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線上課程范文
時間:2023-12-22 17:52: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歷史線上課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 新課程 ; 歷史教師;素質提升探究;
在當今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如何使初中歷史教學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化,使自己由“教書匠”向“專家型”、“學者型”、“復合型”、“學習型”人才過渡。雖然近年來對于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師的素質要求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但本人作為生活在邊遠農牧區的、工作在初級中學的、教學一線的歷史教師,想以自己的親身實踐和切身感受試對此作一些探究,以此在于拋磚引玉,向各位同仁學習。
一、新課程標準對中學歷史教師的素質要求
《初中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歷史課程應避免專業化、成人化傾向,克服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歷史學 科體系的完整性。課程內容的選擇應體現時代性,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減少艱深的歷史理論和概念,增加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的內容,有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 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做到:
1樹立“以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教育理念;2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3關注學生的心理,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4確立新課程要求的教學理念,優化教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5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他們形成自主學習習慣;6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拓寬學習歷史的渠道,讓學生“身臨其境”;7不斷提高專業化綜合水平,與新課程同步發展;8深入挖掘鄉土歷史,形成本校富有特色的校本培訓課程。
三、農牧區初中歷史教師素質提升的方法和途徑
(一) 轉變教育觀念,樹立自我發展的意識
作為一名教師,要清醒地認識到新課程改革是教師自身發展的重要機遇,更是一種嚴峻的挑戰。這就要求我們歷史教師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定位。同時面對急劇變化的世界、眼花繚亂的網絡信息、無孔不入的傳媒,教師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處在一個起跑線上,需要共同探索、共同發展,教學再也不是教與學的簡單相加,而是教學雙方“交互主體”,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師只能是“平等中的首席”。
(二)積極參加培訓和自我進修,提高自身業務水平
國家教育部每年對西部師資培訓給予了重點傾斜,舉辦不同種類的國家級骨干教師培訓,自治區教育廳規定,每五年內,教師要參加一次繼續教育培訓。同時也開展區級的培訓。地區教育行政部門,也是開展各類培訓。面對這些,我們每一位教師要抓住大好學習機會,尤其是中年教師要在學校教師中起好頭,帶好路,積極參加各級各類新教材培訓,參加新課程實驗觀摩、研討活動,努力提高自身業務水平。
(三)努力投身教科研工作,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提高新課程實踐能力
在歷史教學實踐中,歷史教師隨時都可能碰到教學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具體問題,如歷史課上如何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快下課了而學生討論還沒有結束怎么辦?學生準備的史料不夠完善還讓他們繼續展示嗎?如何把傳統教學與課改有機結合起來?等等。不少教師對解決這些問題的思考不夠周密審慎,多為隨即思考,而不善做進一步的思考和總結歸納。所以,有相當多的歷史教師雖有相當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很強的教學應變能力,但卻很少把它作為一項專門問題加以研究總結,而使自己寶貴的教學經驗不能得到認可和推廣,長期以往教師也會感到課堂教學枯燥無味,自身的理論素養也不易得到提高。
(四)自覺進行教學反思,真正成為新課程的實踐者、推動者
當代教育家魏書生介紹自己成功的經驗,就在于每日進行教學反思,他號召廣大青年教師要進行教學反思和寫教學日記。反思是一種個體行為,是實現教師自我發展的有效途徑。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同時養成教師對自己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獨立思考和創新性見解,真正成為教學和教研的主人。
學校是教師工作和學生學習的場所。要實現中學歷史教師的專業發展,學校就要積極支持,努力提供各種可能的條件。首先,學校要營造良好的歷史學習氛圍。只有大家都意識到歷史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歷史教學才能走上一個新的起點。其次,學校要在課改方面出臺制度,引導和發展教師走上課程改革道路,最后,學校要努力為歷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實質性的發展條件和機會。如加強歷史教研組建設;組織專題講座;舉辦歷史課題研究和優質課比賽;構建促進教師學生發展性評價體系,建立適應新課改要求的教師培訓模式等。所以機制保障也是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有效途徑之一。
總之,新課程改革賦予了歷史教師新的歷史重任,同時也為歷史教師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舞臺。只要我們抓住機遇,加強素質,與時俱進,迎接挑戰,就能在課改中實現自身的價值,實現專業化發展。
參考文獻:
[1]申繼亮主編,《新世紀教師角色重塑》,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龔樂進,《素質教育下的教師道德》,人民教育出版社
[3]小楠,《智者的啟迪—教育學經典名言的智慧》,新世界出版社
[4]施光躍,李榮,鄔旭東,《新課程與教師專業化發展》,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年。
[5]白月橋,《歷史教學問題探討》,教育科學出版社
篇2
關鍵詞:高效歷史課堂 教師角色 正確定位
長期以來,中學歷史課程追求知識本位和學科中心,以向學生傳授完整、系統的歷史學科知識為目標,提倡教為主導,學為主體,但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沒有得到真正體現,仍然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板書,學生記;教師講解題目,全班學生依葫蘆畫瓢,教師沒有給學生留下發展、創造的空間,壓抑了學生的發展意識。
當前教學改革以“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已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真正把學生作為主體確立起來。結合歷史新教材的目標與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對新教材及教學改革進行了初步嘗試:由原來的一個準備,全班等候;一人板書,全班筆記的授課方式改為全班積極準備,踴躍參與教學,走上講臺的形式。
轉變老師角色,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成敗的關鍵中,一是解決好老師的角色轉換,即教師要從知識的傳遞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參與者和指導者。高中歷史教學由歷史老師一人唱主角變為大家都來唱的課程,老師更多地要營造民主、和諧、熱烈、開放、有效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和心智都在教學過程中能得到全面發展。二是要發揮好學生的主體作用,即在教學中老師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方式和學習效果,提倡教師積極引導參與教學過程,通過創設情景、收集資料、課堂模擬等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求、體驗歷史過程,使教學過程的信息傳遞由“教師學生”的單一途徑變為“教師學生”、“學生教師”、“學生學生”等多元途徑,真正使歷史課堂教學成為師生互動、合作探究、學生主體、老師主導的新天地。
由課堂的主宰到課堂的輔助
傳統的歷史課堂,基本上采取“以講為主”的教學模式,這種方式很容易演變成注入式的教學,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不利于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結果學生不是興味索然,就是消化不良,要改變這種情況,就要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習的權利、時間、空間和快樂交給學生。指導學生在課前認真預習、準備,上課時充分展示,把一節課的三分之二時間交由學生掌握,教師在整個過程中起重要的主導作用,在學生講完后,進行合理、公正和鼓勵他們的評價。但是由于高中歷史新課程內容專題化的知識體系,與初中歷史課程的距離驟然增大,深度和難度也大大增加,而學生對教材所用知識把握的深度不夠,不能準確分清楚重點和難點,思考問題、表達問題的能力,歸納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些欠缺。所以在只占每堂課三分之一的教師的講解時間里,就要求教師必須要講得精彩、講得精當、講得明白、講得科學。突出講解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因果關系;分析歷史事件的本質,比較重大歷史事件的異同,對重大歷史事件進行客觀評價,培養學生分析材料、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應用歷史為現實服務的能力。
1、教師在課堂上要變“牽引”為“引導”
今天的課堂中,教師雖然不像過去那樣把結論、答案直接告訴學生,而往往是以啟發的方式提出問題,但教師往往缺少等待,提出問題后很快就會以暗示性的語言迅速把學生的思路、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到設計好的標準化的路線上來,然后在教師的牽引下迅速指向標準答案。一個教學過程就這樣完成了。這對知識的傳授也許是高效的,但是高效背后犧牲的卻是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及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的空間和權利。試問:這樣做究竟要把學生引向何方?學生的主動性、主體性在哪里?這樣的啟發教學能起到正確引導學生的作用嗎?依我看,與其說是引導,倒不如說是“牽引”,因為學生的主動性完全被抹殺了。而且被動地跟著教師轉。
所以說,當今的課堂教學重要的一條是教師要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主動地去“探究”,而不是完全被動的“接受”。因為,教學方式的變革的背后是師生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它最能反映出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的改變,也最能反映教師的教學水平的高低。接受式學習從形成到發展經過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階段,它之所以具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與教學過程的本質特征是有很大關系的。實踐證明,接受式學習至今仍是最為經濟、有效、快速的教學方法。但是,也有許多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的時候犯了,非此即彼的錯誤,認為要實行探究式學習,就要拋棄傳統的接受式學習。以至于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的教師難于控制課堂而覺得無所適從;采用接受式教學方法的教師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敢越雷池半步。
2.教師對課堂要有精心的設計和系統的反思
首先,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是教師課前必備的環節。幾乎所有的教師課前都能做到認真備課,都知道要吃透教材,也知道要有沉著、自信的心理狀態去面對學生,而很多教師卻沒能做到超越教材,沒能做到在課堂上遇到突發事件要準備好保持鎮定,隨機應變,從容應對的教學機智,以及克服困難需要教師具有的耐心、恒心、意志力和執著精神。其次,課堂教學過程中同樣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設計知識呈現的方法,設計邏輯思維的過程,設計與學生交往的方式等等。教師理應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教師在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時,應積極主動隨時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在教學活動和情感交流中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而現實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游離于學生思考和生生互動之外的。再次,教學實踐之后的反思已成了課堂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新課程特別強調反思,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而許多教師更是上完課以后書本一夾就完事。很少做到將課堂中的感受、得失及時記錄下來,更缺乏對教學實踐的系統反思,寫出隨筆、碎思之類的教學感悟了。
3、更多地關注學生歷史學習方式的改變,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
課程改革的難點之一是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在新一輪的高中課程改革中,我們應該引導和促進學生將傳統的歷史學習方式轉變為科學的新型的歷史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這其中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老師將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意見的傾聽者是至關重要的環節。教師要運用教學策略,盡可能讓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活躍起來,引導學生樹立與時展相適應的歷史學習觀,以濃厚的興趣、極大的熱情和堅韌的毅力,主動參與歷史學習,將身心投入到歷史學習中去,合理地安排學習程序,采取適合自己個性的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形式和方法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逐漸形成科學的歷史學習方式。老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多問,老師應精心設疑,以設問、追問、反問等方法,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從而多給學生交流表達的機會,多為學生創造歷史考察、調查、探究的機會,組織課堂討論、辯論會、演講會、展覽會等活動,提高學生歷史學習的效率和質量,使高中歷史新課程真正進入全新的軌道。
4、放手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增長才干
知識是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知識最終是在使用中獲得其意義、效果和價值的。實際上,對社會有用的并不是我們頭腦中擁有的知識和技能,而是我們在社會實踐中所恰當地使用的知識和技能。遺憾的是,我們的學校教育只注重學生是否擁有知識,擁有知識的量有多大,并沒有關注擁有什么知識以及如何運用這些知識;只關注知識的靜態存在,而沒有注意到知識的動態運轉。同時從書本到書本的學習無法像從做中學那樣,能夠從實際面臨的多種不確定性中獲得直覺和激發洞察力,以及從排除實際困難的試誤中發現新問題、開拓新思路。脫離社會生活實踐的學習,難以帶來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躍升。
我們過去的教材對學生的探究活動關注是不夠的,如現在還在大部分省市使用的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高一《中國近代現代史》上下冊、高二《世界近代現代史》上下冊所設的活動課僅有3課。即《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的活動課“你怎樣評價”、《世界近代現代史》上冊的活動課“你如何評價拿破侖”、《世界近代現代史》下冊的活動課“了解聯合國、評價聯合國和參與聯合國事務”。
人教版新課標高中歷史教材在突出學生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感悟學習、自主學習的理念下,設計了大量的活動課,初步改變了過去歷史課“讀書多,活動少”的局面。
人教版新課標高中歷史教材活動課統計
必修1
探究活動一 從1913年的一份問卷測試談起――歷史問卷分析研討會
探究活動二 多民族凝聚的中華民族――嘗試自編教材
探究活動三 伊拉克戰后的重建問題――模擬召開一次聯合國會議
必修2
探究活動一 中國民生百年變遷(20世紀初―21世紀)――歷史展覽
探究活動二 關于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討論
必修3
探究活動一 中國傳統文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歷史小論文
探究活動二 走進歷史文化名人――與歷史文化名人對話
選修1
探究活動一 改革與發展
探究活動二 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
探究活動三 改革成敗的機遇與條件
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提高教師素質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習是一種個性化行動。作為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環境中創設一個有利于張揚個性的“場所”,讓學生的個性在寬松、自然、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展現生命的活力。那么面對新課改的挑戰,如何讓我們的課堂真正活起來呢?我認為:
1、教師要學會與學生合作、交流
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合作與交流者。教師勇于蹲下來看學生,這是一種人文關懷。不僅是身體蹲下來,心靈也要蹲下來,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生中間去,與學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個性發展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有效地獲取新的知識和能力。只有師生平等,調動起師生合作的積極性,才有利于師生的交流。
2、教師要學會傾聽、賞識和激勵
新課程重視了學生知識的交叉、綜合和滲透,這對于向來認為“隔行如隔山”教師來說,的確是一個挑戰。怎么辦?這就要求教師要真誠的學會傾聽,和學生共同探究,共同發展。同時教師又是一名成功的賞識者,要關注每一個學生每一件“小事”,賞識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表現。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快樂中學習,在成功中長在,真正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3、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
新的教學方式是服務于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怎樣學,教師就怎樣教,這就要求教師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加強理論學習,拓展知識面,豐富教學素材。
總之,當今的教師面對的不僅僅是我們教學的改革,還要適應我們社會的改革,為推動人才建設盡我們的全力。要學生創新,向學生講素質教育、全面發展,首先教師要有責任對自身觀念和行為進行創新,才可以適應教學上的創新。教師應該肯定、鼓勵、引導學生去按照正確的方向進行探究,然后讓學生享受成功,達到我們多方面的教學目標。
參考書目
[①]鐘啟泉:《課堂改革:學校改革的中心―與日本佐藤學教授的對話》《全球教育展望》2004、3
[②]王維榮:《再現歷史:六項有力的建構主義措施》《學科教育理論研究》2000年第2期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7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