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植物多樣性的措施范文
時間:2023-12-21 17:39: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保護植物多樣性的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生態園林;植物多樣性;保護措施;保護途徑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11014102
1 引言
植物在環境中起到了承接的作用,而如果要構建城市的生態園林,則需要將城市系統與生態系統相結合。在這種要求下,便產生了生態園林。對于生態園林來說,若想要保護城市系統的穩定并加以發展,則必須要保護生態系統的植物,而植物的多樣性則是反應生態系統是否順利成長的重要標志。
2 生態園林中植物多樣性研究的背景
2.1 生態園林中植物多樣性現狀
在現代城市的建造與進程中,城市中的植物越來越少,生態體系也面臨著相對單一的情況。而在原有的生態系統中,自然植被被逐漸破壞甚至消失,生物多樣性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受到極大的威脅。因為城市的建設,很多體表植被被破壞,因此很多園林中的植物都是人工培植或篩選,而在這種情況下生態體系便無法建立成功。而對于現有的城市園林來說,其植物也基本上較為統一,一些鄉土化的植物或者樹種,都被當成雜草而清除。城市園林不僅缺乏地方特色,而且物種的多樣性也無法保證。作為城市生態體系保障的城市園林植物受到破壞,則會加劇整個城市的生態系統的不穩定因素,同樣,也會對城市居民的健康造成威脅[1]。
2.2 生態園林中植物多樣性研究意義
我們常說的生物多樣性是指物種的多樣性。而植物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植物多樣性也是園林構建的基礎。因此植物多樣性越加豐富,園林體系將越加的完善,生態系統也會更加的穩定。植物多樣性的保護,有其自身的必要性,因為在美化城市風景,增加城市物種上有著其獨特的作用。而園林景觀所擁有的植物多樣性,會在四季變換的時候帶來生態效益,不僅改善居住環境,更凈化了空氣,因此對園林植物多樣性的保護是必要的,植物多樣性保護不僅僅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通過保護最終要實現的是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結合的、自然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3 對生態園林中植物多樣性保護的方法
3.1 生態園林中植物種類分類
在追求園林植物多樣性的時候,首先要對現有園林植物進行分類,打好生態基礎。繼而再加以引進生存能力相對較弱的觀賞性花卉。首先園林苗圃是園林中不可或缺的生態保證。在城市園林的建設中,綠化事業是重中之重,是園林建設必須要規劃的重點項目。苗圃不僅可以作為植物,對城市園林起到高度的綠化作用,更可以為城市的園林生態建設做出基礎植被覆蓋的保障。提高園林苗圃的建設力度,也在外來植物資源的培育、野生植物資源的引進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其次需要引進更為優質的喬灌木品種,豐富物種的多樣性。在園林生態植被系統的建設中,若生態結構穩定則樹種的培育工作也會加快,物種的多樣性的建設速度也會被促進,最終不僅要保護園林植物多樣性,更要形成植被種類基地,只有這樣才有利于生態園林的可持續發展[2]。
3.2 生態園林中植物多樣研究的途徑
3.2.1 種子保存
種子是植物生長發展的根基,對種子的保存是最經濟與最直接的方法。對植物遺傳資源進行儲藏,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對植物的多樣性進行保護。
3.2.2 建立園林內的植被儲存庫
對于現代生態園林的建設來說,單單憑借引進物種與人工栽培,是無法滿足生態園林的建設要求,也不符合可循環的經濟發展模式。這就要求園林方面可以建立以園林所需植被為主的植被儲存庫。在儲存庫中,不僅可以保存種子等,更方便研發人員做相應的研究,并提供可行的種子環境保護條件。通過儲存庫的建立,來為植物的多樣性做必要的后勤保障。
3.2.3 加強宣傳教育
無論是生態環境的建設,還是植物多樣性的保護,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的舉措是加強居民的道德素質培養與監督體系法治的建設。通過政府干預,在全社會推廣并營造保護環境的氛圍。更可以鼓勵高校與園林合作,為植物物種的多樣性貢獻技術支持,并加強技術交流。要通過各種手段使保護植物多樣性的觀念真正地被群眾牢記在心中。
3.3 生態園林中植物多樣性研究的注意事項
3.3.1 強化植物園林的硬件配置
在保護植物多樣性的前提下,只有引進多種植物,并加以細心的呵護,才能使現有的園林生態系統得以加固。只有生態系統穩定了,才能對植物的多樣性進行保護,并提高生態園林的觀賞性,惠及民生。
3.3.2 對現有植物進行技術培育。
植物的多樣性除了對植物的引進之外,還要對現有的植物進行培育,一方面試增加其觀賞性,另一方面,培育新植物新品種的同時,可以創造更適合當代生態系統的植物,穩定植物的生存方式。這樣可以大大增強植物種類的多樣性,色彩的多樣性,甚至植物功能的多樣性。
3.3.3 園林規劃
為了能夠形成繽紛多彩的園林群落景觀,則必須構建多種植物群落的園林生態系統。通過城市生態園林的規劃,不僅可以對城市空間加以利用,對城市的單一建筑進行規整與協調,更可以通過對植物的栽培改善城市的生態與自然環境,改變現有城市布局,豐富居民的工作與生活。
4 結語
在生態園林的建設中,植物多樣性的保護是重中之重,而其工作也是長期而艱巨的。在這個保護任務中,只有社會各個部門相配合,才能真正的使工作取得成功。我國政府在植物多樣性工作的保護上,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而對于政府來說,只有將責任細化,才能推動植物生態的保護,這就要求相關部門不僅要在日常的實際工作中進行監督監管,更要引領全社會的保護意識,通過共同努力來建立穩定的生態園林。植物多樣性的保護不是簡單而迅速的,它需要穩定堅實的基礎,只有這樣才能為城市生態的健康發展提供動力。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城市綠地 生物多樣性 生態系統
一、城市綠地生物多樣性的概念
城市綠地也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城市綠地,指面積較小、設施較少或沒有設施的綠化地段。廣義的城市綠地,指城市規劃區范圍內的各種綠地。一般來說包括六大類型:公共綠地,即各種公園、游憩林蔭帶;居住區綠地;交通綠地;附屬綠地;生產防護綠地;位于市內或城郊的風景區綠地,即風景游覽區、休養區、療養區等。
1995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給出了生物多樣性一個較為簡單的定義: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和她們組成的系統的總體多樣性和變異性。按照生命組建層次分為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多樣性。
二、城市綠地多樣性建設中人的認識誤區
(一)生物多樣性高不一定表示生態系統最穩定。
在城市建設中,我們注意到很多的設計都很重視增加綠地植物的多樣性,盡可能栽種多種植物期望獲得穩定的生態功能。而從生態系統的角度來看,物種多樣性并不一定代表生態系統穩定,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是靠構成生態系統的各個成分之間以及它們與生存環境之間形成的復雜關系來維持的,更主要的是要有相互協調的關系。比如,我們只引進種類繁多的植物,而不適當放生一些鳥類,那么這些植物很可能被病蟲害所毀。
(二)生物多樣性高不一定表示生態系統最高效。
除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我們還應該注意生態系統的高效性,很多人認為生物多樣性就表示生態系統最高效,其實不然,生態系統的高效性,主要取決于物種能否發揮其最大的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如一些城市的商業區、住宅區綠化很好,但是在工礦區綠化極低,或者一些吸附灰塵能力極強的植物,如大葉黃楊等植物種在了住宅區,在工礦區只是種植一些松柏樹等,這些植物沒有處在能發揮最大作用的地方,這樣的生態系統當然不是最高效的生態系統。
(三)生物多樣性高也可能意味著生境破碎化。
生物多樣性高也可能意味著生境的破碎化,這種破碎化可以分成顯性破碎化和隱性破碎化兩個方面:一、顯性破碎化。我們很多城市綠化面積很大,但是在實地觀察中我們發現,城市中的綠地被人工建筑不斷擠占和分割,沒有連接性,單個的空間很小。二、隱性破碎化。這是在顯性破碎化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深層次的生境破碎化。在顯性破碎化的條件下,綠地被分割成許多小塊,許多動、植物需要的生存環境遭到隔離,即雖然整個城市范圍內的綠地面積很大,但對于某種特定的生物來說,它能夠生活的綠地相對面積很少或處于被其他地類和植被類型隔離的狀態,使它的棲息環境和遷移通道受到破壞。
(四)引種熱情高,忽視本土優良樹種。
增加生物多樣性的主要途徑是大量引進外地園林植物,這是最基本的措施,也是最容易的途徑。但是從效果來看,“外來客”并不一定能適合本地的氣候條件,有些引進的樹種雖然在人們的管理下可以活著,但是并不繁榮,已經失去了作為綠地的生態功能,這與城市綠地多樣性建設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更有甚者,盲目引進外來物種可能會造成外來物種入侵。
三、提高人們對城市生物多樣性認識的措施
(一)加強公民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
公民是城市綠地的使用者,也可以說是綠地的消費者,加強公民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公民在日常行為中,會減少對綠地的破壞,其次,公民會自覺參與到對綠地的保護中來。方式可包括:發行相關知識手冊;編制有關百科知識叢書,也可以通過網絡、社區及公共場所的宣傳櫥窗、新聞欄等宣傳。
(二)鼓勵公民參與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建設上來。
保護和建設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在于公民的支持,公民每天都在使用綠地,鼓勵公民參與到保護和建設綠地的工作上來,不僅可以對綠地實施更好的保護,同時可以集思廣益,對綠地進行更好的優化和改良,并提高公眾對政府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的理解和支持,有利于相關政策的落實。公眾參與的內容主要包括:為城市的綠地規化制定提供建議;對城市園林綠化的建設進行監督;鼓勵公民參加綠地建設的志愿者活動等。
(三)在栽種和管理方面多加研究。
城市綠地生長受到高強度的人為因素干擾,受人為的控制和影響較大,如城市混凝土地面不透水而造成的土壤干旱,“熱島”效應、城市污染等等,因此,城市綠地多樣性植物在栽種和管理上相對復雜,在栽種上選擇適宜植物生長的環境和土壤,推廣人工介質為基礎的種植土。在管理上一定要重視,不能重栽輕養,在管理上加強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對植物的生長速度、生長狀態一定要時時觀察,這樣就做到了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同時也可以了解到該種植物的生長特性、該種植物是否符合本地氣候等,記錄下來,為以后提供參考。
當前,在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時代背景下,對建設城市綠地生物多樣性的工作可與我國當前的生態文明建設互相促進,一方面,城市綠地生物多樣性的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教育與行動可以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意識,對生態文明建設起到促進作用。提高公民在城市綠地生物多樣性建設方面的認識,凸顯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理念,不僅有利于城市環境的美化,更有利于科學發展觀的貫徹實施以及和諧社會的實現。
參考文獻:
[1]于元飛,于仲華.城市綠化中的生物多樣性[J].工程技術.
篇3
關鍵詞:濕地;生物多樣性;指標;評價
中圖分類號:Q9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6-0128-03
1 引言
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及其與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有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3個層次。濕地是介于陸地與水生系統之間的過渡生態系統,大量動植物生存其中,生態功能不可替代,被譽為“地球之腎”。濕地生物多樣性評價是濕地保護基礎工作的熱點,張錚等評價了天津古海岸與濕地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為優化管理提供了科學的依據;朱京海等研究表明遼寧沿海6地市及其4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豐富;劉冰調查分析發現蓮花湖濕地生物多樣性處于優秀水平,并據此提出了恢復和管理的合理建議。
貴定巖下大鯢自然保護區是典型的喀斯特溶洞濕地,并且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鯢(Andrias davidia-nlzs)的棲息地。目前,對該地區的研究僅見于穆彪等的氣候生態資源方面,而關于生物多樣性的指標評價尚未見到報道。基于此,本文調查了貴定巖下大鯢自然保護區的動植物資源,在評價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上提出了保護建議。
2 研究區域和方法
2.1 研究區域
貴州省貴定巖下大鯢自然保護區(以下稱保護區)位于貴州省貴定縣昌明鎮,是兩州(黔南州和黔東南州)三縣市(貴定縣、麻江縣、都勻市)結合部,總面積6311.0hm2,濕地面積757.3hm2,地理坐標為東經107°15′~107°33′,北緯26°20′~26°25′。境內以低山和中山地為主,地形起伏,溝谷縱橫,山巒重疊,地表崎嶇破碎,地理環境復雜多樣,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保護區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垂直氣候帶明顯,四季分明,降雨豐富,年平均氣溫15.0℃左右。保護區內有眾多縱橫交錯、深淺不一的溶洞和暗河,水質清澈,為大鯢提供了天然的小生境。
2.2 研究方法
2.2.1 動植物資源和人類因素的調查
2015年8~10月,基于保護區的檔案數據,依據《中國濕地資源調查與監測技術規程》,調查和統計保護區的動植物種類和分布;通過走訪和問卷調查的方法,觀察和記錄影響生物多樣性的人類活動。
2.2.3 生物多樣性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
本文在參照相關濕地生物多樣性評價研究的基礎上,參考由環保部的生物多樣性評價標準,確定了本保護區濕地生物多樣性評價標準(表1)。根據貴定巖下大鯢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調查結果,對照標準表逐項進行打分,累加所得的分數便可得到生物多樣性評價總分(TP):
TP=∑(Ai+Bi+Ci+Di+Ei)
式中,Ai、Bi、Ci、Di、Ei分別對應不同的評價因子得分。根據TP值的大小,將濕地生物多樣性水平劃分為5個等級:TP值介于86~100之間,表明生物多樣性水平很好;TP值介于70~85之間,表明生物多樣水平較好;TP值介于50~69之間,表明生物多樣性水平一般;TP值介于35~49之間,表明生物多樣性水平較差;TP值小于等于35,表明生物多樣性水平差。
3 研究結果
3.1 保護區動植物資源和人類因素概況
保護區內主要植被是以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為主的次生林。保護區內濕地植物種類共35科58屬70種,主要有:紅豆杉(Taxus chinensis Rehd.)、烏桕(Sapium sebiferum Roxb.)、杜鵑(Rhododendron simsiiPlanch.)、黃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Franco)、水青岡(Fagus longipetiolata)、箭竹(Fargesia spathaceaFranch)、馬褂木(Liriodendron chinense Sarg.)、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冷水花(Pilea notata C.H.Wright)、水麻(Debregeasia orientalis)、青蒿(Artemisiacarvifolia)等。主要植物群系類型包括:烏桕群系、杜鵑群系、水青岡群系、虎杖群系、箭竹群系、透莖冷水花群系、水麻群系、青蒿群系等。保護區內濕地脊椎動物分別隸屬于5綱39目54科種。其中魚類48種,隸屬于5目11科;兩棲類動物23種,隸屬于2目7科;爬行類動物45種,隸屬于2目7科;鳥類128種,隸屬于6目10科;獸類35種,隸屬于8目18科,屬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有穿山甲(Manis)、小靈貓(Viverricula in-dica)、斑林貍(Prionodon pardicolor Hodgson)、紅隼(Falco tinnunculus)、草^(Tyro longimembris)大鯢、虎紋蛙(Rana rugulosa)、獼猴(Macaca mulatta)等13種。
保護區內共有6665人,區內村民主要從事農業活動,生產生活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直接排入保護區內,且時有進入林區砍伐林木、下網捕撈水生動物的情況發生,人類活動對濕地保護區的動植物存在明顯干擾。
3.2 保護區生物多樣性評價
依據對保護區動植物情況的調查和本文生物多樣性評價指標表,逐項評分得出貴定巖下大鯢自然保護區指標得分,各項指標總分TP=55.5,介于50~69之間,故其生物多樣性水平一般。
4 保護區濕地保護建議
4.1 加強濕地水文監測與管理
水源是維持濕地生境穩定的關鍵因素,加強水量和水質的監測有利于針對性地采取保護措施。保護區內的居民生產和生活產生的廢棄物直接排入濕地,會使水體富營養化導致水質改變,影響動植物的生存。為此,建議加強保護區的濕地水文監測與管理,并依此采取相應措施保證保護區內的水質和水量,確保野生動植物有良好的生存基礎。
4.2 加大資金投入
由于保護區濕地生物資源的重要性,應加大資金的投入,確保濕地自然環境的保護和研究工作順利展開。借助3S和計算機技術,依據濕地動植物種群數量、分布狀況和生態特性等信息,建立貴定巖下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數據庫。完善保護區機構建設,增設現代化實驗室和標本室,加大與科研院所的合作提高科研水平。
4.3 調整產業結構
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水平一般,且屬于脆弱的喀斯特生態系統,不能承受高強度的開發和農業生產活動,必須減少人類活動的影響。應加大宣傳和政策支持,鼓勵和引導居民發展旅游業,減少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著力發展較高收入的大鯢養殖業,讓村民意識到良好濕地環境的重要性。這樣可以有效控制居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進而防止保護區的濕地生態環境功能退化,保持其穩定性。
篇4
關鍵詞:生物多樣性水生植物水生動物
中圖分類號:G633文獻標識碼: A
貢湖灣濕地保護區生態修復工程位于無錫太湖的南岸線,東起大溪港、西至許仙港、南至太湖、北至環太湖高速公路,是無錫市重要的水源地,該區域有4個水廠。貢湖灣在上世紀60年代以前,水生態系統處于良好狀態;上世紀80年代,水生態系統開始崩潰;90年代至本世紀初,健康水生態系統徹底崩潰,所有物種要么是人工投放的物種,要么是耐污物種,并成為典型的藻型湖泊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是自然的財富,也是自然界得以生生不息的根本。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不僅在于物種多樣性的保護,還在于生態系統多樣性的保護和遺傳資源多樣性的保護。濕地動植物資源保護和恢復過程中,不應該簡單考慮某一種或幾種動植物品種數量,而應考慮到整個生物鏈,并提倡首先恢復濕地生境,通過棲息地的改善,幫助種群數量的增加。因此,實施貢湖灣濕地保護區生態修復工程,進行綜合治理,改變湖區的嚴重污染狀況,改變養殖造成的雜亂面貌,逐步恢復水體自然生態,是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該項目生物多樣化的改造措施主要從水生植物和水生動物兩個方面進行恢復。
一、水生植被恢復措施
1、沉水植被恢復的措施:沉水植物在水生生態系統中的地位不可替代。沉水植物給水生動物提供更多的生活棲息和隱蔽場所,由于整個植株都生長在水中, 沉水植物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全部釋放到水體中, 增加了水體的溶氧量, 促進了有機污染物和某些還原性無機物的氧化分解, 從而凈化水質,同時,沉水植物的幼嫩部分又可供水生動物攝食,從而改善整個水生生態系統。
1.1生長床-沉水植物移植技術:在沒有淤泥或淤泥很淺的地方使用。為解決沉水植物深水條件下由于透光性不足而不能生長的困難,本工程運用沉水植物生長床為沉水植物的生長創造條件。 沉水植物生長床分浮力調控系統、植物及生長基質、深度調節系統以及固定系統四部分。浮力調控系統:主要包括浮球組和浮力竹節組兩部分構件。植物及生長基質:主要包括沉水植物、生長基質及承泥竹節。深度調節系統:主要通過浮球與沉水植被生長床體之間的連接線長度來調節生長床體深度。生長床體四角與浮球的連接線上有精度到mm的刻度,以保證生長床體可隨試驗所得透明度數據精確調節深度。固定系統:主要包括浮球與浮球之間,浮球與沉水植物生長床之間,生長床內部之間以及沉水植物生長床定位構件。
1.2淺根系沉水植被恢復措施:土壤-植株復合體直接拋植,或用無紡布包裹種植土和植株根部,拋擲入水中,根部沉入水底,植株起初借助包裹內的種植土生長。適用于底部漿砌或無軟底泥發育的水系,單生沉水植物以及因苗源緊張采用扦插法種植的沉水植物,如黑藻、伊樂藻、竹葉眼子菜等,對水深沒有要求。
1.3深根系沉水植被恢復技術:容器育苗種植法:種植區水的透明度不夠或種植后要立即有效果的,可將沉水植物先栽種在營養板或缽中,培養高狀的植株后種植。菹草、黑藻以芽苞越冬,可在每年3-4月撈取芽苞,撒播在種植水域。其它還有懸袋種植法、沉袋種植法等。
2、挺水植被恢復措施:挺水植被的恢復需要做平整處理,并進行水下地貌塑型,造成一個整體相對平整、局部高程有起伏的水下地形,有利于淺灘濕地的恢復。并且通過先鋒植物的引入,改善群落環境,逐步構建以蘆葦群落、荻群落、菰群落、蓮群落、香蒲群落以及黃花水龍為主體等水生植物鑲嵌群落。
3、扎根浮葉植被恢復措施:浮葉植物對水質有比較強的適應能力,它們的繁殖器官如種子(菱角、芡實)、營養繁殖芽體(莕菜蓮座狀芽)、根狀莖(莼菜)或塊根(睡蓮)通常比較粗壯,儲存了充足的營養物質,在春季萌發時能夠供給幼苗生長直至到達水面;它們的葉片大多數漂浮于水面,直接從空氣中接受陽光照射,因而對湖水水質和透明度要求不嚴,可以直接進行目標種的種植或栽植。菱以撒播種子最為快捷,且種子比較容易收集;但要注意初夏季節移栽幼苗效果不好。莕菜的種子較大,發芽率高,但在水較深的區域種植成苗率比較低,種植主要采用移苗方法。金銀蓮花于深秋季節在莖尖上能形成一種特化的肉質蓮座狀芽體,到了秋冬季節植物體這種芽體便掉落在湖底越冬,來年春天可以萌發生長成新的植株,因此在秋季采集營養芽進行撒播比較適宜。睡蓮通常是在早春季節萌芽前移栽塊莖,同時也可以移栽幼苗甚至已經開花的植物體,成活率都很高。睡蓮開花季節長,在太湖地區從4月底可以持續至11月份,是很好的水生植物恢復與景觀配置材料。浮葉植物區布置在挺水植物外緣,與挺水植物區相銜接,栽種的覆蓋率低于30%為宜,栽種的植物品種主要為睡蓮、黃花莕菜、萍蓬草、金銀蓮花等。
二、水生動物恢復措施
篇5
關鍵詞:生物多樣性原因可持續利用保護對策
引言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基礎,也是當今國際社會環境和發展的研究熱點問題之一。中國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家之一,它有的生物物種數量約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地區。但是由于自然、人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國的生物多樣性正遭受著嚴重的損失和破壞,保護生物多樣性已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本文旨在通過對這些原因的分析,提出建設性意見,以資探討。
1.生物多樣性概述
1.1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含義
1992年6月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各國簽署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二條對生物多樣性作如下解釋:
所有來源的形形生物體,這些來源除其他外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
1994年我國政府制訂并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對生物多樣性作如下概念:
所謂生物多樣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構成的綜合體。
但上述對生物多樣性的概念缺乏全面性、準確性和簡練性,故本文將生物多樣性定義為反映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和所包含的組成部分的綜合體。
生物多樣性包含三層含義,即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三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遺傳多樣性是指某個物種內個體的變異性;物種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機體的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生境、生態群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內生境差異、生態過程變化的多樣性。三者之中生態系統多樣性是基礎,而物種多樣性是關鍵,遺傳多樣性含有的潛在價值最大。
1.2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每個層次生物多樣性的都有著重要的實用價值和意義。物種的多樣性為人類提供了大量野生和養殖的植物、魚類及動物產品;遺傳多樣性則對培育新品種、改良老品種有著重要的作用,如人們可利用一些農作物的原始種群、野生親遠種和地方品種培育高產、優質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態系統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維持生態平衡。因此生物多樣性不僅能為人類提供豐富的自然資源,滿足人類社會對食品、藥物、能源、工業原料、旅游、娛樂、科學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維持生態系統的功能、調節氣候、保持土壤肥力、凈化空氣和水,從而支持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和其它活動。此外生物多樣性直接影響著中國的文化多樣性.
1.3我國生物多樣性現狀
我國在1987年公布的《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第一期中,公布的瀕危種類有121種,受威脅的158種,稀有的110種,共計389種,其中一類保護植物8種、二類的157種、三類的22種。另據中國紅皮書的估計顯示,超過1/10即500多種脊椎動物物種和15%~20%即400~500種高等植物已經受到威脅。而我國對境內的物種及其數量尚無確切的統計數字,尤其對瀕危物種的調查尚不全面。出現的問題是有些國家未列入瀕危物種名錄的物種面臨生存威脅,有的甚至瀕臨滅絕,而另一些則由于人為的保護、繁育、利用而使種群數量有所增減,因而有必要調整其保護級別或劃出、劃入保護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藥用動植物,如黃草,急待保護。
此外,近年來野生生物貿易已經對中國的生物多樣性產生了較大影響。由于糧食、中醫藥、服裝等對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動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劇增長,對幾種瀕危動植物物種以及一些沒有列入國家保護名單之內的動植物物種數量已經構成威脅。如:藏羚羊。
2.生物多樣性損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既有自然發生的,也有因自然發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類活動(特別是近兩個世紀以來)無疑是生物多樣性的損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別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則是引起損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2.1自然原因
一是物種本身的生物學特性。其一是物種的形成與滅絕是一種自然過程,化石記錄表明,多數物種的限定壽命平均為100~1000萬年。其二是物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或變異性、適應性比較差,在環境發生較大變化時難以適應,因此而面臨滅絕的危險。如大熊貓,其瀕危的原因除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以外,與其本身食性狹窄、生殖能力低等身體特征有關。二是環境突變(天災),如地震、水災、火災、暴風雪、干旱等自然災害。
2.2人為原因
由于人類對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同時又過多的重視經濟發展,而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淡薄,從而導致生境破壞時有發生;對生物資源開發過度,有些甚至是掠奪式的開發;環境污染嚴重;對外來物種入侵問題重視不夠以及制度的不健全,這些都是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的主要原因。
2.2.1生境的喪失、片斷化、退化
棲息地破壞和片段化已成為我國一些獸類數量減少、分布區縮小和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國生境被破壞的兩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減少直接威脅到從苔蘚、地衣到高等物種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導致森林火災的一個主要原因,中國在過去25年內因森林火災共損失了860萬公頃的森林。以農業和建設為目的的占用森林、濕地和草原則是生境破壞的另一個原因。據估計,中國目前農田的1/3本來是處女林,這一問題在中國熱帶地區尤為嚴重。而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沿海濕地的一半左右已經發生改變,高原湖泊周圍的濕地也損失嚴重。另外,1950~1980年間中國湖泊面積減少1/10。
生境的片斷化是指一個面積大而連續的生境被分割成兩個或更多小塊殘片并逐漸縮小的過程。多種人類活動都可能導致生境的片斷化。如鐵路、公路、水溝、電話網絡、農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動的分隔物,和自然保護區內修筑公路等人為設施。特別是由于這些人為設施的建立,使得動物的活動受到限制,從而影響其覓食、遷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種子的散布也會受到影響。因而引起動植物種群數量下降并引起局部滅絕。同時由于生境的片斷化,陽光、溫度、濕度及風的變化,也會導致一些物種瀕危、甚至滅絕。另外生境的片斷化有助于外來物種的入侵,進而威脅到原由物種的生存。
生境退化則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經濟發展、過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場退化嚴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機能衰退,從而對其生存構成威脅。
草原的退化。
2.2.2掠奪式的過度開發
許多生物資源對人類具有直接的經濟價值。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業化體系的建立和發展,人類對之的需求隨之迅速上升,其結果導致對這些資源的過度開發并使生物多樣性下降。
而當商業市場對某種野生生物資源有較大需求,通常會導致對該種生物的過度開發。典型的實例是人類對海洋鯨類的獵捕活動與鯨類數量的消長之間的關系。我國許多藥用植物,如人參、天麻、砂仁、七葉一枝花、黃草、羅漢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經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導致滅絕。其中偷獵、濫挖走私野生動物行為對生物的多樣性威脅最嚴重。
2.2.3環境污染
2.2.3.1水體污染
水體污染能夠對水生生物(特別是魚類)生命周期的任何發展階段,產生亞致死或致死作用,影響他們的捕食、尋食和繁殖。其中亞致死的水體污染對水體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更為突出、普遍、久遠。在這種環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長緩慢或者死于環境脅迫有關的疾病。而水體富營養化能使水體生物多樣性顯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
2.2.3.2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通常會使當地植被退化,甚至變成不毛之地,同時土壤動物也會變的稀少甚至絕跡,其生物多樣性比未受污染區顯著下降。如礦區、尾礦堆積地一、礦區廢棄地以及垃圾填埋廢棄地都少有樹木生長。
2.2.3.3空氣污染
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各種有毒有害物質均能對生物體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失,并對生態系統構成危害。經各種途徑進入空氣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殺死生物。來自冶煉廠廢氣中的有毒金屬能直接毒害植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所引發的溫室效應等造成的生物多樣性損害、減少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關注和重視,特別是溫室效應引起的全球變暖和酸雨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2.2.4外來物種入侵
外來物種入侵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很大威脅。其入侵方式有三種:一是由于農林牧漁業生產,城市公園和綠化、景觀美化、觀賞等目的的有意引進或改進,如在滇池泛濫的水葫蘆、轉基因生物;二是隨貿易運輸旅游等活動傳入的物種,即無意引進,如因船舶壓倉水、土等帶來得新物種;三是靠自身傳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傳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區危害深廣的紫莖澤蘭、飛機草。在全球瀕危物種植物名錄中,大約有35%~46%是部分或完全有外來物種入侵引起的。2002年來自南美洲亞馬遜河的食人魚又名食人鯧在我國掀起軒然大波。其一旦流入某一水域達到一定規模時,可能會大量屠殺其他魚類,給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帶來危機,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2.3制度原因
雖然我國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績,但由于制度特別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樣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損失。主要表現在:雖然國家已把環境保護的成效納入政績考核之中,但有些地方政府并未把此真正納入工作計劃;對生物多樣性有影響的重要部門(如農業、林業、漁業、科研機構等)對此重視夠,缺少相關具體實施細則、行動及專業人員。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物種及其生境的有效方法,我國已建立數目眾多的保護區,但相對與國土總面積而言是不夠的,而且部分保護區管理混亂、土地權屬不清等也需要完善。在法律制度方面,雖已實施《自然保護區條例》多年,但畢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階較低,調整面窄,處罰力度不夠,故需要進行新的立法以保護自然保護區、物種及其生境。而在外來生物入侵問題上,雖有一些法規涉及,如《進出境動物檢疫法》但沒有專門法規對此做相應調整,法律漏洞較大。
此外,由于經濟發展;新的城鎮、水壩、水庫、礦區的開發、建設;旅游活動以及國際合作不充分也會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
3.保護對策
保護生物樣多性不僅需要加快治理環境污染,把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更重要的是在生態系統水平上采取保護措施,傳統的做法主要是建立自然保護,通過排除或減少人為干擾來保護生態脆弱區,在一般情況下,確是保護某些物種或生態系統的有效途徑。但存在許多問題,需要加以完善,有必要通過立法的途徑解決,主要是對自然保護區進行立法。鑒于外來物種對生物樣多性的影響日益嚴重,而我國卻沒有專門立法保護措施,故建議建立外來物種管理法規體系。而且隨著人口和用地的不斷增長,被動的保護已很難真正達到保護的目的,為此提出可持續利用生物資源。同時生物多樣性對全人類都有著深遠的意義,需要各國政府和人民的積極參與,故特別強調國際合作和加強國民教育。
3.1建立、完善自然保護區和制定《自然保護區立法》
自然保護區是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雙重性質,并且是一定的空間范圍的區域。在我國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惜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和具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地的陸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
據《世界資源》1997年的統計,全世界已建立較大面積的保護區1.04萬個多,其無論在保有物種、遺傳、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還是在保護物種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國也意識到,由于缺法相關法律保護,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混亂,保護區內開發與保護矛盾突出,亂砍、濫挖偷獵行為時有不斷,造成一些自然保護區破壞嚴重。
因此,許多國家對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進行了專門立法。如,英國《國家公園和鄉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園法〉澳大利亞的國家公園與野生生物保護法》加拿大的《國家公園法》,韓國的《自然公園法》等。另外,一些國家制定了自然保護區或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綜合性法律,并將自然保護區納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蘭的《自然保護法》、韓國的《自然環境保護法》等。這些法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上取得很大成效。
所以無論是按國際通行做法還是從我國國情出發,都有必要抓緊制定一部《自然保護區法》,對由于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建設、管理、開發和利用而產生和存在的社會關系進行調整。建議在原有法規中法律制度:如審批制度、分級分區制度、管理制度、檢查應急制度的基礎上,修改和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如分類性保護和管理制度、監督管理體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鑒國外相關先進經驗,創設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區劃制度和社會影響評價制度。
3.2防止外來物種和建立外來物種管理法規體系
外來物種入侵不僅對當地生物構成威脅,同時對經濟和人體健康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一些國家對此進行了立法。如美國先后頒布或制修訂了《野生動物保護法》、《外來物種預防和執行法》、《國家入侵生物法》、《外來有害生物預防和控制法》、《聯邦有害雜草法》等;新西蘭《生物安全法》等。
我國雖有一些法律法規涉及外來物種管理,如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法》(1988)農業和林業局分別建立了水生和陸生野生動物引進審批制度;《野生植物保護條例》(1996)、《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動物防疫法》和《植物檢疫條例》。但是目前尚無針對外來物種入侵的專門法規。《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涉及到外來入侵物種物種,但未制定專門針對外來物種入侵的行動計劃,所以中國急待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以確保生態安全和保護本國生物多樣性。如設立引種許可證制度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建立外來物種入侵預警機制。
另外,對外來物種進行普查和有計劃清除,也很有必要。
3.3在保護中持續利用生物資源
雖然全世界已建立眾多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等多形式保護方法方式,但相對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護的生物多樣性是有限的。因此人們認識到,有效和長期可信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方法是持續利用生物資源。指對生物資源的利用應以使生物多樣性在所有層次上得以保護、再生和發展。對保護而言,沒有合理利用也就沒有保護。利用自然保護和發展旅游業就是一例。不但有經濟效益,實際上也是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從而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這本身就是社會效益的體現,也是自然保護的價值體現。
另外建議對生物多樣性有影響的重要部門(如農業、林業、漁業、科研機構)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并將其納入他們的生產計劃中,鼓勵生物的資源利用方式的多樣化。包括根據當地資源的實際情況實施傳統的農業和林業措施;推進科研與教育;采取必要的辦法使保護區免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和進行遷地保護。
3.4國家合作與行動
在生物多樣性問題上,世界各國的共識是生物多樣性問題不是局部的、地區的問題,而是全球性的問題。聯合國有關組織、世界科學界和各國政府部門認為國際合作是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國政府應積極的參與國際合作加入協定,聯合打擊跨國非法貿易與捕獵。加強科研協作,但要注意與產權問題。
我國已加入的公約協定有《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國際捕鯨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熱帶木材協定》、《關于保護特別水禽的重要濕地公約》等等,為了更好的保護我國生物多樣性,應積極的開展國際合作,并制定相關的實施計劃與細則,在必要的情況下制定相關行政法規或法律。
3.5加強環保教育
從整體和局部看,國民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的好壞,大量資料表明,凡是受環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國家和地區,通常生態環境破壞頻率越高、程度越深、問題也越多。而對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發展這一社會問題來說,除發展外,更多的應加強民眾教育,廣泛、通俗、持之以恒地開展與環境相關的文化教育、法律宣傳,培育本地化的親生態人口。特別值得重視和提倡的是利用當地文化、習俗、傳統、信仰、宗教和習慣中的環保意識和思想,如民族地區的龍山、鳳水,進行宣傳教育。另建議在中小學中專門開設環境課程或在自然、化學、生物、地理及中進行環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視的是課外活動。
此外,加快對全國生物多樣性的清查;根據實際情況變更動植物保護級別;恢復破壞的生態系統;及對一些重點珍稀瀕危物種進行人工繁育和擴群工作,也很有必要。總之,一個物種的消亡往往不是單個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多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所以,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是一件綜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參與,不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眾;不僅需要單個學科,更需要多學科;不僅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而是全球的共同參與與合作。
參考文獻:
[1]王羲國際環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
[2]韓德培主編環境保護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
[3]曹志平生態環境可持續管理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
[4]毛文永、劉劍平全球環境問題與對策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5]伊武軍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海洋出版社2001
[6]熊治延環境生物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7]中國外來物種黑名單科學生活2004(3)
篇6
參與生物多樣性管理:一個企業無法回避的新課題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很多國家已經將生物多樣性提升到國家戰略資源的高度,國際社會也將生物多樣性退化與氣候變化一起列為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在這種大形勢下,無論是從企業的社會責任,還是從企業自身生存與發展角度,生物多樣性都已經成為現代企業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了。
事實上,國際社會很早就意識到了企業與生物多樣性的密切關系,并在近年來紛紛采取行動,推動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1992年生效的《生物多樣性公約》,在其第十條第五款中規定,所有締約方都應該盡可能鼓勵政府部門和私營部門之間的合作,以探索生物多樣性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方法。第十六條第四款規定,各締約方應該采取法律、行政與政策措施促進私營部門參與到生物多樣性相關的技術轉讓過程中。《聯合國2020生物多樣性目標》(《愛知目標》)中,將企業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戰略目標一(通過將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到政府和社會中,解決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成因)中的四個具體目標都與企業參與直接相關,第四個目標則直接確定為“企業和全社會的參與”。國際標準化組織2010年的社會責任國際標準ISO 26000中,明確將生物多樣性列入了環境責任議題之中,要求各種組織能夠通過采取相關行動而對社會更為負責任,包括評估、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以及評估、保護和恢復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等,具體涉及到野生動物保護、外來入侵物種防控、棲息地恢復等當今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問題。全球報告倡議組織2011年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G3.1版)》中,也有多款涉及到生物多樣性的內容,其中的“企業經營方式、產品和服務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即使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也將是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管理的重點。
生物多樣性正在不知不覺地影響所有的企業、行業和領域。一個現代企業,不管表面上是不是利用生物多樣性資源作為生產原料,或者是否對生物多樣性產生直接影響,都無法回避生物多樣性問題。這是因為,首先,生物多樣性已經成為國家的戰略資源,所有企業都會受到戰略資源的影響,同時也有保護它的責任與義務,保護生物多樣性對所有企業來說都責無旁貸。第二,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包括物質與環境,如果人類失去了生存的條件,企業發展也就無從談起了。第三,良好的生態系統是維護一個地區生產、生活環境的基本保障。如果生態系統失去了服務功能,直接依賴這些服務功能的企業將首先受到影響,其他企業也會失去發展的空間。第四,每個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都離不開生物多樣性,比如公司使用的紙張、辦公用的桌椅、飲用的水源、員工的食物和服飾都直接來自生物多樣性或生物多樣性的服務。還有一點,那就是涉外企業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隨著我國在海外投資的增加,生物多樣性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如果涉外企業忽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小則影響到企業與當地的關系和生存及發展,大則影響到國家的形象。為了加強國際合作、維護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提升國家軟實力,涉外企業必須將生物多樣性保護提高到國際上認可的高度。
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的現狀
由于生物多樣性概念提出的時間并不長,其進入企業視角的時間更短,所以無論是從企業直接參與生物多樣性實踐來看,還是從國際組織、政府和社團協會等相關方促進和服務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來看,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總體上處于探索和嘗試階段。一些先鋒企業對生物多樣性的參與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一些國際組織、政府、社團、協會、專家學者等對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也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這些探索和嘗試包括為企業參與提出或制定所需的規劃、指南、方法、工具、倡議、公益活動、環評、管理技術等。這些有益的探索嘗試為進一步推動企業的參與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在國內,國務院2010年的《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在其“優先行動6-減少環境污染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中,將“工礦企業對生物多樣性影響的恢復”列為今后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優先行動之一。在《社會責任指南》國家標準征求意見稿中,在涉及生物多樣性問題方面,也是基本采納了社會責任國際標準ISO 26000中關于組織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方面的表述。中國社會科學院2011年出版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編寫指南CASS-CSR2.0》,納入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相關指標,引導企業增強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關注。2008年出版的《如何編制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將生物多樣性作為一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重要的內容,探索將生物多樣性納入到企業環境績效評價的指標體系,其中明確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生物多樣性指標,如棲息地恢復、物種保護、生物多樣性影響等。另外,國內還有一些學者開始探索評估企業經營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和貢獻。
近些年來,我國的一些企業也開展了參與生物多樣性的實際行動。2004年9月,由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會植物園委員會、北京植物園聯合發起,北京數家地產界知名企業參與的“保護植物資源公益活動”在北京植物園舉行,開啟了我國房地產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新模式。2014年6月,《WTO經濟導刊》聯合多家企業、專業組織同步發起新的倡議議題,了包括生物多樣性在內的多項“金蜜蜂2020社會責任倡議”。2013年11月,以“企業與生物多樣性”為主題的生物多樣性與綠色發展國際研討會在京舉辦。還有其他一些企業已經或正在積極進行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嘗試。
同樣,在國際上也有很多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成功案例。例如,2007年,在德國波茨坦召開的G8+5環境部長會議上,提出了一項關于開展生物多樣性損失經濟學全球研究的提議。為了回應這項提議,德國和歐盟委員會發起了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經濟學(TEEB)行動倡議。倡議一提出,立即得到了聯合國的支持和國際社會的廣泛響應。目前,TEEB通過其出版的五個方面的報告(D0-D4)向國際社會進展與成果,其中《D3―企業風險、機遇和度量報告》就是專門針對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的報告。
2006年,國際采礦及金屬委員會開發了《采礦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操作指南》。2008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開發了“生物多樣性:我的酒店在行動指南”。農業企業代表針對生物多樣性方面的新挑戰,向國際商會(ICC)特別工作組提出了他們的觀點,并由該商會提交給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第16屆年會(2008),發表了一系列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的論文。2008年,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WBCSD)與美國的世界資源研究所(WRI)聯合了《企業生態系統服務評估》,試圖從經濟上將企業與生物多樣性聯系起來。
歐盟一直在積極推動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的活動。為了保護蜜蜂,歐盟委員會修訂了可尼丁、噻蟲嗪、氟蟲腈和吡蟲啉4種殺蟲劑的使用條件。2014年4月,歐洲企業社會責任協會召開企業與生物多樣性電話會議,討論企業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的問題和參會企業在生物多樣性問題上的戰略等。
一些國家在法律和政策方面鼓勵企業參與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中。美國新近修訂的雷斯法案(Lacey Act),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推進減排,鼓勵國內外木材加工企業嚴格履行環境保護與社會責任。澳大利亞已經將生物多樣性管理列為礦業企業可持續發展最優計劃的主題之一。
除了國際組織和國家層面的行動外,一些中外企業也已經開始了行動。斯道拉?恩索是世界上知名的生產紙和紙板的公司,目前持有或管理著遍及芬蘭、瑞典、巴西、俄羅斯和中國超過百萬公頃的森林。企業正在研究促進管理森林生物多樣性的新方法,以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在這些國家得以順利實施。富士施樂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對所有紙張供應商制定了新的采購規定,提高紙張供應商門檻。一些發達國家的醫藥企業對環境的責任中納入了企業在獲取最大化利益的同時必須保護生物多樣性。杜邦公司2008-2011年支持開展“杜邦杯”環保攝影展,其中,2010年主題為“生物多樣性與扶貧”。生物多樣性相關的展覽內容包括“中國行動”、“公眾參與”、“走向和諧”。中國五礦在老撾Sepon礦山社會責任中,重視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從環評到項目運行,都將生物多樣性(棲息地和野生動植物)保護放在重要的位置,不僅為企業贏得了贊譽,也為我國涉外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其他諸如南京地鐵規劃為了保護綠化樹種,決定“繞道”而行,河南新鄭一家企業為了保護已經在工地上筑巢的燕子,決定暫緩工期。小磨高速公路在修建時,給古樹“讓路”等等。這些企業在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行動中,有的是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經濟效益,有的則增加了額外的投資或給企業帶來損失,但他們仍然選擇了保護生物多樣性。
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問題
雖然正在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中,但不可否認的是,企業的生物多樣性知識、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意識、參與力度和參與方法都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全面推動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還存在著諸多問題與制約因素,這些問題主要包括以下一些。
缺少生物多樣性知識。缺少生物多樣性知識是制約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原因之一。生物多樣性作為一個跨學科、而且仍然處在發展中的新興領域,對大多人來說還都存在著理解和操作上的困難,甚至包括了部分從事生物生多樣性相關工作的人員。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缺少生物多樣性知識也成為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的首要制約因素。
企業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還有待加強。根據對部分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調查分析,只有21%的報告以不同方式提出了生物多樣性議題(名詞)。其中僅有8%的報告將生物多樣性列為了報告議題,甚至有部分企業認為他們和生物多樣性沒有關系。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不強,還突出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對于一些以生物多樣性資源為原料的企業來說,如生物制藥、化妝品、生物原材料加工等企業,在其企業戰略中很少考慮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對于一些直接影響生物多樣性的企業,如采礦、水電、土地開發等企業,在工程設計、施工、投產使用過程中,也較少將生物多樣性作為一個主要因素來考慮。
企業參與力度有待加強。目前,總體來說,生物多樣性尚未進入企業的主流。雖然有部分企業已經參與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中,但與國外企業相比,還遠遠不夠。據問卷調查的結果:72%的政府官員反映他們的部門會評估大型項目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而只有20%的企業員工認為自己的單位會這樣做。值得注意的是,有接近一半的企業員工不知道企業是否有這方面的評估。而只有5%的企業員工認為他們的公司這樣做,而高達47%的企業員工反映他們公司從未宣傳過這方面的信息。
缺少有效的參與方法。筆者在過去幾年中,參加過一些企業與生多樣性方面的會議或相關活動,在這些場合下,往往都會有很多企業直接表達他們已經知道了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并同時表達了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愿望,但苦于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和途徑去參與。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缺少指導和引導應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據《WTO經濟導刊》與環保部對外合作中心于2013年共同組織開展的公眾生物多樣性意識的全國調查顯示,大部分企業都披露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相關信息。然而,對于眾多不同的行業領域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實踐、經驗以及標準尚存在明顯的不足。
政府缺少相關的引導和鼓勵政策。從國家層面來說,目前尚缺少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活動的相關政策、標準、規范、方法以及鼓勵和懲罰措施。雖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參與屬于商業行為,政府無法對這些行為進行干預,但各級政府的生物多樣性負責部門完全可以從政策和技術方面為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支持和鼓勵措施。如加強生物多樣性指標在環評中的權重、組織生物多樣性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出臺激勵措施和機制、制定有利于企業參與的相關政策等。
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的路徑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或可參考以下途徑、方法以及相關促進措施。
提高企業自身的生物多樣性知識。為了應對新的形勢和要求,企業應首先提升自身的生物多樣性知識水平,這些知識包括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內涵、價值、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理念、與企業的關系等。具體操作方法包括:企業可以聘請生物多樣性專家為職工開展專題講座、企業組織職工開展生物多樣性知識競賽、征文比賽、生物多樣性攝影比賽、組織以生物多樣性為主題的旅行或參觀等。
參與社會的公益宣傳。企業可以與專業機構合作,參與生物多樣性的宣傳。具體操作方法包括:支持生物多樣性方面的公益廣告(如電視、電臺、廣播、報紙、網絡等)、在企業內部廣泛張貼宣傳海報等。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增加生物多樣性內容。無論企業是否直接與生物多樣性相關,都應該在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考慮生物多樣性的內容,特別是對生物多樣性依賴較大和影響較大的行業和企業,最好是生物多樣性獨立成章,包括企業與生物多樣性的關系、影響、所開展的工作以及效果等。
建立生物多樣性信息披露制度。企業,尤其是一些依賴生物多樣性資源的企業或對生物多樣性具有較大影響的企業,如一些生物資源加工企業、包括生物制藥、木材與林產品加工、化妝品等企業,以及一些工礦和水電企業等,可以建立生物多樣性監測指標與方法、評估指標等,建立起企業生物多樣性信息披露制度。通過信息披露制度,公示、公開企業有關的生物多樣性的信息,包括對生物資源的消費、保護行動、可持續利用措施、經營狀況等信息和資料,向社會公開或公告,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
建立生物多樣性技術支撐機構。為了確保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能夠沿正確的軌道前進,企業,尤其是那些與生物多樣性密切相關的企業應該聘請生物多樣性專家,組建生物多樣性專家技術支撐機構,企業一旦遇到生物多樣性相關的技術問題,可邀請該專家組對該問題進行討論并提出合理解決的途徑。
增加生物多樣性相關的績效考核指標。企業可以邀請生物多樣性專家開發生物多樣性相關的績效考核指標,對企業內部各部門和主要相關責任人增加生物多樣性考核指標,對其業績進行考核。
做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三同時”。我國《環境保護法》第26條規定:“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的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防治污染的設施必須經原審批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環保部門驗收合格后,該建設項目方可投入生產或者使用”。這些要求,同樣適用于企業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
設立生物多樣性保護標識。如果一個企業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或可持續利用方面做得比較好,可以為自己的產品貼上生物多樣性保護標識,如“生物多樣性友好產品”、“生物多樣性保護先進企業”等。為了使標識具有法律效力,企業應請求行業協會或政府主管部門開發相關的標準和評估體系。
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園區。企業可以在施工現場、總部或者野外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區,尤其是一些采礦、水電、大型路橋等設施附近,建立生物多樣性遷地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廊道,在確保生物多樣性恢復的同時,作為企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教育、宣傳基地。
參與生物多樣性補償。企業可以通過加入一些現有的生物多樣性補償基金,參與生物多樣性補償。比如上下游之間的生物多樣性補償、沖突補償、生物多樣性惠益分享、生物多樣性資源有償使用等。企業既可以自己建立補償基金,也可以參與到現有基金中。目前已經有些企業開始了這方面的嘗試。
篇7
一、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意義重大
(一)加強保護是中國和世界的共同要求
生物多樣性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生態文明和環境質量的重要標志。***是我國乃至全世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和最獨特的地區之一,同時也是我省環境承載能力較為脆弱和人口貧困程度較深的地區。高度重視和大力加強這一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有效、有序和合理開發生物、礦產、水能和景觀等自然資源,從根本上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僅是當地人民群眾的需要,而且是中國和世界的共同要求。
(二)***生物多樣性獨特而豐富
***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區域是指:在自然區域上屬于喜馬拉雅山系東部的橫斷山脈縱谷區,行政區域包括迪慶州的德欽、香格里拉、維西縣,怒江州的貢山、福貢、瀘水、蘭坪縣,大理州的大理市和賓川、劍川、鶴慶、洱源、云龍縣,麗江市的古城區和寧蒗、玉龍縣,保山市的隆陽區和騰沖縣,共5州(市)18縣(市、區)。
這一地區地形地貌特殊,氣候復雜多樣,擁有中國三分之一左右的高等植物和動物種數,是全球景觀類型、生態系統類型和生物物種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屬中國三大特有物種起源和分化中心區域之一,分布著豐富而多樣化的基因資源和動植物類群,保存有大量古老的生物類群,是中國原生生態系統保留最完好、垂直生態系列最完整以及全球溫帶生態系統最具代表性的地區。***地處亞洲四大江河的上游,既是生物多樣性寶庫,又是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已被國家和多個國際組織列為全國和全球生物多樣性優先重點保護地區。
(三)***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初步成效
改革開放以來,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視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切實加強領導,健全組織機構,編制相關規劃,頒布了一批地方性法規,不斷加大投入,為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有力保障,促進了***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以建立保護區為主要形式的保護措施得到貫徹落實。***現有3個國家級和10個省級自然保護區,9個國家級和省級風景名勝區。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加入“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碧塔海、納帕海和拉市海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三江并流保護區”列為世界自然遺產地。創建了統籌兼顧保護與開發的香格里拉普達措國家公園模式,建立了一批瀕危野生生物種群生態監測站點、野生動物馴養繁育場和收容拯救中心。***主要生態系統類型和絕大多數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得到有效保護,**金絲猴、白眉長臂猿、羚牛等數量明顯增加,禿杉、紅豆杉等珍稀植物人工繁育取得較大成效。
--轉變發展方式日益受到重視。在貫徹落實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基礎上,省政府出臺《云南省重大資源開發利用項目審批制度》等文件,提高了重大項目的環境標準和準入條件,加大了執法力度。積極轉變發展方式,鼓勵發展綠色產業,強化環境整治和節能減排,減少了對生物多樣性的不利影響。
--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有所提高。充分發揮和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通過學校教育、媒體宣傳等多種形式普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知識;公眾參與度增強,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效率;編寫出版動植物志書,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指導;積極開展與聯合國、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和國際組織交流合作,提升了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
(四)***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是***部分野生物種種群小、數量少、地理分布狹窄,區域內生物種群的適應性和抗干擾能力十分脆弱。二是受利益驅動,盲目采集、獵殺野生動植物資源的現象時有發生。三是貧困面大,生產方式粗放,經濟社會發展對資源過度依賴,保護與發展的矛盾較為突出。四是對***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仍然不足,全民保護意識仍需加強。五是保護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生態補償機制,能力建設滯后。六是體制不順,管理多頭,缺乏統籌保護的長遠規劃和明確目標。
二、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總體要求
(五)總體思路
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以建設生態文明為目標,按照省第八次黨代會的要求,全面實施七彩云南保護行動。堅持生態立省、環境優先,堅持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堅持以最小的環境代價實現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堅持運用綜合措施保護和改善環境,堅持體制、機制和科技創新,堅持在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進一步豐富和提高***生物多樣性的獨特優勢,促進***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六)保護目標
到20**年,基本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保護能力得到加強,保護區面積達到區域總面積的13%左右,森林覆蓋率達到**%左右,18個縣(市、區)主要城鎮配套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場均建成并投入使用,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以上,5個州市跨界地表水斷面水質達到水環境功能規定的水質要求,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兩個主要污染物總量指標必須控制在省政府下達的總量指標之內。生態敏感區和脆弱區得到有效保護,重要物種得到優先保護,生物多樣性損失進一步降低,原始和典型的生態系統得到良好維護。公眾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得到普遍提高。
到2020年,形成結構科學、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管理高效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所有珍稀瀕危動植物和典型生態系統類型、絕大多數特有物種得到有效保護。公眾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和參與程度明顯增強,區域內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能力明顯提高。
(七)處理好四個關系
--保護優先與合理利用。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實現更好的保護,牢牢把握開發利用的底線和保護的紅線,堅持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合理有序地開發利用生物資源。以生態修復擴大環境容量,以污染防治改善生態環境,重點防范不合理的開發活動對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的破壞,以良好生態環境支撐經濟社會發展。
--統籌協調與突出重點。把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框架,統籌協調保護與開發中地區之間、部門之間、保護區與周邊社區之間的關系,建立高效的管理體制和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對重要生態功能區、珍稀瀕危物種、特有物種實施重點保護。
--科學規劃與分類指導。制定科學合理的保護規劃,引導調整經濟布局,指導資源的有效保護和有序開發。按照資源稟賦和環境承載能力,做好生態功能區劃,針對不同資源的特性和敏感度,對各地區的保護與發展實行分類指導。
--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強化投入和引導,確保政府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統一管理。增強決策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充分發揮企事業單位、民間組織、社區志愿者和當地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廣泛爭取國內外的支持,形成全社會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良好格局。
(八)保護重點
重點保護生物物種多樣性、生物基因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完善就地保護、近地保護、遷地保護、離體保護相結合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和保護網絡,防止生態環境破壞、物種絕跡和生態功能退化。以各類保護區、保護地、國家公園、風景名勝區為載體,按照《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對***有分布的物種給予重點保護。對尚未納入重點保護名錄的瀕危珍稀野生生物也要嚴格保護。
以各類保護區和其它野生動植物主要原生地、棲息地、遷徙地、生物廊道以及有特殊保護價值的區域為核心,努力維護現有各類生態系統的功能,恢復退化生態系統的功能,切實保護好生態系統多樣性;積極搶救保護珍稀瀕危物種,加強特有物種保護,有針對性地開展就地、近地和遷地保護;加強動植物離體保護工作,保護好遺傳基因多樣性。
篇8
5月22日是聯合國確定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為進一步推動《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履行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提高全社會保護生物物種資源以及生物安全意識,增強社會各界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形成公眾共同廣泛參與的氛圍,更好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安全,我州各部門和各縣市精心組織,圍繞“我們的生物多樣性,我們的食物,我們的健康”主題開展豐富多樣的宣傳活動,有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通過此次宣傳,進一步喚起公眾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人人行動起來,從身邊小事做起,關注生態環境,保護多樣豐富的物種,保護生態系統,為《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大會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西昌:
州林業和草原局、州生態環境局、西昌市林業和草原局和西昌市生態環境局等部門在月城廣場聯合開展“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
活動現場,通過懸掛宣傳橫幅、發放宣傳資料、現場解答等形式開展,呼吁廣大群眾尊重生命、善待動物,積極投身生態和環境保護事業,自覺保護野生動植物,倡導健康、平衡、綠色的生活方式。
據統計,共設立展板10余個,懸掛宣傳標語8條,發放各類宣傳資料1500余份、環保袋500余個。
德昌:
5月22日上午,德昌生態環境局、德昌縣林業和草原局聯合開展了宣傳活動。
本次宣傳活動地點設立在德昌縣城人流較為集中的育才路半邊花園。活動采取現場答疑、發放宣傳資料等形式開展,通過發放宣傳資料向市民介紹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以及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等生物多樣性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據悉,此次活動現場懸掛宣傳標語1條,發放《德昌縣森林資源保護法律、法規和政策宣傳單》等宣傳資料各2000余份。
甘洛:
5月22日上午,甘洛生態環境局和甘洛縣林業和草原局在縣城人口聚集區開展“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
宣傳活動主要以懸掛條幅、印發資料和咨詢服務等方式進行。活動通過向過往群眾介紹“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重要意義、作用及甘洛縣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發放宣傳資料為群眾普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相關知識;現場為群眾解釋答疑,讓不少群眾深刻了解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生存的重要關系以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
美姑:
5月22日,美姑縣生態環境局積極會同美姑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等相關部門在人流較為集中的縣城美美廣場,圍繞2019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我們的生物多樣性,我們的食物,我們的健康”開展宣傳活動。
宣傳現場通過廣場大屏幕滾動宣傳環保宣傳片,設置宣傳臺發放《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等宣傳資料500余份,環保手提袋100余個,設置咨詢臺向群眾介紹了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口頭講解了污染防治、森林防火、污染普查等相關生態環境保護知識,教育部門結合教學實際在全縣中小學師生中廣泛宣傳。
寧南:
在今年“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當天,寧南縣圍繞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活動主題“我們的生物多樣性,我們的食物,我們的健康”共同開展了2019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通過LED電子宣傳橫幅、發放宣傳資料等形式,號召大家行動起來,保護生態、熱愛自然。
普格:
5月22日上午,普格縣生態環境局聯合縣林業和草原局,在縣文化廣場共同開展了宣傳活動。
篇9
關鍵詞:紅樹林;修復;濕地生態系統
中圖分類號:S7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0)10005604
1 引言
廣東省1984年在深圳福田建立第1個省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1988 年晉升為國家級保護區,1993年加入我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1995年與香港米埔紅樹林保護區被列入“拉姆薩爾”國際重要濕地名錄[1]。福田紅樹林保護區是世界上唯一位于城市中心區的紅樹林濕地[2],每年有10萬只以上長途遷徙的候鳥在深圳灣停歇,是國際上生物多樣性和濕地生態保護的重要對象[3~4]。福田紅樹林濕地,具有極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天然物種基因庫,為許多珍稀瀕危物種尤其是以水鳥和候鳥為主的鳥類提供棲息地,是東半球國際候鳥遷徙通道上重要的“中轉站”和“歇腳點”。紅樹林生態系統具有很強的生態功能,可以有效地防風消浪和防汛護堤,還可以凈化空氣和凈化污水,對城市的綠化美化也具有積極的作用,是城市的“天然綠肺”。
近年來,隨著紅樹林周邊的大規模開發建設,保護區內生態系統受城市建設的影響,外來樹種對保護區內鄉土樹種已構成生物入侵,造成保護區內陸生植被樹種單一,生物多樣性減少,抵抗外界侵襲的能力減弱。為了消除深圳市生態阻隔,改善保護區緩沖區和實驗區植被覆蓋狀況,擬通過植被修復工程清除大量外來入侵樹種、恢復本地鄉土樹種,豐富植被類型。在尊重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的大格局前提下,以“海陸交錯帶的生態修復”為主題,構建紅樹林――水體(含水生植被)――紅樹林――半紅樹――陸生植被――隔離植被帶格局。
2 工程概況
深圳福田鳳塘河口紅樹林修復工程位于福田紅樹林鳥類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及緩沖區,見圖1。該工程是對保護區內鳳塘河干流明渠段的河道護坡、避風塘堤岸進行整治,破除現狀河流護岸堅硬光滑的表面,使河流呈現原生態面貌,工程保留原有河道平均潮水位1.0m下的護坡結構,對該高程以上部分予以整治。結合地形以相適應的放坡坡比(1∶3~1∶8)采用竹篾護面和中空防浪塊護坡等形式。
紅樹林修復范圍分為陸地生態修復區、紅樹林修復區,進行喬木、灌木、地被的種植和修復。種植前先對基地進行處理,清除表層建筑垃圾后培土,以魚塘基圍的堤岸、鳳塘河干流及支流河道的河堤等為骨架,從內岸到外灘因地制宜的補種陸生植物、紅樹半紅樹植物、水生植物等,形成喬木、灌木、草本植物、水生植被的空間布局。工程共分4個標段(圖1)。
圖1 深圳福田鳳塘河口紅樹林修復工程范圍
2.1 工程影響識別
2.1.1 河道護坡及避風塘改造工程環境影響識別
施工階段需要降低鳳塘河明渠段護岸標高;護岸標高降低后在河道的硬化斷面以上種植植物;對保護區內的基圍魚塘進行改造,構建紅樹林――水生植被――紅樹――半紅樹――陸生植被――隔離植被帶的濕地環境。這些活動在實施過程中會導致鳳塘河河口――深圳灣生境的暫時損失。地表植被的清除將產生地標,對保護區自然景觀產生一定的影響。項目施工期挖掘機等機械設備產生的噪聲對周邊的聲環境、鳥類產生一定的影響。
2.1.2 植被修復工程環境影響識別
植被修復工程對保護區內原有部分植物進行砍伐和移植,在合適的區域再進行補種和修復,引起保護區內生物量的變化。工程的施工直接改善了陸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生長、棲息和繁殖的環境,有利于促進陸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的生長和繁殖,同時也有利于促進紅樹林生態系統的恢復和完善。運營期景觀以“回歸自然,再現自然” 的自然生態為主,植被修復人對保護區景觀的影響是有利的。
2.2 工程影響區生態現狀
福田自然保護區面積約8.57km2,是由紅樹林、基圍魚塘洼地、陸地林地和外海灘涂等幾部分組成。
2.2.1 植被現狀
福田保護區的紅樹林基本呈帶狀分布,群落外貌簡單,呈綠色,為灌木或小喬木林,林冠較整齊,一般高4m,最高地段達6m。區內共有真紅樹植物4科5屬5種,半紅樹植物6科6屬7種[5]。本次工程主要覆蓋陸生植被及半紅樹林區。
2.2.2 鳥類分布現狀
按照福田紅樹林濕地生態環境類型和鳥類的組成,可將該地區鳥類生態類群分為“紅樹林沿海水面鳥類群”、“紅樹林沿海灘涂鳥類群”、“基圍魚塘灌叢鳥類群”和“喬灌樹林草地農田鳥類群”[6],其特性及分布情況見下表1。
2.2.3 主要環境問題
目前,紅樹林保護區內本地鄉土樹種受外來入侵樹種的影響,結構和群落較為簡單、生物多樣性減少、抵抗病蟲害的能力減弱。濱海濕地的水質和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引起鳥類物種和數量減少,隨之帶來的病蟲害導致成片的紅樹林作物枯死,瀕危紅樹林受到生存威脅。
3 工程對生態影響評價
3.1 施工期生態影響評價
3.1.1 對鳥類的影響
施工工程及人為活動將對在基圍魚塘中覓食的鳥類產生較強的干擾。從對各種鳥類覓食行為的研究結果表明,干擾半徑一般在35m~100m左右,此范圍內鳥類由于躲避干擾將無法正常覓食,減少在受影響區域的覓食時間,使鳥類被迫將其覓食活動轉移至其它地區。英國野生動物保護組織研究顯示,交通工具發出的噪聲,已經嚴重影響了許多生活在這樣環境中的鳥類:有的鳥類鳴叫聲變得單調,對于某些鳥類而言,鳴叫聲是它們找尋配偶的主要方式,噪聲對其影響是災難性的,直接影響鳥類繁殖。若選擇有動力的施工機械,且在鳥類繁殖期進行施工噪聲將對繁殖期的鳥類產生直接影響。
大部分鳥類都具有季節性繁殖的特性,光照被認為是鳥類季節性繁殖最重要的同步信號。鳥類或者一年一季繁殖,或者一年兩季繁殖,其余時間處于休產狀態。對于休產期的鳥類,其一般會選擇刺激性光照(即非自然光)少的生境進行棲息,以消除光鈍化狀態,恢復光敏感性,為下一個季節順利繁殖做好準備。而棲息于深圳灣周邊地區的大部分候鳥,均處于休產期。若選擇在夜間施工,其光照可能使鳥類受到過多額外的非自然光照,從而對其繁殖造成影響。
3.1.2 對生境的影響
工程施工階段需要降低鳳塘河明渠段護岸標高;護岸標高降低后在河道的硬化斷面以上種植植物;工程施工臨時占地、人員活動等過程中減少了鳥類可利用的覓食場所,工程施工造成鳳塘河河口――深圳灣生境的暫時損失將從以下幾方面影響岸鳥包括減少鳥類可利用的覓食場所;去除鳥類喜愛的被捕食種類(通過生境損失);覓食區域中鳥類密度增加,相互干擾,減少食物攝入量;減少可利用的覓食時間(當發生潮間帶地區損失時)。考慮到工程對河口灣地區生境損失有限,因此,在采取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的前提下,該影響程度是有限的。
3.1.3 施工期的時間選擇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表2 為福田紅樹林保護區鳥類遷徙、繁殖集群時間表,可見,若工期選擇在10月至次年4月,受工程影響的鳥類主要為冬候鳥等遷徙集群;若工期選擇在3~6月,受影響的鳥類主要為鷺科鳥類。植被修復的最佳時間是在3~5月。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表2 福田紅樹林保護區鳥類遷徙集群、繁殖集群時間
時間種類
遷徙10月至次年4月野鴨類、鷗類、風頭等冬候鳥
繁殖2~3月為集聚筑巢期,首先是夜鷺定位后,白鷺、大白鷺、牛背鷺、池鷺跟隨而來,數量逐漸增多;4~5月產卵孵化期,此時巢區比較平靜;5~6月為育雛期,親鳥來往次數頻繁,后期巢區鳥類密度明顯增高,常發生爭斗現象;7~8月為離散期,幼鳥在親鳥的帶領下向巢區外周擴散,在巢區附近(數百米內)形成由許多小鷺鳥群組成的臨時擴散區。此時巢區鳥類密度下降。8月下旬鷺鳥繁殖集群,包括巢區和擴散區完全消失。白鷺、夜鷺、大白鷺、牛背鷺和池鷺等
鷺科鳥類繁殖期和數量高峰期為每年3~6月,此時期是決定鷺科鳥類數量和群落興衰的關鍵時期
3.2 運營期生態影響評價
3.2.1 生物量變化
生物量是森林第一性生產力的基礎,也是評價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重要數量指標。工程將在鳳塘河口附近構建紅樹林――水體(含水生植被)――紅樹林――半紅樹――陸生植被――隔離植被帶大格局,各植被分布區見圖3。其中紅樹植物半紅樹植物種植在鳳塘河明渠段兩側魚塘邊坡、部分基圍魚塘堤岸上,陸生植物分布于鳳塘河口東西兩側的陸地,水生植被種植魚塘基圍內。工程實施后,原有的裸地將被紅樹半紅樹植物所覆蓋,因此該工程將增加系統的生物量,具體數值見表3所示。
工程施工階段,種植前場地清雜共66167m2,該部分單位面積生物量取灌木與草本地被的平均值,為192.21g/m2。項目生物量的變化結果見表4。
3.2.2 對生境多樣性的影響
運營期對基圍魚塘的管理轉變為生態養護,減少了人類活動的干擾,有利于改善基圍魚塘的生境多樣性;同時通過對河道護坡和避風塘堤岸的改造,恢復河道自然生境,有利于促進生境多樣性的恢復。
3.2.3 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1)促進保護區內樹種恢復。項目實施后,清除了部分外來入侵物種,有利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程植被修復所選用的樹種,基本為本地鄉土樹種,在保證成活率的情況下,工程的實施有利于增加保護區內樹種的豐度和密度,營造植被的不同空間結構,為鳥類提供繁殖棲息提供有利條件。
(2)對陸生生物的影響。根據1997至1998調查周期的資料,福田紅樹林現有的47種陸鳥中,食蟲性(兼食蟲)和食鼠的鳥類有41種,占總種數的87.2%。由于該生態系統中其它動物(兩棲、爬行、哺乳類)稀少,因此多數陸鳥處在該生態系統營養級的較高層次,對較低營養級位的物種生物量起到重要的調節作用。項目實施后,陸地喬灌林地和基圍灌草叢面積并沒有發生顯著變化,但通過植被恢復,增加了植被覆蓋率,增加了陸地喬灌林地和基圍灌草叢單位面積上對鳥類的承載力。
(3)促進生態系統完整性。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模型見圖3。
圖3 福田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模型
模型中關鍵的生物組分包括浮游植物、蘆葦、紅樹林、無脊椎動物、魚類和鳥類。紅樹林的鳥類是該生態系統的最高營養位級,鳥類特別是水鳥在濕地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紅樹林保護區內紅樹林、鳥類、底棲動物、藻類和昆蟲等主要生物群物種比較豐富,這些生物共同組成該濕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
工程實施后保護區內物種日益豐富,促進自然保護區紅樹植物、底棲動物、兩棲和爬行動物、哺乳動物及鳥類的生長,保護生物多樣性,增強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因此較大地促進了深圳灣紅樹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復雜性。
4 生態防護措施
4.1 紅樹林造林技術及撫育管理
4.1.1 適時種植
秋茄以每年4月下旬至6月上旬為最佳種植時間,木欖以5月上旬至6月中旬為最好的種植時間。至于桐花樹、海欖雌等樹種,由于是先育苗后種植,時間充足,一般裝袋(營養袋)時間以8~9月為宜,11月份苗長至10cm左右再進行種植。
4.1.2 適當密植
多年的種植試驗表明,從個體生長大小來看,秋茄和桐花樹的種植以1.0m×1.0m或0.5m×0.5m左右1株為宜,但防浪效益差,成活率低,因此開始進行紅樹植物種植時,密度要適當增大,株行距以0.3m×0.3m或0.2m×0.2m為宜,這種密度種植防浪效益好,成活率高。
4.1.3 撫育管理
造林后必須加強撫育管理,才能達到預期目的。在撫育管理過程中,主要做到:嚴格控制下海人員和船只進入造林地段,防止人為破壞;定期清撈漂浮雜物,以免覆蓋胚芽或粘附葉片,影響葉片光合作用,從而影響幼苗生長;定期進行補苗,以利成林,種植后還需要進行1次至2次補苗。
4.2 生態影響的防護
(1)為了保護本地生物多樣性,建立及恢復濕地系統,在物種引進中應首先考慮鄉土本地種,若確需引入外來物種時,須分析物種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引進種的利益與風險評估,建立嚴格的科學監管體制及全面的檢疫體系。
(2)由于鳥類在夜間對光照敏感,項目禁止在夜間施工。
4.3 生態影響的消減
(1)為消減施工隊伍對周圍生態的影響,應標明施工活動區,嚴令禁止到非施工區域活動。
(2)應強調整個生態景觀設計,重視生態環境的協調性,禁止采用影響鳥類遷移的警戒顏色(如紅色、紫色和粉紅色等)。
(3)盡量分區分期施工,逐步進行。
4.4 施工期的選擇
避開候鳥遷徙高峰期、兼顧植被修復期,工期可安排在4月~10月,但必須采取嚴格的水土保持措施以及施工噪聲控制措施,同時結合保護區內鳥類日常監測工作,如發現異常情況,應立即停止施工。
5 結語
紅樹林修復工程實施后能促進自然保護區紅樹植物、底棲動物、兩棲和爬行動物、哺乳動物及鳥類的生長,保護生物多樣性,增強濕地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因此較大地促進了深圳灣紅樹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復雜性。該工程施工期將對鳥類的覓食、繁殖產生影響,為避開候鳥遷徙高峰期、同時兼顧植被修復期,建議工期安排在4月~10月,且必須采取嚴格的水土保持措施以及施工噪聲控制措施,同時結合保護區內鳥類日常監測工作。
參考文獻:
[1] 陳德昌.廣東省紅樹林現狀與恢復發展對策[J].廣東林業科技,2005,23 (1):75~78.
[2] 何奮琳.深圳福田紅樹林生態系統生態恢復對策研究[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4,27(4):81~83.
[3] 徐友根,李 崧.城市建設對深圳福田紅樹林生態資源的破壞及保護對策[J].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2002(3):32~35.
[4] 張喬民,隋淑珍.中國紅樹林濕地資源及其保護[J].自然資源學報,2001,16(1):28~36.
[5] 陳桂珠,繆紳裕,章金鴻.深圳福田紅樹林生態學研究[J].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6(35):294~300.
[6] 王伯蓀,廖寶文,王勇軍,等.深圳灣紅樹林生態系統及其持續發展.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The Ecological Impact Assessment of Futian Mangrove Restoration Project
in Shenzhen Fengtang Estuary
Zhuang Yixuan1,2,Liang Mei2
(1.Chongqin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gneering Design,Co.
Ltd,Chongqing 40000,China; 2.Th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Of Shenzhen-Hong Kong Institution,Shenzhen Guangdong 518057,China)
Abstract:The Futian mangrove restoration project in Shenzhen Fengtang Estuary is an ecological protective project.Its ecological effect and the ecological influence degree which might aris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re the key to decide whether the project is feasible or not.This paper,respectively from construction period and operation period,evaluates the impact on the changes of biomass,biodiversity,birds migrate and breeding and also on the whole wetland in the Futian mangrove nature reserve.Meanwhile,it puts forward measures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mitigation.
篇10
前言
濕地公園是指以水為主題的公園。以濕地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多樣化的濕地景觀資源為基礎,以濕地的科普宣教、濕地功能利用、弘揚濕地文化等為主題,并建有一定規模的旅游休閑設施,可供人們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的生態型主題公園。
“濕地系指不論其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之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或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水域。”因此,濕地不僅僅是我們傳統認識上的沼澤、灘涂等,還包括部分河流、湖泊、魚塘、水庫和稻田。
1.濕地的破壞
近幾十年來,全國乃至全世界多數濕地遭到了嚴重破壞,濕地面積大幅減少,造成濕地面積退減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全球溫室效應造成的影響,全球氣候變暖,高溫干旱,使降雨量減少,地表水面積減少,進而使淡水湖面積減少,甚至發生干枯現象,而自然因素中有些也是人為造成的,所以人為因素是濕地退減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由于人們盲目開墾耕地,過度利用水資源,導致湖泊面積減少,甚至消亡,尤其是沿海地區,人們為了經濟發展,為了解決土地供需不足現象,填海造地,興建廠房,加劇濕地面積急劇減少。如“千湖之省”湖北的1000多個湖泊已銳減為300多個,速度之快,使人無法想象。
(2)水污染、環境破壞。由于人們只重視眼前的利益,只看重GDP,過度用農藥、化肥,發展重工業,對污水處理方面又缺乏管理、資金投入和部門檢測,污水滲入地下、排入河流,濕地的水質量下降,濕地的生物生存空間消失,濕地逐漸淤積退化。
(3)湖泊截流,修建水庫。雖然說這樣可以洪水時攔截蓄水,干旱時灌溉莊稼,對農業生產有很大幫助,但是部分地區卻為了發展經濟,完全切斷下游濕地與上游水源的聯系或者在濕地里取水,造成下游水分蒸發過快,水源供應不上,所以濕地逐漸消失、減少。
由于人類與濕地相互依存的關系,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薩通過的《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簡稱《濕地公約》),旨在認證、保護并促進合理使用全球范圍內具有重要生態意義的濕地系統。因此濕地保護刻不容緩。
2.濕地的保護與恢復
保護濕地以及濕地生態的恢復,對于改善人們的生存環境,保持生物多樣性,提高生活質量,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個系統的面積越大,該系統內物種的多樣性和系統的穩定性越有保證。因此,增加濕地的面積是有效恢復濕地生態系統平穩的基礎。嚴禁圍地造田,對濕地周圍影響和破壞濕地生境的農田要退耕還濕,恢復濕地生境,增加濕地面積。
根據濕地的結構構成和生態系統特征,濕地的生態恢復、保護技術措施可概括為以下五個部分:
(1)建立濕地保護圈
把未被破壞的濕地列為保護區,并劃分為三個功能區域,即“中心區-過渡區-試驗區”,在中心區內禁止擅自開墾、圍墾等改變濕地用途或者占用濕地;禁止在濕地周圍建立廠房,排放污水。在保護區的過渡區和實驗區對濕地采取有效地、生態的技術手段恢復建設,最大限度地恢復濕地生態系統的自然性、完整性,促進區域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系統平衡。
(2)構建濕地生態水網體系
①連通城市內河水系。濕地所在城市片區規劃有環形水系,毗鄰場地,可將場地與規劃水系聯通,以此將濕地納入城市綠地水系生態網絡。
②采取生態補水。根據濕地自身情況采取不同的補水方式,如蓄洪補水、湖泊連通等生態補水方式,以保障濕地內水量得到長期的、有效地供給。并且要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避免地下水位下降。
③完善內部生態水系統。 增加濕地內部生物多樣性,構建多條食物鏈,完善平衡內部水生動、植物群落系統;采取人工技術凈化水質,完善濕地生態環境。
(3)豐富濕地生物多樣性
①植物多樣性營造。避免用單一的植物或引入外來侵略性的植物,植物多樣化才能相互依存,從而構建植物群落,外來侵略性的植物會打破現有植物群落平衡,因此植物選擇原則上宜選用多樣性的鄉土植物。
②動物多樣性營造。濕地是鳥類、魚類、兩棲動物的繁殖、棲息、遷徙、越冬的場所,要科學的投放動物,豐富內部動物多樣性,構成動物群落,從而和植物群落共同構建起豐富、完善的食物網系統。
(4)完善濕地監測與管理機制
①監測―人為干擾、水文變化、生物群落。②管理―確立“保護優先、科學修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開展濕地監測、資金管理與科研工作,加強公眾意識及保護力度。
3.濕地景觀設計
(1)保持原有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首先就是要盡量利用原有的地形、植物、動物、水體等景觀元素,在此基礎上進行生態設計,這是最簡單、最重要、也是最經濟的設計手法,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持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其次對于重要濕地,或濕地生態系統較為完整、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區域,規劃為重點保護區,不允許游人入內。在不影響或影響小的生物棲息、繁殖的區域設置觀賞、體驗、游覽、科學研究區,興建人工設施時,要以最小破壞性為原則。
(2)植物的配置設計
植物是構成生態系統的重要元素之一,因此植物設計是濕地景觀設計的重要手法,在植物設計方面,首先要選用鄉土樹種,其次是對植物品種選擇要多樣性,植物多樣能發揮各自的生態特型,且能相互彌補,植物多樣還能構成優美的景觀畫面。維持本地種植物,就是維持當地自然生態環境的成分,保持地域性的生態平衡。另外,構造原有植被系統,也是景觀生態設計的體現 。
(3)生態駁岸的環境設計
對駁岸最生態、最經濟的設計就是保持原有的自然式狀態,在此基礎上按照景觀設計要求配合種植植物,由植物的根系穩固土壤,達到保護河岸的目的,植物可選擇耐水的水生植物,植物品種要多樣化,由植物營造一個適合動物棲息的空間,從而構成一個生態系統。
另一種新型的生態駁岸形式是蜂巢網箱式駁岸,是用特殊防腐處理的低碳鋼絲由專用機器編織生產的六邊形雙絞合鋼絲網,經過裁剪組裝成的鋼絲網網箱。網箱內填充碎石、種植土、肥料及草籽等。具有柔性、自透水性、環保性、生態性、耐久性等特點。它適合于較陡的或雨水沖刷較嚴重的駁岸,它結合了土工網和植物護坡的優點,在坡面上構成了一個適合植物生長的穩固空間,有效地防止雨水沖刷,植物的根系可以穿過網孔向下生長,達到固土作用,使鋼網、網內土壤、原有坡地土壤和植物牢固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綠色植物坡面,達到了生態功能。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