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種植未來趨勢范文

時間:2023-12-15 17:56: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業種植未來趨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業種植未來趨勢

篇1

關鍵詞:氣候變化;北方;作物生長;長期適應策略;短期響應方案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項目(14JK1017)

中圖分類號: S16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5.01.058

全球變暖加劇,嚴重威脅我國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諸多研究表明,中國北方地區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明顯的區域,未來氣候變化對該區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針對北方地區的氣候特點及未來氣候變化趨勢,尋找農業生產的應對措施,最大限度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1 北方地區氣候變化趨勢

北方地區氣候變化主要體現在氣溫、降水的變化以及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上。數據表明,近100年我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增加幅度為 0.5℃~0.8℃,到2020 年全國年平均氣溫將比 1950年升高 1.68 ℃[1]。唐國平等[2]選用 GCM 模型對未來中國氣候變化的情景進行模擬,結論表明氣候變化將使中國境內的平均氣溫普遍升高,并且氣溫升高的幅度在高緯度地區大于低緯度地區。北方地區未來溫度會不斷增高,最大增溫區在東北,可達 0.192℃/10 年,其次是華北,為 0.104℃/10 年[3]。降水變化更為復雜,不同空間地域差異較大。受氣溫變暖影響,高緯度地區和一些濕潤熱帶地區的降水量有增加趨勢,但中緯度和干旱熱帶地區的降水將進一步減少。西北中部,青藏高原西南部、華中至華北地區和東北中部 4 個地區的降水則顯著減少[4]。極端降水平均強度和極端降水值都有增強的趨勢,干旱將進一步加劇。

2 氣候變化對中國北方農業生產影響

北方地區自然條件差異很大,未來氣候變化對各地影響也明顯不同,總體趨勢是不同生態區可多利用的積溫均由北至南逐漸增多,本研究根據各地區熱量資源變化情況、種植制度及作物品種劃分原則,可以得出北方三區域的農業生產變化趨勢。

2.1 東北區

在該區域未來春小麥面積將縮小,有向三江平原北部集中的趨勢,而冬小麥面積增加,熱量資源逐漸可以滿足一年兩作的需要,特別是遼寧省南部逐步可以進行冬小麥/夏玉米的輪作。受熱量條件影響較大的喜溫作物和越冬作物以及高原地區的冷涼氣候區的作物種植面積將會迅速擴大,未來玉米種植品種也將由現在的早熟品種更替為晚熟品種。

2.2 華北區

該區溫度增加較多的集中在山東東部和河北北部地區,較少的是華北平原中部地區。河北省北部地區未來積溫增加幅度可滿足冬小麥生長,種植制度可能由一年一熟(春小麥)或兩年二熟(如冬小麥――夏大豆――春玉米)演變為一年兩熟(麥+大豆或麥+棉等);山東省東南部和河南省南部復種指數提高,可由當前一年兩熟(如麥+稻、麥+大豆或麥+棉等)演變為一年三熟,在水資源條件較好的地區亦可以種植冬小麥+雙季稻[5]。

2.3 西北區

該區冬季氣候變暖使得越冬作物種植區北界西伸北擴,喜溫作物面積擴大,多熟制向北推移,作物品種的熟性由早熟向中晚熟發展,單產增加,品質提高;另外多熟制向北部和高海拔地區推移,復種指數提高[6]。農作物生長發育速度發生明顯變化,春播作物提早播種,喜溫作物生育期延長,越冬作物推遲播種,生育期縮短,如冬小麥,其生育期縮短的趨勢大于春小麥[7],棉花產量明顯增加。氣候變暖使西北干旱區作物種植格局由春小麥為主轉變為玉米、棉花、冬小麥為主;半干旱區由小麥為主轉變為玉米、馬鈴薯、冬小麥為主[8]。

3 應對策略的制定

開展農業適應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有效應對未來幾十年氣候變化帶來的潛在風險。應對策略應從兩方面考慮,一方面是短期響應方案,另一方面是長期的適應策略。

短期響應方案主要是指農民以及科研機構根據氣候變化做出的努力保持農業系統現狀的一些調整。它們是自主進行的,并沒有政策性的變化或更深層次的研究。 短期調整在本質上是抵御氣候變化的第一道防線。農業的長期適應策略是指在基礎設施、生產技術、市場機制和在應對一些環境或經濟刺激的政策政府的改變上,這種改變是從根本上應對氣候的長遠變化[9]。

3.1 短期響應方案

應對暖干化的短期響應方案一般包括:農藝策略。包括作物品種和種植結構的變化、提前播種和收獲、深耕深播等;保存水分策略。包括保護性耕作、耗水低的農作物輪作、小氣候改造和灌溉調度。

東北地區是我國增暖最明顯的區域,也是未來增溫幅度最大的地區。增溫使該地區春季回暖早,生長季延長,積溫和持續天數增加,積溫帶北移,這些變化為當地農業帶來了更多生產潛力,提高了復種指數,但同時也帶來更多氣象災害的影響。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的短期適應策略應重點在調整作物結構,提高作物復種指數,變更作物熟性等方面投入力量。調整作物結構是指可以將當地現有作物結構調整為以糧食、經濟和飼料作物相結合的三元農業種植結構,在北部地區以培育大豆和水稻為主,中部地區以培育玉米、大豆為主,而在西南部地區以水稻、玉米為主,兼顧雜糧,這種混合種植結構有利于充分利用增加的熱量資源并且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10]。提高作物復種指數則主要通過逐漸種植產量較高的冬小麥,取代春小麥,以實現高產目標。變更作物熟性可通過引進或選育生育期相對較長、感光性弱、感溫性強的中晚熟品種, 以增加作物產量;在熟制不變的地區培育生育期更長的晚熟品種,以充分利用增加的熱量資源。

華北地區氣候未來呈現暖干化趨勢,水資源將成為該區農業生產的決定性因素。應合理調整當地作物種植結構,優化作物布局。即適當減少高耗水作物的種植面積,如不耐旱的玉米、春小麥種植面積可視情調整,培育和引進抗旱品種。在水資源能保證作物需求的區域,可維持當前耕作系統,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在水資源匱乏區地區,采取種植業、林果業、畜牧業等混作經營模式,發展多元經濟模式,也可以充分利用增加的潛在熱量資源,獲得較好的生態和經濟效益。從農藝措施層面而言,為了提高作物產量,可以對夏玉米進行適當晚收和晚播,冬小麥進行遲播。因為氣候變暖導致冬前積溫增加,暖冬現象加劇,小麥的播期可以延遲[11-12],而玉米延遲收獲可以增加對光溫資源的利用,有利于籽粒灌漿,提高千粒重,增加產量[13-14],夏玉米晚播則是因為氣候增暖后,溫涼且溫差較大的秋季更適于玉米的灌漿,而且較長的生育期亦有利于產量形成[5]。從改變農業生產技術層面而言,氣候變暖有利于設施環境下作物生長,可以進行高效率的農業生產,減小氣象災害的影響,最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利用采用節水措施開展農業生產,所以可考慮在華北地區大力發展設施農業。

西北區地域廣闊,氣候多樣復雜,總體來說未來氣候變化趨勢是由暖干向暖濕轉型[15]。降水量的局部增加、極端氣候事件減少對農業生產有利。但作物生長期氣溫升高,縮短了養分積累的時間,降低了品質,而且西北地區東部降水持續偏少,土壤水分蒸發加劇,由于水分虧缺抑制了熱量資源增加所發揮的作用,部分地區糧食將大幅度減產。針對這些變化趨勢,首先應確保該區域的生態環境安全。西北地區集中了大片荒漠區、水土流失嚴重的黃土高原區還有青藏高原的高寒區,還有內蒙古地區大片的草場資源,適合農業生產的區域主要集中在關中平原、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和新疆地區的綠洲農業,在保證宜農地區農業生產的同時,更要兼顧其他不適宜農業生產地區的生態環境的保護,這樣才能從整體上增強該區域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其次,西北地區土地類型多樣,應根據各地的具體氣候情況調整種植結構,發展優質產品和特色農業[16]。新疆地區光熱資源充足且溫差大,適宜棉花、優質瓜果等經濟作物的生產,減少耗水作物的播種面積。河西走廊夏季冷涼干燥,適宜發展蔬菜生產。在農牧交錯帶地區,主要以畜牧業為主,農業以旱作農業為主,在為數不多的宜農區需要培育和引進抗旱作物品種,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甘寧地區可以結合地方優勢發展藥材種植[17]。陜西中部和南部作為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隨著溫度的增加,可以增加復種指數,開展多熟制度和混作制度,增加糧食產量。青海地區熱量資源也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相對較小,還是以喜涼作物或經濟作物為主。

3.2 長期適應策略

長期適應策略是一個有機體或群落或系統,通過改變自身形式或功能去強化響應外界重復擾動的能力[9]。在農業生態系統中,當一個基本生產要素缺乏時,那么作為一個長期的適應機制則意味著作物種植制度形態和功能的變化。例如,日益稀缺的灌溉用水可能會改變旱地農業的耕作技術、設備需求和市場基礎設施。

長期適應策略需要從管理策略、政策制定、經濟因素和技術因素上進行考慮,包括:減緩氣候變暖,這要求政府部門從根本上制定策略來延緩氣候變暖的發生,主要通過減少碳排放等途徑;改進基礎設施,主要體現在農業生產資料的改進,農藝器具的更新;建立可持續能源體系,農業生產過程中需要使用多種能源設施,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存的各種能源可能面臨供應緊張或枯竭的局面,如何提高能源轉換和利用效率,減少能源消費,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優化能源結構這些都將是未來需要考慮的方面。從長遠來看,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也將成為推動能源等領域技術創新的重要驅動力。

4 結論

從不同緯度地區將來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熱量資源變化的潛力上來分析,我國高緯度地區農業適應性較強,存在較大的適應空間;中緯度地區適應性較差,但通過科技進步,調整農業管理措施,可以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在低緯度地區,由于本來基礎溫度就高,未來增溫幅度也不大,農作物對溫度變化的響應不明顯,另外隨著該區域耕地面積的迅速減少也將威脅該區域的糧食安全[18]。在不同區域應對未來氣候變化時,需要從短期響應和長期適應兩方面來考慮,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應對氣候變化的負效應。

參考文獻

[1] 丁一匯,任國玉, 石廣玉, 等.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Ⅰ):中國氣候變化的歷史和未來趨勢[J].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6, 2(1): 3-8.

[2] 唐國平,李秀彬.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生產的影響[J].地理學報,2000,55(2):129-138.

[3] 翟曉慧,劉孝勇, 宋乃平.氣候變化對農業產生的影

響及農業適應對策綜述[J].甘肅農業, 2011, 7:20-23.

[4] 左洪超,呂世華,胡隱樵.中國近 50 年氣溫及降水量的變化趨勢分析[J].高原氣象,2004,23(2):238-244.

[5] 金之慶, 葛道闊, 高亮之, 等.我國東部樣帶適應全球氣候變化的若干糧食生產對策的模擬研究[J].1998,31(4):51-58.

[6] 劉德祥,董安祥,鄧振鏞.中國西北地區氣候變暖對農業的影響[J].自然資源學報,2005,20(1):119-125.

[7] 郝祺. 氣候變化對西北地區小麥生產影響的模擬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 2009.

[8] 王潤元. 中國西北主要農作物對氣候變化的響應[D]. 蘭州,蘭州大學,2010.

[9] Easterling W E. Adapting North American agriculture to

climate change in review[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1996, 80(1): 1-53.

[10] 金之慶, 葛道闊, 石春林, 等. 東北平原適應全球氣

候變化的若干糧食生產對策的模擬研究[J],作物學報, 2002, 28(1): 24-31.

[11] 金巖,王從卯,李延奇,史桂萍.氣候變暖對龍口小麥適播期的影響[J].山東氣象2008, 28(2):28-30.

[12] 高蓓.暖冬對陜西省冬小麥生長發育和產量的影響

[J].科技咨詢導報,2008,(18):256.

[13] 李曄.收獲期對夏玉米產量性狀的影響.中國種業[J].2007,(10):42.

[14] 劉月娥.玉米對區域光、溫、水資源變化的響應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2013.

[15] 施雅風,沈永平,胡汝驥.西北氣候由暖干向暖濕轉型的信號、影響和前景初步探討[J].冰川凍土,2002,24(3):219-226.

[16] 林而達,許吟隆,蔣金荷,等.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Ⅱ:氣候變化的影響與適應[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6,2(2):51-56.

[17] 鄧振鏞, 張強, 趙紅巖, 等. 氣候暖干化對西北四省

(區) 農業種植結構的影響及調整方案[J]. 高原氣象, 2012, 31(2): 498-503.

篇2

關鍵詞:農業4.0;精密農業;發展模式;發展趨勢

2013年德國政府提出了“工業4.0”的概念,它定義了信息技術在工業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2年后,“農業4.0”概念于2015年提出,“農業4.0”可以概述為由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支持的現代農業形式。在1.0傳統農業,2.0機械化農業,3.0信息農業之后,“農業4.0”模式將現代農業提升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1]。精密農業是大數據與農業種植整合的農業應用與實踐體系,代表了“農業4.0”模式下農業重要的發展方向。相關信息顯示,全球精密農業市場將從2014年至2020年以12.4%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達到45.5億美元。中國作為一個傳統農業大國,如何應對人口、經濟及環境的多重壓力,實現有限資源條件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建立精密農業的發展模式不失為科學的發展方向。

1精密農業的概念

精密農業是一個農業應用和實踐系統,包括數據獲取、數據解碼、數據優化和田間活動等環節[2](圖1)。使用數據科學根據每個單位的農田的具體情況精確調節和優化農業投資和管理措施,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產量和經濟效益,同時減少資源利用,保護農業生態。其中,數據信息的獲取工作包括作物相關信息,包括作物外部信息與內部信息;數據解碼則是通過一系列軟件應用技術來分析信息,并將該信息通過網站或應用程序呈現給農業從業者,包括種植者和農業技術服務人員;田間工作主要用于指導現場工作,以實現精確種植、精確灌溉、精確噴灑,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產量和經濟效益。

2國外精密農業的發展概況

近年來,國外眾多農業機構及跨國公司均已開始布局精密農業,從而能夠應對未來農業發展的挑戰。Monsanto(孟山都)在數據科學和精密農業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在2012年花費2.5億美元收購PrecisionPlanting,2014年收購Solum的土壤分析業務部門,2015年整合氣候合作平臺并且將其作為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如今,精密農業企業已經成為投資者眼中藍籌股。Monsanto的精密種植業務部門最近與AGCO就精確種植相關數據進行了合作,住友化學子公司瓦特美國與Iteris就農業數據分析達成協議;DuPont(杜邦)與JohnDeere簽署了數據共享協議,并與AGCO和Raven簽署了無線數據傳輸解決方案合作協議。跨國公司和專業農業機構對精密農業的熱情也吸引了大量風險投資和具有巨大市場潛力的多元化投資者的進入。據美國風險投資公司統計,2015年農業和食品行業的風險投資大幅增長達到4.86億美元,增長54%。以Google風投為例,Google風險投資公司與其他投資者聯手,于2016年5月份在農民商業網絡中投資1500萬美元,通過建立農場信息數據庫,為管理者提供種子使用、施肥量、種植方法、環境因素等農場信息;Google風投與以色列GreenSoil投資公司合作,對智能灌溉公司CropX進行投資;Google風險投資公司與AndreessenHorowitz等7家公司合作,在農業軟件Granular上注資1870萬美元;此外,Google風投正致力于開展氣候分析和作物生產數據開拓的投資評估。不難發現,以Google風投為首的資本已經確立精密農業為農業發展的重要發展方向,并致力于打造以土壤物聯網為基礎的精密種植、智能灌溉與精準生產為一體的農業管理體系。

3我國精密農業的發展概況

在全球范圍內,精密農業的發展仍不平衡。美國作為精密農業覆蓋的市場主體,經長期探索和積累發展,精密農業已經發展出成熟的行業標準和商業模式。以Monsanto為例,其下屬的ClimateBasic平臺在美國已經覆蓋了3000萬hm2的作物面積,意味著美國45%的玉米和大豆使用了該平臺;同時,Monsanto將1hm237美元的固定價格改為1hm27美元來鼓勵農民使用ClimatePro,該系統到目前為止覆蓋了美國200萬hm2的耕地。而在南美洲,亞太和歐洲,特別是在巴西、阿根廷、東歐和中國,精密農業仍處于早期階段,但政府及民間資本對精密農業的關注度日趨提高。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研究精密農業,并在北京、上海、新疆和黑龍江等地開展了大規模應用試點。2005年我國開始進行測土配方施肥試驗。據我國農業部統計,配制施肥后,作物產量平均增長4%~7%,節省30%的應用成本。2014年底,我國農業部提出了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化肥和農藥使用量為零增長的計劃,期望以精確施肥作為帶動精密農業發展的突破口。隨著我國土地轉讓政策的穩步推進,國家土地流轉呈現加快趨勢,2014年底我國實現土地流轉總量2670萬hm2,同比增長18.3%,轉移土地占農民承包耕地的30.4%。根據發達國家農業發展進程,精密農業的發展需求將會隨農業市場擴張和農業產業集約化的過程逐漸增加,日益增長的中國農業市場需求也催生了傳統農業新理念產生的相關驅動因素。2015年,我國農業部啟動了稻米、小麥、玉米、大豆、棉花、蔬菜等8個品種全產業鏈農業信息分析預警試點,并籌建了全產業鏈分析預警團隊,建立了比較完整的農業信息平臺及農業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從而能夠科學地對農產品市場進行分析和評價。我國農業部還了16種農業物聯網應用模式,期望利用物聯網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模式,從而實現資源節約與高效利用相結合、環保節能與生產效率提高相融合、生產環節與營銷環節智能化的先進農業生產模式。

4我國精密農業的發展趨勢

篇3

“環球生態基金會”18日發表報告指出,美國、中國及部分北歐國家,將是氣溫和雨量改變后,農作物產量不減反增的幾個國家與地區。

報告是根據聯合國2007年發表的氣候變遷數據,推斷2020年前,地表均溫升高攝氏2,4度時,將對地球造成的沖擊。

研究中指出,人口成長快速,2020年時,全球人口將增加8億9000萬人,總人口達78億,遠超過目前的69億。

但世界4大主食:小麥、稻米、大豆、玉米,將面臨全面性短缺,無法喂飽新增的人口。結果是饑餓現象更為普遍,每5人就有1人挨餓,高于現在的每7人有1人。另外,糧價將飆漲20%。

整體來說,非洲預期受創最甚。由于溫度更高、更干燥,非洲大陸近三分之二可耕地在2 025年前就會消失:玉米也在一些地區完全絕跡。

美國玉米產量會減少,但小麥產量反而會在本世紀的前數十年增加5%至20%。北歐小麥產量也將增加3%至4%。

幅員廣闊的亞洲在作物收成和雨量方面則有戲劇性的差異。研究指出,印度是世界第二大稻米和小麥生產國,“產量可能銳減30%”。

但世界第一大稻米及小麥生產國中國卻相反,“農作物產量預期提高20%”。

在密西西比州、內布拉斯加州及全美范圍內其他農業區各州中,糧食價格持續上漲的種子正在埋下。在美國農業種植者準備種植下一季莊稼時,他們必須決定種植多少以及種植何種作物的問題。

從玉米到棉花乃至大豆等各種農作物的價格都正在大幅上漲,在這種形勢下,整體上的衣作物種植組合很可能將與去年類似,而不是傾向于種植某一種熱門莊稼,后者將可能壓低這種莊稼的價格。

在過去幾年時間里,美國農業種植者一直都在變換主要作物,但大多數分析師預計,在美國農業部下個月一份受到密切關注的農業種植者種植意向報告時,這種情況會發生變化。此外,能被購買用于農業生產的空閑土地數量有限,這將對農作物供應量形成進一步的限制。

這種形勢可能有助于延長商品期貨的上漲趨勢。在過去一年時間里,玉米期貨價格大幅上漲了92%,大豆期貨價格上漲44%,小麥期貨價格上漲69%,棉花期貨價格大漲162%。

與此同時,另一種將把糧食價格維持現狀的理由是:農業種植者有權選擇種植什么作物,而不需要在種什么的問題上冒險――比如說連續兩個季節在同一塊土地上種植玉米等。

以密西西比州格拉度拉市的農業種植者邁克一斯特蒂凡特(Miks Sturdivant J r)為例,他計劃將其1萬英畝(約舍40平方千米)的農田分別用于種植玉米、大豆和棉花,這三種作物所占比例幾乎與2010年相同。斯特蒂凡特稱:“我們覺得,我們正在鎖定一個合理的賺錢機會。”他表示,預計將在下個月開始種植。

斯特蒂凡特稱,得益于早前的糧食價格上漲趨勢,他已經出售了大多數的預期收成。

斯特蒂凡特的舉動表明商品價格的上漲趨勢是如何自我維系的,同時也表明這種趨勢將如何在未來幾個月時間里將糧食庫存維持在較低水平。此外,這還意味著要想把全球糧食庫存重新補充到令人感到舒適的水平,那么就必須依賴于實現糧食大豐收。

在有關全球糧食供應量的擔憂情緒浮出水面的形勢下,種植決策變得至關重要。在全球玉米出口量中,美國所占比例超過一半,大豆出口量所占比例則超過40%。

篇4

    1. 發展節水農業的必要性分析

    我國農業用水量占社會總用水量的70%以上,而農業用水總量的90%以上被用于灌溉,由于長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形式,我國農業灌溉用數量與發達國家灌溉用水量相去甚遠。而與此同時,我國幅員遼闊,水資源分布不均,而全國年缺水量到目前為止已經超過300億噸,水資源緊缺嚴重影響了農作物產量,據2011年數字資料顯示,我國每年因水資源短缺而少生產的糧食達到了400億千克。

    農業作為用水大戶,同時也作為水資源浪費大戶,應迅速采取節水措施,綜合發展節水農業,提升水資源利用率,降低水資源的無效損耗,從而提升我國農業科技水平并保障農作物產量。節水農業是指在充分利用降水和可用水資源時,采取節水灌溉技術,節水農業技術,水資源統一調度等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在獲得最大農業產出時,而消耗的水量最少。就我國農業生產現狀來說,發展節水農業勢在必行。

    2.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措施

    節水農業背景下,應在農業種植中采取以下調整措施:

    2.1結合自然條件,因地制宜發展節水農業

    要調整農業種植結構首先要準確把握當地的自然條件,包括分析好氣候、特點以及水利條件:一)氣候特點。氣候特點對農作物的生長有著重要的影響,在節水農業發展中,應結合當地氣候屬性,降水特點,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光照、溫度等選擇合適的作物,除此之外還要結合地貌地形特點并做好耕地的規劃;二)水利條件。要結合現有水庫、河流、湖泊合理規劃灌溉方式,對于嚴重缺水的地區,地方政府應組織打造深水井,為旱作農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2合理選擇農作物,做好需水量的分析

    我國疆域遼闊,不同地區的水汽條件、地形地貌、氣候特征決定了其適宜種植的農作物的不同,例如我國河北省適宜種植玉米、大豆、棉花、花生、高粱、紅薯等;東北地區適宜種植馬鈴薯、亞麻、小麥、玉米等等,節水農業發展中應結合當地水資源現狀及未來趨勢對現有種植結構進行調整,選擇合適的作物進行種植。不同的農作物需水量不同,要發展節水農業就要減少水的無效損耗,因而應做好作物需水量的分析,供給作物充足的水分但同時盡量減少灌溉水的浪費。作物需水量除受植物本身和氣候條件影響,還受土壤、排水、耕作方式等因素制約,而同一種類不同生長階段的作物需水量又有所差異,因而做好需水量的分析對灌溉方式的選擇和灌溉用水的確定十分重要。

    2.3提升農業種植科技含量

    調整農業種植結構需要運用多種農業技術,例如為了提升作物產量,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應結合地區自然、經濟、技術條件培育抗旱作物品種;為了減少水資源浪費和改善作物生長環境,需要針對當地作物特點采用和改進地膜覆蓋技術;為了保持土壤肥力、保持耕地的最佳含水量,需要運用各種農業技術措施,以提升灌溉水的利用率,同時保障作物的正常生長。綜上所述,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有賴于較高的農業技術水平,因而各地在發展節水農業的過程中應加大對農業科技研發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篇5

【關鍵詞】綠色農業種植技術;優勢;推廣政策

現在農業種植行業推廣綠色種植的技術,使得我國農業種植領域的發展實現了創新,綠色的概念是未來我們發展的重要趨勢,我們只有更好的把握現在社會發展的需要,并且能夠結合先進的科學技術的應用,實現技術上的創新和發展,這樣才能實現更好的推廣,發揮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優勢,推廣相關的政策,落實到實際的生產和發展中去,從而促進農業行業實現長遠的發展。

1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優勢

1.1保障食品安全

我們推廣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發展,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影響,首先就是能夠保障食品安全,提高我們的食品質量。農業種植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必須要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念,為人們提供更高質量的食品,提高種植的技術,減少農藥的使用,提高農作物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這樣才能做到保障食品安全,如今我國加大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我們推廣綠色種植技術是發展的必然,對農業種植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是我們發展綠色種植技術的重要內容。

1.2綠色農業食品可以促進經濟發展

綠色農業食品的推廣對我們的身體健康和經濟建設都有重要的作用,在促進經濟發展上有重要的作用,在實際的發展中,我們能夠提高農業食品的質量,就能提高銷售量,吸引更多的人前來購買,現在人們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的問題,我們只有推廣綠色農業種植的理念,才能提高人們對食品安全的信任,從而吸引更多的人前來關注,這樣就能促進經濟的發展。我們的目標就是給人們生產放心的綠色產品,讓人們能夠放心的使用,這樣就能提高農業種植行業的發展,從而有效的解決很多的問題,不斷刺激農業產品的消耗,大大提高農業行業的經濟發展水平,在實際的發展中具有重要的發展意義,所以我們必須要提高綠色農業種植的技術手段,為人們提供放心的綠色食品。

2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推廣對策

2.1深入基層進行推廣

現在先進的科學技術影響著各行各業的發展,農業種植行業也不例外,為了能夠提高種植的效率,促進農業種植行業的經濟收益,我們在進行農業行業的生產時,要加強綠色農業種植理念的推廣,深入基層當中,從而加強現在農業種植的發展和進步。對于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推廣非常的重要,綠色農業種植技術對農業行業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它的技術手段比較的高,生產的質量和效率也比較好,所以在實際的發展中,我們加快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建設,能夠影響農業種植的效果,并且將這種新的技術推廣到基層,覆蓋整個農業種植行業的發展,這樣我們的就能有效的解決傳統種植的問題,從而加快農業種植的發展,提高農作物的質量,這樣才能提高農業種植的經濟收益,促進基層的建設和發展,這樣就能保障人們所吃的食品的質量。基層的發展水平相對來說比較的落后,我們必須要投入更多的力量進行基層建設,從而普及相關的先進的生產知識,這樣就能切實的解決相關的問題,提高基層建設的水平,將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推廣到整個農業種植行業的發展中,提高農產品的質量。

2.2典型示范帶動發展

在綠色種植技術的發展中,一般在比較發達的地區先出現,在農村地區進行推廣的時候,為了能夠讓種植人員更好的接受現代化的建設,我們可以進行典型示范,這樣就能帶動他們實現更好的發展,這樣我們就能將先進的技術實現進一步的傳播和發展,從而將綠色農業種植技術能夠進行擴大和發展,這樣就能實現進一步的推廣,從而提高建設的水平。典型示范帶動發展是我們實現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方式,我們需要結合具體的發展實例來做相關的討論,這樣就能容易讓人們領會其中的道理,從而加快推廣的速度。我們必須要重視相關的技術建設,重視綠色農業種植的發展,使得農產品的質量能夠得到更好的提升,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為人們提供更好的食品和材料,這是農業種植行業發展的宗旨。先進的種植者一定要做好帶頭作用,將先進的技術實現更好的推廣,把綠色農業種植技術讓不同階層的農業種植者都能夠了解到,并且能進行相關專業的學習,這樣才能提高農業種植行業整體的發展水平,從而促進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發展。

2.3國家應大力扶持

我們在實現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發展的時候,我們需要得到國家的大力扶持和支持,這樣才能有效的解決很多問題。比如我們在建設研究過程中需要的成本,還有專業人才的培養等等一些內容,都需要國家提供更多的幫助,來實現更好的發展,這樣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才能更快的實現。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業種植行業的技術水平在不斷地提升,而且相關的建設內容也越來越復雜,很多農業種植者無法更好的學到先進的種植技術,大大降低了農業種植的效率,而且現在我們推廣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發展,我們只有將相關的概念進行推廣,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使得農業種植者都能更好的接觸到現在農業種植發展的形勢,并且對綠色農業種植技術能夠不斷地進行推廣,提高農業種植的質量,這樣就能提高建設的水平。每一位農業種植者都要清楚的了解到現在農業行業發展的趨勢,準確的把握相關的發展方向,這樣就能切實的解決相關的問題,實現技術上和發展理念上的突破,推廣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發展,對農業種植有很大的影響,而且食品的質量也在逐漸地得到提升,保障我們每一個人能夠吃的安全和放心。

篇6

1加快土地流轉發展

農戶自己經營自己的土地,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們的種植意愿和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解決了人們的溫飽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戶經營土地的目的不再是單純的解決溫飽問題,當然解決溫飽問題是基礎,需要農業在經濟發展的潮流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發揮更大的作用,適應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的需求,做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農業的發展不僅僅是國內經濟發展的重要部分,更受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糧食價格走低,而大多數農戶的種植成本居高不下,個體抵御風險的能力有限。再加上近幾年農業機械化水平逐步提高,以衡水為例,截至2017年底主要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綜合水平達到87%,農機合作社總量達到709家,種地需要的人工勞力越來越低,也導致大部分農村實際經營土地的是五六十歲以上的人,小麥聯合收獲機、玉米(籽粒)聯合收獲機、青飼機、植保飛機等等的高速發展,小的地塊種植顯然不能適應。為了更好地抵御市場風險,更好地適應農機化的高速發展,土地流轉統一經營是農業發展的一個趨勢,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2加快適度規模經營

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是農業的規模經營,規模化經營才能讓農業有更大的出路,農機化水平越來越高,尤其是主要糧食作物機收率。衡水地區的小麥、玉米收獲基本實現機收。其他的作物機械也在逐步引進,花生收獲機、植保機、烘干機等等,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不僅僅局限在主要糧食作物,而是影響范圍越來越廣,這就要求農業種植要有一定的規模,簡言之,村東邊幾畝地,村西邊幾畝地,不利于大型農業機械的作業。規模經營不是放棄小農戶經營,而是為了更好地解決了現代農業發展和小農戶的關系,小農戶在不放棄土地經營的前提下,可以使土地加入合作社,促進小農戶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融合。一是土地“半托”型模式。由農戶按照自己的實際需要,自愿選擇項目,合作社提供服務,服務結束后由農戶驗收作業質量,合作社和農民結算服務費用。二是土地“全托”型模式。農戶將土地委托合作社全權管理,并根據自身意見選擇實行收益型全托和服務型全托。收益型全托是指農民將土地委托合作社全權管理,合作社每年給農民定額的租金或分紅。服務型全托是產前、產中、產后的“一條龍”服務模式,合作社收取服務費,并向農戶保證達到定額的產量。三是土地入股模式。農戶以土地作股加入合作社,參與合作社經營,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是合作社未來的主要運營模式。集中管理,統一種植,統一收獲,既提高了機收率,也降低了農戶的種植成本,也更能適應現代農業機械的發展趨勢。

篇7

上海雪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公司”,300511.SZ)主營鮮品食用菌的研發、工廠化種植與銷售,主要產品包括金針菇、真姬菇、香菇等。

公司是所屬行業無可爭議的龍頭企業,截至招股意向書簽署日,金針菇日產能304噸,真姬菇日產能26噸,香菇日產能130噸,合計食用菌日產能達460噸,位居全國食用菌工廠化企業之首,是排第二名企業日產能的兩倍。

從外部環境來看,食用菌需求迅猛增長,食用菌工廠化栽培占比日益擴大,行業集中度較低,從自身條件來看,公司完全專注于工廠化鮮品食用菌種植,是無可爭議的龍頭企業,具備產能、渠道、技術、品牌等多項壓倒性優勢。

上述因素疊加,公司得以實現高速增長。報告期內營業收入分別為77302萬元、88837萬元、101900萬元;凈利潤分別為7894萬元、9726萬元、12524萬元,凈利潤增速分別為23.21%、28.77%。

多因素決定發展空間廣闊

近年來,中國食用菌產業發展迅速,2001年至2013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2.37%,產值的年復合增長率約為16.75%。

食用菌營養豐富,有益于人類健康,契合了現代消費升級的要求,其消費比重也將逐年增加,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通過抓住中國重視食品安全、加快產業升級、工廠化食用菌行業蓬勃發展帶來的良好機遇,公司在長期追求品質、塑造品牌的過程中,逐漸發展成為工廠化食用菌種植行業的龍頭企業。

食用菌工廠化栽培模式已成為食用菌行業發展的趨勢,也是食用菌產業發展從大到強的必經之路。

中國工廠化食用菌產量雖然呈高速增長態勢,但占總產量比重仍很低,2013年僅占6.47%。工廠化種植模式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預計未來10年內工廠化種植產量將占總產量的20%-30%,國際食用菌工廠化種植的重心已由歐美、日韓逐漸轉移到中國。

2014年度,公司實現工廠化金針菇總產量106462噸,僅占同期全國工廠化金針菇總產量的11.96%。由于行業集中度較低,盡管公司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工廠化食用菌栽培企業,但市場占有率仍較小,未來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具備品牌溢價能力

相比傳統農業,公司工廠化種植食用菌屬于新型設施農業,在節約土地、穩定供應、保護環境和食品安全等方面均有較為明顯的優勢,符合國家產業政策。2002年起至今,公司連續被農業部、發改委、證監會等八部委聯合審定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

公司已在上海、四川都江堰、吉林長春、山東德州、廣東惠州和貴州畢節六個城市建立了食用菌生產基地,在900公里的運輸半徑內覆蓋了中國近90%的人口,進一步鞏固了公司在食用菌行業的優勢地位。

公司堅定不移地推動全國布局戰略的實施。通過合理的全國布局,充分發揮了產品更加貼近消費市場、配送物流成本大幅降低、產品保持新鮮品質供應的優勢。

未來,公司將在鞏固中心城市市場占有率的基礎上,將銷售渠道快速向中小城市下沉,進一步加強對二、三線城市的市場滲透。

優良的產品品質、領先的渠道建設意識、持續不斷的品牌運作,使得雪榕產品成為行業的領導品牌。

2012年8月,公司正式與中國航天基金會簽約,成為中國航天事業合作伙伴;2014年,公司被評為“2014年度上海名牌”。

篇8

2017年結構優化

2017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國農業發展的主線,農業結構將以市場為導向持續優化調整,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有望繼續增加,農產品供需結構性矛盾將得以緩解。

糧食產能保持穩定、結構不斷優化,水稻、小麥種植面積穩定在8億畝以上,優質稻谷、專用小麥種植面積增加,玉米種植面積預計調減1000萬畝以上,大豆種植面積預計調增900萬畝,棉花、糖料種植將有所恢復。畜牧業生產穩中有增,生豬區域布局優化、生產基本穩定,牛羊肉增速較快,奶類產量恢復性增長。漁業減量增收和資源保護力度加大,水產品產量將小幅調減。

農產品消費總量將繼續剛性增長,玉米加工消費增長超過10%;消費結構持續升級,多層次、高質量、品牌化需求特征進一步顯現。農產品進口格局繼續分化,谷物、棉花、大豆等進口增長空間不大,但豬肉等畜產品進口仍將保持較快增速。

隨著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收儲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農產品價格由市場供求決定的特征更加明顯,稻谷、小麥價格穩中偏弱,玉米價格觸底企穩,大豆價格有一定下行壓力,蔬菜價格水平低于上年,豬肉價格穩中有降,水a品價格有望持續上漲。

未來10年保持穩健

未來10年,中國農業發展將保持穩健態勢,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明顯成效,農產品供需結構性矛盾逐步化解,糧食由階段性供大于求向基本平衡格局轉變。

重要農產品產量穩定增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續增強。未來10年,在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和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等條件下,主要農產品產量繼續穩中有升,糧食、蔬菜、禽蛋、水產品產量年均增長0.5%~1%,水果、肉類和奶制品產量年均增長1.2%~2.0%。

農產品供給質量和效率顯著提高,農業生產要素配置趨于合理。稻谷、小麥產量保持基本穩定,產品結構持續升級;玉米種植面積到2020年將調減至5.13億畝,比2015年減少約6000萬畝,高庫存壓力明顯緩解,玉米供需實現基本平衡;2026年大豆種植面積將恢復到1.41億畝,比2015年增加約4300萬畝;“菜籃子”產品區域布局結構繼續調整,畜產品生產向糧食主產區轉移,奶類和蔬菜生產進一步向優勢區域集中;農業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和單產水平等核心指標將顯著提高,2026年稻谷、小麥、玉米、大豆每畝單產分別比2016年提高29千克、12千克、27千克、20千克。

農產品消費持續增長,消費結構加快升級。未來10年,大米、小麥消費總量保持小幅增長,年均增長率分別為0.5%和0.7%,玉米消費總量繼續較快增長,年均增長2.8%;城鄉居民對水果、肉類、奶制品、水產品等的消費需求保持較快增長,2026年人均食用消費量將分別達到102千克、56千克、40千克、23千克,比2016年增長12%、36%、23%、20%;農產品加工消費需求增長較快,2026年中國蔬菜加工消費占總消費量的比重將達到16%,水果為15%、肉類為17%、禽蛋為16%、水產品為36%。

農產品貿易保持健康發展,農業國際競爭力有望增強。期間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繼續保持活躍,蔬菜、水果等優勢特色農產品出口保持小幅增長態勢,并繼續呈貿易順差格局。隨著國內外價差趨于合理,農產品進口基本穩定。受國產大豆生產恢復較快、食用油消費增長趨穩等因素影響,未來10年,中國大豆進口增速明顯放緩,2026年大豆進口量將達到9600萬噸。

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不斷完善,市場價格總體溫和上漲。隨著最低收購價政策的改革完善,稻谷、小麥市場價格在展望前期將穩中有降,后期受成本推動穩中趨升,優質口糧品種的價格可能持續走高;玉米、大豆、棉花、食糖價格與國際市場的聯動性增強,市場波動風險加大;肉蛋奶、蔬菜、水果、水產品價格總體趨漲。

分品種展望未來10年

稻谷產量保持穩定,口糧消費剛性增長。種植面積穩中略減,總產量將穩定在2億噸以上;口糧消費保持增長,2026年消費總量預計為15583萬噸,年均增長0.5%;2020年之前,稻米價格受最低收購價政策影響將小幅下跌,之后有望穩中有漲;受進出口政策和國內外價格變化影響,大米進口減少,出口增加,預計2026年進口量為233萬噸。

小麥消費增速快于生產,凈進口量先降后增。種植面積穩中有降,年均下降0.04%,單產持續提升,年均增長0.3%,產量保持穩定,2026年將達到13269萬噸,年均增長0.3%;口糧消費、工業消費持續增長,消費總量年均增長0.7%;消費結構升級將拉動優質、專用小麥需求上升,普通小麥與優質小麥價差將逐漸擴大;凈進口量先降后增,預計2026年為329萬噸。

玉米種植面積先減后穩,價格走勢由弱轉強。生產結構調整進一步深入,種植面積持續調減后趨穩,產量先降后升,預計2026年種植面積將穩定在5.2億畝,產量恢復到2.21億噸;由于有利的市場環境和政策環境,消費將恢復較快增長;國內外價格基本接軌,進口將呈下降趨勢;展望前期價格觸底企穩,2020年之后價格可能再度進入上升期。

大豆生產恢復至歷史高位,進口增速放緩。生產、消費將呈現同步增長態勢,種植面積恢復性增長,年均增幅2.7%,單產水平提升,年均增長1.6%,產量年均增長4.3%;食用消費增長較快,壓榨加工消費平穩增長,消費總量年均增長1.9%;進口量維持高位,但增速趨緩,預計年均增長1.4%。

油料生產小幅增長,食用油自給率穩中有升。生產穩中有增,2026年預計產量較2014年至2016年平均水平增長10.8%,其中小品種增幅明顯;人均食用油消費將穩定在一定水平,植物油總消費量將穩中有增,未來10年年均增長0.7%,明顯低于過去10年4.5%的年均增速;食用油籽進口量總體繼續增加,市場價格化形成機制增強;食用油自給率穩中有升,未來10年預計提高0.2個百分點。

棉花產量基本穩定,庫存結余水平降低。預計2020年棉花產量將達到498萬噸,2026年為495萬噸;消費穩中略降,預計2020年消費量為745萬噸,到2026年降至730萬噸;進口逐步增加,將成為國內消費的重要來源,預計2020年進口量將增至240萬噸,2026年為235萬噸;庫存結余量逐漸降低,2019年有望降至正常水平。

篇9

1、竹筍是一種純天然的綠色食品,在我國非常受歡迎,有竹筍衍生出來的菜肴、筍干等有著獨特的口味。其菜肴受到很多人的青睞,并且竹筍還有著豐富的營養物質。例如蛋白質、胡蘿卜素等,還有著防癌作用,在現在趨于養生保健的環境中,成為了一種理想的食物。并且竹筍一般集中在春季上市,如果利用反季節栽培的話,其種植前景是非常可觀的。

2、種植效益分析:竹筍的生長能力是非常強的,每年野生的數量都有非常多。因此種植成本投入是比較少的,一般每畝加上種子、人工、采挖等各種管理費用都只需要1000-2000元左右。正常種植下,一畝竹筍的產量大概在1000kg左右,現在竹筍的市場價格大約在6元/斤。收購價格則在4元/kg左右,因此一畝的產值在4000元左右。然后除去種植成本的話,一畝種植效益為2000-3000元。

3、發展趨勢:現在隨著我國的經濟不斷發展。竹筍的食用藥用價值逐漸被人熟知,并且人們現在的飲食方向由溫飽逐漸轉向了養生。因此食物的結構也有所調整,因此竹筍這樣的保健食物銷量在不斷上升。價格也因此不算上漲,現在適當種植竹筍的話,既能夠促進農業發展,又是一種創業致富的機會。根據現在的發展趨勢來看,未來竹筍在生態環保、健康食品等行業是有著很大的收益空間的。

4、種植風險:竹筍的發展趨勢雖然好,但是也有著很大的種植風險。因為竹筍的生長能力強,每年在農村只要有竹林的地方,就必定會有大量的竹筍。因此野生的產量是非常多的,如果盲目發展人工種植的話,其競爭壓力是非常大的。如果不能夠保證其品質的話,那么會嚴重影響種植效益。還有種植技術、銷路等,都是我們在種植時面臨的主要風險,因此大家一定要多多注意。

(來源:文章屋網 )

篇10

關鍵詞: 溫度 降水量 二氧化碳濃度 病蟲害 土壤肥力 農業災害

1.松原市氣候變化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近百年的時間松原地區氣溫變化的趨勢與全球及我國的氣溫變化總的趨勢一致,呈明顯變高趨勢,增高率為2℃/100年,特別是1988年以來氣溫偏高,為明顯的偏高期[1]。年降水量及春、夏、冬季降水量均無明顯的長期變化趨勢,但秋季降水量有減少趨勢。近50年松原市平均氣溫、平均最高氣溫、平均最低氣溫均呈明顯上升趨勢,氣候變暖以夜間增溫為主,年平均最低氣溫增高率為0.4℃/10年[1]。未來氣候變化對松原市農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增加,如果不采取適應性措施,水稻、小麥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減產為主。二是農業生產布局和結構將出現變動,種植制度和作物品種將發生改變。三是農業生產條件發生變化,農業成本和投資需求將大幅度增加。四是潛在荒漠化趨勢增大,土壤肥力進一步降低,初級生產力下降。氣候變化對糧食產量的影響取決于諸多因素,包括溫度、水分、土壤性質、病蟲害、二氧化碳對植物的直接影響,以及氣溫、二氧化碳濃度和作物適應能力等因子之間彼此的相互作用[2]。下面具體談一下這些因素對農作物生產的影響。

1.1 溫度升高對松原市作物生產的影響

溫度升高可延長全年生長期,對無限生長習性或多年生作物以及熱量條件不足的地區有利,而對生育期短的栽培作物來說又是不利的,因為溫度高使作物的發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縮短,單產下降。據[3]研究,作物生育期氣溫每升高1℃,水稻生育期日數平均縮短7~8d,從而減少了光合作用積累干物質的時間,因此溫度升高,對松原市水稻產量的影響是不利的;在平均溫度升高的同時,極值最高、最低溫度的出現頻率增加,對松原市作物的生長發育有抑制作用。高溫條件下作物生育期縮短,生長量減少,可能會抵消全年生長期延長的效果。高溫脅迫的熱害已經限制了作物生產,嚴重影響玉米的種植和產量。總體而言,溫度升高,對松原市作物的生產是不利的。

1.2降水量變化對作物生產的影響

松原市大約一半左右的糧食產量來自灌溉農業,而灌溉的作物主要是水稻、小麥。糧食作物對水分的增多與減少反應不同。玉米表現為水分增加產量增加。小麥對降水量的反應表現出缺水和過多都影響產量。水稻的栽培是“以水定稻”,北方水分減少使水稻減產,高粱、谷子在氣候變暖、變干或變濕的過程中由于抗逆性較強,將起調節作用,可減少糧食產量的波動。溫度、水分變化對作物生產的影響還決定于水、熱匹配狀況,如氣候變暖與變濕相匹配且同季,農作物將增產;如氣候變暖、變干,水分不僅限制變暖的效果,而且會加劇不利影響,作物將減產。近五十年來,松原市乃至整個松原地區干旱呈加重趨勢,加之氣候變暖,松原地區由于降水減少、蒸發量加大,缺水干旱的狀況加劇,作物產量受到嚴重影響。

1.3氣候變暖對施肥量的影響

據松原市土肥站的資料顯示,松原市絕大部分的土壤肥力為中等偏下。在較暖的氣候條件下,土壤有機質的微生物分解將加快,長此下去將造成地力下降。在高二氧化碳濃度下,雖然光合作用的增強能夠促進根生物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補償土壤有機質的減少,但土壤一旦受旱后,根生物量的積累和分解都將受到限制。這意味著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以滿足作物的需要。肥效對環境溫度的變化十分敏感,尤其是氮肥。溫度增高1℃,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氮釋放量將增加約4%,釋放期將縮短3.6天。因此,要想保持原肥效,每次的施肥量將增加4%左右[4]。施肥量的增加不僅使農民增加投入,而且對土壤和環境也不利。

1.4氣候變暖對病蟲害的影響

氣候變暖后,因病蟲害造成的糧食減產幅度將進一步增加,應引起植保部門的足夠重視。由于溫度升高,害蟲發育的起點時間有可能提前,一年中害蟲繁殖代數也因此而增加,在新的有利環境條件下,某些害蟲的蟲口將呈指數增加,造成農田多次受害的機率增高。另外,病蟲越冬狀況受溫度影響將更加明顯,冬季變暖,有利于幼蟲安全越冬,蟲源和病源增大;害蟲的休眠越冬期縮短,世代增多。松原市本來就是農作物病蟲害的多發啊地區,因此,氣候變暖可能會加劇松原市病蟲害的流行。

1.5氣候變暖對農業災害的影響

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異常氣候出現的概率將大大增加,尤其是極端天氣現象的增多,勢必導致世界糧食生產的不穩定,巨大損失在所難免。氣候變化可能加重松原地區土地沙化、堿化和草原退化,引起區域氣候災害、荒漠化、沙塵暴的加劇。

2.小結

鑒于氣候變暖對松原市農業生產可能出現的嚴重影響,須加強研究并提出相應的對策。⑴研究適應氣候變化的農業發展戰略問題:糧食生產的趨勢與前景、水資源的農業調配與利用、氣候變化后的土地生產力等,以確定農業發展的重點與農業技術的政策與導向。⑵根據氣候條件的可能變化,通過模擬實驗和田間試驗,以確定其對農業影響的程度。⑶研究農業生產布局和結構的調整方案,以確定適應各種變化的農業生產形式與內容。⑷研究高溫熱害、干旱等農業災害的機制和規律,提出適應、抗御的途徑與措施。⑸發展旱地農業和節水農業,增強農業系統抗逆性,以適應氣候可能變干的不利影響。⑹培育耐旱、耐濕、耐熱性作物品種,改變耕作制度和栽培管理條件,以適應變暖、變干、變濕的氣候環境,提高抗御不良環境影響的能力。⑺采取必要措施,減緩“溫室效應”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的程度和速度。⑻加強病蟲害的防治[5]。

參考文獻:

[1]吳志祥,周兆德; 氣候變化對我國農業生產的影響及對策[J];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學報; 2004年02期; 9-13

[2]王錚,黎華群,孔祥德,張正遠; 氣候變暖對中國農業影響的歷史借鑒[J]; 自然科學進展; 2005年06期; 68-75

[3]唐國平,李秀彬,Guenther Fischer,Sylvia Prieler; 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生產的影響[J]; 地理學報; 2000年02期;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