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的原理范文
時間:2023-12-14 17:40: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遙感的原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遙感作為信息獲取和更新的重要技術手段之一,已經在海洋、漁業、測繪和軍事等許多領域得到了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上海海洋大學海洋技術專業培養目標是具備堅實的數理基礎,掌握海洋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海洋信息探測與應用方面的基本訓練,能在海洋信息技術、空間測量技術、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及其相關領域從事科研、教學、管理及技術工作的高素質海洋科技人才。遙感是上海海洋大學海洋技術專業主要方向之一,而《遙感原理》是海洋技術專業遙感類基礎課程。《遙感原理》課程涉及了大量的數學和物理知識,這些大量的數學和物理公式對相當一部分同學來講枯燥、難懂,使同學們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缺乏對課程學習的興趣。筆者結合教學過程中經驗,針對相關問題,在此淺談一下在該課程教學上的思考和實踐。
1 關注遙感科學的最新進展
要讓同學們喜歡遙感課程,首先要激發他們對課程的興趣。現在的大學生有個性、有主見,接收新生事物快,是一個開放的群體。同學們普遍對所學學科的發展動態和發展前沿感興趣,他們迫切希望知道所學課程對將來就業和相關課程進一步學習有什么作用。遙感知識更新很快,新理論、新方法和新研究領域不斷地出現,遙感研究猛烈地沖擊著各學科的前沿,這一特點正符合年輕大學生的好奇心[1]。
在教學過程中,在完成學生對遙感基本知識體系的構建的基礎上,把遙感科學的最新進展的一些內容融到課程講授內容中。例如:告訴同學們,近幾十年來,歐美發達國家對資源與環境問題日益重視,而遙感信息技術已成為在國家層面上調查與獲取環境資源基本數據,評估國家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有力工具。在美國、瑞典、澳大利亞、德國和日本等國家,幾乎在所有較大規模的資源調查和開發規劃中都利用遙感資料和常規資料相結合,提供綜合分析數據供有關部門使用。我國已經成功發射了海洋衛星、氣象衛星和資源衛星,初步顯示了可為生態環境監測提供大量數據。同時,近十幾年來在應用空間信息技術進行資源、環境的動態監測及可持續發展綜合管理研究方面,也已經積累了大量數據信息和許多較為成熟的經驗。遙感應用已從定性向定量發展。加強多源、多模態、多時相數據的融合和同化應用技術研究;注重高空間分辨率、高光譜分辨率和高時間分辨率及全天時、全天候和全頻段的監測和研究;注重遙感數據真實性校驗和地面定標技術研究;充分開發遙感數據資源,解決全球或區域性的環境和資源問題,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是遙感發展的主要特點。通過國內外遙感現狀的對比,使同學們認識到我們國家遙感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在國際上的地位,以及我們在遙感的基礎理論方面和發達國家的差距。這些遙感的基礎理論也就是那些大量枯燥、難懂的數學和物理公式。這樣既激發了同學們的爭強好勝、不服輸的天性,又讓他們理解遙感基礎理論在學科發展中的重要性,他們看到這些枯燥、難懂的數學和物理公式也就感到親切了。同時,也明白了這些基礎理論知識是他們將來遙感類課程進一步學習的基礎。
2 引入最新的遙感案例
遙感具有比較明顯的應用技術學科的特點,它把地學研究中的概念邏輯思維變成直觀的、形象的空間模型,深化了人們對自然現象的認識,其涉及到的知識面十分廣泛,如果面面俱到,勢必導致走馬觀花。因此,遙感原理課程的授課過程主要講授遙感的基本數學和物理原理,完成對基本知識體系的構建。通過教學內容的優化,使學生對遙感在整體把握的前提下,能夠抓住重點,以點帶面,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其他知識。在講授遙感在地學中的應用部分,適當介紹當前遙感在衛星研制、有效載荷、地面處理、應用研究和業務化監測等方面發展的最新案例。并且將原理、算法等注重數學物理基礎知識等環節融合到每一部分的案例教學內容里,使學生在學習案例的過程中自然地掌握那些枯燥、難懂的物理原理和數學算法[2-3]。
例如:以近年來每年爆發的黃海綠潮遙感監測為案例,介紹了光學遙感和微波遙感不同的遙感技術對監測綠潮時空分布監測方法的差異。在此案例講解過程中,介紹了TM/ETM+數據、MODIS各級數據產品和微波數據ENVISATASAR,針對每種遙感影像,分別介紹其傳感器和成像的基本原理。從空間分辨率、波譜分辨率、輻射分辨率和時間分辨率4個方面重點講解遙感圖像的特征,并且結合黃海綠潮監測實例講授光學遙感和微波遙感的不同物理原理。同時在案例講解過程中,引申出藻類遙感數學反演算法,這些算法只講述基本原理和思路,而具體推導過程,引導有興趣的學生在課后通過文獻閱讀資料查找自行學習。
篇2
[關鍵詞] 抗菌藥物;分級管理;醫院感染;病原菌;耐藥性
[中圖分類號] R37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4(b)-016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nges of constituent ratio of pathogenic bacteria in nosocomial infection after implementing antibacterial agents in level-to-level administration,and analyze their drug resistance.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1 to December 2012,724 cases with nosocomial infection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Another group of 795 cases with nosocomial infection after antibacterial agents in level-to-level administration in our hospital was classifi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The constituent ratio of pathogenic bacteria in nosocomial infection and resistance of commonly-used antimicrobial drug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er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constituent ratio of pathogenic bacteria in each group,and the constituent ratio of Gram-positive bacteria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with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χ2=8.893,P
[Key words] Antimicrobial agent;Level-to-level administration;Nosocomial infection;Pathogenic bacteria;Drug resistance
抗菌藥物是目前臨床上用于預防和治療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藥物[1-2]。近年來,臨床上出現了抗菌藥物濫用現象,使得病原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性逐年升高,隨著病原菌的耐藥性增加,抗菌藥物的療效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率也隨之升高,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影響[3-4],因此,我院于2013年1月根據原衛生部頒發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等相關法規制定了醫院抗菌藥物分級管理制度,并積極實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研究旨在對實施醫院抗菌藥物分級管理干預后醫院病原菌構成比的變化及其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進行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724例醫院感染患者為對照組,另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795例實施醫院抗菌藥物分級管理后出現的醫院感染的患者為干預組。對照組中男394例,女330例,年齡25~60歲,平均(47.9±7.2)歲;干預組中男429例,女366例,年齡27~58歲,平均(48.2±6.9)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 根據原衛生部《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和湖北省抗菌藥物分級目錄制定本院抗菌藥物分級管理目錄,將抗菌藥物分為非限制級、限制級和特殊使用級;明確各級抗菌藥物使用指征、使用范圍,落實各級醫師使用抗菌藥物的處方權限,嚴格控制特殊級抗菌藥物的使用;定期開展抗菌藥物應用點評并將點評情況在全院通報。
1.2.2 病原菌分離鑒定 對所有入選患者在嚴格無菌操作下進行病原學標本采集,并由檢驗科檢驗,標本檢測根據《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進行。病原菌的分離鑒定應用Phoenix 100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進行,嚴格按照儀器說明書操作。
1.2.3 藥敏試驗 藥敏試驗應用K-B試驗法,藥敏紙片購自梅里埃公司,按紙片操作規范進行。質控菌株為肺炎克雷伯菌(ATCC 700603)與大腸埃希菌(ATCC 25922)。藥敏試驗結果的判斷按照臨床試驗標準(CLSI)進行。
1.3 觀察指標
分析兩組醫院感染患者病原菌構成比及主要病原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率。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病原菌構成比的比較
對照組分離出病原菌770株,革蘭氏陰性菌387株,占50.26%,革蘭氏陽性菌264株,占34.28%,真菌119株,占15.46%;干預組分離出病原菌835株,革蘭氏陰性菌339株,占40.59%,革蘭氏陽性菌347株,占41.56%,真菌149株,占17.84%。兩組患者病原菌構成比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主要革蘭氏陰性菌對常用抗菌藥物耐藥率的比較
干預組肺炎克雷伯菌對頭孢哌酮/舒巴坦、環丙沙星及氨曲南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大腸埃希菌對頭孢噻肟、阿米卡星、氨曲南及亞胺培南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率顯著低于對照組;鮑曼不動桿菌對氨曲南耐藥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患者主要革蘭氏陽性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率的比較
干預組主要革蘭氏陽性菌對左氧氟沙星、頭孢西丁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近年來,抗菌藥物的應用率呈逐年增長的趨勢,導致病原菌的耐藥性也隨之增長,從而給醫院感染性疾病的治療增加了難度[5-6]。以往臨床研究顯示,抗菌藥物不合理的應用,會導致感染病原菌的耐藥性增加[7-10]。首次應用抗菌藥物的療程、劑量及不合理應用都會對治療效果產生影響,加之部分醫院存在抗菌藥物知識認識不充分,醫院使用抗菌藥物的管理體系不足的現象,也進一步加重了抗菌藥物的濫用情況[11-12],因此,完善醫院抗菌藥物使用管理體系,合理應用抗菌藥物,對降低病原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性及醫院感染疾病的治療均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針對抗菌藥物濫用現象,本院于2013年起全面實施了醫院抗菌藥物分級管理制度,分別通過進行醫院感染控制相關知識的宣教,通報違規科室,加強抗菌藥物應用的監管,對違規現象及時警告,加強檢驗科對病原菌的鑒定及耐藥性分析工作的監督,及時向醫師匯報抗菌藥物的耐藥性,臨床醫師應嚴格按照相關規定開相關抗菌藥物處方。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分離出病原菌770株,革蘭氏陰性菌387株,占50.26%,革蘭氏陽性菌264株,占34.28%,真菌119株,占15.46%;干預組分離出病原菌835株,革蘭氏陰性菌339株,占40.59%,革蘭氏陽性菌347株,占41.56%,真菌149株,占17.84%。兩組患者病原菌構成比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其中干預組革蘭氏陽性菌構成比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抗菌藥物分級管理對病原菌的分布有一定的影響。在病原菌的耐藥性分析中發現,與對照組比較,干預組主要革蘭氏陰性菌對哌拉西林、頭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氨曲南、亞胺培南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率顯著降低,干預組主要革蘭氏陽性菌對左氧氟沙星、頭孢西丁、紅霉素、亞胺培南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率顯著降低,提示抗菌分級藥物管理能顯著降低病原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此外在耐藥性分析中發現,肺炎克雷伯菌對頭孢呋辛、頭孢唑林及頭孢噻肟的耐藥率均在70%以上,且在實施干預前后耐藥率明顯改善,出現此種情況應考慮對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患者停止應用以上三種藥物,待耐藥性降低后再視情況應用。根據藥敏試驗結果發現,主要革蘭氏陰性菌與主要革蘭氏陽性菌對亞胺培南的耐藥性均較低,與文獻報道一致[13-15],因此在治療時可優先選擇亞胺培南以提高療效。
醫院感染病原菌和細菌耐藥性的改變是一個多因素影響的結果,也是一個緩慢變化的過程。本研究雖然發現了這些變化,但是由于時間和條件所限對以上變化的原因尚未做進一步研究,有待于在以后的工作中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抗菌藥物分級管理有效的降低了病原菌對多種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性,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楊建偉,楊志彩.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回顧性調查及管理干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31(21):528-530.
[2] 楊驊,韓志云,楊亮蕊,等.抗菌藥物合理應用對臨床抗菌藥物使用率及院內感染率的影響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2015,8(38):81-82.
[3] 趙建麗,劉宗春,孫愛華.合理應用菌藥物對醫院感染病原菌耐藥性的影響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4,14(18):144-146.
[4] 張宏,馬守江,劉振波,等.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管理路徑研究[J].臨床合理用藥,2012,4(6):138-139.
[5] 馬新方,馬新秀.抗菌藥物不合理應用典型藥歷的調研與干預[J].中國藥房,2013,22(2):121-123.
[6] 金鋒,趙曉穎.醫院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管理與實踐[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0,18(5):455-456.
[7] 張建偉,張榮厚.加強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管理的做法[J].藥學學報,2012,28(4):368-369,376.
[8] 李心國,許正國.我院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調查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7(4):77-79.
[9] Chhapola V,Brar R.Impact of an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on hand hygiene compliance and infection rate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J].Int J Nurs Pract,2014,32(8):111-113.
[10] Rogers E,Alderdice F,McCall E,et al.Reducing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J].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2010,23(9):1039-1046.
[11] Manzoni P,De Luca D,Stronati M,et al.Prevention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s[J].Am J Perinatol,2013,30(2):81-88.
[12] 吳文淵,陳曼.抗菌藥物分級管理對門診抗菌藥物應用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16(11):167-169.
[13] 陳峰英,王作艷,王硯.考核及獎勵制度在醫院感染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11,8(30):166-168.
[14] Maniaci V,Dauber A,Weiss S,et al.Procalcitonin in young febrile infants for the detection of serious bacterial infections[J].Pediatrics,2014,122(4):701-710.
篇3
抗菌藥物使用現狀
據WTO監測報告,35%的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藥物,其中半數以上的患者使用了多種抗生素,僅35%用于感染治療。我國和抗菌藥物使用率和金額高居榜首,在所有臨床應用藥品中,抗菌藥物所占比例35%~50%,單一藥物使用量前10位中,抗菌藥物至少占5個以上,不合理使用的部分至少50%。
據2006~2007年度衛生部全國細菌耐藥監測結果顯示,全國醫院抗菌藥物年使用率高達74%。在美英等發達國家,醫院的抗生素使用率僅22%~25%。另據1995年~2007年疾病分類調查,中國感染性疾病占全部疾病總發病數的49%,其中細菌感染性占全部疾病的18%~21%,80%以上屬于濫用抗生素。
抗菌藥物不合理應用的主要表現
抗菌藥物不合理應用和濫用加劇了病原菌耐藥性的產生,由耐藥菌株引起的院內感染,許多患者因并發院內感染而最終死亡。陳榮等報道[2],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鮑曼不動桿菌、屎腸球菌、糞腸球菌所致醫院獲得性血流感染患者總體死亡率分別為22.29%、23.44%、28.28%、28.30%、36.25%、38.46%。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控制院內感染,延緩病原菌耐藥性產生,已引起全球衛生界的高度重視。
不重視抗菌藥物應用有關的病原檢查,無明確用藥指征,盲目使用抗菌藥物。
目前我國門診感染性疾病患者進行細菌學檢查的比例不超過10%,住院感染患者細菌學檢查比例大致在20%左右。我國無論門診還是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比例都過高,據林杰報道[3],住院患兒抗菌藥使用率>95%。預防用藥時間不當,抗菌藥物主要針對細菌性感染發揮治療作用,但大多臨床醫師發現患者有發熱便開始應用抗菌藥物,既不尋找發熱原因,也不進行相應病原檢查,這既不符合臨床診療常規,也違反合理用藥原則。
臨床醫生缺乏系統的抗菌藥物知識,不合理用藥:多數臨床醫師對抗菌藥物的藥名、規格、用法、用量不了解,導致抗菌藥物使用劑量、途徑、時間不恰當,聯合用藥缺乏依據以及不適當聯合用藥等。如頭孢曲松,一般感染1~2g/日,1次用藥便可,有的臨床醫師是3次/日,2g/次。對藥品通用名不了解,同一藥品不同商品名,例如解熱鎮痛藥“對乙酰氨基酚”為通用名,泰諾、百服嚀、必理通等為商品名。2種、3種甚至多種抗菌藥物聯合使用,如頭孢菌素、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克林霉素等聯合治療腹腔感染。
抗菌藥物在外科預防用藥時間過長:手術預防用藥的時間不宜過早過長,一般應在麻醉誘導時開始,術后用藥時間不超過48小時。但臨床醫師無論手術切口類別、手術切口大小、手術時間長短都要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且用藥時間都在48小時以上,許多患者手術結束到痊愈出院都在使用抗菌藥物,由此導致的院內感染增加,患者一旦感染,不可避免地產生耐藥菌感染。
抗菌藥物濫用的危害
耐藥菌的產生使感染性疾病的治療將面臨嚴峻挑戰:根據衛生部2006~2007年度細菌耐藥監測結果顯示,我國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耐藥性發生率達到56.1%,在全世界排名第3,僅次于韓國和日本;而大腸桿菌產生耐藥性的發生率,中國排名第1,達35%。
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霉素的耐藥率高達95%[4],肺炎鏈球菌對青霉素耐藥的比例已經從1995年的5%增加到2004年的35%,紅霉素的廣泛應用,對大環內酯類抗菌藥耐藥的比例高達70%;第3代頭孢菌素的廣泛使用,第3代頭孢菌素用量3年間翻了兩番,耐藥例數和耐藥率也在逐年增加[5],導致廣譜b-內酰胺酶革蘭陰性腸桿菌科細菌比例也逐年迅速上升,部分地區已達到40%;喹諾酮類抗菌藥物在我國應用,大腸埃希菌的耐藥率已經達60%~70%。
抗菌藥物濫用導致不良反應增加:我國藥物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的報告顯示,我國藥物不良反應1/3是由抗菌藥物引起的,這個比例和抗菌藥物的使用比例是一致的。抗菌藥物的種類比較多,引起的不良反應或者是嚴重的不良反應涉及到了身體的每一個系統,如氨基糖苷類所致耳腎毒性、四環素所致骨損害、氯霉素所致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抗菌藥物濫用造成醫療成本增加,社會醫藥資源浪費: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研究所的調查研究表明,美國每年用于對付抗藥細菌感染的治療費用高達300億美元。每年發生200多萬例次醫院感染,為此至少要消耗40億美元。我國每例醫院感染者住院費用增加2000~14000元人民幣,1998年一項統計表明,僅不合理使用第3代頭孢菌素這一項就使我國每年浪費衛生資源7億元人民幣。我國抗菌藥物占處方藥物的比例已經達到35%~50%水平。
如何正確使用抗菌藥物
抗菌藥物不合理應用和濫用加劇了病原菌耐藥性的產生,由耐藥菌株引起的院內感染,許多患者因并發院內感染而最終死亡。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控制院內感染,延緩病原菌耐藥性產生,已引起全球衛生界的高度重視:①加強抗菌藥物使用管理,嚴格掌握用藥指征,醫院藥事管理委員應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和《衛生部辦公廳關于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制定醫院抗菌藥物合理使用規范,建立藥物監測系統,嚴格限制無指征及非感染疾病和病毒性感染疾病使用抗生素。②加強病原學檢查和藥敏試驗,抗菌藥物品種的選用原則上應根據病原菌種類及病原菌對抗菌藥物敏感或耐藥,即細菌藥物敏感試驗的結果而定。③加強臨床用藥指導,提高臨床醫師用藥水平,加強臨床醫師、藥師臨床用藥知識培訓學習,以制度化、規范化的抗生素使用原則替代傳統的、隨意性很強的用藥方法,提高用藥的準確性,臨床醫師必須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使用抗菌藥物。④根據抗菌藥物藥效學、藥動學特點選擇藥物,保證抗菌藥物在體內能最大地發揮藥效,殺滅感染灶病原菌。
參考文獻
1 薜曉紅.醫院獲得性感染患者抗菌藥應用調查.中國藥師,2009,12(8):1126-1128.
2 陳榮,王磊利,沈定霞,等.醫院獲得性血流感染的6種常見病原菌耐藥性及患者死亡情況分析.軍醫進修學院學報,2010,31(4):326-328.
3 林杰,劉巧突,彭華保,等.某兒童醫院住院患兒抗菌藥使用及敏感性分析.中國藥師,2009,12(8):1117-1119.
篇4
【關鍵詞】 多重耐藥菌;感染;管理;控制
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我院共收治多重耐藥菌陽性患者118例,其中ICU26例、神經內科NICU16例、神經外科14例、血液科16例、消化科9例、呼吸科11例,腎內科8例、老干部科8例、普外科7例、兒科3例,未發生醫院感染暴發流行,其管理措施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118例多重耐藥菌均為住院患者,經微生物室鑒定為多重耐藥菌陽性。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18例、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s)98例、耐碳青霉烯類銅綠假單胞菌2例。感染病例中男性79例,女性51例,最大年齡89歲,最小年齡8個月。
2 管理措施
2.1 建立健全相關多重耐藥菌制度 報告制度、監測制度、培訓制度、整理存檔配套文件。接診可疑或有明確感染者,應送相應的病原學標本,及時發現、早期診斷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微生物室、各臨床科室醫生、護士發現多重耐藥菌時立即(24 h內)電話報告感染控制科,報告科室記錄接聽電話人員姓名,同時感控科記錄科室報告人員姓名以便查找,并將感控科護士長手機號碼公開在報告制度上,杜絕遲報和遺漏。
多重耐藥菌是醫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1],為有效預防和控制多重耐藥菌院內傳播、暴發,感控科積極主動進行目標性監測,對重點高危人群、重點科室有嚴重基礎疾病、免疫力低下患者、有侵入性治療的患者、住院時間長及使用廣譜、高檔抗菌藥物治療的患者要嚴密監測。感控科專職人員每天到微生物監測網了解查看多重耐藥菌情況,發現陽性患者立即下病房指導查看。感染控制科室建立多重耐藥菌日核查記錄表、日核查處理登記表和臨床科室建立多重耐藥菌處理登記表,陽性患者嚴格執行消毒隔離規范并記錄。
醫院高度重視多重耐藥菌知識的培訓:學習了衛生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操作規范、多重耐藥菌的實驗室微生物標本采集標準方法、手衛生與醫院感染、醫院隔離技術規范及相關文件等。
2.2 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 加強手衛生,嚴格實施隔離措施[2],切實遵守無菌操作規程。①首選單間隔離,也可以將同類耐藥菌患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間。隔離病房不足時考慮進行床邊隔離,不能與氣管插管、深靜脈留置導管、有開發傷口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安置在同一房間。進行床邊隔離時,在床欄上和病歷上標貼接觸隔離標識,提醒醫務人員及家屬。醫務人員實施診療護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觸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傷口、潰爛面、黏膜、血液和體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糞便時,應當使用手套,必要時使用隔離衣。完成對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的診療護理操作后,必須及時脫去手套和隔離衣。②患者需離開隔離室進行診斷、治療,都應先電話通知相關科室,以便其他科室做好準備,防止感染的擴散。③與患者直接接觸的相關醫療器械、器具及物品如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計、等要專人專用,并及時消毒處理。心電機、輪椅、擔架、等不能專人專業的醫療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日使用后擦拭消毒。④患者的血液、體液和被血液、體液污染的敷料或一次性用品等所有廢棄物均按醫療廢物嚴格處理。患者出院、專科時要做好終末消毒。
多重耐藥菌所致醫院感染既有內源性因素、也有外源性因素引起的,一旦在重點科室暴發,很難預測嚴重程度。加強多重耐藥菌的檢測和管理,采取有效的消毒隔離措施、減少侵入性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對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的管理是重要的保證。
參 考 文 獻
篇5
關鍵詞:土地使用單位;動態監測;地質災害;土地流轉
中圖分類號:S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126
引 言
為了提高土地資源管理的工作效率,我國先后引入了多種測量技術,這其中遙感技術的引入則最為成功。利用遙感技術可以將土地各項信息的變化及時掌握,還能給土地資源治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數據保障,可以說現如今土地資源管理中遙感技術已經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1 遙感技術使用的具體要求
利用遙感技術進行土地資源管理時,為了更確切的測量土地范圍可以采用精度準確的橢圓面積公式,通過計算機計算調整,保證結果的準確可信性。目前我國醫用遙感技術時,選擇采用的是確定5100控制點,接著利用精確度極高的先進衛星將其中560個大型校正放大點進行校正,然后1/250000規模的衛星將土地用顏色進行分類。對土地利用較高的國家和區域進行一級的測量,其中有15區測量時同時采用映射和統計數據2種方法,這樣可以保證全國地理面積的相對誤差保持在10%以下,其中森林和農田不大于5%[1]。
2 遙感技術在土地資源管理中的應用
土地資源管理中利用遙感技術不但可以獲得更為詳實的數據,而且可以確保數據的時效性,大幅度提高土地資源管理的效率。
2.1 動態監測方面
遙感技術在土地資源管理中應用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動態監測土地利用的情況。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及時了解土地利用的真實情況,給政府決策提供相應的數據支持,在遙感技術支持下獲得的土地利用數據,可以說是最為完整可靠的本底資料[2]。例如我國國土資源部自1999年組織的國土資源利用動態監測,就是利用先進的衛星監測1998~1999年一整年間全國超過50萬人口的66個大城市占用耕地的具體情況,后來以此為基礎建立了覆蓋全國的遙感監測體系。
2.2 礦產資源方面
20世紀90年以來,國土資源部利用遙感技術在全國開展了多項關于礦產資源開發遙感調查的項目,基本上將監測地區不同礦產資源的現狀情況掌握的一清二楚,給國家政策制定以及礦產開發治理提供資料支持。
2.3 地質災害方面
地質災害大多具有突發性,但遙感技術卻可以大范圍進行觀測,并能在第一時間將信息傳遞出去,因此在預防地質災害方面遙感技術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唐山地震后就曾利用機載遙感數據,利用航片完成了唐山震害圖的編制工作[3-4]。
3 剖析土地流轉監測中遙感技術的使用
土地流轉監測過程中主要是遙感影像利用“色、形、位”3個特征體現土地流轉等相關信息。
3.1 色調區別
農村土地的種植種類及播種時間都是存在差別的,可以說植物不同生長期在遙感影像上呈現的色調也是不同的。比如5月的冬小麥呈現深綠色而春玉米則表現為淺綠色。一旦土地出現流轉,斑塊破碎度就會降低,監測部門就會發現問題[5-6]。
3.2 目標物的形
不同目標地物在遙感影像上呈現的形狀等是不同的,可以通過多期遙感影像上大面積農作物的“形”,進而提取到土地流轉面積的大小。通常情況土地流轉前大部分呈現小斑塊,流轉后、則會出現大面積斑塊區域[7-8]。
3.3 空間位置
遙感影像上目標地物呈現的空間位置和相關布局就是“位”。可以提取大面積耕地的空間位置信息以及相臨近土地利用類型,可以給監測土地利用變化信息提供更為準確的依據。
4 結束語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及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遙感技術的理論及水平將不斷提高,土地資源管理中對遙感技術的倚重比例將會不斷增加。這樣可以加快土地資源管理的效率,進一步提高管理準確度,為推進國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 張兵,崔希民,趙彥博,袁德寶.基于High-1衛星影像的土地整治遙感監測方法研究與實踐[J].農業工程學報,2015(20):98.
[2] 江國兵.遙感在土地利用動態監測中的應用[J].城市勘測,2015(04):123.
[3] 劉營.測繪技術在國土管理中的應用[J].城市地理.2015(14):45.
[4] 王賀,余裕超,王帥,朱雅君.GNSS-CORS技術在地質工程勘察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5(13):25-27.
[5] 毛迎丹.GIS遙感數據庫在國土資源管理中的應用探究[J].科技展望.2015(03):45-47.
[6] 孫張濤,范景輝,王如意,趙紅麗,梁源川,劉廣,Ady Ruchiatan.基于高分辨率SAR數據的地面沉降監測――以印度尼西亞雅加達為例[J].地質通報,2015(10):29.
篇6
關鍵詞:醫院感染;護理管理;預防控制
醫院感染問題已引起全球醫院管理者和公共衛生工作者的關注[1]。護理工作與醫院感染控制密不可分,預防醫院感染工作始終貫穿于護士執行無菌技術,消毒滅菌,隔離技術及各項護理措施中。為此,有效地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護士長加強護理管理在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中起到重要作用。
1 護理管理
1.1加強培訓,提高護理人員、保潔員預防醫院感染意識,控制院內感染是預防工作,也是醫療護理質量管理的重要工作。提高護理人員對醫院感染的認識,讓其認識到,醫院感染是護理質量評估的組成部分。控制醫院感染是護理人員的責任、義務,應自覺執行,把其規范化管理變成的自覺行為。
1.2規范無菌技術操作,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防止院內感染、無菌技術操作是一項預防院內感染的重要的護理技術,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在臨床護理過程中,必須要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程,預防感染發生在護理患者的工作中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和隔離技術,如護士為患者靜脈輸液時是否嚴格執行“一人一巾一帶”、“一人一針一用”、“一治療一洗手”。
1.3嚴格把好供應室消毒滅菌供應室工作是醫院不可缺少的工作,在醫院防止交叉感染中起著重要作用。對臨床用過的物品常規消毒處理,凡未處理的一律不回收,供應室的各種醫療器械從消毒、滅菌到無菌物品的保管發放,每個環節都至關重要,如工作人員稍有疏忽就可能給患者造成交叉感染和不可挽回的損失。所以供應室護士要加強責任心,強化質量管理意識,從而保證醫院醫療、護理工作的安全實施。
1.4加強一次性用品的管理加強對一次性用品在使用上要求,使用者必須認真核對生產日期等。如要求護士在使用輸液器和注射器時要認真核對小包裝上的批號、生產日期、失效期以及檢查有無漏氣等。在用后的處理上,感染科要求使用單位要嚴格按照要求進行消毒和處理,并指定專人進行回收,建立回收登記本,由護士長和回收者同時進行回收數量的核對并進行簽字,嚴把用后消毒、毀型、銷毀這一關。防止和杜絕一次性用品用后外流現象的發生。
篇7
【關鍵詞】
醫院感染;檔案;規范管理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Clinical, Medical Technology Departments, the Need for Hospital Infection Files
CHEN Xiuhua,FAN Xiuzhi. Fourth Hospital of lnner Mongolia Baotou Baotou 014030 Preventiog and Health Care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andard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data and enhance manage capacity of doctors and nurses.Methods 3 document boxes which had stated catalog were send of relative department.Results relative datum were conserved according to request only one department not.Conclusion To avoid information fixing,in order to control hospital infection for offering foundation,spare time and accquire good effects.
【Key words】
Inquiry into; Management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1 規范管理
醫院臨床、醫技科室由于受到職能科室及上級部門不斷檢查督導,各職能科室(如護理部、醫務科、預防保健科、黨辦等)下發資料和考核細則內容較多,臨床、醫技科室管理起來較亂,檢查時很不方便,有時把所有管理的資料放在一起,不知是哪個職能科室來管理,為了使醫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化、規范化、人性化,預防保健科從2006年開始按照《內蒙古等級醫院評審標準》及上級衛生行政相關部門要求,結合我院實際情況,給各臨床、醫技科室下發3個檔案盒,每盒按規定的目錄歸檔,同時規定統一的記錄本和工作手冊及相關制度,并要求有專職人員管理, 這些制度、工作手冊我們也不斷的修改,實行幾年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1 檔案盒內容
第一盒:(1)醫院感染管理工作依據和文件(上級下發)
(2)醫院感染管理指南(制度、措施、流程 委員會、監控小組成員等)
(3)醫院感染管理考核細則
(4)預防保健科和上級檢查記錄
(5)職業暴露登記表
(6)醫護人員防護指導手冊
第二盒:(1)醫院感染管理監控小組自查會議記錄,醫院感染管理信息報導
(2)醫院感染病例登記及分析評價記錄本
(3)醫院感染培訓計劃和培訓記錄
第三盒:(1)微生物、空氣培養結果
(2)醫療廢物回收登記
(3)常規消毒記錄(包括使用中消毒液濃度監測)
(4)紫外線消毒記錄及紫外線強度檢測記錄
(5)終末消毒記錄
對于重點科室除了共性記錄外,還有科室獨特記錄本,透析室(鉀、鈉、氯監測、機器消毒記錄),ICU(有呼吸機清洗消毒記錄、耐藥菌分析記錄),口腔科(有手機等高壓消毒滅菌使用數量登記本),手術室(有手術殘肢交接記錄本),婦產科(有胎盤交接記錄本),新生兒室(有暖箱消毒記錄本),放射科(導管室有一次性導管使用記錄)
1.2 我們為了管理更規范合理化,不斷的持續改進,09年又修定了醫院感染管理工作手冊,每科下發一本,內容包括:
(1)科室醫院感染管理小組成員名單
(2)科室醫院感染管理小組工作職責
(3)科室醫務人員醫院感染管理職責
(4)科室醫院感染管理年度計劃
(5)科室控制醫院感染管理制度
(6)每月科室醫院感染監控小組自查記錄(包括存在問題、整改措施)
(7)每季度監控小組會議記錄
(8)每季度科室學習記錄
(9)上級檢查反饋記錄
(10)醫院感染病例登記表
(11)消毒滅菌環境衛生學監測記錄表
(12)抗生素使用率登記表
(13)職業暴露登記表
(14)科室醫院感染年度工作總結及分析評價
這樣我們又將檔案盒由3個減到2個,為了和其他職能科室檔案資料有所區別也為了檢查、督導方便,我們資料封面顏色統一為黃色。
2 效果
2.1 成立科室監控小組 要求監控小組成員履行各自的職責,強化了科主任、護士長醫院感染管理的責任感,理清了醫務人員的管理思路。
2.2 強化醫務人員醫院感染知識 由于培訓有計劃、有考核,使各科室能按規定進行學習相關知識,醫護人員醫院感染知曉率調查成績逐年上升,使他們充分認識到了醫院感染防控的重要性。
2.3 規范了醫護人員工作行為 使醫護人員在工作中有法可循,有據可依,尤其是醫生能對感染的病例及時上報,早分析,采取積極的控制措施。醫護人員手衛生依從性、標準預防、消毒隔離逐步落實在實際的工作中。
篇8
【關鍵詞】 護理;預防;控制;醫院感染;重要性
1 簡述
1.1 醫院是患者聚集的場所,容易發生交叉感染。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是保障患者安全,提高醫療質量以及維護醫務人員職業健康的一項重要工作。控制醫院感染應貫穿于護理工作的全過程。護理質量的核心是控制醫院感染。加強護理質量管理才能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同時也能提高醫院的醫療護理質量。
1.2 在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全過程中,護理管理者及護理人員是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主力。世界衛生組織,提出有效控制醫院感染的關鍵措施為:消毒、滅菌、無菌技術、隔離、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檢測效果評價。這些無一不與護理工作密切相關,實際上這些預防、控制醫院感染的手段,就是護理工作的基礎。
1.3 近些年來,隨著醫院新技術新療法的開展,各種新發傳染病流行并擴散,非規范使用抗生素而顯得日益突出,大量介入性診斷、微創手術及治療技術的普遍應用,放療、化療等免疫抑制劑、抗菌藥物的不斷更新換代與廣泛應用,以及病原體的變異,導致醫院感染在感染源、感染途徑和易感人群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使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面臨著更多的挑戰。
2 醫院感染概述
2.1 醫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Hospital Infection 或 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是指住院患者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在醫院內獲得出院后發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開始或入院時已存在的感染。醫院工作人員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也屬醫院感染。[1]臨床上將入院48 h后發生的感染稱為醫院獲得性感染。
2.2 院內感染是當前醫學領域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之一。加強對院內感染的預防與控制,落實各項制度和措施,對降低院內感染的發生至關重要。
3 院內感染的發生因素
3.1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大量抗菌藥的不合理應用是造成院內感染的重要因素。
3.2 侵襲性操作 導尿、婦科陰道檢查、人工流產、氣管切開、氣管插管、內鏡檢查、靜脈給藥、深淺靜脈置管等,所用的器械、物體表面、工作人員的手、空氣等污染或消毒不徹底或無菌操作不嚴格,均可導致院內交叉感染。
3.3 住院時間 住院時間越長的患者,醫院感染率越高。因為醫院是各種病原微生物較為集中的場所,住院患者免疫力低下,所以住院時間越長,受感染機會越多。
3.4 操作及消毒隔離制度不嚴 醫護人員、患者的手污染是造成院內感染的重要傳播途徑。由于醫護人員接觸患者污染的物品機會多,易將病原體通過手傳遞給其他患者或用品,造成間接污染,因此醫護人員接觸患者后不認真洗手消毒,就可成為輸送病原體的工具。此外操作用具混合使用,可造成患者間病原體的直接傳染。
3.5 醫護人員醫院感染意識 在醫院,醫生和護士對院內交叉感染知識不如對本專業學科重視,對院內感染的制度是被動的遵守和執行,甚至感到是一種壓力。再則院內感染監控機構不健全[2]。
4 預防和控制措施
4.1 加強醫務人員院內感染知識的培訓 定期及不定期的對全院的醫務人員進行院內感染相關知識的培訓及考核,可有效的提高醫務人員對消毒隔離、無菌技術操作及防止醫院交叉感染的意識,從而提高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使其充分認識到護理工作對預防院內感染的重要性,只有提高認識才能加強責任心,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及操作規程,共同防止院內感染的發生。
4.2 合理使用抗生素 盡早明確病原學診斷是合理應用抗生素的前提,也是保障患者盡快康復的條件[3]。遵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則,同時執行護士必須掌握合理用藥知識,根據藥的半衰期決定給藥時間,自覺按規定時間給藥,積極觀察藥效,及時向醫生提供停藥、換藥依據。
4.3 減少侵襲性操作 盡量減少侵襲性操作,如為避免尿路感染的發生,應盡可能避免導尿,導尿時護士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引流袋應低于引流口位置,避免引流液反流。
4.4 保護易感人群 護士必須配合醫生加強患者的支持療法,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對母嬰同室及新生兒科的醫護人員的手每月監測1次,不得檢出沙門菌等致病菌。
4.5 縮短住院時間 院內感染的致病菌多是一些耐藥菌,不僅癥狀嚴重,而且治療上困難重重。患者痊愈后護士應對其進行宣教使其立即出院,以免增加再次感染機會。
4.6 嚴格執行消毒隔離措施 提高護理人員對消毒隔離工作的重視,每月不定期對供應室進行抽查消毒包的消毒效果。通過檢測使各個科室能對本科消毒不合格的項目及時了解,查找原因,重新消毒,合格后方可使用。避免醫院交叉感染的發生,加強醫護人員的無菌意識。
4.7 重視監測工作 加強監測控制是預防醫院內感染的主要措施[4],監測本身就是降低醫院感染率的有效方法。提高全體醫護人員對院內感染相關知識及消毒隔離技術水平的掌握,提升護理人員的無菌觀念,使院內感染管理工作走上科學、規范、制度化的軌道[5]。
4.8 醫療廢棄物的處理 護士在使用所有一次性輸液器及輸血工具后,應及時毀形,浸泡消毒后送醫用廢棄物處理有限公司做無害化處理。患者引流液、痰液、血液、糞便等分泌物應用高濃度消毒液浸泡后焚燒處理。衛生垃圾及傳染病患者使用的醫療用品(一次性的)應隨時消毒,并裝袋送醫用廢棄物處理有限公司做無害化處理。同時對所有非一次性醫療用品實行消毒-清洗-消毒的制度。
5 小結
醫院感染的問題愈來愈突出,管理的難度逐步加大,這對醫院感染管理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控制醫院感染已成為現代醫院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護士作為與患者最直接的接觸者,各項操作的執行者必須具備敏銳的觀察和判斷能力,及時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減少患者的痛苦及經濟負擔,從而保障患者安全。
參 考 文 獻
[1] 醫院感染診斷標準,20010103.
[2] 李學慧,方愛玲,袁曉靜.供應室在控制院內感染工作中的作用.齊魯護理雜志,2005,11(5):392.
[3] 于慧玲,陳彤,賈建軍,等.減少長期住院老年患者院內獲得性肺感染之對策.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1,11(5):348-349.
[4] 張芹芳.醫院門診空氣細菌污染現狀調查.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1995,5(4):301.
篇9
關鍵詞:院系層面;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11-00-01
隨著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和轉型社會的深刻變革,心理危機的誘發因素日益復雜化,大學生心理危機逐漸成為影響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障礙。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院系是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的基礎層面,是深入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機干預工作的重要載體。
一、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研究和實踐現狀
國內現有的相關研究基本集中在校級層面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的構建。按照構建要素劃分,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構建模式,一種是根據心理危機發展的程度逐級構建,一種是根據干預主體的不同層面逐級構建,即宿舍、班級、院系、心理咨詢中心和學校五級聯動機制。研究中往往將兩者結合起來,研究框架近年來得到逐步完善。大多數研究認為院系層面在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加強對輔導員和班主任的培訓,在大學班級設立心理委員,但是對院系層面的研究不夠系統深入從實踐方面看,我國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的構建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存在不少問題。首先是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內部溝通協作機制不健全,尤其體現在校院兩級。院系是危機干預組織網絡中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校院之間沒有很好的聯動機制,勢必影響班級、宿舍等其他級別發揮作用。其次是心理危機干預體系運行中權責不明。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專業性較強已成為共識,加強體系內非心理危機干預專業部門和非專業人員的培訓已引起廣泛重視,但是除了提高專業素養之外,信息反饋、快速反應和支援等機制的建立也是整個心理危機干預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再次是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監控力度不夠,后干預問題容易忽略。最后是院系、班級、宿舍層面干預力度較弱,多為事后干預,對校級層面的整體支持薄弱。
二、院級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的必要性
院系在整個校級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性作用,是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順利運行的扎實基礎和堅強后盾。
(一)心理危機的產生往往與社會沖突導致的價值觀問題密不可分,思想政治教育在價值觀層面的正確引導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預防和緩解心理危機,更重要的是,可以幫助大學生在培養良好心理品質和處理危機的過程中獲得更高層次的成長和新的平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從個體的心理層面的問題處理開始,把心理素質的培養看成是良好思想政治素質培養的起點和切入點,從而借助心理活動的調解來完成道德內化所需的心理要素的培育。在院級層面構建完善的心理危機干預體系,能很好地發揮輔導員隊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導作用,有助于在實踐中加深對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間關系的科學認識,在有效利用二者相互融合的過程中綜合處理問題,創新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科學系統化的體系也有助于在處理學生異常行為和心理問題時更有針對性,提高危機干預資源利用效率。
(二)在院級層面構建心理危機干預體系,能夠進一步完善危機干預體系在院系層面的領導組織機構,在學校指導性意見下制定符合院系實際情況的危機干預制度,使院系在開展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時,既有針對性又富有創造性。同時,能夠更好地提高基層工作人員的危機干預意識,使院系層面下各方的責任和義務更加明確。除了組織制度方面的完善,構建院系層面心理危機干預體系還有助于充分挖掘院系其他心理危機干預資源,更好地實現全員全方位育人。其中,任課教師同樣是學生在校強大的社會心理支持資源,任課教師的教學過程和人格魅力在心理危機干預體系中發揮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任課教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影響很大,在學生遇到心理危機的時候任課教師同樣具備安撫勸慰引導的能力。院級構建心理危機干預體系一方面能夠通過院級加強對全體任課教師在學生心理危機預防工作中的要求,提高全員育人的意識,一方面可以有針對性地選聘部分教師參與心理危機干預的某些特定工作,如心理危機學生在課堂表現和成績上的反饋,納入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的重要補充。共青團組織是高校重要的教育力量,在服務大學生成長成才中具有獨特的優勢。把共青團工作納入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可以豐富高雅的校園文化陶冶情操,實施不同的危機主題預防教育幫助提高適應能力,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礪練意志品質,充分利用健全的服務網絡和群眾組織,完善信息反饋系統等等。
(三)校級心理危機干預體系雖然具有較強的專業性,但是覆蓋面和精力有限,無法很好地服務于日益增多的大學生群體。院級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的構建能夠促進高校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建設的專業化。在校級心理危機干預中心提供的心理危機干預專業性指導意見下,院級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可有效利用和擴展院系層面信息溝通網絡的作用,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班級管理和宿舍管理等工作的過程中及時發現相關信息。心理危機的發生或預警往往有一定的信號釋放出來,學院根據掌握的有效信息和干預預案,第一時間將可能發生危機的影響程度在干預能力范圍內降低到最小,為專業心理危機干預人員的下一步工作做好鋪墊。危機干預需要連續的、長期的、全面的監控,院級的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在這方面發揮基礎性的作用。院系可以通過健全的信息網絡,在危機干預后相當長的時間內,對當事人保持一定程度的關注,并及時與專業工作人員保持溝通,鞏固危機干預成果,進一步解除危機隱患,從根本上促進當事人的心理成長。
參考文獻:
[1]廖深基.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J].教育評論,2007(5):84~85.
[2]王建國.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理論探源和策略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3(3):88~91.
篇10
燒傷常伴有較大的皮膚損傷,而皮膚受損導致皮膚抵御微生物的屏障受到破壞,易出現燒傷患者多重耐藥茵感染,綜合護理對于患者的恢復至關重要[1]。本組研究探討綜合護理對燒傷多重耐藥茵感染的效果,及出現多重耐藥的原因。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自2005年1月至2O13年10月收治的61例燒傷患者,均收治于重癥燒傷監護病房。男39例,女22例,年齡22~64歲,平均年齡(41.1±6.5)歲。燒傷程度I度~ Ⅲ度。排除標準:過敏史者;心、出現器質性病變者61例患者或其直系家屬均簽屬知情同意書,且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將61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燒傷程度方面比較,無統計學上的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61例燒傷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32例與對照組29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包括早期快速輸液,保持創面干燥,呼吸道通暢,減輕疼痛,預防壓瘡,給予腸內、外營養,少食多餐。治療組給予綜合護理方法,即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強基礎護理治療組。包括切斷傳染源、合理應用抗生素、保護易感人群、遵守嚴格的換藥制度。
1.2.1切斷傳染源
1.2.1.1隔離傳染源燒傷患者出現多重耐藥菌感染,以皮膚軟組織感染發病率較高,因此在進行多重耐藥菌感染護理時,需防治從皮膚表面感染。因此需進行好環境的消毒,患者經常接觸的物體也需定期消毒。用過的所有敷料、一次性醫療器械等醫療廢物,由專人處理,定點置入專用黃色醫療廢物袋內[2]。消毒過程中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程。清除帶有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的物體時應戴手套[3]。
1.2.1.2切斷傳播途徑對多重耐藥菌感染者實施單間隔離,在隔離病室門上粘貼藍色隔離標識。單獨隔離在一個病房的患者需限制其它人員出入病房,以減少感染的機率。或者將細菌菌種同類感染患者安植于同室,如果實在沒有那么多單間,則可以進行床邊隔離。但是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如不能單獨隔離,則堅決不可以和有創氣管插管、靜脈留置導管、皮膚損傷有開放傷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老年及兒童則不宜同在一室。規范醫護人員無菌操作,避免因醫護操作不當,而導致耐藥菌形成醫源性院內交叉感染[4]。
1.2.2合理應用抗生素
1.2.2.1準確收集細菌標本應用消毒好的無菌棉拭子輕拭創面,注意在傷口深層擦拭。取樣時不可以提前清洗傷口,防止影響結果的正確評定,準確掌握菌群和耐藥情況的變化。
1.2.2.2 合理應用抗菌藥物 根據收集到的細菌標本的抗菌譜結果,有針對性地選擇抗菌藥物,盡量有針對性地應用窄譜抗生素,根據半衰期及藥代動力學特點進行抗菌藥物選擇,從而保證藥物在體內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藥效,而減少毒付反應,避免盲目長期使用抗菌藥物引起菌群失調而造成多重耐藥菌的感染[5]。
1.2.3保護易感人群多重耐藥燒傷人員,需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規范治療燒傷,同時給予積極預防感染。對于多重耐藥的深度燒傷患者,生理防御功能、免疫功能大大降低,易受到周圍環境細菌的感染。應該保證舒適無菌的病房環境,室溫26℃-28℃,相對濕度50-6O%,室內安裝空氣消毒設施,定期給予清潔、消毒和通風。同時指導患者加強營養,保證熱量供應,提高機體免疫能力及抵抗疾病的能力。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積極預防與治療各種并發癥[6]。
1.2.4 遵守嚴格的換藥制度換藥時需嚴格遵守相關換藥制度,所有的敷料、紗布等均需保持無菌,同時換藥時空氣中細菌菌落數也需控制在標準范圍內,不充許超標。空氣中的微生物大多附著在≥O.5 m 的塵埃顆粒上,空氣中的微生物灰塵多,直接影響層流病室的空間環境[7]。因為換藥時患者的創口直接暴露在空氣中,如果空氣菌落數較多,則考慮二次污染的可能性。
1.3療效標準[8]顯效:多重耐藥性感染得到明顯控制和癥狀顯著改善;有效:多重耐藥性感染情況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癥狀改善;無效:多重耐藥性感染與臨床癥狀均無明顯改善。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成組設計的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x2)檢驗,ADL分級采用軼和(x2)檢驗,以P
2、結果
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為55.2%(16/29),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為81.3%(26/32),兩組比較在統計學上具有顯著性意義(X2=7.312,P
表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X2=7.312,P
3、 燒傷多重耐藥菌感染的原因分析
3.1皮膚屏障損傷皮膚是天然的體表屏障,可阻止病原微生物進入。燒傷導致皮膚破壞,給細菌和病毒等微生物提供了入侵途徑, 同時燒傷后機體內環境紊亂,大量血漿樣物質為致病菌侵入機體創造了良好條件,導致多重感染的發生[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