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康復學前景范文
時間:2023-12-18 17:42: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醫康復學前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教育康復學 專業建設 課程框架
分類號:G760
2012年,華東師范大學向教育部提出開設教育康復學本科專業的申請,2013年3月28日教育部教高[2013]4號文件,決定在本科專業目錄中教育學一級學科下設置教育康復學,即教育康復學作為二級學科與特殊教育學并列。由于教育康復學科屬國內首創,本文擬就教育康復學的建設背景、學科界定及其與相關學科的區分度、專業建設思路和發展前景四個方面進行敘述,以期為國內其他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建設提供參考。
1、建設背景
1.1 特殊兒童自身對教育與康復的雙重需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兒童患病的類型也在發生改變,感染性疾病的發生率下降,遺傳性疾病、先天畸形、早產、極低體重等兒童的存活率逐漸上升。這些兒童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可能暴露出某些障礙或缺陷,甚至產生如腦癱、智力障礙、孤獨癥等疾病。由于現有的醫學手段尚無法治愈這些疾病,這些特殊兒童需要接受長期的康復治療。到了受教育的年齡,他們只能帶病接受教育。另外,隨著特殊教育零拒絕理念的推行,與十多年前相比,特殊教育學校的教育對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具體表現為:特殊兒童障礙程度加重,殘障類型增多,多重障礙兒童增多等。面對這些特殊兒童,特殊教育學校原有的教育教學目標及教學計劃難以實施,教育康復效果難以提高。針對目前特殊教育對象的現狀,要切實提高我國的特殊教育水平,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行改革。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特殊教育改革自然就是要以特殊兒童的需要為本。綜上,特殊兒童既有接受教育的需要,又有接受康復服務的需要。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康復治療服務主要由醫院承擔,而教育主要由特殊教育學校提供。近年來,人們開始反思這種康復與教育分離的模式。2012年,上海市副市長沈曉明教授指出這種相互分離的模式有兩個弊端,一是殘疾兒童個體很難同時兼顧學習與康復,二是康復治療與學習完全分離,醫生的康復治療不能有效地為教師的教學服務,因此他認為有必要發展基于學校的康復治療模式,并將其視為教育過程的一個部分。這一構想明確提出特殊教育學校必須承擔起教育與康復的雙重任務,而要實現該目標,必須對現有高等特殊教育師資培養機制進行改革,培養大批具有教育與康復雙重知識和技能的師資。
1.2 社會對教育康復人才的大量需求
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統計公報顯示,我國0~14歲的殘疾人口為387萬人,在校特殊兒童約39.9萬人。據統計,2011年我國特殊教育專任教師41311人,師生配比為1:9.65,遠低于發達國家特殊教育學校的師生比例。而在特殊教育學校中能為特殊兒童提供相關康復服務的專業人員更為缺乏。統計表明,在特殊教育學校教師中,能為特殊兒童提供相關康復服務的不足3%。就目前我國學前和學齡特殊兒童數量而言,如以每名專業人員服務40名兒童、每名兒童每周接受1個小時的康復訓練來計算,我國共需要9.7萬名教育康復專業人員。另外,對于絕大部分特殊兒童而言,每人每周接受1個小時的訓練實際上是遠遠不夠的。其次,對于許多存在多重障礙的兒童來說,可能需要多方面的專業人員為其提供綜合康復服務。再者,由于特殊兒童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往往需要對其實施個別化的教育和康復。因此,目前我國教育康復人員的需求與實際數量相比,存在巨大缺口。
依據現代康復醫學的理念,特殊兒童所需的相關康復服務包括:聽覺康復、言語語言康復、心理康復、物理康復、作業康復、藝體康復、康復輔具以及社會康復等。近年來,隨著全社會對康復的需求不斷增加,我國的康復醫學也隨之發展,國內的一些醫學院校相繼設立了相關專業。據本項目組統計,已有72家本科院校、113家高職高專院校開設了康復治療學、運動人體科學、運動康復與健康等專業。但這些專業的內容主要以物理治療為主,培養的康復治療師尚不能滿足目前醫院的實際需要,更不用說滿足目前特殊教育學校對教育康復人才的急迫需求。另外,從目前國內外康復治療專業所屬學科領域來看,相關康復治療學既可歸屬于醫學類,也可歸屬于教育學領域,例如香港大學的教育學院就下設言語聽覺科學系。因此,本項目組認為大陸地區高等院校的教育學科必須打破專業壁壘,利用已有的專業基礎,大力發展與建設教育康復學專業,培養能在特殊教育學校或康復機構為特殊兒童提供教育與相關康復服務的專業人才。
1.3 國家支持增設教育康復類專業
黨的“十七大”提出“關心特殊教育”,“十”又提出“支持特殊教育”。近年來,黨和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關心與支持特殊教育的政策文件,大力培養特殊教育師資是其中的重要內容。2012年4月,發改委、教育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辦公廳了《關于印發特殊教育學校建設二期實施方案暨編制專項建設規劃的通知》(發改辦社會[2012]896號),其中明確提出:“擴展特殊師范專業范圍,研究增設教育康復類專業。”同年9月,教育部等五部委聯合《關于加強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教師[2012]12號),在“加大特殊教育教師培養力度”中提出:“加強特殊教育專業建設,拓寬專業領域,擴大培養規模,滿足特殊教育發展需要。改革培養模式,積極支持高等師范院校與醫學院校合作,促進學科交叉,培養具有復合型知識技能的特殊教育教師、康復類專業技術人才。”這些政策性文件直接催生了教育康復學這門新學科,也為這一學科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發展平臺。
2、學科界定及其專業區分度
2.1 教育康復學的學科界定
對教育康復學可有兩種理解:其一,該學科是研究如何以教育的方式與手段對特殊兒童進行康復的一門學科;其二,教育康復學是整合教育、康復的手段和方法,為兼具教育和康復兩種需求的人提供服務的一門綜合學科,該學科是教育學(包括特殊教育學)與康復治療學相結合的產物,是兩門學科交叉的邊緣學科。簡而言之,前者將教育與康復解釋為偏正關系;后者將教育與康復解釋為并列且交叉融合的關系。這里我們傾向于后者,因為將教育康復學界定為特殊教育學與康復治療學交叉的邊緣學科更符合“醫教結合”的內涵,符合目前國內特殊教育新形勢下對師資培養的需求,有助于發展基于學校的康復治療模式。
2.2 教育康復學與相關專業的區分
2.2.1 教育康復學與特殊教育學
首先,從歷史發展來看,特殊教育起源于歐洲,至今大約有兩百多年的歷史,特殊教育的發展又催生并促進了特殊教育學的發展。而教育康復學則是基于目前我國特殊教育發展現實需求而設立的一門新興學科,它有助于落實特殊教育“醫教結合”的改革方針,有助于建立基于學校的康復訓練模式。
第二,從學科定義上看,特殊教育學是研究特殊教育現象及規律、原則和方法的科學,一般以學前和學齡特殊兒童的教育為研究重點,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或特別設計的課程、教材、教法、組織形式和設備對特殊兒童(青少年)所進行的達到一般的和特殊的培養目標的教育;教育康復學則是教育學(包括特殊教育學)與康復治療學相結合的產物,是兩門學科交叉的邊緣學科,是大康復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從培養目標上看,特殊教育學專業主要培養在特殊教育學校從事教育、教學的教師;教育康復學專業主要培養既能從事特殊教育集體教學任務,又能承擔各類個別化康復訓練的雙師型人才。
第四,從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上看,特殊教育學專業主要以教育學為基礎,以特殊教育基本原理、特殊教育史、特殊教育政策法規、特殊教育學校教材教法等為主要學習內容;而教育康復學專業主要以現代康復醫學與特殊教育學為基礎,以特殊兒童各類功能評估與康復訓練、特殊兒童教育與教學方法為學習內容。
第五,從培養方式上看,國內目前特殊教育學專業的課程內容偏重理論層面,實驗類課程相對較少;而教育康復學專業的課程內容則偏重操作層面,實驗課程占有較大的比例。另外,學生除需要在各類特殊教育學校及康復機構見實習外,還需在醫院康復科臨床實習。
第六,從服務對象上看,特殊教育學以特殊兒童(學前、學齡及青少年)為主;而教育康復學在以特殊兒童為服務主體的基礎上,兼顧有障礙的成人。
總之,傳統的特殊教育學更多的是從哲學或理論層面去研究特殊教育的現象與規律;而新設的教育康復學則更多的是從實證與操作層面去研究特殊教育的現象與規律。兩學科的并列設立,有助于促進各自“上天入地”式的縱深發展。
2.2.2 教育康復學與康復治療學
基于學校的教育康復學與基于醫療系統的康復治療學有明顯的不同,如:從培養方向上講,康復治療學目前培養的專業人員大多在醫院從事相關工作,而教育康復學培養的專業人員則多數將在康復機構、特教學校、兒童福利院等機構從事相關工作。從手段上講,康復治療學以藥物、器械等為主要手段;而教育康復學則將康復訓練和教育方法結合起來。從課程內容上講,康復治療學以物理治療為主,而教育康復學中的康復涉及言語、聽覺、語言、認知、心理、運動等更廣泛的領域。從對象上來看,康復治療學以成人為主,而教育康復學以兒童為主、兼顧成人。
3、專業建設思路
3.1 培養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育康復學的界定,專業培養目標為:培養在特殊教育學校、普通學校資源教室、康復中心與民政福利院等機構,既能從事特殊教育教學任務,又能承擔各類康復訓練任務的雙師型人才。
3.2 課程設置
3.2.1 課程框架及主要課程
教育康復學本科課程體系將專業課程分為四個板塊(不包括學校與學院設置的通識課程),即: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拓展課程和實踐課程。現介紹依據這四個課程板塊設置的專業課程框架及主要課程,如圖1所示。
3.2.2 課程設置說明
基于上述教育康復學的界定與專業培養目標,課程設置遵循如下基本原則。
(1)課程板塊之間相互聯系與融合。從整體而言,課程包括了教育與心理、康復訓練兩類課程。教育與心理類課程主要有:普通心理學、兒童發展心理學、特殊教育學概論、特殊教育學校課程與教學等課程;康復訓練類課程主要有:康復聽力學、言語語言障礙的評估與矯治、各類障礙兒童的教育與康復訓練等。兩類課程及各板塊之間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各課程內容之間有機銜接,呈階梯式遞進,前面課程是后面課程的基礎,后面課程是前面課程的延伸與拓展。
(2)理論與實踐結合。該原則具體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相關理論課程均有配套的實驗課程,如:“言語障礙的評估與矯治”的實驗課時約占總課時的三分之一;二是加強見、實習環節,包括在各類特殊教育學校、康復機構、醫院康復科的見、實習。
(3)先分后總。即遵循綜合康復的理念,先按言語、聽覺、語言、認知、情緒行為、運動、學習能力七大康復板塊no]設立專業核心課程,然后在此基礎上,依兒童障礙類型設置拓展型課程,如:腦癱、智障、自閉癥、聽障、學習困難等兒童的教育與康復訓練。提出先分后總這一課程設置原則是基于以下幾方面的考慮:第一,大多數特殊兒童均有一些共同的障礙,如言語障礙、認知障礙等;第二,無論哪一類特殊兒童均會表現出多種障礙,如腦癱兒童除肢體運動障礙以外,還會有言語、語言、認知、情緒行為、學習能力等方面的障礙;第三,目前有部分高校特教專業課程按特殊兒童障礙類型設置課程,課程內容之間存在大量的交叉與重復。先分后總原則遵循的是先關注與處理各類特殊兒童的共同性問題,再關注與處理各類特殊兒童的特殊性問題,以期減少教學內容的重復,優化課程結構,提高教學效果。
3.3 培養形式與途徑
沈曉明教授對特殊教育師資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的改革提出的建議值得思考。他認為以下幾方面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一是倡導師范院校和醫學院校合作培養特殊教育專業人才;二是提高特殊教育專業中康復類課程的比例;三是通過雙學位、聯合培養碩士和博士研究生,造就一批教育康復的高層次人才。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康復學的設立是目前特殊教育改革的產物,改革的精神與內容必須體現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以下分本科、碩士兩個層次探討教育康復專業人才培養的形式與途徑,并以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康復學專業規劃為例說明。本科層次的人才培養擬與上海中醫藥大學康復治療學專業合作,具體說,本科學生必須修滿“156+60”個學分的課程,前156個學分由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康復學專業承擔,后60個學分(包括臨床康復實習)由上海中醫藥大學承擔,學生畢業時既可獲得教育學(教育康復專業)的學位證書,也可獲得上海中醫藥大學康復治療學專業證書(相當于二專)。碩士研究生的培養也可與上海中醫藥大學聯合培養,實施7年一貫制本碩連讀的培養模式,如前三年在上海中醫藥大學學習醫學與康復治療學的課程,后四年在教育康復學專業學習心理與特殊教育類課程,碩士論文可由兩校教師分別或聯合指導。另外,除了讓學生獲得學位證書外,還將積極支持與鼓勵學生獲取相應的職業證書(例如,取得助聽器驗配師、言語康復師資格證等),提升康復技能,為今后的實踐奠定堅實基礎。
4、專業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