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養生文化的起源范文

時間:2023-12-26 18:00: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食療養生文化的起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食療養生文化的起源

篇1

什么是養生旅游

養生旅游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墨西哥。目前養生旅游開發較為完善的旅游目的地主要是非傳統歐美區域的發展中國家,如古巴、新加坡、泰國、印度等國,這些地區吸引大量的歐美游客,這些國家的養生旅游不僅能喚醒人們對健康的關注,還能轉變人們治療疾病、改善健康的觀念。

國外的養生旅游

溫泉度假村是最常見和最流行的養生旅游方式,也是國外養生旅游開發的熱點趨勢。這些旅游勝地的目標就是讓他們的客人感到更快樂、更健康、更輕松。度假村還會提供全面的治療方法,如針灸、催眠術療法和冥想。例如保加利亞的中部旅游勝地——舊札哥拉礦物浴中心,其依托豐富的溫泉和旁邊風景優美的哥拉山,以古羅馬浴池的尊貴享受為口號,提供溫泉礦物浴和各種養生服務,吸引大量游客。

國內有哪些養生旅游

我國的養生旅游始于2002年海南省三亞保健康復旅游和南寧中藥養生旅游,隨后在四川、山東、安徽、黑龍江等地發展迅速,逐漸演繹成為全國時尚旅游熱點。目前我國的養生度假游類型主要為:

中醫藥保健養生旅游:旅游項目有針灸、按摩、刮痧、拔罐等傳統中醫療法,還包括在中藥材種植基地、中醫院、治病中心、中醫藥博物館等參觀、游覽、體驗。

飲食養生旅游:就是游客根據自己的體質偏性在飲食偏性所在地選擇,獲取適合自己的特色飲食或者藥膳達到食療養生的目的。食療在養生文化中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導引和武術:氣功、傳統導引術、太極拳、少林拳等養生旅游。通過在傳統的導引和武術發源地辦班吸引游客,學習傳統導引術、武術,指導游客學習、練習養生術。

篇2

(安徽新華學院 藥學院,安徽 合肥 230088)

摘 要:“藥以食源”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本文通過對大量相關文獻進行分析與總結,從四個方面歸納了其在藥學發展史中的獨特地位以及所面臨的問題.首先從食物的四氣、五味、歸經理論和幾部重要的本草文獻探索其來源,然后列舉了金銀花、大蒜、肉桂、車前草的古今藥食作用,突出“藥以食源”的意義.還介紹了源于食品的藥物,例如白藜蘆醇、丁苯酞、大豆異黃酮、茶多酚、苦瓜皂苷的發展趨勢.最后提出了“藥以食源”所存在的問題:藥用植物標準和藥用植物資源的保護.

關鍵詞 :“藥以食源”;藥學;發展

中圖分類號:R247;R2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8-0078-04

1 緒論

目前人們對藥物的研究與開發基礎可以歸納為三類,一類是以直接研究化合物為基礎,一類是以研究藥物的半合成品為基礎,另一類則是以“藥以食源”為基礎.“藥以食源”闡釋的是一種最原始、長久的發現藥物的途徑.臨床上應用的許多藥物都直接或間接來源于天然產物,天然產物不僅可以作為藥物半合成的前體物,也可以成為藥物化學合成的一個模板.從食物中純化有效成分然后成藥的例子有很多,在臨床應用中非常廣泛.近年來國內外對天然藥物的研究呈逐漸增多的趨勢.因此,研究“藥以食源”在藥學發展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1 “藥以食源”的來源

“藥以食源”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大致的意思是說食物和藥物有著同一起源,我們的祖先只能通過食用來辨別哪些食物對身體有益處,以后在身體出現不適的時候可以當做藥物對癥使用.事實上,飲食的出現應該早于醫學,因為祖先是在攝取食物飽腹感的前提下,通過不斷探索和積累的經驗,在一些食物中發現藥用功能.我國記載食物的篇章和專著有《神農本草經》、《食療本草》、《本草綱目》等.這些著作里面就收錄了大量的具有藥食兩用的食物,并且記載了食療藥膳的理論與實踐方法.

1.1.1 食物的四氣理論

食物的四氣,也稱為四性,是指食物含有寒、熱、涼、溫四種性質,但食品的藥用價值不同其屬性也是不一樣的.芥子、花椒、大棗、海參、大蒜等,屬于溫性的食物,適合寒冷體質和疾病,很多都有溫經助陽、活血通絡的效果.偏涼性的食物,如馬齒莧、苦瓜、香蕉、茶葉、小麥等,適用于溫熱體質和疾病,許多有清熱、瀉火解毒的功效.《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寒者溫之,熱者寒之.”強調的是醫藥和食物四氣的自然屬性.

1.1.2 食物的五味理論

我們知道藥物有辛、甘、苦、酸、咸五種不同味道,這五種味道也是食物原本的味道.從功能的角度出發,對食物的五味并沒有隔離開來,每一種食物的效果都是由其味與性融入來的.品味不同或相同的口味不同的性別角色,都會有差異.常惟智提出,五味學說存在著諸多問題,在理論和實際運用中有一些分歧與混淆[1].《素問·宣氣明五篇》云:“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以此看來,食物的五味跟我們的身體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必須要加以重視.

1.1.3 食物的歸經理論

歸經大致的意思是說藥物可以選擇性的表達對機體某部分的運用,對臟腑與其周圍的經絡的調控更加明顯,然而在其他經絡的表達上就很渺小,有時可以忽視,食物也具有同樣的道理.比如食物有溫熱,但是溫熱食物的作用部位又有不同,具體到食物如荔枝、木瓜、胡椒、胡蘿卜、韭菜、香菜等.它們均為溫熱性食物,但荔枝補脾益肝,木瓜清心潤肺,胡椒緩解胃寒嘔吐,腹痛泄瀉,胡蘿卜健脾消食,韭菜健胃提神,香菜健胃消食[2].所以根據食物的歸經特點可以來進行食養食療,更加有益身體健康.

1.2 幾部重要本草文獻概述

1.2.1 《千金要方·食治篇》

《千金要方》為隋唐著名道士、醫藥學家孫思邈,在唐高宗永徽三年完成的一本書.食治篇為《千金要方》的第26卷,上面記載了155種藥用食物,分別為菜蔬58種、果實29種、鳥獸40種、谷木27種,包括食養、食治、食禁各方面,在每種食物的下面都有列出,是現存最早的食物療法記載[3].《千金要方·食治篇》在中國食療養生學的發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所闡述的食治重于藥治的思想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2.2 《食療本草》

《食療本草》是我國古代傳統的第一部把“食療”當作主題的飲食學專著,其內容較之前更為豐富與全面.本書是在孟詵《補養方》所述內容的基礎上,后來他的學生張鼎根據自己的學識與經驗添加完成后,重新命名的.孟詵師從孫思邈,受其醫學思想的影響很深.他不但繼承了孫思邈研究食療的成果,并且還收載了許多老師未錄之品.《食療本草》重視藥物與食物的禁忌,如河豚“有毒,不可食用,其毒可殺人”,越瓜“寒,右主治可利陰陽,增加腸胃,止渴,不能久食”,楊梅“多吃損人齒及筋”[4].此書還記錄了多種因素對食物療效的影響,把孫思邈“食療為先”的思想不斷的發展和突破,在我國古代的食療養生史上邁出了更廣闊的一步.

1.2.3 《食性本草》

公元937~957年間完成的《食療本草》,作者是南唐時期醫學家陳仕.《食性本草》分類更加詳盡,對于食物形態、食物品種、飲食禁忌上的差異有著詳細的論述.因為原書早佚,但其內容在《證類本草》上有著很好的保存,也有一些散佚資料收錄在《嘉枯本草》中[5].宋元時期,飲食文化空前的普及,不僅推動了對食品的研究,同時促進了食療的發展.

1.2.4 《日用本草》

《日用本草》為吳瑞所撰,曾擔任海寧縣醫學教授,此書成書于元天歷二年,由于年代久遠,舊本殘缺嚴重,他的七世孫吳鎮將其重新整理并重刊于明嘉靖四年.在分類上比唐代的《食療本草》更為詳細,記錄了日用飲食物540種,共為8類,分別為五畜類、五果類、五菜類、蟲魚類、諸禽類、五味類、五谷類、諸水類,其中五畜類的種類最多,達152種,其余的在一百種以內逐次遞減,并附有“查臟腑氣候宜忌服食訣”,而且增加了一些個人的醫療經驗與心得,敘述上直白易懂,在書的內容上都有體現[6].

1.2.5 《飲膳正要》

《飲膳正要》成書于天歷三年,作者是元代蒙古族人忽思慧,曾擔任飲膳太醫一職.全書分為三卷,第一卷是關于飲酒、養生等各方面所存在的禁忌,聚珍品撰,第二卷是關于食療方面的內容,涉及了食物的相反、中毒等方面,第三卷是關于蔬菜、糧食水果等的記錄與見解.收載的食品不僅范圍廣,而且品種多,名族特色比較鮮明.該書是一部古代營養學專著,書中記載的藥膳方和食療方非常豐富,在各種飲膳的性味和滋補作用上闡述的很詳細,還附有妊娠食忌、乳母食忌、其歷史價值也一直延續至今[7].

1.2.6 《飲食須知》

《飲食須知》是元代人賈銘寫的,在大量的飲食類作品中別具特色.賈銘認為“飲食籍以養生,卻不知道物性有相互矛盾相互嫉妒,叢然雜進,輕則五臟不和,重則立興禍患,這是養生的人也未曾不害生的[8].縱觀諸家本草疏注,各物都利弊各半,讓人不能適應.縱觀諸家本草疏注,各物都利弊各半,讓人不能去適應.”本書分為水火、谷物、蔬菜、水果、味型、魚、禽、獸類八卷,詳細的從食物的毒性、味型、反忌等方面說明,建議人們“養生者未嘗不害生”,要有健康的養生觀.書中的飲食反忌非常多,但很多材料只是來源于民間見聞而沒有事實論證,有其精華也有糟粕,我們可以根據自身的身體狀況辯證的吸取.

2 “藥以食源”的意義

據記載,用天然產品作為藥物有著幾千年的醫學歷史,在人們預防及治療疾病上,它一直以來深受人們青睞.“藥以食源”闡釋的是一種最原始、長久的發現藥物的途徑.在中國歷史上就有“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傳說.這也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在與自然和疾病作斗爭中發現藥物,積累藥物的過程,科學發現往往都是來源于實踐.臨床上應用的很多藥物大部分都是直接或間接的從天然產物中獲得,回顧藥物的發現史在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的同時,對于藥物的進一步創新發展與研發十分重要.

2.1 金銀花的藥學概況

金銀花(honeysuckle flower)為忍冬科忍冬屬及同屬多種植物的干燥花蕾或帶初開的花.在夏季,金銀花常被制成“銀花露”直接飲用,或用來泡水喝.古代人們通過不斷食用,漸漸發現其具有清熱解毒、涼散風熱的功效[9].這一規律也被一些醫學人士所重視,據藥史記載,本品最早見于南北朝陶宏景的《明醫別錄》中,原名“忍冬”,其有治“寒熱邪腫”之效;宋朝默庵的《履巉巖木草》一書中記載:“銀花能醫一婦濕氣及諸腫毒癰疽、疥癬、楊梅諸惡瘡,散熱解毒.”清代陳世鐸之《木草新編》曰:“金銀花,一名忍冬藤.味甘,溫,無毒.入心,脾,肺,肝,腎五臟,無經不入,消毒之神品也.”于是逐漸發展為歷史悠久的傳統中藥.

近年來,人們對金銀花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分離得到了揮發油、萜類、環烯醚萜苷類、三萜皂苷類、黃酮類、有機酸類、無機元素及其他等多種化學成分.

現代藥理學實驗表明,金銀花水或乙醇提取物具有廣譜抗菌、抗病毒、抗炎解熱、降糖降血脂、抗氧化和免疫調節等作用[10].臨床實踐在現代藥理學研究的基礎上發展了許多新的用途,用于治療慢性前列炎、毛囊炎、鉤端螺旋體病等,并且取得了較好的療效[11].

2.2 大蒜的藥學概況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大蒜是必不可少的調味品之一,長期食用還可以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我們的祖先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發現長期食用大蒜可以預防某些疾病,達到強身的效果.《本草拾遺》中有記載:“初食不利目,多食卻明.久食令人血清,使毛發白”;在《本草綱目》中關于大蒜有許多簡單的配方,如搗汁飲,治吐血心痛:同蛤粉丸,治水腫;同乳香丸,治腹痛等.大蒜既可以食用也可以藥用,其應用歷史已有數千年.

大蒜含有多種化學成分,主要包括含硫有機化合物和皂苷類.其中大蒜素是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腫瘤、降血壓等多種生理學作用[12].近年來,許多流行病學研究證明,人體許多癌癥發病率的下降與大蒜攝入量的增加有著密切關系[13].張永奎等研究發現大蒜素通過停滯細胞周期和(或)誘導細胞凋亡來抑制人骨肉瘤細胞的增殖[14].國內外對大蒜的研究一直保持著高度的重視.

2.3 肉桂的藥學概況

肉桂是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樹皮,也叫菌桂、牡桂.在食不果腹的年代,肉桂在最初被當作食物來攝取,經過漫長的時間考證,人們發現在食用肉桂粉后不僅可以治療胃氣脹,胃寒痛也有所緩解.肉桂的食用方法還有羊肉肉桂湯,可以溫中健脾;肉桂紅糖茶.可以治療婦女產后腹痛等.《神農本草經》記載“味產溫,主百病,養精神,和顏色,利關節,補中益氣.為諸藥先聘通使,久服通神,輕身不老”.

樹皮自古以來都是醫藥上的珍品,近年來研究發現肉桂的藥理應用非常廣泛.王國紅等研究發現肉桂酸對胃腺癌、白血病和肝癌細胞有誘導分化的作用[15].顧仁勇等在研究精油的抑菌和抗氧化實驗中證明了肉桂精油具有很強的抑菌作用[16].此外,現代醫學還驗證了肉桂能夠擴張血管,具有活血止痛等功效.

2.4 車前草的藥學概況

車前草又名車輪菜,是藥食兩用的植物,有著悠久的使用歷史.據說漢代名將在征戰時由于環境惡劣,軍士和戰馬都得了“尿血癥”,偶然發現戰馬吃了車前草后不治而愈,后來軍士也食用了此草治愈了尿血癥.從此,車前草能治病就流傳到了民間.現代醫學對車前草做了大量研究,其化學成分主要包括黃酮類、苯乙醇苷類、環烯醚萜類.耿放等發現車前草乙醇提取物能增加大鼠的排尿量,具有利尿作用[17].現代藥理學實驗還發現車前草具有抗炎、抗氧化、保肝、修復受損細胞等多重作用,臨床應用很廣闊[18].

3 “藥以食源”的發展趨勢

近年來,人們經濟物質的富裕帶動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崇尚回歸自然的理念與日俱增,對健康的需求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們對天然藥物更加青睞.我國在資源地理優勢上得天獨厚,天然藥物是世界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來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西藥雖然見效快,但對一些疑難雜癥至今還束手無策,其所遺留下的副作用也令人堪憂.人們更加傾向于在日常的飲食習慣中,從自然界中獲取天然藥物來加強對健康的管理.隨著全球疾病譜的變化,如今越來越多的臨床實踐證明,這些天然藥物對一些常見病、慢性多發性疾病具有獨特的療效.我們知道很多植物對健康都是有益的,目前國內外對天然植物藥的研究熱度持續高漲,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3.1 葡萄中的白藜蘆醇

白藜蘆醇作為一種植物抗毒素,普遍存在于種子植物中,1940年在毛葉藜蘆根中首次分離獲得.其富含在葡萄、花生及虎杖等70多種植物中,新鮮的葡萄皮中白藜蘆醇的含量尤其豐富,成為葡萄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廣泛的藥理作用[19].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白藜蘆醇具有抗腫瘤,抗病毒,抗氧化,清除自由基,降低血脂,抗誘變,抗衰老、美容、保護心血管等功效[20].具有很高的價值,類似于綠色抗癌物質“紫杉醇”的自然發展,美國自然醫學研究院還發現,白藜蘆醇有抗HIV的作用[21].白藜蘆醇的健康產品已被消費者認可,在美國、加拿大、日本和其他國家都有很好的反響.在歐洲和美國已上市的白藜蘆醇藥物和保健食品已超過1000種,包括膠囊,片劑,口服液等.白藜蘆醇的提取物國內現在有很多廠家生產,在該領域發展的前景廣闊.

3.2 芹菜中的丁苯酞

常見的蔬菜芹菜有水芹和旱芹之分,旱芹又名藥芹,這種植物原產于地中海地區,屬于傘形科芹屬.芹菜在我國開始用于藥用,具有降血壓、消熱解毒、潤肺、鎮靜健胃、利尿等功效[22].芹菜中的生理活性物質有丁基苯酞,黃酮類,礦物質,多不飽和脂肪酸,氨基酸,葉綠素等,營養保健成分含量非常高.

丁苯酞(d13-n-butylphthalide, NBP),也稱芹菜甲素,芹菜籽中分離有效成分得到,有芹菜的味道.丁苯酞類物質也被稱為芹菜鎮靜素,有三種主要結構,分別為左旋丁基苯酞(l-NBP),右旋丁基苯酞(d-NBP),消旋丁基苯酞(dl-NBP),其中3-n-丁基-鄰苯二甲酰內酯以及芹菜鎮靜素在芹菜中所占的比例相對較高.芹菜有降壓作用,其主要原理在于芹菜中富含的丁苯酞類物質[23].芹菜鎮靜素對血管平滑肌的緊張有抑制作用,也能控制腎上腺素分泌的減少,對血壓的降低與平穩有益[24].目前國內自主研制出的芹菜精軟膠囊作為降血壓類藥物已經上市,然而NBP仍存在一些問題有待我們去深入研究及解決.

3.3 大豆異黃酮

1931年,人們從大豆中首次分離出大豆異黃酮,它是一類多酚化合物的總稱,包括染料木素,染料木苷,大豆黃素和大豆苷[25].大豆異黃酮廣泛存在于豆科植物中,大豆中是最豐富的,主要存在于大豆種子的子葉和胚軸,在生長過程中的次級代謝產物,被稱為“植物雌激素”.

張春光等發現大豆異黃酮可防治絕經期婦女的骨質疏松癥[26].李榮霏等發現大豆異黃酮能有效減輕高血壓導致的腎臟損傷,對腎臟具有保護作用[27].另一項研究表明,大豆異黃酮可有效預防自身免疫性卵巢炎的發生,提高卵巢功能,對卵巢早衰有一定的改善作用[28].目前,國外市場上的大豆異黃酮保健食品已有成百上千種,包括其口服液、片劑、粉劑等.國內也有幾十家企業從事開發大豆異黃酮產品,充分了解大豆異黃酮的理化特性,研發大豆異黃酮產品具有很廣闊的市場價值.

3.4 茶多酚

20世紀60年代初,首次從茶葉中提取出茶多酚,是茶葉中多酚類物質的總稱,含量是茶葉干重的30%左右.主要成分包括兒茶素類,黃酮類,酚酸類和花色素類化合物,其中黃烷醇類(兒茶素)是最重要的.藥理學研究表明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腫瘤,抗輻射,調節血脂,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抗病毒等作用[29].我國茶葉資源豐富,茶多酚作為茶葉中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其藥理及保健作用具有很廣闊的開發價值.在國際上對茶多酚類研究主要體現在成分和生理活性兩個方面[30].

3.5 苦瓜皂苷

苦瓜為葫蘆科苦瓜屬,蔓性一年生草本植物,因其具有某種特殊苦味而出名.苦瓜入藥有很長的歷史,早在《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苦寒,無毒,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益氣壯陽”.苦瓜皂苷可分為三萜皂苷、甾體皂苷兩類,研究表明,苦瓜皂苷有明顯的降血糖作用,對糖尿病藥物研發的臨床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31].尤玲玲等發現苦瓜皂苷能抑制乳腺癌MCF一7細胞的增殖,對其在防治上有著積極的作用[32].

4 “藥以食源”存在的問題

4.1 藥用植物標準

植物藥有著獨特的整體和多靶點治療的特點,在全球新藥研發領域備受青睞.國內外制藥企業都紛紛把醫藥研發重點投放在植物藥上[33].目前,植物藥產品的藥用植物的質量有三個主要問題,一是檢驗標準的缺乏,導致提取物品種混亂,二是植物藥成分含量、有效成分含量的指標不符合國際市場標準,三是指標成分達到檢測結果的內容,是植物藥提取物或根據一些其他來源的化合物的加成化合物(如一些市場上所售的銀杏提取物摻假非常嚴重)[34].何毅通過比較分析中、美、歐植物藥的質量標準,發現《中國藥典》與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歐洲藥物管理局(EMA)在植物藥的鑒別方法、定量測定、檢查項和溶劑殘留的控制等方面都有差別,中藥產品在質量和技術上與國際標準存在出入,這也導致了以往中藥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碰壁[35].如果產品的質量和治療的效果可以得到保證,將會大大加快植物藥的國際化進程.

4.2 藥用植物的資源保護

我國現有中藥資源種類多達12807種,其中包括藥用植物11146種,其占了全部種類的87%,種子植物的藥用種類已達到了10188種,約500種左右實現人工栽培[36].伴隨著藥用植物經濟價值的日益明顯,近年來人們對藥用植物資源不斷的開發與利用,導致很多物種頻臨滅絕,藥用植物資源現存狀況持續惡化.《中國植物紅皮書—稀有瀕危植物(第一冊)》記錄的植物共354種,藥用植物高達168種,漸危種數量達84種,瀕危種有46種,稀有物種也達到了38種[37].金璽研究發現我國藥用植物資源蘊藏量較大的地區,包括長白山瀕危藥用植物達34種之多,大興安嶺地區目前瀕臨滅絕的藥用植物達150多種,西藏收錄的藥用植物有1460種,然而如雪蓮花、雪上一枝蒿、西藏延齡草等名貴中藥植物都列入了瀕危保護對象[38].我國盡管擁有的藥用植物資源非常豐富,但同時在世界上也是植物資源受破壞嚴重度頗高的國家.所以我們一定要努力提高藥用植物資源的利用率,重視生態平衡.

結論:通過對“藥以食源”的研究,我們了解到一些科學發現往往都來源于實踐,這種發現科學的途徑定會給我們帶來新的感悟.提醒著人們在利用大自然開發新藥的同時,也要注意環境的保護,更要加強藥用植物標準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常惟智.中藥五味藥性理論疑難辨析[J].遼寧中醫雜志,2010,37(1):42.

〔2〕徐平.《傷寒雜病論》中的食療思想及應用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08.

〔3〕楊維華.中華醫書集成·千金要方·卷二十六食治[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9.

〔4〕唐·孟洗.食療本草[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

〔5〕陳曉迪.食療類本草古籍的歷史考察[D].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2008.

〔6〕中國文化研究會.中國本草全書·卷二十二·日用本草[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7〕楊維華.中華醫書集成·飲膳正要·卷三·米谷品[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9.

〔8〕元·賈銘.飲食須知[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

〔9〕全國中草藥匯編編寫組.全國中草藥匯編上冊(第二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153.

〔10〕王芳,蔣躍平,王曉良,等.金銀花的化學成分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3,38(9):1378-1383.

〔11〕莊麗,張超,阿里穆斯.金銀花的藥理作用與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雜志,2013,40(2):378-380.

〔12〕馬麗娜,李峰杰,陳堅,等.大蒜主要活性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藥理學通報,2014,30(6):760-762.

〔13〕MANSON M M.Cancer prevention-the potential for diet to modulate molecular signaling[J]. Trends Mol Med, 2003, 9(1): 11-18.

〔14〕張永奎,李建民,王東隸,等.大蒜素對體外人骨肉瘤細胞周期和細胞凋亡的影響[J].腫瘤,2013,33(3):214-221.

〔15〕王國紅,郭直岳,石松林,等.肉桂酸對人骨肉瘤MG-63細胞增殖和分化的影響[J].中國藥理學通報,2012,28(9):1262-1265.

〔16〕顧仁勇,傅偉昌,李佑稷,等.肉桂精油抑菌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J].食品研究與開發,2008,29(10):31-32.

〔17〕耿放,孫虔,楊莉,等.車前子與車前草利尿作用研究[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9,43(8):72-74.

〔18〕楊亞軍,周秋貴,曾紅,等.車前草化學成分及新生物活性研究進展[J].中成藥,2011,33(10):1771-1774.

〔19〕王藝璇,洪劍斌,劉榮俊.葡萄中提取白藜蘆醇的工藝研究[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2,30(4):28-32.

〔20〕蘇丹.白藜蘆醇與白藜蘆醇苷的藥效學與藥代動力學研究[D].西安:第四軍醫大學,2010.

〔21〕劉遠錦,林親錄,羅非君.葡萄中白藜蘆醇對腫瘤防治作用的研究進展[J].國際病理科學與臨床雜志,2013,33(6):525-532.

〔22〕HJ Damien Dorman, Tiina A Lantto, Atso Raasmaja.Antioxidant,pro-oxidant and cytotoxic; properties of parsley [J]. Food and Function, 2011, 2: 1-6.

〔23〕李勇,烏莉婭·沙依提,陳妍.芹菜根提取物對四氯化碳所致急性肝損傷保護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藥事,2010(2):15.

〔24〕楊君佑,楊浩,戴忠,等.芹菜水提物對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4(8):40.

〔25〕Zhang GP,Han D, Liu G, et al. Effects of soy isoflavone and endogenous oestrogen on breast cancer in MMTV-erbB2 transgenic mice [J]. J Int Med Res, 2012,40(6): 2073-2082.

〔26〕張春光,晁洋,宋揚,等.大豆異黃酮對骨質疏松大鼠種植體骨結合療效的評價[J].中華老年口腔醫學雜志,2014,12(5):265-268.

〔27〕李榮霏,曹春芽,.大豆異黃酮對糖尿病大鼠腎臟的保護作用及其機制[J].中南藥學,2014,12(6):532-534.

〔28〕董宏爽,薛玲,崔立華,等.大豆異黃酮對免疫性卵巢早衰小鼠外周血抗透明帶抗體的影響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14,41(3):429-430.

〔29〕張曉夢,倪艷,李先榮.茶多酚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藥物評價研究,2013,36(2):157-160.

〔30〕楊華,王小萍,干文芝,等.基于Web of science的國際茶多酚類研究文獻發展態勢分析[J].茶葉科學,2013,33(6):541-549.

〔31〕楊娣,孟大利,曹家慶,等.苦瓜皂(甾)苷的現代藥學和降血糖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草藥,2013,44(24):3582-3591.

〔32〕尤玲玲,武毅,何慶峰,等.苦瓜皂苷對人乳腺癌MCF-7細胞增殖作用的影響[J].時珍國醫國藥,2013,24(2):358-360.

〔33〕趙利斌,何毅,郭治昕,等.中藥植物藥國際研發的新展望[J].藥物評價研究,2011,34(2):1-7.

〔34〕馬元春.復方中藥及植物藥產品質量控制的現狀與展望[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0,18(4):308-310.

〔35〕何毅,葉正良,趙利斌,等.中美歐中藥/植物藥/傳統草藥質量標準差異分析[J].中草藥,2012,43(1):182-186.

〔36〕張惠源,趙潤懷,孫傳奇,等.我國的中藥資源種類[J].中國中藥雜志,1995,20(7):387-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