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洪澇災害防治措施范文
時間:2023-12-26 18:01: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城市洪澇災害防治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水利工程;防洪防澇;規劃設計
眾所周知,我國的水利資源極為豐富,尤其是在雨季,我國很多地區常常受到洪水的侵襲,導致國民經濟受到極大損失,因此,加強洪澇防治工程的建設尤為重要。洪澇防治技術是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常用的一種施工技術,其工程規模比較大、各項施工技術都十分重要。隨著我國科技的不斷發展,一些新的洪澇防治施工工藝以及施工機械設備得到了廣泛應用,大幅度提高了我國水利工程的建筑施工質量,加強了洪澇防治能力,全面保護人民經濟不受損害。
1 工程分析
1.1 工程概況
某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就是防洪,其中建設任務是砌筑河堤、清除河道周邊的障礙、疏通河道與部分河道的裁彎取直,從而保護河道周邊的農田。主河道的全長是4.7千米,不包含河道到最遠處的分水嶺,河首處于納禪正對面趕巖的坡腳,而終點則在黃泥堡位置,河流從此處匯到那郎河。本次治理方案主要對河首段2400米的河道進行治理,砌筑的河岸護堤全長是4800米。該工程中河道治理起點在那禪村周邊,終點在小寨直流的匯入口向下400米處,治理河段全長是2400米,砌筑的防洪護堤長為4800米。該河道經過水斷面的底寬在3-5米之間,護堤的高度在1.9-2.3米之間,水深設計為1.6-2米,河道的縱深在1/1000-1/80之間,整個工程中防洪護堤使用M7.5漿砌石塊作為重力擋墻。此外護堤頂寬是0.5米,迎水面的坡度系數為0.3護堤的超出高度是0.3米[1]。
1.2 河道護堤砌筑的施工方案
該工程中河道護堤砌筑了石擋墻,使用人工砌筑的方式,應用自卸汽車將塊石運至施工現場,再通過人工挑到工作面,砂漿使用鐵皮鋪墊與人工拌合的方式,經人工轉運到工作面,砂漿拌合場會隨著漿砌石的工作面變動而轉移。而漿砌石的護堤要把河堤高程與河道的中心線作為測量控制線,通過測量放樣劃線、打樁來確定墻置,再實施基礎的清理,底層砂漿攤鋪完成以后進行砌筑,漿砌石的工程施工程序從圖一中可以看出。
圖一 漿砌石的施工圖
2 規劃的原則
2.1 水資源利用
在水利工程規劃設計過程中,工作人員要針對防洪防澇防治來考慮水資源問題,部分流量比較低的位置,相關工作人員要強化洪澇治理與水資源利用;部分流量比較大的位置,只要重視洪澇治理即可。進行水利工程設計時,要把洪澇治理、水資源利用情況分開來考慮,盡可能統籌兼顧,通常要按照以下原則來設計:首先,在既有工程上合理利用資源,減小成本開支;其次,在水資源利用的同時要做好相關防護的措施,盡量實現一邊利用水資源一邊防治;最后,按照區域差異使用相關措施,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提高整個區域的防洪能力,降低洪澇災害產生的影響與損失,確保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2.2 近期和遠期
一旦產生洪澇的災害,勢必會使社會經濟承受巨大損失,但損失大小由洪澇災害發生程度來決定。因此,為采取相關措施來防治洪澇災害,工作人員要按照事情緩急情況制定遠期與近期規劃,同時,要參考政府財政經濟的情況,進而適當的治理。
2.3 整體和局部
從過去的實踐中,人們逐漸總結出一套治理洪澇的措施,例如:在防治洪澇災害時,需要從整體著手,對全局進行控制,抵御兩岸與上下游的洪水。必要時要做長遠考慮,為保全大局,可以舍棄一些利益。而重點保護對象一般包含大面積的農田、重要城市與名勝古跡等。
2.4 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結合
一般情況下,水利工程措施會占用大面積土地,需要大量投資。而非工程的措施投資量不大,同時可以降低因為洪澇災害造成的損失,換句話說,非工程的措施對于水利工程防洪防澇至關重要。因此,在水利工程防洪防澇規劃設計過程中,要重視非工程的措施建設,充分結合工程措施和非工程的措施,制定一個比較適用的治理措施[2]。
3 水利工程防洪防澇的規劃設計
水利工程的防洪防澇規劃設計要在調研的基礎上,充分結合水力工程的建設情況進行設計,不僅如此,在防洪防澇規劃設計時要明確治理任務、目標與防護對象,科學規劃設計洪澇治理方案,制定和洪澇防治規范相符合的措施,然后劃分保護區、洪泛區與蓄洪區,設計分期實施的方案,并實施綜合效益的評價。
3.1 調研
相關人員要整理并歸納整個流域水文資料與自然地質的條件,準確掌握洪災發生原因,制定洪澇防治標準和措施,并實施地質勘查與測量的工作。
3.2 制定洪澇防治標準
制定的洪澇防治標準要與現實需要相符合,然后按照各地區經濟發展的能力與地理條件來劃分洪澇防治的保護區,同時分析可能產生的影響與洪澇發生程度,制定洪澇防治措施,并在達到國家標注規范的情況下,制定洪澇防治的標準。
3.3 構建防洪防澇的體系
由于各流域洪澇防治體系與自然條件不同,因此,要綜合考慮各部門洪澇防治的需求,全方面分析洪澇防治體系中的各種影響因素,進而確定最優的洪澇防治方案。
3.4 環評與綜合效益的評價
洪澇防治工程可以有效提高人們生活環境的質量、降低洪災影響度。但目前洪澇防治工程的建設還存在很多影響因素,如:在建設工程的過程中,會產生移民安置與垃圾排放等問題,這就需要使用環境影響的評價標準來評價工程建設中產生的影響。在環境評價中,要重視環境敏感的因子,盡可能減小工程建設對環境的影響。此外,由于年均收益反映出來的洪澇防治措施應用效果不夠全面,這就需要結合歷史的數據進行分析與計算,準確核算洪澇治理措施為人們創造的經濟效益。
3.5 報告編寫
洪澇防治的規劃報告一般包括洪水資料的分析、流域的自然情況、水文情況與社會的經濟情況,以及移民安置、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的建設情況、工程投資等。
4 結語
綜上所述,洪澇防治工程能夠有效抵御洪水的侵襲,是水利工程抗洪的第一道防線,所以,確保洪澇防治施工的質量非常重要。在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全面提高水利工程質量可以促進我國水運工作的開展。建筑施工單位應當選擇先進的施工技術和施工機械設備,加強洪澇防治施工質量的控制,全面提高水利工程質量,促進我國水利工程建設能夠正常的進行,提高我國國民經濟的水平。
參考文獻
篇2
貴州省防洪條例全文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防治洪水,防御、減輕洪澇災害,維護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保障和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江河、湖泊、水庫洪水防治和防御、減輕洪澇災害的活動,必須遵守本條例。
第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防洪工作的統一領導,組織有關部門、單位,動員社會力量,有計劃地進行本行政區域內的江河、湖泊、水庫治理,加強防洪工程設施建設,做好防汛抗洪工作和洪澇災害的恢復與救助工作。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防汛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用于防汛抗洪工作。
第四條 省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門負責全省防洪的組織、協調、監督、指導等日常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防洪的組織、協調、監督、指導等日常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負責有關防洪工作。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宣傳與教育,提高防汛抗洪意識,對在防汛抗洪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或者獎勵。
第二章 防洪規劃
第六條 防洪規劃是江河、湖泊治理和水庫等防洪工程設施建設以及與防洪安全有關活動的基本依據,應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
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和其他涉及防洪的綜合性、專業性規劃以及進行重大建設項目布局時,必須進行防洪除澇方面的專項規劃或者論證,確保防洪安全。
修改防洪規劃,應當報經原批準機關批準。
第七條 江河的防洪規劃,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門按照下列分工,依據流域綜合規劃、區域綜合規劃會同有關部門和有關地區編制,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門備案:
(一)長江流域的烏江、三岔河、六沖河、清水河、芙蓉江、赤水河、清水江、氵舞陽河;珠江流域的黃泥河、北盤江、濛江、都柳江、南盤江、紅水河,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門組織編制;
(二)跨行政區域的江河,由其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門組織編制;
(三)其他江河,由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門組織編制。
第八條 城市的防洪規劃,由城市人民政府組織水行政部門、建設行政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依據江河流域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經上一級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審查后,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并納入城市總體規劃。經批準的城市防洪規劃應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門備案。
第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對山洪災害多發地區進行全面調查,劃定山洪災害易發區、危險區,予以公告,并編制防治規劃、采取防治措施。
城市、村鎮和其他居民點以及工廠、礦山、鐵路、公路、電力和通信設施等布局應當避開山洪災害易發區、危險區。已經建在受山洪災害威脅的地方的,當地人民政府應當有計劃地組織搬遷或者采取防御措施。
第三章 治理與防護
第十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因地制宜地采取防治洪水措施,建立健全水文、氣象、通信、預警以及洪澇災害監測系統,提高防御洪水能力。
防治江河洪水,應當蓄泄兼施,充分發揮河道行洪能力和湖泊、水庫調蓄洪水的功能。加強防洪工程設施建設和管護,提高防洪能力;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保護、擴大及科學利用林草植被,涵養水源,減輕洪澇災害。
第十一條 防御山洪災害,應當采取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和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建立健全山洪災害通信報警系統和群測群防體系,最大限度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
第十二條 整治河道和修建堤防、攔水壩、碼頭、橋梁、公路、鐵路等對河道有影響的工程,應當兼顧上下游、左右岸的關系,按照防洪規劃治導線實施,不得任意改變河水流向。
防洪規劃治導線按照下列程序擬定和批準:
(一)本條例第七條第一項所列江河的防洪規劃治導線,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門擬定,報省人民政府批準;
(二)本條例第七條第二項所列江河的防洪規劃治導線,由其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門擬定,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
(三)本條例第七條第三項所列江河的防洪規劃治導線,由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門擬定,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
第十三條 河道、湖泊、水庫的管理范圍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門會同有關行政部門依照有關規定劃定,報同級人民政府批準。
護堤地的管理范圍寬度為堤防內堤腳線外水平距離5米至20米。
第十四條 在河道、湖泊、水庫的管理范圍內禁止從事下列活動:
(一)修建妨礙行洪、排澇、水文測報、水工程正常運用的建筑物、構筑物;
(二)傾倒垃圾、渣土、廢料;
(三)其他危害河道、湖泊的行為。
第十五條 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破壞、侵占、損毀堤防、護岸、閘壩、排澇泵站、排洪渠系等防洪排澇工程和防汛、氣象、水文、通信等設施以及防汛備用器材、物料。
第十六條 在河道、湖泊、水庫管理范圍內修建建筑物、構筑物,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防洪標準和其他有關技術要求,工程建設方案應當依照有關規定履行相關審批手續。
第十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定期對水庫大壩的安全運行進行檢查和監督管理。對病險水庫應當事先制定應急搶險和居民臨時撤離方案,安排資金,采取措施除險加固。
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對尾礦壩、灰壩、攔沙壩的監督管理,確保其安全。
第四章 防汛抗洪
第十八條 防汛抗洪工作實行各級人民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統一指揮、分級分部門負責。
行政首長負責制的主要內容:
(一)貫徹實施國家有關防洪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組織制定有關防洪規劃和措施;
(二)建立健全防汛指揮機構及其辦事機構;
(三)按照防洪規劃,加強防洪工程建設和山洪災害防治;
(四)部署和組織汛前檢查和清障,做好安全度汛的各項準備;
(五)貫徹執行上級防汛調度命令,開展防汛宣傳和思想動員工作,組織抗洪搶險,及時安全轉移受災人員;
(六)負責落實防汛抗洪經費和物資;
(七)組織開展災后救助,恢復生產,修復水毀工程;
(八)鼓勵、支持開展洪水保險。
第十九條 省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在國家防汛指揮機構和省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指揮全省的防汛抗洪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在上級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和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指揮本行政區域內的防汛抗洪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的辦事機構設在同級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門。
第二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的主要職責:
(一)指揮防汛抗洪搶險工作,組織協調處理有關問題;
(二)負責實施汛前檢查和清障,督促有關部門及時處理影響安全度汛的有關問題;
(三)制定防御洪水方案;
(四)執行上級防汛調度指令和洪水調度方案,實施洪水調度并落實各項措施;
(五)根據汛情及時通告;
(六)負責防汛經費和物資的計劃、管理;
(七)督促防洪設施水毀工程的修復;
(八)組織協調山洪災害防治。
第二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編制山洪災害易發區的防災避災預案,落實監視、監測人員,做好監視、監測和預警預報工作,及時轉移危險地段的人員。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應當組織編制本行政區域內有防洪任務城鎮的防御洪水方案,報上一級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審查后,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實施。
防御洪水方案經批準后,有關地區、部門和單位必須執行。
第二十二條 每年5月1日至9月30日為防汛期。在特殊情況下,省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可以宣布提前或者延長防汛期。個別地方根據具體情況可以由市、州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宣布提前或者延長防汛期。
江河、湖泊的水情接近保證水位或者安全流量、水庫水位接近設計洪水位或者防洪工程設施發生重大險情時,有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可以宣布進入緊急防汛期,并向上一級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報告。
防汛期間,各級防汛指揮機構的辦事機構和有防汛任務的單位必須堅持24小時值班。進入緊急防汛期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主要負責人應當按照分級管理職責和防御洪水方案,組織有關單位和人員投入抗洪搶險。
第二十三條 水庫(水電站)的汛期調度運用計劃和防御洪水方案由水庫(水電站)的管理單位編制,按照下列規定批準:
(一)總庫容10000萬立方米以上的水庫(水電站)的汛期調度運用計劃和防御洪水方案,由省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批準;
(二)總庫容100萬至10000萬立方米的水庫(水電站)的汛期調度運用計劃和防御洪水方案,由市、州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批準;
(三)總庫容10萬立方米至100萬立方米的水庫(水電站)的汛期調度運用計劃和防御洪水方案,由縣級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批準。
水庫(水電站)汛期調度運用計劃和防御洪水方案應當符合國家關于編制水庫調度運用計劃、水庫防洪應急預案編制導則以及綜合利用水庫調度通則的規定。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應當自收到申報材料之日起40日內進行審批,對符合條件的,予以批準;對不符合條件的,退回申請并書面說明理由。
第二十四條 在建的庫容在1000萬立方米以上的水庫(水電站)工程的汛期安全度汛方案,由工程建設單位編制,經項目主管單位批準后報省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備案;庫容在100萬至1000萬立方米的水庫(水電站)工程的汛期安全度汛方案,由工程建設單位編制,經項目主管單位批準后報市、州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備案;庫容在100萬立方米以下的水庫(水電站)工程的汛期安全度汛方案,由工程建設單位編制,經項目主管單位批準后報縣級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備案。
申報條件:
(一)位于城市或者縣城上游的中型水庫或者跨市、州中型水庫;
(二)導流工程、圍堰已按照設計要求完成;
(三)已按照規范進行截流驗收;
(四)大壩主體工程已開工建設。
項目主管單位應當自收到申報材料之日起20日內進行審查,對符合條件的,應當予以批準;審查不合格的,退回申請并書面說明理由。
第二十五條 在防汛期,水庫(水電站)和其他水工程設施的運用,必須服從有管轄權的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的統一調度、指揮,執行經批準的汛期調度運用計劃和防御洪水方案。未經批準,水庫(水電站)不得在汛期限制水位以上運用。
在防汛期,水庫(水電站)泄洪前,水庫(水電站)的管理單位應當提前向有關部門通報汛情,不得擅自增大下泄流量;有關部門應當及時向下游相關部門和群眾通報泄洪信息,下游受洪水影響的地區,應當及時做好防洪的準備工作,不得設障阻水或者縮小河道過水能力。
泄洪造成損失的,應當依照國家規定予以補償。
第二十六條 采取承包、租賃、股份制等方式經營與防洪有關的水工程設施,經營者必須服從有管轄權的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的統一管理和防汛調度,保證水工程的安全運行和原設計的防汛、排水功能。
第二十七條 在防汛期,江河、湖泊、水庫(水電站)的管理單位必須加強對水工程的巡查,發現險情,立即排除,并迅速向當地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和上級主管部門報告。
第二十八條 對在江河、湖泊、水庫管理范圍內阻礙行洪的障礙物,按照誰設障誰清除的原則,由有管轄權的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責令限期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依法組織強行清除,所需費用由設障者承擔;無法清除的,應當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
對原有的在江河、湖泊、水庫管理范圍內阻礙行洪的建筑物、構筑物等,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編制拆遷規劃,并組織拆遷。
在緊急防汛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可以對管轄范圍內的阻水嚴重的橋梁、碼頭、攔河壩和其他跨河工程設施作出緊急處置。
第二十九條 在抗洪搶險期間,防汛指揮車輛和抗洪搶險救災救濟車輛免繳過路(橋)費;防汛指揮車輛和抗洪搶險救災救濟車輛免繳過路(橋)費的通行證,由省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會同省人民政府交通行政部門核發。
第三十條 中國、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和民兵預備役部隊在執行抗洪搶險任務時,各級人民政府及其防汛指揮機構應當為其提供物資、器材等便利條件。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三十一條 江河、湖泊治理和水庫等防洪工程設施建設、維護以及防洪監測、預警設施所需資金,按照事權和財權相統一的原則,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分級承擔。城市防洪工程設施的建設和維護所需資金,由城市人民政府承擔。
受洪水威脅地區的重點單位應當自籌資金興建必要的防洪自保工程,防洪自保工程必須符合防洪規劃。
第三十二條 各級人民政府安排的防汛經費,專項用于防汛搶險、防洪工程運行維護、搶險物資儲備、防汛指揮設備購置和防汛指揮系統的建設等。在遭受特大洪澇災害情況下,當地人民政府應當增加防汛專項資金用于抗洪搶險、防洪工程和水文、氣象測報、預警設施水毀修復。
第三十三條 防汛物資實行分級負擔、儲備、使用、管理和統籌調度的原則。
省級儲備的物資主要用于省內重點防洪工程的防汛搶險;市、州和縣級儲備的物資主要用于本行政區域內防洪工程的防汛搶險;有防汛抗洪任務的鄉、鎮和企業、事業單位應當儲備必要的防汛物資,主要用于本鄉、鎮和本單位的防汛搶險。
在緊急防汛期間,各級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根據需要,有權在其管轄范圍內調用物資、設備、交通運輸工具等,有關單位必須配合。緊急防汛期結束后,應當及時歸還;造成損壞或者無法歸還的,按照規定進行補償。
第三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門可以向堤防和排澇等防洪工程保護區范圍內的單位和個人征收河道工程修建維護管理費,用于加強防洪工程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具體征收辦法由省人民政府按照國務院的有關規定制定。
第三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務院的有關規定設立水利建設基金,用于防洪工程和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維護。
第三十六條 防汛抗洪和救災資金、物資,必須專款(物)專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擠占、挪用。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門或者其他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有下列行為之一,尚不構成犯罪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一)不履行防汛抗洪職責或者發現違法行為不予查處的;
(二)不按照規定編制防洪規劃,不將防洪規劃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等相關規劃,擅自修改防洪規劃的;
(三)不按照規定劃定護堤地管理范圍的;
(四)違法審批、修建阻礙行洪的建筑物、構筑物的;
(五)未按照職責對水庫大壩、尾礦壩、灰壩、攔沙壩進行監督管理的;
(六)對山洪多發區、易發區、危險區和受山洪威脅的地區不進行監視、監測和預警預報,不采取防御措施的;
(七)不按照規定執行防汛期24小時值班的;
(八)拒不執行防御洪水方案、防汛搶險指令、防汛期調度運用計劃、不及時排除和報告險情的;
(九)不按照規定及時通報汛情的;
(十)違反規定征收河道工程修建維護管理費的;
(十一)截留、擠占、挪用防汛、救災資金和物資的。
第三十八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處罰:
(一)抗拒、阻礙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水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依法執行公務的;
(二)緊急防汛期謊報險情,制造混亂的。
第三十九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四條規定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門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并限期排除阻礙或者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可以處以5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五條規定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門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恢復原狀或者采取其他補救措施;逾期不恢復原狀或者未采取其他補救措施的,代為恢復原狀或者采取其他補救措施,所需費用由違法者承擔,可以處以5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一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六條規定,工程建設方案未依照有關規定履行相關審批手續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門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限期補辦有關手續;工程設施建設嚴重影響防洪的,責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強行拆除,所需費用由建設單位或者個人承擔;影響行洪但尚可以采取補救措施的,責令限期采取補救措施,可以處以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二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五條和第二十六條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有管轄權的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門責令其限期改正,造成損失的依法賠償;情節嚴重的,可以處以5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
(一)不服從有管轄權的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的統一管理、調度和指揮的;
(二)不執行經批準的汛期調度運用計劃和防御洪水方案的;
(三)未經批準,水庫(水電站)擅自在汛期限期水位以上運用的;
(四)水庫(水電站)泄洪時擅自增大下泄流量的;
(五)泄洪前,有關部門未及時向下游相關部門和群眾通報泄洪信息的;
(六)下游受洪水影響的地區設障阻水或者縮小河道過水能力的。
防洪發展趨勢①防洪將更為重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今后如再發生同樣的淹沒范圍,其洪災損失將越來越大。例如日本在1960年洪泛區的財富密度每平方公里 200萬美元,1965年為360萬美元,1970年為660萬美元,在1945年以前,年均損失為0.92億美元,1945年以后,則增到3.39億美元,為1945年前的9倍多。美國水資源理事會估計,近10多年來年平均洪災損失為10億美元,預計到20xx年洪災年平均損失將增加到50億美元。因此,為了減少洪災損失,今后對防洪必將更為重視。
②防洪與水資源綜合利用相結合:水資源的開發工作,已由單目標發展到多目標(見多目標水利規劃),由單純的經濟考慮發展到經濟、社會、環境等多方面研究,而防洪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是作為流域綜合治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發電、灌溉、排水、供水、環境和生態改善等相結合,是今后的發展方向。
篇3
2012年7月21日,北京地區迎來特大暴雨。7月21日至22日的暴雨過程影響范圍很廣,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及山西北部均出現了大范圍強降雨過程。其中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為190.3毫米,石景山模式口達328毫米,房山區河北鎮降雨量為460毫米,是全市最大降雨量,達到了特大暴雨量級。另外,北京還有11個氣象站觀測到的降雨量突破了建站以來的歷史極值。
這場暴雨歷史罕見,由于雨勢強、雨量大,北京出現嚴重城市內澇,對城市交通等造成嚴重影響,部分中小河流和水庫出現汛情。據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揮部消息,截至7月26日,北京區域共發現77具遇難者遺體,其中66人身份已經得到確認,11人身份正在確認之中。在已經確認身份的66名遇難者中,包括在搶險救援中因公殉職的5人。在已經確認身份的61名遇難者中(除因公殉職),36人為男性,25人為女性;溺水死亡46人,觸電死亡5人,房屋倒塌致死3人,泥石流致死2人,創傷性休克致死2人,高空墜物致死2人,雷擊致死1人。
【名詞解釋】
城市內澇是指由于強降水或連續性降水超過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內產生積水災害的現象。
【城市內澇的成因及解決辦法】
城市內澇的原因很多,簡單地分析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自然原因:(1)地勢低洼;(2)降水強度大(暴雨),范圍集中。
2.人為原因:(1)城市排水設施落后;(2)地面硬化,導致地表徑流增加,匯流時間縮短;(3)綠地、濕地面積減少,使城市滯水、蓄水能力降低;(4)城市化破壞了原有的地形和水系;(5)城市“熱島效應”使城市降水增多;(6)城市河道及行洪、蓄洪區被占用。
如何進行科學的規劃和設計來應對城市內澇呢?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建立完善的城市地上、地下排水系統。
2.建設綠地(植樹種草),增加下滲水量,減緩地表水的匯流速度。
3.保護原有的天然河道、濕地,增加泄洪、蓄洪能力。
4.在城市低洼地建設一些臨時蓄洪池和地下調蓄庫,減少地表徑流,增加地下徑流。
5.在鋪設路面的時候,多采用滲水方磚,使水能夠更好地滲入地下。
6.發展屋頂儲水,把雨水儲存起來,使得雨水資源化。
【近兩年高考考點盤點】
城市內澇是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一個突出問題。城市內澇作為生活中的地理現象,近年來已成為全國頻發的自然災害,是備受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回顧往年,展望未來,城市內澇問題依然會是高考的一個重點。2012年海南省高考地理卷第26題就考了這樣的一道題,題目為:城市澇災(內澇)和城市水資源短缺并存,已成為我國部分城市的新環境問題。收集攔蓄雨水為城市所用被稱為城市雨水資源化。城市雨水資源化可同時緩解城市澇災和水資源短缺的問題。根據資料,提出實現城市雨水資源化應采取的措施。本題是在整治城市內澇的前提下,考查如何實現雨水資源化,是對城市內澇的一個新的考查點。在2011年江蘇省高考地理卷第21~22題也考查了有關城市內澇的問題。題目為:圖1為同一降水過程形成的自然狀態的洪水過程線、自然狀態的地下徑流過程線、城市化后的洪水過程線和修建水庫后的洪水過程線示意圖。讀圖回答21~22題。
圖1
21.人類活動影響下形成的洪水過程線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2.防治城市內澇的措施有 ( )
A.興建污水處理廠 B.疏浚河道 C.加強道路建設 D.完善排水系統
第21題,實際是涉及城市內澇產生的原因問題;第22題是城市內澇的防治措施問題。只有搞清楚城市內澇產生的原因,才可找到解決城市內澇的對策。
【習題練習】
2012年7月21日至22日,中國大部分地區遭遇暴雨,其中北京及其周邊地區遭遇61年來最雨及洪澇災害。截至26日,北京已有77人因此次暴雨死亡。根據北京市政府舉行的災情通報會的數據顯示,此次暴雨造成房屋倒塌10 660間,160.2萬人受災,經濟損失116.4億元。讀上面資料,完成1~2題。
1.近年來,城市內澇在我國一些大城市相繼出現,下列有關城市內澇產生原因的敘述,正確的是 ( )
①城市地表硬化面積過大導致地表徑流增加 ②城市化帶來的“雨島效應”,易導致降水強度增大 ③城市建設導致市區蒸發量減少 ④城市管網不完善,城市規劃趕不上城市化發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對減輕北京市中心區內澇作用不大的是 ( )
A.植樹種草,建設綠地
B.提倡營造“綠色屋頂”和“綠色陽臺”
C.路面硬化多用滲水方磚以增加下滲
D.城市建設中盡可能保護天然池塘、河道
從地形學角度出發,將地面凹凸不平的程度定義為地表粗糙度。城市內澇是指由于強降水或連續性降水超過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內產生積水災害的現象。讀不同地表降雨損失量變化線示意圖,回答3~4題。
3.關于地表粗糙度與降雨損失量關系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地表粗糙度越高,降雨損失量越大
B.地表粗糙度越高,城市內澇越嚴重
C.地表粗糙度越小,降雨后地面的匯流時間越長
D.草地比瀝青路面粗糙度大,匯流速度快
4.2012年7月21日,在暴雨的“洗禮”下,北京變成了“水城”。面對城市內澇的威脅,今后城市可采取的措施,正確的是 ( )
A.擴大城市綠地面積,降低地表粗糙度
B.減少城市地表硬化面積,減少降雨損失量
C.降低城市綠化帶的海拔,增加地表蓄水能力
D.增設城市地下污水管網,降低排水速度
5.讀材料,回答問題。
2012年7月21日,北京發生暴雨,暴雨導致北京市內城區和郊區發生內澇災害,公路、鐵路、民航等交通方式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暴雨導致京港澳高速公路多處嚴重積水、車輛被淹,最深處積水深達6米。城市內澇是指由于強降水或連續性降水超過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內產生積水災害的現象。
(1)根據材料簡要分析城市內澇的形成原因。
(2)簡述當前各大城市防治內澇應采取的措施。
【參考答案】
1.B 2.B 3.A 4.C
篇4
關鍵詞:蘭溪大水;水土流失;水土保持
中圖分類號:S15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2-0143-1
1 調查范圍及方法
本次調查方法主要采取不記名的方式隨機抽樣,配額抽樣進行問卷調查,并針對典型問題做口頭訪問。調查對象涉及教師新村、殿下應村、香溪鎮及蘭溪市區。
問卷對蘭溪大水后水土流失情況、水土保持措施設計等方面做了調查,我們將特定選項加以分析后得出結論。
2 調查結果及分析
2.1 水土流失的客觀因素分析
蘭溪地層展布齊全,地貌為浙中丘陵盆地地貌。蘭溪境內地表徑流和過境水量充沛,氣候屬東亞副熱帶季風區,兼具盆地氣候和垂直分布特征,梅雨伏旱極易形成水災和旱災。近年來,本市縣、鄉、村公路建設方興未艾,在建的杭金衢高速公路又在境內通過,伴隨著大規模的修路建設,引起沿線范圍內大面積地表破壞和棄土棄渣,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源[1]。
2.2 大水后水土流失帶來的影響
此次是蘭溪自1955年以來遭遇的最大洪水,直接經濟損失達11.39億。以下是我們根據調研結果分析得到的有關蘭溪水土流失的情況及其所帶來的影響:
2.2.1 土地破壞、作物減產 水土流失使土層變薄,地力下降,土地產出率減小,砂礫化程度加劇,抗旱能力減弱[2]。水土流失使土壤及其養分流失,造成耕地肥力的下降和土質變化,土質的變化使得部分農民不得不考慮作物的轉型,增加農民的負擔。
2.2.2 干旱、洪澇災害加劇 蘭溪市粗骨性紅土壤面積達62.2km2,雨水沖刷產生的泥沙淤積導致河床抬高,降低了水利設施調蓄功能和河道泄洪能力,加劇洪澇災害。其次洪水過后植被破壞,土壤,水分極易揮發,遇到長時間無雨季節,可能造成嚴重干旱。
2.3 治理水土流失的迫切性
據調查數據顯示,在蘭溪市民眼中,最大利處就是改善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其次是改善生產和生活條件,推動水利設施的建設,保證市民飲水健康。此外,在增加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方面也有裨益。因此,對蘭溪大水后造成的水土流失的治理迫在眉睫。
3 水土保持措施
蘭溪人民在大水后最需要什么?調查顯示:有37.71%的蘭溪市民選擇資金,有20.57%的選擇物質,還有41.72%的選擇技術指導,資金和物資是水土流失治理和災后重建必不可少的,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技術指導是農民更加需要的。以下是我們通過分析問卷結果及結合當地實際查找資料總結出的保持蘭溪水土的一些方法:
3.1 加大資金投入和技術支持
省水利廳于上世紀80年代在蘭溪建立了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科技人員進行了16年的定位研究,終于在水土保持的關鍵因子、物質循環特性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將這些成果加以推廣應用,為蘭溪的水土保持提供科學的技術支持。
關于水土保持的研究、技術發展及水利工程的實施建設,都必須有足夠的資金支持才能保證其順利的進行,因此需要加大資金投入。
3.2 增強政府宣傳力度 提升居民水土知識
居民配合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十分必要。調查發現,將近八成的蘭溪人民通過新聞媒體了解相關水土保持措施。媒體宣傳面積廣,但效果不佳。比如在居民對水土保持措施認識的調查中顯示:選擇用“沼氣代替木柴”和“從生態脆弱區向外移民”等來應對水土流失的人并不多,說明市民對一些生態措施還是比較陌生的,因此在實施措施前期,應加強宣傳力度,使市民更好的了解措施的優勢所在,積極提供配合。其中,特別要加強政府相關部門的宣傳力度,因為更加的權威有效。
3.3 積極采用保水措施 科學加強生態抵抗力
經調查數據統計顯示:有61.70%的人選擇“種樹種草”作為蘭溪水土治理的措施,說明植物有助于保持水土的觀念已被大多數人接受采納。因此,可選擇在居住區周圍地帶、廢渣堆積區、貧瘠的廢棄地等地植樹種草、建造園林以增加綠化面積,保持水土。
此外,可綜合采用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等措施處理城市垃圾。而對于一般生態環境措施難以奏效的區域,可根據具體情況采用一些水土保持措施工程。具體類型可分為:山坡防護工程、山溝治理工程、小型蓄水用水工程等。
4 總結
搞好水土保持工作要把經濟效益、水土保持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統一起來[2]。只要全民齊心協力,協調合作,加強水土保持的宣傳,完善水土保持措施,就必定能切實提高市民環保責任意識,踐行環保理念,改善生態環境,重建美好家園。
參考文獻
[1] 姚海英.蘭溪市開發建設中的水土流失與治理[J].浙江水利科技,2000年,第5期:39-40.
篇5
關鍵詞:中小河流治理;河流防洪;措施分析;社會發展;水利工程
中圖分類號:TV21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3-0-02
每年在進入到汛期之后,各個地區的降雨就會持續增加,這給中小河流的防洪會造成比較大的壓力。目前很多地區的中小河流防洪設施都不夠完善,有的中小河流甚至沒有任何的防洪措施,這導致中小河流在遇到持續降雨的時候就很有可能出現潰堤、漫堤的危險,也在很大程度上威脅到了河流兩岸所生活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給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造成比較大的影響。受到社會經濟發展不均衡和自然條件的差異的影響,目前各個城市河流的開發的程度也都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現實的情況是往往是大江大流治理的比較好,中小河流治理的比較差,有些中小河流的治理甚至被忽略。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開展中小河流的治理和提升河流的防洪能力已經成為了社會各界所關注的熱點話題,也是沿河群眾日日夜夜期待的好事,各級政府在工作的過程中應當認識到治理中小河流對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性,開展有步驟有計劃的中小河流治理。本文主要結合實踐,就提升中小河流防洪能力的相關措施進行了分析和探討,以期能夠更好的提升中小河流的防洪能力,造福一方百姓。
一、 目前我國中小河流治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1.中小河流的防洪能力偏低
受到中小河流特點的影響,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絕大多數的河流都沒有進行過系統的治理,這導致中小河流自身的防洪能力相對比較低,甚至在一些地區的中小河流沒有任何的防洪設施,基本上處于不設防的狀態,有很多比較突出的防洪問題,這給地區的防洪安全造成了比較大的威脅,也威脅到了生活在河流兩岸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不利于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特別是在汛期遇到雨水比較多的年份,經常會出現洪澇災害,出現比較嚴重的經濟損失。
2.對于中小河流的防洪投入不足
中小河流一般流域面積小、河流也比較短,大多是由縣級單位所進行管理的。由于縣級財政的制約和影響,大多數縣級政府對于中小河流的治理投入都不足,這造成目前中小河流的治理相對比較落后,在人力物力上的投入不足。加上縣級政府辦公人員的數量十分有限,對于偏于地區的河流更是缺乏有效的監管,這造成一些河流的河道經常會出現了違章建筑和隨意傾倒垃圾的情況,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河流的正常行洪,造成河流的防洪能力大大降低,威脅到生活在河流兩岸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而更為普遍的是中小河流的提防建設標準比較低,河流的提防質量較差,在遇到大洪水的時候很容易出現潰堤。
二、治理中小河流提升河流防洪能力所應該采取的措施
1.中小河流的治理要增強部門之間的溝通
在開展中小河流治理的過程中,各個承建單位要加強彼此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對治理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要多進行溝通和交流,及時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在具體的工作中要強化國土資源、林業和環境保護部門之間的溝通,定時舉行中小河流治理的專題會議,溝通項目治理的相關進展情況,群策群力,集中力量辦大事,對已經獲得的經驗開展要及時的進行總結和推廣,為中小河流的科學治理探索出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
2.中小河流的治理要采取綜合治理、統一規劃的措施
在對中小河流開展治理的過程中,水行政部門要負責組織和監督項目前期的各項工作,督促項目實施單位依據相關的規定編制項目的初步設計報告,有條件的地方還應當通過招標競爭的方式選擇那些技術實力強、技術水平高的勘查設計單位進行統一的設計和勘查,最大限度的確保中小河流治理過程中每一個階段都能夠萬無一失,減少漏洞避免損失。
水行政部門應當在項目前期就建立起科學有效的工作責任制,項目的實施單位則應該對項目實施過程中的進度和質量負責,切實承擔起中小河流治理的責任,審查單位則應該嚴格的把關,確保建設項目前期的各項工作的質量,保障中小河流治理能夠順利完成。
3.多種渠道進行資金的籌集
中小河流在治理的過程中依據要實行績效管理的辦法,依據獎補結合的方法來安排專項的資金開展河流的治理工作。各個地方的政府應當加強政府對于河流治理的投入,同時拓展河流資金的來源,多種渠道籌集落實項目建設所需要的資金,以此來確保項目治理的順利實施。陜西省西安市周至縣縣城東側有一條沙河,在進行改造之前沙河一度成為了居民生活的垃圾場,河道狹窄,水流細小,每到夏季還會發出一股惡臭味,這嚴重的影響了周邊居民的生產生活,也和當地社會經濟的建設和發展不相吻合。2013年開始周至縣政府引入“沙·沙河中國第一水街”項目,建成美麗的沙河公園對群眾免費開放,目前該項目已經成為關中地區有名的親水旅游景區,公園環境優美,沙河水源豐富,給人一派綠水江南的景象,吸引了周邊縣市群眾前往旅游。這種吸納民間資本進行旅游景區開放的方式也是有效治理中小河流的重要方式,值得其他地區進行研究參考。另外在對河流治理的過程中要注意堅持一定的原則,如對一條河流上的多個河段治理的時候,原則上要先進行規劃后進行設計,然后統籌對整條河流的治理,以防止出現洪水災害的轉移,影響到其他居民的生產生活。地方政府在工作的過程中要切實落實好前期的各項經費,依據國家的相關規定做好項目前期的各項設計工作,在得到批準之后再進行組織和實施,最大限度的保障項目實施的合理、科學。對于河流治理的專項資金要做到專款專用,將資金主要用在河流的清淤疏浚、材料成本等方面的支出方面,以此來保障中小河流治理的順利實施,避免可能出現的挪用資金用于其他項目建設的事件發生。
4.控制河流的污染
目前一些地區的中小河流污染比較嚴重,水質上很難達到國家允許的相關標準,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生態系統的平衡,對這些河流進行治理,提升河流的水質,符合廣大群眾的基本愿望。不管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河流都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是人們賴以生存環境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治理中小合理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美化了河流環境,減少河流的污染。但值得注意的是開展中小河流的治理,提升河流防洪能力的同時要減少可能對河流造成的二次污染,還青山綠水給廣大群眾。
5.易災地區中小河流治理的措施分析
對于容易發生災害的地區開展中小河流流域的治理,首先要做好的就是推進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強化對于現有生態環境的監測,從而更好的加強對于易發生災害地區的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首先要做的是做好小流域的綜合治理,明確容易出現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地區的水土流失的治理任務,做好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的規劃,有針對性的提出各項綜合防治措施。其次要做好監督和管理工作,依據泥石流再去的實際情況,提出預防災害發生的重點工作和任務,減少可能存在的自然災害,確保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最后還應當依據山洪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實際情況,提出對自然災害監測的重點工作,建立常態的監測機制。
三、小結
中小河流的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各個方面共同努力來完成。本文主要結合實踐探討了中小河流面臨的主要問題,并就治理中小河流的措施開展了分析和研究,從不同方面提出了治理中小河流的主要措施。在工作的過程中,只有真正的做好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提升中小河流的防洪能力,才能夠最大限度的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也才可以更好的改善生態平衡,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也才能夠發揮好水利工程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陳雷.加強領導健全機制強化措施全力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在2010年全國防汛抗旱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中國水利,2010(03).
篇6
關鍵詞:水利水電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方案措施
中圖分類號:TV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水利水電工程行業作為一個新興的行業崛起,并逐步滲入到國家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生產的各個角落中來,不僅成為了我國經濟發展中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對提高我國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條件,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在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過程中,加強對各種水利水電工程所引發的地質災害防治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整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密切和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連接在一起,也關系到整個水利水電工程行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如何加強對水利水電工程各種地質災害的防治,將會是水利水電工程行業的相關單位和相關工作人員必須要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二.加強水利水電工程地質災害防治的意義
1.加強水利水電工程地質災害的防治,是促進企業安全生產的必然舉措。近些年來,在水利水電工程項目施工過程中,由于各種因素引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經濟損失和資源的浪費,更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安全管理缺陷是事故發生的深層次的本質原因。因此,要從根本上防止事故,則必須加強對各種地質災害的防治,探究各種地質災害防治的技術措施。如此,可以更好的促進安全生產。
2.加強地質災害的防治,有助于保護施工人員的切身利益,從而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思想。在水利水電工程施工過程中,人員的切身利益將會直接關系到整個水利水電工程項目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進行施工過程中,加強對地質災害的防治,保護施工安全,實現整個工程項目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水利水電工程地質災害發生是原因分析
在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由于各種基礎工程的建設,周邊的地質環境、水文地質條件等都在發生著改變,因而,會很大程度的引發一些諸如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的發生一方面是自然原因導致的, 比如:特大洪水、地震等;另一方面是人為因素, 比如:大規模開挖、維護不到位、預防措施不完善等,其中人為的因素占主要部分。很多人為造成的地質災害不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水利水電工程的質量、縮短了工程的使用年限,更重要的是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其實大部分地質災害通過有效地預防措施,是可以避免或者減小地質災害造成的影響。
1.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區域自然地質環境較差
我國的地質災害情況比較嚴重,其中一部分的地質災害是由于違背自然規律的工程活動造成和誘發的,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逐年增加,很多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區,降雨量少,蒸發量大,山高坡陡,土地瘠薄,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滑坡、泥石流等山體災害時有發生,自然生態環境本來就嚴峻。不少開發建設單位水土保持意識差、法制觀念淡薄,發展理念陳舊,急功近利,
重視經濟利益,忽視生態環境保護,掠奪式地開發利用水土資源和環境的現象仍然較為普遍。山勢險峻,坡度較大,而且很多地方巖體破碎程度嚴重,生態環境也必將脆弱,在進行大規模的水利水電工程施工過程中,很大程度的讓一些破碎的巖體變得更為松動,同時,區域的植被也一定程度的遭到破會,當遇到一些暴雨等氣象因素時候,很可能引發諸如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另外就是在建設水利工程的時候,工程大量開挖坡腳、隨意堆放廢棄的土渣等,對水流的排放和疏通都造成了影響,從而引發一些地質災害的發生。
2.人類活動可加劇地質災害的危險性
工程建設可能誘發、加劇地質災害的危險性,主要是指由于工程建設形成高邊坡和開挖坡腳、在坡體中開挖水渠、在坡體上部加載、修建水池又不做有效防滲而誘發滑坡,還有在溝谷中堆砌工程廢棄物誘發的危險性等。這里強調的主要是工程建設加劇誘發滑坡、泥石流等而對其他工程設施、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危害。尤其是在巖質邊坡開挖的時候,一定要對松動的巖石或巖體破碎的邊坡進行嚴格的處理,避免經過長期的日曬雨淋,一定程度上使得邊坡的抗滑力減小,從而容易引發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在施工的時候一定要按照規范處理開挖、填埋,盡量減小人為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
四.加強水利工程地質災害防治的技術措施探討
1.加強技術人員的職業素質培訓、明確責任
加強對水利工程維護技術人員的技術培訓,地方的水利技術部門應加大對鄉鎮技術人員、水利工程業主及水利工程建設承包者的技術培訓,同時也要加大對他們的責任意識培養。在建設水利工程之前,要找有相關設計經驗和資質的單位進行實地勘測、設計,工程建設中要嚴格按照有關技術要求進行施工、保養,經有關部門驗收合格之后再投入使用。在水利工程管理上,應明確城市防洪、重點湖泊、小型水庫及在建水利工程的防汛責任,并將責任人名單予以公布,以接受社會監督。
2.加強對水利工程地質災害監測
對水利工程的地質災害監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地質災害的發生。首先要堅持24小時值班制度,保持通信的順暢,部門之間加強協作,實行群測群控。水庫值班和管理人員等直接管理者應該對大壩、溢洪道、輸水道等主要建筑物進行檢查和巡視,加強對地質災害的監測。基層監測部門應該與國土、交通、建設、氣象等部門加強聯系,按照各部門的分工職責,切實做好水利工程設施的地質災害監測、預防和治理工作。
同時,上級管理人員也應該對水利工程的監管引起足夠重視,尤其是汛期來臨的時候,更應該加大對庫塘的監控力度,科學調度,依法防汛,確保安全度汛。這期間要隨時掌握降雨引起的蓄水變化情況,嚴格防洪調度,分月控制蓄水,將地質災害控制在萌芽階段,如果發現安全隱患要及時進行排除。
3.制定相關的災害防治預案
進行災害預防首先應該制定相關的城市防洪緊急預案、在建水利工程安全度汛預案、水庫防汛搶險應急預案、山洪災害防御預案等。在對有可能出現的洪澇災害的水利工程周邊進行檢查之后,應迅速制定相應的度汛搶險方案,尤其是在容易發生山體滑坡、山洪、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地方及重點部位要設置明顯的警示牌。
4.做好物資、通訊、搶險應急隊等各項工作
為了保證在地質災害發生的時候,可以進行及時的救援,首先要做好物資、搶險、通訊等各項工作。一旦災情發生,能夠立即調動使用,應急搶險隊要隨時處于戰備狀態, 力保災害能夠得到最有效、最及時的控制。另外就是要加強對通訊施設的維護。在汛期,各縣區中繼站和各水庫無線通訊設施必須正常運行,電信部門應該確保水庫通訊線路通暢,使各站之間能夠及時保持聯系。
5. 加強施工安全管理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施工單位獲得中標之后,要堅持多級安全控制,多層次的安全負責原則,加強對施工企的安全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施工過程的安全管理體制。設置項目經理職位,堅持項目經理的第一責任,堅持施工質量檢測部門進行質量安全自檢,同時,要建立起施工的相關工程試驗基地,建立健全各種資料的管理體制,設置專門的施工資料整理人員,并做好各個環節的工作分工,明確職責,加強對施工各個環節的工序質量檢測記錄,做好各種資料的送檢工作,并嚴格各種文件的存檔管理,為各種安全管理措施的出臺提供決策依據。
五.結束語
水利工程關系到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施工過程中,水利工程所面臨的各種地質災害都有著不同的原因,要結合工程施工狀況,結合地質地貌實際情況,從實際出發,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加強對各種地質災害的防治,從而促進整個水利工程行業的健康快速發展,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巨大的動力。
參考文獻:
[1]史鑒 湯寶澍 關于陜西省水利工程抗震防震及地質災害防治的建議 [期刊論文] 《陜西水利》 -2012年1期
[2]劉廣潤 徐開祥 三峽水庫沿岸移民區地質災害防治研究 [期刊論文]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2003年4期
[3]唐春 李波 礦山地質災害防治與土地復墾 [期刊論文] 《中國水土保持》 PKU -2007年2期
[4]田東升 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Ⅳ段地質災害類型及防治對策 [會議論文] 2007 - 中國地質學會2007年生態環境脆弱區工程地質學術論壇
[5]楊玉堂 劉清德 聊城市主要地質災害現狀及防治工作進展 [期刊論文] 《山東國土資源》 -2008年7期
篇7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e urban rainwater disaster is more and more serious. Traditional stormwater management mode is not suitable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Stormwater management of low-impact development (LID) applications makes the developed urban hydrology function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pre-development hydrologic functions. It is a new model of a sustainable stormwater management. The article summarized it's concept, technology, foreign application effect and give some suggestions for our country.
關鍵詞: 雨洪管理;低影響開發;水文功能;污染防治
Key words: stormwater management;low-impact development;hydrological function;pollution prevention
中圖分類號:TU9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4-0147-02
0 引言
城市化帶來了土地利用的變化,其導致的一個最為嚴重的問題就是地表徑流速度和數量的變化。城市化使地表徑流、洪峰頻率和流量大幅度增加,對經濟和環境都會產生嚴重影響,比如城市洪水所導致的財產損失、水質惡化、河道侵蝕和棲息地退化。我國城市化進程很快,但由于相應的雨洪管理理念和技術落后,所以雨季城市內澇頻發,比較典型如北京“7·21”暴雨洪澇災害,造成了嚴重的生命財產損失。近年來,我國城市水澇災害呈加劇之勢,除了自然氣候因素,主要原因便是城市排水設施落后,雨水管理主要還停留在簡單、快速排放的陳舊模式,已有的排水系統在遭遇大暴雨和隨著城市發展不斷增加的徑流量時,往往不堪重負,此外,城市徑流水質污染也相當嚴重[1]。可見,傳統雨洪管理模式已不適合城市可持續發展,我國需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更新雨洪管理模式,美國提出的低影響開發(LID)雨洪管理理念和技術體系已經較為完善,我國有引入LID的客觀需要。
1 低影響開發(LID)概述
低影響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是一種創新的暴雨水管理模式,首先于20世紀90年代初在美國馬里蘭州開始實施。LID是在排水最佳規劃模式(BMP)的基礎上提出的新概念,BMP是指為了預防和減少土地開發利用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2]。隨著城市高速發展和擴張,BMP管理模式已經不能消除對環境的強烈影響,于是LID理念被提了出來,LID是從源頭進行降雨徑流污染的控制和管理,其基本原理是通過分散的,小規模的源頭控制來達到對暴雨所產生徑流和污染物的控制,并綜合采用入滲、過濾、蒸發和蓄流等多種方式來減少徑流排水量,使開發后城市的水文功能盡可能接近開發之前的狀況[2-3]。
LID策略的實施包含兩種措施,即非結構性措施和結構性措施。非結構性措施,包括街道和建筑的合理布局等。結構性措施,包含濕地、生物滯留設施、綠色屋頂、透水路面、植草溝以及其他小型輔助設施。
1.1 生物滯留設施
生物滯留,又稱雨水花園,通常設置在停車場或居住區附近,是指在低于路面的小面積洼地種植灌木、花草乃至樹木等生態植物,成為開發區園林景觀的一部分,雨天則成為貯留雨水的淺水洼。來自不透水地面的徑流通過入水口流入生物滯留區,經土壤、微生物、植物的一系列生物、物理、化學作用實現雨洪滯留和水質處理。生物滯留措施將雨水管理技術和景觀設計密切結合,在處理雨水問題的同時也美化了環境。
1.2 綠色屋頂
綠色屋頂通過在屋頂種植綠色植物實現滯留雨水,是LID主要措施之一。綠色屋頂由以下組成:不滲透性屋頂薄膜,高滲透率土壤,種植的耐高溫、耐旱、耐周期性雨水沖擊的植物等。研究表明,綠色屋頂能減少徑流洪峰最大值,延遲徑流匯集時間,減小洪峰量。根據不同植物和介質層,綠色屋頂夏天一般可滯留70%~90%的降雨,冬季可滯留25%~40%的降雨。除了減少徑流總量和頻率外,綠色屋頂還能改善徑流水質,降低環境污染,降低能耗,創造有吸引力的環境[2]。
1.3 可滲透路面
可滲透路面是指通過各種技術手段使不可滲路面變為透水路面,直接減少地表徑流的工程性措施。可滲透路面可有效降低不透水面積,增加雨水滲透,同時對徑流水質能進行一定的處理。不同類型的透水磚和不同的鋪設方法可產生不同的雨水滯留率和污染物去除率。可滲透路面適用于交通負荷量低的地方,比如停車場、便道等區域。
1.4 草皮溝
草皮溝是具有雙重徑流控制作用的種植植物明渠。除了通過存儲消減降雨洪峰流量外,渠道的底部兩側的透水能力可以促進入滲。植物產生的渠道粗糙度可降低徑流速度,還有降低徑流污染物濃度的作用。除了徑流控制,草皮溝對懸浮物等大顆粒以及附著在固體上的污染物(如磷)也有很好的去除效果。草皮溝的污染物去除機理主要是沉淀和顆粒吸附,另外還有顆粒過濾和植物吸收溶解物質[3]。
2 LID應用效果
LID是一項創新技術,它將區域水文功能設計和污染防治措施相結合,以彌補土地開發對區域受納水體的影響。對于城市化地區,LID被證明是非常有效的。LID技術的一些基本原則,特別是源頭控制和微觀控制的技術,對城市地區雨水質量的改造提供了極大的益處。根據目前的試驗資料可知:LID可以減少約30%~99%的暴雨徑流,延遲5~20min的暴雨徑流峰值,LID能有效去除雨水徑流中的磷、油脂、氮、重金屬等污染物,并具有中和酸雨的效果,是可持續發展技術的核心之一[2]。
LID不只適用于城市新開發區,也適用于城市老城區的改造,這種更簡單,成本更低的措施能融入城市的風景線,提供一個改造舊城街區景觀的機會,很容易納入城市基礎設施的維護和升級改造。這些措施包括人行道更換,重鋪街道,路邊和排水溝更換,雨水管道的維護和升級[3]。
LID技術在美國和歐洲發展迅速,在美國俄勒岡州、華盛頓州、馬薩諸塞州、弗吉尼亞州、馬里蘭州的一些城市都有基于LID的雨洪控制利用工程。應用LID措施有很多滿足水文功能的成功案例,如美國西雅圖High Point社區改造,應用LID將暴雨管理同生態景觀結合起來,創造一個綠色舒適的居住環境,社區內建有自然排水系統、雨水花園、生態蓄水池、可滲透路面、生態過濾草溝等措施,按25年一遇的暴雨設計。2007年12月3日,High Point社區成功經受了百年一遇的暴雨考驗[3]。
通過對一些典型案例的研究,LID除了滿足區域水文功能,還有很好的水質污染防治效果。如美國的Beltway Plaza商業停車場,應用LID生物滯留技術,此技術的應用不但滿足了水質控制標準,而且達到了排水最佳規劃模式(BMP)的最大污水處理效果[3]。
其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見表1:
3 LID在我國應用建議
國內外大量研究與實踐已經證明,LID具有廣泛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實現低碳、節能、環保、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新型、高效的雨洪管理理念和技術體系。中國是全世界城市化進程最快的國家,人口密度大,城市水環境問題突出,城市可持續發展深受生態環境制約,因此,我國迫切需要LID雨洪管理模式,另一方面,LID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國內正處于大建設時期,LID應用必將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比如建筑業、材料業、化工業、園林景觀業等,很可能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
LID已列入國家“十二五”水專項重大課題進行研究。現階段,LID技術在國內尚屬于探索時期,雖然LID的理念已被大家所接受,但是實際應用推廣卻不快,這主要是缺乏行之有效的徑流工程設計和評估工具,人們無法科學地設計調節工程中的各種措施的實施范圍,無法科學評估各種措施實施后的效果以及對排水的影響。所以,要加快LID在我國的發展,第一,要建立典型的評估模型,利用典型的評估模型對相關管理技術測算分析,效果量化比較,成本效益綜合分析,選擇最佳的管理模式[2];第二,要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的管理模式。LID是一個先進而強大的概念,它強調“自定義”源頭控制,城市中的任何組成部分(例如,建筑物,道路,人行通道,開放空間)都能成為雨水管理的目標(例如凈化、過濾、水量控制、峰值控制),LID中的微觀控制實際上可以采用任何形式或符合當地的特定形式來解決幾乎任何的雨水數量和質量問題[3]。所以我國在借鑒發達國家LID雨洪管理經驗的同時,更為重要的是要結合我國各個地區實際情況,對降雨徑流污染的控制進行量化,最終提出切實可行、經濟實用的LID雨洪管理技術、方法,更好的推動綠色城市、生態城市、和諧城市的建設和發展。
參考文獻:
[1]焦勝,邱燦紅,徐峰等.可持續居住區規劃和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9.
[2][英]喬納森·帕金森,奧爾·馬克.發展中國家城市雨洪管理[M].周樹文,趙樹旗.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3]Michael Clar, P.E. 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 Technology for Urban Areas [J]. Watershed Management: 163-174.
[4]王建龍,車伍,易紅星.低影響開發與綠色建筑的雨水控制利用[J].工業建筑,2009(03).
[5]李迪華,張坤.低影響發展模式——可持續城市規劃、景觀設計與市政工程途徑[J].江蘇城市規劃,2009(08).
[6]王建龍,車伍,易紅星.基于低影響開發的城市雨洪控制與利用方法[J].中國給水排水,2009(14).
[7]車伍,呂放放,李俊奇,李海燕,王建龍.發達國家典型雨洪管理體系及啟示[J].中國給水排水,2009(20).
[8]解燕平,羅嵐,王熙,徐菲,張鑫玉.LID理念對西安雨水利用的啟示[J].新西部,2010(07).
[9]車伍,張偉,王建龍,李俊奇.低影響開發與綠色雨水基礎設施——解決城市嚴重雨洪問題措施[J].建設科技,2010(21).
[10]王建龍,車伍,易紅星.基于低影響開發的雨水管理模型研究及進展[J].中國給水排水,2010(18).
[11]胡愛兵,任心欣,俞紹武,丁年.深圳市創建低影響開發雨水綜合利用示范區[J].中國給水排水,2010(20).
[12]劉保莉,曹文志.可持續雨洪管理新策略——低影響開發雨洪管理[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02).
篇8
關鍵詞:地下水;開采;沉降;地裂縫;
中圖分類號: TV211 文獻標識碼: A
地面沉降作為一種緩變型地質災害,是世界上許多國家、尤其是位于廣大平原區并以開采地下水為主要供水水源的地區共同面臨的問題。蘇州地區位于長江三角洲地帶江蘇省南部,是我國經濟最發達、城市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地區之一,隨著工程經濟活動強度和規模的不斷擴大,地質災害頻繁發生,地質環境日趨惡化。其中在該地區分布最廣、影響最大的地質災害就是地面沉降。
1、城市地面沉降產生的原因
1.1抽汲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
抽汲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大多發生在大量開采松散沉積物孔隙承壓水的地區。其機理是:根據有效應力原理,飽和土體的自重應力由顆粒和孔隙水共同承擔,由土顆粒所承擔的那部分應力為有效應力。當抽水引起承壓水水位下降時,含水層本身及其上下隔水層中孔隙水壓力也隨之降低。在總應力不變的條件下,飽和土體中孔隙壓力減小必然會使土中有效應力等量增大。使土體被壓密并導致地面沉降。
如圖1,在外荷載作用下,土中應力被土骨架和土中的水氣共同承擔,但是只有通過土顆粒傳遞的有效應力才會使土產生變形,具有抗剪強度。
有效應力原理: σ =σ′+μ
式中:σ為平面上法向總應力, kPa;σ′為平面上有效法向應力, kPa;μ為孔隙水壓力, kPa。
圖1:有效應力原理圖
有效應力原理表示研究平面上的總應力、有效應力與孔隙水壓力三者之間的關系,當總應力保持不變時,孔隙水壓力與有效應力可以相互轉化,即:有效孔隙水壓力減小等于有效應力的等量增加。
1.2工程降水引起局部地面沉降
在深基坑和地下構筑物的開挖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地下水位高于施工作業面的情況,為防止基坑邊坡失穩,保證順利開挖,避免水下作業,須進行基坑降(排) 水。但是,降水方案不當,會引起周圍地面沉降,導致此范圍內的建筑物、地下管網、道路及其它設施發生斷裂、傾斜,影響其正常使用和安全。
工程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機理有多種: 如下
1.2.1由于孔隙水從土中排出,導致有效應力增加,地層固結沉降;
1.2.2水位降低,減少了土中地下水對地上建筑物的浮托力,使軟弱土、層受到壓縮而沉降;
1.2.3土壤中的細小顆粒隨著流動的水不斷流失,在土層中形成空洞,隨著抽水的不斷進行,空洞擴大,最終形成塌陷沉降。
2、地面沉降的危害
2.1對建筑物的破壞和影響,建筑物地基下沉、房屋開裂破壞。
2.2形成地裂縫,它直接或間接地惡化環境。
2.3許多機井因地面沉降,井管較地面相對上升,泵房地面及墻體開裂,造成泵房破壞,嚴重影響抽水。
2.4由于地面沉降、水準點失準,城市工程建設所需水準資料,需從地面未沉降區水準點引測,增大了水準測量的工作量。
2.5影響建筑物抗震能力,致使地震災害加重。
2.6由于地面沉降作用,局部改變地形地貌條件,形成地面沉降降落漏斗,降低防洪排澇工程效能,造成大面積積水,洪澇災害加劇[1]。
3 、蘇州地區地質特點與沉降現狀
3.2.地質結構的影響
蘇州地區基底巖性主要為石英砂巖、泥質石英砂巖、紫紅色粉砂質泥巖、灰巖、白云巖、泥灰巖等。其地貌格局主要奠定于中生代末的燕山運動,褶皺和斷裂作用強烈,構造錯綜復雜,凹陷和隆起相繼形成,基底地形極其復雜。該地區地質結構變化大,第四紀沉積物成因類型復雜,發育有多個含水砂層和軟土層,在地質歷史時期賦存了豐富的地下水,其中埋藏于70~130 m的第Ⅱ承壓含水層富水性好、水質優良、分布廣泛,是蘇州地區地下水主要開采層。
蘇州地區基巖面起伏不平,高低落差大,松散地層的厚度與結構變化也大,地面沉降易產生不均勻性差異沉降,導致地裂縫和地面塌陷災害發生。因此,同樣由于過量開采地下水所誘發的地質災害,在蘇州地區所造成的破壞性會更大、災害更嚴重。
圖2是蘇州地區潛水埋深的歷史情況。
圖2蘇州地區潛水埋深隨時間的變化情況
蘇州市第Ⅱ承壓水雖開采量不大,但在主開采層(Ⅲ上)的強烈開采影響下,Ⅱ承壓水通過弱透水層或局部“天窗”越流排泄給第Ⅲ承壓水層,水位逐年下降。蘇州市區20世紀6O年代以前深井總數不過8眼,60年代末為47眼,70年代以后井數猛增到234眼,日開采量也由原來的數千立方米增到10×104m3以上。1980年至1982年日開采量為18×104m3,1983年起由于壓縮了開采量,地下水位下降趨于和緩。目前深井數已達300多眼,中心區水位已降至-50 m高程以下。蘇州市區地面沉降最早始于20世紀60年代初,70年代日趨嚴重,市區沉降速率40~50 mm/a,市郊20―30 mm/a。2008年市區沉降中心的最大累計沉降量超過1600 m。
3.2.固結歷史的影響
從圖2蘇州市歷年地下水開采量、中心區水位、年沉降量曲線中可以看出蘇州市的地下水位從1989年至1997年一直呈下降趨勢,但平均年沉降量卻不同。1989年至1992年年均沉降量逐年增加,而1992年以后卻逐年減緩。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與粘性土層的壓縮有關
3.3地面沉降的時間效應
在地面沉降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粘性土和無粘性土在時間效應上有很大差別。一般認為:當水位下降后,砂層的沉降是瞬時完成的。當水位從持續下降轉入反復升降時,砂層的變形為彈性變形。粘性土則不然,由于粘性土的滲透性小,孔隙水需經一定時間才能排出,故有一定滯后效應。
4、防治措施
(1)加強管理、統一規劃、避免開采中的盲目性。加強全區的地下水統一管理,制定地下水資源開采利用的長遠規劃,并堅決予以落實。加強宣傳,增強防災意識:不斷提高全民的防災減災意識,依法嚴格管理地下水資源,要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
(2)控制地下水開采量,逐步調整供水水源結構。限制或減少地下水開采量:可以以地表水代替地下水資源;以人工制冷設備代替地下水資源;實行一水多用,充分綜合利用地下水資源。
(3)實行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在城鎮建設規劃過程中,對于大規模城市建設活動,一方面應考慮建筑荷載增加所產生的新的附加沉降,另一方面應考慮地面潛在沉降量因素。
(4)工程降水
在工程降水前,首先要查明場地的水文地質條件、周圍建筑物的分布情況及地下管線性質及分布范圍,根據實際情況設計科學的降水方案與防范措施。如:
①在基坑工程降水中設置豎向止水帷幕,實施坑內降水;
②井點降水應連續運轉,盡量避免間歇和反復抽水造成的累加沉降;
③采用井點降水與回灌相結合的技術,在井點降水管井與需保護的建筑、管線間設置回灌井點、回灌砂井或回灌砂溝,持續、不斷地用清潔水進行回灌,形成一道水幕,以減少降水曲面向外擴張,防止臨近建筑物、管線等基礎下土層因釋放水而沉降。
5、結論
人為因素引起的地面沉降已在逐漸加劇,地下水的大量抽汲,破壞了地下水的平衡,造成了日益嚴重的環境地質影響。在防治過程中,需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技術措施,還需要設計與施工單位給予配合與支持,才能使其得到根本控制。現在很多城市的地下水已經受到了過度的抽汲,所以應根據對各地區的地下水抽汲可能會造成危害程度的預測評估,并考慮地下水資源的恢復、補給能力,將地下水開采管理劃分為禁采區、限采區和控采區或不同的保護區,進行分區開采。科學而有效的控制地下水的抽汲,對與地下水抽汲有關的工程項目進行合理的設計與施工,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參考文獻:
1、張人權,梁杏,靳孟貴,萬力等,2011,水文地質學基礎。
篇9
一 、基本概況
運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全市總面積14233km2,其中平原區面積8 621km,占總面積的60.6%;山丘區面積5 204km2,占總面積的36.6%;灘地水面面積408km2,占總面積的2.8%。
運城市總人口502萬,耕地面積872萬畝,平均人口密度352.7人/km2。市區所在的涑水盆地,東西最長約211km,南北最寬約127km,流域面積5774.4km2;約占全市面積的40%,整個流域南北高、中間低,從東北向西南傾斜。海拔在350~800m之間。全流域人口306.2萬,占全市總人口的61%,耕地499萬畝,占全市總耕地57.2%。
全市總供水量為112 692.04萬m3,按取水水源分,各供水工程供水情況分別是深層水井,供水量為63 537.4萬m3,占總供水量的56%,所占比重最大;淺層水井17 731.1萬m3,占16%;提黃、提汾工程供水量為16 437.8萬m3,占15%;地表水工程供水4 660.22萬m3,占13%;巖溶井、旱井供水量極少,分別為220.9萬m3和104.62萬m3。
二 、水環境現狀
1.水資源短缺
運城市年降水量均值介于480~740mm之間, 多年平均天然水資源總量為14.48億m3,其中地下水量為10.06億m3,地表水量8.8億m3,重復水資源量4.38億m3。人均可利用量僅為158 m3(按2006年人口總數統計),是全國人均占有量2 234m3的7%;每公頃耕地年均占有量2 340m3,是全國平均占有量26700m3的8.8%,按照聯合國確定的缺水標準人均1 000m3是缺水區,那么運城市就是嚴重缺水區。所處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氣候氣象條件,決定了運城市是一個干旱多風沙的地區。水資源在年際間變化大,年內分布不均,6~9月的徑流量約占全年徑流量的70%;最大年徑流量大約是最小年徑流量的8倍。地下水資源的地域分布也很不平衡,總體是平原區大于山丘區,巖溶山區大于一般山丘區,淺層地下水呈衰減態勢。
2.地下水超采
汾河河谷宜井區面積為1 468km2,動態觀測中深層超采面積達755km2,嚴重超采區面積為528km2。地下水位年平均下降1.25m,嚴重超采區為2.0m。水位累計下降14.27~37.3m。淺井區近年地下水位下降更為嚴重,不少地方水井干枯。即使洪積扇區的淺井水也滿足不了農業用水。汾河河谷區地下水超采量估計約0.63億m3。
涑水河盆地地下水超采更為嚴重。該區規劃宜井區面積為3 336km3,目前中深層超采面積為1 809km2,嚴重超采區面積為1 079km2,地下水水位年平均下降1.24~2.01m,水位累計下降13.56~23.84m。超采總量估計約1.63億m3。地下水嚴重超采不但加大了開發成本,造成用水緊張,影響了工農業及人們生活用水,而且由于采補失調,破壞了生態平衡,形成了井越打越深,泵越配越大,水越取越少,水位越降越深的惡性循環。部分嚴重超采區還出現了地面下沉、裂縫叢生的災害性地質現象。
3.水污染嚴重
全市河流主要有汾河、涑水河、白沙河、毫清河、寨里河、洮河、允西河、板澗河等八條,總長321.4km。以水質論,符合I類水河長為15.0 km,占4.7%。Ⅱ類水河長153.5km,占47.8%。符合Ⅲ、Ⅳ、V類水河長為零。超V類水河長為152.9km,占47.5%。這說明全市半數以上嚴重污染。表1是運城市各主要河流水質綜合評價情況。
根據2006年資料統計,全市廢污水排放總量為8 158萬t,其中直接排入河道的為5 986萬t。大量廢污水的超標排放遠遠超過了河流的納污能力,致使運城市河流、水庫等水域水質污染日益嚴重。特別是涑水河,從夏縣水頭至永濟市蒲州斷面48 km評價河長上,全年監測值均超過環境Ⅴ類標準,揮發酚最大值超標478倍,化學需氧量最大值超標139倍,河流水體功能已完全喪失;汾河下游運城段新絳、河津斷面水質類型均為超Ⅴ類水;姚暹渠已完全成為一條排污渠。另外,廢污水又通過灌溉滲漏與河流線狀滲漏等形式補給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污染,運城市水質評價結果表明,全市有50%以上面積的地下水不符合飲用標準。
運城市不同水文地質單元,其地下水各含水層水化學特征是不同的,如運城市市區一帶,以100m為界,100 m以上水質是上咸下淡;100m以下水質由上向下逐漸變差。由于水位下降,開采層位逐漸加深,淺層水井報廢及中深層水井開采水處理不合格,使淡水層和咸水層相互越流串層,導致各個含水系統水質惡化。目前,涑水盆地各水文地質單元無Ⅰ類水,Ⅱ類水分布面積46km2,Ⅲ類水分布面積536km2,Ⅳ類水分布面積為1 102 km2,Ⅴ類水分布面積為1 360km2,Ⅳ類水與Ⅴ類水占總面積的81%。表2是涑水河盆地平原區各行政分區地下水資源質量情況。
4.水浪費嚴重
目前,運城市一方面是水資源緊缺,嚴重超采;另一方面又存在水資源的浪費,尤其是農業用水浪費現象極為嚴重。由于渠系不配套、澆水無定額、大水漫灌等問題普遍存在。據測算,全區農業灌溉超定額用水平均占20~30%,按年實灌面積約400萬畝計,年水量損失約達3~4億m3。同時,工業及城鎮居民生活用水也存在嚴重浪費問題,特別是有自備水源井單位,無節制地抽取地下水,浪費水也極為嚴重。
三、對策與措施
1.興建蓄水工程,提高調蓄能力
蓄水工程若能利用好,可大大緩解水資源年內分布不均的現象。一是利用地面及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攔蓄雨水。山區以攔蓄利用地表水為主,力爭洪水少下山,清水緩出川。平原區充分利用地埂、地堰等田間工程攔蓄雨水,減少洪澇災害。二是在有條件的行洪、排水河渠建攔河閘壩,搞梯級開發,把汛期多水河道的水調往少水河道和干旱地,實現防洪、排水的優化調度和除害、興利的有機結合。三是加強蓄、滯洪區等分洪工程安全建設的同時,有計劃地分泄滯洪河道洪水,搞好調洪補水,回補平原地下水,盡量做到地下水的采補平衡和水資源的供需平衡。四是在搞好水庫除險加固的基礎上,對轄區內已有水庫的多年實測資料作整理分析,把水庫的一級控制變為多級控制,提高汛期限制水位,可將原有的一個汛限水位改為初汛、主汛和后汛三個汛限水位,這樣可減少棄水,大大增加水庫的蓄水量。
目前正在動工的禹門口提水東擴工程,是我省規劃建設的三大提黃工程之一,也是解決汾河下游市縣工農業用水的骨干供水工程。工程主要包括水源工程和輸水干渠工程建設,工程估算總投資13.6億元,工期預計三年。工程建成后,將為臨汾、運城的9個縣(市)提供工農業用水、部分生活用水及生態用水,為新建的北趙引黃大型灌溉工程和汾南、西范灌區提供可靠水源,同時每年還將有效補充汾河生態用水1500萬m3。通過蓄水工程擴大調蓄能力,是擴大水資源可利用量的一條捷徑。在黃河水引用和當地徑流利用上做到豐蓄枯用,促進水環境的改善。
2.加大治污力度,發展生態產業
目前水污染已成為運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必須采取多種措施進行防污、治污。分散的污水由廠家分散治理,就地利用;集中的污水統一治理,回收利用。加大中水的回用率,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一是要統一治污,理順監督者與監督對象的法律關系,使治污系統化,提高治污效率和技術含量;二是要調整產業結構,關、停、并、轉污染嚴重的中、小型企業,發展無污染或用水量少的新技術產業,同時降低工業產值耗水量,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以減少污水排放量;三是對造成污染的部門,根據《水污染防治法》征收污染防治費,專款用于統一治污;四是提高城鎮居民和服務行業的生活用水價格,使水的價格與價值相符,推廣使用節水型供水設施;五是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六是采取跨省、跨市大區域污水防治措施,減少區域上游污水排放量。
3.遏制地下水超采,促進生態平衡
對城區深層地下水超采區有計劃、有步驟地采取停采,達到涵養水源的目的。利用豐水年份的地表徑流和黃河豐水期的來水量,對深層地下水進行回灌,以提高地下水位,遏制地面下沉。在水資源相對短缺的淺層地下水漏斗區,要大力發展大田噴灌、果樹滴灌、大棚微灌等先進節水灌溉技術,逐步達到采、補平衡。
對于水資源開發還有潛力的區域,首先要作科學的規劃,在進行資源評估基礎上,要進行水井開采布局規劃,要考慮采補平衡,規劃提用水量。其次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淺井、中深井結合,遵照先疏后密的原則,逐步開發,絕不可一哄而上,亂開濫采。
4.推廣節水技術,提高水分利用率
農業是我市用水大戶,占到總用水量的80%以上。為此,要實現節水高效的現代灌溉農業和現代旱作農業,特別是要把推廣節水灌溉作為革命性措施來抓。一是抓緊進行現有大中型灌區的改造,著重解決輸水過程中的水量損失,提高渠系水有效利用率;二是井灌區和管道灌溉農田,節水重點是提高田間水有效利用率;三是通過增種節水高產品種、化學制劑節水和傳統農藝節水等措施相結合,提高水分利用率。
城市生活節水要實行用水定額管理,在定額內實行帶有福利性的收費,超額部分實行適度的累進加價,用經濟杠桿促進人們增強節水意識。工業節水應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根據水資源條件(主要是水資源承載能力)和行業特點,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和工業布局;二是加快節水技術和節水設備、器具的研究開發;三是大力推廣節水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下大力氣改造落后的生產工藝和設備,特別是高耗水企業要積極采取節水措施。
5.劃分保護區,加強水資源保護
劃分保護區,制定保護標準,做出保護規劃,提出保護措施。根據《運城市水功能區劃》要求,在集中供水水源地上游及四周,嚴禁上馬有嚴重污染的建設項目。在市區主要超采區, 限量開采地下水;并采取回灌的方式,補充地下水,防止地面進一步沉降。
參考文獻:
[1]范堆相.山西省水資源評價[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5.7.
[2]運城市水資源管理委員會.運城市地表水資源質量評價報告[R].2006.7.
[3]運城市經濟統計年鑒編委會.運城經濟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12.
篇10
關鍵詞:水利建設農業現狀重要性措施作用
中圖分類號: TV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對于我國來講,是一個處于發展中的農業大國,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人多地少、水資源短缺、降水的時空分布不均勻以及水土資源不相匹配,也正是由于這些,才決定了農田水利建設在我國農業中占據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農田水利建設的加強不僅能夠改善農業的生產條件,促使農業增產,而且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
一、我國農田水利建設的現狀
陳貴華在《我國農田水利建設取得成就的制度分析》一文中指出:“建國以來,農田水利建設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就, 從制度分析的角度來看,主要原因是制度的合力,包括社會主義制度的規范與保障作用、政府治水組織體系的整合作用和農村基層組織的利益交換作用, 這些制度整合了人力、物力、財力和技術等資源,并集中用于農田水利建設。研究表明,繼續發揮既有的制度優勢,進一步完善和優化農田水利建設、管理和運營機制,將為我國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但是,我國的農田水利建設還存在投入不足、農田水利設備和設施老化失修或破壞嚴重、農業用水浪費嚴重、農田水利建設投入使用效率低、農田水利建設機制不健全等問題。我國不能得到有效灌溉的農田面積達52%,以現有的農田水利設備和設施難以抗御較大的自然災害。
二、水利建設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
1、水利建設是農業發展的基礎
農田水利建設對維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著首要作用。我國是一個水利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旱災又時有發生,尤其在去年西南地區的特大旱災,充分暴露了我國防災體系的薄弱,現有的農田水利設施遠不足以應對自然災害的威脅,加強水利建設已經迫在眉睫。因此,我們相關政府部門及廣大農民群眾充分認識發展水利建設的重要性,務實加強農田實力建設發展。
2、增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關鍵在于農田水利建設
我國地理氣候條件復雜,水資源相對匱乏且分布不均,導致我國水利建設任務十分艱巨。長期以來,干旱災害一直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重大隱患,洪澇災害頻繁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心腹大患。從去年西南地區的特大旱災可以看出,水利設施較好的地方遠比水利建設落后的區域有更好抵御災害的能力。水利建設不足是我國基礎設施的短板,導致抵御災害能力薄弱。為保障我國農業穩定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應把農田水利建設擺在戰略位置,切實提高農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滿足農業健康發展的需要。
3、水利建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要素
農村水利設施建設是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保障近年來,在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中,農業科學技術、農業機械化、農業產業化有了較快的發展,而農田水利建設則明顯滯后,成為現代化農業發展的短板。據水利部統計,目前我國缺乏灌溉條件或設施的“望天田”達11.1 億畝,已建成的8.38 億畝灌溉面積中,2/3 的灌溉面積還在沿用傳統落后的灌溉方法,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滯后嚴重制約了農業發展。
三、水利建設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
農業水利工程建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業水利工程的建設是促進農業生產發展、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基本條件。農業是第一產業,民以食為天,農村生產的發展首先是以糧食為中心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發展,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的關鍵在于農業水利工程的建設,在一些地區農業水利工程建設十分落后,已經成為農業發展的瓶頸了。
2、加強農業水利工程建設有利于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與質量。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目標就是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而加強農村水利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成為基本條件。如可以通過農村飲水工程保障農民飲水安全,通過供水工程的建設,可以帶動農村環境衛生和個人條件的改善,降低各種流行疾病的發病率。
3、加強農業水利工程建設可以促進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促進生態文明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基本訴求之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也要實現村容整潔,就必須加強農業水利工程建設,統籌考慮水資源利用、水土流失與污染等一系列問題及其防治措施,實現保護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目的。
水利是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支撐,是生態環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統,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不僅事關農業農村發展,而且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不僅關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而且關系到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要把水利工作擺上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加快農田水利建設,推動水利實現跨越式發展。
四、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措施
1、加大各級政府的投入力度。首先,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只是手段,直接的目標是著眼于解決“三農問題”,根本目標是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好基礎。無論是為了保障國家食物安全、發展農村經濟,還是為了提高農業用水效率,以支持水資源向生態環境、城市和工業轉移,最大受益者都是國家;其次,農民和農業已為我國的工業化、城鎮化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在“三農問題”成為突出問題時,在農業和農村有困難時,即便是為了自身的利益,工業和城市也應該支持農業和農村,國家財政應該向農業和農村傾斜;第三,農民負擔重、農民尚不是土地的所有者,要求農民投入太多的資金用于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是不現實的。因此,國家和各級財政理應加大對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投入力度。
2、充分利用WTO 規則。如果僅從主要農產品價格來看,在加入WTO 后,我國農業確實面臨很大挑戰。如果說農業是加入WTO后受沖擊最大的產業之一,那么也可以說農業是加入WTO 后國家支持與保護空間最大的產業。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大江大河治理、農業與水利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農村水環境建設等均可納入WTO“綠箱政策”的支持范圍,屬于政府對農業基礎設施服務的支持。
3、重視農田水利科學研究。現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所要解決的問題和面對的挑戰,無論從技術的廣度或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國家應加大農田水利科學研究、示范與技術推廣的資金投入。不僅要研究有效、適用的技術,還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質的農田水利研究與管理人才,需要在全國形成適合我國農村體制、經濟發展水平和區域特點的農田水利技術支撐體系。重視和加強農田水利科學研究,不僅是時代的需要,也符合WTO 規則,是世界各國的通行做法。
總之,始終堅持科學發展,把農田水利的基本建設當成富民惠民以及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全面提高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力度,研究探索加強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措施,對于實現農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具有長期的戰略意義,這也是現階段所面臨的一項重大任務。
參考文獻:
[1] 趙晶洋,代建國.我國水利建設的緊迫性和對策[J]. 吉林水利. 2010(11)
[2] 梁曉偉,李勝斌,吳繼軒.從西南地區旱情看建設農業水利基礎設施的緊迫性[J]. 經濟導刊.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