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貿易和國際貿易的異同范文
時間:2023-12-15 17:35: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外貿易和國際貿易的異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對于1989年已使用原經貿部規定的或自行編制的供貨國別代號簽訂的合同,可繼續執行;
二、接到此文后,新簽訂的合同可使用新規定的供貨國別代號;
三、從1990年1月1日起正式啟用國際標準化的《供貨國家和地區代號表》(詳見附件)。同時(80)貿運字第307/585號文中規定的供貨國別代號作廢。
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經貿廳、委接到此文后,將此文轉發至本省各外貿公司、工貿公司及合資、合營企業。請海關總署轉發至各地海關分關。
供貨國家和地區代號表
國家和地區代碼備注阿富汗afghanistanafaa阿爾巴尼亞albaniaalsa阿爾及利亞algeriadzpa美屬薩摩亞americansamoaas 安道爾andorraad 安哥拉angolaao 南極洲antarcticaaq 安提瓜antiguaag 阿根廷argentinaarcw澳大利亞australiaauud奧地利austriaatco巴哈馬bahamasbs 巴林bahrainbhap孟加拉bangladeshbdpe巴巴多斯barbadosbb 比利時belgiumbecb伯利茲belizebz 貝寧beninbjpv百慕大bermudabm 不丹bhutanbt 玻利維亞boliviabomn博茨瓦納botswanabwew布維島bouvet islandbv 巴西brazilbrmb
國家和地區代碼備注英屬印度洋領土british indianocean territoryio
英屬維爾京群島british
virgin islandsvg 文萊bruneibnav保加利亞bulgariabgsm緬甸burmabucr布隆迪burundibipu白俄羅斯byelorussianby 喀麥隆聯合共和國cameroon,united republicofcmhc加拿大canadacamc坎頓和恩德貝里島canton and enderbury islandsct
佛得角cape verdecveu開曼群島cayman islandsky 中非共和國central
african republiccfhf乍得chadtdpz智利chileclms中國chinacn 圣誕島christmas islandscx 可可(基林)群島cocos(keeling)islandscc 哥倫比亞colombiaco 科摩羅comoroskmev剛果congocgpq庫克群島cook islandsck
國家和地區代碼備注哥斯達黎加costa ricacrmk古巴cubacusg塞浦路期cypruscypb捷克和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cssj丹麥denmarkdkcm吉布提 djiboutidj 多米尼加dominicadmmd多米尼加共和國dominican republicdo 毛德地dronning maud landnq 東帝汶east timortp 厄瓜多爾ecuadorecma埃及egyptegcy薩爾瓦多el salvadorsv 赤道幾內亞equatorial guineagqhn埃塞俄比亞ethiopiaetpy歐洲貨幣合作基金會european monetary cooperation fund(e.m.c.f.)#法羅群島faeroe islandsfo 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malvinas islamd(falkland)fk
斐濟fijifjub芬蘭finlandficv法國francefrcf法屬圭亞那french guianagf 法屬玻里尼西亞french polynesiapf
國家和地區代碼備注加蓬gabongahp岡比亞gambiagmal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ddsd德意志聯邦共和國germany,federal republic ofde
cd加納ghanaghpk直布羅陀gibraltargi 希臘greecegreh格陵蘭greenlandgl 格林納達grenadagd 瓜德羅普島guadeloupegp 關島guamgu 危地馬拉guatemalagt 幾內亞guineagnpg幾內亞比紹guiesa bissaugwho圭亞那guyanagymx海地haitiht 赫德和麥克唐納群島heard andmcdonaldis-landshm 洪都拉斯hondurashnmh香港hong konghkck匈牙利hungaryhuss冰島icelandiseb印度indiainaq
國家和地區代碼備注印度尼西亞indonesiaidcq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伊朗iraniraw伊拉克iraqiqaz愛爾蘭irelandieea以色列israelil 意大利italyitcl象牙海岸ivory coastci 牙買加jamaicajmmg日本japanjpcn約翰斯頓島johnston islandjt 約旦jordanjoaj柬埔寨kampuchea,democratickhad肯尼亞kenyakehk基里巴斯kiribatiki 朝鮮korea,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kpsk
南朝鮮korea,republic ofkr 科威特kuwaitkwag老撾lao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laau黎巴嫩lebanonlbar萊索托lesothols 利比里亞liberialrha利比亞libyan arab jamahiriyalypp
國家和地區代碼備注列支敦士登liechtensteinli 盧森堡luxembourgluer澳門macaomocj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mghg馬拉維malawimw 馬來西亞malaysiamyca馬爾代夫maldivesmvao馬里malimlpl馬耳他maltamtem馬提尼克martiniquemq 毛里塔尼亞mauritaniamrhb毛里求斯mauritiusmuht墨西哥mexicomxmj中途群島midway islandsmi 摩納哥moncomc 蒙古mongoliamnse蒙特塞拉特montserratms 摩洛哥moroccomapm莫桑比克mozambiquemzhm納米比亞namibiana 瑙魯naurunr 尼泊爾nepalnpan荷蘭netherlandsnlch荷屬安的列斯netherlands antillesan 中間地帶(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之間)nt
國家和地區代碼備注neutral zone(between saudi arabia and iraq)新喀里多尼亞new caledonianc 新西蘭new zealandnzuc尼加拉瓜nicaraguani 尼日爾nigernehd尼日利亞nigeriangpn紐埃島niuenu 諾福克島norfolk islandnf 挪威norwaynoen阿曼omanomah太平洋群島(托管地)pacific islands(trust territory)pc
巴基斯坦pakistanpkcp巴拿馬panamapamp巴布亞新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pguk巴拉圭paraguaypymq秘魯perupemm菲律賓philippinesphpf皮特凱恩島pitcairn islandpn 波蘭polandplsb葡萄牙portugalptcu
國家和地區代碼備注波多黎各puerto ricopr 卡塔爾qatarqaak留尼汪reunionre 羅馬尼亞romaniarosr盧旺達rwandarwul圣赫勒拿島st.helenash 圣基茨一尼維斯一安圭拉 st·kitts-nevis-anguillakn
圣盧西亞saint lucialc 圣皮埃爾和密克隆st·pierre and miquelonpm 圣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saint vincen and the grenadinesvc
薩摩亞samoaws 圣馬利諾san marinosmet圣多美和普林西比sao tome and principestex沙特阿拉伯saudi arabiasaax塞內加爾senegalsnhs塞舌爾seychellesscum塞拉里昂sierra leoneslhq新加坡singaporesgcg所羅門群島solomon islandssb 索馬里somaliasops南非south africaza 西班牙spainesec斯里蘭卡sri lankalkcc
國家和地區代碼備注蘇丹sudansdci蘇里南surinamesrmy斯瓦巴德和簡梅恩群島svalbard and jan mayen islandssj
斯威斯蘭swazilandsz 瑞典swedensecs瑞士switzerlandchct敘利亞syrian arab republicsyac坦桑尼亞tanzania,united republic oftzpd泰國thailandthae多哥togotgpx托克勞tokelautk 湯加tongato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trinidad
and tobagottmt突尼斯tunisiatnpt土耳其turkeytrat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turks and caicos islandstc 圖瓦盧tuvalutv 烏干達ugandaugpw烏克蘭ukrainian ssrua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united arab emiratesae 英國united kingdomgbce美國united statesusmr美屬太平洋群島pu
國家和地區代碼備注united states miscellaneous pacificislands美屬維爾京群島united states virgin islandsvi 上沃爾特upper voltahvhe烏拉圭uruguayuymw蘇聯ussrsusc瓦努阿圖vanuatuvu 梵蒂岡vatican city stateva 委內瑞拉venezuelavemz越南viet namvnsv威克島wake islandwk 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wallis and futuna islandswf
篇2
關鍵詞:“十二五”時期 CEM聯合出口管理模式 傳統外貿經營模式
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和社會經濟市場化得深入,CEM聯合出口管理模式作為新的外貿經營模式應運而生。它是與傳統的外貿經營模式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不同。
1.CEM聯合出口管理模式的概況
CEM全稱Combination Export Managers,“Combination export managers are in the business of purchasing goods from a number of companies and then combining those goods to either meet existing orders or to place on the export market.”(Cooper, Cary L.1998) 聯合出口管理是指在一家或多家公司采購貨物并整合貨物滿足現有訂單或投放到國外市場。這種經營模式在我國可以形成一種整合商務、旅游、咨詢、物流等多種服務貿易的經營模式。
這種模式是傳統外貿經營模式中傭金采購模式的一種衍生,在我國,浙江和廣東地區采用這種模式的企業較多,較典型的出現在義烏。義烏模式基本是模仿迪拜模式發展起來的。義烏依托強大的批發市場為國外采購商服務,在當地形成了強大的服務市場。義烏本地一些商人專業為國外采購商服務,采購商每個訂單的采購可能涉及十幾甚至幾十個攤位,在這種情況下,由本地商來協助收貨,倉儲,代辦出口等顯得方便又必要。為了對應該市場發展,義烏政府也有很多配套政策,比如外匯接受相對別的城市容易一些,報關出口手續相對簡單一些等。
2.CEM聯合出口管理模式與傳統經營模式的相同之處
2.1 涵蓋對外貿易各個流程
與其它的外貿經營模式類似,CEM模式的基本流程涵蓋了外貿出口的各項經營活動,涉及詢盤、報價、簽訂合同、訂貨、付款、商檢、報關、裝船、提單、交單、結匯等。其特色在于,它是一種整合碎片需求的商業模式。采用CEM模式的企業針對分散的小訂單客戶,負責接待客戶在國內的商旅,并提供客戶所需的產品和行業信息,帶領客戶在國內找到相應的供應商訂立合同,客戶回國以后,CEM企業負責將來自不同供應商的小批量的產品整合貨運并出口報關。
2.2同屬傭金盈利模式
傭金是商業活動中的一種勞務報酬,是具有獨立地位和經營資格的中間人在商業活動中為他人提供服務所得到的報酬。外貿領域的傭金是指在國際貿易當中,人或經紀人為委托人服務而收取的報酬,或者是中間商、商在介紹交易成交后而取得的收入。我國的外貿專業公司,在國內企業進出口業務時,通常由雙方簽訂協議規定傭金比率,而對外報價時,傭金率不明示在價格中,這種傭金稱之為"暗傭"。如果在價格條款中,明確表示傭金多少,稱為"明傭"。在我國對外貿易中,主要出現在我國出口企業向國外中間商的報價中。CEM模式與一般的出口模式類似,采用傭金的盈利模式,而且以明傭為主。
2.3 同屬服務性質
在我國,外貿法第12條中提到“所謂外貿制是指由我國有對外貿易經營權的公司、企業在其經營范圍內以自己的名義國內的公司、企業和其他組織或個人與外商簽訂進出口合同 ,收取一定的傭金或手續費,而由受托人直接對外商承擔合同義務、享受合同權利的一種制度。”(吳嵐,2007)CEM模式同屬于的范疇,只是,的委托人不是國內的公司、企業、或個人,而是外商。這種模式的性質的一樣的,只是對象變換了。因此,在我國,CEM適用我國《民法通則》第63條規定:“公民、法人可以通過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人在權限內,以被人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被人對人的行為承擔民事責任。
3.CEM聯合出口管理模式與傳統外貿經營模式的不同之處
3.1CEM與生產型出口模式的不同
生產型出口模式是指企業本身是生產企業(Manufacture),其產品自營出口,即以加工工業為重心的產供銷一體化的形式。根據出口企業在國際貿易產業鏈條中的地位不同分為兩類企業:出口服務型企業和出口生產型企業,出口生產型企業處于外貿體系的上游環節,其發展水平將直接影響我國外貿出口的好壞。隨著我國外貿體制由傳統的審批制過渡到登記備案制,大量的企業甚至個人涌入外貿領域,生產型企業不再委托專業外貿公司進出口,而是更樂于自己以自營方式出口產品、采購原材料。(羅曉清,2010)然而,CEM模式是屬于出口服務型企業采用的模式,出口服務型企業在整個外貿出口體系中處于貿易鏈條的下端,主要是促進企業更好地開展國際貿易,兩者同屬于外貿經營的領域,但是利潤的增長點不同。
3.2 CEM與購銷貿易型出口模式的不同
購銷貿易型出口模式是傳統服務型外貿企業采用的一種經營模式。這種模式的企業是真正意義上的貿易公司(Trading company)。從經營模式上來說,傳統的國有外貿公司一般充當的是中間商的角色:先從沒有外貿經營權的企業收購產品,然后再通過自己的國際銷售渠道,加價把產品推向國際市場。在這種模式下,國內廠商和國外客戶的交易被外貿公司割裂為兩個交易:一是外貿公司和國內廠商的交易;一是外貿公司和國際客戶的交易。CEM與這種經營模式的最大區別在于盈利模式不同。購銷貿易的做法是買斷的貿易,靠差價盈利,而CEM模式的做法是整合出口,靠傭金謀利。
3.3 CEM與一般出口模式的不同
一般出口模式(Export Broker)是我國外貿制度的重要形式,外貿法中的外貿制度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社會分工的產物,是一種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生產效率的先進的貿易制度。(吳嵐,2007)所謂外貿,就是由外貿公司充當國內客戶和供貨部門的人,委托方簽訂進出口合同,收取一定的傭金或手續費的做法。外貿企業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而價格和其他合同條款的最終決定權屬于委托方,進出口盈虧和履約責任最終由委托方承擔。由于外貿經營權逐漸放開,一般出口模式逐漸萎縮。一般出口模式是受國內生產企業的委托,出口業務。而CEM模式是受外商的委托,采購業務,兩者的主體不同。
3.4 CEM與貨物報關模式的不同
流通環節模式一般是外貿流通企業的經營模式,也成為經理人(Broker)。比如,外貿流程中的某一環節,比如貨運、報關、保險等環節,委托特定的專業公司,這種做法是外貿分工專業化的現象。出口模式側重于某一個環節的業務,也有一些企業生產企業涉及出口多個業務。出口模式和CEM相同之處在于他們都是傭金的盈利模式。不同的是,出口是受國內廠家的委托,而CEM的目標顧客是國外客商,他們的委托人是海外的買家。
3.5 CEM 與傭金采購模式的不同
國際貿易中的傭金采購,也稱傭金(Commission-agency)。這個模式可以以很小的公司為單元操作,其運行的核心是工廠信息和國外采購商信息完全公開。公司保證采購商和工廠完全理解對方,協助訂單的執行與跟蹤,在訂單完成的基礎上抽取一定的傭金。CEM模式是傭金采購模式的一種衍生,兩者的不同在于目標顧客的定位不同以及企業生存發展所需的條件不同。CEM模式針對的小訂單客戶比較分散,客戶選擇的市場也十分分散,CEM模式的企業除了陪同客戶訂貨以外,還負責后期的整合拼裝出口的工作。這樣,外商來中國走旅游一趟的費用,加上運費的成本和CEM的傭金,算起來比在他們自己國家買還便宜,而且選擇更多,因此,受到很多海外高端散客的歡迎。
此外,兩者存在的條件也不同。采購模式的產生,是由于國內生產廠家對外貿流程不熟悉,國外買家對國內行業缺乏了解的情況下,客戶需要來輔助其進口。而CEM聯合出口管理模式的產生,是由于地區的商業規模化,有成熟的商圈,比如大型的批發市場,國際散客在國內的采購可以選擇整合出口的CEM模式的企業。
3.6 CEM與外方采購代表模式的不同
外商企業代表處(Buying house),又稱外國(地區)企業常駐代表機構。是外國企業設立在中國的,代表母公司進行業務聯絡的機構,首席代表通常由海外人士擔任。外方采購代表處往往是針對在中國有大量采購業務的國外企業,方便其在華聯系合作伙伴、考察市場、研討市場或者管控產品質量,培養人才等而設立的代表機構。隨著外貿經營權的全面開放,跨國公司紛紛到我國設采購中心,使國際大買家與國內廠商實現“零距離”接觸。(陳德銘, 2004)目前,外國企業來華設立的代表處已逾10萬家。 CEM與外方采購代表處的區別很明顯,CEM是一個獨立的企業,而外方采購代表處只是一個分支機構,它附屬于國外的某一個企業。
4.小結
CEM整合出口管理模式是傭金采購的衍生,這種模式是國際貿易和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這種模式對這種模式的探索研究,將為中小外貿企業提供理論依據,有利于推動我國外貿健康發展。了解CEM模式與傳統外貿經營模式的異同,有利于企業更好地實踐CEM模式,并將它發展完善。
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課題 編號11B76。
參考文獻:
[1]The concis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management [M] Cooper, Cary L. Argyris,Chris,Channon,Derek F. Wiley-Blackwell 1998 (p215-217)
[2] 中小型外貿企業外貿經營策略研究 [D] 羅曉清, 2010 南昌大學 (p25-35)
篇3
關鍵詞:國際貿易;高職英語;中國文化;滲透
一、高職學生在外貿行業工作情況現狀
筆者通過對在外貿公司工作的國貿專業畢業生進行調查發現,大多數的學生對于和外國客戶打交道存在不自信的狀態,導致較少的交流和溝通,甚至在一兩句的寒暄之后變得無話可講,不能和外國客戶自主地交談。尤其在外國客戶表露出對中國產品的獨特內涵感興趣時,他們卻未能恰當地用英語介紹這些中國元素。這種不自然的交際在不知不覺中走進僵局。
二、國貿專業高職英語教學的現狀
現階段,國際貿易專業的高職英語教學主要以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通過英語等級考試為主。學生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并不高,盡管英語對國際貿易專業有很重要的作用。學生們一方面覺得高職英語的課堂教學吸引不了他們的興趣,另一方面,他們覺得學習的內容和他們以后從事的工作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這使他們認為學與不學差別不大。許多學生對歐美文化興趣較濃厚,卻對于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知之甚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偏重歐美文化的熏陶和滲透。學生們更關注的是信用證、詢盤、單證的寫法、產品的英語描述等內容,對于出口產品的中國元素蘊涵以及延伸出來的文化價值關注較少,形成知識的缺憾。“英語學習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母語基礎上,我們對英語的理解也是建立在已有的母語文化為基礎的思維模式上。忽略了母語文化,實際就丟失了理解目的語文化的基礎。”[1]100-103教師們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思考分析,“要彌補這種不足,就必須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大量融入母語和目的語的相關文化知識,使他們在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等方面實現中西文化的接軌。”[2]152為減小學用落差,達到學以致用,高職英語的教學開辟出新的教學途徑刻不容緩。
三、高職英語教學滲透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流并不是一種單向的交流。在吸收英語國家語言知識、文化、風土人情等的過程中,也同樣擔負著向對方傳播中國文化的任務。否則,雙向的交流就很難進行下去,而英語學習者也會成為只會說幾句英語的文盲。”[3]159-160跨文化交際是一項雙邊的活動,人文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交際的質量和效果。而以往中國的對外貿易工作人員著重迎合外國客戶的風俗習慣、文化禁忌等方面,失去我們自身的話語權,導致了中方貿易人員在交際中的不自信,也不能更好地表達我們的文化素質和中華民族優良的精神面貌。許多外國客戶對中國的文化有著較濃厚的興趣,他們也渴望通過貿易往來,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的文化,他們對于英語的發音偏頗不怎么計較,卻無法容忍中國人犯文化上的錯誤。
(一)學生跨文化交際良性發展的需求
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明確指出:“英語課程不僅應打好語言基礎,更要注重培養實際使用語言的技能,特別是使用英語處理日常和涉外業務活動的能力。”[4]1當今的高職學生除了具備基本的職業技能之外,其母語文化素質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構成優秀職業人的重要方面。對外的貿易往來,除了能夠促進中國經濟的增長之外,中國人的遠見卓識、舉手投足的優雅修養,也成為中外貿易往來是否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成功的英語教學必須立足于本國的母語文化學習,“引進來”與“走出去”相輔相成,才能培養出具有跨文化溝通能力的人才。[5]78-81當教師在教授學生尊重外國客戶的風俗習慣之余,也應教授學生中國的社交禮儀及傳統習俗,鼓勵學生將兩種不同的文化進行對比,尋找其異同點,并關注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方式,力求地道真實。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也是提高我國傳統文化軟實力的必要途徑。
(二)國際貿易專業發展的需求
中國的對外貿易產品蘊含了豐富的中國文化內涵,而這些都是產品國際競爭的軟實力。工作人員只有深入了解對外貿產品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挖掘整理其背后承載的民間故事、歷史文化、名人軼事等中國元素,才能使外貿產品富于文化積淀,形成產品特色,從而增加產品的多元價值,增強國際貿易產品的競爭優勢,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因此,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有選擇地滲透相關的中國文化十分必要。這些文化,可以是具體產品文化內涵的英語表達,也可以是待人接物的中國風范,也包括中外文化產品的異同點和中外跨文化交際的基本禮儀和各自的禁忌等。只有做到知己知彼,高職學生才能夠在以后的工作崗位上得心應手,駕輕就熟。
(三)優化學生的本土文化觀念,反“文化殖民”的需求
國內的許多知名學者表現出對中國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失語的憂慮。甚至有的學者把中國文化的失語癥上升到我們被“文化殖民”的程度,這完全不是危言聳聽。這么多年我們學習歐美的語言和文化,強調語言表達的地道和純正,甚至有些學生的思維和解決問題的方式都有西化的趨勢。隨著反“文化殖民”的呼聲越來越高,教師是時候反思自己的教學并試圖做出相應的調整了。為了留住傳統,讓世界認識一個真實的中國,不卑不亢,教師在教學中向學生展現中國文化的豐厚底蘊,優化學生的本土文化觀念刻不待時。貿易產品的文化蘊涵很多都是當地文化的映射。中國地廣人多,各地的產品、民俗、文化傳統等都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教師將出口的產品性質、文化內涵導入英語課堂,從而優化學生的本土文化觀念,響應當前的反文化殖民,使學生更加有文化自信,從而在跨文化交際中更加從容。
四、高職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滲透途徑探索鑒于以上的問題,筆者試圖從教學的各個方面提出相應的策略。
(一)適度地選擇并巧妙地加入部分中國文化的教學內容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教師在教學時應立足于教材,選擇貼近時代,貼近專業、貼近行業的教學內容,恰當地進行滲透。以國際貿易專業為例,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應選擇和國際貿易產品相關的文化,著重挖掘產品承載的中國元素及文化內涵。這些內容可以是某種產品固有的文化積淀,也可以是產品相關的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等。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多觀察周圍的產品信息,甚至是產品的包裝文化,老字號產品的網站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站的相關信息等。例如,教師可以從旗袍的常規介紹引申到絲綢的發展、嫘祖的傳說、養蠶的故事、蠶絲生產技藝(養蠶、繅絲、制綿)、旗袍的刺繡、紋樣圖案、中式盤鈕扣、滿族人的傳統服裝、絲綢之路的系列故事等內容。根據不同的文本信息,教師可以將其設計成聽、說、讀、寫、譯等內容,滲透進課堂。較簡單的故事傳說可以設計成聽力的內容,較難一點的說明性、介紹性的內容可以設計成閱讀理解,對某一專題內容的討論可以設計成口語,詞條和短語可以設計成翻譯,產品的描述可以設計成作文等。
(二)立足中國傳統文化和地方文化,積極開發校本課程
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適度地選取,立足中國的傳統文化,并結合地方文化,從而開發校本課程。“教材中不僅要體現多元文化元素,更要大力宣揚中國文化,體現中國元素,這也是職業英語教材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6]69-72編寫具有國際視野的多元教材是減小學用落差、與時俱進的重要途徑。1.校本課程內容適當融入當地的文化與傳統文化校本課程的內容應盡量貼近學生今后的工作環境。立足傳統文化,面向對外貿易產品的內涵挖掘,并形成一定的系統,這樣的教學才會生動具體,并有利于可持續發展。“如果在教學中加入本土文化內容,教師再對教學步驟進行精心設計,學生對英語教學內容的距離感必然會縮短。”[7]54-56中國的產品帶有濃厚的傳統地方特色,而且各地方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別,中國的地域文化包括中原文化、三秦文化、燕趙文化、齊魯文化、三晉文化、中州文化、湖湘文化、江浙文化、蜀文化、巴文化、贛文化、徽文化、閩文化等。教師開發的產品信息應緊密結合當地的傳統文化,主要包括方言、飲食、民間藝術、民間建筑、風俗習慣、地理環境等,使學生具有濃烈的歸屬認同感和自豪感,從而對教學內容更有興趣,較易達到教學目標。例如浙江文化有“絲綢之府”和“魚米之鄉”之稱。浙江是中國經濟發展最為活躍的地區,被稱為“浙江經濟”。浙江有許多特色產品,如絲綢、杭繡、越窯瓷器、金石篆刻、雞血石雕、桐廬剪紙、藍印花布等,教師在開發校本課程時,應將當前的高職英語與浙江文化相結合,建立與國際貿易專業相關的語料庫,在“浙江經濟”這個強大的背景下開發出具有時代特色、浙江特色的校本課程,從而更好地服務于高職英語的教學。2.校本課程的開發對教師的要求更加專業和具體開發校本課程,對高職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自身應加強傳統文化素質的修養,努力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表達,并具備甄選優質的、貼合學生專業的英語表達,適當地分析、整合和加工,引導學生對材料進行選擇的能力。這些都和教師自身的文化素質、英語表達的堅實基礎分不開。教師可以通過有針對性的培訓和自我的學習達到自身文化素質的提高。與此同時,教師的教學水平有待加強。新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在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內容的甄別、教學方式的選擇、教學方法的運用等方面作出相應的調整,靈活機動地在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并通過教學效果來檢驗成果。然而,這些教學技能并不能一蹴而就,還需要高職英語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實驗、分析、調整,方能逐漸獲得。
(三)面向國際貿易專業開設選修課
教師在注重教材的編寫、教學內容課時的合理分配之外,還應注意在質和量上加強對學生中國文化的滲透,開設面向特定專業的選修課,在行業英語中注入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并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下比較中外文化的異同。當前世界文壇上涌現了一批外國作家撰寫的與中國文化相關、蘊含中國元素的文學作品,有些是小說,如《骨》、《吃碗茶》、《女勇士》、《接骨師之女》、《望巖》等華裔美國作家作品;有些是國外媒體拍攝的中國的紀錄片,如BBC拍攝的《中國春節》,《美麗中國》和《中國人要來了》等系列片;有些是電影,如《花木蘭》、《功夫熊貓》、《喜福會》、《喜宴》、《面紗》、《刮痧》、《少女小漁》、《推手》等。教師開設相關的選修課,使學生“浸入”到這些作品中去,深入領略中外文化的內涵、沖擊與融合,開闊其國際視野,從而增強其文化修養,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
(四)開設供師生互動的網絡在線平臺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教學采用網絡平臺的方式進行。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實施簡便,信息反饋及時。如學校在教室的電腦上開通桌面云,為老師開辟網絡存儲空間,教師將資料直接存在服務器。這對教師而言,開展課堂教學乃至開設網絡在線互動平臺,與學生做充分的溝通和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教師通過平臺向學生提供相關的慕課、微課視頻、小短劇、PPT課件、電子文本資料等,同時在線解答學生的提問。這是一條深受師生歡迎、又易于操作的學習途徑。與此同時,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對教學效果的檢驗顯得尤為重要。當教學和反饋變得更加便捷、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再局限于課堂教學時,第二課堂的學習便成為衡量學生掌握知識的一個重要尺度。為適應目前的大數據時代,教師的網絡知識和操作技能亟待進一步加強。
(五)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文化活動
教師在課堂之外,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第二課堂的活動,如組織學生閱讀中國文化的英譯本、中國文化知識競賽、志愿者服務、博物館、展覽館參觀、聆聽專家作的相關講座等。教師定期舉辦相關的知識競賽,如國貿知識競賽、中國文化英語表達競賽、與產品信息的英語傳遞相關的競賽等活動,將活動設計成網絡、口語、書面等方式進行,從而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創設濃厚的學習氛圍,鞏固拓展中國文化英語表達的學習和吸收。
篇4
中國商務部的調查數據顯示,近些年來,針對中國的反傾銷案占全球反傾銷案的比例由20世紀90年代的5%猛增至2014年20%,大大超出中國商品出口總額占世界貿易總額的比例。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全球針對中國的反傾銷活動甚囂塵上,涉及金額高達數百億美元。發起反傾銷調查的國家從美國、歐盟、日本、加拿大等發達國家擴展到墨西哥、巴西、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全球裁定傾銷立案中,中國占總案件高達20%,居全球首位,成為遭遇反傾銷最大的國家。其他國家對中國產品展開的反傾銷調查,對中國的國際貿易構成嚴重威肋、,給國家和企業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及巨大的經濟損失。研究新形勢下如何有效地應對反傾銷調查和訴訟,能夠完善中國出口貿易機制,促進對外貿易良性發展。
一、傾銷及反傾銷概述
(一)傾銷的經濟學概念及法學概念的異同
傾銷的經濟學概念最早是由雅各布維勒提出的,這位著名的美國經濟學家早在19世紀就出版了《傾銷國際貿易》一書,維勒認為國際貿易中之所以會有傾銷,是由于同一產品在不同地理國家市場上存在價格的差異,而這種差異應當被看作是一種價格歧視。從此,經濟學上介紹傾銷的概念,往往借鑒價格歧視這一說法。在國際貿易中,傾銷通常指出口國家向進口國家大量且價格低廉地投放某種商品的行為,該行為可能造成進口國市場的不穩定,給進口國的其他競爭者造成銷售困難。法學上借鑒了經濟學上給傾銷下的定義,但也有所區別。依據《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第六條的規定:用傾銷的手段將一國產品以低于正常價值的辦法擠入另一國貿易內,如因此對某一締約國領土內已建立的某項工業造成重大的損害或產生重大威肋、,或者對某一國內工業的新建產生嚴重阻礙,這種傾銷應該受到譴責。通過分析可見,法學意義上的傾銷必須滿足三個要件:其一,出口國某種產品的價格大大低于進口國該產品的正常價值;其二,由于進口商品價格超低,從而給進口國的同類產品的生產造成了實質性損害,或存在造成實質損害的威脅;其三,進口國工業所受的實質性損害與非正常價格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由此,經濟學和法學中傾銷定義的區別就不言而喻了:經濟學上傾銷的概念比較寬泛,它泛指所有大規模的、價格低廉的銷售活動,沒有指出要對進口國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損害或者實質性損害的威脅,僅指法學上傾銷的第一個構成要件,然而法學上傾銷的概念比較詳細,規定了要有低價銷售的行為、行為造成了結果及其二者的聯系,必須同時滿足這三個構成要件,兩個領域區分的關鍵是有沒有造成損害的后果。也就是說,認定是否構成傾銷不能一概而論,不是所有的低價銷售行為都會對進口國的市場秩序造成破壞,很多的低價銷售行為不會對進口國的經濟產生影響或者影響不大,只有那些以掠奪或排擠競爭對手為目的的傾銷才應該是各國強烈反對和打擊的對象。現實中,國際貿易中傾銷產生的原因并不是唯一的,它有可能是由于出口國在某一產業確實擁有某種資源上的天然優勢,或者也可能是兩個國家由于制度的差異在市場原材料、勞動力損耗等生產成本方面本身就存在著迥異的差別。再者,自存在貿易往來之時價格競爭就是市場競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市場經濟及相關法律是允許經營者在合理范圍內自主定價的。由此可見,產生傾銷的目的也有可能并不是為了惡意排擠進口國的競爭對手、甚至損害進口國的經濟,而是出口國為了使自己有競爭能力盡快開拓國際市場而實施的正常競爭行為。
(二)國際貿易中傾銷行為的方式
國際貿易中的傾銷依據不同的標準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方式,最常見的分類方法是依據傾銷時間的長短及傾銷危害程度,分成突發性傾銷、間歇性傾銷以及持續性傾銷。
1.突發性傾銷,也稱短期傾銷,是出口國企業由于銷售等環節出現問題而庫存了大量的商品,為了促銷而不得不向國外低價銷售這種積壓的商品的行為。這種傾銷通常是因為銷售旺季已經過去,或者因為公司更換經營項目,在國內無法銷售而選擇在國際市場上低價拋售。
2.間歇性傾銷,也稱侵略性傾銷,是出口國生產商以大大低于某商品邊際成本的價格在進口國市場大量拋售商品的行為。間歇性傾銷往往以壟斷國外市場、損害進口國經濟、打壓同類商品的競爭對手并同時獲取高額壟斷利潤為目的,對進口國的利益造成了實質性的損害,是對WTO所要求的公平競爭精神的嚴重違背,進口國應當通過對其征收高額反傾銷稅予以抵制,出口國也應當受到WTO的警告或懲罰。
3.持續性傾銷,也稱長期傾銷,是出口國生產商將某一商品大規模地、長期地以低于正常價格向國外市場進行銷售,其目的不是為了正常的銷售或者正當的價格競爭,而是為了實現規模經濟效益。持續性傾銷是比較惡性的非正當競爭行為,它帶有濃重的損害他國實質利益的目的且多有本國政府在背后作強有力的支持。持有長期傾銷為目的的國家,其國內生產的超額商品已不再按照預期正常價格進行銷售,而是完全為了通過擾亂他國的價格體系而破壞通過的經濟秩序。
二、中國企業遭遇反傾銷調查的原因分析
國家發起反傾銷的目的在不同情況下有所不同。有的是從本國的戰略出發,打擊競爭對手,以形成壟斷局面;有的是為了保障本國同種或類似產品的生產狀況和發展前景;有的是為了推銷過剩產品,轉嫁經濟危機;有的是為了打擊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從而達到經濟和政治上的控制目的。根據中國企業遭遇的反傾銷調查案例,他國對中國企業發起反傾銷一般考慮以下三個因素。
(一)宏觀經濟因素
一般來說,進口國由于國內經濟遲緩、本幣升值或者較大進口競爭壓力,更容易采取反傾銷的手段來保護本國的企業,無論是經濟發達國家亦或發展中國家的反傾銷訴訟都表現出這樣的特點。研究數據表明,對華反傾銷訴訟和其他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異。當中國產品出口到國外市場的數量迅速增加時,無論是發達的進口國還是發展中進口國,其表現是相似的,都會發起較多的反傾銷調查甚至提起反傾銷訴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發展中國家在沒有進口產品激增的壓力時也有可能會發起更多的反傾銷訴訟,也就是說發展中進口國發起的反傾銷訴訟與進口數量呈現的不是正相關關系。正是由于這個因素的存在,全球對華反傾銷訴訟與從中國的進口滲透度并沒有形成如理論預期中的正相關關系。這種現象的產生主要是中國的原材料、勞動力等存在天然的優勢,中國對外貿易迅猛發展的同時給其他國家造成了強大的壓力,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往往出于自我保護心態而發起對華企業的反傾銷調查。
(二)報復性因素
國家發起反傾銷訴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報復性因素的影響,一個國家往往對于曾經對本國提出過反傾銷調查的國家比較容易發起反傾銷調查,這種以牙還牙心態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成立,也比較容易理解。分析中國企業遭受到的反傾銷案件可見,這種報復性的反傾銷手段其目的不是為了避免本國所謂的實質性損害,其本質是借此手段將中國極具價格競爭力的相關產品排除在進口國家市場之外。發達進口國在國際貿易中處于主動地位,他們發起反傾銷則更多地是出于攻擊性。在國際反傾銷訴訟中,發展中國家處于被動的地位,會因為自己國家被提起了反傾銷而更容易受到報復性因素的影響。
(三)制度性因素
中國頻繁遭遇反傾銷調查最主要的制度性因素,在于中國加入WTO時的非市場經濟或稱國家控制經濟的身份,這仍是目前中國無法規避的難題之一。中國長期的非市場經濟的地位更容易引起其他國家發起反傾銷訴訟。根據反傾銷裁定的慣例,如果一商品的出口國不是市場經濟,那么這一商品在出口國的價格就不是由市場來決定的,進口國在判斷商品是否正常價值時,通常采取的作法是選擇一個實行市場經濟的第三國作為參照國,按照參照國的相關商品的價格來確定該商品的價格。例如,根據歐盟理事會條例第3385/94號,中國被列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在歐盟對華的反傾銷案例中,歐盟就會選擇參照國在判斷中國的商品價格是否正常。而實踐表明歐盟在選擇參照國時顯出極大的隨意性與不可預見性,甚至曾經將美國選為參照國來判斷中國商品的價格是否正常,這當然會大大提升裁判中國企業為傾銷的幾率。因此,對于轉型中國家選擇替代國對比的做法在某種程度上會使得傾銷更容易認定。中國是一個貿易出口大國,在對外貿易中保持較高的貿易順差。中國出口貿易迅速增長在世界貿易中必然會爭奪更多的市場份額,因促進同等產品更加激烈的競爭而引發進口國家的焦慮,某些進口國家便想到了采取征收高額反傾銷稅的辦法。中國的產品一旦被課以高額反傾銷稅后就會失去價格優勢,中國出口企業的行業競爭優勢將大大削弱。
三、國際貿易反傾銷浪潮對中國企業的影響
(一)中國出口企業遭遇反傾銷案件的現狀
WTO委員會年度報告顯示,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共遭到國外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713起,占同期全球反傾銷調查和反補貼調查總數的28.9%。截至2013年,中國已連續18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和反傾銷訴訟最多的國家,中國出口企業由于遭遇反傾銷所面對的貿易爭端形勢十分嚴峻。
以中國打火機產品遭遇的反傾銷調查為例,截至2012年12月,全球共有約10個國家對中國出口打火機的企業啟動了15起貿易救濟調查,其中反傾銷調查13起,在對華打火機發起貿易救濟調查的10個國家中,土耳其和波蘭居首位,均為3起;其次是歐盟,為2起;位居第三的是阿根廷、韓國、美國、墨西哥、新西蘭、印尼和智利,均為1起。2013年,國外對華提起各類貿易救濟措施調查涉及河北省的案件共36起,其中反傾銷調查22起,2013年河北省出口的化工產品也首次成為貿易摩擦的第一大類商品。其案件數量4起,涉案企業僅有22家,但涉案金額卻達7 452.25萬美元,占涉案總金額的46.96%。2013年,涉及河北省鋼鐵產品的案件數量仍占首位,為12起,涉案金額為5 606.51萬美元,涉案產品主要是鍍鋅鋼絲、熱軋鋼板、無縫鋼鐵管、電鍍板和鋼鐵絲等。
此外,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拉美國家發起的貿易救濟措施調查值得特別的關注。美國和歐盟等發達國家是傳統上發起反傾銷的主力軍,但近年來,發展中國家也在不斷地增長。2013年,發展中國家發起的反傾銷等貿易救濟調查案件依然超過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案件數量為21起,占案件總數的58.33%。在這21起案件中,拉美國家發起調查的就占14起,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巴西。2013年巴西對中國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案件為8起,占發展中國家案件數量的38.10%,占案件總量的22.22%。
(二)中國企業頻繁遭遇反傾銷受到的影響
1.從微觀方面看,國內企業被確定有傾銷的現象從而被征收極高的反傾銷稅,有的可能達到百分之幾百甚至上千,或者應為昂貴的應訴成本支出,給企業造成致命的打擊,直至退出國際市場,所以中國的企業往往采取消極的態度,結果卻遭受更多的反傾銷。WTO《反傾銷協議》規定反傾銷稅可以征收長達五年,這將導致相關商品和企業一撅不振,從此退出國際市場,導致在生產和競爭中失去地位,也會產生嚴重的失業危機。
2.從宏觀層面看,國內企業遭受反傾銷后,會對正常的出口結構、國內產業結構造成一定的影響,原來打算出口的產品被退回到國內市場,造成巨大的內需壓力,出現庫存積壓的情況。如果以低價促銷,那么國內的同類產品和替代產品都會受到沖擊,引起國內價格的大幅度波動,甚至引起經濟失控、失衡。
四、針對反傾銷提出的法律思考
(一)進一步完善反傾銷法律制度
中國現行有關反傾銷的法律法規主要是2001年實施并于2004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主要包括總則、傾銷與損害、反傾銷調查、反傾銷措施、反傾銷稅和價格承諾等方面的內容。它初步改變了中國企業反傾銷應訴無法可依的局面,在一定時期內起到保護國內企業正當利益的積極作用。但近幾年隨著中國外貿企業遭遇反傾銷調查逐漸泛濫的趨勢,《反傾銷條例》與國際市場未能完全接軌的弊端也逐漸顯現。如《反傾銷條例》中規定反傾銷調查期限一般為12個月,遇特殊情況可以延長至18個月。這與國際社會大多數國家規定的6-8個月、最長不超過一年的規定相比顯然有些效率低下。另外,《反傾銷條例》行政法規的性質決定其效力有限,應加快制定《反傾銷法》,因為只有中國國內自身反傾銷法律制度不斷完善、趨勢穩定并與國際標準積極接軌,才能促進中國企業在出口貿易中時刻用法律意識約束自身行為,有效規避反傾銷調查。
(二)培養中國企業國際應訴能力,積極應對反傾銷調查
通過分析對比曾經出現的反傾銷案件可見,積極應訴和消極沉默兩種態度所帶來的法律后果是截然不同的。比較典型的案例是1995年歐盟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幾個國家提起的彩電反傾銷調查,自反傾銷調查立案一直到期滿復審,中國企業竟然沒有一個積極應訴,放棄了為自己申辯的權利和機會。最后歐盟缺席判決,做出了對所有中國彩電出口歐盟企業征收40.60%高額反傾銷稅的不利判決。而相比之下,其他幾個國家的企業積極搜集證據應訴,最終反敗為勝打掉了歐盟本來已經確定的這些國家構成反傾銷的決議。其實,中國并非不重視反傾銷調查的應訴,早在2001年中國就實施了《出口產品反傾銷應訴規定》,這說明對于反傾銷積極應訴的重要性我們是早就達成共識的。然而由于訴訟理念的差異、對國際貿易相關法律的一知半解以及高昂的訴訟費用等諸多因素,使得中國企業一直以來不敢、不愿積極接受反傾銷調查的挑戰。近幾年,出口企業越來越意識到積極應訴的重要性,積極應訴扭轉局面的案例也數不勝數,如2001年溫州打火機反傾銷案,在得知歐盟發起對打火機企業的反傾銷調查后,溫州20多家打火機企業迅速聯合起來,從2002年初赴歐進行了為期17天的會談、抗辯、交涉和游說工作,并主動邀請歐盟官員兩次到溫州實地考察,最終獲得了歐盟的市場經濟地位。在應訴中,溫州企業作了充分的產業無損害抗辯,強調中國商品不僅不會對歐盟經濟造成任何損害,反而為歐盟的進口商帶來極大的利益。2003年9月歐盟在其官方公報中宣布,歐盟的反傾銷調查正式中止。因此,誰應訴誰受益的原則是中國企業必須要明確且堅持的方向。
(三)完善企業自身反傾銷預警機制,提高自身國際競爭力
要加快培養國際反傾銷法律應訴和市場調研人員。外貿企業應培養熟悉WTO規則和爭端解決機制的高端法律人才,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日常的出口貿易中,為了避免反傾銷訴訟的高昂代價,應事先做好反傾銷知識的法律宣傳,防患于未然。要不斷完善和更新反傾銷數據庫和反傾銷網站,注意收集和研究各國的反傾銷法律法規、替代國價格等,及時收集最新的案例為企業服務。企業應積極開拓國際新市場,避免使產品出口集中化,加快落實市場多元化的各種戰略,盡可能避免或減少遭遇反傾銷調查。
中國企業還應當改善貿易結構,提高產品質量,促進產業升級。企業應練好內功,加強自有知識產權的開發及保護。一是加強出口總量控制,避免過度依賴價格競爭。推進企業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實現從規模導向型到效益導向型的轉變。二是要克服產品質量偏低、產品附加值低等缺陷,提升產品質量,不斷開拓新的國際市場。三是走自主創新之路,實行品牌創新戰略。要增強企業的知識產權意識,加強產品的技術研發和品牌創建,做好自主知識產權的開發、管理和保護工作。
(四)積極尋求WTO法律爭端解決機制的幫助
WTO法律爭端解決機制為WTO成員國提供了一個公平、公開的法律平臺。當遭遇他國不合理、歧視性反傾銷調查時,中國企業應充分利用WTO多邊框架下的爭端解決機制,向WTO爭端解決機構(DSB)投訴,申請DSB根據有關WTO規則的適用性進行客觀評價。借此不僅能為中國企業增加一個合理申訴的渠道,又能夠打消某些國家借反傾銷調查來打擊中國出口貿易的險惡用心。
篇5
[關鍵詞] 日元 升值 異同點 對策
一、日元升值歷程的簡要回顧
日元升值從1971年開始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1971年到1973年。1971年8月,美國總統尼克松頒布了“新經濟政策”,即停止以美元為中心的金本位制度,美元不再可以兌換黃金。這對那些對美國擁有巨大貿易順差的國家產生巨大的影響,尤其是日本。日本被迫妥協,直接將l美元兌360日元升值為308日元,并以此為基準實行只可上下浮動2.25%,開始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第二個階段為1973年到1985年,實行浮動匯率制。1978年初,央行裁定日元匯率在銀行間浮動匯率連續升值的壓力下被迫升值30%以上,此后開始浮動。日元逐步升值到1美元兌240日元~250日元。這一階段日元升值過程比較平緩。
第三個階段為自1985年“廣場協議”到1989年。1985年“廣場協議”,日元升值為1美元兌90日元~140日元。“廣場協議”促使日元大幅升值。1985年9月22日,美、日、英、德、法5國財長會議在美國紐約的廣場飯店舉行,會后發表聯合聲明,決定5國聯合行動,有秩序地使主要貨幣對美元升值,以矯正美元估值過高的局面。這項聯合聲明被稱作“廣場協議”。日元迅速升值到1美元兌90日元~140日元。
第四階段是在1994年底到1995年初發生。從1993年開始,2月下旬日元匯率在國際外匯市場上猛升,于八月份升至接近1美元兌100日元,1995年4月突破一美元兌80美元大關。
二、日元升值與人民幣升值的相似之處
2007年中國經濟更像1983年的日本經濟,兩國有著非常相似的金融環境。日元1982年開始升值周期,人民幣升值2005年9月邁出第一步,兩個國家都在這一時期逐步步入升值周期。
1.相似的升值背景和宏觀環境。兩國同樣面對國內長時期的高速發展的經濟,同樣的對美國持續的順差,同樣的高額美元儲備,美國同樣的雙赤字惡化,美元持續走低的壓力,甚至相似的低利率,最終我國也受到了同樣的升值壓力。當年,由于美國面臨巨額貿易赤字,美元面臨巨大的貶值壓力。相反,日本與聯邦德國經濟快速發展,競爭力增強,經常賬戶大量盈余。所以日元面臨著由于美元的貶值壓力以及本國經濟快速增長帶來的升值壓力。1980年到1985年,日本經濟保持6%左右的增長速度,外貿出口年均增長達到6.3%,外貿順差規模逐年上升,1985年達到466.8億美元;而我國在“十五”期間,經濟增長率年均為8.8%,大大超出7%的預期值。而在對外貿易方面,2007年全年出口總額12180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5.7%;進口總額9558.2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0.8%,全年實現貿易順差2622.0億美元,順差額為去年增長近五成。但進入2007年,雖然人民幣匯率不斷突破7.6、7.5、7.4等關口,但是中國的貿易順差增長的速度并沒有相應的快速回落,由此美國政府及民間組織在各種場合也不時表達出希望人民幣進一步升值的壓力。
2.升值后相似的政府干預態度。兩國政府都放松資本流出管制,采用相關政策為經濟降溫。中國政府也采用了各種措施來緩解升值壓力:央行票據的發行、三年期央票的創新、企業加大海外投資力度、籌劃發行企業融資券等等。總之,政府同樣采用了各種措施減緩升值壓力。日本貨幣當局面對日元升值壓力,總希望拖延貨幣升值,給市場留下的印象是日元總留有升值預期。而我國的寬松銀根、低利率政策也加大了市場人民幣升值的預期。
三、日元升值與人民幣升值的區別之處
1.我國市場機制完善程度與日本尚有差距。我國和日本之間存在發達國家和發展我國家的根本區別,無論從市場機制還是經濟發展程度,我國目前的實力遠遜色于日本。如我國外貿規模在2004年已經超過1萬億美元,但人均只有850美元,而據WTO統計,世界人均是2400美元,日本7136美元,我們是規模的大國,但卻不是外貿的強國。同時,日本是一個完善的市場經濟國家。而我國目前仍處于經濟轉軌階段,市場機制不完善,許多經濟運營缺乏市場競爭機制和法制化的管理。在這種環境下,政府擁有更大的權力和能力來影響經濟運行,因此,我國政府貨幣和財政政策的決策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會比日本政府對日本經濟的影響更大。
2.我國工業基礎相比日本較薄弱。1970年,日本基本實現了工業化的發展目標,在1970年日本已成長為世界第三大汽車出口國。而到了1974年,日本就已經超越德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出口國。同時鋼鐵等高端產品已經具備了強大的國際競爭力。在20世紀70年代的上半期,日本加速產業結構高度化進程,許多產業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也因此在汽車領域成為美國強大的競爭對手。而我國的工業化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工業基礎特別是民族工業基礎相對比較薄弱。雖然經濟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長,但是中國的民族企業的競爭力不強。我們的增長更多的依賴的是粗放的投入,我們的競爭力更多的來自于低廉的勞動成本。中國在很多領域甚至跟70年代的日本還有很大的差距,汽車產量還不足世界的6%,汽車出口更是微乎其微。中國的鋼鐵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也與70年代的日本相差甚遠。可見,中國的產業基礎還是相當薄弱的。
3.我國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與日本尚有區別。目前,我國已向“資本自由浮動”邁出了一步,但至今中國的匯率并未實現完全的浮動,而日元匯率于1973年2月實現完全的浮動,雖然我國也實施了開放港股等措施,但是否表明“市場決定匯率應有水平”會很快實施呢?從我國金融環境分析,資本還不能達到自由兌換,我國匯率完全由市場化決定的時機并不成熟。我國匯率在現階段仍實施有管理的浮動機制,這種機制可能會持續兩三年左右,在接受日元失調的教訓時,需要據此甄別借鑒接受。
4.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層次較日本尚待提高。在對外貿易中,當時美日屬于競爭性貿易,日本的出口商品結構中,96%以上是工業制成品,技術含量高、加工精細、附加價值高的商品。這些產品與美國企業生產的產品處于同一行業,因而競爭激烈; 同時,當時在國際市場上,日本出口競爭力的提高,出口的增加,主要靠的是本土企業的發展。而且日本企業的許多核心技術都是由自己研制開發的,日本外資所發揮的作用很小,這從根本上提高了本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比如,“廣場協議”時,外資企業在日本對外貿易中能夠的比重只有5%左右。與之形成對照的是中美屬于互補性貿易,我國目前對美出口產品主要是技術含量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是在全球生產體系逐漸形成的背景下美國產業向外轉移的結果,美國本土基本上已不生產或極少生產這些產品,雖然,中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努力的引進外資。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外貿進出口中比重越來越大。2005年外資企業的出口在中國出口總量中占的比重達到58%。但是重大的外資企業選擇中國只是利用中國的低廉勞動力和優惠的稅收條件,并沒有帶來核心的技術和工藝,然后作為其加工制造基地,從中國出口到全球市場,導致對于中國出口產品遭遇更多的貿易摩擦。
四、人民幣升值的可借鑒經驗
中國在人民幣匯率改革方面,從比較與日元升值的異同點,可以總結吸收日本過去三、四十年的匯率政策方面許多經驗教訓。
1.要注意漸進式戰略,同時既要參加國際協調,也要堅持原則。從日元升值的過程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巨幅的匯率變動對市場將產生負面的的沖擊。隨著市場的變化,人民幣升值符合中國的利益,但我國要防止匯率在短期內的大幅變化。而且,我國應注意協調經貿關系,減少摩擦,從而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但國際協調應以不損害本國利益為前提。在一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與貿易伙伴之間經常會存在著既摩擦又協調的關系,即使是美國這樣曾經在戰后給予過日本巨大幫助的國家,當對日貿易出現巨額逆差的時候也不能容忍,要求日本開放金融市場,逼迫日元升值,對此,日本為了避免國際貿易摩擦和獲取政治上美國對其的支持,以犧牲國內經濟發展為代價,最終造成日本經濟的長時間的停滯不前。與日本不同,中國在政治上是大國,不需要通過犧牲經濟利益來換取美國的支持, 我國國際協調的原則應以本國經濟金融的安全和穩定為前提,兼顧本國的利益。
2.加快金融改革,力求使人民幣匯率制度更具靈活性。根據日元匯率制度變遷的經驗,要使人民幣匯率制度變革和匯率調整的利大于弊,必須加快金融改革,特別是要通過國有商業銀行的重組和金融市場、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的發展推進金融改革。原國務院副總理吳儀談及人民幣匯率改革問題時表示,人民幣匯率會不斷加大浮動幅度。中國的匯率改革將繼續按照自主性、可控性和漸進性原則有條不紊地推進,通過改革不斷增大人民幣匯率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在匯率問題上,我國強調改革的自主性。同時,人民幣一旦升值,就要允許國內價格水平相應地變動,以獲取貿易條件改善的益處,這是很重要的。而且要允許資源在外貿部門和非外貿部門之間重新配置。但匯率制度的靈活性并不意味政府的袖手旁觀,當升值的壓力持續增加時,政府應進行外匯市場干預,放松進口管制,放寬資本流出管制,加強短期資本流入的管制,以減輕投機壓力。同時政府應盡力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以維持宏觀經濟和匯率的穩定。
3.對于貨幣升值要避用過度的宏觀經濟政策,同時注重政策工具的搭配使用。日本經驗表明,當局在面臨貨幣升值的時候應該謹慎的運用宏觀經濟政策。造成日本后來嚴重通貨膨脹問題和資產價格泡沫的實際上不是匯率上浮本身,而是為了應對貨幣升值而采取的過度擴張的財政,金融政策。政府在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時,應慎重考慮各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日本在“尼克松沖擊”和“廣場協議”以后,日本政府試圖通過擴張的貨幣政策來抑制日元升值;通過擴張的財政政策來減輕日元升值的通縮效應。這種擴張性的政策導致20世紀90年代乃至進入新世紀的最初幾年經濟的長期停滯。由懼怕日元高匯價導致錯誤的宏觀經濟政策,對經濟的危害超過了日元升值本身產生的危害。假如日本不去盡力維持確定的308日元兌1美元的匯率水平,日本央行在1972年不采取過松的貨幣政策,日本嚴重的通脹就不會發生,資產泡沫問題就不至于那么嚴重。同時,國際經驗顯示,為平抑匯價的劇烈波動,采取包括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組合的國家往往比采取單一政策的國家更成功。但由于某些政策工具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甚至相互抵消的關系,因此選取適當的政策搭配非常重要。所以結合中國的人民幣匯率改革實際,為了能夠使貨幣政策更為有效,中國貨幣當局應該發展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如短期貨幣市場,并增強其對國民經濟、國際收支以及匯率的影響力,這就需要貨幣市場和短期金融工具的深入發展。
參考文獻:
[1]蔡北華:日元升值研究[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88
[2]馬建堂楊正位:日本經濟:全面衰退、積重難返、教訓深刻[J].世界經濟,2002(1)
[3]再從廣場協議看人民幣升值.財經界,2007.6107-108
篇6
伴隨著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但與世界其他貿易大國相比,中國存在的最為明顯的問題是,我們在為世界提品,卻沒有向世界推銷產品。問題的根源是,我們在國際市場營銷方面能力不足。
世界各國之間商品與勞務的相互交換,就是國際貿易。它是由世界各國對外貿易構成的,是一定時期世界貿易的總和。
國際市場營銷是超越國界進行市場營銷活動。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推動了國際市場營銷的產生與發展,國際市場營銷也對國際貿易產生了巨大的反作用,使得國際貿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國際貿易與國際市場營銷的異同
國際貿易與國際市場營銷都是跨國界的“國際”活動,它們面臨著相同的國際環境, 它們都以商品和勞務為交換對象,經營活動的最終目標都是國際市場的顧客,包括個人、企業、組織和國家。
然而,二者存在以下區別:
1.商品流通形態不同。國際貿易中商品或勞務必須從一個國家轉移到另一個國家。而國際市場營銷的流通形態則呈現多樣化,產品或勞務可以跨越國界,也可以在國外直接投資設廠,在當地生產和銷售。
2.國際貿易的作業流程比國際市場營銷狹窄。國際營銷不僅涉及產品購銷、產品定價、實體分配,而且還涉及市場營銷調研、產品開發、渠道管理、倉儲運輸及促銷等營銷活動,并包含對國際營銷的管理。而國際貿易則僅涉及其中的若干環節。
3.評估效益的信息來源不同。評估國際貿易效益的信息來源是國際收支平衡狀況,而評價國際營銷收益的信息來源是企業的營銷記錄。
4.政府的參與程度不同。在國際貿易活動中,往往需要由政府出面進行雙邊、多邊談判,并通過WTO等國際機構協調國家之間的關系。而國際營銷活動由于主要集中在目標市場國,所以,更大程度上依賴于企業自身的實力,而且企業的營銷活動要遵守所在國的法律和政策,一般不會直接產生國家之間的沖突與矛盾。
國際市場營銷是對潛在目標市場做出的選擇和決定,而國際貿易是建立在國家平臺之上的交易。可以說,國際市場營銷是建立在細分市場上的交易行為,有明確的定位和目標顧客,而國際貿易則屬于無關營銷――針對同顧客給出統一解決方案。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二者已經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協調和相互促進的關系。
首先,國際競爭的加劇迫使企業在國際貿易活動中不能簡單地僅與外國進口商打交道,而必須更加關注目標市場的環境、需求、消費者偏好和競爭程度等情況,并要求企業加強售后服務。
其次,企業的生產經營日益國際化、全球化,要求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必須以戰略的眼光,從全球市場出發來制定決策,使得生產與銷售分布在許多不同的國家,從而使國際貿易又成為國際市場營銷的重要一環。
中國面臨的挑戰
中國的外貿依存度較高。正是這個原因,盡管國內經濟較為健康,但仍然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這不是問題的關鍵,最為關鍵的問題表現為兩個方面。
第一,大量的出口導致大規模的貿易歧視。
近年在全球范圍內,尤其是發達國家幾乎不約而同地對中國企業展開所謂的反傾銷調查。
中國很冤枉。許多產品僅僅是貼上了一個“中國制造”的標簽,要么是跨國公司在中國的代工行為,要么是外國商業企業在中國的貼牌行為,中國僅僅是掙了一個加工費,巨大的利益都流入外國公司。在此背景下,國際貿易模式會對中國企業真正走向國際市場造成巨大障礙,解決之道只有大力推動國際市場營銷。
第二,大量的資源消耗導致大范圍對中國的猜忌。
勿庸諱言,在中國對國際市場依存度越來越高的同時,中國對國際資源依賴程度也越來越高。中國只有把“世界工廠”轉移到世界各地,才能從根本上化解這種矛盾。
中國在面臨雙重歧視的同時,面臨的更大挑戰是如何幫助中國企業布局國際市場。如果說前者是外部壓力的話,那么,后者就是內部壓力。中國企業必須走出去,但如果沒有國家的引導與支持,“走出去”將更多的是愿望,很難變成大規模的行動。
中國企業面臨的挑戰
實際上,中國人“走出去”的努力從改革開放以來,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國際倒爺”是走出去的最初形式。
發達國家的國際市場營銷,是企業行為,而且是知名企業的行為,所以來勢洶洶。中國人的個體行為,從國家層面看,自然是收效甚微。這是一個無奈的現實,盡管中國出口全球第一,中國知名企業的貢獻卻很小。
究其原因,中國知名企業面臨的挑戰,主要集中在下列幾個方面:
首先,國內市場機會眾多且競爭激烈,知名企業無暇顧及國際市場。從表現上看,要么從未涉足國際市場,要么有限地從事一些國際貿易。
其次,中國知名企業無論是在資本、技術、人才和管理上,實力都還十分薄弱,面對國際市場營銷,力不從心。即使有些企業采取了行動,比如海爾、TCL、華為,但影響十分有限,更多地是一種嘗試。
再次,由于受到發達國家的排斥,推動國際市場營銷的努力受到很多制約。比如海爾、華為的收購行為,都被美國政府叫停。
事實上,國際市場營銷從來就不是單純的市場營銷行為。如果沒有政府公關能力,很難獲得優惠條件,很難得到目的國政府的支持。無論是中國政府或者中國地方政府,都對外來投資敞開了懷抱,但只有那些有實力的外國企業得到了支持。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市場,道理大致相同。
所以,對中國企業來說,推動國際市場營銷的努力,必須在國家全球化戰略的指導和幫助下,才能取得理想的業績和有效的進展。或者說,它首先是一個國家行為,然后才是企業行為。
國際市場營銷的演進圖譜
很少有企業能夠一步到位地推動國際市場營銷。它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從涉足到全面推進的演進過程。這個過程的路線圖大致可以概括為:國內營銷出口營銷國際營銷多國營銷全球營銷。目前大部分國家處于國際營銷階段,少數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已經進入全球營銷階段。
1.國內營銷
企業的經營范圍完全集中在國內市場,企業經營的目光、焦點、導向和經營活動主要集中于國內消費者、供應商和競爭對手。
事實上,在全球化背景下,對中國企業來說,供應商和競爭對手已經很難做到只對國內企業。家門口的市場已經被國際化,就很難進行純粹的國內營銷了,但從“經營范圍完全集中在國內市場”這個角度看,仍然是存在的。
2.出口營銷
企業的經營范圍主要集中在國內市場,經營活動仍然主要針對國內消費者,但營銷目光已經開始瞄準外國目標市場,在國內生產的產品開始向國外市場銷售,開始滿足外國消費者的需求。
這是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第一步,也是最傳統的路徑。
3.國際市場營銷
從將滿足國內市場的產品向國外銷售,到以外國消費者為目標市場進行有針對性的產品研發和營銷策略制定;從集中在國內市場到國外國內市場并重,無論是企業的經營范圍或者經營活動主體,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這是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第二步。企業對國際市場的研究與開發已經上升到戰略高度。
4.多國營銷
所謂多國營銷,指的是企業在營銷組合上,不僅國內國外不一樣,而且對不同的國家也開始進行區隔,針對不同國家制定不同營銷策略和戰略。
它不僅反映了企業應對國際市場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時也反映了國際市場營銷的意識得到深化和加強。
篇7
關鍵詞:國際貿易專業;課程整合;實踐教學作者簡介:
目前,我國制造業發展迅速,彩電、洗衣機、空調器、集裝箱等一百多種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中國是汽車和手機等行業增長最快的市場.它還消耗全世界約1/4的鋼鐵、一半的水泥和1/3的石油。中國似乎當之無愧地成為了“世界工廠”。
中國雖是制造大國,但還遠遠不是制造強國。中國產量雖大,但品種少,技術含量低,其含金量遠不及“美國制造”、“日本制造”。目前世界制造業進一步向我國進行戰略轉移,而且它們大都具有現代制造技術的特點,而我國制造業生產一線的技術工人素質偏低,尤其是掌握先進制造技術的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已成為制約我國制造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
據央視2004年8月5日報道,目前,我國數控機床操作技工缺口達60多萬人.一些企業開出月薪6000多元都找不到會操作數控機床的人才,好鉗工比研究生還難找,年薪16萬招不到模具技工。
幾年前爆發的“技工荒”,現在已升級成企業“慌”——沒有高級工,上百萬元的高檔機器無法正常運轉;沒有高級工,訂單將眼睜睜地流走;沒有高級工,企業就會被對手打垮。“技工荒”對高職學生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等職業教育屬于大專層次教育.高等職業教育的比較優勢具體地表現為以應用為目的.理論夠用,重技能操作,以提升人才綜合職業能力為主要目標。由于受傳統教育模式影響,高等職業學院現行的教學模式、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同程度模糊區域,往往與傳統本科教育模式趨近,只是簡單地將課時縮短.減少理論知識深度,被稱為本科院校的“壓縮餅干”。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在人才競爭市場中.必處于非常被動地位。欲扭轉這種不利的局面.需對現行的教育教學模式進行必要改革,凸現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本文從國際貿易專業理論與實訓課程的整合人手,探尋人才培養比較優勢。
一、國際貿易專業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為了找到問題的突破口,我們進行了一些調查。調查主要采取問卷和調研外貿企業的形式。其中發出問卷100份,收回100份,去掉4份不符合要求的共96份有效答卷,有效率為96%。問卷的對象是2002級和2003級國際貿易專業的高職學生。調查表明:71%的學生對于專業前景看好,所以報了國際貿易專業;66%的學生更喜歡做出口,而忽略做進口,認為做出口會更賺錢;74%的學生喜歡做外貿而不喜歡做內貿,認為做外貿比較體面,那才是跟國際接軌的;66%的學生希望由實踐動手能力較強的教師或企業工程師授課:69%的學生希望教學過程與生產一線緊密結合.經常涉及企業實踐;56%的學生希望專業課老師注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63%的學生談到跟本科生同臺競爭的時候都顯得底氣不足,認為他們的學歷要高些,底子要好些。
利用課題調研的機會,筆者下到外貿企業進行了充分的調查,企業反饋來的信息是:對學歷并沒有嚴格的要求,最主要的是能力,另外,外貿公司的崗位也較多,除業務員外,還有跟單員、晶管員、單證員、財務、統計等;就業務范圍來說,也是多管齊下,出口、進口和內貿。例如,筆者調研的其中一家公司——浙江物產國際貿易有限公司,2002年進出口額為32,788萬美元,其中出口占5,096萬美元,進口卻占27,692,萬美元,進口額居浙江省外貿行業第一位。累計銷售額41.5億元,顯然內貿也占了相當大的一塊;對于國際貿易人才的標準是以夠用、適度為原則,不招最優秀的,只招最合適的,例如,對于業務員和跟單員的要求往往是不一樣的,業務員英語要求較高一些,特別是語言表達能力;而對于跟單員.要求熟悉工廠管理流程,當然,不管業務員還是跟單員都要求較高的素質,如待人處事的能力、團隊精神和吃苦耐勞等。
通過學生和企業兩方面反饋過來的信息,我們可以將在國際貿易專業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歸納為以下幾點:①重理論,輕實踐。比較注意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但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卻沒有足夠重視,沒有很好地突出知識的實用性。②重外貿,輕內貿。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一個企業往往是同時面對兩個市場,即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采購全球化、生產全球化和銷售全球化是現代企業的一個重要特征。學生普遍認為外貿較內貿更加體面,這種認識是危險的,不利于吃苦耐勞精神的培養。其實外貿往往較內貿交貨期要求得更高.品質質量更加嚴格,也更加辛苦。③重出口,輕進口。一般教材大多是以出口合同的締結、履行為綱進行編寫的,很容易使得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容易誤導學生.認為出口比進口重要。實際上.中國出口的多是技術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的產品,利潤很薄。通過對我國1978—1998年有關數據資料的實證分析,進口不但能促進我國經濟增長,而且其貢獻度比出口更大,進口的邊際生產力達到1.281,即進口增加1元,會使GDP增加1.281元。①20多年來,我國進口的大部分是急需的生產資料、中間產品、技術含量較高的設備和先進的技術等,其對經濟增長作用不可低估。④分散性.各自為政。不同專業課程的老師,往往會過于強調自己這門課程的重要性,這樣不利于學生融合所學的專業知識。
二、整合國際貿易專業理論與實訓課程設置,凸顯高職國際貿易人才比較優勢
“課程整合”的概念是19世紀中期在歐洲工業化大發展的背景下提出來的,它的提出是為了克服因為社會分工精細所導致的教育因素發展片面化。理論上,“課程整合”(curriculumintegration)指的是對課程設置、各課程教育教學的目標、教學設計、評價等諸要素做系統的考察與操作.即要用整體的、聯系的、辯證的觀點來認識、研究教育教程中各種教育因素之間的關系。從歷史和發展的角度看.課程整合的本質是使分化了的教學系統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形成有機聯系的整體的過程。由于課程整合是一個“過程”,所以它的實踐形式就是一種教學模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依托和豐富的存在形式。
(一)國際貿易專業課程設置構建
李嵐清同志多次強調“職業教育只有適應市場、企業和社會的需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勞動者就業和再就業,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職業教育要面向市場”的教育思想是一種新的職業觀。在常規教學中,大多以大綱規定的目標為尺度衡量教學效果的好與差,所以“以綱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著教育者的思維。“職業教育要面向市場”思想與其相反,站在職業崗位的角度“以崗為綱”,通過對崗位的共性與個性的研究,制定出與崗位專業技能、專業理論、文化素質完全一致的教學綱目,這樣培養出來的畢業生深受一線崗位歡迎。
借鑒美國職業培訓的KAS模式,將目標崗位的職業能力分解為K(knowledge,我們將之擴展為知識與素養)、A(ability,指一般能力)和S(skill,指職業技能)。根據外貿行業一線管理工作崗位的特征,分解如下圖。
1.在教學上對KAS三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對知識與素養(K)的要求是理解或了解,對一般能力(A)的要求是掌握,而對職業技能(S)的要求是熟練掌握。
2.正確處理KAS三者關系。從短期看,畢業生的就業競爭主要來自職業技能。但從長期發展看,一般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是畢業生成長的關鍵能力。因此,必須長短兼顧,正確處理KAS三者的關系。
3.國貿專業主干課程體系設置應以提升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綜合職業能力是由基本素質能力、業務能力、協調能力、談判能力、交際能力、口才能力、應變能力及處理法律糾紛能力合成的。合成過程是通過每一門課程內容教學得以完成的,但課程本身具有缺乏彈性的特征,即課程有自身的學科知識體系且存在時滯性,須將課程的“剛性”盡可能柔性化,增強課程的靈活性:課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據職業技能、行業發展和市場需求來確定。課程整合不是一個簡單拼湊過程.而是要從基礎和專業課程中尋求其在結構、內容等方面的異同點,嚴格以職業能力或崗位能力為主線進行整合,遵循各課程間遞進式關系,循序漸進地串聯起來。
(二)借鑒發達國家的高職教育經驗.加大實踐性教學比例是國際貿易專業課程整合的關鍵
發達國家的高等職業教育已取得顯著成績。北美地區的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模式——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教育教學體系.其特點是以職業能力作為進行教育的基礎、培訓目標和評價標準,以通過職業分析確定的綜合能力作為學習的科目,根據職業能力分析表所列的專項能力從易到難的順序.安排教學和學習的教育體系和學習計劃②。該模式表現出極強的課程調整靈活性。德國著名的“雙元制”模式,其核心是以企業為主,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理論知識在學校學習,而實踐性教學在企業完成,是一種典型的校企聯合模式。從“雙元制”模式經驗中可知,實現該模式的關鍵是有一個實力較強的企業與高等職業學院聯合,且最好是著名的或大型企業。原因很簡單:該著名企業也是人才需求方,故學生畢業去向明確,在校期間學習針對性強;通過自己企業所培養的學生勢必是最了解企業的.可以節省企業新員工與企業之間的磨合成本,縮短新員工見習期.校企雙方取得雙贏效果。德國“雙元制”模式最成功的典范之一是德國西門子技術學院,在該校就讀的學生不僅僅有著得天獨厚的充分利用西門子公司先進設備進行實踐的機會,并且在理論教學上.西門子公司與技術學院之間在教學內容和實訓內容方面進行充分協調,使理論知識更貼近實際.這種校企聯合辦學方式取得巨大的成功。二戰后,德國經濟騰飛并進人世界前三甲,與其采用“雙元制”模式所培養的高等職業技術人才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密不可分。
就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狀況.借鑒德國“雙元制”模式有一定難度,主要問題是,政府有關高等職業教育相關法規及政策尚未健全,企業界意愿與校方合作辦學存在較大難度,有條件進行校企聯合辦學的高等職業學院為數不多。相比之下.借鑒CBE模式較為可行.也即在課程設置中加大實踐性教學比例,同時效仿CBE模式增強課程設置彈性,以此突出高職教育特色。
(三)“四模塊”實踐教學模式
綜合職業能力培養主要是通過課程體系實施來實現,課程體系由模塊構成。根據培養目標和專業特色.高職專業教學一般包括認識實習、教學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在教學中只有環環相扣、有機結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教學效益。為更好地實現高職國際貿易專業教育的目標,我們認為國際貿易專業應配置如下四個模塊的實踐教學模式:
1.課程認識實習模塊,鞏固基礎知識
課程實習安排在各門專業課程內和學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專業課程內(也包括專業基礎課)的實踐環節。目的是使學生在進行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鞏固所學過的知識,把理論與實踐知識結合起來。例如:在《國際貿易》這門理論性較強的課程中,當講述西方傳統自由貿易理論時,可結合當前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歐美是董事會.印度是辦公室。中國是世界工廠”,引導學生思考自由貿易理論的局限性。當講述國際貿易政策,特別是進出口商品政策中的“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時,為了更好地把理論轉化為實踐,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查閱資料,了解中國加入WTO前后的關稅變化,以“汽車”為例進行分析,說明當前國際經濟中“關稅壁壘”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關稅壁壘,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收集有關中國企業“反傾銷”、“綠色壁壘”等情況的相關數據,分析目前中國企業面臨的“非關稅壁壘”的現狀(也可以當地企業為例進行分析),并嘗試提出一些對策。經過這樣的訓練,理論已經完全轉化為生動的實踐教學,學生不僅印象深刻,而且學習廠如何用經濟理論分析解決實際問題。
2.校內實習基地模塊,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模擬實習環境
據專業進程表,校內實習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學期,結合專業課的開設而進行。目的是使學生擁有勇于探索、敢于實踐的場所,在動手的過程中培養自己研究問題和開拓創新的能力,可以分為單項實訓項目和綜合性的實訓項目。實訓項目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外貿地理實訓:在《外貿地理》課程中,通過地圖、模型以及影音資料等掌握國際商品資源分布和地理航線。②外貿單證實訓:在《外貿單證與報關實務》課程中,有很多進出口貿易使用的單據.教師在教學中應盡量收集本地企業常用的單據類型提供給學生,使學生得到逼真的效果。同時,盡可能收集本地的案例.這樣不僅使學生有親切感,而且非常實用,能讓學生得到很大啟發。③綜合技能實訓:《外貿實訓》是集本專業三年的專業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專業基本技能、職業素養于一體的綜合實訓課程。為此,我們利用外貿綜合業務實訓計算機模擬系統,對畢業班學生進行為期6周的綜合訓練,其中涵蓋了外貿函電、國際貿易實務、國際市場營銷、國際金融、報關理論與實務等多門課程,通過全套據的制作,讓學生掌握了從分析市場環境開始,最后完成市場開拓,同外商建立起業務關系的整個流程。具體以進出易的基本過程為主線,以具體的出口商品交易為背景,針對進出口貿易中業務函電的草擬、出口報價與還價核算、交易條件的磋商、出口合同的訂立、出口貨物的托運訂艙、報驗通關、信用證的審核與修改等主要業務為序進行訓練。同時,在實訓中要求學生自己通過因特網去實際尋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戶,自己設計產品目錄、宣傳網頁和出口營銷方案。通過這樣集中的訓練,學生對三年的專業知識有了系統的認識,強化了前面學過的知識,又通過這種模擬練兵,培養了學生在未來實際工作中的職業能力,使學生既具備上崗就可以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3.校外實習基地模塊,為學生提供真實戰場
對于實習基地筆者認為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協議式的,主要是外貿企業或工商企業:另一種是非協議式的,主要是一些政府的職能部門.如海關、檢驗檢疫局、外管局、港務局、國稅局等。一方面,我們已經建立幾個穩定的協議式的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和外貿企業架起了一座共同發展的橋梁,既便于學生對即將從事的工作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也便于外貿企業從中發現和選拔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非協議式的實習基地。比如,當《國際貿易實務》課程講到海洋運輸時,可鼓勵學生自己參觀本地的港口,讓學生看到真正的海輪、集裝箱、堆場、海關監管地等實物、實地;至于運費和保價,鼓勵學生直接找船運公司和保險公司去詢價;有關報關和檢疫的問題,鼓勵學生直接找海關和檢驗檢疫局去咨詢等等。
當然,畢業實習和畢業實習論文也可歸人這一模塊。畢業實習的考核主要依據實習單位的實習鑒定意見及老師的不定期抽查結果加以確定。畢業論文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六學期進行.由專業老師負責論文的指導、答辯和成績考核。
4.走出去,請進來,創建一體化的實踐教學模式
走出去,就是走向社會,了解各行各業的發展狀況,了解本行業的發展方向,鼓勵學生為社會、企業服務,鍛煉并提高學生的工作能力。請進來,根據國際貿易專業的特點,采用各種方式請企業領導或職員、管理人員來校作報告或講課.向學生們介紹世界及國內和省市外貿發展的狀況,介紹外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求發展的經驗,以及外貿企業中青年員工的成長過程等,使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更好地了解社會,懂得競爭之激烈,創業之艱辛,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努力培養自己的創業精神和創新能力。對于一些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更是直接聘請外貿企業有經驗的從業人員進行授課。這樣.使學生在學習中,與社會同步發展,對行業了解非常及時。(見下表)
注釋:
①陳冬平.對外貿易對我國經濟增長作用的實證分析[J],國際經貿探索,2001.6,P2—6。②鄧澤民等.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教學模式的比較與創新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中國人民大學圖書資料中心,2003.1。
參考文獻
[1]舒惠芳.高職迥專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探討[J],職教論壇,2004.7,P51—52。
[2]張桂春,劉彥鵬.試析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生命力在于適需[J],世界職業技術教育,20舊4.2,P28—31。
[3]中國工廠”再審視[J],21世紀經濟報道,2004.3.11,9—12版。
篇8
關鍵詞:國際比較視角;人民幣;國際化
前言:所謂人民幣國際化即以人民幣突破領土范圍限制,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等職能,在世界市場經濟逐漸演進、世界貨幣優勝劣汰的過程中,其作為戰略舉措可以創造巨大的收益,我國在深化改革開放的過程中要結合國際三大貨幣發展經驗漸進的推行,所以以國際比較視角分析人民幣國際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國際比較視角分析人民幣國際化背景與世界三大貨幣的異同
(一)國際比較視角分析人民幣國際化背景與世界三大貨幣的相同點
世界三大貨幣主要指美元、歐元和日元,從人民幣國際化的背景和三大貨幣歷史背景的比較中可以發現其具有以下共同點,首先,其國際化過程中經濟實力都較強,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國民生產總值連續增長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美元國際化時,由于西歐國家受兩次世界大戰的沉重打擊,美國成為世界頭或資本主義強國,日元國際化時日本因明治維新運動,成為東亞第一經濟大國,當時經濟實力僅次于美國;歐元國際化是歐洲貨幣聯盟的結果,其經濟和政治背景都非常雄厚,整體經濟總量多、規模大,以債權國的形式存在,受制造業快速發展的影響,其主體對外貿易積極進行。其次,其國際化過程中海外市場需求都非常大,世界三大貨幣主體和我國都屬于國際貿易大國,在對外出口中保持這高額的貿易順差,這不僅為其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收入,而且也促進其不斷加大對外投資規模;除此之外,其所處的國際環境都非常優越,美元國際化發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以英國為代表的老牌經濟強國的國際地位受到空前的打擊,國際經濟體系需要重組,為美元國際化提供了機會;日元國際化是在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國際經濟多極化的環境中實現,歐元國際化自身屬于強強聯合,環境條件無可比擬,而現階段因美國霸權地位下降,造成國際貨幣體系不穩定,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機會[1]。
(二)國際比較視角分析人民幣國際化背景與世界三大貨幣的差異
首先人民幣國際化背景中市場演進的過程不同,美元和歐元的國際化是在自由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上形成一定范圍內的統一大市場,而日元國際化是從封建的經濟體制向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而我國人民幣國際化是在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中形成的經濟市場,貨幣作為市場上的流通手段,市場演進過程不同必然導致國家化的模式存在差異;其次,人民幣國際化背景主體在國際上的地位不同,美元國際化過程中,美國逐漸成為可以與歐洲強國抗衡的發達國家,在國際政治中具有不可比擬的重要權利,而歐元國際化時歐盟成員國處于世界經濟的核心地位,至今仍是抗衡美國的重要國際力量;日元國際化時雖處于二戰后的恢復階段,但在改革后也稱為資本主義國家,在國際中同樣有一定的地位,而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相比較弱,國際話語權并不大;再次,人民幣國際化背景中起點不同,歐元美元日元在成為國際貨幣之前或同步成為完全自由兌換貨幣,而我國人民幣目前并為達到完全自由兌換的程度;最后,人民幣國際化背景中金融市場發育程度不同,美元、日元、歐元國家化時其主體金融體系已經處于發達或較發達的狀態,而我國金融市場目前仍處于較落后的狀態[2]。
二、國際比較視角分析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現狀與世界三大貨幣的差異
(一)人民幣進程現狀與美元的差異
美元長期以世界第一大貨幣的形式存在,是國際金融市場外匯交易的主要流通手段和干預貨幣,在國際外匯交易、衍生金融產品交易、債券交易、大宗商品交易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截止目前其仍占全球儲備貨幣總量近70%,與近70個國家的貨幣匯率有掛鉤關系,美元作為國際貨幣體系的本位貨幣,成為多國貨幣的名義錨,已經可以在國際范圍內自由流通,具有國際貨幣所應有的全部職能,在國際范圍內形成了完善的金融監管體系及相關的法律法規,金融衍生市場、外匯市場等發展成熟;而我國人民幣仍未達到自由兌換的水平,相比差距較大,雖與周邊經貿關系密切的國家實現了自由流通,但因處于初步階段,整體流程仍不完整,而且其貨幣職能僅限于國際貿易結算,其結算水平相比也低于美元,我人民幣目前離岸市場發展仍處于探索階段[3]。
(二)人民幣進程現狀與歐元的差異
歐元從出現其一直是完全可兌換貨幣,其市場體系完善,相比人民幣在國際上的地位更突出,不僅是歐元區域內唯一合法的貨幣,而且在歐元區以外也可以正常的使用,是僅次于美元的國際貨幣,其在國際上承擔的職能包括貿易結算、計價、投資、儲備等各方面,在債券方面的使用甚至超出美國;另外在貨幣體系制度方面也形成了成熟的金融中心和海外銀行分支機構,支付結算系統覆蓋幾乎歐洲全境,金融監管和法律現階段也已經較健全,其整體經濟實力使中國的近三倍,所以也具有中國人民幣所無法比擬的優勢[4]。
(三)人民幣進程現狀與日元的差異
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日元現階段已經成為完全可兌換貨幣,其在東南亞貿易中可以自由流通,但現階段仍會受到美元的沖擊,其貨幣職能已經較全面,但現階段使用的范圍和國際地位相比較差,在貨幣體系和制度方面也建立了世界級的金融機構、和金融監管。
結論: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人民幣國際化是國際經濟市場發展和我國深化改革開放的必然選擇,其將給我國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促進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但從現有國際三大貨幣的發展經驗和教訓可以看出我國人民幣國際化并不適合激進式的進行,應結合我國實際國情及國際市場變化漸進開展。(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王偵.國際比較視角下人民幣國際化對國際收支均衡的效應分析[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2.
[2]鄭磊.國際比較視角下的人民幣國際化進程[J].中國市場,2012,11:8-16.
篇9
(一)“傾銷”的經濟學概念及法學概念的異同
傾銷的經濟學概念最早是由雅各布•維勒提出的,這位著名的美國經濟學家早在19世紀就出版了《傾銷———國際貿易》一書,維勒認為國際貿易中之所以會有傾銷,是由于同一產品在不同地理國家市場上存在價格的差異,而這種差異應當被看作是一種價格歧視。從此,經濟學上介紹傾銷的概念,往往借鑒“價格歧視”這一說法。在國際貿易中,傾銷通常指出口國家向進口國家大量且價格低廉地投放某種商品的行為,該行為可能造成進口國市場的不穩定,給進口國的其他競爭者造成銷售困難。法學上借鑒了經濟學上給傾銷下的定義,但也有所區別。依據《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第六條的規定:“用傾銷的手段將一國產品以低于正常價值的辦法擠入另一國貿易內,如因此對某一締約國領土內已建立的某項工業造成重大的損害或產生重大威脅,或者對某一國內工業的新建產生嚴重阻礙,這種傾銷應該受到譴責。”通過分析可見,法學意義上的“傾銷”必須滿足三個要件:其一,出口國某種產品的價格大大低于進口國該產品的正常價值;其二,由于進口商品價格超低,從而給進口國的同類產品的生產造成了“實質性”損害,或存在造成實質損害的威脅;其三,進口國工業所受的實質性損害與非正常價格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由此,經濟學和法學中傾銷定義的區別就不言而喻了:經濟學上傾銷的概念比較寬泛,它泛指所有大規模的、價格低廉的銷售活動,沒有指出要對進口國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損害或者實質性損害的威脅,僅指法學上傾銷的第一個構成要件,然而法學上傾銷的概念比較詳細,規定了要有低價銷售的行為、行為造成了結果及其二者的聯系,必須同時滿足這三個構成要件,兩個領域區分的關鍵是有沒有造成損害的后果。也就是說,認定是否構成傾銷不能一概而論,不是所有的低價銷售行為都會對進口國的市場秩序造成破壞,很多的低價銷售行為不會對進口國的經濟產生影響或者影響不大,只有那些以掠奪或排擠競爭對手為目的的傾銷才應該是各國強烈反對和打擊的對象。現實中,國際貿易中傾銷產生的原因并不是唯一的,它有可能是由于出口國在某一產業確實擁有某種資源上的天然優勢,或者也可能是兩個國家由于制度的差異在市場原材料、勞動力損耗等生產成本方面本身就存在著迥異的差別。再者,自存在貿易往來之時價格競爭就是市場競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市場經濟及相關法律是允許經營者在合理范圍內自主定價的。由此可見,產生傾銷的目的也有可能并不是為了惡意排擠進口國的競爭對手、甚至損害進口國的經濟,而是出口國為了使自己有競爭能力盡快開拓國際市場而實施的正常競爭行為。
(二)國際貿易中傾銷行為的方式
國際貿易中的傾銷依據不同的標準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方式,最常見的分類方法是依據傾銷時間的長短及傾銷危害程度,分成突發性傾銷、間歇性傾銷以及持續性傾銷。
1.突發性傾銷
也稱短期傾銷,是出口國企業由于銷售等環節出現問題而庫存了大量的商品,為了促銷而不得不向國外低價銷售這種積壓的商品的行為。這種傾銷通常是因為銷售旺季已經過去,或者因為公司更換經營項目,在國內無法銷售而選擇在國際市場上低價拋售。
2.間歇性傾銷
也稱侵略性傾銷,是出口國生產商以大大低于某商品邊際成本的價格在進口國市場大量拋售商品的行為。間歇性傾銷往往以壟斷國外市場、損害進口國經濟、打壓同類商品的競爭對手并同時獲取高額壟斷利潤為目的,對進口國的利益造成了實質性的損害,是對WTO所要求的公平競爭精神的嚴重違背,進口國應當通過對其征收高額反傾銷稅予以抵制,出口國也應當受到WTO的警告或懲罰。
3.持續性傾銷
也稱長期傾銷,是出口國生產商將某一商品大規模地、長期地以低于正常價格向國外市場進行銷售,其目的不是為了正常的銷售或者正當的價格競爭,而是為了實現規模經濟效益。持續性傾銷是比較惡性的非正當競爭行為,它帶有濃重的損害他國實質利益的目的且多有本國政府在背后作強有力的支持。持有長期傾銷為目的的國家,其國內生產的超額商品已不再按照預期正常價格進行銷售,而是完全為了通過擾亂他國的價格體系而破壞通過的經濟秩序。
二、中國企業遭遇反傾銷調查的原因分析
國家發起反傾銷的目的在不同情況下有所不同。有的是從本國的戰略出發,打擊競爭對手,以形成壟斷局面;有的是為了保障本國同種或類似產品的生產狀況和發展前景;有的是為了推銷過剩產品,轉嫁經濟危機;有的是為了打擊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從而達到經濟和政治上的控制目的。根據中國企業遭遇的反傾銷調查案例,他國對中國企業發起反傾銷一般考慮以下三個因素。
(一)宏觀經濟因素
一般來說,進口國由于國內經濟遲緩、本幣升值或者較大進口競爭壓力,更容易采取反傾銷的手段來保護本國的企業,無論是經濟發達國家亦或發展中國家的反傾銷訴訟都表現出這樣的特點。研究數據表明,對華反傾銷訴訟和其他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異。當中國產品出口到國外市場的數量迅速增加時,無論是發達的進口國還是發展中進口國,其表現是相似的,都會發起較多的反傾銷調查甚至提起反傾銷訴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發展中國家在沒有進口產品激增的壓力時也有可能會發起更多的反傾銷訴訟,也就是說發展中進口國發起的反傾銷訴訟與進口數量呈現的不是正相關關系。正是由于這個因素的存在,全球對華反傾銷訴訟與從中國的進口滲透度并沒有形成如理論預期中的正相關關系。這種現象的產生主要是中國的原材料、勞動力等存在天然的優勢,中國對外貿易迅猛發展的同時給其他國家造成了強大的壓力,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往往出于自我保護心態而發起對華企業的反傾銷調查。
(二)報復性因素
國家發起反傾銷訴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報復性因素的影響,一個國家往往對于曾經對本國提出過反傾銷調查的國家比較容易發起反傾銷調查,這種“以牙還牙”心態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成立,也比較容易理解。分析中國企業遭受到的反傾銷案件可見,這種報復性的反傾銷手段其目的不是為了避免本國所謂的“實質性損害”,其本質是借此手段將中國極具價格競爭力的相關產品排除在進口國家市場之外。發達進口國在國際貿易中處于主動地位,他們發起反傾銷則更多地是出于攻擊性。在國際反傾銷訴訟中,發展中國家處于被動的地位,會因為自己國家被提起了反傾銷而更容易受到報復性因素的影響。
(三)制度性因素
中國頻繁遭遇反傾銷調查最主要的制度性因素,在于中國加入WTO時的“非市場經濟”或稱“國家控制經濟”的身份,這仍是目前中國無法規避的難題之一。中國長期的非市場經濟的地位更容易引起其他國家發起反傾銷訴訟。根據反傾銷裁定的慣例,如果一商品的出口國不是市場經濟,那么這一商品在出口國的價格就不是由市場來決定的,進口國在判斷商品是否正常價值時,通常采取的作法是選擇一個實行市場經濟的第三國作為參照國,按照參照國的相關商品的價格來確定該商品的價格。例如,根據歐盟理事會條例第3385/94號,中國被列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在歐盟對華的反傾銷案例中,歐盟就會選擇參照國在判斷中國的商品價格是否正常。而實踐表明歐盟在選擇參照國時顯出極大的隨意性與不可預見性,甚至曾經將美國選為參照國來判斷中國商品的價格是否正常,這當然會大大提升裁判中國企業為傾銷的幾率。因此,對于轉型中國家選擇替代國對比的做法在某種程度上會使得傾銷更容易認定。中國是一個貿易出口大國,在對外貿易中保持較高的貿易順差。中國出口貿易迅速增長在世界貿易中必然會爭奪更多的市場份額,因促進同等產品更加激烈的競爭而引發進口國家的焦慮,某些進口國家便想到了采取征收高額“反傾銷稅”的辦法。中國的產品一旦被課以高額反傾銷稅后就會失去價格優勢,中國出口企業的行業競爭優勢將大大削弱。
三、國際貿易反傾銷浪潮對中國企業的影響
(一)中國出口企業遭遇反傾銷案件的現狀
WTO委員會年度報告顯示,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共遭到國外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713起,占同期全球反傾銷調查和反補貼調查總數的28.9%。截至2013年,中國已連續18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和反傾銷訴訟最多的國家,中國出口企業由于遭遇反傾銷所面對的貿易爭端形勢十分嚴峻。以中國打火機產品遭遇的反傾銷調查為例,截至2012年12月,全球共有約10個國家對中國出口打火機的企業啟動了15起貿易救濟調查,其中反傾銷調查13起,在對華打火機發起貿易救濟調查的10個國家中,土耳其和波蘭居首位,均為3起;其次是歐盟,為2起;位居第三的是阿根廷、韓國、美國、墨西哥、新西蘭、印尼和智利,均為1起。2013年,國外對華提起各類貿易救濟措施調查涉及河北省的案件共36起,其中反傾銷調查22起,2013年河北省出口的化工產品也首次成為貿易摩擦的第一大類商品。其案件數量4起,涉案企業僅有22家,但涉案金額卻達7452.25萬美元,占涉案總金額的46.96%。2013年,涉及河北省鋼鐵產品的案件數量仍占首位,為12起,涉案金額為5606.51萬美元,涉案產品主要是鍍鋅鋼絲、熱軋鋼板、無縫鋼鐵管、電鍍板和鋼鐵絲等。此外,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拉美國家發起的貿易救濟措施調查值得特別的關注。美國和歐盟等發達國家是傳統上發起反傾銷的主力軍,但近年來,發展中國家也在不斷地增長。2013年,發展中國家發起的反傾銷等貿易救濟調查案件依然超過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案件數量為21起,占案件總數的58.33%。在這21起案件中,拉美國家發起調查的就占14起,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巴西。2013年巴西對中國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案件為8起,占發展中國家案件數量的38.10%,占案件總量的22.22%。
(二)中國企業頻繁遭遇反傾銷受到的影響
1.從微觀方面看
國內企業被確定有傾銷的現象從而被征收極高的反傾銷稅,有的可能達到百分之幾百甚至上千,或者應為昂貴的應訴成本支出,給企業造成致命的打擊,直至退出國際市場,所以中國的企業往往采取消極的態度,結果卻遭受更多的反傾銷。WTO《反傾銷協議》規定反傾銷稅可以征收長達五年,這將導致相關商品和企業一蹶不振,從此退出國際市場,導致在生產和競爭中失去地位,也會產生嚴重的失業危機。
2.從宏觀層面看
國內企業遭受反傾銷后,會對正常的出口結構、國內產業結構造成一定的影響,原來打算出口的產品被退回到國內市場,造成巨大的內需壓力,出現庫存積壓的情況。如果以低價促銷,那么國內的同類產品和替代產品都會受到沖擊,引起國內價格的大幅度波動,甚至引起經濟失控、失衡。
四、針對反傾銷提出的法律思考
(一)進一步完善反傾銷法律制度
中國現行有關反傾銷的法律法規主要是2001年實施并于2004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主要包括總則、傾銷與損害、反傾銷調查、反傾銷措施、反傾銷稅和價格承諾等方面的內容。它初步改變了中國企業反傾銷應訴無法可依的局面,在一定時期內起到保護國內企業正當利益的積極作用。但近幾年隨著中國外貿企業遭遇反傾銷調查逐漸泛濫的趨勢,《反傾銷條例》與國際市場未能完全接軌的弊端也逐漸顯現。如《反傾銷條例》中規定反傾銷調查期限一般為12個月,遇特殊情況可以延長至18個月。這與國際社會大多數國家國家規定的6~8個月、最長不超過一年的規定相比顯然有些效率低下。另外,《反傾銷條例》行政法規的性質決定其效力有限,應加快制定《反傾銷法》,因為只有中國國內自身反傾銷法律制度不斷完善、趨勢穩定并與國際標準積極接軌,才能促進中國企業在出口貿易中時刻用法律意識約束自身行為,有效規避反傾銷調查。
(二)培養中國企業國際應訴能力,積極應對反傾銷調查
通過分析對比曾經出現的反傾銷案件可見,積極應訴和消極沉默兩種態度所帶來的法律后果是截然不同的。比較典型的案例是1995年歐盟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幾個國家提起的彩電反傾銷調查,自反傾銷調查立案一直到期滿復審,中國企業竟然沒有一個積極應訴,放棄了為自己申辯的權利和機會。最后歐盟缺席判決,作出了對所有中國彩電出口歐盟企業征收40.60%高額反傾銷稅的不利判決。而相比之下,其他幾個國家的企業積極搜集證據應訴,最終反敗為勝打掉了歐盟本來已經確定的這些國家構成反傾銷的決議。其實,中國并非不重視反傾銷調查的應訴,早在2001年中國就實施了《出口產品反傾銷應訴規定》,這說明對于反傾銷積極應訴的重要性我們是早就達成共識的。然而由于訴訟理念的差異、對國際貿易相關法律的一知半解以及高昂的訴訟費用等諸多因素,使得中國企業一直以來不敢、不愿積極接受反傾銷調查的挑戰。近幾年,出口企業越來越意識到積極應訴的重要性,積極應訴扭轉局面的案例也數不勝數,如2001年溫州打火機反傾銷案,在得知歐盟發起對打火機企業的反傾銷調查后,溫州20多家打火機企業迅速聯合起來,從2002年初赴歐進行了為期17天的會談、抗辯、交涉和游說工作,并主動邀請歐盟官員兩次到溫州實地考察,最終獲得了歐盟的市場經濟地位。在應訴中,溫州企業作了充分的“產業無損害抗辯”,強調中國商品不僅不會對歐盟經濟造成任何損害,反而為歐盟的進口商帶來極大的利益。2003年9月歐盟在其官方公報中宣布,歐盟的反傾銷調查正式中止。因此“,誰應訴誰受益”的原則是中國企業必須要明確且堅持的方向。
(三)完善企業自身反傾銷預警機制,提高自身國際競爭力
要加快培養國際反傾銷法律應訴和市場調研人員。外貿企業應培養熟悉WTO規則和爭端解決機制的高端法律人才,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日常的出口貿易中,為了避免反傾銷訴訟的高昂代價,應事先做好反傾銷知識的法律宣傳,防患于未然。要不斷完善和更新反傾銷數據庫和反傾銷網站,注意收集和研究各國的反傾銷法律法規、替代國價格等,及時收集最新的案例為企業服務。企業應積極開拓國際新市場,避免使產品出口集中化,加快落實市場多元化的各種戰略,盡可能避免或減少遭遇反傾銷調查。中國企業還應當改善貿易結構,提高產品質量,促進產業升級。企業應練好內功,加強自有知識產權的開發及保護。一是加強出口總量控制,避免過度依賴價格競爭。推進企業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實現從“規模導向型”到“效益導向型”的轉變。二是要克服產品質量偏低、產品附加值低等缺陷,提升產品質量,不斷開拓新的國際市場。三是走自主創新之路,實行品牌創新戰略。要增強企業的知識產權意識,加強產品的技術研發和品牌創建,做好自主知識產權的開發、管理和保護工作。
(四)積極尋求WTO法律爭端解決機制的幫助
WTO法律爭端解決機制為WTO成員國提供了一個公平、公開的法律平臺。當遭遇他國不合理、歧視性反傾銷調查時,中國企業應充分利用WTO多邊框架下的爭端解決機制,向WTO爭端解決機構(DSB)投訴,申請DSB根據有關WTO規則的適用性進行客觀評價。借此不僅能為中國企業增加一個合理申訴的渠道,又能夠打消某些國家借反傾銷調查來打擊中國出口貿易的險惡用心。
(五)發揮政府協調服務與行業協會的組織作用
篇10
關鍵詞:一帶一路;服務貿易;貿易促進體系
2013年9月7日,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發表重要演講,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倡議;同年10月,主席在印度尼西亞國會明確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在我國提出“一帶一路”戰略的情況下,2015年,國務院通過《關于加快發展服務貿易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服務貿易規模日益擴大,到2020年,服務進出口額超過1萬億美元,服務貿易占對外貿易的比重進一步提升,服務貿易的全球占比逐年提高”。本文擬從戰略背景、服務貿易作用以及服務促進體系三個角度進行分析,指出服務貿易和服務業的發展對于我國世界戰略布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意義。
一、 國際新形勢下的背景
1. “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國際新形勢。隨著世界的發展,全球經濟格局發生了重要變化。由美國一家獨大變為了多極發展。美國為了重新獲得世界的主導權,構建了跨太平洋伙伴協定(TPP)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TTIP),企圖從亞洲和歐洲兩大區域建立新型關系。而隨著WTO貿易規則談判的失敗,各國之間開始尋找區域合作方式來進行貿易自由化的談判。在此情況下,我國為了在國際上獲得更多的話語權,帶動國內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構建起基于古絲綢之路的“一帶一路”戰略。
2. 發達國家經濟服務化。目前,經過20世紀中期幾十年的發展,到了九十年代,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明顯呈現出經濟服務化的趨勢,即由經濟主體由以制造業為主要增長產業逐漸發展到以服務業為主要增長產業,并且服務業與第一、二產業相比,其所占據國民生產總值比重逐漸上升為第一大產業。以美國為例,美國在經過了20世紀的鐵路、礦產、汽車制造業的大發展過后,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互聯網的興起,逐漸發展成以數字化為主導的服務業大發展。并隨著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技術的提高,服務貿易,尤其是生產貿易得到迅猛發展。
3. “數字化”和“無人化”的新趨勢。從20實際90年代初到今天,經過30多年的發展,具有高知識、高技術密集業以及服務貿易在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得到了大力發展;與此同時,從2008年經濟危機到現在,西方發達國家經濟體不斷面臨經濟疲軟,增長乏力的困局。在這種背景下,德國于2013年提出工業4.0戰略,即以智能制造為主的第四次工業革命。近年來,服務業中伴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等基于互聯網技術發展而來的新型服務技術手段,呈現出“數字化”趨勢;工業上也逐漸出現3D打印、高精密機器人制造等新興技術產業,并且逐漸呈現出“無人化”趨勢。這種“無人化”的趨勢發展,是建立在具有高技術的人力資本密集性的服務產業和高科技、高精密度的制造業基礎之上的,是兩種產業新發展下合力的產物。
二、 服務產業和服務貿易的作用
1. 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服務業本身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等優點,隨著ICT技術的推廣和發展,服務業,尤其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得到迅猛發展,服務貿易通過互聯網的作用成為可能,并且由于目前對跨境電子商務的征稅方式等問題還處于進一步研究之中,因此服務貿易可以有效的降低貿易摩擦。從規模上來講,無論是在金融、咨詢、電影和娛樂,還是房地產、旅游,我國的服務產業的規模和以前相比,已經得到很大提高,但是每種產業的企業數量還不夠多;從地理分布來講,但是從全國范圍來講,這種規模更多的存在于東部沿海地區,而中西部地區的生產業發展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從質量上來講,我國的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業的質量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從金融產品的種類,到咨詢業所能解決問題的多樣性等種種表現來看,我國的生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還不夠強。以咨詢業為例,我國2015年中國的管理咨詢公司排名中,前10名中有7名公司都是國外企業或者大型的跨國公司。因此,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發展從規模和質量上都需要進一步發展,也因此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2. 在全球價值鏈中產業升級的重要手段。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制造業規模的擴大,分工也不斷細化。在分工細化過程中,企業的生產行為不斷精細化分工。由于每個企業所集中的技術優勢不同,每個企業逐漸集中自身力量到具有優勢的環節上,而其他生產環節不斷的分離出去,單獨進行生產,由于規模經濟和生產的外部性,而形成了新的產業,并且形成了系統的產業鏈。從制造業來看,廠商更多的集中于制造生產,而不斷的把與生產配套的管理、運營和銷售等環節通過服務外包的方式逐漸從生產過程中分離出去。目前我國由于制造業已經嵌入到全球價值鏈的生產中,但是由于資本稟賦和技術問題,面臨著被低端鎖定的態勢。而生產業具有增加產品附加值的良好特性、并且外部性強、低污染、低能耗。因此,在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時,大力發展生產業,進行生產貿易,對于制造業的技術溢出和生產率提高均有顯著提高。因此,發展服務貿易對于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升級有重要作用,對于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貿易往來也十分重要。
3. 城鎮化背景下解決勞動力成本上升問題的重要出路。伴隨著城鎮化的發展,我國城市結構和勞動力結構都在不斷發生變化。在過去十年間,我國服務業逐漸成為吸引勞動力最多的產業,對于城鎮化中勞動力的轉移,也需要服務業的發展來解決。在城市空間逐漸飽和的情況下,許多制造業逐漸向外遷移,因此需要許多的服務業的配套產業也逐漸跟上。雖然我國勞動力整體呈現上升趨勢,但勞動力成本總體上來看還不是很高。因此物流等產業可以基于低勞動力成本而得到發展,同時與電子商務相結合,可以吸納大批的勞動力進行相關產業的生產活動。在此過程中,許多新型的服務業發展,起到了關鍵的紐帶作用,比如以O2O(Online To Offline)形式的電子商務,就是新型服務業的產物。通過線上終端和線下的關聯,極大的促進了產業的關聯性,提高了消費水平,也使居民的生活更加便利化,生活質量得到提高。
三、 服務貿易促進體系的形成
從貿易的對外投資理論發展來看,經歷了從Dunning1977年提出的國際生產折衷論,到Mathews在2002年提出了解釋發展中國家走出去的linkage-leverage-learning(LLL)理論,再到近幾年,Peng M. W.等人綜合研究發展中國家的OFDI,提出了基于資源觀、產業觀和制度觀的“戰略三角”(Strategy Tripod)理論分析框架。Peng M.W.認為,資源基礎觀是指企業通過自己所掌握的獨特資源來形成競爭優勢,并借此來不斷開發形成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從而獲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收益。產業觀基于傳統的產業組織發展而來,認為與產業的相關競爭、產品的性質的異同和行業進入壁壘是影響企業全球化優劣勢地位的重要因素。制度基礎觀中將制度比作“游戲規則”,是用來約束社會成員行為的規則(North,1990),從政治、法律和社會道德以及文化方面規范交易活動,可以為社會帶來穩定的平臺。
根據我國走出去戰略以及服務產業和貿易的特殊性,本文從稟賦、產業關聯和政策制度這三方面分別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
1. 人力資本要素是服務出口的基礎。根據商務部2014年服務貿易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進出口服務貿易中,傳統服務貿易產業,旅游、咨詢和運輸服務所占比重位居前三;而金融、保險、通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等高知識和技術密集型服務的進出口總額都偏低。針對現代服務業知識密集性的特征,一些學者試圖將人力資本引入要素稟賦模型。Grossman和Maggi認為要素分配,特別是人力資本分配在比較優勢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他們進一步的研究發現人力資本分配更加多樣化的國家在生產需要替代性技術的產品和服務上面具有比較優勢。其他學者隨后的研究也都證明了將人力資本引入要素稟賦模型來解釋服務貿易更加具有說服力,他們證明在相同國家規模的條件下,人力資本分配的不同,意味著兩國自給自足狀態下商品相對價格的不同,則人力資本充裕的國家將出口人力資本密集型商品和服務。
從2000年到2010年各個服務業的大學本科學歷和高中及以下學歷人數比來看,傳統服務業中高學歷人數所占比重較低,而像金融、公共管理和科學、技術服務等技術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的高學歷人數比較高。因此,人力資本在知識密集型的服務業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是這些產業發展的稟賦源泉。從我國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情況分析,我國建筑服務、廣告和宣傳等人力資本需求較低的產業服務為凈出口,而金融服務進出口基本一致,保險服務、專有權使用等為凈進口。雖然我國在這些產業上具有高學歷的人在不斷增多,但是和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
由此可見,高級人力資本集中的行業凈出口相對較少,而對高級人力資本需求較低的傳統服務業凈出口較多,符合我國整體的人力資本稟賦狀況,與理論相符。
2. 制造業與服務業的產業關聯是促進服務業發展的動力。關于服務業、服務貿易與制造業之間的關系,國內外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一般認為,服務產業是服務貿易的基礎。服務產業的發展情況對于服務貿易的進出口情況都有著顯著的相關作用,但是在科技、資本流動以及制度的影響下,服務貿易發展更快于服務產業。反過來,服務貿易對我國的服務產業具有一定技術溢出作用,通過示范-模仿、競爭和產業集聚等方式,促進我國服務產業的發展,表現為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
我國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產業發展道路不通,歐美國家的發展道路是按照第一、二、三產業的順序發展而來。目前面臨著經濟下滑、亟需新的產業來帶動經濟增長的問題。而我國的產業結構來看,無論是在制造業還是在服務業方面,都出現了較大的產業梯度,即先進產業和落后產業同時存在,并且落后產業居多,先進產業亟需發展的問題。因此,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應該走制造業與服務業雙向發展,并促進兩大產業交互融合的道路。一方面,發展先進的制造業,利用技術投資等做支持,發展高科技制造業,如航空航天類產業。另一方面,發展產業關聯性強的服務業和知識密集度高的生產業,如O2O形式的服務業、互聯網金融等新興產業。同時,促進生產也與制造業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基于社會分工和規模經濟效應,讓產業鏈更加完善,產業關聯機制更加健全。當產業基礎不斷夯實中,服務貿易的出口也會逐漸增多,同時伴隨著我國對外的貨物貿易出口,服務貿易也隨之以附屬產品或者獨立產品的情況向外出口。從而有效的提高產業互動的外向促進作用。
3. 簡約有效的政策是服務出口通道順暢的保證。對于服務貿易政策的制定,總體來說需要從兩個方面來把握:一是基于戰略性貿易政策,對于我國服務產業實施一定的保護措施傾向;另一方面,是保證我國服務出口通道的暢通。從保護我國本土服務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也可以說是對于服務貿易進口的變相限制,這其中主要利用到的政策工具有配額、禁止性措施、價格工具、使用限制、提高進入標準和政府干預等。比如對服務公司數據進行限制,對外商的配額加以控制,在電信服務業等產業加的進入加以限制等。從服務出口促進的政策角度來分析,我國目前的服務貿易政策漢族要是以開放政策為主,并且在“一帶一路”的大政策背景下,我國將實施新的開放層次。主要體現在,服務業的開放程度更深、開放所涉及的范圍更廣、以及高度更高。從深度角度來講,新的開放會涉及到法律的建設支持、合作模式的創新以及對未來發展戰略的制定;從廣度范圍來講,開放的形式更為多樣、涵蓋區域更廣、開放的產業也更多;從高度上來將,更加重視服務業對于整個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用,重視以開放的方式調整整個產業結構,重視服務業開放對于國民消費的拉動作用。
四、 總結及政策建議
在“一帶一路”的新形勢下,我國提出中重點發展服務貿易的政策,對于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因此,如何促進服務產業的發展、促進服務貿易的進出口,都是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從新的國際發展形勢出發,探討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作用,又根據現有的各種經典理論,從人力資本、產業關聯和政策指引三個角度構建服務貿易的促進體系,指出促進高級人力資本的集聚、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產業融合以及制定簡約有效的服務促進政策是服務促進體系的三個方面,同時也構成了一個從內到外的有機整體。從人力資本方面,我國應該注重高級人才的培養,尤其是有針對性的,能夠促進我國高端服務業發展的專門人才很重要,可以通過合作辦學、政府引導、人才引入等方式進行。對于產業關聯方面,我國目前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性較低,很多制造業寧愿自己來建設服務部門來增加服務項目,而不愿意將服務部門外包,從而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不能良好互動。一方面服務產業本身需要發展強大,才能把品質做好,實現服務出口;另一方面,需要政策的引導到達制造業與服務業相互促進,只有兩方面都進步,才能實現良性發展,服務貿易穩定增長。
政策建議方面,首先說明政府的定位應該是打擊非法的市場活動,維護好市場秩序和引導積極合作等作用,而不是建立某種制度,限制市場活動。首先從促進人力資本積累方面來說,應該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保護每個人的合法知識產權的到保護。努力引導高級人才向生產業流動,通過建立非政府組織等機構搭建平臺,促進高級人才的交流合作。從產業方面,應該加強市場秩序監督,取締和嚴密監控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在法制監督的框架下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依靠市場的力量逐步實現市場分工細化和產業間的聯動。同時也需要政府和非政府組織一同構建合作機制,促進企業交流,加強合作,市場機制和政府引導并重,加強產業關聯,逐步實現我國服務貿易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 龔強,張一林,林毅夫.產業結構、風險特性與最優金融結構[J].經濟研究,2014,(4).
[2] 林毅夫,李永軍.比較優勢、競爭優勢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J].管理世界,2003,(7).
[3] 邱斌,唐保慶,孫少勤,劉修巖.要素稟賦、制皮t利與新型出口比敕優[J].經濟研究,2014,(8).
[4] 葉靜陽.構建我國服務貿易促進體制的必要性及基本思路[J].國際貿易,2007,(8).
[5] 洪俊杰,黃薇,張蕙,陶攀.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理論解讀[J].國際經濟評論,2012,(4).
[6] 肖文,樊文靜.產業關聯下的生產業發展[J].經濟學家,2011,(6).
[7] 沈丹陽,王紅霞.做好“中國服務”為走出去保駕護航[J].國際商務財會,2015,(1).
[8] Stephen Ross Yeaple,A simple model of firm heterogeneity,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wag- 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5,(65):1-20.
[9] Spiros Bougheas and Raymond Riezman, Tr- ad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human capital,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7,73(2):421-433.
[10] 江小涓.中國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更均衡合理地融入全球經濟[J].經濟研究,2006,(3).
[11] 許暉.中國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的模式與策略研究――以荷蘭中資企業的實證分析為例[J].南開管理評論,2003,(1).
基金項目: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高水平公派研究生項目(項目號:留金發[2014]3026號)。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6對外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