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術分析范文

時間:2023-12-26 17:56: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核心技術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核心技術分析

篇1

關鍵詞:高壓直流輸電;核心技術;輸電裝備

無論是在電網的發展還是運行當中,高壓直流輸電都起到重要作用。而我國對高壓直流輸電裝備的需求量也呈連年增加的趨勢。由于高壓直流輸電裝備核心技術國產化水平不高,這也直接阻礙到我國電網建設的可持續性發展。因此,需加強我國對高壓直流輸電裝備核心技術的研究。

一.有關高壓直流輸電裝備的需求分析

我國每年電網的輸送容量都呈大幅增長的態勢,這邊對電力輸送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實現遠距離、高效率以及大規模的輸送。特高壓直流輸電正與這幾點要求相契合,其應用優點在于輸送容量大、輸送距離遠且損耗較低,非常適合于大容量、遠距離的電力輸送,有著非常突出的經濟優勢。

同時,就柔性直流輸電這一方式來說,是當前國際認可的獨具技術優勢的一種風電接入方法,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風電場并網都非常適合其應用,尤其是將其應用在超過百兆瓦遠距離的海上風電場中。進行風電并網時使用柔性直流輸電這一方式,是最為關鍵性的技術方法。

另外,高壓直流換流閥試驗這一技術,是為高壓直流輸電裝備可靠性運行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做好對高壓直流輸電裝備所必需的試驗工作,從根本上保證設備工作性能,才能進一步為電網的可靠、安全運行奠定堅實基礎。

現如今,我國正在建設以及已經投入到運行中的高壓直流工程不管是其數量還是輸送容量、線路長度等方面,都已經被歸入了直流大國的范圍,躋身到世界領先的地位,但我國在高壓/特高壓直流裝備核心技術的研發上還是有很大欠缺。所以,對高壓直流與柔性直流輸電相關的核心技術進行研究,對于促進我國電網發展速度的提高、控制工程造價、縮短工程建設時間、保證設備可靠運行等諸多方面的內容都具有重要的實際價值。

二.直流換流閥等效試驗技術

我國在2009年成功完成對直流換流閥成套運行與絕緣型式試驗裝置的研發,并將其應用到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中去進行試驗,取得較好效果。

現如今,已經建成的直流換流閥試驗能力主要有:交流耐壓試驗裝置、沖擊電壓試驗裝置等等,皆可滿足±125、±500、±660以及±800kV系列電壓等級直流輸電換流閥的絕緣、運行型試驗要求。預計經過進一步的技術水平的提升,還可滿足未來±1100kV、5kA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換流閥以及±320kV柔性直流換流閥型式試驗需求。這也為我國電網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性作用。

歸結大功率電力電子裝置的試驗特點:第一,需同電力系統間有密切聯系;第二,不具十足的運行經驗;第三,裝置復雜。在大功率的電子裝置容量日益提高的前提下,一個試驗電源容量已經無法繼續滿足試驗的需求,應使用等效試驗方法。對各種各樣運行工況下的復雜應力環境采取合成試驗的方法進行模擬,在現如今已經成為電力電子裝置閥試驗的基本選擇。

進行等效試驗應考慮下面幾個關鍵性的問題:在實驗室里,怎么能以最少的代價來再現各種運行與故障情況下可作用在被試品上的一些應力,并保證盡可能的真實,依據于此來對被試組件其耐受的各種應力進行精準的評價。

三.±800kV特高壓直流換流閥設計技術

(一)換流閥電氣特性

研究的內容為:沖擊電壓之下電壓分布的特征與相應的保護舉措、換流閥運行應力分析以及晶閘管電熱模型的研究及應用等等。

(二)換流閥多物理數值分析

換流閥中有諸多種物理場,包括應力場、溫度場以及電磁場等等。它們是借助晶閘管等元器件進行耦合,起到相互影響、互為制約的作用。例如說換流閥電場分布會對晶閘管元件承受的電場強度、電壓應力造成巨大影響,同時,換流閥的冷卻系統與其溫度場,也會反過來影響到晶閘管電壓應力與電場強度的耐受能力。所以說,必須要對這些物理場做精準的數值分析。

(三)Q流閥成套結構設計、電氣設計及監測設計技術

結構設計方面包括懸吊機構設計、走線方法設計、水路設計與步驟以及光纖回路設計等等,這些設計均需考量到降低局部放電的設計技巧這一點;電氣設計方面,包括電流、電壓設計以及損耗計算等;監測技術方面,包括晶閘管觸發與檢測系統、閥保護單元的設計等。

(四)直流輸電換流閥核心零部件

組成換流閥的核心零部件包括電抗器、散熱器、避雷器、屏蔽罩以及阻尼電阻等,而這些零部件的設計技術一直被國外跨國公司控制著,而且由他們進行生產供貨,因此,想實現換流閥的國產化也需經較長時間的進展。

(五)換流閥集成技術

換流閥集成的專用技術內容包括現場安裝、換流閥組裝、現場調試等,起到的主要作用是研究相關工廠組裝、現場安裝工藝,相應配套完成組裝與安裝供需所需的儀器儀表、專用工具的研究。

(六)±800kV特高壓直流換流閥

基于上述這幾點基本的內容,在掌握了核心技術的同時,可開展±800kV特高壓直流換流閥技術的研究。其中使用新型的6英寸晶閘管,允許最大的電流可到5000A。

四.柔性直流輸電關鍵技術

柔性直流輸電技術一般將其應用在可再生能源發電并網、大型城市中心負荷供電以及電力市場交易等領域中,尤其是在大型城市中心負荷供電以及風力發電并網中的應用,更凸顯其應用優勢。另外,柔性直流輸電技術可增強系統動態的無功支撐,有利于改善電能的質量。由此可見,基于柔性直流輸電具備的優良特性,可使其成為電網智能化調節與控制的核心裝備,有利于促進智能電網建設以及運行的安全、可靠性。

結束語

對功能齊全的高壓直流換流閥成套形式試驗裝置進行研究,基于進一步的提升與擴展,可滿足未來容量更大的直流輸電工程換流閥與柔性直流換流閥型式試驗的要求。對柔性直流輸電系統裝備相關核心技術進行研究,可促使我國在智能電網高端裝備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打破國外跨國公司壟斷,使我國科技水平躋身于世界前列。

參考文獻:

[1]廖勇,王國棟.雙饋風電場柔性高壓直流輸電系統的故障穿越運行控制[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4,15(23):13-21,39.

[2]南方電網公司“±800 kV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開發、裝備研制及工程應用”項目獲中國電力科技獎一等獎[J].內蒙古電力技術,2014,10(3):9-9.

篇2

正是看到了產業的興旺發達,在2013年剛剛發放4G牌照后,2015年5G就成為了熱門的話題。之前的分析占據5G產業的制高點關鍵在于底層核心技術。有一種觀點認為,目前5G的框架還沒有確定,談核心空口技術是否過早。

5G底層技術專利形成時間遠早于5G標準框架

目前對于5G的標準制定工作已經開始加速,但初步的框架確定估計也要到2016年。但標準框架未定之時,正是底層技術核心專利爭奪的關鍵時期。從歷史上的經驗看。我國自主提出的3G國際標準TD-SCDMA的標準框架專利CN97104039.7是在1997年由信威通信申請的。而高通公司賴以掌控3G產業鏈命脈的底層CDMA核心專利卻是美國高通公司于1990年在中國申請的三件申請(CN90109758/CN90109068/CN90109064),其中CN90109068產生了分案申請CN200610156292。除CN90109068專利在審查中被駁回, CN90109758、CN90109064、分案申請CN200610156292被授權。最早CDMA技術中國專利CN90109758、CN90109064、CN200610156292,分別是以1989年11月7日的美國優先權US 433031和US432,552,US 433,030提出申請。由此可見底層技術專利的部署是遠遠早于標準框架專利的。

讓OFDM子載波數據率翻倍的FOFDM技術

FOFDM是5G的熱門備選核心空口技術,Fast-OFDM(FOFDM)是基于OFDM正交頻繁復用原理的,進一步提高OFDM的數據傳輸效率,FOFDM的子載波(sub-carriers)的數據率是OFDM的2倍。正是這一誘人的性能,使得FOFDM成為5G熱門的候選核心空口技術。

而從FOFDM技術發展來看,早在1995年就已經有相關的學術文章發表,到了2002年前后,相關文獻的數量有了比較大的增長。所以說作為5G重要的備選核心空口技術FOFDM的技術到目前已經發展了20年。

目前FOFDM是國內企業明確重點關注的5G備選核心空口技術,因為專利對于通信產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對于FOFDM的專利情況就要及早有所關注和儲備。

下面就實證性地分析一下,目前FOFDM技術的專利現狀。

FOFDM技術的專利分布

對于并沒有大規模商業應用的FOFDM技術的專利檢索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戰的工作,特別是將FOFDM技術從OFDM技術中區分出來,不同的研究人員會有不同的判斷標準。下面將通過幾個維度來討論相關的專利分布情況。

首先對于OFDM正交頻分復用技術在通信領域的應用,已經形成專利族14950個。對于其中專利引證率排名最高的前1000件最重要專利的進行分析。可以看到相關技術的形成高峰是在2003-2005年。但當時我國的通信產業的實力,特別是形成基礎底層技術的實力,還沒有如今這樣強。而具體到國家來看,美國、韓國、日本、德國、中國排名前列,但這些重要專利的申請人主要還是如高通、摩托羅拉、北電、三星等企業。

基于FOFDM的對于OFDM子載波數據密度進一步提高的技術原理,進行進一步檢索,得到的相關專利數量則大大減少,直接相關的只有100余件。

同看到的技術文獻相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FOFDM技術開始發展(專利申請在發表文章前才具有新穎性,才能獲得授權),從2002年開始相關技術有一定增長,從2012年開始專利申請有了進一步地小幅增長。

篇3

關鍵詞:技術創新效率;C-D生產函數;技術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1573(2012)01-0054-04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2011年河北省政府制定了《河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指出:要大力推進創新型河北建設,到2015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0%以上的目標。由此可見,提高河北省技術創新能力的任務迫在眉睫,而如何完成這項任務需要進一步的探討分析。

目前已有很多文獻針對技術創新能力做了研究分析,一般從兩個方向入手:一是通過回歸方程的建立,分析影響因素的變量系數來得出結論建議;二是通過VAR模型的建立,分析影響因素對技術創新能力的脈沖響應和方差貢獻度。本文從一個新的視角切入,基于C-D生產函數的生產率測定方向,研究河北省在環渤海經濟圈的技術創新效率,力求為河北省的未來創新之路提供一些參考。

二、基于C-D生產函數的技術創新效率的綜合評價方法

C-D生產函數為:

Y=AL?琢K?茁(1)

式(1)中Y為產出量(增加值),L為勞動投入(從業人員年平均數),K為資金投入(流動資產年平均余額+固定資產凈值年平均余額),α,β分別為L,K的產出彈性系數,A為結構參數。引入適當條件對C-D生產函數進行一定的數學變換后,可得綜合要素生產率的測定模型:

P=PLα*×PKβ*(2)

式(2)中,P為綜合要素生產率,PL=Y/L為勞動生產率,PK=Y/K為資金生產率態。α*=α/(α+β),β*=β/(α+β)。式(2)表明,綜合要素生產率是勞動生產率和資金生產率的幾何加權平均數。從式(2)的形式可以看出,它是根據實際資料計算得出的,因而計算P的關鍵在于對α*、β*值的選擇。α*、β*的取值可以由各年度的數值分別測算,也可以由多年的數值綜合測算或采用經驗數據等。

在國內,C-D函數及其擴展形式廣泛應用于人力、資本、技術、土地等要素對經濟增長貢獻程度和產出效率的影響等方面的研究。本文選擇FDI、R&D內部支出和人員全時當量作為投入要素,專利申請受理數作為產出要素,構建模型的基本形式為:

Y=A×FDIα×RDIβ×RDP?酌(3)

式(3)中,因變量Y為環渤海經濟圈各省區市總專利申請受理數,作為衡量環渤海經濟圈各省區市技術創新能力的替代指標。RDI用于表示R&D內部支出,RDP用于表示R&D人員全時當量。

綜合技術創新效率為:

P=Pα*FDI×Pβ*RDI×P?酌*RDP(4)

式(4)中,P為綜合技術創新效率,PFDI=Y/FDI為FDI效率,PRDI=Y/RDI為內部研發投入效率,PRDP=Y/RDP為研發人員投入效率,α*=α/(α+β+γ),β*=β/(α+β+γ),γ*=γ/(α+β+γ)。

三、環渤海經濟圈下的河北省技術創新效率測定和比較分析

筆者依照前面所講的測算技術創新效率的方法,針對環渤海經濟圈的七個省區市的技術創新效率進行了測算分析。重點針對河北省與其周圍的山東省、北京市進行比較分析和橫縱向的全面分析,旨在找出河北省今后的創新發展路徑。關于本文的數據,各地區專利申請受理數,R&D內部支出和人員全時當量取自2004―2009年的《中國科技統計年鑒》;FDI取自2004―2009年《中國統計年鑒》各地年末登記的外商投資企業投資額。

(一)環渤海經濟圈的各省區市FDI相對效率比較分析

由圖1可看出,各省區市的FDI效率中,最高的是山東省,每年均以較高增長率增長,最低的是內蒙古,雖有波動,但整體趨勢是下降的。北京市和山東省有交叉,2004年北京市高出山東省31個百分點,到2005年就基本持平,之后山東省迅速上升,到2009年趨于平緩。而北京市從2004年開始下降,到2009年有所回升。山東省與北京市的差距從2005年開始逐年加大,2009年有所縮小,2008年二者差距達到最大,山東省高出北京市40個百分點。究其原因,2008年山東省的專利申請受理數為38 284項,北京市為26 555項,山東省比北京市專利申請數高出44%。而山東省的外商投資總額為10 116 252元,北京市為9 829 471元,山東省比北京市僅高出3%。由此可以看出,山東省以如此少的外商投入的增加,產出了如此高的專利,山東省的FDI效率相對于北京市有絕對優勢。

河北省的FDI效率多數年份處于環渤海各省區市中的第三位,僅次于北京市和山東省。以2007年為例,河北省的專利申請數占環渤海地區的比重僅為6%,排在第五位,前面的依次是山東省36%,北京市25%,遼寧省15%,天津市12%。河北省的FDI占環渤海地區的比重為7%,排在第五位,遠低于排在前四位省區市所占的比重,他們依次是遼寧省25%,山東省22%,北京市20%,天津市19%。由此可以看出,河北省的專利申請和FDI所占比重都處于環渤海各省區市的中下游位置,說明河北省的技術創新能力還不夠強,需要進一步加強。從河北省2004―2009年FDI效率的變化看,有緩慢下降的趨勢,相對于環渤海地區的平均水平,2004―2006年河北省的FDI效率大于1,略高于環渤海平均水平;2007-2009年小于1,略低于環渤海平均水平。

(二)環渤海經濟圈的各省區市RDI效率比較分析

由圖2看出,在研發內部支出效率上,處于第一位的是山東省,遠遠領先于其他各省區市。處于第二位的是天津市,與其他各省區市差距不大。除山東省和北京市外,其余各省區市每一年的研發內部支出效率曲線都有一定的交叉。從河北省2004―2009年的趨勢看出,河北省基本呈現中間低、兩頭高的現象,但變化趨勢還是基本平緩。河北省與天津市的差距在逐漸縮小,但與山東省的差距依然很大,2005年是一個最高點,山東省是河北省的9倍。此外,北京市處于各省區市中的最低,各年變化平緩,都只在0.01左右。究其原因,就要從投入和產出兩方面進行探討。以2004年為例,北京市和山東省的專利申請數很接近,北京市為18 402項,山東省為18 388項;但北京市的研發內部支出達到了1 551 783萬元,占環渤海整體水平的78%,而山東省的研發內部支出只有62 068萬元,僅占到環渤海地區的3%。山東省如此低的研發投入卻產出了與北京市相當數量的專利,山東省的研發效率必定走在各省區市的前面。北京市的研發投入占到了環渤海地區的78%,但專利卻沒有產出與之對應的數目。北京市與山東省產出同樣的專利數,北京市的研發投入卻是山東省的25倍之多,二者研發效率的差距顯而易見。

(三)環渤海經濟圈的各省區市RDP效率比較分析

由圖3看出,在研發人員效率上,處于第一位的依然是山東省,遠遠領先于其他各省區市。處于第二位的是天津市,最低的依然是北京市。河北省處于各省區市中的第四位,處于中間位置。從各省區市各年專利申請受理數來看,河北省均處于第五位;從研發人員數目來看,河北省也均處于第五位。由此得出,河北省在專利產出、人員投入和人員效率方面均處于中等或偏下水平。2004―2009年,河北省的研發人員效率是穩中有升的,但與山東省的差距有擴大的趨勢。

從圖3中可直觀看出,2009年是處于第一位的山東省與處于最后一位的北京市在研發人員效率上差距最大的一年。山東省的研發人員效率是北京市的將近12倍。在專利數上,山東省是66 857項,北京市是50 236項,山東省比北京市多產出16 621項專利。在研發人員上,山東省有8 133人,僅占環渤海地區的7%,北京市有71 729人,占到了環渤海地區的65%。山東省以如此小的人員投入卻產出了遠比北京市多的專利數,說明山東省與北京市的人員投入效率差距之大顯而易見。由此得出一些啟示:北京市的研究人才過分飽和,人員發揮的效用過低,單純的研發人員數量增加已不能提高北京市的專利產出,還會大大降低北京市的技術創新效率。

(四)環渤海經濟圈的各省區市綜合技術創新效率比較分析

綜合技術創新效率用前文提到的綜合生產率計算方法進行測算,關鍵是α*、β*、γ*的測定。筆者運用環渤海經濟圈各省區市2004―2009年專利申請數、外商直接投資額、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和研發人員全時當量進行面板數據模型擬合,得到一個隨機影響的變截距模型。

lnyit=ci+0.656lnFDIit+0.114lnRDIit+0.313lnRDPit+?滋i

t檢驗(4.2) (1.1)(1.6)

adjR2=0.71 F=34.2 DW=1.83

經測算,α*=0.606,β*=0.105,γ*=0.289。所以環渤海經濟圈各省區市綜合技術創新效率見表1。

為了更直觀地對各省區市綜合技術創新效率進行分析,筆者繪制了折線圖(見圖4)。

從圖4看出,綜合效率最高的依然是山東省,遙遙領先于其他各省區市。河北省基本處于第三位,與處于第二位的天津市的差距在逐年縮小,并且到2008年以后有了重合。北京市處于綜合效率的倒數第三位。盡管在圖1中北京市的FDI效率處于環渤海各省區市中的第二位,FDI效率的權重也高達0.606;但北京市的內部研發效率和人員投入效率都處在各省區市的最后一位,與其他各省差距明顯。由此,較高的FDI效率并沒有將內部研發的低效率和人員投入的低效率抵銷;由于內部研發效率和人員投入效率實在太低,而將北京市的綜合效率一下子拉到最低位置。河北省的FDI效率處于第三位,內部研發效率處于第五位,人員投入效率處于第四位,河北省三種效率都在環渤海經濟圈的中游徘徊,因此其綜合效率也就處在中間偏上位置。河北省的綜合效率在2004―2009年有緩慢下降的趨勢;而山東省這幾年綜合效率的總體趨勢是上升的,兩省的差距依然在擴大,2004年山東省是河北省的1.4倍;2009年山東省的綜合效率提高到河北省的2.7倍。

(五)河北省與北京市三種專利類型下的FDI效率分配比較

為研究河北省FDI效率在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三種專利類型上的分配問題,特找到具有典型意義的北京市與之進行對比分析。河北省和北京市的FDI效率分配圖如圖5、圖6所示:

將圖5和圖6結合起來看,河北省是實用新型下的FDI效率最高,最低的是發明專利下的FDI效率。2004―2009年河北省的實用新型的總體趨勢是先緩慢下降而后有所回升,而處于最低FDI效率的發明專利這幾年只有輕微的波動,說明河北省的創新類型轉型力度還遠遠不夠。而北京市發明專利下的FDI效率遠高于其他三種類型下的FDI效率。北京市的外觀效率最低,與發明效率差距明顯。從圖6中可以看出,發明專利下的FDI效率還有緩慢上升的趨勢,這說明北京市的創新結構是相對合理的,而河北省在創新結構方面還是較低端技術占主導地位。綜合兩圖可知,河北省在技術的引進消化再吸收上做得還遠遠不夠,應向北京市學習。

四、結論與建議

經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市的技術創新能力是這七個省區市中最高的,投入的生產要素和外商直接投資額在2004―2009年占環渤海地區的平均比重達20%,內部研發支出的平均比重達76%,處于第一位,并且遠高于其他各省區市,研發人員的平均比重達65%,也排在第一位,專利申請數占環渤海地區的26%,排在了第二位。但我們還應看到,北京市的綜合技術創新效率僅處于環渤海經濟圈中的倒數第三位,略高于山西省和。由此看出,北京市的技術創新能力如此之高,技術創新效率卻太低了,高投入并沒有換來高效率。我們還看到,山東省投入的生產要素是相當低的,2004―2009年內部研發支出占環渤海地區的平均比重僅為4%,研發人員的平均比重也僅為7%,但是這樣低的投入竟換來了專利申請數的最高產出,占環渤海地區的平均比重達到34%,山東省的技術創新效率最高。河北省的技術創新能力處于中等的位置,投入的生產要素、外商直接投資額、內部研發支出、研發人員在2004―2009年占環渤海地區的平均比重分別為7%、5%、5%;產出的要素和專利申請數的平均比重為7%。通過三地的比較可知,首先,河北省要向山東省學習、借鑒其實施的有效措施,努力找到投入少產出多的創新路徑。其次,河北省可以從北京市引進人才,給他們提供優厚的待遇和好的研究環境,讓他們有廣闊的發揮空間。這是一個雙贏的過程,人才的潛力可以充分發揮,河北省的創新產出也可以成倍遞增。再次,河北省的外資并沒有帶來河北省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產出的專利主要是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發明專利少之又少。由此,河北省應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走技術創新與引進、消化、吸收并舉的道路。

參考文獻:

篇4

進入21世紀,手機和電話等一些通訊設施已經進入到了平常百姓家,而且發展的速度十分驚人。這從另一側面反映出了目前我國通信產業得到了比較快速的發展。通信技術的本質是要實現數據的有效傳輸,其優點是便捷和方便,使得人們之間的溝通交流更加的方便,使得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也得到了拉近。通信活動自從人類產生之后就沒有停止過。人們試圖通過各種手段加強彼此的溝通和交流,而文字和語言的產生,使得這種交流和溝通變得更加的頻繁。在古代戰爭中信息情報的傳遞主要是依靠人力和馬匹,后來才逐漸有了郵驛制度的出現,現郵政制度的出現也就是此發展起來的。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使得人們之間的溝通不再受到時空的限制,人們可以更加便捷的進行溝通,溝通的效率也有了比較好的提升。

2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之間的融合分析

伴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各種信息技術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也日益頻繁,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也得到了比較好的發展和融合。

2.1計算機通信技術不斷的完善和發展

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計算機技術的進步,這使得計算機通信技術得以出現和發展,并且逐步得到了人們的關注和認同。計算機通信技術作為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融合的產物,目前主要的發展和研究方向是多媒體通信技術和計算機通信網絡技術。對于計算機通信技術也可以進行簡單的理解,就是指經過計算機而進行的通信,計算機通信也可以被稱為是計算機數據通信。信息包含了很多種形式,這中間既包含了文本文件和電子表格,同時也包含了圖像和語音等。當這些信息轉化稱為二進制的形式進行數據的表示的時候,就可以通過計算機進行有效的通信了。

2.2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拓展

信息技術在科學技術領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高科技發展的關鍵技術和先導技術。現代信息技術是一門涉及面廣,而且內容較為復雜的綜合性技術,在很多領域都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圍繞信息所進行的開發、收集、儲存和傳遞而發展起來的相關的高技術都可以納入到信息技術的范疇。計算機技術是信息技術最為重要的核心,信息資源也是通過計算機所進行的信息資源的整理和收集,最終形成了知識經濟時代的新產品知識產品。所以我們可以將計算機比喻成為知識產品的“加工廠”,通過計算機的整理加工才可以最終形成有助于人們生活和學習的知識產品。電子計算機是現代社會中人們工作和學習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同時由光前網絡、通信衛星和交換機等一些其他的現代通信設備所構成的覆蓋面極廣的通信網絡則是現代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中樞神經”。

2.3藍牙技術的應用和發展

藍牙技術是近來年發展起來的一種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該技術具有成本低、短距離傳播等一些特點。用戶通過應用藍牙技術能夠在10米左右的范圍內實現單點對多點的聲音傳輸和無線數據,特別是數據傳輸的寬帶能夠達到1MBPS。目前在汽車、手機等領域都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

3小結

篇5

關鍵詞:電力信息;電力通訊;網絡融合

電力信息與通訊技術相融合具有跨時代意義,它打破了傳統的系統模式,實現高效并可靠的電力系統。通過語音和數據的網絡技術為基礎,實現電力系統的現代化控制,實現安全、可靠并且高效的電網為目標。通過將電力信息與電力通信相融合,可以實現更方便的業務應用,對電網系統來說,可以確保服務質量。電力通訊在電網系統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由于電力系統的結構比較復雜,并且各環節的范圍分布比較廣,通過電力通訊系統可以有效保障信息的實時傳輸,保障用電數據的真實性,確保供電的合理分布。隨著電力企業的不斷發展,電力通訊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將越來越重要,有效地將電力信息與電力通訊相融合,給電力系統創造更大的受力,同時降低了投資成本,是電網企業的發展目標。

一、電力通訊的意義和發展方向

電力通訊技術在現代供電企業中占據主導地位,電力通訊廣泛應用在電力系統的電能生產、輸送以及配送和使用等諸多環節,并起著重要作用。由于電網的特殊性質,覆蓋面積非常廣,并且輸電環節眾多,輸電的環節比較復雜,所以需要具有先進的網絡通訊技術。電力通訊是確保電力系統安全穩定輸電的主要保障。因為電力通訊在電網中的應用主要是實現電力系統的自動化控制,保證商業運行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實現電網管理和服務的高效性。通過電力通訊與電力信息巧妙地融合,可以實現電網企業的現代化發展。

隨著我國電網企業的不斷發展,通訊系統在電網企業中很好的發揮出網絡整體效益,滿足了電力企業的信息化發展需求,是我國建立“一強三優”現代化電力企業的重要保證。在我國的電網企業中,通訊系統提出“十一五”規劃,其中明確而指出,通訊系統應該擴大數據網絡范圍,實現我國電網公司數據信息統一化管理,實現通訊網絡一體化標準。

二、電力信息與通訊技術融合的經濟環境因素

隨著近年來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電網企業逐漸認識到電力通訊必須要融合信息化才能更好的得到發展,對于信息服務來說,必須以快速的通訊網絡為基礎才能更好的實現信息化發展。所以,從經濟環境角度來看,電力信息與電力通訊相融合可以推動集約化發展,增加精益化管理,同時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一)能夠滿足經濟的發展需求。對于當代社會的發展正趨向于網絡化發展,將電力信息與電力通訊有效的融合可以使信息的傳遞和處理通過網絡來完成,大大降低了投入成本,同時也改善了傳統的經濟增長趨勢。

(二)降低投資成本,實現較少的運營和維護的資金。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企業更需要簡化的網絡結構,從而降低投資成本,使多種不同的業務能夠同時承載在同一個網絡結構中,推動技術的發展。

三、電力信息與通訊技術融合的文化環境因素

隨著通訊方式的不斷完善,能夠使用戶隨時隨地的獲得所需要的各類信息,并且通過信息網絡的生產方式以及工作方式構成信息化社會體系。隨著電網系統自身競爭力的不斷增強,融合了大部分的語音、視頻和數據的應用,有效的滿足電力企業員工統一服務的需求,并且能夠適應先行網絡環境的使用。

(一)可以有效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隨著電力企業的不斷壯大,電力企業本著為人們服務的原則,應用電力通訊方便服務員工,能夠隨時隨地的滿足員工的工作需求,實現快捷的工作方式,使員工的工作更加方便,并且通過電力信息與電力通訊的融合,為員工提供多種多種的服務,以達到提高員工工作效率的目的。

(二)工作方式的多樣化和協同性。網絡的融合與企業應用整合可以實現我國現代化電子商務的需求以及移動辦公的需要。利用網絡的數據融合可以實現企業信息通訊的應用,使員工的工作更具靈活性,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操作,通過電腦或者手機等通訊工具進行操作,實現現代信息化操作功能。

四、電力信息與通訊技術融合的技術環境分析

對于電力企業來說,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成熟,以及不斷的推廣和應用的情況下,利用Internet的信息化業務管理內容將越來越廣泛。通過新型技術的不斷引入,促進了多種業務以及技術的統一應用,是我國電網企業發展的新趨勢。通過電力信息與電力通訊有效的融合,同時也需要一些技術的支持,對于技術環境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業務融合、核心網技術融合、接入網技術融合、軟交換技術融合等。

(一)核心網技術融合。通過IP/MPLS技術為基礎,建立核心網絡,提高網絡的可靠性、拓展性以及低延時性,提高帶寬的可利用率,同時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為員工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二)接入網技術融合。隨著接入網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快,應用也越來越廣,但是在全網寬帶化不夠完善。通過電力信息與電力通訊有效融合,利用Eternet以及WLAN等通訊條件進行多元化的寬帶介入。對于目前的發展形勢來看,今后的光纖接入網以及無源光網將更大程度的滿足發展需求。

(三)軟交換技術融合。通過通訊系統的結合,實現通訊與信息有效的融合,提高網絡的可靠性,并且也避免了不同介質傳遞信息的復雜環節,可以更方便的利用網絡實現電力信息化的業務管理。提高了開放式的應用程序端口,更好的支持語音和數據的業務,從而是電力通訊工作更加方便和快捷。對電力信息和滇西通信的融合具有重要意義。

五、電力信息與通訊的融合工程

隨著我國電力企業的不斷發展,2011年,信通公司開始啟動大容量骨干光傳輸網(OTN)工程建設,預計該項工程一期將于2012年年底完工。工程建成后,骨干傳輸網容量將提升至400G。這正是電力信息通信領域超前謀劃,適應企業未來安全生產及堅強智能電網業務發展需求的里程碑式工程。2012年7月,按照以往公司信息通信部統一部署,作為試點單位之一,信通公司完成了通信管理系統上線試運行任務,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實現了對一級骨干通信網絡的規范化運行管理。除了較大的工程與項目,在很多微觀、中觀層面,信息通信技術融合發展的例子層出不窮。信通公司運維中心系統管理處的熊飛剛工作一年,就主持了基于物聯網技術的通信設備備品備件管理這樣一個項目,充分利用最新的信息通信技術手段,為企業通信設備運維管理提供有力支撐。

緊隨技術融合之后的是管理模式上的借鑒與融合。信通公司運維中心主任呂俊峰認為,信息通信管理正在形成了一種趨同的態勢。如之前通信運維管理,對安全邊界的概念很模糊,信息在這方面的意識就比較強;融合之后,通信運維管理也開始更加注重安全、節點等方面的控制。

六、結束語

通過電力通訊的快速發展,有效地將電力信息與電力通訊進行融合,在電力企業中發揮更有效的作用,在我國電力企業不斷發展的時期,能夠有效地促進電網企業的發展趨勢,滿足電力系統現代化的發展需求,提高輸電質量,方便電力系統員工的各項工作,是員工能夠通過通訊網絡實現隨時隨地的進行工作,并輕松的獲取想要的信息資源,并且實現高效的電網智能化管理,為企業創造更高的效益。通過對電力系統各環境的分析,了解電力通訊與智能電網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在未來的不斷發展中,電力通訊與電力信息融合的網絡系統必將給電力企業的服務帶來更多的方便,同時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利益。

參考文獻:

[1]王麗華,江濤,盛曉紅,許巧蘭.基于IEC 61850標準的保護功能建模分析[C].2006中國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

[2]張明銳,賈廷綱,徐國卿,金立軍,孫憲明.分期建設的發電廠監控系統開發與實現[J].電力自動化設備,2008(17).

[3]杜強;王華松;王建玲;周健鵬;;電力信息網絡用戶準入及實時控制系統的研究與實踐[C].山東電機工程學會第五屆供電專業學術交流會論文集,2008.

[4]李曉東,姜克志,張洪義.電力應急衛星通信組網方式應用研究[C].低碳經濟與科學發展——吉林省第六屆科學技術學術年會論文集,2010.

篇6

數學作為一門具有高度抽象性、邏輯邏輯性的科學,其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學生即具備邏輯思維能力,又要具備直覺思維能力。然而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在課堂的開展上往往注重于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了直覺思維能力,以至于部分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十分吃力。而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與整理,恰恰能夠使小學數學教學變得更加的直觀化、生動化,富有趣味性,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進一步拓展了學生的想象力,提高了數學課堂質量。所以,如何做好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整理,使信息技術更好的應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則尤為重要。以下筆者即結合個人實踐工作經驗,就如何做好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整合工作提出幾點個人建議,以供參考。

1做好信息技術與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整合,其核心要點就是將現代化信息技術切實融入到小學數學教學之中,而不僅僅是單純的利用一些幻燈片,投影儀,以一種單獨手段與當前的教育教學手段想疊加,而是真正的融為一體,成為一個全新的教學方法。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數學教師在利用信息技術時,就必須要加強對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之間的互動,信息技術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進而使信息技術真正服務于數學教學、服務于師、生。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做好數學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應該利用信息技術平臺所帶來的支持,進一步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充分調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能夠更為直接的感受到整個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數學公式教學上,教師可以加強對電腦的利用,制作課件,讓學生觀看電腦,并課件進行講解,而在這生動的演示下,學生勢必能夠將注意力都集中在電腦屏幕上,從而提高學習興趣。第二,做好數學教師與電腦之間的互動。數學教師在電腦的操作上應該做到輕車熟技,尤其是在電腦教學程序的設計上,更應該做充分的準備。因為,數學老師在操作過程中的自信、自如,更是有效地促進了教學活動的發展。第三,做好學生與電腦之間的互動。學生從電腦課上學到的信息技術技能,能在這樣的課堂學習中得以運用和展示,不僅能夠促進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還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設計的一組練習題,讓學生自己選做,答題完畢后,可以看看自己的成績。當成績單跳出后,可以從中看到相關信息:有對、有錯,還有錯的原因,有對高分數成績的表揚,也有對低分數成績的鼓勵,以此促進了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的思考熱情。

2利用信息化多媒體手段,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其最為突出的作用,就是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完成數學學習目標,達到良好的數學教學效果。也因此如此,為了更好的完成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之間的整合,我們更應該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手段,投入到數學教學之中,將更加生動、有趣的課堂教學展現在學生面前,具體如下:第一,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中豐富的網絡媒體知識,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我們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網絡媒體讓學生從書本上學習數學知識擴展到從生活中獲取相關信息。網絡資源圖文并茂,信息量大,獲取信息便捷快速而深受學生的喜愛,如果能有效的運用網絡等信息技術手段勢必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將樂于去了解數學,學習數學。尤其是在這種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還能夠實現自己動手搜索知識這一過程,能夠了解到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知道學好數學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而且通過搜索,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觀察、分析數據的能力。

此外,在數學教學中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內容上,我們需要注意,不能什么都用網絡等信息技術,而且還要注意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性,有時教師可以適當搜索好內容,以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更好的學習,避免無效地收集信息和受到無意義的信息的干擾。第二,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鞏固數學知識,輔助數學教學的開展。數學教學中,鞏固性練習是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和形成能力的重要保證。練習既要講究精練,又要有一定的量,同時要及時反饋,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達到舉一反三目的。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設計形象生動的練習,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欲望。例如:在《口算除法》教學中,可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學習,學生利用計算機隨機習題庫進行練習。這種練習形式,題目隨機出示,相鄰的計算機出題均不相同。學生每做完一題,計算機緊接著出下一題,這樣有了競賽的意味。學生做正確了,計算機做出“正確”的反饋,做到一定數量的就播放幾幀動畫以示鼓勵。做錯了,計算機又做出提示糾正的反饋,遇到障礙還以查詢相應知識。學生的學習過程完全是自主進行的,會覺得輕松愉快,這既避免了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厭倦情緒,又可以使學生對已經獲得的內部經驗性信息進行有益的復讀,從而促進他們將知識內化為技能。

3結束語

篇7

【關鍵詞】技術創新應用;建筑節能;材料應用

Building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and new materials specific application analysis

Liu Jin-liang

(Bank of New Energy Co., Ltd. Hebei Long Handan Hebei 056000)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technology, new materials used in buildings, in order to bring China's building energy saving some help.

【Key words】Innovative Use of Technology;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Materials Applications

1. 引言

在建筑施工中需要我們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不斷的完善和提高對新能源的開發和新技術的利用,從而達到高效合理的應用能源,節約能源的目的。

2. 建筑施工中創新技術應用的意義和創新的優點

施工技術的創新可以嚴格保證工程項目建設的進度和質量,還可以有效促進建筑工程行業整體技術水平的顯著提高,工民建筑施工創新技術也是現代工程技術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其發展與創新對于現代工程技術的理論探索、研究有著極大的推動意義。與傳統技術相比,現代科技創新技術具有如下優點:

(1)創新施工技術具有科學性。

(2)創新施工技術對工程造價的控制更加有利。

(3)有利于提升工民建筑行業的整體技術水平。

3. 創新技術在建筑施工中的具體應用,創新技術在建筑施工中的表現

(1)環保技術的應用眾所周知,就當前我國的建筑行業來講,其主要以工民建筑為主體,是一個高能耗、高污染的行業。建筑工程行業存在著這樣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即在發展中過度重視經濟效益,而相對地忽略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要知道,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環境,如果遭到破壞就很難得到徹底的修復和改善。創新技術在環保方面有所應用,比較注意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在具體的建筑施工過程中,在保證工程進度與質量的前提下,應用相應的環保技術。

(2)科學監理技術的應用科學監理技術是建筑工程施工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創新技術在建筑施工的應用過程中,不僅要在技術的組織形式與發展模式作方面有一定的創新,而且還要注意科學監理在施工技術方面的應用,才能切實保證創新技術落到實處、得到有效的應用。建筑工程的科學監理技術,是一項重要的施工技術管理手段,如果忽視了此項技術的應用,創新技術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應用也就無從談起了。

(3)低碳建筑技術發展路線低碳建筑技術是工民建筑施工中創新技術的一項重要內容。發展該項技術,要在完善資源評估和技術評價體系基礎上,開發低碳甚至是零碳的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并將其在建筑領域進行應用,將新技術逐步付諸實施;轉變當前碳基主導型的建筑電力消耗結構,注重突破技術瓶頸,比如實現太陽光電、光熱和采光遮陽、通風等建筑技術的融合應用;進而部署比較完善的低碳產業體系,降低設備和技術的耗能成本和引進成本,使其可以進行大規模的市場應用。另外,可以購入核電、水電等清潔電力能源來進行低碳化的補充。低碳建筑的發展是創新建筑技術的要求,也是現代建筑的發展趨勢。

4. 在建筑施工中優化建筑施工方案,改進施工工藝科學的節能理念要能真正地發揮出的作用

在建筑施工過程中,其工作過程具有連續性,它涉及到建筑施工的組織設計,建筑中各項資源合理有效的應用。隨著建筑行業的快速發展,建筑施工的各種工藝和技術也隨之在不斷的進行改進,并且這些新工藝和新技術在建筑施工中的應用也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提高了建筑施工工作質量。建筑施工工藝和技術的不斷改進,有效地節約了建筑資源,推動了建筑行業的發展。所以,構建節能建筑的有效措施就是建筑施工技術和工藝的改進,在建筑施工過程中,應盡量將先進的施工工藝與建筑節能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從而提高建筑施工的整體質量。

5.節能型新型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運用

目前,我國建筑業大量采用了新型節能絕熱材料,它們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為廣大企業和商家所重視。其中,最常見的節能絕熱材料主要包括:

5.1 巖棉。巖棉是以精選的玄武巖或輝綠巖為主要原料,經高溫熔制成的無機人造纖維。這種產品具有較好的保溫、隔熱、吸聲、阻燃等性能以及良好的化學穩定性,在建筑業中被廣泛使用。

5.2 玻璃棉。玻璃棉它屬于礦物棉的第二類產品,是以硅砂、石灰石、瑩石等礦物為主要原料制成的無機纖維。玻璃棉制品具有良好的保溫、阻燃、吸聲、耐腐蝕等性能,廣泛應用于房屋、管道、貯藏、鍋爐、飛機、船舶等有關部位的保溫、隔熱和吸聲。

5.3 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它是以聚苯乙烯樹脂為基料,加入發泡劑等輔助材料,經加熱發泡而成的材料。具有質輕、導熱系數小、吸水率低、耐老化、耐低溫、易加工、價廉質優等優點。在這類節能建材中,舒樂舍板、泰柏板、GRG 聚苯芯材保溫板、EPS建筑模塊、彩色鋼板聚苯乙烯泡沫夾芯板等產品,在建筑市場十分暢銷。

5.4 硅酸鹽復合絕熱砂漿。硅酸鹽復合絕熱砂漿它是一種新型墻體保溫材料,以精選的海泡石、硅酸鋁纖維為主原料,輔以多種優質輕體無機礦物為填料,在幾種添加劑的作用下,經多種工藝深度復合而成的灰白粘稠漿狀物。此種材料的顯著特點在于,保濕隔熱性能好、施工簡便(可直接涂抹)。目前,這種產品已被我國列為新型絕熱材料及其制品的重點發展對象。

5.5 新型墻體材料。新型墻體材料是指具有輕質、高強、隔音、隔熱、保溫等功能的墻體材料。傳統的墻體材料粘土磚是用粘土通過燒結生產出來的。有關數據顯示,每生產折1 萬塊標磚的新型墻材節標煤0.62噸,每生產折60.6萬塊標磚的新型墻材節地1畝,全國9萬家粘土磚生產企業,每年約“啃”掉50萬畝良田,年消耗7000萬噸標準煤。發展經濟、節約能源,要從過去不計成本挖地賣磚,轉向把“低、小、散”的傳統產業改造成上規模、上檔次、有市場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發展新型墻體材料取代傳統粘土磚勢在必行。

6. 創建綠色施工環境

6.1 施工中應盡可能實施封閉型施工,將施工期的污染和影響控制在施工場地范圍內,加強建筑垃圾及建筑物拆除產生的廢棄物的再利用和回收率,對于碎石類、土石方類建筑垃圾,可采用地基填埋、鋪路等方式提高再利用率。

6.2 土壤保護。保護地表環境,防止土壤侵蝕、流失。因施工造成的裸土,及時覆蓋砂石或種植速生草種,以減少土壤侵蝕;因施工造成容易發生地表徑流土壤流失的情況,應采取設置地表排水系統、穩定斜坡、植被覆蓋等措施,減少土壤流失。

6.3 采取適當的管理措施對于施工期生態保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施工監理措施是施工期最好的管理措施。在整個施工期內,由項目監理部門和建設部門的環保專職人員臨時承擔生態監理,采用巡檢監理的方式,檢查生態保護措施的落實及施工人員的生態保護行為。

6.4 在施工現場應針對不同的污水,設置相應的處理設施,如沉淀池、隔油池、化糞池等。

7. 結語

只有以科學節能理念為引導,積極改進建筑施工中各項施工工藝和技術,把建筑節能作為城市建筑建設最主要的發展方向,才能在建筑施工中做好建筑節能工作,最大程度上減少建筑資源的消耗,為建筑企業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為社會環境的穩定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李領歡.淺談建筑施工技術中節能理念的應用[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15):172.

[2] 楊智偉.關于工民建筑中節能施工技術的探討[J].城市建設,2010(8).

[3] 鄭晟.工民建施工節能技術的研究[J].山西建筑,2011,(06).

篇8

【關鍵詞】 信息技術;高中;數學教學

現代信息技術不斷迅速發展,在高中數學教學領域中開始不斷融入現代信息技術,教師將信息技術的優勢進行充分的展示,讓學生比較容易的去理解數學知識,提高對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提高高中數學的教學效果.但是高中數學由于自身的特點,并不能完全依賴影響資料,這就需要進一步將信息技術和高中數學進行有效的整合,使信息技術可以更好的服務高中數學教學,成為其最佳的輔助品.

一、應用信息技術整合高中數學教學的意義

(一)將高中數學知識變得具體形象化

高中數學教師要想打造高中高校課堂,需要對數學知識有一個系統的把握,才可以更好的將信息技術引入到高中數學課堂,使課堂充滿活力.例如在學習有關橢圓的相關知識,如果采取利用實驗驗證的傳統教學方法就不會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利用幾何畫板將橢圓的長軸保持不變,將其焦距進行縮小,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橢圓的離心率的變化的影響因素.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抽象復雜的數學知識就會變得直觀具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高中數學教師需要加強在課堂中引用信息技術.

(二)深入探究數學的本質

學習高中數學知識,需要學生去仔細的觀察和思考,通過自己的探究去發現一些定理和規律,得到學習的結論.如果這些都需要教師去講解答案,由于高中數學知識太過抽象復雜,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困難,這就需要結合信息技術,幫助學生展開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自去體驗發現知識的過程,這樣學生才可能真正的學到數學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二、用信息技術整合高中數學教學的具體措施

(一)展示動態的圖像

在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數學教師普遍利用教學模具加以輔助,這樣可以讓學生產生直觀的形象,但是這種教學方法其自身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一些內部的幾何關系單純依靠教學模具是不足夠的,其中的動態變化無法準確的表達出來.例如在學習旋轉體的過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圖像動態的變現出來,讓學生們可以比較直觀的去了解圓臺、圓柱等圖像.在學習幾何圖形側面的時候,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將各種各樣的多面體的側面圖進行全方位的展示.在學習幾何圖形的體積的時候,可以將直棱柱和正棱柱以及斜棱柱之間的關系利用課件進行展示.利用這些豐富的信息資源,學生會初步具備創新的意識,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會進行有效的調整,要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與此同時,學生的計算機使用能力還會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師需要在學生身邊對學生科學合理的灌輸信息技術,讓他們利用信息技術區學習數學知識.

(二)利用信息技術輔助高中數學教師的教學

整合現代信息技術和高中數學教學,可以將比較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具體直觀.例如:在學習初等函數的時候,如果繼續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只是依靠教師提供的函數圖像,但是這些函數圖像其自身的準確性和精確度都不高,學生的直觀感受不會太高.因此這就需要將現代信息技術引入到高中數學教學的課堂中來,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利用Matlab將各種各樣的函數圖像畫出來,這樣學生就可以更好的去研究函數的相關性質.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繪圖,增加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學生對于函數的性質和特征都會了解的更加深入,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改變高中數學一直以來給人晦澀難懂的感覺.在幾何教學中會更多的利用多媒體教學,幫助學生更加直觀的理解圖形內部之間的關系,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教學效率.

(三)完善課后復習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外復習效果,將現代信息技術引用到高中數學的課外復習中,可以提高學生的復習效果,可以為學生更加系統的梳理出復習的重點,這就需要教師對信息技術可以有一個比較系統的認識和掌握,將高中數學重點的內容準確的梳理出來,可以以此為基礎,為學生建立一個試題庫,在具體編制的時候,要按照從難到易的順序,這樣在不同水平線上的學生夠可以獲得屬于自己選擇.學生選擇復習內容的依據就是自身的學習水平,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培養自己對于學習的自信心,提高自身對學習的積極性,提高高中數學教學的教學效果.利用信息技術,教師和學生之間可以進行有效的互動,這樣就嫌少了一些時空限制,學生可以在微信、QQ等軟件上和教師進行溝通,教師和學生之間交流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篇9

關鍵詞:通信技術;計算機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TP393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快速發展,這些技術深刻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工作,使得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更加的快速便捷。本文主要對目前我國通信網和計算機應用和發展的趨勢進行了探討分析,并且研究了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融合的趨勢,并提出了一些建議和意見供大家參考,以期能夠為通信技術和計算機的發展提供一些可借鑒的思路,促進通信技術的健康發展。

1快速發展的電子計算機技術深刻的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電子計算機技術包含的內容十分的廣泛,主要是指在電子計算機中經常使用到的一些手段和方法。本文介紹幾種比較重要的電子計算機技術。

1.1電子計算機的系統技術

計算機中的系統技術是較為重要的電子計算機技術。其主要的部分包含了管理技術、維護技術和應用技術等,各個不同的構成部分也對應著不同的主要功能。

實現電子計算機系統功能主要依賴用戶對于電子計算機的操作,也就是說電子計算機系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計算機的應用能力,使得電子計算機的應用更加的便捷,同時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電子計算機應用的可靠性。

任何技術在進行適用的過程中丟需要進行適當的維護,電子計算機適用的過程中同樣也包含著這樣的一些系統,如電子計算機的維護系統,通過維護系統能夠對電子計算機進行實時監控,在發現系統漏斗的時候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對系統進行維護和修復。

1.2電子計算機中的機器件技術

電子器材是組成電子計算機的重要部分,是電子計算機十分重要的物質基礎。電子計算機中較為高級的線路邏輯就是通過電子器材來實現的。并且一般意義上所講的電子計算機發展中的革新也主要是指電子計算機器材方面的發展。

自從電子計算機問世以來,一直都在不斷的向前發展,電子計算機朝著更加智能化和微型化的方向不斷拓展。進入新世紀,伴隨著社會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電子計算機也開始面臨新的變革。當下電子計算機技術已經不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活生產需要,建立更加快速的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系統是必然趨勢。當然,進行計算機技術的不斷探索和努力,也需要其他相關行業的有效支撐。

2通信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進入21世紀,手機和電話等一些通訊設施已經進入到了平常百姓家,而且發展的速度十分驚人。這從另一側面反映出了目前我國通信產業得到了比較快速的發展。通信技術的本質是要實現數據的有效傳輸,其優點是便捷和方便,使得人們之間的溝通交流更加的方便,使得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也得到了拉近。

通信活動自從人類產生之后就沒有停止過。人們試圖通過各種手段加強彼此的溝通和交流,而文字和語言的產生,使得這種交流和溝通變得更加的頻繁。在古代戰爭中信息情報的傳遞主要是依靠人力和馬匹,后來才逐漸有了郵驛制度的出現,現郵政制度的出現也就是此發展起來的。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使得人們之間的溝通不再受到時空的限制,人們可以更加便捷的進行溝通,溝通的效率也有了比較好的提升。

3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之間的融合分析

伴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各種信息技術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也日益頻繁,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也得到了比較好的發展和融合。

3.1計算機通信技術不斷的完善和發展

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計算機技術的進步,這使得計算機通信技術得以出現和發展,并且逐步得到了人們的關注和認同。計算機通信技術作為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融合的產物,目前主要的發展和研究方向是多媒體通信技術和計算機通信網絡技術。對于計算機通信技術也可以進行簡單的理解,就是指經過計算機而進行的通信,計算機通信也可以被稱為是計算機數據通信。信息包含了很多種形式,這中間既包含了文本文件和電子表格,同時也包含了圖像和語音等。當這些信息轉化稱為二進制的形式進行數據的表示的時候,就可以通過計算機進行有效的通信了。

3.2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拓展

信息技術在科學技術領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高科技發展的關鍵技術和先導技術。現代信息技術是一門涉及面廣,而且內容較為復雜的綜合性技術,在很多領域都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圍繞信息所進行的開發、收集、儲存和傳遞而發展起來的相關的高技術都可以納入到信息技術的范疇。

計算機技術是信息技術最為重要的核心,信息資源也是通過計算機所進行的信息資源的整理和收集,最終形成了知識經濟時代的新產品知識產品。所以我們可以將計算機比喻成為知識產品的“加工廠”,通過計算機的整理加工才可以最終形成有助于人們生活和學習的知識產品。

電子計算機是現代社會中人們工作和學習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同時由光前網絡、通信衛星和交換機等一些其他的現代通信設備所構成的覆蓋面極廣的通信網絡則是現代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中樞神經”。

3.3藍牙技術的應用和發展

藍牙技術是近來年發展起來的一種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該技術具有成本低、短距離傳播等一些特點。用戶通過應用藍牙技術能夠在10米左右的范圍內實現單點對多點的聲音傳輸和無線數據,特別是數據傳輸的寬帶能夠達到1MBPS。目前在汽車、手機等領域都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

4小結

本文主要是對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進行了分析,重點探討了兩者融合的發展趨勢。由于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快速進步,社會對于這兩項技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可以更好的滿足人們的對于信息資源共享的需要,電子計算機技術和現代通信技術之間進行密切的交流和溝通,電子通信也逐漸的被公眾所熟悉,同時也得到了大家的廣泛認可。但是任何一種技術都要不斷的進行完善和變革,這項技術也是一樣,需要該領域的技術人員不斷的努力和探索,不斷的適應時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嚴云洋,朱全銀.計算機與通信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體系構建[J].中國科技信息,2007,14.

[2]梁櫻花.現代教育技術在大專院校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信息(學術版),2006,08.

[3]王忠,李延社,游智勝.CRC算法設計與程序實現[A].四川省通信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二)[C].2006.

[4]項志宏,王蘇穎.計算機教學中的有效實用方法――任務驅動教學法[J].科技咨詢導報,2007,26.

[5]陶書,劉潤秋.擴大超短波應急通信網覆蓋范圍的研究與測試[A].2009年全國無線電應用與管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

[6]吳娜,吳曉非,鄒永忠.序列相關性對系統性能影響的理論分析和評估[A].2009年通信理論與信號處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

篇10

【關鍵詞】數字圖書館 網絡信息安全 防范技術

數字圖書館作為知識信息的重要載體,其安全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焦點。數字圖書館網絡信息安全是指對網絡系統的硬件、軟件及系統中的數據安全性的保護,使網絡系統中的信息不受到偶然的或惡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壞、更改、泄露,網絡系統可以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保證網絡服務不中斷。數字圖書館網絡系統具有分布廣域性、體系結構開放性、資源共享性和信道公用性的特點,雖然增加了網絡的實用性,但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系統的脆弱性,使數字圖書館不得不面臨網絡信息安全的嚴峻挑戰。數字圖書館網絡信息安全的防范技術包括以下幾種主要技術。

1.入網訪問控制。用戶的入網訪問控制可分為三個步驟:用戶名的識別與驗證、用戶口令的識別與驗證、用戶帳號的缺省限制檢查。三道關卡中只要任何一關未過,該用戶便不能進入圖書館網絡。對網絡用戶的用戶名和口令進行驗證是防止非法訪問的第一道防線。用戶注冊時首先輸入用戶名和口令,服務器將驗證所輸入的用戶名是否合法。如果驗證合法,才繼續驗證用戶輸入的口令,否則,用戶將被拒之網絡之外。用戶的口令是用戶入網的關鍵所在。為保證口令的安全性,用戶口令不能顯示在顯示屏上,口令長度應不少于6個字符,口令字符最好是數字、字母和其他字符的混合,一般一段時間后要更改口令,確保賬號不被盜用。用戶口令必須經過加密,加密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常見的方法有:基于單向函數的口令加密、基于測試模式的口令加密、基于公鑰加密方案的口令加密、基于平方剩余的口令加密、基于多項式共享的口令加密、基于數字簽名方案的口令加密等。經過上述方法加密的口令,即使是系統管理員也難以得到它。用戶還可采用一次性用戶口令,也可用便攜式驗證器(如智能卡)來驗證用戶的身份。

2.反病毒技術。對于數字圖書館網絡來說,計算機病毒具有不可估量的威脅性和破壞性,對計算機病毒的防范需從完善管理和安裝反病毒產品兩個方面來考慮。在管理方面:不使用盜版軟件。不隨意復制、下載、上傳和使用未經安全檢驗的軟件。對計算機上的重要目錄和文件設置訪問權限。對于系統中的重要數據,要隨時進行備份保護。不訪問不可靠的網站。采取必要的病毒檢測和監察措施,制定完善的管理準則。在安裝反病毒產品方面:硬件防御,即通過硬件監測的方式將病毒拒之門外,重要形式有防病毒卡和防病毒芯片兩種。軟件防御,即利用軟件來防止病毒侵入系統,主要形式是各種殺毒軟件。

3.防火墻技術。防火墻是近期發展起來的一種保護計算機網絡安全的技術性措施,它是一個用以阻止網絡中的黑客訪問某個機構網絡的屏障,也可稱之為控制進出兩個方向通信的門檻。在網絡邊界上通過建立起來的相應網絡通信監控系統來隔離數字圖書館內部和外部網絡,以阻擋外部網絡的侵入。目前防火墻主要分為:包過濾防火墻、防火墻和雙穴主機防火墻3種類型。其中應用最廣泛的防火墻為防火墻又稱應用層網關級防火墻。防火墻的基本準則是:(1)一切未被允許的就是禁止的。基于該準則,防火墻應封鎖所有信息流,然后對希望提供的服務逐項開放。 (2)一切未被禁止的就是允許的。基于該準則,防火墻應轉發所有信息流,然后逐項屏蔽可能有害的服務。這種方法構成了一種更為靈活的應用環境,可為用戶提供更多的服務。但防火墻也不是萬能的,其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幾點:不能阻止來自內部網絡的破壞;不能防止感染了病毒的軟件或文件的傳輸;不能防范不經由它的攻擊,如通過撥號方式的連接可繞過防火墻;不能防止數據驅動式攻擊,因此防火墻必須和其他各種防范措施結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保護網絡的安全。

4.入侵檢測技術。入侵檢測是指:通過對行為、安全日志或審計數據或其他網絡上可以獲得的信息進行操作,檢測到對系統的闖入或闖入的企圖。入侵檢測技術是為保證計算機系統的安全而設計與配置的一種能夠及時發現并報告系統中未授權或異常現象的技術,是一種用于檢測計算機網絡中違反安全策略行為的技術。入侵檢測是對防火墻極其有益的補充,入侵檢測系統能使在入侵攻擊對系統發生危害前,檢測到入侵攻擊,并利用報警與防護系統驅逐入侵攻擊。在入侵攻擊過程中,能減少入侵攻擊所造成的損失。在被入侵攻擊后,收集入侵攻擊的相關信息,作為防范系統的知識,添加到知識庫內,增強系統的防范能力,避免系統再次受到入侵。入侵檢測被認為是防火墻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閘門,在不影響網絡性能的情況下能對網絡進行監聽,從而提供對內部攻擊、外部攻擊和誤操作的實時保護,大大提高了網絡的安全性。

5.數據加密技術。數據加密是指將一個信息經過加密鑰匙及加密的轉換,變成不能直讀的密文,而接受方則將此密文經過解密函數、解密鑰匙還原成明文,因此加密是保護數據安全的一種有效手段。一個加密的網絡,不但可以防止非授權用戶的搭線和入網,而且也是對付惡意軟件的有效方法。網絡加密常用的方法有:鏈路加密:鏈路加密是指傳輸數據僅在物理層前的數據鏈路層進行加密,不考慮信源和信宿,它用于保護通信節點間的數據,接收方是傳送路徑上的各臺節點機,信息在每臺節點機內都要被解密和再加密,依次進行,直至到達目的地。節點加密:與鏈路加密類似的節點加密方法,是在節點處采用一個與節點機相連的密碼裝置,密文在該裝置中被解密并被重新加密,明文不通過節點機,避免了鏈路加密節點處易受攻擊的缺點。端到端加密:端到端加密是為數據從一端到另一端提供的加密方式。數據在發送端被加密,在接收端解密,中間節點處不以明文的形式出現。端到端加密是在應用層完成的。鏈路加密對用戶來說比較容易,使用的密鑰較少,而端到端加密比較靈活,對用戶可見。在對鏈路加密中各節點安全狀況不放心的情況下也可使用端到端加密方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