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業發展前景分析范文

時間:2023-12-21 17:36: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畜牧業發展前景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畜牧業發展前景分析

篇1

1.1小生產和大市場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作為我國優勢的農產品,畜產品的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國在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畜產品對外出口的量不斷升高,但是傳統的小規模養殖方式存在很多問題,其飼養的動物往往達不到國際市場的標準或者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產品標準化程度較低,嚴重影響到了加工行業的發展和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

1.2市場風險抵御能力不足,疫病防治難度大我國畜牧業專化程度較低,采用的飼養方式也比較分散,無法有效的防治疫病的傳染,疫病在防治和治療過程中存在很大的難度。同時,傳統的飼養方式對長的變化感知能力較差,無法在第一時間對市場存在的潛在風險進行分析,及時的抵御風險發生,對整個產業的波動控制能力較差,阻礙了畜牧業的健康發展

1.3畜牧業產業鏈沒有形成畜牧養殖產業生產者和經營者多數在沒有組織的形式產生,基本上都是以農戶為主要單元獨自經營,各個產業之間的聯系很少,或者干脆是一些孤立存在的產業部門,產業鏈不集中根本不能集中發展一個地區的畜牧產業,地區的畜牧業產業化發展受到嚴重阻礙。

2畜牧業發展前景分析

2.1畜牧業由數量向著質量轉變在發展畜牧業過程中應該積極的推廣畜禽產品良種,提高產品的質量,這是發展畜牧業產業的關鍵。最近幾年,畜牧業生產規模雖然得到了不斷的擴大,但是總體的質量卻不盡如意,其很難適應市場對畜禽產品多樣化的需求。其自身在市場中競爭能力較弱,為此,在發展畜牧產業過程中我們應該從良種推廣下功夫,使畜禽產品的質量得到明顯提高,保證整個產業健康持續的發展。

2.2畜牧業由耗糧型向著節約型轉變目前,很多家庭養殖的動物多數以豬為主,牛、羊的養殖比重比較低。家禽養殖以雞養殖為主,養鵝數量不多,研制結構比較單一,而且豬、雞、鴨養殖多數以糧食和配合性飼料為主,對糧食的消耗量比較大,投入的成本比較高。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除了豬、雞、鴨其他動物產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大力發展其草食性動物養殖對于降低糧食消耗,節約成本,滿足人們對草食性動物的需求有著顯著的作用和意義。

2.3畜牧業由傳統養殖向著規模化、專業化養殖轉變傳統的分散養殖模式已經不能夠適應市場的需求,這時就需要我們不斷轉變發展養殖思路,采用規范化和科學化的養殖模式。當地的農業部門應該在農民群眾中積極推廣規模化養殖技術,提高畜牧業的集約化水平,集中發展養殖大戶,同時還應該積極的與政府部門進行溝通和協商,獲取更多的資金,建立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向農民群眾和養殖戶積極的進行技術指導,同時通過這個合作社建立產銷一體化經營,建立相對穩定和集中連片的生產集體,積極的培養動加工龍頭企業,提高畜牧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能力,同時還能夠在市場中樹立品牌,更好的提高養殖戶的經濟效益。

2.4畜牧業由低效率向著高效率轉變目前,我國畜牧生產的科技含量還不是很高,與國外相比較,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這顯著影響到了我國畜牧業效益的提高,這就需要我們及時轉變生產策略。首先,完善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加強選育優良的品種,并及時的進行推廣;其次,加強科技推廣體系建設,強化業務培訓,不斷提高廣大獸醫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加強對基層畜牧獸醫站的管理,穩定基層技術服務隊伍,充分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最后,進一步加強防疫檢疫工作力度,將發展畜牧業真正轉移到依靠科學技術進行而提高養殖戶專業素質軌道上去,從而保證畜牧業為地區經濟發展和國家經濟建設做出突出貢獻。

篇2

本文從青海省門源縣的自然環境實際現狀出發,圍繞門源縣生態農業發展前景及當地特色的生態果蔬園、蔬菜大棚及私人承包人參果經濟作物,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具體單位,闡述了門源縣特色農業的發展潛力、優勢以及開展特色農業的必要性,且提出相應措施,以此實現門源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特色農業;經濟作物;生態;發展前景

1.自然環境與產業發展現狀

門源縣境內地勢復雜,平均海拔2866米,高差懸殊,地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中間是低地,構成了氣候濕潤、水分充沛的門源盆地。門源盆地屬于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具有典型的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等高原寒溫濕潤性氣候特征。春季多風雪,夏季多雨,秋季時間短而溫和,冬季寒冷漫長。由于冬半年受來自西伯利亞干冷氣候影響,氣候比較寒冷干燥。而夏半年受孟加拉灣的西南暖濕氣流影響,氣候則顯得涼爽濕潤。

并且有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有雪豹、麝、猞猁等受到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還有水獺、天鵝、雪雞、蘭馬雞等珍貴動物,另外還有蟲草、大黃、雪蓮等六十多種珍貴的野生植物。而隨著社會現代化發展,不僅僅是工業,農業也逐漸從傳統農業向第二、第三產業發展,多層次多角度多反面地利用好農業資源從而達到預想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而鐵路、公路等交通的逐漸便利,信息傳輸能力的加強,尤其是互聯網的盛行,保障了門源縣發展特色農業的可行性。門源縣由于地處相對比較偏遠,農業形式較為單一,發展特色農業將會有利于改善其較為單一的農業結構,也有利于門源縣對外形象的改善。門源縣的主要農業形式是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的,其中小油菜的種植面積更是達到了幾十萬畝,盛開的花海在國際上也是負有盛名的。除此之外還有當地特色的生態果蔬園、蔬菜大棚及私人承包人參果經濟作物。這些特色農業的發展將會為門源縣經濟發展帶來強有力的支持。

2.特色農業

特色農業是以當地的整體資源優勢為特點,依據獨特的農業資源,為追求區域內最大的經濟效益和最佳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來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圍繞市場的需求來突出地域特色,并且還將各種重要的生產要素加以配備。以當地的特色農業資源為建設目標,做成一條符合市場和邏輯的產業鏈,有合適的規模,良好的效益,高配置的體系以及強有力的市場競爭力。

2.1油菜花觀光農業門源縣的農業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其中小油菜的種植面積更是達到了幾十萬畝,盛開的花海在國際上也是負有盛名的,極具觀賞性的美麗花田也被網絡媒體評選為“全球十大花海之一”。縣政府也觀測到其中的巨大潛力,于幾年前便開始辦起了“油菜花節”。本縣的油菜花節于每年的7月18日—25日舉辦,可以想象,在遼闊的原野上青草繁茂,底下牛羊成群,在景色秀麗的古城臺舉辦男女老少齊聚城臺,共觀美景。這樣的景觀有利于旅游農業的發展,本身門源的油菜花已經具有了很大的名氣,另外需要做好周邊產品的完善和基礎建設的完善,比如便利的交通工具、可得到的居住環境和較安全完善的制度。當然,這些建設都需要能保障長期的資金支持和技術的可能。而建設完成走上正軌的油菜花田將會給門源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2特色的生態果蔬園、蔬菜大棚發展特色的生態蔬果園和蔬菜大棚也是發展特色農業的良好選擇。以門源縣的“青魯緣”高原冷涼現代有機農業示范基地為例子,這是一個以山東援建為主的項目,省、州、縣配套建設的門源縣“菜籃子”工程,是集惠民和公益于一體的民生工程,總投資達近三千萬元。為了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門源縣政府部門根據客觀條件加以創新,將室外種植和室內種植相結合,進行有機種植。依托于門源縣所特有的大面積鈣含量豐富的黑土,發揮其本地高原冰冷的氣候特點,還有優質的水資源等等環境優勢,采取合作社與基地、個體戶相結合的經營模式,不斷加大產業的投資生產,最終做大了這個品牌特色。并且結合了旅游觀光形成了蔬菜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為一體的一體化產業鏈的現代高原冷涼蔬菜農業生態基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使自然資源的使用率最大化,增加了農民的生產收入,增加了經濟創收,同時也實現了經濟、社會和生態三方面的效益。這個項目的成功,也為之后的生態特色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和學習方法。

2.3人參果致富路“人參果”是一種存在于神話故事里的作物。而在門源,當地人把“鵝絨委陵菜”稱蕨麻,也叫人參果。是一種對人體有益的作物,口感清爽,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可補血、改善營養不良等,人參果算是門源的一大特色,很多家庭都會在春耕時節人參果采挖的季節前去田地間開采人參果,現挖現賣,帶來大量的經濟收入。門源的水土適合人參果這種富有傳奇色彩的產物的種植生產,私人承包種植人參果就成為了發展門源特色農業的一大商機,通過技術的改良,塑料大棚的種植等等提高種植的效益,不同于野生生長的人參果,提高其畝產、產量,增大其種植效益,可以將人參果作為有價值的有特色的農業產品銷往周邊地區甚至全國范圍。也能為門源發展色農業提供良好的啟發。

3.特色農業新建設

特色農業的發展和門源縣的新建設,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互相推進互相影響。最終的問題都是為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了門源縣的經濟增長和發展,為當地農民和政府帶來經濟上的創收,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業生態發展的可能性。要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發展特色農業的同時也需要注重生態、人文環境的完整性,需要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相結合起來,創新管理體系,合理化規模,維護好生態環境,做好正確的規劃和設計。以建設特色農業為依托,以點帶線、以點帶面、點線面結合的發展方式,通過投入資金和技術支持來確保特色農業的合理發展,同時加強基礎設施的完善,實現特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最終達到門源縣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完美協和。

參考文獻院

[1]吳曉燕,吳記峰.成都地區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的特色、問題與前景探討[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3:52-58.

篇3

關鍵詞:麻城綠殼蛋雞;飼養管理;前景

中圖分類號:S81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3)08-0055-02

麻城綠殼蛋雞是湖北省新發現產綠殼雞蛋的蛋用型雞遺傳資源,主要分布于麻城市及周邊的地區。該品種2002年經湖北省畜禽品種審定委員會審核確定為麻城綠殼蛋雞,首次載入《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種志》,并于2011年通過了國家畜禽品種遺傳資源委員會的鑒定,入選《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目錄》,成為國家級地方優良品種遺傳資源,也是目前國家批準的湖北省惟一的以地域名稱冠名的以產綠殼蛋為主的蛋用型地方優良品種。

麻城綠殼蛋雞具有耐粗飼,適宜野外散養,產蛋性能適中,蛋色翠綠鮮亮,蛋白濃稠,蛋黃呈金黃色,蛋黃大,雞蛋口感好,風味好等優點,深受當地農戶喜愛和消費者歡迎,是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現將麻城綠殼蛋雞的和發展前景分析介紹如下,并提出了麻城綠殼蛋雞的飼養管理技術,以期為麻城綠殼蛋雞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1 麻城綠殼蛋雞的飼養管理

麻城綠殼蛋雞放養時首先要選擇良好的養殖環境,做到不破壞生態平衡、不污染環境、不影響物種生態和繁衍,并減少各種疫病的發生。在整個飼養過程中,要按免疫程序進行各種疫苗接種免疫,避免傳染病的發生。根據飼養管理的方式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飼養方式。

1.1 農戶原始自然散放

農戶庭院散養,以每群20~30只左右為宜,飼料主要為稻谷、玉米、剩飯、剩菜及青飼。原始粗放的飼養管理,農戶多采用春季孵化,在春暖花開的時節,用抱母雞天然孵化,雛雞由母雞帶養[1]。出殼后7 d內讓其在室內活動,飼喂給碎米、包谷粉及切細的青菜,每天飼喂5~6次,1周后每天飼喂3~4次,可適量飼喂小魚小蝦,以補充蛋白質飼料的不足。20 d后,以放牧為主,由大母雞帶領,讓其在田間地角,房前屋后覓食蟲、蟻、谷物等食物,在早晚補喂飼剩菜剩飯、碎米、包谷、糠麩、野菜,少數農戶也使用配合飼料,拌濕后與切細青草混合飼喂,成年雞終日放牧,早晚補飼剩飯剩菜和原料糧以稻谷、玉米、小麥為主。

1.2 規模化飼養

飼養規模,以每群50~300只左右為宜,放牧場地大則可擴大群體;半放牧半舍飼,育雛期和育成期飼喂全價配合飼料,產蛋期放牧加補飼飼剩菜剩飯和自配料(以稻谷和青飼料為主)。育雛期間,多采用墊料平養或網上平養,熱源常采用紅外燈或煤煙道供熱,飼料多采用全價日糧粉料,采用飼喂器和引水器,不限量采食和給水的飼養管理,管理上要特別注意溫度和濕度控制,要經常保護室內通風與衛生,要勤換墊料,50 d后可選擇天氣晴暖的時候,圍欄放牧,之后逐步轉入以放牧為主,讓其自由覓食,采取早晚補料的辦法飼養。

1.3 林下生態養雞“1551”模式

麻城綠殼蛋雞林下生態養殖絕不是把雞群簡單地放在地面飼養就是生態養雞。在理念上,生態養雞必須做到雞群與環境的和諧共處,互為依托,相互促進,放大效益。在適宜的養殖模式下,雞為果樹、茶園、林地除草、施肥,林地為雞群遮陰、避雨,并提供部分餌料,形成互惠共生的生物循環體系,達到了降低養雞生產的飼料支出、提高了禽產品品質和養雞收益,節約了經濟作物的除草、施肥支出,并改善產品品質,降低了農藥、雞糞對環境的污染。

麻城綠殼蛋雞生態養雞“1551”模式,其基本內涵是:1個農戶養幾棚土雞,每棚規模不大于500只,每畝地養雞不大于50只,雞群飼養周期為一年(350 d左右)。這一模式強調的要點。

(1)選擇適宜的放牧場。開展生態養雞的農戶,選擇適宜的放牧場地,建立相互間隔100 m以上的雞棚多個,每個雞棚面積30~40 m2,每棚可飼養土雞300~500只。這樣便于做到小群分散、合理間隔、輪牧飼養。

(2)一棚雞群規模不大于500只。根據雞的生物學特性,雞群的活動半徑圍繞雞舍不大于200 m,如果群體過大,則雞舍周邊寸草不生,造成水土流失、生態惡化,而離雞舍遠處有草有蟲,雞不去采食,造成資源浪費。生態養雞根據牧場條件,規模以不大于500只為宜,這樣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降低養雞對環境的污染。

(3)養殖密度。在非人工草地情況下,天然飼料資源是有限的,從維護生態環境出發,并保障讓雞群能夠吃到一定數量的牧草和昆蟲,以此達到節約飼料、改善肉蛋產品風味和品質的目的。

(4)飼養周期。麻城綠殼蛋雞的產蛋率相對低,飼養350 d左右,雞的產蛋高峰期已過,再延長飼養時間則產蛋率下降而不經濟。另外,從雞肉品質看,350日齡左右其肌內脂肪、肌間脂肪、肌苷酸、谷氨酸鈉、牛磺酸等風味物質含量豐富,肌纖維細嫩,味道鮮美。如果飼養時間過長,則肌纖維和結締組織老化,肉質口感變差。生態養雞以生產鮮蛋和肉雞相結合,其雞群飼養350日齡左右是獲取效益的最佳結合點。

(5)生態養雞合理喂料。麻城綠殼蛋雞因其生長速度較慢,飼養周期較長,可分為三階段進行飼養。

育雛期(0~5周齡):飼喂易消化、營養全面的雛雞全價飼料,飼料中粗蛋白含量比快大型仔雞全價飼料低2%,并做到少量多餐,以促使雛雞生長發育良好。

中期(6~9周齡):飼喂配合飼料,要求粗蛋白17%~19%、鈣0.7%、有效磷0.3%~0.4%、含硫氨基酸0.6%~0.7%。

后期(10周齡至出欄):以放養為主,多喂青綠飼料、農副產品、土雜糧,特別應適當提高飼喂黃玉米、花生餅的比例,以加深皮膚顏色、增加綠殼雞蛋蛋殼色澤、改善肉蛋品質和風味。出欄前1~2周,如雞較瘦,可增加配合飼料喂量,限制放養進行適度催肥。中后期配合飼料中不能加蠶蛹、魚粉、肉粉等動物性飼料,限量使用菜子粕、棉子粕等對肉質和肉色有不良影響的飼料,不要添加人工合成色素、化學合成的非營養性添加劑及藥物。可加喂一些能改變肉色、改善肉蛋品質和增加鮮味的綠色飼料添加劑:①在日糧中按2%添加大蒜,可增加肉蛋香味;②在日糧中按2%添加松針粉,可增加麻城綠殼蛋雞皮膚顏色和增加綠殼雞蛋蛋殼色澤;③由干酵母70%、大蒜20%、姜粉4%、五香粉3%、辣椒粉3%組成添加劑,按日糧的0.5%添加,可增加麻城綠殼蛋雞肉雞蛋的鮮味和香味。

按照近年來麻城市生態養雞實踐,通常飼養麻城綠殼蛋雞350 d左右,一只雞可產蛋140枚左右,鮮蛋一枚0.7元左右,一只雞1.5 kg重售價50元左右,一只母雞年總收入150元左右;由于雞群采食部分天然飼料,加之雞的個體小、耗料少,一只雞350日齡時年總支出100元左右,產蛋與活雞出售相結合,一只雞純收入可達40~50元以上。

一個農戶飼養500~3 000只雞,一年可獲得2萬~10萬元收入,這一效益是飼養其他良種家禽所無法相比的,且市場風險較小,有利于農民增收。

2 麻城綠殼蛋雞的發展前景

麻城綠殼蛋雞除有我國地方品種雞的共同特點外,雞蛋、雞肉口感和風味好,口感彈性細膩,蛋黃呈金黃色,蛋黃大,營養豐富等特點,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麻城綠殼蛋雞既適合于山區圈養,也適合于農區散養。因此,養殖麻城綠殼蛋雞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和小城鎮建設加快,城鎮人口迅速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對優質雞產品的需求也大幅增加[2] 。

加大對麻城綠殼蛋雞的種質資源保護和綜合開發利用,是提高遺傳育種水平和生物技術的基礎,不僅能保持生物的多樣性,滿足人民對畜產品優質化的需求,而且對調整優化畜牧業結構,壯大麻城綠殼蛋雞產業優勢,增加農民收入,推進新農村建設,提升我國畜產品的競爭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012年3月2日,國家農業部笫1731號公告,麻城綠殼蛋雞首次入選《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目錄》,成為國家保護的地方優良品種遺傳資源,也是目前湖北省惟一的以地名冠名的以產綠殼蛋為主的地方優良雞種。今后要建設麻城綠殼蛋雞特色板塊基地,培植麻城綠殼蛋雞特色大龍頭,培育麻城綠殼蛋雞特色大品牌,鑒于國際國內市場對麻城綠殼蛋雞的巨大需求,為湖北省麻城綠殼蛋雞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