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護培養方案范文

時間:2023-12-18 17:39: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植物保護培養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植物保護培養方案

篇1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人才;培養方案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23-0252-01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古老歷史和文化傳統的遺傳基因,體現著一個民族的勤勞智慧、創造能力和民族精神。二十一世紀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在當代中國形成,這項事業的深入發展急需培養一支專門的保護研究人才隊伍,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緊迫任務。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人才培養的意義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五千年的文明歷程中創造了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發展和走向未來的文化根基和思想根基,對于凝聚民族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

對這些彌足珍貴的非物資文化遺產進行有效地挖掘、研究、搶救、保護,離不開一只精通專業理論知識,具有很強實踐操作能力的專業人才隊伍。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隊伍建設。通過有計劃的教育培訓,提高現有人員的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品,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優勢和科研優勢,大力培養科研人才。”

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資源非常豐富,客觀上要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從業人員數量應具有一定規模;另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工作是一項跨學科、綜合性強,實踐性強的工作,其從業人員應具有與之相適應的專業知識結構和實踐經驗。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人才隊伍還不能滿足日益深入的非遺保護研究工作需要。

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為例,新疆歷史上曾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人類四大文明曾在這里匯聚碰撞,東西方文化曾在這里交融薈萃,各民族傳統文化積淀深厚,精彩絢麗,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厚。經2006年至2009年長達三年廣泛深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初步查明有3200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建立了國家級、自治區、地級、縣級的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截止2009年共有70項國家級、185項自治區級、535項地級、2480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中相當一部分項目的瀕危狀況令人堪憂,搶救保護任務艱巨。據初步統計2011年末自治區各級非遺保護機構97個,各級非遺保護研究人員290人,遠遠不能滿足工作需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工作終究是依靠人去完成的,因此培養一支高素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隊伍成為當務之急。

二、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人才培養方案

(一)加快課程體系建設和專業設置

針對我國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建設不成熟、不完善的現狀,必須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化的建設,將非專業和偏實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建設成為一門專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將課程體系建設和專業設置與政府決策和人才培養相結合,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進展,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發展。

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跨學科性與綜合性,要積極整合課程資源,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體系,加強課程體系建設和專業設置。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具有整體性,需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論基礎、調查方法和保護實踐都列入課程體系之內。此外,要積極借鑒國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經驗,在高校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專業。例如,法國就創辦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專門學院,即INP(國家遺產學院),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管和修復的專業人才。只有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化,建立健全相關的課程體系和專業設置,才能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培養專業人才,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此建議:今后有志于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工作的高校學生,應選修一門當地少數民族語言,這樣能夠利用語言優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田野調查實踐中,更好的與傳承人和群眾進行溝通,取得真實完整的第一手調查資料。

(二)構建人才培養機制

篇2

關鍵詞:植物保護專業;卓越農業人才;實踐教學;教學計劃;教學內容與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5-0179-03

植物保護專業是高等農業院校傳統專業之一,其任務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掌握植物病、蟲、草等有害生物的識別診斷,預測預報,綜合防治,植物檢疫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具備較強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能在農業及其他相關的部門或單位從事與植物保護有關的技術與設計、推廣與開發、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等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此培養目標決定了植物保護專業是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專業。2012年教育部決定啟動實施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并聯合農業部印發《關于實施卓越農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意見》,大力推動產學研、農科教結合培養高素質農林人才[1]。所以,在植物保護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加強實驗和實踐教學,使有害生物的防治技術適應現代科技發展水平,提高學生的實踐及動手能力,從而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達到卓越農業人才培養的標準是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東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專業對實驗及實踐教學內容和模式進行了初步研究和優化,使植物保護專業的實驗和實踐教學體系及內容更加系統、科學,既符合卓越農業人才培養的要求,又符合學生就業多元化的需求,提高學生的實踐及就業能力。

一、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

近年,通過多次組織專家及教師與用人單位座談、問卷調查,反饋畢業生在實踐教學環節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其原因,同時比較國內外實踐教學模式建設情況,借鑒其先進經驗,對植物保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進行了修訂。修訂教學計劃總體原則是加強實驗及實踐教學在課程中所占比重。修訂后的教學計劃共分為通識教育課、專業教育課以及實踐教學體系三個模塊,畢業生4年應修最低學分為16分。通識教育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類、軍體類、外語類、數理化類、計算機類、公選類、文理滲透類及藝術類等課程,主要是對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作為教學的重要任務;把綜合知識學習、綜合能力培養、綜合素質提高作為人才培養的根本途徑。此部分學生應修91學分。專業教育課主要包括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限選課三部分,以普通昆蟲學、農業昆蟲學、普通植物病理學、農業植物病理學、雜草學、農藥學、農藥生物測定技術、害蟲生物防治和植物病理學大實驗等課程的學習為重點,主要掌握植物保護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并能在生產實踐中熟練應用;使學生具備農業可持續發展,特別是環境保護和人類身體健康的意識和基本知識;了解植物保護中各學科前沿和發展趨勢。此部分學生最低應修78.5學分。此模塊中每門課程均配有相應的實驗課,理論課與實驗課學時比例為998∶520。第三個模塊實踐教學體系包括植物學、農業氣象學、農學基礎、昆蟲學、植物病理學、雜草學等課程的教學實習以及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公益勞動、軍訓、社會實踐等實踐性教學環節,除畢業論文外,此部分累計33.5周,22.5學分。通過實習與實訓,使學生掌握主要作物播種時期及方法、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能正確識別和診斷田間發生的主要病蟲草害;了解主要有害生物的種類與危害特點;掌握主要有害生物的預測預報、防治方法和防治技術。

二、加強實驗平臺建設

學校高度重視本科生實驗平臺建設,近5年植物保護專業通過學校211工程建設資金、中央與地方共建基礎實驗室項目等累計設備購置費用709萬元,購置800元以上儀器設備328臺/套,其中5萬元以上設備18臺,10萬元以上設備8臺,重點建設了植物病原生物學、植物病害生態學、農業害蟲防治、昆蟲生物學、雜草生物學和農藥檢測6個實驗室。購買了有害生物顯微觀察及演示系統、快速蛋白純化系統、智能型蟲情測報燈、高速冷凍離心機、原位梯度PCR儀、凝膠成像分析系統、光合作用測定儀、次生代謝產物分離系統、高效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農藥試驗自動化施藥系統、固相萃取裝置等儀器設備。建設后在所有以病原和昆蟲形態觀察為主的實驗教學中可以達到每人一臺顯微鏡,同時,配置了多媒體投影設備,使很多微觀的影像直觀化,大大提高了實驗教學的質量。此外,通過平臺建設還開設了農藥殘留分析、農藥環境學、農藥環境毒理學等一些新的課程,使農藥殘留分析等實驗課全面與國際研究水平及其分析檢測技術接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使選修農藥殘留分析課程的學生真正掌握農藥殘留分析的方法和技術。

三、構建新的實驗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

在實驗平臺建設的基礎上,根據培養目標和實驗教學改革的總體要求,對實驗教學內容進行了全面改革、促進實驗內容更新。植物保護專業主要包括植物病原學、普通昆蟲學、農業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學、農藥學、雜草學、農藥生物測定、植物病理學大實驗等實驗課。長期以來,這些課程的實驗教學分別由不同教師承擔,由于教師之間缺乏溝通,因此部分課程的實驗內容存在重復設置現象;而且教學內容沒有及時結合社會的需求而動態調整,許多課程多年以來一直采用一成不變的傳統實驗內容,陳舊滯后;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實驗內容較簡單,驗證性實驗項目偏多,綜合設計性實驗項目相對偏少,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對實驗教學不重視,疏于動手,不重視能力的自我培養,實際工作能力差。因此,通過組織教師研討,調整了實驗教學內容,科學地設置實驗項目,保留核心的基本技能訓練,減少驗證性實驗,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更新實驗教學內容,形成以能力培養為核心,涵蓋基礎性實驗+綜合(設計)性實驗+研究創新性實驗的分層次實驗教學體系。為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在實驗項目選擇及開課時間上給予學生一定的靈活性。修改并重新制訂實驗教學大綱,并按1.5倍比例設置實驗項目,其中包括必修實驗與選修實驗。在驗證性實驗的基礎上增加綜合設計性實驗項目及創新性實驗項目,提高綜合設計性及創新性實驗項目的百分率。學生可根據興趣選修實驗項目,在網上提前預習實驗內容,提前向實驗中心提出實驗申請,并與實驗教師及實驗人員預約安排實驗時間。教師結合其實驗或研究內容,進行實驗指導。

一些實驗課程如植物病理學大實驗,探索式地嘗試應用項目教學法。即將實驗課分成兩部分,基礎性實驗需要學生系統掌握的內容仍以傳統的形式上課;另一部分則以項目的形式改成選修,實驗項目以課題實驗小組的形式進行實驗項目的完成。由指導教師給出若干個實驗項目,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及以后工作去向選擇1~2個項目,然后把選擇該項目的學生分組操作,項目成員包括學生、指導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學生在進入實驗室操作前首先要熟悉該項目的目的、意義,并在教師指導下對實驗項目的操作流程進行設計,完成設計任務書,這些內容的完成需要學生協同完成,需要團隊合作與分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有利于今后更好地融入社會。實驗技術人員負責學生的日常實驗的監督,提供必要的實驗條件,教授儀器設備的使用方法和維護,協助解決實驗過程中的一些細節問題并保證實驗材料的安全使用。每個項目小組學生人數視課題內容分配,推薦一名組長,匯總實驗中的問題,傳達教師的要求,組織實施。該教學方法實施后受到學生的歡迎,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補充了單一教學形式的不足,也滿足了因人施教和個性化培養的要求[2]。

四、改革教學實習模式,豐富生產實習教學內容,增設畢業實習

植物保護專業的實習主要包括植物學、昆蟲學、植物病理學、雜草學、農學基礎、植物檢疫和農業氣象學等課程的教學實習,以及生產實習等實習內容。長期以來昆蟲學、植物病理學以及雜草學教學實習只在學校周邊對發生的主要病、蟲、雜草進行識別診斷,而學生卻是來自全國很多省市,畢業后也是在全國就業,因此對南方發生的一些病蟲害一無所知。另外絕大多數學生對農業、農村和農民了解甚少,在生產實習中學生只是在實習基地通過參加農業生產勞動,掌握一些作物栽培技術而生產實習,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另外,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進入工作崗位之前缺乏系統培訓,對真正的生產實踐不了解,日后到了工作崗位,很難做到上手快,出現培養的人才不適應社會需求等現象。

因此多方籌集經費,盡可能地在多個省市進行實習,此外還對教學實習內容與模式進行系統研究和整體優化,將相互關聯的植物病理學、昆蟲學和雜草學實習有機地組織起來,實行聯合實習模式,將現在的集中實習改為分階段實習,使學生全面了解農作物不同生長時期病蟲草害的種類、發生發展情況,這樣既可以在不增加實習經費的情況下完成更多的實習內容,又有助于學生系統地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基本技能。

植物保護專業人才既需要熟悉農業生產、了解各種農作物的栽培管理,又需要掌握植物保護專業的知識技能,因此在教學計劃中設立了作物生產實習實踐環節,學生在第六學期的5月一直到8月共12周時間全部進行生產實習。為了更好地達到生產實習的目的,指導教師進行了精心設計,根據植物保護專業應該掌握的專業技能設計一些具體的實習項目,增加了農作物栽培、管理、主要病蟲草害識別、診斷、預測預報、綜合防治等生產實習教學項目,如水稻稻瘟病發生趨勢預測、粘蟲發生趨勢預測、玉米絲黑穗病防治、大豆土傳病害防治、地下害蟲調查及防治等。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病蟲害發生動態和氣象因子等對作物的影響,制訂有害生物綜合防治措施并組織實施。這樣學生在整個生產季節參加作物從播種到收獲的整個過程,既可以了解農業生產實際,也明確植物保護專業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獨立工作和團隊協作的能力,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及學習植物保護專業的自豪感。

此外,根據近幾年植物保護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去向,與一些農藥企業、農場、植保站、農科院等單位簽訂協議,建立植物保護專業學生實踐教學實習基地。教學計劃中第八學期增設了畢業實習,根據畢業生的就業取向,為畢業生在畢業前提供農藥生產與經銷企業、農場、植保站、農科所、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等部門的實習機會,滿足學生就業多元化的需求,使學生提前進入工作崗位,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五、鼓勵學生積極申報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強化畢業論文設計

為了培養學生的科研積極性和實踐操作能力,實驗室面向本科生開放,鼓勵學生積極申報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申請者根據個人的興趣及愛好,成立科研興趣小組,在相關教師的指導下,查閱文獻,撰寫申請報告。立項后,學生獨立自主地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在整個創新項目實施過程中,使學生學會查閱文獻、科研選題以及申報科研課題、結題、撰寫科研論文的方法;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合作共事和團隊協作精神,將教師由傳授型轉為指導型,將學生由被動接受驗證型轉為主動參與探索型。充分發揮大學生在科研中的自主性,獲得較高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此外要求學生的畢業論文每人一題,將選題時間提前到第五學期,學生在大三進入實驗室。實行本科畢業論文開題制,學生自主查閱相關文獻,確定研究題目、內容和研究方案,進行預備性試驗等,進入開題階段后,學生在教師或高年級研究生指導下進行畢業論文研究,直至撰寫研究論文和進行畢業論文答辯[3]。

幾年來,對植物保護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和實踐,激發了學生對該專業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也使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學生就業率逐年提高,受到學生和用人單位的充分肯定,對具有較強實踐創新能力、高素質植物保護專業人才的培養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樊東,張艷菊,何付麗.植物生產類專業卓越農業人才培養策略[J].中國農業教育,2013,(2):67-71.

[2]李永剛,文景芝,韓文灝.農科類實驗教學中“雙+”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3:218-219.

[3]姜道宏,王滿錚魏友伯,李建洪,邊銀丙,黃見良,黃俊斌,王小平,侯明生.高等農業院校植物保護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理論與實踐[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3):296-300.

篇3

[關鍵詞] 中央財政 專業群 作物專業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10-0240-01

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自2011年中央財政支持作物生產技術專業建設以來,大力輻射植物保護專業建設,并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構建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

作物生產技術專業和植物保護專業以作物為共同的工作對象,且技術領域相互滲透,反映在課程內容上有相當一部分共同的理論、技術和技能基礎。因此,基于專業群建設的課程體系,適合采用“平臺+模塊”的模式構建。

“平臺”是根據專業群對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所必備的共同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及各專業技術的共性發展和特征要求而設置的,由公共課和職業技術基礎課組成。

“模塊”則根據作物生產技術專業和植物保護專業分別設置,由體現專業特色的課程組成。作物生產技術專業的學生還可以通過課程選修的方式更加細化深入的掌握種植技術、種子生產與營銷、農產品加工三個職業方向的知識和技能,而植物保護專業的學生則可以選擇農業無公害生產與管理、農藥兩個職業方向的課程進行學習與實踐。

借鑒作物生產技術專業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領域課程方案,構建植物保護專業的課程體系和專業核心課程,開發學習領域的課程標準、教學課件、試題庫,建設共享教學資源庫等。

學院于2012年和2013年分別投入5 萬元加強植物保護專業師資隊伍建設,培養專業帶頭人1名,骨干教師6 名;學院于2012年和2013年分別投入15 萬元加強植物保護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分別對各課程進行現場調研,并聯合制定了各門課程的課程標準,集成了職業技能訓練題庫多套。

二、建設開放、共享的實訓基地

實訓基地建設圍繞作物生產技術專業和植物保護專業的核心技能訓練為中心,按專業群分類定位實訓基地,實現資源共享。實訓基地按功能定位為四類:(1)專業群內各專業學生共同的實踐教學基地;(2)各項專門技能訓練基地;(3)本地區職業技能訓練考核鑒定基地;(4)技術開發應用與推廣基地。

把“學生全程參與式生產基地”建成專業群實踐基地,除滿足作物生產技術專業學生掌握從整地播種到田間管理和產品收獲銷售的技能外,也能同時讓植物保護專業學生全面參與掌握大春、小春作物的各種病蟲害的發生、發展、預測、預報與綜合防治技術。

對現有的校外實訓基地,如省種子管理站、邑邦農業、種都種業、上海大地、利爾化學、國光農化等進行分類建設,以分別滿足作物專業、植保專業的學生畢業實習、共同實踐項目和專門技能項目實習的需要。

專業群實訓基地建設按照資源共享的原則,在共享作物生產技術專業實訓室和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基礎上,完善植物病蟲害標本室,完善植物病理實驗室和微生物實驗室。共投入經費41萬元,其中項目建設資金10萬元,學院自籌31萬元購買了昆蟲標本:蝗蟲消化系統、薊馬纓翅玻片、薊馬玻片、昆蟲分類標本(白蟻標本、長蝽科標本、網蝽科標本、盲蝽科、莖蜂科、姬蜂科、繭蜂科、泥蜂科、胡鋒科、龍虱科、吉丁蟲科、螢火蟲)、地下害蟲標本(大地老虎、黃地老虎、東方螻蛄、華北螻蛄、暗黑腮金龜成蟲和幼蟲、種蠅)、各類作物害蟲標本(水稻三化螟、二化螟、稻薊馬、褐飛虱、白背飛虱、灰飛虱、電光葉蟬、白翅葉蟬、黑尾葉蟬。稻縱卷葉螟、稻癭蚊、玉米螟成蟲和幼蟲、黏蟲成蟲和幼蟲、高梁條螟成蟲和幼蟲、棉鈴蟲、茶黃螨、朱砂葉螨、棉卷葉野螟)、果樹害蟲標本(柑橘矢尖介、吹綿蚧、柑橘瘤螨、柑橘銹螨、柑橘潛葉蛾、甜菜夜蛾、甘藍夜蛾、銀紋夜蛾、黃曲條跳甲、美洲斑潛蠅、瓜絹螟、豆莢螟)、薯類害蟲標本(馬鈴薯塊莖蛾、28星瓢蟲、麥蛾、甘薯小象甲、甘薯大象甲、甘薯葉甲、豆天蛾、油菜潛葉蠅、大豆卷葉螟)、倉庫害蟲標本(綠豆象、豌豆象、玉米象、赤擬谷盜、蠶豆象)、園林害蟲標本(美國毒蛾、大袋蛾、藍目天蛾、尺蛾、紅腹燈蛾、蚧類、蚜蟲、褐天牛、螟蛾、木蠹蛾)。此外,還購買了大量的病害標本:(1)小麥病害:小麥白粉病、小麥散黑穗病、小麥腥黑穗病、小麥赤霉病、小麥紋枯病、小麥全蝕病、小麥根腐病、小麥黃矮病、小麥銹(病葉銹、條銹、稈銹);(2)水稻病害:稻瘟病(葉瘟、苗瘟、節瘟、穗頸瘟、谷粒瘟)、稻曲病、水稻紋枯病、水稻惡苗病、水稻細菌性條斑、稻粒黑粉病、水稻條紋葉枯病.綿腐病、立枯病;(3)玉米病害: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散黑腥病、玉米黑穗病、玉米絲黑穗病;(4)棉花病害:棉花立枯病、棉花炭疽病、棉花紅腐病、棉花枯萎病、棉花黃萎病、棉花角斑病、棉花黑星病;(5):大豆病害:大豆灰斑病及大豆胞囊線蟲病;(6)油菜病害標本:油菜病毒病及油菜菌核病癥狀、油菜霜霉病、白銹病和病毒病;(7)馬鈴薯晚疫病及甘薯黑斑病、馬鈴薯環腐病;(8)茄類病害:番茄病毒病、番茄晚疫病、番茄灰霉病、茄子褐紋病、茄子黃萎病、辣椒疫病;(9)十字花科蔬菜病害:白菜軟腐病、菌核病、黑斑病;(10)葫蘆科蔬菜病害黃瓜枯萎病病、黃瓜霜霉病、黃瓜細菌性角斑病;(11)果樹病害:果樹腐爛病、蘋果褐斑病、梨銹病、梨黑星病、柑橘炭疽病、柑橘潰瘍病、柑橘瘡痂病、葡萄褐斑病、葡萄黑痘病、桃縮葉病;(12)觀賞植物病害:月季白粉病、杜鵑餅病、月季黑斑病、大葉黃楊褐斑病、枝干腐爛病、病毒病、瘡痂病、枝枯病、枯黃萎病、細菌性病害。建立了植物病害標本貯藏和展示室(生物顯微鏡、體視顯微鏡、標本柜),并對有害生物實訓室進行改建,對原有的實驗臺進行改造,增加部分實驗設備。

三、專業群師資隊伍建設

以作物生產技術專業師資隊伍為共享平臺,加強專業群師資隊伍建設,分別再培養、引進骨干教師3名,行業技術專家、技術能手兼職教師2名。形成一支專兼結合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與作物生產技術重點專業兼職教師資源庫共享,培養和提高兼職教師教育教學能力。

四、專業群課程建設

借鑒作物生產技術專業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領域課程方案,構建植物保護專業的課程體系和專業核心課程,開發學習領域的課程標準、教學課件、試題庫,建設共享教學資源庫等(目前均已完成)。

專業群建設關系到高職學院專業布局和辦學特色的形成,對于高職學院的長遠發展將產生重大影響。專業群建設不能脫離高職學院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客觀環境和自身的具體條件。一所學校不可能把所有專業都辦成特色專業,必須發展比較優勢,努力在幾個專業群上辦出特色,提升學院的品牌優勢。要從學院所處的行業背景、區位優勢出發,根據自身所具有的辦學基礎條件,逐步建立起若干個專業群,特別是將專業群中的核心專業作為建設的重點,將這些核心專業建設成為精品專業,帶動整個專業群的發展[1]。同時,專業群建設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要從行業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出發,結合學院拓展新專業的可能性,逐步推出新的專業方向或相近相關的新專業,構建起一個以重點建設專業為龍頭,相關專業為支撐的獨具特色的專業體系。

篇4

一、聯合教學實習模式的創新

實踐教學的創新,培養具有創新性、綜合素質強的復合型人才,是規范農科人才培養方案和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2]。實踐教學是培養實踐操作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的重要環節,它可以使學生把所學理論知識直接地應用到實際工作中。我們將《農業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學》和《植物化學保護》三門課程的教學實習有機地組織起來,應用聯合實習模式。學生可以在同一時間完成的三門課程實習任務,且避免重復,效率更高。在實習過程中,指導教師一般由農業昆蟲、植物病理和植物化學保護方面的教師各1名組成。在他們的指導和幫助下,學生很容易將三門課程的相關內容統一起來,系統性更強,對病蟲害的綜合治理有更深入的認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獨立思考、查找文獻資料、綜合分析能力得到明顯的提高。聯合教學實習模式克服了傳統教學模式時間短、不連續的弊端,使學生全面了解農作物病蟲害發生發展情況,并且可提出有效的防治對策,有助于學生系統地掌握專業基本技能、專業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創新能力、社會適應能力。

二、建立多層次的教學實習基地及完善的保障體系

以前,由于地域條件、教學條件和實習經費等因素的限制,課程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都是在學校或附近地區進行的,很難保證學生實踐教學的質量。為保證實習的順利實施,在學校及學院的大力支持下,挖掘各種關系,聯系和開拓實習基地,形成以實驗室、實驗中心和學校各試驗站三方面為主的校內實訓基地為平臺,以及校外實踐基地為補充的多方位的實踐教學場所。此外,為了保障學生實習期間的安全,還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體系。在課程實習中,以班級為單位,至少由3名專業老師組成,實行的是教師帶隊負責制。同時,在企業實習過程中,實行“雙邊管理”,即“校內指導教師和實習單位負責同志同時管理”與“實習協議”,使學生自律,并定期向指導教師匯報實習情況等多種措施,保證各類實習安全、有效地進行。

三、建設高素質的實習指導教師隊伍

教學實習質量與導教師隊伍的實踐教學能力和素質密切相關[3]。新的教學實習模式綜合運用了多學科的理論知識,綜合性很強,所以要求教師必須知識面寬、實際操作技術高、教學經驗豐富、綜合管理和協調能力強。目前,有些指導教師雖然學歷層次較高,但實踐經驗相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要求實踐教師不斷學習和加強鍛煉,努力提高專業理論知識水平、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了解和掌握本學科及相關學科的發展動態、研究的新進展和新技術。另外,通過多種渠道提高實踐教師隊伍的實踐技能,才能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培養具有高質量實踐能力的學生。

四、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

以往對于學生實踐教學的考核通常采用提交報告的方式,往往出現撰寫不認真、互相抄襲等問題,不能完全反映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真實情況和實際效果。改革后,教師要帶領學生認真總結實習情況,全面考核學生的實習參與意識、實習紀律情況、團隊合作態度、實際動手能力、實習報告總結等情況。為此,通過多年的實踐摸索出一套以考勤(10%)、現場考核(50%)、班組為單位的總結(20%)與書面報告(20%)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大大增強教學效果,使學生對農作物病、蟲、草害的認知能力及控制有害生物的綜合實踐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參考文獻:

[1]劉愛新,姜詠芳,劉玉升,劉會香.植物保護專業規范化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農業教育研究,2016:1.

[2]何建云,周瑋,李冠華.植物保護專業課程教學實習的探索.實驗室科學,2014,17(6).

篇5

【關鍵詞】農藥學 實踐教學 教學內容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646(2008)08(b)-0123-02

《農藥學》是我國農藥學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課程,是植物保護專業必修的一門課程,也是一門典型的跨學科、跨專業、交叉性很強的、很有特色的并且實驗性很強的課程。對于這門課程的實踐教學部分的合理設置,內容的科學安排,是關系到農藥學學科及相關學科高級人才的綜合素質水平體現的關鍵,海南大學(原華南熱帶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于2003年,在植物保護專業(本科、專升本)、2006年植物保護(農藥方向)以及在2005年新增的農產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制藥工程專業開設《農藥學》這門課程作為必修課。相對來說,植物保護農藥方向、農產品質量與安全以及制藥工程專業開設《農藥學》課程要比植物保護專業所占的分量重,學時多,尤其在實踐教學方面,更應該跟實際生產相聯系,因此,為了進一步搞好教學,在有限的學時教學中讓學生系統、牢固的掌握《農藥學》的基礎理論,了解最新最前沿的農藥學科進展,由此以植物保護(農藥方向)農藥課程的實踐教學內容為主線,根據這門課的特點,進行相關實踐教學的初步探討。

1 農藥學實踐教學的特點

農藥學課程主要學習農藥學的基本原理,其內容是從基礎理論到實際應用,必須把理論教學與緊密實踐教學相聯系的科學性,并且照顧到學科的全面性,結合農藥學的研究內容和任務、農藥的發展趨勢,介紹新農藥的創制理論,從對農藥學科全面手型人才的趨勢相結合,迎合社會需求,科學合理的對實驗課程進行設置。農藥的創制要求學生有較好的有機化學和生物學基礎,需要化學與生物學密切結合,因此,實驗課程必須從刺激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能力以及設計能力等方面著手,培養學生自覺地查閱本專業最新文獻的本領,強化實驗過程中的實驗技能,對已有較快發展的分支學科,如生物農藥、農藥劑型與加工、農藥殘留分析、農藥生物測定、農藥環境毒理和農藥銷售與管理等,則另設課程進行理論和實踐教學,達到專業綜合素質的提高,從而培養出農藥學及相關領域具有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的高級人才。

2 充分發揮教學在實驗教學中的主導作用

2.1 精心選擇實驗內容

海南大學的農藥實驗教學包括植物化學保護專業、植物保護農藥方向、制藥工程及農產品質量與安全等專業,而且各專業實驗課的學時設置不一,這就要求我們任課教師在掌握不同專業和方向的教學大綱的前體下,認真分析各專業的特點,精心設計出適合不同專業的實驗項目。例如原來的植物化學保護專業開設的實驗課程學時相對較少,實驗內容包括一些劑型的配置和常見農藥的鑒別,由于上邊提到農藥劑型與加工等課程已經單獨設課,所以在實驗課的內容上要作相應的調整,避免重復;而植物保護農藥方向的理論課時和實驗課時比原植物保護專業的要多一倍,根據這種現狀以及農藥方向的學生畢業后要走向的崗位的需要,我們對該方向的實驗課程設置做了精心的選擇,把實驗的內容跟生產緊密的結合。設置了的農藥水分的測定、農藥可濕性粉劑細度的測定、農藥乳液1穩定性的測定、農藥有效成分含量的測定以及常見農藥結構的鑒定和農藥質量的簡易鑒別等內容,除基礎性實驗課以外,還適當開展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實踐證明,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

2.2 做好實驗前準備

做好實驗前準備,是保證實驗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教師應該熟悉實驗原理和實驗流程,預測難點、把握要點,并對可能出現的結構進行分析。如在農藥水分測定這一實驗中,回流速度要控制在2-3滴/秒,學生在操作時常因為控制不好回流速度而影響結果等。

2.3 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為適應人才培養對實驗教學新的要求,考慮到課內實驗教學課時的有限性,必須充分利用和發揮實驗課的效益,提前讓學生進行實驗的預習,寫好預習報告,有助于提高學生課內實驗的質量和效果。

2.4 學生獨立操作,教師適時啟發

在實驗教學中,學生是一個實踐者和探索者,是實驗的主體,必須加強學生獨立操作能力。老師必須糾正學生不規范的操作,比如有的學生對許多基本操作不夠熟練甚至有的同學連移液管都不會使用,可見其實際操作技能的缺乏。因此必須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讓學生養成正確、熟練地掌握各種常規實驗技術,提高實驗能力。

2.5 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

在實驗中,根據有關實驗內容,采用2-3 人為一小組的方法進行實驗,便于同學間交流和提高團隊精神和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2.6 認真批改實驗報告并及時反饋

實驗報告是對實驗的總結,也是對實驗課質量高低的檢驗。教師通過對實驗報告的批改能及時發現學生操作與分析實驗能力的錯誤與不足。在下次實驗或者理論課的教學中,及時反饋給學生,適時糾正他們的錯誤,提高實驗能力。

3 重視實踐教學環節

實踐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海南大學《農藥學》的實踐教學,重點體現在實驗課和課程實習以及綜合實習上。

(1)根據已經介紹的實驗課內容的設置,針對社會需求和該專業的特點來選擇教學內容,重點在培養學生的基本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

(2)為了培養和提高學生在生產實踐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意識,我們設置了一周的課程實習,在實習內容的選擇上,既要做到全面,又要做到有代表性,因此,教師設計實習的內容包括田間的藥效試驗、到農藥銷售網點現場進行農藥商品調查以及到農藥廠家參觀實習三部分。

1)田間藥效試驗:植物保護專業和農藥方向的學生將來無論從事科研和技術工作,還是去農藥企業或公司,田間藥效試驗都是必須接觸、參與甚至是未來的主要工作內容之一。因此,利用我校建立的植物類實驗實習基地,開展農藥田間藥效及安全性評價實驗,使學生掌握田間農藥施用技術、藥效試驗標準、田間實驗設計、田間調查方法和數據統計分析方法等,給學生提供一個重要的實踐環節和掌握一項重要實用技術的機會,為學生將來參加工作、參與競爭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達到科研性教學的目的。

2)目前我們已經在儋州植物化學保護總站建立了農藥校外實習基地,通過到實習基地的實踐,學生了解目前市場上常見的農藥品種,以及市場需求熱點,把理論和實踐做到有機地結合,達到模仿性教學的目的。

3)到附近農藥廠參觀實習,讓學生近距離接觸農藥生產過程中的儀器及設備,了解基本的生產流程。防止學生到工作崗位之后覺得生疏、理論和實際銜接不上,做到早接觸,早準備,自己對哪個方向比較有興趣,就可以在以后的學習中有側重點,積極地為將來工作積累素材,達到視覺性教學的目的。

(3)為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學生的整個農藥學科相關內容的連貫性,我們在第6個學期設置了為期2周的農藥課程綜合實習。在綜合實習中,充分發揮企業在教學中的作用,來緩解一方面是企業急需要高素質、創新型的綜合性人才,另一方面是高校在人才培養上與社會需求的脫節的矛盾。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實行開放性辦學,把學生送到生產第一線去實踐。農藥學人才的培養尤其要發揮企業在教學中的作用,通過建立校外基地,后者直接選擇一些企業做為校外基地,請基地的技術人員和專家講授實用知識,同時讓學生到基地去實習和進行有關實驗,有利于掌握和了解生產實際中存在的問題,不斷提高和鞏固所學理論知識,使學生畢業后能很快滿足生產實際對人才的需要。例如,我們通過與有關企業聯系,建立了儋州植物保護實習基地、海南正業實習基地等,把農藥劑型與加工、農藥殘留分析、農藥生物測定、農藥環境毒理和農藥銷售與管理等課程的內容有機結合起來,把學生送到各部門分別去實習3-4天,直接接觸生產第一線,了解生產動態,有力地推動了農藥學人才的培養,以適應企業的需要,在農藥的科研和生產銷售中發揮較好作用。

綜上,通過實踐教學的幾個結合,充分體現了運用科學的發展觀,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實驗教學模式,起到了教學相長,互相促進的良好效果,給學生營造一種主動的、探索性的學習環境,改變了學生按部就班,完成任務了事的被動實驗的狀況,通過系統而有計劃的實驗教學,由知識到技能,再由技能到能力的不斷由量變到質變的轉化。教學不僅是為了學生學到理論知識,更主要的是教會他們一種能力,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作為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加強探索、研究,把能力培養和素質教育貫穿到實驗教學的始終,實現《農藥學》課程的實踐教學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 范麗霞.提高微生物實驗教學質量加強學生能力培養,海南省高校實驗室工作委員會2004年論文集,139-140.

[2] 曾鑫年,徐漢虹,胡美英.農藥學教學實踐與改革的探討[J].高等農業教育,2003,01,73-74.

篇6

一、繼續完善協會組織建設

在*6年完善協會秘書處常設機構建設的基礎上,*7年我們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協會分支機構的建設上。現在全疆13個地州和部分重點縣市已經建立了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另外在天山西部林業局、阿爾泰山林業局也建立了二級分會。在原有的馬鹿委員會、雪蓮保護專業委員會的基礎上,又新成立了野生鳥類保護專業委員會,該委員會團結了一大批愛鳥、護鳥的有志之士,投身于*的野生鳥類保護事業;還在*大學成立了以學生自主管理的一種新的組織模式--*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大學工作委員會,這是在協會組織模式上的一種創新,通過協會的引導和扶持,充分發揮當代大學生的求知欲和能動性,釋放他們的激情和活力,為野生動植物保護事業注入了新鮮血液。

二、大力開展科普宣傳活動,提高公眾保護意識

(一)"愛鳥周"活動

*7年是愛鳥周活動在全國開展25周年紀念,繼*6年在伊犁州舉辦全疆"愛鳥周"活動取得巨大成功之后,*7年"愛鳥周"活動在南疆博湖縣美麗的博斯騰湖畔舉行。在活動啟動儀式上宣布對在野生動植物保護事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及長期工作在第一線業績突出的工作人員、保護野生動植物方面表現優秀的企業家、普通老百姓進行表彰,樹立了*野生動植物保護事業的榜樣,這種形式的表彰在*還是第一次。"愛護野生動物,迎接綠色奧運"青少年野生動植物攝影展覽也與"愛鳥周"儀式同時開展,共展出攝影片近*張,這些作品從不同視角,選材新奇獨特,畫面引人入勝,表現了青少年活躍創新的思維,多才多藝的良好素質以及關注奧運、關注生態的社會責任感;各地州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制作的愛鳥周板報多方面展示了本地區的生態保護工作;*雪蓮維藥、*昆泰藥業的板報充分反映了企業的良好狀況及參與保護野生動植物的各種公益活動。中央七套、自治區電視臺、*日報、香港文匯報、中國新聞社及州、縣等新聞媒體對此次活動進行了報道。

(二)未成年人生態道德教育

未成年人是科學技術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未來,肩負著實現我國第三步戰略目標的歷史任務。協會一直非常重視未成年人生態道德教育工作,力求通過形式多樣、生動有趣的各種活動吸引未成年人參與保護事業,在參與和學習中提高他們的生態道德水平。7月初,協會組織了"揭秘夏爾西里--青少年科考活動",協會選擇*03年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國重新劃界后歸屬中國的夏爾西里保護區作為考察地點,這次活動既是一次生態道德教育,同時又是一次愛國主義教育。在整個活動中,生態教育和愛國教育形成了密不可分同時又互相促進的效果。美麗的環境可以激發同學們的愛國熱情,而環境的保護又離不開祖國的強大。如果沒有堅強的祖國做后盾,也許美麗的夏爾西里仍然是我們可望而不可及的一塊神秘土地。所以,"環保"和"愛國"這兩個主題始終貫穿于整個活動中,取得了相得益彰的突出效果。該活動被評為自治區"大手拉小手--青少年科技傳播行動"重點項目,*電視臺、*工人時報等媒體進行了全程跟蹤報道。緊接著協會又與中科院*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中學生競賽委員會、*師范大學生命科學與生化學學院等單位聯合舉辦了"崇尚科學、珍愛生命"夏令營,組織參加全國中學生生物學聯賽疆內各地區獲得前三名的學生及指導老師,共十幾個地州二十余所學校的40余名師生先后參觀了卡拉麥里保護區、五彩城、野馬繁殖研究中心、天山野生動物園、南山風景區、地質博物館、師大北鯢館和科學院標本館等地,為全疆優秀生物愛好者提供一個相互交流,相互促進的機會,提供一個創新實踐的平臺,為未來的"小小生物科學家"的健康成長創造發展空間。通過這次夏令營,更加激發了他們崇尚科學、珍愛生命的熱情,回去以后,他們的這種激情必將感染周圍的老師和同學。可以說,我們播下了一棵棵綠色的種子,通過他們,這些種子將撒向全疆各地,結出一個個豐碩的果實。

協會還與*中學生物學會聯合舉辦"保護野生動物,迎接綠色奧運"青少年攝影展,主要目的是通過這樣一個活動,使青少年樹立起保護野生動植物的思想意識,自覺參與到"建立和諧社會、共享自然"的行動中。*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及各地州協會進行了征集選拔工作,精選出一批優秀攝影作品,這些作品從不同視角,選材新奇獨特,畫面引人入勝,表現了青少年活躍創新的思維,多才多藝的良好素質以及關注奧運、關注生態的社會責任感。全疆中小學生踴躍參加,共評選出一等獎一名,二等獎三名,三等獎六名,優秀獎十名。

(三)分會活動

各二級分會自成立以來,積極開展相關活動,充實了協會的活動內容,擴大了協會的影響力。尤其是新成立的野生鳥類保護專業委員會和*大學工作委員會。

野生鳥類保護專業委員會組織愛鳥人士,開展了多次觀鳥、投放鳥食、投放金銀花預防禽流感的活動,還自費救護鳥類1萬多只放生到野外,并且通過展出宣傳展板、懸掛鳥巢、自編文藝演出等方式把保護鳥類的活動辦進社區,與社區群眾進行最直接的接觸,取得了較好的宣傳效果。最近他們還對*候鳥的一個重要棲息地--青格達湖濕地進行了深入考察,發現了影響候鳥生存的潛在威脅,及時向自治區有關部門和領導作了報告,并著手準備建立*國際候鳥遷徙補養科普觀察研究教育基地青格達湖生態濕地永久性保護區的方案。

*大學工作委員會充分發揮年輕人的創新精神,在堅持每周一次例會,學習宣傳野生動植物保護知識的基礎上,以科普宣傳、參觀野生動物園、標本館、參加定向越野賽,放映野生動物類影片等形式,引起了眾多大學生的關注,顯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在*的大學生社團中具備了一定的影響力。

(四)其他宣傳活動

1、9月15日,協會響應自治區科協號召,參加"全國科普日"*系列科普活動,積極宣傳野生動植物和環境保護知識,得到了自治區科協的好評。

2、9月18-19日,協會與*青年志愿者協會、*青年網絡影視中心、安利*分公司合作開展"關注普氏野馬,構建友好環境"主題活動。

3、12月1日協會與*鴻福大飯店聯合舉辦"相約*8--鴻福童話圣誕--關愛野馬與綠色奧運同行圣誕迎新點燈儀式",在點燈儀式上舉行了"普氏野馬保護基金啟動儀式",并在飯店大堂內設立"野馬保護基金捐助箱",希望吸引社會各界的關注,共同努力,保護野馬。

4、12月28日協會、野馬繁育中心參加了烏市第十三中學初二十班的學生的"保護野生動物、關愛普氏野馬"主題班會,以"聽政會"的形式,同學們扮演了從政府工作人員、科技工作人員、行政執法人員、飼養野馬工人和普通群眾等角色,站在不同的立場上,闡述了對*野生動物保護的關注,充分表現了青少年關心國家大事、關心生態文明、關心社會狀況的向上精神面貌。

三、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密切聯系政府和群眾

協會利用自身與社會公眾聯系緊密的優勢,注重收集群眾意見,積極向上級部門反饋,并根據上級部門制定的相關政策法規,及時組織群眾學習、理解,架起政府與群眾相互溝通的橋梁,竭盡全力當好政府主管部門的助手。比如在*6年12月1日《*野生植物保護條例》正式實施后,協會印發各種宣傳手冊,在全疆范圍內開展學習該條例的活動。10月份,為響應自治區黨委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召,協會組織部分人員,配合自治區林業廳制作《以法為綱,共建和諧*--學習〈野生動物保護法〉》宣傳光盤,該光盤與其他部門制作的光盤合成一套,由自治區黨委統一訂制,下發全疆各鄉村黨支部,將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協會還非常注重技術服務和技術咨詢工作,例如在11月組織有關專家,經過充分研究討論,配合自治區林業部門制定《*維吾爾自治區野生動植物保護規劃》,該類型的專項規劃在全國都比較少見,將對我區的野生動植物保護事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四、科技交流與合作、科學考察活動

協會非常重視科技交流與合作,積極與意大利、德國、英國等國家和地區加強工作交流,在野馬保護、環境監測等方面達成了一系列合作計劃,同時協會還與WWF、WCS等非政府自然保護組織保持緊密合作關系,在人才培養、技術培訓、科學考察等方面開展長期合作。

篇7

關鍵詞:畢業實習;存在不足;改革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50-0037-02

畢業實習是本科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必要實踐環節,是學生踏入社會之前提高綜合素質、獨立能力的不可缺少的鍛煉環節。大多本科畢業實習都是安排在學習的最后一個學期或者是第7、第8學期,由于最后兩個學期涉及到學生的考研、找工作等具體情況,因此2002年青島農業大學農學與植保學院的植物保護專業便將畢業實習時間調整在第6學期和第7學期之間,時間跨度為每年的5月中旬到9月底,這段時間大田作物、露地蔬菜及果樹等植物處于播種生長期,病蟲害逐漸發生,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了解生產實踐中作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以及病蟲害發生的具體情況,為學生提供了了解生產實踐的機會。

青島農業大學農學與植保學院在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方面采取四年連貫式培養模式,在第三學期便結合科研訓練實踐課程開始選擇導師,通過兩個學期的科研訓練,學生在畢業實習時便可以較快地融入到畢業論文的設計及實驗過程中,同時,畢業實習的前期階段是學生專業課結束后的專業生產實習課程,該課程由專業課老師帶領,以小組為單位,到各個實習基地調查果樹、大田作物、保護地蔬菜等的生長狀況,同時了解這個階段病蟲害發生情況。專業生產實習課程結束后,緊接著進行畢業實習,實踐課程的環環相扣有利于學生動手能力的有序培養。經過十幾年的課程改革,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明顯提高,基本達到了培養人才綜合能力的目的。但是隨著學科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畢業實習中存在的不足也暴露出來。

一、畢業實習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

1.學生在第三學期選擇導師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學生不了解專業方向,不熟悉導師研究內容,基本沒接觸過專業課,只學習了普通昆蟲學和普通植物病理學課程,僅僅憑導師給的論文題目,而學生對論文題目的理解只是想當然的字面意思,甚至于高年級同學的一句話便選擇畢業實習指導老師或者是將來的考研方向,選擇的片面性導致學生在專業課學習時出現偏科的現象,比如考植物病理學方向的學生不認真學習昆蟲學的相關課程,而在真正實習的時候,有的學生想換實習方向卻因為煩瑣而不能順利地更換。

2.導師要求參差不齊,導致學生存在攀比情結。學生畢業實習不僅僅是一個長專業知識長專業技能的過程,同時也是接觸社會、學習如何溝通如何跟人交往的一個過程,也是學習做人學習獨立做事的一個過程。目前畢業實習學生都分散到各個導師的課題組,有的導師要求比較嚴格,完成畢業論文需要付出一定的時間和精力,要定期地匯報實習情況;有更多的機會到田間到企業去了解實際情況接觸社會。而有的導師給學生一個題目,便放任不管。學生實習期間經歷一個暑假,有的導師在假期一個月不再進學校,學生的實習指導無從談起。學生對畢業實習的意義認識不足,部分學生覺得做實驗耽誤學習時間,耽誤玩的時間,覺得做實驗是給導師干活,而沒有意識到畢業實習其實是走出校門接觸社會的一個視角,是獨立開始工作的一次非常重要的嘗試,也是運用幾年所學知識到具體工作中的一次鍛煉,對學生來說是一份難得的閱歷,對踏入社會順利進入今后的工作狀態以及如何與團隊合作等是一次難得的鍛煉機會。正因為導師要求不同,部分學生認識不足,導致學生畢業實習糊弄的思想越來越普遍,大多數的學生把考研作為唯一的奮斗目標,與考研學習、參加考研輔導班沖突的事情一概視為耽誤時間,不愿意離開學校,不想花心思在實習上,要求嚴格的導師面臨沒有實習學生的尷尬境地,部分學生把畢業實習當成是走過場,只要能畢業就行,沒有真正地認識到畢業實習的重要性。

3.目前培養模式不能與學生的多向擇業有機地結合。目前學生畢業后的去向大概有40%左右的學生讀研,有30%~40%的學生進企業,有10%~20%的學生考公務員。而目前這種畢業實習模式單一,學生實習都是進入指導老師的課題組,跟不同的老師做論文,主要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部分學生畢業后直接就業進入企業做營銷或者技術服務等工作,想在畢業實習時進入企業實習以便更多更好地了解,但是由于學校要求畢業實習要完成學術畢業論文,而進企業實習完成這樣的論文有困難。因此,最近幾年來我們進企業實習的學生寥寥無幾。而一些科研事業單位的聯合培養,由于學生的畏難懶惰情緒不愿意離開學校,很少有學生心甘情愿參加。因此培養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能力,針對性地培養適應社會不同工作崗位的專業人才,拓寬就業渠道,根據學生的就業方向確定不同的專業方向實習,也是植物保護專業畢業實習面臨的改革問題。

正是由于對教學目的認識不清,對畢業實習的意義理解不充分,部分師生重視程度不夠,考核制度不健全等等問題,導致部分畢業實習存在走過場糊弄過關等現象,這些都會影響到畢業實習的質量,成為培養合格人才的障礙。因此,必須提高對畢業實習的認識程度,理順畢業實習與其他教學課程的關系,端正師生對畢業實習的認識態度,健全和完善考核制度,從而保證和提高畢業實習的教學質量。

二、提高畢業實習教學質量的幾點措施

1.加強學生對畢業實習意義的認識,充分發揮畢業實習在學生綜合能力培養上的重要作用。意識決定態度,畢業實習是高校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使學生把所學知識直接地應用到生產和實際工作中,也可從實踐中學習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或者在生產實際中驗證所學的知識,從而更牢固地掌握本專業知識,是課堂理論學習的進一步鞏固與加深。畢業實習是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過程,是培養實際操作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以及學生的思考問題能力、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一條將知識轉化為生產能力的重要途徑。

畢業實習階段是檢驗大學理論學習效果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大學生動手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與人溝通能力以及創造能力等綜合素質的關鍵環節。目前畢業實習階段從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撰寫開題報告,實施試驗方案,分析科研數據,整理畢業論文以及計算機繪圖作圖排版等都在這一階段得到充分的鍛煉。因此,進一步加強學生對畢業實習的認識,在教學管理過程中讓學生了解大學四年學習關鍵環節設置的緣由,在畢業實習前專門進行畢業實習目的及意義的分析與講解,提高學生的重視程度,端正實習態度,從思想上改變對畢業實習的輕視是實現畢業實習作為教學重要環節作用的根本途徑,只有重視了,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2.建立健全考核管理制度,強化考核的嚴肅性及目的性。健全的考核管理機制,是在確定實習目標和制訂實習計劃后確保實習質量,保證實習順利開展,實現實習目標的有力保障。成立專業考核小組,在整個實習過程中,在實習前、實習中和實習后定期或者是不定時地抽查、檢查實習進展情況。實習前召開動員大會,實習中進行實習計劃完成進度的抽查,督促學生按計劃完成實習任務,實習后進行畢業論文答辯,對于不合格論文不能通過答辯。只有考核嚴格了,管理才有效,結果才明顯。

3.開展多樣化實習模式,促進個性化人才發展。以培養合格人才為宗旨,以學生就業為核心,突出學生能力培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在畢業實習過程中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素養的培養與提高。在導師課題組實習的學生,教師根據畢業實習教學大綱規定,定期檢查學生的進度并進行相應的指導和督促,指導、推薦學生就業及考研。同時,學生可以根據就業意向選擇相應的實習單位和崗位,由專業老師負責根據畢業實習要求制定實習計劃、試驗方案、數據處理及畢業論文撰寫,但是具體實習工作是在企業或者是其他崗位完成的,這樣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既熟悉了實習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要求,同時也滿足了學校對畢業論文的要求,積累了經驗,拓寬了學生就業渠道,實現了高質量多渠道就業目標,既滿足了學校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也為社會提供了急需的人才,同時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

畢業實習作為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青島農業大學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教學實踐環節,起到將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及實踐能力有機結合的重要橋梁的作用,必須與時俱進,通過不斷的改革與發展,實現具有較強植物保護專業技能及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潘柳燕.加強畢業實習管理,提高實習質量[J].高教論壇,2004,(2):130-142.

[2]周慶元,包文姝.應用型本科專業畢業實習、畢業設計和就業工作一體化模式的構建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01):229-230.

[3]李國鋒,李云龍,張志剛,李寧湘.試論高校畢業實習的教學與改革[J].長沙大學學報,2007,21(2):90-93.

篇8

關鍵詞:“雙+”體系;農科類;實驗教學;研究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9-0218-02

隨著實驗教學在本科教育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高校均建設有適應專業教學需要的、設施較為齊備的各類實驗室。在注重內涵式發展的今天,如何使高校的巨大財力和人力上的投入在學生實驗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上收到預期的效果,如何在現有人力、物力資源條件下,使實驗教學水平、管理水平、資源利用水平更上一個新臺階,是很多高校都面臨的一個新問題[1]。因此,東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中心在開展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時,大力推進實驗教學改革,完善各類實驗教學改革,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注重教師隊伍建設,形成各具特色的實驗教學模式。本論文以“雙+”模式為例進行詳述,供農學類實驗教學改革探討與借鑒。

一、“雙+”體系的由來

“雙元制”教育模式起源于德國,是指學生在企業接受實踐技能培訓和在學校接受理論培養相結合的職業教育形式,它以行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職業學校輔助,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緊密結合。劉心美等提出建立的“崗位學習崗位,課內課外課內”的雙閉環教學模式,利用職業能力完成了各門課程之間的階梯層聯接,以行動導向為主要教學方法,實現了專業能力從低到高、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綜合的能力培養階梯,全方位、全過程地對學生實施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綜合能力的培養與訓練。無論是“雙元制”和“雙閉環”教學模式,都是以學生的實踐和工作能力的培養為主,過于強調技能的培養,而在理論深度的培養上還不能滿足本科層次教學的需要。本論文結合東北農業大學農學類實驗教學的特點、現有的良好的理論教學和實驗基礎條件,將這種“雙元制”和“雙閉環”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與創新,提出“雙+”體系用于目前的農科類實驗教學中。“雙+”體系就是對本科生實驗與實踐教學中相對立的、不能互補的或是實驗與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弊端進行充分分析和補充,提出從“職業規劃+實驗項目”、“實驗內容的必修+選修”、“項目教學+團隊培養”、“硬件環境+軟件環境”、“組織教學+自主學習”等方面實現實驗與實踐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及方法的充分改革。

二、“雙+”體系的內容

(一)職業規劃+實驗項目

如何在實驗課中將實驗內容與學生今后從事的職業工作內容貫穿起來是值得實驗教學改革深入探索的。農業類實驗與實踐教學的操作性技能及內容的整體性要求比較高。因此,在制定實驗與實踐教學的項目時要充分考慮這些。在綜合性實驗課程上,根據今后學生工作和就業的單位可能遇到的工作內容和任務,以學生的職業規劃和就業方向為基礎,設計實驗項目。學生在學校所進行的實驗項目就是今后就業中所從事的工作內容,增強了實驗課的實用性和科學性。

(二)實驗教學內容的必修+選修

目前,提倡教學中因人施教、個性化培養,這種教學理念如何體現在實驗教學中也是教學改革需要重視的。學校是生產人才的工廠,不能所有的產品都是一個模子出來,實驗課內容的設計也要考慮到這一點,在實驗項目設置過程中,像選修課一樣,學生可以在指定范圍的項目中根據自己的發展方向與愛好進行選擇,實行獨立的開放式教學。

植保實驗中心植物病理學大實驗教學改革中,對于本科生的操作實驗需要一定的基礎,還有一些實驗在儀器的使用中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如果完全變成選修項目由學生自主學習操作是不太現實的。因此,將實驗課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基礎性實驗需要學生系統掌握的內容仍以傳統的形式上課;另一部分則以項目的形式改成選修,補充了單一教學形式的不足,也滿足了因人施教和個性化培養的要求。

(三)項目教學+團隊培養

實驗項目以課題實驗小組的形式進行實驗項目的完成。由指導教師給出若干個實驗項目,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及以后工作去向選擇1~2個項目,然后把選擇該項目的學生分組操作,項目成員包括學生、指導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學生在進入實驗室操作前首先要熟悉該項目的目的、意義,并在教師指導下對實驗項目的操作流程進行設計,完成設計任務書,這些內容的完成需要同學們協同完成,需要團隊合作與分工,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有利于今后更好地融入社會。實驗技術人員負責學生的日常實驗的監督,提供必要的實驗條件,教授儀器設備的使用方法和維護,協助解決實驗過程中的一些細節問題并保證實驗材料的安全使用。每個項目小組學生人數視課題內容分配,推薦一名組長,匯總實驗中的問題,傳達教師的要求,組織實施。

(四)硬件環境+軟件環境

原來東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實驗中心儀器都是二三十年沒有更新過的儀器,原有實驗的項目設計僅能對照儀器進行實驗項目的制定,更談不到軟件環境建設。經過學校2004年本科教學評估的立項建設,2006年植物保護實驗中心被中央財政部規劃為中央與地方共建基礎實驗室,2007年被評為國家和黑龍江省的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幾年間投入近千萬元的建設,硬件條件已經進入全國農業院校前列。

為配合硬件的改善,在軟件環境上制定了實驗室管理制度、開放制度及安全使用操作規程等。并申請了十余個關于實驗教學改革的課題,重要的操作性實驗課申請了校級精品課程,為實驗課的改革與創新提供了理論依據。

(五)組織教學+自主學習

實驗教學應該從以“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使學生真正成為實驗教學的主體[2]。學生在實驗中,教師要組織學生集中進行項目實施方案的匯報,然后進行討論,由學生自主實施,教師和實驗室管理人員提供技術和材料保障及咨詢工作,最后由學生整理結果后進行集中匯報,改變以往實驗課上教師示范、學生重復做、課后上交實驗報告的上課模式,要求學生完全按照科技論文的形式完成實驗報告,教師及其他同學根據匯報的內容對其進行考核。組織教學+自主學習的模式充分調動組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3]。

(六)實驗室定時開放+預約開放

開放式實驗教學打破了傳統實驗教學模式的束縛,鼓勵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參加實驗室的各種開放活動,做好實驗室開放工作有利于充分利用實驗室的空間和資源,提高儀器設備和實驗場地的使用率,有利于學生自主地進行實驗活動[4]。

植物保護實驗中心實驗室在開放時間上有兩種形式,第一種為預約開放,實驗室在完成教學任務的情況下,學生根據自己需要進行實驗的內容和時間與實驗室人員協商具體開放時間。另一種為定時開放,實驗室根據教學任務的安排,周一到周五除正常實驗課外的時間均正常開放,每學期開學初會排出具體時間表。這樣開放既保證了正常教學秩序,又能保證學生實驗項目的有序進行。同時,也節省了晚上和休息日實驗室開所需的必要支出,具有較好的可行性。

在當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實驗教學作為高校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雙+”的實驗教學體系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創新思維為核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團隊合作和工作能力。

參考文獻:

[1]鄭喜群,張德慶.地方綜合性大學實驗教學管理模式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10,(22):28-29.

[2]潘煥喜,朱燕空,吳星.基于實驗教學的創業教育模式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11(6):130-133.

[3]張衛光,劉亞利,楊廣領,等.促進實驗教學科研化提高學生綜合素質[J].農業教育研究,2010,(4):21-23.

[4]張雅君.建立實驗室開放平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8,(2):23-25.

篇9

關鍵詞:植物病理;研究方法;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8-0173-03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plant pathology research in which modern molecular biology techniques were widely applied was from macro to micro in recent years.Therefore,teaching content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on plant diseases course needs reorder and appropriate readjustment.The teachers should improve the instructional link on theory,experiment and experienc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teresting of study and establish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capacity of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Key words:Plant pathology;Research methods;Teaching reform

《植病研究方法》是植物保護專業學生重要的必修課程之一,是植物病理學科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必備的工具書〔1、2〕。在植物保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時,《植病研究方法》是繼普通植物病理學和農業植物病理學之后開設的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主要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對植物病理學實驗技能的掌握和夯實植物病理學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對植物病理學研究的興趣。本課程重點講解植物病理學研究的原理和具體方法,是偏重于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實驗教學的課程類型。由于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進步,該課程在傳統課程講授的基礎上,應不斷充實新的教學內容。學生在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基礎上,能學到新的知識和新的技術方法,以適應植物病理學科快速發展的需要,也為培養有創新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打下良好基礎〔3〕。因此,在本課程教學過程中,筆者根據多年植物病理學教學經驗和植物病害30多年科研工作積累,對《植病研究方法》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了相應的改革,并在教學中進行了幾個輪回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現將自已的認識和體會進行總結,僅供同仁參考。

1 調整、完善教學內容

1.1 調整教學內容,突出知識點 方中達先生編著的《植病研究方法》及董漢松教授主編的《植病研究法》一書,是植物保護專業的教科書和植物病理研究人員的研究著作。其內容包括:植物病理學通用技術、植物病原物的研究方法、植物病害調查和資料的收集、植物病害試驗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結果的整理與技術報告等,涉及了大量的植物病理學研究的基本內容和具體方法〔4-5〕。按照《植病研究方法》教學大綱要求:理論教學18課時,實驗教學 20課時。為了保質保量完成38課時的教學任務,必須合理選擇教學內容,精細組織并有序按排。按著黑龍江大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學院2015版植物保護專業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要求,理論課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重點講授植物病理學通用技術、文獻查閱和科技論文寫作、植物病理學研究方法的背景和原理、分子植物病理學研究技術等內容;實驗課部分則以方中達《植病研究方法》及董漢松主編的《植病研究法》為指南,經過教研組反復討論編制了11個有代表性的實驗,即植物病原真菌分離培養和保存方法、植物病原真菌病害的接種技術、植物病原真菌單孢分離和孢子顯微測定方法,植物病原菌分離培養和數量測定、植物病原細菌的接種技術,植物病原物致病性測定方法,植物病害發生調查和記載方法、植物病害的產量損失估計,植物寄生線蟲的采集和分離與形態觀察、植物病毒的接種與傳染等。

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對同類內容相關實驗進行有序整合,為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實驗學時,實驗環節要緊緊相扣。將多個獨立的實驗進行合理的銜接和貫穿起來,達到了既完成了每個獨立的實驗又體現了整體優化的效果。在進行植物病原真菌病害調查、病原菌分離培養和接種鑒定實驗時,可結合同一時期發生的細菌病害來進行。比如,將大豆灰斑病菌分離與培養、病原菌接種、病害調查和大豆細菌性葉斑病菌分離培養和病原細菌接種等多個實驗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實驗時播種一個批次的大豆苗子即可以用于幾個實驗上。大豆灰斑病菌接種后10d就可以調查,而細菌性葉斑病在其之后調查,在菌源分離上將植物病原細菌分離培養與接種安排在第一周,植物病原真菌分離培養與接種安排在第二周。這樣就能將各自看似獨立的實驗連接在一起,并能掌握各實驗間的聯系性,同時縮短了實驗的時間,增加實驗課的工作效率,并且還模仿了生產實際中多種病害的調查研究方法。

1.2 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相結合 課程中增加了分子植物病理學研究內容。伴隨分子生物學理論和技術的快速發展,植物病理學也必須緊跟學科前沿發展,進行微觀方面的研究,使植物病理學許多的宏觀研究方法帶有分子生物學的色彩。比如,用的最多的植物病原物的鑒定,就可以借助于遺傳(基因)多態性、核酸DNA一級結構測定。將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與傳統的植物病理學相結合,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相結合,就可以更快速準確地鑒定植物病原物了。在多年的課程教學中并沒有體現,但在現代植物病害研究中廣范的應用。為了提升植物病理學研究的水平。比如,在理論課教學中我們增加了PCR技術和功能基因組學方法。在實驗教學中安排植物基因組DNA提取和檢測及植物轉基因技術等實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引入,使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更有信心,學習興趣更濃厚了。多數學生勻能掌握基因組DNA提取、核酸電泳、蛋白質電泳等分子植物病理學技術的基本操作。特別對考研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

1.3 理論聯系實際,教學中引進科研成果 在《植病研究方法》課程的理論學習中,筆者根據自已30多年從事農作物病害研究的經歷和實踐進行實例教學,把多年來獲得的有價值成果進行整理以圖片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先把主要農作物重要病害的特點用圖表的形式介紹,直觀易懂。再按病原物大類進行分類,如在農業生產上由菌物引致的病害種類最多,所以要按亞門、屬和種的特點進行劃分;由原核生物(以細菌為代表的)引致的病害按屬和種的特點進行劃分。農作物病害各論學習時,先用實物標本、照片介紹病害病狀和病癥,給學生直接的感性認識。主要的農作物病害以講座的形式進行,如在講授黑龍江省大豆主要病害種類時,重點講大豆灰斑病和大豆疫霉病,因為這是近年來發生比較重的兩類病害,重點講此類病害對黑龍江大豆生產危害和給農民增產增收帶來的影響,在此基礎上要有理論講授的升華,如病原菌致病性消長的變化和抗病機制方面的研究,優秀抗病基因的挖掘和優良抗病資源鑒定、評價及利用。綜合防治方面重點紹介抗病品種的作用和合理用藥防治的經驗和措施。學生聽完課后,對植物病理學科又有了新的認識。該學科不僅僅是含有理論方面的知識,還有重要的實驗和實踐方面的知識。同時還更深入的認識到了該學科在農業生產中的地位和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這樣的講授學生不但課堂聽的認真,課后還能主動思考并和老師探討相關的問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4 重視實驗和實踐教學 《植病研究方法》課程教學中,其中一部分重點內容為:由生物病原引致的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所致病害的癥狀特點及病害的發生發展、田間病情消長變化調查方法和診斷技術,這方面內容通過實踐性教學效果會更好。結合認知實習和專業實習我們組織學生在作物病害發生季節去田間實際觀察各種病害發生所表現的癥狀,現場面對面教學,讓學生掌握植物病害識別要點和診斷技術。講授植物病原物的分離、純化培養、菌體計數方法時結合操作在實驗室進行,分小組每個學生都親自動手完成實驗,使學生掌握了實驗方法和基本技能。與此同時,引導學生了解分子生物學技術在植物病理研究方法中的廣泛應用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特別要加強對植物病原物的分子診斷技術的學習,使對病原物的診斷更科學、更準確。體現了植物病理研究法(專業必修課)理論和實驗、實踐并重,有助于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6〕。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改變了以往驗證性實驗偏多的局面,提高了設計性實驗的比例,使學生不但掌握基本的原理和操作技能,還要掌握綜合的、跨學科的實驗方法和技能。如綜合性實驗設計中,把植物病原真菌的分離培養方法、真菌病害人工接種方法、真菌病害潛育期觀察方法及在人工接種條件下品種抗病性鑒定方法等實驗結合在一起。這組綜合性大實驗,首先要求學生掌握所學理論知識和各自的實驗要求和方法,在此基礎上統一按排并全程規劃實驗方案,形成一個整體的大實驗,確定實驗步驟、選擇實驗儀器。不但節省了時間,還節省了實驗耗材和用品,而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組大實驗另外一個重點是實驗數據的分析,要求每個實驗的每個環節都要認真做好記錄,實驗結束后要統一整理并仔細分析,最終撰寫實驗報告。其次教師在實驗全過程中要和學生在一起,及時解決學生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實驗結束后進行總結并對實驗報告給予點評。

2 教學方法改革

2.1 教學方法靈活多樣 教學方法的改革既要考慮培養學生自主能力的提高,又要兼顧學生個性化才能的發展,做到因材施教。課堂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與學生互動教學,營造和諧的嚴謹而又活躍的教學氛圍。具體做法是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和方法,如多媒體課件、視頻資料、錄像資料實物照片及實物標本,從多方面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課程內容。病害實物標本和病狀、病征照片提高了學生的感性認識,為更好的學習和掌握本門課程的基礎理論知識打下良好基礎。積極引入探究式、討論式、案例式等新型教學方式,不斷的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能力〔7〕。

教學方法改革的另一個重點是提倡學生自學。在實驗教學中,教師可把一些驗證性的實驗交給學生獨立完成,可劃分幾個小組,每個小組要有一名學生負責,在實驗完成后,每組負責同學代表本M給全體同學和教師匯報實驗操做過程和對實驗結果的分析,組內其他同學可以補充講解。最后,教師再對整個實驗過程的關鍵環節進行講解,并對實驗過程存在的問題和注意事項進行總結。這就要求每位學生不僅要自己學好操作技能,還要把實驗過程和關鍵環節講清楚,真正實行了“開放式實驗教學”,不僅“教”有難度了,同時“學”也有深度了,但是起點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了,教學效果和質量有了明顯的改觀。近3a,我們有些學生考入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等相應專業深造學習,在他們的復試中,植病研究法有些實驗內容仍記憶尤新,達到了學有所用的效果。

2.2 開放實驗室,鍛煉動手能力 《植病研究方法》課有一些實驗是設計型和綜合型的,學生們根據自已的時間安排可以隨時進入實驗室,完成設計型和綜合型的實驗,有專門的老師進行實驗室管理。學院在保證完成基本教學實驗的前提下,教學實驗室對本科學生全天開放,鼓勵更多的學生走進實驗室進行實踐活動,提高獨立的動手能力,發揮創造精神。開放實驗室為學生開放了空間,不僅提高了學生對實驗技能的靈活應用,而且提高了學生的科研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2.3 課后留思考題 課后留思考題的作用是鞏固學過的知識和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在《植病研究方法》的教學中,每一次理論課后都要留給學生2~3個問題,主要是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點和拓展知識面帶有發揮性的問題。通過幾個輪回的過程,多數學生能夠獨立的查找相關文獻資料,學到了課本外的知識,收獲很大。

3 改革考試考查方法

3.1 理論知識考核和實踐技能考核相結合 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定學生成績的評價體系,將植物病理研究法理論課程知識點和實驗、實踐技能掌握程度歸納總結成不同類型的題型。期末考試題有50%的內容是源于實驗、實踐的內容,只不過以多樣化的題型體現出來,體現了基礎理論和技能操作相結合,在平時的成績中主要以實驗部分計分,另外加上出勤和課堂表現及創新能力方面。改革使課程考試考查更加客觀、合理,對學生業務素質培養,教師教學質量的提高起著很好的促進作用。

3.2 考試是一種教育的測量手段 考是對該門課程學生所學的知識進行全面的檢查,是“教”與“學”的結果體現,是一種教育的測量手段,更是對教師教學成績的反饋。科學、合理的考試對教學可以起到積極的提升作用,同時也會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培養其創新精神有著重要的作用。

3.3 注重試卷環節 試卷的分析和點評非常重要,首先要看是否按教學大綱要求進行出題,試題的覆蓋面及重、難點問題是否體現,覆蓋課程各章節的比例是否合理;其次,要看試題的靈活性和主、客觀題的比例;第三,要對考試成績進行全面分析,并結合平時成績來分析各分數段的人數落位情況,對不及格的和70分以下的學生成績進行重點剖析,認真找出原因,如果是學生本身問題,分析是本次考試失誤還是平時掌握的就不牢固,如果是老師出題問題,分析是試題難度大還是試卷組合出現偏差,以便下次出題時要注意避免。

4 結語

《植病研究方法》是以普通植物病理學知識為基礎,以農業植物病理學各論為研究對象,系統的研究植物病害的發生、發展規律、致病機理以及綜合治理的一門應用學科,也是一門具有較強理論性、實踐操作性的學科。幾年的教學實踐表明,目前正在實施的植物保護人才培養方案中的《植病研究方法》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是比較合理的,體現出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都有顯著的提高;體現出教師主動性的教學意識和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良好的課堂氛圍。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和興趣,使得基本概念和原理更易掌握,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知識,對培養理論聯系實踐,既動腦又動手綜合素質高的創新性專門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方中達.植病研究方法[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

[2]董漢松.植病研究法[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

[3]張金興.高校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構建研究――以創業典型案例為視角[J].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125-128.

[4]張俊華,張艷菊,李永剛,等.加強植物病理學實驗實踐教學提高教學質量[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4)73-75.

[5]高智謀,陳方新,昊慧平,等.普通植物病理學實驗教學方法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農業教育,2005(3):53-54.

篇10

1.專業教學團隊建設大力推行“人才強校”工程,積極探索有利于促進師資隊伍建設的長效機制,堅持培養和引進相結合、學歷提高與技能提升并重的原則,高標準選拔,多渠道培養,初步建成了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基本合理的“雙師”結構教學隊伍。(1)專業帶頭人培養。通過職業教育理念和職業教育能力方面培訓,承擔科研項目,進行學術交流,主持院級精品課程建設,主持課程開發,課業設計并指導方案的實施,對企業員工及周邊農民進行技術指導等措施培養專業帶頭。(2)骨干教師培養。通過承擔院級以上科研項目、培養、兼任農業企業專家顧問,參加社會實踐鍛煉,獲取相應專業技師資格證書,承擔院級精品課程建設和基于工作過程的核心課程的開發、課業設計、教學方案實施任務,培養骨干教師。(3)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建立由高校專家、農業專家、致富能手組成的容量30人的兼職教師資源庫,使專家的兼職教師隊伍穩定在15名以上;兼職教師將參與核心課程開發、課業設計,指導教學方案實施的全過程,負責課程體系改革指導、教師實踐鍛煉和學生實習;建立兼職教師管理考核制度,加強對兼職教師教學理念、教學手段和方法的日常培訓和指導。

2.實踐教學設計與實施實踐教學體系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在第1學期,主要是參觀認識實習;第二階段,在第2~4學期,在校內一體化實訓室或校外企業實現“教、學、做”的有機融合;第三階段,在第5學期,通過畢業綜合技能訓練,加深學生對所學專業的理解,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第四階段,頂崗實習,在第6學期,學生直接參與專業的生產與科研活動,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提高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實踐中培養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四個階段,層層推進,循序漸進,不斷深化,既符合高職教育規律,又使校企合作便于實施。實踐教學實施依托于學院集學訓一體的植物組培實訓室、設施農業栽培實訓室、園藝植物景觀應用實訓室、植物保護實訓室和植物標本陳列室,以及集教學實訓、培訓鑒定、生產科研、技術推廣與休閑觀光、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綠色農業園區,還有長期合作的10多個校外企業。

3.社會服務能力建設(1)參與企業科研,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繼續完善校企合作的實施與制度建設,進一步拓展合作企業數量和質量。與當地及周邊企業共同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校企融合,互惠互利,形成在區域和行業內具有較大影響的技術服務團隊,參與企業科研生產,為企業和地區提供技術服務和技術培訓,利用專業資源優勢為企業和社會提供資源共享。(2)職業培訓與技能鑒定。利用專業優勢資源積極開展社會職業技能培訓服務,為當地及周邊職業院校、社會下崗、轉崗人員、農業企業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

二、教研教改成果

經過三年的教改實踐,2013年底,教務處組織成立了考核組,對設施農業技術專業教改3個班級分別進行了全面考核,包括理論測試、技能測試、問卷調查、學生座談、學生評教等。通過考核發現,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普遍提高,動手能力顯著增強,教學效果明顯。三年來,專業教師主持及參與科研項目10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級3項,市級、校級6項;近三年發表各類論文近6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15篇,獲獎2篇;編寫專業特色教材5部,專著2部;指導學生參加2012年高職高專“新神農“杯技能大賽中,取得團體總分第二名的好成績。

三、人才質量穩步提高,社會影響日益擴大

學院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服務社會發展能力,社會影響力不斷提升。

1.做好就業指導,保持高水平就業率學院通過多種形式加強對就業指導教師的培訓,如舉辦職業核心能力CVCC師資培訓班,增強教師職業指導能力。就業指導課程列入人才培養方案,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通過課程教育滲透、社會實踐等途徑加強對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2010屆、2011屆畢業生就業率分別為90.42%和90.35%,連續被自治區教育廳評為“就業先進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