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骨科和西醫骨科的區別范文
時間:2023-12-25 17:43: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醫骨科和西醫骨科的區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1-0213-01
從古至今,骨傷始終是一種常見的疾病。畢竟,生活中難免存在磕磕碰碰導致受傷。在西醫上,骨傷常分入骨科,骨科主要是研究骨骼肌肉的解剖、病理和生理,主要是采用手術、藥物和物理方法來保持和發展骨骼肌系統的正常形態和功能。而這與中醫的骨傷學并不一致,中醫骨傷科學是要研究防治筋骨、臟腑、皮肉、氣血、經絡等各種損傷性疾患的學科,又稱“傷科”或“正骨科”。中醫治療骨傷在我國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具有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它是中國醫學寶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門寶貴的文化遺產和科學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經濟的快速騰飛,城市生活越來越繁榮,骨折類疾病的發生率也是日趨嚴重,骨傷的治療也是越來越急迫。中醫護理是伴隨著中醫學的發展,以中醫理論為基礎,不斷完善技術操作和理論體系的規范,形成的中醫特色濃郁的護理學科,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今天,現代醫學現代護理學日新月異的發展中,它充滿活力,不可替代,并已逐漸被西方醫學所理解重視并采納研究,中醫護理也逐漸應用于臨床,得到了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1 中醫骨科的核心思想
整體觀是中醫護理的指導思想。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以臟腑為中心,以經絡為聯系的有機整體,功能完整、互相作用,結構不可分割。人與自然、社會不可分割,緊密相連,人體的生理順應地勢和天理而發生的相應的變化,人的疾病與氣候、社會環境和地理環境的改變都有密切關系。中醫護理主要是依據整體觀從患者的生活環境、社會環境和地理環境進行診斷分析,并進行相關的護理研究,從而進行綜合測評,并通過辯癥施護、辨病施護和辯癥施護,從而對患者提供系統的護理。
辨證施護是中醫護理中的基本原則。“辯證”是指采用中醫學的基本治療理論,通過對所采集的病史體征癥狀加以分析推斷和研究,從而確定疾病的證候屬性和特點,辯證是決定施護的前提和依據。“施護”則是在辯證的基礎上確定相應的施護原則和方法,是減輕或解決患者痛苦的手段和方法,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辯證施護是中醫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具體表征,而三因制宜的施護原則是中醫護理個性的體現。三因制宜是指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是指四季氣候變化導致人體生理受到影響,從而導致人體異樣,異常;氣候是引發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中醫護理主要依據不同的氣候特點而施以不同的護理和處理措施。因人制宜指每個患者的生理特點、生活環境、生活習慣、性別、年齡以及文化修養都有很大的區別,所以要依據這些采取相應的措施。例如,在用藥上,大人的用量是大于小孩的,對于陰虛之體,則應該給予通風向陽,并給予清補養津滋陰的藥物和補品,幫助患者康復。因地制宜是指不同的生活習慣與地理環境均可影響到人體的病理、生理變化,護理上應該給予關注,并施與相關的處理措施。如西北地高氣寒,病多為風寒,避風寒、慎用寒涼之劑為護理重點,東南地區氣候潮濕,病多溫熱、濕熱,護理上以清涼與化濕、慎用溫熱助濕之劑為重點,北方氣候干燥,多給予生津、溫熱劑,南方暑熱夾濕,可食祛濕、利尿清淡之品等等。
2 中醫臨床護理在骨科中的地位至關重要
中醫臨床的護理技術簡單方便、便于管理、適用范圍廣、療效快、易接受、經濟適用等特點,能夠很好的創造經濟收益和社會效益。中醫臨床的護理技術包括按摩術、艾條艾柱、刮疹術、推拿法、屈曲伸舒法、拔堆術、熏洗、、耳穴壓豆、貼藥術、太極拳等方法。中醫治療骨傷有著豐富的內容、完善的理論體系、整套獨特的診療技術和豐富的經驗道理。中醫在治療骨傷上有著深刻的認知。現在主要是根據醫生的手法已經X閑篇的檢測結果來了解骨傷的具體情況,從而采用不同的處理措施,譬如旋轉回旋、端擠提按、夾擠分骨、搖擺觸碰、對扣捏合、按摩推拿等手法復位,以此取得良較好的療效。放置分骨墊,小夾板固定,捆扎也是中醫治療骨折的重要手段。小夾板固定時,骨折部的上下關節都能活動,骨折遠側端關節面以下的肢體重力能被活動的關節所吸收,骨折部所受的移位傾向力就大大減少。而一般整復成功后,常用分骨墊來維持骨折的對位。采用小夾板固定,使用棉花作為分骨片,其具有骨折愈合快、治療時間短、功能恢復好、病人痛苦小、醫療費用低等優點,同時考慮到了療效與經濟兩方面的優點。活血化瘀,用具有消散作用、或能攻逐體內瘀血的藥物治療瘀血病證的方法。中醫認為患者骨折后,由于骨斷筋傷,脈絡受損,惡血留內,氣血凝滯,阻塞經絡,常出現不同程度疼痛,脈絡受傷筋骨折斷,骨髓和周圍軟組織損傷,血管破裂出血,離經之血外泛肌膚,損傷后瘀血凝滯,絡道阻塞不通而出現疼痛腫脹。因此,在骨折的治療中,應當采用活血化瘀藥進行治療。
篇2
[關鍵詞] 不合理處方;處方干預;事前干預;處方審核;用藥分析
[中圖分類號] R969.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10(b)-0154-05
Analysis of 1645 cases irrational outpatient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s intervention
LIU Ran XING Shuang WANG Lu
Department of Pharmacy, Beijing Jishuitan Hospital, Beijing 10003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hospital irrational outpatient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s pre-intervention measures, to regulate prescription writing, promote and guide the rational use of medicine, protect the safety of patients, and effective. Methods From October 2012 to October 2013, in Beijing Jishuitan Hospital ("our hospital" for short), 1645 cases of pharmacist interven irrational prescription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From October 2012 to October 2013 in our hospital outpatient prescriptions,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unreasonable prescription intervention showed increased gradually, unreasonable prescription were complex and diverse, inappropriate usage and dosage, inappropriate combination therapy, drugs specification, entry errors were common , mainly in the physician without signature or consistent cards, prescription with the wrong color, interdisciplinary prescription, over-the maximum dosage without signature, beyond limited dosage, suspected of repeated drug prescription, unreasonable combinatoin, beyond indications or contraindications, diagnosis and medication discrepancies or missing aspects of diagnosis, usage errors. Conclusion The timely and effective intervent irrational prescription manner can protect the patients' medication safety, should improve and refine continuously the measures unreasonable prescriptions and promot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apacity of physicians and pharmacists, ensure the quality and reasonable standard prescrip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
[Key words] Irrational prescriptions; Intervention on prescriptions; Intervention in advance; Prescription checking; Analysis of drug use
《中成藥臨床用藥指導原則》指出,在合理使用的情況下,中成藥的安全性是較高的,中成藥的合理使用包括正確的辨證選藥、用法與用量、使用療程、禁忌證、合并用藥等多方面,其中任何環節有問題都有可能引發藥品不良事件,合理用藥是中成藥應用安全的重要保證[1]。本文通過對北京積水潭醫院(以下簡稱“我院”)門診藥師干預的不合理中成藥處方及典型用藥進行分析,對不合理處方事前干預的工作模式和改進措施進行探討,以保障患者用藥安全有效,逐步提高處方質量和合理用藥水平。
1 資料與方法
資料均來源于我院中藥房對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門診干預的1645張不合理處方及中成藥用藥干預處方登記表。
藥師結合《處方管理辦法》、《醫院處方點評管理規范(試行)》等相關規定,共對1645張不合理處方用藥進行審核,利用電子表格記錄不合理處方涉及的藥物名稱、藥物類別、不合理用藥類型及患者性別年齡和具體用藥情況等。以下幾方面作為本次研究分析的指標:醫師未簽字或與簽字卡不符、處方顏色用錯、跨科開藥、超說明書最大用量未簽字、超適應證用量、開藥超限量、疑似重復用藥、聯用不合理、超適應證或禁忌證用藥、診斷與用藥不符或缺少診斷、用法錯誤、其他用藥不適宜,并在2013年第4季度根據我院實際情況,新加了“西醫醫師每處方最多能開兩種中藥”的規定。
2 結果
根據本次研究分析的指標和方法,得出不合理處方涉及的科室分布情況,以及按《醫院處方點評管理規范(試行)》中不合理處方的“不規范處方、用藥不適宜處方及超常處方”分類統計。
2.1 干預涉及科室情況
各科室的不合理使用情況,排名前十位的科室分別為中醫科265張(16.11%),創傷骨科223張(13.56%),矯形骨科160張(9.73%),心內科129張(7.84%),干部科122張(7.42%),創傷急診104張(6.32%),消化內科86張(5.23%),中醫正骨72張(4.38%),手外科67張(4.07%),神經內科56張(3.40%)。這些科室占總數的78.05%,其余科室占21.95%;并且在所有科室中,以骨科、創傷科、中醫科等類的比例共為60.97%,正反映出我院的骨科和燒傷創傷科特色。見表1。
表1 不合理處方具體科室分布情況
2.2 不規范處方和超常處方情況
按《醫院處方點評管理規范(試行)》的標準統計,干預發現不規范處方和超常處方共432張,占不合格處方的26.26%。其主要表現在超說明書最大用量未簽字、醫師未簽字或與簽字卡不符、處方顏色用錯(類別錯誤)、超適應證用量、開藥超限量、跨科開藥等。另外有極個別的1張處方會有2或3處不合理現象。見表2。
表2 不規范處方情況
2.3 用藥不適宜處方情況
按《醫院處方點評管理規范(試行)》的標準統計,干預發現用藥不適宜處方共1213張,占不合格處方的73.74%。占總干預的70%。其主要表現在診斷與用藥不符或缺少診斷、違反院內西醫最多開兩種中藥的規定、用法用量不合理和使用療程不當、疑似重復用藥、超適應證或禁忌證用藥、聯合用藥不適宜藥品配伍不合理。用藥不合理使用情況見表3。
表3 用藥不合理情況
3 討論
3.1 超說明書最大用量未簽字
臨床用藥千變萬化,無服法用量,不僅影響療效,甚至出現因服用不當或過量服用引起不良反應及藥物中毒等嚴重不良反應。《處方管理辦法》中指出:藥品用法用量一般應按照藥品說明書規定的常規用法用量使用,特殊情況需要超劑量使用時,醫師應注明原因并再次簽名。在不合理處方中存在不遵循藥品說明書的規定、擅自加大用藥劑量的現象。超劑量用藥主要體現在兩方面:超說明書單次劑量服用和超長時間服用。前者易致不良反應的發生,后者給醫保患者報銷帶來不便。
如小兒內科給5歲小孩開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每日3次,每次2支,為說明書用量中8~12歲用法。后經與大夫聯系,改為每日3次每次1支。又如當歸補血丸,用于身體虛弱、氣血兩虧,說明書用量為每日2次,1次6 g(袋),有的處方用量為說明書的2~3倍。
3.2 醫師未簽字或與簽字卡不符
處方經醫師簽名后方有效。有些處方出現醫師簽字與在藥學部門留樣備查的簽字卡式樣不一致的現象,應提醒醫師特別注意,不能隨意改變簽字形式,以保證處方的法律效力。
3.3 處方類別混亂
我院處方從類型上分為2大類:醫療保險處方(含公療)、自費處方(含外地醫保)。從顏色上分為白色普通處方、淡綠色兒童處方、淡黃色急診處方、淡紅色品處方。14周歲以下的兒童需使用淡綠色兒童處方,超過14周歲使用白色成人處方。取藥過程中發現有個別外地醫保患者用北京市醫療保險處方、兒童使用成人處方的情況。醫師需要在確定患者類別后應選擇相應處方類別打印處方。
3.4 開藥超限量
按照處方管理辦法“急三慢七”,無特殊情況下門診處方不得超過7 d用量,急診處方不超過3 d用量。根據醫保規定,患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肝炎、肝硬化、結核病、癌癥、腦血管病、前列腺肥大、糖尿病、腎病可以延長到2周用量,特殊情況可延長至4周用量,處方需加以說明[2]。我院作為骨科為主的醫院,骨傷患者比較多,急診外傷患者開藥多屬于行動不便,如下肢及脊柱受傷可按開2周量,但急診手外傷患者僅可開3 d量,復查可開1周量。平日臨床中問題多集中在內科、外科和骨科,如感冒清熱顆粒10袋×3盒,1次1袋,每日2次,超過7 d用量。如診斷腦供血不足處方以銀杏葉膠囊20粒×9盒,1次2粒,每日3次,這個不能算腦血管重癥,不能開具28 d藥量。如骨性關節病、頸椎腰椎病、骨質疏松等需長期服藥的慢性病,不屬于可開4周用量的十種大病,醫生往往容易忽略導致超規定開藥。
3.5 超適應證用量
相當多醫生尤其是西醫的觀念中錯誤的認為中成藥藥性緩慢溫和,無副作用或很小。或者為給患者多開藥,隨意加大劑量,或以電腦默認最大劑量為口服劑量,很容易造成超劑量服藥引發不良反應。如有患者被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處方為金水寶膠囊,一次6粒,每日3次,但金水寶的說明書規定:一次3粒,每日3次,用于慢性腎功能不全者,一次6粒,每日3次。
3.6 跨科開藥
我院作為一個綜合性醫院,西醫大夫往往對中醫理論缺乏系統認識,多通過藥名、功能主治進行簡單的了解,缺乏對藥性、成分配伍以及毒副作用等的全面掌握。所以臨床應用中會有一些不合理用藥的現象。因此需要禁止某些科室開出某些藥,例如有骨科醫師開出眼科用藥,皮科醫師開具胃藥等。
3.7 辨證與用藥不符
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是中醫理論體系的特點,臨床運用中多從整體出發,調整各臟腑的平衡與協調,以“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治療原則為基礎,辯證用藥,提高療效,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如患者被診斷為風寒感冒咳嗽,處方為復方鮮竹瀝液。按中醫理論,咳嗽分寒咳、熱咳、傷風和內傷咳嗽,因此藥性也有寒、熱、溫、涼之不同,要對癥用藥。而復方鮮竹瀝液藥性偏寒,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作用,適用于燥咳及痰黃帶血者,風寒咳嗽不宜服。
藥師對處方的審核多以臨床診斷為依據,判斷用藥是否合理,常有醫師由于患者患有多種疾病,只寫主要病癥,未能全面書寫其病情,易導致臨床診斷與用藥不符的情況。如診斷為泌尿系感染、支氣管炎,開具補中益氣丸。如糖尿病、膽囊炎開具血脂康膠囊。又如上呼吸道感染、消化不良,開具縮泉膠囊等。
3.8 違反西醫醫師最多開兩種中藥規定
根據院實際情況,規定西醫醫師在開具處方時,每個處方最多不允許超過兩種中成藥,兒童處方最多不能超過三種中成藥。在公布該規定的前3個月內,這類干預情況非常多,主要原因是醫師還沒有真正接受這項規定。
3.9 用法用量不合理或使用療程不當
有些中成藥所含某種藥物有毒,藥性猛,不宜長期或加量服用。有使用劑量范圍的中成藥,老年人使用劑量應首選從小劑量開始服用。此外,還要注意選用劑型與給藥途徑的不合理。
如通滯蘇潤江膠囊每次5~7粒,每日2次,因含秋水仙,服用期間應定期進行血常規、肝、腎功能檢查,不宜長期、過量服用,痔瘡患者慎用,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孕婦忌用。臨床上經常有七八十歲的老人,每次7粒、每日2次,大劑量持續服用。在選藥時,還要結合患者身體狀況、體質強弱等綜合因素考慮用藥。
如處方開具虎力散膠囊,1次7粒,每日2次,口服。說明書用法為口服1次1粒,每日1~2次,外用,將內容物撒于傷口。臨床大夫忘記改變給藥途徑,大劑量多為外用,其含制草烏若大劑量口服會導致中毒。如康復新液可內服治療消化道潰瘍,外用用于外傷、燒傷、燙傷等各種創面。如處方診斷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康復新液100 mL×1盒,每次10 mL,每日3次,外用。處方干預后,大夫將外用改為口服。
3.10 疑似重復用藥
中成藥的組方多是由幾種至幾十種中藥材配伍組方而成,并不是單一成分發揮作用,在幾種中成藥聯合應用時,臨床醫生在開藥前應閱讀藥品說明書,以減少重復用藥。多種中成藥配合使用,有可能使其中的某種成分重復使用,使其劑量增大,如果含有毒性或藥性峻烈的藥材,很容易發生不良反應[3]。如果同類藥物合并使用,易導致相同藥物超劑量。
藥名相似、作用不同的。如活血通脈片與活血通脈膠囊,單從藥名上看相近似只是劑型不同,而實際上活血通脈片由三七、丹參、川芎、冰片、菖蒲等十七味中藥組成,多用于冠狀動脈硬化引起的心絞痛等,而活血通脈膠囊是由單味水蛭加工而成,多用于血瘀、閉經、跌打損傷等癥。藥名相似、作用相似的。如銀杏葉片與銀杏葉膠囊,都是銀杏葉提取物,功效主治相近。同樣復方丹參片與復方丹參滴丸也是功效主治相同。藥名不同、作用相同的。如活血通脈膠囊與脈血康膠囊都是以水蛭為原料提取而成,功效主治相同。百令膠囊與金水寶膠囊有效成分都是發酵蟲草菌粉,均可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腎功能不全。藥名不同、成分相似的。如當歸補血丸與養血飲都含有當歸、黃芪,補氣養血臨床治療貧血,作用相似。養血飲還含有阿膠、鹿角膠,更適合氣血兩虧、體虛羸弱者,二藥合用多有重復。通心絡膠囊與腦心通膠囊都是復方制劑,但均含有水蛭,若同時應用易超過水蛭安全劑量,引發不良反應。復方丹參滴丸與丹七片均含有三七、丹參,復方丹參滴丸多一種成分冰片,兩藥疊加應用,易產生重復用藥。
3.11 超適應證或禁忌證用藥
中成藥在臨床中的選用,需要大夫依據患者病情辨證論治,選擇有針對性的藥物進行治療,有些大夫對中醫中藥不了解,以名解意,忽視了藥物成分、功效主治作用,導致一些超適應證用藥,禁忌證用藥,使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增加。
診斷只標明主癥,同時應用其他藥物,如診斷為胸憋,處方復方丹參滴丸與金花清感顆粒。診斷與用藥無關,診斷為腎病綜合征,應用胃復春片。診斷與用藥有禁忌沖突的,如上呼吸道感染、頭暈、高血壓,處方以金花清感顆粒、六神丸、眩暈寧片,眩暈寧片為外感者禁服,曾有上呼吸道感染,用金蓮清熱顆粒,經了解此患者為孕婦。金蓮清熱顆粒為孕婦禁用藥。此類處方的出現,說明個別醫生對診斷與用藥的忽視,西醫大夫對中藥不了解、不熟悉。有很多中藥在應用過程中要結合患者實際情況,辨證施治,如痹祺膠囊高血壓患者忌用,強力枇杷露兒童禁用,腸泰合劑糖尿病患者禁用,皮膚病血毒丸上呼吸道感染期間不宜服用,金花清感顆粒高血壓、冠心病患者慎用等。
3.12 聯合用藥不適宜配伍不合理
臨床中經常有患者出現多種癥狀,需要多種藥物同時配合應用,要注意聯合用藥增效減毒、互補原則,避免重復疊加以及產生新的不良反應。
如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處方為羚翹解毒丸,而因患者有糖尿病又同時開出胰島素。羚翹解毒丸組方中甘草有效成分甘草次酸能抑制11β-氫化類固醇脫氫酶活性,阻止氫化可的松轉化為11位氧化代謝物。氫化可的松可與腎臟內的鹽皮質激素受體結合發揮鹽皮質激素樣作用。由于循環中糖皮質激素比醛固酮高得多,糖皮質激素必須及時失活才能維持正常的水鹽代謝平衡而且還能升高血糖,因此甘草成分使抗糖尿病藥藥效降低[4]。
如診斷為上呼吸道感染,處方以金蓮花膠囊、六味地黃丸,處方以杞菊地黃丸、板藍根顆粒、感冒軟膠囊。診斷為感冒、便秘,處方為感冒清熱顆粒、芪蓉潤腸口服液。芪蓉潤腸口服液治療虛癥便秘,其成分多為滋補類中藥,在感冒發熱期間停用。中醫認為在感冒期間不易同服補益藥,此時病邪在體內,如使用補益類藥品將造成斂邪,邪氣不能被排除,易“閉門留寇”,加重病情,以致感冒長久不愈。如人參歸脾丸、參芪五味子片、仙靈骨葆膠囊等,在選用時要特別注意。因此,在上感發熱期間不宜服用滋補類中成藥。
根據中藥“十八反”理論,半夏、瓜蔞、川貝母與烏頭、附子不能同用,海藻、芫花與甘草不能同用。有個別處方違反了中藥“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禁忌原則,極易引起不良反應;如臨床診斷“頭痛、失眠”開具復方羊角顆粒(含川烏)與清腦復神液(含半夏),“胸悶、咳嗽”處方以芪藶強心膠囊(附子)與羚羊清肺丸(含浙貝母、天花粉)同用等。
含毒性中藥的聯合應用,導致毒性成分疊加,如關節克痹丸(含川烏、草烏)與盤龍七片(含川烏、草烏)同服,虎力散(含草烏)與扎沖十三味丸(含草烏)同服,跌打七厘片(含朱砂)與七厘膠囊(含朱砂)同用,牛黃解毒片(含雄黃)與牛黃清火丸(含雄黃)同時,使含毒性中藥劑量加大,極易中毒,產生不良反應。
藥物聯合應用中,還有配伍應用不妥的,如臨床上有感冒清熱沖劑、金花清感顆粒、藿香正氣軟膠囊同治感冒,百合固金口服液與復方鮮竹瀝液同用,百合固金液以治肺虛、咳嗽、燥咳少痰為主,復方鮮竹瀝液是治火咳嗽、痰熱蘊肺的常用藥。還有通宣理肺丸與羚羊清肺丸同用等用藥上所出現的不合理現象[5]。
3.13 尊重少數民族
中成藥中有些藥以豬膽汁、蟾蜍、蛇等成分入藥,對回族人民在選擇用藥上要謹慎。曾臨床上出現為回民患者開大補陰丸,其成分含豬脊髓。在臨床應用如含蛇類成分的金烏骨通膠囊、風濕祛痛膠囊、大活絡丸等。含豬膽粉成分的腦立清膠囊、安腦丸等。含狗腿骨成分的骨龍膠囊。含蟾蜍成分的血栓心脈寧片、心靈丸、麝香保心丸等。含驢血粉成分的風濕二十五味丸等。以上這些藥物在應用時要特別注意,如果在醫師開藥時,出現溫馨提示,可避免類似情況發生。
4 小結
通過處方干預,及時將臨床處方中的各種問題與醫師進行溝通,減少類似問題的發生,藥師不斷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藥學服務水平,提升藥學服務質量,與醫師共同努力,保證合理用藥。
在藥物的應用過程中,應嚴格按照說明書規定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不良反應、禁忌、注意事項等使用,凡有超劑量、超范圍、用藥禁忌應用的都需經醫師再次確認簽字后,方可進行調配[6-7],其具有法律和醫學上的雙重意義,是藥師調配的重要依據。
應組織對西醫醫生的培訓,使其加深對中成藥的了解,掌握其藥物構成、功能與主治、臨床應用,并熟知其配伍禁忌。西醫對中醫藥理論、辨證論治及藥物的配伍使用等缺少系統了解,容易根據一些中成藥藥名來選擇藥物。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是中醫治病的精髓所在,病證有寒熱虛實之分,藥物也有寒熱溫涼之性,因此不辨證施治成為中成藥不合理用藥最突出的表現[8-10]。
通過處方干預,藥物不良反應記錄,臨床用藥咨詢等,將臨床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行匯總,本著對患者負責的態度審核、調配處方,以保證患者的用藥安全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
綜上所述,中醫治病的特點是辨證論治,需要精確掌握中成藥的適應證。對中藥所治療疾病的適應證與西醫有本質區別,中醫的證與西醫的癥不同,中藥的適應證并不是一種癥狀,而是一個證候群,是一種疾病在機體的全身表現。所以中醫對某一疾病的治療,并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強調的是整體觀念,是對整個機體的一種調節。因此,建議醫院業務主管部門定期組織醫生、藥師之間的業務溝通交流,通過臨床藥師、用藥咨詢等工作,構建良好的用藥交流平臺[11-12],對中成藥的臨床應用、功能主治、不良反應、禁忌等制作速查手冊,方便臨床醫生,避免不合理應用中成藥。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成藥臨床應用指導原則[S].國中醫藥醫政發[2010]30號.
[2] 宋鴻.中成藥處方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1,8(11):146-147.
[3] 金敏.我院2010年中成藥處方分析[J].中醫藥導報,2012, 18(1):72-73.
[4] 劉然.甘草及其制劑引起的假性醛固酮增多癥及防治[J].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09,11(6):416-419.
[5] 金世元.中成藥的合理使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383-386.
[6] 徐夢丹,周碧霞,黨麗娟.醫院門診處方超說明書用藥的調查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1):100-104.
[7] 張旭君.我院2010~2012年不合理處方調查與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4):171-172,174.
[8] 馮煥村,徐雅玫,林清雯.2010~2013年某院中藥注射劑使用情況分析及合理性評價[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11):97-100.
[9] 李麗,梁忠明,莫敏施,等.處方點評對我院門診處方質量的促進作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9):180-182.
[10] 鄒藹珍,吳雪峰,龐惠民,等.門診不合理大處方成因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3,3(1):142-144.
[11] 陳小銘.我院門診處方合理用藥評價和結果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2,11(22):1821-1822.
篇3
(接上)拿到駕照后,我計劃買輛二手車。與此同時,妻兒赴美與我團聚的事宜也緊鑼密鼓地展開了。收到我寄的有關材料后,妻兒辦理了中國護照,并與美國駐廣州總領館取得聯系,登記排隊等待面談。1999年4月,去領館順利通過體檢與面談,并于當天拿到了移民簽證。得知消息,我為他們買了機票寄回國內,并開始為我們的三口之家在美國的團聚做準備――租房。對于有小孩的家庭來說,租一套價廉物美的房屋遠非想象那么簡單。
在與國內親人熱鬧而親熱的分別后,妻兒抵達了美國,那天是5月28日,這是我買票時專門挑選的吉祥日子,28恰巧與我多年前高考得分的兩個數字吻合。
在妻兒抵達的當天,我花4千美元買了一輛1991年的Mazda 929轎車,一樁久懸未決的事情得到落實,也許妻兒運氣使然。因房屋尚未找到,只好與房東商量,暫時先在我那間房里過渡一下。經過5年半的分離,一家人終于在美國的土地上團聚了。之后的一段時間里,我辭去了Charles康復中心的工作,有了充裕的時間陪伴妻兒游玩,拜訪朋友。
應妻兒要求,我開車帶著他們去了石溪大學,故地重游了一回,我到美國的那第一塊“根據地”可謂昔人已去,物是人非。
我的第一份針灸師工作
我們一家團聚后,未間斷找房,經過了一番波折后,我們選中了劉春家附近的一處房子,與劉春和劉剛兄弟兩家成了鄰居,來往頻繁,常有互訪。家安頓下來后,我也開始尋找針灸工作的機會。收到NCCAOM中醫針灸資格證書后,我開始申請紐約州中醫針灸行醫執照。填好申請表,隨650美元支票一道寄去紐約州教育廳。他們審核資格證書、大學成績和綠卡等材料,其中去信向國內就讀的大學證實學籍用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批準執照是1999年5月6日,而我真正收到文件已經到了5月中旬。在那之前,我已經開始了對職業針灸師在紐約就業市場的了解。而對車禍病人實施針灸治療,則是我了解到當時經濟效益最為紅火的一個市場。
一個行業在國家的經濟地位決定著它的社會政治地位。針灸醫學納入美國社會的關鍵,除了療效及科學性被主流社會認可外,主要看保險業是否像西醫一樣支付費用。1996年以后,美國醫學會主編的《通用醫療程序編碼》(CPT Code)將針灸列入其中。這表明代表廣大西醫利益的美國醫學會承認針灸是一種正式有效的醫療程序。專業人士可以使用程序向保險公司申請針灸醫療服務費。從1998年起,藍十字藍盾、牛津等醫療保險公司先后宣布接受針灸的保險。這表明美國社會對針灸的接受程度已有了很大提高。反過來也同時推廣了針灸的普及率。而在紐約影響更為明顯可見的是,汽車保險對中醫針灸的納入。由于美國私家車的普及率,汽車保險十分廣泛。這給針灸業注入了活力,也極大地擴展了針灸師的就業市場。
記得還是在Bronx做理療工作時,有天我從《紐約時報》看到了一家聘請針灸師的廣告。于是經預約后,我來到了皇后區皇后大道一家醫學中心的辦公室,它位于一座大廈的二樓,接待我的是一位來自印度的西醫醫生以及他的助手。交談后,他們對我表示滿意,尤其是我的骨科醫生經歷讓他們大感興趣。最后答應接收我做針灸師助理,即與執照針灸師一道從事針灸工作。同時允諾,待我拿到針灸執照之后,可以直接轉為針灸師的工作和待遇。
后來得知,對方就是當時在紐約小有名氣的“Linda針灸公司”。雖然負責人是一位西醫,但真正運作還是通過中醫針灸公司進行。而病人來源則是合作的康復中心車禍患者。由于車禍保險支付針灸治療費用,這位西醫通過與中醫合作成了經營針灸的“專業戶”。據說其擁有合作的中醫診所達到二三十家。成為當時名哚一時的“盈利”大戶。由于合作診所眾多,需要針灸師數量大,這家公司聘請的醫師數量已不足以應付臨床所需。于是在人手不夠的情況下,有中醫背景的醫生,經選拔也成為了雇用的對象。而且這種經營方式在紐約已經不是一兩家,大有“如火如荼”、“轟轟烈烈”的壯觀景象。這是我第一次探尋為汽車保險車禍病人做針灸的可能性。雖然當時并沒有馬上辭掉理療工作而轉行,但讓我看到了中醫針灸的發展勢頭,應該說這對我參加針灸資格證書考試是有一定促動的。從這些信息也不難觀察到,針灸業開始從不同的途徑呈現出了興旺的景象。
拿到針灸資格證書后,我也嘗試過尋找針灸師的工作。有次通過《紐約時報》廣告,去布魯克林一家診所面談給我印象最深。那家診所位于一棟私人House,以車禍病人康復為主。因病人較多,老板決定開展針灸業務。那天我下班后去得比較晚,與診所經理見面交談后,雙方都表示滿意。對方答應配高薪安排我做針灸師工作,兼顧為診所病人拍×線片的工作。但必須有針灸執照,而那時我的執照還在申請當中,因此沒能拿下這一崗位。不過它也促使我抓緊了申請針灸執照的工作,由于紐約州審批執照需要與國內母校核實學分和學位,在與母校取得聯系后,校方加快了寄出有關材料的進程。
當我拿到紐約州中醫針灸執照,辭掉Rlverdale康復中心理療師助手職位,并與妻兒度過了一段輕松的時光以后,我開始正式尋找執照針灸師的工作,這時聘請針灸師的廣告已經比比皆是,我選擇的余地非常大,并且很快便從事了新的職業。
美國目前有近40個州通過針灸立法核發執照。每個州根據立法,對申請執照的條件、職稱、行醫范圍限制也有差別。紐約、佛羅里達、新墨西哥、加州可以獨立行醫。俄亥俄、密蘇里、勘薩斯州需在西醫授權下治療病人。加州中醫的職稱是CMD和OMD,新墨西哥州職稱是DOM(Doctor of Oriental Medicine),佛州職稱是AP(AcpunturePhyslclan),可以獨立診治病人,并可以開中藥,填寫化驗單、X光單,還可以進行穴位注射。
我的第一份針灸工作是從《世界日報》廣告上找到的。一位名叫Maria的針灸師與我交流后,決定錄用我。Maria來自俄國,她拿到針灸執照時間比較早,當時已和多家西醫診所有合作。Maria與這家診所合作,即收入由它們之間協商分配,我同她則是雇傭關系,工作按鐘點獲薪。Maria不到診所上班,治療由我負責,不用西醫處方。
我工作的地方位于法拉盛37大道一棟建筑物的三樓,距之前工作過Stella診所不遠。四樓正好是介紹我去Riverdale康復中心工作的Ruske整脊師診所。Ruske醫生因為針灸病人不多,沒有開設這項業務。診所工作人員及病人不少是華人,經理Alex也是理療人員之一。老板是復健科Gu醫生,來自中國吉林,會說中、韓、英語。他擁有兩處診所,分別在法拉盛和曼哈頓。診所性質類似Riverdale康復中心,以骨傷疾患康復為 主。Gu醫生并不是每天到診所,不過但凡他來到時,都會看病人,開理療處方?
診所患者多為工傷和車禍病人。這里“工傷”和“車禍”指的是支付治療費保險公司的類別,并非病人病情和診斷的定性。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對于“工傷”病人,保險公司支付擁有針灸證書西醫醫生運用針灸的治療費用,卻不支付以此為業中醫針灸師的治療費用,所以針灸師原則上只處理“車禍”病人。走向新的崗位,一切從零開始。我開始只是盡量想讓更多的病人了解中醫針灸,得到治療,而沒有區分病人保險公司的類別,導致有些患者治療后未收到保險公司的付費,從經濟利益上看是“事倍功半”。
在紐約,當車禍發生時,一般當事人會撥打911電話,警察到現場詢問,記錄車禍經過,并提供報告。傷情重者,急救中心派車接人去醫院救治;輕者可回家。24小時后,當事人在當地警察局交十美元,領取車禍報告復印件。若有任何不適反應,當事人可在45天內憑報告選擇診所作相應治療。被送到醫院的病人在得到身體檢查,適當處理,病情穩定出院后,也可以去診所作進一步康復治療。
在購買的汽車保險中,大多選擇5-10萬美元醫療保費,因此與車禍相關疾病的診斷、檢查和治療費用都可以得到保險公司支付。在康復科診所,車禍病人多有理療、針灸和整脊治療。若需專科處理,病人也會被轉到相關醫生,如骨科、神經科等會診。根據復健科醫生處方,患者一般每周來理療3次,這使得每天診所病人的數量得以維持。病人請有律師,贏得官司以后,他們還可以從保險公司獲得其它補償,因此律師也介紹病人到診所就醫。
在美國做針灸不像在中國有上級醫師指導,這里一切都必須靠自己。不過對于車禍病人的治療,我也有自己的優勢,過去從事西醫時間比較長,對于人體解剖了如指掌,這是針灸必備的基礎;對于創傷病人來說,因為自己過去專業骨傷科,還在美國做過理療工作,因此對疾病康復的方向非常清楚,結合中醫知識,治療病人時上手就要容易許多。
這家診所的治療程序是:病人先做理療,然后針灸。針刺療法種類繁多,體針療法,即將銀針扎入身體的面部、四肢、軀位的治療方法最為常用。對于車禍病人,我們也是以體針療法為主。一般取阿是穴或遠近端經穴,有時加用電療?根據CPT Code,保險公司付給針灸治療費率有所區別,加有電療付費高些。
治療車禍病人,針灸師除完成病歷和病程記錄外,有些必要的法律文件也必須完善,特別是規定病人填寫的車禍傷福利申請表以及病人簽名,否則保險公司會拒絕支付針灸治療費用,診所收入就會受到影響。同時要區別對待病人病情以及西人對針刺刺激的承受程度。針感因人而異,點到而止。剛開始工作時,我因過于注重傳統針感,因此有些患者治療后,不能承受,因而失去了一些病人。直到有一天,有位理療同事悄悄告訴我以前那位針灸師的“秘密”,即對于保險公司付費病人要區分類別。對于有興趣針灸或針感反映好的病人,可采用傳統方法;而對于那些恐懼針刺的病人,一般只是將針灸針打入體內,輕微刺激即可。
我們使用的一次性針灸針有長短粗細不同的規格,這種針具是為了適應美國國情、避免疼痛和出血現象而專門設計的,可以根據病人適應程度和病情需要酌情選用。每根針灸針有配套的塑料針管。在給病人局部皮膚消毒后,將包裝針管取出,套管針頭這側對準所選穴位,摘下針柄處塑料小卡片,輕敲針管尾部突起的針尾,針尖便進入了體內,然后取出針管,給予適當的手法刺激“得氣”,操作簡單而且方便。
那么是不是對所有病人都采用同樣方法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針刺針感是指將針打入穴位后采用提插捻轉等手法或加用電刺激產生的酸、脹、麻、重等感覺,或出現不同程度的循經感傳,同時醫者指下有沉緊感,即“得氣”。對于大部分患者來說,這是獲得療效的重要指針。但西人中少數患者進針即有了感覺,不能適應針刺手法或電療的強刺激,這些針刺的療效也是客觀存在的。有人對針刺作用于部分患者心理療法的解釋不太接受,我個人覺得如果說通過針刺對部分患者起到心理療法作用,完成了心理醫生才能做到的工作同樣值得肯定。只要對患者疾病有正面的治療效果,即使在沒有針感的情況下達到了目的,無論解釋為何都是積極的。這也應該屬于因人因病、辯證施治的原則范圍。
有些從中國來美不久的醫生,往往忽視了這一點,像我最初工作時一樣,對所有車禍病人一味注重針感,結果適得其反,有些病人因此停止了治療,進而影響到醫生自己工作的開展和診所經濟效益。美國診所就像一個私營企業,
“產品”質量取決于員工的服務水平。病人因為對服務上的不滿而停止治療,表明他們的心理實際上已經受到了傷害,如果把病人滿意于診所的優質服務看著是一種心理上的療法的話。這種“心理治療”的確同樣值得高度重視。
篇4
[關鍵詞]小針刀松解術;針灸;腕管綜合征
[中圖分類號] R68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12(c)-0054-03
Clinical study of acupotomy lysis treating mild to moderate carpal tunnel syndrome
CHEN Jin-hui ZHU Jun-teng XU Jian-ping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and Traumat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ffiliated Hospital of Putian College in Fujian Province,Putian 3511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otomy lysis treating mild to moderate carpal tunnel syndrome.Methods 94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carpal tunnel syndrom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4 to December 2015 were selected as study subjects.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47) and control group (n=47).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acupotome lysis therapy.After 2 weeks treatment,the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95.74%)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85.11%),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Acupotomy lysis;Acupuncture;Carpal tunnel syndrome
腕管C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屬于一種常見病,它是由于正中神經行經腕管處受壓而引發其支配區域出現一系列的臨床癥狀[1],以拇指、示指和中指的僵硬、手指麻木和疼痛為主要特征,發作時疼痛常放射累及肘部或肩部,疼痛劇烈時患者可在夜間痛醒,活動或勞累后加劇,遇熱時疼痛加劇,反之疼痛能得到減輕。關于CTS的治療,輕中度CTS患者選擇保守治療獲益更多,外科手術治療僅限于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或病情惡化時[2]。CTS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針對輕中度CTS的治療顯得尤為重要,中醫針灸是當前臨床治療輕中度CTS常采用的方法,而有關小針刀松解術治療輕中度CTS的研究卻十分有限,本研究探討小針刀松解術治療CTS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7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診的94例CTS患者,其中男32例,女62例,將其隨機分為兩組,每組47例,其中觀察組男18例,女29例;年齡19~57歲,平均(32.6±6.4)歲;病程1~3個月,平均(2.1±1.1)個月。對照組男14例,女33例;年齡20~62歲,平均(33.5±5.2)歲;病程1~3個月,平均(2.4±1.3)個月。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選擇患者治療前癥狀和相關檢查均符合中醫病癥中診斷CTS的標準,有拇指、示指和中指麻木、疼痛等CTS的臨床表現和電生理改變[3]。排除合并嚴重心、肝、腎疾病者,有凝血功能障礙或長期服用抗凝藥物者等以及拒絕參與本研究的患者。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愿意配合治療。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中醫常用的針灸法治療輕中度CTS,具體方法如下:選取手厥陰穴大陵為主穴,八邪、內關為輔穴;患者選擇坐位,將患側掌心朝上,常規為進針點消毒,局部麻醉選用0.5%利多卡因阻斷神經感覺。選取30號1.5寸毫針進針,其中在大陵穴進針時針尖應刺向腕管內,指尖感受針感為宜,內關穴進針可同時刺透外關穴,針刺得氣時為適宜深度;刺八邪穴時針尖向上,沿掌骨直刺進針,以有酸麻脹感為度。對大陵穴、內關穴、八邪穴等加灸,將艾條分成1.5 cm的小段,套置于各針柄尾部,讓其自行燃盡,每次約30 min,1次/d,7次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評估療效。
觀察組采用小針刀松解術治療CTS,具體方法為:檢查患者有癥狀的腕部,明確壓痛點位置,常定于尺側腕屈肌及橈側腕屈肌內側緣并用筆標記[4];常規對腕部皮膚消毒,術者雙手消毒后,右手持針刀,左手控制患者腕部平衡,保持刀口與肌纖維和韌帶走行一致,以免術后留下明顯瘢痕,針刀在刺入皮膚后保持緩慢深入,避免損傷周圍的神經、血管,沿屈肌腱內側小心剝離屈肌腱和腕橫韌帶之間的粘連和解除神經卡壓。操作完成后拔出小針刀,用棉球壓迫傷口3 min,無滲血后換用創可貼保護創面,向患者交代3 d內傷口處避免接觸水。1周治療1次,2周后隨訪,評估治療效果。
1.3觀察指標
CTS的主要臨床癥狀為拇指、示指和中指手指等有麻木或感覺遲鈍、疼痛或感覺過敏等癥狀。通過比較治療前后兩組患者Levine CTS問卷評分[5],電生理結果提示運動神經傳導速度延遲也具有診斷意義[6]。
本次研究采用Kelly評分標準進行療效評估[7]。痊愈:手指麻木、疼痛及腫脹等癥狀消失,功能活動恢復正常;顯效:手指麻木、疼痛及腫脹等癥狀消失,功能活動恢復較差;無效:手指麻木、疼痛、腫脹與功能活動較治療前無明顯變化或有所加重。總有效率=(痊愈+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配對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內及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
2結果
2.1兩組治療前后 Levine CTS問卷評分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Levine CTS問卷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周后,兩組的Levine CTS問卷評分較治療前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患者的降低程度較對照組更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5.74%,對照組為85.11%,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CTS是常見的導致手指麻木、僵硬和疼痛的原因之一。日常生活和工作學習時持續、過度和頻繁使用雙手的現象非常普遍,這種現象導致滑膜炎的發病率上升,是CTS的常見危險因素,主要表現為正中神經受壓迫后功能障礙的癥狀[8],其典型的癥狀為患肢拇指、示指、中指的疼痛,指尖感覺異常和僵硬。腕管作為無張力的骨纖維管道,腕管內容物增加或腕管自身容積減少都將對正中神經產生壓迫,從而引發一系列臨床癥狀[9]。由此導致手部精動作不協調、持物無力、發作性疼痛和肌肉麻痹,其中麻木和疼痛多在夜間發作,常使患者夜間痛醒,持續時間較長,不易緩解,嚴重影響患者的睡眠和生活質量。CTS早期癥狀主要表現為腕管近端和指端感覺異常。腕關節過度活動時可使疼痛加重,抖動和按摩手腕后疼痛稍可緩解[10]。CTS患者查體時可見到腕管區皮膚張力大,有腫脹,病情輕中度者可見拇對掌肌和拇短展肌的肌力減弱,嚴重者肌肉可因失去神經的營養作用而萎縮。保持用腕適度,防止過度屈伸造成損傷;長時間工作時應定時休息,勞累后一定要進行適度的肢體活動以放松腕部,可有效防止CTS的發生和原有病情加重,降低復發風險。
中醫中將CTS歸為“痹癥”,且有“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所以在治療CTS時主要以驅寒溫經、活血生津為原則。 針灸是以針刺艾灸防治疾病、內病外治的常用方法,通過針灸治療刺激神經,借助經絡、腧穴的傳導發揮治療疾病的作用[11]。對于輕中度CTS,宜采用針灸預防病情加重和對癥治療,在采用針灸法治療CTS的過程中,由于病變位置為手厥陰心包經走行經過處,遵守針灸的取穴原則,選擇腕關節處的心包經原穴即大陵穴和周邊相關穴位(內關穴、外關穴)等,可松解組織粘連從而減低腕關節內壓,緩解正中神經壓迫癥狀,改善腕管內的血液微循環和肌肉痙攣[12]。
小針刀松解術作為近些年來新興起的臨床治療方法,是將祖國醫學針灸與西醫手術相結合發展而成,是目前治療CTS較簡單且有效的治療方案[13]。該方法操作過程簡單、不受限于醫療環境和醫療條件,區別于西醫手術治療的不僅是操作后傷口無需縫合,而且操作過程中損傷少,后遺癥少。同時采用小針刀松解術治療CTS時可直達病灶所在,剝離粘連組織、松解卡壓神經,從而使血管擴張,可增強局部組織營養供應,因神經末梢的強烈刺激可使局部組織提高新陳代謝,改善內部環境,緩解手指麻木、疼痛等癥狀[14]。臨床上治療CTS時,患者綜合考慮治療時間和療效等因素,更易于接受小針刀松解術治療。
小針刀松解術治療CTS較針灸療法更具有操作簡單、安全、治療效果佳、組織損傷小等不可替代的優點[15]。與此同時,針灸治療CTS的缺陷在于治療過程復雜、治療效果欠佳,且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手指麻木的問題,因此小針刀松解術更易于被廣大患者接受。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5.7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5.11%,治療2周后,兩組的Levine CTS問卷評分較治療前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患者的降低程度較對照組更顯著(P
綜上所述,小針刀松解術治療輕中度CTS的效果確切,值得在臨床工作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邵靜雯,曹曼林.腕管綜合征的診療進展[J].中國康復,2014,29(2):141-146.
[2]Uchiyama S,Itsubo T,Nakamura K,et al.Current concepts of carpal tunnel syndrome pathophysiology treatment,and evaluation[J].J Orthop Sci,2010,15(1):1-13.
[3]胡繼兵,秦全菊,程佳.107例腕管綜合征患者神經肌電圖與臨床分析[J].醫學研究雜志,2013,42(9):131-133.
[4]邢建瑞,楊秀麗,李艷,等,改良小針刀腕部微創減壓治療腕管綜合征[J],實用骨科雜志,2013,19(3):259-261.
[5]陸廷仁.骨科康復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42-143.
[6]顧玉東,史其林,陳德松,等.感覺過敏型腕管綜合征的治療[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08,31(4):259-260.
[7]Kelly CP ,Pulistetti D ,Jamieson AM.Early experience with endoscopic-carpal tunnel release[J].J Hand,Surg Br,1994, 19(1):18-21.
[8]顧玉東,王澍寰,侍德.手外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591-592.
[9]王振東,候書健,程國良,等.腕管綜合征的臨床進展[J].實用外科雜志,2000,16(9):162-163.
[10]宋愛群,張陽普.電針配合TDP、局部制動治療腕管綜合征40例[J].光明中醫,2013,28(2):332-333.
[11]劉恩昌.溫針灸配合梅花針扣刺治療腕管綜合征16例[J].內蒙古中醫藥,2012,31(15):69-70.
[12]王義生,郭小文,秦小勇.急性腕管綜合征的非手術治療方法、臨床療效及可行性觀察[J].吉林醫學,2013,34(30):6215-6216.
[13]施曉陽,陳梅,李玉堂.針刀治療梨狀肌綜合征的臨床研究[J].上海針灸雜志,2005,24(11):21-22.
篇5
關鍵詞: 蒙醫藥;知識產權保護
1 蒙醫藥知識的構成特點
形成于13世紀的蒙醫藥學是用純天然藥物和一些器械治病的蒙古族傳統醫學,是我國傳統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蒙醫藥學還相繼吸收了古印度醫、藏醫、中醫和西醫等醫藥學知識,形成了獨特的醫藥學理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特別是在醫學理論和用藥方面與西方醫學和中醫存在著明顯的區別,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1.1 有豐富的蒙醫藥理論文獻
目前,國際上關于傳統知識保護研究所關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很多國家的有些傳統知識沒有文獻化,只是通過口頭傳播,流傳在民間區域,世代相傳。而我國的蒙醫藥知識有著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已經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廣泛記載于古籍文獻,并且已經形成自己的規范教育系統。特別是近幾十年來,為了繼承和發揚蒙醫藥學,在全區范圍內廣泛開展了蒙醫藥古籍和著作的搜集、整理和編譯工作。先后整理出版了《方海》、《無誤蒙藥鑒》、《觀者之喜》、《蒙醫傳統驗方》、《蒙醫藥選編》等蒙醫藥學經典著作;編寫出版了25部蒙醫藥本科專業使用的規劃教材和14部專科使用的規劃教材;同時編著了《蒙醫志》、《蒙醫手冊》、《蒙藥簡釋》等參考工具書;制定了《內蒙古蒙藥材標準》、《內蒙古蒙成藥標準》[2]。此外,還出版了大量蒙醫藥科技期刊。
1.2 治療藥物主要以天然物質為原料
蒙醫藥的治療藥物多數來源于天然物質,而且有著豐富的用藥理論指導和文獻記載。蒙藥取材廣泛,包括動物、植物、礦物等。近40年來,通過對蒙藥材的調查研究,確定蒙藥植物品種945種(其中中蒙醫兼用藥材732種、蒙醫專用藥材87種),動物藥與礦物藥250種,總共達1195種[3]。這些藥物經過幾千年的使用和驗證,已經證明具有明確的療效。與化學藥相比,雖然這些天然藥物的具體成分結構尚不十分明確,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些天然藥物當中蘊含了豐富的化學活性成分;而且,經過現代技術的研究,已經從中分離出一些結構明確的藥物活性物質,如用于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廣棗總黃酮。
1.3 蒙醫藥知識內容多樣化
蒙醫藥學在內容上包括蒙醫理論、蒙藥理論以及針灸、推拿、按摩、整骨醫學等特色醫學內容。特別是蒙醫藥在治療和用藥方面還具有其獨特的手段和方法。如灸療法、放血療法、色布斯療法、八日胡療法以及對治療腦震蕩有很好效果的震蕩療法。蒙醫藥在用藥方面的獨特手段和方法體現在其獨特的藥物制劑上,如油劑、酒劑(如馬奶酒)和金石劑。蒙醫藥知識還吸收了喇嘛教的宗教文化,與宗教融合在一起,使其具有特殊的民族色彩。
1.4 蒙醫藥的國際知名度正在不斷提升
由于具有濃厚的民族和地域特色,蒙醫藥不象我國中醫藥傳播得那么廣泛,其主要存在于蒙古族聚居的地方,國內主要有內蒙古、新疆、青海、遼寧等省區。國外,除蒙古國使用蒙醫藥治療疾病外,還有東歐的一些國家在使用蒙藥治病。隨著對蒙醫藥學的宣傳和蒙醫藥學中外交流的日益增加,特別是自國家實行西部大開發以來,越來越多的國內外人士開始認識、了解、接受和認可蒙醫藥學知識。據內蒙古中蒙醫院統計,該醫院年門診量由幾年前的不足20萬人次達到現在的近30萬人次,其中1/3患者是從區外慕名而來的,也包括俄羅斯、德國、日本和美國等國家的患者[2]。此外,一些蒙醫藥學的經典著作也被翻譯成了不同國家的文字傳播到國外。這些都表明蒙醫藥的國內和國外知名度正在不斷提升,這也意味著蒙醫藥知識在國際上的公開和被知曉程度正在迅速擴大。
2 蒙醫藥知識產權保護存在的問題
蒙醫藥歷經滄桑,多次進化,是蒙古族醫藥文化的寶貴遺產,也是蒙古族人民在防病抗病斗爭過程中積累的精華,具有科學性和技術性,其中蘊含著大量的知識產權。對于這些知識產權,應當優先采用現行國際通用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框架進行保護。但蒙醫藥知識完全采用現行知識產權保護手段是不可行的,因為蒙醫藥的很多內容不屬于知識產權保護的客體,即使是能夠作為知識產權保護客體的蒙醫藥發明,也由于其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其保護力度的有限性。
2.1 蒙醫藥理論知識不能作為專利保護的客體
專利權客體的特征之一是必須具備工業實用性,即申請專利保護的對象應當是能夠進行工業化再現的技術方案,而蒙醫藥知識的許多內容并不能滿足專利法的這一要求。蒙醫藥學中包含大量的基礎理論知識(如因時、因人、因地辨證論治理論,針灸推拿醫學理論等)、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這些知識雖然可以用于指導生產和醫學實踐,并被臨床證明具有確切的療效和一定的科學性,但由于其不具備工業實用性、不能被用來在產業上實施,因而不屬于專利法保護的對象,不能通過專利法進行保護。
2.2 天然性限制了其專利保護的力度
蒙藥以植物、動物和礦物等天然物質為主,即使對其進行炮制、提取和分離,也很難實現將有效成分分離到化合物狀態;而且,蒙藥制劑以復方制劑為主。蒙藥的這種天然藥物的混合物狀態使得在進行專利申請時,難以對其藥物組成進行清楚的表述,而專利法要求必須對申請專利的技術表述清楚,如果不能清楚地表述藥物的組成,則只能采取方法定義產品的表述形式,而這種表述方式的產品專利保護力度,明顯不如采用化合物結構式表述的產品專利保護力度強。
2.3 公開文獻記載和國際公開傳播對蒙醫藥知識保護的影響
蒙醫藥知識的大量文獻記載和國際傳播的不斷擴大,使得大量的蒙醫藥知識已經處于對公眾公開的狀態,從專利法角度講這些知識已經進入公有領域。而專利權客體的另一特征是具備新穎性,因此,蒙醫藥知識的公開狀態使其失去了尋求專利保護的可能性。
篇6
[關鍵詞] 多媒體;形態學;機能學;臨床醫學;課堂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 G434[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 1673-7210(2010)11(c)-091-02
多媒體教學集文字、數據、圖形、影像、音頻、視頻等不同的媒體為一體,使教學過程立體化,在高等醫學教育中顯示了顯著的優越性[1]。但是,不同的醫學專業學科有其學科自身的特點,如果不能恰當地應用多媒體教學,勢必會產生這樣、那樣的弊端[2]。那么,如何在不同的醫學學科的課堂教學中合理地應用多媒體,更好地發揮多媒體的優勢而避免其弊端呢?課題組通過對本校各屆省級教學基本功競賽中獲獎教師的多媒體課件進行研究,將他們教學的優點和經驗總結如下,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提供參考和借鑒。
1 多媒體課件在基礎醫學形態學科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病理學等屬于醫學專業基礎科目中的形態學科,其研究內容涉及人體正常和疾病狀態下機體代謝、功能和形態結構的改變,與臨床各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醫學形態學的教學主要是通過大體觀察、顯微鏡觀察、尸體解剖和臨床病例分析等方式,從形態學角度研究和探討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實踐性和操作性。傳統的課堂教學中使用黑板加粉筆和掛圖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使教師在上課前需要花很多時間準備掛圖,上課時需要花時間更換掛圖,而掛圖的質量和大小無法保證大教室后排的同學能夠看清圖中的所示結構,因此,既費時,又費力,還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將多媒體教學引入形態學的課堂是對傳統形態學科課堂教學的改革[3-4]。高質量的光學圖像在課堂教學中發揮的作用是掛圖所無法比擬的,也遠勝于教材上的圖像,并且能將局部圖形任意放大或縮小、重復顯示或分步顯示,與教師在黑板上畫圖相比也有使用簡便、省時、省力等許多的優點。多媒體課件的動畫演示功能可把復雜的、難懂的教學內容直觀化、形象化、生動化,既增強了知識的趣味性、視覺的直觀性,也使課堂教學立體化、多維化,從而多途徑、多方位刺激學生的感官,活躍了課堂氣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也從整體上提高了教學質量。
例如,人體解剖學介紹呼吸系統時,可以先通過靜態的圖像介紹該系統的結構組成、參與呼吸運動的肌肉等,然后用動畫形式展示吸氣和呼氣時膈肌和肋間肌的運動以及氣體在肺泡內的交換過程,最后用簡練的文字進行歸納總結。這樣的教學方式比起教師一條一條地將課本知識和概念灌輸給學生要生動得多,學生對人體形態結構的理解和記憶也會深刻得多,大大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病理學是醫學教育中重要的形態學課程,在理論課堂教學中,采用多媒體的靜態圖像有利于教師對病變的講解,如將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大體標本、光鏡下的圖像通過幻燈片展示給學生,清晰、直觀,使學生對動脈粥樣硬化各期的大體和鏡下形態學特點等內容更易于理解和記憶。病理學課堂教學中,如介紹惡性腫瘤的轉移途徑等內容時,采用動態的視頻或動畫,更有利學生掌握病變發生的動態過程,使課堂教學生動、具體,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使學習變得輕松、高效。
2 多媒體課件在基礎醫學機能學科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醫學專業基礎科目中,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等為機能學科,其研究內容涉及人體正常或疾病狀態下機體的器官功能、細胞代謝等方面的改變,區別于醫學形態學教學,這些機能課程理論知識系統性強、內容抽象、學科涉及范圍廣、覆蓋面大。學生在認識客觀事物時,往往對肉眼看得見的、直觀的客觀物體容易觀察和認知,但對于微觀的現象、抽象的概念則不容易認知和掌握,經常會產生畏難情緒。傳統的黑板加粉筆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機能學科課堂教學的需要,對于枯燥的、抽象的疾病發生過程中的生理生化改變、藥物的藥理作用及其作用機制等,單靠板書和教師的講解,學生不容易理解和記憶,達不到有效地課堂教學效果。
將多媒體課件用于機能學課程的課堂教學中,使抽象的教學內容以圖片、動畫、視頻、錄像等方式展示出來,做到了邏輯清楚、層次分明、重點突出,顯著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5]。制作精良的多媒體課件,不僅畫面清晰,圖文、聲像并茂,尤其是制作了動畫效果,更是化抽象為具體,變復雜為簡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原來很難想象,甚至不能想象和理解的問題都能很好地記憶和掌握[6]。
例如:在生理學課堂教學中,采用多媒體來介紹肌肉的收縮機制,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其優勢顯而易見。首先采用色彩鮮明的靜態圖片將肌束、肌纖維、肌小節、橫橋等結構展示給學生,并用精煉、準確的語言解釋每一結構及其在肌肉收縮中的作用,然后采用動畫形式逐步演示肌小節中橫橋的擺動引起肌肉收縮的每一步驟,還可以加上視頻和聲效演示肌肉收縮及其產生的全過程,這樣的方式豐富了教學內容,活躍了課堂氣氛,自然而然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達到了教學目的。
在藥理學的教學中,藥物的藥理作用及作用機制很抽象,尤其是藥物作用的機制,往往是發生在分子水平,看不到、摸不著,并且在闡述藥物的機制時常會用到前期基礎醫學科學的相關知識,同時又聯系了臨床醫學與疾病治療相關的知識,因而學生學習起來常常覺得無從下手,也不容易理解。借助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常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能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概念。例如,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的作用機制涉及對細菌蛋白質合成全過程的抑制作用和對細菌胞漿膜通透性的干擾,既有生物化學的相關知識,也有微生物學的知識在其中的應用。在課堂教學中,可借助圖片顯示革蘭陰性桿菌細胞的示意圖,指明氨基糖苷類抗生素作用的靶點,然后用視頻或動畫回顧細菌蛋白質合成的基本過程,之后再用動畫演示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結合與相應的靶點后對細菌蛋白質合成的起始階段、肽鏈延伸階段、終止階段等的干擾,從而生動地將抽象的、不可見的藥物作用機制直觀地、形象地展示在學生眼前,加深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也促進了對專業知識的掌握。
3 多媒體課件在臨床醫學專業學科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臨床醫學專業學科課堂教學內容龐雜,疾病種類多,知識覆蓋面廣,授課內容包括疾病的定義、特征、病因、發病機制、診斷和治療等方面的知識,是實踐性極強的課程。傳統的教學方法按部就班地將課本知識通過教師講述和板書傳輸給學生,常常使學生聽完課后仍然是一頭霧水、弄不明白,只好下課后死記硬背課本上的概念和知識點,這樣即使能完成教學任務,也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
現代多媒體技術集聲音、文字、圖形、影像等于一體,在臨床醫學專業學科的課堂教學中有著重要的應用[7]。多媒體形式將臨床疾病的抽象概念具體化,把枯燥的臨床病種特征生動地展現給學生,不僅使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法更靈活多樣,對重點、難點的把握和講解更到位,并且對典型病例或罕見病例能通過課件使學生有直觀的、感性的認識,也更有利于診療操作規程的標準化、規范化。
比如臨床專業課程中的骨科學屬于運動醫學,由于專業的特點,骨科的大多數疾病的受傷機制、患者的陽性體征都是通過動態的教學模式才能講授清楚,利用多媒體將原先單調枯燥的教學內容生動地體現在聲音、圖像、影視及動畫中,使學生通過聽覺、視覺等多感官的刺激獲取更多的信息量,也能更容易、更形象地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8]。例如,在課堂講授“肩關節脫位”時,如果教師只是進行肌肉起止點、運動方向等理論講解,很難使學生理解此類外傷的致傷機制過程,勢必影響正確的手法復位治療,而采用視頻或錄像,學生看到簡單的肩關節后伸、外旋方向受到推力,造成脫位,自然就能理解脫位的力學原理,順理即可推斷出脫位后的臨床表現和分類情況,更有利于理解臨床上的特殊表現和專有體征,給學生的印象是直觀的、生動的,也是深刻的。隨后的治療手法就是在理解了損傷機制后,反其道而行之,采用牽拉、屈曲、旋轉的力量達到復位的要求。再如,介紹“骨折伴發脂肪栓塞綜合征”的相關內容時,講授的重點是理解脂肪栓塞發生的微循環機制,這一過程也是積少成多,由量變到質變的疾病演進過程,采用不同階段的典型病理改變的圖片,配合簡潔的文字,把病理學和臨床醫學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既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比起教師單純用語言來講述更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綜上所述,將現代多媒體技術應用于醫學各學科的課堂教學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9]。在醫學不同類型學科的課堂教學中,只有恰當應用了多媒體,才能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通過聲色、動靜、圖文等方式多角度、多途徑地刺激學生的感官,將抽象的概念和過程直觀、生動地表現出來,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增強學生對知識的認知能力,提高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提高醫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冷靜,楊莉.多媒體技術在醫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8,28(6):83-85.
[2]王娟.多媒體技術在醫學教學應用中的利與弊[J].全科護理,2010,8(1):178-179.
[3]閆勇,王煥霞.人體解剖學多媒體課件制作的技巧和體會[J].中國醫藥導報,2010,7(9):105-106.
[4]劉艷紅,周建華,李景和,等.病理學多媒體網絡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中醫藥導報,2006,12(9):99-100.
[5]李萍,侯進,任利君,等.多媒體技術在藥理學教學中的利弊分析及對策[J].中國醫藥導報,2008,5(26):78-79.
[6]王潔,楊彩紅,張軒萍,等.多媒體教學在藥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8,10(6):744-745.
[7]林偉,陳金坤,林銘.充分應用多媒體課件,提高外科學臨床教學質量[J].西北醫學教育,2007,15(5):950-951.
[8]尹良軍,秦晉,程昀,等.現階段骨科多媒體教學的思考[J].中國醫藥導報,2009,6(31):94-95.
篇7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5)09(a)-0160-06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value of transitional care based on mobile health technology for out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 (OP). Methods From June 2013 to March 2014, in the Wenzhou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ospital Affiliated to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120 outpatients with OP were selected, then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 group, with 6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ransitional care by telephone, while the experiment group was given transitional care based on mobile health technology. After 12 months health education, the knowledge, self-efficacy, behavior,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fracture incidence, anxiety, depression and satisfac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After 12 months transitional care, the knowledge level of the experi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The self-efficacy of the experiment group [(82.60±10.51) score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76.99±11.18) score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The daily calcium intake by food of the experiment group [(709.17±135.20) mg] was more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610.89±138.93) mg],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The daily exercise time of the experiment group [(59.35±15.27) min] was more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52.26±13.67) min],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The compliance with medication and safety precaution of the experiment group were both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or P < 0.01). The change rate of BMD of the experiment group [6.30% (5.01%, 8.75%)]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4.43% (2.68%, 7.50%)],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n fracture incidence (5.26% vs 9.43%) (P > 0.05). The SAS of the experiment group [(35.21±7.16) score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38.12±7.59) score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SDS the experiment group [(37.92±7.91) score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41.31±8.22) score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general satisfaction score of the experiment group [(2.92±0.30) score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2.41±0.31) score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Conclusion For outpatients with OP, transitional care based on mobile health technology has positive impact on their OP knowledge, self-efficacy and behavior, can improve their BMD effectively, can alleviate their negative psychological, and it is appreciated highly by them.
[Key words] Mobile health; Osteoporosis; Transitional care
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OP)的主要特征是骨量減少,骨微結構破壞,導致骨脆性增加,易發生脆性骨折[1]。國際OP基金會數據表明:超50歲的人群中,約1/3女性和約1/5男性患OP[2]。患OP后,約30%女性和16%男性會發生骨折[3]。OP骨折會導致很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研究發現,OP健康教育可以通過影響患者的知信行,使患者選擇正確的生活方式,避免危險因素,減少骨折發生,降低OP危害[1-5]。當前OP健康教育仍然以院內教育為主,輔以家庭訪問[4]和傳統電話隨訪[5]等形式的院外教育。其中院外教育開展仍不理想,如家庭訪問受制于距離因素,傳統電話隨訪受制于信息形式單一及通話費用等因素。隨著智能手機的普遍應用,以智能手機為載體的移動醫療不僅克服了傳統電話健康教育的不足之處,也可以通過實時視頻實現面對面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家庭訪問健康教育。本研究將智能手機移動醫療技術應用在護士主導的OP院外健康教育,即OP延續護理中,取得了積極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3年6月~2014年3月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溫州中西醫結合醫院門診診治的OP患者12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60例。對照組,男25例,女35例,年齡51~63歲,平均(58.33±3.91)歲;實驗組,男22例,女38例,年齡53~65歲,平均(59.60±4.13)歲。納入標準:①門診原發性OP患者;②有智能手機、無線網絡,并能通過微信/QQ實現正常交流;③自愿參加。排除標準:①擬或曾住院行OP治療;②已發生OP骨折;③有呼吸、循環或其他系統嚴重疾病。兩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體重指數(BMI)、OP病程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護理方法
1.2.1 門診護理
由本研究組護士對兩組患者實施相同的門診護理。首先建立電子檔案,內容包括患者的基本資料和病歷資料。然后通俗化講解OP理論知識,包括病因、表現和診治方法等。最后根據患者不同情況進行個體化指導。①用藥指導:常規方案為碳酸鈣D3片(鈣爾奇600+D)1片/d,骨化三醇膠丸0.25~0.50 μg/d,阿侖膦酸鈉片70 mg/周。仔細講解各種藥物的作用和用法(包括時間、方法和劑量),強調藥物的包裝和劑型區別。提醒注意事項,如阿侖膦酸鈉片要在每周固定日清晨空腹服用,同時服用約250 mL清水,半小時后才能進食或服用其他藥物。②飲食指導:建議多食含鈣和維生素D豐富的食物,忌喝濃茶、咖啡和碳酸飲料等。③生活指導:強調忌煙酒;建議每天曬太陽至少30 min;推薦合適的運動方式,如蹬踏運動、快走、慢跑及太極拳等,建議每天至少30 min,每周至少3 d。④安全防范:提醒防滑,如在家中保持地面干燥,在公共場所注意地面是否濕滑,最好穿防滑鞋;提醒上下樓梯時要抓穩扶手;提醒起床、上廁所和洗澡等活動時,要在站穩后再移步。
1.2.2 延續護理
1.2.2.1 移動醫療延續護理 由本研究組護士利用智能手機上的微信或QQ等應用軟件對實驗組患者實施移動醫療延續護理。時間一般安排在18∶00~21∶00。首月每2周1次,此后每月1次。①信息支持:結合患者需求,使用文字、圖片、語音或視頻等資料(多媒體資料),有所側重的進一步補充和強化OP理論知識。②用藥指導:了解服藥的基本情況,必要時通過實時視頻進一步核實服用是否正確,同時強調注意事項。必要時使用多媒體資料進一步說明藥物的作用原理,以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③飲食指導:了解患者的飲食結構,必要時進行指導糾正。制作食物電子清單,將多食和忌食的食物用圖片和文字表示,以方便患者日后查閱參照。④生活指導:了解是否戒煙戒酒、堅持曬太陽和運動,必要時使用多媒體資料進一步分別說明前者的危害和后兩者的益處。回答患者可能的疑問,必要時結合患者的反饋情況,酌情調整運動的方式、強度和頻率。使用多媒體資料演示運動的正確方式及強調運動的注意事項,以提高運動的效果和保證運動的安全。⑤安全防范:了解安全防范措施的實施情況。必要時使用多媒體資料進一步說明安全防范措施的必要性和演示正確實施方法。⑥心理輔導:通過實時視頻進行面對面交流。若患者有不良情緒,則讓其充分宣泄,同時注意仔細傾聽,判斷患者的心理狀態。若患者缺乏康復信心,則一方面耐心為其分析病情,另一方面強調當前治療的作用和病情已有的好轉。另外,鼓勵患者通過微信群或QQ群和康復較好的患者在線交流,進行同伴互助教育,使其獲得康復的經驗和信心。必要時,引導患者進行放松訓練。
由本研究組聘請的骨科、康復科和營養科醫生通過微信群或QQ群每月1次進行OP專題講座、成功病例介紹和接受在線咨詢等,以促進患者對OP康復知識的掌握,提高患者實施延續護理內容的規范性和依從性。由本研究組護士過微信群或QQ群,每周1次提醒患者遵守延續護理要求(包括通知活動和復診時間)。若患者有OP相關問題,可通過微信、QQ或短信聯系護士。每天18∶00左右,本研究組護士會集中回復,必要時請醫生指導。
1.2.2.2 傳統電話延續護理 由本研究組護士利用傳統固定電話對對照組患者實施傳統電話延續護理。頻率和時間同實驗組。①信息支持:個體化補充講解OP理論知識。②用藥指導:了解服藥情況,必要時指導。③飲食指導:了解飲食結構,必要時指導。④生活指導:了解實施情況,必要時指導,并口頭再次說明各項措施的意義、實施方法和注意事項。⑤安全防范:了解實施情況,必要時指導,并口頭再次說明各項措施的意義、實施方法和注意事項。⑥心理輔導:通過傾聽判斷患者的心理狀態,必要時采取干預措施。若患者缺乏康復信心,則亦為患者分析病情,強調治療作用和病情好轉,鼓勵患者配合治療。
每月1次,由本研究組聘請的骨科、康復科和營養科醫生提供電話在線咨詢。由本研究組護士通過電話定期提醒患者遵守延續護理要求,以及通知活動和復診時間。若患者有OP相關問題,可以在約定時間電話聯系本研究組的護士或醫生。
1.3 觀察指標和評價方法
研究前和延續護理實施12個月后,評價兩組患者的OP知識水平、OP自我效能、食物鈣每日攝入量、承重運動每日時間、安全防范程度、BMD變化率、焦慮及抑郁;延續護理實施12個月后,評價兩組患者的用藥堅持性、骨折發生率及滿意程度。
1.3.1 OP知識水平
應用Kim編制的OP知識問卷的中文版[6]評價患者的OP知識水平。問卷含危險因素、運動知識和鈣知識3個維度,共26題。每題答案正確計1分,答案錯誤計0分。總分范圍為0~26分。得分越高表明OP知識水平越高。
1.3.2 OP自我效能
應用Horan編制的OP自我效能量表的中文版[7]評價患者的OP自我效能。量表含運動效能和鈣效能2個維度,共12題。采用直線計分法,即從完全沒信心至完全有信心,各計10~0分。所含條目的平均分×10為最后得分。得分越高表明OP自我效能越強。
1.3.3 OP健康行為
①應用李森等[8]的方法評價患者的食物鈣每日攝入量和承重運動每日時間。②應用Likert 3級[9]方法評價患者的用藥堅持性,即用藥間隔>1個月認為不堅持,用藥間隔≤1個月認為部分堅持,完全遵從醫囑服藥認為完全堅持。③應用Likert 3級方法評價患者的安全防范程度,即不防范、部分防范和完全防范。
1.3.4 BMD變化率和骨折發生率
應用雙能X線吸收測定法測定患者L1~4的BMD。變化率 =(延續護理后BMD-延續護理前BMD)/延續護理前BMD×100%。記錄發生脆性骨折的患者例數,計算成骨折發生率。
1.3.5 焦慮和抑郁
應用Zung設計的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10]評價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程度。兩個量表均有20個條目。采用Likert 4級法評分,即從無、有時、經常、持續,各計1~4分。所有條目的總分×1.25后再取整數,即為量表的標準分。標準分越高表明焦慮及抑郁程度越重。
1.3.6 滿意度
應用自制遠程隨訪滿意度量表評價患者對延續護理的滿意度。量表的條目內容效度指數為0.875~1,各維度的克朗巴赫α系數為0.85~0.93。量表包括交流方便、交流狀態、交流時間、癥狀控制、信息支持、社會心理支持、支出費用及總體滿意度等8個維度,共26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方法計分,從“非常贊同”到“非常不贊同”,各別計4~0分。所含條目的平均分為該維度的分數。得分越高說明患者對遠程隨訪的滿意度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5.0對數據進行分析,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中位數(M)及四分位數(P25,P75)表示,采用Wilcoxon W秩和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患者一旦發生骨折即被認為完成研究,退出研究患者在統計骨折發生率時不算在內,退出研究和完成研究患者的其他指標數據均按意向性治療分析(intention-to-treat,ITT)原則[11]統計。
2 結果
延續護理實施12個月后,對照組有7例退出研究,實驗組有3例退去研究。
2.1 兩組患者的OP知識水平
研究前,兩組間的3個知識維度分數及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延續護理12個月后,兩組的3個知識維度分數及總分均較研究前明顯提高,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實驗組的3個知識維度分數及總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見表2。
2.2 兩組患者的OP自我效能
研究前,兩組間的2個效能維度分數及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延續護理12個月后,兩組的2個效能維度分數及總分均較研究前提高,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實驗組的2個效能維度分數及總分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或P < 0.01)。見表3。
2.3 兩組患者的OP健康行為
研究前,兩組間的食物鈣每日攝入量、承重運動每日時間及安全防范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延續護理12個月后,兩組的食物鈣每日攝入量及承重運動每日時間均較研究前增多,安全防范程度較研究前提高,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護理后實驗組的食物鈣每日攝入量及承重運動每日時間均較對照組多,安全防范程度及藥堅持性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或P < 0.01)。見表4。
2.4 兩組患者的BMD變化率和骨折發生率
研究前,兩組間的BMD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延續護理12個月后,兩組的BMD均較研究前提高,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實驗組的BMD變化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間的骨折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5。
2.5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況
研究前,兩組間的SAS及SDS得分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延續護理12個月后,兩組的SAS及SDS得分均較研究前降低,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實驗組的SAS及SDS得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6。
2.6 兩組患者的滿意度
延續護理12個月后,實驗組對交流方便、交流狀態、交流時間、癥狀控制、信息支持和社會心理支持等6個維度的滿意度以及總體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或P < 0.01);兩組間對支出費用維度的滿意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7。
3 討論
延續護理是指通過一系列的措施,使患者在從醫院回歸家庭/社區,或者從醫院的一個科室轉至另一個科室的過渡期間仍可受到協作性、連續性的護理,例如醫院對回歸家庭/社區后患者的持續隨訪及指導等[12]。本研究對兩組OP患者分別實施了移動醫療延續護理和傳統電話延續護理。在兩組患者間基線水平無明顯差異的情況下,12個月后發現移動醫療延續護理組患者較傳統電話延續護理組患者的OP知識水平、OP自我效能更高,食物鈣每日攝入量、承重運動每日時間更多,用藥堅持、安全防范更好,BMD變化率更高,焦慮抑郁程度更低,滿意度更高,說明和傳統電話隨訪技術相比,移動醫療技術在骨質疏松延續護理中的應用能更積極地影響患者的知信行,能更有效提高患者的BMD及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從而獲得了患者更好的認可。
3.1 移動醫療技術能積極地影響OP患者的知信行
移動醫療技術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的OP認知水平,最主要的原因顯然是因為移動醫療可以進行多維度(文字、語音和視頻等)的信息支持,這在傳統電話交流中是無法實現的。另外,移動醫療信息支持的內容可以拷貝、傳送及保存,以供患者隨時查閱,也可起到進一步鞏固患者認知水平的作用。肖玉葉等[13]通過QQ群對糖尿病患者宣教糖尿病防治知識,結果患者的認知水平得到有效提高,這和本研究的發現是一致的。移動醫療技術可以更有效提高患者的OP自我效能,可能和認知水平提高有關,即患者對疾病認識更深刻和更全面會促進其自我效能的提高。移動醫療技術可以更積極地影響患者的OP健康行為,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移動醫療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認知水平和自我效能,進而對患者的行為產生積極影響。
3.2 移動醫療技術能有效地提高OP患者的BMD
移動醫療技術能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的BMD,顯然是因為移動醫療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的OP認知水平及自我效能,進而更積極地影響患者的OP健康行為,如食物鈣的每日攝入和承重運動每日時間更多,用藥堅持性更高。孫桂青等[14]研究后也發現提高OP認知和改善OP行為能對BMD產生積極影響,這與本研究的觀點一致。
3.3 移動醫療技術能有效地緩解OP患者的負面情緒
移動醫療技術能更有效地緩解OP患者的焦慮抑郁,可能是因為:①移動醫療可以進行實時視頻交流,護士可以從聲音、表情和動作等多個維度更準確和更全面地判斷患者的心理狀態;患者也能從多個維度更好地感受到護士的關心,更加信任護士。②移動醫療可以進行更多形式的心理支持,如建立QQ群開展同伴互助教育,使患者獲取經驗和信心;指導患者進行放松訓練,使患者身心更加放松。③移動醫療更好地信息支持也有助消除患者的過多負面情緒。本研究的發現和胡竹芳等[15]的研究是一致的,該研究通過微信對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實施延續護理,結果患者的焦慮抑郁得到了更好的緩解。
3.4 移動醫療技術能獲得OP患者更好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