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概述范文

時間:2023-12-18 17:42: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醫養生概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醫養生概述

篇1

隨著課程改革的春風吹遍祖國的大江南北,我也有幸加入了這一批課改實驗之路,這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通過一個學期的嘗試,我對新課程標準和教材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新教材無論教學內容安排還是呈現形式,處處都是以學生為中心,以重視和培養學生的能力為目的。我在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時,始終把它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充分發揮新教材的優勢,以課堂為主陣地,努力培養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學習能力。下面是我在教學實驗中的幾點體會。

一 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新課標指出:學生能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數學猜想,并進一步尋求證據,給出證明。新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年齡小,閱歷淺,無意注意占主導,觀察能力有限。他們最初的觀察是無目的、無順序的,只是對教材中的插圖、人物、顏色等感興趣,不能領悟其中蘊藏的數學知識。在教學中我尊重他們的興趣,先給他們一定的時間看,接著,再一步一步引導他們觀察,將他們的注意引入正題,按一定的規律去觀察。 例如,在教學“數一數”時,一幅生動美麗的校園圖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馬上被畫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及熱鬧場面吸引住了,非常高興,津津有味地看起來。這時我不急于把問題提出來,牽制學生的注意力,而是給他們一定的時間隨意看自己想要看的,還可以說說圖上有什么。當學生的好奇心得到滿足后,我再提出要求:“這里還有許多數學知識呢!圖上畫的是什么?各有什么?你們找一找。”把學生的興趣引到數學上,讓他們帶著問題去觀察,這時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提的問題上,自覺地按老師的要求觀察,我再適時地指導觀察方法,有意引導他們按順序觀察。很快就找到了從數量“1”到數量“10”所表示的物體,如“1位老師”,“1面紅旗”、“2位小朋友跳繩”“3位同學踢足球”“4個垃圾桶”等等。這樣分兩個階段進行觀察,先讓學生看自己想看的,再按要求深入觀察,符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隨著知識點的增多,對觀察的要求逐步提高,使他們的觀察漸漸地由表及里,由粗到細,由局部到整體,學會了觀察的方法。

二 利用教材插圖,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外在表現,語言的發展和思維的發展密切相關,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能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圖啟發學生說,首先我鼓勵每一位學生試說,并且不作統一要求,讓每個學生把自己所觀察到的說出來,接著再同桌互相說,這樣學生對內容的理解也進了一步。 例如:在教學課本中的“比大小”時,我先出示主題圖,讓學生先觀察并說說圖中畫的有什么?學生觀察了一下,很快就紛紛舉手回答,有的說:“圖上畫有猴子和一些水果。”還有的說:“圖上有3只猴子和4個梨、3個桃、2個香蕉。”對這些同學的回答,我都給予肯定。然后我再單獨出示3個猴子和3個桃,我問:“誰多誰少?”學生齊口說:“一樣多”。我再說:“誰能把話說得完整一些?”生答:“猴子和桃子一樣多。”這時,我又出示3個猴子和2個香蕉,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學生說:“猴子多,香蕉少。”最后,我再出示3個猴子和4個梨,學生馬上說:“猴子少,梨多。”這時,我又問:“剛才你們說猴子多,現在又說猴子少,到底猴子是多還是少呢?猴子、香蕉、梨這三種水果比較,誰比誰多?誰比誰少?誰最多?誰最少?這句話怎樣說合適?請你們同桌討論一下。”這樣,學生帶著問題去討論,討論時各自都發表意見,每個人都有說話的機會。然后,各組代表匯報:“猴子比香蕉多,香蕉比猴子少;猴子比梨少,梨比猴子多;梨最多,香蕉最少。”學生發言很熱烈,積極性很高,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的學習效率也很高。

這樣一節課下來,既讓學生學到了知識,明確了物體的大小多少是從比較中得到的,又讓學生把圖的內容說得連貫、完整、具體,從而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判斷、綜合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 創設學習情境,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數學知識是比較抽象的,而一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同時也保留著直觀動作思維形式。我從學生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出發,本著數學來源于生活這一事實,自始至終都是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引入課題,創設操作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通過觀察來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方法,逐步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例如:在教學“7的組成”時,我先讓學生拿出7根小棒,再讓學生把這7根小棒分成兩堆。師:“你有幾種分法?你是怎樣分的?”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己擺小棒,很快學生馬上就得出不同種分法,有的說“我把7分成1和6;2和5;3和4;4和3;5和2;6和1。”就這樣,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觀察、比較,很快就得出了7的組成。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提倡讓學生在做中學”。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力求領悟教材的編寫意圖,把握教材的知識要求,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多動手操作,手腦并用,培養技能、技巧,發揮學生的創造性。通過摸一摸、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做一做等活動,使學生獲得數學知識,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進行發現和創造。

四 發揮小組作用,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可見,合作學習是新課標倡導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和教學組織形式,它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分類”第二課時,“按不同標準來分”時,我讓學生以4人一組的形式學習,每個人把自己文具盒里的鉛筆都拿出來,集中在一起,擺放在桌子上,組內先觀察,再討論,最后動手把自己認為一樣的分在一起。分完后,我又請每一組派一個代表給大家匯報:你們組是怎樣分的?按什么標準分的?想了幾種分法?經過討論交流,學生們想出了十幾種不同的方法。如:①按鉛筆的顏色分;②按鉛筆的長短分;③按鉛筆中有沒有橡皮頭分;④按鉛筆有沒有削過分;⑤按筆桿上有棱和沒棱分;⑥按筆桿上的花紋來分……學生分鉛筆的方法之多,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也確實讓我驚嘆。

篇2

關鍵詞:數學 問題意識 思維能力 素質

隨著現代教育理論的發展,對我們的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改革在關注學生基本知識的獲取與技能的形成外,更加關注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將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列為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學生的問題是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學會學習、學會創新的關鍵所在,在學生今后的學習與工作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擺正師生在教學中的地位

從當前的教學實踐來看,“傳道、授業、解感”很大程度上仍是金科玉律:先生先知,學科權威。這的確很難讓教師“走下神壇”,成為學習中的參與者、促進者、組織者、指導者。但事實上個體素質的發展主要取決于個體本身能動的發展。

因此,在新課程教學中突顯三個主要環節:1、提出問題,設置問題情景——這時教師是指導者。2、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學生是主體。此時,學生心理處于“憤、悱”臨界區,破壞與創造將隨之而生,教師若能作為一個參與者、促進者,適時點撥,無異于畫龍點睛,這也是教學成敗的關鍵。3、歸納總結——教師是指導者。應對已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方案給予恰如其分的評價、定性, 同時給予肯定或補充并不失時機提出新問題,為新知識埋下伏筆。

二、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使學生善于提問

好問是多思的前提。提倡好問,并非鼓勵學生不假思索地亂問。從好問到會到善問是一個逐步前行的過程,需要經過反復訓練,適時點撥。

1、提供"問"的示范

學生的提問是從模仿開始的,如果教師善于提認知水平高的問題,學生會以教師為榜樣,提出的問題質量也較高。因此,教師要做好提問的言傳身教,不僅要鼓勵學生提問題,還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提問,為學生的提問做出示范。長此以往,在教師的熏陶下,學生潛移默化,所提的問題自然不會表面化、膚淺化。

2、教師要適時啟發、點撥

學生提出的問題有些是與教學重點相關聯的,但學生在表述上往往不夠準確。此時,教師應恰當地引導、點撥,指導學生把握住問題的關鍵。特別是在學生閃爍著思維和智慧的火花卻似懂非懂時,教師的啟發會帶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思維中閃亮的火花,積極引導,把這些有價值的問題應用于課堂教學,為促進課堂更精彩的生成服務。

3、鼓勵“問”的創新

(1)鼓勵學生向權威挑戰。教師要大膽重組教材,為學生做表率,要善于引導學生擺脫思維定勢的羈絆,并鼓勵學生不迷信老師和教材編者,敢于提出異議。即便是“班門弄斧”,又“未嘗不可”呢?

(2)鼓勵學生異想天開,奇思妙想,標新立異。要鼓勵學生“異想天開,標新立異”,鼓勵學生的“奇思妙想”。打開學生思維的空間,期待更新更好的看法,學生就能掙脫標準答案的束縛,展開想象的翅膀,閃現智慧的火花。

(3)積極鼓勵與大家有不同觀點的學生。①鼓勵學生凡事要多問幾個為什么。②大力表揚敢于發表并堅持自己意見的學生。

三、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初中數學教學中正確選擇和使用教學現代教學技術,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效率,而且能更好地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主體意識,幫助他們學好有關的數學知識。

如,在教學內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時,讓學生根據投影儀投出的問題看書,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對不能在書上直接找到的問題答案,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有何異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將討論結果收集上來,然后教師把他們的討論結果投影出來,讓全班同學與教師一起再進行討論,看哪個組寫出的結果最簡單最準確,然后進行練習,通過練習分組討論,組內再把不能解決的問題上投影出來,引導他們討論解決,這樣既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別人的問題中啟迪他們的思維,又培養了他們主動參與學習,積極主動地探索的精神,較好地發揮了他們的學習的主體作用。

四、以得當的評價增強學生提問的信心

陶行知先生說過:“我們的教育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為了學生的希望,而不是讓他們沉浸在過去失敗的陰影里。”我們的教學評價要如實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又要堅持肯定為主,批評為輔的原則。教師要以肯定的評價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與學習的樂趣,使學生看到自己經過努力也可以成功,保護學生提問的信心與勇氣。這樣在今后的學習中學生才能夠以更大的動力參與其中,才能提出更多有價值的問題。

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根據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提出不同的要求,避免全班學生一個標準,要善于對學生進行縱向比較。只要學生能夠提出基于自身的實際學習情況的問題就加以表揚與肯定。同時使學生向更高層次的目標努力,從而促進優生更優,促進中差生的轉化。我們要運用放大鏡來尋找中差生點滴的進步并給予鼓勵,讓這微小的閃光點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功效。當然我們提倡以賞識教育為主,并不是排斥批評,而是要堅持適時適度適量的批評。不顧實際地一味表揚只會讓學生對表揚產生麻木狀態,而無法起到激勵的作用。

適時適度適量的批評也是一種激勵,有時甚至會起到比表揚更大的作用。所謂適時,是指在學生出現驕傲自滿時,要以批評來讓學生客觀地看待自己,從而取得更大的進步。適度是指注意批評的尺度,過于嚴厲會打擊學生提問的信心,過于寬松則不起作用。適量是要注意批評的次數,過少與過多都不利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也就是說在評價中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精當的評價,要讓學生揚起自信的風帆,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表現出更大的學習動力。

總而言之,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這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工作,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要做好長期的計劃,從整體上把握,在初中各階段制訂相應的計劃,將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

參考文獻:

篇3

>> 三伏天看油價暴漲 三伏天需“扶陽” 三伏天灸臨床應用進展 去暑平心三伏天 三伏天,喝啥呦? 如何健康度過三伏天? 三伏天謹防尿路感染 三伏天 防血糖“蹦極” 三伏天避暑有要法 三伏天清熱勿忘“扶陽” 三伏天話養生 三伏天學防曬 三伏天吃什么好 三伏天吃什么 三伏天,該怎樣養生 三伏天,中醫支招防暑清涼 三伏天的中醫養生之道 三伏天灸的適應癥及注意事項 三伏天穴位貼敷治療的護理體會與健康指導 中醫三伏天治病理論的臨床應用概述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藝術 > 三伏天的冷酷仙境 三伏天的冷酷仙境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張娜")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阿麗拉安吉坐落于群山之中,俯瞰湖景,與休閑農業和鄉村風景融合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感謝我們生活在華北平原,一年四季分明,得以生、長、收、藏。

其實,在酷熱的夏季,我們想給大家推薦一些美妙的去處,也可說躲夏或者是藏夏。

現在才過立秋,正值處暑, 李商隱有詩,“孤鶴不睡云無心,衲衣筇杖來西林。院門晝鎖回廊靜,秋日當階柿葉陰。”

篇4

[關鍵詞] 中醫體質理論;大學生;體質健康

[中圖分類號] R2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02(a)-0074-04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stitution theory of TCM to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XU Yangcai1 WU Zhikun1 ZHANG Cai2 GONG Bomin1 LI Jixia3

1.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Shanghai 201203,China;2.Rehabilitation Medicine College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Shanghai 201203,China;3.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benefit that the constitution theory of TCM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fitness,humanistic quality and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lifelong spo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medicine theory,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physique health test system lacks the index of reacting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social adaptability,and the constitution theory of TCM has the character of harmonization between soma and spirit,the "overall concept",just can make up for the inadequacy of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test system.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hysical test projects should be brought into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test system,and strengthen the intervention and guidance after testing,to improve the current system of students' physique health test and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The constitution theory of TCM;College student;Physical health

濟的發展、物質生活的豐富改變著我們的生產與生活方式,也導致我們的身體素質不斷下降,心理壓力不斷增大,很多現代文明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肥胖等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所以關注國民健康,尋求促進國民體質健康狀態是國家的重要工作。而大學生體質狀況,很大程度上影響國民的體質狀況,關系到國家的未來和發展。近20年來大學生體質健康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肺活量、速度、耐力等身體素質在不斷下降,而肥胖率在持續增加,視力也在不斷下降,心理狀態更不容樂觀。最近國內大學接連發生室友之間投毒、殺害等惡劣事件,無不影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非常嚴峻。針對目前大學生的體質健康問題,國家也推進了很多改善措施,先后“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中央7號文件”的政策或舉措出臺,但是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還是不容樂觀,還沒遏制住下降的趨勢,體質健康水平還在繼續滑坡。探尋提升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新途徑成為教育系統、體育系統、運動醫學等領域的研究熱點。而且隨著社會、經濟、教育的發展,現行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項目已經不能全面反映其體質健康狀態,缺少能全面反應大學生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能力的評價指標,更缺乏后期的干預措施。中醫體質理論恰巧可以彌補現行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不足,全面反映大學生心身健康狀態,根據“辨體施養”的原則選取相應的中醫養生措施,進而改善大學生心身健康狀態。

1 中醫體質理論概述

中醫體質學是基于中醫基礎理論,研究人類個體健康狀態與體質類型的生理、病理特點,并以此分析疾病與亞健康的反應狀態,病變的性質及健康-亞健康-疾病的發展趨向,從而指導疾病預防、治療以及運動養生和康復治療的一門學科。在中醫體質學中,體質的概念即人的身體素質,是指個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天遺傳和后天獲得的基礎上所表現出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質,是個體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所形成的與外部自然和社會環境相適應的人體個性特征[1]。表現為形態、結構、功能、心性、代謝以及對外界刺激反應等方面的機體差異性,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以及病變過程的傾向性。

中醫體質學認為:中醫體質是強調人體體質的形成基于先天遺傳和后天調養兩個基本因素。人體體質形成的重要基礎是先天因素,很大程度上體質類型的轉變與差異性還取決于后天因素的影響。另外,中醫還強調機體內外環境相統一的整體觀念,表明個體體質特征是在后天生長、發育過程中與外界自然和社會環境相適應而形成的個體特征,即人與自然的統一,人與社會的統一。充分體現了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和“形神合一”的生命觀[2]。體質的形成是先天稟賦與后天因素長期相互作用的共同結果,既是相對穩定的,又是動態可轉化的,從而使得體質的調節與轉化成為可能。根據機體生理功能,有針對性的對各種體質及早采取干預措施進行調整,糾正或改善某些偏頗體質狀態,達到機體與自然、社會環境相適應,以減少體質對疾病的易感性,可以預防疾病或延緩發病,達到陰陽平衡狀態,這就是中醫養生的“辨體施養”原則。

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醫家從不同角度對體質類型進行了劃分,但始終沒有統一的標準,歷代中醫文獻中有氣體、氣質、素質、體質等不同名稱。中華中醫藥學會于2009年頒布了9分法的《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中醫體質類型分別為血瘀體質、痰濕體質、氣郁體質、濕熱體質、氣虛體質、特稟體質、陽虛體質、陰虛體質、平和體質。其中平和質表示個體身體健康、心理健全,具有較強的適應外界環境、社會環境的能力,其余8類體質則屬于偏頗質,即個體處于疾病或亞健康狀態。中醫體質分類為體質辨識及中醫體質類型相關疾病預防和治療、運動養生、健康管理提供了理論依據,使中醫體質分類趨于標準化、規范化、科學化、統一化。根據個體的體質類型,遵循“辨體施養”的原則制定中醫運動養生方案,調整人體體質的偏頗狀態,預防疾病的發生,達到身心健康的狀態。

2 中醫體質理論對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影響

2.1 中醫體質判定標準能有效反應大學生心身健康狀態

中醫體質分類判定標準基于中醫體質理論,它是我國規范和指導中醫體質研究及應用的第一部規范文件,旨在為中醫體質辨識及與中醫體質相關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健康管理、運動養生提供理論依據,使中醫體質分類更規范、更科學。而中醫體質理論秉承“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認為人與自然界、社會是一個整體。人與大自然應該和諧統一,空氣中彌漫的塵埃,自來水中的重金屬便是人類破壞自然之后所得到的反饋;人類不斷推動社會的進步,而社會的進步、治或亂對人體的影響亦很大。中醫體質理論遵循整體觀念,認為人為一個有機整體,注重“心身統一”“形神具備”,反對過分安逸,強調四肢要適當運動,強調心神安寧,認為心為一身之主宰,心神安定,則五臟六腑皆安定;若心神不寧,則五臟不安,容易產生各種疾病,心神,也就是現代所謂的心理活動。中醫體質理論指導下制定的中醫體質分類方法涵蓋了反映人的心理因素與社會適應能力的內容,中醫體質類型判定能夠較全面的反應大學生的心身狀態。現行的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體系缺乏反應大學生心身狀態與社會適應能力的項目,將中醫體質類型測試項目納入其中,從而形成完善的體質健康測試體系,全面反應學生的心身狀態與社會適應能力。學生可以根據各自的中醫體質類型選擇合適的中醫養生方式,調整偏頗體質,恢復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態。

2.2 中醫體質理論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

終身體育就是將體育終身化,即人在不同的年齡段一直保持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終身體育意識對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培養和學習體育技能至關重要。提升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體育能力,促使其在步入社會后繼續保持參與體育鍛煉的熱情,形成良好的體育認知和堅持不懈參與體育鍛煉的意志品質,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從而保證身心健康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更好的為社會發展做貢獻。高校體育是學生接受體育教育最后一環,也是養成終身體育習慣最重要的一環,應充分利用學生在校的重要時間段培養其終身體育鍛煉意識,為養成終身體育習慣打下良好的基礎[3]。如何讓大學生養成終身體育習慣,對大學生進行終身體育意識和健康理念的教育勢在必行。而終身保持健康狀態不是件容易的事,它不僅需要人們對生命、健康有清醒正確地認識,還要學會調養身體,維護健康的方法,而且要付諸實踐養成終身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而中醫養生就是為人的生命健康長壽保駕護航,大學生在校期間得到中醫養生的知識,將來走出校園后,可以選擇適合的運動方法與手段保養身體。中醫體質理論認為人的體質是先天稟賦與后天調養綜合結果,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可以調整。根據“辨體施養”的原則,選擇合適的養生手段,調整偏頗體質,防病于未然。運動養生是中醫養生的重要部分,也遵循“辨體施養”的原則,例如濕熱體質的學生適合爆發性的運動項目,而氣虛體質的學生則應該選擇中低強度的運動項目。掌握有效的維護身體健康的運動方法,并根據自身體質特征選擇合適運動項目,對維護身體健康,形成健康意識,對于促進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有重要意義。

2.3 中醫體質理論為大學生運動養生提供依據

統計數據提示,大學生人群中的慢性疾病的發生率不斷攀升,包括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4]。當代大學生的學業、就業、經濟、家庭、社會壓力,以及不規律的學習生活方式,均會導致大學生們體質下降。近20年的體質健康測試數據也提示大學生體質狀況每況愈下。大學生擔負著未來社會的建設重任,他們的身體素質關系民族的未來。如何提高他們的體質,成為教育界、家庭、社會關注的熱點。中醫養生提倡“辨體施養”,按照人體的體質類型選擇養生方法,調整偏頗體質,以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預防疾病的發生。現在常用的中醫養生保健方法有運動鍛煉、情志調攝、中藥調理、飲食調養、起居調護、四季養生、經絡養生等,因此,體質辨識的方法成了個性化運動養生的工具。根據個體體質類型選擇合適的運動養生方法,調整偏頗體質為平和體質,使機體處于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態。應用體質辨識,客觀地評價自身的體質類型,更加全面地了解自身健康狀態,已獲取個人將來可能出現的發病傾向信息。生命在于運動。個體身心健康與運動緊密相關。一是,運動養生可以有效干預個體亞健康狀態,提升身心健康水平。二是,通過體育運動可以促進病體的康復、提升體質健康狀態。中醫體質辨識和運動養生密不可分、缺一不可,應用中醫體質理論為大學生選擇適宜的運動養生方法,能更及時、更有效、更有針對性地指導運動煉和完善飲食結構、生活起居、情志調攝等來調整偏頗體質狀態,達到體魄強健,為個性化的運動養生提供了依據。

中醫體質理論在治未病中有其獨特的優勢,能較好地體現因人制宜、因體施養的思想,在大學生個性化的健康服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將中醫體質理論應用于大學生運動養生過程中滿足了其治未病的需求。中醫體質理論在運動養生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偏頗體質的運動調養上,指導各類偏頗體質更科學的運動養生。例如,陽虛體質人畏寒怕冷,手足不溫,喜熱飲食,耐夏不耐冬等主要特征。根據中醫理論“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觀點,陽虛體質的人鍛煉時間最好選擇春夏,每天選擇陽光充足的上午為最佳的時機,進行戶外運動鍛煉,不宜于陰冷天氣或潮濕之處鍛煉身體。陽虛體質的人以振奮、提升陽氣的鍛煉方法為主,以提高肌肉力量、爆發力鍛煉等可以振奮陽氣,促進陽氣的生發和流通。中醫體質理論方法能有效的指導各類偏頗體質者的運動調養,從而達到陰平陽秘、身心健康。

2.4 中醫體質理論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

心理素質是個體心理健康水平的決定因素,以生理素質為基礎,在實踐活動中主體與客體通過相互作用,而逐漸升華和形成的心理潛質、能力、特點、品行的綜合。大學生在校期間是社會化過程的重要階段,是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如何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一直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工作內容。如何評價與干預大學生心理素質也是高校教育團隊不斷尋求的內容。大學生的體質健康不僅包含身體的健康,還應包含心理的健康。而現行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體系缺乏反應大學生心理狀態的指標。中醫體質理論注重“形神合一”“心身統一”,認為人是一個有機整體,人體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是一個相互依賴、彼此影響的整體,兩者處于不斷變化的過程中。人的精神活動依賴于其生理功能,生理活動出現異常,會影響機體心理狀態;并且異常的心理活動可以引起情志變化,進而導致臟腑紊亂。根據中醫體質理論制定的中醫體質類型判定涵蓋了對人體心理狀態的評價。而中醫養生根據“辨體施養”的原則,選擇合適的中醫養生方法,調整不良的心理狀態。如氣郁體質的人群可以選擇戶外的、大強度、娛樂性、群體性的運動項目,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所以中醫理論指導下的中醫養生方法能對大學生的心理狀態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改變憂慮焦躁情緒,更好的適應環境、展現自我,意志行動處于積極的狀態,并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形成積極進取、樂觀開朗、勇敢創造的良好心理品質。另外,中醫體質理論的整體觀念要求個體和環境合理的融合達到一種協同促進的狀態。要達到個體與環境和諧統一,即個體對賴以生存的外界環境和生活需要具有較高的應付和適應能力,個體要不斷改變自身以適應環境同時也包括個體改變環境使之適合自身的需要,從而提升社會適應能力。因此,中醫體質理論不僅能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還能增強社會適應能力,為培養全面發展的現代綜合性人才起著重要的作用。

2.5 中醫體質理論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人文素質的內涵可以理解為由人文科學知識、社會心理、文化修養、人文精神等方面綜合而形成的一個人內在的、穩定的特質,外在表現為一個人的人格。人文素質是個體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引導個體人際相處、人與自然相處的準則,對其政治素質、文化修養和精神素養等具有巨大影響力。因此,人文素質教育對于培養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當代大學生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缺失的問題日益凸顯,它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和高等教育質量上的軟肋[5],極大地制約了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發展空間。這一問題已逐漸為教育專家和高校所深切關注,加強和完善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已成為今后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改革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設置,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發展壯大,理所當然應該成為我國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而中醫文化與中醫養生文化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的中醫體質理論,是研究人體體質特征、體質生理、體質病理特點,進而指導疾病預防、治療以及養生康復的理論體系。所以中醫體質理論屬于中醫文化的一部分。中醫養生遵循“辨體施養”的原則,根據各自的體質類型,選擇恰當的養生方式保持增進健康。中醫養生在衍生、發展的進程中受到儒、佛、道等傳統文化的影響,結合陰陽、八卦、太極、五行、臟腑、經絡等理論,融傳統藝術、民俗、宗教文化于一體的博大精深的科學知識體系。通過培養學生中醫養生的意識,進而改善心身狀態,防病治病,增強體質,保證健康。在大學生中推廣中醫體質理論,不僅可以使學生擁有正確的中醫養生意識與手段,對增加學生中醫文化、中醫養生文化的知識,提高其人文素質也大有裨益。

3 結語

大學生體質連續下降,肥胖率不斷攀升,慢性病不斷滋生,心理疾病發生率不斷升高,大學生心身健康問題已經十分突出。大學生又是我們國家未來的棟梁,只有大學生健康了,才能保證將來我們的社會和諧的發展與進步。中醫理論指導下的體質類型辨識與中醫養生,不僅促進大學生身體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還具有增強其心理素質、人文素質,培養其終身體育意識的作用。目前實施的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體系一方面缺乏反應大學生心理狀態、社會適應能力的指標,另一方面缺乏有效干預措施。而中醫體質理論與運動養生可以彌補其不足。筆者建議將現行的大學生體質測試增加中醫體質類型測試,構建完善的大學生體質測試新體系,并依據“辨體施養”的原則,對不同體質狀態的個體開具綜合運動養生方案,一方面構建了新型的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評價體系,另一方面還加強了測試后期的干預和指導,從而全面的促進了大學生身心健康素質。

[參考文獻]

[1] 王琦.中醫體質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5:1-2.

[2] 張彩,吳志坤,徐仰才,等.中醫體質測試與現行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比較研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5, 22(6):12-14.

[3] 偽.大學生也應重養生[J].食品與健康,2010,(11):24.

[4] 林鋒.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培養策略與方法[J].湖北體育科技,2010,29(1):15-16.

[5] 林海龍.加強和改進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高教探索,2007(6):102-104.

[6] 邱男,徐瑩.中醫藥院校大學生中醫體質與抑郁情緒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24(4):614-618.

[7] 蔡增亮,龔博敏,吳志坤,等.中醫體質理論融入中醫藥院校體育教學的研究[J].中醫教育,2015,34(3):5-8.

[8] 楊俊麗,郭文海,李海濤,等.中醫體質辨識與亞健康調控[J].中醫藥學報,2013,41(3):12-13.

[9] 邱新萍,王洪,魏青,等.基于臟腑相關理論的亞健康狀態中醫體質辨識思路初探[J].中醫臨床研究,2016,8(9):8-10.

[10] 邸潔,朱燕波.中醫體質干預研究現狀及展望[J].天津中t藥,2014,31(5):314-317.

[11] 陳善平,張中江,潘秀剛,等.學校體育政策態度對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數據的影響[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6(2):110-115.

[12] 董躍春,譚華,宋宗佩.建設終身體育社會的價值研究[J].體育科學,2016,36(4):51-60.

[13] 馬逸奎,毛世玉.中醫體質分型理論對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2(5):138-139.

[14] 孟強,譚曉華,劉樂,等.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方式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2013,29(1):128-130.

[15] 吳志坤,張彩,徐仰才,等.中醫體質測試與現行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成績的相關性分析[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7(9):598-601.

[16] 劉陽,海維芳,艾東明.大學生體質健康影響因素及健康促進策略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6,6(7):71-72.

[17] 周鵬.終身體育思想視角下我國大學體育教學改革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5,35(1):126-128.

[18] 劉晨,馮德琳.不同體質健康等級大學生中醫體質類型分析[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4,33(4):347-349.

[19] 孔增強.論國學教育與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J].思想教育研究,2014(5):51-54.

[20] 龔玲,張大均,王金良.我國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調查與評估[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0(3):86-92.

篇5

[關鍵詞] 健康養老;老年人;藥膳保健;課程設置;職業工種

[中圖分類號] R71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6)20-209-04

Exploration of development of elder medicine accommodation healthcare in health care industry

FANG Wenqing GUO Shengting

Fujian Biological engineering Career Technical College,Fuzhou 350002,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aging society in our country,the health care industry was developing rapidly,and elder medicine accommodation healthcare in health care industry became social demand.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aging society,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derly,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elder medicine accommodation healthcare in all levels in medical departments at all levels,all levels of community care institutions,and all kinds of health management,and to set the elderly health dietary module in the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ultivate the professional talents for social service diet.It was recommended to set the mentor production division and medicated diet occup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ed with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Key words] Health care for the elderly;Elderly people;Medicine accommodation healthcare;Job type

膳學[1]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在中醫藥學理論指導下,將藥物和食物相配伍,根據藥食同源,養醫同理的原則寓醫藥于食。早在《黃帝內經》[2]《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食療本草》等經典醫書中就有關于藥膳的記載。現代社會我們充分運用藥膳食療幫助老人健脾補腎,益氣養血,達到陰陽平衡,延年益壽的目的。

1 社會老齡化現狀

我國從1999年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這幾年老齡化發展更為迅速,呈現基數大、增長快,高齡化的特點。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78億,占總人口的13.26%。針對社會老齡化到來及存在的問題,國家在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中提出大力發展醫療服務,加快發展健康養老服務,全面發展中醫藥醫療保健服務等。隨著國家對養老行業的日益重視,健康養老產業將是未來中國的朝陽產業,藥膳保健是健康養老的一種重要途徑。

2 發展老年人藥膳保健的思考

2.1 老年人群體體質特點

現代研究[3]表明老年人體質特點主要表現為虛、濕、瘀、郁。虛是老年體質的共性,是體質變化規律的自然體現,表現在臟腑經絡功能減退、氣血津液減少,機體內環境穩定性降低,抗病力弱等方面。老人痰濕體質形成,多由于老年期正氣不足,臟腑功能減退,中年以后脾胃漸衰,運化機能減弱、氣化功能偏衰,水液代謝失調體內痰濕開始逐漸蓄積,而后天失于調攝,也導致這一病理性體質的形成。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飲食結構中動物蛋白和脂肪的比例顯著增加,維生素和纖維素相對減少,而動物蛋白和脂肪皆屬于肥甘厚膩之品,大量攝食肥甘厚膩,則易聚濕生痰,形成痰濕體質。老年人精神氣血漸次日衰,營衛氣血運行滯澀緩慢,容易出現血瘀證,加之老年人由于體弱多病或者離退休綜合征等原因容易出現消極情緒、情感低落、抑郁。

針對老年人的這些體質特點中醫認為培木、固元、調和氣血,是老年人保健的原則。

2.2 發展適合老年人養生保健的藥膳

用藥膳的方法來補虛抗衰老[4-5],強身益壽歷代醫家都極為重視。針對老年人的體質特征,推廣適合老年人養生保健功能的藥膳,主推滋補類藥膳。老年補益藥膳[6]可細分為補陰、補陽、補氣、補血、氣血雙補的藥膳,此外滋陰潤燥類、祛濕化痰類,行氣化瘀類、健脾益腎、益智健腦類藥膳也是老年人經常選用的藥膳。老人藥膳藥材方面要注意選擇性味和平、易于消化,不宜過于偏寒、偏熱、首選平補之劑。

推廣適合老年人的藥膳形態[7]。老年人藥膳要易于消化吸收,烹制上應做成軟食、糕點、飲料等,如粥食類。老年人由于脾胃的功能下降,粥類藥膳容易吸收是老年人的首選。可以以稻米、糯米、小麥面粉等為基本原料,加入一定量的藥性平和的藥物,加工而成,如芡實蓮子山藥粥,芡實黑米粥、黃精核桃粥等。老年人由于牙齒功能退化,一些松軟的低糖糕點特別適合他們。如葛粉糕、山楂茯苓糕、蓮子桂花糕[8]。菜肴類藥膳的制作由于老年人多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要以蒸、煮、炒的制作方式為主,避免炸、烤、燒,如玉竹炒苦瓜、生地蒸鱸魚、山藥蒸排骨等。

3 老年藥膳的推廣

3.1 發展專業醫療機構的藥膳服務更具有專業的指導性

藥膳保健是基于中醫藥理論基礎上的人體食療保健的研究,在各大中醫院或中醫保健院或綜合性醫院的中醫保健科,開展藥膳的保健研究更有專業指導性,如福建省福州市中醫院成功開展了藥膳研發工作,以院內的老中醫的學術專長為核心,藥劑科、營養科的相關人員組成藥膳保健服務團隊,開發出補氣安神的靈芝飲品、胃炎藥膳饅頭、八珍藥膳等[9-10]為老人健康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收到了良好的社會反響。福州市還有十幾所綜合性醫院,如福建省立醫院、福建協和醫院、福建省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等,均有設置健康體檢中心。應將老年人健康管理和健康體檢有機結合,以健康體檢中心為平臺,開展老年群體的體質辨析,建立健康管理檔案,根據不同體質推薦不同的藥膳食療方案,并跟蹤記錄藥膳食療效果。

3.2 發展各級社區養老機構、健康管理機構的老年藥膳服務

本課題組的老師們在福建上古健康管理公司、福州軍門社區、福州洋頭口社區開展老年藥膳服務調研,調查群體年齡為50~90歲之間的老年人共415名。調查方式參考有關文獻[11-13]采用隨機調查問卷,自行設計調查問卷表,內容包括藥膳保健知識現狀、藥膳保健需求、藥膳類型選擇等,調查情況如下。見表1。

調查表明老年人對藥膳保健很有需求,特別對菜肴類和粥品糕點類的藥膳接受度很高。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老年人對藥膳保健知識獲取的途徑大多為網絡媒體,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技術在各級社區、養老院推廣保健藥膳,憑借比較完善的健康管理信息服務系統,研究基于中醫體質辨識的藥膳信息化,根據老人個體年齡、性別、體質、地域等不同,通過計算機采集相應數據,分析這些數據并推薦不同的藥膳食療方案[14]。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藥膳養生技術包括藥膳藥材的功效介紹、藥膳制作的技術及藥膳養生知識等養生內容的社會共享,提升藥膳保健知識推廣的深度和廣度。

4 專業藥膳人才的培養

藥膳行業覆蓋面廣,人員結構復雜,現在仍未形成可持續性發展的機制。藥膳跨學科的特點要求從業人員必須既具有深厚的中t藥學專門知識,熟悉藥膳配方理論又有烹飪專業的技藝,保證藥膳服務準確到位。目前藥膳學作為中醫學科一個比較重要的分支,基礎研究仍較為薄弱,相關的研究停留在藥膳食品組成的介紹,藥膳加工制作過程的講解,對其蘊含的中醫理論知識、組方配伍規律、藥物性能等內容缺乏思考歸納,這樣很難滿足藥膳學科的全面系統發展,藥膳學至今未形成獨立學科面向社會招生培養,作者調查了福建省內的中醫藥及食品類高職高專院校設置藥膳相關課程的具體情況。見表2。

調查結果為醫藥類高職高專學校藥膳營養學理論教學一般僅作為選修課,而不是專業必修課,食品烹飪類專業的學生教學重點為烹飪技巧,缺乏系統的中醫藥基礎理論的學習。因此藥膳營養學必須脫離中醫藥或烹飪學單一學科的束縛,加強系統性研究,進一步促進學科的分化與獨立發展,為社會培養專門從事藥膳研究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本課題的老師在福州老年大學開展藥膳培訓服務,根據老年人特點設置不同模塊的藥膳課程,受到了良好的社會反響,為高職院校專業藥膳人才的培養提供很好的思路。見表3。

5 相關職能部門設置藥膳指導師與制作師工種

據調查目前尚無國家職能部門認定的與藥膳直接相關的正式職業工種。建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應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盡快設置藥膳制作師、藥膳指導師等新的職業工種,規范行業準入制度,提高行業準入標準,借鑒醫藥經營企業的從業人員的資格準入,自國家人事部、國家醫藥管理局頒布了《執業藥師資格制度暫行規定》及《藥品經營企業藥品經營管理規范》以來,醫藥從業人員的素質大大提高,保障了老百姓的日常用藥安全[15]。因此有關職能部門應考慮設置藥膳指導師與制作師工種,并進行藥膳從業人員的資格準入管理,以及藥膳從事機構規范化、標準化管理。

5.1 制定藥膳指導師或藥膳制作師持證上崗制度

有關職能部門應考慮在醫院營養科、康復保健科、中醫治未病科及社區保健衛生服務中心和各類健康管理公司等機構設置藥膳指導師或藥膳制作師,并進行持證上崗,從而大力促進藥膳師的職業化發展。

5.2 制定職業藥膳師的職業準入條件

5.2.1 從學歷、專業和從業年限等方面規范提升入職標準 借鑒《執業藥師資格制度暫行規定》中規定藥學(中藥學)專業大專生畢業5年、本科生畢業3年才可以報考執業藥師,藥膳師也可以考慮在準入條件中設置專業要求為大學專科(或大學專科以上)中藥專業或者中醫專業或者健康管理專業,從業年限一年以上。

5.2.2 制定職業藥膳師的資格考試科目 依據藥膳學跨學科的特點,設置考試科目可以包括中藥學、中醫基礎理論、營養學、藥膳學、烹飪學。并依據藥膳師技能結構比重設置各科目的考試分值比例。

5.2.3 制定職業藥膳師的繼續教育制度 可借鑒執業藥師執業注冊的繼續教育制度,制定職業藥膳師的繼續教育制度,規定每年或每兩年進行專業的繼續教育,不斷學習藥膳研究的前沿知識包括藥膳制作的工藝改進、藥膳新品種的研發等內容。

總的來說,在健康養老產業中發展老年藥膳養生是新興產業,有著自身獨特的產業特征和文化底蘊。加快發展老年藥膳養生對提升我國老年人的健康保健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參考文獻]

[1] 彭銘泉.中華藥膳綱目[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266-297.

[2] 曹玉舉,郭永昌.《黃帝內經》藥膳理論和應用探討[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2012,18(11):1185-1190.

[3] 秦彥,梅曉云.老年人體質特點與老年病關系研究概述[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3(2):131-134.

[4] 施洪飛,項平.補益類藥膳食療方配方規律與烹飪特點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7,22(4):215-218.

[5] 劉冬菊.正確應用養生益壽的中藥[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9):528-529.

[6] 黃志信.藥膳對亞健康狀態之應用研究[D].山東:山東中醫藥大學,2012:31-41.

[7] 王靖博.藥膳食療劑型淺議[J].國醫論壇,2014,29(1):65-66.

[8] 文穎娟,鄧中甲.中藥葛根功效探微[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1,29(1):172-174.

[9] 黃秋云,徐君,潘鴻貞.老年公寓中推廣應用的藥膳研究[J].醫藥前沿,2012,2(13):111-112.

[10] 潘鴻貞,黃秋云.養生保健藥膳應用思路與實踐探討[J].中醫藥通報,2012,11(3):57-58.

[11] 李自民.福州市中醫藥社區衛生服務需求調查與對策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2,39-45.

[12] 黃俗常.福建地區藥膳的發展[J].中國醫藥科學,2014,4(21):163-176.

[13] 范文昌,葛虹.廣東藥膳調查統計與分析[J].亞太傳統醫藥,2014,10(6):2-4.

篇6

1概述

1.1西醫對糖尿病腎病蛋白尿的認識:蛋白尿是糖尿病腎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之一,是確診糖尿病腎病的必需指征。蛋白尿的發生機制是由于腎小球濾膜的通透性增大,致使血漿蛋白,特別是白蛋白大量漏出,超過近端腎小管對蛋白的重吸收能力而形成的。

1.2中醫對糖尿病腎病蛋白尿的認識:“蛋白尿”這個西醫術語在中醫理論中并沒有相關名稱與之對應,而“蛋白質”則屬中醫理論所說的“精微”、“”、“精氣”的組成部分,蛋白尿的大量出現常伴有腎臟疾病的其他表現,如水腫、高血壓、腎區痛等,所以,亦可屬于中醫“水腫”,“眩暈”“,腰痛”等病癥的范疇。蛋白尿造成精微的喪失是因邪氣侵襲、臟腑功能失調所致。其中,脾腎失調是蛋白尿產生的根本機制;而風邪、濕熱(毒)邪、瘀血等因素在蛋白尿的發生及病情加重的過程中則有重要影響。

2辨證論治

2.1腎元虧虛癥見:尿中泡沫增多,面浮肢腫,腰膝酸痛,小便清長或短少,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治法:培補腎元。方藥:金匱腎氣丸加減,常用藥物有附片、桂枝、生地、山茱萸、茯苓、山藥、牡丹皮、澤瀉、黃芪、蒼術、懷牛膝等。若伴五更泄瀉或下利清谷,日行數次,加補骨脂、吳茱萸、肉豆蔻、五味子等;腎藏精,肝藏血,精血互生,若腎精不足,肝失濡養,可導致肝陽上亢,可見頭暈頭痛,可加天麻、鉤藤、石決明等以平肝潛陽;若水腫較甚,血糖增高,且陰虛傾向加重則溫燥利水藥應中病即止,以免傷精耗液,主張用六味地黃丸加黃芪、蒼術、黃精、石斛、玉竹、天花粉、沙參等,以補腎潤肺養胃,控制血糖、尿糖,改善腎小球濾過功能。

2.2脾腎兩虛,氣血不足:癥見尿中有泡沫,口渴形瘦,精神倦怠,肢軟乏力,眼瞼微浮,畏寒肢冷,面色不華,心悸失眠,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治法:補脾益腎、益氣養血。方藥:益氣固本湯加減,常用藥物有黃芪、蒼術、生地、熟地、山藥、茯苓、生牡蠣、五倍子、何首烏、黃精、麥冬、葛根等。若脾虛失運,大便溏薄,完谷不化,一日數行,按上方去麥冬、熟地加藿香、白術、廣木香、雞內金等,待腹瀉好轉后,合理調配優質蛋白糖尿病飲食。若血糖正常,但貧血癥狀明顯者,可選用歸脾湯加仙茅、仙靈脾等脾腎雙補,以增強造血功能。

2.3腎氣虧虛,濕熱內蘊癥見:尿中有泡沫,小便頻數,淋漓澀痛,腰痛綿綿,舌質暗紅,苔薄黃膩,脈細或數。治法:補腎清熱利尿。方藥:知柏地黃湯加味,常用藥物有黃柏、知母、山藥、生地、山茱萸、澤瀉、茯苓、丹皮、茅根、懷牛膝、杜仲等。男子尿道刺痛,會陰不適者,加通草、忍冬藤、炒山梔等。女子外陰瘙癢,少腹墜脹,帶下赤白者,用龍膽瀉肝湯配合外熏洗劑,藥用麻黃、苦參、蛇床子、枯礬、黃連。糖尿病腎病常合并泌尿生殖系感染,應予以重視,謹防上行感染對腎臟損害。

2.4瘀血阻滯:癥見尿中有泡沫,伴有面色晦暗,皮膚瘀斑,肌膚甲錯,腰痛固定不移,痛如針刺,夜間加重,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澀。治法:活血化瘀。方藥:桃紅四物湯加減,常用藥物有當歸、桃仁、紅花、丹參、益母草、澤蘭、蒲黃、牛膝、大小薊、茜草、赤芍等。瘀血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瘀血內停,阻滯氣機,水液運行不暢,溢于肌膚而形成水腫,故治療上應配以利水消腫,行氣活血,如陳皮、大腹皮、砂仁、冬瓜皮、澤瀉等,正所謂“氣行則血行,氣行則水行”。

3小結糖尿病腎病蛋白尿的出現總屬本虛標實,但不同的病理階段,不同的患者其本虛標實各有偏重。由于糖尿病腎病患者臟腑虛弱,應以扶正為主,根據辨證分型,分別以健脾、益腎或二者兼顧。在正虛與濕熱瘀血并存時,予以扶正祛邪,切忌祛除濕熱瘀血時不可過用苦寒滋膩之品,使祛邪不傷正,扶正不留邪。當糖尿病腎病蛋白尿合并嚴重高血壓、水腫、高脂血癥、感染、低蛋白血癥等情況時,應予以降壓、利尿、調脂、控制感染等對癥治療。

4養生蛋白尿纏綿反復,故在用藥的基礎上注意養生。

篇7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疾病也伴隨而來,人們的身體都存在著多多少少的疾病,但我們要盡量保養自己的身體,不生大病,少生小病,大病變小,小病變了。人們要通過合理攝入膳食,生活規律,遠離亞健康,掌握人體健康長壽秘訣。現在有些人之所以早衰,也有些人能長命百歲,其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飲食( 飲食有節:節制、節奏、節律)、運動( 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生活方式、心理狀態。下面來談談食療對養生則作用。

2食療對亞健康的防治作用

2.1食療的含義

我國食療是在傳統的中醫理論指導下,探討如何借助食物烹制并與中醫藥相結合,以實現促進身體健康、對疾病加以預防、延緩衰老等目的的學科。食療與氣功、針灸與推拿均是我國傳統醫學中重要的學科。

2.2食療的原理

中醫可稱為中華文明之瑰寶,是古代中國人通過對長期的生活實踐總結而得的防病驅邪、延年益壽的有效方法,是我國人民智慧的結晶。食療為中醫重要的組成內容,借助食材具備的藥學作用,以日常飲食對人體內環境加以調節,從而實現防病治病、保健養生的目的。食療也可稱之為食治,也即借助食物偏性對機體各方面功能發揮影響,促使機體獲取健康、對疾病進行治療。我們的祖先通過總結日常飲食內使用食物對疾病治療的一系列規律,是本著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思想的。

2.3食療的科學養生內涵

2.3.1醫食同源,藥食同用

醫食同源,藥食同用的概念由來已久,從廣義上分析,食物和藥物的來源均為大自然,且食物也可治病。到今天為止,仍有較多食物在中藥中被廣泛應用,如白扁豆、芡實、大棗、山藥、蓮子、梨、山楂、生姜、桑葚、桂皮、蔥白等。與此同時人們也將部分藥物作為食物食用,如薏仁米、枸杞子、西洋參、冬蟲夏草、金銀花、首烏粉等,正因藥物可做食物,食物也即藥物,且食物也具有歸經之分,性味之別,食療食養效果理想,因此古代醫家通常將食物功用與藥物等同,如牛肉這一食品由益氣血、補脾腎的功效,故古代醫家即認為牛肉功效和黃芪這味中藥視為等同。

2.3.2重視營養

中醫對人體營養非常重視,同時也認為食物攝取是獲取營養的重要途徑。古代醫家認為,不同食物均具備營養學上的重要價值。如對老年人十分適宜的改良八寶鴨,就是以中醫營養學相關理論為基礎制作,將糯米、白果、大棗、栗子、蓮子、香菇、芝麻、竹筍、花生等填入鴨腔內燉制獲得,其具有清濕、養陰功效。分析各食材功效,香菇有化痰、益氣和血之功,芝麻有潤腸、強壯、滋養之功,蓮子可降血壓、鎮靜、強心、安神,栗子可健胃補脾、活血補腎,大棗可益氣生津、和胃養脾,花生可止咳潤肺、和胃醒脾,白果有定喘解毒、潤肺益氣之功,竹筍有和中潤腸、清熱化痰之功。諸食材共用,可對老年人發揮良好的養生、調整機體的作用。

2.3.3平衡膳食

平衡就是健康,調整就是治療。自古我國人民對于飲食結構調整時,即十分重視平衡,提倡營養成分不同的食物互相補充,且主要應食用雜食。

2.3.4以臟補臟

我國人民對以臟補臟的理念接受度較高,廣大人民習慣借助動物內臟對人體中內臟虛弱的癥狀加以調整并補養,如以腦補腦、以胃補胃、以腎補腎、以心補心以肺補肺。這一理念由來已久,孫思邈大醫家建立了以臟補臟、以臟治臟的中醫理論。

2.3.5食物四性

我們所吃的食物也具有四性,也即溫、涼、寒、熱,另外還包含平性,故共分為五性。四性也即四氣,在中醫理論中,可對熱證發揮治療作用的藥物多屬于涼性或寒性,可對寒癥治療的藥物大多屬于熱性或溫性。故而濕性、熱性食物對陽性不足或寒癥之人而言十分適宜;寒性,涼性食物,適宜熱證或陽氣旺盛的人,食性要與四時氣候相適應。

2.3.6食物的五味

食物的五味(辛、甘、酸、苦、咸)即五種味道,辛味有宣之功,可通血脈、行氣。甘味可發揮補益強壯之效,對于五臟虛羸、陽虛、陰虛、氣虛及血虛人群較為適用。酸味有固澀收斂之功,可促進人的食欲,發揮開胃健脾之效,能促使肝臟功能藏羌,促使磷、鈣等吸收率升高;苦味可燥濕清瀉,對濕證及熱證患者使用。

咸味有軟堅散結之功,同時可發揮潤下作用,對于便秘、痞塊及結核患者適用。根據中醫理論,五行內五色、五味和人的五臟六腑一一對應,五味入所為:甘入脾、苦入心、咸入腎、酸入肝、辛入肺,入所后五味各有所走且各有所病,肺病禁苦、脾病禁酸、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腎病禁甘。

2.3.7食物升降浮沉

李時珍有言,酸咸無升,辛甘無降,寒無浮,熱無沉,此為食物升降沉浮之理。中醫營養學中認為,食物的升降沉浮和重要同等食物四性五味學說之間有密切關系,凡性質溫熱、味屬甘的食物多有升浮效果,如薄荷、芫荽、大蔥及生姜等均是陽性。凡性質寒涼、味屬苦酸的食物多有沉降之功,如茶葉、杏仁、梅子等,均為陰性。通常質輕食物如花葉的呢過均可升浮,質重食物如介殼類、果實及根莖等均可沉浮。

2.3.8藥膳四季五補

在中醫中,營養藥膳食療具有四季五補的說法,在使用時英語四季氣候相結合,根莖環境合理使用。要注意使食物的選擇與相適應。在藥膳食療理論依據是以中醫養生學為標本。

3食療的食譜養方

3.1大蒜

3.1.1大蒜的概述

大蒜雖然雖然味重,但就是因為有這個味,他的食療功效才更好。大蒜又名胡蒜、獨頭蒜。食性辛溫,歸脾胃肺經,為健脾解毒養身食品。日常吃可健脾胃、助消化、清腸道、解諸毒、強身體。適于胃弱體質、過食肥膩、腸腹不潔以及預防流感、腸道傳染病及癌癥食用。可佐餐進食。

3.1.2大蒜的食療功效

在這個冬春交替的季節,各種流感又要出來了,可是人們就是因為味道不好就盲目拒絕,挑食,才導致了身體總是被流感打敗。其實大蒜還是有很多用處的。(1)用于肺結核、百日咳、大葉性肺炎、腸炎。可單用生食、煨食、煮食或配伍應用。(2)用于食欲不正、消化不良、積滯脹滿。尤能消化肉食。(3)用于鉤蟲病、繞蟲病及阿米巴痢疾。本品殺蟲以除諸蟲。可單用或配伍食用。(4)此外,還可以用于心腹冷痛、腳氣腫脹、鼓脹、淋病、崩漏、帶下、食蟹中毒、流感、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腦炎、傷寒、營養不良性水腫、支氣管炎、高血壓病、高血脂、抗癌等。

3.1.3大蒜的選方

(1)大蒜粥:紫皮蒜30克去皮,粳米30克,先以大蒜算入沸水中略煮后取出,再將粳米放入煮蒜的湯中煮稀粥,最后將蒜放去稀粥中,另調以白芨粉3克進食,每日早晚各一次,連食用3個月,用于肺結核。(2)煨大蒜:大蒜煨熟食,用于腹瀉;又方以大蒜煨熟,每日空腹進食,用于氣淋、腹脹、大便時閉時泄、小便淋瀝。(3)醋蒜:大蒜以醋浸二三年,食用數顆用于心腹冷痛;又方以醋煮大蒜,每日進食用于心腹冷痛;又方以陳醋浸大蒜,食數顆,用于心腹冷痛、虛寒泄痢;又方以大蒜用糖、醋浸泡,空腹進食,并飲糖醋汁,用于高血壓病。(4)蒜頭燉甲魚:大蒜與甲魚燉食,用于腳氣腫脹。(5)大蒜湯:大蒜煮湯飲,用于食蟹中毒。(6)大蒜花生湯:大蒜20克,調以花生油煮湯食,用于肝硬化腹水。(7)大蒜炒肉絲:大蒜20克,豬肉100克切絲,調味炒食,用于支氣管炎。

3.2荸薺

(1)癌癥放療中或放療后引起的津液虧損、大便秘結:生荸薺20枚,洗干凈后用溫水略燙,榨汁,然后加入半杯甘蔗汁和勻飲用,每日12杯。

(2)痰熱咳嗽、淋巴結核或原發性高血壓等:荸薺、海蜇( 浸泡去鹽) 各50 ~ 100克,煎湯分2 ~ 3次飲下,此即清代名醫王士雄的雪羹湯,有清熱化痰、消積軟堅及降低血壓之效。

(3)陰虛肺燥、痰熱咳嗽:鮮荸薺150克,打碎絞汁,加入藕汁100毫升,梨汁60毫升,蘆根汁60毫升同服,每日1 ~ 2次。

(4)小便不利:荸薺250克,打碎煎湯代茶飲,連食數日。

(5)咽喉腫痛:荸薺洗凈去皮,絞汁冷服,每次150克。

(6)胃火上炎所致的口臭、口舌生瘡、尿赤、便秘之癥:荸薺7 ~ 10個,鮮竹葉30克,鮮白茅根30克煎服。

4食療養生建議

(1)多看一些關于食療,關于養生的書籍,了解認識各種食物的性能,功效、各種食物的搭配作用和了解食物的禁忌,這樣就能盡量不會因為瞎吃混合吃導致食物中毒。

(2)注意烹調方法,提高食療效果,如感冒了熬姜湯,應用武火快煮,避免久煮香氣揮散,藥力減弱。滋補類的食物如燉老母雞湯,應文火久燉,讓肉里的鮮美物質溶解到湯中,達到肉能湯鮮的效果。還有烤炸熏等烹調方法,對食物性能影響較大,所以應盡量少用。

篇8

關鍵詞:中醫康復;優勢;特點

【中圖分類號】R2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8-0111-01

中醫是我國的醫學國粹,其中中醫康復醫療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各代醫學家的努力下,中醫康復醫療得到不斷的完善和發展,正逐漸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中醫康復學。隨著生活工作壓力的加大,人口老齡化進展變快,中醫康復學變得越來越重要,其優勢也日漸明顯,它必然有著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1 中醫康復學的概述和特點

康復是指綜合地協調地應用醫學的、教育的、職業的社會的各種手段,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礙,提高生活質量,回歸社會。康復醫學是用醫學手段達到預防、恢復或代償患者的功能障礙偽目的的醫學分支學科。在醫學手段中,以應用物理因子為主。康復醫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各種疾病引發的功能障礙,應用評估和康復等手段,達到使病人回歸社會的目的。

1.1 康復醫學的對象:康復醫學的治療對象主要是急性傷病后及手術后的患者,各類殘疾者,各種慢性病患者,有老年病的人群。中醫學中沒有獨立的康復醫學學科,但有中醫的康復療法的理論和豐富實踐。“康復”一詞,據《爾雅釋詁》解:“康,安也”《爾雅釋言》解:“復,反也。”是指恢復平安、健康,是疾病的治愈和恢復,非指現代的康復醫學。中醫康復,是指采用精神調節、合理飲食、功法訓練、針灸推拿、服用藥物以及沐浴、娛 樂等各種措施,對先天或后天各種因素造成的機體功能衰退或障礙進行修復,達到提高或改善病殘者生命質量的目的。屬于第四醫學(康復醫學)。

1.2 中醫康復的基本觀點:中醫康復有一個顯著的基本觀點——整體康復觀。強調“天人相應”、“形神合一“,即充分利用自然環境,適應和改造社會環境,形神兼顧,全面康復的觀點。第二個基本觀點是功能康復觀,強調加強或恢復臟腑組織功能,加強或恢復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功能補償的觀點。第三,康復預防觀,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說法,強調未病養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漸;已病早治,防其傳變;瘥后調攝,防其復發。

1.3 中醫康復療法的組成:傳統康復療法有兩大部分組成,內治法,即內服藥物;外治法,包括藥物外治法、器械外治法,手法功法外治法。

1.4 中醫康復療法特點:中醫對于健康和疾病的認識是立體的,將健康與疾病看做一個整體,對于人體的認識著重于功能,因此康復的重點也在于功能的康復。中醫治病主張綜合治療,內外兼顧。中醫重視外治法,針法,手法,功法等,特色鮮明。

2 中醫康復學的優勢

中醫康復學有其特點也有其特有的優勢,最重要的是它強調整體康復與辯證康復相結合。一般疾病引發的或者事故引發的身體障礙多是局部障礙,中醫康復療法將局部的功能障礙從整體出發,采取全面康復措施來達到治療的目的。其次,在采取措施的過程中不急功近利,從順其自然、適應社會中求得個體的康復。強調循序漸進的功能恢復。最后,康復學繼承中醫的重要的辨證思想,辨證是康復的前提和依據。采用因人而異、因證而異的個體化辨證康復。中醫康復學第二個重要的優勢是形體康復于情志康復相結合,這是相比于西醫較顯著的特點。西醫通常會根據功能體質也進行修復或者訓練,但常常忽略病患者的心理健康。中醫康復強調“形神合一“,功能康復即是訓練”神“對”形“的支配作用,用病患者的強大意志力來支配身體的行動;強調”形神兼養“,是既有一套形體康復的手段,又有一套情志康復的手段。注重病患者身體和心理的共同康復。最后一個優勢在于自然康復和藥物康復相結合。中醫的治療手法多樣化是其特點之一,在中醫康復上,內服藥物和外治手法相結合使得病患者的康復更加容易。內服藥物以外還注重飲食療法,外治手法上包括針灸、推拿、功法訓練等多種措施。

3 中醫康復學的現狀

中醫康復學與現代康復有著學術觀點(全面康復的整體觀念)相同的共同點,治療理念也較接近(被動和主動),也有著相似的運動療法。但中醫康復指導思想源于中醫治療理念,特色鮮明。中醫康復主要適應病證的病機主要是不外虛實兩端,虛在臟腑氣血津液不足,實在痰飲淤血停滯。這些病證的主要病理是由氣血衰少,津液虧虛,脾腎不足,血瘀痰阻導致的。使用中醫康復學治療需要有確定的康復指證,例如疾病或意外損傷后,留有殘疾或臟腑組織功能障礙或精神障礙者;慢性病證或疾病緩解期;病人體弱,活動受限,生活自理困難者;臨床治療的后期或疾病愈后,仍有不適癥狀者,或理化檢查仍不穩定者;手術后或放療、化療后有并發癥或其他不適者。康復應用動靜結合、藥食結合、內治于外治結合、調神與養形結合的方法。具體的方法有:調攝情志法、娛樂法、傳統體育法、自然沐浴法、針灸推拿法、飲食法、藥物法等,其方法簡單易行,不需要昂貴的醫療設備和復雜的操作技術而受到國內外學者的普遍重視,可由病人自身或者其家屬或基層醫務人員來完成,適合家庭康復和社區康復。

隨著國家對中醫藥發展的重視,中醫康復學也得到了發展,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我國醫學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一方面,全國各地中醫藥類院校都開設了針灸、推拿、營養學等專業課程,培養中醫康復學人才充實各地中醫康復醫療機構。另一方面,隨著人們越來越重視中醫康復學,其學科的學術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學科帶頭人通過開展各種學術會議和學術交流活動來提高中醫康復學人才的理論和臨床水平。有關專著雜志也相繼出版,如《中醫康復學》等。

但在看到進步的同時也要了解中醫康復學存在的不足和問題。例如,中風病人中醫康復理論尚未形成完善的體系;早期康復意識仍需要加強,多數中風病人在住院期間,醫護人員只重視了生命體征的搶救,錯過了康復的最佳時機,給后期肢體功能的回復造成極大困難。現在關于中醫康復學的研究方法的科學性還有待加強,需要增強研究結果的可行性和可信度。另外,要注重對療效評定標準的統一,國際上公認的療效評估方法還沒有得到普遍的應用。這些問題都要在學科實踐中得到解決。

4 中醫康復學的進展

篇9

【關鍵詞】 中醫藥文化;杏林文化;繼承;創新

杏林文化是中醫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繼承和發揚中醫藥文化是中國當代人的歷史使命,杏林文化的繼承和創新不僅是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中醫藥文化,更是中醫藥文化的傳承。

一、杏林文化的由來

1、杏林

一千多年來,“杏林”一詞已成為中華傳統醫學的代名詞,自古醫家以位列“杏林中人”為榮,醫著以“杏林醫案”為藏,醫技以“杏林圣手”為贊,醫德以“杏林春暖”為譽,醫道以“杏林養生”為崇。[1]杏林早已和岐黃、懸壺一樣,作為中醫的代名詞。

“杏林”來源于葛洪《神仙傳?董奉傳》,它主要記載了東漢醫者董奉濟世救人的典故。董奉作為“建安三神醫”之其一,懸壺濟世,免費救死扶傷,很多患者病愈后登門道謝,都應他要求在山上種杏樹。經救治的患者越來越多,杏樹越來越稠密,竟有十多萬棵。一株杏樹,淋漓盡致的體現了中醫藥“簡、便、廉、驗”的特色。人們見到杏林就聯想到董奉,董奉雖早已仙逝,但“杏林”之佳話卻流傳至今,成為歷代醫學從事醫道,鞭策和激勵自己的信條。 “杏林春暖”和 “橘井泉香”等詞也被用來稱贊如董奉般,既有高超醫術,又有高尚醫德的中醫大家。

2、杏林文化

目前,“杏林”早已不僅僅作為中醫大家的代名詞,而是抽象成一種文化符號,具體來說即大醫精誠、精勤不倦,醫德高尚、淡泊名利。

首先,是大醫精誠、精勤不倦。欲治病救人,必須具備精湛的醫術,要有精湛的醫術,就須“勤求古訓、博采眾方”。中醫治學有“七重”:重經典、重臨床、重師承、重流派、重勤求、重博采、重悟性。[2]正如孫思邈所言:“學者必須博及醫源,精勤不倦”。中醫學強調為醫者,必須精誠,方能承受生命的托付。欲達其“精”,則須以“博極醫源”為目標,終身精勤不倦,上下求索,才能日益精進;唯有腳踏實地、實事求是,才不會為道聽途說所誤;唯有小心謹慎、虛懷若谷,才能夠永遠前進。[3]

其次,是仁心仁術、淡泊名利。龔延“十要”中寫道“十勿重利,當存仁義,貧富雖殊,藥施無二。”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精誠》云:“凡大醫治病,必當……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求含靈之苦”。這些都是歷史上醫德高尚、淡泊名利的典范。

二、杏林文化的精神與繼承

王維詩云:“董奉杏成林,陶潛菊盈把。彭蠡常好之,廬山我心也。”明李時勉詩亦云“山邊種樹繞林垌,幾處曾看此獨名。花近藥欄春雨霽,陰浮苔徑午風清。巖前虎臥云長滿,樹底人來鳥不驚。遺跡尚存仙路杏,只應懷古獨含情”。

清征士放《杏林詩》云:“吾亦知醫術,平生慕董君,藥非同市價,杏以代耕耘。山下虎收谷,溪邊龍出云。芳林伐已久,到此仰余芬。”這些不同時代的詩人都通過描寫杏林仙境之秀美風光抒發和表達了對董奉及其杏林文化精神的崇敬之情。時光荏苒,杏林文化也隨之不斷地發展,發展即最好的繼承。

杏林文化體現的是中醫藥文化的價值觀,其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效法自然、和諧平衡、濟世活人”,可概括為“精、誠、仁、和”。杏林文化的繼承即是杏林文化價值內涵的繼承,是杏林文化價值內涵不斷的發展。

1、精

精即精勤不倦、至精至微。

葛洪《神仙傳》卷十曾將董奉精湛的醫術表現的淋漓盡致。董奉從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入手,將患者的癥狀病情與地理環境氣候特征相結合,運用外敷、熏蒸、沐浴、心理等多種治療手段治好了患者的皮膚病。除此之外,《神仙傳》中還有“妙手活燮”等,均展現董奉精湛高超醫術,其運用食療、心理、運動、沐浴、外敷等多種療法相結合的例子彼彼皆是。

無論是急危病癥還是疑難雜癥,歷代大醫都有所建樹。古有張仲景《傷寒論》、吳鞠通《溫病條辨》、葛洪《肘后備急方》、孫思邈《急備千金要方》均針對急危病癥有著諸多良方,沿用千年,經久不衰。不僅醫法藥方在當代不斷地傳承,

更有很多當代醫者都以精作為醫者的最基本的要求,更進一步發展杏林文化。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安醫學家族即傳承精湛中醫藥技術的典型代表。“張一帖”因善治急癥而聞名,對癥一劑即可痊愈,人送名號“一貼”,張一帖的醫術、醫方先是由國醫大師李濟仁盡數掌握,再傳至張舜華夫婦。精湛醫術藥方就是這樣,傳承千年。國醫大師張學文,憑借治療溫病方面自己獨特的見解,在中醫腦病方面獲得了很大的成就。他認為中醫四診及辯證論治是綜合運用多因素進行理性思維的過程。中醫的精,精在四診搜集精心、辯證精細、邏輯思維精密。一個環節不精,都會導致診療錯誤治療效果不佳。并對當代中醫藥大學生提出要求,必須刻苦鉆研、不斷實踐、探索,不斷積累臨證經驗,成為優秀的中醫藥繼承者。

2、誠

誠即至誠至信、德才兼備。

董奉“日為人治病,亦不取錢。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董奉的杏林,即是對董奉為人至誠至信、德才兼備最好的詮釋。他為患者醫治,關注患者的心理感受,不僅診治仔細,每次都親自為患者煎藥、敷藥,侍奉左右,開導患者,給予患者心理安慰。他的大醫蒼生的高尚醫德受到了百姓和醫家的崇敬。繼他之后,唐醫者謝景先曾免費在杏林故地為百姓醫治,明醫者郭東亦曾效仿董奉種植大片杏林在其所居。淡泊名利、德才兼備方能承受患者的生命之托。

當代,國醫大家是杏林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他們非常注重自身的醫德修養。

國醫大師朱良春以“兒女性情,英雄肝膽,神仙手眼,菩薩心腸”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兒女性情是指醫生對待病人要懷有兒女對父母的愛,關心他,愛護他;英雄肝膽是指醫生遇到危重病人要膽大心細,當機立斷,敢于承擔責任;神仙手眼是指醫生要觀微處,對疾病有準確預見及判斷;菩薩心腸是指醫生要以慈悲為懷,以治病救人為己任,憐惜病人。

3、仁

仁即仁心仁術濟蒼生。

董奉是之所以能被后世歷代醫家列為“醫乃仁術”的典范,其“杏林春暖”“敷浴治癘”“斬鼉除魅”“杏茶治癔”等故事均體現了其對尋常百姓的仁愛之心。“仁”體現了中醫仁者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倫理思想,其濟世救人的宗旨,表現了醫學人文精神。這些精神,在當今時代仍然是醫學精神的核心。

醫者應做到: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國醫大師鄧鐵濤曾為廣州中醫藥大學題詞道:“四大經典為根,各家學說是本,臨床實踐是生命線,仁心仁術乃醫者靈魂。”在他看來仁心仁術是對醫者的首要要求。在他看來,醫學人文精神是對患者生命價值的集中體現,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一是關注患者的生命與健康;二是了解患者的權利與需求;三是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嚴。醫學人文精神在當代大力弘揚,是對患者在感情上的體恤與同情,是在態度上對患者的尊重和關心,是醫者主動、真誠與病患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的體現,更是當代醫學的科學價值和人文價值的統一。

4、和

和即和諧社會和諧生命。

《神仙傳》這樣描述杏林:“奉居山不種田,日為人治病,亦不取錢。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數年,郁然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群獸,游戲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耘治也。”恬靜、愜意,不是仙境勝似仙境。董奉順應自然法則,將返璞歸真的道家理念與天人合一的人文理念相結合,打造了和諧杏林。杏林,無一不滲透出董奉追求――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醫患矛盾沖突尖銳的當代,和,更是當代醫者繼承和發展的重要部分。

三、杏林文化創新及中醫藥文化的發展

傳承中醫衣缽,弘揚杏林文化,傳承中醫藥文化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杏林文化的創新與發展即當代中醫藥文化的繼承與創新。

中醫藥類院校是中醫藥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要做好中醫藥文化的繼承與創新。首先,中醫藥文化作為中醫傳統文化的核心,教學時,中醫藥文化應以中醫傳統文化為基礎,與其他相關學科交叉滲透,從而擴充中醫藥文化學科的范圍及內容;其次,除教授中醫藥文化,探索和鉆研中醫藥文化理論基礎外,更要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中醫藥傳統文化思維方式,如天人合一整體觀、陰陽平和的健康觀等;再次,中醫藥類院校在辦學科研之外也需承擔一部分社會責任,更好地向大眾普及中醫藥文化相關知識,讓更多的人了解中醫藥文化;最后,隨著人們對養生保健概念的重視,中醫藥文化養生保健產業日益蓬勃發展。“杏林文化”應將文化與產業相結合,以文化促進產業發展,以產業擴大文化傳播,利用中醫藥文化資源打造地域特色的文化經濟產業鏈,發揚杏林文化。

【參考文獻】

[1] 舒長興.馮模健.陳輝.杏林文化的內涵及其當代價值[J].中醫藥文化,2001(1)28.

篇10

冬至又稱為冬節,依照我國傳統的歷法,以五日為一候,三候十五日為一節或一氣,在一年里又分為十二節與十二氣,合稱為二十四節氣,這就是擇日學上所用的節氣。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冬至的來歷和注意事項,希望能給各位提供幫助!

冬至的來歷周公到洛陽,用土圭法測得洛陽所處的地方即為“天下之中”,然后開始占卜國家社稷的吉地。《尚書·洛誥》記載:周公“朝至于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為封邦建國的成法。

“土圭測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國的中心)。這種方法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為8尺的標桿,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用這種方法測到的就是“土中”洛陽、“洛邑”的理論位置。

依周公測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詳細規劃了滅商后的第一座國家都城,《逸周書·作雒》載:“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為天下之大湊。”“定天保,依天室”,國家社稷(都城、宗廟)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禮作樂,詳細制訂了國家禮儀制度,據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周公選取的是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至漢代依然如此,《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

因此,后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于漢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哪些事情不能做一、冬至這天忌諱回娘家

冬至是民間傳統大節,部分農村地區有冬至這天出嫁閨女忌諱回娘家的說法,民間俗語說:冬至回娘家,彷死老公公;冬至是交九的'第一天,也有諺語說:不忌數九,跟魂走的說法。

二、冬至時節忌諱嫁娶

在農村部分地區,冬至時節是民間祭奠先祖祭拜亡親的節日,民間認為,冬至前后忌諱嫁娶,農村俗語說:冬至嫁娶,自取其辱;說明冬至婚嫁與冬至祭奠的氛圍不符。

三、冬至時節忌諱喬遷

四、冬至這天忌諱開行納市

冬至這天,是緬懷先人思念亡親的日子,民間充滿悲傷思念的氛圍,因此,在冬至這天開行納市是不合時宜的,農村老話說:冬至開市市不興,冬至納財財不旺。

五、冬至這天忌諱探望病人

老輩人的講究說法,冬至這天忌諱探望病人;因為在民間冬至是給先人上墳祭奠的日子,如果冬至探望病人,會被認為有詛咒的寓意。

六、冬至這天忌諱串門

部分地方農村,忌諱冬至這天別人來串門,特別是守孝期間的人更不要串門,否則會引來別人家的不滿,民間有俗語說:冬至路過人家門,輕抬腳步別驚人。

七、冬至祭奠忌諱晚歸

民間老話說:冬至忌遠行,黃昏忌不歸;意思是冬至這天,早上出門不要遠行,如果非要出門,以黃昏為界,太陽落山之前要歸家。

八、冬至忌諱同房

冬至忌諱同房的說法從古代傳襲至今,傳統觀念認為,冬至陽氣尚微,陰陽不調,不利于后代的繁衍,還會產生禍端,因此,冬至行房需謹慎。

冬至養生注意事項一、起居有常

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等待陽光出現才出外活動。同時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戶外活動,防止陽氣過度的消耗。冬至時節不宜進行高強度的體育鍛煉,避免損傷陽氣。可選擇進行太極拳、八段錦等動靜結合的運動。

二、壯不競時,精神滅想

養生重點是要養心。要養生先養善良、寬厚之心,心底寬自無憂。冬季養生,要靜神少慮,保持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防止過度勞累,積勞成疾。

三、固先天之本,護后天之氣

冬令氣候趨寒,天地陽氣潛藏,應之人體,冬季亦為人體養精蓄銳的最佳時段。在這個階段,人類不僅僅在起居方面注重養生,也應重視飲食、藥物的冬令進補。

四、審慎調食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在冬季如果能恰當選擇既美味,而又具有補益身體的食物,無疑會讓大家接受。冬令時節飲食調理,要針對不同的個體,相應選擇適宜補益的食品,這樣才能達到真正養生的效果。以中醫學的角度而言,不同時間里出生的人,性格不同,因而對飲食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根據我國古代五行形相學認為,人可以分為金木水火土等五行人,每種人的體質不一,食補也各異。天寒地凍,首選溫補類食物。如雞,羊肉,牛肉,鯽魚等。上述幾種,均屬美味,在冬季可作為進補的佳品。但過多地進食溫補類食品,容易上火。進補平補類食物,如蓮子、芡實、苡仁、赤豆、大棗、燕窩、蛤士蟆、銀耳、豬肝等,這些食物既無偏寒、偏溫的特性,又無滋膩妨胃的不足。還有一類滋補類食物,具有滋陰益腎、填精補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棗、芝麻、黑豆、豬脊、海參、龜肉、甲魚、鮑魚等。

五、進補禁忌

一忌盲目食狗肉。一些體質虛弱和患有關節炎等病的人,在嚴冬季節,多吃些狗肉是有好處的。但不宜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吃狗肉后不要喝茶,這是因為茶葉中的鞣酸與狗肉中的蛋白質結合,會生成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使腸蠕動減弱,大便里的水分減少。因此,大便中的有毒物質和致癌物質,就會因在腸內停留時間過長而極易被人體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