳鵬、廖崇惠等分別對不同地區森林土壤動物群落進行研究;何冬梅等對草原土壤動物的生態學進行研究;王振中、王宗英等對農業生態系統土壤動物群落的研究;傅榮恕等對山地丘陵生態系統土壤動物群落的研究。尤其是尹文英等在我國不同氣候帶進行的土壤動物群落結構、演替及其動態變化等的研究,期望揭示森林土壤生態系統物質能量流動的復雜過程。

(4)人類活動與土壤動物的關系研究:王振中等研究了土壤污染對土壤動物群落結構的影響;李云瑞等和胡敦孝等對甲螨與土壤肥力關系的研究。

(5)土壤動物的功能性研究:高云超等研究土壤原生動物群落及其生態功能;陳海燕等研究大型土壤動物在沙漠生態系統物質循環中的作用;胡蜂對蚯蚓活動對稻麥輪作系統中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響。

(6)土壤動物培育與保護研究:土壤動物培育方面,邱江平(1999)提到在試驗樣點的選擇上提出了三條要求,并建議在試驗前對土壤的化學藥品殘留進行分析;司岸恒(2011)實驗中對蚯蚓的培養及取樣有所提及。土壤動物保護領域,高云超(2000)提到土壤水分是影響原生動物生存的重要因子,大多數原生動物在中性或者略偏酸性的條件下生長良好。

歸納起來,國內外關于土壤動物的動物功能和作用的研究內容較多,在喀斯特地區對土壤動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樣性、群落結構等方面,關于土壤動物培育和保護研究基本很少。近些年來隨著各種先進儀器和研究方法的出現和完善,土壤動物研究已經進入到生物生產力和人類與環境關系的研究階段,因此,運用前人研究成果,結合喀斯特生態系統脆弱性的特點,在喀斯特地區進行代表性土壤動物功能類群選擇以及田間培育和保護的研究,為喀斯特地區綜合治理提供一種新的手段,具有現實意義。

2喀斯特地區研究進展

喀斯特石漠化地區在地質地貌、土壤、水文等方面具有其獨特性,對該地區土壤動物的研究起步較晚,雖然取得了豐富的科研成果,但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還有待進一步的發掘和拓展。石漠化生態恢復中主要經濟作物土壤動物的保護和培育方面的研究還未見報道,因而依據國內外土壤動物研究理論,結合喀斯特地區生態脆弱性的特點,選擇在畢節撒拉溪、花江示范區經濟林地進行土壤動物培育與保護方面研究,通過土壤動物培育、保護及監測,建立土壤動物培育與土壤理化性質改變之間的相關性,為喀斯特土壤環境的恢復提供適合培育的代表性土壤動物功能類群和土壤動物培育與保護方面的資料。在對畢節石橋小流域、清鎮菠蘿小流域和貞豐頂壇小流域的土壤動物有一定的研究,通過對這三個研究區中土壤動物的區系組成、數量與分布、多樣性、水平分布、垂直分布以及年度變化等的研究,對貴州喀斯特地區土壤動物的功能類群情況有了初步的研究進展。

3尚待研究之處

目前,缺乏土壤動物田間培育方法,在石漠化治理區對土壤動物的田間培育,只能根據石漠化生態系統的特點進行初步探究。由于對土壤動物的田間培育時間較短,對石漠化恢復現狀有一定的反饋,但是能完全揭示土壤動物生態系統的變化規律需要多年的研究,對于石漠化恢復程度作出科學判斷,保護好生物多樣性,土壤動物功能類群的田間培育需要進一步的深入開展研究。

參考文獻

[1] 尹文英.中國土壤動物[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2] 朱永恒,趙春雨,王宗英,等.我國土壤動物群落生態學研究綜述[J].生態學雜志,2005,24(12).

[3] 張志罡,孫繼英,胡波,等.土壤動物研究綜述[J].生命科學研究,2006,10(4).

[4] 尹文英.土壤動物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生物學通報,2001,36(8).

[5] 尹文英,等.中國亞熱帶土壤動物[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

[6] 尹文英,等.中國土壤動物檢索圖鑒[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

篇6

紅壤是江西分布最廣、面積最大的地帶性土壤,但由于長期不合理的經營和人類的干擾,紅壤區成為江西省主要的水土流失區之一[1,2]。大量的研究表明,通過森林植被恢復與重建恢復土壤是改善該區域生態環境的關鍵[3-5]。井岡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水利部第一批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在建站之初水土流失面積為土地總面積的80%,經過27年的積極治理,其間采取了多種富有開拓性的措施,已取得良好的綜合治理效果,本課題組已先后對不同修復措施的固碳效益和群落多樣性及穩定性進行了報道[6,7]。本文之所以選擇凋落物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凋落物是森林生態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維持土壤肥力、有機質的形成、保證植物再生長養分的可利用性等方面中起著重要作用,同時對森林生態系統的碳吸存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8,9],然而有關不同生態修復措施與凋落物相互關系的研究鮮有報道。因此,本研究旨在為嚴重紅壤侵蝕區綜合治理效益的評價提供基礎數據,也為該區域開展生態修復研究提供理論指導。

1研究區域概況

試驗地位于江西省泰和縣老虎山小流域內,位于東經114°52′-114°54′,北緯26°50′-26°51′,屬平原面丘陵區,海拔在80~200m之間,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363mm。無霜期288d,平均氣溫為18.6℃。土壤為第四紀紅色粘土發育而成的紅壤,厚度一般為3~40m,試驗地屬強度侵蝕退化紅壤。

2研究方法

2.1試驗設計

1983年在試驗地(A層土壤全部剝蝕,B層出露,地表無任何草灌,本底條件相似)種植馬尾松,選取4種修復模式:模式1,馬尾松(PinusmassonianaLamb.)林分(無任何撫育管理措施,人為干擾強);模式2,種草竹節溝馬尾松林分(帶狀種草且開挖水平竹節溝);模式3,竹節溝馬尾松林分(開挖水平竹節溝);模式4,封育馬尾松林分。試驗樣地基本情況見參考文獻[7]。

2.2凋落物收集方法

2009年1月份開始,在各樣地內隨機設置10個1m×1m的凋落物收集器,定期(每月底)收集落在收集器上的凋落物,裝入塑料袋帶回實驗室,區分落葉、落枝、樹皮、落果(花、果實、種子等)及其他碎屑物(包括昆蟲殘體與糞便及鳥類糞便等)等組分,并把凋落物各組分在80℃恒溫條件下烘干48h后稱重。

2.3樣品分析

采用硝酸消煮法制取凋落物各組分待測液,鉬銻抗法測定P;Aglient公司7700型電感耦合等離子質譜儀(ICP-MS)測定樣品K、Ca、Mg含量;全N用凱氏定氮儀測定。

2.4統計分析

利用DP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然后以LSD多重檢驗法檢驗不同處理間的差異顯著性。

3結果與分析

3.1不同修復措施凋落物的組成

從表1可知,不同修復措施的年凋落物總量分別為3267.30,3530.58,3937.67,4997.88kg/hm2,可見不同的生態修復措施其凋落物量也有所不同,封禁處理對于提高林分凋落物量作用明顯,落物總量與其余處理差異達到顯著水平(P<0.05)。在凋落物的組成中(表1),落葉占總凋落量的絕大部分(76.13%~82.30%),其次分別為落果(7.01%~12.48%)、碎屑(4.22%~5.14%)、樹皮(2.60%~6.48%)和落枝(1.78%~5.90%)。

3.2凋落物量的季節動態

由圖1可知,所研究的4種不同修復措施馬尾松林凋落物呈現明顯的季節動態,全年凋落物量呈現“單峰”型,均在8月份凋落物量達到最高,分別占全年總凋落物量的35.85%,20.71%,29.39%和20.27%。各組分中,葉的年凋落物量與凋落總量的變化趨勢比較吻合,證明葉凋落物量在一定程度上主導著馬尾林的凋落總量。果、枝、皮和碎屑物月變幅相對較小,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季節動態。

3.3不同修復措施林分凋落物的養分歸還

3.3.1凋落物的養分平均含量

各林分凋落物中養分平均含量列于表2。由于群落類型較多,而且同一林分中,凋落物的組成復雜,所以養分元素含量的規律性不甚明顯,但表現出一定的變化趨勢。各組分中元素平均含量順序為:N>K>Ca>Mg>P,其含量范圍分別為3.03~11.11g/kg、1.62~2.24g/kg、1.18~1.75g/kg、0.16~0.29g/kg和0.11~0.24g/kg。N、P、K元素在修竹節溝馬尾林分中平均含量最高,Ca元素在干擾馬尾松林分中含量最高,Mg元素在修溝種草馬尾松林分平均含量最高。在不同修復措施馬尾松林凋落物各組分中,碎屑物有較高的養分含量,這可能是因為碎屑物中中含有昆蟲殘體與糞便,以及鳥類糞便等物質的原因。綜合來看,凋落葉的養分含量則普遍高于落枝、落果、落皮和碎屑的養分含量。

3.3.2凋落物養分歸還的月動態

由圖2可知,各養分元素歸還的月動態與凋落物量動態比較類似,歸還量在8月份達到最高,分別占N全年養分歸還總量的39.07%,20.43%,31.97%和22.45%,占P全年養分歸還總量的36.71%,20.57%,30.33%和28.17%,占K全年養分歸還總量的33.28%,19.34%,25.49%和19.22%,占Ca全年養分歸還總量的29.23%,16.51%,24.81%和18.62%,占Mg全年養分歸還總量的32.41%,18.30%,25.70%和18.90%。

3.3.3凋落物養分元素的歸還量

在已知凋落物及其養分含量的前提下,就可以計算凋落物的養分通量(歸還量)。由表3可知,不同修復措施林分凋落物中各養分元素的年通量表現為:N>K>Ca>Mg>P。其中N元素的年通量變化為23.33~47.60kg/hm2,K為5.40~8.62kg/hm2,Ca為4.02~6.33kg/hm2,Mg為0.58~0.89kg/hm2,P為0.50~0.96kg/hm2。對比不同修復措施養分歸還量,以封禁措施最高,修竹節溝次之,接下來為修溝種草,最小為馬尾松林,說明封禁措施更有利于地力的維持。#p#分頁標題#e#

4小結與討論

篇7

談到沙地,人們常常想起滾滾黃沙、呼嘯的龍卷風、枯萎的孤樹……而位于我國東北部松嫩平原之中的松嫩沙地,歷史上記載,曾生長著郁郁蔥蔥的森林,沙地周圍是優質的羊草草原,是蒙古族及其他游牧民族重要的活動區。

松嫩平原位于東北的中西部,西接大興安嶺,東臨長白山地,具有相對的封閉性。大興安嶺有效地阻止了內陸沙漠化的東擴,保證了松嫩沙地的演變只受本地自身因素影響,與蒙古高原聯系甚微。氣候較為濕潤,具有從半濕潤區向半干旱區過渡的特點。沙地位于亞歐大陸溫帶內陸沙漠化土地的最東部,是水分最為充足的沙地。沙地并不連片,多呈條帶狀或斑塊狀分布于松嫩平原之中。沙地上發育著黑鈣土型風沙土,鈣集層膠結緊密,抗沙化能力很強。

近百年來,在超載放牧和放墾開荒的破壞下,松嫩沙地沙化嚴重,秀美的大草原植被已經有所退化,沙地上僅剩殘存的天然森林,加之許多人工種植的楊樹也郁閉成林,因此形成景致奇特的“森林島”。

特殊的沙地形成過程

沙漠是干旱氣候的產物。在沙漠周邊,由于干旱少雨且植被稀疏,通過風力吹揚搬運,沙漠中的沙質物質向周邊逐漸擴散,形成沙漠化地區。松嫩沙地遠離沙漠,受西部大興安嶺的阻隔,蒙古高原的風沙是難以抵達松嫩平原的。那么,松嫩沙地的沙源物質來源到底是什么呢?它又是運用了怎樣獨特的搬運方式呢?

松嫩平原地勢低平,海拔高度自西北部的大興安嶺、南部的松遼分水嶺和東部的伏龍泉高地向內部逐漸降低。區內匯集了霍林河、洮兒河、嫩江、松花江等多條河流。

通過對沙丘和沙壟的粒度分析、礦物組合和石英砂顆粒表面結構特征的分析與研究,人們才知道,沙地的物質來源是古代河流和現代河流搬運來的碎屑物質。區內各河流源源不斷地把大興安嶺山區及周邊地區的碎屑物質搬運到低平原上,為沙地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物質來源。之后這部分物質又經風的改造作用,形成沙地,但由于風力相對較弱,加之植被發育較好,碎屑物質搬運距離很近,即行原地堆積,于是沙丘和沙壟沿河流分布,形成條帶狀沙帶。水成風改造,是松嫩沙地形成過程的獨特性所在,也是沙地底部地下水豐富的重要原因。

生長森林的沙地

松嫩沙地大部形成于全新世早期,隨著氣候轉濕,沙丘固定,植被繁茂,土壤逐步發育起來。隨后,氣候多次干濕變化,加之人類農耕活動時強時弱,導致了沙地曾多次流動又多次固定。沙地中埋藏的多層古土壤,證實了這一點。沙丘上覆著發育良好的土壤,說明沙地近期處于固定狀態。土壤中鈣膠結充分,保證了沙地具有良好的固定性,適度利用和開發,仍可保持其穩定性。即使過度開發,引起沙地流動,只要停止人類的干擾,良好的水分條件確保沙地很快重新固定。與我國干旱地區的沙漠及亞干旱地區的沙地相比,松嫩沙地的水分條件要好得多,是我國自然生產潛力最高的沙地,也是難得一見的生長森林的沙地。

在松嫩沙地上,生長的自然植被為蒙古黃榆――山杏――羊草群落。蒙古黃榆是珍稀植物物種,它頑強地抵御著風力的侵襲,是沙地重要的生態屏障。蒙古黃榆林還是國家一級保護珍禽――東方白鸛的棲息、繁衍場所,每年都有白鸛在蒙古黃榆上筑巢繁衍,生兒育女。目前保存較好的蒙古黃榆――山杏――羊草群落分布在通榆縣的向海鄉及包勒溫都鄉。其他地方大部分被開墾為耕地或營造為楊樹林,一部為耕后撂荒形成的次生稀疏的榆樹――雜類草植被。

蒙古黃榆依靠種子繁殖,能夠適應相對惡劣的環境,優先生長,當榆樹成長到一定規模,改善了土壤條件,灌木、草本植物開始侵入。羊草可營養繁殖,其大量繁殖能夠抑制蒙古黃榆種子的著床與繁殖,所以在一片羊草生長良好的沙地上,蒙古黃榆的樹齡普遍偏大且稀疏,土壤呈草原土壤的性質。榆樹疏林和其下的灌木、草本形成了松嫩沙地獨特的植被景觀,錯落有致,別有一番韻味。

沙地里能夠生長樹木,而在周邊地區卻只能生長草本植物。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自然奇觀呢?

首先,沙地的水分條件比平地優越,年降水量400~500毫米,降水在滲水良好的沙地上,大部分成為壤中水,而極少形成地表徑流;周圍的黑鈣土及鹽土、堿土平地上,土壤滲透性差,降水多轉化為徑流流失,土壤獲得的水分少于沙地。

其次,沙地毛管微弱,土壤蒸發耗水少,即使是氣候干旱少雨,也只是表面土層的水分蒸發,而下層土壤的水分由于缺少毛管力并不易蒸發;沙地周邊的土地則不然,由于土壤質地粘重,毛管發育充分,表層水分蒸發后,下部水分沿毛管上升至表面,繼續蒸發。因而,亞濕潤地區的沙地比平地保存水分更強。

再次,沙地水分淋溶使土壤中不含有鉀離子、鈉離子等一價鹽,不受鹽堿化的威脅,而周邊地區更容易鹽堿化。土壤一旦鹽堿化,土壤水濃度較大,有效性下降,植物難以吸收。

所以,在沙地上常生長森林,而平地和洼地只能生長草本植物、鹽生植物,甚至。

玄妙的利用方式

松嫩沙地自然生產潛力高,長期處于固定狀態,沙地的水分條件好,風力相對較弱,有一定的森林植被保護……這些有利條件確保了沙地的資源性,沙地的開發利用再所難免。

近百年來,人們采用開墾方式利用沙地。開墾初期,糧食產量較高,但隨著沙地植被破壞,沙地上覆土壤受到風蝕,既形成了沙塵暴,還降低了土壤肥力,糧食產量不斷下降,加之沙地由固定轉為流動,危害周邊。因此,沙地開墾方式被逐步放棄。

篇8

關鍵詞:杉木;禿杉;柳杉;混交林;生長量;植物多樣性

中圖分類號:S72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2017203

1引言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e)是我國南方山地主要的用材樹種,由于該樹種生長較為迅速,樹干通直圓滿,材質好,在家具、建筑等方面得到廣泛的應用,因此,杉木深受山區林農和林業生產單位的青睞[1]。但是,經生產實踐和科學研究均發現,杉木純林在經營中存在病蟲危害,自毒物質在土壤累積以及連栽造成地力下降等問題[2]。許多學者研究認為,通過杉木與合適的樹種混交可以改善林分結構和土壤狀況,而且對于促進林木的生長以及減輕病蟲危害均有利[3]。禿杉(Taiwania cryptomerioides)是杉科臺灣杉屬的常綠喬木,生長較快,樹干通直,樹形優美,是優良的用材和綠化樹種[4]。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 Hooibrenk ex Otto et Dietr)是杉科柳杉屬常綠喬木樹種,樹體高大挺拔,樹干通直,樹形優美,可用于造材和庭院、道路綠化。筆者于2000年在德化的九仙山森林公園開展了杉木與禿杉、杉木與柳杉混交試驗,通過研究旨在探索閩南山地杉木合理的混交途徑,從而為閩南山地杉木人工林可持續經營提供依據。

2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設在德化九仙山森林公園3林班4大班15小班,地理坐標為東經118°6′40″,北緯25°41′53″。試驗地氣候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8℃,最高氣溫32.3℃,最低氣溫-8.0℃,年降雨量1800~2000 mm,坡向朝西,海拔1300~1350 m,土壤類型為山地黃壤,立地類型為Ⅲ類地,造林地前茬為灌木林地。

3研究方法

3.1試驗設計

2000年春,在九仙山森林公園3林班4大班15小班開展杉木分別與禿杉、柳杉混交試驗,杉木純林作為對照,杉木與禿杉混交比例為3∶1,杉木與柳杉混交比例為3∶1。試驗隨機區組設計,3次重復,每個重復3塊試驗小區,每個小區的面積20 m×20 m。造林前對林地進行整地,整地規格40 cm×40 cm×40 cm,造林株行距2 m×2 m。實生苗雨天種植。

3.2試驗林調查

造林后,每年進行試驗林常規調查。2017年3月,對試驗林進行全面調查,每塊試驗小區分樹種逐株調查樹高、胸徑,統計平均值,計算單株材積和蓄積量。

在每個試驗小區內采取“品”字型設置5個2 m×2 m的小樣方,在每個小樣方中調查灌木和草本的種類、數量,計算植物多樣性指數,其中物種豐富度S為物種總的種數,物種均勻度J=N(N/S-1)/∑Ni(Ni-1)。Shannon-Wiener指數H=-∑Ni/Nlog2Ni/N,Simpson指數D=N(N-1)/∑Ni(Ni-1),式中Ni表示某個種的個體數目,N表示所有種個體樹木總和。

在每個試驗小區內沿“S”型線路隨機設置4個土壤采樣點,挖土壤垂直剖面,分0~20 cm和20~40 cm兩個土壤層次用自封袋采集土壤約1 kg用于土壤化學性質測定[5,6]

4結果與分析

4.1杉木混交林與杉木純林生長量比較

通過對杉木-禿杉混交林、杉木-柳杉混交林和杉木純林的生長情況調查,結果見表1。從表1看出,杉木混交林中杉木的平均樹高、平均胸徑、平均單株材積與杉木純林相比都有所增加,杉木-禿杉混交林中杉木的平均樹高、平均胸徑、平均單株材積與杉木純林相比分別增加了14.1%、16.9%、52.6%,杉木-柳杉混交林中杉木的平均樹高、平均胸徑、平均單株材積與杉木純林相比分別增加了10.6%、11.5%、35.3%。林分蓄積量也是杉木混交林大于杉木純林,其中杉木-禿杉混交林單位面積蓄積量與杉木純林相比增加了63.3%,杉木-柳杉混交林單位面積蓄積量與杉木純林相比增加了29.6%。經過方差分析,杉木混交林中杉木與杉木純林的平均胸徑、平均單株材積和單位面積蓄積量均存在顯著差異。可見,杉木與禿杉、柳杉混交均可以促進杉木生長,也就是禿杉、柳杉可以作為杉木的伴生樹種。這可能是因為杉木與禿杉、柳杉生態位存在一定的差異,使得樹種間的關系較為協調,進行混交從而利于主要樹種生長。

4.2杉木混交林與杉木純林植物多樣性特征

林分植物多樣性可以側面反映出林分穩定性和結構的優劣。從對杉木混交林和杉木純林林下灌木、草本調查結果(表2)看出,杉木混交林林下植物的種類比杉木純林多,杉木混交林多樣性指數高于杉木純林。其中,杉木-禿杉混交林中草本層的豐富度、均勻度、Simpson指數和Shannon-Wiener指數與杉木純林相比分別提高了55.6%、4.8%、2.5%、5.8%,杉木-柳杉混交林中草本層的豐富度、均勻度、Simpson指數和Shannon-Wiener指滌肷寄敬苛窒啾確直鹛岣吡33.3%、2.4%、2.7%、3.7%;杉木-禿杉混交林中灌木層的豐富度、均勻度、Simpson指數和Shannon-Wiener指數與杉木純林相比分別提高了37.5%、4.3%、1.4%和4.7%,杉木-柳杉混交林中灌木層的豐富度、均勻度、Simpson指數和Shannon-Wiener指數與杉木純林相比分別提高了12.5%、1.5%、1.0%和4.2%。說明杉木與禿杉、柳杉混交后,林下植物變得愈加豐富,林分結構更加穩定。

4.3杉木混交林與杉木純林土壤肥力狀況對比

土壤中的有機質、水解性氮、速效磷、速效鉀等有效養分是反映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標。從杉木混交林和杉木純林中采集的土樣進行化學性質測定可知(表3),杉木-禿杉混交林、杉木-柳杉混交林土壤的有機質、水解性氮、速效磷、速效鉀的含量均大于杉木純林。以0~20 cm土層為例,杉木-禿杉混交林土壤的有機質、水解性氮、速效磷、速效鉀含量與杉木純林相比分別提高了30.3%、22.9%、15.3%、24.5%,杉木-柳杉混交林土壤的有機質、水解性氮、速效磷、速效鉀含量與杉木純林相比分別提高了21.6%、6.5%、6.8%、12.8%。可見,杉木混交林土壤的肥力高于杉木純林。這可能是因為杉木混交林枯枝落葉量比較大,而且分解比較快,有機質等有效養分及時回到土壤中,而杉木純林中凋落物多為杉木針葉,杉木針葉因含單寧較多而不易分解,養分回歸土壤較慢。

5結論

通過對18年生的杉木-禿杉混交林、杉木-柳杉混交林和杉木純林的調查,表明杉木與禿杉、柳杉混交后其生長要比杉木純林快,杉木混交林的單位面積蓄積量也大于杉木純林,杉木與禿杉、柳杉混交可以促進杉木生長。杉木-禿杉混交林和杉木-柳杉混交林林下植物種類、植物多樣性指數均大于杉木純林。杉木與禿杉、柳杉混交后土壤的肥力狀況優于杉木純林。試驗結果說明杉木與禿杉、柳杉混交對于促進杉木生長、保持林分結構的相對穩定以及維持和改善地力均有利。

杉木是福建山區主要的造林樹種,該樹種在林業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經濟、社會和生態作用。但杉木純林模式以及多代連栽等作業方式又不可避免存在著生態問題,通過混交途徑可以有效緩解諸如地力下降、病蟲害等問題。

參考文獻:

[1]

俞新妥.杉木栽培學[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322~335.

[2]方奇.杉木連栽對土壤肥力及杉木生長影響[J].林業科學,1987,23(4):384~391.

[3]俞新妥.混交林營造原理與技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9.5~18.

[4]連勇機.不同海拔高度引種禿杉試驗初報[J].福建林業科技,2013,36(4):139~141,152

篇9

【關鍵詞】小興安嶺人工落葉松;土壤分析方法;變化

隨著對小興安嶺林區的開發利用,森林資源的數量和質量都有很大程度的下降,為提高林地生產力,該區開始進行大范圍的人工更新造林工作。興安落葉松(Larix gmelini)和長白落葉松(Larix olgensis)做為小興安嶺林區造林樹種之一,因其生長速度快等,受到林區經營單位的喜愛,營造了相當數量的人工林落葉松純林,在生產實踐中我們發現,由于一味追求人工落葉松的速生豐產,忽視了它的林學特性,造成群落結構單一,生物多樣性降低,病蟲害嚴重,土壤肥力下降等一系列問題。所以研究人工落葉松林地質量降低和林地土壤質量變化的規律,揭示其土壤變化規律以及與林地生產力的變化關系,找出最佳生物調控措施,實現人工林落葉松速生豐產和持續經營,最大限度地發揮林地生產力,達到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豐收的目的,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1.小興安嶺自然地理、氣候特點、土壤分布狀況

小興安嶺位于中黑龍江省中北部,地處北緯46°28′至49°21′,東經127°42′至130°14′。西北接伊勒呼里山,東南到松花江畔,長約500公里小興安嶺屬低山丘陵,山勢渾園,山頂也較平坦,平均海拔高度400-600m,個別山峰1000m以上,南部區域主要以片巖和花崗巖為主、北主要以砂礫巖、頁巖和玄武巖為主。該區冬長夏短,生長期125-150天,年降水量500-800mm,土壤主要有暗棕壤、沼澤土、草甸土、黑土和黑鈣土,其中暗棕壤分布最為廣泛。地帶性的頂極群落是以紅松為主的溫帶針闊混交林。由于該區的長期過量的采伐破壞,原始紅松林急劇減小,取而代之的是林相殘破的天然次生林,為恢復森林植被、滿足木材生產的需求和提高林地生產力,該地區人工營造了較大面積的針葉純林,主要有長白落葉松、興安落葉松、紅松、云杉、樟子松等……

2.小興安嶺林區人工落葉松造林方式

落葉松屬陽性樹種,喜光性強,10年內稍耐側方庇蔭,對水分要求較高,適于土層深厚,濕潤、排水良好的山中下部生長,對山麓、沼澤、草甸、濕潤而肥沃的陰坡、陽坡、河谷或山頂均能適應其生長,耐寒能力強……落葉松現行的造林方式為植苗,苗齡2-3年,初植密度一般為3300-10000株/hm2,株行距為1.5m×2m、1m×2m、 1m×m或植苗組造林,多采用人工純林營造方式,要求林地土壤養分和水分條件比較均一。

3.營造人工落葉松林對土壤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影響

3.1人工營造落葉松對土壤物理性質的變化

土壤物理性質是衡量林地土壤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它對保持土壤肥力以及促進植物吸收和利用有重要影響。土壤物理性質的變化直接影響林地生產力和林木的生長。不同的造林方式、采伐方式可對林分結構進行調整,改善林木的生長環境,促進植物生長發育,也能夠使林分土壤肥力發生變化。經過研究發現,采用多樹種造林或保留一定的天然林木,豐富林分中植物,可以改善和調整林地土壤的物理性質和肥力,提高林分生產力。

3.1.1人工落葉松林土壤容重的變化

土壤容重是土壤物理性質的一個重要指標,土壤容重亦稱“土壤假比重”。一定容積的土壤(包括土粒及粒間的孔隙)烘干后的重量與同容積水重量的比值。土壤容重的大小能反映出土壤的結構、松緊度、孔隙度、通氣性、土體內生物活動以及根系伸展時候的阻力狀況,一般含礦物質多而結構差的土壤(如砂土),土壤容積比重在1.4-1.7之間;含有機質多而結構好的土壤(如農業土壤),土壤溶重在1.1-1.4之間。由于人工落葉松林內枯葉豐富土壤熟化程度較高,容積比重常較小,土壤溶重通常在0.8-1.2之間。

3.1.2人工落葉松林土壤孔隙度的變化

土壤孔隙可分為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存在于土壤毛管孔隙中的的水分移動緩慢,溶解植物所需的養分對植物生長有重要作用,它是提供給植物根系吸收或為蒸發土壤提供水分,而非毛管孔隙外為水分的暫時貯存提供了空間和提供土壤水分通道。一般來講,人工落葉松土壤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同時存在且總孔隙度在50%―60%左右,非毛管孔隙占20%―40%為較理想的狀態,因人工落葉松林下凋落物較多,腐殖質土層較厚,孔隙度相對較大,土壤通氣性相對好,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長,同時較高的孔隙度使土壤具有較高的水分滲透性,增加了土壤的蓄水能力。

3.1.3人工落葉松林土壤水分的變化

任何土壤內的空隙都是由水分和空氣充持著,前者增加時后者減小,土壤具有強大的持水蓄水能力可調解森林中的水分,這一特征主要與土壤容重、孔隙度等物理性質及土壤厚度有關。森林涵養水源作用在于林下土壤,質地細、疏松多孔,有機質含量高和膠體多的土壤儲水量多,反之儲水量少。

人工落葉松林下枯枝落葉多、濕度較大、分解快,會使土壤容重降低,改善土壤的孔隙度和通透性,以及土壤的水分物理特性,從而改變人工落葉松純林的土壤物理性質。

3.2人工營造落葉松對土壤化學性質的影響

3.2.1人工落葉松林土壤pH值變化

土壤的pH值受母巖、降水、地形、植被等影響,pH影響土壤的理化性質和微生物活動近而影響土壤的肥力和林木的生長,落葉松的凋落物中含灰分少且有樹脂和單寧等酸性物質,土壤常呈酸性反應,通常PH在6.1左右,PH值的測定時要對不同的土層深度進行測定,特別是根系布區的PH值情況,實踐表明:隨土層深度的增加PH值逐步遞減。單純營造人工落葉松,特別是人工落葉松采伐后在原地繼續營造落葉松,將會導致土壤進一步酸化,使土壤理化性質變化較大,不利于土壤養分的保存和積累。可通過采伐等調整森林群落的種類和群落結構就能達到改就土壤PH值的目的。

3.2.2人工落葉松林土壤有機質變化

人工落葉松林下常常是分解速率慢于凋落速率,從而形成枯枝落葉層,在這個層次中凋落物層、半腐層、腐殖層是逐漸過度的,并沒有明顯的界線,因落葉松林死地被物呈酸性反應,限制微生物活動,所以分解緩慢,這不利于有機質的分解的釋放,其次,土壤微生物、物動、植物根系也對土壤有機質的積累、分解、養分循環起到重要作用,也是土壤有機質的來源,再次,土壤動物機械粉碎纖維素和木質素,微生物參加土壤有機質的腐化和礦化作同,構成腐生食物鏈的營養級其殘體增加了土壤有機質。

土壤有機質的數量與質量變化是土壤肥力、質量狀況的最重要特征,是制約土壤理化性質的關鍵因素。土壤有機質是林分生產力與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在人工落葉松的撫育管理生產經營中可通過不同的方式人為干擾,從而調整森林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

3.2.3人工落葉松林土壤養分變化

土壤肥力的變化是人工落葉松林土壤演變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土壤養分的測定分析測定土壤養分全量及有效性,養分全量分析代表了土壤養分的長期儲量,經過一定強度的間伐后人工落葉松中土壤全N和速效N、全P和速效P在三年內基本保持在原的含量上,多年以后差別加大,調整林分結構改善林下植被類型來改善土壤養分也是一個長期過程,通過緩慢的風化和腐殖質礦化才能使大部分有機碎屑,腐殖質,不溶性無機化合物成為可被植物吸收利用有效成分。

總之,土壤肥力是封為植物生長提供養分、水分和空氣的能力,雖然調整土壤結構和肥力是個時間較長的事情,但科學合理的研究林分土壤結構,建立合理的落葉松林地土壤調控方法和技術措施,對提高林提高森林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都有重要的理論依據,從而實現落葉松人工林持續速生豐產,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永續利用;林業可持續發展 林業歷史性轉變;林業建設方針

林業可持續發展是對森林生態系統在確保其生產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態系統的物種和生態多樣性不受到損害前提下的林業實踐活動,它是通過綜合開發培育和利用森林,以發揮其多種功能,并且保護土壤、空氣和水的質量,以及森林動植物的生存環境,既滿足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又不損害未來滿足其需求能力的林業。可持續林業不僅從健康、完整的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良好的環境及主要林產品持續生產等諸多方面,反映了現代森林的多重價值觀,而且對區域乃至整個國家、全球的社會經濟發展和生存環境的改善,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這種作用幾乎滲透到人類生存時空的每一個領域。

一、森林可持續經營的現狀

森林可持續經營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沒有可持續經營的森林就不可能有可持續發展的林業。自1992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后的5年里,森林可持續經營進入了實質性階段,世界林業發達國家都開始調整和改造傳統森林資源管理系統的理

論與技術,并組織研究和實踐森林資源可持續標準和指標體系。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和林情提出了不同的實現途徑。加拿大側重于林地生產力的保護,提出了以模式森林計劃為依托的林地綜合管理系統;美國注重人們對森林的整體需求,提出了生態系統經營;德國由于幾乎沒有原生林,大多為人工次生林,因而著重于回歸自然的人工林經營,即近自然的林業。許多發展中國家也采用森林可持續經營理論來調整各自的林業發展戰略著手研究和制定適合發展中國家的森林可持續經營標準和指標,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可以說,森林可持續經營的總目標是林業可持續發展,而對于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的途徑,以美國1995年《森林和林地資源的長期戰略規劃》為典

型,它明確了“管理生態系統------通向可持續性的工具”的模式。

二、林業在可持續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

林業是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基礎。可持續發展必須遵循生態平衡準則,要在經濟―環境協調中求發展。森林是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基礎,也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物質基礎。社會經濟的發展必須依賴以森林生態系統為基礎的環境而發展,否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強大的資源庫、基因庫、蓄水庫和能源庫。科學與實踐證明,森林既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蘊育物種等多種生態功能,又有貯碳釋氧、吸納粉塵、降解有害氣體、阻消噪聲、美化環境等防治環境污染功能。

1、 森林能提高大氣質量。體現在:能有效地減緩溫室效應。

2、森林能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森林與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遺傳多樣息相關,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生物在森林中棲息繁衍。

3、森林可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土壤對降水有極強的吸收和滲透作用,其穩滲速率一般在200mm/h,比世界上最大的降雨60mm/h還要大得多。森林的枯枝落葉層不僅可以吸收2―5mm的降水,還可以保護土壤免遭雨滴的沖擊。

4、森林能有效遏止沙漠化。林網超過10%,沙地植被蓋度超過0.3,沙暴的危害就會減少到最小限度。

5、森林可防止地力衰退。林木的根系能固持土壤,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吸收利用鹽分;枯枝落葉可增加有機質、腐殖質,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

6、森林能緩解水資源危機。森林是“綠色水庫”,森林及其土壤像“海綿”一樣可吸收大量的降水,并阻止和減輕洪水災害。可以促進水分循環和影響大氣環流,增加降水,起“空中水庫”的作用。據測算,森林蒸騰的水汽58%又降到陸地上,可增加陸地降水量21.6mm,占陸地年平均降水量2.9%。

7、森林能消除噪聲污染。據測定,100m的防護林帶可降低汽車噪聲30%,摩托車噪聲25%,電聲噪聲23%。

三、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由一個個具體的區域對林業發展的需求所決定的。一般說來,應當從森林所發揮的作用方面來考慮。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區域的社會意義和國民經濟意義,就其作用來劃分,主要體現在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3個方面。

1、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目標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目標,強調滿足人類基本需要和較高層次的社會文化要求,持續不斷地提供林產品以滿足社會需要,這是持續林業的一個主要目標。作為社會經濟大系統的林業產業,擔負著為社會發展提供生活資料(燃料、食品等)與生產資料(原材料)的雙重任務。隨著全球范圍內不可再生資源的不斷消耗,森林作為主要的可再生資源,其滿足人類社會物質需求的作用是絕對不會消失的。人類對森林的社會、文化需求的不斷擴大,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總趨勢。滿足人對森林的多種需要和愿望,是林業的根本任務。

2、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目標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目標,主要關注于林業生產者的長期利益。這里必須明確的是林業經濟可持續性的主體是林業生產經營者。當前就經濟利益的實現方式考察,主要還是通過為社會提供物質產品的形式,實現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林產品產量的持續產出。而林產品的產出,除了取決于林業生產力水平外,同時還受到自然生態環境的制約,更受制于非林業部門的影響。林業經營者經營的森林生態系統所提供的環境產品,具有經濟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業利益難以在市場條件下完全實現。面對這種情況,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目標,必須有其他實現途徑。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實行生態補償;二是國家扶持。因此,林業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必須保障林業生產者的經濟可持續性。

3、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目標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目標,關注的是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和穩定。通過退化生態系統的重建與已有森林生態系統的合理經營,保障森林生態系統在維護全球、國家、區域等不同層次上所發揮的環境服務功能的持續性。其中關鍵是無退化的使用林地和保護生物多樣性,保持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和可再生產能力以及長期健康。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目標,不僅是保障林業自身社會經濟可持續的基礎,更重要的意義還在于持續發揮森林生態系統在維護全球生命支持系統中的重要性與不可替代性。

綜上所述,林業可持續發展目標應當包括社會、經濟、生態環境3個方面,其中社會與生態環境目標,體現的是全人類的利益,即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經濟,需要林業持續的提供物質產品與生態環境服務功能。而作為人類群體中的林業生產經營者來說,不僅需要自身的實踐活動所提供的產品服務,更具有意義的是要求其自身經濟利益的持續性,這也是不同利益主體對林業問題構成不同態度的深刻原因。

三、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由一個個具體的區域對林業發展的需求所決定的。一般說來,應當從森林所發揮的作用方面來考慮。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區域的社會意義和國民經濟意義,就其作用來劃分,主要體現在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3個方面。

1、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目標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目標,強調滿足人類基本需要和較高層次的社會文化要求,持續不斷地提供林產品以滿足社會需要,這是持續林業的一個主要目標。作為社會經濟大系統的林業產業,擔負著為社會發展提供生活資料(燃料、食品等)與生產資料(原材料)的雙重任務。隨著全球范圍內不可再生資源的不斷消耗,森林作為主要的可再生資源,其滿足人類社會物質需求的作用是絕對不會消失的。人類對森林的社會、文化需求的不斷擴大,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總趨勢。滿足人對森林的多種需要和愿望,是林業的根本任務。

2、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目標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目標,主要關注于林業生產者的長期利益。這里必須明確的是林業經濟可持續性的主體是林業生產經營者。當前就經濟利益的實現方式考察,主要還是通過為社會提供物質產品的形式,實現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林產品產量的持續產出。而林產品的產出,除了取決于林業生產力水平外,同時還受到自然生態環境的制約,更受制于非林業部門的影響。林業經營者經營的森林生態系統所提供的環境產品,具有經濟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業利益難以在市場條件下完全實現。面對這種情況,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目標,必須有其他實現途徑。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實行生態補償;二是國家扶持。因此,林業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必須保障林業生產者的經濟可持續性。

3、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