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現代化的現狀范文
時間:2023-12-25 17:37: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藥現代化的現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餐飲菜肴裝飾的發展歷程
早在中國古代,古人就對美食美器頗有講究,圣人孔子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意思是主張吃飯時,食物能盡可能做得精細;烹飪時,肉要切得細致。這充分體現了孔子的飲食文化。在周代,飲食禮儀更是形成了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到了唐宋時期,社會繁榮,中外文化交流十分活躍,各地的飲食文化也在不斷融合,不僅是食材,還有烹飪方式、餐具工藝水平都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個時期,逐步形成了具有濃郁中華特色的飲食藝術。而到了民國時期,更是涌現了一大批食家,這在三毛的著作《民國吃家》一書中可見一斑。她寫了民國名人們的一些飲食情趣。例如,書中提到的民國大書法家于右任就說:“人生就像飲食,每得一樣美食,便覺得生命更圓滿一分,享受五味甘美,如同享受色彩美人一樣,多一樣收獲,生命便豐足滋潤一分。”一下把飲食提高到了美的高度。
而現今,社會發生巨大變化,改革開放翻天覆地,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對吃的要求不僅僅是停留在使用功能上,隨著人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對餐飲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進而涌現出了很多名菜名肴,各地菜式也是層出不窮。這主要就表現在對餐飲菜肴的口感、擺盤裝飾、環境設計以及餐具等的美感上。接下來我們就將針對以上所說的幾點對現代餐飲菜肴裝飾進行詳細分析。
菜肴盤配的造型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造型,即創造物體形象。所以造型美首先體現的是“形”之美。把食材加工成形,而且是美的形,有新意的形,實屬不易。《東京夢華錄》里就提到,宋人在七夕“以西瓜雕成花樣,為之花瓜”。即用西瓜、冬瓜雕刻出人物、花卉、蟲魚之行,再用果品粘砌,這樣造出的果品佳肴就像一件件精美的雕刻藝術品。甚至在漢代就有將雞蛋雕刻出花紋圖案,并點彩染色的做法。現代菜肴裝飾中,更是把形之美發揮到了極致。這也主要體現在了廚師的刀工技巧以及擺盤上。經過歷代廚師的反復運用,發展至今,更是創作出了多種不同的刀法,可以把原料加工成片、條、絲、塊、丁、粒、茸、泥等多種形態以及多種花色,還有鏤空的雕刻技法,嘆為觀止。
其次,是色之美。眾所周知,食材的顏色很豐富,但要在一盤菜中,把每個食材顏色做得好看且又搭配得出彩,就需要創作者既要有很高的烹飪技巧和掌握火候的能力,還要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和審美情趣,使得各種食材加工在一起形成色澤之間的協調美。而現代餐盤設計,很多也是以中國畫的一些代表圖畫為紋樣,設計整套餐具。例如,娟秀的工筆荷花、清麗的藍白瓷器圖案等等。
二、中國畫元素在盤配裝飾中的運用
在這諸多精美絕倫的菜肴盤配造型上,我們不僅看到了其所體現的藝術之美,更是關注到了其中一個重要的元素運用,即中國畫元素。這也是我們要研究的重點。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 水墨風情 提到中國畫,第一時間浮現在腦海里的肯定是那繪有花鳥、山水,或是寫意或是工筆的水墨畫,通過墨的濃淡變化,色的豐富表現,形成立意雋永、氣韻生動的美麗畫卷。而此繪畫方式,被運用到現代菜肴的盤配裝飾中,更是給餐飲增加了一份雅趣,吃飯變成了一種美的享受。比如,在木質的餐盤上,鋪開一張荷葉,上面放一瓦罐,旁邊再點綴荷花裝飾,仿佛是在黃色的大背景上潑上濃郁的綠色,上面再濃墨重筆以墨色,旁邊點綴清新的粉色荷花,儼然一幅水墨荷塘圖。
2. 意境美 水墨畫中的“意境”是指在水墨繪畫作品中,畫家在描繪事物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一種藝術感染力,它所呈現出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能使觀賞者通過聯想產生共鳴,開拓韻味無窮的審美想象空間。這也是中國畫的獨特之處,而把它引入現代餐飲菜肴的盤配裝飾中,就更是充滿一種獨特韻味。試想,在盤配裝飾中,以盤為宣紙,廚師的巧手為筆,把各種食材當作是作畫元素,一筆筆的擺放在盤中,再加些調料或者其他小裝飾,加上印款,勾勒出一幅充滿韻味的寫意圖畫,令食客駐筷欣賞。
3. 留白美 留白也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是中國畫的特色。“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蘇軾的這一詩句可以說是中國畫藝術品格最好的寫照。中國畫中常常有大面積的空白,但空白不等于無物,空白可以代表山、可以代表水、代表海和云等等,甚至可以說,中國畫的精髓都體現在這留白處,這是留給大家想象的空間,也是極具意境的一種藝術形式。所以,要在盤配裝飾中很好的體現中國畫元素,留白自然不可少。
4. 淡雅色調 中國畫還有一個特色,就是色彩淡雅,畫面中沒有過多的五顏六色,有的甚至只是墨色的深淺表現,有著很高雅的審美情趣,這也是當時文人畫家追求自然淡泊,清幽閑境的藝術境界有關。這素淡的畫風也一直傳承下來,形成我們獨有的一種審美情趣。所以,這一類中國畫元素的盤配裝飾也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韻味十足。
篇2
關鍵詞:山東;中藥農業;中藥材;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S567-1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6)12-0162-03
中藥農業是集中藥材種植(養殖)、加工、銷售為一體的中藥產業[1],是中藥產業鏈的基礎環節, 其核心內容是中藥材生產, 即持續、穩定地以種植、養殖或生物工程方式生產中藥材或其有效成分的過程[2]。其內容涵蓋了中藥材生產的全過程,從種植基地的生態環境到繁殖材料的來源,直至采收、加工和運輸貯藏的整個生產環節、生產人員及其檔案管理和相應的基地建設等[3,4]。以中藥材生產為主體的中藥農業與中藥工業、中藥商業、中藥知識產業[5]已形成了完整的中藥產業鏈。只有抓好中藥農業這一源頭,才能生產出高質量的藥材,真正實現“安全、有效、穩定、可控”的目的[6]。
1 山東發展中藥農業的優勢
1.1 自然環境優勢
山東地處我國東部沿海,海岸線長達3 000多千米,土地總面積達15萬平方千米,位于北緯34°25′~28°23′,東經114°36′~122°43′。西部及北部沿黃河流域為黃河沖積平原,南部為泰沂山脈丘陵地帶,在魯西平原和魯中南丘陵區的交界處有長達數百里的間斷湖泊地帶,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湖泊群。除黃河以外,山東還有數十條較大的河流。
以花崗巖、石灰巖、鈣質砂頁巖為母質形成的微酸性、中性或微堿性土壤主要分布于魯東和魯中南丘陵區。潮土由黃河沖積形成,富含鈣、磷、鉀。
山東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1~14℃,無霜期 180~22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550~950 mm,一般雨熱同季。由于近海和遠海、地勢高低及緯度的變化形成了不同的氣候環境,使得山東藥用植物資源較為豐富且有利于中藥材的生長[7]。
1.2 資源優勢
山東擁有中藥材資源近1 500 種, 其中植物類藥材達1 299種, 約占全國中藥資源種類的10%以上。大量需求的中藥材有390 多種, 地產藥材200多種。中藥材資源廣泛分布于全省各地,其中金銀花主要分布于沂蒙山區,平邑縣為主產區;丹參主要集中在臨沂、日照、淄博、泰安、棗莊、濰坊、煙臺和濟南的長清、章丘等地;桔梗主要集中在淄博的博山、沂源及濰坊的臨朐;西洋參、黃芪主要集中在威海的文登、榮成等地;瓜蔞主產于泰山西部,濟南長清的馬山最為道地;煙臺地區的萊陽是北沙參的道地產區;郯城的銀杏面積最大且歷史悠久;菏澤、濟寧主產白芍和丹皮;此外還有平陰的玫瑰、蒙陰的全蝎、東營的板藍根、無棣縣的木香、濟寧的嘉菊和豬牙皂。葛根、酸棗仁、柏子仁、黃芩、黃精、何首烏、四葉參、泰山紫草、靈芝、柴胡、遠志、地黃、徐長卿、蟾酥等道地藥材[8]的產量與需求量均名列全國前茅。全國17家中藥材專業市場之一的舜王城中藥材市場,是國家級重要的中藥材購銷集散地。
1.3 產業基礎優勢
隨著國家中藥現代化項目的實施以及山東省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示范縣建設的推動,山東中藥材種植面積由20世紀末的 2×104 hm2迅速擴大至現今的12×104 hm 約占全國藥材總面積的10%,已成為全國丹參、金銀花、山楂、桔梗、西洋參、徐長卿、瓜蔞、白芍、丹皮、黃芩、地黃、豬牙皂、玫瑰、木香、板藍根、全蝎[9,10]等的主要栽培產區,中藥材產業效益已達到80億元以上。
1.4 政策優勢
2001年山東省被批準建設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省,2003年省政府出臺了《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中藥現代化發展的意見》,隨后出臺了《山東省中藥產業振興指導意見(2009-2011年)》、《關于扶持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意見》、《山東省中醫藥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等,對大宗道地藥材品種選育、規范化基地建設等工作開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2009年順利通過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山東)基地省驗收,山東省中藥農業步入了國內先進行列。2014年出臺了《山東省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2014-2020)》,2015年組建了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中草藥創新團隊,為中藥農業發展注入了強勁活力。
2 山東發展中藥農業存在的問題
2.1 研發力量相對不足
山東省中藥農業的研發中堅力量主要分散在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山東農業大學、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中醫藥研究院等科研或教學單位,近年來這些單位在完成自身教學、科研任務的同時,還發揮著全省中藥農業技術推廣和服務的職能,任務重、人才缺(全省不足50人),技術力量薄弱,導致中藥農業研究小、淺、散,難以形成合力,缺乏在國家層面承擔大項目的能力[11],難以適應中藥農業對科學技術支撐的旺盛需求,以及山東中藥現代化中長期發展規劃的目標要求。
2.2 規范化基地建設進展緩慢
山東藥材種植品種約100個,絕大部分品種的生產仍沿用分散農戶傳統種植模式,倉儲不規范,藥材質量[12]難以保障。全省66.7 hm2以上的中藥材種植基地將近20個,但標準化、規范化[13]的中藥材生產基地相對較少,通過國家中藥材規范化生產GAP認證的基地僅有10處,在建基地由于缺乏科學指導進展普遍緩慢。
2.3 龍頭企業缺乏
全省有中藥工業企業159家,其中中成藥生產企業110家,中藥飲片生產企業49家。這些企業無論在生產規模、產值還是國內影響力方面都遠遠不夠,如黑龍江的哈藥集團、廣東的三九集團和白云山制藥、天津的天士力集團發展迅速,相比之下,山東則缺乏拉動產業發展的大型中藥龍頭企業,特別是很少在省內建有自己的原料生產基地。
2.4 關鍵技術研究滯后
中藥材規范化生產與GAP 基地建設的目的在于加強中藥材生產全過程的生產質量管理與可追溯性,穩定中藥材的質量和產量。在中藥材規范化生產與GAP 基地建設過程中, 諸如產地生態適宜性、良種選育、病蟲草害防治[14,15]、連作障礙、合理采收和加工貯藏等很多帶有共性的關鍵技術亟需研究解決。
3 山東省發展中藥農業的對策
3.1 大力促進中藥農業現代化
歷史上,山東中藥材生產主要以山區丘陵為主,耕地零散、面積小,用工成本基本忽略不計,大型農業機械無法作業,品種化所帶來的效益不能很好地顯現,現代化的生產手段難以實施,導致中藥材生產一直停留在原始的靠天吃飯的水平。隨著中藥的需求量增大,中藥農業蓬勃發展,藥材生產逐步顯現出規模化和平原化的趨勢,由規模化帶來了用工成本急劇增加必須通過農業機械化加以解決。因此,大力發展以農業機械化、品種化、肥料專用化、綜合防治無害化[16]等為代表的現代化技術是中藥農業的根本出路。
3.2 建立中藥農業科研體系
建議省級科研單位組建專門的中藥農業科研機構,打造一支中藥農業的科技創新團隊,提升科研和技術推廣水平。作為山東中藥農業發展的核心力量,應主要開展中藥材品種選育、栽培耕作技術、專用機械、初加工技術、規范化生產等研究、試驗示范與推廣,為全省中藥農業發展提供科學技術支撐。在大專院校設立中藥農業專業,為中藥農業科研創新和技術推廣培養人才[17]。打造中藥農業省級重點實驗室和試驗示范基地,提升中藥農業科研裝備水平。借助中草藥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引導、整合省內中藥農業創新團隊,實現科技資源互聯互通,打造提升全省中藥農業科技創新的整體水平。
3.3 設立專門管理機構
為了進一步建設好中藥材生產基地省,山東各級政府應把中藥農業當成一大主導產業來抓。建議成立中藥農業專門管理機構,指導和監督山東中藥農業發展,從宏觀上對中藥材種植進行資源調查和區域規劃,確定各市、縣的中藥材基地布局。
3.4 大力扶持中藥材深加工企業
山東規模化以上的制藥企業20多家,如:東阿阿膠、魯南制藥、國風藥業、煙臺綠葉、圣旺藥業、山東鳳凰、煙臺榮昌、菏澤步長等,在中藥材生產、加工、銷售和中成藥產品生產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建議加大扶持力度,多創名牌產品,特別是在中藥材種植基地扶持新建一批規模大、現代化程度高的生產加工廠。在深加工基地建設和設備配備上,要力求技術一流、設備一流,使山東中藥加工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帶動山東中藥農業向更快、更好、更高的目標發展。
3.5 加強中藥材GAP基地建設和認證
中藥材GAP基地建設是中藥農業的基礎,必須切實建立中藥材規范化生產體系,積極推行GAP 種植技術,全面提高中藥材質量,牢固樹立山東藥材的品牌形象。重點發展平邑的金銀花、徐長卿,郯城的銀杏,蒙陰的全蝎,沂水的蟾蜍,莒縣的黃芩,臨朐的丹參,青州的山楂,沂源的桔梗,文登的西洋參、黃芪,平陰的玫瑰,長清的瓜蔞,菏澤的丹皮,鄄城的地黃,萊蕪的白花丹參,萊陽的北沙參等著名道地藥材,科學規劃區域布局,積極采用“公司+科研+示范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等新型組織形式,鼓勵省內外中藥企業和其他非中藥企業參與中藥材規范化基地建設和認證工作。
3.6 建立中藥農業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整合全省中藥材生產企業、藥材加工企業、科研教學單位以及大型藥材生產經營合作社,建立中藥農業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產學研相結合,實現產業鏈條的有效銜接,發揮其在規范市場行為、信息交流與技術經濟合作、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和產品質量提升、保護知識產權及相關權益等方面的作用。
參 考 文 獻:
[1] 魏建和,屠鵬飛,李剛,等.我國中藥農業現狀分析與發展趨勢思考[J].中國現代中藥,2015,17(2):94-98.
[2] 陳士林,魏建和,韓建萍,等.中藥農業與中藥資源可持續發展[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07,9(4):1-7.
[3] 王志芬,劉喜民.中藥農業生產的基本原理與實踐探討[J].山東農業科學,2015,47(1):135-138.
[4] 馮前進.建設中藥農業在山西省經濟轉型發展中的作用和意義[J].山西農業科學,2009,37(9):70-73.
[5] 楊成民,魏建和,隋春,等.我國中藥材新品種選育進展與建議[J].中國現代中藥,2013,15(9):727-737.
[6] 鐘國躍.重慶市發展現代中藥農業產業的問題分析及建議[J].科學咨詢,2003(4):16-17.
[7] 王志芬,劉喜民.山東中藥材種植現狀及其發展對策[J].山東農業科學,2010(1):114-116.
[8] 黃璐琦,郭蘭萍.環境脅迫下次生代謝產物的積累及道地藥材的形成[J].中國中藥雜志, 2007,32(4):277-280.
[9]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
[10]單成鋼,張教洪,朱京斌,等.我國藥用植物種子生產研究現狀與發展對策[J].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2011,25(4):14-15.
[11]韓國彪,張金煥,段懷明.山西省大力發展中藥農業的建議[J].山西農業科學,2010,38(12):116-117 .
[12]楊利民,張永剛,林紅梅,等.中藥材質量形成理論與控制技術研究進展[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12,34(2):119-124.
[13]單成鋼,張教洪,朱連先,等.栝樓種子質量檢驗方法的研究[J].種子,2011,30(5):115-118.
[14]楊銀慧,豆小文,孔維軍,等.我國中藥材中農藥登記現狀及污染分析[J].中國中藥雜志,2013,38(24):4238-4245.
[15]苗青,孔維軍,魏建和,等.中藥材中農藥殘留現狀及控制措施評析[J].農藥學學報,2012,14(4 ):363-370.
篇3
論文摘要:分析當前醫院中藥人才隊伍的現狀和造成中藥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提出解決醫院中藥人才短缺矛質的主要途徑。
我國加人WTO,對中醫藥發展是一個嚴重挑戰和一次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中醫藥如何適應國際競爭的需要?中國傳統醫藥精華如何走向世界?走向現代化?大家都十分關注。我國的中藥事業發展緩慢,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中藥人才缺乏,中藥隊伍人員素質低下。筆者認為,要實現中藥現代化,要使我國傳統醫藥在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人才是關鍵,培養一支高素質的中藥隊伍是當務之急。
1醫院中藥隊伍的現狀
多年來,在我國醫療單位中存在著重醫輕藥、重西藥輕中藥的傾向,在中藥人才培養、中藥專業技術建設、中藥加工炮制、中藥質量管理等方面一直未引起高度重視,特別是忽視了中醫藥人才的培養。在目前醫院的中藥隊伍中,從正規中藥大專院校畢業的是極少數,絕大多數是非中藥專業科班出身的人員在從事中藥工作,中藥人才的嚴重短缺和斷層現象、后繼乏人現象是嚴峻的。
2醫院中藥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
2. 1各級部門缺乏對培養中藥人才的重視
目前國家教育系統開辦的中藥大學很少,連專門的中藥學校也不多,中藥技術人才無源補充。從事中藥管理的各級機構和組織存在重西藥輕中藥的傾向,沒有把中藥的技術建設放到應有的位置。在中藥人才的使用上,也存在重使用輕培養的問題,只滿足于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很少舉辦學習班、函授班等形式來提高他們的理論水平,使中藥從業人員得不到正規的訓練和教育,這與中藥現代化的要求和中藥的發展極不相適應。
2. 2醫院中藥人員的地位和待遇得不到改善
中藥和西藥的關系應該是平等的,都是醫院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衛生部門的干部部門至今沒有出臺正常的中藥專業職稱晉升制度,致使從事中藥工作的技術人員得不到正常的職稱晉升,他們的工作環境得不到改善,他們的待遇得不到提高,中藥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甚至部分從事中藥的人不安心本職工作,改行、調離的現象較普遍,中藥隊伍無法保持穩定。
3解決醫院中藥人才短缺的措施
3. 1國家應進一步完善中醫藥教育體系
21世紀建立一個具有中醫藥特色的教育體系是十分必要的,這個體系要根據中藥現代化的要求,既要培養能從事中藥科研工作和擔當中藥學術帶頭人的高層次的中藥人才,又要培養大量從事中藥加工、炮制、制劑生產所必須的初、中級實用型人才。教育部門要根據社會的需求制訂長期規劃和年度招生計劃,并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隨著國際競爭需要不斷調整招生結構。在專業設置上,各院校要適應中藥現代化需要,培養中藥材加工、藥劑、制藥工藝、藥理、檢驗分析、臨床藥學等各方面的人才。在教育形式上,既要發展中藥的中高等教育,又要堅持職業教育、成人教育、電大、函大等多層次發展,形成完整的中醫藥教育體系,保證各種中藥技術人才都有源源不斷的輸送渠道,以滿足中藥現代化發展需要。各醫療單位也要根據工作實際,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種形式培養人才,舉辦各種形式的培訓班,組織在職繼續教育,以不斷提高在職中藥人員的操作技術和專業素質。
篇4
安國藥市行情點評
成都荷花池藥市動態 劉中柱
廣西中藥材市場行情 陸善旦
亳州市場動態 戴偉,王慧君
禹州藥市動態 章金剛
廉橋藥市動態 黃青森
舜王城藥市行情 李兆顯
廣州清平藥市行情動態 秦新民
廣州花地灣倉貯中心交易行情 秦新民
香港藥市動態 欣欣
中藥出口與環境及瀕危物種保護 楊金延,劉張林
美國草藥制品協會關于草藥制品管理的若干建議 希雨
云南省藥材資源的利用與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 黃海魁,李純,李兆元
果樹和蔬菜的藥用功能 吳洪生
中藥現代化與中藥新藥的研究開發 王金輝,李銑
面向中藥現代化搞好中藥企業的繼續教育 何永佳
基層中藥隊伍狀況的調查與對策 趙勇
日本藥用植物栽培和品質評價研究、管理概況 秦民堅,周榮漢
半夏研究進展 郭巧生
探討用中醫學術理論進行企業診斷 張國慶
全國中藥材生產基地發展概況 商敏鳳,朱彥
甘肅藥用植物資源現狀及瀕危資源保護對策 陳垣
安國藥市行情點評 李誠
成都荷花池藥市動態 劉中柱
廣西中藥材市場行情 陸善旦
亳州市場動態 戴偉,王慧君
禹州藥市動態 章金剛
廉橋藥市動態 黃青森
舜王城藥市行情 李兆顯
廣州清平藥市行情動態 秦新民
廣州花地灣倉貯中心交易行情 秦新民
香港藥市動態 欣欣
銀杏國際市場的需求分析與對策 李遐松
蘆薈的開發利用和蘆薈產業 袁昌齊
保護甘草資源任重而道遠 趙潤懷
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建設中藥材GAP基地 陳興福
知識產權保護與中藥企業的發展 周,楊禎祿
依靠創新加快中藥現代化步伐 施少斌
加快21世紀中醫藥的發展 鄔時民
發展中藥注射劑需加強質量控制 譚成玉,王金輝,李銑
半夏的組織培養和植株再生 羅光明
HPLC法測定不同栽培年限黃芩中黃芩苷含量的變化 唐波,王康才
五指毛桃栽培技術 鐘小清,徐鴻華,陳安琴
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促進西部經濟開發--《中國中藥區劃》分區論述(三) 周瑩
貴州苗族藥和中成藥工業蓬勃發展 冉懋雄
黑龍江省采取多種措施積極發展中藥材生產 殷秀紅,吳成信,杜永祥,劉巖,李新
市場上中藥飲片質量的調查 黃順旺,王秀芳
廣西玉林藥材市場存在的質量問題與對策 龐曉軍
安國藥市行情點評 李誠
成都荷花池藥市動態 劉中柱
廣西中藥材市場行情 陸善旦
亳州市場動態 徐宏偉,王慧君
禹州藥市動態 章金剛
廉橋藥市動態 黃青森
舜王城藥市行情 李兆顯
廣州清平藥市行情動態 秦新民
廣州花地灣倉貯中心交易行情 秦新民
七月中旬香港藥市動態 欣欣
日本津村株式會社發展情況與分析 李遐松
廣西蛤蚧飼養馴化概況 陸善旦
水蛭原動物種類及活體鑒別 肖小芹
中藥保健品與人體健康 唐廷猷,王書林
實現中藥現代化的重要選擇--中成藥的二次開發 王煥魁,Wang Huankui
美國FDA有關植物藥制劑Ⅲ期臨床試驗IND所需毒理學資料的要求 陳琴鳴,金玉平,張建麗
彝族抗肝炎藥紫紅青葉膽的化學成分研究 劉光明,周萍,肖培云,何正春,李龍星
我國的甘草資源與甘草栽培技術 王文全,吳慶豐
江蘇省中藥資源與生產現狀 錢士輝,段金廒,楊念云,植飛,袁昌齊,史發枝
銀翹解毒片中雙花有效成分含量測定方法的研究 劉巖,崔紅花,王振月,王坤
發揮協會作用推進中藥產業現代化 張洪魁,Zhang Hongkui
湖南主要地產中藥材銷售趨勢分析 黃青森,Huang Qingsen
山東部分地產藥材銷售趨勢 李兆顯,Li Zhaoxian
河南部分地產藥材銷勢淺析(二) 韓欽良,Han Qinliang
安國藥市行情點評 李誠
成都荷花池藥市動態 龍興超
廣西中藥材市場行情 陸善旦
亳州市場動態 王慧君
禹州藥市動態 章金剛
廉橋藥市動態 江森
舜王城藥市行情 李兆顯
廣州清平藥市行情動態 賈海濱
廣州花地灣倉貯中心交易行情 秦新民
香港藥市動態 欣欣
科技進步給全球醫藥產業的發展帶來了什么 劉志民,Liu Zhimin
北京安福康醫藥公司狠抓質量管理確保消費者用藥安全有效
中藥開發研究與中藥現代化 劉凌云,李強
中藥材GAP研究及其運作思路 王文全,劉春生,孫志蓉,吳慶峰
中藥注射劑指紋圖譜檢測標準的實施與中藥材GAP基地建設 屠鵬飛,Tu Pengfei
佛手生產基地標準操作規程(初稿) 嚴振,蔡岳文,丘金裕,張京華,林奇藝,釧永強,楊炳旺,丘彩生
中藥顆粒劑的發展與制備工藝的改進 孫維廣,何國熙,葉志明
貫葉金絲桃的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研究進展 陳茂霞,朱慧,蔡陽,屠鵬飛
甘肅中藥材生產及產業化的思考 張存龍,王潤芳
白芷產銷及價格走勢分析 鄭全林,Zheng Quanlin
安國藥市行情點評 李誠
成都荷花池藥市動態 龍興超
廣西中藥材市場行情 陸善旦
亳州市場動態 戴偉
禹州藥市動態 章金剛
廉橋藥市動態 黃青森
舜王城藥市行情 李兆顯
廣州清平藥市行情動態 周靜
廣州花地灣倉貯中心交易行情 秦新民
香港藥市動態 欣欣
茯苓藥材規范化種植研究要點 王克勤,方紅,蘇瑋,傅杰,鄧芬
關于中藥新藥開發的思考 門九章,Men Jiuzhang
HPLC法測定穿心蓮及其提取物中穿心蓮內酯的含量 金文姍,經晶
中藥材常用生物農藥種類及特性(上) 吳洪生,劉懷阿
運用量-本-利分析方法提高中藥企業經濟效益 盧蘊明,Lu Yunming
湖南部分地產藥材走勢淺析 黃青森,Huang Qingsen
舜王城部分地產中藥材走勢淺析 李兆顯,Li Zhaoxian
甘肅當歸產地供求出現新變化 謝雙吉,Xie Shuangji
安國藥市行情點評 薛亞林
成都荷花池藥市動態 劉中柱
廣西中藥材市場行情 陸善旦
毫州市場動態 徐宏偉
禹州藥市動態 章金剛
廉橋藥市動態 黃青森
舜王城藥市行情 李兆顯
廣州清平藥市行情動態 秦新民
廣州花地灣倉貯中心交易行情 秦新民
香港藥市動態 欣欣
俄國植物藥的現狀與發展 劉志民,Liu Zhimin
木豆的利用價值 鐘小榮,Zhong Xiaorong
2002年廣西部分中藥材生產過剩 陸善旦,黃輝
2001年法國醫藥產業發生的重大事件 劉志民
藥品注冊管理辦法(試行)
關于GAP生產基地建設問題的思考 李書同,金希平
中藥現代化與知識產權的保護 蔡君
中藥濃縮顆粒的發展概況及建議 冉懋雄
規范經營科學管理中藥企業發展的主題 肖灑
對"入世"后貴州藥業發展的思考與建議 鄧煒
野生藥材變家種建立生產基地是大勢所趨 顧海鷗
只有競爭才有活力 萬德昌
中藥市場誠信建設勢在必行 黃青森
藥材市場需要誠信經營 章金剛
安國藥市行情點評 王英琴,張景
成都荷花池藥市動態 龍桂香
廣西中藥材市場行情 陸善旦
毫州藥市動態 王慧君
禹州藥市動態
廉橋藥市動態 胡嬪華
舜王城藥市行情 李兆顯
篇5
關鍵詞:天然藥物 資源保護 中藥現代化發展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526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3-0339-01
中藥走現代化發展之路,是建立于中醫藥理論、實踐經驗為基礎上形成的藥物發展模式。發揮傳統重要的優勢,并將其特色,結合現代科技,形成一套標準化、系統性的醫藥標準,成為集研究、生產、開發、銷售為一體的中藥管理模式[1]。中藥是我國歷史上一塊經久不衰的豐碑,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國地理環境多樣,幅員遼闊,各地氣候不一,從而形成多樣性的生物環境,猶如天然寶庫一般。近幾年,人類對保健意識、回歸自然意識的形成,讓許多國家都在尋找天然藥物。中藥有副作用小、療效獨特的特點[2],獲得國際上的廣泛關注,天然藥物被世界所認可的趨勢逐漸形成。然而,天然藥物資源正在逐漸減少,必須要建立保護意識,從源頭開始保護中藥資源,并將其特性發揮,挖掘中藥的潛藏價值,實現中藥現代化發展歷程。
1 規范道地藥物管理,提高中藥質量
對中藥材進行研究,是中藥基礎研究中的重要環節。中藥的質量于療效如何,與藥材本身的質量有極大的關系。中藥的本身質量,是我國中藥走現代化發展歷程的關鍵之一。天然藥物也因其有優良的品質,而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認可,但質量不達標,也會使得藥效降低,或藥性發生改變,療效不佳,甚至會引發不良反應[3]。
道地藥材是指在生態、天然環境下所生長的藥材,其大多較為集中,且在栽培、采收、加工等過程中,針對不同藥物的藥性,其各項步驟都有講究。同品種藥材,生長于不同地方,其藥效也各有不同,治療針對性也有所偏差。
道地藥材因品質佳、療效顯著而久負盛名,其經濟效果極佳,優質的中藥材,是對中藥品質進行評價的標準[4]。目前,中藥質量大不如前,大多采取人工種植方式,其土壤選擇、品質選擇、使用化肥與農藥、采收不當等,都會直接影響藥物本身的質量,還有許多人受利益驅使,以次充好,或者以非道地藥材,冒充道地藥材,從而導致人們對道地藥材失去信任。地理標志的相關制度實施,讓市場對道地藥材的識別度有效提高,可對道地藥材市場混亂情況進行有效的整治,使得道地藥物在種植、選材、采收、加工等每一個步驟都在嚴格的管理模式下進行,從而保障道地藥材的整體質量。
2 天然藥物資源保護
2.1 天然藥物資源的現狀。我國許多山區天然藥物資源及其豐富,但長期以來,人們都以地大物博的思想看待資源,缺乏對自然資源該有的憂患意識,缺乏自然資源管理,導致天然藥物資源如今十分匱乏,正處于急劇流失狀態。在許多天然藥物聚集地區,出現對天然藥物掠奪式采收的情況,導致許多原本常見的中藥材成了稀缺資源,天然藥物資源正逐漸枯竭[5]。
目前,我國稀缺植物已達上千種,其中被列為重點保護植物中的瀕危植物達四百多種。野生資源目前十分稀缺,從而導致中藥現代化發展之路受到制約,也讓我國中藥持續性發展之路遇到嚴重的阻礙。目前,天然藥物市場可分位三個:歐盟、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天然藥物市場;韓國、日本為代表的天然漢方市場;華裔為中心的傳統中藥市場。如今世界各國都已經對天然藥物所存在的藥物價值有了明確認識,也開始對天然藥物愈加重視[6]。而這樣的現象,也無形之中,為天然藥物市場增加了巨大壓力,我國的天然藥物資源正在經受著嚴峻考驗。
2.2 對天然藥物資源加大保護力度。面對日益嚴峻的自然資源匱乏情況,應該增強對天然藥物的保護觀念,樹立保護措施,并對相關保護措施加強實施管理,以《野生資源保護管理條例》為執行標準,依法對野生資源進行相應的管理。對稀缺野生資源應該加大種植力度,從而保障天然藥物資源能走向可持續發展之路。可創建天然藥材培養基地,對常用、稀缺的藥材進行研究、種植、加工,從而對自然資源進行可持續性利用,提高自然資源的保護效果。
目前,因我國大氣污染嚴重,工業化經濟的擴張,對大自然進行侵占。導致大量的天然藥材瀕臨滅種。面對這樣的現狀,許多人依然沒有建立自然環境保護意識,導致環境污染愈演愈烈,為確保環境保護、自然保護的有效性,相關部門應該采取強硬的管理手段,遏制破壞自然資源行為。加大保護力度,不僅是制定法規,而是要提高監督力度,使其能夠真正落實到位。并制定出相應的獎罰機制,對自然資源保護的重要性進行宣傳,從而使得自然資源保護意識可以根深蒂固。
3 利用分子生物技術,形成中藥現代化發展
在重癥治療區域,一直都是中藥的薄弱區域。雖然中藥療效穩定、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但其見效慢、無急救效果,導致在臨床上應用存在局限性。中藥走現代化發展之路,必須拓展其應用領域,才能重新被醫學界所接納,應用于重癥治療區域。
現代生物技術的應用,通過對中藥做研究,能以基因技術,將證侯相同藥物基因組,以生物合成,從而研制新的中藥成品。目前,中藥質量不穩定,成為中藥走現代化發展之路的關鍵性阻礙。使用基因技術,可對天然藥物抗病毒、抗害蟲能力進行提升,從而促進中藥質量穩定性。此項技術的實施,不僅可對稀缺野生藥材進行保留,也能大量繁殖,提高藥物生長質量,與此同時,還能對中藥中遺傳的毒性去除,亦或是增強藥材的藥效,可創造處轉基因藥材,將天然藥物的品種進行優化。對于許多瀕臨滅種的稀缺藥材,也能有效的保留,成為挽救瀕危藥材的主要手段。在中藥的現代化發展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分子生物技術應用于毒性較大的中藥材中,能有效提高藥物疾病治療效果的同時,弱化其毒性,使其能夠真正達到對癥治療的效果。許多中藥材都含有毒性,過量使用或許會造成毒性反噬。在此情況下,為避免造成對患者生命安全的威脅,必須采取分子生物技術,對于常用,卻有危險性藥物進行研究,使其成為安全、有效的創新型藥物。
4 結語
中藥走現代化發展道路是必要趨勢,只有走上現代化之路,才能使得中藥真正走出低谷,發揮其特性,克服原本的弱項領域。中藥在重癥領域中,一直都不得重視,而僅局限于慢性疾病的治療,導致中藥的發展受到限制,無法真正發揮其效果。使用分子生物技術,可有效幫助中藥走向現代化發展歷程。
我國天然藥材資源正逐漸匱乏,在此情況下,必須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對天然藥材資源進行保護,建立相應的制度,并將其有效的落實。建立珍惜野生資源種植基地,也能對稀缺資源進行保護,將珍惜物種進行保留。采取分子微生物技術,也能促進野生植物的繁殖,提高其種植質量,提高抗病菌能力和抗蟲害能力,以此保證了藥材質量關,促進藥材的整體質量,增加產量,較少資金投入。從而使得中藥能夠進入國際市場,被國際市場所認可。
參考文獻
[1] 王海東.新形勢下中醫藥產業國際化之研究[D].南京中醫藥大學,2009
[2] 白軍鋒.陜南中藥產業發展存在問題及解決途徑[D].西北大學,2010
[3] 祖炬雄.湖南省中藥材產業可持續發展探討[C].//第十屆全國中藥和天然藥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94-96
[4] 吳晶,李欣.國外天然藥物專利政策分析及對我國中藥保護的啟示[J].中草藥,2010,41(11):1909-1912
篇6
【關鍵詞】 中藥企業;經濟發展;貴州省
中藥是中國特有的傳統資源,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中藥出口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出口量逐年增多。貴州是我國著名的道地藥材主產區之一,享有“川廣云貴,道地藥材”的美稱。藥材“道地”是貴州中藥的特色之一。據統計,“十一五”期間,貴州省醫藥工業總產值從2005年的85.84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80.61億元,成為貴州省經濟支柱產業之一。企業是實現中藥現代化的主體,只有企業積極投入,中藥現代化戰略才能落到實處。本文就貴州省如何制定適合自己發展特點的企業發展戰略,以保證中藥企業經濟的長期、穩定、可持續發展做出研究。
1 貴州省中醫藥企業發展現狀
1.1 中藥種植面積擴大
近年來,貴州省以“國家中藥現代化產業(貴州省)基地”為載體,緊緊圍繞培育中藥后續支柱產業的目標,有效推進了貴州省中藥現代化產業的現代化進程。貴州省中藥制藥業已成為醫藥工業的主體。2010年,全省中藥材種植和野生保護撫育總面積為236萬畝,總產量為71萬噸,總產值為36億元。成為繼煤炭、電力、飲料和煙草行業之后拉動工業增長的五大主力之一。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已達188萬畝。全省藥材種植基地初具規模,已建立何首烏、太子參、天麻、石斛、銀杏、杜仲等人工栽培基地50余個,在國內具有競爭力的中草藥種植基地有11個,貴州省種植的中藥材品種達114種,種植面積上萬畝的品種有19個。
1.2 工業產業集群化發展
目前,該省已有藥品生產企業169戶,其中生產中藥民族藥的企業88戶,占全部生產企業的53%,全省已有144戶藥品生產企業的500余條生產線(車間)通過藥品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認證。藥品商業企業全部通過GSP(《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認證。1989年全省醫藥工業總產值僅為1.13億元。2009年,全省醫藥工業總產值已突破150億元,平均年增長速度達到19.6%。以貴陽高新區東風醫藥園、息峰扎佐醫藥園、清鎮醫藥園、龍里醫藥園、遵義高新區為重點的醫藥工業園區建設,以貴州益佰藥業、神奇藥業、同濟堂、信邦、百靈藥業等中藥龍頭企業和骨干企業為代表的中藥現代化產業集群逐步形成,將帶動全省中藥產業現代化的進一步發展。醫藥工業產業已成為該省增長最快的行業之一,是繼煤炭、電力、飲料和煙草行業之后拉動全省工業增長的又一主力。并與廣東、吉林、四川、江西、山東一同被視為我國中藥工業的第一梯隊。
1.3 藥品品種增加
全省1383個藥品品種中,中成藥制劑品種數占一半左右,民族藥制劑品種占12%左右,其工業總產值卻分別占到全省醫藥工業總產值的80%、40%以上。中藥民族藥制造業已經成為該省醫藥工業的主體,成為全省盈利能力較強的行業之一,其擁有的品種在全國已有相當的知名度,貴州威門、益佰、百靈、神奇制藥已進入全國中成藥工業企業50強,在全國樹立的品牌拳頭產品單品種年銷售已過億元。
2006~2010年獲得中藥新藥證書18個,目前在研中藥新藥120余個,其中32個獲得臨床批件,中藥新藥注冊申報26個。何首烏、太子參、頭花蓼、羊藿等4個品種通過了國家GAP認證,形成20個品種的規范化、標準化栽培技術框架。太子參、石斛等一批地道品種的育苗及種植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實現了規模化種植。此外,通過鼓勵扶持中藥企業進行技術升級改造和信息化建設,全省制藥企業的技術水平、生產能力、質量管理水平和綜合競爭力不斷提高。150家企業的500余條生產線車間通過GMP認證。
目前,貴州省將中藥產業作為做大做強特色新型工業產業的十大支柱產業之一來打造,要求民族醫藥總產值年均增速要達到20%以上,到2015年達到500億元,同時將中藥材種植作為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的重點來進行培育,發展500萬畝中藥材種植面積。
2 貴州省中藥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中藥現代化水平不高
第一,貴州省對中藥的研究尚未達到分子水平,對中藥中的礦物藥、毒性藥的安全性、有效性有待進一步加強。第二,對中藥的生產尚未實現技術現代化、工藝工程化。第三,中藥行業技術裝備水平落后,使中藥產品的質量和穩定性無法保障,很多出口中藥由于無法控制農殘、重金屬含量或違禁成分而遭拒售。第四,在中醫藥的基礎研究上存在許多含混不清、懸而未決的問題,在藥理、毒理、劑型、標準化、規范化上均未能充分利用當今科學技術的新成果,與國際先進技術水平存在較大差距。這些缺陷嚴重影響了中藥的國際化進程。
2.2 GMP認證企業少,阻礙了原料藥的銷售
GMP認證是藥品進入國際市場的首要條件,而貴州省中藥企業通過GMP認證的為數較少,藥品生產質量管理體系未達到GMP標準,所以,我國中藥得不到國際認可。近年來,我國原料藥銷售受阻,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受到了己基本完成GMP改造的印度藥業的沖擊。目前,我國在中藥種植、生產、有效成分測定、毒理藥效檢測、包裝貯存等方面尚缺乏統一的標準,中藥企業應努力建設符合國際通行標準要求的生產要求,以保證藥品安全、有效和穩定。
篇7
中藥現代化的核心是中藥的“有效、安全、可控”。現階段將納米技術應用于中藥的研發是中藥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1 納米技術
納米技術(Nanotechnology)是一門在0.1~100 nm空間尺度內操縱原子和分子,對材料進行加工、制造具有特定性能的產品,或對物質進行研究、掌握其原子和分子的規律和特征的高新技術學科[1]。被認為是“今后十年最可能使人類發生巨大變化的十項技術”之一。現代研究表明,藥物在生物體內的起效時間、作用強度和持續時間除了與藥物本身的化學結構有關外,還與藥物的物理狀態密切相關。而改變藥物的單元尺寸是改變其物理狀態的有效方法,當藥物粒子的粒徑在納米尺寸分布時,粒子的表面積和化學式將顯著增大,呈現出新奇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性[2]。因此,在中藥研究中應用納米技術,可能使藥物活性和生物利用度提高,甚至產生新的特性,有利于新產品的開發,改變中藥劑型過于老化、單一的現狀,從而實現中藥現代化。1998年徐輝碧等學者率先提出了“納米中藥”的概念[3],并在這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研究。納米中藥是指運用納米技術制造的粒徑小于100 nm的中藥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原藥及其復方。
2 在中藥研究中的優勢
2.1 提高藥物生物利用度
從藥物學原理來說,藥物的溶出速度與藥物的顆粒比表面積呈正相關,而比表面積與顆粒粒徑成反比。因此,藥物的粒徑越小,則其表面積越大,越有助于藥物有效成分的溶出。采用納米技術加工中藥,其顆粒達到超細粉末的水平,比表面積顯著增強,藥物在胃腸道里的溶解度明顯增加,從而增加藥物的生物利用度,并加快藥物起效時間[4]。此外,由于納米粒的黏附性及小的粒徑,既有利于延長局部用藥時滯留性的增加,也有利于延長藥物與腸壁接觸時間,加大接觸面積,從而提高藥物口服吸收的生物利用度[5]。采用納米技術加工,可使植物的細胞壁破碎,易于有效成分的滲出[6]。
2.2 增強組織靶向性,降低毒副作用
通過選用對機體組織或病變部位親和力不同的載體制作載藥納米微粒,使藥物能夠輸送到期望治療的特定部位,實現藥物的靶向給藥。納米級的載藥微粒進入機體后,大部分被單核—吞噬系統(MPS)攝取,分布在淋巴、血液、肝、脾、骨髓等器官中。有研究證實,毫微粒(1~1000 nm)載藥系統可使給藥量的80%集中于肝臟,并進入肝細胞,對腫瘤和肝病的治療有重要意義。而且,載藥納米微粒迅速聚集于肝、脾等網狀內皮系統的主要器官,還使由于治療藥物的非特定聚集而引起的毒性被降低[7]。
2.3 運載藥物通過生物屏障
納米載體可以增加藥物對生物膜、不同種類的黏膜和細胞膜的通透性,使其可以通過某些生理屏障,到達重要的靶位點,治療一些特殊部位的病變[8]。例如納米粒子經過適當的修飾,可以通過血腦屏障,把藥物定向地輸送到中樞神經系統而發揮作用。
2.4 緩釋功能
一些半衰期短的藥物因需要每天重復給藥,可能會因患者的順應性較差或無意識的漏服而影響治療效果。中藥的納米制劑可以延長藥物的體內半衰期;并還具有緩釋功能,甚至可根據人體需要控制釋放速度及釋放部位[9]。
2.5 改變中藥藥性,發現新功能
中藥納米化后可能導致升級物的理化性質、生物活性及藥理性質發生重要變化,甚至改變中藥藥性,產生新的功效。周云中等觀察到普通的牛黃有清熱解毒、熄風止痙、化痰開竅的作用,但是牛黃加工到納米級水平,其理化性質和療效發生了驚人的變化,并具有極強的靶向作用,甚至可以治療疑難絕癥[10]。
2.6 改變給藥途徑,豐富中藥劑型
中藥的給藥途徑主要是口服,應用納米微粒作為載體,將打破傳統的給藥方式,目前在一些合成藥制劑領域已逐漸使用的與納米概念有關的制劑技術,如固體分散技術、包合技術、乳化技術、脂質體制備技術、聚合體納米制備技術等。納米技術在中藥制劑中的應用,將極大地豐富中藥的劑型。如將中藥制成毫微囊,或制成納米粉針劑,或將水溶性小及難溶的藥物加工成納米顆粒,還可將中藥制成高效透皮釋放制劑、口服控釋劑、含片、干粉吸入劑、鼻噴霧劑、舌下速溶片,以及植入制劑和微乳劑、脂質體等多種劑型[10]。豐富的劑型選擇,可大大提高中藥的穩定性和療效,降低毒副作用。
3 結語
納米技術是一門新興的、多學科交叉的技術領域,在中藥現代化中引入納米技術是時展的需要。盡管納米中藥尚處于起步階段,其研制開發存在許多問題,但是我們相信,隨著納米技術在各個領域中的應用不斷取得成功,在中醫藥學領域中的應用也會逐步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納米技術將中藥研究提升到探討物理性狀,化學結構和生物活性三者之間關系的高度,為中藥發展提供新的動力,帶來全新的中藥加工方法和工藝,從而加速傳統中藥向產業化、現代化、國際化發展,必將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白吉慶,王昌利.納米技術在中藥制劑研究中的應用[J].現代中醫藥,2005,25(6):4850.
[2]劉金洪,張冰冰,郝永龍.納米技術在中藥研發中的應用前景展望[J].四川中醫,2004,22(4):2425.
[3]徐輝碧,謝長生.納米技術在中藥研究中的應用[J].中國藥科大學學報,2001,32(8):161165.
[4]方 琴.納米技術在醫藥領域中的應用[J].貴州醫學,2002,26(11):1 040.
[5]張文萍,張志耘.我國納米技術在藥學領域中應用現狀[J].天津藥學,2002,14(5):17.
[6]阮 鳴.納米技術及其在中藥研究中的進展[J].內蒙古中醫藥,2004,(4):2729.
[7]韓 靜,巴德純,唐 星.納米技術在中藥制劑中的作用與意義[J].中醫藥學刊,2004,22(3):575576.
[8]王 勇,胡 坪,劉清飛,等.納米技術在載藥系統及中藥研究中的應用[J].中成藥,2007,29(1):112117.
[9]周長江,崔黎麗.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及其在藥物納米控釋系統中的應用[J].藥學服務與研究,2002,2(2):112115.
篇8
中藥注射劑近年來的發展確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也被認為是中藥現代化取得的重要成果。中藥注射劑這大類產品的任何“風吹草動”,都難免“牽一發而動全身”。
8月11日,在由中國中藥協會主辦、哈藥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的“中藥注射劑現狀分析與發展方向研討會暨首屆中藥注射劑研究論壇”(以下簡稱中藥注射劑論壇)上,哈藥集團中藥二廠、神威藥業、正大青春寶、天士力、湖南正清制藥等國內知名中藥注射劑生產廠家紛紛表示,對于中藥注射劑研發、生產和使用中的問題,應該正視并及時解決,制藥企業要始終把維護人民群眾用藥安全放在第一位,但也不能因噎廢食、而是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中藥注射劑,在中藥現代化的道路上不斷進取。
良莠不齊終釀苦果
今年6月1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了《關于暫停使用和審批魚腥草注射液等7個注射劑的通告》;6月28日,SFDA又了《關于加強中藥注射劑注冊管理有關事宜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擬對中藥注射劑的注冊加強管理,并對已上市的品種進一步完善藥品標準,開展再評價工作。一時間,因不良反應問題突出而引發的“魚腥草事件”波及到了整個中藥注射劑行業,社會各界對中藥注射劑的用藥安全給予了高度關注,甚至誘發了對中藥注射劑的信任危機。
令人擔憂的是,由“魚腥草事件”引發的中藥注射劑信任危機正在逐漸蔓延,甚至有人對中藥現代化的方向和路徑產生了質疑。
而眼下的這一苦果與近年來中藥注射劑產業的投資沖動不無關系。
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中藥室主任林瑞超在此次論壇上指出,中藥注射劑是我國獨創的新劑型,具有生物利用度高、作用迅速等特點,能較好地發揮中藥治療急病重癥的作用。中藥注射劑誕生至今只有短短的六十幾年,雖沒有像其他中醫藥劑型一樣具有悠久的使用歷史,但中藥注射劑使傳統中醫藥在危急重癥領域發揮積極作用的設想成為可能,這對于中藥藥劑學的完善與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強大的市場份額以及被看好的發展前景,刺激著越來越多的生產企業步入中藥注射劑的研制和開發行列。但是,強勁的研發熱潮卻掩蓋不住中藥注射劑本身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化學成分復雜,制備工藝落后,質量標準欠缺等。
林瑞超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1999年~2005年間,全國中藥注射劑市場平均增長率高達35%;根據2004年統計的數據,排在中藥臨床用藥前三位的分別是參麥注射液、生脈注射液和舒血寧注射液;排名前十位的藥品中有7個為注射劑產品。據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制藥系教授杜守穎介紹,中藥注射劑的原料與西藥不同,必須經過提取、分離、精制等前處理過程,前處理工藝對注射劑的質量影響至關重要。但是,目前中藥注射劑前處理技術參差不齊,即使不同廠家生產的同一品種,生產工藝的控制水平也不同。杜守穎說,劑型并無好壞之分,只有是否合理的問題,有些中藥品種并不適合做成中藥注射劑。
“現在,一些企業的產品出了問題,其他企業受到了牽連。”哈藥集團中藥二廠廠長劉占濱說,“應該提高中藥注射劑的準入門檻。”
劉占濱認為,中藥注射劑的研發應用了國內外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手段,為了生產合格的產品,企業把能夠應用的最先進的技術都用上了。中藥注射劑對質量標準的要求要遠遠高于其它中藥劑型。因而,發展中藥注射劑是中藥現代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哈藥集團中藥二廠上世紀90年代開發的中藥粉針填補了國際空白,成為中藥現代化歷史上的一面旗幟。“而現在,這面旗幟所代表的行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痛定思痛正視不足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在本次中藥注射劑論壇上說,中藥注射劑在急癥、重癥治療方面應用廣泛,是中藥現代化的發展方向之一,應該積極扶持,幫助其健康發展,對目前存在的問題也應該理智、客觀地分析、解決,“中藥注射劑出現的不良反應主要是過敏反應。這與患者的過敏體質和醫生的不合理用藥有很大關系。但是,制藥企業的研究工作總體上來說也是不夠的。”
林瑞超認為,面對公眾的質疑,作為醫藥工作者,我們應該科學地看待中藥注射劑,不能因噎廢食,切實做好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發生的基礎研究工作,才是為其正名的理智之舉。
林瑞超詳細列舉了中藥注射劑目前面臨的三大難題:
(一)中藥材質量不夠穩定。質量穩定的中藥材是生產質量穩定的中藥注射劑產品的先決條件。當前,中藥材的質量因易受產地、氣候、生態環境、栽培或養殖技術、不同的炮制加工方法等因素的影響,會產生明顯的差異,從而導致當前中藥注射劑的療效和質量不夠穩定,安全性較差。
(二)提取制備工藝復雜。由于制備中藥注射劑所使用的各種中草藥所含的有效成分往往性質不同,如果按一種方法提取、精制,有可能使某些有效成分損失;或者由于配伍上的問題,使提取成分之間產生相互作用,從而影響到成品的質量和療效。對于有效成分已經明確的中草藥,其提取方法及制備工藝基本不成問題,但要制成最終的中藥注射劑,其制劑工藝中有效成分的溶解度、穩定性、澄明度、鞣質以及蛋白質去除等問題仍是難點。大多數中藥成分復雜,有效成分尚不清楚,這給中藥注射劑的制備和質量控制帶來一定困難。令人關注的是,當前一些難溶性的礦物質和富含異種蛋白的動物藥以及樹脂、樹膠類藥物也成為中藥注射劑開發的熱點,被當作原料廣泛使用,如石膏、赤石脂、明礬等礦物質,蟾蜍、鹿茸、羚羊角、地龍、水牛角等動物藥,乳香、沒藥等樹脂、樹膠類藥物,這更增加了制備工藝的復雜性和難度。
(三)大部分質量標準有待提高。在已有國家標準的110多種中藥注射劑質量標準中,由于頒布的時間不同,其中不可避免地留下了當年技術發展水平的烙印,因而水平參差不齊,除少量新藥標準外,大部分中藥注射劑的質量標準有待提高。中藥注射劑質量的有效控制應是對其有效成分和雜質成分(或有毒成分)的控制。盡管中藥的化學成分研究已開展了近一個世紀,但由于長期以來化學成分與生物活性研究脫節,至今大部分中藥的有效成分仍未得以闡明。
“加大科研投入不能是一句空話。對企業來說,還有很多迫在眉睫的事情應該主動去做,如產品的過敏、熱源等問題。這些都應該成為必檢項目。”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藥標準處處長錢忠直認為,企業不能把所有的難題都拋給政府,而應該與政府一起思考存在的問題。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李大寧指出,中藥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通力合作。中藥注射劑論壇的召開是非常必要和及時的,它加強了政府、企業、科研人員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有利于各方達成共識,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哈藥集團中藥二廠、神威藥業、正大青春寶、天士力、湖南正清制藥等廠家均表示,今后會加大對中藥注射劑的基礎研究,不斷提高技術標準和產品質量,引領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不畏艱險奮勇開拓
有專家認為,中藥注射劑行業的發展現在走到了一個至關重要的關口,如果能夠突破這個關口,中藥現代化之路將會走得更順暢。
“事實上,一些優秀企業在中藥現代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劉占濱表示,哈藥集團中藥二廠在中藥粉針的研發方面獨樹一幟,不會因為目前遇到一些問題就裹足不前,而會執著地繼續往前走,相信問題會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得到解決。
篇9
中藥學專業主要是培養在中藥研發、生產、經營和檢測等一線工作中的應用型專門人才。傳統的中藥學被國外和西方的醫藥界認為更多只是依靠經驗,缺乏科學性,但事實上它本身也具有自己的理論體系。而且,近年來中藥學的發展更加強調與化學等基礎學科的結合,藥理分析、化學分析等西醫常見的方法增強了其科學性,使其更為人們接受和認可。所以,從這一角度來說,化學這一重要的基礎學科與中藥學進行交叉、滲透和融合已經成為一個趨勢,并逐漸成為中藥學學科發展的強大支柱,使中藥學在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因其科學性和可測性而更讓人接受。因此,突出化學教學在中藥學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強中藥學與化學的結合,將有益于中藥學的整體發展。
2 現代化學學科的發展
2.1 現代化學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產生了許多交叉學科
隨著物理學在20世紀初的長足發展,各種物理測試手段不斷涌現,促進了溶液理論、物質結構、催化劑等領域的研究,而量子理論的發展,更是解決了化學上許多過去無法解決的問題,物理化學、結構化學等理論逐步完善,使得現代化學逐漸興起。現代化學的興起使化學在無機化學和有機化學的基礎上,發展成為多分支學科的科學,開始形成了以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和高分子化學為分支學科的化學學科。化學與社會的關系日益密切,使化學與其他學科相互交叉與滲透,產生了很多邊緣學科。例如,天然藥物化學、植物化學、中藥化學、藥物化學、配位化學、生物化學、生物無機化學、金屬有機化學、核化學等等。這些邊緣學科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相關學科技術的快速發展。而化學學科中的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化學分析、儀器分析與中藥學的結合日趨深化,對于中藥學的發展必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并為提高人類健康水平做出應有的貢獻。
2.2 現代化學學科研究水平的提升極大地加快了新藥的研發進程
作為藥品,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雖然二者在來源、性狀等方面完全不同,但其有效成分大都是有機化合物。因此,有機化學研究水平的提升會促進中藥的發展,從而使中藥的新藥研發在很大程度上受益。從目前中藥新藥研發的趨勢看,重點追求主要藥效成分明確、作用機理清楚;在新藥的質量控制上以若干個主要藥效成分為指標;在工藝上要相對簡單、具有可控性和可重復性;在療效上要確切有優勢,使用要安全科學。目前的新藥研發很多時候是通過拆方研究,找到藥效物質,進而優選、拆分并研制出機理和適應癥明確、質量可控的小復方、有效部位或單體成分新藥。中藥新藥強調和追求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是中藥現代化研究的一部分,而這些都有賴于現代化學分析技術和實驗水平的提高。
2.3 現代化學學科的發展為中藥現代化提供了重要手段
中藥現代化的本質,就是把當代最新科技手段、方法及設備融入到中藥研究、生產和臨床應用的每一個環節,促進中醫藥不斷發展完善的一個過程,其目的不是要把中藥西化為“西藥”。中藥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自身完整的中醫藥理論體系,按照中醫理論使用的藥品有著自身的特殊性,其效用的發揮需要其他藥品的配合,與西藥只需要單種成分(如抗菌素)發揮作用不同,中藥藥效的發揮更多依靠多種藥物藥性的配伍,如何用統一標準的實驗研究方法規范新藥,是中藥藥品質量保障的重要環節,也是中藥現代化的發展方向。當前重要的不是按中醫中藥的特點來制定新的中藥療效評價方法及判定標準,而是盡可能用現行的國際藥物篩選及評判標準來研制評價中藥新藥,真正地將中藥作為一種常規藥物來看待。因此,用現代化學技術來分析量效關系、時效關系、半數有效量或最有效劑量等這些構成一個藥品的基本數據是中藥現代化的趨勢。
2.4 化學學科對于中藥質量控制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由于中藥藥品的特殊性,目前一些中藥生產過程中還缺乏科學規范的質量控制標準,不同生產批次和不同生產廠家的同一產品在物質組成上常常存在較大差異,產品質量不穩定,直接影響中藥療效。最近幾年頻繁發生的中藥注射制劑不良事件就是最為典型的例證。因此,中藥質量控制已成為制約中藥藥品走向國際的瓶頸。要實現中藥現代化,建立能得到國際認同的質量檢測和保障體系是關鍵。完善質量控制手段,也必須依靠現代化學技術(HLPC、GC、MS、ICP-AES、ICP-MS、UV、FT-IR、AAS、AFS、XRF、SPE、SFE、SX等)才能完成。這其中,通過對中藥藥品提取化學特征信息,創建基于化學信息學的中藥材質量辨識和評價方法(指紋圖譜等),是中藥質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3 云南中醫學院中藥學化學類課程教學的現狀分析
依據云南中醫學院2008年人才培養方案,中藥學、中藥資源與開發、制藥工程、藥學、中藥栽培與鑒定、藥物制劑、食品科學與工程、市場營銷等專業開設的化學類必修專業基礎課主要有:無機化學、無機化學及化學分析、有機化學、化學分析、儀器分析、物理化學、生物化學、化工原理等。化學類必修專業課主要有:中藥化學、天然藥物化學、食品化學、食品生物化學、食品分析、制劑分析、藥物化學、藥物分析等。化學類必修專業基礎課及化學類必修專業課占全部必修專業基礎課的比例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藥物制劑專業化學類課程學分比重和學時比重高達35.9%;中藥學專業和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為33.42%;藥學和制藥工程專業為33.4%;中藥資源與開發專業為29.4%;中草藥栽培與鑒定為25.5%;開設化學類課程最少的市場營銷專業,化學類課程學分比重和學時比重也接近15%。這就是說,藥物制劑專業、中藥學專業、食品科學與工程、藥學、制藥工程專業和中藥資源與開發專業的學生在大學4年里有1/3的時間里,中草藥栽培與鑒定專業學生有1/4的時間里,都在學習與化學有關的課程。按照2012年云南中醫學院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辦法,不改變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總學分,只是將每個學分由18學時降為16學時。這樣,化學類課程的學分比重和學時比重將保持不變,并且這一狀況在今后將維持不變,與國內大多數中醫藥院校持平。
4 化學教學在云南中醫學院中藥學人才培養中的地位與作用
從上述化學教學在我院中藥學教育中所占的比重來看,除市場營銷專業外,其他涉及中藥學專業的化學類課程教學所占的學分比重和課時比例都超過全部的1/3,說明化學教學在我院中藥學人才培養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并在培養學生的化學基礎上發揮著支撐作用,而這也適應了現代中藥學教育發展模式變化的需要。
4.1 強化化學教學的必要性
現代中藥學教育已經從傳統單純的“化學”模式向“化學-生物學-藥學”模式轉變,僅從化學的單一角度進行教學無法滿足中藥學的發展需要,只有突出化學與藥學的結合,將加強應用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強化兩者的交叉和滲透,才能奠定中藥學學生的化學基礎,這對中藥學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支撐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4.2 提高化學教學水平的重要性
化學是實驗性很強的學科。化學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化學實驗,因為化學實驗的實踐教學在中藥學教育中占據著戰略性的重要地位,是培養中藥學創新人才的關鍵環節,具有其他任何教學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思維為核心、能力為目標”的實驗教學理念,通過化學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科學實驗的基本知識、方法和技能,訓練學生嚴謹的科學作風,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提升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因此,學院必須在重視知識傳授的基礎上,大力加強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建立 “厚基礎、寬專業、重實踐、強能力、高素質”的人才培養模式,并根據市場需求適時調整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計劃,制定與生產實踐、社會發展需要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案,立足云南、服務邊疆、面向東南亞,培養符合中藥現代化要求的綜合性人才。
5 結語
隨著現代化學學科的快速發展,化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為眾多學科和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撐。化學與中藥學的結合已成為一種趨勢,化學中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化學分析及儀器分析等學科與中藥學的結合也日漸深化。這對于中藥學的發展已經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強化化學教學在中藥學教育中的基礎地位,可為中藥學教育水平的提高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
篇10
關鍵詞:中藥顆粒劑;研究;應用
Abstract :Objective analysi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ranule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conten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esent important granules. Results the correct research direction, the exact effect of medicament. Conclusion through traditional medicine experience,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clinic, the use of modern means, to standardiz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granule production.
keyword :Chinese medicine granules; research; application
中藥顆粒劑是近年來中藥飲片進行改革后的產物,我國傳統醫學中對于中藥的服用方法主要為湯劑,其基礎為中藥飲片。中藥飲片對于中藥調劑來說,相比膏、丸、散等藥劑更為方便。再加上中藥飲片更適應中醫辨證治療的基礎,能隨證加減,同時吸收效果好,藥物作用快,所以使用時間最為長久。隨著西藥的引入,市面上出現了大量的制劑,中藥飲片的弱點也逐漸被暴露。相關調查顯示[1],越來越多的人群不再愿意選擇傳統飲片進行煎服,我國中藥飲片市場的產量正以每年14%~28%的速度發生遞減,說明中藥飲片需要進行徹底的改革。經過我國大量醫藥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在中藥飲片的制作工藝上取得了一定成果。
1中藥顆粒劑的研究現狀
1.1中藥顆粒劑的概念及研究類型
中藥顆粒劑是傳統中藥飲片通過特殊工藝加工而成的新劑型,結合了中醫藥理論與臨床實際應用對現有的中藥材及中藥飲片進行特殊加工,更方便日常攜帶及服用,并且提高了藥材的有效成分,對疾病的治療效果明顯提升[2]。古人煎服中藥湯劑時,通常是將藥材經口咬碎為大小適宜的形狀再進行煎服,后來演變為采用刀具將藥材進行處理,再后來將中藥材進行研磨為或粗或細的顆粒或粉末,去渣后留湯服用或是加水煎服,藥粉連湯一并服用。現階段中藥材制劑多為飲片,是將中藥材進行加工炮制后,制作成一定長短、厚薄的塊、片、絲、段等形狀供患者使用。上世紀50年代,飲片湯劑出現過一次高峰,有人將每味中藥飲片制作為水劑并加入少量防腐劑,經過醫生處方的調配,將多味藥劑混合后進行配制,方便患者隨時服用,該方法為現在中藥顆粒劑奠定了一定的基礎[3]。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藥顆粒飲片在改革中出現了以下幾種類型:①中藥顆粒飲片,也稱為中藥飲片顆粒、煮散或粉劑。是通過將中藥材中的雜質去除后對藥材進行干燥,再將其切制成適宜大小的顆粒或是粉末,通過干燥滅菌后采用不同規格的濾紙進行包裝,以供臨床使用。②濃縮顆粒劑,也稱為浸膏顆粒劑或濃縮顆粒料,是通過原有動植物藥材經過加工炮制后制作的飲片,通過現代工業對其進行萃取、濃縮、干燥、制粒而成。
1.2中藥顆粒劑的有效成分研究
中藥飲片劑型的改革,為目前疾病治療的效果以及患者的服用的便捷性提供了基礎。近年來有研究表明,同種數量的藥材顆粒劑相比傳統中藥材,其藥物的有效成分明顯提高。姚世英等人[4]將當歸、黃連、地榆與黃芩四味傳統藥劑與顆粒劑進行相同條件下的煎服,將煎服后的湯劑進行藥物有效成分的測定,結果發現,中藥顆粒劑中每種藥物的有效成分相比傳統中藥材顯著提高,比例在19%~20.4%不等。經陳炬等人[5]對24味中藥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傳統藥劑與顆粒劑進行煎出率的比較,結果提示顆粒劑相比傳統片劑的有效煎出率高出1.8倍左右。我院中藥研制中心對大黃、黃柏及丹參各30g的傳統片劑及顆粒劑進行30min的浸泡,并對浸出液中的有效成分進行了比較,詳見表1.
表1三種藥物浸出液有效成分比較(g)
通過表1結果提示,顆粒劑浸出液中的單味藥劑有效成分相比傳統片劑高出0.5~3倍,由此證明通過將藥材碾碎后能提高其藥物釋放的表面積,促進有效成分的析出,與藥劑學理論相符。
2中藥顆粒劑的應用優點及其他問題
2.1濃縮型顆粒
優點:①有效滿足患者對藥物的三效、三小、五方便,即使用過程中高效、長效、速效,用量小、不良反應小、毒性小,攜帶方便、服用方便、生產方便、貯藏方便、運輸方便等特點。②藥物的有效成分含量高、析出迅速、見效快,利于急診患者的使用。③濃縮型顆粒無需煎煮,利于中醫市場的開拓。④生產條件穩定,全自動處理,幫助中藥走向國際市場。
不足:①忽略了混煎和單煎之間的差別,由于中藥湯劑中存在配伍現象,有君、臣、佐、使、七情合和的用藥理論,藥物通過互相配伍,某種程度上起著相生相克的功能。在臨床應用中,通過混合煎煮的效果優于單獨煎煮[6]。②混合煎煮夠擴大處方的治療范圍及適應證,同時還能降低或緩解藥物的毒性,而采用單獨煎煮后再將每一味中藥混合配伍無法達到傳統藥劑混合煎煮的效果。
2.2顆粒型飲片
優點:①保持了中藥湯劑的原有特色,同時也保留了傳統藥劑的整體功效。②藥物物的有效成分析出率高。③使用方便,更容易貯藏,保存時不易發生蟲蛀、發霉、泛油等問題,煎煮的時間相比傳統片劑縮短,通過沸水浸泡也可服用。④工業化成產更便捷,用量更準確。⑤清潔衛生、無雜質。
不足:①藥材形態為顆粒或是粉末狀容易造成有效成分的揮發。②通過藥材的形狀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鑒別。③部分藥材含有淀粉或是黏液,在煎煮的過程中容易出現糊化[7],不利于藥液的過濾。
3中藥顆粒劑的發展動態及趨勢
中藥顆粒劑的研發,對于傳統中藥飲片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改革,臨床各界也在不斷對中藥顆粒劑的改革進行探討。近年來,隨著市場對制劑的質量及要求的不斷提高,再加上大批制粒設備的引入,中藥顆粒劑的制備不管是從提取及成型工藝上都有了巨大的進步。例如利用包合技術對揮發油進行更好的保存;利用高速離心、絮、凝、澄清技術提高了藥物的精制工藝;利用流化制粒技術對藥物進行制粒;利用噴霧技術對藥劑進行干燥。但無論是使用哪一種高新技術或是哪一類型的中藥顆粒劑,總體的研究方向與趨勢都必須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同時保留并發揚中醫藥的特點及優勢。生產的中藥顆粒劑必須采用炮制后的中藥飲片,其品種與規格都應和傳統藥劑相對應,不能將中藥顆粒劑完全西方化。此外,應將中藥顆粒劑的有效成分、藥效、藥理及臨床療效等與傳統藥劑進行系統的對比研究,并通過結果得出科學的結論;最終將顆粒劑的應用劑量與傳統藥劑的劑量進行科學的折算。現階段對于中藥顆粒劑的系統研究還存在許多問題,若是在一定時間內將這些問題解決,則中藥顆粒劑的科學化與規模化將會有一個新的質量標準與指標體系,傳統中藥飲片被中藥顆粒劑徹底取代的時間就不再遙遠。
參考文獻:
[1]胡啟飛,楊繼東,陳曼等.中藥顆粒劑制粒工藝現狀和展望[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2,14(6):2212-2216.
[2]楊凌宇,季巧遇,張楠楠等.防潮技術在中藥顆粒劑中的應用進展[J].亞太傳統醫藥,2011,07(2):150-152.
[3]肖桂蘭.中藥顆粒劑的研究現狀及應用前景[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1(15):130-130.
[4]姚世英.中藥湯劑與中藥顆粒劑比較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2,28(21):3299-3300.
[5]陳炬.中藥顆粒劑未來發展方向探討[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05(25):82-82.
[6]劉冬菊.中藥顆粒劑應用情況調查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05(12):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