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體育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3-04-11 10:47: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體育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小學體育教學設計

篇1

[關鍵詞]教學形式;教學內容;以人為本;學習熱情;運動品質;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2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6-0075-01

小學體育教學作為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肩負著增強學生體質的重要任務,還要立足學生本身,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為此,小學體育教學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性和獨特性,力求體育教學能夠照顧到每一位學生,實現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那么,體育課該如何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落實到實際教學中呢?

一、教學形式多元化,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量為學生創設形式簡單、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學一年級課程《立定跳遠》的相關內容時,教師發現學生在剛開始學習和練習時都表現得很積極,但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加,很多學生出現注意力分散、練習不認真的情況。于是,教師將學生集合到一起,分成多個小組進行立定跳遠的接力比賽,即每組每位學生跳一次,不斷接力向一個方向立定跳遠,最后比較哪一組學生跳的總距離最遠。在學生比賽期間,由于教師一直在一旁幫助學生糾正錯誤動作,所以學生表現得很認真,一次比一次跳得遠,動作也越來越規范,逐漸掌握了立定跳遠的運動技巧。

隨著越來越多的新型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進入校園,很多體育教師都認識到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性,這也使得一些教師為了創新而創新,忽略了一些在以往教學中常用的、簡單而不乏趣味性的教學方法。如上述教學中,教師發現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下降后,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結合低年級學生喜歡游戲的特點,創設立定跳遠接力比賽的教學情境。從教學效果來看,學生對這種比賽情境都很感興趣,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了,對立定跳遠的運動技巧也掌握得愈加嫻熟。

二、教學內容簡單化,觀照學生的體質差異

體育課不是體育精英訓練營,而是鍛煉學生運動能力、增強學生體魄的課堂。因此,教師安排教學內容時應盡量低難度、低負荷,適應大部分學生的身體素質。例如,教學三年級課程《投擲輕物》這一章節時,使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單手投擲輕物的技巧是教學的重、難點,但單手投擲技巧中蘊含的運動技巧對小學生來說較為復雜,理解和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師教學時應將投擲訓練拋、撇、擲等多個動作進行分解,引導學生逐項掌握,降低學生運動負荷和學習難度。

小學生身體發育較快,各年級學生之間身體素質差異較大,即便是同一年級、同一班級的學生也呈現出很強的個體差異性。如上述課例中,教師考慮到學生在身體素質、運動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異,降低教學難度,將投擲訓練分解成多個分解動作讓學生練習,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投擲動作的技巧。在講解每個動作時,教師還組織學生展示自己的投擲絕活,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彰顯了學生的個性風格,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三、教學設計精細化,提升學生的運動品質

教學場地的戶外性和開放性是體育課堂區別于其他課堂的重要特征,這一特征也為體育課堂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做到事無巨細,考慮到各種可能出現的安全問題。例如,教學“高抬腿跑”的項目時,一些協調性較差或者體能較差的學生很有可能在練習中出現摔倒的情r。為了幫助學生樹立安全意識,教師設計“繞物往返跑”的趣味游戲,讓學生分組進行往返跑,其他學生在一旁觀察,并在觀察過程中思考和交流每位學生跑步時姿勢是否正確,有什么值得學習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以提出來。這樣可讓學生在觀察討論中認識正確的跑步姿勢,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篇2

一節實效的體育課堂教學設計,是體育教師從事課堂教學的前提。體育課堂教學設計,它與所說的“教案”、“備課”既有一定的聯系又有區別。教案,在我們教師心中可能只是一種格式化的文本,按照內容順序,先教什么,再教什么;采用什么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并運用一定的組織形式呈現出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而教學設計是教師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更為系統的方案,除了“教案”的功效,更加清晰的闡述了為什么教,細化了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與細節。主要包括:指導思想、教材分析、學情分析、設計思路、場地器材分析、教學流程。

一、正確的指導思想是教師理解《課標》的方向

體育課堂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是教師對《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理解與體育課堂教學實踐的有機結合。如:快速跑――“勇敢的小金牛”的指導思想:本課堅持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以《體育課程標準》為依據,以發展學生體能和終身體育為目標。以“勇敢的小金牛”為主題,以情景教學為主線,注重全體學生的參與,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練,練中樂”,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給學生一個空間,讓其探究;給學生一個平臺,讓其展示;給學生一個方向,讓其不斷進步。加強師生交流,激發學生對快速跑的興趣,真正體驗到體育的快樂。在預設中,教師必須做到目標統領教材。讓孩子們在一個愉快的氛圍中,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式進行快速跑。

二、準確的分析,促進課堂教學的實效

體育課堂教學設計中,主要包括對: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場地器材分析等,它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環節。對教材、學情必須進行綜合的系統的深入的了解,熟悉各個水平的教材內容、重難點。根據不同的學生做出準確的預設與分析。如:學情分析:水平一:(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對體育課特別感興趣,課堂上有很強的表現欲望和競爭意識,對體育游戲和活動有濃厚的興趣,能積極主動的參與的到體育活動中,在學生的積極探究中,在大膽的練習中,在不斷的交流中,在教師的引導下,二年級小朋友快速跑的能力一定會有所提高。教材分析:快速跑是小學低年級跑的重點教材之一,快速跑的教學,不僅對培養學生跑的正確姿勢,發展快速跑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發展學生的速度、力量、靈敏素質,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水平一:(小學二年級)主要使學生快速的擺臂和用力的蹬地。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快速跑的練習中,并且教師及時給予正確的指導和引導,從而提高學生快速跑的能力。

教材的重點:快速的擺臂,有力的蹬地。

教材的難點:動作自然,協調用力。

三、科學選擇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有效性

教師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本地區氣候條件合理的安排體育教學計劃、內容。體育教學內容應該是能夠引起學生學習需要和強烈興趣的內容,體育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 現實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體育與健康學習課堂。當我們把體育問題融于學生熟悉的現實情景中,并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表現這些內容時,學生就會對體育產生一種親切感和求知欲,就會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因而選擇內容時要盡可能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興趣愛好, 把運動技能生活化,并用創設生活場景、游戲活動、競賽表演等學生喜愛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樣有利于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在觀察、模仿、探究、交流、競爭與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體育各項目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同時體會各個項目的健身價值,獲得積極的身體與情感體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學習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體育教學常常是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中心而展開的, 教師要通過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學習興趣,富有挑戰性的內容正是激發學生興趣的“良藥”。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當一項技能需要學生“跳一跳”才能掌握時,學生學習技能的興趣最濃,而當運動技術過于簡單或過難時,學生就不會特別感興趣。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教師應正確把握新教材的動作結構及重點、難點,在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已有體能、技能的基礎上,分不同層次創設富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和目標,促使學生積極、生動、饒有興趣地進行探索性地學習。新課改提倡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改變傳統體育教學過于強調接受學習的傾向,調動學生學練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體育教師要精講多練,教、學、練統一,改變傳統體育教學過于強調講解與示范的傾向。

四、合理有效的教學流程,是提升體育課堂實效的保障

篇3

教育是一項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價值的事業,教育中沒有什么東西的價值能比“生命的成長價值”更為重要。學生生命的成長并不是單方面的,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性的成長。但是,在學生的不同身心成長和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習力、特點都有顯著的差異。所以,教育既要關注學生成長的階段性,又要注重各教育階段之間的連續性。

只有在不同階段完成階段教育任務,才能一個階段順利過渡到下一階段。因此,我們需要圍繞不同階段的主要教育任務進行階段性的教育設計。我們認為九年的學習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對學生的學習習慣、思維習慣和生活習慣的培養都有特定的教育任務,并且教育階段之間的任務是連續的。

1―4年級的學生就猶如巢穴里的小鳥,我們將教室稱之為巢教室,將教師稱之為巢老師。這個階段要達到的目標是,在學習習慣上,要可以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理解前置學習的內容、策略、匯報的方法);在思維習慣上,要熱愛閱讀,掌握提問的方法,形成思維的習慣;在生活習慣上,要通過美德建立好的生活習慣,懂得遵守規范與紀律,學會自己管理自己。此階段設計支持成長的課程與活動稱之為成長日和文明日。

5-6年級的學生要成長為林中飛鳥,我們將教室稱之為林教室,將教師稱之為林老師。這個階段要達到的目標是,在學習習慣上,要依據自己感興趣的題嘗試簡單的跨學科研究,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思維習慣上,要掌握表達自己理解的方法,形成思維習慣;在生活習慣上,要具備一定的道德傾向和基本的道德素質,能夠自我負責。此階段設計支持成長的課程與活動稱之為挑戰日和分享日。

篇4

關鍵詞:體育教學;設計;參與;了解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2-0238-01

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會使課堂教學中教師能順利流暢地完成教學任務和實現教學目標,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與鍛煉之中,師生表情輕松、關系融洽。可以說這樣的課堂一直是我們課改所要追求的,但是再看看我們現實的體育課堂,學生練習沒有積極性,強度稍微一大學生就退縮了。經過調查,顯示絕大數的學生對體育課是感興趣的,學生喜歡體育課堂的原因主要是課堂自由、學習壓力小,不喜歡體育課的主要原因是我們的教學內容太陳舊、課堂枯燥,練習單調。

1.體育教學設計中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

1.1 學生參與體育課內容的選擇、器材的制作。“學生有著強大的驅動力和創造力,教師的任務就是管理和引導他們,把他們的驅動力和創造力用于值得從事的活動中,因此,教師應當為他們的自身活動創造環境。”初中生思想活躍、想象力豐富,在體育課教學設計階段可以聽聽他們的想法,讓學生參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組織形式的選擇。這樣,不僅可以開發學生的思維,而且可以促使他們廣泛了解體育項目及相關的知識,激發他們的運動熱情,使體育課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對于一些帶有娛樂性的體育項目,還可以叫學生制定符合他們特點的比賽方法及規則,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使他們在自己制定的規則下進行比賽,收獲別樣的快樂。一些可以自制的簡單體育器材,體育教師可安排給學生動手制作,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而且也是重視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體現。

1.2 讓學生參與體育游戲設計。體育教師多用游戲內容來提高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培養他們學習體育技能的興趣。一些符合初中生年齡特點的游戲運動是學生特別樂于參加的,對此,體育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設計體育游戲的能力,讓他們參與到體育游戲的選擇、設計中來。要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創造的空間、實踐的空間,讓他們完成體育課游戲內容的設計,在游戲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3 體育實踐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因素。體育實踐是體育課的主體部分,設計時既要考慮學生的特點,又要體現體育課多元化的功能。怎樣使學生積極、主動、合作、探究地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是這部分設計時要思考的問題。設立不同的目標。教學目標是學生學習的方向,體驗成功的動力。體育教師要根據不同身體素質、技能的學生群體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使學生通過努力都能完成教學內容。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讓他們體驗到體育技能學習的快樂,而且能增加他們繼續學習的信心。有了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生就可根據與自己相應的目標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學習評價,這既是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尊重,也是對"以學生為主體"理念的詮釋。教學方法的設計。體育教學方法包含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體育教師的教學設計,從根本上來說應該是為了學生的學。

合理的教學方法可以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能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在選擇教法時要避免自己成為學習過程的主體,要促使學生在進行討論、探究下完成學習任務,成為學習的主體,這是教學設計時必須思考的問題。教學方法的設計是體育課中能否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評價依據之一。

2.精心設計教學導入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要根據職校學生的身心特點、知識特點,精心設計好導入,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目前導入設計可以歸成"聽、看、說、動、想五類,聽類(常規導入法、故事導入法、激勵導入法等)主要是利用了學生的聽覺完成課堂教學導入;看類(插圖導入法、視頻導入法等)主要是利用了學生視覺效應完成教學導入;說類(討論導入法、提問導入法等)主要是利用師生間的交流完成教學導入;動類(游戲導入法等)主要是通過學生的身體體驗來完成教學導入;想類(情境導入法、價值導入法等)主要是通過老師的描述、學生自身的聯想完成教學導入,還有些是以上幾個的綜合。"認為無論何種導入設計都不能離開學生的了解,因此教學導入設計必須堅持設計,的連貫性(整體性)原則、實效性原則、寧缺勿濫(穩重求變)原則、身心發展規律原則。

3.設計要有充分了解與準備

信息對于成就一件事情想必不用再加評論,同樣我們的體育教學設計也是如此。教師不可能在不了解教材、學生、場地器材等信息情況下就開始做教學設計,否則只能是空談。因此,在設計前可完成這樣幾個方面工作,即教材的內容是什么、教材的重難點是什么、教學對象特點是什么(平行班的學生共性)、教學對象的興趣取向是什么(共性的,可根據教學觀察或問卷調查分析出)、選擇什么教法來解決重難點、場地器材如何選擇與布置、教學中如何評價、如何布置課后小作業(便于鞏固及下次教學)等。

4.去偽求真,提高設計實效性

目前教學設計格式有很多版式,有些教師為了追求設計版式的"美"可謂下足了工夫。認為教學設計的主要功能就是對教學的一種預設或者前期的預判,對自己實踐教學的一種系統性模擬,因此不必關注它的格式問題。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如何將設計與實際教學更加貼近更加實用上來。認為教學設計書寫版式中只要包括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思路、運動強度與練習密度、場地器材布置等就足夠了。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我們的明天。體育活動又恰恰是這些花朵成長的重要途徑與手段,體育教師的任務相當艱巨。我們可以原諒我們設計的不成熟、不完善,但絕不能容忍隨心所欲、不負責任的體育教學設計的出現。

參考文獻

[1] 陳永全. 如何重視體育教學中的非智力因素[J]. 學周刊,2012,(30).

[2] 趙志永. 淺析體育游戲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 學周刊,2012,(29).

[3] 張志軍. 初中體育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 學周刊,2012,(28).

篇5

【摘 要】無論是針對單詞記憶的教學主題、針對語音的教學主題,還是針對語言應用板塊的教學主題,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都應當為學生們創設更好的教學氛圍,同時,要盡可能的提升學生對于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關鍵詞 主題教學模式;小學英語;教學平臺;設計

基于主題的教學模式能夠很好的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發揮作用,在實施這種教學方法時教學設計是關鍵。本文將結合實例談談基于主題教學模式的小學英語教學平臺設計。

一、詞匯板塊的主題模式教學

基于主題教學模式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在確定了相關主題后有效的教學設計非常重要。這不僅會決定一堂課的教學展開模式,同時,教學設計也會很直接的影響到課堂教學效率。以詞匯為板塊的主題教學在小學英語課堂中十分常見,然而,如何做好這個主題的教學設計,這一點卻很值得思考。小學階段的英語學習中學生們接觸的詞匯并不多,也不會太復雜,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且常用的詞匯。對于小學生而言詞匯記憶是一個難關,如果教師沒有通過有效引導讓學生們掌握正確的詞匯記憶方式,學生們不僅會在詞匯記憶時非常困難,還很可能會留下一些心理負擔。對于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而言,趣味性非常重要,教師應當盡量給學生們營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將枯燥的詞匯記憶溶于有意思的教學活動中。這不僅能夠消除學生的心理負擔,也能夠讓大家在玩的過程中有很多有益的收獲。

許多課堂小游戲都能夠很好的展開對于學生的詞匯教學,這個過程不僅能夠將單詞的記憶以及單詞的應用融匯到有意思的教學游戲中,過程中也很好的鍛煉了學生的語用能力。課堂上我經常會結合相關教學內容展開有意思的教學游戲。例如,在學了run, walk, sit, stand, swim, skate, play, football, play basketball等動詞和動詞詞組后,我會設計如下單詞游戲。我會快速說出這些動詞或詞組,學生聽到便做動作,最快最準的獲勝。這個游戲同樣可以用競賽的形式進行,每組抽一名學生到前面做動作,做錯了就被淘汰,最后剩下的一人或兩人為優勝者。學生們對于這類游戲都非常積極,在玩的過程中也很好的滲透了對于單詞的教學。這樣的教學游戲不僅深化了學生們對于這些詞匯的理解與體會,也很好的提升了單詞課的教學實效性。

二、語音板塊的主題模式教學

語音教學在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中非常重要,幫學生們打下好的語音基礎不僅能夠很好的為學生的單詞記憶與單詞拼讀提供幫助,這也是學生們后續的英語學習中的重要積淀。語音教學是一種非常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然而,在目前的很多小學英語課堂中往往容易被忽略。針對這個主題的教學設計要增強學生們對于語音的理解與領會,要讓大家在獨立摸索與探究中體會到語音的特點,進而深化對于語音的認識與掌握。具備很好的語音辨析能力不僅能夠讓學生在單詞識讀上更準確,在語音的幫助下也能夠讓學生們慢慢領會到英語單詞的基本構詞法,這對于學生的英語學習將會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針對語音板塊的主題教學設計中,教師應當在課堂上盡力啟發學生去找出英語中音與音、字母與字母、單詞與單詞以及漢、英兩種語言之間的聯系,然后加強練習,加深理解,鞏固學生對于語音的識別與記憶。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找出容易混淆的內容,結合讀、練結合的方式,分清二者的異同,通過各種練習模式,如比賽、分組、對練等進行這些語音的強化記憶。例如:關于字母“i”的讀音規則,教學過程中可以分組讓學生去體會,一組是pig, big, fish, his, swim, milk, chicken等;一組是:rice, nice, like, white ,kite,bike 等。讓學生自己在練習朗讀的過程中慢慢體會,同樣是字母“i”,它的兩個主要的發音是什么,并能夠通過小組合作,說一說它的發音規律,這對學生以后記憶單詞有很大的幫助。

三、語言應用板塊的主題模式教學

語言應用板塊的主題教學同樣非常重要。當英語學習進入高年級后學生們已經逐級具備了一定的基礎知識與語言能力,這個時期的英語教學中深化學生的語言應用與實踐水平非常重要。作為一門語言的學習,應用是關鍵,然而,應用能力的培養與深化卻是一條漫長的教學道路。教師應當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意識的融入對于學生的語用能力的培養與鍛煉,應當借助有意思的教學形式與教學活動給學生們提供更多好的鍛煉機會,這對于深化學生的語用水平將會很有幫助。

教師要有意識的鼓勵學生多表達,要讓學生們的口語能力能夠更充分的得到鍛煉。可以篩選小學生日常生活常見情景若干,如:問候、談論天氣、日期、邀請別人干某事、征求別人同意、道謝、自我介紹、打電話等,創設了一些有趣的話題:“talk about your family”;“your favorite food, sports”;“my birthday”等等,可以讓學生們針對這些話題展開積極的交流研討。研討的內容不重要,但是過程卻很有意義,想要切實提升學生的語用水平,多說多練是關鍵。另外,對那些不敢講、不愿講的學生教師要幫助他們慢慢消除心理障礙,鼓勵他們多講多用,對學生要有耐心且態度親和,努力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課堂語用氛圍,這樣才能夠讓這個主題的教學過程取得更好的教學成效。

想要讓基于主題的教學模式更好的在小學英語課堂中發揮其作用,教學設計非常重要。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都應當為學生們創設更好的教學氛圍,同時,要盡可能的提升學生對于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各個教學主題都取得很好的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郭楓.小學英語教學過程及策略設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

[2]李欣.積極心理學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 寧夏大學.2013

篇6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5A-0041-02

一、設計理念

旨在通過提供豐富多元的文本及畫面,以聽聲賞圖、品詞析句、創作交流等形式,創設濃濃的讀書氛圍,讓學生在閱讀中發現、研讀、品味,感受祖國語言文字之美。教師關注閱讀策略指導,滲透比較閱讀的思想,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二、教學目的

(一)通過閱讀描寫春雨、贊美春雨的文章,從不同角度感受春雨的美,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二)學生在閱讀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美,積累語言,體會“淋、滴、灑、落、飄”等詞的妙處,培養主動積累詞語的意識。

(三)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交流閱讀感受,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

三、教學重點

通過閱讀,從不同角度感受春雨的美。

四、教學難點

豐富詞匯,發展學生的觀察和想象能力,發展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與習慣。

五、課前準備

(一)課件。

(二)小白鴿、小燕子、麻雀、小黃鶯的頭飾。

六、教學過程

(一)賞讀《春雨的色彩》,提煉春雨的美。

1.聽聲感受聲音美。

(1)感受春雨聲。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份春天的禮物,你們聽!(課件播放春雨聲) 你聽到了什么聲音?

(2)指導朗讀。

師:誰來模仿一下春雨聲?(沙沙沙,沙沙沙……)

【設計意圖】春雨聲,聲聲入耳。通過模擬聲響,營造了審美化的課堂教學情境,感受春雨的悅耳,激發強烈的求知欲。

2.賞圖感受形態美。

(1)體會春雨的形態。

師:春雨聽上去那樣柔和,那看上去又是什么樣兒呢?你們瞧,(課件出示春雨圖)在你眼中,春雨像什么呢?(出示:春雨像_________。)

學生自讀《春雨的色彩》,找一找樓飛甫爺爺眼中的春雨像什么。(出示:春雨像春姑娘紡出的線,輕輕地落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

(2)指導品讀。

【設計意圖】春雨圖,賞心悅目。通過觀察畫面,想象說話,感受春雨的形美,自然引向文本的閱讀欣賞。

3.讀文體會色彩美。

(1)師:春雨的聲音那樣動聽,春雨的樣子那樣可愛,小鳥們也被春雨吸引來了,它們正在爭論一個有趣的問題,那就是——(出示:春雨到底是什么顏色的?)

(2)學生讀《春雨的色彩》,找一找小鳥們眼中的春雨各是什么顏色,交流。

(3)師:春雨的顏色真豐富!你喜歡誰眼中的春雨?

(4)師指導學生分角色表演讀小鳥們的對話。(準備頭飾)

【設計意圖】通過生動有趣的個性化表演讀,提供學生在課堂上的實踐空間。

(5)師:小朋友真會讀書!老師仿佛看見春雨落到草地上,落在油菜地里。(課件突出“落”字。)小朋友,你感受到春雨是怎樣落下來的呀?(指導讀好帶“落”的句子。)

(6)師:春雨就是這樣的溫柔,你還注意到春雨有哪些輕柔的動作?(突出“淋灑滴飄”四個字。)

(7)師:春雨多像一位手法嫻熟的魔術師呀!她讓雨絲落向草地,淋在柳枝,灑向桃花,滴在杏花。落在油菜上,又飄向蒲公英花。(點擊出示圖片)這些植物因為有了春雨,顯得生機勃勃,散發生命的色彩!讓我們用美美的朗讀來夸夸春雨!

【設計意圖】品詞析句,輔以多媒體的配合,將無聲的語言轉化為聲情并茂的有聲語言,將文字變成立體的形象,使文章的情趣與學生的感悟融為一體,讓朗讀成為一種享受。

(8)師:春雨聽了你們的夸獎呀,下得更歡了,沙沙沙,沙沙沙……她落滿了大自然的每一寸土地,讓我們趕緊去尋找她的足跡!

(9)(播放課件,展示雨后植物的色彩。)師:雨后的空氣是那樣清新,走近一些,再走近一些,瞧,梨花晶瑩透亮,牡丹精神十足,迎春花嬌小可愛,梅花散發清香,春筍沖破泥土,蘑菇撐起小傘,紫玉蘭在枝頭綻放,郁金香舉起歡樂的酒杯……此時此刻,小朋友眼中的春雨是什么顏色的?(補充積累描寫顏色的成語。)

(10)師:春雨的色彩這樣豐富,你最喜歡春雨的哪一種顏色?當回小詩人夸一夸春雨。

(出示:春雨是( )色的。

你們瞧,

春雨( )在( ),

( )就( )了。)

【設計意圖】把春天各種顏色的植物淋漓盡致地展現在學生面前,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表象,鼓勵學生想象,創造自己的語言,在生成中進一步感悟春雨的色彩美。

4.交流體會心意美。

(1)師:其實春雨本無色,但春雨滋潤萬物,不知不覺中,它給我們帶來了一個萬紫千紅的春天。

此時此刻,你想對春雨說些什么?(出示:春雨,我想對你說……)

(2)師引讀《春夜喜雨》。

(3)師:春雨就是這樣默默地裝扮春天,讓世界五彩繽紛,讓我們賞心悅目,它不僅聲音美、形態美、色彩美,更是心——意美。

【設計意圖】輔以問題情境,引入已學古詩《春夜喜雨》,層層遞進,深化學生對于春雨心意美的感悟。

(二)輔讀《春雨沙沙》,發現春雨的美。

1.師:樓飛甫爺爺筆下的春雨是如此美麗,老師還給小朋友帶來了一首詩。(出示詩歌《春雨沙沙》。師配樂范讀)。

2. 學生用喜歡的方式自讀小詩,用筆畫出喜歡的句子,讀給同桌聽,并交流。(師參與討論。)

3. 學生匯報交流閱讀感受,老師結合板書,點撥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從春雨的某一個方面感受春雨的美。

預設一:聲美——春雨沙沙,春雨沙沙。

預設二:形美——細如牛毛,飄飄灑灑。

預設三:色美——飄在果林,點紅桃花。灑在樹梢,染綠柳芽。

預設四:意美——落在田野,滋潤莊稼。降在池塘,喚醒青蛙。

4. 師:有了這么多的發現,相信小朋友一定能將春雨讀得更加有滋有味!(生練讀。)

5. 師生合作品讀小詩。

【設計意圖】引入的詩歌在內容上與前文相呼應,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閱讀,由扶到放,讓學生在閱讀、比較、交流中再次深刻感悟春雨的美。

(三)推薦閱讀《春雨》,延伸春雨的美。

1. 師:春雨細如絲,春雨貴如油,春雨美如畫!你們聽,這細細的春雨又下起來了。(師配樂朗誦賴松廷的《春雨》片段。)

2. 師:這是賴松廷爺爺筆下的《春雨》,喜歡的話,課后自己把這篇文章美美地讀一讀,然后交流。

3. 師:不光作家爺爺喜歡春雨,詩人、攝影師、畫家……他們也喜歡春雨。這不,小小音樂家也來了,你聽!(播放音樂《小雨沙沙》,出示歌詞。) 想唱的小朋友一起學著唱!

4. 在音樂聲中老師小結,并布置作業:今天,我們走近春雨,欣賞春雨,春雨的美一定深深印在了你的腦海之中。課后,請愛畫畫的小朋友,用筆畫一畫春雨,想當小詩人的,用筆寫一寫春雨,想當小攝影師的,用相機拍一拍春雨……讓我們把春雨的美,種在心里。

【設計意圖】教師配樂誦讀散文《春雨》片段,勾起學生課后閱讀的欲望,讓閱讀從課內延伸至課外。播放音樂《小雨沙沙》,學生在優美的歌詞中再次感悟春雨的美,在輕快的旋律中走出課堂。

【課后點評】

(一)教者在選材上有自己的思考,《春雨的色彩》、《春夜喜雨》、《春雨沙沙》、《春雨》和《小雨沙沙》,這是一種主題閱讀欣賞的結構方式。在文體上有散文,有古詩,有現代詩,還有音樂《小雨沙沙》,歌詞優美;在文本的解讀上,關注了春雨的聲音、形態、色彩和心意,及其內在的聯系。兒童在閱讀中欣賞春雨,親近春雨。

篇7

[關鍵詞]英語課堂 教學設計 以學定教 有效性

以“學”定教是新時代教育的人文精神,是以鼓勵人自主發展為旨趣,是適應能力和愛的基石,是正確認識人,尊重人、信任人,開發人的心智,是教學設計必須遵循的原則。在初中英語教學設計中,如何以“學”定“教”,為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供廣闊的空間,提高英語課堂設計的有效性。筆者的實踐體會如下:

1心中有“書”,教學設計走進教材,超越教材。

優秀教師不是一個簡單的“教教材”的人,他首先是一個“調整教材”“補充教材”或“重新開發教材”的人。英語教師應深入分析并準確把握教材所體現的課程目標和教育理念,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的需要,創造性地對教材內容進行必要的補充、刪減和加工處理,以盡量合理的方式組織和呈現教材內容,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構建和科學素養的全面提升,使教學過程 成為教材內容的持續生成與意義建構的過程,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案例1某青年教師的一節教師組內公開課:

T:Good morning,everyone,Let's have our lesson today.Now,please open your books. In this class we'll learn about…

T:Don't open your books.We'll talk about…

T:You don't need to open your books.Please look at the blackboard.

T:Today's homework is on the blackboard.

You don't need to do the exercises in your books.…

“用教材教”取代傳統的“教教材”,這是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之一。但是,教師決不能將它變成隨意處理教材的借口,更不能以“用教材教”為由而不去吃透教材,甚至脫離教材。案例1 中,青年教師整堂課忽略了本書,拋棄教材,這樣一來,學生對教材本身的學習就被大大削弱。筆者認為:“用教材教”首先是“用”,而不是拋開教材另搞一套。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能夠樹立一種新的教材觀,擯棄那種傳統下的“教教科書”的觀念,在課程設計中應充分體現“用教材教”的新理念。一方面,教師要充分發揮理解教材所闡明的道理以及所講述的知識,將教材轉化為學生的智能;另一方面,在實際駕馭課程和教學中,課堂不能僅限于教材所提供的知識,教師在具體教學情景下,需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對教材進行補充、延伸、拓寬、重組,結合教材之外的教學資源,對教材進行有效的開發處理,為學生的學習搭建超越教材的平臺,讓學生獲得教材規定以外的教學效果。

2目中有“人”,教學設計走進學生,走出學生。

“為學生的需要和發展設計教學”既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具體的教學行為。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前期,一定要有走進學生,對學生進行學習需求分析,為明確教學的具體目標,確定什么樣的教學內容提供科學的依據,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從而增強教學的針對性,減少盲目性,提高教學效率。

案例2:有位教師上有關Weather的一些單詞的教學片段:

T:先通過電腦在大屏幕上呈現四幅圖片,分別表示這樣的天氣:晴、多云、刮風和下大雨。

T:將學生分為四小組每個小組討論一幅圖片。要求每個同學根據圖片內容說出一個句子,最后要求學生盡量用不同的詞匯或方式描述當天的天氣情況。

Ss:有的開始獨立思考和探索;有的則分組討論、分析、歸納。最后總結出許多跟天氣有關的句子。

T:適當集中學生寫的句子并通過投影儀呈現部分句子:

①What a fine day! ②The sun is very bright!③t's a fine day today.④I think tomorrow will be fine.⑤The sun is shining brightly.⑥What a beautiful day!⑦It's good weather,isn't it?、⑧There is lot of sunshine today.⑨It is cloudy today!⑩How heavy the rain is !

上述案例中,教師利用天氣現象的圖片,放手讓學生邊看邊根據圖的內容進行了描述。無論是學生獨立思考,還是小組討論、分析等,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這種情況下學習方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新課標所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我們追求課堂教學設計,要目中有“人”,走進學生,走出學生 ,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機會和廣闊的展示他們自主學習成果的舞臺,這樣學生才會有思維發散的時間和空間,才會在自主、積極參與學習,并不斷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

3凸顯過程,教學設計走進預設,生成精彩性。

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過程,課堂教學不能沒有預設。我們已習慣于通過對課堂教學的精心預設而取得教學的成功。但新課程理念下的英語課堂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課堂,在“目標――過程――結果”的演變過程中,除了預約的精彩以外,伴隨著課堂教學活動的展開,也會“生成”出許多無法預知的精彩。

如一位教師上牛津8B Unit 6,圍繞“慈善步行Charity walk”展開系列教學活動。在上Reading時,教師提問:“If there is a charity walk next Saturday in our school,would you like to take part in it?”部分同學表現出積極的態度,(這是預設內的結果),還有部分學生的回答了“No”教師追問 Why not? 時,他們各抒己見“ I have no time.”“ I have to do my homework .”“ I' m so tired that I went to have a rest.”etc.(這是預設外結果)此時,教師雖感到有點意外,俏作停頓說:“Yes, you're honest. It's the fact that you really have much work to do at weekends.”聽到此,(教師沒批評,反而理解他們)答了“No”同學似乎松了一口氣,抬起了頭更加認真聽講。接著教師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語言素材和思想內涵,將德育自然滲透到課堂教學之中。教師再問:如果有一項慈善步行下周六在我們學校,你想參加嗎?同學們齊聲回答Yes。教師又追問:Why yes now? 其中有的說“As a student, work must come first. But helping others is also important.”也有的說“We hope someone will help us when we are in trouble. So we should take every chance to help others.”最后,師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了這一課的教學任務。

面對課堂的一點生成,若我們教師能以此為契機,及時捕捉和善于利用,那么,一個個超越預設、洋溢著芬芳的精彩會向我們襲來,那些看起來似乎不起眼的點點滴滴會呈現出詩一般的美麗。

總之,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對以“學”設計內涵的認識不斷變化。教學設計與教學有效不僅成為理論研究者關注的熱點,也成為一線教師探索的課題。經一線的英語教師實踐探索,將呈現出新的正效能。

[參考文獻]

[1]黃遠振 《新課程英語教與學》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08

篇8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問題設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小學生搜集信息、發展思維、認識世界獲得審美的重要途徑。應該讓學生在積極地情感活動當中,加深體驗和理解,有所思考和感悟,讓學生受到感情的熏陶,獲得啟迪,體驗到審美的樂趣。”我認為,可以從巧妙設計問題著手,讓學生從自主學習中深化對課文的認識,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此,筆者就如何巧妙設置問題進行以下探討。

一、提綱挈領,著眼題目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而課題則是文章的眼睛,它也可以是文章的主題,可以是概括文章的內容,可以引用文章人物的言語。可以這樣說,課題是引導學生了解文章進入文本的捷徑。

在小學階段,很多課題都能起到這樣的作用。如,在講述《圓明園的毀滅》這篇文章時,中國幾千年的燦爛文明所遺留下來的歷史瑰寶被帝國主義掠奪和破壞,這是我們中國人所揮之不去的傷痛。此時,教師可以抓住“瑰寶”與“掠奪”兩個關鍵詞來進行設計問題:應該怎么對待國家的瑰寶?為什么我們的歷史瑰寶被掠奪與破壞?由“瑰寶”和“掠奪”兩個關鍵詞又能引申出怎樣的事物存在關系?通過這些問題的設置,能引導學生漸漸理解我國文化歷史與其發生的坎坷變遷,同時,還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念。

為了激發學生內心的共鳴,還可組織學生觀看《南京!南京!》影片。看完之后,有針對性地對學生設置相應的問題,能有效強化他們對于所學課題的認知與理解。這看起來好像與閱讀教學并沒有太大的聯系,但是通過這種方式能使學生真正理解所閱讀文章的內涵,進而通過對電影的感受進行思維發散,以形成他們所特有的閱讀與理解方式,從而有效地完成閱讀教學目標。

二、明確重點,巧抓過渡

為了使文章的條理清楚,結構清晰,文章一般在中間部分用過渡段或是過渡句架起橋梁。學生通過抓住過渡句很容易理解文章的內容,更易感知文章事物特點了。如,在文章《秦兵馬俑》中,有一過渡段:“秦兵馬俑不但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這句話不但概括了前面所敘述的兵馬俑規模宏大,而且還引出下文將要敘述兵馬俑眾多的類型和鮮明的個性。學生通過尋找該過渡段,可以感知整個全篇內容,了解文章所敘述事物的特點。學生也可以學習到作文的構段方法和記敘順序。

三、把握文章,抓住首尾

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通常有中心段或是中心句,它是對課文內容的概括,凝結了作者的情感。這類中心句總起開頭,在結尾點題,或是首尾呼應,或是起畫龍點睛作用。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的開頭和結尾,讓學生知道學習方向,從而在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內容。這種類型的文章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尤其是詩歌和議論文。

四、走進內心,抓住情感

情為心生。每篇文章都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這些文章有的是表達了對祖國壯麗河山的贊美,或是讓人們愛護動物、植物,或是表達對某種人物的欽佩之情。作者的感情是通過文字的描寫表達出來的,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抓住作者的情感設計問題,實現學生與作者之間心靈的溝通。

如,對于《十里長街送總理》這篇文章而言,字里行間所透露出的那種悲痛之情對于小學生而言,是很難去體會與理解的。而為了彌補這一缺憾,可先播放電影《》,引導學生通過真實的資料與藝術元素來了解的經歷與人格魅力。之后,再播放十里長街送總理的視頻資料,學生在被動欲絕呼喊的感染之

下,才能切實理解教材中所表達出的那種悲痛之情以及對的還念之前。之后,還可引導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從而讓學生切身體驗到文中所蘊含的情感,實現心與情的交流。

五、把握思路,尋找主線

很多文章的作者在寫文章時獨具匠心,巧妙地設計了文章的主線。這些主線自然而然成為作者的思路。張中行曾說:“思路是‘流動在腦子里的意念’。”可見,我們要想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內容,就要了解作者的思路,然后根據思路將文章的結構弄清,同時弄清各個段落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可以說主線是我們了解文章的捷徑,讓我們很快完成閱讀任務。

六、引發思考,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實現由“講”向“問”的轉變。在對教材鍛煉進行分析時,應多向學生發問,引導他們發表自己的觀點。此時,教師也應針對學生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解答,在此過程中也應注重回答問題的技巧,不能將答案說死,而是在回答問題的同時反問學生,并且鼓勵他們開放性地回答,以使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現代教學理念認為,學生才是教學工作的中心,我們應該將更大的空間交給學生。在教材學習時可引導學生自主搜集相關資料,并由他們自主選擇課題進行講解,通過他們對自己觀點與想法的充分展示,擺脫教師和書本的束縛。之后,還應引導他們自主反思,在加深他們對文章理解的同時,使自己的思維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這自主學習活動中來。因此,要想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思維,就應該給他們一個“天馬行空”的機會,教師所要做的是思考怎樣迎合他們的思考,而不是一味扼殺他們

漫無邊際的感想。

小學生因為智力沒有完全發育,好奇心重,理解能力不是很高,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充分考慮這些問題。因為文章的內容不同,體裁不同,教師設計的主要問題也是不同的。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認真閱讀教材,仔細分析文章內容,從本階段語文教學的要求和學情出發,制訂適合自班學生的合理問題,從而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切實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譚靜.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問題設計:問題設計的類型、功用、適用時機[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13(29).

[2]譚靜.分層分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問題設計策略[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3(10).

[3]李穎翠.書中乾坤大,課外天地寬: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的內容選擇與方法指導[J].考試周刊,2013(67).

篇9

關鍵詞:課堂提問;小學英語;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4-269-01

隨著英語教學在小學階段的普及與發展,對小學英語教學的研究也越來越多。絕大多數學者認為課堂教學是小學英語教學的核心,師生交流顯得尤為重要。而課堂教學提問則是師生交流的主要方式,也是英語課堂的重要教學手段之一。設計有效的問題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和訓練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等多方面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果。本文將從現階段英語教師的課堂提問入手,結合本人平時的教學及聽課的感受,提出一些我個人對小學英語課堂提問的看法,和大家進行交流和總結。

一、英語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1、缺乏信息溝的提問:這類提問膚淺、平庸、且毫無實際意義,完全是“為了問而問”, 看似有問有答,但實際上卻缺乏交際性,只能置學生于被動地位,抑制了學生的思維活動,更談不上開發學生的智力。如在一次聽課中,一位老師指著教師一張大課桌大聲問到:“Is this a deskl?” 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Yes.”老師得到學生正確的回答后又問了一句:“ Is it big?”學生再一次響亮地回答:“No.”這時老師很滿意,因為學生都答對了。我卻認為這完全是沒有意義的提問,根本沒有起到讓學生產生疑惑的作用,可以說這位老師在做“無用功”,問了等于白問。

2、封閉性問題過多:教師的提問過于單一,有時封閉提問過多,學生只是 Yes/ No,很難啟發學生的思維、引發一些深層次的話題。

3、提問過多、過長:小學生所具備的詞匯及基礎知識比較少,教師有時提的問題過長過多,學生聽不懂,心理上就有一種挫敗感,加上教師一再追問,他們就更加不知所措。

4.關注個別,忽視全體:教師的提問后理應關注全體學生的回答,但事實上往往出現與個別學生密集地對話的現象,有些學生只是坐著“看熱鬧”,忽視了全體學生。

針對小學英語教學課堂提問所存在的弊端,我們迫切要求教師們在課堂中提更多更有效的問題。什么是有效性提問呢?有效性提問指提出的問題能使人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又能激發、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思維,促進學生的語言輸入和輸出,刺激學生的課堂參與。那么該如何正確地進行課堂提問呢?下面根據前輩的經驗結合自己教學實踐,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二、明確目標,突出重、難點

課堂提問必須以教學目的為指南,教師應認真鉆研教材,備課時要盡量了解學生的情況和本課的需要,研究學生的思維特點,把握每節課的知識點,設計的提問目標明確,學生則會根據老師的提問有選擇地把學習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的重點難點上,并在眾多的語言信息中有目的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最終師生在愉快的交際氛圍中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

三、創設情景,以趣激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創設問題情境,通過設疑、激疑、激發學生自主思維,并通過巧妙的引導,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學習。例如:我在教授水果單詞的時候,我給學生創設了一個請朋友來家開派對的情景。讓孩子們為我采購各種水果的任務。學生們踴躍地說出各種水果的單詞 一個開派對的情景,激發了學生尋求水果的欲望,同時引導學生打開了想象翅膀,也讓學生鞏固了所要掌握的水果單詞,讓學生在開放的環境中愉快地學習。

四、循序漸進,難易適中

教師在課堂上提問應根據學生的知識能力的水平按照由淺到深、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設計一系列問題,使學生的認識逐漸深入、提高。問題提淺了不易引起學生的重視,提深了要無法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因此,知識從“哪里”提,提“什么”這都需要我們教師斟酌再三。

五、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體差異

課堂提問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全體學生都能積極參與,以利于全方位提高教學效略。教師提出的問題,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注重學生年齡特征,對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對一般學生可逐步“升級”;對后進生可適當“降低”。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選擇相應層次的學生作答,這樣就會使全體學生都可獲取知識營養,滿足自己的需要。

六、開拓創新,發散思維提問

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提問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方向,擴大思維廣度,提高思考層次。因此,教師的提問應具有發散性。提問時應重點增加開放性激發思維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既鞏固了以前的舊知,有融會了新知。這一系列的問號引導學生把生活實際和學過的知識與新知識聯系起來,發展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真正達到了語言的綜合運用。“問是深入的階梯,是前進的橋梁,是觸發的引信,是覺悟的契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創新。學生的思維過程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因此,有效提問是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必須重視課堂有效提問,注重激發學生興趣,激活主體思維,使學生的思維被“點燃—碰撞—放出絢爛的火花”。

參考文獻:

篇10

師適時點撥,共同歸納創新等環節。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一創設、二構建、三形成。

一、要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情境

實行雙主體教學模式,教師應是主導,但學生是主體,教師轉變觀念,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確立為學生服務的意識,努力做到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教師不教,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教師不代替;凡是能讓學生自己講的,教師不暗示等等,使“玩”的權利,“做”的任務,“說”的機會,“創”的使命都交給學生,這樣可以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推向自己探索獲得知識的舞臺,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應切實挑起“服務”重擔,當好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充分發揮“點撥”的指導作用。認真為學生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探索欲望,充分利用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學習效益;大力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和創新。總之,在雙主體教學模式中,教師要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協調,對學生遇到的個別問題進行個別解決,促進學生的學習進程,學習內容告一段落后,教師應組織學生對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并提出意見和想法,教師也可根據實際情況,適時進行調控并提出相關問題,以引起全體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二、構建自主,探索合作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

采用雙主體教學模式,在經過選材設疑,以疑導思等環節,模式就進入到核心階段――授課過程,在這一階段中,老師的角色定位是“導師”,不是“教”師。作為導師,就應注重學生的主體性,應當努力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創新學習的環境,既完成教師的教學任務,又完成學生的學習任務。在這里有三個方面是特別重要的:一是活動學習,構建動手實踐的學習方式;二是構建自主學習,自學探究的學習狀態;三是構建合作學習,合作互研的學習形式。如邊學習邊實踐,十分重要。在講公共道德時,聯系實際,讓學生自覺地去保護公共財物,搞好公共衛生,維護公共秩序等,學習往往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三、形成師生共同歸納創新

學生經過上述各個學習環節后所得到的知識往往是感悟的、零散的,不成系統化的認識,加以鞏固提高其學習成果,這是教師的責任,也是教師對學生的一種最好的“服務”。為此,教師要利用個人的知識優勢,對感性的、零散的、不成系統的知識,進行歸納整理,提煉概括,勾勒出所授知識結構。同時,教師也應引導學生一起總結歸納尋求知識的內在聯系,構建知識網絡圖。實踐證明,引導學生歸納織網,不僅能簡潔扼要的掌握知識體系,還能培養學生系統、發散、創造思維,使學生的各科能力得以有效訓練和提升。

下面以《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一課為例加以說明:

1.導入新課

以復習提示的方式,讓學生回憶并概述勞動法的主要內容,懂得勞動法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長期缺乏基本法的落后狀態從此結束。理解我國勞動者就業于國民經濟的各行各業,他們所處的地位是主人翁的地位。而主人翁地位又是通過現實的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體現出來的。導入課題,讓學生閱讀回答問題,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2.講授新課

(1)簡單分析勞動者基本權利的含義和內容:主要由學生閱讀材料,老師以引導為主,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然后進行總結歸納。

(2)本課重點在于勞動者的兩個重要義務――提高職業技能;遵守職業道德,這是勞動者必須履行的義務。這是本課實現德育教育目標的重要內容。

設疑:如何提高職業技能?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得出結論:作為技工學校的學生應當學好文化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勞動者職業技能的高低,直接決定著產品和服務質量的好壞,并影響勞動生產率,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一個國家的勞動者職業技能不僅代表著這個國家的技術實力,甚至是生產力水平。因此,我們每一個勞動者或未來的勞動者,都應意識到我國提高職業技能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受教育水平和技術素質,為我國的經濟騰飛做出必要的知識儲備。

結合學生平時有遲到早退等違紀現象,提出:遵守職業道德有何重要意義?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得出結論:如果一個人不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就不會對所從事的本職工作表現出高度的責任感,從而被社會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