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暴力的解決方法范文

時間:2023-12-16 16:33: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校園暴力的解決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暴力 校園暴力 越南校園暴力現狀

一、問題提出

這幾個年代以來,校園暴力成為很多國家的一個嚴重問題,特別對發展中國家來說這個問題更加明顯。越南也不是另外。校園暴力不只給參加者留下傷口,甚至死亡,更嚴重的是損壞青年的思想, 心生理健康。校園暴力不僅只發生在學生與學生,還發生在學生與教師,或者在校內的職員,甚至是校內的教師和職員之間。

二、越南校園暴力現狀的主要內容

越南教育部學生工作局局長馮克平先生說道:2003年至2009年,根據三十八地方局統計的數據,一共有八千多學生參加暴力事件,同時也受到懲罰。最近還有很多暴力事件發生:女生團體打架, 侮辱同學;在校內男生用刀殺傷朋友。在很多地方,因為青年在愛情面有矛盾,他們就用刀威脅同學,導致死亡 。

根據越南教育部的報告,2009 - 2010年全國已經發生了1.598個校園暴力事件。其中有881個學生要受懲罰,1.588個學生被批評,735個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不許上課。根據目前的學校和學生的數量,每5.260個學生就會發生一次打架,每9個學校又發生一個校園暴力。每1萬個學生就有一個因為打架而要受懲罰,每5.555個學生就有一個因為打架被批評,每11.111個學生就有一個在規定的時間內不許上課 。

根據越南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數據,1986年有3.607個未成年人而你犯罪。1996年這個數據猛增,一共有11.726個未成年人犯罪。平均每年全國有4.746個未成年人犯罪。這幾年學生使用現象也成為社會的一個嚴重問題。2004年只有600個學生吸毒,到2007這個數據已經增加到1.234個 。

根據2010年越南教育發展研究院的考察結果,學生上課遲到的比例是:小學20%, 初中21%, 高中58%;學生作弊的比例是:小學8%,初中55%,高中60%;向父母撒謊的比例是:小學20%、初中50%、高中64%;學生不遵守交通規則的比例是:小學4%,初中35%,高中70%。這些數據表明,學生月長大他們的道德意識越下降。在越南胡志明市一個調查500個初中生的結果顯示:32.2% 學生對老師沒有禮貌,有很多學生只在校內看見老師時在打招呼,下課后他們像不認識老師一樣,38.8%經常說臟話,53.6%偶爾說臟話 。

在很多校園暴力事件,學生為了很小的矛盾,引起打架現象。他們開始沒有用武器打架,好在老師和家長來得及干涉才沒有在成嚴重的后果。不過,還有很多事件后果比較嚴重。要說的是有很多時間女生團體打架、誤入同學,然后把受害者被侮辱的畫面上傳到網上,同時實施者還認為這就是自己的成就。此外,還有很多現象學生用武器進行暴力,給受害者帶來嚴重的后果,甚至導致死亡。根據越南教育部的報告2009年-2010年發生了7個學生因為打架而導致死亡的現象 。

馮克平先生也認為:“造成減少道德教育效果的原因之一是學校只重視教學生知識,而忽視教學生怎么做人,沒有全面的關心到教育道德,也不知義到推動其他組織的幫助。有很多學校只注意到怎么懲罰學生,而忽略預防校園暴力的工作,導致黨校園暴力才處于早期時不處理,后來就帶來嚴重的后果。教師應該是學生在道德和生活方式方面的榜樣,但是有一部分老師已經違犯這個規則”。

總而言之這幾年越南校園暴力現狀具體表現在這幾點:

(1)越南參加校園暴力的對象包括:學生與學生;在校工作的職員,老師與學生;職員,教師與職員,教師

(2)性別:男女生;男職員;男教師;女職員;女教師

(3)級別:小學,中學

(4)地點,時間: 校內(校園, 衛生間, 教室, 樓梯下);校外(少人的地方,公園,胡同);在網上(電子郵箱, 雅虎, Skype, Facebook, Twitter);在手機上; 時間:下課后, 課間, 節假日等等

(5)進行方式:說壞話、罵人、蔑視、分幫會、發短信或者威脅、欺負、搶錢或者搶東西、用照片威脅、打、撕衣服、打個巴掌、打個拳頭、拍下來進行校園暴力的畫面,然后上傳在網上、筆、剃須刀、小紙條、因特網、手機

(6)實使用工具:刀、劍、 鞋、書、書包等。

(7) 造成這幾年越南校園暴力的原因:

來自學生本身(心生理特點、家庭背景、心理障礙等)

來自家庭、學校、朋友、社會、和多媒體等方面。

(8)校園暴力的后果

校園暴力對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嚴重的后果,甚至使學生失去自己的生命,同時還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和前途,除此以外還影響到學生的家庭和社會。

(9) 青年有校園暴力行為或受校園暴力的表現

下課后青年的衣服、東西破壞或丟失;

身體上留下傷口;沒有朋友或害怕上課;

不敢一個人上課或回家;不想參加學校舉行的活動;

不想做作業、學習成績下降;

不開心、不愛說話、哭泣;頭疼、肚子疼或者得沒有原因的??;

收藏或使用武器;

失眠或常做惡夢;

吃不香、緊張沒有信心。

(10) 解決越南這幾年校園暴力的方法

越南教育部已經提出了很多項目以了解校園暴力的現狀、原因,通過學校的嚴重處理方式來限制新的暴力行為。教育部已互動各學校參加“建立校園有好,學生積極”這一活動,要求每個高校過一段時間要向上級報告本校的校園暴力現狀,提高師生對校園暴力的意識的培訓活動。

三、結論

越南這幾年的校園暴力越來越復雜,參加者的性別,年齡,都有所擴大;發生暴力的范圍也越來越大,嚴重的是參加者現在還是用危險的武器,如刀、劍等。造成校園暴力的因素有學生本身、家庭、學校和社會。校園暴力不僅嚴重影響參加者嚴重的心生理傷害,而且還他們的給家庭、學校、社會帶來消極的影響。想解決好越南校園暴力需要各級一起努力,從校園暴力的預防工作做起。

參考文獻

[1]陳越劉,從教育角度看校園暴

(http://tuyengiao.vn/Home/diendan/2010/6/20725.aspx)

[2]阮海友,我國校園暴力現狀,解決方法

(http://treem.molisa.gov.vn/SIte/vi-VN/13/367/17270/Default.aspx)

[3]黎秋河,小孩有特殊的情況以及2020年的預測,人口與發展雜志,2011(5)

[4]梅氏雪,未成年人在學校的困難

(http://treem.molisa.gov.vn/SIte/vi-VN/13/367/17589/Default.aspx)

[5]阮文祥,校園暴力,阮克院兒童心里研究中心(2010)

篇2

事情的經過很簡單,我校學生劉某看到有人在墻上寫中學生趙某的壞話,就把這件事告訴了趙某,趙某推斷這是我校因調皮而著稱的臧某所為,接連四天中午在上學路上攔截臧某,終于在第四天中午把臧某打了一頓??墒菈ι系淖植⒎顷澳乘鶎懀澳吃诟械轿?,準備聯合一幫和他要好的小朋友,向趙某報仇。最終這次沖突因老師的介入而終止,避免了事態的進一步擴大。

在這件事中,我發現學生自行處理學生間矛盾的方法存在一些問題。首先,當矛盾產生時,學生習慣性地借用武力解決問題。甚至讓其他與這件事無關的學生參與其中,使問題不但沒有得到解決,事態反而向惡化的方向發展。

其次,學生第一時間求助或傾訴的對象仍然是學生,而非老師,作為未成年人本身,處理問題時難免會存在一定的偏差與片面。不僅如此,案例中的臧某是受害者,遭受侵害時,他第一時間選擇了向他的好朋友求助。而他的好朋友們在為他鳴不平的同時,都要為他“報仇”。事情發生后,學生認錯態度較差,互相遮遮掩掩,找到受侵害學生臧某談話時,臧某一口否認受侵害,只是一點小矛盾。學生對老師缺乏足夠信任,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律維權意識也很薄弱。甚至臧某的同班同學,在已經得知趙某要打臧某的情況下,只是把消息透露給臧某,并沒有向老師匯報,導致老師沒能及時控制事態,致使臧某被打。老師在學校的德育功能在此次學生沖突事件中完全被學生忽略掉了。

為什么學生解決矛盾和沖突時,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老師,甚至對老師隱瞞事實,希望老師不要介入,我想這需要老師們認真反省與思考。

一、老師需要重新定位角色,贏得學生的信任

作為未成年人,學生之間產生矛盾和分歧是十分正常的事情。當矛盾與沖突產生時,他們有許多途徑可以解決問題,可以向家長尋求幫助,也可以向社會尋求幫助。但在學校,最具優勢的資源應該是老師。

我想,產生這種結果的責任應該在于老師。一方面,老師們過多地注重具體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學生道德方面的教育,學生一旦犯錯,就認為這不是好學生干的。不是訓斥,就是各打五十大板或向家長告狀,處理問題過于簡單草率,導致學生漸漸疏遠老師;另一方面,很多老師仍然固守著“師道尊嚴”的訓條,很少與學生進行必要的情感交流,除了上課,很少俯下身去了解學生們想的、感興趣的。久而久之,師生之間存在一道鴻溝,產生了信任危機。學生間產生矛盾,認為告訴老師也是多余的,只會給自己帶來更多麻煩。

怎樣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呢?首先,要使學生親其師,師必先愛其生。熱愛學生不僅是教師的職業責任,也是教師教育智慧的一種體現。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妙就在于如何愛護兒童。”老師要實現角色的轉換,應主動地走到學生中間去,通過各種方式重塑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如和他們一起運動,一起跳繩,課間和他們一起打球、踢毽子,共同開展一些活動,展現課堂之外的形象,使學生們感覺到老師其實和他們一樣,并非高高在上的。

老師還可以通過一些“手段”,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走進他們的世界。老師可以嘗試一些新的溝通方法,比如借助電腦可以開微博、加微博群、開通QQ和微信等,拓寬和學生溝通的渠道。事實上,學生還是渴望理解的。當下學生的學習壓力普遍比較重,而且有較強的孤獨感。老師如果走進學生就能發現他們有多種心理需求。在溝通時,老師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學會說話,學會傾聽,學會表達關心和鼓勵,這樣才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更好地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爭取早日走進學生的心中,成為學生心目中最貼心的朋友,重新贏得學生們的信任與尊重。學生只有理解老師、信任老師、尊重老師,才會向老師敞開心靈的大門。

二、根據學生心理特征,建立和諧師生關系

小學高年級孩子,一方面,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完全能夠自己作決定了,希望盡快擺脫對父母和老師的依賴,所以在著裝或言行上不像以前那樣聽父母和老師的話了。案例中,學生發生矛盾和沖突,他們認為自己已經有能力解決問題,即使受侵害的臧某也存在這方面的想法,認為告訴老師是件不光彩的事情;另一方面,心理上的脆弱,使得小學生在面對具體問題和狀況時又束手無策,無力應對突發局面,也無力承擔相應的責任。當老師突然介入學生沖突時,他們一下子不知所措,只能是極力隱瞞,甚至產生矛盾和沖突的雙方達成一種默契。只要不讓家長和老師知道就行了,雙方就互不追究了。實際上并沒有那么簡單,矛盾雙方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為日后學生的和諧相處埋下了隱患。

小學生渴望獨立、渴望成人,卻又不完全具備承擔相應責任的能力。這需要老師的進一步指導,在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負責任的精神方面,教師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師必須尊重每個學生的尊嚴。學生渴望獨立,希望逐漸擺脫對父母和老師的依賴,開始能獨立地處理學生間的一些矛盾,這一行為值得鼓勵,但需要有合理而又充滿智慧的解決方法。我們要讓學生張揚自己的個性,逐漸擺脫依賴,培養他們勇于為自己行為負責的精神。這種尊重不僅表現在對學生獨特個性的接納和對其特殊需要的滿足,而且表現在創設良好的環境和條件,讓學生自由充分認識自己,意識到自己的存在,體驗到自己作為人的一種尊嚴感和幸福感。

其次,激勵是激發學生潛能的有效途徑。教師要真心對待每一位學生,關心愛護學生,公平地對待學生,不厚此薄彼,尤其是對于學習成績不夠理想的學生,要多激勵,多關心,相信他們的潛力,切實幫助他們。教師為人師表,秉持公平公正,是最直觀的最有教益的模范。

最后,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新課改的要求,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做中學,學中用,激發興趣,培養愛好,使學生學得更主動,從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三、校園要積極營造正義氛圍,聚集正能量

校園暴力導致學生受侵害的行為時有發生,校園日常常規違紀現象更是普遍存在。校園需要正義氛圍,校園呼喚正能量。

校園正能量的缺失,到底是誰的責任?有社會的因素,也有家庭的原因,當然學校也要承擔相應的教育責任。案例中,在事發現場,有多名同學圍觀,很多都是臧某的同班同學,事件過程中,既沒有同學勸阻,也沒有同學及時報告老師,更多的同學抱著看熱鬧的想法和心態,表現極其冷漠,與小學生的身份不符。因此,校園亟需營造正義的氛圍,讓學生樹立校園主人翁的意識,敢于向校園不良行為說“不”,同校園違紀行為做斗爭。

篇3

關鍵詞:高中生;法治教育;現狀;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6-0229-03

依法治國,是我們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國家建設不僅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和體系,更需要公民懂法、遵法、守法。為了解中學生(高中生)法律意識與教育狀況,我們以開展社會綜合素質實踐為目的,組成高中生法律意識與教育調查小組,對武漢市一些高中在校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與分析,以期為青少年法治教育提供可以借鑒的第一手材料和數據,并結合我們的觀察與思考,提出相關的建議和對策。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

2015年6~11月,調查小組以高一、高二、高三學生為對象,問卷內容分為37個類別,重點對法律意識、學習興趣、安全觀念、法治信仰、知法守法和運用法律的綜合能力,通過隨機抽樣方式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調查。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368份,收回率為92%,其中男生占40%,女生占60%。經對調查結果統計和分析,總的看,近些年教育部門和高中學校,認真落實國家普法教育規劃和要求,結合教育和教學實際,開展了一系列普法教育,促使廣大學生進一步熟悉和掌握相關的法律知識,樹立法律意識和法治信仰,培養法治思維和法治精神,較好地取得了政府、社會與家長們都認可的成果。然而,調查也發現有些學生在對法律知識掌握、接受和運用的程度方面,尚有欠缺和有待完善的地方。

二、中學生(高中)法治意識和教育的總體現狀

1.高中生學法知法興趣比較濃厚,但普法教育途徑方式有待拓展。在依法治國方略和理念的引領下,高中生學法懂法求知欲普遍比較強烈。這表現在“您希望提高自身法律意識嗎”的問題回答中,“非常希望”的高達71.91%,“無所謂,保持現狀挺好”的有23.6%,“不希望、毫無意義”僅占4.49%。說明大多數人不僅有法治教育的個體愿望,而且認為對自己走向社會和未來發展非常必要。從他們對“您認為法律對自己用處大嗎?”的回答得到了佐證,其中有74.86%的人認為法律對自己很有用處,只有13.13%的人認為對自己用處不大,另外12.01%的說“不清楚”。從這兩組數據看出,大多數人已意識到法律的重要性,并成為共識。

那么哪些法律最為同學們所關心關注?調查發現主要還是對未成年人保護、教育、交通、環境等,關注度相應高些(見表1)。

同學們不僅熱心學習法律法規,而且積極投身于普法宣傳和力所能及的法律行動,其中有24.18%受訪者參與了普法宣傳活動,8.37%參與了法律知識競賽,7.44%協助過維護交通治安,14.88%舉報了違法違紀事件,其他也有45.12%,體現了高中生可貴的社會道義與法治正義精神。他們又是通過哪些途徑來學習了解自己所需要的法律知識呢?調查顯示通過媒體28.55%,報刊雜志20.63%,教師25.55%,家長12.16%,同學4.78%,其他途徑8.33%。看來各類媒體報刊發揮著強有力的作用,這應引起有關部門和媒體人的高度重視,關注做好青少年的普法教育和引導。但另一方面,由于高中生面臨比較大的高考壓力,大多數學生不能夠或者沒有精力主動地從媒體報刊中獲得系統的法律知識。當問起“您是否有觀看法制節目、報刊的習慣”時,回答“沒有”的學生占17.08%,“偶爾”的占66.12%,能夠經常持續的學生才占16.8%。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因為高中生通過電視媒體報刊這種最直觀、最現代的方式獲得的法律知識占了較大的比例(49.18%),約是學校教師(25.55%)的2倍,但接受的方式卻是被動的。當然,學校還是普法育人的主陣地,畢竟通過媒體報刊獲得的法律知識都是零星的、點滴的、不系統的,真正地了解和掌握法律知識還需要有關部門和學校進行統一、系統的教育。所以,是不是可以考慮把傳統的學習教育方式與現代的多媒體教育途徑有機結合起來呢?

2.對依法治國認同感很高,但對司法部門如何做到公正性有疑慮。高中生對依法治國的認同度也是我們關注的重要問題。問卷中設計了一個直接的問題,“您對‘依法治國’的方略認同嗎?”大家回答是讓我們驚喜的,十分認同的有68.07%,比較認同的有24.65%,不認同的只有7.28%。法治是一種治理國家和社會管理的機制,也是一種社會和人類活動的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秩序穩定、和諧的社會。有了對法治的認同,對法律的敬畏,牢固樹立法治信仰并成為行動和追求,這如同“扣扣子”,扣好了“第一個扣子”,就能夠為依法治國做貢獻。

對于法律和法治的功能,高中生既看到法律和法治的現實意義,也表現出對現實社會中存在某些問題的疑慮。比如說在問到“您認為法律的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時,回答“保護公民權利”占76.32%,“懲罰違法犯罪”占13.09%,“規定公民義務”占5.02%,其他占5.57%。固然法律是保護公民權利的,但同時也規定了公民的義務和責任,權利與義務相輔相成。只強調法律保護公民而忽視所承擔的責任義務,這對法律的理解多少有一些偏頗。另一個當提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生活中能保證嗎?”時,大家的回答同樣令人愕然:“能、可以做到”的只占16.81%,而“懷疑、做不到”的占39.5%,認為“取決與司法部門公正性”的占43.69%。從這來看,既凝聚著高中生對公檢法等部門抱有改進的極大期望,同時也說明了大家對法治公正性持有懷疑的態度。這樣的情緒和觀念,久而久之可能會干擾中學生對依法治國方略的正確理解和深刻認識,甚至影響今后的法治信仰和人生成長,理應注意教育。

在普法教育熏陶下,大多數高中生養成了自覺遵紀守法、依法辦事習慣。同時,在一定情況下,也能夠敢于站出來理直氣壯地捍衛法律的尊嚴,諸多媒體時??梢钥吹揭娏x勇為的事例。這一點,在下面兩組問題的調查中顯得特別突出。在問及“發現有人損害國家、集體或他人的利益時您會怎么做?”(見圖1)

由此可見,同學們具有護衛法律神圣、保衛國家利益、維護社會安定的信心和勇氣,體現了大義凜然的擔當和責任。這在對“只要不危害自己的利益,看到違法犯罪也不要管”的看法時,其回答一樣倍感欣悅。認為“正確”的只占8.12%,“錯誤”占了73.11%。不過還有18.77%的人回應“不知道該怎樣做”,這或多或少表明少數人對社會現實的一種逃避,值得社會深思。

3.保護自身安全意識參差不一,但遇到具體侵害時尚能依法維權。調查發現,當今高中生對自己合法權益的關注度可以說參差不一,并且表露出有不知如何依法維護的困惑和無奈。請看“您對自身合法權益關注度”時的回答(見圖2)。

再看看對另外兩個問題的回答:在平時的生活中,“您是否注意運用法律手段進行維權?”時,回應經常的只占14.25%,很少的占了50.41%,沒有的占了35.34%。“您對維權的途徑是否熟悉?”時,回答也不甚滿意。“不太熟悉”占47.95%,“基本熟悉”占43.83%,“很熟悉”僅占8.22%。值得欣慰的是,一旦真正遇到具體事情和侵害時,大多數高中生還是能夠理性對待。比如當問到“您遇到侵犯自己權利的時候,您的解決方法會是什么?”時,回答“忍過去”占8.81%,“及時向老師反映”占14.65%,“向家長反映”占48.37%,“向司法機關求助”16.9%,其他占11.27%,絕大多數同學能夠通過有關途徑依法維護。當遇到了“放學回去發現屋里亂成一團,覺得是家里進小偷了,你會怎樣?”時,回答“先收拾家里看被偷了哪些東西的”只有12.01%,“保護好現場打110報警”占64.81%,“打電話告訴家長”占23.18%,說明大多數同學都有依法辦事、保護現場留存證據的法律意識。

4.懂法守法的自覺性雖然較高,但抓好憲法教育有待進一步加強。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是法治意識的根本反映。高中生通過參加校內外普法教育,在學法知法懂法守法上都有較大的進步,取得了一定的收獲。但是對于《憲法》及其生活中的法律知識,也有相當比例的學生尚沒有弄清楚,說明法治的根基不夠牢固。比如說“您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了解嗎”的回答,滿意比例顯然不很高。非常了解只占7.14%,部分了解30.77%,有一點了解50%,一點也不了解還有12.09%,說明抓好憲法的教育還任重而道遠。

特別是有些問題,必須引起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人士高度重視和關注。比如在問到“每個適齡公民是否都有當兵服役的義務?”時,回答“是”占46.63%,“不是”占42.13%,“不知道”占11.24%。我國《憲法》和《兵役法》規定,依照法律服兵役、保祖國是每一個適齡公民的光榮義務和神圣職責。然而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認為當兵吃虧,拒絕、逃避服兵役的現象屢見不鮮。在網上就有“我到了服兵役的年齡,想知道怎樣能逃避”的帖子,看后著實令人深思。的確,我們這個時代“英雄主義”情結和“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壯志已經開始被人們淡忘了,這是我們國家與民族需要關注的大問題。又如關于“知道網絡方面法律規定嗎”時,回答“知道的多”的占28.77%,“不多”的占60.55%,“不知道”的占10.68%。這個比率可謂很大。網絡作為新興媒體,其中的一些不良信息,對青少年健康成長危害極大,甚至于有的人沉溺于里邊無法自拔。作為高中生,正處在明辨是非的徘徊期,提高對不良信息的辨析能力,積極從中吸取正能量,是同學們急需解決的問題,也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加以引導。

三、進一步加強中學生(高中)法治教育的思考

中學生(高中)正處于由學校走向社會的前沿陣地,再聯系現實社會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違法亂紀的行為逐年遞增,尤其是校園暴力或惡性施暴事件頻頻見諸媒體。如不久前貴州15歲中學生被同學圍毆致死,江西永新一個女中學生逼同學下跪、腳踹、掌摑,湖南邵東一個高中生在辦公室殺害老師,湖北武當山一個中學生用鋼棍暴打同學,等等。這些違法犯罪苗頭和跡象的產生,主要原因就是有的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目無法紀,個別已處于家庭、學校、社會監管不力的狀態,接近于觸及犯罪的紅線。針對調查發現和現實存在的問題,我們建議進一步加強中學生(高中)法治教育。

1.有關部門大力推行聯動機制。重視和抓好高中生法治教育意義重大,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結合整個教育工作的實際,注意做好統籌安排和頂層設計;司法部門要結合全社會普法工作,針對這個特殊年齡段的學生做好法治教育的規劃和指導,組織公檢法干部和律師進校入班擔任兼職法治校長和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做好普法工作。最終,建立起部門聯動、互為負責的體制,并確保法治教育責任落地。

2.把法治教育納入學校必修課。在中小學階段,特別是進入高中后,同學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度過的。因此,學校對高中生強化法治教育起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也是社會和家庭所不及的。所以,學校在法治教育上要切實有所擔當,真正把法治課作為必修課必考課納入到教學之中,開展一些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寓教于樂的法治教育和實踐活動,促使廣大學生有興趣、能自覺地讓“法治”信仰和理念根植于心靈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