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藥工業的特點范文

時間:2023-12-25 17:38: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制藥工業的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制藥工業的特點

篇1

關鍵詞 葉菜類蔬菜;害蟲;無公害防治技術;吳江地區

中圖分類號 S436.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22-0120-01

吳江地區種植的葉菜類蔬菜主要有甘藍、白菜、青菜及蕹菜等,種植面積廣,品種多,在蔬菜生產消費中占有很大比重。葉菜類蔬菜的種植比較分散且不連片,以露地種植為主,由于其自身特點、種植管理技術及環境因素的影響,蟲害發生較重,其中又以小菜蛾、斜紋夜蛾、甜菜夜蛾、菜青蟲及黃曲條跳甲等害蟲對葉菜類蔬菜的生產危害較大,歷來是生產中防治的重點和難點。目前該文針對吳江地區葉菜類蔬菜主要蟲害的發生特點,并提出相應的無公害防治技術,為葉菜類蔬菜的安全生產提供參考。

1 主要蟲害的發生特點

1.1 小菜蛾

小菜蛾屬鱗翅目菜蛾科,是為害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蟲,成蟲翅狹長,頭部黃白色,胸、腹部灰褐色,前翅前半部淺褐色,后翅銀灰色,前翅緣毛長,翹起如雞尾。初孵幼蟲深褐色,后變黃綠色,整個蟲體呈紡錘形,臀足向后伸長。成蟲具趨光性,對黃色敏感。成蟲產卵有較強的寄主選擇性,喜在甘藍、花椰菜、白菜等作物上產卵。初孵幼蟲潛葉取食葉肉,殘留葉面表皮,使葉片成透明的斑塊,2齡后為害葉面,前3齡食量少,4齡為暴食期,可將葉片吃穿成孔洞或缺刻,蟲口密度高時,可將葉肉全部吃光,只剩葉柄和葉脈[1]。小菜蛾在吳江地區一年發生多代,世代重疊,每年的春末夏初和秋季有2個為害高峰,秋季發生常重于春季。

1.2 斜紋夜蛾

斜紋夜蛾屬鱗翅目夜蛾科,成蟲頭、胸、腹均深褐色,胸部背面有白色叢毛,腹部前數節背面中央具暗褐色叢毛。前翅灰褐色,斑紋復雜,內橫線及外橫線灰白色,波浪形,中間有白色條紋,在環狀紋與腎狀紋間,自前緣向后緣外方有3條白色斜線,故名斜紋夜蛾。幼蟲頭部黑褐色,胴部體色因寄主和蟲口密度不同而異:土黃色、青黃色、灰褐色或暗綠色。初孵幼蟲在卵塊附近晝夜取食葉肉,留下葉片的表皮,遇驚擾后四處爬散或吐絲下附或假死落地。2~3齡開始分散轉移危害,也僅取食葉肉。4齡后晝伏夜出,晴天在植株周圍的陰暗處或土縫里潛伏,在傍晚后出來危害[1-2]。吳江地區1年發生5~6代,世代重疊,盛發期為7—9月。

1.3 甜菜夜蛾

甜菜夜蛾屬鱗翅目夜蛾科,成蟲前翅灰褐色,基部有2條黑色波浪形的外斜線,并各有1個環形和腎形紋,后翅脈有黑褐色線條。幼蟲體色變化大,一般為綠色或暗綠色,在腹部氣門下有明顯的黃白色縱線,此線一直達腹部末端,各氣門后上方有明顯白點。成蟲白天躲在陰蔽處,夜間活動,有趨光性。初孵幼蟲在葉背取食,并拉絲結網,咬食葉肉,留下表皮,成透明小孔。集中危害至3齡后即分散危害,并進入暴食期,可將葉片吃成孔洞或缺刻,嚴重時僅剩葉脈和葉柄[1,3]。4~5齡幼蟲晝伏夜出,食量大增,占總食量的90%左右。吳江地區一年發生6代,世代重疊,7—9月是為害盛期。夏季連續高溫、干旱,在天敵減少的情況下,該蟲易大暴發。

1.4 菜青蟲

菜粉蝶屬鱗翅目粉蝶科,成蟲體黑色,胸部密被白色及灰黑色長毛,翅白色,成蟲常有雌雄二型,更有季節二型的現象,隨著生活環境的不同而其色澤有深有淺。成蟲夜間棲息在生長茂密的植物上,白天露水干后活動,中午前后活動最盛,卵多散產于葉正面。春夏之交和秋季是幼蟲主要發生期,幼蟲青綠色,胴部腹面淡綠帶白色,背中線黃色。幼蟲2齡前只能啃食葉肉,留下一層透明的表皮;3齡后可蠶食整個葉片,輕則蟲口累累,重則僅剩葉脈,影響植株生長發育和包心,造成減產,此外,蟲糞污染花菜球莖,降低其商品價值[1,4]。吳江地區一年發生5~6代,世代重疊,每年的3—6月以及9—10月是為害盛期。

1.5 黃曲條跳甲

黃曲條跳甲屬鞘翅目葉甲科,主要為害甘藍、花椰菜、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成蟲鞘翅上各有一條黃色縱斑,中部狹而彎曲。后足腿節膨大,因此善跳,脛節、跗節黃褐色。成蟲有趨光性,對黑光燈敏感,以中午前后活動最盛,高溫時還能飛翔。幼蟲長圓筒形,黃白色,各節具不明顯肉瘤,生有細毛。幼蟲需在高濕情況下才能孵化,因此近溝邊的地里多。幼蟲只為害菜根,蛀食根皮,咬斷須根,使葉片萎蔫枯死。成蟲食葉,以幼苗期為害最嚴重,剛出土幼苗,子葉被食后,整株死亡,造成缺苗斷壟。白菜受害,葉片變黑死亡,并且傳播軟腐病。成蟲壽命長,產卵期可延續1個月以上,因此世代重疊,發生不整齊[1,5]。吳江地區一年發生6~7代,全年以春、秋2季發生嚴重,并且秋季重于春季,濕度高的菜田重于濕度低的菜田。

2 無公害防治技術

2.1 農業防治

合理布局,避免十字花蔬菜周年連作;蔬菜收獲后,要及時處理殘株敗葉并立即翻耕,可消滅大量蟲源;清除雜(下轉第131頁)

(上接第120頁)

草,結合田間作業可摘除卵塊及幼蟲擴散危害前的被害葉;另外,施用有機肥也可降低黃曲條跳甲的種群數量[6]。

2.2 藥劑防治

2.2.1 化學藥劑防治。針對鱗翅目害蟲的防治,根據幼蟲為害習性,防治適期應掌握在卵孵高峰至3齡幼蟲分散前施藥,用足藥液量,均勻噴霧葉面及葉背,使藥劑能直接噴到蟲體和作物上。在卵孵高峰期,可選用5%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 000倍液、24%氰氟蟲腙懸浮劑800倍液、10%蟲螨腈懸浮劑2 000倍液,任選一種均勻噴霧。針對黃曲條跳甲的防治,在翻耕后種植前可選用50%辛硫磷乳油,或52.25%農地樂1 000倍液進行土壤處理,防治幼蟲可選用48%樂斯本乳油1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2 000倍液進行灌根;防治成蟲可選用10%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噴霧防治。

2.2.2 生物藥劑防治。防治鱗翅目害蟲可選用蘇云金桿菌(100億芽孢/mL)乳油1000倍液、殺螟桿菌(100億芽孢/g)粉劑1 000倍液、短穩桿菌(100億孢子/mL)懸浮劑600倍液、6%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1 500倍液、2.5%多殺霉素懸浮劑1 000倍液,選擇其中一種藥劑在初齡幼蟲盛發期噴藥防治,7 d后再噴1次。

2.3 物理防治

利用成蟲趨光性安裝殺蟲燈進行燈光誘殺;使用24~30目防蟲網,可防止外來蟲源遷入危害;利用性信息素的引誘作用,在田間放置針對不同害蟲的性信息素誘殺裝置,可有效誘殺成蟲,減少蟲源[7-8];利用黃曲條跳甲的趨黃性,懸掛黃色黏蟲板可誘殺害蟲,減少農藥使用[9];在菜畦床上鋪地膜,能有效防止黃曲條跳甲躲藏、潛入土縫產卵繁殖。

3 參考文獻

[1] 江蘇省植保站.農作物主要病蟲害預測預報與防治[M].南京:江蘇省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256-259.

[2] 曹益明,高云,林雙喜,等.斜紋夜蛾發生及綜合防治技術[J].上海蔬菜,2009(4):74-75.

[3] 王玉磊,趙傳東,姚峰,等.甜菜夜蛾為害特點及其發生規律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08(12):124-125.

[4] 季月琴,魏棟梁.響水縣菜青蟲發生規律及綜防技術[J].長江蔬菜,2009(3):35.

[5] 賀華良,賓淑英,林進添.黃曲條跳甲生物學·生態學特征及發生原因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20):10683-10686.

[6] 梁宏衛,賢振華,龍明化.黃曲條跳甲無公害控制技術研究進展[J].中國蔬菜,2007(7):36-39.

[7] 侯有明,龐雄飛,梁廣文,等.性誘劑對蔬菜大棚小菜蛾種群的控制效果[J].中國生物防治,2001,17(3):121-125.

篇2

近五年,是貴州工業快速發展的時期,也是貴州工業效益最好的時期,貴州工業持續快速增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效益不斷提高,協調性逐步增強,不僅鞏固擴大了“十五”取得的成果,也為“十一五”又好又快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為全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2006年,全省工業增加值為857.17億元、比上年增長1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為693.22億元、比上年增長17.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17.35億元、比上年增長64.1%。工業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31.9%上升到37.8%,當年工業拉動經濟增長5.4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7.2%,在三次產業中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最高。

這五年,貴州工業的發展具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以支柱產業為支撐、特色優勢產業為依托、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的特色工業體系初步形成。一是電力、煤炭為主的能源工業強勁增長,成為我省第一支柱產業,2006年,能源工業實現增加值216.1億元,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31.2%;年底貴州電網統調裝機容量達到1817萬千瓦,發電量827.9億千瓦時、增長28.6%:原煤產量1.18億噸、增長9.2%。二是鋁、磷等優勢原材料工業進一步壯大,逐步成長新興支,柱產業,2006年,有色、化工、冶金等原材料工業實現增加值127.4億元,其增加值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18.4%。三是以茅臺酒、“黃果樹”、“貴煙”等名優品牌為代表的“兩煙一酒”支柱產業進一步鞏固和提高,2006年,煙草行業實現增加值78.98億元、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11.4%,卷煙產量211.7萬箱,實現利潤總額13.31億元:規模以上企業白酒產量14.2萬千升、增長20.4%。主營業務收入66億元、增長36.5%,利潤總額25.3億元、增長30.1%。四是民族制藥、特色食品和裝備制造業等其他產業實現較快增長,2006年,民族制藥和特色食品加工行業實現增加值334.58億元和15.74億元,分別增長7.7%和18.4%:裝備制造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5.64億元、增長13%,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6.6%。

――技術進步加快,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技術裝備水平有所提高。實施了一批重點技術創新項目、優秀產學研合作項目和重點技術改造項目,開發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產品。在煤化工、磷化工、鋁工業、煙酒、醫藥、食品和高新技術產業等領域實施了一批重大技術改造項目,2006年,安排技術創新重點項目70項、總投資5.4億元;建成7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74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全省完成技術改造投資213億元、增長17.8%。

――國有企業改革成效明顯,工業經濟的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國有大中型企業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企業資本結構通過調整進一步優化,逐步向實現形式多樣化及投資主體多元化發展,國有經濟結構和布局得到改善,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2006年大中型企業總產值占當年全省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67%,比2000年提高6個百分點。

――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態勢良好,速度和效益顯著提高。近五年來,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明顯上升,成為拉動貴州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和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2006年,全省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423.3億元、增長19.1%:規模以上非公有經濟實現增加值112.0億元、增長24.3%。增速高于規模以上工業6.8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16.2%,據不完全統計,2006年全省僅非公有制企業從業人員就達100多萬人,提供了全省新增就業崗位的80%以上。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全省中小企業服務中心30個。中小企業擔保機構達60戶,擔保注冊費本金10億元。可為中小企業提供30―50億元額度的擔保。

篇3

在總結成績的時候,我們也應當看到,障礙我省制藥業發展的問題仍然很多:一是新產品開發太少,特別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開發得更少,企業用于新產品開發的資金和人才缺少儲備,形成了低檔藥品多、重復品種多、老舊品種多的局面,致使藥品缺乏核心競爭力;二是受制于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我省制藥企業的銷售市場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的南方各省,近年來,江、浙、滬等南方發達省市先后出臺了在藥品采購過程中優先使用本省藥品的規定,規定只要本省有的藥品就不再采購其他省份的藥品。去年6月份以來,我省有近百戶制藥企業的幾百個藥品品種在南方有關省的藥品招投標中,被以各種理由拒之門外,雖經省政府及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省糾風辦、物價局等有關部門的多方協調,部分藥品得以中標,但價格被壓低了很多。針對上述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一、設立新產品開發基金,加快藥品創新步伐,不斷開發適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我省在新藥研究上有一定的實力,但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和制藥企業之間的聯系不夠密切。一方面,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科研人員不清楚市場需要什么樣的藥品,開發無路;另一方面,制藥企業想開發產品既缺資金,又缺設備、人才。因此,建議省政府設立新產品開發基金,由省政府的有關部門組織大專院校、企業、科研單位共同研究開發新品種。

二、成立藥品推廣協調小組。針對市場變化特別是南方一些省份優先采用本省藥品的規定,省政府應該組織醫藥衛生、工商、物價、糾風等部門的有關領導分別到有關省份進行走訪協調。介紹我省醫藥產品的特點、質量、價格,溝通我省與南方各省在醫藥采購、招投標中的聯系,特別是要保證我省一些具有核心競爭力、自主知識產權的藥品能夠在其他省份招標中得以中標,以促進我省制藥企業平衡、協調、快速發展,并爭取在三兩年內形成一批產值超十億、繳稅超一億的小型巨人制藥企業。

篇4

在醫藥行業中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就是所謂的“小市場,大營銷”。這個行業有一個單品的銷售額超過10億元人民幣的是鳳毛麟角,它不同于啤酒、飲料等產品的市場很大,所以說是“小市場”。為什么說是大營銷呢?我們先看一看電視里的廣告就知道了,醫藥產品的廣告投放量相當大,在當前的媒體投放中占有很高的比例。也就是說,在今天激烈競爭的環境中,我們制藥工業的營銷費用投入是很大的。營銷什么?當然是營銷我們的產品。而營銷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建立一個知名度高、美譽度高的強勢品牌。

品牌從何做起?制藥工業一直有一個說法:產品卓越,市場卓越,執行卓越。產品卓越對處方藥的營銷至關重要,市場卓越是對OTC產品的極大挑戰,執行卓越無論是對處方藥還是對OTC都是營銷管理的一種極高境界。產品卓越是我們一直努力追求的方向。如果我們有“萬艾可”這樣的產品,我們根本就不用為打廣告而犯愁,也不會擔心搞促銷之類的事情,這個藥也會賣得很好,因為它相對卓越。國內眾多藥廠雖然在研發經費上不設上限,但是目前中國企業沒有哪一家敢一年投入10億元人民幣來做研發的,因為研發來得太慢。

如果沒有最好的產品怎么辦?現階段中國制藥工業的成功者們,他們的成功大多是建立在市場卓越基礎上的。換而言之,他們是找準了市場定位,再通過市場營銷手段來完成產品的差異化,進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那么是不是有了好的想法、好的戰略就可以了呢?你可以這么想,也可以模仿別人,但是你清楚這一點:過去別人做成了的,你現在不一定就能做得成;人家在別的公司做成了,在你這兒也不一定能做成。由此我們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因為企業外部的環境和內部的條件都在不斷變化,而出路就在于創新,不斷創新。別人的東西是拿不過來的,結合自己的文化進行創新才能獲取成功。而創新需要的,就是執行上的卓越。

二、醫藥企業營銷中的“推”與“拉”

制藥工業的營銷寶典是什么?實際上,無論是4C還是4P,營銷都可以簡單地歸結為兩個方面:“推”和“拉”。舉個例子,假如一個人感冒了,到醫院看病,醫生給他開治痔瘡的藥,他當然不會相信這個醫生的話。但是假如有一套理論說“感冒是由痔瘡引起的,治好痔瘡就可以治愈感冒”,那么醫生給他開治痔瘡的藥,他就會相信。

處方藥與非處方藥不同之處在于處方藥營銷的對象是醫生,所謂“拉動”的概念就是要給醫生一個說法,只要有一個說法。那么醫生就有理由開處方了。但是,有一個說法之后,在非常多的藥品中,醫生是否會選擇這個產品?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予以“推動”。因此,“推”和“拉”要結合,“拉動”就是給醫生一個開處方的理由,樹立學術地位,普及醫藥教育;“推動”就是給醫生一個開處方的動力,讓自己的藥品能進到醫院里來。只有“推”“拉”結合,才能讓醫生有理由開處方且愿意開處方。

非處方藥的營銷實際上也可以歸結為“推”和“拉”。由于在OTC的營銷鏈條上我們實在找不到像醫生那樣的角色,于是醫藥企業的“拉動”對象就不得不面向產品定位的消費者。所謂“拉動”,就是讓消費者產生購買的欲望,并且買得起;所謂“推動”,就是讓顧客買得到,能夠很方便地買得到。所以對于對非處方藥的營銷來說,就必須做品牌。需要特別關注的是這幾年藥品零售商業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批發企業的發展速度,而藥店在做品牌經營的同時更希望與制藥企業進行聯盟與合作。因此,藥店特別是連鎖藥店將成為OTC藥品銷售的關鍵力量。

三、企業品牌與產品品牌

醫藥企業做品牌時遇到的另外一個難題是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的關系。比如在我提到楊森時人們會想到什么?會想到嗎丁啉、達克寧。提到天士力時人們又會想到什么?一定會想到丹參滴丸。但一提到楊子江,我相信大部分人會啞口??墒菗P子江在我們國家卻是銷售額位居前三名的制藥企業,它的產品一點都不少。可為什么人們對它的名字那么陌生?是因為它的藥更多地是在醫院里做處方藥,所以它的產品品牌知名度會小一些。由此對于我們來說就會產生這樣一個疑問,到底是做產品品牌還是做企業品牌好?其實西藥制藥企業內心一直有個愿望,希望擺脫“一牌獨大”的狀態。但是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西藥制藥企業甚至包括一些中藥制藥企業,想以企業品牌來帶動產品銷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好先做產品品牌。至于最終能不能做好企業品牌,當我們國家的行業集中度非常高的時候,高到50家、10家、8家制藥企業的銷售額占到總銷售額80%-90%的時候,制藥企業的品牌對自己的產品群的銷售會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

21世紀是一個競爭激烈的世紀,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是難以在激烈競爭中立足的。企業現有的所有競爭力優勢,包括資源優勢、技術優勢、人才優勢、營銷優勢,最終都會轉化為企業的品牌競爭力優勢。

【參考文獻】

[1]馮國忠:醫藥市場營銷學(第2版)[M].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8.

[2]吳志利:藥品市場營銷學[M].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篇5

關鍵詞:化學 化學制藥 特點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 A

化學制藥在國內比較普遍,不僅是一些西藥的生產是由化學工業而來,即使是中藥的研制與開發也離不開化學制藥工程。 化學制藥過程中有關有機化學,藥物化學,化工原理,分析化學等一系列化學知識,這是知識的普遍應用性?;瘜W制藥與化學知識息息相關,實際上也就是一種種化學反應的產物可以對人體產生幫助。通過學習化學,會對化學制藥有一定了解,但是還遠遠不夠。化學制藥過程中具有很多特點要注意,這是對人類安全和藥物安全的必要保證?;瘜W制藥工程是現代化的高新科技,與化學工業有很大的聯系,也可以說化學制藥工業是化學工業的一個分支。但是化學制藥工業又有著他自己獨特的特點。

一、高技術性

化學制藥并不是簡單地一種化學物品就可以當做藥,而是經過多個化學分子經過化學反應生成的制劑,到人體內會發生一系列的生物化學反應對從而對身體器官產生作用。在化學制藥過程中,要采用高科技術,而且在化學藥物生產中都需要用到新技術,新的合成技術,新的化學實驗設計,電子設備的應用在化學制藥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對于這些新的應用,都不是簡單隨意,都有著很高的技術要求,還有在藥物的篩選,制藥的過程都是需要技術性的,因此化學制藥工業招收的員工都是技術人員,以防發生不必要的化學危險,危害員工甚至人類的健康。所以只有使用科技系統,使用現代高科技設備,能夠使生產更合理,減少和避免事故的發生,促進生產的發展。

二、高風險

制藥的風險包括生產時的化學反應風險和產生的藥物健康水平的風險。化學制藥是由化學反應而產生,在不確定會發生什么反映的情況下,具有很大的風險,化學反映會產生一系列的有害氣體,危害自然環境和工作人員的健康。生產藥物后還需要再進行試藥過程,只是根據理論是不太確定的,只有看到了實踐成果才可以放心的供藥。化學制藥的風險存在性很高,還需要再化學制藥過程中注意安全使用與風險消除。

三、高質量要求 。

藥物生成后,藥品質量監督局會對其進行檢測,以保證吃藥的人的健康。藥品質量的好壞會對人們造成很大的影響。不是有句話說是藥三分毒,如果說正確用藥除了可以治病以外還有毒的話,那么錯誤的使用藥物則就是直接食毒。藥物的質量標準是衡量一個國家一眼水平好壞的標志,因此,每個藥品的生產都要按照《藥品質量管理規范》嚴格比對生產,生產藥物的環境也要非常注意,化學物品有些就可以揮發反映,要注意不要造成不必要的麻煩。生產藥品的材料也不能貪圖便宜買次品,在購進原材料時一定要注意材料質量,材料的包裝也要能長時間保護材料不被破壞。高質量要求是為了制藥廠家的信譽和人們的健康,生產的藥物要有高質量保證,符合每一項制藥安全監測水平。

四、品種多、更新快 。

我國在制藥行業的發展迅速,,各項條例嚴格遵守,也已經去的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藥品產生的不敏感性也加強,由此,還需求品種和療效大的藥物加以代替,為了滿足醫療的要求,需要有更多的好的藥物。1、不同的患者依據自身體質的不同華對藥物產生不吸收或過敏反應,同一位病人也會對不同的藥物具有不同的敏感性,當出現過敏反應時就需要更換藥物。2、一些藥物長期服藥會產生耐藥性,比如普通的流行性感冒,經常吃藥后,就是再吃也沒有什么好轉,因此這些藥物也就沒有再繼續吃的必要,需要更換另一種藥。3、即使同一種藥理的藥物也會根據藥量的不同有不同的效果。4、根據人體的反應,治一種病的一定就是會發生同一種反應現象,因此可以調理藥量來達到不同的效果。很多藥物因為反應不強烈,治病效果不明顯就會被淘汰,還需要更多更好的藥物代替他們。藥品的更新實際上也是科技水平的更新,在這個人口多,環境差,病毒經常入侵人體的時代,藥品的時常更新必不可少。

五、高的安全、環保要求 。

在制藥行業,需要更多的原材料和輔助材料,還有各種各樣的易燃、易爆、有毒等刺激和腐蝕性物質。藥物的化學結構相對比較復雜,需要更多的不僅是單單一步的化學反應的產生,而且,每種藥物的生產需要各種各樣的原材料和輔助材料,在選擇藥物合成路線上應該不僅技術上先進,經濟上合理的考慮,也要考慮的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的路線,以此達成安全合理、綠色的生產。合理的合成路線中材料的穩定性和輔助材料的毒性及其根據醫理治療后產生的效果的綜合比較下,應該首先考慮采取沒有或很少使用會發生易燃、易爆和有毒原材料和輔助材料,同時也應該考慮產生的產品和副產品具有無毒的問題。還有如果藥物的生產必須要使用有毒的物質,應先考慮安全技術措施,產生廢氣,廢水,廢渣應該如何處理會對環境工作人員和藥物產生最小的影響。因此,國家藥品生產過程中企業防火、防爆、安全生產、環境保護、操作方法、工藝流程和設備等問題要對其進行詳細分析徹底明白,特殊的對待。制藥企業必須認真貫徹國家有關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政策和法規。

六、高投入、高利潤。

現代制藥企業建立的基礎上自主研發的新藥物,和所有的新藥研究和開發市場形成對象關系,基本目的就是利潤。新藥開發需要周期長、投資大,除了國防科學研究這一領域以外,基本投資在一些發達國家,這些發達國家的藥物投資還在其他類型的民用工業前面。高資本投資帶來高的利潤。它巨大的利潤主要來自自主要發受專利保護的具有創新意識的藥物。廣闊的市場,巨大的利潤,取決于開發投資和年復一年都新上市的藥的數量和質量,這是代表現代制藥企業實力的重要標志。

篇6

關鍵詞:MBR;工藝;廢水

1967年第一個采用MBR工藝的廢水處理廠由美國的Dorr-Oliver公司建成。1977年,一套污水回用系統在日本的一幢高層建筑中得到實際應用。2000年初,清華大學在北京市海淀鄉醫院建起了一套實用的MBR系統,用以處理醫院廢水,目前運轉正常。MBR又稱膜生物反應器(Membrane Bio-Reactor),是一種由活性污泥法與膜分離技術相結合的新型水處理技術。MBR是一種先進的污水處理技術,用超濾膜分離方法替代了傳統活性污泥處理系統中的二沉池和砂濾系統[1-2]。膜的種類繁多,按分離機理進行分類,有反應膜、離子交換膜、滲透膜等;按膜的性質分類,有天然膜(生物膜)和合成膜(有機膜和無機膜)。與許多傳統的生物水處理工藝相比,MBR具有以下主要特點:出水水質優質穩定;剩余污泥產量少;可去除氨氮及難降解有機物;操作管理方便,易于實現自動控制;占地面積小,不受設置場合限制;易于從傳統工藝進行改造[3-5]。本文介紹MBR工藝處理制藥廢水的特點并對相關處理工藝進行分析。

1 制藥廢水的特點

目前,工業廢水和城市生活廢水是我國水環境污染的污染源之一,含有高濃度有機廢水的污染源日益增多。制藥工業廢水主要包括合成藥物生產廢水、抗生素生產廢水、中成藥生產廢水以及各類制劑生產過程的洗滌水和沖洗廢水四大類。制藥工業廢水的特點是成分復雜、有機物含量高、毒性大、色度深、含鹽量高、生化性很差,屬難處理的工業廢水。制藥行業廢水中含有的主要污染物有懸浮物(SS)、生化需氧量(BOD)、氨氮(NH3-N)、化學需氧量(COD)、氰化物及揮發酚等有毒有害物質。

2 膜生物處理技術特點

生物處理技術具有可使生物處理單元內生物量維持在高濃度,減少生物反應器的占地面積;使一些大分子難降解有機物的停留時間變長,有利于它們的分解;可采用反沖洗和化學清洗減緩膜通量的下降,維持MBR系統的有效使用壽命;分離工藝簡單,占地面積小,出水水質好;剩余污泥產生量少,污泥處置費用低;能高效地進行固液分離,將廢水中的懸浮物質、膠體物質、生物單元流失的微生物菌群與已凈化的水分開,可防止各種微生物菌群的流失,有利于生長速度緩慢的細菌的生長;工藝簡單,操作方便,可以實現全自動運行管理等特點。

3 工程概況

某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產中成藥制藥為主的企業,該公司中藥加工生產過程產生的廢水為間歇式排放,其水量及水質波動范圍較大,屬中等濃度有機廢水。企業主要廢水包括中藥飲片廢水主要來自藥材的清洗和浸泡水、機械的清洗水以及炮制工段的其它廢水,一般為輕度污染廢水,COD大約在200mg/L左右;提取、分離和濃縮廢水含有木質素、木質蛋白、果膠、半纖維素、脂蠟、木糖、半乳糖、甘露糖、葡萄糖等化合物,膠體和固體物質的濃度都很高。廢水具有水量間歇排放,水質波動較大;廢水pH值波動較大;排放廢水溫度較高,帶有顏色和中藥氣味等特點。

4 工藝流程

MBR工藝處理制藥廢水主要工藝流程:原水格柵調節池提升泵生物反應器循環泵膜組件消毒裝置中水貯池中水用水系統排入市政管網。MBR工藝處理制藥廢水主要設備粗格柵1臺、細格柵1臺、調節池提升泵1_、膜組件1套、抽吸泵2臺、風機2臺、反洗泵1臺、污泥泵1臺、調節池1臺、兼氧池、膜池、消毒池、曝氣頭。

5 運行效果

該工程于竣工后,經過一段時間的調試運行,設備運行一切正常,并無異常出現;正式投入運行后,設備穩定、出水水質也較為穩定,水檢測結果穩定,沒有出現任何超標現象,符合國家排放標準。

6 討論

隨著醫藥工業的發展,制藥廢水已逐漸成為重要的污染源之一,由于制藥廢水成分復雜、有機物含量高、毒性大、色度深、生化性很差,很難處理。MBR(膜生物反應器)處理工藝具有工藝流程簡單、處理效果穩定、管理便利等技術優勢。采用MBR(膜生物反應器)處理工藝技術可避免傳統工藝處理廢水過程中含有部分殘留的藥物物質,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長、繁殖,造成污泥膨脹,最終使生化處理失效的現象。但該工藝也存在膜容易被污染,運行一定時間后要對膜進行反沖洗并隨著運行時間增加,反沖洗的周期不斷縮短;制造成本高,能耗較高;工程建設地位于中國北方地區,冬季氣溫較低,對生物處理不利,為保證處理設施完全發揮作用,設計中對污水管道采取適當的保溫措施或其他保溫的方式處理;膜材料價格較貴等缺點。隨著生產膜技術不斷發展,膜材料質量不斷提高和成本不斷下降,該技術運用將越來越廣。

參考文獻

[1]魏健,范冬琪,宋永會,田智勇,徐東耀,那明亮.Fenton氧化/混凝沉淀協同處理腈綸聚合廢水[J].環境工程學報,2015(01).

[2]宋鑫,任立人,吳丹,相鳳欣,孫春寶.制藥廢水深度處理技術的研究現狀及進展[J].廣州化工,2012(12).

[3]李亞峰,王景新,劉莎.微波強化腐殖酸-Fenton體系降解硝基苯廢水試驗[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01).

篇7

一、重視案例教學,增強學生對制藥工藝綠色化的感性認識

采用綠色工藝、實行清潔生產是制藥工業的發展趨勢和必然選擇。為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授課中可以適時引入幾個經典案例配合理論方面的講解,以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國女生物學家RachelCarson1962年出版了題為SilentSpring的專著。她告誡人們,DDT等農藥的使用導致鳥類數量急劇下降,使萬物復蘇的春天居然聽不到鳥鳴,成為“寂靜的春天”。該書揭示了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吹響了環境保護的號角。為了從化學和化工的源頭防止污染,以原子經濟反應為核心的綠色化學應運而生。本案例可以讓學生體會傳統制藥業忽視污染控制、破壞生態環境,竟成了催生綠色化學、綠色過程工程的重要因素;綠色化學是化學發展的必由之路,綠色過程工程是過程工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從而產生學習綠色過程工程原理與技術的自覺性。1984年12月3日凌晨,作為農藥生產原料的光氣溢出到印度博帕爾市(Bhopal)的人口密集地區,導致32萬人中毒、2500人直接死亡的嚴重后果,業界由此得到一個減免使用劇毒原料的警示信號。調查顯示在事故發生時,冷卻系統、溫度指示器、燃燒塔都不能起作用,這表明事故還與設計錯誤、疏于管理等有關。此案例讓學生體會到要提高工業過程的綠色度,一方面要采用無毒、無公害的合成或天然原料,從源頭上盡量減少甚至杜絕污染和危害;另一方面,必須從工藝和設備兩方面著手,大力研究和開發從整個工程鏈中消減污染的綠色工程技術,并強化生產系統的優化管理,提升員工素質。20世紀50年代,沙利度胺曾作為鎮靜劑用于緩解孕婦妊娠反應。1961年發現服用外消旋的沙利度胺(反應停)的孕婦產下了四肢呈海豹狀的畸形兒,累計致畸案例多達17000例,成為20世紀醫藥界最大的藥害事件。后來的研究表明,沙利度胺的致畸性是由(S)-異構體引起的。此案例能讓學生體會產品的綠色化是綠色過程工程的重要指標,綠色化工產品應對人類和環境無毒無害;若對映體具有不同的藥理活性,開發單一旋光異構體藥物符合綠色過程工程原理。

二、用綠色過程工程原理引導學生改變傳統的工程觀念,培養學生的“當代工程觀”

工程觀念的強弱和趨向直接決定著研究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實踐能力,教學中應加強學生的工程觀教育,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工程思維。工程觀是人們關于工程活動的基本理念,是認識和進行工程活動的指南。在當代學科交叉滲透的趨勢下形成的當代工程觀是對傳統工程觀的揚棄和超越。[4]傳統工程觀以科學理性和技術理性為主導,而對人文理性和生態優化較為忽視。當代工程觀把工程理解為生態循環系統中的生態社會現象,視生態環境為工程活動的內生因素,工程活動不但受生態環境的制約,而且應按照生態規律重塑生態活動的方式。[4]這與綠色過程工程的內涵一致,強化綠色過程工程教學,有利于貫徹當代工程觀教育,有助于培養對可持續發展具有強烈責任意識并具有良好創新素質的未來建設者和管理者?;瘜W制藥工藝學是研究、優選符合大規模藥物生產的工藝路線和工藝條件,從而以最安全、最經濟、最切實可行的方式完成藥物制備的一門學科。生產工藝研究按研究階段可分為實驗室工藝研究、中試放大研究和工業生產工藝研究。該課程與生產實際緊密相關,適宜強化工程觀念教學。朱宏吉、元英進等指出,[5]制藥工藝學可指導學生完成制藥工程課程設計最基本、最核心的內容,即工藝計算和工藝流程的組織,使學生將符合GMP要求的制藥車間工程設計基本原則、制藥設備選型與設備結構的設計結合起來。筆者認為,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還應該學會按當代工程觀的要求,根據經濟合理、技術可行、環境友好的原則,選擇、優化藥物及中間體的制備工藝。實踐表明,強化綠色過程工程教育,對學生在制藥工程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畢業論文中選擇、設計綠色工藝具有非常突出的指導作用。據眾多學習過本課程的畢業生的反饋信息,不論他們是否從事制藥業,都能自覺運用綠色過程工程的觀念開展工程項目的開發、評價和實施,學生畢業后體會到了學習綠色過程工程原理的更大收獲。

三、強化綠色過程工程教育的教學設計

經過多年的摸索,緒論部分教學中引入生命周期評價(LCA)、[6]原子經濟性(AE)、[7,8]環境因子(EFactor)、[8-10]環境商(EQ)四個概念是必要的和可行的。[8-10]生命周期評價(LCA)是一種評價產品、工藝或活動,從原材料采集,到產品生產、運輸、銷售、使用、回用、維護和最終處置整個生命周期階段環境負荷的過程,是從“搖籃”到“墳墓”的過程。它首先辨識整個生命周期階段中能量、物質的消耗以及環境釋放,然后評價這些消耗和釋放對環境的影響,最后辨識和評價減少這些影響的機會。生命周期評價是實施綠色過程工程的重要工具。掌握生命周期評價的概念有助于學生從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綜合思考新產品設計、新工藝開發和舊工藝改造,生命周期評價的概念為在授課過程中灌輸、剖析綠色過程工程原理提供了線索。傳統化學采用收率作為評價某化學反應過程或某一產品合成工藝優劣的標準,這種做法已沿用了上百年。只注重收率往往會忽略合成中使用或產生的不必要的化學品,收率指標難以反映廢物產生數量的多少,不足以完全反映原料的綜合利用效率。欲充分利用資源和消減廢棄物排放,只有使反應物分子中的原子盡可能多的進入目標產物中。B.M.Trost于1991年提出了原子經濟性(AE)概念,[7]為評價化工過程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原子經濟反應處于綠色過程的核心地位。R.A.Sheldon提出了E因子和環境商(EQ)兩個概念分別用于快速評價反應過程中廢物產生的數量和廢物對環境產生的潛在影響。[9]R.A.Sheldon給出了傳統制藥業的E因子范圍常在25~100kg/kg,[8]遠高于煉油和大宗商品生產行業,這說明制藥業實施綠色過程工程技術任重道遠且正當其時,強化綠色過程工程教育是制藥業人才培養的內在要求。緒論部分在介紹綠色過程工程內涵的基礎上,著重辨析上述四個概念,生命周期評價為綠色過程工程教學提供了線索,其余概念則可直接服務于每一部分教學。依據制藥工藝學主要講授內容,總體教學設計如圖1所示,綠色過程工程教育是一個線索分明、重點突出的有機的整體。期望學生能夠學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例如,熱力學以經驗概況的熱力學第一、第二定律為基礎,經過嚴密的邏輯推理,建立了幾個熱力學函數,通過“狀態函數法”,即在相同的始終態間,能動地設計可計算的過程,解決了化學反應的方向和限度問題。理想氣體、理想溶液是實際氣體、實際溶液的理想化模型,實際氣體通過逸度、實際溶液通過活度進行相應校正,可以簡單地解決熱力學、動力學問題。

(一)通過公式的推導過程,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思維物理化學課程公式繁多。對于有代表性的公式,授課中用板書逐步推導,一方面有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另一方面能教會學生處理問題的方法,培養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例如,在化學熱力學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每一步都可能引入限制條件,這種條件也是該公式的適用條件,使用過程中必須注意。在授課過程中,我強調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注重學生思維的梳理。

篇8

關鍵詞:原子經濟性; 綠色化學; 制藥工藝

化學制藥工藝學是藥物合成路線、工藝原理、工業生產過程及實現其最優化途徑和方法的一門學科。制藥工業是整個醫藥產業的核心,如何以消耗原料、能源和資本為主的工業經濟,轉向以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使用的知識經濟,開發易于組織生產、操作安全和環境友好的生產工藝,成為新時代制藥工藝學教學面臨的艱巨任務。

一、原子經濟性理論的提出

有機合成技術的發展經歷了一個非常漫長曲折的歷史進程,從1973年化學大師Woodward的維生素B12全合成,到當代最著名的化學家Corey的反合成分析法,為有機合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91年著名化學家B.M.Trost首次提出“原于經濟性(Atom Economy)”的理論,即在化學反應中究竟有多少原料的原子進入到了產品之中,其計算公式為:原子利用率=(目標生成物的質量/參加該反應所有反應物的總質量)×100%。這一新的評估標準為藥物合成的綠色化途徑提供了一個指導方向,即盡可能地節約不可再生資源,又要求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排放。B.M.Trost因此獲得1998年美國“總統綠色化學挑戰獎”的學術獎。

二、原子經濟性理論的應用

人們常用原子經濟性來評估化學工藝過程,要求盡可能地節約那些不可再生的原料資源。理想的“原子經濟性”反應應有100%的反應物轉化到最終產物中,而沒有副產物生成。傳統的有機合成化學比較重視反應產物的收率,而較多地忽略了副產物或廢棄物的生成。

1.設計合理的合成工藝路線

一個化合物往往可通過多種不同的合成途徑制備,但相對化學當量的反應,高選擇性、高效的催化反應才符合綠色化學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基本骨架與功能基團構建的原子經濟性,如(+)-生物素的工業化生產工藝路線選擇中,其5碳側鏈的構建采用C3+C2策略,以二氧化碳為原料,運用典型的雙格式反應一步形成5C羧基側鏈,比已有的C3+C3-C1合成策略更具原子經濟性,且原料易得,原子利用率高,廢物排放少。因此該工藝路線在中國的投產以絕對的優勢壟斷世界,不僅獲得巨額利潤,更具有保護資源和環境的社會效應;另一方面,有機反應的原子經濟性。如環已烯為目標化合物時,從脫水反應的追溯求源思考方法,可以想到其前體化合物需為環已醇;但從原子經濟性考慮,我們更應通過其前體化合物為丁二烯與乙烯通過Diels-Alder反應得到。因此工藝路線的選擇中盡可能利用加成反應、重排反應等原子經濟性反應,避免使用消除反應、取代反應等非原子經濟型反應。

2.發展高選擇性、高效的催化劑

手性藥物獲得單一手性分子的方法中,外消旋體的拆分是一個重要的途徑。但是,理想的產率也只能達到50%,另一半異構體只能廢棄,因此不對稱合成反應是理想的原子經濟性綠色化學途徑。200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Knowles,Noyori和Sharpless三位化學家,以表彰他們在不對稱催化反應領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也表明了催化不對稱反應在醫藥工業的重要意義。

在不對稱催化反應日益發展的今天,教學中應重視案例分析,培養學生運用新觀念、新技術、新方法和新型手性催化劑的思考。如動態動力學拆分的方法,使用手性催化劑催化異構化反應,這樣單一光學活性化合物的產率就可以達到80%~90%。還有如不對稱活化(毒化)、不對稱放大、去對稱化反應等新的觀念、方法和技術都是需要深入研究和發展的。至于新型手性催化劑的研制,更需要重視具有我國特色的新型手性配體和相應的手性催化劑的研究和開發,如酶催化劑、有機小分子催化劑都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在我國已有非常成功的例子――(+)-生物素的工業化不對稱合成,采用的手性輔助劑和催化劑原料來自氯霉素生產過程中的手性右胺。該手性催化劑成功地應用到了(+)-生物素中間體手性內酯的合成中,大大降低了(+)-生物素的生產成本。此工藝的特點為廢物利用和綠色化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當然,目前真正屬于高“原子經濟性”的有機合成反應,特別是適于工業化生產的高“原子經濟性”的有機合成反應還不多見?;瘜W制藥工藝學的教學應培養學生自覺地用“原子經濟性”的原則去審視已有的有機合成反應,減少化學合成中有毒原料的使用,提高原料和溶劑的利用率,節約能源,努力開發符合“原子經濟性”原則的新工藝。

參考文獻:

[1]鄧立新.藥物的傳統合成與綠色合成的原子經濟性比較[J].化學教學,2005,(11):22-24.

篇9

 

1 引言

 

“產業領先”是由美國學者David Mowery和Rich-ard Nelson首先提出的經濟概念,在《領先之源》一書中,他們將其定義為“企業通過在產品、工藝技術、生產或營銷方面領先于競爭對手而在世界市場上獲得的優勢”。這個概念的提出著重的范圍不僅僅局限于企業的微觀層面,而是從國家、地區、產業和企業各個層次尋找產業競爭力的源泉。

 

現代化學制藥工業興起于19世紀后半期,德國是當時世界化學藥品市場的領跑者。本文根據早期化學工業發展的歷史資料,著重從專利保護制度的角度分析德國取得產業領先的原因,探討專利保護制度與產業領先地位的形成之間的關系,為我國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提供歷史借鑒。

 

2 從合成染料到化學藥物

 

到了19世紀80年代,德國的科學家在偶然間發現合成染料的中間體可以用于制藥,于是化學制藥業就從合成染料業中脫胎出來。安替比林、非那西丁、阿司匹林、灑爾沸散等藥物的陸續發現,征服了許多曾經被認為是不治之癥的疾病,極大的推動了醫學事業的進步,為人類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德國的化學制藥業在發展的初期可謂戰果輝煌。

 

在早期的醫學和制藥領域里,英國已經具備了很強的競爭優勢。早在1630年代,一位名叫帕特里克·安德森的醫生就為自己發明的藥丸申請了專利,成為歷史上首個專利藥物。到1851年,英國每年生產價值25萬英鎊的專利藥,其中的領導者Thomas Holloway公司每年的收入有2.5萬英鎊。到1884年全英國有總數將近1000家的藥品生產商,從事藥品生產和銷售的有19000人,當時最大的生產商必成公司的年產量達到了2億片。

 

德國的化學藥物的出現,對英國的傳統制藥產業來說簡直是一場災難,成分確定、療效顯著、危險性小的化學藥受到了醫生和普通民眾的熱烈歡迎,對傳統的天然藥物已形成了摧枯拉朽之勢。據1907年的經濟統計結果顯示:英國制藥工業的產值有490萬英鎊,但其中專利藥品的產值只有150萬英鎊,僅僅占到全部藥品的30%,占英國工業產值14億英鎊中的0.34%,這一比例遠遠低于德國。這種被動的局面一直持續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其后德國遭遇戰敗,英國企業才獲得了寶貴的喘息之機。

 

3 專利——德國取得產業領先的利器

 

在化學制藥工業發展的早期競爭中,作為合成染料產業的發源地和在傳統制藥工業中都占據絕對優勢的英國,為什么在短短的20年內就被德國的趕超呢?通過歷史資料的分析,我們發現:一直讓英國引以為豪的專利保護制度在這一過程中恰恰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使其失去了在合成染料業向化學制藥業過渡的先機。

 

長期以來,英國都對化學品都實施產品保護,也就是一個化學物質的專利被申請后,發明人便享有了這種化學品的獨占權,其他人即便是發明了新的合成方法,也不會被授予專利。這樣的制度對于新產品、新技術的傳播擴散,無疑是一種阻礙,特別是對于那些在原有專利基礎上的發明,必須得到原專利持有人的允許,并為此付出高昂的費用。

 

另一方面,由于英國專利法中缺乏強制許可的條款(所謂強制許可就是指針對專利人長期不實施其發明,國家就會憑借法律或行政手段,在支付給專利人合理報酬的情況下,允許其他人使用其發明),這一漏洞使得德國人鉆了空子,到英國大量的注冊專利,例如1981-1896年間,德國商人在英國注冊的染料方面的專利就有600多件,但一件也沒有在英國實施,而英國企業受制于專利制度不能夠生產,加之自身也沒有開發出具有競爭力的染料產品,德國的進口染料就借機漸漸的壟斷了英國市場。受到壓制的英國企業舉步維艱,合成染料工業在英國曇花一現。

 

反觀德國,在1871年統一之前,還處于封建割據狀態,其中的10個邦國還沒有建立專利制度??陀^上為德國企業從英國“改進”合成染料技術創造了條件:由于沒有有效的法律保障發明人在德國的獨占權,任何新的發明都可以迅速擴散到德國的各個角落,形成新技術的浪潮。但是到19世紀70年代以后,德國合成染料企業有大量的新產品、新工藝涌現,而混亂的專利制度又使得發明人的利益得不到應有的保障,一種新技術出現以后,馬上就成為了“公共產品”,為其它廠商免費使用,鑒于此,在1877年德國把專利事務的處理權收回到中央政府,成立了帝國專利局,并且頒布了統一之后的第一部專利法,這部專利法的特點是:保護范圍只限于工藝技術,而不包括產品。也就是說,如果一家企業發現了合成某種專利產品的新方法,那么它也有權在市場上分得一杯羹。因為德國立法者認為:這些化學物質本身已經在自然界存在了,“發明者”只是找到了生產它們的方法而并沒有創造物質本身,只授予方法的專利是更加合理而公平的,同時,如果有人能夠發明新的生產工藝,使得產品的生產成本大大降低,那對于社會福利的提高也是一種貢獻。這樣的專利制度極大的刺激了企業和個人從事發明創造的積極性。一些先進企業開始大量雇傭科學家,建立自己的工業實驗室,專門從事發明創造。整個德國的專利數量大幅度上升:化學工業在1877-1904年期間,漂白、染色方面的專利就有3447項,染料、涂料漆料方面的專利有3733項。如此之多的技術專利成為推動德國的化學工業的發展的助推劑。

 

化學工業是典型的技術密集型行業,具有很強的專利敏感性,通過對早期化學制藥工業發展的歷史的回顧,我們不難發現:由于英國在對合成染料和其后的化學制藥的技術進行專利保護的時候,采用了較嚴格產品保護的策略,限制了新技術在行業內的傳播,而德國則通過相對松散的工藝保護策略,走出了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路子。無疑,在這場競爭中,技術成為了決定勝敗的關鍵性因素,德國較弱的專利保護在這一過程中恰恰發揮了最重要的作用,而英國則因為專利保護的過嚴,妨礙了新技術的傳播和擴散,在早期化學制藥領域里江山易手。

 

4 關于專利保護與產業領先關系的思考

 

專利保護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它可以有效的激發人們從事發明創造的熱情,是“給天才之火加上了利益之油”;但另一方面,專利所帶來的壟斷也阻礙了新技術在全社會的推廣和傳播,增加了社會獲得新技術的成本,難以實現社會利益的最大化。從本質上來說,專利保護體系所要解決的就是創新擴散與創新激勵之間的關系:通過授予新技術以私人產權,使得作為公共物品的新技術可以通過市場的手段由私人部門提供出來,專利制度通過賦予技術創新者暫時性的排他性權利,允許它們將價格定在邊際成本之上,從而獲得部分壟斷利潤,來彌補前期對于技術研發的投資,作為對技術創新者的回報和獎勵,從而激勵了人們對于技術的創新。盡管知識產權保護暫時減少了研發所應當產生的社會收益,但是通過創新者的技術公開,換來了長期社會收益的增加。因此,促進創新研發和新技術的擴散是專利制度的兩項重大作用。專利保護制度面臨著一種利益的權衡:一是如何補償在創新者的貢獻,防止在先創新者與后續創新者之間的競爭導致彼此利潤的減少;二是各種知識產權制度的福利效應比較,即在設計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時,應以社會福利達到最大化為目的,必須充分考慮到各主體利潤的均衡:一方面保障專利持有人的能夠得到相應的利益作為創新的獎勵,另一方面要避免對創新者的過分保護,限制了新思想的傳播。這其中,探尋特定社會在特定發展階段上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度”成為了關鍵性的問題。

 

對于一個處于快速發展中的行業來說,其中只有少數企業能夠依靠獨立的研發獲得技術上的領先優勢,大多數企業則成為新技術的接受者和模仿者,從整個產業的層面來看,單一企業的新技術創造無疑可以產生競爭優勢,然而新技術的傳播卻可以是這種優勢變得更大,盡管對于某個企業來說這種較弱的專利保護也許會損害一些短期利益。所以在這樣的行業中新技術的傳播與新技術的創造幾乎具有同樣的重要性。從國家層面來看,如果A國的專利保護制度相對于B國來說更為嚴格,那么顯然A國的企業獲得新技術的難度和成本就要更高,對于大多數不能夠進行技術原創的企業來說,生存的壓力也就更大,被淘汰的風險就更高,A國的整個產業就會沿著“規范”的方向上緩慢發展,而B國的產業則會以“不規范”的凡方式迅速壯大,直到有一天B國的企業強大到攜技術或者成本的優勢到A國攻城略地,從而取得產業領先的地位。

 

5 結論

 

通過對德國化學工業早期發展的歷史資料的分析,我們發現,對于整個產業來說,技術創新和技術傳播不可偏廢,在快速發展的行業中,較弱的專利保護制度由于促進新技術的擴散,更加有利于產業的整體發展和領先地位的形成。所以對于那種影響整個行業發展的技術不應該被嚴格的專利保護起來,而政府可以采取某些措施,對提供技術的企業和個人給予彌補,使整個行業及時受益,對于促進產業領先地位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

篇10

關鍵詞:制藥企業、廢水處理工藝、基本方法、廢水回收

中圖分類號: X7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制藥廢水的特點和構成

那些對藥品進行制造的企業因生產而排出的污水,其中含有很多結構復雜并且有害的污染物,并且有很多微生物是無法降解的,這會嚴重的污染到水體的質量。與此同時,醫藥工業的污水含有較高的酸性以或是堿性,其中一部分污水中所含的鹽分也非常的高,所以,由制藥而產生的污水處理起來難度非常大。在制藥工業排放的廢水中,其中有合成類藥物生產過程產生的廢水、抗生素類藥物生產過程產生的廢水、中成藥生產過程產生的廢水,還有許多是在進行制劑生產中的沖洗廢水與洗滌水等。廢水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具有復雜的成分,含有較高的有機物,并且具有較強的毒性,含鹽量非常高且有較深的色度,尤其是有特別差的生化性,并且是進行間歇排放的,處理起來是非常有難度的。我們國家的醫藥工業發展越來越快,制藥水對人類的影響越來越嚴重,所以,擺在大家面前的一個難題就是怎樣才能做好廢水的處理工作。

二、目前我們國家在制藥廢水處理中使用的工藝

對于制藥而產生的廢水在處理中有很多種方法,具體如下:化學處理、物化處理、生化處理及多方法組合處理等,每一種處理的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優點及缺點。首先,就是物化的處理方法,根據制藥廢水不同的水質特點,對處理的過程采用物化的方法進行處理,做好預處理工作。其一,就是使用混凝法,目前,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都在采用此項技術,尤其是制藥廢水的預處理中被廣泛應用,除此之外,還被應用在后處理的過程中,比如一些中藥廢水的處理。混凝法對廢水處理的關鍵就在于對選擇與投加的混凝劑能夠做到恰到好處。最近幾年里,混凝劑的發展是非??焖俚?,它的成分也逐步被復合型代替了單一型。這種高效的復合型的混凝劑對廢水去除率能達到百分之六十多到百分之九十多不等,去污性能非常高,并且具有非常明顯的效果。其二,就是使用氣浮法,其中包括溶氣氣浮、充氣氣浮、電解氣浮以及化學氣浮等很多種形式。對制藥過程而產生的廢水進行預處理就在采用氣浮的裝置,再加上適當的藥劑互相配合,就可以產生很好的去污效果,污染物的去除率在百分之二十五左右。其次,使用化學的方法進行化學處理的時候,有一些試劑如果使用過量的話,就會給水體帶來再次的污染,所以,在進行設計之前,一定要做好實驗與研究工作。其中化學法包括化學氧化還原法、鐵炭法以及深度氧化技術等。其一,關于鐵炭法,工業運行表明,以Fe-C作為制藥廢水的預處理步驟,其出水的可生化性可大大提高。樓茂興等[9]采用鐵炭—微電解—厭氧—好氧—氣浮聯合處理工藝處理甲紅霉素、鹽酸環丙沙星等醫藥中間體生產廢水,鐵炭法處理后COD去除率達20%,最終出水達到國家《廢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一級標準。其二,關于 Fenton試劑處理法,亞鐵鹽和H2O2組合稱為Fenton試劑,它能有效去除傳統廢水處理技術無法去除的難降解有機物。隨著研究的深入,又把紫外光(UV)、草酸鹽(C2O42)等引入Fenton試劑中,使其氧化能力大大加強。以TiO2為催化劑,9 W低壓汞燈為光源,用Fenton試劑對制藥廢水進行處理,取得了脫色率100%,COD去除率92.3%的效果,且硝基苯類化合物從8.05 mg/L降至0.41 mg/L。其三,采用該法能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同時對COD有較好的去除率。如Balcioglu等對3種抗生素廢水進行臭氧氧化處理,結果顯示,經臭氧氧化的廢水不僅BOD5/COD的比值有所提高,而且COD的去除率均為75%以上。

最后,關于生化處理,生化處理技術是目前制藥廢水廣泛采用的處理技術,包括好氧生物法、厭氧生物法、好氧-厭氧等組合方法。因為在制藥的過程中排放的廢水中有機物的濃度都非常高,所以,需要進行好氧生物處理,在進行處理時通常會把原液稀釋,這樣就會消耗較大。的動力,并且也會降低廢水的可生化性,要想再進行生化處理就非常困難了。正因如此,一般不會單獨使用好氧處理,只能作為預處理使用。其一,關于深井曝氣的方法,這是一種速度高活性污泥的系統,此法的特點就是有氧的利用率非常高,但是占地的面積卻很小,對廢水的處理效果也非常好,不需要太多的投資,不需要太高的運行費用,也不會存在污泥膨脹的現象等。除此之外,它還具有非常好的保溫效果,而且完全不受氣候條件的影響,尤其在北方的冬天對于廢水的處理效果也非常好。其二,就是AB法,此法是具有超高負荷活性污泥的方法。它對磷與氨氮的去除率都比常規的活性污泥法要高。最大的優點就是A段具有較高的負荷,對于負荷的抗沖擊能力也非常強,尤其對于處理高濃度廢水非常適合,并且對于水質水量有較大變化的廢水也非常適用。

三、目前我們國家對制藥廢水的回收的具體分析

為了使制藥業的生產更加清潔,使對原料的利用率不斷提高,并且使得中間產物的綜合回收率不斷提高,所以,對污水處理工藝進行了不斷的改革。但是,因為某些制藥工藝有些特殊性,使得排放的廢水中有很多可以回收再利用的物質存在,所以,對于這種廢水進行處理時,就要充分考慮物料的回收問題以及綜合利用的問題。如果對這種物料進行了充分的再利用,那么,對于企業來講可以降低其投資的費用;于社會來講能夠使經濟效益得到推動,使環境效益得到與經濟效益的統一。但是,一般情況下,制藥生產過程中排放的廢水的成分是非常復雜的,很多情況下也是不適合回收的,并且對其回收的流程也非常復雜,具有非常高的成本。所以,從根本上解決制藥廢水處理這一大難題,就要對制藥廢水綜合治理技術領域進行不斷的創新與研究。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對制藥過程產生的廢水進行的處理與研究中,涌現出很多新的處理工藝,但是,因為制藥行業無論是原料還是工藝都是復雜多樣的,所排放出來的廢水的水質也各有不同。因此,目前來講對于制藥所產生的廢水還沒有統一的治理方法,要選擇什么樣的處理工藝還要根據廢水的具體性質而定。通常情況下會先采用預處理來對廢水的可生化性進行提高,并達到出不去除污染物的目的,然后再結合生化法做出處理。如今,經濟的開發以及如何有效的處理復合水都是急需解決的問題。與此同時,在清潔生產方面還要加強研究,這樣才能更好的達到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合理統一。

參考文獻:

[1]樓茂興,王方圓.制藥綜合廢水的處理[J].工業用水與廢水,2003,34(5):39-41.

[2]劉國信,葉康鈺,夏恒霞.從制藥廢水中回收金霉素的研究[J].水處理技術,1995,21(2):85-87.

[3]王金梅,關薦伊. 離子交換法從制藥廢水中回收土霉素[J].化學世界,2006,8:510-511.

[4]丁立,周榮琪,段占廷.制藥廢液中回收乙腈和DMF[J].精細化工,2000,17(3):140-142.

[5]崔艷玲,田苗珍,高俊艷.從制藥廢水中回收苯乙酸.當代化工,2009,38(3):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