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運動會安全預案范文

時間:2023-12-15 17:29: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運動會安全預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初中運動會安全預案

篇1

汶川大地震中,脆弱的學校成了重災區。

究其原因,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學校教學樓質量問題,一些網民甚至在網上痛罵那些無良的建筑商。不過,也有人提出,除了教學樓可能存有質量問題,學校自身的安全教育是否到位?要不然,悲劇或許能夠避免,四川安縣的桑棗中學就是個鮮活的例子。

桑棗中學緊鄰北川,是一所再普通不過的中學,在此次汶川大地震中也遭遇重創。可地震發生后,該校2000多名師生,僅用了1分36秒便全部安全撤退到操場上,無一人傷亡,創造了這次地震中幾大令人欣慰的“奇跡”之一。該校校長葉志平更是因此被網民們稱為“史上最牛校長”。

在這次地震發生后,人們開始以前所未有的熱情關注起了學校的安全教育問題,也許災害和事故不可抗拒,但完全可以通過有效的防范、自救、避險來減少生命、財產的損失。

奇跡是這樣發生的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發生時,外出辦事的安縣桑棗中學校長葉志平火速從綿陽趕回學校。

當他瘋了似地沖進學校時,看到了這樣的情景:8棟教學樓部分坍塌,其他全部成為危樓。他的學生,11歲到15歲的娃娃們,都挨得緊緊地站在操場上,老師們站在最,四周是教學樓。他最為擔心的那幢他主持修繕了多年的實驗教學樓沒有塌,地震發生時那幢樓上正坐著700多名學生在上課。

當時,學校墻外的鎮子上,房屋大面積倒塌,求救聲一片。但是一個鎮里的農村初中,卻在大震之后,孩子們安全地回到了家長面前。

解讀這一奇跡,其關鍵就兩點:花了比建造校舍多一倍的錢加固了劣質校舍;每學期一次的全校緊急疏散演習。

說起緊急疏散演習,剛開始搞時,學生們當是娛樂,很多孩子除了覺得好玩外,還認為多此一舉。但葉校長卻從2005年開始一直堅持這樣做。后來,學生老師都習慣了,每次疏散都井然有序。

他們想不到的是,正是這平時看似游戲的安全演習,關鍵時刻竟救了他們這么多人的性命。

緊急疏散演練很多學校都搞過,但桑棗中學的緊急疏散演練有一套自己的經驗。首先是時間的不確定性,演習前學校會事先告知學生本周有演習,但具體是哪一天他們并不知道。等到了演習的那一天,在課間操或者學生休息時,學校會突然用高音喇叭喊:全校緊急疏散!聽到口令后,全校師生會按照原來設定的疏散路線疏散。其次是固定逃生路線,演習期間不僅每個人的疏散路線,每個班的疏散隊形,每一個樓層的疏散先后順序是固定的,連每個班級疏散到操場上的位置也是固定的。再者是撤離速度有講究,在2樓、3樓教室里的學生要跑得快些,以免堵塞逃生通道,而在4樓、5樓的學生要跑得慢些,否則會在樓道中造成人流積壓。緊急疏散時,學校會讓人計時,但他們不比速度,只講評各班級存在的問題。

正是基于平時多次演習,這次地震發生后,該校2000多名學生、上百名老師,從不同的教學樓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撤退到操場,并以班級為單位排列好,用時僅1分36秒。

杭州朝暉實驗小學的鄒蕙書記說,他們學校也每學期堅持組織一次緊急疏散演習,像朝暉五區一個校區,師生人數還不到桑棗中學一半,可他們一次疏散演習最快的速度也得2分多鐘。她說,1分36秒疏散2000多名師生,確實是個奇跡。

而這一奇跡,除了令人不禁對葉校長產生敬仰之情,更讓人深刻感覺到生命教育的力量。正是這些平時不被重視的教育內容,在地震發生的那一刻,卻比任何教育內容都有價值。也正是基于這樣的教育,全校師生才能從容、有序地應對生死考驗,最終躲過這場浩劫。

安全的弦,誰也沒敢松

對于人口相對密集的學校,對于較易發生安全事故的中小學生群體,生命安全教育應是學校給學生上的第一課。

走訪了杭州的一些中小學,每個學校的老師都告訴記者,安全的弦他們一直繃得很緊。“生命大于天,安全重于山”,浙大附中校長尚可如此形容學校安全教育。

朝暉實驗小學的鄒蕙書記是一位已有數十年教齡的老教師,對此她深有感觸。對于學生來說,安全隱患除了來自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外,還有火災、溺水等意外事件,甚至課間學生間互相推搡、擠壓都有可能造成人員傷亡的嚴重后果,真可謂防不勝防。為此,朝暉實驗小學一直以來都把學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放在各項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

而對于學校安全教育的方式,大家各有各的招。

鄒蕙告訴記者,他們除了平時正常的安全教育外,還定于每天放學前,由各班負責學生放學的老師進行為時2分鐘的安全再教育,其內容包括如何處理當時季節、氣候狀況下容易發生的安全問題,上學和放學路上可能遇到的安全事件等等。她說,這項工作他們已經堅持了很多年,很多學生都會覺得老師有點“背時”,但學校堅持認為這是為了讓學生時刻繃緊安全弦,因為這些孩子畢竟年齡小,而且還有些貪玩,需要老師不斷地在他們耳邊灌輸安全知識。

杭師大附中是一所寄宿制中學,安全教育的責任比一般學校要重,而且一旦在課后發生緊急情況,疏散難度比平時要大得多。每年11月9日前后,杭師大附中都會舉行一次全校消防疏散演習。同時,從2002年起,學校還成立了一支由150人組成的義務消防隊,分別由每個寢室推選1人、每個班級推選1人,以及每幢寢室樓宿管員、生活老師,學校所有保安和學校后勤隊伍組成。他們都是疏散應急的骨干,每年的演習日,學校都會事先利用各種方式組織他們進行學習,他們還要學會使用滅火器等設備。

杭師大附中的疏散演習分兩類。一類在寢室,一類在教學樓,而他們平時組織的一般都是寢室疏散演習。當寢室疏散演習開始時,每一個寢室的消防員,得先站在寢室門內側疏散本寢室人員。當同學開始往寢室外跑后,消防員站在門外側即樓梯拐彎處,提醒下樓的同學快步行走,不要停頓,注意安全。當自己寢室同學全部撤離后,消防隊員要在門上畫一個圈,然后再關上門離開。據說,這是為了方便疏散后的救援,如果看到這個圈就表明寢室內已沒人,救援人員就不用再進去了。而當同學跑到一樓寢室門口時,宿管員、生活老師就已經站在門口了,其中一人會帶著同學按指定路線疏散到操場上。

至于教學樓疏散演習,其實每天的課間操就是一次疏散演習,每天課間操的路線,就是緊急疏散的路線。目前,全校2700多名師生全部疏散到操場上所需的時間,創下的最高紀錄是3分15秒。

浙江省教育廳基教處副處長劉惠玲告訴記者,浙江省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視安全教育,省教育廳下得最多的文件就是有關學校安全教育的文件,有些時候一個月就是四五個。而且,浙江省除了將安全教育內容納入《人•自然•社會》課程教育,將安全教育內容列入會考、中考范圍,還對學校安全教育實行目標責任制,各級教育部門、學校間每年都會逐級簽訂《安全工作管理目標責任書》。除此之外,省教育廳還要求各級教育部門、學校都要制定各類可能發生的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其中包括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防汛防洪應急預案等等,每個預案還須組織演練。據省教育廳2007年3月統計,全省教育行政部門共制定了359個安全預案,各類學校共制定了2萬多個預案。

安全教育大多停留于課堂教學

雖然記者走訪的幾所學校都非常重視安全教育,而且很多措施都落實得很到位。不過,安全教育停留在口頭上、課本上、課堂上的現象也不鮮見。

每年3月份最后一周的星期一,是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這一天,學校最常用的安全教育,就是指導學生閱讀安全規則和讀本,聯系案例引導學生討論和分析等,實際演練較少。在城市學校,教師還常會采用一些安全演習、模擬情境訓練等參與性和可操作性較強的方式。而縣鎮和農村學校,預防災害演習次數則明顯少于城市學校,教師也普遍比較缺乏安全教育的知識和技能,尤其缺乏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

一項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對千余名師生的抽樣調查顯示,38.1%的教師反映,學校從未開展過災害預防演習活動;55.6%的中小學生從未參加過學校組織的災害預防演習。然而,另一項調查則顯示,學生最喜歡的避災自救教育方式依次是,實戰演練(46.7%)、動漫課件(26.5%)、影視作品(16.3%)、課本、讀物或宣傳畫(10.5%)。

據了解,浙江省也組織編寫了學生應急避險安全手冊,中小學校都會安排固定的時間對學生進行專題教育。雖然這一舉措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個別學校照本宣科的教育也帶來了一種假象:學生以為自己懂得如何應付意外,可一旦面臨意外,卻往往做不出最恰當的反應。

雖然如此,很多學校還是選擇了課堂教育。對此,他們也有自己的苦衷。首先是避災自救的實戰演習成本不低。以滅火器的使用為例,要想讓同學真正掌握,最好讓每個學生都能實踐一次,但一個滅火器拉一次就報廢,每個滅火器的價格在40元到100元,這不是一所學校負擔得起的。還有,學校組織安全演習時也希望能夠顯得逼真一些,比如火災演習時常常會弄一些濃煙、明火之類的東西,這些都需要用到火藥,這除了要向有關部門審批過之外,在處理時也有一定危險性。所以,安全演習本身的安全性,又成了學校不愿實戰演習的另一個關鍵原因。據說,浙江曾有一所學校因為一次森林防火的實戰演習,結果燒掉了一大片森林。而農村學校因為受客觀條件限制,要想搞實戰演習就更難了。比如對城市學校來說很簡單的防溺水演習,很多農村連游泳池都沒有,如果帶學生到野外的池塘里、河里去演習,那演習安全就更沒保障了。

正因為諸如此類的原因,很多學校一般能不搞實戰演習就不搞,盡量采取課堂教學的模式,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掌握安全理論知識,又能避免高費用、高風險的問題。

安全教育要動真格

災難降臨是不幸的,面對災難束手無策則是更大的不幸。而應對任何一種災難、事故,最好就是孩子本身有安全意識和防御能力。

只是,安全教育停留在口頭上、課堂上的問題,又是一個回避不了的問題。

浙江省教育部門關于學校組織安全演練方面有明確要求,各類學校必須結合校園所屬周邊環境、災害發生規律和學生特點,制定和完善安全應急預案,做到一校一預案,每年組織一次緊急疏散、災害救助、逃生自救及生存訓練等方面的應急預案演練,并要將應急演練納入學校年度工作計劃。記者發現,在省教育廳下發的6個中小學安全工作管理辦法中,基本上每個辦法都提到了這個問題,其中寄宿制學校還要求必須安排一次全體住校生參加的夜間逃生疏散演練。

可事實上,根據2007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省各類學校共制定了2萬多個預案,但全省學校僅組織了6794場安全演練。

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雖然省里有明確要求,各級教育部門、學校也都很擔心發生安全事故,按照浙江省安全問題“校長負責制”“一票否決制”,稍有不慎,校長、局長們還有可能為此丟了烏紗帽。可事實上,仍有部分學校負責人抱有僥幸的心態,安全教育、安全演練時間常常被其他教學安排擠占,安全意識停留在口頭上、會議上的現象還比較普遍。

針對這些問題,2008年3月,省教育廳啟動了“學校安全隱患排查年”活動,其中排查治理的主要內容就包括檢查學校制訂、完善安全應急預案情況,以及有沒有結合本地本校實際做到一校一預案,并舉行針對性的演練;2008年5月,省教育廳又啟動了“學校安全工作百日督查”,由各市、縣(市、區)對本轄區學校安全工作開展全面督查,省教育廳對各地各校進行抽查。

至于安全演習的高成本、高風險問題,省教育廳基教處李斌告訴記者,這也是一個現實問題。但他認為,學校完全可以通過事先充分準備、改善演習形式等方式加以克服。比如消防演習,不一定要讓每個學生都去試滅火器,完全可以通過個別學生演練、其他學生觀摩的方式。還有,為了學生安全,一些條件有限的學校、低年級學校可以靈活利用各種形式對學生進行避災自救教育,比如針對不同年級和年齡段設計一些游戲、知識比賽或運動會,來一次避險競技。

組織安全演練固然可能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也有可能受客觀條件限制,那桑棗中學也一樣會遇到這些問題,其客觀條件甚至比一般學校更差,但葉志平校長還是堅持每學期一次的緊急疏散演練。葉志平說:“我的想法很簡單:孩子們來了學校,我們有責任保護他們的安全。就算我不是校長,我還是個教師。不是教師,我還是個有良心的人。”葉志平還特別推崇一句不知從哪兒看來的話,就把它掛了出來――“責任高于一切,成就源于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