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水平調研范文

時間:2023-12-14 17:49: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消費水平調研,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消費水平調研

篇1

關鍵詞:大學生;食堂消費;調研;建議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眾所周知,大部分大學生消費的主體部分是飲食部分,而在大學校園飲食消費的絕大部分都發生在食堂。大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棟梁,在校期間最重要的是學習文化知識,用知識豐富和發展自己。健康的體魄是一切活動的前提,因而保證大學生的日常良好飲食,促進大學生生活健康是十分重要的。食堂作為提供飲食的場所,在促進學生健康良好飲食方面需要格外注重。因此,研究大學生食堂消費也能有助于學校掌握學生日常餐飲消費狀況,有助于學校正確的指導和服務大學生,實施人性化管理。

同時,通過對大學生食堂消費行為進行研究,可以知道大學生對食堂的滿意程度,以及影響大學生食堂消費的因素。這不僅可以使食堂的管理者更好地了解消費者對食堂的態度,幫助其制定更加合理的營銷策略,還可以通過對影響消費因素的研究來對食堂進行必要的改善。因此,對大學生食堂消費水平進行研究,對食堂和學生都具有實際意義。

二、研究方法

我們項目小組成員均為中國礦業大學的學生,對本校以及其他高校的大學生食堂消費情況有著比較深入的了解。本文首先對不同學校學生大學食堂的消費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各層次不同類的大學生的消費水平,了解大學生的消費承受能力。同時可以通過同學們對菜價的真實承受能力對食堂制定菜價起到一個引導性的作用。

三、研究結果(以東北大學和中國礦業大學為例)

我們對東北、西南以及江浙各地的重點高校大學生食堂消費情況進行了各種方式的調查,主要以問卷形式進行,下面就以東北大學和中國礦業大學為例進行詳細的介紹。

我們調查的內容主要從消費觀念、經濟來源以及飲食偏好等方面入手,全面深入了解大學生食堂消費情況。

從消費觀念方面來看,東北大學中83.3%的同學在食堂就餐注重菜品的口味,56.67%的同學注重菜品的價格,50%的同學注重食堂的衛生。68.85%的同學偏好消費質量較高的菜品,73.33%的同學選擇實惠營養性的食物就餐,中國礦業大學的調查情況與東北大學相似,89.47%的同學注重菜品的口味,其次比較重視的分別是菜的價格與食堂的衛生情況。這體現了大學生的消費觀念趨于理性,沒有過度奢侈浪費。在食堂花銷方面,東北大學70%的同學每天在食堂的花銷在10元―20元之間,63.33%的同學每月在食堂消費在400元―700元之間。43.33%的同學每月生活費在500元―800元之間,30%的同學生活費每月在800元―1200元之間。而在中國礦業大學,52.63%的同學每天花費在20-30元之間,42.11%的同學每天花費在10-20元之間,47.37%的同學每月花費在400-700元之間。這體現大學生的主要消費在飲食方面,在食堂消費比重較大。

從大學生經濟來源看,其經濟來源較為單一。東北大學88.97%的學生消費來源為父母供給,中國礦業大學則為89.47%。少量同學的消費來源除了家庭供給以外,還包括獎學金以及勤工助學等。

調查中我們還發現,大學生對菜品的類型意見各異,有些同學偏向精致好吃但菜量較少的菜品,而另一部分則認為菜品味道一般,但菜量大,價格實惠更為重要。

東北大學中,46.67%的同學認為食堂菜價偏高,48.85%的同學認為食堂菜價合理,可以接受,4.48%的同學認為菜價較低,較為實惠;而在中國礦業大學,89.47%的同學認為菜價偏高,與物價水平不持平,10.53%的同學認為價格合理,可以接受,沒有認為菜價較低的同學。在菜價這一問題上東北大學與中國礦業大學的調查結果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對此也進行了分析。調查中發現,東北大學的菜價與中國礦業大學相比稍低,肉菜大致在3-3.5元范圍內,而中國礦業大學肉菜大致在3.5-5元。兩校相比,東北大學菜品種類相對較少,食堂供應點較少,且周邊受地理環境限制,餐飲處較少,所以同學們基本都選擇在食堂用餐。且東北大學為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首批列于“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學校對于學生的補貼也較多。中國礦業大學從菜價上看雖然偏高,但菜品相對多樣,且有多處就餐點供同學選擇,不同食堂菜價也有所差異。總體上學校的菜價都在學生的正常承受能力范圍之內。

四、意見和建議

通過對不同高校大學生食堂消費水平的調研,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大學生應樹立正確健康的消費觀念。把大學生良好消費心理和行為的培養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設計有關大學生健康消費理念的活動專題,促進良好學風、校風的鞏固與發展。大學生在食堂就餐時,應注重營養的搭配以及消費的適度,應多選擇一些營養實惠型的菜品就餐,避免奢侈浪費,科學適度消費,樹立正確消費觀。每月食堂消費額過低的學生很有可能是家境貧寒的學生,應引起學校的關注,給予這部分學生必要的關懷和幫助,避免由于過度節儉二引起生活質量過低,不利于學生成長發展。而對于每月食堂消費額過高的學生,盡管對食堂的收入做出了較大貢獻,但是應該引導他們進行合理的消費,不能過于奢侈和浪費,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學校食堂在經營管理時,應對食品質量、服務質量、消費價格和硬件設施等方面加強管理建設。食堂管理者應參考這些因素,結合食堂的現狀,進行管理與改革。用制度規范加以約束,用嚴密的措施保證飲食安全,嚴把食品加工關,嚴把衛生預防關,嚴把督查獎懲關。同時應關注學生的消費承受能力,制定大眾化的合理的菜品價格。學生在食堂消費,很多情況下是強大的外因驅使。學生大量的消費并不代表著對食堂的滿意度很高,食堂不應因此忽視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以及對食堂進行不斷的創新改進。學生提出了意見食堂不予以采納和改進,無視消費者的意見和建議,是不負責任的做法。學校應該加強對食堂的監管,大學校園不但應該重視對學生的知識教育,也應該重視學生的生活質量,為學生創造出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

五、總結

大學生的消費多種多樣,飲食消費是其中占比重最大的消費類型,而飲食消費之中,又以食堂消費最為普遍和頻繁。因此,本文選擇了不同高校大學生的食堂消費行為進行研究,這不僅具有很強的創新性,同時又具有較強的現實指導意義。通過對數據的調研分析,我們不僅了解了大學生食堂消費的現狀,分析了影響大學生食堂消費行為的主要因素,并且發現了大學生食堂消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應該引起學校和食堂管理者的注意,對以后學校制定相關的政策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篇2

早在幾年前,電視劇《中國家庭421》就以第一代獨生子女為主角,描寫夫妻二人一面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追求事業,一邊竭盡全力面對“上有老(雙方兩對父母)、下有小”的問題。

時至今日,老齡化問題愈發凸顯,2012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達到1.94億,占總人口的14.3%,比2011年末提高了0.59個百分點。預計到2025年,老年人口總數將超過3億,2035年將達到40億。

同時據中國社科院老年研究所測算,目前中國養老市場的商機大約有4萬億元人民幣,到2030年,有望增加至13萬億元。這是否預示著中國養老項目開發進入了最佳時機?

中原地產研究咨詢總監宋會雍向記者表示,養老項目必將成為未來地產行業最大的發展趨勢之一,各類養老項目的發展更能進一步激活社會盤整。

回購使用權

《十二五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中提出“90/7/3”模式,即90%居家養老、7%社會養老、3%機構養老,這意味著更多的社會資本將投身于養老服務。

伴隨著日趨嚴重的中國老齡化現象,傳統的“房地產開發+商業配套服務”的養老地產模式已經不再新鮮,并日益顯得捉襟見肘。對于投資養老地產的開發商來說,模式創新勢在必行。

當前新開發的養老地產項目用地從節約成本角度考慮,大多選擇在郊區一帶收購工業用地,這類土地通常使用年限為40年,每平方米售價從十幾元到幾百元不等。項目只有大產權證,每套房源并無小產權,能進行分割的只有使用權。

郊區的工業用地,土地成本比普通商品住宅低了很多,這也是當前養老地產有效節約成本并得以順利運轉的根本所在。而中國人普遍存有的房產情結,造成大多數人對使用權并不“感冒”。如何突破這一瓶頸?

華山老年公寓項目提供了一個參考樣本。該項目投資人——上海豐孝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海濤告訴記者:“我們的模式除延續了傳統的租售業務及附加商業配套服務外,最大的突破在于對使用權進行回購。”

徐海濤介紹,業主在擁有該公寓房的40年時間里,可以任意將房屋的使用權進行轉讓、租賃以及返售給開發商,但整體項目的運營依舊掌握在開發商手中。在產品的細分市場上更適合中端消費水平的老年人群體。

該項目市場負責人進一步解釋,項目一期采用期房預售制,每套房源根據面積大小一次性繳納購房款(等同于保證金)16萬元至50萬元不等,入住后統一繳納物業管理費300元/每月。購房滿五年即可享有退出回購權益,運營方會將90%的購房款還給業主,并享受一定年息的利息回報。(利率正在換算中)

華山公寓這種模式,將大筆回籠資金投入到其他項目或后續項目的開發中來獲取利潤,以此補貼公寓運營。除此之外,項目依然要依賴充足的商業配套服務,因為只有做好商業配套才有可能實現較高的入住率。

以均價30萬元/套計算,項目共設1000套居室,1000套房的收益為3億元,這筆款項僅獲取銀行定期利息就可以達到1千萬元/年。若這筆資金投入到項目運營中,軟硬件水平都將獲得較為明顯的提升,進而連帶產生更大的利潤。

根據中等收入老人消費水平調研數據顯示,每人單月可支配資金為4~5千元,1000位老人為養老項目帶來的直接收入最高可達到500萬元/月。可見在項目運營過程中,收益空間相當可觀。

養老項目離不開醫療保健體系。據了解,華山老年公寓由上海華山醫院前院長張元芳擔任項目董事長,公寓10分鐘車程內囊括了第六人民醫院朱涇分院、楓涇醫院等三家甲級醫院。部分受訪老人表示,陣容龐大的醫療團隊和醫保刷卡系統的引入頗具吸引力。

重點在養老而非地產

不過,部分業內人士對近期養老地產的開發并不樂觀。宋會雍表示,養老地產首先要面對的第一個問題是,中國老人大多集中在60~70歲,真正的養老時代尚未全面開啟,在缺少客觀壓力的情況下,未來十年內還不是企業大規模投入養老地產的最佳時機;第二個問題在于,由于政府機構不恰當的干預,使得企業雖然面對巨大的市場,卻很難找到合適的投資窗口。

他認為,社會資本進入養老產業應該被鼓勵,但實踐中無論是水電暖的居民同價、土地的供應還是稅收的減免,由于政出多門,機構要花大量的時間成本去溝通。這反映的是行業發展規劃指導的缺位。尤其在供地中應當明確養老的公益性設施和商業性設施的邊界,以堵住變相房地產開發的通路。

上海僑園養老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總顧問王國強對此表示認同,要等國內的養老政策和市場環境逐漸成熟,消費群體達到一定的消費水平,起碼需要5~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