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的護理體會范文

時間:2023-12-17 15:05: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生兒黃疸的護理體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新生兒黃疸的護理體會

篇1

【關鍵詞】新生兒黃疸護理

新生兒黃疸是指出生28天內期間,由于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導致皮膚、黏膜及鞏膜被黃染的一種病癥。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后者嚴重時會導致膽紅素腦病,嚴重危害患兒的生命健康,有效的治療和科學的護理至關重要,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90例新生兒黃疸患兒,通過加強觀察及護理,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90例研究對象均為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黃疸患兒,男52例,女38例,患兒年齡為12h~8d,其中,生理性黃疸47例,母乳性黃疸17 例,病理性黃疸26例。患兒均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全身的黃染,血清總膽紅素和間接膽紅素均高于正常值。

1.2 方法

所有新生兒黃疸患兒入院后對其病情作出評估,做好基礎護理,并進一步了解患兒黃疸出現的時間和病情發展狀況,針對不同的病因給予針對性的護理方法,對26例病理性黃疸患兒進行光療治療。

2 護理

2.1 基礎護理

(1)密切關注患兒的體溫、呼吸及心率等基本生命體征的變化,觀察皮膚及面部黃染的程度和部位,還要注意觀察糞便的顏色,同時觀察患兒的精神狀態和吮吸情況等。

(2)消毒護理:定時對病區進行紫外線消毒,接觸患兒前必須清洗雙手,進入病區需換消毒衣服、帽子和拖鞋,患兒的生活用品及食具專用,使用前后都要進行清洗和消毒,預防交叉感染。

(3)喂養護理:對患兒進行按需哺乳,在做好母乳喂養的同時加喂水以促進排尿和排便,從而促進膽紅素的排出。對于鼻飼喂養的患兒要加強口腔護理,以防患兒口炎和唇部干裂。

(4)皮膚護理:每天堅持給患兒洗澡,用溫水認真擦洗腋下、腹股溝,做好臀部的清潔護理。用75%乙醇或0.75%稀碘酊擦拭臍帶,每日2~3次,以防止臍炎的發生。

(5)心理護理:做好家屬的宣傳教育工作,將黃疸的發病原因和臨床表現及護理注意事項告知家屬,耐心回答他們提出的疑問,安撫家屬以減輕其心理負擔,取得家長的信任并保持良好的醫患關系。

2.2 生理性黃疸的護理

生理性黃疸一般在新生兒出生后2~3d出現,最遲在第5d出現。本研究中,47例被確診為生理性黃疸,小兒沒有其他癥狀,精神反應良好,個別新生兒吃奶稍差。生理性黃疸無需治療,護理措施主要是注意新生兒的保暖,勤哺乳,供給足夠的熱能和水分,促進胎便的排出,以減少膽紅素的積累,從而減少膽紅素的腸肝循環。

2.3 母乳性黃疸的護理

本研究中17患兒被確診為母乳性黃疸,一般在新生兒出生3d左右出現,常與生理性黃疸重疊且2周左右后持續不退,停止母乳喂養3d后黃疸癥狀減輕。護理方面提倡暫停母乳喂養,提早人工喂養以刺激新生兒腸道的蠕動,促進胎便便和膽紅素的排出。但為了防治新生兒對配方奶的依賴,也可使用顧平等設計的新生兒哺乳輔助器補充配方奶的方法,既可以降低新生兒血中膽紅素的積累,又避免造成新生兒對配方奶的依賴。

2.4 病理性黃疸護理

本研究中,26例新生兒被確診為病理性黃疸,采用光照療法給予治療。藍光療法是一種通過熒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簡單而有效的方法,護理要點總結如下:

(1)患兒入箱前的準備。脫去患兒衣褲,并對患兒全身進行清潔,剪短指甲,佩戴黑色遮光眼罩保護雙眼,用布條保護好新生兒的外生殖器,選擇舒適的。調節箱的溫度保持在30~32℃。

(2)入箱后的護理。光療時注意及時更換,保持患兒全身均勻受光,俯臥照射時要有專人護理,密切觀察患兒鼻腔是否受壓,定時測量箱溫和患兒體溫的變化,使患兒體溫保持在正常范圍內,如果患兒在光療過程中出現發熱、皮膚脫水、呈現青銅色、驚厥、嘔吐、呼吸暫停等突況,應暫停光療并及時告知醫生。

(3)口服瓊脂的護理。瓊脂中的纖維素可以使光療過程中轉化了的膽紅素穩定在溶液中,降低被細菌轉化的可能,通過膽紅素的結合和排泄。瓊脂用10%~15%的葡萄糖溶解后喂食,每次500mg/kg,6~7h/次。應在患兒情緒平靜時喂食,以免嗆咳,大便次數過多時應停止喂食。

(4)撫觸護理。對生命體征平穩的患兒可進行撫觸護理,每日1次,每次10min~20min。對患兒頭頸部、胸腹部及四肢、背部進行標準有序的撫觸,頭頸部和背部的撫觸用指捏法,四肢的撫觸用擠捏法,力度要輕柔,每個動作重復3次。撫觸者需保持輕松愉悅的心情,對患兒進行充滿愛意的撫觸,當患兒因疲勞、煩躁、饑餓有抵觸情緒時應停止撫觸。撫觸能夠刺激迷走神經的興奮性,增加胃泌素和胰島素等的分泌,促進患兒對乳汁的消化和吸收,有利于胎便的排泄。

3 結果

47例生理性黃疸患兒和17例母乳性黃疸患兒通過藥物治療及針對性的護理,均痊愈出院;26例病理性黃疸患兒接受藍光照射的平均時間為7~8h,療程為4~5d,臨床癥狀均得到改善,均痊愈出院。

4 護理體會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期常見的一種病癥,對于生理性黃疸患兒,只要給予及時有效的護理就能痊愈。如果不能及早發現并采取及時有效的護理措施,容易導致生理性發展為病理性,持續時間過久會造成神經中樞收到損害從而引發膽紅素腦病的發生,嚴重危害患兒的健康。

綜合有效的護理內容,是保證患兒能夠得到有效治療的基礎。臨床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應根據黃疸患兒發生的實際情和具體發病原因,除了采取常規護理方法外,還要針對不同類型的黃疸給予針對性的觀察和分析,并采取針對性的護理策略,為其提供更優質的護理服務,使患兒盡快康復。

參考文獻

[1]周根秀.127例新生兒黃疸的臨床護理體會[J].臨床護理,2012(8).

[2]解中芬,康朝風.新生兒黃疽的整體護理[J].現代醫藥衛生,2008,24(19).

篇2

新生兒黃疸是由于血清膽紅素過高從而引起皮膚、鞏膜、黏膜發黃,是新生兒期常見的現象,正常情況下出生2—3天出現,2周左右消退。血清膽紅素濃度在85—103μmol/L,新生兒一般情況良好,為生理性黃疸,無需特殊處理。若黃疸出現在24小時以內,或黃疸時間延長或退而復現,血清膽紅素濃度超過205μmol/L,多為病理性黃疸,需及時治療。一般認為血清膽紅素大于307.8—342μmol/L時可稱“臨界濃度”,超過臨界濃度者易致核黃疸。目前臨床上采用藍光照射配合藥物治療。現將我科2009年1月—12月采用藍光照射治療38例新生兒黃疸的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38例均為在我院兒科住院的新生兒,體重在2500—3950g,日齡24小時以內2例,2—7天5例,7—14天3例,14—28天20例,28—40天8例;男性22例,女性16例。

1.2藍光治療指針 黃疸出現在出生后24小時以內:足月兒黃疸時間14天以上,早產兒黃疸時間28天以上;血清膽紅素濃度超過205umol/L。

1.3 藍光治療原理 膽紅素能吸收光線,在光的作用下未結合膽紅素氧化為水溶性異構體,能迅速經膽汁及尿熱排出體外,以降低血中膽紅素濃度。療效確切、方法簡便、治療安全、副作用少。

1.4藍光治療設備 采用寧波戴維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新生兒黃疸治療床型號NBB-Ⅱ。

2 護理

2.1藍光治療前的準備

2.1.1患兒家長的準備 需向患兒家長介紹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危害性及治療目的,說明藍光治療的原理和安全性。以解除患兒家長的顧慮,使患兒盡早接受光照治療。

2.1.2患兒的準備 進藍光箱床前先給患兒剪短指甲以免劃破皮膚,患兒臥于藍光床中,可用長條尿巾或尿布濕遮住會,男嬰要注意保護陰囊,輸液的患兒用紗布把手捆束固定。

2.1.3藍光箱床的準備 將藍光床置于有空調的病房內,將室溫維持在22—28℃,檢查燈管是否全亮,開燈前要先擦凈燈管灰塵,以免影響光線穿透力。確保藍光床上的衣套干凈、干燥,將床內溫度預熱節到28—32℃方可將患兒放入。

2.2藍光治療時的護理

2.2.1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光療過程中要觀察患兒精神反應及生命體征,注意黃疸部位、程度及變化、大小便顏色與性狀,皮膚有無發紅干燥、皮疹,有無呼吸暫停、煩躁、嗜睡、發熱等。注意吸吮能力、哭聲變化。加強巡視,如有抽搐呼吸暫停,口唇發紺要及時報告醫生,給予對癥處理。如出現青銅癥,應立即停止光療。

2.2.2注意體溫變化 勤測體溫,做到每2—3小時1次,如果患兒體溫超過37.5℃,可以適當的敞開罩在患兒身上的藍光床套衣,或進行物理降溫。如果體溫低于36℃,應給患兒加蓋衣被。體溫控制在36—37.5℃之間為宜。

2.2.3防止脫水 患兒光照治療期間應及時補充水分、除補液外,每日要擠奶8—12次喂患兒,在2次喂奶之間要勤喂開水,盡量減少患兒水分丟失。要準確記錄24小時出入量。在光照治療過程中進食不佳者,應及時給予靜脈輸液。

2.2.4皮膚的護理 觀察皮膚黃染情況,要及時更換尿布,便后擦凈臀部并涂以鞣酸軟膏。光療時部分患兒會出現暫時性充血性皮疹,可適當補充B族維生素。光療過程中皮膚出現紅色斑丘診,一般無需特殊處理,光療停止后可自行消退。

2.2.5注意大便及嘔吐情況 要注意大便性狀、顏色,嘔吐時應側臥位,注意嘔吐性質及量。另外,患兒每次喂奶不宜太飽,每次不超過30ml,以免引起嘔吐。

2.2.6療效觀察 注意患兒皮膚、鞏膜顏色。協助醫生了解黃疸消退時間,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一般持續光照24小時,除遮蓋部位外黃疸明顯減退。如退黃不明顯,可延長至72小時,同時注意患兒有無水腫出現,防止因照射時間過長使紅細胞大量破壞而造成低蛋白血癥。要定期測定血清膽紅素值,判定效果報告醫生。

2.3藍光治療后的護理 出箱前先將患兒衣服預熱,再給患兒穿好,抱回嬰兒床,加蓋棉被。記錄出箱時間及燈管使用時間。燈管使用1000小時必須更換,作好各項記錄及藍光床的維護與保養。

3 治療效果

3.1 評定標準 顯效:治療3天皮膚黃染明顯消退,復查血總膽紅素小于85μmol/L;有效:治療5天皮膚黃染明顯消退,復查血總膽紅素85—171μmol/L;無效:治療5天皮膚黃染消退不很明顯,復查血總膽紅素大于17μmol/L。

3.2治療結果 顯效28例,有效10例,總有效率100%。

篇3

【關鍵詞】新生兒黃疸 藍光治療 護理

黃疸是由于體內膽紅素的累積引起皮膚或其他器官黃染的現象,新生兒出現黃疸,應辨別為生理性或病理性。部分病理性黃疸可致中樞神經系統受損,產生膽紅素腦病。而藍光治療是以間接膽紅素增高為主的新生兒黃疸的首要治療方法,即用波長420-470nm的光照射,能使脂溶性的間接膽紅素變成無毒的水溶性衍生物,從膽汁和尿中排出體外。從而降低血清膽紅素的含量,防止膽紅素腦病。它具有操作方便,療效迅速,副作用小的優點。我院兒科自2011年1月至8月收治新生兒黃疸61例,均采用藍光照射的方法治療新生兒黃疸,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1 臨床資料

我院兒科NICU自2011年1月至8月應用藍光照射配合治療新生兒黃疸61例,其中男36例,女25例,年齡在生后1小時至35天,住院天數為3-19天,平均6天。其中溶血性黃疸5例,均治愈出院。

光療設備:我院采用寧波戴維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XHZ型黃疸治療箱,雙面光療法,燈管與玻璃床的距離為20-25cm。

2 護理體會

2.1光療前準備

2.1.1光療儀器的準備 清潔光療箱,用95%的酒精擦拭藍光燈管,打開電源開關和藍光燈開關,檢查儀器性能,燈光亮度,水槽內加入蒸餾水,預熱藍光箱。根據患兒體重調節箱內溫度30℃-32℃,夏季或室溫較高時,應打開空調調節室溫為24-26℃,或將藍光箱放在較通風處,以降低箱內溫度。

2.1.2患兒準備 出現光療指征的患兒遵醫囑給予光療,給患兒沐浴后擦拭干凈,用黑色軟布遮蓋雙眼,更換合適的紙尿褲或清潔尿布,剪短指甲,必要時以軟布包裹手足,避免光療過程中抓破皮膚或摩擦使皮膚受損。測量生命體征、體重,將患兒放置在有機玻璃床中間。記錄光療開始時間。

2.2藍光治療時的護理

2.2.1注意體溫變化 新生兒的體溫不穩定,可隨外界溫度的變化而波動,要保持箱內恒定溫度[2]。測量體溫1次/(1~2)h,將其體溫控制在36℃~37.5℃為宜,冬季將藍光箱內溫度調節到30℃~32℃,夏季箱內溫度不超過30℃。因箱內溫度高,患兒易出現煩躁,要注意通風,降溫處理。 轉貼于

2.2.2注意皮膚的護理 觀察皮膚黃疸情況,新生兒皮膚易擦傷引起感染,應保持箱內整潔,無碎屑和污染,以免刺激皮膚,及時更換尿布,便后立即擦凈并涂以鞣酸軟膏。預防尿布疹和紅臀出現。患兒應經常改變。使全身皮膚均勻受光,避免局部皮膚受壓過多。單照應2~4h翻身一次。

2.2.3注意大便及嘔吐情況 接受藍光治療的患兒可出現輕度腹瀉,使膽紅素從糞便中排除。要注意大便性狀、顏色;嘔吐時應側臥位,注意其嘔吐物性質及量。喂奶不宜太多,以免引起嘔吐。

2.2.4喂養的護理 由于新生兒食管較短,胃呈水平位,易出現嘔吐,喂奶時宜取左側位,頭偏向一側且稍高。進食后20min取右側位,以免溢奶和誤吸,減少吐奶的次數和窒息的危險。注意水分的補充,患者在藍光箱內水分丟失較多,要保證水分及營養供給,每日喂奶8~12次,2次喂奶期間要勤喂白開水,準確記錄出入量。

2.2.5保護眼睛 要定時摘下眼罩,觀察并記錄有無分泌物,角膜有無充血,有異常及時報告。

2.2.6嚴密觀察 嚴格交接班,加強巡視,注意患兒生命體征、黃疸的部位、范圍及程度,患兒哭聲、吸吮力和肌張力,注意有無拒乳、反應差、嗜睡等高膽紅素腦病早期癥狀。

2.2.7撫觸 患兒與母親分離,易產生恐懼不安,躁動哭鬧,護理人員可用手撫觸患兒頭部、背部、腹部、四肢。撫觸能使新生兒產生愉悅的心情,安靜、少哭,有利于生長發育。

2.3光療后護理 光療結束后應去除眼罩,給患兒再次洗澡或溫水擦浴,并檢查全身有無破潰及炎癥。繼續觀察皮膚黃疸有無反跳現象。停用藍光箱后,做好終末消毒,箱內外用健之素消毒擦拭。記錄光療結束時間。

3 結果

61例新生兒黃疸經藍光治療及精心護理,均痊愈出院,無一例出現并發癥。

參 考 文 獻

[1]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307-308.

[2]鄭桂興,趙炳華.兒科護理學.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94,115.

篇4

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時期發生的血清膽紅素濃度增高而引起的皮膚、黏膜、鞏膜和組織被黃染癥狀。是新生兒的多發病、常見病之一,因其可以引起核黃疸而造成神經系統后遺癥而備受患兒家屬及醫護人員的重視。中醫認為新生兒黃疸的病因是感受濕熱,寒濕阻滯,淤積發黃。病機為脾胃濕邪內蘊,肝失疏泄,膽汁外溢而致發黃。在常規應用西醫各項對癥治療護理后,對新生兒黃疸患兒應用腹部按摩,能起到消積導滯,健脾和胃,調理腸胃蠕動的作用。同時促進糞便排泄,防止便秘發生,減少肝腸循環造成的腸壁對膽紅素的吸收,間接起到把進入腸道的結合膽紅素還原成糞膽紅素原,從而減少腸壁對未結合膽紅素的重吸收,達到促進黃疸消退的目的。我科自2004年7月開始對收治的76例新生兒黃疸患兒進行現代醫學的各項常規治療護理的同時,輔以傳統的中醫推拿手法進行腹部(神闕穴)按摩,取得滿意的療效,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76例,男42例,女34例,年齡18 h~28天,平均5天,全部患兒均以“新生兒黃疸”收入院。患兒入院后按西醫診療常規輸液抗感染、退黃、藍光照射等治療護理外,均輔以中醫按摩,取得滿意療效。

2 具體操作

篇5

【關鍵詞】 藍光照射;新生兒黃疸;觀察;護理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期血清膽紅素濃度增高而引起的皮膚、鞏膜及黏膜等黃染的癥狀,部分病理性黃疸可致中樞神經系統受損,產生膽紅素腦病。而藍光治療是以間接膽紅素增高為主的新生兒黃疸的首要治療方法,即:用波長420~470 nm的光照射,能使脂溶性的間接膽紅素變成無毒的水溶性衍生物,從膽汁和尿中排出體外,從而降低血清膽紅素含量,防止膽紅素腦病。它具有操作方便、療效迅速、副作用小的優點。我院兒科自2006年2月~2008年2月收治新生兒黃疸122例,均采用藍光照射相配合的方法治療新生兒黃疸,取得較好療效,現將觀察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院兒科2006年2月~2008年2月應用藍光配合治療新生兒黃疸122例,其中男65例,女57例,年齡為出生后1 h~45天,平均8天。住院天數3~9天,平均6天。其中母乳性黃疸5例,合并缺氧缺血性腦病9例,均治愈出院。

2 觀察與護理

2.1 環境準備及檢查設備 病室環境應清潔,通風良好,配備空調,將室溫控制在24 ℃~26 ℃,濕度為55%~65%。定期消毒。檢查藍光箱是否清潔,特別注意清除燈管的灰塵,燈管每周用95%的酒精擦拭1次。檢查燈管的亮度和燈管是否超過使用期,每次照射后記錄累計時間。一般燈管使用1 000 h必須更換。箱內濕化器加水至2/3滿,室溫低時要預熱,待箱內溫度升到并控制在30 ℃~32 ℃時,才能將患兒放入藍光箱內。

2.2 患兒準備 應給患兒洗溫水澡,擦干皮膚后不要撲粉,以免影響藍光照射效果。給患兒換上清潔尿布,剪短指甲防止抓破皮膚。雙眼應用黑色眼罩保護,以免視網膜受損,除會陰、部位用尿布遮掩外,其余均裸露。

2.3 治療方法 采用雙面光療箱,將患兒裸放于床中間,使患兒皮膚均勻受光,并盡量使身體廣泛照射。燈管與患兒皮膚的距離為33~50 cm。將患兒頭偏向一側,防止溢乳嗆咳后窒息。光療盡量選擇患兒安靜睡眠狀態,若患兒煩躁、哭鬧明顯,應及時報告醫生。每次光照前測血清膽紅素值,一般光照12~24 h才能使血清膽紅素下降,光療總時間按醫囑執行。當血清膽紅素﹤10 mg/dl時可停止光療。

2.4 病情觀察 嚴密觀察神志、呼吸、體溫、面色及病情變化,30 min巡視1次。嚴密觀察神志變化及反應是否靈敏,呼吸是否平穩、規律,有無急促及暫停現象。顏面及口唇有無青紫,有缺氧表現時應及時吸氧并報告醫生處理并記錄。因新生兒體溫中樞發育不全,易隨環境變化,應每4 h測量一次體溫,高于38 ℃或體溫不升,均應報告醫生做相應處理。觀察皮膚及鞏膜黃染的程度;有無腹脹、腹瀉;檢查皮膚有無發紅、干燥、皮疹;四肢有無顫抖;大小便顏色及量并記錄;監測血清膽紅素。如有異常情況及時報告醫生,以便檢查原因,及時處理。若出現嗜睡、反應差、擁抱反應減弱等,要注意防止膽紅素腦病的發生。觀察新生兒皮膚的顏色、黃疸部位變化,可判斷黃疸的嚴重程度。若新生兒黃疸從鞏膜、頭面部,逐漸擴散到四肢、手足心,且顏色加深,說明黃疸逐漸加重,應引起臨床的高度重視。

2.5 光療的護理 光照期間每小時測箱溫1次,每2 h喂奶1次,并及時更換尿布。兩次喂奶之間給予喂溫開水,如不能進水,應靜脈或鼻飼補液,保持營養、水分的供給,并及時記錄出入量。治療及操作集中進行,輸液可采用靜脈留置針,經常觀察輸液是否通暢,局部有無腫脹,有滲出時及時處理。工作人員為患兒進行檢查、治療、護理時,暫停光療,并嚴格交接班。新生兒尚未形成規律的飲食習慣,多數情況下實行按需喂奶,每次以新生兒自覺飽感為宜,并喂適量溫水。新生兒食管較短,胃呈水平位,光療時不能抱起拍背,促進胃內空氣的排出,易出現吐奶,因此喂奶時宜取側臥位,使奶水充盈于奶瓶前部,避免空氣吸入胃內。為減少新生兒吸奶時耗費過多的力氣,可人為地間歇數秒后再次喂奶,喂奶后協助新生兒取右側臥位,減少吐奶的次數和窒息的危險。光療結束后切斷電源,包好患兒后抱出藍光箱外,記錄照射時間,并再次檢查全身皮膚顏色及有無破損。

2.6 健康教育 大多數新生兒家長缺乏對黃疸的認識,思想上不夠重視,要向家長講解黃疸原因及臨床表現以及治療護理措施,嚴重時可引起核黃疸,致嬰兒死亡,取得家長理解和信任并予重視,保持良好醫患關系,使家長盡快接受治療方案,適應新的角色,并積極配合治療;早開奶,做好母乳喂養,嬰兒出生30 min開始哺乳,以促進腸蠕動,促使胎便及早排出,以減少膽紅素的肝腸循環,減少膽紅素總量;在做好母乳喂養的同時,多喂水,增加尿量,促進膽紅素的排出;發生膽紅素腦病者,注意后遺癥的出現,給予康復治療和護理。

篇6

【關鍵詞】新生兒;常規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2)01-0282-02

新生兒初離母體,往往生理機能和組織器官發育不完善,對于外界環境適應能力較差[1 2]。一旦受到感染或患病后,病情變化快,死亡率升高。有效的新生兒常規護理對于提高新生兒身體素質和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3 4]。本研究通過對我院收治的新生兒常規護理的注意事項和策略進行觀察和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新生兒120例作為觀察對象,其中男70例,女50例,胎齡

1.2 方法

(1)新生兒臍帶護理:首先保持斷臍局部清潔衛生,在臍帶未脫落前的沐浴注意保護,防水污染殘端。(2)新生兒黃疸的觀察:新生兒黃疸出現后要進行密切的觀察,了解黃疸色澤變化,注意觀察患兒的全身癥狀,如是否有精神萎靡、嗜睡、允乳苦難、抽搐等臨床癥狀。(3)新生兒腹瀉護理:密切觀察新生兒糞便顏色和星狀情況。(4)新生兒發熱:新生兒發熱后一般不用藥物治療,首先嘗試物理降溫,采用冰帽、冰枕的呢個作頭部冷敷;溫水擦浴、電扇吹風。(5)口腔護理:新生兒口腔黏膜薄,因摩擦而造成感染,不應經常揩洗口腔,可用消毒棉球或者棉棒蘸著生理鹽水,擦拭口腔。(6)喂養護理:新生兒出生后立即與母親接觸,對母親進行吸吮,半小時內進行母乳喂養。

2 結果

120例新生兒護理實施后,無新生兒黃疸、腹瀉、感染情況發生。

3 討論

新生兒各種調節中樞和各種臟器功能不健全,生活耐受能力較差,機體免疫力低下,并且產婦經驗不足,新生兒常會出現各種護理問題[5]。新生兒出生后臍帶簡短后直徑約有1cm,對于新生兒是較大的創傷,同時也是病原體入侵的重要途徑,常可能引起新生兒破傷風、敗血癥等疾病。首先保持斷臍局部清潔衛生,通過3%碘伏消毒,換上無菌紗布,在12-24小時去除,如果包扎時間過長,紗布很容易被新生兒的大小便造成污染,不要將尿布蓋在臍部上,保持干燥,密切觀察臍帶有無出血、臍部清潔情況。新生兒出生后3-6d常會出現生理黃疸期,新生兒黃疸常會因孕母遭受濕熱侵襲,進而累及胎兒。新生兒黃疸出現后要進行密切的觀察,了解黃疸色澤變化,注意觀察患兒的全身癥狀,如是否有精神萎靡、嗜睡、允乳苦難、抽搐等臨床癥狀。新生兒腹瀉護理,新生兒在出生后12小時以內開始排出糞便,顏色呈現深綠色,呈現黏糊狀。一般母乳喂養的新生兒,大便呈現黃色或金黃色,人工喂養的新生兒,大便多是淡黃色、土黃色,糊狀偏干,混合喂養的新生兒,大便略為黑褐色、糊狀。新生兒發熱,新生兒由于體溫調節功能不完善,產熱和散熱容易失去平衡、體溫易波動,新生兒對高熱耐受力差。一般發熱的原因主要有:(1)非感染性發熱:室溫超過30℃時,可能出現體溫升高,一般可能是由于新生兒包裹過厚引起的,此時的體溫可能達到38℃-40℃。人工喂養新生兒可能因牛奶過于稠密,水分總量較少,導致高蛋白脫水熱,體溫可能可能達到39℃-40℃。(2)感染性發熱:由于細菌或病毒感染可以引起高熱。新生兒發熱后一般不用藥物治療,首先嘗試物理降溫,采用冰帽、冰枕的呢個作頭部冷敷;溫水擦浴、電扇吹風。同時密切的觀察新生兒臨床發熱癥狀,如是否有呼吸、急促、喘憋、腹瀉、尿色變黃、全身有疹子、局部紅、腫、疼痛等癥狀。發熱新生兒護理過程中應密切關注新生兒的保暖、睡眠等,護理人員每次進行護理洗手消毒,從而防止手上的細菌感染患兒。口腔護理,新生兒口腔黏膜薄嫩,因摩擦而造成感染,可用消毒棉球或者棉棒蘸著生理鹽水,擦拭口腔。如果有鵝口瘡患兒,遵醫囑用制霉菌素對口腔進行涂抹。喂養護理,新生兒出生后立即與母親接觸,對母親進行吸吮,半小時內進行母乳喂養。喂養時注意將一只手的拇指和其余四指放在的上方和下方,托起成直錐形,手掌根部將新生兒頸背部托起,四指支撐嬰兒頭部。喂養母乳時將孩子抱起來進行喂養,一側乳汁排空可以更好的刺激乳腺分泌,喂養頻率為每隔三小時喂養一次。出生兩周的新生兒因消化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吃完奶之后可能因搬動導致溢奶,因此喂奶后應豎起新生兒,輕拍背部,排除胃內的空氣,早期吸吮練習、鞏固吸吮反射,促進產婦腦垂體釋放催產素和催乳素,從而增加子宮收縮,刺激乳腺腺泡發育,促進乳汁排出,利于母乳喂養。對產婦及家屬講解新生兒常規護理和注意問題,耐心的講解新生兒可能出現發熱、腹瀉、感染等癥狀,指導家屬對產婦給予精神上的鼓勵和心理支持。加強健康宣教,增加產婦對于新生兒護理的認識,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本組通過實施新生兒常規護理的注意事項及策略,120例新生兒護理實施后,無新生兒黃疸、腹瀉、感染情況發生。綜上所述,新生兒常規護理效果明顯,無黃疸、腹瀉、感染發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曹春玲,護理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山東醫藥,2006,46(14):85.

[2] 王雪麗,于宏,張英偉,小兒常見病的家庭療法及用藥注意事項[J].中國實用醫藥,2008,3(29):168-169.

[3] 楊杰,楊彬,新生兒常規護理的注意項及策略[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0,2(1):222.

[4] 燕愛關,谷翠珍,新生兒常規護理體會[J].職業與健康,2005,21(10):1648-1649.

[5] 徐小紅,新生兒護理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長江大學學報,2010,7(1):187.

【摘 要】目的:探討新生兒常規護理的注意事項及策略。方法: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新生兒臨床資料,通過實施新生兒常規護理的注意事項及策略。結果:120例新生兒護理實施后,無新生兒黃疸、腹瀉、感染情況發生。結論:新生兒常規護理效果明顯,無黃疸、腹瀉、感染發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新生兒;常規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2)01-0282-02

新生兒初離母體,往往生理機能和組織器官發育不完善,對于外界環境適應能力較差[1 2]。一旦受到感染或患病后,病情變化快,死亡率升高。有效的新生兒常規護理對于提高新生兒身體素質和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3 4]。本研究通過對我院收治的新生兒常規護理的注意事項和策略進行觀察和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新生兒120例作為觀察對象,其中男70例,女50例,胎齡

1.2 方法

(1)新生兒臍帶護理:首先保持斷臍局部清潔衛生,在臍帶未脫落前的沐浴注意保護,防水污染殘端。(2)新生兒黃疸的觀察:新生兒黃疸出現后要進行密切的觀察,了解黃疸色澤變化,注意觀察患兒的全身癥狀,如是否有精神萎靡、嗜睡、允乳苦難、抽搐等臨床癥狀。(3)新生兒腹瀉護理:密切觀察新生兒糞便顏色和星狀情況。(4)新生兒發熱:新生兒發熱后一般不用藥物治療,首先嘗試物理降溫,采用冰帽、冰枕的呢個作頭部冷敷;溫水擦浴、電扇吹風。(5)口腔護理:新生兒口腔黏膜薄,因摩擦而造成感染,不應經常揩洗口腔,可用消毒棉球或者棉棒蘸著生理鹽水,擦拭口腔。(6)喂養護理:新生兒出生后立即與母親接觸,對母親進行吸吮,半小時內進行母乳喂養。

2 結果

120例新生兒護理實施后,無新生兒黃疸、腹瀉、感染情況發生。

3 討論

新生兒各種調節中樞和各種臟器功能不健全,生活耐受能力較差,機體免疫力低下,并且產婦經驗不足,新生兒常會出現各種護理問題[5]。新生兒出生后臍帶簡短后直徑約有1cm,對于新生兒是較大的創傷,同時也是病原體入侵的重要途徑,常可能引起新生兒破傷風、敗血癥等疾病。首先保持斷臍局部清潔衛生,通過3%碘伏消毒,換上無菌紗布,在12-24小時去除,如果包扎時間過長,紗布很容易被新生兒的大小便造成污染,不要將尿布蓋在臍部上,保持干燥,密切觀察臍帶有無出血、臍部清潔情況。新生兒出生后3-6d常會出現生理黃疸期,新生兒黃疸常會因孕母遭受濕熱侵襲,進而累及胎兒。新生兒黃疸出現后要進行密切的觀察,了解黃疸色澤變化,注意觀察患兒的全身癥狀,如是否有精神萎靡、嗜睡、允乳苦難、抽搐等臨床癥狀。新生兒腹瀉護理,新生兒在出生后12小時以內開始排出糞便,顏色呈現深綠色,呈現黏糊狀。一般母乳喂養的新生兒,大便呈現黃色或金黃色,人工喂養的新生兒,大便多是淡黃色、土黃色,糊狀偏干,混合喂養的新生兒,大便略為黑褐色、糊狀。新生兒發熱,新生兒由于體溫調節功能不完善,產熱和散熱容易失去平衡、體溫易波動,新生兒對高熱耐受力差。一般發熱的原因主要有:(1)非感染性發熱:室溫超過30℃時,可能出現體溫升高,一般可能是由于新生兒包裹過厚引起的,此時的體溫可能達到38℃-40℃。人工喂養新生兒可能因牛奶過于稠密,水分總量較少,導致高蛋白脫水熱,體溫可能可能達到39℃-40℃。(2)感染性發熱:由于細菌或病毒感染可以引起高熱。新生兒發熱后一般不用藥物治療,首先嘗試物理降溫,采用冰帽、冰枕的呢個作頭部冷敷;溫水擦浴、電扇吹風。同時密切的觀察新生兒臨床發熱癥狀,如是否有呼吸、急促、喘憋、腹瀉、尿色變黃、全身有疹子、局部紅、腫、疼痛等癥狀。發熱新生兒護理過程中應密切關注新生兒的保暖、睡眠等,護理人員每次進行護理洗手消毒,從而防止手上的細菌感染患兒。口腔護理,新生兒口腔黏膜薄嫩,因摩擦而造成感染,可用消毒棉球或者棉棒蘸著生理鹽水,擦拭口腔。如果有鵝口瘡患兒,遵醫囑用制霉菌素對口腔進行涂抹。喂養護理,新生兒出生后立即與母親接觸,對母親進行吸吮,半小時內進行母乳喂養。喂養時注意將一只手的拇指和其余四指放在的上方和下方,托起成直錐形,手掌根部將新生兒頸背部托起,四指支撐嬰兒頭部。喂養母乳時將孩子抱起來進行喂養,一側乳汁排空可以更好的刺激乳腺分泌,喂養頻率為每隔三小時喂養一次。出生兩周的新生兒因消化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吃完奶之后可能因搬動導致溢奶,因此喂奶后應豎起新生兒,輕拍背部,排除胃內的空氣,早期吸吮練習、鞏固吸吮反射,促進產婦腦垂體釋放催產素和催乳素,從而增加子宮收縮,刺激乳腺腺泡發育,促進乳汁排出,利于母乳喂養。對產婦及家屬講解新生兒常規護理和注意問題,耐心的講解新生兒可能出現發熱、腹瀉、感染等癥狀,指導家屬對產婦給予精神上的鼓勵和心理支持。加強健康宣教,增加產婦對于新生兒護理的認識,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本組通過實施新生兒常規護理的注意事項及策略,120例新生兒護理實施后,無新生兒黃疸、腹瀉、感染情況發生。綜上所述,新生兒常規護理效果明顯,無黃疸、腹瀉、感染發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曹春玲,護理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山東醫藥,2006,46(14):85.

[2] 王雪麗,于宏,張英偉,小兒常見病的家庭療法及用藥注意事項[J].中國實用醫藥,2008,3(29):168-169.

[3] 楊杰,楊彬,新生兒常規護理的注意項及策略[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0,2(1):222.

[4] 燕愛關,谷翠珍,新生兒常規護理體會[J].職業與健康,2005,21(10):1648-1649.

篇7

1 臨床資料

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110例新生兒黃疸患兒,男65例,女45例;日齡最小3天,最 28天均符合光照療法的標準。足月兒血清膽紅素>225μmol/L,早產兒血清膽紅素>249μmol/L,以血清間接膽紅素升高為主,全身皮膚黏膜、鞏膜黃染、無尖叫、激惹、驚厥、嗜睡。住院期間均采用溫箱加雙面藍光治療,藍光照射12 h~72 h不等,平均住院4 d,均順利出院。

2 藍光治療前的優質護理

2.1 外環境的準備

我科設有專用光療室,光療室內清潔干凈、通風良好,光線不能太亮,配備深色窗簾,保持室溫24~26℃,濕度55~65%。光療箱清潔、完好,燈管不亮應及時更換,每根燈管的使用2000小時也應更換,以免影響光療效果。每次光療前在光療箱的水槽內加滅菌用水一瓶,增加箱內濕度,使患兒舒適。床內溫度預熱到30℃左右方可將患兒放入,以免患兒著涼。妥善固定膚溫探頭,特別是小早產患兒,每3小時應更換貼探頭的位置,以免長時間壓迫損傷患兒的皮膚。并在放置新生兒頭部的一側以軟棉布覆蓋、固定于箱內,防止新生兒煩躁時撞傷頭部。盡量為患兒營造一個安靜、舒適、安全的環境。

2.2 新生兒的舒適準備

光療前給新生兒用溫水洗澡1次,保持全身皮膚的清潔,更換尿布,禁止給新生兒皮膚上涂搽爽身粉及油類,以免影響光療效果。修剪指甲,并戴上棉制小手套,防止患兒哭鬧時抓破皮膚。為避免藍光對患兒視網膜的損傷,護士在光療前給新生兒戴上眼罩,用尿褲遮擋會,但尿褲不可過高,除了眼部及會應盡量暴露其它部位,從而保證最佳的治療效果。

3 藍光治療時的優質護理

3.1 心理的舒適護理

患兒初次接觸光療,由于身體,戴眼罩,并躺在硬質玻璃板上,舒適改變,而且環境陌生,無依無靠,缺乏安全感[3]。 護士可以間斷的給予患兒撫觸,通過對皮膚的刺激給患兒母親般的情感,包括軀體撫觸和腹部按摩,通過聽覺和觸覺的,來消除恐懼感,讓患兒在安靜和舒適的狀態下接受藍光治療。

3.2 采取舒適臥位

長時間單一臥位對肢體皮膚的壓迫,可增加新生兒的不適,甚至造成頭顱變形,光療時護士必須每3h協助新生兒左、右側臥位、俯臥位交替,以利于身體各部位均勻接受照射,提高療效。如果使用心電監護的患兒,應每3小為其更換血氧探頭1次,避免長時間的壓迫造成局部缺血缺氧而引起壓瘡。

3.3 喂養及大小便的舒適護理

對新生兒實行按需喂奶,每次以新生兒自覺飽感為宜,中途喂適量溫水,以補充不顯性失水。新生兒食管較短,胃呈水平位,光療時不能抱起拍背,促進胃內空氣的排出,所以易出現溢奶。因此喂奶時宜取側臥位,使奶水充盈奶瓶前部,減少空氣吸入胃內。為減少新生兒吸奶時耗費過多的力氣,可間歇數秒后再次喂奶,喂奶后協助新生兒取右側臥位,以減少吐奶的次數和窒息的危險。在患兒仍有哭吵的情況下,可給予安慰奶嘴。因為資料表明,安慰奶嘴能減輕患兒對疼痛的反應[4],也能減輕患兒對不適的反應,它可以轉移患兒的注意力,使患兒感覺舒適。觀察皮膚黃染情況,患兒解大小便后護士應及時為患兒清洗會,更換干凈尿褲,以減少患兒的不適感。

3.4藍光治療時靜脈輸液的舒適護理

在光療的過程中,為了補充不顯性失水及使用藥物配合光療,常需使用靜脈輸液。我科均采用小兒留置針穿刺,減少反復穿刺給新生兒帶來的痛苦,并用微量泵控制液體的輸入速度,使藥物均衡輸入,輸液過程中嚴密觀察有無液體外滲。護士加強巡視,觀察微量泵的工作狀態,保證患兒安全舒適。

3.5光療中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光療過程中加強巡視,特別應注意在患兒頭側的棉質軟布應妥善固定,以免患兒煩躁時抓脫而蓋住口鼻而引起窒息。注意患兒黃疸部位、程度及變化,每次更換尿褲時應注意觀察大小便的顏色與性狀,皮膚有無發紅干燥、皮疹,如出現青銅癥,應立即停止光療。及時觀察體溫的變化,每4小時測量體溫一次,根據體溫變化及時調整箱溫。

4 藍光治療后的優質護理

光療結束后,注意保暖,如果是冬秋季出箱前先將患兒衣服預熱,再給患兒穿好。注意保持皮膚的清潔,出光療箱行沐浴或溫水擦浴,并仔細檢查全身皮膚有無破損。護士觀察新生兒黃疸的消退情況及有無發熱等,及時向醫生匯報病情動態,提供治療依據,促進新生兒盡早康復。

5 護理體會

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期常見病,而藍光照射療法是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有效的治療方法,在臨床上應用十分廣泛,但藍光照射時間比較長,一般每次在16-24小時之間,且在光療時需要身體,新生兒常因缺乏安全感而出現煩躁、哭鬧等影響了光療照射的順利進行, 將優質護理貫穿于整個藍光治療的始終,可以使患兒安靜、愉快的接受治療, 明顯提高了藍光治療的療效。同時,強化了一切以患兒為中心的服務意識,提高了護理質量,提高了病兒及家屬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順應了優質護理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金漢珍.實用新生兒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247-251.

[2] 王秀銘.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護理體會.中國醫藥衛生,2006,11:55.

篇8

關鍵詞:新生兒黃疸;藍光照射;護理觀察

        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期常見癥狀之一,治療不及時將導致核黃疸,造成新生兒智力、聽力、神經系統的損害 。光照療法(phototherapy,簡稱光療)是一種降低血清膽紅素的簡單易行的方法,它利用膽紅素具有的吸收藍光光譜的特性,使膽紅素異化,從而易于排出體外,方法簡便安全,現已作為治療新生兒黃疸的首選治療方法。而正確、精心的護理是藍光照射治療的關鍵[1]。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患兒共156例,男92例,女64例,平均日齡2d-22d.患兒均全身黃染,其中母嬰血型不合ABO溶血5例。

        1.2方法:待溫箱溫度達到預熱溫度后,打開藍光燈,將患兒裸放于中間,頭偏向一側,防止溢乳、嗆奶后窒息。采用間歇光療法連續照射10-12小時為一療程,后間隔1-2小時繼續照射,連續2-6療程。

        1.3光療前準備:清潔光療箱,更換水槽內蒸餾水至所需刻度,箱溫升至30℃左右備用,相對濕度55% ~65% 左右。光療前向患兒家屬說明光療作用、副作用,注意事項,取得家長配合。清潔患兒全身皮膚,去除胎脂、血跡,以增加光療效果。浴后將皮膚擦干,不使用爽身粉,修剪指甲,防止抓破皮膚,燈管與患兒皮膚距離35CM,雙眼、會陰用黑布遮蓋,全身裸露。

        2護理體會

        2.1一般護理:將患兒裸放人藍光床中間,頭偏向一側,防止溢乳嗆咳吸人窒息;光療盡量選擇患兒安靜睡眠狀態,若患兒哭鬧應及時報告醫生,必要時應用鎮靜劑;光療期間監測體溫、箱溫和室溫,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健全,容易受到環境溫度的影響,體溫控制在36.7~37.3℃,箱溫一般控制在30-32℃,每2h測體溫1次并據此調節箱溫[2],如體溫超過37.8℃ 或低于35℃,要暫停光療,經處理體溫恢復正常后再繼續光療[3] 。 

        2.2保持營養和水分供給:光療時患兒處于一個較封閉的環境,哭鬧、出汗,不顯性失水增加40%[4],而且光療分解產物經腸道排泄時刺激腸壁,引起稀便,機體水分喪失更多,應及時補充水分并記錄出入量,必要時靜脈補液。

   2.3病情觀察:觀察患兒生命體征,顏面及口唇有無青紫,黃疸程度和部位變化,黃疸有無減輕,有無四肢顫抖、驚厥、哭鬧、嘔吐、腹脹、腹瀉和大小便的量和顏色,皮膚有無發紅和皮疹,吸吮力有無變化等,并做好詳細記錄,一旦發現有異常情況要及時通知醫生,檢明原因,及時處理。

        2.4皮膚護理。光療過程中引起稀便及排便次數增多,糞便及尿液產生的氨類物質對新生兒皮膚刺激大,易引起紅臀。應加強皮膚護理,用濕巾清潔臀部,再用鞣酸軟膏涂于臀部給予保護,勤換尿片。

        2.5光療后的護理:光療結束后檢查眼睛有無感染,洗澡并檢查全身皮膚有無破損,用經皮測黃疸儀監測膽紅素。記錄出箱時間及燈管使用時間,燈管使用1000h必須更換。做好藍光箱的消毒工作,保持燈管及反射板的清潔,每日擦拭,放在干凈且溫度、濕度變化較小,無陽光直射的位置。

篇9

【關鍵詞】藍光照射;新生兒黃疸;護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369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5168-02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期由于血清膽紅素濃度增高而引起的皮膚黏膜及鞏膜等黃染的癥狀,新生兒黃疸是新生期常見的癥狀之一,多發于一周內的新生兒。新生兒由于體內膽紅素生成較多,加之肝功能不完善、肝腸循環的特殊性,使得攝取、結合、排泄膽紅素的能力僅是成人的2%左右,因此新生兒易出現黃疸癥狀。藍光照射治療主要作用是使未結合膽紅素經光氧化分解為無毒的水溶性衍生物,從而易于從膽汁和尿液中排出體外[1]。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資料選自2009年1月――2012年7月在我院進行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患兒58例,其中男32例,女26例,日齡為3d-26d,平均日齡為(13±224)d,其中ABO溶血癥5例,新生兒母乳性黃疸18例,感染性黃疸12例,高危兒23例患兒均全身黃染,均以間接膽紅素升高為主。

我院均采用鄭州迪生儀器儀表有限公司生產的型號為BB-300W的雙面藍光嬰兒培養箱。

12護理方法

121光療前護理準備準備藍光箱,在使用前檢查藍光燈管是否全亮,如有問題要及時更換。使用95%乙醇對燈管進行擦拭,去除管壁灰塵等物,再使用02%-05%的消毒液清潔藍光箱,箱內濕度保持在55%-65%之間,并將箱內溫度調整到30℃-34℃之間,燈管與患兒皮膚距離上方保持40cm,下方保持25cm之內為好[2]。

122患兒治療前護理準備在對患兒治療前,醫護人員要與患兒家長進行溝通,為其講解新生兒黃疸的基本知識,并闡述藍光治療的目的及注意事項,以便消除患兒家長的顧慮,使其能積極配合醫護人員進行治療。

治療前先用溫水給患兒洗澡,將皮膚擦干并剪短患兒指甲防止患兒抓破皮膚而引起感染,為患兒戴上眼罩,穿好尿布,將患兒抱入藍光箱內并充分暴露患兒的照射體表面積[3]。

123光療中護理患兒放入藍光床中間后,將患兒頭偏向一側,以防因溢乳嗆咳而出現窒息現象,盡量選擇在患兒安靜睡眠狀態中進行光療,若光療時患兒哭鬧不止,護理人員應配合醫生在允許時對患兒使用鎮靜劑。光療期間護理人員要隨時監測箱內溫度和室內溫度,并檢測患兒體溫,每2-4h測體溫1次,同時觀察箱溫變化。一般箱溫應保持在30℃,患兒體溫保持在36℃-37℃為宜。在光療過程中保證水分和營養供給,因光療時患兒不顯性失水比正常小兒高2-3倍,故應在奶間喂水。[4]并注意喂奶方式,每次喂奶不宜太多,避免患兒出現嘔吐溢奶等現象。

對于嚴重的高膽紅素患兒應在光療同時按醫囑按時檢測血清膽紅素濃度,靜脈補液,護理人員在注射時要具有嫻熟的操作技能,以免在注射中因穿刺疼痛給患兒帶來不適使家長不滿。藍光照射時間要根據患兒總膽紅素的指數,護理人員配合醫生進行判斷并選擇準確的照射時間。光療期間對患兒每小時進行一次翻身,如患兒需要連續照射,則每治療12h以后間斷2h再次進行照射。

124光療后護理在對患兒光療照射結束后,記錄患兒的藍光照射時間,解除眼罩察看患兒眼睛有無感染情況,并察看患兒全身皮膚是否有破損及皮疹,再給患兒洗澡,觀察患兒皮膚有無黃疸反跳現象。

2結果

58例黃疸患兒,其中藍光照射72h有19例,48h有26例,24h有11例,12h有2例,在經過藍光治療和舒適的護理之后,血清膽紅素降至正常范圍,黃疸完全消退的患兒56例;血清膽紅素接近正常范圍,黃疸明顯消退的患兒2例,2例患兒經口服藥物治療3d后黃疸全部消退。經本院分析統計,進行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通過護理人員精心護理后治療效果有效率為100%,在治療后患兒均無其他并發癥發生,患兒家長對治療效果滿意度為100%。

3結論

藍光照射治療主要適用于采用常規治療效果不佳或黃疸繼續加重的;產前已確診ABO血型不和溶血病,出生后有黃疸現象的;未成熟兒光療指征放寬,達175μmol/L(10mg/dl)者;經皮測黃疸儀測定膽紅素12mg/dl者,此上四種均可采用藍光照射治療。

在對黃疸患兒使用藍光治療時,如護理人員對護理方式不注意,有可能出現不良反應,如黃疸程度加重、黃疸消退延遲或是黃疸退而復現等情況。不良反應中患兒的皮膚損害是可以避免的,在進行藍光照射時,護理人員要仔細用黑色不透光紙片或黑色純棉布等制作的眼罩將患兒眼部遮擋,并用小塊不透光尿布遮住患兒會位。患兒在光照治療中消化系統的不良是常見的現象,患兒會出現吸吮能力下降、嘔吐、溢奶、腹瀉等,因此在對患兒光療期間應充分保證患兒水分和營養的攝入量,如情況嚴重,則給予患兒進行靜脈注射補液[5]。

本院通過對58例新生兒黃疸的照射治療觀察中發現,護理人員細心正確的護理操作方法對于黃疸治療的成功率起關鍵性因素,而藍光箱儀器的性能完好、患兒家長的積極配合、醫院良好的治療環境也對于患兒黃疸的治愈有很大幫助。

綜上所述,治療新生兒黃疸中藍光照射治療是理想可行的治療方法,在光照治療中護理人員細心認真的工作態度提高了光療效果并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在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嚴格按照規范流程操作,并密切觀察患兒體征的各種變化情況與室內箱內溫度的變化,并隨時保持患兒的皮膚清潔。通過護理人員的精心護理,才能保證黃疸患兒均能全部治愈出院。

參考文獻

[1]洪黛玲兒科護理學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0,7:117

[2]朱志華人性化護理在新生兒黃疸藍光照射治療中的應用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7):1239-1240

[3]唐紅裝,梁麗清,謝映梅短時多次藍光療法在新生兒黃疸治療中的效果觀察與護理[J]廣東醫學,2010,31(23):3154-3155

篇10

【摘要】:藍光照射能有效地防止新生兒高未結合膽紅素血癥的并發癥膽紅素腦病(核黃疸)的發生,能降低新生兒死亡率及致殘率,從而提高新生兒成活率。 藍光照射中正確的操作方法及精心的觀察和護理是提高治愈率的關鍵。

【關鍵詞】:藍光照射;新生兒黃疸;護理觀察

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期常見癥狀之一,治療不及時將導致核黃疸,造成新生兒智力、聽力、神經系統的損害 。光照療法(phototherapy,簡稱光療)是一種降低血清膽紅素的簡單易行的方法,它利用膽紅素具有的吸收藍光光譜的特性,使膽紅素異化,從而易于排出體外,方法簡便安全,現已作為治療新生兒黃疸的首選治療方法。而正確、精心的護理是藍光照射治療的關鍵

一、 操作方法

清潔光療箱,水箱內加蒸餾水至2/3滿,接通電源,檢查光療箱運作是否正常,燈管是否全亮,藍光采用波長450~460nm,335~600nm,主峰位置為425~475,燈管距離患兒皮膚35cm左右,調節箱內溫度30℃,濕度55%~65% 。冬季箱溫達30℃,夏季達28℃時,患兒即可入箱。用大毛巾或包單圍好箱周,以防磕碰患兒,暴露患兒皮膚放入預熱好的光療箱內,用黑眼罩遮蓋雙眼,會用專用光療尿布保護,以防損傷生殖器和視網膜。尿布盡量小,以保證照射面積足夠。為使患兒皮膚受光均勻,禁止在箱上放置雜物,以免遮擋光線;保持玻璃床板透明度,及時清除污物,以免影響療效。夏季為避免箱溫過高,光療箱最好放于空調病房內。光療前,測體溫、光療時每2~4小時,測量一次,并記錄及檢查患兒全身皮膚黃染情況。藍光管置于暖箱頂部,單面照射不夠充分,患兒應定時翻身,每2小時變換一次,順序是仰臥 右側臥左側臥俯臥,俯臥時讓患兒面部向外側,防止壓住口鼻,盡量減少俯臥,尤其是病情嚴重者,以防影響呼吸引起窒息。記錄入箱時間及燈管開啟時間。本組病兒均采用間歇單面光療,每天12~24小時,間歇12小時,持續照射時間均不超過3天。

二、 護理體會

1、 做好患兒家長的宣教

大多數患兒家長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缺乏正確認識,認為新生兒皮膚黃染是正常現象,無需治療;加上對光療缺乏認識,個別患兒家長存在焦慮情緒,甚至拒絕治療。因此,需做好家長的心理護理,介紹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危害性及實施光療的目的和必要性,只要保護好雙眼及外陰,對患兒無不良影響,解除患兒家長的顧慮,取得信任,使患兒盡早接受光療。

2、 光療前的準備

光療前先用1:100金星消毒液濕擦藍光箱,特別是燈管表面的灰塵,以免影響照射效果。保持藍光箱溫度在30℃~32℃,濕度55%~60%。夏天常在箱里放置1~2杯蒸餾水以增加濕度。冬天常在箱的四周圍上白布保溫。為患兒修剪指甲或用布包好手指腳趾以免擦傷或抓破皮膚。

3、 一般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