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減排的定義范文
時間:2023-12-22 17:49: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碳減排的定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碳排放交易;碳市場;低碳保定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1年度保定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支持保定市“兩型社會”建設的市場化減排機制研究》(課題編號:20110214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2年7月12日
隨著經濟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對提升環境質量的渴望也越來越高。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許多國家的追求,創建低碳生存環境正在成為世界的主流。實現低碳經濟發展,營造綠色家園,將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作為首批入選世界自然基金會(簡稱WWF)“中國低碳城市發展項目”的兩個城市之一,2008年保定市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打造“低碳保定”的城市發展目標,在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提出“發展低碳經濟、培植低碳產業、倡導低碳生活,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并切實出臺了各種政策措施,使保定市的“兩型社會”的建設穩步推進。而目前在金融經濟危機的背景下,企業生產受到極大影響,財政資金趨于緊張,既要保增長,又要建設節約型社會,對保定市政府和企業都提出了新的挑戰。為應對全球變暖,世界各國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公框架公約》以及《京都議定書》的框架下利用碳交易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建成了多個、多級別的碳排放市場,為遏制全球變暖趨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同時我國也在進行碳排放交易的試點工作,這些都為借助市場化的手段推動保定建設“兩型社會”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一、國際碳排放交易機制與實踐
《京都議定書》規定了三種為減少締約方溫室氣體排放的靈活機制,即聯合履約機制(簡稱JI),國際排放貿易(簡稱ET)以及清潔發展機制(簡稱CDM)。其中,前兩項機制適用于公約附件I國家之間,而清潔發展機制(CDM)則適用于公約附件I國家和非附件I國家之間。由于附件I國家可以通過三種靈活的機制,以交易轉讓或者境外合作的模式來獲得溫室氣體排放權。這樣,就能夠在不影響全球環境完整性的同時,降低溫室氣體減排活動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實現全球減排成本效益最優。《京都議定書》之后,發達國家相繼成立碳排放交易所,發展中國家也借助清潔發展機制,越來越多地融入國際碳市場。歐盟和美國是碳排放交易實踐中最具代表性的兩個案例,其實踐經驗對中國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立和發展有很強的借鑒作用。
(一)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ETS)。在國際氣候變化談判中,歐盟一直是推動氣候變化談判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和踐行者。為了幫助其成員國履行《京都議定書》的減排承諾做準備,2003年6月,歐盟立法委員會通過了“排放交易計劃(ETS)”指令,對工業界排放溫室氣體設下限額;2005年1月1日正式啟動了世界上第一個國際性的排放交易體系——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ETS),涵蓋了所有27個歐盟成員國,且非歐盟成員國的瑞士和挪威也決定于2007年自愿加入EU ETS與歐盟成員國進行排放交易。在該交易體系下,人們采用的是總量管制和排放交易的管理和交易模式。其做法是:歐盟及其成員國政府設置一個排放量的上限,受該體系管轄的每個企業將從政府那里分配到一定數量的排放許可額度——歐洲排放單位(EUA),而所有企業的排放總量不得超過該上限。如果企業能夠使其實際排放量小于分配到的排放許可額度,那么它就可以將剩余的額度放到排放市場上出售,以獲取利潤;反之,它就必須到市場上購買排放權,否則,將會受到重罰。
歐盟的排放交易制度分兩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是2005~2007年,第二階段是2008~2012年。在第一階段,共有21個歐盟成員國參加。根據“總量控制、負擔均分”的原則,歐盟規定至少將95%的配額(EUA)免費分給企業,剩余5%配額采取競拍的方式。企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每超標1噸,將被處以40歐元的罰款。2008~2012年是第二階段即正式實施階段。會員國所釋出的排污權有90%必須免費分配給各廠,10%配額采取競拍的方式,罰款額漲至100歐元/噸;通過與JI和CDM項目的接通,市場規模擴大到歐盟以外的國家。
目前,歐盟正在進行的是“排放權交易計劃”第二階段,由于在試運行的第一階段,各國向其企業簽發了過多的排放許可證,使企業缺乏減排動力,導致二氧化碳市場碳信用通脹,從而遭到了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批評。在正在實施的第二階段中,歐盟就明顯加緊了配額的限制,并且試圖將該體系覆蓋到更多的行業中去,尤其是近年來排放增長迅猛的航空業。EUETS的交易量不斷增長,2007年交易了不到10億噸,2008年交易額達到28億噸,占歐盟京都議定書氣候貿易體系交易總量的80%~90%,成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所。
(二)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CX)。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CX是全球第一家自愿減排碳交易市場交易平臺,是京都機制以外的碳交易市場。芝加哥氣候交易所是由會員設計和治理,自愿形成一套交易的規則。交易所的會員自愿做出了有法律約束力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承諾,以保證芝加哥氣候交易所能夠實現其兩個階段目標:做到在第一階段(2003~2006年),通過自身減排和購買其他會員多余的信用額度達到每年減少1%排放的目標;并保證在第二階段(2007~2010年),所有會員將實現6%的減排量。交易所包含兩類機構:一類是CCX的會員,即排放溫室氣體的實體;另一類是CCX的參與者,即替代物和流動性的提供者。每位會員公司通過減排或補償購買達到各自的減排量,在維護大氣環境穩定、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同時,提高企業知名度與美譽度。
CCX目前有會員公司200多個,主要來自航空、電力、環境、汽車、交通等行業,其中包括5家中國會員公司,交易產品涉及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物、六氟化硫等6種溫室氣體。
(三)其他碳排放交易市場。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溫室氣體減排貿易體系于2003年1月正式啟動,它對該州的電力零售商和其他部門規定排放份額,對于額外的排放,則通過該碳交易市場購買減排認證來補償。2007年澳大利亞加入《京都議定書》后,加快了碳交易的立法。目前,澳大利亞政府正在推動參議院通過一項含有11個具體法案的碳交易法案,希望碳交易從2011年開始覆蓋全國75%的碳排放,這一舉措將使澳大利亞成為繼歐洲之后的第二個碳交易平臺。
加拿大作為一個遠遠落后于其《京都議定書》目標的國家,于2008年5月30日成立了蒙特利爾氣候交易所,其使命是向加拿大經濟中參與解決空氣品質和氣候變化問題的許多部門提供價格透明度、環保整體性、低成本、廣泛的準入和可靠性,促進加拿大的整體減排。
亞洲地區碳交易起步較晚,但正出現迎頭趕上的跡象。港交所已經開始研發排放權相關產品,籌備溫室氣體排放權場內交易,日本也在進行碳排放交易所的籌備工作。
二、我國在碳排放交易機制上的探索
我國開展排污權交易的實踐最早是在1991年,原國家環境保護局在16個城市進行了排放大氣污染物許可證制度的試點工作。自1994年起,又在其中的6個城市開展了大氣排污權交易的試點。這些試點可以看作是中國起步階段的排污權交易試點。1997年北京環境與發展研究會和美國環境保護協會合作開展了排污權交易研究項目,2001年亞洲開發銀行和陜西省政府共同啟動了由美國RFF和中國環境科學院聯合執行的“SO2排污權交易制度”。2002年3月1日,國家環保總局在七省市開展了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控制及排污權交易試點工作,這是中國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排污權交易的示范工作。
通過這些項目的開展,為我國積累了許多排污權交易的經驗。但是,客觀來講,這些項目的開展多是在政府主導下或者在企業內部完成的,多數帶有很強的行政色彩。在這些交易中,市場對于資源的配置作用沒有得到體現,也沒有相應的經濟評估。近幾年,我國開始逐步看清自己在碳產業鏈中所處的地位,開始探索構建自己的碳市場。2008年相繼成立了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環境交易所及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并于2009年11月17日在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完成國內首筆基于碳足跡盤查的碳中和交易,開啟了我國排放交易的先河。
三、碳排放交易機制對建設“低碳保定”的啟示與經驗借鑒
可以看出,碳排放權交易已成為國際社會推動全球節能減排的重要手段。我國也在積極探索建設國內碳排放市場,這些都為保定市更好地利用經濟手段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以市場手段推動“低碳保定”的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一)創建區域內的碳交易試驗平臺。首先借鑒國內已有的排污權交易試點經驗,在區域內進行以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為主的交易試點,隨著試點交易的不斷完善和推進,逐步推進節能量等其他創新產品的交易,并及時吸納國際國內碳排放交易所的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為下一步進行碳交易做好前期準備。在此基礎之上,以“中國電谷”、“低碳保定”和排放權交易試點建設的前期成果為支撐,積極爭取省內的區域碳排放交易中心落戶保定,以此進一步推動“低碳保定”的建設,擴大其影響力。
(二)構建完善碳交易信息平臺。碳交易市場一方面是與虛擬資本、金融創新、綠色技術、低碳信息咨詢、新經濟所需人力資源和教育培訓等相關的信息經濟市場,另一方面是與低碳經濟的生產要素和產品市場以及現代服務業的市場相關的企業經濟和產業經濟的市場。因此,只有構建真實而強大的信息平臺,才能最終構建碳市場。要認識到構建信息平臺是極為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加快與國外先進交易體系的交流與合作,通過知識產權入股等形式引入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管理經驗。
(三)建立碳交易的法律保障機制。碳排放權的稀缺性來自政府法律強制性設立的排放上限,同時碳市場的運行更需要國家地方相關法律法規的保障。節能減排貫穿整個生產、銷售和消費、使用、廢氣及回收、資源化、再利用的過程,上述各個領域對法制都有要求。只有在法制上對生產者、消費者和使用者以及再利用者的行為加以規定,并配合嚴厲的懲罰機制,才能保證節能減排工作得以順利推進和碳交易機制的順利實施。因此,要以國家法律為指導,加快制定一系列促進節能減排工作和保障碳市場運行的地方法律法規制度,形成較為完備的法制體系。盡快建立和完善節能減排指標體系、碳排放配額分配體系、監測體系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加強企業以及發電、建筑、交通運輸等領域的節能減排管理制度建設。只有制定并嚴格實施有關節能減排的法制規章,才能使有關職能部門的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所約束,才能激勵企業主動節能減排,保證碳交易市場在“公開、公平、公正”的基礎上良性運行。
(四)完善市場化節能減排的配套政策。實踐表明,運用市場機制,利用經濟手段,能最有效地做到節能減排,但必須有完善的配套政策。保定市政府應積極配合國家資源品的價格改革,穩妥地推進煤、油、氣、電、水等資源性產品的價格改革,運用價格杠桿引導企業節能減排。按照補償治理成本原則提高排污單位排污費征收標準,通過價格機制的作用,將能源與環境的成本內化到企業的生產決策中去,將節能減排與企業經濟效益緊密結合起來,引導企業自覺地實施節能減排行動。完善促進節能減排的財政政策、稅收政策,以利于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通過嚴格的土地、信貸、項目審批等政策措施,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污染產業過快增長。同時,完善監督檢查機制,保證這些政策能夠得以貫徹。
(五)加快企業節能減排技術的轉化。保定建設低碳城市的優勢在于,它擁有中國唯一的國家新能源與能源設備產業基地“中國電谷”,要利用好這一產業技術優勢,在穩步推進碳市場建設的同時,建立節能減排技術創新體系,組織實施節能減排科技開發專項,開發一批節能減排關鍵和共性技術。而且碳市場本身就具有連接綠色金融與綠色技術的功能,以碳市場為媒介基礎,建立節能技術的供需平臺,將“中國電谷”中的節能技術推介給碳市場參與企業,推動企業節能減排技術向實際應用領域的轉化。
(六)積極推動CDM項目發展,利用國際市場節能減排。清潔發展機制(簡稱CDM)作為《京都議定書》的一種靈活履約機制,自2005年開始啟動就受到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歡迎。這一機制鼓勵發達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幫助發展中國家減排溫室氣體,減少排放的數量可用于抵扣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減排量,視做本國減排指標的一部分。我國積極地參與了這一機制,截至2009年10月,我國政府已批準了2,232個CDM項目,其中663個已在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執行理事會成功注冊,預計年減排量為1.9億噸,約占全球注冊項目減排放量的58%以上,注冊量和年減排量均居世界第一。保定市政府要積極利用這一國際市場,通過搭建CDM項目信息平臺,暢通項目融資渠道,推動CDM項目的發展,利用國際市場推動本地區的節能減排。
主要參考文獻:
[1]PointCarbon:“Carbon 2009-Emission trading coming home.”,2009.Tvinnereim,E.,Rine,K.and Heimdal,C.(eds.)
[2]陳成.淺論京都議定書下的碳排放權交易[J].法制與社會,2007.1.
篇2
1997年,為了降低溫室氣體對大氣造成的污染,《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達成了一致的協議,簽訂了《京都議定書》,該協議將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它擁有商品的一般屬性,可以在貿易中進行交易。《京都議定書》確立了清潔發展機制(CDM)等三種靈活機制,協議明確規定了發達國家應該承擔的減排的義務。由于協議沒有規定發展中國家也要承擔減排義務,企業可以將碳減排量(CERs)“銷售”給發達國家獲得收益,同時這也帶來了很多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促進了企業的發展和國家的進步。
由于發展中國家不能直接出售配額,企業必須要通過碳基金等公司的運作才能進入國際市場,從轉讓碳減排權獲得利潤。目前最大的碳排放權的賣家是世界銀行。CDM機制項目下的碳排放權是與傳統的商品不同,它是虛擬的,它有嚴格的交易規則,復雜的開發程序,比較長的合同期限,另外甚至會與境外的客戶簽訂合同,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專業的機構才能開發和執行這類項目。我國的企業參與CDM 項目一般需要通過與國際碳基金合作。《京都議定書》中明確規定,國際碳基金在與我國企業進行合作時,必須給我國帶來新的低碳技術。目前,國際碳基金主要通過兩種操作方式與我國的企業進行合作:一是可再生能源項目等,向我國實施節能項目的企業直接購買碳減排量;另一種是投資高能效項目,對于一些對社會污染危害比較嚴重的企業,國家碳基金對其進行節能減排,由此獲得的碳減排收益根據合同的規定進行分配。
二、碳排放權的會計確認
對于碳排放權的本質和特征的理解存在4種觀點:碳排放權可以視為存貨、無形資產、交易性金融資產、捐贈資產。從從配額年度分配與交付的角度出發,碳排放權可以作為一種存貨,但它與存貨的有關定義、特征并不相符,同時碳排放權的信用本質與存貨的實體價值不一致。從碳排放權的配額分配角度出發,碳排放權可以作為無形資產,但是它與一般的無形資產如商標權、經營權等無形資產在交付義務特征方面存在比較大的差別。從計量報告的角度出發,一般情況下,資產與負債必須要相互匹配,對于碳排放資產與負債而言,它們并不相匹配,所以將其作為無形資產也存在爭議。從碳交易的角度出發,碳排放權與金融工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它既可以進行現貨交易,同時又能進行遠期、期貨、期權交易等,我們把碳排放權劃分為交易性金融資產。然而,碳排放權期貨、期權交易的目的是為了降低交易過程中的價格風險以及減排的成本,而碳排放權的實質是為了實現碳減排的目的。碳排放權與持有者兩者之前不存在特殊的權益關系。從免費分配碳排放權的角度出發,將碳排放權劃分為一種捐贈資產,然而其本質是一種義務和責任,所以它與捐贈資產的相關定義與特征不一致。綜上所述,將碳排放權確認為以上四種資產都具有其合理性,但是同時也有矛盾的這些。這些地方阻礙著整個碳排放權的會計確認以及其會計準則制定的進程。根據我國會計準則對資產的定義,資產是“過去的交易或事項所形成的,由企業所擁有或控制的,能給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經濟資源,并且與該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和該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碳排放權與資產的定義相符合,我們根據碳排放權的交易情況來判斷,它是為了實現交易而持有的配額。因此,我們需要設立一個新的會計科目進行核算碳排放資產,這個科目的名稱為“碳排放權”,簡單明了。同時,我們還需要在碳排放權下面設立子科目,比如配額以及核證減排量等二級會計科目。通過設立碳排放權這個科目,對企業核定碳排放權交易成本與收益有很大的好處。
三、碳排放權的計量
碳排放權的計量問題主要體現在計量屬性上。而計量屬性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歷史成本計量屬性
歷史成本是指獲得該資產付出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我們對購置或者形成的碳排放權進行初始計量。由于碳排放交易都是在公平、雙方都認可的情況下進行交易,所以企業購買的碳排放權的價格都是客觀公平的。但是碳排放權計量僅僅用歷史成本來計量是遠遠不夠的。在市場價格波動頻率比較高的時候,在不同的時間點取得的碳排放成本是存在很大差異的,如果我們單純地只是用歷史成本對碳排放成本進行計量,我們的資產負債表將失去可比性。
(二)公允價值計量屬性
在公平交易的市場交易中,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的金額計量。公允價值與歷史成本存在差異,他們的主要區別在于時態性。但是兩者也不是完全對立的,有時候公允價值也可以是歷史成本,但是有時它可能是現時成本,即雙方都認可的現時市場價格。在最初的交易中,交易成本一般是指現時的價格,但是在財務報告日,公允價值與歷史成本就會存在差異,我們需要通過當天的市場價格重新進行計量。由此可以看出,公允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要優于歷史成本,它更能體現出經濟實質。對于發展中國家,企業沒有減排的壓力,所以當碳排放權的價值高于歷史成本時,一般情況下企業都會拋售。因此,企業的管理者在進行決策的實質是處理碳排放權的機會成本,即碳排放權的公允價值。
在碳減排量的初始階段,我國短時間不會形成大規模的交易市場,因此,我們在對碳減排量計量時一般還是采用歷史成本。并且,我們將碳減排量劃分為存貨,對其用歷史成本進行計量。
篇3
The research into carbon footprint is now of more and more concer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ow-carbon economy. This paper has introduced methods of controlling and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and also discussed the possibilities and possible difficulties in implementing carbon footprint evaluation in textile industry.
低碳經濟的基本觀點有兩個:第一,它是把從生產、交換、分配、消費一直到回收、廢棄的整個過程的經濟活動低碳化,把以CO2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盡可能減少到最低限度甚至達到零排放;第二,它將整個社會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費生態化,保證國民經濟向著綠色、可持續的方向發展。2006年,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牽頭作出的《斯特恩報告》指出,全球以每年 1% 的GDP投入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問題,可以避免將來每年 5% ~ 20% 的GDP損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2007年,美國參議院提出了《低碳經濟法案》,表明低碳經濟有望成為美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2007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2008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為“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
一、發達國家為發展低碳經濟所作出的承諾
低碳經濟的概念是2003年在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正式提出來的。發達國家在發展低碳經濟的道路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表 1 是部分發達國家為發展低碳經濟而作出的承諾。
二、紡織行業節能減排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2009年5月,中國政府公布落實“巴厘路線圖(Bali Roadmap)”的文件,闡述中國關于哥本哈根會議落實巴厘路線圖的立場和主張。2009年9月,主席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提出了中國今后應對氣候變化的具體措施,其中包括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研發和推廣氣候友好技術。同年11月,總理向全世界公布了中國2020年降低碳強度的目標: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 40% ~ 45%。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服裝加工及出口國,紡織工業一直是出口優勢產業。但由于受國內紡織工業整體水平的限制,整個行業還沒有完全擺脫高能耗、高排放及勞動密集型的狀態。2010年1月,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別指出,加強淘汰紡織業的落后產能工作。會議對輕工、紡織等重點行業近期淘汰落后產能提出了具體目標任務。2010年5月27日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向各地下達了2010年 18 個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的目標任務,其中涉及紡織服裝業的內容主要有,印染產業淘汰 31.3 億m相關產能,化纖產業淘汰 55.8 萬t相關產能。2010年8月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向社會公告制革、印染、化纖等 3 個行業中遭到淘汰的落后產能企業,其中涉及到印染企業 201 家。2010年12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告,為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促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工業和信息化部制定了《部分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生產工藝裝備和產品指導目錄(2010年本)》,其中涉及紡織行業的有 35 項。政府對紡織行業節能減排的規劃從宏觀到具體,并在年底以專文的形式對減排的具體工作做出了指導,紡織行業的節能減排工作迫在眉睫。
三、控制或減少碳排放的方法及其特點
1.碳關稅
碳關稅是指對高耗能產品特別征收的CO2排放關稅,最初用于歐盟針對未遵守《京都議定書》的國家課征商品進口稅,以避免在歐盟碳排放交易機制運行后,歐盟國家所生產的商品遭受不公平的競爭。2009年6月22日,美國眾議院通過了《清潔能源安全法案》,規定從2020年起,對來自不實施碳排限額國家(包括中國)的進口產品征收碳關稅。
但是對于碳關稅征收的合法性問題學術界尚存在爭議。事實上碳關稅的征收一方面違背了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自由貿易原則和最惠國待遇原則,另一方面違背了《京都議定書》確定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將會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造成很大打擊,對發展中國家明顯不公平。大多數學者認為,碳關稅與WTO的基本原則是相悖的,其實質是“以環境保護之名,行貿易壁壘之實”。
2.碳交易
碳交易指的是以CO2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權的交易,它通過市場交易的方式,反映出CO2排放權的交易和讓渡。碳交易的基本規則是,合同的一方通過支付向另一方獲得溫室氣體減排額,買方可以將購得的減排額用于減緩溫室效應從而實現其減排的目標。碳交易是以市場的方式達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手段。
3.碳足跡
碳足跡是從生命周期理論出發,分析產品生命周期內直接與間接碳排放數量的一種方法。目前國際上對于碳足跡的定義尚未有統一的表述,各研究機構及研究人員對碳足跡的定義見表 2。
其中,以英國碳信托公司(Carbon Trust)所提出的定義較為全面、準確。在定義中,碳足跡的描述不僅包括了CO2,還包括其他 5 種產生溫室效應的氣體(包括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氫氟碳化合物(HFC)、全氟化合物(PFC)和六氟化硫(SF6)的系列氣體),這些溫室氣體的碳足跡通過CO2當量來進行計算。整個產品的碳足跡通過全球變暖潛值GWP(Global Warming Potential),即單位質量的某種溫室氣體排放在給定時期內(比如 100 年),對全球變暖的影響與CO2的相對比值來量化。
在上述 3 種控制碳排放的方法中,碳關稅由于實施的合法性遭到眾多國家的質疑,其本質是一個國際政治經濟問題,已經失去減少碳排放的意義,不僅在理論上缺乏支持前提和基礎,在實踐上也難以實現,暫時還不能用來有效地控制或減少碳排放問題。碳交易的著眼點是宏觀層面,并不能具體到某一產品的碳排放層面上,而且碳交易的排放價格由于市場的原因,有較大的波動性,會增加企業的遵從成本。要減少此波動性,只能依靠市場制度的完善和市場主體自身意識的提高,故碳交易的減排成本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因此以碳交易的方式引導具體部門的節能減排工作還存在一定的難度。而碳足跡評價方法則為紡織企業從源頭上實施節能減排提供了可能性。對紡織品實施碳足跡評價將引導國家實行產業結構升級,逐步淘汰落后產能。
四、碳足跡的計算方法及比較
碳足跡概念的提出從產品生命周期評價的角度出發,將與企業生產和個人活動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納入考慮范圍,從而能夠從本質上分析碳排放的過程,進而為各企業和相關部門制定合理的減排計劃提供了更為可靠的依據。
目前碳足跡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兩類:第一類模型以過程分析為基礎,第二類模型以投入產出分析為基礎。
過程分析法以英國碳信托公司(Carbon Trust)基于生命周期評價法提出的碳足跡計算方法最為典型。運用上述方法計算碳足跡的方法步驟如下,首先是繪制過程圖(流程圖),主要的流程圖有兩類:一是B2C,從原材料一直到廢棄物處理,包括所有材料、能量和廢棄物流通;二是B2B,即不包括消費環節。第二步是確認系統邊界并確定優先次序,系統邊界確定了產品碳足跡的范圍,即產品碳足跡評估應包括哪些生命周期階段、投入和產出,其確定的原則是整個生命周期過程中任何超過預期產品生命周期總排放量1%的任何單一排放源的排放量都必須包括在內。第三步是收集關于整個生命周期階段的材料數量、活動和排放系數的資料,在收集數據的過程中應當盡量使用原始數據,使得研究結果更為精確可信。第四步是進行碳足跡的計算,計算最根本的依據是質量平衡方程。最后是分析碳足跡計算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以提高碳足跡分析的精確度。
由于允許在無法獲知原始數據的情況下可以采用二手數據,采用過程分析法計算得出的碳足跡分析結果會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例如因無法具體統計各批產品在運輸及零售環節中的碳排放,采用平均值的替代算法會影響碳足跡的計算精確度。
投入產出法是目前比較成熟的經濟分析方法,最早是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W・Leontief提出的。Matthews等人在世界資源研究所(WRI)和世界可持續發展商會(WBCSD)對于碳足跡的定義的基礎上,結合投入產出模型與生命周期評價法建立了經濟投入產出 ― 生命周期評價模型。該方法可用于評價家庭、工業部門、企業部門以及各種組織的碳足跡。它將碳足跡的計算分為 3 個層次:第一層為組織正常運作中的直接碳排放的計算;第二層為為組織的正常運作提供能源部門的直接碳排放的計算;第三層為供應鏈全生命周期的直接和間接碳排放的計算。
由于該方法采用分部門的方式來計算碳排量,對于同一部門內不同批次的產品采用平均化的方式處理,其核算結果只能得到整個企業不同產品的平均數據,無法具體到某一產品的情況,因此并不適用于計算單一產品的碳足跡。
五、紡織品碳足跡及工業生態鏈碳足跡
參照碳信托公司(Carbon Trust)關于產品碳足跡的定義,可以界定紡織品碳足跡的定義,即紡織品從原材料的獲取到生產、運輸、銷售、使用以及廢棄物的處理過程中所排放的CO2及其他溫室氣體量的總和。
然而目前計算紡織品整個生命周期的碳足跡尚存在諸多困難,這是由于:(1)天然植物性纖維原料在農業生長過程中的碳足跡涉及到的不確定因素(如化學肥料使用等)較多,而且農業階段碳足跡的可控性效果欠佳,因此較難確定農業階段的碳足跡;(2)紡織品的使用周期和方法以及洗滌方式多種多樣,目前尚缺乏有效的計算使用階段及回收階段碳足跡的方法;(3)從農業到工業,再到產品使用階段乃至產品最終廢棄階段的整個鏈條較長,最終產品碳足跡的計算精確度難以保證。
基于以上原因,加之我國是紡織品服裝生產大國,從紡織原材料的生產加工直到成衣制造都有較強的生產能力和競爭力,而且工業階段的碳足跡可以通過改進生產工藝、優化生產流程等方法來降低;而與此相比,我國天然植物性纖維的種植則基本處于粗放式經營的狀態,較難以統一的標準去衡量和降低農業生長階段的碳排。因此,可以嘗試將核算重點放在工業生態鏈上,研究范圍界定為從紡織原材料進廠直到最終成品出廠的整個工業生產過程。這樣就可以解決產品生產鏈長、農業階段和使用階段碳足跡核算困難等問題。參照產品碳足跡的概念,嘗試定義工業生態鏈碳足跡:紡織品在生產加工階段從原材料進廠之后直到最終成品出廠之前所涉及到的所有直接與間接碳排放量。
紡織品工業生態鏈碳足跡的計算采用過程分析法,計算過程如下:(1)繪制產品工業生產階段的工序流程圖,范圍包括從原材料進入工廠到成品出廠;(2)確認邊界,在此過程中應當及時更新信息并修正過程圖;(3)收集產品工業生產階段的材料數量、活動和排放系數的資料;(4)計算產品碳足跡,計算過程應盡量合理分配公共管理部分的碳足跡;(5)評估碳足跡計算的精確度。
選擇計算工業生態鏈碳足跡的目的在于重點抓住工業生產部分,進而有針對性地指導節能減排工作。計算工業生態鏈碳足跡,能夠使得同行業內同一產品類型的企業之間具有清晰的參考比較對象,促使企業自主采取節能減排措施以及使用先進技術減少單位產品的碳足跡。計算紡織品工業生態鏈碳足跡同時能夠有效地確定出工業生產階段碳排量較高的環節,引導相關部門針對不同情況采取相應的減排措施。
六、討論
碳足跡的研究有利于國家從一個全新的、更微觀的角度評估碳排放問題。在現階段碳足跡的研究中,不難發現以下一系列需要明確并思考的問題。
(1)邊界確定問題:由于碳足跡的概念缺乏明確的定義,導致計算過程中的邊界難以確定。對概念的充實完善應當成為今后研究工作的重點之一。
(2)數據選擇的一致性:不同的碳足跡理論對數據的使用與否具有不同的選擇。相關的研究人員應當增加實地調研的次數,完善碳足跡的核算方法。
(3)特殊數據計算的可靠性:參與生產過程的不同物質的碳排量的確定目前也是難點,例如印染部分助劑的碳排量如何計算,相關評估人員在碳足跡評估過程中需要多注重這部分碳足跡值的確定。
(4)評價指標的基準點:即產品的質量基準,對產品運用碳足跡評價必須建立在嚴格執行產品質量標準的前提下進行。相關認證機構必須嚴格把握產品質量關,讓碳足跡評價建立在健康的競爭基礎之上。
(5)制定政策的可操作性:若碳足跡的評估成為落實環保政策的強制措施,國家是否已經做了充分的調研工作,是否充分了解中小企業的生存狀況,該如何應對隨著部分環保不達標企業的關閉而產生的就業問題,這些都是相關政策制定部門應當注意的問題。
七、結語
碳足跡的研究,給企業提供了一種核算生產階段碳排放的自檢方法。對于消費者而言,可以了解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信息,促進綠色消費與綠色生產的良性互動。對于政府而言,使政府能夠從更微觀的角度監測高碳排環節,幫助政府制定紡織工業節能減排政策,淘汰落后產能,提高節能減排政策實施的效率,為國家調整產業結構提供抓手和技術支持。碳足跡認證的實施則能夠有效發揮認證制度在規范市場中的作用,其結果勢必會促使相關行業主動積極采用節能環保的高新技術,迎合時展的潮流。
參考文獻
[1] . 對中國能源問題的思考[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8(3):345 359.
[2] 劉世錦. 中國發展低碳經濟途徑研究[R]. 北京: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09.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2010年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企
業名單公告[EB/OL]. ,2010 08 08.
[4] 張建平. 嚴防國際貿易保護主動應對碳關稅[J]. 中國科技投資,2009 (10):52 53.
[5] 呂海霞. 碳關稅:全球金融危機下的新型綠色壁壘[J]. 中國物價,2009(10):46 48.
[6] POST. Carbon Footprint of Electricity Generation[R]. Parliamentary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POSTnote268.
[7] Energetics. The Reality of Carbon Neutrality[R]. 2007.
[8] ETAP. The Carbon Trust Helps UK Businesses Reduce Their Environmental Impact[R]. 2007.
[9] Wiedmann T,Minx J. A definition of Carbon Footprint [J]. SA Research & Consulting,2007:9.
[10] Carbon Trust. Specification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Life Cycl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f Goods and Services[S]. UK:BSi,2008.
篇4
【關鍵詞】 碳排放權 碳減排量 東京議定書 碳交易機制 清潔發展機制
一、產生背景
隨著世界經濟的迅猛發展,世界各國對于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問題越來越重視。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開的《氣候框架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上通過一項國際性公約——《京都議定書》,為各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規定了標準,即:在2008年至2012年間,全球主要工業國家的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低5.2%。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以法規的形式限制溫室氣體排放。
為了促進各國完成溫室氣體減排目標,議定書允許發達國家采取以下四種減排方式:一是兩個發達國家之間可以進行排放額度買賣的“排放權交易”,即難以完成削減任務的國家,可以花錢從超額完成任務的國家買進超出的額度;二是以“凈排放量”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即從本國實際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數量;三是可以采用綠色開發機制(CDM機制),促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減排溫室氣體。這是一種發達國家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或技術支持,從而從發展中國家獲得減排指標的一種減排方式;四是可以采用“集團方式”,即歐盟內部的許多國家可視為一個整體,采取有的國家削減、有的國家增加的方法,在總體上完成減排任務。
這種《京都議定書》中為每個發達國家規定的碳排放量又被稱為碳排放權。伴隨著議定書的生效以及各種減排方式的應用,以碳排放權的確認計量和報告為主要內容的碳會計迅速發展。
二、關于我國目前碳排放權的核算方式的反思
我國主要是通過與發達國家建立清潔發展機制(CDM)參與節能減排義務。在該機制下,發達國家通過給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與其合作,在發展中國家共同開發有助于溫室氣體減排效果的項目,并簽訂協議,承諾每年以一定的價格購買該項目所核定的溫室氣體減排量。在我國,越來越多的企業了解到建立清潔發展機制的優勢,以及參與節能減排任務是一項應盡并且不容推辭的義務,我國在聯合國注冊的CDM項目已經越來越多。據EB網站統計,截至2012年6月25日我國共有2081個CDM項目成功注冊,占東道國注冊項目總數的48.77%;預計產生的二氧化碳年減排量共計388399696噸,占東道國注冊項目預計年減排總量的64.05%。
清潔發展機制的建立不但可以給企業帶來資金和技術支持,而且可以為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貢獻自己的一份力。但是碳排放權作為一種新興事物,它的確認和計量給企業的會計核算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根據以上內容我們很容看出,在該機制下減排量是能夠在短期內變現的,因此將其作為流動資產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將其作為何種資產是存在爭議的。以下是幾種主流的核算方法。
張鵬(2010)認為持有碳排放權是為了出售,因此應該將其作為存貨進行確認和計量。然而存貨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持有以備出售的產成品或商品、處在生產過程中的在產品、在生產過程或提供勞務過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顯然碳排放權并不是一種有形的材料或物料,因此僅憑其目的是為了出售就將其劃為存貨是不合理的。
無形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控制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碳排放權作為企業從政府獲得的一種碳排放的權力,正是沒有實物形態的,似乎滿足無形資產的要求。肖序、鄭玲(2012)認為碳排污權是沒有物理形態的資產,應將其作為無形資產進行計量與核算。但是劉金芹(2010)指出,企業擁有無形資產的目的是為了生產商品、提供勞務、出租或經營管理。碳排放權是CDM項目企業擁有的,其目的是為了最終出售,這與無形資產不同,因此將碳排放權作為無形資產進行確認也是不合理的。
金融資產是《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的主要內容。金融工具就是進行投資、籌資和風險管理的工具,其中一方形成金融資產,另外一方形成金融負債或權益工具。金融資產屬于企業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庫存現金、銀行存款、應收票據、其他應收款、股權投資、債權投資和衍生金融工具形成的資產等。王艷與李亞培(2008)認為碳排放權是一種特殊的經濟資源,它具有自由交易市場,擁有具體產品的定價機制,并始終以公允價值計量,其價值變動直接增減資產價格。它是金融衍生產品,但是其價值隨企業自身權益主體的市場價格以外的因素變動而變動,與普通的金融衍生產品不同。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中金融資產的定義,應將其確認為金融資產并進行會計處理。筆者認為,將碳排放權作為交易性金融資產進行核算在各個方面都是比較合理的,不失為一個好的處理方式,在我國排污權交易并不完善,雖與發達國家合作,碳排放權的公允價值并不能可靠計量。因此,在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完善以前將其作為金融資產進行核算并不合理。
篇5
【關鍵詞】 CDM;CERs;賬務處理
面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挑戰,國際社會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上達成了旨在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京都議定書》要求“附件一”所包括的三十多個國家(包括發達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在2008-2012年間,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平均比1990年削減5.2%以上。
一、CDM提出的歷史背景
CDM 是《京都議定書》確定的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的一種靈活機制,也是《京都議定書》確定的三種機制中唯一可以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合作的機制。CDM的核心內容是,發達國家出資金和先進技術,在發展中國家共同實施有助于緩解氣候變化的減排項目,由此獲得的經過認證的減排量作為其遵守《京都議定書》減排承諾的一部分貢獻。截至2010年2月,已經注冊的中國CDM項目已有749個,占全世界注冊項目的36.38%,已簽發的碳減排量為1.81億噸二氧化碳,約占全世界簽發總量的47.61%,中國在CDM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從額外性分析CDM的本質
在《京都議定書》中明確規定了發達國家的減排任務,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至少在2012年之前不需要作出任何減排努力。對于發達國家來講,能源結構的調整,高耗能產業的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都需要高昂的成本,溫室氣體的減排成本在100美元/噸碳以上。根據日本AIM經濟模型測算,在日本境內減少1噸二氧化碳的邊際成本為234美元,美國為153美元/噸碳,經合組織中的歐洲國家為198美元/噸碳。當日本要達到在1990年基礎上減排6%溫室氣體的目標時,將損失GDP發展量的0.25%。而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減排成本僅幾美元至幾十美元,如果是在中國進行CDM活動的話,可降到20美元/噸碳。這種巨大的減排成本差異,促使工業化國家積極到發展中國家尋找項目,從而推動了CDM的發展。
所謂額外性是指CDM項目活動所產生的減排量相對于基準線是額外的, 即這種項目活動在沒有外來的CDM支持下, 存在諸如財務、技術、融資、風險和人才方面的競爭劣勢和或障礙因素, 靠國內條件難以實現, 因而該項目的減排量在沒有CDM時就難以產生。
CDM項目合作對發達國家而言, 本質上只是換個地方實現低成本減排,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通過CDM項目活動取得額外的減排量, 它才有資格將其作為抵銷額頂替國內高成本的減排量。
三、碳減排權應確認為使用壽命有限的無形資產
(一)碳減排權屬于資產
碳減排權之所以會成為一種資產,就在于我們過去和發達國家早期發展階段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所造成的“三高”(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使得人類現有的生存環境面臨巨大的壓力,而現在至少必須進行總量管制了。碳減排權作為一種企業控制的特殊經濟資源,可以自由交易,企業能夠出售以獲利,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流入,并且相關成本能夠可靠計量,因而符合資產的定義,同時滿足資產確認的條件。
(二)碳減排權是非流動資產
從買家與我國企業簽訂的碳減排權轉讓合同的期限來看,少則2-3年,多則10年以上,從而能夠在較長時期內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流入,所以屬于非流動資產。
(三)碳減排權屬于無形資產,并且屬于使用壽命有限的無形資產
碳減排權作為虛擬的經濟資源,符合無形資產的定義,同時也滿足無形資產確認的兩個條件,一是與該無形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二是該無形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計量。同時因為碳減排權都需要簽訂有明確期限的合同,所以碳減排權是屬于使用壽命有限的無形資產,將來攤銷時就是根據我國企業和國際買家簽訂的合同期限采用直線法或其他更為合理的方法。
四、碳減排權的初始計量
碳減排權初始計量時應該考慮兩個問題,一是區分CDM項目開發成功與否,相關的費用可能資本化也有可能是費用化;二是已經開發成功的CDM項目其成本不應僅僅包括在開發過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費用。
CDM的開發需要經過8個步驟,分別是項目識別、項目設計、項目批準、項目審定、項目注冊、項目實施與監測、獨立經營實體(DOE)減排量的核查與核證、執行理事會(EB)簽發CERs(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CDM項目必須要履行國內、國際兩套程序,經過多個機構審批,而不論結果如何,前期的設計、包裝等費用至少需要投入10萬美元,而且由于“額外性”的要求,大多CDM項目并不是副產品,而是要投資后才能賣減排額,這些投資在審批結果不確定的情況下很可能打了水漂。據中國清潔發展機制網公布的項目注冊信息, 2010年3月,中國在EB注冊項目37個,較去年同比下降32%;2010年4月,中國在EB注冊項目19個,較去年同比下降45%,中國CDM注冊數量和成功率均大幅下滑。所以對照內部研發所形成的無形資產賬務處理的要求,增設“CDM支出”會計科目,針對CDM項目可能開發成功也有可能失敗的具體情形,在“CDM支出”會計科目下設費用化支出和資本化支出兩個明細科目,費用化的金額進入“營業外支出”(不是“管理費用”),資本化的金額進入“無形資產――××CDM項目”。
CDM在開發過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費用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咨詢成本,主要是聘請CDM咨詢公司和DOE等費用;另外一部分是固定比例的成本,主要分為三部分,一是EB管理費,是提交給聯合國以美元計價的CDM管理費用,采用累進制收取。二是CDM手續費,聯合國對每筆CDM合同按照收入總額的2%收取手續費。三是財政部CDM基金,根據中國清潔發展機制項目運行管理辦法規定,國家收取轉讓溫室氣體減排量轉讓額的2%~65%。
從一個能夠充分重視并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來看,在計量碳減排權的初始成本時更要考慮該企業曾經的碳排放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危害,在核證減排量時已經得到了目前的碳排放量數據和將來將要產生的碳排放量數據,運用同樣的方法,得到該企業從成立到現在的碳排放量數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那么將此數據與現時的合同中約定的碳減排量單價相乘,可以得到一個反映歷史碳排放量影響的環境成本數據,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解決了環境會計下資產、成本等會計要素計量難的問題。因此,一個開發成功的CDM項目,其無形資產的入賬價值除了包括在開發過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可予資本化的費用外,還應當包括按目前的合同單價為基礎計算的受歷史碳排放量影響而應承擔相應代價的環境成本數據。
五、碳減排權的后續計量應采用成本模式計量
根據《京都議定書》的相關規定,只有發達國家承擔相應的減排任務,而發展中國家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義務”,但發展中國家不能將減排量(權)直接出售到國際市場,企業賣出的減排權主要是一些國際碳基金和公司通過世界銀行等機構參與購買,我國企業不能接觸國際碳交易的最終買家,賣方不了解全球市場的供需情況,也不了解其他CDM的價格,所以最終的成交價格與國際市場價格相去甚遠。再退一步看,如果我國企業已與買家簽訂了合同,CDM項目已在聯合國成功注冊,國際買家的資金已經或將陸續到位,那么不論國際市場碳減排權交易如何風起云涌,與我國企業又有何干呢?除非我國企業毀約,但隨之產生的違約成本將是非常高昂的。
六、碳減排權收益屬于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
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外交部、財政部于2005年10月12日修訂施行了《清潔發展機制項目運行管理辦法》,其中第24條規定,鑒于溫室氣體減排量資源歸中國政府所有,而由具體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產生的溫室氣體減排量歸開發企業所有。因此,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因轉讓溫室氣體減排量所獲得的收益歸中國政府和實施項目的企業所有,其后規定了相應項目的分配比例。從以上規定可以得知,CERs收入是從溫室氣體減排資源衍生出來本應屬于中國政府的收入,但企業無償從國家取得了相應收入。從以上分析可以得知,CERs收入符合政府補助的性質。
清潔發展機制中CERs的收入確認公式如下:經聯合國指定的獨立經營實體確認的項目減排基本單位(比如風電企業為所屬項目的售電度數)×減排因子(在碳減排合同中已經規定)=待簽發的CERs。經聯合國簽發后的CERs乘以合同中規定的單價后就是CERs收入,此部分收入經聯合國直接打入碳減排賬戶,企業可以直接拿到此部分資金,所以CERs不屬于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應屬于與企業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
七、碳減排權收益屬于“營業外收入”
碳減排權收益屬于非日常活動所產生的,應作為利得處理,即反映為“營業外收入”。
財務人員應清醒地認識到盡管在2012年前我國可以不做減排的努力,并且還可以出售減排權獲益,但2012年以后我國可能將成為最大的碳減排權凈購買國,目前碳減排的相應規定對我國包括其他的發展中國家是不公平的。
在當今的法制社會,司法的根本原則是權利和義務要對等,不能只享受權利而不承擔義務,會計也是遵照“權責發生制”的,各種費用支出是與利益取得緊密掛鉤的,同時在時間前后上也是相互配比的。“碳排放”問題也應當遵守這樣的原則,也就是不能只看哪個國家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還要看這些“碳排放”所生產的產品由誰最終消費;產品的消費者享有產品的權利,當然就要承擔義務,這個義務就包括承擔該產品的“碳排放”配額或指標。發達國家減低“碳排放”的標準做法是把高“碳排放”的產業轉移到其他國家去,從而實現本國的低排放,但是他們依然要使用這些高“碳排放”的產品,只要使用這些產品,就應當承擔其生產過程中生成的“碳排放”!
另外,財務處理中對于資產添置、投資、遞延費用、無形資產等,都是需要按照實際的發生效用時間和使用年限進行攤銷,這也是權利義務對等和權責發生制的基本要求,“碳排放”也應該這樣處理。投資建設產生的“碳排放”是應當在該建設工程和投資的使用年限里進行攤銷才合適,這才符合權責發生制的原則。西方在制定“碳排放”標準的時候,早已經完成了國家的基本建設階段,他們的歷史排放量是非常高的,而中國等發展中國家還處于建設階段,當然現在的排放量會比較多。回顧一下歷史,英國和美國的人均歷史排放量約達1 100噸二氧化碳,而中國和印度的人均水平分別為66噸和23噸。中國比印度多一點,是因為中國的氣候決定了取暖需求比印度大以及近年來的經濟發展比印度快。從歷史數據就可以知道,西方的人均消耗是中國的近17倍,如果按照攤銷的原則,把歷史上建設時期產生的“碳排放”攤銷到今天,把今天建設產生的“碳排放”攤銷到將來,數據表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西方國家給中國套上“總量減排”的枷鎖,而且以中國目前的排放量作為減排基準,這樣的結果就會造成極大的不平等:生為美國人,人均可以排放19噸的二氧化碳;生為歐洲人、日本人,人均可以排放8.5噸的二氧化碳;生為中國人人均只可以排放5噸多二氧化碳。因此在既有水平上設定“碳排放”的限額,特別是按照國別來設限,將造成每一個人能夠得到的排放權不同,這是人與人在“碳排放”權利上的不平等。因此,綜合以上因素考慮,如果減排機制不做實質性的變更,將來掏錢的是發展中國家,等著數錢的是發達國家,所以目前只能將碳減排權收益作為營業外收入處理。
【參考文獻】
[1] 彭敏.我國碳交易中碳排放權的會計確認與計量初探[J].財會研究,2010(8).
篇6
本文總結了八個國家或地區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覆蓋范圍,參考國際經驗提出了確定國內碳排放權交易體系覆蓋范圍的主要原則,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對我國建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覆蓋范圍提出了相關建議。
一、溫室氣體種類和排放類型
(一)歐盟溫室氣體排放交易機制(EU ETS)
分三階段實施,覆蓋范圍逐步擴大。第一、二階段控制溫室氣體類型僅為CO2,排放類型為化石燃料燃燒排放和過程排放(能源作為還原劑等原材料用途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石灰石和其它碳酸鹽分解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煉鋼降碳過程排放)。第三階段控制溫室氣體類型增加了N2O和PFCs,排放類型在前兩階段的基礎上增加了三種過程排放,即石油加工和合成氨生產過程的CO2排放、硝酸和己二酸生產過程的N2O排放和電解鋁生產過程的PFCs排放。
(二)美國加州碳交易機制
除包括京都議定書所規定的六種溫室氣體CO2、CH4、N2O、SF6、HFCs和PFCs之外,還包括 NF3和其他氟化物。排放類型為納入工業設施的化石燃料燃燒排放和各種過程排放、從州外購入電力所對應的排放。
(三)澳大利亞碳價格機制
納入京都議定書六種溫室氣體中的四種,分別是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和熔煉鋁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全氟碳化物(PFCs)。排放類型為燃料燃燒排放、工業生產過程、采礦業逃逸氣體及廢棄物處理的排放。
(四)新西蘭碳交易市場
納入京都議定書六種溫室氣體中的四種,分別是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和全氟碳化物(PFCs)。排放類型為燃料燃燒排放、工業生產過程、采礦業逃逸氣體及廢棄物處理的排放,此外,第一產業是新西蘭的支柱產業,因此還包括了農業和林業排放源。
(五)東京都碳排放總量控制和交易體系
僅包括二氧化碳(CO2)。排放類型包括化石燃料燃燒排放、凈外購電力和熱力所對應的排放。由于東京都的交易體系內沒有發電廠,因此不存在重復計算問題。
(六)韓國碳排放市場
覆蓋京都議定書中的六種溫室氣體CO2、CH4、N2O、HFCs、PFCs、SF6。排放類型包括了燃料燃燒排放、工業生產過程、農業排放、廢棄物處理的排放、以及間接排放(由于公開可獲得的資料有限,估計是指凈外購電力所對應的排放,但不清楚韓國碳市場主管部門如何考慮重復計算問題)。
(七)美國區域溫室氣體計劃(RGGI)
只針對電力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排放類型為化石燃料燃燒排放。
(八)魁北克的限額交易
涵蓋了CO2和其它6種溫室氣體(CH4,N2O,HFCs,PFCs,SF6,NF3)。排放類型包括了燃料燃燒排放、礦后逃逸、工業生產過程、農業排放、廢棄物處理的排放、以及輸配電企業從省外購入電力所對應的排放。
二、排放源邊界
國外主要碳排放權交易體系覆蓋的排放源邊界均定義為設施。但實際上,設施是一種廣義的定義,各體系對于設施的定義中均提出,地理邊界接近、提供同一產品生產或服務的一系列小規模設施可以打捆定義為一個設施。這種廣義的“設施”的定義,實際上與“企業”的定義是比較類似的。而且在提交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參與碳交易以及履約方面,最終都要將設施對應至企業(運營者)名下。
三、覆蓋的行業
(一)歐盟溫室氣體排放交易機制(EU ETS)
分三階段實施,覆蓋的行業范圍逐步擴大。第一階段覆蓋了發電、供熱、石油加工、黑色金屬冶煉、水泥生產、石灰生產、陶瓷生產、制磚、玻璃生產、紙漿生產、造紙和紙板生產。第二階段增加了航空部門。第三階段又增加了鋁業、其它有色金屬生產、石棉生產、石油化工、合成氨、硝酸和己二酸生產。按照我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國家標準來看,至第三階段,EU ETS覆蓋的行業包括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石油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造紙和紙制品業、航空運輸業等行業。
(二)美國加州碳交易機制
分兩階段實施,覆蓋的行業范圍逐步擴大。第一階段覆蓋了發電、熱電聯產、電力進口商、水泥、玻璃、制氫、鋼鐵、石灰、制硝酸、石油和天然氣、煉油、造紙行業,第二階段進一步納入了燃料供應商。按照我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國家標準來看,加州ETS覆蓋的行業包括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石油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造紙和紙制品業等六大行業。
(三)澳大利亞碳價格機制
按照我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國家標準來看,澳大利亞碳價格機制覆蓋的行業包括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采礦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有色金屬礦采選)、石油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廢棄物處理、交通運輸業(鐵路、國內航空航運)等行業。
(四)新西蘭碳交易市場
按照我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國家標準來看,新西蘭ETS覆蓋的行業包括農業、林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采礦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有色金屬礦采選)、石油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廢棄物處理、航空運輸業(自愿參與)等九大行業。
(五)東京都碳排放總量控制和交易體系
制造業和服務業(建筑)。與其他ETS不同的是,東京都地域范圍內沒有電廠和高耗能工業,因此覆蓋的主要是服務業的公共建筑以及少量的輕工業廠房。
(六)韓國碳排放市場
電力生產、工業、交通、建筑、農業及漁業、廢棄物處理、公共事業。其中工業領域包括了電子數碼產品、顯示器、汽車、半導體、水泥、機械、石化、煉油、造船、鋼鐵十個行業。與EUETS相比,未納入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但增加了服務業(建筑、廢棄物處理)、農業及漁業、輕工業。
(七)美國區域溫室氣體計劃(RGGI)
只包括電力行業。
(八)魁北克的限額交易
覆蓋的行業包括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發電、供熱、電網、熱網)、采礦業、石油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造紙和紙制品業等五大行業。
四、覆蓋對象的門檻標準
(一)歐盟溫室氣體排放交易機制(EU ETS)
兩種門檻標準:①容量門檻:20MW的燃燒設施;②產能門檻:鋼鐵行業(每小時產量2.5t以上)、水泥行業(熟料為原料每天產量500t以上或石灰石及其它為原料每天產量50t以上)、玻璃行業(每天產量20t以上)、陶瓷及制磚行業(每天產量75t以上或磚窯體積超過4m3且磚窯密度超過300kg/m3)、造紙行業(每天產量20t以上)、石棉(每天產量20t以上)。
(二)美國加州碳交易機制
排放量門檻:年排放量超過2.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三)澳大利亞碳價格機制
排放量門檻年排放量超過2.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四)新西蘭碳交易市場
三種門檻標準:①排放量門檻:利用地熱發電和工業采熱溫室氣體排放超過每年4000噸;②產能門檻:每年開采2000噸煤以上;③能耗門檻:燃燒1500噸廢油發電或制熱;每年購買25萬噸煤或2000TJ天然氣以上的能源企業。
(五)東京都碳排放總量控制和交易體系
能耗門檻:年能耗超過1500公升原油當量(相當于1846kg標準煤)。
(六)韓國碳排放市場
排放量門檻:單個設施每年排放超過2.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或具有多個設施的企業每年排放超過12.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七)美國區域溫室氣體計劃(RGGI)
容量門檻:25MW的發電設施。
(八)魁北克的限額交易
未檢索到。
五、覆蓋范圍的確定原則
從世界8個主要國家和地區碳市場的發展經驗來看,確定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覆蓋范圍應考慮以下兩方面原則:
(一)參與方原則,需要具體考慮
排放特征:與國家或地區的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有很大關系,涉及到覆蓋溫室氣體的種類、排放類型和行業范圍。
數據基礎:考慮關鍵數據是否可獲得以及數據的準確性。
減排潛力:建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目的是深度挖掘不同行業的減排潛力,并通過市場機制實現這些減排潛力。
減排成本:考慮碳排放的價格以及減排成本,分析對相關企業生產成本的影響,并與自上而下的模型研究對接,進一步分析對國民經濟的影響。
(二)管理者原則,需要具體考慮
政策協調:主要指與國家或地區已的節能、低碳發展及環保等政策措施相協調。
管理成本:管理機構的監督成本、交易成本等。
避免泄漏:考慮碳價的傳導途徑以及主要用能設施間的可替代性,避免碳排放從交易體系覆蓋范圍之內向體系之外轉移。
六、對我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覆蓋范圍的建議
(一)氣體種類和排放類型
全國ETS建設初期僅包括CO2和HFC23。CO2我國最主要的溫室氣體,占全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80%左右。HFC23是HFC22生產過程的副產品,我國僅有少數大型企業從事HFC22生產,這些企業大都具有參與清潔發展機制(CDM)國際合作的經驗,排放數據易于監測。
具體的排放環節包括:
1、化石燃料燃燒導致的CO2排放:約占全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72%。
2、過程排放:具體包括鋼鐵生產CO2排放、水泥生產CO2排放、玻璃生產CO2排放、石油加工CO2排放、化工生產CO2排放、HFC22生產過程的HFC23,約占全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8%―10%。
3、外購電、熱所對應的排放:與統計制度、節能政策、企業核算與報告指南的一致性,將此部分排放計入消費側。我國目前電力、熱力價格不能向下游用戶傳導,工業鍋爐等通用設備可以實現煤改電、氣改電,或通過外購熱力代替自有鍋爐供熱,因此如果不覆蓋外購電、熱所對應的排放較易造成ETS體系內外的碳泄漏。
(二)排放源邊界
與統計制度接軌,與已有節能和碳排放控制政策協調,覆蓋企業(法人)邊界。可操作性較強:
企業法人統計制度,主要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有相關發票或憑據進行交叉核對,較容易解決數據缺失問題。
企業的生產系統由主要生產系統、輔助生產系統、附屬生產系統三部分組成,覆蓋企業邊界有助于挖掘輔助生產系統和附屬生產系統的節能減碳潛力。
企業實施精細化管理,在各種生產設施之間實現成本有效的節能和碳排放控制。
(三)覆蓋行業和門檻
可參考歐盟經驗分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2015―2020年):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發電、電網、供熱)、石油加工(煉油)、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含HFC22生產)、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水泥生產、平板玻璃生產、陶瓷生產)、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鋼鐵生產)、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鋁冶煉、鎂冶煉、其他常用有色金屬冶煉)、造紙和紙制品業、民航業年能耗1萬噸標準煤或年溫室氣體排放量2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企事業單位,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重點排放單位納入交易體系;其余2010年溫室氣體排放達到1.3萬噸CO2_eq,或2010年綜合能源消費量達到5000 tce 的法人單位,按照《關于組織開展重點企(事)業單位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工作的通知》(發改氣候〔2014〕63號)要求,核算和報告本單位溫室氣體排放情況。
篇7
自2005年《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以來,減少碳排放已經成為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重要議題。而碳泄漏問題又是目前碳減排體系中的核心問題。國內外學者對這一問題給予了大量關注。本文回顧了以往研究,從碳泄漏的概念及測算、碳泄漏的產業影響三個方面對以往研究進行了總結。目前針對碳泄漏影響及解決措施的研究依然集中于發達國家視角,對發展中國家應對碳泄漏的研究還需進一步深入。
1.碳泄漏的概念及測算
1.1碳泄漏的概念及產生機制
隨著以《京都議定書》為標志的氣候變化政策國際體系的建立,歐盟國家等發達國家先后制定了減少碳排放的政策。這些政策涵蓋了政治、經濟、環境等諸多方面。目前,“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已經成為《京都議定書》締約國的共識,不同國家或地區在減排義務、環境政策以及制度安排上的均存在差異。這些差異是否會對氣候變化政策的效果產生消極影響成為學界研究的重點。
碳泄漏,是指在單邊氣候政策下,減排國家的氣候政策會導致沒有減排承諾國家碳排放量的增加的效應(Manne A,Richels R.G.(2000),Onno Kuik(2001))。目前來看,這一概念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認可,被大量研究所應用。
綜合已有研究可知,地區間氣候政策差異造成的碳排放價格差是碳泄漏產生的根本原因,經濟結構、貿易模式、關稅水平、資本流動性以及技術擴散等都會對碳泄漏產生影響(Steffen Kallbekken,Line S.Flottorp,Nathan Rive 2007)。
碳泄漏在傳導機制上可以分為貿易和投資兩條途徑。具體來看可以分為以下三點:
碳排放價格差異通過化石燃料貿易傳導機制產生碳泄漏。由于《京都議定書》限制了附件B國家的碳排放,化石燃料在不同國家間會產生價格差異,導致附件B國家的化石燃料消費下降,碳排放下降;非附件B國家的化石燃料消費增加,碳排放上升,產生直接的碳泄漏。如Gerlagh and Kuik (2007)指出,化石燃料價格的下降會引起非減排國家對能源產品需求的增加。
碳排放價格差異通過碳密集型產品貿易的傳導機制產生碳泄漏。由于碳排放價格會影響碳密集型產品的價格,減排政策必然會導致發達國家在產品貿易結構上產生變化,導致具有較低排放成本國家中間產品需求上升,從而在這些國家引起碳泄漏。Glen and Edgar (2008)將此種碳排放稱為“弱碳泄漏”(weak carbon leakage)。EIHot (2010)認為國際貿易使得未征收碳稅國家的碳密集產業競爭力增強、出口增加進而碳排放增加。
通過碳密集型產業轉移引起的碳泄漏。附件B國家的溫室氣體減排措施,帶來的成本差異會導致能源密集型產業的轉移,顯著增加東道國的碳排放量,從而造成碳泄漏。如Mustafa H.Babiker(2005)認為,OECD國家的溫室氣體減排措施,會顯著增加離岸能源密集型產品的生產。
1.2 計算碳泄漏率的模型研究
隨著對評估碳泄漏風險的研究進一步深入,國外很多學者發現很多碳密集性產業確實面臨碳泄漏風險,因此,學術界開始思考能否找到一個具體的數值來計算碳泄漏風險,于是碳泄漏率這個指標就產生了。
Alessandro Antimiani,Valeria Costantini,Chiara Martini,Luca Salvatici,Maria Cristina Tommasino(2013)使用的碳泄漏率為由減排國家的國內減排措施所導致的非減排國際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增加。即為由減排國家所獲得的二氧化碳含量的減少的體積的絕對值的所占的百分比。采用GREEN模型之后,得出的碳泄漏率為5%,而G-Cubed模型得出的碳泄漏率為8%,GTEM模型得出的碳泄漏率為9%,Gemini-E3模型得出的碳泄漏率為11%,WorldScan模型得出的碳泄漏率為14%,MS-MRT模型得出的碳泄漏率為26%,MERGE4模型得出的碳泄漏率為34%。Babiker與Jacoby使用了EPPACGTAP模型之后,發現全球碳泄漏率為6%。
Onno Kuik,Marjan Hofkes(2009)指出,碳泄漏率被定義為: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由國內碳減排措施所引起的,或者年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量占歐盟年均二氧化碳減排量的百分比。該文獻在通過模型計算碳泄漏率方面涉及的較少。
Terry Barker,Sudhir Junankar,Hector Pollitt,Philip Summerton(2007)認為,碳泄漏率的計算公式為采取減輕碳排放措施的國家或地區以外的地方的CO2排放的增加量除以這些國家和地區的CO2排放的減少量。作者通過使用靜態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之后,得出碳泄漏率在5-20%范圍內;然而在使用動態M3ME模型之后,得出碳泄漏率的水平很低,甚至為負。
Steffen Kallbekken,Line S.Flottorp,Nathan Rive(2007)引用前人研究認為碳泄漏率在5%-20%之間,一些研究認為碳泄漏率甚至超過100%。
根據1996年的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二次評估報告(SAR)顯示,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行為的世界模型所計算的碳泄漏率變動范圍很大,接近0-70%。而TAR(第三次評估報告)(IPCC,2001)顯示,碳泄漏率的范圍縮小為5-20%。
Paltsev (2001)基于1995年的數據,用GTAP-EG模型(靜態全球均衡模型)分析1997年京都議定書的影響。他宣稱碳泄漏率是10.5%,根據聚集,貿易彈性和資金流動性的不同的假設,碳泄漏率的波動范圍是5-15%,
綜合以上的研究,大致可以發現這些文獻的一些研究特征。不同學者采用的模型不同,得出的碳泄漏率不同。CGE模型和GTAP模型以及它的擴展模型的使用程度相對更多一些。碳泄漏率對于模型的設定是很敏感的,稍微改變一個條件,得出的結論可能就相差很大。
2.碳泄漏對中國碳密集產業的影響
趙玉煥、范靜文和易瑾超(2011)經過對中歐貿易指標的分析后發現,碳泄漏進一步強化了我國粗放式的貿易增長方式和“碳密集型產品生產大國”的角色,這對于我國應對環境和資源的負荷、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升國際分工的地位和競爭力以及應對國際氣候談判與減排壓力都是極為不利的。張學貴,何海燕(2013)運用ADF平穩性檢驗、Johansen協整檢驗、多元回歸分析等方法檢驗了碳泄漏對碳密集型產業進出口貿易額的影響,研究發現碳泄漏進一步強化了我國粗放式的貿易增長方式和“碳密集型產品生產大國”的角色。
從上述文獻可以看出碳泄漏對中國碳密集型產業的貿易效應產生了負面影響,這對于我國應對環境和資源的負荷、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升國際分工的地位和競爭力以及應對國際氣候談判與減排壓力都是極為不利的。(作者單位:北京工商大學)
參考文獻:
[1].Stephanie Monjon and Philippe.A border adjustment for the EU ETS reconciling WTO rules and capacity to tackle carbon leakage[J].Climate Policy Volume 11,Issue 5,2011
[2]Alessandro Antimiani,Valeria Costantini,Chiara Martini,Luca Salvatici,Maria Cristina Tommasino.Assessing alternative solutions to carbon leakage[J].Energy Economics Volume 36,March 2013,PP 299C311
[3]Alain Bernarda & Marc Vielle.Assessment of European Union transition scenarios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the issue of carbon leakage[J].Energy Economics Volume 31,Supplement 2,December 2009,PP S274CS284
[4]Terry Barker,Sudhir Junankar,Hector Pollitt,Philip Summerton.Carbon leakage from unilateral Environmental Tax Reforms in Europe 1995C2005[J].Energy Policy Volume 35,Issue 12,December 2007,Pages 6281C6292
[5]Corrado Di Maria & Edwin van derWerf.Carbon leakage revisited unilateral climate policy with 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February 2008,Volume 39,Issue 2,pp 55-74
[6]Shiva Sikdar and Harvey Lapan.Carbon leakage the role of sequential policy setting[J].IOWA STATE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No.10004 February 2010
[7]Thomas Eichner & Rüdiger Pethig.Carbon leakage,The green paradox,and Prefect future markets[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Volume 52,Issue 3,pages 767C805,August 2011
[8]Steffen Kallbekken,Line S.Flottorp,Nathan Rive.CDM baseline approaches and carbon leakage[J].Energy Policy Volume 35,Issue 8,August 2007,Pages 4154C4163
篇8
關鍵詞:低碳金融;低碳經濟;赤道原則
中圖分類號:F83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0)11-0018-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11.04
一、低碳金融的界定及相關研究進展
所謂低碳金融,是指服務于低碳經濟發展的金融活動,包括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所涉及到的技術和項目等提供直接投融資、碳排放權及其衍生品的交易,以及其他相關的金融中介活動。它的興起與發展低碳經濟直接相關,起源于兩個重要的國際公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2)和《京都議定書》(1997)。那些與發展低碳經濟相關的金融政策、金融創新及其市場活動等都可稱為低碳金融。對低碳金融的研究和理解是逐步發展的,與低碳金融相接近的研究是關于環境金融或者說綠色金融的研究。
環境金融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就已出現,主要以如何提高環境質量和應對環境挑戰等為研究重點,它標志著現代工業社會解決過去所產生的環境問題的方式和方向發生了根本轉變。但其概念一直至1997年才得以提出。在此之前,世界各國政府、國際組織、金融機構以及非政府組織在環境保護領域進行了多種嘗試,取得不少經驗。同時一般都認為環境及其產業所提供的產品都屬于公共物品,總體上需要財政融資[1]。由于環境金融相關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對其定義還有很多不同觀點,比如,Sonia Labatt和 White Rodney(2002)在其著作《環境金融:環境風險評估和金融產品指南》中指出:環境金融是提高環境質量、轉移環境風險的融資行為或過程[2]。Eric Cowan(1999)對環境金融的定義為:環境金融是環境經濟和金融學的交叉學科,探討如何融通發展環境經濟所需資金。作為環境經濟的一部分,環境金融能夠從發展環境經濟中受益。這些研究盡管觀點不是完全一致,但原因是相同的,都源于近年來環境的惡化。環境的惡化迫使整個社會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金融業也不例外。在這種情況下,國外逐步把環境問題引入到金融研究之中[3]。Jose Salazar(1998)對環境金融的功能進行了研究,認為應當尋求保護環境的金融創新[4]。如今,在一些發達國家,環境金融已經成為學術研究和發展循環經濟實踐的新領域,更為低碳金融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
二、國際低碳金融的發展現狀
低碳金融的理論基礎和傳統金融是一致的,只不過低碳金融更強調金融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更加關注金融與環境的關系,更加注重通過金融手段來改善環境。目前,低碳金融的國際發展現狀主要表現為建立赤道原則、重視綠色金融產品創新,以及清潔能源機制的蓬勃發展。
(一)制定助推低碳經濟的國際準則:赤道原則。
赤道原則(the Equator Principles,簡稱EPs)是由世界主要金融機構根據國際金融公司和世界銀行的政策和指南建立的,旨在判斷、評估和管理項目融資中的環境與社會風險的一個金融行業基準準則。赤道原則正式形成于2003年,但它的起源應該回溯至2002年10月,由荷蘭銀行和國際金融公司在倫敦主持召開的一個金融會議。會議決定在國際金融公司的保全政策的基礎之上創建一套項目融資中有關環境與社會風險的指南,這個指南就是赤道原則。2003年2月,發起銀行公布赤道原則并征詢意見,又根據這些意見做了修改。2003年6月,花旗銀行、巴克萊銀行、荷蘭銀行和西德意志州立銀行等10家國際領先銀行宣布實行赤道原則;隨后,匯豐銀行、JP摩根、渣打銀行和美洲銀行等世界知名金融機構也紛紛接受這些原則。
赤道原則的確立是針對國際項目融資的環境與社會風險的最低行業標準,其適用的項目金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涉及制造業、化工、能源、基礎設施等62個行業,內容不僅涵蓋環境保護,還包括健康、安全和文化保護等方面的標準,而其藍本取材于國際金融公司(IFC)的《社會和環境可持續性政策和績效標準》及《行業特定環境、健康和安全導則》。根據IFC的政策,金融機構保證在其項目融資業務中充分考慮社會和環境問題,將項目按照高、中、低級環境和社會風險分類,只有在項目發起人能夠證明在執行項目過程中對環境問題負責時,方可對項目提供資助。
與傳統金融相比,赤道原則完全革新銀行項目融資方面的信貸理念,并涉及相關制度體系與信貸流程的再梳理。截至2009年3月,全球五大洲一共有67家世界大型金融機構接受了赤道原則。其中,IFC扮演的角色就是籌集專項資金無償用于促進世界各國的節能和環保。赤道原則金融機構遍布全球,占全球項目融資市場的90%以上。“綠色保險”“、綠色資本市場”領域的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和綠色金融業務近年來在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發展勢頭十分迅速。赤道原則的信貸理念與低碳金融的實質不謀而合。
(二)建立促進國際減排的碳交易機制:清潔發展機制和碳交易市場
1.國際“碳交易”市場的誕生直接源于《京都議定書》的國際履約
世界上以法律約束力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條約《京都議定書》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通過,2005年2月正式生效,成為引發低碳經濟理念形成和國際“碳交易”市場誕生的動因。《京都議定書》成功之處在于以下幾點:一是規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即綜合歷史和發展水平等因素,發達國家應首先承擔二氧化碳減排的責任,而發展中國家暫時不承擔減排責任;二是明確全球溫室氣體的二氧化碳當量排放總量在2008―2012年(第一個承諾期),在1990年的基準上至少減少5.2%;三是架構了二氧化碳減排的國際合作機制,即溫室氣體減排“三機制”:聯合履行(Joint Implemented,JI)、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和“碳減排”貿易(Emission Trade,ET)。三種域外減排和減排額交易,使發達國家可與發展中國家合作取得“碳減排”的抵銷額,以低成本獲得“碳減排”配額,緩解發達國家的減排壓力,以履行《京都議定書》規定的減排義務。碳減排的國際履約協議直接推動了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的轉變[5]。
隨著《京都議定書》生效,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市場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和擴張,逐漸成為全球貿易中的最新亮點。從2005年至2006年僅僅一年間,市場規模就從近100億美元迅速攀升至220億美元,而2007年的交易量比2006年又有成倍的增長。具體數值參見表l。而隨著全世界都意識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意義后,全球碳(排放權)交易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大。
2.基于碳金融產品的金融創新活動加速碳交易市場的形成
目前,國際金融機構提供的碳金融產品和服務包括以下幾種:一是碳交易,歐洲一些活躍的銀行建立碳交易柜臺,提供買賣經紀、風險管理和交易操作等服務;二是基于碳排放額度的金融衍生產品,金融機構開發碳排放額度的遠期、互換、期權、額度抵押貸款等產品,為客戶提供避險工具及融資服務;三是碳排放額度保管服務,一些銀行為客戶提供碳排放額度保管、賬戶登記和交易清算服務;四是碳基金,碳基金專門為碳減排項目提供融資,包括從現有減排項目中購買排放額度或直接投資于新項目,這類基金包括國際多邊援助機構受各國或地區委托所設立的碳基金。金融機構設立的盈利性投資碳基金政府雙邊合作碳基金及一些自愿進行減排的基金等[6]。
三、我國的現實選擇
隨著我國碳減排交易市場的快速發展,與碳減排交易掛鉤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將日益豐富,亟待各級主管部門逐步理順相關政策和機制,為推動適合我國國情的“低碳金融”市場逐步興起和蓬勃發展創造更為有利的環境和條件。根據近幾年的實踐,相關政策和機制還應做相應的調整與完善。
(一)把我國金融業發展低碳金融的基本準則定位于“赤道原則”
赤道原則對于銀行業而言,它第一次把項目融資中模糊的環境和社會標準明確化、具體化,使整個銀行業的環境與社會標準得到了基本統一,有利于平整游戲場地,也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環,提升整個行業的道德水準;對單個的銀行來說,接受赤道原則有利于獲取或維持好的聲譽,保護市場份額,也有利于良好的公司治理和對金融風險科學、準確的評估,同時也能減少項目的政治風險;對于整個社會來說,可以使環境與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落到實處,赤道銀行客觀上成為保護環境與社會的私家人,通過發揮金融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核心作用,可以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等達到真正的和諧。因此,我國金融業應積極順應國際潮流,結合實際逐步采納赤道原則。目前,中國興業銀行已經采納了赤道原則,為把我國金融業發展低碳金融的基本準則定位于“赤道原則”邁出了第一步。
(二)成立和完善碳減排環保基金
我國在2005年10月出臺的《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管理辦法》明確規定,中國政府將從氟化烴(HFCS)、氧化亞氮(N2O)減排項目的收益中擁有65%和30%的份額用來建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支持國家在優先領域實施應對氣候變化的活動,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持續和穩定的支持。實際上,國家還應通過多種方式,比如設立環境稅(碳稅)或財政收入劃撥或向中央銀行申請再貸款的方式,成立和完善“環保低碳專項基金”,專門用于環境保護事業以及對環境污染重大事件的受害人進行賠償。各級地方政府也應同樣設立類似的低碳綠色專項基金,同時鼓勵基金管理公司專門投資于能夠促進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共同生態基金,這是兼具生態商機和生態效率的朝陽性金融投資領域。從國外的經驗來看,碳基金一般投資于氣候變化相關項目與活動,推動了氣候變化保護項目,促進了先進技術,尤其是環保技術的進步和擴展。隨著節能減排的推進和低碳產業的發展,該類基金的投資目標將更加合理,通過碳基金將促進找出新的節能技術和低碳技術(也包括產品、過程和服務),評估其減排潛力和技術成熟度,鼓勵技術創新,開拓和培育低碳技術市場,以促進長期減排。
(三)搭建既符合國際準則又符合我國特質的碳交易平臺
溫室氣體排放量是有限的環境資源,也是國家和經濟發展的戰略資源。中國應借鑒國際經驗,進一步研究探索排放配額制度和發展排放配額交易市場,著力加強CDM市場的培育和發展,通過金融市場發現價格的功能,調整不同經濟主體利益,鼓勵和引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有效分配和使用國家環境資源,落實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通過市場各主體的共同努力,實現碳掉期交易、碳證券、碳期貨、碳基金等各種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創新,助力低碳經濟迅速成長。
(四)努力引導金融機構積極開辦CDM項目金融服務
CDM是國際上開展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減排項目,是市場化解決氣候變化的理想機制。金融機構要積極參與到國際碳金融市場操作,應加強與國際專業機構合作,為國內減排項目提供CDM項目開發、交易和全程管理實施的一站式金融服務。比如,為國內相關企業提供融資、咨詢、方案設計等金融服務;協助CDM項目業主選擇具有良好的交易記錄和履約能力的買家;為CDM項目業主提供并鎖定合理的CER(Certification Emission Reduction,核證減排量)報價,幫助企業實現最佳收益,為我國企業參與碳交易增強話語權。同時,金融機構本身應在境外設立投資公司,主動參與到國際碳市場交易以及參與碳基金、投資碳市場等。
參考文獻:
[1]張偉,李培杰.國內外環境金融研究的進展與前瞻[J].濟南大學學報,2009(2):5-8.
[2]Sonia Labatt,White Rodney R.Environmental Finance:
A Guide to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and Financial Products[M].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Inc 2002.
[3]Eric Cowan. Topical Issues In Enviromental Fiyance,
Research Paper was Commissioned by the Asia Branch of the Canadia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gency(CIDA).1999.
[4]Jose Salazar.Environmental Finance:Linking Two World[J].Slovakia,1998.
篇9
關鍵詞:碳交易機制 清潔發展機制(CDM)二氧化碳排放
一、碳交易政策文獻綜述
碳交易是為抑制全球二氧化碳排放而采用的一種市場機制。聯合國氣候委員會制定的《京都協議書》中,認為市場機制是促進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減排的新路徑,即將二氧化碳排放權當成一種商品,形成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簡稱碳交易。碳交易市場就是交易碳排放權,碳排放權指對碳資源的限量使用權,排放權的思想來源于經濟學家對環境問題的分析,Dales在其《污染財產與價格》中首次提出了排放權交易(Emissions-Trading Program)的設計。排放權交易機制借助其市場機制的自由性,相比碳稅制度能更迅速的通過調整生產決策和要素需求應對要素價格變動而產生的減排成本沖擊。排放權交易制度設計上,Gunasekera和Cornwell(1998)認為,制定排放權交易制度,應考慮以下因素: (1)產品的定義(污染物的種類、排污許可期限、排放問題、排污因子);(2)市場中強制性和自愿性兩種參與者;(3)排放權分配(包括拍賣和免費);(4)行為管理,落實環境政策的強制執行、排污情況的監督、排污企業許可證的核查等;(5)市場問題等。Alexeeva-Talebi and Anger(2007)指出,如果ETS與CDM等低成本的交易機制結合實施,企業獲得的排放許可的成本將降低,那么即使總量控制設計得非常苛刻,也不會達到實際的減排效果,但對國內企業和經濟而言,是一個好的方案。Bohringer等(2009)分析表明,如果ETS的排放總量限制過于寬松,那么,對不在ETS限制內的部門更加不公平。
二、碳交易政策的概念
碳交易,即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也稱之為碳減排購買協議、購買合同,是為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場機制。它的基本規則是,合同雙方通過買賣協議,達成買賣溫室氣體減排額的交易,買方購買的減排額可以用于減緩溫室效應,從而抵消其減排配額。現今全球對生態平衡和氣候變化日益關注,為了減少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比例,保護環境,各國也相繼倡導低碳經濟的實行,制定了減排目標并設計了具體的減排政策,碳交易機制就是政策之一。
三、 國際碳交易機制的規則及發展
1.碳交易市場的類型與交易品種
表2.1 世界碳市場上的交易品種及其含義
如表2.1所述,《京都議定中》中所規定的減排指標有兩種,第一是由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合作由發展中國家企業開發的清潔發展機制項目中產生經認證的減排單位(CERs)。還有就是發達國家之間合作產生的聯合實施(JI)項目。這兩個減排指標附件一中任意國家可向附件一中其他國家購買用以抵消本國的減排額度。排放權額度將通過國家登記的轉讓或買進被跟蹤與記錄。
2.碳交易市場規模
表2 .2 世界碳市場規模和市值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碳交易市場動態研究2009
如表2.2所表述,從年份看,自2005年發展碳交易市場以來,全球碳交易市場每年的交易量和交易額幾乎以成倍的速度增長。其中,歐盟碳交易市場和清潔發展機制一級、二級市場份額最多,每年的交易額與交易量都占全球市場比例的90%以上,以歐盟交易市場的交易量最大,占全球交易量比例的60%以上,其次就是清潔發展機制CDM一級、二級市場,占全球交易比例的30%左右。
四、中國碳交易市場研究
由于我國現行的碳交易機制以清潔發展機制為主,而歐盟排放體系則是全球規模最大、實施最全面、最具參考價值的排放機制,因此我們有必要深入研究其排放體系具體的構建情況及其機制。
自2005年歐盟設立配額交易市場以來,全球碳交易量急速增長,國際組織、企業、政府、金融機構等都對碳交易青睞有加,碳交易市場的容量迅速擴充,參與主體數量不斷增長。
中國近年來,隨著國際國內對碳交易市場的重視,也在積極開展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現已成為清潔發展機制一級市場全球的最大供給方。中國政府對CDM國際合作項目的發展與實施非常支持,在國內管理規則的制定與氣候變化公約的談判方面做出了許多成績。2005年10月12日,《清潔發展機制項目運行管理辦法》由科技部、外交部、財政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共同出臺,其中規定,中國政府獲得由CDM企業實施項目中轉讓溫室氣體減排量獲得的部分收益。氫氟烴(HFC)和全氟烴(PFC)類項目,國家獲取65%;植樹造林項目、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重點項目,國家獲取2%的收益。雖然自2005開始,中國一直是全球CDM一級市場的領頭羊,但中國卻至今未獲得碳交易價格的說話權,中國的CERs出售價格在業內一直處于絕對的價格弱勢地位,甚至低于其他發展中國家。更加低于全球CDM二級市場的均價和全球配額交易市場均價。
參考文獻:
[1]European Commission,EU Ac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EU Emissions Trading―An Open Scheme[M].2005
篇10
【關鍵詞】 低碳經濟 低碳城市 城市病 低碳城市指標 政策建議
一、引言
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和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型的生產方式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而由化石燃料過度消耗所導致的全球變暖危害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及能源、水資源和糧食安全,甚至威脅到人類的生存。CO2的排放對溫室效應的貢獻最大且占到了55%(陳濱,2005),“低碳經濟”的研究也成為了新趨勢。中國30年的改革開放雖然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增長,但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換來的代價是高污染,高消耗等一系列資源環境問題。根據IEA(2009)的統計數據,2007年中國消費化石燃料而排放的CO2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CO2排放國(王鋒等,2010)。如果繼續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僅不符合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提升產業結構的戰略要求,對于國際減排的承諾和國際形勢也是不允許的。
二、文獻綜述
在國內建設兩型社會和十二五規劃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背景下,國內學者也正日益關注低碳經濟的建設。國內對低碳經濟的研究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低碳經濟的內涵和政策建議
宋德勇、盧忠寶(2009)拋棄了傳統的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的政策,提出了以市場為導向的新的發展低碳經濟的工具。
2、碳排放因素分析
查冬蘭(2008)得出我國28個省區1995—2005年間能源利用效率(用總能源消費量比GDP衡量)存在趨同現象,能源強度對地區間人均CO2排放的差別貢獻最大;穆海林等(2002)估算了4個地域(巨大都市、大都市、中小城市和農村)的能源消費和碳排放量,也認為能源密集型企業是城市化經濟增長過程的主要源頭。王鋒等(2010)把中國能源消費的CO2排放增長率分解為11種驅動因素,并表明CO2排放量增長的最大正向驅動因素為人均GDP達到15.82%,而CO2排放量下降的主要驅動因素是工業部門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3、碳稅
姚昕、劉希穎(2010)得出我國最優碳稅是一個動態的漸進過程——隨著經濟增長,經濟社會承受力不斷提高,最優碳稅額逐漸上升。筆者用CGE模擬還發現開征碳稅有利于減少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和調整產業結構。
4、中國二氧化碳的環境庫茨涅茨曲線研究
林伯強(2009)得出中國二氧化碳庫茲涅茨曲線的理論拐點對應的人均收入是37170元,即2020年左右,但實證預測表明,拐點到2040年還沒有出現。
上述研究對于如何實現低碳經濟并無一個具體的方案或切入點,都只注重某個片面。實現低碳經濟是一個長期的目標、一項復雜的工程,需要我們詳細規劃、堅持執行和全方位、全社會全民的共同努力。本文以構建低碳城市為促進低碳經濟革命的出發點,并輔之以其他配套的制度建設和政策建議,提出了對構建低碳經濟的看法。
三、低碳經濟戰略路徑:先行低碳城市
以城市為研究對象講述低碳經濟的原因有三:農村工業少,能源需求少進而污染排放低,另一方面農村環境綠化好,因而碳匯(對碳的吸收)高;城市是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的主力軍,對于全國有一定的代表性;利用全國的數據可得性和易處理性。
1、低碳經濟——對當前經濟發展方式的“革命”
“低碳經濟”的概念最早由英國政府在2003年發表的《能源白皮書》中提出,“低碳經濟是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更少的環境污染,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低碳經濟是創造更高的生活標準和更好的生活質量的途徑和機會”。國內外不少學者給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定義,本文將低碳經濟定義為一種資源利用效率高、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經濟發展方式,是一種對中國改革開放前30年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的革命——它拋棄傳統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工業發展模式,而是走一條新型的環境友好型的生態經濟路線。
2、高碳城市的現狀
(1)能源強度高。能源強度,指每單位GDP能耗。能源強度的高低直接說明一國經濟發展的效益以及能源利用的效率的高低。數據顯示我國經濟發展效益較幾個主要發達國家相比是最低的,這足以說明我國30年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和工業化是以高能耗高碳排放為代價。
(2)能源結構不合理。這里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指的是非化石能源占能源總量的比例較小,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化石能源的消費,而化石能源具有高污染特性和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因此,這種能源消費結構不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碳減排,同時必將導致城市工業的高碳化。
1978年至今,化石燃料在總的能源構成中占絕大部分比例,尤其是,煤炭占比一直在70%左右,而清潔和可再生的非化石燃料一直在能源消費中只占很小的比例。我們把煤炭、石油、天然氣、水電核電及其他清潔可再生能源的碳排放系數分別假設為0.7329、0.5574、0.4226和0.00,單位是每一萬噸標準煤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噸數。因此,化石燃料作為一種碳氫化合物是排放二氧化碳造成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而由于清潔能源所占比例甚少,對于抑制碳排放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