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的具體表現范文

時間:2023-12-27 17:55: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氣候變化的具體表現,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劉然,男,湖南常德人,現任湖北大學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湖北大學生態政治研究所負責人。

摘 要:黨的十提出了“五位一體”的建設方向和總體布局,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與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并列起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整合生態環境各主要部分,謀求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在這其中,氣候問題一直是全球熱議的中心問題,“氣候”正在脫離原有的狹隘的生態和社會建設層面,逐漸與政治相結合,形成了一門新的學科方向和角度,即氣候政治。本文通過對湖北大學生態政治研究所負責人劉然教授的采訪,總結概括了若干問答內容,以解釋氣候政治的獨特內涵及影響意義。

關鍵詞:氣候政治;生態政治;氣候外交;生態政府

曹:劉教授您好,很榮幸能跟您探討有關氣候變化方面的問題。

劉:你好。

曹:當今世界越來越關注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各種問題,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工業革命這把“雙刃劍”。一方面,它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但另一方面,它衍生出的物質主義、享樂主義的文化特質,特別是在對待環境問題上的行為和態度,給全世界帶來了無法愈合的破壞。氣候的破壞直接導致生態的失衡,并且會對世界的政治格局產生深遠而重大的影響。我們知道您是生態政治方面的專家,在去年的五月初,您作為中方代表之一參加了由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和德國波恩應用政治研究院聯合主辦的“氣候變化與全球治理――首屆中德學術高層論壇”,并提交了《用中國傳統政治學的概念分析生態環境自主治理的可行性》的學術論文,這篇文章已經由《國際社會科學雜志》刊出。那么您如何看待此次論壇?另外,您能否給我們解釋一下,該如何去理解氣候變化呢?

劉:此次能夠就全球氣候治理問題參加中德高峰論壇,我感到非常榮幸。不僅能夠與全世界最頂尖的學者進行面對面的對話,開闊了自己的視野,而且對于自己能夠作為一名學者參與到全球氣候分析與治理的體系中來,我感到沉甸甸的社會責任。這次會議讓我們中外學者齊聚一堂,暢談氣候變化的感想和體會,不僅對于學術的交流和融合有很大的助力,更對氣候問題全球治理的未來充滿信心。我所提交的論文的主要觀點是從中國傳統道家的生態思想在環境治理中發揮的作用為例,結合西方公共產品理論,闡釋論證了文化構建在生態環境自主治理中可發揮的效用,著重強調民間組織在生態治理中的重要地位。有機會我們可以詳細交流一下這次會議的成果。

如果要從純粹自然地理科學的角度去解釋氣候變化,就你所知我還稱不上是專家。但是我們研究政治的,有必要從政治科學的視角去認識氣候變化。我們知道,《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將“氣候變化”定義為:“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觀察,在自然氣候變化之外,由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地改變全球大氣組成所導致的氣候改變”。我想我們今天所要討論的主題更多的是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的。除此之外,我們還要知道氣候變化的三個表現:全球氣候變暖、酸雨以及臭氧層破壞,而全球氣候變暖更是當前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重點問題。

工業革命以來的人類活動致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急劇增加,這也是全球變暖主要的元兇。它所帶來的后果也是非常嚴重的,冰川消融、極端氣候、糧食減產、海平面上升、物種滅絕等等問題,都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環境。

曹:“生態政治”這個概念目前已經在世界各國得到普遍認可,它所強調的政治視角下的生態化建設,符合當前世界的生態現實。氣候問題作為生態環境建設的核心,世界都在尋求可行的解決路徑,各國政府在氣候問題中的主張和做法也可以反映其觀念上的差異。您認為氣候變化在世界發展的進程中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劉:確實,生態政治這個概念已經在我國產生了很大影響,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研究。但是有些學者將生態政治等同于綠色政治或政治生態,在我看來這是有待商榷的。綠色政治是西方綠黨、綠色社會政治運動以及綠色政治思想有機統一的總稱,國內相關的綠色政治一說,只是在其意義上的引申和拓展。而政治生態,從“感性”方面來說,它是指某單位、某區域、某國家政治活動及社會政治生活出現的一種有序或無序的現象。從“理性”方面來說,則是指影響政治體系運轉的內外因素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現象。因此,我認為,政治生態是政治的一種運行的氛圍,比如政治民主、行政自覺、政治參與都是政治生態的具體表現。一句話來說,政治生態是一種政治運行環境。但是生態政治跟政治生態有很大的差異,它是站在政治的角度和立場去分析具體的生態行為以及影響,這是隨著世界經濟和科技的快速發展情況下,對世界范圍內的生態和環境問題衍生出來的具體學術分支,并快速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成為很多西方國家逐漸引以重視的一種政治思想。氣候政治正是生態政治的更為微觀的表現和反映。

談到氣候對政治的影響,我們首先來搞清楚氣候政治是什么。從學理上說,氣候政治是面對這個具有強大外溢效應和市場失靈特征的大氣世界,人們用了20年時間試圖學會在一個越來越熱的世界里相互依存。但這顯然并不容易,氣候變化,已經從一個科學問題演變為了政治問題,叫做氣候政治。我們接下來談下氣候的影響。

篇2

風濕病中醫學的概念是指因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及人體臟腑功能失調,氣血虛弱、內生痰濁、瘀血或熱毒,而出現以肢體、關節、肌肉、筋骨疼痛、麻木、酸楚、腫脹、僵直、變形和活動受限,或累及臟腑為主要特征的一大類病證。西醫學風濕病的概念是泛指影響骨、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肌肉、滑囊、肌腱、筋膜等的一組疾病。

為什么會患風濕病呢?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大量的研究資料提示,風濕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其發病的機制也是相當復雜的。中醫學對風濕病病因的研究,自《黃帝內經》以來,諸家探討頗多,但從病因學角度認識,大致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正氣虛損也就是“正氣不足”。所謂“正氣”,是指人體的抗病、防御、調節、康復的能力。由于正氣不足是風濕病發生的內在因素,所以也可以說是“內因正虛”,其發生常常與先天稟賦不足有關。臨床表現相當廣泛,但主要以營衛、氣血不足,臟腑經絡、組織器官的功能低下為多,其中就臟腑而言,以腎虛較為突出。當過度勞累或安逸可損傷正氣,而成為風濕病發病因素之一。勞累過度具體表現在勞動或思考用力過度、勞傷心脾及性生活不節三個方面。其發生又與安逸過度有關,“安逸”也稱“過逸”,是指過度安閑,不勞動、不運動而言,也可成為痹病的發病原因之一。除上訴相關原因外,正氣虛損可由飲食失調、外傷等引起,也成為風濕病發病的因素。而以上諸多因素又經常相互影響,一損俱損,一虛俱虛,不可截然分開。

第二,邪盛入侵風寒濕熱外邪入侵人體是風濕病發生的重要外因。其發生常與季節氣候異常有關:如氣候變化過于急驟(暴寒暴暖),或非其時而有其氣(春天當溫反寒,冬天當寒反熱),超過人體的適應和調節能力,則均可導致風濕病的發生。從臨床上看,風濕病患者,經久遇寒冷、潮濕的氣候而發病,且病情往往因氣候變化而加重或緩解,均說明四季氣候變化異常是風濕病發生的重要外因。其發生也與居處環境欠佳有關,主要指居處在高寒、潮濕地區,或長期在高溫、水中、潮濕、寒冷、野外等環境中生活或工作。其發生還與起居調攝不慎有關:即指日常工作不注意防護,如睡眠時不著被褥,夜間單衣外出,在電扇、空調下受風,冒雨涉水等等。此外由于臟腑功能失調而產生的內風、內寒、內濕、內熱等亦可導致風濕病,這也是絕不能忽視的。

篇3

關鍵詞:低碳經濟;城市園林設計;生態環境效益

低碳經濟是在全球變暖的大環境下提出的一種經濟社會發展模式,是抑制氣候變化、減緩全球增溫的一種重要措施。城市園林設計是現代城市發展的重要方面,在大力提倡低碳經濟發展的背景下,城市園林設計也必須朝著生態性、低碳性和環保性等方面不斷發展,要不斷提升園林設計的低碳環保效益。

1 城市園林設計應用低碳經濟理念的相關研究

城市園林設計與低碳經濟發展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城市園林必須要以城市經濟發展為主要目的,而且低碳經濟也是城市園林綠化經濟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在城市園林設計中,低碳經濟的理念已經得到了比較深入的滲透和應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低碳經濟理念在城市園林綠化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在城市園林綠化景觀設計中,低碳經濟理念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落葉喬木與常綠灌木之間的搭配能夠有效提升綠化景觀的固碳釋氧的能力,在固碳釋氧能力方面,常綠灌木的能力最強,其次是喬木,然后是常綠喬木,因此在現代城市園林綠化設計中要加大常綠灌木和落葉喬木的比例,并且要對兩者進行合理的搭配。其次,要合理搭配高齡樹和低齡樹,根據相關研究,樹種的樹齡越低,固碳能力越強,因此古樹的固碳能力要比常規的樹種強一些,但是古樹的總碳貯存量較低,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合理搭配高低齡樹種,在營造城市園林景觀的基礎上提升景觀的固碳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夠有效保護自然資源。另外,速生植物和慢生植物的搭配也是低碳經濟理念在城市園林設計中應用的一個重要體現,研究發現,速生植物的固碳能力是比慢生植物要高很多,因此在城市園林設計過程中要盡可能地選擇生長周期長、固碳能力高的植物,并且進行合理搭配,以提升城市綠化景觀的固碳效益。

1.2 低碳經濟理念在城市水體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水體景觀設計是現代城市園林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低碳經濟理念在水體景觀設計中的應用主要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因地制宜,這主要是指根據區域的地理條件、自然資源和水源情況等對選取水體景觀設計營造的建筑材料,已達到降低水體景觀營造成本、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目的。其次,在設計水體輔助景觀時,要合理控制成本,在輔助設計過程中降低相關能源和水資源的耗損。另外,在選擇水體景觀植物時,要從景觀營造、生態環境自凈能力提升等方面進行考慮。

1.3 低碳經濟理念在城市園林施工和維護工作中的應用

城市園林設計、施工、管理、維護等多個方面都充分應用了低碳經濟理念。首先,在城市景觀設計過程中,注重生物多樣性、景觀層次性等相關功能的營造和完善。其次,按照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原則進行園林施工。另外,在后期維護工作中,修剪、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相關工作都要注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控制。

2 低碳經濟在城市園林設計中發展的途徑和方法

2.1 遵守相關規范和法律體系

為了確保城市園林設計發展的科學l生和低碳性,在城市園林設計過程中必須按照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進行設計。在城市園林設計過程中常用到的法律體系有城市規劃法、風景管理條例、古樹名木保護辦法等,這些都是城市園林設計過程中需要遵守的法律法規和規范。

2.2 豐富城市園林建設發展的投資主體

城市園林設計不僅是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城市旅游資源,在提升城市文化發展層次方面也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為了進一步優化城市園林設計和景觀營造的特色,可以從多個角度出發對城市園林建設發展的投資主體進行豐富。具體的說,相關政府部門可以在健全城市園林保證金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放銀行信貸政策,為相關的投資主體提供更加優惠的金融服務和支持政策,以此來加大城市園林的設計開發力度。另外,政府與銀行的合作也是現代城市園林設計和發展的一種重要方式。

篇4

關鍵詞:氣象學與氣候學;教學內容;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P4-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7-0146-02

一、引言

專業基礎課是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之一。《氣象學與氣候學》是高等師范院校地理科學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之一,作為自然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教學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大氣科學的基本知識,理解各種常見的大氣現象產生和發展的機理,掌握常用氣象觀測的基本技能和氣候統計資料的分析方法,為學生將來的中學地理教學或科學研究工作奠定牢固的專業基礎。學好該門課程不僅有利于地理師范專業學生學習其他專業課,而且對今后從事中學地理教學有很大的指導作用,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專業科學素質、科學思維和研究能力的核心課程之一。為提高地理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十分有必要對氣象學氣候學的教學進行深入探索。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作者對《氣象學與氣候學》課程教學內容進行了適當優化,并提出了一些建議。

二、根據專業和學生特點,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地理科學是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要素及人文要素相互作用、關系及其相互作用的科學,其所面對的是開放的復雜地球表層巨系統,包括了自然、人文、區域的綜合內容,跨越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研究,研究內容之間相互滲透,融合貫通。因此,地理科學專業的氣象學與氣候學應有鮮明的綜合性和地域性。《氣象學與氣候學》課程內容涉及知識門類多,知識信息量大。氣象學與氣候學是一門物理機制較強的學科,學科空間概念很強,公式很多,相對抽象。地理科學專業學生文理兼招的特點,有些學生數理基礎較差,對公式的理解相對吃力,教學內容的設置、組織需要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理解能力。鑒于高等師范地理科學專業學生畢業后多數從事中學地理教學,因此教學內容還應與中學基礎教育接軌。

教學內容還要根據要求和學生未來可能從事的職業連接起來,教學內容既有基礎知識,也要涉及到地理科學領域研究的新成果和國內外形勢發展,比如一些當前熱點研究話題,如氣候變化問題、極端天氣事件、海洋酸沉降問題等,在拓寬學生知識面的同時又加深了對課程知識的理解,也能夠增加學生的科學研究興趣。

《氣象學與氣候學》授課內容可劃分為兩大類,即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方面,內容復雜,而課程的教學時數有限,須重新進行刪減、增設和整合,去粗取精,因此我們根據本課程的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重點要求學生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有一個較好的了解,一方面為后續課程奠定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對氣象學與氣候學課程的興趣,提高學生運用氣象學與氣候學理論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基本能力,培養學生對基礎科學問題的理解和科學思維能力。

三、理論教學內容設計

課程的教學內容是教學活動過程中最為核心的內容,是解決教師想要教什么和學生會學到什么的問題。如果教學內容選擇不當,不僅影響教學效果,而且還會直接影響教學目的的完成。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組織也是教師備好課以及組織好教學活動的前提。

1.重新架構教材內容。《氣象學與氣候學》課程是一個大氣科學這個學科的“濃縮版本”。學生使用的教材是由周淑貞教授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氣象學與氣候學》(第3版)。氣象學與氣候學教學內容可分為三大知識模塊,即氣象學―天氣學―氣候學的知識結構,具體表現為:第一部分是氣象學的基本內容,研究大氣的組成和結構、大氣的熱能和溫度、大氣的運動以及大氣水分等等內容;第二部分是天氣學的基本內容,研究氣團、鋒和各主要天氣系統;第三部分是氣候學部分的基本內容,包括氣候成因、氣候帶和氣候型以及氣候變遷。各模塊之間比較松散、聯系不緊密,不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在實際教學中,筆者參照其他高校的做法,以當前氣候學研究的主題――氣候系統及其變化作為主線,將上述知識點貫穿起來,調整課程的教學體系。課程的知識體系結構為:(1)氣候系統;(2)氣候系統的熱力學過程;(3)氣候系統的動力學過程。具體的教學內容包括:①緒論,②氣候系統的熱力過程,③大氣動力學特征,④大氣中水分,⑤主要的天氣系統,⑥氣候系統主要過程,⑦氣候的分布規律,⑧氣候變化,等。按照上述結構,將原先氣象學―天氣學―氣候學的各知識點內容編排進去。學生在對氣候系統的熱力學、動力學特征以及水分的遷移轉化,天氣系統學習的基礎上,來認識氣候系統的各個主要過程、各子系統間的相互作用等,考察氣候的分布和變化。重新編排后各章節結構清晰,層層遞進,有利于引導學生在氣候系統的框架內,從整體和部分角度認知,對學生后續的自然地理學其他課程的學習也有很好的引導作用。

2.增加關于鄉土方面的知識。課程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密切聯系實際,關心當地天氣、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并對當氣候條件與資源的進行考察,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掌握和了解相關知識點,也逐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相關的知識分散在個章節中進行,如利用《安徽資源環境》等教材,介紹氣候類型時適當選用安徽典型地區實例;講解氣候變化時介紹安徽省氣候變化特點;介紹氣象災害時,增加安徽省常見的氣象災害類型及防御措施(寒潮、臺風、暴雨、干旱等),有利于學生相關知識點的理解,不斷地增加學生進行地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有利于學生鄉土情感的培養。

3.穿插相關地學熱點研究內容。《氣象學與氣候學》課程,新的研究方法、手段和成果不斷涌現。因而要根據地理科學與氣候學的學科新近發展和實際問題,更新教學內容,反映最新科學研究動態,重點是地球表層系統過程相關內容,立足于大氣圈,強調和其他圈層間的相互作用,關注全球大氣環境變化的新內容,如海洋酸沉降、碳循環、空氣污染等,增加全球變暖及其適應對策方面的知識,結合IPCC AR5報告,介紹當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新的研究結果,并對全球變暖的應對措施進行分析,增強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氣候變化的研究方法”這一部分的教學內容在不少教材中舍去,近年來具體的研究方法和代用指標的發展很快,地理科學專業學生就讀研究生后不少從事相關領域的研究學習。鑒于此部分內容較多,不能一一具體闡釋,教學中適當選擇一些代用指標研究案例進行講解,如黃土、冰芯、樹輪等指標的研究成果,增加學生學習興趣,還能與學生后續《地理調查研究方法》課程有效銜接起來。

四、實踐教學內容設計

氣象學與氣候學是一門觀測科學,教材中用來分析圖表的資料多來自實際器測結果。鑒于該門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有效地開展該課程的實踐活動具有重要的意義。實踐教學分為實驗和實習,實驗的內容在實驗室及氣象觀測場地進行,實習內容一般選擇在綜合自然地理實習中進行。為了使學生牢固掌握氣象學與氣候學的基本理論,有一定氣象觀測和氣候資料統計整理的技能,進一步了解氣象學與氣候學在地理、環境、生態、資源等學科中的應用,教學中采取了以下三種設計方案:首先,氣象要素的觀測實驗。項目包括溫度、濕度、氣壓、風向、風速等氣象要素,內容涵蓋儀器構造原理、安裝、觀測方法、使用范圍等。教師首先對這些知識進行室內講解,此外,目前互聯網上相關的材料也很多,比如提供氣象觀測設備的生產廠家主頁通常會有詳盡的產品性能、原理、構成方面的介紹。根據課程進度適當安排學生到氣象觀測場地現場參觀,要求學生在實習過程中了解各種儀器的原理、結構和使用方法,學會借助儀器進行分析、處理,掌握必要的實踐技能,從而得出實習成果。對高師院校學生而言,這些內容的學習有利于他們指導今后的中學教學的一些課外活動。其次,扎實的地理要素統計分析等能力是每一名高師專業地理科學的學生應該具備技能。通過實習,提高學生對所獲取的數據的分析、統計、考察和判別的能力。實習數據來源不僅包括學生實測的數據,還包括網絡上的相關數據。目前氣象資料共享的科技資源平臺較多,權威的數據來源如中國氣象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通過對這些平臺提供氣候、氣象資料的統計整理、分析和使用,進行對比分析和鑒別,掌握均值、總量、頻率、極值、變率等統計量的計算方法,加深對各類氣象參量的理解。

最后,雖然從事此課程學習的學生一般不會從事氣象預報業務,但天氣圖和衛星云圖的判讀和理解也十分重要,如鋒面、溫帶氣旋和反氣旋、熱帶氣旋等天氣系統等云圖的實習。除加強對這部分內容的講解外,以課堂實習和課后練習的方式加強學生對各種天氣圖和衛星云圖的認識。

五、小結

教學實踐中,我校《氣象學和氣候學》總課時共68學時,理論教學課時約60學時,實踐教學課時約8學時,根據理論課時進度,適當安排實踐環節教學。同時鼓勵學生申報各類大學生科研項目或參與科研項目研究,可以使學生在整體上對自然地理過程,特別是氣候系統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后續相應的學習內容奠定堅實的基礎,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鈕志紅,袁理丁.專業基礎課與素質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3).

篇5

關鍵字:氣候債券 低碳經濟 碳排放權交易

2017年伊始,國務院印發了《“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明確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和消費結構持續升級,我國能源需求剛性增長,資源環境問題仍是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之一,提出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加大市場化機制推廣力度,真正把節能減排轉化為企業和各類社會主體的內在要求。

作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及經濟發展的政策與行動的一部分,全國范圍內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將于2017年啟動。同時,《巴塞爾協議Ⅲ》對高信用等級債券的風險權重設置了更低的系數,在一定程度上激勵了銀行等金融機構購買債券資產。氣候債券滿足了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發行者融資和債券持有者投資等多方需求,未來我國推出氣候融資債券將成為低碳經濟融資的重要發展方向。為此,對中國氣候債券市場業務進行界定研究很有必要。

氣候債券的提出

氣候債券最初的提出設想是為了鼓勵發展中國家投資清潔能源項目(CDM)。《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秘書處執行秘書伊沃?德博埃爾曾指出,氣候債券將主要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向投資者發行,屬安全性金融項目,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融資債券到期后能用來換取一定的溫室氣體碳排放的交易額度。為此,氣候債券倡議組織(The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于2010年成立,作為國際非盈利組織,其目標是促進抗擊氣候變化的投資,是世界上唯一致力于調動100萬億美元的債券市場以應對氣候變化的組織,其發債標準是確認募集資金的使用方式符合低碳經濟要求。氣候債券倡議組織與匯豐銀行自 2012 年開始每年氣候債市場發展報告,以跟蹤債券市場低碳融資的最新進展。

氣候債券倡議組織把氣候相關債券分為貼標綠色債券和未貼標氣候相關債券。貼標綠色債券指債券所募集的貼標資金指定用于已有的和新建的綠色項目。而未貼標的氣候相關債券是指收益用于綠色項目,但是沒有像貼標綠色債券那樣進行推廣,也沒有可以讓投資者追蹤收益用途報告機制的債券。

氣候債券組織標準(CBI標準)主要包括能源、建筑、工業、廢物污染控制和封存、交通、農業與林業、信息技術和通信、氣候變化適應等。CBI標準對綠色項目具體的行業分類比較細致,其中所包含的要求結合了支持債券認證的保證框架,可以為投資者提供信息和保證,即確定該氣候債券的發行人符合氣候債券標準并堅持綠色債券原則。標準主要核心內容由通用要求、低碳貢獻、債券結構三部分構成。

氣候債券的發展現狀

根據氣候債券倡議組織的《2016債券與氣候變化市場現狀報告》,截至2016年5月31日,全球氣候相關債券存量市場規模達到6940億美元,較2015年同期增長了960億美元。其中運輸是氣候相關債券市場最大的主題,占所有債券存量的67%。能源、多領域分別占氣候相關債券市場總存量的19%、8%,其余為水、建筑與工業、廢棄物與污染控制和農林,共占市場規模的6%。

氣候相關債券中78%為投資級,即具有BBB-及以上評級。60%以上的債券存量由包括地方政府、多邊開發銀行或國有企業等發行。氣候相關債券市場中大約70%為10年期或10年期以上的債券。現有債券發行量中68%以上由規模在1億美元至5億美元的債券構成。

貼標綠色債券規模達1180億美元,占氣候相關債券市場的17%。τ諭蹲收呃此擔綠色債券標簽提供了一種信號或識別方式,可以減少投資障礙,從而促進氣候相關投資的增長。貼標是推進氣候相關債券增長的關鍵。2015年,貼標綠色債券市場發行量超過420億美元,預計2016年的發行量可能會達到1000億美元。貼標綠色債券中規模最大的主題為能源、建筑與工業。

我國氣候債券業務的界定

截至2016年5月31日,中國的氣候相關債券市場規模為2460億美元,為最大發債國。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2015年底了《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15年版)》,這是我國界定債券是否具備綠色屬性的第一個規范性文件,旨在鼓勵發行人安排對債券綠色資質的認證,并激勵發行機構及服務提供商進一步提高發行和服務能力。

氣候債券推出的主要目的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目前在我國的實際應用中,主要在碳金融方面進行交易。在法律體系方面,國際相關協議及國內法律對企業排放有規定,強制企業減排,目前企業的關注點主要是對CDM比較感興趣,而對于自身富余的排放權可以用于發債、到市場中進行交易,尚缺乏意識。而且,在氣候債券市場上,目前交易的品種只有針對二氧化碳一種氣體的,品種單一,衍生產品尚缺乏,不利于碳排放權價格的形成、資源配置優化,進而也不利于氣候風險防范及溫室氣體減放。國內雖有少數與此相關的理財產品,但實際收益率明顯低于預期收益率,主要原因就是可交易的產品較少,投資者缺乏管理風險工具。基于此,有必要對我國的氣候債券進行梳理,研究界定標準及可涉及的發展方向,拓寬減排企業的融資渠道。

我國氣候債券業務從產生到成熟的三個層面

我國目前發行氣候債券的核心目的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支持行業的低碳耗能、提高市場對碳金融產品的接受度,根據以上需求可以對我國氣候債券的業務進行分類(見表1),從節能減排、區域經濟發展合作及金融市場完善、國家氣候風險管理三個層面進行逐級發展。

(一)節能減排

節能減排是發展氣候債券最直接的目的和業務內容,從碳排放量和減排模式角度發展業務,有助于直接推動國內減排及標桿企業減排模式的發展,加速企業粗放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

(二)區域經濟合作及金融市場完善

從區域經濟發展合作及政府支持角度出發,通過銀行信貸、氣候債券等等金融產品促進低碳產業發展、擴充氣候債券業務的外延,達到成熟市場態勢。具體表現為:通過區域經濟合作及多方資本參與,降低相關業務的融資成本,形成區域聯動減排,促進減排項目經濟效益的提升;同時,銀行信貸對氣候債券信任度大幅提升,國家為實現低碳產業的良性發展,推出多種措施促進債券市場健康發展,設計出多元化的金融衍生品,完善相關政策保障體系。

(三)國家氣候風險管理

當前,全球工業的高速發展對自然的破壞性已經到達臨界點,社會再造成本很高,迫切需要各國加強合作。中國隨著產業結構的快速升級換代,必將與世界經濟產生更加密切的聯系。而通過氣候債券產品、債券市場推動環境改善,可以使資本在國際間有效流動,通過杠桿將環保觀念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緩解因氣候問題帶來的災難,保障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

對發展氣候債券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氣候債券試點,構建權威統一的判定標準

氣候債券成本低、周期長,也符合綠色發展的核心理念。政策初衷在于利用債券融資工具引導資金投向綠色、低碳領域。目前國內對于債券的綠色屬性,有兩套標準認定,分別是國家發改委辦公廳出臺的《綠色債券發行指引》和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出臺的《綠色債券項目支持目錄(2015版)》。但就實踐操作來看,目前還沒有建立統一的發行標準及信息披露標準。就我國國情來看,建議先進行相關債券的試點評級,待項目成熟后,制定完備的標準作為氣候債券市場權威的項目標準。

(二)強化第三方評估機構的評估責任,防范級別買賣

因氣候債發行成本較低,在發展之初可能出現“偽氣候債”,對此應強化第三方評估機構的責任意識,防止個別評級機構高管人員進行級別買賣行為。建議強化法律法規建設,將相關評級人員的違規行為記入誠信檔案,必要時在行業內公開。

(三)加強氣候債券賬戶監管,杜絕“借殼氣候債”

加強資金賬戶監管及債券信息披露,對氣候債券募集資金進行專戶管理或建立專項臺賬,實現完整意義上的債券資金封閉管理,降低“借殼氣候債”項目產生的風險。

(四)構建氣候債券評級體系,加速氣候債券市場化進程

目前,國內對于氣候債券的u級仍屬空白,通常歸于綠色債券體系進行評估,而綠色債券的評估也是處于摸索階段。綠色債券分類較多,氣候債券不僅僅具有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的行業促進功能,還涉及碳排放交易權內容,可衍生出更多潛在的金融產品,因此構建氣候債券評估體系迫在眉睫。

(五)國家政策提供連續性支持,提高投資者積極性

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綠色產業受到政策支持和認可。從行業來看,符合政策導向的綠色產業償債能力較有保障。但實際操作中,資本天生具有逐利性,嚴重影響了投資者投資債券市場的積極性,加之政府補貼遲遲未到位,補貼政策變動頻繁,政策缺乏連續性,使得綠色債券的實際銷售較為困難。為此,建議政府加強政策的連續性支持,不斷降低氣候債風險,以此來提高投資者的積極性。

篇6

關鍵詞:市場經濟 政府經濟職能 目標與應對策略

一、政府職能及政府經濟職能概念

(一)政府職能

政府職能,通常情況下指的是在特定的階段內,為使社會發展得更好而履行的職權及發揮的作用,是政府開展各項工作的方針和路線的保障,其作用主要為國家機構職能工作開展的具體表現,它的實質是運用行政手段去履行好自身職責,體現我們國家的根本利益,并為國家經濟發展服務。

(二)政府的經濟職能

所謂政府的經濟職能,總體而言就是政府對國民經濟進行調節、管制、監控的職能,是為了讓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達到預期的目標和要求,而進行有效的調控。主要作用為:改善市場機制、進行良性競爭、加快經濟增長、制定相應政策、鞏固經濟規則等。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就曾說過。當前在各類混合經濟中我們要完成四個方向的職能:一構建市場經濟法律架構;二進行資源調配提高經濟效率,三進行收入分配的規劃;四運用宏觀經濟政策維護市場穩定。

二、我國政府經濟職能的問題分析

目前我國政府經濟職能體系是由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這幾項內容構成的。而政府組織所擁有的行政權力和資源與其職責不相稱,造成政府職能出現“多管閑事”、“該管不管”“管責不明”引起市場經濟不平衡。

(一)多管閑事,越權行事

在市場經濟中,市場進行資源的調配,政府部門應退出,還給市場及企業該做的事情及相關權力。讓其發揮更大作用,然后,受到以前體制的影響以及政府機構相關利益的驅使,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經常扮演主導者,參與到其中。超出自己的權力范圍,影響了整個市場、企業和社會組織權力范圍的自主發揮。多管閑事,管了自身不該管的事情。例如:某些地方政府為了維護自身地區、機構的利益,進行地區的經濟封鎖,資源壟斷等。而沒對相關的行政審批權放手。

(二)該管不管,做事不力

在現代經濟環境,市場的作用也會失靈。例如:供需關系不平衡的宏觀性失靈,公共設施建設的公共性失靈,還有就是壟斷性失靈體現在公共產品及配套服務跟不上社會需要,導致于市場機制不能夠發揮公平、公正。存在著這些市場失靈的現象,而部分地方政府在該管的時候不去管理。沒能發揮好職能作用。主要具體表現有:地方公共服務機構和基礎設施相對落后;政府對經營水、氣、電等的自然壟斷企業監管力度不夠;公共財政開支監管不夠嚴格;出現“豆腐渣”工程、假冒偽劣商品充斥市場、對生態環境保護不力、水源和城市空氣污染加重、珍貴文化遺產保護力度不夠、近年我國城市房價節節攀升等都是政府職能作用沒發揮到位的具體表現。

(三)管責不明,角色對換

政府、企業和市場在當前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履行的職責不同、承擔的職能不一樣。它們的職能是無法對換的,在現實的市場經濟活動中,政府往往沒能履行責任,做了該由企業和市場做的事情,具體表現:如市場秩序的監管、公共服務的保障、市場環境的建設、社會安全的治理等等都是應該由政府做的。但是政府對于地方的招商引資參與較多,過多干預企業經營的方式等。政府沒有擺正好自己的位置,這就影響到了政府各項職能的有效執行,同時,也使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市場主導機制的作用沒能更好的發揮。

要想使經濟穩定發展,就得對政府的職能進行角色定位及調整。特別是政府行政機構的執行方式、管理方式要順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只有這樣我們整個社會經濟才會發展更順暢。

三、現階段我國政府經濟職能轉變的目標與應對策略

政府與市場是共同作用于現代的市場經濟,各自發揮著作用。而在市場進行改革與發展過程中。總會出現各類市場失靈的現象,那么此時的政府就要起到主導調控作用。結合實際及分析原因,我國政府的經濟職能轉轉變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維護好市場的經濟秩序

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是保障社會經濟又穩又快發展的必要條件,同時也是更好的維護政府行政體制下執行并落實相關職能的一個要素,怎么樣維護呢?那應該是通過法律去維護、執行。政府精簡機構臃腫、人員縮減。為提供市場的公平、公正、公開提供有利的支持并創造良好的機制環境。第一就是要完善好各類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以確保市場運行的有序、健康。明確職能,劃清產權,特別是規范好市場的機制。以確保市場在交易和競爭的公平性、效率性。其次,政府應該對在市場當場中出現的如壟斷、地方保護等現象,制定出相應的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并設立相關執法機構,完善、維護好市場的結構環境。最后,在原有的機制下,我們要更進一步的去完善和鞏固適合現代經濟體制的市場體系,以保證市場機制穩定、健康、快速運行。

法律法規的對于市場的規范及保護,在現代經濟社會中是必不可缺的,特別是在更好的發揮政府經濟職能的制定與執行上起到了保障作用。為使二者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的統一性、一致性,本文建議,政府的行政行為是否合法應受到法院的審查、監管。以確保社會公平,不出現政府的越界行為,影響到政府形象。

(二)加強對宏觀經濟的調控

縱觀世界各國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不管其發展到何種程度,都會存在著各種類型的市場失靈,影響到社會經濟的發展。那么這個時候就需要政府主導,運用政府行為去對市場進行宏觀調控。

1.在調控經濟運行中要重視發揮財政政策的作用

作者認為財政政策是國家政府部門為了維護市場秩序,保證經濟活動順利開展,確保社會穩定,經濟增長制定出的經濟預算行為。充分的發揮財政政策的職能作用,如稅率的改革、調整支出結構等方式,以保障經濟發展。那么我國在進行宏觀經濟調控時可采取如下方式進行:一是推行機構改革。二是適當削減軍費支出。三是進行合理的稅率改革。四是調整支出結構,合理安排財政支出重點。

2.在調控經濟運行中要重視發揮貨幣政策的作用

貨幣政策是指政府為了影響某一時期的經濟活動,采取控制貨幣的供應及調控利率的各種措施的總稱。以達到維護特定經濟環境的目標。通過使用貨幣政策來控制貨幣發行,控制和調節對政府的貸款等方式是鞏固社會經濟發展更快的有效行為。而,貨幣政策的實行最好的就是需要中央銀行的調節。通過中央銀行的體系,更好的利用公開市場業務、調整法定準備金率和中央銀行再貼現率等方式。達到穩定物價、充分就業、經濟增長、平衡國家收支的作用。這將為我國政府經濟職能發揮作用,提供外部環境的幫助。

(三)完善再分配制度及社會保障制度

當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既要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差距懸殊,體現公平正義。進一步完善各類分配制度,現在我們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按需分配和按資分配共存的分配方式。通過實踐經驗表明,我們可以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稅收制度,運用調節稅率、調整稅種等方式來改善人民群眾的收入。加強政府的調節作用,以使政府與納稅人更好的為整個社會發展和人民水平提高服務。同時,

建立健全各類保障制度,改善公民個人生活。那么政府在進行財政預算的時候就要加大對社會保障支出的扶持,建立運作機制以使專款專用,服務人民群眾。廣泛的聽取意見,制定相應的保障制度的法律法規,把更多的社會保障內容納入到整體社會保障范圍,例如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充分就業,公共福利等等,特別是調節和保障好城鄉廣大的農村人口的保障,努力做到無處都有保障,讓人民享受到社會制度的優越性。

(四)加大對社會公共物品的支持力度

政府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行為對社會服務的責任。具體表現在,政府對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日常生活的保障如:水、電、通訊等,教育建設、交通運輸等方面的支持,作為服務型的、有效型政府就應該更好的發揮政府職能作用,在經濟發展中展現價值。

1.教育先行,人才引進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政府要加強重視,加大對于基礎財政支出,利用社會有效資源進行整合,政府、企業和市場共同作用,制定聯動機制,把教育事業當做正事來辦,確實解決實際問題,如老少邊窮地區學生的讀書難問題,進一步完善和鞏固教育成果,制定教育法律法規。學習西方國家的先進教育理念,合理、科學的進行我們的民族教育。想要搞好教育,那么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制定出相應的配套措施如激勵機制、才能發展規劃等方式引進人才,給予提供發揮自我才干的平臺,實現價值。這樣就能提高了我們的整體教育水平。

2.強化科研意識,提高科技水平

科技水平的高低決定著國家在全球化競爭中的低位,我們要進一步完善好科學研究的體制和運行機制。加大資金投入。特別是鼓勵和支持,相關的科研單位、大學研究機構進行科學研究,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扶助。同時,也要改變政府對科技開發的投入方式,與企業、市場接軌,采取公開招標、按需投入、靈活的貸款手段進行引導,為了更好的保障機制的運行,就要建立相對應的稅收政策,鼓勵開發,吸引人才,更好的為社會服務。建立相應的科研法規,保護對科研產權的被侵犯行為。

3.加強公共設施服務,提供配套保障

社會進步的一個具體表現就是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是否完善。當前,我們國家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完善。存在的問題突出,如農村的水利建設,學校教學環境落后,城市的環境污染和生活中的水、電等供應設施等等,問題的解決就需要政府的科學、合理的制定出改善措施。作者認為可以從以下的方面入手去解決:(1)政府加大對主要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2)加強對非政府組織所建設的基礎設施進行合理的規劃、正確的引導、高效的管理、良好的服務和監督。同時為保障投資的有效性及公開性,建立合理的規章制度。(3)各級部門要重視對已有的設施的維護和有效利用。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去提高人民的生活。

(五)加強環境的保護,營造良好生活

國家經濟的發展很多程度上都是建立在破壞環境、汲取資源和開發以獲得經濟利益的基礎上,將會出現如:環境惡化、氣候變化等現象。由于我國對于環境的保護工作進行得比較晚。只注重了開發沒重視治理,鑒于現在我們所出現的一列問題。我們應該制定出保護環境的法律法規,對相關的條例進行細化,建立相應的監管執法機構,加大全民教育,提高國民意識,另可采取政府、企業、個人三位一體的責任制度。以更好的從源頭去遏制。最后要加大政府的環保投入,特別為用在環境科學研究的經費的投入。

當前我國經濟在穩定增長、市場制度不斷的完善,國家地位的提升,將使政府經濟職能發揮更大作用。市場經濟活動的開展是離不開政府職能的協調配合。國家要想發展壯大,那么必須是建立在學習、摸索、總結各國的經濟發展經驗并結合自身實際,走出一條適合我國發展特色的經濟之路。只有那樣,我們才能夠立足于世界強國之林。

參考文獻:

[1]李曉玲.地方政府職能定位分析與實現路徑選擇[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08,(5)

[2]林曉健.健全我國政府經濟職能體系的若干思考[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7)

篇7

[關鍵詞]氣候變化 成本—收益分析 國際框架 均衡點

[中圖分類號]P4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68-(2013)04-0042-15

自1988年國際社會在加拿大多倫多首次召開半官方的氣候會議,到201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應對框架的多哈會議(COP18/CMP8),有關氣候變化應對的國際談判已走過25年歷程。多倫多會議提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減排目標,即以1988年的排放水平為基準,到2005年全球減排20%,這一目標史稱應對氣候變化的“多倫多目標”。現在看起來,這一目標顯然過于理想化。因為在2012年多哈會議最終通過的決議里已經找不到明確的全球碳減排目標,更多的則是“希望”、“理應”、“自愿”等字眼。這意味著,經過25年的努力,國際社會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碳減排上的意愿和進展可謂是不進反退,盡管全球的碳排放水平已經遠高于當年。因此,頗有必要對既有的具體應對策略特別是指導國際社會氣候變化應對實踐的理論加以總結和檢討。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了解各國參與全球氣候變化應對框架和機制的決策依據。一般認為,氣候變化應對框架的有效性根本上取決于各國的參與度,國際社會最終之所以能達成這樣或那樣的決議,也正是因為決議必須在最大程度上反映各國的參與度。因而,作為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里程碑,最初的《京都議定書》(以下簡稱“議定書”)才將其生效條件設定為55%的排放比例,也就是附件一國家名單中至少有足夠占到全球排放總量55%的國家和地區加入該議定書,其規定的各項條款才能真正生效。

需要指出的是,決定各國參與度的,是各國對參與全球氣候變化治理的成本—收益計算;換句話說,成本—收益計算是各國氣候變化外交的決策基礎。例如,美國參議院在討論表決議定書時有過這樣的闡述,“任何(氣候變化)國際協議都必然會對國內經濟產生系列的金融(經濟)影響”。具體而言,所謂的“經濟金融影響”實際上指的便是成本與收益,即加入氣候變化的相關國際協議究竟會給美國帶來怎樣的收益,同時又增加怎樣的成本。也就是說,美國唯有在明確了這樣的成本一收益關系后才能做出是否加入議定書的判斷和決策。對此,在美國國會一次有關氣候變化的聽證會上,與會參議員在回答為何美國仍沒有加入氣候變化國際協議的問題時解釋,“因為美國還沒有弄清楚國際氣候變化協議對國內經濟造成的各種影響”。

基于上述邏輯,本文將以成本—收益分析為切入點,分析緣何當前全球氣候變化治理機制停滯不前,認為這一現狀恰好是出于成本—收益考慮導致的各國參與全球氣候變化的低水平均衡。基于對更高水平平衡存在的樂觀判斷,本文認為,國際社會需要進一步推動各國提高參與度,使國際應對氣候變化努力向更高水平的均衡邁進。

一、全球氣候變化應對框架的成本收益計算

國際學術界有關全球氣候變化應對框架的成本—收益分析主要通過建立各種經濟學模型進行測算,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方法是利用一般均衡的經濟學分析方法,將一定時期內(如到2055年或者2100年等)的經濟增長、能源利用、碳排放、氣候變化模式、氣候變化影響以及各種碳減排和氣候變化適應政策等因素作為變量納入到模型中,同時賦予各個變量以各種參數,然后計算出在不同排放及減排情景下的碳排放價格,以及由此產生的成本與收益。

以動態綜合氣候—經濟模型(DICE,Dynamic Integrated Climate-Economy Model)的研究為例,筆者對在2009年12月國際社會就應對氣候變化達成的《哥本哈根協議》進行了成本收益分析(表1)。在這一模型中,成本和收益的計算依據有三個:

一是在《哥本哈根協議》的氣候變化應對路徑下,全球及各國由于受氣候變化影響而造成的直接凈損失,凈損失的含義其實已經包括了成本和收益兩方面的因素;

二是在《哥本哈根協議》下,全球及各國設定的減排路徑和政策給社會經濟帶來的減排支出成本,這個成本大小與《協議》的規定有著很大的關聯,包括技術變遷、經濟增長、社會福利都會受到減排過程的極大影響;

三是在《哥本哈根協議》下,根據作者通過同一模型模擬出來的碳排放價格(包括碳稅和碳排放權的交易),以及各國要達到各自碳排放配額范圍所需購買的額外碳排放量,最終計算出一個全球及各國用于支付額外碳排放配額的成本。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各國在《哥本哈根協議》下的碳減排配額分配并不均勻,考慮到各國減排能力的差異,會出現“富余”和“不足”兩種情況,因而這項成本對于一些國家為正,而對于另一些國家則為負。當然,從全球的角度來看,其總額為零。

按照這樣的計算框架,威廉·諾德豪斯(William D.Nordhaus)得出的結論是《哥本哈根協議》下到2055年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直接總支出為16,470億美元。這個支出水平究竟是高還是低呢?在稍早的同系列研究中,諾德豪斯通過同一模型對各種氣候變化應對情景下的支出成本進行了核算。他根據性質的不同將總支出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氣候影響損失和減排成本,比較的結果是:從最優應對情景下的低成本,一直到不采取任何措施以及設定過高減排或溫度控制目標情景下的高成本;第二部分的支出來自碳排放配額的購買,其中碳排放價格決定了最終的購買支出,而不同氣候變化應對情景意味著不同的碳排放價格。作者對此進行了排列,結果表明,氣候變化應對的策略越激進,國際社會未來承擔的碳排放價格就越高,這也就意味著不同國家為完成減排目標必須為購買額外的碳排放配額付出更高的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限于科學研究和社會經濟發展上的極大不確定性,諾德豪斯及其他經濟學家和氣候變化研究小組,如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和斯特恩報告,對全球氣候變化應對成本一收益的計算結果在數量上未必是完全精確的。但從不同情景的排列順序來看,他們的結論在邏輯上是站得住腳的,即對應不同的氣候變化應對和發展情景,國際社會將共同承擔不同的成本和收益。那么從成本一收益的視角出發,我們如何進一步理解不同氣候變化應對及發展情景的主要區別呢?是什么關鍵因素影響著全球氣候變化應對框架的成本與收益?理解這些問題將有助于構建一個國際氣候變化應對的經濟學意義上的成本一收益模型。

二、碳排放價格、參與度與成本—收益分析

按照諾德豪斯和理查德·托爾等人有關氣候變化經濟影響的分析,應對氣候變化的凈成本影響主要有三個來源,即:氣候變化的直接影響,碳減排進程的影響和碳排放價格的影響。對全球而言,前兩種來源的影響總體上體現為正的凈成本,而碳排放價格對凈成本的影響在名義上是在各國間相互抵消后為零。但實際上,全球碳排放價格有兩個源頭:碳稅和碳交易,如果全部的碳價格都以碳稅的形式體現出來,均衡狀態下碳排放價格應等同于碳減排的邊際成本,從而意味著一國為本國配額之外的碳排放支付了成本。如果進而將氣候變化對全球造成的損失影響納入碳排放價格的計算范圍,即完全而充分地將氣候變化的外部影響內化到碳價格中,那么碳排放價格更可以成為衡量全球氣候變化應對框架成本收益的指標。就此而言,在不同全球性氣候變化應對框架的路徑下,會產生高低不等的各種碳價格,也就體現了全球為這些不同的氣候變化應對框架所支付的凈成本水平。

如果賦予碳價格以新的含義,即把氣候變化影響和碳減排支出都折算為碳排放價格,然后將碳排放價格作為衡量全球性氣候變化應對框架成本一收益的標志性指標,則可對以往在一般均衡基礎上所得出的成本收益比較結果進行重新組合和排列。以諾德豪斯在其研究中設定的15種氣候變化應對情景為例,在給定時期內且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可對15種情景加以重新排列(圖1)。這個新的排列說明,如果僅從時間序列的角度來看,不管國際社會采取何種減排策略和路徑,都會從初期的最低點然后慢慢上升。但如果采取橫截面的比較,不同情景間的區別就一目了然,根據前面的分析,碳排放價格的區別實則也代表了各種氣候變化應對機制在成本收益上的區別。

從圖1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結論,即氣候變化應對機制導致碳排放價格越高,其成本也就越高。如相對議定書的應對機制,能將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2~C范圍內的應對機制明顯成本更高;同時,相對于不包括美國碳排放的議定書而言,能夠覆蓋美國碳排放的議定書的成本就更高。

如果進一步比較導致碳排放價格的各種應對情景,可以發現,各種應對情景間最大的差異在于各國的參與度不同,或者說是對全球碳排放的覆蓋度不同。因此可以認為,參與度是決定碳排放價格及應對機制的成本一收益水平的重要因素。

無論是議定書的應對機制,還是設定2℃的升溫限制,其本質都是全球碳排放的覆蓋面大小的問題。從絕對意義上講,應對機制的覆蓋度越高,則碳排放價格會越高,盡管從應對的結果看也會越有效。但問題在于,在國際社會中,應對機制的覆蓋范圍并非取決于碳排放價格或者應對有效性,而取決于各國對應對機制的認同度,具體表現為參與度。可依據官方表態將參與度分為三類:參與、不參與和有條件參與。以各國對議定書的態度為例,美國屬于有條件參與,歐盟屬于參與,中印等發展中國家屬于不參與。又以《哥本哈根協議》為例,中印也都加入了有條件參與陣營。需要指出的是,從非官方角度衡量的參與度相對更為復雜,因為市場、部門或地區的參與度與官方表態未必一致,導致實際的參與度發生變化,而市場最終形成的碳排放價格反映的正是實際參與度。這樣,可將圖1中的縱軸換成“參與度”,進而用不同的方法觀察15種不同應對機制和情景間的區別,從最低的參與度到最高的參與度,決定了具有不同特性的應對機制和情景。

將參與度與應對機制的上述關系應用到全球氣候變化應對機制的實踐中,并從1988年國際社會開啟氣候變化應對機制的談判到2012年多哈氣候大會落幕期間選取幾個重要節點,便可發現,基于碳排放覆蓋率的各國氣候變化實際參與度的差異以及變化,決定了應對機制和目標的變化起伏(圖2)。

在圖2中,盡管控制2℃升溫的應對情景要求較高的參與度(接近100%),并被《哥本哈根協議》所確認。但該目標并沒有被具體落實,在《哥本哈根協議》中體現為碳排放覆蓋率的全球參與度非但沒有提高,反而因為資源減排機制而有所下降。因此,從1988年至今,全球氣候變化應對機制的參與度一直在遞減。同一時期,國際市場的碳價格也在持續下滑,進一步說明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和碳減排的總體意愿呈減弱趨勢,印證了基于成本一收益衡量方法的氣候變化應對機制在不同階段對凈成本水平評估的演變過程。

三、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框架的成本—收益模型

本節將對氣候變化應對的成本—收益模型加以考察。在下文所應用的函數中,Cost指應對氣候變化的總成本,Benefit指應對氣候變化的總收益,Y指應對氣候變化的總產出或福利水平,Commitment指各國在不同時期(i)的參與度或碳減排承諾水平,ert指各期的貼現程度。

(一)成本函數:Cost=∑f(Commitmenti)ert;

在技術進步、氣候變化趨勢、經濟發展等因素都給定的情況下,國際社會開展氣候變化應對合作的成本(現值,下同)取決于各國的參與度或承諾程度。既有研究表明,隨著各國參與度的提高,國際社會將在參與度較低時(參與初期)付出更大的增量成本,但在參與度較高時(參與后期)成本上升趨緩。換句話說,成本函數的曲線將是遞增和凸起的,即先快后慢,即圖3中的成本曲線。最終,如果全球各國全部參與到合作框架中,那么成本將被固定在某個最高點上,不會無限增加。這是因為,一旦在全球建立有效合作機制控制碳排放,將全球溫度的變化控制在一個可承載的范圍,那么碳排放價格便不會再繼續提高(如圖3),應對成本也就會趨于停滯。

(二)收益函數:Benefit=∑f(commitmenti)ert;

同樣的,在其他條件給定的情況下,國際社會開展氣候變化應對合作的收益也取決于各國的參與度。根據相關研究和上述分析,參與度的提高會給全球帶來更多的收益。當然,收益曲線的特征有別于成本曲線。首先,在參與度較低時(初期),因為“漏出”效應的存在,提高合作水平帶來的全球收益增長速度較慢;一旦合作水平達到特定水平,隨著“漏出”效應顯著下降,全球碳排放相關政策的有效性也會顯著提高,如碳稅、碳交易等。此時,全球將從合作中獲得更大的好處,并出現快速的增長;這意味著,收益曲線總體將呈現出先慢后快的遞增性(圖3中收益曲線)。

收益曲線的第二個重要特征在于:在初期,由于各國參與度較低,相應國際框架的收益水平將低于成本水平,甚至在某些極端情況下收益為負。但隨各國參與深入,收益曲線會以更快的速度攀升,在達到特定參與水平后將超過成本曲線。這個參與水平也就是一個均衡的參與度。

收益函數還有第三個特征,即在參與度進一步提升后,收益的增長速度極有可能出現下滑,即增長速度放慢并逐漸向成本曲線靠攏(圖4中收益曲線),這會使收益曲線出現變化(如圖4)。這樣便會改變成本一收益曲線間的關系,出現了兩個均衡點。可把第一個均衡點(Q1)稱之為低水平的參與均衡,第二個均衡點(Q2)則稱之為高水平的參與均衡。

(三)均衡條件

第一,當成本曲線高于收益曲線時,稱之為“參與不足”(Under-commitment),此時全球將為之付出凈成本,從而推動參與度的繼續提高,一直到兩者相等為止;

第二,當成本曲線低于收益曲線時,稱之為“參與過度”(Over-commitment),此時全球將從更高的應對參與水平中獲得凈收益。盡管如此,但參與度不會繼續提高,而是向反方向發展即出現下滑,一直到凈收益為零時。這主要是因為,當參與度過高時,一方面氣候變化應對部門的凈收益增加本身會削弱各國在此領域的繼續投入及參與積極性,凸顯其他部門投入的短缺和氣候變化應對部門的投入過度;另一方面,盡管全球的總收益繼續增加,但在地區分布上,收益的分配顯然是不均勻的,因此也會形成和增加進一步提高參與度獲得更多凈收益的各種政治經濟障礙。

第三,兩個均衡水平的比較。根據上述分析,對全球氣候變化應對的收益曲線進行仿真,則會出現先凹后凸的結果。相對于固定的成本曲線,這導致了一低一高兩種均衡水平。在均衡條件都成立的情況下,兩個均衡水平都可以幫助國際社會實現“參與度”的優化。也就是說,在這兩個參與度水平上,至少在氣候變化應對部門內部都足以形成相對穩定的狀態。但顯然,低水平參與度上的均衡盡管實現了部門的穩定,它對全球總產出和總福利的益處則低于高水平參與度。

(四)雙均衡條件:Y=∑f(Commitmenti)ert

由第三點討論而來的,需要引入第四個條件,即考慮了兩部門產出的一般均衡條件。如果將各國氣候變化應對參與度納入到整體福利考慮,參與度會通過影響氣候變化應對部門的內部成本一收益均衡,繼而影響其他部門的成本一收益均衡,最終作用于總體福利水平。在目前的科學認知水平和發展階段上,氣候變化應對的參與度對經濟增長總福利現值存在遞增影響。但以一般均衡的現有分析為基礎,有理由相信,氣候變化應對參與度并非始終增加經濟總福利,因為在參與度高于特定水平后,無論氣候變化應對部門內部的凈福利如何變化都會反作用于經濟總體福利,從而導致既有成本一收益關系逆轉,如圖5所示。

這樣,兩個均衡的參與度便產生了不同的福利影響,低水平的均衡參與度帶來較低的產出水平,高水平的均衡參與度帶來較高的產出水平。從產出水平的角度來看,前者屬于低收入均衡,并非理想結果,而后者則可以帶來更優的福利。全球氣候變化應對的發展歷程其實就是一個既尋求成本一收益均衡,同時又實現更高產出水平的過程。總體而言,當前的國際氣候變化應對框架更加接近于低收入的均衡狀態,即各國在自身成本收益核算的基礎上,“自由地”確定各自的參與度,先是通過2012年的多哈氣候大會進行了初步確認,然后到2015年在進行反饋和總結,屆時形成新的國際應對框架,進一步強化和固定氣候變化部門內部的均衡。

從全球角度看,這一均衡并非最優。如圖5所示,如果參與度提高,總體產出和福利水平也將更高。問題在于,一旦低收入的參與度均衡狀態在確立后迅速得到強化甚至被固定,那么打破這一均衡、推動參與度提高并實現更優化的產出和福利水平將很困難。有兩種可能局面將推動實現這一突破。

第一,外部條件變化,如氣候變化程度加劇、國際社會對應對氣候變化的偏好增加、各國政府對氣候變化應對的認同提高及技術進步等,都會同步提高氣候變化應對不同參與度上的成本(或降低收益),從而推動成本曲線上移(或使收益曲線下移),迫使最優的均衡參與度向右延伸。這種情況相對于外部條件發生變化后,氣候變化應對部門的估值水平有所提高,從而增加了各種投入的相對價值,使參與氣候變化應對進程可帶來更低的機會成本和更高的總產出和福利。

第二,也存在內生機制推動參與度提高的可能,最主要的是參與國/地區/部門帶來的示范效應。在現實世界中,各國/地區/部門對于氣候變化應對的參與呈現極不均勻的狀態,有的出于自發,有的則僅僅跟隨。這樣,參與度本身存在著微小變動的可能:主要出于各種內生原因和激勵因素,參與度會不斷提高,這一提高本身會帶來收益和成本,而一旦參與者從中獲得凈收益,就有可能對其他未加入者形成示范效應,進而吸引更多的參與者。當然,如前所述,考慮到均衡條件,由示范效應導致的更高參與度所形成的額外凈收益在最初階段未必會推動參與度繼續提高,反而可能使參與度下滑回落至均衡水平。但這里面存在一個“臨界點”,即在某些關鍵性的國家/地區/部門加入到氣候變化應對進程,或執行了某些標志性的減排政策后,參與度的提高便難以逆轉,從而加速向下一個均衡點即高收入均衡水平匯聚,并在這個均衡點上逐步穩定下來。

基于參與度邊際產出遞減規律,產出函數有一個重要的假定,即100%的參與度未必導致產出最大化。正如IPCC的第四次評估報告所指出的,國際社會面臨多種可供選擇的排放及減排情景,從“一切照舊”(Business as usual)到最為積極的應對情景,其排序正好是從最低的參與度(>=0),到最高的參與度(

四、模型的應用

以上理論模型分析對當前國際社會的氣候變化應對實踐有著兩方面的重要解釋意義。一方面,國際社會在氣候變化應對框架上的發展路徑將受以下兩種情況約束:其一,沿著本部門內部的凈收益曲線移動,隨著世界各國參與度的提高,國際減排應對框架的凈收益會出現相應的變化(圖6),基于雙均衡的存在,因此該曲線將呈現出倒U型的形狀,與橫軸(參與度)有兩個交點(Q1,Q2),意味著可能的參與度也僅會維持在這兩點之間;其二,由于實現均衡的需要,Q1和Q2仍然是穩定后最有可能出現的參與度選擇結果。因此,以參與度高低來衡量的氣候變化應對框架將圍繞這兩個點出現波動。同時,在內部和外部條件的作用下,可以在兩點間進行過渡。也就是說,最后參與度的選擇范圍將限制在Q1和Q2兩點間。

另一方面,上述約束條件也符合當前各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上的現實選擇。第一,各國/地區/部門都不同程度地參與到氣候變化應對框架中,最終必將在全球范圍內體現為一個適度而均衡的參與水平(Q1

第二,近25年來國際社會在氣候變化應對上進展緩慢甚至有所倒退這一事實說明,從一般均衡角度來看,盡管參與度提高有利于增加產出,但應對程度還取決于部門內部的成本收益均衡。在關鍵的臨界點沒有突破前,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還較難跳出低收入的均衡參與水平。這樣,各國顯現出各種積極或消極的政策波動也就在情理之中。

第三,國際社會要走出當前的氣候變化應對困境,跳出低水平均衡,就必須探索和研究影響參與度的臨界物及其臨界水平。可能的臨界物包括:更加準確的氣候變化科學研究和認知,更加巨大的氣候災難,更加系統的社會動員,更加有效而可行的政策工具,等等。當然,要想找到這一臨界物及臨界水平,全球還需通過更多的試錯來驗證。

篇8

【關鍵詞】數字化 標志設計 審美變異

20世紀60年代以來,伴隨著信息革命和后工業社會的到來,數字技術操控下的超真實的視覺擬像,使標志設計手段及傳播媒介的數字化發生轉變。同時也使審美主體對于數字化標志審美元素、審美范疇等視覺經驗的審美發生變異,從而引起舊的審美規則被顛覆,新的審美范式產生。

一、數字化標志審美元素的拓展

數字技術在當代標志設計中的應用,豐富了以簡約風格為主的傳統標志設計中相對平面化的圖形、文字、色彩等審美元素,并使其向數字化技術下的復雜風格拓展。具體表現為標志中數字化的復雜形態、復雜肌理以及光色運動,這些審美元素的拓展和信息的迅速復制、傳播與后工業社會相對應,并受到新興抽象藝術的影響。如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法國的“歐普藝術”(圖1)被稱為“精心計算”的視覺藝術,通過數字化明亮的色彩,造成刺激的顫動效果,達到視知覺的運動感和閃爍感。這一表現形式廣泛滲透到多種設計領域,也拓展了數字化標志的形式維度,使之由靜態的形式表達逐步過渡為動態的韻律形式,甚至是動態的表現形式。

(一)標志中數字化的復雜形態

在以往傳統的標志設計中,受到設計手段及制作方式的限制,標志大多以抽象、簡約的設計語言為傳達信息的主要方式,作為設計主體的設計師和審美主體的消費者也以簡潔之美作為評價標志的基本依據。而數字化的設計手段使表現標志復雜化的形態成為可能,進而也出現了審美標志復雜形態這一新的審美元素。

標志數字化的復雜形態主要體現為以計算機設計軟件為工具,設計出的超出標志手繪表現范疇的復雜圖形,包括立體、半立體及超寫實的圖形形象。這類圖形具有計算機操作的數字化典型特征,同時也體現出鮮明的個性風格和多樣化的特點。因此,其所呈現出來的審美特征也隨之體現為數字技術操作下的技術理性美與個性美的融合,這也是時代賦予標志傳達信息的基本要求。例如英國BP石油公司標志的拓展設計形式(圖2),在表達公司“關注環境保護”及“源于石油,超越石油”理念之理性美的同時,其數字化的復雜形態表達又不失個性美。

(二)標志中數字化的復雜肌理

數字技術介入下的現代標志復雜肌理形式與傳統的以幾何造型為主的平面化標志形象形成鮮明對比,成為當代標志新的審美元素。現代標志的復雜肌理以數字化成像手段為表現媒介,拓展了準確表達標志主題的自由度和可能性。同時也展現出當代標志數字化肌理的復雜之美、科技之美。例如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標志(圖3),就是由復雜肌理組成的一個象征藍色星球的球體造型,該標志細密的線條形成的復雜肌理經過數字化的處理具有動勢,又十分平衡,充分地體現氣候變化的全球性,并將“改善氣候需要全世界努力”的理念準確地傳達出來。

(三)標志中數字化的光色運動

傳統標志中要體現光色運動,一般采用黑白或者彩色幾何形體的復雜排列、對比的手法造成各種形狀和色彩的躍動,有節奏地形成視覺跳動之感,給人一種秩序之美。如美國教育中心標志(圖4)就是這一手法的設計表現及審美表達。如今,數字化技術在設計操作中的應用延伸了標志表現光色運動的設計手法,并使其表現更加簡單快捷,因此在現代的標志設計中,契合主題表現數字化光色運動意蘊的標志層出不窮,給人帶來了數字化的律動之美。

1.靜態標志中的數字化光色運動

靜態標志中體現數字化光色運動的設計手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種是利用設計軟件處理色彩的交錯和透疊等功能,形成光色變化不定的運動之感。如瑞士Kalidos公司標志(圖5),傳達出光色運動的律動之美和數字化成像獨有的美感。

另一種是利用設計軟件中的“漸變”工具而形成的基本形、骨骼或者色彩逐漸的、有規律的循序變動,從而產生強烈的透視和空間感。在漸變過程中,基本形、色彩等元素的漸變程度大或者快過一定范疇時,就會給人以視覺上的躍動感。例如美國2016申奧標志(圖6),運用設計軟件“漸變”的表現手法形成特有的光色運動。

2.動態標志中的數字化光色運動

動態標志中的數字化光色運動是在虛擬現實數字技術基礎上實現的。數字化標志的動態造型,使其突破了傳統標志單一、靜態、固定的外形與色彩,更加注重利用標志內部的結構韻律和動態平衡來表現視覺形象的本質。通過計算機程序賦予標志結構、形態、色彩等的趣味性動態變化及光色效果,并使蘊含其中的深層含義在視覺意象的時空延展中得到準確、有效的識別。

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博會會標(圖7),將標志的動態形式及光色運動表現得淋漓盡致。該標志是通過計算機程序運算生成一個能根據不同場合改變結構與色彩的波紋圖形,并時刻呈現出不同的運動狀態及光色效果,展現出時空流動和延伸的視覺意象,完美地體現了大會主題,被稱為“會呼吸的標志”。

二、數字化標志審美范疇的延伸

數字化技術及傳播媒介的出現,使現代標志打破了以往二維平面化、靜態化的傳統設計,在數字化的傳播過程中有效地增強了標志的視覺傳播力,同時也帶來其審美范疇的延伸。由于技術手段的變更,數字化標志形象體現出豐富、復雜的造型及色彩,其審美范疇主要延伸為造型形態的異質平滑,色彩的迭奏共振。

篇9

關鍵詞 氣候變化;不確定性;厚尾分布;預防原則;模糊厭惡

中圖分類號 F2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2)11-0013-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1.003

斯特恩曾指出,傳統模型使用的邊際方法并不適用于分析氣候變化問題,因為未來的氣候路徑和氣候系統反饋都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同時傳統模型使用較高的市場貼現率低估了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損失[1]。但《斯特恩報告》所使用的模型依然依賴于傳統的瘦尾分布假設和模型設定,雖然報告得到的結果表明氣候變化帶來的損失可能要遠高于其他模型預測的結果,但這一結果嚴重依賴于主觀設定的低貼現率[2]。因此,斯特恩只是指出了問題,但并沒有提出具體的解決辦法,而且報告中人為設定低貼現率的方法也廣受批評[3]。

繼《斯特恩報告》之后,以哈佛大學的馬丁·魏茨曼(Martin Weitzman)為代表的經濟學家最近提出,氣候變化具有高度的結構性不確定性,溫升分布應服從厚尾分布,而西方主流經濟學家模擬氣候變化所采用的傳統的成本收益方法(即聯合評估模型,以下簡稱模型)都是建立在瘦尾分布(如正態分布)的基礎上,因而大大低估了氣候災難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嚴重程度。魏茨曼據此對傳統的建模思路提出了批評,提出需要根據厚尾分布修正氣候敏感系數、效用函數和損失函數;他在理論上提出了“悲觀定理”,將其擴展到具有一般性的災難經濟分析,深化了預防原則,并針對氣候變化提出了“氣候災難保險”和“恐懼因素”的概念。魏茨曼的一系列新觀點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爭論,并激發了一大批后續的研究。

1 氣候敏感性的厚尾分布

1.1 結構性不確定性與厚尾分布的定義

就不確定性的程度而言,可以分為風險、不確定性。風險是指結果未知、但結果的概率分布已知的隨機性。而我們常說的不確定性指的是奈特式不確定性,即不僅結果未知,而且結果的概率分布也是未知的。而不確定性又分兩種:值不確定(value uncertainties)和結構性不確定(structural uncertainties)。值不確定來自于特定取值或結果決定過程中的不完全性,例如數據不準確或對象并不完全具備代表性等;而結構性不確定則來自對特定取值或結果控制過程的不完全理解。氣候敏感性的分布就是典型的結構性不確定性。

在概率論中,通常以峰度(kurtosis)來描述分布的尾部肥瘦情況。對隨機變量{Xt},其分布的峰度為E[(Xt-μ)4] ,其中μ為均值。瘦尾分布的峰度很小甚至為零(如正態分布),而厚尾分布(fattailed distribution)的峰度則相對較大(如t分布、帕累托分布)。瘦尾分布的概率呈指數型下降,因而下降的很快;而厚尾分布的概率呈多項式下降,因而下降的更慢。以經濟學上最常用的帕累托分布為例,其概率密度函數為P=kX-(1+α),其中α是決定帕累托分布厚尾程度的參數,α越小,尾部越厚。典型的瘦尾分布常常會低估小概率事件所帶來的風險。而氣候變化導致的高溫升很可能就是典型的小概率事件。

1.2 氣候敏感性及其厚尾分布

平衡的氣候敏感性(Equilibrium Climate Sensitivity,ECS,以下簡稱氣候敏感性)用于衡量氣候系統對持續性輻射強迫的響應,其定義是CO2濃度加倍后出現的平衡的全球平均地表變暖[4]。對氣候敏感性的預測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5]。當前科學家對其概率分布的預測結果表明,氣候敏感性的分布是服從厚尾分布的。氣候敏感性厚尾分布的兩個主要特征是:一是溫升幅度比瘦尾分布的要大,例如高于4.5 ℃,甚至高于10 ℃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二是高溫升的概率要比瘦尾分布的要大,接近或突破氣候臨界值點(tipping point)或氣候系統閾值的可能性比瘦尾分布要更高。

傳統的氣候經濟評估模型可能低估了氣候敏感性的范圍及其可能性。例如,IPCC總結了22項科學研究的結果,發現氣候敏感性最可能的值為3 ℃,有66%的可能性落在2 ℃-4.5 ℃之間,小于10%的可能性會低于1.5 ℃,而高于45 ℃的可能性在5%-17%之間[4]。而最近的一些科學研究表明,氣候敏感性存在厚尾分布。例如,Zickfeld等最近對14位氣候科學家的調查結果表明,多數專家認為高于45 ℃的可能性大于17%[6] 。Stainforth等發現氣候敏感性的幅度范圍要更大,從2 ℃-11 ℃,而且更偏向高溫升的厚尾部分;IPCC及其引用的文獻都很可能低估了氣候敏感性的范圍[7] 。Valdes也指出,目前IPCC所用的模式并不具備模擬氣候突變的能力[8]。

雖然當前科學家對氣候敏感性厚尾的程度意見不一,但是均認可其厚尾分布的屬性。這些厚尾分布的顯著特征是,高氣候敏感性(如4.5 ℃-10 ℃)的概率比瘦尾分布要高的多,而且無法排除非常高的氣候敏感性(如>10 ℃)和未來高溫室氣體濃度的情景(如>700 ppm)。而這種厚尾分布足以顛覆傳統經濟評估模型的結論,因為在氣候政策決策中,人類的風險厭惡和不確定厭惡(模糊厭惡)會起到重要的作用,人們會出于預防原則對高溫升(和氣候災難)這種小概率、大影響賦予更高的權重,從而使得厚尾事件主導整個決策結果。這就是氣候變化中“悲觀定理”的含義所在[9]。

1.3 氣候敏感性厚尾分布的科學基礎

最新的科學證據表明,自工業革命以來的溫室氣體濃度水平不僅是近80萬年來前所未有的,而且近期濃度上升的速度之快更是令人擔憂。最近一次溫升高于目前5 ℃-10 ℃,還要追溯到距今約34-55萬年前的始新世。雖然溫升每隔約10萬年會有一個波動周期,但以往波動的幅度相比工業革命后的升幅,顯得非常小[10]。

Hansen,Zeebe等和Pagani等科學家指出,目前的模型都只包括了氣候系統的“快反饋敏感性”,而氣候系統可能存在“慢反饋均衡”(即地球系統敏感性)[11-13]。事實上,溫室氣體的快速上升可能導致海洋底儲存的大量甲烷或者永久凍土區、沼澤地所封存的溫室氣體釋放到大氣中,從而引發更快的濃度和溫度上升。這種慢反饋均衡出現的概率很小且未知,或許需要數個世紀才會出現,但絕對不是零,它是導致氣候敏感性厚尾分布的重要物理基礎。Hansen等指出傳統的氣候敏感性只包括了快反饋,結果表明溫室氣體濃度翻倍溫升只有3 ℃左右;但如果包括慢反饋,那么氣候敏感均衡可能會達到6 ℃;而且他們認為需要將目前的CO2濃度從385 ppm降到350 ppm,否則一旦超過425(±75)ppm,將可能引發不可逆的氣候災難[11]。Pagani等指出,包括非CO2溫室氣體、植被、灰塵/氣溶膠、冰蓋、海洋環流、海洋生產力、風化等反饋過程,針對上新世暖氣(5.3-2.6 MaBP)CO2加倍的地球系統敏感性達到

7 ℃-10 ℃[13] 。

氣候敏感性的厚尾分布,即高溫升,可能帶來加速的反饋并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氣候災難),而對這種小概率、大影響事件的考慮在人們的決策過程中起著非常大的作用。然而,傳統模型中卻并未考慮這種可能性。傳統聯合評估模型由于采用瘦尾分布,因此在估計未來可能的高溫室氣體濃度和高溫升情景時,顯著地低估了這種氣候災難的可能性以及損害程度(見表1)。Tol對13項基于瘦尾分布的聯合評估模型的調研表明,這些模型所使用的溫

升都在1 ℃-3 ℃之間,溫升造成的GDP損失均值在-48%-2.5%之間[14]。這些結果顯然與上述最新的科學證據相左。因此,Weitzman的一系列研究正是基于氣候敏感性的厚尾分布,以試圖糾正傳統模型的各種設定偏誤。

2 厚尾分布對傳統經濟評估模型的挑戰

2.1 傳統成本收益方法中對不確定性的處理

聯合評估模型對氣候變化的經濟評估一般包括五步:①對未來的溫室氣體(或二氧化碳等價CO2e)的照常排放情景以及各種可能的減排情景進行預測,得出未來的溫室氣體濃度;②由溫室氣體濃度變化得到未來全球或區域的平均溫升;③對溫升造成的GDP和消費損失進行估算;④對各種減緩溫室氣體的投資或成本進行估算;⑤根據對社會的效用和純時間偏好的假設,可以對當前減排帶來的消費水平的下降與由減排帶來的未來的消費增加進行貼現和比較[16]。

上述每一步都涉及大量的不確定性。例如,未來溫室氣體的排放情景和未來的氣候政策會如何?溫室氣體排放流量是如何通過碳循環轉化為濃度存量的?又是如何轉化為全球平均溫升的?又是如何分解為各個區域的溫升和氣候變化的?減緩和適應又是如何轉化為效用變化的?各區域的效用變化又是如何加成和貼現的?[9]

需要說明的是,氣候變化經濟評估的邏輯鏈條很長,而每一步都蘊藏著大量的不確定性,氣候敏感性只是諸多不確定性中的一個,但它又是決定性的一個;它對于模型中效用函數和損失函數的設定、以及風險厭惡和純時間偏好率等多種不確定性都具有決定性的影響[15]。

2.2 悲觀定理

Weitzman根據氣候災難的厚尾分布,提出“悲觀定理”(Dismal Theorem)。這一定理證明,溫升的厚尾分布

將導致未來經濟增長率存在不確定性,當經濟增長率方差未知時,隨機貼現因子的無條件和條件期望值都趨近于無窮大

[17]。

這一定理的含義很直觀,即當氣候變化造成未來消費的不確定性時,人們在面臨消費的巨大損失(甚至死亡)的時候,即便這種可能性非常小,但只要這種事件服從厚尾分布,那么人們就會愿意犧牲當前的很大一部分(甚至接近全部)的消費以避免這種小概率、大影響事件發生。人們的這種心理,往往是出于預防原則(precautionary principle)[18],而預防原則又來自于人們對氣候災難的“恐懼心理”(fear factor)[15]或模糊厭惡(ambiguity aversion)[19]。應用到氣候變化上,當前的減排行動就可以看做是人們為了避免出現災難性的氣候變化而愿意減少的等價消費(或者說是支付意愿),這就是為何Weitzman將當前的減排投資形容為“氣候災難保險”的原因[15]。

悲觀定理實質上是一種極端情況,采用的一些假設也招致了各種批評。例如,Nordhaus對悲劇理論的假設條件及其政策含義進行了批評。Nordhaus認為,悲觀定理成立要滿足三個條件:很強的風險厭惡(η較大);高溫升的可能性足夠大(尾部足夠厚,即α足夠小),二者綜合起來,即需要滿足η>α+1;社會無法通過學習或采取矯正行動以降低最后災難發生的可能性。Nordhaus認為,現在看來,氣候變化很可能并不滿足這些必要條件,尤其是第三點,因為氣候變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人們可以通過學習,在技術進步中逐步加強減排行動。此外,Nordhaus批評Weitzman推導的悲觀定理中采用了一些很強的假設,例如氣候敏感性作為最主要的不確定參數,并沒有給定上限;而且高溫升帶來的消費損失和邊際效用也沒有設定上限[20-21]。Arrow進一步證明,當且僅當儲蓄率s=1時,氣候災難才成立,而這并不符合現實[22]。在這些設定下,根據悲觀定理推導出的一些結論:氣候災難可能導致接近于零的消費,從而導致無窮大的負效用;人類只要面臨任何可能的小概率事件,都需要花費幾乎所有當前的資源用來預防。這些結論都是極不現實的,而且由于過強的假設,悲觀定理也幾乎沒有任何實際的政策意義。但Weitzman堅持認為這些批評并不能改變悲觀定理的基本結論[23]。可以預見,這一爭論仍將持續。

2.3 效用函數與損失函數的設定

2.3.1 效用函數

傳統氣候聯合評估模型中的效用函數都是乘式可分的(multiplicatively seperable),而Weitzman認為加式可分的(additively seperable)效用函數能更準確地反映高溫升的厚尾分布帶來的效用損失,因為在低概率、大影響的高溫升情景下,加式效用函數的損失要比乘式的更大,更能反映出生物多樣性、健康等非物質財富的不可替代性,因而更符合氣候敏感性厚尾分布的現實[24-25]。 例如,Sterner等認為傳統的模型沒有納入環境的相對價格和價值,因此低估了氣候變化帶來的損失。他們通過采用常替代彈性(CES)的效用函數,在效用函數中納入環境價值,得出與Weitzman近似的加式效用函數。在這一效用函數下,溫升導致的效用損失也大大高于傳統的結果[26]。基于這兩點,Weitzman認為在氣候變化模型中,使用加式效用函數能夠更好地反映高溫升的情景[24]。

2.3.2 損失函數

標準的聯合評估模型的損失函數使用的是嵌套效用函數,將消費損失作為溫升的二次多項式;而且溫升分布使用的是正態分布。這些設定都嚴重地低估了高溫升發

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的危害程度。因此,Weitzman建議使用“活躍型”(reactive form)的損失函數,認為這種函數能

更好地模擬未來的高溫升和大的消費增長率波動的情景,因而更適合用來評估厚尾分布下的氣候損失[25]。

綜上所述,如果考慮氣候變化高溫升的厚尾分布,并改變傳統模型中對效用函數和損失函數的設定,那么這些看似很小的改變,卻能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模型中的結論[27]。Weitzman根據帕累托分布,將溫升的厚尾分布設定為:超過4.5 ℃的可能性為15%,超過7 ℃的可能性為5%,超過10 ℃的可能性約為1%[9]。結果表明,在傳統的二次型損失函數下,即便是非常高的溫升,消費損失的下降也非常緩慢(見表2),這與人們的直覺和科學證據都是

相違背的。相比之下,活躍型損失函數則可能更為符合未來氣候變化的“實際”情況。

2.4 預防原則

Weitzman證明,當總體分布的尾部肥瘦下降程度存在不確定性時,就會導致厚尾,表明極端的小概率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比人們預想的可能更高,這無形之中放大了災難的可能性及其損害程度。因此在決策時,人們總是更多地傾向于避免極端災難事件,愿意付出更大的當前消費用于投資以減緩災難發生的可能性。這就是所謂的“預防原則”(precautionary principle)[18]。而人們為避免未來出現災難性的高溫升而愿意減少的當前那部分消費,即當前的減排投資,就相當于是氣候災難保險[15]。

預防原則的邏輯如下:當某個災難發生的概率密度函數(PDF)的范圍已知,但其具體形式未知,這一概率密度函數分布的尾部下降速度為隨機變量。一個貝葉斯決策者面臨著多種可能的概率分布,每個概率分布具有不同的尾部下降速率。一個初步的結論是,尾部的極端事件發生概率下降的速度越是不確定(即方差越大),貝葉斯加總的后驗-預測概率密度函數的尾部就越厚。通俗來講,即如果你知道可能出現糟糕的結果,那么事實結果可能比你所想的更糟糕。因此,對于決策者來說,一個有效的決策意味著必須假定處于厚尾部分的小概率事件會出現,并以預防原則作為應對的原則。

2.5 不確定厭惡(模糊厭惡)

最近西方學者將“模糊厭惡”(ambiguity aversion)應用于氣候變化經濟分析和政策決策之中。模糊厭惡指的是即便是在可能的最壞情景中,決策者要實現與完全信息條件下的收益至少一樣好的傾向。模糊厭惡條件下,決策者往往面臨著更少的信息:決策者不僅面臨著結果的不確定性,而且還面臨著其概率分布的不確定性。模糊厭惡比風險厭惡的程度更深,人們往往對最壞的結果更為恐懼。

氣候變化政策決策中存在這種典型的模糊厭惡。由于當前人們對未來溫升的程度、概率及其可能的影響都知之甚少,但是一旦發生氣候災難使得人類可能遭受巨大的損失甚至滅頂之災時(盡管從當前看這種氣候災難的可能性很小,而且即便發生也是在遙遠的未來),因此全球在形成公共決策時,對這種最壞情景的恐懼便占據主導因素。為了預防出現最壞的情形(出于預防原則),人們會傾向于現在開始減少排放。這便是模糊厭惡在氣候變化政策決策中的具體表現[28]。

Millner等證明,當預期效用為嚴格凹,且預期效用序列與邊際預期效用(即效用對減排的一階導)為反協單調(anticomonotonic)時(即當預期效用增加時,邊際預期效用減小),以及其他條件下,模糊厭惡程度越高,那么最優減排水平會越高。因為此時模糊厭惡的上升將促使人們當前更多減排,從而避免了未來消費水平的大幅波動[19]。

人們可以將這一原則應用到具體的減排政策決策上。當消費水平比較低的時候(例如當代人的消費),如果氣候敏感性的分布可能造成未來消費水平大幅降低(對應低的預期效用和高邊際預期效用,即此時二者為反協單調關系),那么收益最大化的結果將是當前采取減排行動。這也是預防原則的本質所在:當決策者對未來更加不確定時,那么當前采取行動避免未來最壞的結果,將是最優的。這也是為何《斯特恩報告》和IPCC主張當前減排的根本原因所在。相反,如果預期效用和邊際預期效用為協單調時,當前的消費水平低,減排帶來的邊際效用也很低,那么決策者會賦予當前低消費更高的權重,從而導致當前不采取減排。這就是Nordhaus等人主張緩行戰略的根本所在。

3 厚尾分布的經濟影響與政策含義

傳統的模型都是假設氣候敏感性服從標準正態分布的,等于間接“否決”了高溫升情景,從而低估了高溫升的厚尾事件可能發生的概率,進而導致整體上低估了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損失。Tol對13項基于瘦尾分布的聯合評估模型模擬結果的研究表明,這些模型模擬的溫升幅度都在1 ℃-3 ℃之間,造成的GDP損失平均在-4.8%-2.5%之間[14]。但如果考慮厚尾分布,那么將會是另外一幅情景。

那么厚尾分布對結果的影響程度究竟又如何呢?氣候厚尾分布的經濟影響主要取決于兩個參數:氣候敏感性(用T表示)和損失函數的曲率(即厚尾分布概率密度函數的冪,用α表示)。簡言之,厚尾分布對最終結果的影響,取決于厚尾分布以多快的速度下降以及損失以多快的速度上升。而模型模擬的結果表明,這兩個參數對結果影響非常大。學者們的實證研究結論顛覆了Nordhaus等人所提倡的采取漸進式減排行動的“氣候政策斜坡”建議[29]。

Dietz利用《斯特恩報告》中所使用的PAGE模型對厚尾分布進行了研究。他將《斯特恩報告》中這兩個參數的瘦尾分布與厚尾分布對模型結果的影響進行了對比。他得到的結論是,氣候災難厚尾分布假設下,可能帶來的損失大大高于瘦尾分布假設下的損失;同時,氣候災難的預期福利損失對(氣候損失占當年消費水平的)上限值的設定非常敏感;即便是在厚尾分布中,只要氣候災難發生的概率不是很高,那么貼現率中的純時間偏好和風險厭惡這兩個參數依然會起重要的作用[25-26,29-30]。 Ackerman等利用諾德豪斯的DICE模型對這兩個參數進行了蒙特卡洛模擬,得到了幾乎同樣的結果:同時改變兩個參數,DICE得到的最優政策將是立即減排[31]。Pindyck對這些條件進行了調整,給邊際效用施加的約束為生命價值;并對比了兩種分布:正態分布和帕累托分布。Pindyck認為溫升的分布是厚尾還是瘦尾并不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改變瘦尾的參數設定同樣可以得出與厚尾分布一樣(甚至更高)的損失結果;更重要的是這些參數的設定(厚尾程度α、純時間偏好δ、風險厭惡η等)[16]。

4 小 結

Weitzman評論《斯特恩報告》“基于錯誤的理由(即人為設定低社會貼現率),而得出了正確的結論(即立即大幅減緩)”。而正確的理由應該是考慮氣候敏感性的厚尾分布,人們對氣候災難的不確定厭惡(或模糊厭惡),以及氣候變化公共決策所應遵循的預防性原則[28,31-32]。Weitzman從厚尾分布角度出發,從而驗證和間接支持了《斯特恩報告》中立即大幅度進行減排的結論,并以此批判了諾德豪斯為代表的“緩行戰略”和“氣候政策斜坡”的政策建議。

不確定性是氣候變化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魏茨曼的研究為不確定性條件下氣候變化的公共決策研究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引領了氣候變化經濟學研究的方向,并將對當前和未來氣候變化的經濟分析和政策決策產生重大的影響。

致謝:中央編譯局謝來輝博士后對本文給予批評和修改意見,特此感謝!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Stern 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8, 98(2): 1-37.

[2]Stern 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The Stern Review[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3]劉昌義. 氣候變化經濟學中貼現率問題的最新研究進展[J]. 經濟學動態,2012,(3):123-129. [Liu Changyi. The Latest Research on the Discount Rate of Climate Change Economics[J], Economic Perspective, 2012,(3): 123-129.]

[4]IPCC. IPCC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Climate Change 2007 (AR4)[M].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5]王紹武,羅勇,趙宗慈,等. 平衡氣候敏感度[J].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2,(3):232-234. [Wang Shaowu, Luo Yong, Zhao Zongci, et al., Equilibrium Climate Sensitivity[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2,(3):232-234.]

[6]Zickfeld K, Morgan M G, Frame D J, et al. Expert Judgments About Transient Climate Response to Alternative Future Trajectories of Radiative Forcing [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0, 106(38): 16129-16135.

[7]Stainforth D A, Aina T, Christensen C, et al. Uncertainty in Predictions of the Climate Response to Rising Levels of Greenhouse Gases[J]. Nature, 2005, 433: 403-406.

[8]Valdes P. Built for Stability[J]. Nature Geoscience, 2011, 4: 414-416.

[9]Weitzman M L. On Model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Economics of Catastrophic Climate Change[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9, 91(1): 1-19.

[10]Lüthi D, Le Floch M, Bereiter B, et al. HighResolution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Record 650,000-800,000 Years Before Present[J]. Nature, 2008, 453: 379-382.

[11]Hansen J, Sato M, Kharecha P, et al. Target Atmospheric CO2: Where Should Humanity Aim?[J]. Open Atmospheric Science Journal, 2008, 2(217-231).

[12]Zeebe R E. Where are You Heading Earth?[J]. Nature Geoscience, 2011, 4: 416-417.

[13]Pagani M, Liu Z, Lariviere J, et al. High EarthSystem Climate Sensitivity Determined From Pliocene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s[J]. Nature Geosciecne, 2010, 3: 27-30.

[14]Tol R S J.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9, 23(2): 29-51.

[15]Weitzman M L. Ghg Targets as Insurance Against Catastrophic Climate Damages[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 Theory, 2012, 14(2): 221-244.

[16]Pindyck R S. Uncertain Outcomes and Climate Change Policy[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12, 63(3): 289-303.

[17]Weitzman M L. On Model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Economics of Catastrophic Climate Change[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9, 91(1): 1-19.

[18]Weitzman M L. A Precautionary Tale of Uncertain Tail Fattening[Z]. 2012.

[19]Millner A, Dietz S, Heal G. Ambiguity and Climate Policy[R]. NBER Working Paper No.16050, 2010.

[20]Nordhaus W D. The Economics of Tail Event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Climate Change [J].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Policy, 2011, 5(2): 240-257.

[21]Nordhaus W D. Economic Policy in the Face of Severe Tail Events[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 Theory, 2012, 14(2): 197-219.

[22]Arrow K J. A Note On Uncertainty and Discounting in Models of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2009, 38(2): 87-94.

[23]Weitzman M L. FatTailed Uncertainty in the Economics of Catastrophic Climate Change[J].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Policy, 2011, 5(2): 275-292.

[24]Weitzman M L. Additive Damages, FatTailed Climate Dynamics, and Uncertain Discounting[J]. Economics eJournal, 2009, 3: 2009-2039.

[25]Weitzman M L. What is the “Damages Function” for Global Warmingand What Difference Might It Make?[J]. Cliamte Change Economics, 2010, 1(1): 57-69.

[26]Sterner T, Persson U M. An Even Sterner Review: Introducing Relative Prices Into the Discounting Debate[J].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Policy, 2008, 2(1): 61-76.

[27]Wouter Botzen W J, van den Bergh J C J M. How Sensitive is Nordhaus to Weitzman? Climate Policy in Dice with an Alternative Damage Function[M]. Economics Letters, 2012.

[28]Hennlock M. Robust Control in Global Warming Management[R]. Resource for the Future, 2009.

[29]Nordhaus W. A Question of Balance: Weighing the Options On Global Warming Policies[M]. 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8.

[30]Dietz S. High Impact, Low Probability?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Risk i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J]. Climatic Change, 2011, 108(3): 519-541.

[31]Ackerman F, Stanton E A, Bueno R. Fat Tails, Exponents, Extreme Uncertainty: Simulating Catastrophe in Dice[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0, 69(8): 1657-1665.

[32]Weitzman M L. A Review of the “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7, 45(3): 703-724.

Climate Change Uncertainties, the Economic Impact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LIU Changyi1 PAN Jiahua2

(1.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88, China; 2. Institut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China)

Abstract

篇10

關鍵詞:北方;果樹凍害;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42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5006002

1引言

近年來,北方果樹生產基地以及苗圃繁育園之內的棗、核、梨、桃及蘋果等果樹,每年冬春季節出現了大面積干枯死亡現象。據分析,產生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北方地區冬春季節晝夜溫度急劇變化,導致果樹枝干凍傷,給果農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2北方地區果樹凍害表現

冬春季節,北方地區許多果園由于栽培管理不當,果樹受低溫凍害而危害嚴重。果樹受到凍害后,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樹芽發育幼小不成熟,樹芽抵抗力較弱,容易死亡干枯。很多枝條外表看似毫無問題,事實上出現葉子枯黃變小、樹芽發育遲緩或枝干木頭黑心腐爛等現象,這也是遭受凍害之后的表現。果樹主干凍害表現為樹皮裂層,且裂縫位置通常出現在樹干受傷部位或者樹干分枝部位,若受凍害程度低,天氣回暖后樹干可自行愈合傷口。通常而言,果樹遭受凍害的程度與其枝條長勢息息相關,枝梢稀疏的果樹相較于枝梢茂密的果樹更容易遭受凍害,且新生枝梢受凍害之后容易脫水干枯,枝椏變色,直至死亡。

3果樹遭受凍害原因分析

果樹枝干內含有一種對溫度非常敏感的生物膜,在低溫環境下生物膜的活性被抑制,具體表現為生物膜內的細胞間隙出現冰晶體,導致細胞嚴重缺水,致使果樹生物膜內部的毒性物質濃度迅速增加,在生物膜內部逐漸聚集,且產生不可逆變化,導致果樹凍害的發生。冬春季節的低溫、寒朝及寒L等都會導致果樹發生凍害,冬季晝夜溫差大,氣溫急劇變化,且低溫持續時間較長,造成果樹枝干受凍,且北方冬季的寒風加速了土壤及果樹枝干水分蒸發速度,降低空氣及土壤溫度,不利于果樹越冬。北方冬季干旱的氣候特征也加劇了果樹枝干的水分蒸發,由于水分的缺失與環境的低溫,果樹很容易出現生理干旱[1]。回春之后,果樹御寒能力隨之降低,若遇上干旱或者春寒,果樹枝條與花芽會受到嚴重凍害。此外,除氣候因素外,果園栽培管理不到位也會導致果樹凍害的發生。

4北方地區果樹凍害防治對策

4.1果樹凍害預防措施

(1)夜間熏煙。果農可采用稻草、秸稈或者鋸末等材料作為燃料,在夜間點燃,以濃煙暗火為宜,令果園上方布滿煙霧,可有效抵御上方冷空氣的下沉,同時減緩果園熱量散失。經實踐證明,夜間熏煙可有效增加空氣熱量,讓果園溫度提升3~4 ℃。

(2)包裹樹干。在寒潮來襲前,用稻草、麻繩或者塑料薄膜包裹樹干,保護樹干不被凍傷。

(3)噴水防寒或者灌水防凍。眾所周知,水凝結成冰時會散發熱量,因此要在果樹即將發生凍害之前對其進行灌水或者噴水,從而令果樹周圍地面溫度保持穩定,降低凍害程度,但是灌水和噴水都必須將地面滲透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4)適時灌停水。根據北方果樹的物候期合理確定灌水期,在果樹的生長期之后嚴格控制灌水量,預防果樹貪青徒長,促進果樹枝干木質化,充實樹干組織,增強果樹御寒能力。一般來說,果樹7月份之前的灌水量要占全年的70%以上,而8月份之后就必須嚴格控制灌水量,尤其在入冬前要清除地面積水,預防地表結冰,這對于增強果樹御寒能力十分重要。

(5)覆蓋根盤。利用火燒土、稻草、秸稈等物質覆蓋果樹的根盤,提高果樹根盤部位濕度與溫度,根盤覆蓋厚度以1 cm為宜,如此可有效預防果樹根莖被凍傷,但是翻年之后要及時將覆蓋物清除。

4.2果樹凍害補救措施

(1)保花保果。針對花芽遭受凍害的果樹,要積極采取人工授粉或者灌水施肥等保花保果措施,提高果樹的出果率;針對遭受凍害后枝芽徒長的果樹,應當及時疏花疏果、控梢抹芽,且增加果蔬營養物質,促進剩余枝椏的生長以增強樹勢。

(2)防除病蟲害。科學合理選擇農藥,并按照說明進行稀釋,不可隨意提高藥物濃度,也不能將不同性質藥物混合使用,尤其在高溫天氣下應當適量降低藥物濃度,避免果樹向陽部位被燒傷,引起裂果或者果實異常膨大。

(3)適時適度修剪。針對遭受凍害枯死的枝干與葉片,要及時修剪清除,且返春之后還要根據果樹的受凍情況對其進行適度修剪,修建時要多留枝葉少留花芽,以減少果樹負載量,幫助果樹快速恢復與生長,針對已經無補救價值的果樹,應當及時挖出進行補植。

(4)松土施肥。返春之后要及時對果園土壤松土,以增強土壤的透氣性,提高土壤溫度。此外,返春之后也要及時施肥,遵循“早施、勤施、薄施”原則[2]。北方種植果樹基本為淺根性的樹體,不少果農出于省力目的,認為只需保護表面根系即可,將肥料撒在地表面,導致果樹根尖在趨肥的生長本能下,大量趨向表土生長。對此,果農在1年的施肥中,要至少堅持1次深施,杜絕長期散施,引導果樹的根系朝著深處扎根。

5結語

果樹凍害防治屬于系統性工程,不能僅在秋冬季節進行,而應當貫穿整個生產周期。單一舉措無法有效解決北方果樹凍害問題,夜間熏煙、包裹樹干等預防措施尤為重要,此外還應與保花保果、松土施肥等補救措施相結合,在制定出高產優質生產標準的同時,確保北方果樹安全生產。

參考文獻: