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雨的形成范文
時間:2023-12-27 17:55: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工降雨的形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8月11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系統第一期家長學校管理者和骨干教師培訓班開班。來自全疆教育系統的教育部門負責人、學校領導和班主任等近200人參加培訓。此舉標志著家庭教育工作成為政府行為。新疆此次邀請了全國家庭教育方面的專家對學員進行培訓,培訓內容包括新時期家庭教育的研究與對策、現代學校制度建設中的家委會、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與家庭教育指導、家長學校的合作伙伴等。今后,新疆每年將集中舉辦2至3期家庭教育專題培訓班。到2015年,新疆家庭教育工作將納入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教育工作整體規劃,列入年度考核評估。家庭教育工作經費和事業發展經費由各級財政給予支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把家庭教育工作納入精神文明建設總體規劃,納入當年的工作計劃和總結,納入學校教育教學常規管理,納入校(園)長目標考核。
(來源:《中國教育報》2013年8月11日)
武漢:構建未成年人“德育3D網”
篇2
人工影響云的微物理過程,可以在一定條件下使本來不能自然降水的云受激發而降水,也可使那些水分供應較多、往往能自然降水的云,提高降水效率而增加降水量。但不能自然降水的云能供應的水分較少,因此人工催化的經濟價值有限。
人工降雨根據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為補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要條件,促進云滴迅速凝結或碰并增大成雨滴,降落到地面。
根據不同云層的物理特性,選擇合適時機,用飛機、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碘化銀、鹽粉等催化劑,使云層降水或增加降水量,以解除或緩解農田干旱、增加水庫灌溉水量或供水能力,或增加發電水量等。
篇3
【關鍵詞】室外景觀;一體化;人工降雨系統
1.工程概況
筆者所在項目位于陜西省西安市,總占地約200畝,規劃總建筑面積約46萬平方米,共分三期開發,項目預計總投資15億元。本科研項目研發所依托的為其二期工程,二期工程總占地面積約93畝,規劃總建筑面積約24萬m2,可容納住戶1820戶。本項目研發團隊始終堅持以“保護生態環境”和“改善人居環境”為主題的研發理念,在汲取一期工程研發經驗的基礎上進行了技術升級,將室外環境技術、綠化噴灌技術、雨水回收利用和景觀設計進行了集成,實現了“環保、節能、新穎、實用”的有效統一。
2.與景觀一體化整合方式選擇
目前市場上的各種室外噴灌系統大多為埋地安裝,功能單一,且受噴頭高度的限制,無法滿足本研發項目所要求的通過噴水進行室外空氣調節的功能;也有少數采用地上固定安裝的噴灌系統,由于在住宅小區內由于不能和室外景觀很好的結合,難免對環境美觀造成一定的破壞。
本技術的系統原理是利用水壓將水通過與水源連接的管道、噴頭等均勻的噴灑出去,并形成穩定的降水覆蓋面積。雖然原理上并不復雜,但如何做到降雨系統與室外景觀的融合才是本課題的研究重點和難點之一。經過深入研究:考慮到小區內噴水點的需要分散設置以達到足夠的覆蓋面,因此所需數量較多;如果埋地或獨立地上固定安裝將存在前述的缺點,因此將其與小區內同樣需要分散設置的室外照明庭院燈進行一體化整合,成為首選的研發方向。
通過與生產廠商反復進行技術協商,采用定制加工的燈柱可將噴水支管暗裝其中、將噴頭裝于燈柱頂端,從而實現將二者融為一體的目的。
3.人工降雨系統的布置原則及參數選擇
在初步確定系統支管安裝方式后,現場進行了實驗測試,以選擇合適的噴頭并對其性能參數進行驗證。本次測試中采用了美國雨鳥(RAINBIRD)3500系列自旋轉噴頭,該噴頭的噴嘴和噴灑角度均可進行調節設置,通過實驗,在市政自來水供水壓力(0.4MPa)和微風條件下,不同噴嘴型號的射程(作用半徑)實測數據如下:
3.1根據園林噴灌技術要求,噴頭的組合布置方式一般有以下幾種:
3.2根據室外公共照明的應滿足一定照度的要求,噴頭的間距尚應結合庭院燈柱的間距(景觀設計時按12m左右采用)布置,令噴頭間距L=12m代入上表“三角形布置”有關公式可得:R=7m,b=10.5m。結合本項目現場的實測數據,應將噴嘴孔徑設置為2mm。此時單個噴頭的有效控制面積S=2.6*72≈127m2。
3.3在進行平面布置時,除需考慮噴頭本身的性能外,還必須同時綜合考慮土壤的噴灌強度、水源條件、是否能夠盡可能覆蓋小區室外綠化及道路以及室外噴淋不應對鄰近住宅造成影響等因素。
⑴組合噴灌強度可按下式計算:
ρ組合(mm/h)=1000q/A
式中:q為單噴頭的流量(m3/h);A為單噴頭的有效控制面積(m2)
根據本項目選定的相關參數,ρ組合=1000*0.32/127=2.5mm/h,小于本地區土壤類別的允許噴灌強度ρ允許=8 mm/h,即水落到地面后能立即滲入土壤而不出現積水和地面徑流。
⑵考慮到噴水點數量較多,因此在進行方案設計時應考慮分區控制。在項目研發時,我們結合室外景觀的組團分區將人工降雨系統劃分為相對獨立的8個區,每個區均設置水源。
⑶系統應可能覆蓋小區室外綠化及主要道路,以滿足綠化噴灌和灑水降塵等功能要求,因此在進行景觀設計時需要以上述選定的技術參數為基礎對布置方案進行適當調整,最終確定噴頭數量為128個。為簡化計算將小區噴頭布置全部按“三角形布置”考慮,則總的有效控制面積為:128*127=16256m2;室外面積約22724m2(包含綠化、道路及硬質景觀),有效覆蓋率為72%。
⑷為突出“以人為本”的研發理念,室外人工降雨系統不應對居民生活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在少數靠近住宅樓的噴水點,需要對噴頭的噴灑角度進行調校,采用扇面噴灑,防止將水濺入住宅室內。
3.4、在上述主要參數全部選定后,根據噴頭理論流量、組合布置形式和分區內的噴頭數量,進而確定各分區的給水主管和支管管徑。
4.雨水回用方式選擇
由于項目所在的西北地區屬于缺水地區,為提升本技術的節能水平,在研發時考慮對雨水進行回收利用,以降低用水消耗,保護水資源。確定了以下兩種雨水回用方式:
⑴以景觀水池為雨水收集蓄存設施,對雨水進行回收利用;
⑵在地下車庫頂板上方設置滲排水層,將其上方的綠地土壤入滲雨水通過盲溝導入雨水儲存設施,經沉淀池凈化處理后作為人工降雨系統的補充水源,同時也有效避免了雨水對綠植根系的長期浸泡傷害。
5.方案的制定與實施
5.1室外降雨系統平面布置
雨水沉淀池和地下車庫頂板雨水入滲收集做法如下,對于小區中央景觀水池本身作為雨水儲存設施兼具雨水沉淀的功能,故其旁邊的沉淀池可相應減少一級。由于雨水具有季節性的特點,在采用雨水水源的同時,仍保留市政自來水源作為備用。
5.2雨水回用量計算
根據2009-2011年度《中國統計年鑒》,西安地區近三年的年均降雨量分別為525.2mm、660.3mm、527.3mm,在進行雨水計算時按三年平均值571mm取值。
本項目主要采用景觀水池和地下車庫頂板上方的綠地入滲兩種方式對雨水進行收集,水池面積約300m2,地下車庫頂板面積約1080m2,兩種方式的年雨水收集量分別為:
Q1=571*300/1000=171.3m3
Q2=571*1080/1000*(1-0.2)=493.3m3(式中0.2為《室外排水設計規范》規定的綠地徑流系數)
上述計算未考慮雨水蒸發的因素;在計算雨水入滲量(Q2 )時為簡化計算按地面徑流之外的雨水全部入滲土壤并被收集考慮。
根據《建筑與小區雨水利用工程技術規范》“雨水可回用水量按雨水收集水量的90%~95%計”,因此本項目的年雨水回用量為:
Q=0.9*(171.3+493.3)=598m3
6.實施效果的檢驗
測試結果顯示人工降雨系統在降低環境溫度方面的作用比較顯著:小區空氣溫度從35℃降到30.5℃,由降水引起的實際空氣溫度下降4.5℃;而地面溫度則從42℃降到34℃,由降水引起的地面溫度下降為8℃。
篇4
[關鍵詞]:多普勒天氣雷達 氣象雷達探測系統 人工影響天氣
一、利用多普勒天氣雷達研發的產品的簡介
(一)對流性天氣預測——回波頂高度產品
這一產品是根據回波的原理進行測量的,其根據回波的強度、速度等值來計算云層中的含水量,同時利用體積掃描的方法將計算出來的三維數據進行分析,了解所測物的回波強度閥值,根據這個閥值就可以判斷出云層中對流發展的強弱情況了。一般來說每個地區的回波強度閥值都是不一樣的,這個需要經過長期的實驗所得,但是在一般的情況下,回波強度在5dBz以內即為正常天氣狀況,在5dBz~18dBz就有不定量的降水情況的發生,在18dBz~30dBz這一個階段就會有強對流風暴產生,這個都是根據測量物的頂層數值作為依據來說明的。回波頂高度產品還可以測量出對流的強弱,這個主要是根據回波的伸展高度有關,對流產生的可能性與回波頂高度是成正比的,一般來說,當回波頂的伸展高度達到8km以上就會產生強對流風暴,超過了10km就會產生更嚴重的天氣狀況,比如說雷暴、大風、冰雹等等。因此這個產品在測量對流相關信息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二)強對流情況下的降水形態預測——垂直累積液態含水量產品
顧名思義,這個產品就是對降水云體的垂直方向的含水量進行的測量,從而了解到在強對流天氣中這些水會以什么樣的形態出現,如暴雨、冰雹、暴雪等等。根據研究,當反射回來的數據較少時則表示這個層面的垂直累積液態水含量較少,則在強對流天氣中水就以原形態出現,反則出現冰雹,垂直累積液態含水量的數值大小與強對流天氣中降水形態有著很大的關系。
二、人工降雨作業中催化劑的計算方法
(一)理論依據
人工增雨是利用在云層中播撒冰核,使得云層中的冰晶數量增多,同時在形成冰晶的過程中釋放大量的熱量,使得云層內外的熱量不均等,從而產生不穩定的狀態,這樣就會產生降雨的效果。這個過程中利用火箭進行彈藥的發射,主要就是因為火箭的射程比較高,這樣催化劑作用的云層就相對而言比較高,這樣在催化劑進行催化與降落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冰晶就更多,這樣效果更佳好一些。在進行人工降雨作業中對于催化劑的播撒量計算的時候要根據作業區額體積、水含量以及催化劑的濃度(一般在300-500個/L)進行計算,而前兩項都是利用多普勒天氣雷達進行的測量,并通過多普勒天氣雷達相關產品進行計算的。
根據上面的多普勒雷達相關產品介紹可以了解到,要達到降雨的效果,回波強度在18dBz~30dBz之間即可,因此在進行催化劑量的計算的時候就可以直接利用這兩個數值作為一個閥值進行計算,這樣就可以計算出彈量的使用區間了。
(二)具體計算方法
利用多普勒雷達進行云層的觀測可以了解到一般強風暴體部分是以紡錘體的形狀出現在云層的,這個是利用回波頂高度產品的反射率因子進行測量的。紡錘體是不同于圓柱體和圓錐體的存在,因此如果利用圓柱體的公式進行體積的計算明顯偏大,如果利用圓錐體的公式則偏小,因此通過反復的研究,以下的這個公式是最接近實體回波體體積的一個:
這里面體積V的單位為,的單位為km,表示的是所測量地區內的由多普勒雷達測量出來的回波頂值大于閥值的面積內的云層的平均回波高度,的單位為km?,表示的是一個區域內在垂直方向上面的總水量在某一閥值之外的總面積,這個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值,就以南方來說,當垂直累積液態含水量在15kg/㎡以上,或者是等于這個值的時候,這個區域就非常容易形成對流式的降水,因此這個15kg/㎡其實就是一個閥值,在計算的時候就可以利用這個閥值進行計算,通過多普勒天氣雷達傳輸回來的數據圖像可以看到,超過這個閥值的區域內的象素數Num的數值是多少,我們以4km×4km作為這里面這里面象素的平均底面積,則可以通過這樣的公式進行計算:
這次計算以WR-1D、wR-98這兩型火箭為計算對象,降雨催化劑原料為AgI,其每個火箭彈藥可以裝催化劑10g,這個劑量在-10℃時可以擁有1.8×個冰核,這里以M來代替每升中所擁有的冰核數,以N表示所需要的火箭彈,因此在-10℃時N的計算公式如下:
這里假設Num=3,則就等于48k㎡,取=10km,M=400個/L,則可以計算出紡錘體的體積為240km?,因此將數值全部帶入這個公式中,則得出在這個的區域內進行人工降雨所需要的彈藥數為5.3枚,也就是說最少需要6枚彈藥進行發射,這樣才會有降雨的效果。在實際操作中,根據時間段的不同,云層內的含水量也就不同,云層的高度也不一樣,因此在進行人工降雨的時候可以根據云層的發展來進行作業,這樣可以借助自然的力量來使冰核進入最好的撒播環境。
三、結語
本文是以人工降雨這一人工影響天氣的作業為例來說明多普勒天氣雷達在人工影響天氣中的運用的。文中通過對降水時火箭彈藥量的計算來說明多普勒天氣雷達在人工影響天氣中的應用,雖然沒有直接說明,但是彈藥計算的很多數值都是需要通過雷達進行測量的,比如、,在作業去體積的計算時除了知道前面兩個數值外,還需利用多普勒雷達系統對作業去的形狀進行測量,這樣才能進行進一步的計算,所以說氣象雷達探測系統在人工影響天氣過程中運用的是非常廣泛的。
參考文獻:
[1] 張中波,仇財興,唐林.多普勒天氣雷達產品在人工增雨效果檢驗中的應用[J]. 氣象科技. 2011(06)
篇5
關鍵詞:土工布;西江大堤;土工合成材料
中圖分類號: TV8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土工合成材料是以合成纖維、塑料、合成橡膠等聚合物為原料制成的用于巖土工程的新型材料,置于土體內部、表面或各層土體之間,發揮加強或保護土體作用。近年來,鶴山西江大堤的水利工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土工布,特別是在水庫圍壩護坡工程上,通過不斷的研究、試驗,摸索出了一套土體特性的護坡土工布反濾方案,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1 概況
在鶴山市有一個被稱為“威尼斯”的地方,這就是“古勞水鄉”。古勞是鶴山市的一個鎮,位于鶴山市的西北部。古勞地處西江河畔,滔滔的西江從上游流到這里,河面變得寬闊,大量的泥沙沉積下來,成為沙洲,形成一個個的沖積灘。從明代開始,人們先后在西江邊上大規模修筑堤圍,防范洪水,先后筑有大郡圍、長樂圍、前江圍、獨江圍等。習慣上,西江邊上的大堤稱作“圍”,堤圍內魚塘之間的小土墩稱作“圍墩”。古勞大堤,是古勞水鄉眾多堤圍之中最長的一道,也是珠江三角洲修筑得最為堅固的堤圍之一,它可以抵御50年甚至100年一遇的西江洪水,保衛堤內幾十萬人口、十幾萬畝良田,它還是一條高10米、寬8米的堤路,可通行汽車,成為鶴山市一道亮麗的風景。在歷年洪水為虐期,險近許多堤圍崩缺殆盡的情況下,此土堤獨巍然不動,曾被時人賦予“鐵圍”的稱號。
2 土工布的特性及技術指標
土工合成材料是巖土工程應用的合成材料總稱,由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如:聚乙烯、聚丙烯、聚脂、聚酰胺、聚氯乙烯、聚烯烴等化工原料制成。由于土工合成材料具有質量輕、有柔性、強度高、整體性強、不易腐爛等良好的耐久性和良好力學性能,并且成本低,制造、運輸、施工方便等優點,自七十年代末開始在巖土工程領域得到很快的發展。由于土工合成材料能方便置于土體內部、表面或各層土體之間,發揮過濾、排水、隔離、加筋、防滲、防護等功能,彌補了天然巖土許多物理力學性質的不足。由于它在土工工程的各個方面的廣泛應用,故被人們認為是繼木材、鋼筋、水泥之后的第四種主要建筑材料,土工合成材料應用是巖土工程的一場革命。
3 土工布砂墊層結合反濾結構及人工降雨沖刷試驗
根據西江大堤圍壩線長,易受雨水沖刷的特點,結合部分堤壩工程遭沖刷破壞的事實,在水庫施工時我們采取了土工布與10厘米中砂墊層相結合的反濾結構。其機理是壩體在施工期遭受暴雨沖刷或運行期水位驟降時,使土工布與壩面之間形成的“徑流”在砂層中流動,避免了徑流直接沖刷壩面,起到了“保土”作用。同時,土工布不與土體直接接觸,防止了土粒淤堵,保證了反濾結構的透水性。
為了進一步論證其合理性,找出其最佳墊砂厚度,我們在水庫圍壩護砌施工現場進行了人工降雨試驗。共分兩個試驗段。其中甲段不設砂墊層,土工布(規格為350克每平方米)直接鋪在修好的壩體上,其上干砌厚30厘米的片石;乙段則在修好的壩坡上首先鋪設10厘米厚的砂墊層,使之鋪平灑水拍實,再在上面鋪設一層土工布(規格相同),最后干砌30厘米的片石。人工降雨的產生是用兩臺并聯的QY-15型潛水泵將水打入Φ100毫米的輸水主管,然后再流入主管兩側Φ20毫米的配水支管內。配水支管共28根,每根長9米,間距為1. 9米。每根支管上各開3排小孔,孔距15厘米,孔徑2毫米。支管內的水由小孔噴入空中,灑落在干砌石壩坡面上。可以通過調節主管上的調節閥使支管內的水以不同的速度從小孔內噴射出來,從而產生強度不同的人工降雨,達到檢驗壩坡承受雨水沖刷能力的目的。
首先對乙段鋪設砂墊層的壩段進行了人工降雨試驗。歷時兩個小時,“降雨”強度達到120毫米每小時,“降雨”過程中,從壩坡腳流出的水開始稍微渾濁,10分鐘后直到試驗結束則一直為清水。試驗完畢在壩坡上、中、下三處拆除片石檢查砂墊層的厚度為9.5厘米,9厘米,9.5厘米,與鋪設厚度10厘米±2厘米的施工標準相符,說明砂墊層沒有被沖刷。同時,壩坡沒有出現塌陷、鼓包等異常現象。壩坡是穩定的。而后,對甲段不鋪砂墊層的護坡進行人工降雨試驗。同樣歷時為兩個小時,“降雨”強度達到120毫米每小時,從壩坡流出的水一直處于渾濁狀態。試驗完畢將片石及土工布拆除后,發現壩坡沖刷嚴重。大小沖溝達43條,最大的兩條沖刷寬度為40厘米,沖刷深度達25厘米。通過人工降雨試驗,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土工布砂墊層結合反濾結構的水庫圍壩遭受到50年一遇的暴雨沖刷時,壩體是穩定的,反濾結構“保土”、“透水”性能良好;反濾結構僅為土工布不鋪砂墊層,則土工布易于淤堵,喪失反濾作用,沖劇壩體,以致使整個壩體遭到破壞,從而證實了“土工布砂墊層結合反濾結構”對于保證水庫壩體安全是完全必要的。
4 土工布在西江大堤工程上的應用
4.1利用土工布作壩體反濾
反濾層的損壞是導致堤壩決口、潰堤的主要原因之一,土工布作為一種新型濾料用于壩體反濾結構時,關鍵在其透水、保砂(即防止被保護土體的沖刷)作用。為使土工布更有效地發揮作用,特別是保證施工質量,以及有利于土工布的鋪設,在施工方法上采用“干砌石先豎,后掛土工布,填土緊跟上”的施工工序。這樣,既可使各層的施工得到有效的控制,又保證了土工布鋪設的質量。作業方法是:按堤壩設計斷面,在基礎整平拋石體上,當干砌塊石上升1m后,立即一邊掛設土工布,一邊填筑土方;然后,石堤每上升1m就鋪設一次,直至堤頂設計高程。掛鋪土工布時要求以平整為宜,橫向上端用14號鐵線穿扎固定于石塊上,固定點的間距要求2-3m,橫向下端和豎向自然搭接,搭接長度均為300-400mm。
(1) 比山皮石具有更好的工程效果。過去采用山皮石作反濾層,最為突出的問題是質量無法擰制和保證,尤其是泥沙含量較多時,當泥沙被海潮淘走后,就出現下陷和裂縫;當泥沙擠入石塊縫隙,堵塞了排水通道時一,對石堤將產生不利的孔隙水壓力,增加了傾覆力矩。利用土土布作反濾層,由于其濾砂排水的作用,直接地解決山皮石存在的問題,從而保證堤壩的安全。
(2)大大簡化施土程序。過去為了保證反濾層(山皮石)的填筑寬度,在石堤背后lm處,要增設1道打樁扎圍,須投入相當多的人力和物力。采用土土布不需這道土序,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快了施土進度。
(3)緩解填筑材料的有限局面。在應用土土布作反濾層以前,土堤的填筑材料,主要采用堤圍區附近的粘性土,隨著堤圍施土速度的加快,對粘性土的需求遠遠不能滿足。用土土布作反濾層,可采用堤圍附近的粉砂和中砂為主要材料填筑,填筑材料來源更廣。
(4)降低土程造價。①減少了1道打樁扎圍的施土土序,可節約5萬元km;② 2種反濾層材料差價可節約50%即6萬元/km;③填筑材料的更換可節約35萬元/km,3項共減少投入46萬元/km。
4.2 土土布用于水閘船閘上下游護坦防沖護底
西江大堤普遍采用鋼筋混凝土箱底板,梁板式岸墻預制水閘,它具有施土方便、造價低、結構合理等優點。但存在一些問題,例如,閘室上下游都已按設計做了拋石護坦,長各10m,厚0.9m,但在運行過程中,仍遭受嚴重的淘刷,因而出現年年拋石,年年受沖的現象,故每年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進行維修。更為嚴重的是,它時刻對閘體的安全運行構成威脅。其具體做法:把土工布(用防老化膠絲縫紉)拼幅成大塊,其面積為386m2,用直徑4mm的膠絲做成網絡形骨架,用土土布縫紉固定或上下夾住土土布,起加筋”作用,四周邊框用粗膠絲繩(小8mm)加固,增強施土時的抗張力,具體制作方法和尺寸見圖1。制作完畢后運至浮運閘預制現場,將其一端用膨脹螺妊固定在空箱底板側墻上,并卷成筒狀縛緊,與浮運閘一起浮運到閘址處,施土時由潛水員解開,同時利用潮水低谷(停流)前后的兩次不同流向,分別順潮水的流向將土土布展開攤鋪于水面,然后由工人張拉四I周的膠絲繩,用鋼管樁固定拉緊。旋即,載滿塊石的船舶駛入布面,等間距成排就位,同時向布面均勻拋投塊石。當拋投到一定程度后,一邊拋石一邊探測水深以控制厚度,使拋石體基木平整,直到設計高程。
圖1 前后護坦土工布制作示意圖
根據幾年的定期探測,均未發現沖刷現象,亦未曾因此而補拋塊石,保證水閘得到了正常運行。土土布用于水閘護坦防沖護底,有如下作用:①由于土工布的反濾作用,使閘基和坦基不致發生沖刷、管涌等滲透破壞現象,保證了閘基和坦基的穩定和安全;②由于土工布的“加筋”作用,提高了地基承載力,使地基應力和沉陷趨十均勻,消除了塊石對軟基因應力集中而被擠壓剪切的破壞現象;③由于土工布的隔離作用,既保證了軟基的豎向排水,加快固結速度,又避免淤泥由石縫擠出而流失。
總之,實踐表明引堤基礎鋪設土工布,可減少塊石沉沒和土方淘刷的損失;減少了工程量和加快了施工速度;避免基礎沖刷保護水閘安全;由于土工布的隔離作用,保證了軟基的豎向排水固結,提高地基承載能力;土工布“加筋”作用,使地基應力趨于均勻,避免產生局部下陷,根據初步統計,采用土工布加砂墊層復合反濾結構比傳統的砂礫料反濾結構工程費用低40%左右。
參考文獻:
[1] 崔雅軍,楊欽. 土工布材料摩擦性能與凍融性能試驗研究[J]. 吉林水利,2002(02).
篇6
10月14日至18日,海南遭新一輪強降雨襲擊,海口、文昌、瓊海等17個市縣再次普降大到暴雨,共有208.41萬人受災,緊急轉移安置13.93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9.8萬公頃,倒塌房屋1416間,損壞房屋2022間,直接經濟損失23.1億元人民幣。
10月15日8時至17日13時,海南全島平均降雨量為229.8毫米,全省18個市縣中,有9個市縣的代表性雨量站出現200毫米以上降水,5個市縣的代表性雨量站出現300毫米以上降水,屯昌縣、澄邁縣和海口市雨量站分別錄得425.7毫米、401.7毫米和366.8毫米雨量。僅在16日13時至17日13時24小時內,屯昌、澄邁和海口降雨量分別達到208.2毫米、176.9毫米和199.4毫米。
海南強降雨期間,海南200多個村莊受淹,海南省各級政府緊急轉移安置受洪水圍困和次生災害威脅的10.13萬群眾。其中,海口市被洪水圍困村莊103個,轉移群眾1.56萬人,文昌市受洪水圍困或病險水庫威脅村莊44個,轉移群眾3.84萬人,定安縣受淹村莊41個,轉移群眾9114人。
此外,受持續強降雨影響,海南1100多座水庫中,約有70%存在安全隱患,全省已有29座大中型水庫水位超汛限,有536座各類水庫正在泄洪除險。
相關學科
數學:地理學科中的時區、溫度曲線、降雨量直方圖、等高線等常常會與數學學科結合出題。海南暴雨這個素材就可能以一天中氣溫變化圖象與該地區某月的降雨量隨時間變化的圖象,出于函數相關的問題。除此以外,也可能與數據、統計和概率等知識點聯系起來。
物理:一場大雨充分暴露出海南城市排水系統設計存在的漏洞。與排水系統相關的素材可能出現在物理試題中考查浮力與體積,
地理:海南位于熱帶,氣候是熱帶季風氣候,降水特征:全年多雨,夏季降雨特別集中,這些都是初中地理中的知識點。另外,季節、溫度、氣候與洋流,都可與地理中的相關知識相聯系。
原創試題
數學
1.統計顯示,從2010年10月1日8時到16日 14時。海口累計雨量達1003.1毫米,這是海口 有氣象記錄以來首次月降水量突破1000毫 米。將1003.1毫米用科學計數法(四舍五入保 留兩個有效數字)表示約為(
)毫米,
A.1.003×103 B.10.03×102
C.1.3×103 D.1.0×103
2.受海南強降雨災的影響,某省在2011年雨季 來臨之前,進行了防汛工作,某縣對長為4 800 米的河壩進行了加固。按原計劃加固600米 后,采用了一種新的加固模式,這樣一來每天 加固的長度是原來的的2倍,僅用九天就完成 任務,試求出原計劃每天修加固多少米?
3.如圖1,在海南受災時,某救援車行駛到B處時, 瓊海市的一所學校A在救援車的北偏東60°的 方向:救援車從B處向正東方向行駛1800米 到達C處,此時學校A在救援車的正北方向, 求C處與學校A的距離(結果保留四個有效 數字)。
物理
4.2010年10月,海南省部分地區遭受特大暴雨, 共有208.41萬人受災,緊急轉移安置13.93萬 人,農作物受災面積9.8萬公頃,倒塌房屋1 416間,損壞房屋2022間,直接經濟損失1億 元人民幣。下列對海南降雨的形成過程說法不 正確的是(
)
A.降雨前空氣中含有大量水蒸氣
B.降雨的形成過程主要發生了熔化
C.雨水形成過程是放熱的
D.降雨的形成條件之一是降低溫度
5.強降雨發生以后,造成許多道路交通中斷,如 圖所示是利用鏟車清理道路上的碎石,下列關 于鏟車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鏟車的機械臂利用的杠桿原理
B.鏟車將碎石裝入運輸車的過程對碎石做了功
C.鏟車的履帶很寬大,目的是為了增大摩擦
D.鋒利的土鏟增大了壓強
6.海南省發生強降雨災害后,飛機在向災 區空投大批救災物資。系著降落傘的食品箱在 加速下落一段距離后變為勻速下落,食品箱和 降落傘在勻速直線下落的過程中(
)
A.動能越來越大
B.機械能保持不變
C.運動狀態一直在改變
D.所受的重力和空氣阻力是一對平衡力
7.我們經常聽天氣預報說“……向北移動的暖濕氣 流和來自××地區的冷空氣前鋒相遇,將在我 國××至××之間形成一條東西方向的降雨 帶……”請你運用所學物理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篇7
當你走過林區或在公園散步,觀賞著綠樹搖曳、芳草萋萋、花卉爭妍的景色,呼吸著沁入心脾的新鮮空氣,你可想到二氧化碳與綠色植物的密切關系?
原來,有心的科學家早已發現二氧化碳是綠色植物不可缺少的原料。
大約在40億年以前,地球上沒有生物,也沒有氧氣,而二氧化碳在自然界里卻占90%以上,其它的是水和氨等化合物。多少個億年以后,地球上出現了綠色植物。這座天然的綠色“化工廠”不停地工作,葉綠素吸收太陽能,以二氧化碳和水作原料,進行光合作用,釋放出氧氣,創造了動物(包括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地球上的綠色植物每年吸收二氧化碳約7300億噸,釋放出5309億噸氧氣。目前,地球上空氣中的氧已超過二氧化碳700多倍。
植物的光合作用,又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拿蔬菜來說吧,有了二氧化碳,豆角、西紅柿、黃瓜才能長得茂盛,結的果才多。現在有的蔬菜實行工廠化生產,利用二氧化碳和水,會制造出多種新鮮蔬菜,供人們需用。各種糧食作物的生長發育,也都離不開二氧化碳。
在自然界里,二氧化碳還是有名的“雕刻家”呢。你看那拔地而起的石柱、倒掛如冰錐的石鐘乳、橫跨懸崖絕壁的天生石橋、形如竹筍的石筍、都是二氧化碳孜孜不倦精心雕刻的佳作。二氧化碳怎能刻動堅硬的石頭呢?在億萬年以前,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波濤翻滾的海洋。隨著歲月的流逝,地殼的運動、變遷,海水退去,海底上升成為大陸,突起的成為高山和丘陵。水中的二氧化碳隨著山中的小孔隙流動。二氧化碳和水起反應能生成碳酸。碳酸有很強的腐蝕性,它日夜啃咬著石灰巖,發生化學變化,生成碳酸氫鈣。天長日久,山被咬成溶洞而且越來越大,里面流動的碳酸氫鈣也越來越多,在遇著合適的溫度和壓力時,碳酸氫鈣又分解成為碳酸鈣、二氧化碳和水。這樣眾多的碳酸鈣聚結在一塊,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天生石橋、石筍、石柱和石鐘乳等山水名勝。
隨著科學的發展,二氧化碳的用途越來越廣泛。人們根據二氧化碳身體重、體積大,又不會燃燒的特點,讓它參與滅火的戰斗。平時,把二氧化碳藏在滅火器里,一旦發生火災,讓它噴到火上,二氧化碳會嚴嚴實實把火蓋住,不讓與空氣中的氧氣接觸,火離開氧便熄滅了。
再看看人工降雨吧,銀色的飛機在云層里穿插飛行,連續撒出白色冰粒,頃刻之間,陰云密布,大雨落下 ,這白色冰粒就是固體的二氧化碳碎塊。把二氧化碳放在機器內加大壓力、降低溫度,氣體的二氧化碳就變成了固體的干冰。要講人工降雨,首先應該了解人工降雨的對象――云。云是水汽凝結而成的。云可分兩種:一種是“冷云”,它的上部溫度在0℃以下;另一種是“暖云”,云中溫度在0℃以上。怎樣“強迫”冷云、暖云在人們需要的時候下雨呢?通常是用飛機把干冰噴到云里,使云內溫度下降,冰晶增多、增大,迫使它下降。這時,如果云底到地面的溫度低于或接近0℃就下雪;要是高于0℃,冰晶在半路上融化了,就成雨。要“強迫”暖云下雨,現在多采用飛機向云層撒食鹽、氯化鈣等凝結核,促使云滴增大為雨滴落下來。
二氧化碳還可以制成冷凍劑,能抑制細菌生長,保存食品,人們用它保存蔬菜、水果和肉類,可以保持味道鮮美。
篇8
1,溫度計
溫度計是用來測量物體溫度的儀器,常用的溫度計是根據酒精或水銀等液體熱脹冷縮的規律制成的使用溫度計時,首先要看清它的量程,然后看清它的分度值,這樣才能正確讀出所測的溫度,并且不會損壞溫度計。
2,汽化和液化
物質由液態變為氣態的現象叫汽化,汽化有兩種方式:蒸發和沸騰,蒸發是只在液體表面進行的汽化現象液體溫度越高,液體表面積越大,液面上空氣流動越快,蒸發越快,液體蒸發時有制冷作用,沸騰是在液體內部和表而同時發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沸騰時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液體的溫度達到沸點:二是液體要不斷吸收熱量,物質由氣態變為液態的現象叫液化,氣體液化時放熱,使氣體液化的方法有兩種:降低溫度和壓縮體積。
3,熔化和凝固
物質由固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熔化物質由液態變成固態的過程叫凝固,固體分為晶體和非晶體,有固定熔化溫度的物質稱為晶體,如:冰、金屬、水晶等,沒有固定熔化溫度的物質稱為非晶體,如:松香、瀝青、玻璃等,熔化吸熱、凝固放熱。
4,升華和凝華及水循環
物質由固態直接變為氣態的現象叫做升華,物質由氣態直接變為固態的現象叫凝華,升華過程要吸熱,凝華過程要放熱,物質由一種狀態變成另一種狀態叫做物態變化,物態變化過程伴隨著能量的變化,水、冰雪、冰晶、水蒸氣,它們都屬于水的三態,它們不停地運動著、變化著、循環著,形成一個巨大的循環系統。
二、重、難點剖析
1,如何正確使用溫度計?
使用時應注意:①不能測量超過溫度計量程的溫度;②將玻璃泡與被測量物體充分接觸,示數穩定后再讀數;③讀數時,視線與液面相平:④不能將溫度計從被測物體中拿出來讀數,在讀數前,應要認清分度值,方可快速準確讀出溫度計的示數。
2,怎樣理解蒸發與沸騰的異同點?
3,如何認識水循環?
冰山上的積雪一部分熔化后變成水,匯入江河;另一部分積雪升華直接變成水蒸氣,升入天空,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通過蒸發變成水蒸氣,升入天空,水蒸氣隨氣流運動到各處,水蒸氣在高空遇冷時,有的液化成水蒸氣,有的凝華成小冰晶,形成千姿百態的云,云中的小水滴也會凝固成小冰晶,云中的小水滴大到一定程度后,向地面降落,這就是雨,云中的小冰晶大到一定程度后,降落到地面、高山,這就是雪。
三、易錯點掃描
1,實驗室用的溫度計和體溫計
常用溫度計的測量范圍根據應用的環境而有不同,但是都比較大,而體溫計的測量范圍為適應人的體溫范圍比較小,為35~42℃,由于體溫計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間有很細的細管,當體溫計的玻璃泡離開人體后,管內的水銀柱能夠停留在原來示數處,方便讀數,因此每次使用體溫計前,都要拿著體溫計把水銀甩下去如果不甩,體溫計將顯示未甩之前所測量的最高溫度,而常用溫度計不能離開被測物體讀數。
2,判斷物質所處狀態
物質的狀態與物體所處的溫度有關,因此解答這類問題首先要明確該物質的熔點和沸點,然后看物體所處的溫度,當物體的溫度低于熔點,處于固態:高于沸點,處于氣態;高于熔點,低于沸點,處于液態;等于熔點,可能處于固態、液態或固液共存態;等于沸點,則物體處于氣態、液態或氣液共存三種狀態均有可能,對于后兩種情況,究竟處于哪一種,由物體當時的時間決定可參看如圖1所示的圖像確定狀態。
2,晶體的熔化圖像
如圖2所示,AB段物質處于固態,吸熱溫度升高;BC段物質處于固液共存態,吸熱熔化且溫度保持不變;CD段物質處于液態,吸熱溫度升高;B點和c點雖然溫度相同,但物質在B點處于固態,在c點處于液態;BC段對應的溫度t即是熔點(同樣也是凝固點)。
3,汽化和升華
物質經歷升華或汽化過程后,其最后的狀態相同,都是氣態,但是物質在發生物態變化之前的狀態不同,只有固態物質才可能發生升華,而發生汽化的物質的初始狀態是液態,物質從同態變成氣態,第一種方式經歷兩種物態變化,依次是熔化和汽化:第二種方式經歷一種物態變化即升華,因此特別強調“直接”兩字的重要性同樣,在理解凝華的概念時也要注意“直接”兩字。
四、典型例題放送
例1有一種“固體糧蟲凈”,放在糧倉里能預防糧食生蟲,“固體糧蟲凈”過一段時間會變小,在這個過程中所發生的物態變化是(
)。
A,凝華 B,升華 C,熔化 D,汽化
解析 對“同體糧蟲凈”過一段時間會變小所發生的物態變化進行分析時,我們應從所研究物質及物態變化前所處的狀態人手:“固體糧蟲凈”在物態變化之前是以固態存在的,固體糧蟲凈發生物態變化后所處的最終狀態是氣態,然后再分析物態變化過程:“固體糧蟲凈”在物態變化過程中沒有出現液態,根據升華的定義,物質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的現象叫做升華,因此說“固體糧蟲凈”過一段時間會變小所發生的物態變化是升華。
答案選B。
例2在探究海波熔化的規律時。小紅和小明分別設計了如圖3所示的a、6兩種方案。
(1)結合你的探究經歷,分析評價他們的方案。
(2)某同學在處理數據分析論證時,在方格紙上描出了實驗數據對應的坐標點(圖4),請你作出海波的熔化圖線,指出海波的熔點為。
(3)如果讓你自己實驗探究海波熔化的規律,你在實驗中會想到注意哪些問題呢?請你至少寫出一條注意事項。
解析(1)在評價不同的實驗方案時,應該從實驗探究的可行性和科學性等幾個方面人手進行分析,根據圖4可知,這兩種方案采用的加熱方式不同,小明的方案是“水浴法”加熱,而小紅是直接加熱,易發生過熱現象,不能使海波受熱均勻。
(2)在應用圖線處理實驗數據時。應該剔除錯誤或誤差比較大的實驗數據,然后描點,再用光滑的曲線將各個點連接起來,則所作出海波的熔化圖線如圖5所示,分析海波的熔化圖線可以看出海波熔化過程中溫度保持在48℃不變,所以海波的熔點是48℃。
(3)在探究海波熔化的規律時的注意事項應該從實驗儀器的使用和可能給實驗探究造成的誤差兩個方面人手考慮作答。
答案(1)小明的方案是“水浴法”加熱,能使海波受熱均勻、緩慢;而小紅是直接加熱,易發生過熱現象,小明的方案較好。
(2)熔化圖線如圖5所示;48℃
(3)讀數時,視線要與溫度計的液面相平:燒杯中的水不宜過少或海波選取要適量等。
例3 2009年春,我國北方地區發生嚴重旱災
(1)人工降雨是緩解旱情的重要手段,干冰等物質可用于人工降雨,撒在云層上的干冰(填物態變化)時吸熱,使空氣中的水蒸氣迅速凝結成水滴形成降雨。
(2)面對旱情,我們更要節約用水,寫出一種生產、生活中常見的節水方法。
篇9
從學生的知識儲備上來看,學生已經了解了很多有關CO2的現象和知識。從學生心理特征上來看,初三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對外界事物及現象充滿了好奇心。他們對化學的興趣逐步由直覺興趣——操作興趣——具有因果關系的興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認知興趣遷移。往往通過自主探究來了解一類物質的規律知識,甚至為此要求進行一些創造性的實驗和觀察活動。從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方面看,什么叫實驗探究、如何實施實驗探究是學生不熟悉的。因而,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使學生初步認識科學探究的過程、方法和意義。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說出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能用二氧化碳的性質解釋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再次練習固體、液體藥品取用等基本操作。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二氧化碳的性質、用途等有關知識的探究學習,使學生體會獲得知識的過程,使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通過相互交流、探究式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產生科學探究的興趣,從而產生學習化學的強烈愿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從生活視角觀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從社會視角分析其使用,體會化學與社會的關系;在探究活動中,感受合作學習、研討、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性,創設學術氛圍、滲透科研方法,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方法觀。通過對溫室氣體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紹,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并且有意識辯證地看待問題。
教學重點與難點
探究二氧化碳與水反應,使學生認識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和掌握相關反應方程式。
教具學具
實驗用品:燒杯、集氣瓶、鐵架臺、試管、礦泉水瓶、噴壺、紙花、蠟燭、階梯、毛玻璃片、火柴;鹽酸、石灰石、水、石蕊試液
教學媒體的準備及使用環境
媒體的準備:幻燈片的制作,上網查找干冰升華、人工降雨視頻
媒體使用環境:多媒體教室
本節課提供了大量實驗平臺,讓學生在實驗的基礎上進行化學知識的學習,但有的實驗在現有條件下無法完成,例如,干冰極不易保存,所以干冰升華、人工降雨實驗在課上完成起來有困難。本節課我利用網絡資源,找到干冰升華、人工降雨的視頻,在課上播放,不但節省時間,而且效果非常好。多媒體展示自然、生動,使學習者易于接受,有利于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實現由感性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學生通過對多媒體提供的大量信息進行認真觀察、思考,感知教材,既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又實現了化學教學的整體優化。因此,通過多媒體資源與課堂教學的整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使化學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猜謎語:農民伯伯說我是莊稼的糧食;消防隊員說我是滅火先鋒;環境學家說我是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謎底:二氧化碳。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設問:你還知道其他有關二氧化碳的事情嗎?
教師首先通過圖片展示二氧化碳循環圖,介紹固態二氧化碳——干冰,然后通過視頻播放干冰升華、人工降雨的過程,講解人工降雨的原理。
設計意圖:滲透生活中處處有化學,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興趣。
環節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學生通過肉眼無法觀察到密度和溶解性,于是教師演示紙天平實驗,并指導學生親手做二氧化碳溶于水實驗,學生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能溶于水。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能力。
環節二: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在二氧化碳溶于水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生化學變化呢?教師通過實驗總結化學變化的判斷標準;是否有新物質生成;反應物是否減少。
設計意圖:總結判斷化學變化的依據,使學生形成階段性總結的意識,拓展思維。
引導學生探究實驗:取少量瓶中液體于試管中,滴加石蕊試劑,石蕊變紅。是什么使石蕊變紅的?分析瓶中液體的成分:水、二氧化碳、新物質。
結論1: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了一種酸——碳酸:
H2O+CO2==H2CO3 。
演示實驗:加熱變紅的小花又變回紫色。
結論2:碳酸不穩定,受熱立刻分解,變成了二氧化碳和水:H2CO3== H2O+CO2。
設計意圖:學生在探究二氧化碳的過程中,體驗了一次完整的實驗探究過程,學生在明確了化學實驗探究過程的同時,也提升了實驗探究的能力。
演示實驗:檢驗碳酸飲料中的二氧化碳,現象:石灰水變渾濁了。
結論3 : 二氧化碳能與石灰水反應:
Ca(OH)2+CO2=CaCO3+H2O。
教師在此時提醒學生碳酸飲料會腐蝕牙齒;飲料中的磷酸影響鈣和鐵的吸收,造成缺鈣和貧血。
設計意圖:滲透生活中處處有化學,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興趣。
講述和設疑:在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時,這個反應可以用來檢驗二氧化碳氣體。那么如何驗滿呢?
學生回答:用燃著的小木條,小木條熄滅。
結論4:一般情況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不支持燃燒,不供給呼吸。
設計意圖:用學生已經熟悉的知識引出本節課新知識,過渡自然,學生易于接受。
教師播放視頻:檢驗久未開啟的菜窖是否能下去;進山洞用火把照明更安全。在久未開啟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處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過高而危及生命。怎樣測試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過高?
演示實驗:傾倒二氧化碳滅蠟燭實驗
設計意圖:應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拓展視野,將課本上的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滲透生活中處處有化學。
環節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根據二氧化碳的性質,總結二氧化碳的用途。
設計意圖:傳遞化學理念:物質的性質決定用途,用途反映物質的性質。
環節四:了解溫室效應
CO2具有很多用途,那么在空氣中是否越多越好呢?展示溫室效應圖片,讓學生感受溫室效應的危害。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辯證地看待問題的思維,辯證地看待二氧化碳氣體的利與弊,增強環保意識。
環節五:小結
教學反思
1.縱觀本節課,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的有效結合,提高學習的效果和效率,促進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深度理解和靈活運用,促進學生解決問題以及創造能力的發展。同時培養了學生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對信息內容的理解與批判能力以及處理并運用信息的能力。
2.以實驗為載體,以問題為導向,巧設化學情境,設疑啟思,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創造力。教學實踐充分證明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能生惑。因此,本節課,從猜謎語引入開始,我的每個環節都從問題開始,利用設計的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以解決問題結束,使學生始終處于主動學習和不斷探究思考的過程中,培養其創造力。同時,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后帶來的快樂與成就感,為創新性學習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篇10
一、什么是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學
什么是生活化教學呢?所謂生活化教學就是教師通過對生活現象的一些總結,還有自己的一些生活經驗,然后將自己所看到的一些生活現象和總結的生活經驗與自己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很好地結合起來,將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生活化,從而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吸收這些教學內容。也就是說,能夠將生活中的一些經驗融入高中物理教學當中,能夠用高中物理所學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某些現象,這就是所謂的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學。所以說,如果能夠將高中物理實現生活化教學,就會使得學生的聽課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
二、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的方式
1.增加教學中生活事例的引入
高中物理是一門枯燥的課程,想要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可以適當地引入一些生活事例,這樣就可以將課程與生活聯系起來了。比如說,在講到光的形成的時候,由于光是有赤橙紅綠青藍紫七種顏色的,所以我們可以將這七種顏色與我們所見到的雨后彩虹結合起來,我們所看到的彩虹顯現出來的七種顏色就是我們所學的七種色光了。在講到光的反射與吸收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引入生活中的例子,如為什么人們總是在夏天穿一些淺色的衣服,在冬天穿一些深色的衣服呢?難道就真的是為了配合季節,夏天就應該穿得多彩繽紛一點,冬天就得穿得沉悶一點嗎?不是的,因為在夏天,如果我們穿一些淺色的衣服,那么我們所吸收的色光就少,反射的色光就多,也就是說穿淺色的衣服是為減少色光的吸收,即減少熱量的吸收,那樣我們就不會感到那么熱了。在冬天穿深色的衣服就是為了增加色光的吸收,增加熱量的吸收,從而起到保暖的功能。
2.用生活的例子來解釋一些原理形成的過程
如果能夠將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生活現象用所學到的物理知識來解釋,那么學生對于這方面的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就會更加的深刻,所以在高中物理課堂中,教師可以用生活的一些例子來解釋一些原理的形成過程。比如說,在講到熔化、汽化、凝固這些原理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用生活中的一些例子來說明,就拿最簡單的水來說好了,當我們把常溫下的水煮開后,我們揭開煮水的鍋蓋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有一層層“霧”向上空飄起,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水蒸氣,水蒸氣是由于水在加熱的情況下,液態的水由于溫度的升高從而變成了氣態的水,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汽化。冬天來了,北方都下起了雪,那么雪是怎么來的呢?冬天的時候,溫度下降,在上空的雨水就會因為溫度的下降而變成固態的水了,這就是凝固的過程,也就是說,雪其實就是液態水經過凝固得來的。
3.利用生活經驗來鞏固知識
高中物理是一門理解性很強的學科,學生要將所學的知識理解了,才能更好地記住它,所以學生可以將所學過的知識通過與生活的一些經驗結合起來,從而使得自己的記憶更加的深刻。例如,學生在記憶空氣阻力的時候,可以將比較重的物體和比較輕的物體一起從高空中拋出,比如說一起拋石頭和紙巾,那么最先落地會是什么呢?最先落地的是石頭,為什么呢?因為,空氣阻力對比較重的物體的影響比較小,對比較輕的物體的影響就比較大,所以說,由于空氣阻力的影響,使得在同一高度,同一時間拋下的石頭和紙巾,石頭更快地落地。
4.注重與多媒體的結合教學
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將生活中一些不是很常見的現象呈現給學生,即使學生沒有親身見過或是遇過這樣的生活現象,也能夠很好地將這些生活現象的物理原理說出來。比如說,教師可以播放利用干冰人工降雨的視頻給大家看,然后就跟大家解釋什么是人工降雨,所謂的人工降雨就是將干冰(固態CO2)放到空中,由于干冰升華吸熱,使周圍空氣降溫,水汽凝結,再加上空氣塵埃作為凝結核,于是就變成了我們所說的“雨”了。
5.增加學生的課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