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澇災害預防措施范文

時間:2023-12-25 17:52: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洪澇災害預防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河道防洪對策

Abstrac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tuhaihe river horse cheeks, liaocheng draining, flood control projects, the main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flood control liaocheng river ,aims to cause attention  from the government at all levels and the social from all walks of life on water conservancy basis

Key Words river floo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中圖分類號:TV8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徒駭河、馬頰河防洪排澇體系概況

聊城市徒駭河、馬頰河流域屬黃河沖積平原,微地貌起伏變化很大,崗坡洼相間分布,土壤多為砂土,流域內地下水屬第四紀孔隙水。聊城市轄六縣、一市、兩區、總面積8590平方公里,總人口550.80萬人。

徒駭河發源于莘縣文明寨,干流在我市長度169.5公里,兩岸堤防長度268.52公里,流域面積5182.75平方公里,保護人口304.92萬人,耕地面積463.87萬畝,工農業總值180億元。建攔河閘(壩)9座,有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15條,形成了較完善的防洪工程體系,排澇流量可達1780m3/s。

馬頰河,干流起源于河南省濮陽市金堤閘,該河道在我市長度124公里,控制面積2805.77平方公里,兩岸堤防長度237公里,保護人口243.3萬人,耕地面積370.13萬畝,工農業總值138億元。建有攔河閘8座,有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10條。

二、聊城市汛期降雨特征及雨澇特點

聊城市處于暖溫帶季風氣候區,這種氣候特征形成了春季易旱、夏季易澇、晚秋又旱的自然特點。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全市歷年平均降雨量為564mm,歷年最大降雨量932mm(1964年);汛期6―9月歷年平均降雨量為414mm,歷年汛期最大降雨量為732mm(1961年);汛期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3%,且主要集中在7、8月份。汛期各月雨量及歷史最大最小值統計見下表:

據歷史水利資料分析:聊城市雨澇的特點,一是周期性。大澇年的出現周期為25年左右,中澇年的出現周期為10年至15年,小澇年的出現周期為5年。二是連續性。如1929年至1931年連續3年出現雨澇,1961年至1964年連續4年出現雨澇。三是突發性。2010年春季大旱接伏旱,8月8日晚至8月9日12時,東昌府區大部、茌平南部突降大暴雨,日降雨量最大為茌平縣樂平鋪鎮337 mm,全市平均100 mm。四是季節性。年際內一般是夏秋多澇,在大澇年和特大澇年內又具有暴雨集中,夏秋連澇的特點。

三、徒駭、馬頰河工程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1、河道淤積嚴重,排水能力明顯降低

馬頰河干流自六十年代末擴大治理后三十多年來,一直未進行徹底治理。河道淤積嚴重,據實測資料分析,共淤積土方900萬立米,平均淤高2.0米,行洪能力降低40%,排澇能力降低60%。

2、堤防抗洪能力差,建筑物不配套

大清以上徒駭河干流上游段,因系兩省邊界,治理時未筑堤,留有高地缺口,系防洪隱患,歷史上多次受淹。徒駭、馬頰河現有16條主要支流無堤防、入口處無控制建筑物,形成河通堤斷和拉溝淤河,有些橋、涵間距過大。

3、橋涵閘建筑物工程老化、退化

兩河現有16座節制閘。其中10座為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建設的。均不同程度的存在閘門漏水、啟閉不靈、機電設備及供電線路老化、混凝土炭化剝蝕、護坡損壞等問題。

兩河現有232座排水涵閘,老化退化嚴重。其中徒駭河各涵閘經過維修加固,情況有所緩解。而馬頰河105座涵閘,啟閉機完好率不足30%,且大部分涵閘不同程度的存在洞身裂縫、護坡坍塌、護底風化等險情。如遇大水,部分涵閘有倒塌的危險。王鋪閘上下,由于河道淤積嚴重,排水涵閘口門幾乎全部淤死,喪失排水能力。

兩河現有生產橋109座,其中馬頰河生產橋大部分存在欄桿損壞、橋頭塌陷、橋身短、橋面鋪裝層損壞、橋面板暴露、板與板之間漏縫等情況。生產橋改為公路橋使用的逐年增多,加快了生產橋的破壞速度。部分橋梁已成危橋。

4、灘地阻水物多,影響行洪。

兩河灘地現有阻水高渠82條,交通路基38條,片林614畝,致使灘地行洪能力大大降低。

5、管理基礎設施差

管理基礎設施簡陋,防汛物料質差量少,庫房儲備能力低。防汛道路差,不能滿足搶險要求。再加上管理經費無保障,造成了管理隊伍不穩定,直接影響了工程壽命和正常效益的發揮。

上述問題的存在,主要原因是重建輕管,管理經費無保障造成的。

四、防洪、澇減災對策、措施

1、建議馬頰河盡快徹底治理。

通過各級渠道呼吁上級有關部門,盡快徹底治理馬頰河,以便徹底解決馬頰河存在的嚴重問題。治理前應在汛前多方籌集資金,年年對王鋪閘上下等淤積嚴重的河段清淤開卡。

2、多渠道增加防洪投入,

防洪工程是為全社會服務的公共性基礎產業,產出的是社會效益。自8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防洪工程保護的社會財富也日益增加;但防洪工程占全部基本建設投資的比例卻大幅度減少。多年來,河道管理部門,缺乏必要的管理經費,工程老化、效益衰減,隊伍不穩,有的單位甚至連工資都發不出去,確實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這種狀況對防洪安全極為不利。為保證社會安定和經濟的持續增長,建議防洪工程的投入,應隨著保護區內的經濟增長而相應增加。至于資金來源,可根據規模大小,保護范圍,一是由國家投資、國家與地方共同出資、以及廠礦企業和群眾集資等多種渠道解決。二是用足用好各種收費政策,確保水費、河道維護費等足額到位。這樣才能解決老化的橋、涵、閘、支流入口建筑物、管理設施等進行的維修改造、新擴建、改建的經費問題,使河道管理走上良性循環之路。

3、切實加強工程管理。

防洪工程體系是抗御洪水的物資基礎,但工程效益能否充分發揮,關鍵還在管理。在實際運用管理過程中,嚴格按操作規程進行操作,力所能及地對工程進行維修養護,研究解決問題的措施,盡可能減緩工程老化,把存在的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平原河道的防洪除澇能力,除取決于河道本身的管理外,還要靠與其有關的流域性管理。例如,防止引黃退水淤積河道,維持各級排水系統暢通,清除灘地阻水物,都要靠各級政府和地區水利部門,根據旱、澇、堿綜合治理要求,統籌解決。建議各級政府加強對防洪安全的領導,通過行政,法制和經濟等手段,逐步提高抗御洪澇災害的能力,保證防洪安全。

4、加強水政執法,依法保護水利工程

加強水利法規宣傳,加大水政執法力度,嚴厲打擊破壞水利工程、偷盜水利設施、河道設障等不法行為,確保水利工程安全完整。《防洪法》的頒布實施,使防洪做到了有法可依,使防洪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規范化道路。我們應加大對《防洪法》的宣傳力度,使廣大群眾了解愛護水利工程設施的重要性和參與防洪、抗洪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群眾對《防洪法》認識的越深刻,越便于《防洪法》的貫徹執行,防汛工作就越容易作好。

5、加強非工程措施,全民投入抗洪減災工作

抗洪減災要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辦法,一是開展田、林、溝、路等綜合治理,平整土地,調整和改良農業產業結構、品種和耕作方法。采用增加植被為主的技術措施,在荒丘大力種樹種草,達到防止水土流失,減少淤積的目的。二是積極開展有針對性的科學研究,加強水文預報、警報、防汛隊伍演練及洪水的聯合調度,避免不應有的損失。雨情、汛情信息的及時、快速、全面、準確傳遞,可為防汛調度部門及時制定出正確的防災、減災對策及措施,提供可靠依據。從而在搶險時間、人員、物資安排及實施救災上取得主動,使災害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針對當前我市徒駭河、馬頰河水、雨情測報方法的落后,測報設備的簡陋或缺失,各種防汛信息不能及時、準確傳遞,從而貽誤搶險時機的嚴重局面,我們必須加強對水、雨情自動測報、分析系統的建設。

篇2

關鍵詞:農業氣象災害;預報方法;預警系統

中圖分類號:P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我國的農業氣象災害包括:干旱、洪澇、低溫冷凍害、高溫熱害及病蟲害等,它們嚴重影響我國的農業生產,對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糧食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是造成我國農業收成不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抗御農業氣象災害是我國農業生產上一項艱巨而長期的任務。而搞好抗災防災的農業氣象預報服務工作,是廣大農業氣象科技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

農業氣象災害預報是關于某種農業氣象災害能否發生、發生的時間及其危害程度的農業氣象預報。它是一種專業性的氣象災害預報,與一般的災害性天氣預報不同。它不僅包括對農業生物和農事活動有危害的氣象條件的預報,而且還要結合農業生物的發育狀況,根據相應的農業氣象災害指標,來鑒定未來農業生物的可能變化,明確回答某種災害能否發生、發生時間、危害程度、采取什么抗御措施來避免或減輕危害等問題。

1.我國農業氣象災害預報方法概述

目前,我國已有不少學者開展了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報和調控技術研究,進行了農業氣象災害的統計分析,并開始農業氣象災害形成機理研究。主要包括采用數理統計學處理資料的數理統計模型預報方法;作物生長動力模擬模型;農業氣象學和天氣氣候學、動力氣候學等多學科結合、各種預報方法相結合、長中短期預報相結合、動態預報和補充訂正相結合、衛星遙感動態監測信息與預警模式相結合的多學科交叉、多種方法綜合集成也是農業氣象災害預報的穩妥和有效的方法。而突發性的災害性天氣頻發,使服務于農業生產一線的農業氣象災害預警系統,成為我國農業氣象災害預報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也是我國農業氣象災害預報工作的艱巨任務。同時,電視、廣播、手機、互聯網等媒體逐步在廣大農民中普及,發展農業生產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迫切需要,也為實時開展農業氣象災害預警服務提供了可能。本文將對我國農業氣象災害預報系統進行詳細闡述。

2.我國農業氣象災害預報系統

2.1我國農業氣象災害預報系統研究進展

近年來,我國已建成可供業務應用和操作方便的各種農業氣象災害預警系統。系統中應用多種集成模式、多種技術( 遙感、GIS、網絡、氣候模擬等),形成了從資料輸入、模式計算到信息乃至決策建議等的業務流程,在農業氣象災害預測服務中發揮重要作用,為政府減災防災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能夠提供及時、準確的農業氣象災害預警預報,幫助農業生產部門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減輕災害損失,保證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目前,在方法改進、新技術應用和系統建設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遙感技術在干旱、洪澇、低溫冷害、高溫熱害災害監測評估中得到廣泛的應用,特別是與計算機、網絡技術和 GIS 技術的結合,使得遙感技術更加充分體現其應用前景,更趨向系統化、業務化,便捷建立基于遙感技術的各種自然災害監測評估系統,為政府部門提供高效的指導服務,提出合理的防災減災的建議。

2.2我國農業氣象災害預報系統的應用

隨著農業氣象災害預警系統中各種新技術不斷地研發與完善,農業氣象災害預警系統已被各地氣象部門廣泛應用,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果。上海地區2001 年研制了農業氣象災害監測警示系統,系統是以實時數據為基礎,根據農業氣象災害指標進行評判分析。福建省氣象臺2005 年建立了基于 GIS 的新一代福建省氣候監測與災害預警系統,系統具有底圖制作、數據處理、監測預警、診斷分析、圖形圖像制作等系統功能。杭州市氣象局 2008 年建立了針對該市主要農產品的農業氣象災害指標體系,并開發了“農業氣象災害預警業務服務平臺”,將天氣預報與災害指標有機結合起來,自動生成包括受災產品、所處關鍵期、致災因子、對其影響、防御措施的農業氣象災害預警服務材料,為氣象開展為農服務提供基礎。安徽省氣象局利用淮北地區主要站點歷年氣象和土壤墑情資料,在黃淮平原農業干旱監測預警與綜合防御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研究開發適合淮北地區農業干旱監測預警與決策服務系統,結合該地中長期天氣預報結果預測未來土壤墑情發展變化,預警和決策服務信息。 廣東省氣象局還開展了基于 GIS 技術的廣東荔枝寒害監測預警研究,采用基于GIS 技術和氣候學模型,融合土地利用、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地理信息,對平均氣溫、最低氣溫資料進行較高空間分辨

率的地理訂正,實現對廣東寒害發生發展及其強度、范圍的實時動態監測、預警。

近年來在技術攻關基礎上,我國制作的作物生長期干旱、洪澇、高溫熱害、低溫冷害等農業氣象災害預測技術,在國家和相關部門農業防災減災決策和為農服務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2.2.1干旱災害監測

我國從“七五”開始進行土壤水分及旱情監測的研究,過去主要通過各地的

氣象、水文站網以及農技部門進行干旱的常規監測。進入20 世紀90 年代后,在干旱遙感監測理論方面的研究得到深入,土壤含水量遙感模型及其應用研究也有了提高,利用NOAA /AVHRR 資料進行土壤水分或干旱的宏觀監測研究工作也有了很大進展,對作物干旱監測也有涉及,許多地方建立了基于氣象衛星的遙感干旱業務系統。

2.2.2洪澇監測方法

洪澇災害的監測與評估是農情監測的主要任務之一。洪澇災害的發生與發展是一個時空變化過程,同時,洪澇災害的監測與評估也根據不同的目的而需要不同的尺度。氣象衛星圖像具有時間分辨率高、宏觀和數據處理費用低等特點,可較好地滿足大范圍、快速的洪澇區分布監測及受災情況概查。現代衛星遙感資料及 GIS 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洪澇災害的監測。應用氣象衛星 NOAA AVHRR 圖像對大范圍洪澇災害監測具有宏觀和快速等特點,1998 年長江流域的特大洪澇災害監測試驗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2.3高溫熱害監測研究

采用衛星遙感的紅外通道資料可以監測高溫的發生、強度以及高溫熱害的分布等,彌補了地面站有限、溫度分布不連續的缺點,能夠較好地研究高溫熱害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潘敖大等已利用西太平洋海溫作為因子,對江蘇省淮北、江淮、蘇南3個地區的高溫熱害指標進行相關分析,開展高溫熱害的發生特點及預防措施方面的研究。

2.2.4低溫冷害監測技術

農業低溫冷害的監測涉及作物的種類差別、低溫強度以及低溫的持續時間,因此,對農業低溫冷害的監測目前仍是農業氣象災害監測工作的薄弱環節。目前主要的監測技術包括遙感監測技術、作物發育期變化的監測技術、作物生長量變化的監測技術。當前主要的預測技術有時間序列分析方法、指標預測方法、植物物候預測方法、統計預測方法、作物生長模型預測方法。

3.結語

我國農業已初步形成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生產的格局,高產、高效、高附加值的新的種養類型不斷出現,農業生產的對象和區域布局發生了重大變化; 加之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加,農業氣象災害發生規律出現了新的變化,呈現出頻率高、強度大、危害日益嚴重的態勢,因此,隨著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和氣候變化引起的氣象災害的加劇,迫切需要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調控體系建設,盡快研究與農業生產發展相適應的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已成為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唐蓉 我國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及災害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 29):9354 -9362.

篇3

[論文關鍵詞]防汛工作 防汛為主 防治結合

冷空氣弱、副熱帶高壓偏北、赤道幅合帶活躍是臺風頻繁登陸我國沿海的重要原因,尤其臺州位于浙江省東南沿海,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臺風經常襲擊臺州地區。臺州市政府防汛指揮部門及其成員單位在船只避洪、河道疏浚、河面保潔等工程措施在防汛(包含防臺和抗旱,下同)預防中嚴格貫徹環境和資源保護法學中“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原則。由于臺風頻繁對于東南沿海地區來說并不完全是件壞事,盡管臺風帶來的暴雨以及洪水可能會對當地的農業、漁業、林業、畜牧業等基礎設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因它產生的充沛降水也增加了當地的水資源,對緩解東南地區的高溫干旱,有著非常大的作用。“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原則在防止洪澇、臺風災害以及保護人身、財產安全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浙江省2007年頒布的《防汛防臺抗旱條例》第三條首次明確了該原則。本文試圖以臺州市在抗擊臺風和洪水中的經驗總結,來論證“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原則在我國防汛工作的重要性。

“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原則是指各級防汛責任主體采取各種預防措施,加強對有關基礎設施進行檢查活動,做好全面隱患排查工作,消除事故隱患,或者把自然災害破壞控制在能夠保護人身、財產安全及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限度之內。這項原則,明確了預防和抗擊的關系,確定了抗擊自然災害與破壞的途徑和方式。它要求抗擊自然災害的破壞,要以預防為主,做到“防患于未然”,從根本上消除產生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害,減輕事后抗擊所付出的代價。

一、“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原則在防汛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臺風、洪澇問題一旦發生,往往難以消除和恢復,甚至具有不可逆轉性

由自然活動所造成的洪澇和臺風問題不象其他社會問題或法律問題一樣具有較快的逆轉性,許多自然災害,特別是等級高、強度大的自然災害發生以后,常常誘發出一連串的其他災害接連發生,這種現象叫災害鏈。自然災害發生之后,破壞了人類生存的和諧條件,由此還可以導生出一系列其它災害,這些災害泛稱為衍生災害,比如因去年因山洪發生的湖南平江大橋倒塌事件導致人員失蹤、人員死亡、財產損失。大多數因自然災害損害都是在人們無法察覺的情況下發生,在發生洪澇情況下,即使人類采取一切辦法應對災害活動,但由于洪澇災害破壞范圍極大,其他衍生的災害會不斷緩慢的釋放出來。

(二)事后防汛費用巨大,在經濟上不合算

事前防汛與事后防汛相比,不僅在費用支出上合理、合算,而且在社會效果上會起到把自然災害降低到社會和公眾可以承受的范圍內,這如同在治理環境污染中的原理一樣。以“先污染后治理”的一些發達國家為例,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這些發達國家曾經作了一個估算,如通過事后治理解決環境問題,總投資需占國民總產值的3%,若以正常國民經濟增長率為5%計算的話,大部分要花到環境投資上去。在中國,據80年代初的不完全統計,環境污染部分和自然生態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兩項合計高達955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4%左右。其實事后治理環境支出的費用比例與事后防汛費用支出比例存在同樣的道理,有可能事后防汛承擔的代價比事后治理環境更大,因為臺風和洪澇造成的損失不僅是公眾和國家的財產損失,而且很有可能涉及群眾的生命和健康安全,費用和損失無法估價。記者對一些大橋倒塌事件的調查表明,重則人員死傷慘重,輕則給當地經濟產生巨大損失,這些損害難以用金錢的計算來撫慰遇難者家屬。

(三)對自然災害損害的事后救濟得不償失

洪澇災害產生損害的特點是損害范圍廣、損害具有持續性和反復性,有可能產生人身生命危險,難以用金錢填補各種損失等。因此,靠事后的法律救濟一方面在經濟分析上對受害者不利,另一方面因生命無價,沒辦法用金錢賠償給受害者。這兩方面的原因不符合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共同阻礙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自然災害事件發生后,對災害造成的工程損失可以用重新設計、施工,但對死難者家屬來說用再多的錢也無法使死者起死回生。

(四)臺風和洪澇問題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可變性很大,對它的認識也具有科學的不確定性

以臺風和洪澇為例,因自然災害發生的不可確定性,科學家也無法準確預測出幾級臺風和洪澇以及造成多少程度的損害。正如科學家對氣候變化認識一樣,有些認為工業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氣體會導致“溫室效應”,使全球變暖;另外一些則認為這些氣體會產生“陽傘效應”,從而使全球氣候變冷。實際上,無論怎么預測臺風和洪澇,在臺風和洪澇多發區的自然環境下,臺風和洪澇的發生都會對社會和公眾造成嚴重影響。本文認為,盡管存在一些不確定性,但是,從預防的角度出發,對于人為活動相關的措施如海塘江堤、水庫、水閘、河道清障等水利工程措施和漁港、船只避風、地質災害整治、城防工程、農業防臺等工程措施,以及體制、機制、法制、預案等非工程體系建設,無論如何都會對維持現存和改進環境生態系統有益,而不能等到臺風和洪澇的出現。否則,后悔也為時已晚。臺州市政府防汛有關部門在事件發生前積極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等預防手段,每年都把自然災害產生的損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因此,將環境和資源法學中的“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作為臺州市政府防汛實踐工作中的一項基本原則,是對過去防汛問題深刻教訓的一種總結,也是科學技術發展對防汛認識的提高所提出的要求。

二、“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原則在臺州防汛工作中的貫徹與實施

(一)全面規劃與合理布局

全面規劃就是要求臺州市政府各級防指成員單位、基層防汛組織對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生產和生活、經濟發展與防汛工作各方面的關系作統籌考慮,進而制定防汛體系和預案,使各項事業得以協調發展。合理布局主要是指在臺州工業及其發展過程中,要對工業布局的各個建設工程合理性作出專門論證,并且對老工業建設工程不合理的布局予以改變,使得工業布局不會對周圍環境和人民生活環境在臺風和洪澇發生時造成不良影響。

(二)增強風險意識,并以防范風險作為決策的直接依據

由于預防的本意在于防患于未然,因此增強公眾的風險意識尤其是決策者和管理者的風險意識是非常重要的。對于大型水利建設項目、改造項目(如在河川筑壩、江河、湖泊和地下水源上興建等項目),更應將可能因臺風、洪澇造成的長久不良環境影響放在首位考慮。

篇4

防洪跟其防汛雖然不是一個意思,但是總體來說都是為了保障人們的安全健康,所以說防洪防汛工作刻不容緩,需要引起重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河南鄭州暴雨救災申請書格式,如果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喔!

河南鄭州暴雨救災申請書格式尊敬的領導:

本人作為一名黨齡13年的黨員民警。面對此次河南洪災,如今河南受災情影響嚴重,我愿意在人民和組織需要的時候,第一時間按照組織安排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保證服從組織安排,時刻準備著。若有戰,招必回。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最初入黨的初心。

此致

敬禮!

申請人:/shenqing/

__年__月__日

支援河南抗洪志愿者7月17日起,河南省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鄭州市更是遭遇了千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老天爺把往常一年的降雨量在三天內全部傾泄在鄭州上空,其中小時降水,單日降水均已突破自1951年鄭州建站以來60年的歷史記錄。在網友的視頻里,人們發現往日繁華的街頭已是洪水滾滾,車輛如紙片般隨波飄浮,甚至有行人被卷入水中拼命掙扎......人們被困在房頂、橋洞、列車、地鐵站,大面積的停電和通訊中斷甚至讓醫院陷入癱瘓。

更令人擔憂的是,據氣象部門預報,未來兩天強降雨仍將持續。

哪里有災情,哪里就有救援。20日,就在鄭州災情最嚴重的時候,當地的志愿團隊第一時間作出反應,參與緊急救援。

一方有難,八方馳援,為了支持這些沖在第一線的救援隊員,建輝基金會于7月21日緊急發起“支援河南抗洪志愿者”項目,預計籌款50萬,計劃支持河南省內30個救援志愿者團隊,用于隊員們的保險費用、交通費用、常用藥品費用及日常補貼等,每個團隊視情況而定支援善款3000-30000元。

防汛抗洪注意事項一是怎么防范突發性洪水災害。作為轄區居民,應密關注天氣預報及縣、鄉(鎮)、村洪水預警信息,及時清理行洪區域堆積物,及時清理排洪建筑物內積雪,不得在行洪通道內構建建筑物影響行洪。有蓄滯洪區的水庫、水電站等建筑物運行管理單位、建設主管、政府管理責任部門應及時排查洪水行洪隱患,疏通行洪通道,如遇洪水來水時期,應做到24小時實時動態洪水監測,建立落實應急保障機制、措施,保障壩體運行安全。

二是如遇突發洪水應怎么自救?各位居民,請了解掌握住所區域的洪水規避線路、安全區類提示,由于今冬山區降雪量大,又突遇近期天氣迅速回暖,如遇河湖冰冷、突發洪水、水庫潰壩事件預警時,請第一時間按照避險原則有序撤離全部居民群眾。如遇洪水被困情況,第一時間撥打110、119等救援電話,并第一時間尋找最高建筑或尋找漂浮物,保障自身安全。

三是怎樣預防洪災地區食物中毒。洪澇災害期間,由于水體污染、飲用水供應系統破壞、食物和燃料短缺、居住條件破壞、人口遷移、洪澇和陰雨潮濕氣候等因素直接或間接地造成生活條件的惡化,容易造成食物中毒。災區食物中毒的發生與災區食物的選擇、加工方法、加工人員以及食品容器設備的衛生清潔有重要關系。不衛生的食品除了引起食物中毒外,還會傳播痢疾、肝炎、霍亂、傷寒等傳染病和人畜共患的傳染病、寄生蟲病。

篇5

【關鍵詞】:節能降耗;給排水工程;城市管網

當前,我國水資源短缺情況嚴重,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并不多,應合理的使用水資源,防止造成水資源的浪費。城市給排水工程,實際的工程數量不斷提升,規模也發生較大的改變,用水量變得越來越大。為推動我國可持續發展建設,城市給排水工程中的節能給排水技術非常關鍵。

1 城市給排水節能減耗的必要性

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是世界上擁有水資源最多的國家,但因我國人口眾多,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2500立方米,約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水資源的相對緊張和部分地區的用水困難為城市排水工程的開展帶來了較大難度。而對城市給排水工程進行分析可知,其是滿足居民用水、工業用水和城區排水的重要工程,在其設計過程中,除了應對城區給排水站點進行合理布局和規劃外,還應合理利用節能減耗技術實現對給排水工程的優化設計,從而在解城市供水與排水壓力的基礎上,實現節約用水,提高用水效率。

2節能減耗技術的技術應用

2.1 節能減耗技術在給水工程中的應用

對給水系統進行分析可知,其是城市給排水工程的關鍵部分,是維持城市生產、生活的重要保障,在實踐過程中,首先,城市部門應從城市的基本情況出發,通過對城區居民的用水需求進行分析和考量,從而科學確定出城市用水量的額度;其次,還應合理規劃城市給水系統,可視具體情況選取多種方式進行供水。此外,還可利用分區平衡水壓的方法,借助支點使出水點下降,實現壓力供水。在變頻調速供水方面,通過引入變頻調速水泵,在借助變頻調速技術的基礎上,以實際用水量為依據,實現對水泵中水的實際流量的實時調節,進而從整體上減少不必要的水電資源的浪費,達到良好的節能供水效果。

2.2 節能減耗技術在排水工程中的應用

排水系統的節能減耗應充分體現在該項工作的預防措施方面,即以科學、全面的預防措施有效應對即將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洪澇災害,促使排水系統排水能力的提升,并將自然降水對城市生活造成的影響降至最低。首先,城市部門應加強對相關資料的收集與分析,在對城市排水的實際情況予以充分考慮的基礎上,在洪汛期到來前做好相應的應對措施,降低洪澇災害對城區居民造成的威脅。其次,城市部門還應加強環保建設,特別是對城市污水排放工作的重視和指導,需要說明的是,為解決污水排放問題,城市部門在進行管道鋪設前,應對城市污水排放量進行科學計算,并對排水工程做出合理規劃,包括各排水點的距離和排水站點的開啟時間等,降低污水對城市環境造成的污染。

2.3 有效節能減耗技術的應用

2.3.1加強對中水系統的利用。對城市生活污水進行及時收集和處理,并使其能夠被再次利用的非飲用水即中水,中水不僅能夠用于沖洗衛生間和清潔車輛,而且還能用于灌溉植物,應用范圍較廣。因此,可在城市給排水工程中引入中水系統,使其促進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在減少水資源浪費的同時,實現節約用水與保護環境工作的并行。需要說明的是,在將中水系統引入到城市給排水系統中后,城市部門還應對其給排水工程進行全面規劃和設計,并在對工程建設的經濟效益予以充分考量的基礎上,以就近建設原則提高水的及重量,實現對城市總用水量的準確分析和高效控制,全面提高城市環境效益與城市部門的經濟效益。

2.3.2合理利用太陽能技術。太陽能在城市給排水,特別是給水系統中的應用具有顯著效果。對于不同建筑物而言,以不同的太陽能安裝方式能夠獲取理想的節能效果。以多層建筑為例,在屋面設置相應的工質不水箱和集中太陽能板,在加壓泵的作用下將熱媒水介入居民陽臺的熱水箱當中,實現對熱水箱中水的加熱,需要說明的是,對于用戶而言,其只需要負責向其陽臺水箱進行補水并分攤屋面工質水箱水電費即可實現實施取用水。對于高層建筑而言,其既可以將太陽能集熱板設置于小區道路架上,也可以將其設置在造型坡的屋面等位置,同時,在首層架空層或地下室熱水泵房中設置熱水箱,從而確保熱水在變頻泵加壓后能夠進入各戶,在實現節能給水的基礎上,滿足居民的用水需求。

3 城市給排水工程節水的發展方向

水資源的匱乏,主要的表現為較多地區水資源稀少和農田灌溉的問題,這也使得人們的用水受到限制;而部分地區水資源比較豐富,會發生水資源浪費的現象,不能實現節水的目的。所以,相關管理部門應做好節水的推廣,讓所有居民均養成節約用水、節約能源的良好習慣,并為居民講解水資源的重要性,其和人們生活間的關系。與此同時,城市給排水企業,需從根本上做好居民用水量的控制工作。制定完善的用水標準,以便于上級部門結合具體的狀況落實工作。如:以往水費的收取標準為按照居民的人孔數量收取,而當前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對于水量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這時就需要根據水量的消耗收取水費每月。針對水資源嚴重浪費的城市,應對水價加強調整,這樣一來使用水量越高,水費就會越高,以此幫助居民養成節約水資源的習慣。城市企業同時應加大節水的宣傳工作,幫助居民對節水有基本的認識,并掌握相關的技巧,如洗手、洗臉的水,可用來沖廁所/洗拖布。

結束語

市政給排水工程使用節能給排水技術,能夠推動工程的良好發展。節能減耗技術在市財政給排水工程中的應用能夠在滿足給排水節能減排需求的同時,降低工程能耗,并較好的滿足城區居民的用水、排水需求。未來,還需進一步加強對城市給排水工程中節能減耗技術的應用,為滿足國家低碳經濟建設要求和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王麗霞.探究節能技術在建筑給排水工程中的應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10(17).

篇6

從近幾年的高考命題情況來看,有關本專題內容的試題側重于對我國的自然災害進行考查,主要涉及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水文災害等,包括成因、分布、危害、預防措施等內容。從試題呈現形式上看,該類試題主要以圖表、文字材料呈現災害的有關信息,并結合具有生活化、時代性特征的熱點材料,考查學生區域定位、提取有效信息,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和提高防災減災的能力。從設問特點看,全國文綜新課標卷中該類試題多為一問,其他單獨命題省份的高考試卷中該類試題多為兩問。預計2013年高考對本專題內容的考查將繼續以社會生活中的熱點材料切入,綜合考查學生區域定位、提取有效信息、綜合判斷問題的技能。從考查形式上看,該類試題多以綜合題的形式出現。

【重點剖析】

一、自然災害與人類活動

1.自然災害及其影響

方法點撥:判斷一些現象或事件是否屬于自然災害,關鍵是看其是否以自然變異為誘因,是否有人、財等承災體。

2.自然災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異與表現形式

強調:一定災害強度下,防災抗災能力強,有利于減少災害損失。經濟發展水平高,意味著單位面積的經濟密度大,災害損失的絕對數量也大,但這些地區生產自救能力強,災后恢復較快,災害損失的相對數量小。而那些經濟發展水平低且防災抗災能力弱的地區易受災,受災后經濟損失絕對數量小、相對數量大,缺乏自救和快速恢復的能力。

二、主要自然災害的成因、分布

1.主要自然災害的成因、分布、影響

自然

災害

類型分布成因影響典型災害氣象災害熱帶氣旋孟加拉灣北部及沿海、中國東南沿海、日本和東南亞國家、加勒比海和美國東部海岸廣闊的溫暖洋面(熱帶、副熱帶);充足的水汽;下熱上冷的大氣層狂風、暴雨、風暴潮干旱:漸發性,降水不穩定的干旱半干旱區

寒潮: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的深秋到初春地質災害地震地中海―喜馬拉雅地帶和環太平洋地帶巖層斷裂或錯位,地球內部能量的急劇釋放建筑物遭破壞、交通線路中斷、人員傷亡等滑坡和泥石流:山區,危害極大水文災害洪澇中低緯度,河流中下游地區強降水形成洪水,排水不暢,積水形成澇漬淹沒農田、村莊、道路等熱帶風暴潮:由臺風引起,來勢猛、破壞力強

溫帶風暴潮:增勢相對平緩生物災害病害農作物分布區、森林分布區與作物所處環境有關農作物、樹木染病枯死蟲災(松材線蟲最具危險性)、鼠災(重災區是農田、牧場及森林區)(1)臺風、颶風都屬于熱帶氣旋中強度最強的一級。西北太平洋上熱帶氣旋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2級及以上的稱為臺風,印度洋、大西洋及太平洋東岸的稱為颶風。

(2)自然災害并非百害而無一利,要注意其“功效”。洪水泛濫能帶來肥沃的土壤;臺風能緩解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伏旱;地殼運動活躍的地方多地熱能和溫泉;火山灰富含礦物質,能形成肥沃的土壤等。

2.世界兩大自然災害帶的分布

災害帶主要的自然災害太平洋沿岸幾百千米寬的自然災害帶火山、地震、臺風、海嘯、風暴潮北緯20°~50°之間的環球自然災害帶水旱、風暴潮、臺風、地質災害(滑坡、泥石流)3.人類活動對自然災害的影響

三、我國的主要自然災害

1.我國主要氣象災害的比較

臺風干旱寒潮時間夏秋季節華北地區春旱3~5月,長江中下游地區伏旱7~8月冬半年,春秋季節危害大分布東南沿海我國西北地區、華北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除青藏、滇南以外的廣大地區成因熱帶、副熱帶海區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長期無降水或降水異常偏少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圍的劇烈降溫災害

特點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給生命財產帶來危害空氣干燥,土壤缺水,糧食減產,人畜飲水困難強降溫、大風、雪災,影響范圍大,使農作物受凍害防御

措施加強預報,營造沿海防護林,提高公眾防災意識保護生態環境,節約用水,營造防護林,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旱作農業加強預報,作好防寒準備2.我國主要地質災害比較

泥石流(滑坡)地震火山分布

規律山區。坡陡谷深、巖石破碎、植被覆蓋率低、暴雨驟降或冰雪融水迅速匯集主要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帶主要分布在環太平洋地帶,地中海和東非的火山帶,大西洋洋底典型

地區青藏高原邊緣山區,如云南、四川西部,低山丘陵與平原交界處也會出現①東部沿海地區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

②、云南處在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上山西大同附近――死火山群;長白山、白頭山、黑龍江省五大連池――休眠火山;臺灣大屯火山群七星山――活火山3.我國的生物災害比較

生物

災害蟲害鼠害病害類型①常見的農作物蟲害有:蝗蟲、黏蟲、水稻螟蟲、棉鈴蟲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蝗蟲

②常見的森林蟲害有松材線蟲、松毛蟲、楊樹蛀干害蟲、泡桐大袋蛾等。其中松材線蟲是世界上最具危險性的森林蟲害,被列為國際、國內重大檢疫對象亞洲東部喜濕鼠類危害區

亞洲中部耐旱鼠類危害區常見的農作物病害有:稻瘟病、小麥銹病、棉花枯萎病、煙草炭疽病等

常見的森林病害有:楊樹爛皮病、松皰銹病、溶葉病、泡桐叢枝病等原因①有適宜繁殖的氣候條件

②自然或人為因素造成的天敵減少等①氣候變化等造成的不良環境使得作物對病害的抵抗能力降低

②外來病原體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危害導致農作物減產、林木生長量減少、森林枯死,其不僅對我國森林工業造成極大損失,而且對森林生態功能造成嚴重破壞害鼠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農業減產,森林草地遭到破壞病害使農作物、樹木染病枯萎甚至死株,導致大面積農田、森林被毀壞防御

措施農藥滅蟲;投放天敵;人工誘捕;加強檢疫,阻止有害生物進入國門4.我國的水文災害比較

(1)我國的洪澇災害比較。

類型洪水來源主要分布地區發生時間暴雨

洪水主要是臺風、鋒面等帶來的暴雨東部季風區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與暴雨的時空分布高度一致,在東部季風區,暴雨集中發生在每年的4~9月,并自南向北推移融雪

洪水由積雪融水和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北和東北山區受氣溫升高制約,融雪洪水一般發生在每年的4~5月,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發生在7~8月冰凌

洪水冰凌堵塞河道主要發生在黃河上游的寧夏、內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松花江部分河段主要發生在河流封凍和解凍的季節學法指導:洪水的形成還與流域的匯水速度和河道的排水速度有關。當流域的匯水速度大于河道的排水速度時,就容易形成洪水;反之則不會形成洪水。流域的匯水速度與流域的地面坡度、土壤含水量、植被覆蓋率等有關;河道排水速度與河谷彎曲程度、通暢程度、縱向坡度等因素有關。

(2)我國的風暴潮比較。

類型發生季節發生地區特點主要危害臺風引起的風暴潮多在夏秋季節臺風鼎盛時期東南沿海,其中長江口、錢塘江口、珠江三角洲、臺灣、海南等地受災最為嚴重來勢猛、速度快、強度大、破壞力強溫帶風暴潮春秋季節我國北方沿海地區增水過程相對平緩不僅毀壞船只,而且破壞房屋、農田、海堤以及碼頭、港口等工程設施,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員傷亡。受災體的價值越高,造成的損失越大5.我國自然災害多發的原因

(1)特殊的地理位置。我國處在兩大自然災害帶的交匯處,一是環太平洋災害帶,處在太平洋板塊和其他板塊的交界處,地殼不穩定,是災害點位最多的地區。二是北半球中緯度災害帶,沿地中海―喜馬拉雅一帶災害點位密集。

(2)強烈的地殼運動。我國處在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

(3)多山的地貌。我國2/3的面積是山區,地貌類型復雜多樣。

(4)受不穩定的季風環流控制。季風氣候不穩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壓勢力的大小及位置的移動常導致我國頻繁發生旱澇災害。

6.我國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多發的原因

強調:西南地區最常發生的地質災害為地震、滑坡、泥石流,而這些災害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再加上這里氣候和地形的特點,就形成了多種地質災害群發的特點。

7.長江流域水文災害多發的原因

強調:我國長江流域水文災害多發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為因素。雖然人類難以改變自然規律,但我們可以從減少人為不合理的開發利用、降低生態環境脆弱性等方面減輕災情。人類的合理活動,如生物措施(植樹種草)、工程措施(修建水庫,打壩淤地)、保護水域和合理利用土地等,都能最大程度地減少洪水災害的威脅。

8.華北地區氣象災害多發的原因

強調:華北地區地處我國北方,屬于溫帶季風氣候,由于夏季風強弱不定,從而使得降水的年際、季節變化都很大,因此,旱澇災害頻發。再加上距離冬季風源地較近,地勢平坦,冬春季節強勁的冬季風也帶來了多種災害。所以,該地區的災害主要是由氣象災害造成的。

【強化訓練】

1.2012年1月底,亞歐大陸遭遇了寒冷天氣襲擊。下圖為有關此新聞報道的圖片。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指出本次極寒天氣可能給遇災國家或地區帶來的危害,以及政府部門應采取的措施。

2.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我國某省區農業蟲害發生地和≥10℃積溫等值線分布圖。

材料二材料一圖所示省區是我國農作物病蟲害較嚴重的地區,小麥吸漿蟲和稻瘟病是該省重要病害之一,其中長期連陰雨、長期灌深水是稻瘟病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1)描述該省農業蟲害的主要分布特點。

(2)說出該省南部主要的農業病蟲害類型,并說明該病蟲害發生的氣象原因。

3.讀長江中下游地區2011年春夏季節降水比較圖,完成下列問題。

說明:圖中“平均值”為1971~2011年該季節降水量平均值。

(1)結合圖示,分析2011年長江中下游地區曾發生過哪些自然災害。

(2)在長江中下游的山地丘陵地區,上題所指自然災害會帶來哪些次生災害?

4.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大。讀各類自然災害對農業損失面積比例圖,回答問題。

(1)從各類自然災害對農業損失面積比例圖上可以看出:危害我國農業生產最嚴重的自然災害是和。形成這兩種災害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2)自然災害對我國農業造成的損失較為嚴重,請從防災減災方面對我國農業的發展提出建議。

5.下圖為我國三類地區的劃分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請說出“一類地區”多發的兩種不同類型的自然災害,并分析其產生的自然原因。

(2)總結我國“三類地區”的區域分布特點,并分析其經濟損失相對較小的原因。

6.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我國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發生在我國的地震約占全球大陸地震發生次數的1/3,地震死亡人數約占全球的1/2。除貴州、浙江兩省外,其他各省級行政區都發生過6級以上的強震,但是各省(市、區)之間地震災害發生的情況仍有很大的差異。上圖顯示了我國各省(市、區)地震災害風險程度的差異。

(1)說出我國地震災害風險等級的區域分布特點并簡述其主要原因。

(2)我國應采取哪些措施以“縮小”地震災情?

7.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泥石流災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分析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中國泥石流分布圖。

材料二中國泥石流成因的地域差異。

區域成因類型特點青藏高原東

南部山地冰川泥石流規模巨大,頻繁而猛烈川滇山地降雨泥石流較頻繁,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黃土高原暴雨激發的泥石流頻率、規模、強度均不及山區泥石流華北和東北

山地暴雨引發的泥石流頻率低,但規模大且來勢兇猛(1)分析黃土高原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原因。

(2)我國泥石流多發于哪一季節?其原因是什么?

參考答案:

1.危害:危害人體健康,造成人員死亡;破壞電力設施;阻斷交通;造成能源供應緊張;農業生產遭受低溫凍害等。措施:加強天氣預報,提前寒潮預警信息;完善救援機制,備足救援物資;加強防災減災宣傳等。

2.(1)集中分布于4800~5200(≥10℃積溫)等值線之間;中東部多,北部、西部少。

(2)類型:稻瘟病。原因:稻瘟病發生時氣候溫暖,陰雨連綿,光照不足。(答出兩點即可)

3.(1)春季降水大幅減少,導致該地區出現嚴重干旱災害;夏季降水大幅增加,導致該地區出現嚴重洪澇災害。

(2)春季干旱易引發火災(蟲災)。夏季暴雨易引發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夏季暴雨沖刷導致滑坡、泥石流災害。

4.(1)干旱洪澇原因:我國主要是季風氣候,季風不穩定,降水變率大,容易引起旱澇災害。

(2)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加大農業防災減災的科技投入,開發抗災能力強的新品種。

5.(1)地震:處在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地震頻繁。滑坡和泥石流:山區面積廣大,地表起伏大;夏季多暴雨;植被覆蓋率低;地殼運動活躍,地表物質破碎。(西北干旱:距海遙遠,高山阻擋,天然降水少)

(2)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原因:屬于經濟發達地區,由于人口多,經濟總量高,抗災減災的基礎雄厚,抗災能力強,災害對該地區危害程度較低,所以自然災害的直接經濟損失相對較小。

6.(1)分布特點:我國地震災害風險等級的地區分布不均,中西部地區地震災害風險大于東部地區。主要原因:我國西部地區處于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而我國東部大部分地區抗災能力強。

(2)加強地震監測與預報;采取有效的避震措施;增強房屋等建筑物的抗震性;增強抗震意識;提高震后救災應急能力等。(答出兩點即可)

篇7

【關鍵字】災害,災難,監測,防災,減災

1.概述

在人類歷史中,伴隨人類社會的,不僅僅只有人類文明、科學技術的進步,還有各種各樣的災難。這些災難為人類歷史留下的是一頁頁觸目驚心的篇章。從這種意義上講,防災減災是人類成長過程付出的代價。隨著人類社會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提高,事故與災害發生的概率與規模也隨之增大。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自然的或人為的災害給全球人類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災害對于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不斷加劇,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隱患。

各種災難一次次給人類敲響了警鐘,喚起世人對它的重視,防災減災是人類社會防災的永恒的主題。加強防災減災研究和防災減災建設是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問題,是21世紀人類必須面對的重大挑戰。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嚴重。在全球氣候變化和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中國自然災害損失不斷增加,重大自然災害乃至巨災時有發生,我國所面臨的自然災害形勢嚴峻復雜,災害風險進一步加劇。

1.1基本概念

災害:是指自然發生的或人為造成的,對人類和社會具有危害性后果的事件與現象。

防災:是指盡量防止災害的發生以及防止區域內發生的災害對人和人類社會造成的不良影響。但這不僅指防御或防止災害的發生,實際上還包括對災害的監視、預報、防護、抗御、救援和災后恢復重建等。

減災:減災包括兩重意義,一是指采取措施減少災后發生的次數和頻率,二是指要減少和減輕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減災的根本目的是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證人民正常生活和各項產業活動的正常進行,保護資源環境,促進社會穩定與經濟可持續發展。

1.2防災減災基本原則

我國人民在長期與災害的斗爭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制定了“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防救結合”等一系列方針政策。防災減災的基本原則如下。

盡可能預防――運用技術預防措施和相應的法律法規提高防災抗災能力。

控制損失――加強新技術開發應用,提高承災能力。

控制誘因――使用高技術性能材料,提高監控調控技術水平。

消除隱患――改善技術環境,提高防災意識。

應急反應――提高裝備水平和救災能力。

2.災害的類型

在全球范圍內,每年要產生各種各樣的災害。聯合國公布了20世紀全球十項最具危害性的戰爭外災難,分別是:地震災害、風災、水災、火災、火山噴發、海洋災難、生物災難、地質災難、交通災難、環境污染。自然災害的分類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根據不同的考慮因素可以有許多不同的防災方法。

(1)按災害特點、災害管理及減災系統

在我國發生的重要的自然災害,考慮其特點和災害管理及減災系統的不同可歸納為七大類,每類又包括若干災種。

氣象災害:包括熱帶風暴、龍卷風、雷暴大風、干熱風、干風、黑風、暴風雪、暴雨、寒潮、冷害、霜凍、雹災及旱災等。

海洋災害:包括暴風潮、海嘯、潮災、海浪、海冰、海水入侵、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回灌等。

洪水災害:包括洪澇災害、江河泛濫等。

地質災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塌陷、火山、礦井突水突瓦斯、冰融、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鹽堿化等。

地震災害:包括由地震引起的各種災害以及由地震誘發的各種次生災害,如沙土液化、噴砂冒水、城市大火、河流與水庫決堤等。防震減災就是防御和減輕地震災害。主要的解法是設計提高防震能力的建筑,防震減災的主要內容有防震減災規劃、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預防、地震應急救援、地震災后過渡性安置和恢復重建,以及監督管理、法律責任等諸方面。

生物災害:包括農作物病蟲害、鼠害、農業氣象災害、農業環境災害、流行性傳染病等。

森林災害:包括森林病蟲害、鼠害、森林火災等。

(2)按自然災害形成原因

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表層,包括巖石圈、水圈、氣圈和生物圈,不僅受著地球自身運動和變化的影響,而且也直接受太陽和其他天體的作用和影響。實際上,人類就是在不斷地取之于自然又受制于自然的條件下生存和發展起來的。但是,自然界是在不斷變化的,太陽隊地球輻射能的變化,地球運動狀態的改變,地球各圈層物質的運動和變異已經人類和生物的活動等因素,時常能破壞人類生存的和諧條件,導致自然災害的發生。

3.防災減災對策

現代科學觀點人為各種災害就個別而言有其偶然性和地區局限性,但從總體上看,它們有著明顯的相關性和規律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在長期與自然災害的斗爭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目前普遍的做法是,采用先進技術,在滿足各類建筑物(構筑物)使用功能的同時,提高其綜合防災減災的能力。

3.1 防災減災基本原理

災害的形成有三個重要的條件,即災害源、災害載體和承(受)災體,因此,要防止和減輕災害的損失,就必須改善這三個條件,其主要措施是:消除災害源或者降低災害源的強度;改變災害載體的能量和流通渠道;對受災體采取預防和保護性措施。

3.2 防災減災的總目標

建立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自然災害綜合防治體系,綜合運用工程建設與法律、行政、經濟管理、教育等手段,提高減災能力,為社會安定與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可靠的安全保障。

加強災害科學的研究,提高對各種自然災害孕育、發生、發展、演變及時空分布規律的認識,促進現代化技術在防災體系建設中的應用,因地制宜實施減災對策和協調災害對發展的制約。

在重大災害發生的情況下,努力減輕自然災害的損失,防災災情的擴展,避免因不合理的開發行為導致的災難性后果,保護有限而脆弱的生存條件,增強全社會承受自然災害的能力。

3.3 防災減災技術措施

鑒于目前的災害形式,要有效地防災減災,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災害監測,包括災害前兆監測,災害發展趨勢監測等。隨時監測各種災害,特別是洪水、干旱、地震等重大災害發展情況。這些措施的減災效果是很顯著的。

災害預報。對潛在災害,包括發生時間、范圍、規模等進行預測,為有效防災做準備。這也是一項極其重要的減災措施。

防災,即對自然災害采取避防性措施,這是代價最小的且成效顯著的減災措施。

抗災,指對災害所采取的工程性措施。

救災,這是災情已經開始或遭災之后最緊迫的減災措施。當重大災害發生時,快速準確提供災情信息,是緊急救援所必須掌握的資料。必須制定有效地救災預案并常備不懈,方能取得明顯的減災效果。

災后重建,準確的災情評估是災后重建最主要的依據之一,而災區生產和社會生活的恢復,也是主要的減災措施。

參考文獻:

[1]李風 編著《建筑安全與防災減災》 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 2012年6月

篇8

位一體信息與信息傳輸機制的建議并論證了其必要性,為發揮他們在應急管理中的作用給出了可行建議.

1 引 言 首先,對于一個城市,企業和城市社區是它的基層組織,應該是城市應急管理的基層執行機構,它們本應在災難中起到應有的重要作用.但是,本文作者自5月17日開始在此次地震重災區之一的綿竹市參加房屋應急評估工作中了解到情況并非如此,隨后對四jif省工業企業受損與企業應急管理的調查也證實了這一情況.

綜合多次調研結果發現,雖然我國政府、行政管理機構以及救援人員的反應速度非常快,但是受災地區的不同企業、不同社區對災害的反應差別很大,所發揮的作用差別也很大.企業表現出了比較好的應急能力,一些企業在奮力自救的同時,快速開展了社會救援,讓人們看到了企業應對巨災考驗的勇氣、力量和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城市社區基本處于自發組織的狀態,面對災害基本發揮不了基層組織在應急管理中應有的作用.因此,如何更好地將它們納入我國的應急管理體系,使它們在抗災防災的過程中更好地發揮作用,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

地震過后,很多專家就如何建立我國應急管理的體制、機制和法制進行了探討,但結合本次地震災害,如何發揮企業和城市社區在抗災防災中的作用,還未見研究報道.因此,本文基于災區現場調研與城市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對該方面的問題進行一些研究與探討.

2 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基本概況

對于企業和城市社區在我國應急管理體系中的作用,國家也將其提升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2006年,國家重點抓了應急管理“進企業”工作,在南京召開了中央企業應急管理暨預案編制工作現場會,對推進企業應急管理工作進行了部署.2007年,在浙江諸暨召開的全國基層應急管理工作座談會,對應急管理“進社區、進鄉村、進基層單位”進行了安排部署.可見,國家相當重視企業和社區等基層組織在國家應急體系中的作用.

3 企業與城市社區在地震災害中的應急管理情況調查

3.1 企業應急管理情況調查

地震過后,作者所在的調研小組針對四川省主要災區的52個工業企業進行了重點調研訪談.在本次調研中了解到,災區工業企業已有的防災措施主要包括火災預防措施及應急預案、洪澇災害預防措施及應急預案(部分)、雨雪災害預防措施及應急預案(部分)、重大危險化學品事故預防措施及應急預案、電力事故預防措施及應急預案等,只有不超過6個企業有零星的針對地震的不完整的預防措施及應急預案.在調研的企業中,在應急預案的實施中不足5o%的企業做到了不定期的更新應急設備以及改造基礎設施,20 左右的企業做到了實施應急演練.

在本次地震災害中,企業中防災措施和應急預案雖然不是專門針對地震災害,但它們具有一定的參照價值,在企業減災中發揮了明顯的作用.如某大型企業在大地震1小時后,立即成立了公司抗震救災指揮部,響應速度極快,全部領導深入現場進行檢查指導.另

一大型企業對重點要害部位采取了一些應急保護措施,將配電系統已做成雙系統,對災后快速恢復生產起到了關鍵作用.另一大型企業地震后也迅速成立了抗震救災指揮部,在組織自救的同時,當天就派出了社會救援隊伍奔赴極重災區進行救援,但是救援中卻受到無專業救援工具的困惑.在所調查的一些涉及危險化學品的企業,均有火災、危險化學品泄露等情況下的緊急處理措施與預案,這些措施在防止危化品泄露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也有部分中小企業防災意識淡薄,連火災、電力事故等這類常見易發的災害的防范措施和應急預案都未制定或極不完善,導致本次地震災害中受損嚴重并且遲遲難以恢復生產.在調研中發現,最為遺憾的是,無論是大型還是中小型企

業,幾乎沒有企業有防震抗震方面的措施和應急預案.在個別企業雖然設立了防震管理機構,但由于多年沒有出現地震災害,部門早已經形同虛設,在本次大地震中也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所以,從本次對災區工業企業的調研情況中可以看出,一是企業自身的應急管理存在著一定的缺失,在地震災害來臨時,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受了損失;二是企業對社會的援助是非常有限的,多數企業無能力也無裝備實施社會救援,因此無法發揮其城市應急管理的基層執行機構的作用.

3.2 城市社區應急管理情況調研 作者還發現,社區中除了一些防火設施外,幾乎沒有任何救災工具.災區民眾的自救互救和徒步進入的救援隊伍,只能靠簡單原始的方式進行救援,救援效率極低.再有,對可能發生的次生災害,居民的防范意識也是相當薄弱,很多明顯的震損建筑碎塊懸掛在空中,余震來時隨時都可能墜落,但是卻被居民忽略.對于應急演練,幾乎所有的居民回答是沒有聽說過.可見,在城市社區的災害應急工作中有很多空白,很難看到”一案三制”的痕跡.

4 相關改進的措施建議

從企業的角度看,企業自身的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也屬于國家應急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發揮其社會防災救災職能也顯得非常突出.對于城市社區,本身就是實施社會救助的區域,自身的防災抗災能力建設是國家應急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綜合對災區企業與城市社區的調研,下面就該方面的應急建設給出幾點建議:

第一、應充分發揮企業在專業救助中的作用.從近幾年發生的重大災害救助中可以看到,政府雖然可以快速組織,但是無專業救助隊伍支持,軍隊雖然有人員,但是無專業救助工具支持.在災害第一現場可以提供專業救助人員與專業救助工具的最直接單位應該是企業.因此,按照企業的類型、空間分布國家可以在部分企業采取以下措施:

(1)在選定的企業中,建立國家、地方、企業三重管轄和保障的應急反應體系,在企業應急管理體系之中建立專門的應急管理隊伍,進行專業救援知識培訓,全體人員平時納入所在企業進行管理,災時統一調配.這樣既提高了企業的災害應急管理與救助能力,也提高了國家的應急救助能力,同時借助企業也大大減低了管理成本.

(2)很多災害的發生往往給社會帶來較大的沖擊,特別是破壞性地震的發生,波及范圍及對社會的影響很大.在地震應急管理中,政府在構建組織體系、獲取應急信息,提供救災物資和人員等方面,通常會由于在人員、物資等資源方面的限制,出現不能滿足應急管理需要的情況.因此,可依據不同企業的特點和區域分布,在一些定點企業建立應急物資儲備中心,交由企業進行日常管理,確保災害發生的第一現場有必備的救援物資和工具.

第二、在城市社區應急管理方面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社區應急管理機構,促使民間力量的廣泛參與.組建以志愿者為主體的社區應急管理隊伍,根據所在地區編成若干小組,一旦災難發生,即可轉為全職的民救助人員.同時在社區應儲備必要的專業救援設備.應急管理機構在平時做好社區防災減災的宣傳和檢查工作,災時開展自救或統一服從上級調配.

(2)以社區活動范圍為中心,建設和指定避難場所.避難場所建設非常關鍵,能夠為居民在災后提供必要生存給養和空間.

第三、從此次地震災害的救助中可以看出,企業與社區的應急醫療救助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國家應在企業與社區中設立一定的應急醫療救助儲備.

第四、建立政府、企業、社區三位一體信息與信息傳輸機制,并配備專業應急設備,對災害發生前后的社會穩定與信息及時傳送至關重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在災前,該機制可以深入企業和社區宣傳防災救災的知識和進行非正式教育,在民眾中建立良好的防在減災意識,從而在破壞性災害發生后,避免或減少人員傷亡,并順利解決救災等應急問題.

(2)在災害應急期,該機制可以有效的快速傳播信息,做到信息通暢時有信息發送、信息不通暢時有區域消息發送、信息與交通都不通暢時有人喊話組織.

(3)在災后應急期,該機制確保政府與社會民眾的溝通,以利于應急工作的順利進行,避免社會負面影響,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和連續性.此外,該機制中的部分人員是災害發生后的直接目擊人,他們對災害事件本身掌握較為及時,也較為準確,這對于政府了解災情、及時引導民眾也十分有益.

篇9

【關鍵詞】當前條件;應急救災;部隊傳染病預防

一、統一規劃,分類制訂應急預案

常見的自然災害包括各類洪澇災害、地震及地質災害、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旱災和臺風災害等;如果將自然災害之后發生的傳染病進行分類,常見的一般包括和水密切相關的腸道傳染病、和人群密度積聚有關的呼吸道傳染病、和生活環境差有關的蟲媒傳染病以及和受災地區有關的地方性傳染病;冬春季節易發呼吸道傳染病,夏秋季節易發腸道傳染病;南方水鄉可能有血吸蟲,草木茂盛的地方發生蟲媒傳播的傳染病可能性大,野外活動可能被流浪病犬所傷而患上狂犬病,救災時易被銳器扎傷感染導致破傷風可能……

“有備”才能“無患”。為及時、有序、規范、高效地開展自然災害發生后救災部隊防疫應急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傳染病的發生,保障救災部隊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部隊衛生防疫部門平時可以參照《全國自然災害衛生應急預案(試行)》、《全國衛生部門衛生應急管理工作規范》和《全國自然災害衛生應急工作指南》等,統一規劃,分災種、病種等分類制訂相應的傳染病預防應急技術方案,并下發給各級衛生機構的衛生人員,要讓連衛生員也能熟悉這些應急預案中衛生防疫防病的具體的措施,掌握大災之后疾病預防工作流程,明確防疫防病工作的目標、重點和輕重緩急。

二、加強宣教,著力提高防范意識

“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要想救災時不得傳染病,平時對全體官兵普及傳染病預防知識的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對于預防和控制傳染病,健康教育是國內外公認的一種低投入、高收益的措施。通過健康教育可以促使廣大官兵保持良好的行為和習慣,減少傳染病的發生、流行。宣教重點在于:1、腸道傳染病可以通過水、食物、蟲媒、接觸等不同途徑傳播,其中被污染的水、被污染的食物、攜帶有病原體的蒼蠅、被污染的手都起到傳播作用。災后上述幾項引起傳播的可能性均增大,可據此逐項展開預防:加強飲食衛生、個人衛生(好的凈手習慣等)、糞便管理(災后廁所被破壞,加之救災人員、受災人員隨地大小便的可能性增加,大量病原體隨糞便排出體外,使周圍環境受到污染)、飲用水管理(絕對不能飲用生水)、用具消毒、吐瀉物消毒等,把住“病從口入”關。2、大多數呼吸道傳染病主要經空氣飛沫或直接接觸傳播,尤其易發生于人口密集、居住擁擠的人群,為防止疫情爆發,除非工作需要,要盡量避免去大量人群積聚的地方。3、自然災害后發生的動物疫病中,對人威脅比較大的是人畜共患傳染病,如乙型腦炎、狂犬病、豬鏈球菌、炭疽、破傷風、血吸蟲病、鉤端螺旋體病和豬囊蟲病等,切斷傳播途徑通常是起主導作用的預防措施,而其中又以愛國衛生運動和除四害(老鼠、臭蟲、蒼蠅、蚊子)為中心的一般衛生措施為重點,其次是抓好病死畜禽的處理、畜禽及其產品的檢疫、疫情監測等工作,在瘧疾高發區使用殺蟲劑處理過的蚊帳(當在外面過夜時會更多地暴露在蚊蟲叮咬之下),消毒是切斷傳播途徑的重要措施。4、根據流行規律和具體情況,采用預防接種和藥物預防。5、堅持體育鍛煉,注重合理訓練、規律生活作息等,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等。

三、突出重點,具體指導預防措施

從目前來看,一般災后最多見的傳染病是腸道傳染病,包括是痢疾、霍亂、傷寒、水性腹瀉等,其次還有呼吸道傳染病(包括流感、麻疹等)、蟲媒傳染病(鼠疫、瘧疾、乙腦等)。救災部隊可能遇到較多的傳染病還有狂犬病、破傷風等。衛生防疫人員在赴災區前或利用救災間隙時間對廣大官兵進行傳染病預防知識培訓時,可以突出重點,針對具體的常見、多發傳染病的預防措施進行具體指導。

只有認識、掌握傳染病的流行規律,才能制訂出正確、有效的防治對策與措施,從而預防、控制以至最后消滅傳染病,而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都必須具備三個基本環節,即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針對這三個環節缺少一個,傳染病就不可能流行的情況,可以采取“三得”培訓法,即“為什么會得(某種傳染病)”、“怎么避免得(某種傳染病)”、“得了(某種傳染病)怎么辦”,分別介紹具體的某種傳染病的流行病學特征(有傳染源、有合適的傳播途徑、有易感者)、預防(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者)以及治療(通過治療既促進了患者康復,又控制了傳染源,預防傳染病擴散),讓廣大官兵對傳染病的預防知識都有一定了解。

四、注重監測,努力提升防疫水平

災區救災部隊的監測及早期預警系統應及早建立,以發現疾病的暴發并監控當地重要的流行病。救災部隊衛生人員與地方防疫機構可密切合作,借用地方防疫機構完善的監測系統和先進、齊備的檢測設備,注意監測災區大環境的疫情的同時,還要注重營區內及周邊小環境疫情的監測,及時發現并管理部隊內部傳染源。盡早發現有流行傾向的病例是保證迅速控制疫情,防止傳染病擴散的關鍵。

很多癥狀、體征都是早期傳染病的征兆,在檢驗設備、試劑等缺乏的情況下,對某些癥狀、體征的觀察不失為一種既簡單又有效的監測方法:腸道傳染病臨床表現大多數為胃腸道或其所屬臟器的癥狀,如嘔吐、腹瀉;呼吸道傳染病一般以發熱、咳嗽為首發表現;蟲媒傳染病肯定有動物叮咬史;黃疸肝炎患者會出現鞏膜變黃等……發現這樣的癥狀、體征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視。

傳染病早期的預警機制除了各級預防機構要專業地做以外,還需要每位官兵的配合,那就是每個人都要有傳染病上報意識,尤其災后發生或發現腹瀉、發燒或者咳嗽等癥狀,一定要及早就醫或上報,這對早期預防控制傳染病、提升整體防疫水平是非常關鍵的。

五、立足制度,依法保障防治效果

我國為防治傳染病專門制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相關的衛生防疫部門也制訂了很多衛生法規制度,比如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做出系統全面的疫情風險評估;加強疫情監測和報告,早發現、早隔離、早治愈傳染源,并對密切接觸者進行檢疫;加強飲水衛生監督管理,指導開展環境衛生清理;對餐飲、供水人員進行健康觀察,發現有腸道傳染病時,立即調離飲食和供水工作崗位;嚴格執行隔離制度,雖說“過猶不及”,但對傳染病而言,“過分隔離”比“隔離不足”要安全,及時、恰當的隔離是防止傳染病擴散非常有效的方法;按規定落實藥品疫苗等儲備等等。立足制度,并嚴格落實制度,加強公共衛生管理、衛生習慣培養,注重監測、檢疫、消毒、隔離等,很多疫情是可以控制甚或避免的。

六、博采眾長,充分挖掘中醫寶庫

現代醫學在傳染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空前的進步,但仍不足以徹底預防、控制、消滅傳染病。中醫藥在防治傳染病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對某些傳染病的防治有確切的療效,在傳染病防治的某些方面上有自身的優勢。

中醫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治未病”,尤其重視“扶助正氣”,即提高人體免疫力。大多數清熱解毒藥具有殺菌和抗病毒的作用。中草藥單方或復方防治某些傳染病值得推廣,如用黃芪、甘草等具有增強機體抵抗力的作用,貫眾、板藍根、甘草預防“流感”,馬齒莧、大蒜預防痢疾,黃連預防腸傷寒;大青葉、板藍根、牛筋草等預防“乙腦”……除采用中藥內服外,還有用藥粉擦拭皮膚和屋內懸掛或燒熏等多種方法預防傳染病。

如果能博采眾長,做到中西醫有機地結合,對傳染病的預防是有益的,尤其是野外可就地取材的中草藥在災區可能出現缺醫少藥的情況下也許能發揮意想不到的效果。

災區一旦發生傳染病流行,其危害有時甚至會超過災害本身。進一步加快部隊衛生人員傳染病防治知識的更新,及時更新部隊衛生防疫機構相關技術設備,讓部隊醫學院校傳染病的臨床、科研、教學工作與新形勢的變化更加適應,培養一支訓練有素的傳染病應急反應隊伍,建立完善的保障機制,增加官兵對傳染病知識和流行情況的了解,對應急救災部隊傳染病的預防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作者簡介:陳冰茹(1977.5)女,河北高碑店人,遼寧丹東93279部隊醫院防疫所,118008,本科,臨床醫學;張亞娟(1980-5),女,漢族,山西運城,碩士,講師,主要從事教育訓練學研究。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氣象防災減災 科學氣象災害觀 措施

[中圖分類號] P429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4)-4-287-2

1引言

我國是世界上受氣象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氣象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強度大,范圍廣,造成的損失嚴重。

近年來,全球氣候環境急劇惡化,自然災害日益增多,而氣象災害是自然災害中最為頻繁而又嚴重的災害,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到自然災害總損失的70%以上。每年都會因干旱、洪澇、臺風、暴雨、冰雹等災害危及到人民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國民經濟也受到了極大的損失。而且,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亦呈上升趨勢,直接影響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氣象防災減災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與生態文明建設息息相關。我們必須認識到氣象防災減災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互利關系。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做到位,可以促進生態文明更好的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好,可以減少氣象災害,從而減輕氣象防災減災工作負擔。因此,必須加強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才能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進行。

2氣象災害的分類

按形成災害的形式來分類,氣象災害分為兩個主類一個副類約數十種。

一個主類是大氣運動以突變形式出現,而造成直接的、明顯的、危害程度現實的災害現象,稱為突變性災害,通常指天氣災害。

另一個主類是氣候系統緩慢發生變異,甚至持續變異,有的還疊加社會因素,產生長期效應的、潛伏的、整體危害嚴重的災害現象,稱為漸變性災害,通常指極端氣候事件( 氣候災害)及氣候變化的負面和不利影響形成的災害。

一個副類是指氣象次生災害和衍生災害,如暴雨山洪誘發的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臺風登陸引起的近海區風暴潮、巨浪等海洋災害,北方江河凌汛,干旱、焚風和雷擊引發的森林、草原火災,大旱、大澇過后和寒潮引發的病、蟲、鼠、凍等生物災害,以及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引發的生態環境災害等等。

3科學的氣象災害觀

3.1災害的嚴重性和可減性

氣象災害對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影響是嚴重的,但具有可減性。目前,我國已建成了星羅棋布氣象臺站網,特別是近來,電子、衛星、雷達技術的突飛猛進,使我國的大氣監測網絡不斷充實、完善,能力不斷增強,災害的預報、預警水平顯著提高,大幅度地減輕了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事實表明,只要確定科學的對策,進一步增強氣象防災減災能力,災害是可以預防和減輕的。

3.2災害的“災”和“利”的兩面性

氣象災害是氣象變異向正反兩個方面的變化超過一定限度的產物,它像任何事物一樣都具有兩面性。有些變異在造成危害的同時,又帶來有利的一面。例如新疆“96.7”特大暴雨造成通往烏魯木齊鐵路、公路中斷,首府成為一座“ 孤島”,而全疆糧油瓜果喜獲豐收,草場林帶綠郁蔥蔥。可見,防災減災必須充分重視“避害趨利”、“除害興利”、“害中求利”、“化害為利”。

3.3減災與致災

減災措施都是以犧牲某些或某一部分利益去換取價值更大的減災效益的,故不僅要看投入產出比,還要看減災與致災的辯證關系。由于致災才導致減災。實際上還存在減災也有致災的另一面。比如避雷不當可成導雷天氣,上游地區人工防雹可能導致下游地區出現雹災等等。減災與致災是一對矛盾,減災必須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綜合考慮。

3.4災害的自然和社會的兩重性

氣象變異只有在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時才構成災害。因此災害本身既具有自然屬性也具有社會屬性。實際災害大小除氣象變異的強度外,還必須考慮人口密度、經濟發展水平、防御和承受災害的能力以及成災機制等多重因素。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量“減負等于加正”,防災減災即意味著GDP的增加。

3.5發展、環境、資源、災害的辯證統一

災害發生的原因有二:一是自然變異,二是人為影響。人類自創生之日起,就以生物界前所未有的能力對自然界進行著干預,一方面利用環境,開發資源,為人類生息與繁衍創造條件;另一方面也由于無節制地、過多地、不科學地向自然界索取,致使產生災害的綜合因素不斷增加,從而環境惡化、災害叢生。因此,防災減災工程建設是實現“ 人天合一”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

4氣象防災減災措施

4.1要更加重視氣象災害的風險管理

近年來,在國務院和各級地方政府的重視和努力下,氣象災害應急管理能力有了顯著提升,氣象災害的防御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以臺風災害的防御為例,針對臺風的可能影響,基層政府可以組織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群眾轉移,有效減少了因災的人員傷亡。我國的臺風減災成效和做法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和借鑒。但是,氣象災害的應急管理,就其功能而言,主要是在災害來臨前的應急防御和災害發生后的應急救災,屬于一種被動的災害防御。我們從一些重大氣象災害影響的實例中已經看到,由于一些基層領導干部和群眾缺乏氣象災害的防范意識和相應的防災避災知識,一些地方缺乏基本的氣象防災減災能力,發生了一些本該可以避免的氣象災害損失。由暴雨引發的城市洪澇災害往往是由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防洪排澇設防標準沒有充分考慮氣象災害的影響;由山洪地質災害引發的人員傷亡往往是由于災害易發區居民設施建設選址沒有考慮山洪地質災害的影響;農村農民遭受氣象災害損失也往往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因此,提高氣象災害防御的能力,需要統籌氣象防災減災的當前和長遠工作,既要重視災害來臨的應急防御,更要重視立足長遠的氣象災害風險防范,培育氣象災害風險意識,樹立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的理念。通過加強風險管理,使氣象災害防御的端口前移,變被動防災為主動應對,實現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由減輕氣象災害損失向降低氣象災害風險轉變,這也是國際氣象防災減災發展的新趨向。

4.2普及氣象防災減災知識

目前,我國的科學技術已處于比較先進的水平,各種媒體發展也呈現蒸蒸日上的繁榮。可以說,電視、手機、網絡、廣播等等都是非常方便有效的普及手段。然而,現狀卻并不樂觀,尤其是在一些比較偏遠的山村地區[1]。另外是人們對于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存在著輕視的態度,認為這些知識無關緊要。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可以讓人們更加了解各種自然災害,同時掌握有效的保護措施,在關鍵的時候能夠減少經濟損失和自救。加強氣象防災減災知識普及可以通過以下措施:為公眾講解氣象防災減災知識的重要性和一些預防措施,對他們進行氣象防災減災知識的講解,包括對災害性天氣的危害以及當災害來臨的時候應采取的急救和自

救措施;轉變氣象防災減災知識的普及形式,讓大家更容易接受、更易于理解。比如說拍攝一些自然災害的視頻或圖片,或者搞一些以普及氣象防災減災知識的小品或歌唱演出;發放災害性天氣防御手冊,將一些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制作成小手冊免費發放給公眾,尤其是對學校的學生更加必不可少;其他方式,普及氣象防災減災知識的渠道很多,比如在車站、村口、商場、超市設立LED電子顯示屏,建立公共的氣象科普館,開辟氣象防災減災網站等等。

4.3建設農村減災防災體系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村地區在我國占據了絕大部分。在我國的傳統歷史就有“靠天吃飯”的說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我們已經脫離了“靠天吃飯”的歷史,然而,自然災害依然對農業生產有著重要的影響,不僅是對農村作物產量造成影響,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也造成重要的影響。加強農村氣象防災減災的建設是一項迫在眉睫的任務,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通過各項措施和方案建立一套完善的防災減災體系。首先在人員方面要提高重視,從領導到農民要有從思想上提高防災減災意識;其次,加大資金、設備的投入,建設完善的氣象觀測系統和防災減災防御系統及形式多樣的氣象災害信息系統,同時要注重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

4.4加強氣象防災減災的非工程性措施建設

加強氣象防災減災的非工程性措施建設,一是要重視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在防災減災中的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加強監測預警能力建設,提高預報的準確性和預警信息的及時性,有效地發揮氣象預警“消息樹”和“信號槍”的作用;二是要加強氣象防災減災的應急體系建設,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及應急管理的機制、體制和法制建設。農村和社區基層是氣象防災減災的第一線,應作為“一案三制”建設的重點;三是要重視群測群防體系建設,將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服務網絡和應急防御的組織網絡延伸到農村和社區基層,構建“縱向到底”的防災減災組織體系。要將氣象防災減災科普教育作為群測群防體系的重要內容,提高基層群眾的自我防范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