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居家養老調研范文

時間:2023-12-27 17:53: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區居家養老調研,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社區居家養老調研

篇1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社區居家養老;甘家口社區

人口老齡化是21世紀全球人口發展面臨的共同問題,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快速老齡化對我國的養老服務體系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1]。一方面,跑步進入老齡社會的中國,養老需求呈幾何倍數增長[2]。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3],我國60歲及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13.26%,總數1.79億,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占總人口的比例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個百分點,絕對數接近1.2億。數以億計的老年群體將產生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這對原有的養老服務體系乃至整個經濟社會發展都是一個巨大的壓力。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社會的轉型,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就業方式,家庭結構,養老觀念的深刻變化[4]。當前,微型家庭和空巢家庭的不斷增多,養老問題已經不是單個家庭能夠承擔的私事了,養老服務供需的結構性矛盾將日益凸顯,若不能重構養老服務體系,有效滿足社會養老需求,在可預見的期限內有可能引發新的社會矛盾和風險[5]。因此,集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優勢于一體的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已成為一種必然發展趨勢。

1 社區居家養老及其理論基礎

如何讓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安享晚年,是我國面臨的巨大挑戰。就我國基本國情而言,如果光靠政府力量去開辦養老院等機構進行養老,肯定力不從心,養老的社會化必須走"居家養老"之路。

目前學術界關于居家養老的定義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從總體看來,其基本共識如下:居家養老模式基本以居住于老人自己家中為基本形式,以社區設立的養老服務網絡作為聯系手段,該定義用的是全國老齡委辦公室、民政部等十部門聯合下發的《關于全面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意見》[6]中關于居家養老的模式總結。

居家養老,主要是指政府與社會力量以社區為依托,給予居于家中的老年人群生活照顧、家政服務、康復護理以及精神慰藉等各方面服務于一體的服務模式。這是對之前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的一種補充和更新,更是我國社區服務進一步發展,建立養老服務體系的一項重要內容。

"居家養老"顧名思義就是建立"居家養老院",以家庭養老為基礎,以社區養老為依托,為那些孤寡老人、特困老人,特別是生活不能自理,子女又不在身邊的老人提供服務。它主要以老年人日間照料、生活護理、家政服務和精神慰藉為主要內容,以專業化服務為依靠,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解決日常生活困難,提供社會化服務,破解當今社會難題。

將居家養老服務進行全面地推進,可以有效破解中國日益嚴重的養老壓力,對于提高越來越多老年人的生命與生活質量有著極為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能夠使中華民族幾千年敬老尊老的優良傳統得到弘揚,是尊重老年人心理需求與情感追求的人性化模式;能夠使家庭更加和諧、社區更加和諧、代際關系更加和諧,從而有效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建設;同時,該模式也可以促進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使現代社會的就業渠道得到擴增,使社會經濟得到增長,從而促進現代社會的發展。

社會福利社會化理論[7]:該理論是西方發達國家福利多元主義理論進一步中國化的產物,它強調了社會福利的投資主體多元化、服務對象公眾化、服務方式多樣化以及服務隊伍專業化四種趨勢,為居家養老于中國的發展之路提供一種具體的思路與舉措。

社區照顧理論[8]:它是由社區非正式網絡和正式社會服務機構在所屬地所共同承擔的給予有需求的老年人以照顧的服務方式。其中,非正式網絡一般是由家庭成員、親朋好友以及街坊四鄰等群體共同構成,正式社會服務機構則包括各種類型的專業服務機構。

從居家養老服務的角度上分析,楊宗傳[9]把老年人群的基本需求大致分成四大類:醫療保障、經濟保障、生活服務保障與心理保障。本人在此次研究社區老年人養老基本狀況的過程中,正是參考楊宗傳這種分類方法。

2 調查過程的說明-以北京市甘家口社區為樣本

甘家口社區地處首都北京市海淀區增光路上,是傳統意義上的城鄉結合部,位于老城區旁,于2007年完成了"村改居"建設,本人根據研究需要,選取了該社區進行實地研究和調查研究,主要通過問卷調查和無結構訪談兩種方式進行。至2014年年末,戶籍人口65441人,其中超過60周歲的老人為15817人,占總人口的24.2%,60~69歲老人8971人,占老年人口數的56.7%,70~79歲人口4823人,占老年人口數的30.5%,80~89歲老人1657人,占老年人口數的10.5%,90~99歲老人364人,占老年人口數的2.3%,超過100周歲的老人為2人;占老年人口數的0.01%。在這之中,處于空巢獨居狀態和孤寡狀態的老人總數為1431人,其中,超過80周歲的高齡老人為2023人。

根據上述統計數據,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老年人口正在呈現出一種基數不斷增大、增長速度不斷加快、老年人命不斷延長、空巢家庭持續增多的趨勢,這一增長速度甚至已經超過了國際上對老齡化社會的評定標準。一般情況下,老年人都不希望在年老之時離開自己所熟悉的家園,落葉歸根的思想在中國更是根深蒂固,因此,在家門口養老必然是中國老人在晚年的愿望,社區居家養老這一服務模式故而應運而生。

本次調查內容不但涉及到老年人的性別、年齡與受教育程度等個體因素;還包括其經濟狀況、收支情況、居住狀態以及婚姻情況等家庭與社會支持變量;而子女探望數量與質量、老年人主要的休閑娛樂習慣與方式、其最需要解決的服務類型以及其對居家養老這一模式的了解程度與對政府在老年人工作支撐上的滿意度等行為變量也有必要探究;而老 年人的健康情況變量我們采用生活自理能力等進行表示。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60份,收回有效問卷310份,問卷有效比率為86.1%。樣本的性別與年齡分布與北京市老年人的基本分布基本一致,調查數據具有較強的說服力,見圖1、圖2。

3 社區居家養老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基于調查研究的結論

我社區的居家養老服務還只是剛剛起步,各項服務職能還不十分完善[10-12],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以下幾點。

3.1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設施不夠完善 甘家口社區是一個建于90年代的老社區,基礎設施比較落后,社區不能提供專門的場地以滿足居家養老服務工作之需。在硬件設施中不能滿足于老年人的各種需求。社區只能在原有基礎上,利用原老年活動室,成立了兼容式的居家養老服務站,含有16張病床,以供老年人午間的休息,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服務功能的拓展。工作的機構尚未形成一定的規模,設施不完善,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老年服務設施設計不合理,適用性較差;②服務設施不夠齊全,無法滿足老年人需求;③基礎設施較差,配備也比較單一。

3.2社區養老服務專業化水平低,服務內容過于簡單。現在看來,甘家口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的專職服務人員主要面向小區內的下崗、失業人員和40、50人員中招聘。這些人員雖然有較強的責任心,但針對老年人服務的專業化知識和技能比較缺乏,不能充分滿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務需求。社區建有多支助老志愿者服務隊伍,也因缺乏經驗,不能充分、長效發揮助老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①社區專職、志愿者服務人員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專業的知識和技能;②上述人員在工作中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③專業化的服務項目較少,心理咨詢、臨終關懷等專業化服務難以開展。

3.3資金有限,后續服務受到制約。從目前的情況看,甘家口社區雖然依靠上級部門的投入,啟動了居家養老工作,成立了居家養老服務站,并展開了針對老年人具體需求的一系列服務措施,然而,由于管理資金的來源收到局限,而社區也無適當的經濟來源給予居家養老服務站持續注入所需資金,這使部分老年人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的某些后續服務被制約。政府部門每月給予特困、高齡或低保這部分老人居家養老服務所需的資金,促進了部分老年人困難的解決,然而,要使居家養老服務更加全面有效,這些資金卻是遠不能達到要求的。

3.4居家養老觀念落后,服務力量薄弱。許多老年人及其子女對于居家養老服務這一概念還不甚了解,對于這種十分符合老年人實際情況與需要的新型養老服務模式的了解還有待更進一步地深入。部分部門對于社區養老服務開展與加強的重要性、迫切性存在認識不足、觀念落后的問題,也沒有積極鼓勵相關企業單位加入到居家養老服務的市場化運作之中。因社區服務能力有限,服務力量薄弱,缺乏服務的多樣性,沒有專業的服務企業加入,難以有效提升居家養老服務工作。

對老人而言,他們住在自己社區里,置身熟悉環境,看到相識鄰里,可感受到一種溫暖的友情。所以,老人們大多愿意選擇居家養老的模式。對社會而言,這種居家養老模式可以將政府、社區和市場的力量集中在一起,是破解老齡化社會問題,讓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安享晚年的最好選擇。因此,設立一套完整健全的社區居家養老體系對于中國社會養老問題的解決是相當重要的。

4 完善甘家口社區居家養老建設的建議

4.1加強社區養老機構的設施建設 根據老年人的心理特點,完善居家養老服務站的聊天室、心理咨詢室的設施建設,使老年人有一個充分的心情宣泄、情感疏通之所。加強社區多功能活動室、老年文化體育設施的功能,老年人每天都能開展舞蹈、歌詠、戲曲、乒乓等文體活動。根據調查,對于小區老年人關注的健康狀況,老年人權益保障問題,積極開展保健康復、常見病預防、《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知識講座。

4.2建立專業人員與志愿者相結合的居家養老服務隊伍 本社區現有2名專職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全部從小區的下崗失業人員中招聘,熟悉轄區內的老年人情況,具有較強的工作責任心。在居家養老服務工作中,社區仍需加強對專職服 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不斷提高服務人員的專業化水平,成立一支專業且敬業的養老服務隊伍,以滿足老人的多種形式的需求。與此同時,鼓勵社會各階層志愿者積極參與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事業之中來,并不斷對志愿者的意愿、服務特長和其希望提供的服務等相關信息的登記進行完善,以便于對志愿者進行匯總分類,以拓展鄰里互助式的志愿者服務形式,從而使志愿者能夠盡其可能地發揮出自己的專業與特長,提高養老服務的質量與效率。 專業人員與志愿者服務人員互相結合的居家養老服務隊伍的建設,能夠從不同的側重點上提供給老年人各種類型的服務,并使其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4.3拓寬資金來源路徑,增強購買服務的群眾意識。不斷加大宣傳力度,積極鼓勵社會各界提高對養老事業的關注度,激發社會團體以及企事業單位、包括居民個人給予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以捐資、捐物或者提供無償。政府應加強投入社區養老所需的資金,便于更多的老人享受到政府購買與社會提供的養老服務。主張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老人自費購買層次比較高的服務,以促進政府購買服務的實現,并更好地滿足不同層次老人的養老服務需求。

4.4改變居家養老觀念,促進養老事業的市場化運作。加強宣傳新型居家養老這一模式,使得社區居民,尤其是老人能夠轉換思維,改變養老的理念。企業亦可以加強對"夕陽紅"這個日益健壯的經濟產業的關注,多渠道拓展老年人服務領域,滿足老人日益增長的各類服務需求,達到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參考文獻:

[1]劉曉靜,汪連新. 社區養老文化建設:意義、現狀及路徑探析[J].理論界,2013,(4):75-77.

[2]柳博會.推動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規劃建設的舉措[J].城市開發,2014,(7):76-78.

[3]王翻,武國榮. 我國社區養老思考[J].現代商貿工業,2013,(13):38-39.

[4]李學斌. 西方社區養老服務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城市觀察,2013,(4):62-71.

[5]田逸嬌. 英、美、日三國社區養老服務的經驗及啟示[J].勞動保障世界,2013,(1):51-53.

[6]王莉莉,楊曉奇,董彭滔.城市社區養老服務業發展現狀分析[J].老齡科學研究,2014,(3):29-36.

[7]雷玉明,曹博,李靜.公共服務型政府視野中城市社區養老合作共治模式-以南京市玄武區為例[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113-118.

[8]王盛,白雨辰.關于發展社區養老模式的研究[J].科學發展,2014(3):101-112.

[9]張晴心.國內社區養老研究綜述及其展望 [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5,(2):163-164,174.

[10]李靚.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探索與思考[J].企業技術開發,2011,(2):12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